陕县2010-2015财政所标准化建设规划

2024-04-09

陕县2010-2015财政所标准化建设规划(通用8篇)

篇1:陕县2010-2015财政所标准化建设规划

陕县乡镇财政所标准化

建设规划及2011年建设任务(提纲)

一、全县财政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办公场所

(二)办公设备

(三)人员结构

二、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奋斗目标

(三)主要任务

1、硬件建设方面

(1)统一办公场所建设标准(2)统一办公设备配备标准

2、软件建设方面

(1)明确工作职能

(2)统一规章制度

(3)统一工作岗位(4)完善运行机制

(5)队伍建设方面。充实干部队伍;建立长效财政干部培训

机制。

三、2011年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任务

(一)硬件建设方面

1、拟建乡镇及具体选址

2、建设标准

3、资金概算及筹措

4、办公设备配置

(二)队伍建设方面

陕县乡镇财政所标准化 建设规划及2011年建设任务

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工作重点发生了很大变化,落实各项涉农政策,保障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加强涉农资金监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任务日益繁重。随着农业“两税”征管业务移交地税后,服务“三农”和服务基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推进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乡镇财政是连结城乡、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推进财政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推动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努力打造服务型基层财政,根据豫政办„2010‟113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三财预(2010)94号文具体要求和陕县实际情况,现制定我县陕县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规划和2011年建设任务。

一、全县财政所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办公场所

全县共有13个财政所,编制82名干部职工,编制5人所1个,6人所7个,7人所5个。办公用汽车13辆。拥有办公用房119间,2548平方米,所均办公用房196平方米,人均31平方米,其中:13个财政所中,具有3通间乡镇财政服务大厅的3个,具有两通间以下乡镇财政服务大厅的8个,财政所为独立院落的2个(西张村、菜园、),在乡政府政府大院内为独立院落的2个(张湾、张汴),与居民共处一个大院的财政所1个(原店)。

在13个乡镇财政所办公用房中,建于1978—1990年间的有7所,1992—1999年间的有5所,2007年的1所。多数财政所在建设时,由于受资金缺乏、场地局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存在许多先天不足,如在建设规划上,缺乏统一性、规范性;在建筑设计上,随意性比较大、建筑面积普遍偏小。全县建筑面积最大的达450㎡,最小仅有100㎡,财政服务大厅最大的66㎡,最小才的23㎡,其中4个财政所还没有三通间的服务大厅。

(二)办公设备

目前我县13个财政所共有电脑63台,其中:2003年前配备26台;在用针式、激光打印机50台,复印机3台;各种办公桌118个,沙发59套,椅子112把。县乡之间都已联网,建立了独立安全的内部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了业务网络化。

(三)人员结构

全县目前财政所实际在岗人员68人,按年龄结构划分:45岁以上23人,45-31岁36人,30岁以下9人;按学历结构划分:具有本科以上文凭9人,大专文凭55人,其它层次10人。

二、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基层财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工作指导思想:以抓好乡镇财政所硬件建设、软件建设、队伍建设三方面的工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乡镇财政所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对财政所基础设施进行标准化建设,逐步改善乡镇财政所办公条件,最终实现以乡镇财政服务大厅为依托,全面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努力打造“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的标准化财政所的目标。

(二)奋斗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全县基层财政所通过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分类型、每年安排完成2—3个财政所的标准化建设任务,争取用五年时间完成全县十三个财政所的标准化建设任务。

(三)主要任务

1、硬件建设方面

(1)统一办公场所建设标准。新建的财政所办公楼一是在外观设计上应向公安派出所地税所借鉴学习,树立一个统一崭新的财政所新形象;二是在设计上要注意节约实用、功能齐全,每个财政所建筑面积应控制在300㎡以内,其中为民服务厅的面积不得少于54㎡。为统一我县新建财政所形象,建议局统一设计一种乡镇财政所办公楼图纸,各乡镇都应严格按照这一式样进行新建财政所。这样既可以统一树立乡镇财政所的外在形象,又可减少各县市区在工程设计费用上的重复支出。(2)统一办公设备配备标准。

全县各乡镇财政所的办公设备实行“三个统一”:

一是“统一标准” :即每个财政所人均配置一台电脑,每所另配备笔记本电脑一台(微机硬件技术指标,如CPU、内存、硬盘等,应充分满足各种工作软件运行需要)。农村“三资管理”、家电下乡、惠农补贴等各种需要专机管理的,不受人均一台微机规定限制;每个财政所配置一台激光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保险柜、凭证装订机;一辆两轮摩托车、微型面包汽车。

二是“统一软件”应用:即各乡镇财政所使用统一的系统管理软件和财务应用软件,并保持开放性,为未来开发其他财政应用软件留下接口。

三是“统一采购”:对全县各乡镇办公设备建设所需的交通工具、办公设备、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其他网络设备等实行统一在县级政府采购后,配发给全县各乡镇财政所。

2、软件建设方面。(1)明确工作职能。

主要负责管理全乡(镇)财政税收工作;负责对乡(镇)财政各项惠农补贴和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发展财政投入的监督和管理;负责村级经费预、决算和资金的拨付管理等工作;承担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工作;负责村财乡管工作和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宣传落实有关政策并拟定具体实施办法。

(2)统一规章制度。

一是根据财政所内部管理需要,制定《财政所工作人员守则》、《财政所车辆管理制度》、《财政所接待制度》、《财政所财产管理制度》、《财政所学习和会议制度》、《财政所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财政所安全保卫制度》、《财政所微机管理制度》等制度。

二是根据财政所业务管理需要,制定《财政所财务工作制度》、《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印鉴管理制度》等制度。

(3)统一工作岗位。

根据乡镇财政职能需要,实行定岗定人,设置财政所长、预算报账员并兼乡(镇)单位会计、农村“三资”会计、出纳员、惠农补贴“一卡通”发放专管员、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业务专管员、涉农专项资金专管员、档案管理员、票证专管员等10个岗位。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鼓励职工实行岗位交叉兼职。

(4)完善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流程式的工作规范,对每项财政业务的办理,要有一个简单、明了的办理流程图,让被服务人员感觉到基层财政办事的公开化、透明化。

二是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业务管理机制。全面落实省厅推行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精神,把基层财政所的科学化、精细化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5)队伍建设方面

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是财政工作的基础建设,为了全面提高财政干部职工理财能力和管理水平,要按照财政局“建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的整体要求,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财政系统干部整体素质,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细、作风过硬”的财政干部队伍。

一要充实干部队伍。分步骤、有计划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财经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乡镇财政所,逐步改变现有人员年龄老化、业务知识落后的状况,促进乡镇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要建立长效财政干部业务培训机制。

一是围绕财政中心工作,按计划、分类别、分层次,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财政业务培训、岗位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和骨干人才培养。

二是鼓励乡镇财政干部接受学历再教育,对职工自觉挤出时间提高学历、职称层次给予一定补助。鼓励大家开展学历提升,职称达标。激励乡镇财政干部大兴学习之风,打造学习型的基层财政所。加强乡镇财政所长的培训。培训内容根据实际工作并结合阶段性工作进行安排,切实有效地提高基层财政所长政策理论水平和综合决策能力。

三是要建立起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考核制度,用制度督促人,用考试检查人、用成绩评价人来作为提拨人才和年度考核的依据。

三、2011

2011年规划完成三个财政所标准化建设任务:总投资175万元,完成建筑面积648平方米,为标准化试点财政所高标准配备办公设备、信息化设备。

(一)硬件建设方面。

1、拟建设乡镇及具体选址。通过对全县各乡镇经济条件、年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任务

地理位置、财政所办公用房及人员等软硬件现有情况分类排队,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区分轻重缓急的原则,确定2011年易地重建乡镇财政所三个:原店镇财政所、西李村乡财政所、店子乡财政所。各财政所易地重建具体选址情况如下:

原店镇财政所:位于原店镇政府东侧50米、神泉路北侧地税所东侧,可征用面积1200平方米。

西李村乡财政所:位于在西李村乡政府后大院、计生服务中心对面,土地权属乡政府所有,可用面积约1200平方米。店子乡财政所:位置选定在乡政府西200米处,店子乡派出所西侧所西侧店子村土地,可用面积2670平方米。

2、建设标准。统一设计图纸,按每所建筑面积216平方米规划建设。上下两层共12间,每间18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1500元。

房间功能划分为:乡镇财政服务大厅(三通间)一个、档案室、所长办公室、职工住房等配套用房九间。乡镇财政服务大厅面积不少于54㎡,服务大厅设立“三资管理”、“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两免一补”、“一折通”和“咨询服务”等窗口。实行服务大厅集体办公,取消寝办合一。

3、资金概算及筹措。完成建筑面积648平方米,总投资175万元(其中征地拆迁支出77.8万元)。建设资金筹措渠道为:三个乡镇财政投资30万元,县级财政补助41万元,申请省财政补助104万元。

4、办公设备配置。在完成试点财政所基本建设任务后,根据三个财政所现有办公设备等实际情况,计划统一配置以下办公设备、信息化设备:

一、购置信息化设备6万元。其中2万元用于配备笔记本电脑2台,4万元用于配备台式电脑6台。

二、购置办公设备30万元。其中18万元用于配备档案柜18套,1万元用于配置办公桌6个,12万元用于配备保险柜、椅子、沙发、饮水机等。

(二)队伍建设方面。

根据2011年财政所中心工作,开展岗位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

一是对全县财政所农村“三资"经管人员进行相关法规政策、业务操作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是县乡村三级人员都能熟知政策,会计人员娴熟处理核算业务。

二是对财政所长进行业务知识、业务技能培训,是所长熟知财政所各项主要工作主要政策、业务流程、业务软件基本使用方法。

2011.04.13 11

篇2:陕县2010-2015财政所标准化建设规划

发布日期:2010-11-12 索引号: 来源: 作者: 阅读次数:39 [字体:大 中 小]

根据《中共陕县县委陕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陕文[2010]11号),陕县财政局下属事业单位机构情况规定如下:

一、保留陕县非税收入征收局。机构规格相当于副科级,事业编制8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1名,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内设办公室、计财股、征收稽查股。

二、保留陕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机构规格相当于正股级,事业编制4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名,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三、保留陕县税政与条法办公室。机构规格相当于正股级,事业编制3名,其中:主任1名,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四、保留陕县政府采购控购办公室。机构规格相当于正股级,事业编制3名,其中:主任1名,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五、保留陕县财政信息管理中心。机构规格相当于正股级,事业编制3名,其中:主任1名,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六、保留陕县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中心。机构规格相当于正股级,事业编制20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2名,经费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内设会计一部、会计二部、会计三部、支付部和稽核部

七、保留陕县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所(陕县人民政府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规格相当于正股级,事业编制5名,其中:所长1名、副所长1名,经费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

八、保留陕县政府采购服务中心。机构规格相当于正股级,事业编制4名,其中:主任1名,经费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

九、保留陕县乡财县管服务中心。机构规格相当于正股级,事业编制5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名,经费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

十、保留陕县会计培训中心。机构规格相当于正股级,事业编制5名,其中:主任1名,经费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

十一、保留陕县政府债务办公室。机构规格相当于正股级,事业编制2名,其中:主任1名,经费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

十二、保留陕县财务开发中心。将陕县农业开发中心的职责并入财务开发中心。机构规格相当于副科级,事业编制15名,其中:经理1名,副经理2名,经费实行自收自支管理。

十三、成立陕县基层财政服务中心。机构规格相当于副科级,事业编制8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名,经费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

十四、保留陕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机构规格相当于副科级,事业编制3名,其中:主任1名,经费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

十五、成立陕县财政监督检查局。机构规格相当于副科级,事业编制5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1名,经费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

十六、不再保留陕县契税征收管理所,职责移交陕县地方税务局,收回财政全额预算管理事业编制3名。

篇3:陕县2010-2015财政所标准化建设规划

一、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思路和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务水平, 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 遵循标准化规律, 着眼市场需求, 坚持政府推动, 构建国家标准为龙头、农业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支撑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 基本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和管理需求, 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为建设现代农业作贡献。

(二) 基本原则

1. 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

既要以主要机具、重点作物、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为重点, 又要满足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履行职能、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保障农机安全生产、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需要, 逐步填补农业机械化标准类型空白, 扩大农业机械化标准的覆盖范围, 实现农业机械化标准的合理布局。

2. 标准制定与基础研究相结合。

加强标准需求研究、标准制定前期基础技术研究和标准的试验验证, 为标准制修订工作提供扎实的科学依据, 提高农业机械化标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技术水平。

3. 适时制定与及时修订相结合。

除抓紧填平补齐急需的标准外, 根据科技发展和管理服务的需要及时修订相关标准, 以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4. 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

坚持政府在推动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充分发挥农机科研、鉴定、推广、监理部门在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 加快农业机械化标准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步伐。

5. 标准制定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注重标准的宣贯实施, 适时评估标准的应用效果, 提高标准的应用程度, 发挥实践对标准的检验作用。

(三) 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 制、修订150项农业机械化标准, 农机安全监理、维修管理、质量监管、作业服务管理等行政管理中的技术规范基本完善, 实现重要作物、重点机具和主要技术的农机化标准基本覆盖和成龙配套, 基本建立起科学、统一、协调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结构更趋合理, 标准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基本能够满足农机化行业管理、技术推广应用、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

二、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内容

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由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三部分组成。

(一) 基础标准

重点制定农业机械化领域术语标准, 补充完善信息采集、水平评价和机具匹配标准。

(二) 技术标准

重点制定节能减排标准, 加快制定维修服务标准, 补充完善安全运行标准。

(三) 管理标准

重点制定安全管理标准, 补充完善质量监管标准。

2010-2012年规划建设75项农业机械化标准。

三、主要措施

(一) 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坚持把标准化工作作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摆上重要位置, 列入议事日程。要结合实际制定阶段建设发展规划, 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强化资金保障、示范推广、人员培训和指导服务等措施。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 解决标准化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加强工作指导, 及时了解新情况, 总结新经验, 解决新问题, 促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 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化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 积极探索标委会运行的新机制, 充分发挥好专家队伍的作用, 积极配合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好农业机械化标准的规划、研究和建设工作, 在标准研究、标准制修订、标准宣贯、标准评估以及标准咨询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标准化教育培训制度, 在农机科研、教学、鉴定、推广、监理、维修、生产等领域大力开展标准化培训工作, 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标准化队伍的研究、制定、实施能力。

(三) 切实增加标准工作投入

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加对农业机械化标准基础理论研究、制修订、培训和宣贯普及的投入, 积极争取各级标准化主管部门的支持, 鼓励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农业机械化标准建设, 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多渠道投资的格局, 为加快农业机械化行业标准的建设步伐提供有力保障。

(四) 加大标准宣贯和实施力度

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的宣传, 提高社会对农业机械化标准的认知度和农机企业、用户贯彻标准的自觉性。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数据库建设, 建立高效的标准信息网络, 及时收集、发布和传输国内外农业机械化标准信息, 提高标准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展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加强示范推广, 切实把标准化建设落到实处。

(五)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农林拖拉机官方试验规则组织的活动, 扩大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提高我国专家在制定国际标准中的影响力。拓展与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农业机械化标准制定和管理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际标准化工作经验和先进标准内容, 宣传我国农机化标准和标准化工作成效, 提升农机化标准化水平。

本刊加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

维普资讯网的声明

本刊已分别加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维普资讯网”, 进入互联网提供信息服务, 并分别被收录于“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本刊所付稿酬包含刊物内容上网及入库报酬, 不再另付。

《现代农机》杂志社

篇4:沙河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四变”

日前,本刊记者一行实地走访了河北省沙河市辖区内的多所乡镇财政所,切实感受到了当地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

职能转变

记者走访了白塔、赞善、册井、十里亭以及柴关5个乡镇财政所,前3个在2011年9月被沙河市确定为首批标准化建设试点,也是自那时起,沙河市正式步入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进程。如今,记者所见的这5家财政所无论财税服务大厅和档案室的陈设,还是墙上悬挂的相关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以及不少于5人的工作人员编制,几乎如出一辙。

一位乡镇财政所所长回忆说:“我们这里在2005年取消农业税之后,财政所‘空壳化’现象较为严重,我想这和全国大多数乡镇财政所情况差不多。乡镇财政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员队伍建设几乎是停滞的,职能逐渐被弱化、边缘化。”

近年来,“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部强农惠农政策。同时,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推进,各级财政资金不断向农村倾斜,除各项涉农补贴外,落实到乡镇的专项资金也不断增加。作为落实财政强农惠农政策、推进改革与发展的最后环节,乡镇财政所不仅承担的任务愈来愈繁重,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财政政策的执行效果。

当被问及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时,柴关财政所所长王建朝告诉记者:“过去交农业税的时候,我们的工作是以收税为主。农业税取消后,尤其是到2006年之后,我们感受比较明显,就是职能的转变,从上面拨下来的各种款项全部都是放到我们这里管理,我们的工作从以收税为主到现在变成往外放钱的了。”

资金监管

据记者了解,沙河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属县级市。全市共辖13个乡镇办,270多个行政村,目前白塔镇一地实行分税制的财税体制。从分税制试点乡镇来看,“乡镇自谋发展的主体意识和工作积极性明显提升,这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随着乡镇可用财力增加,更多的财政资金被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白塔镇乡镇财政所所长李明科指着财政所门前的路说。

西部山区贫困乡镇更多的属于农业依赖型地区。这里多位财政所所长向记者表示,他们现在主要的职责是发放补贴,其中最主要的是粮食直补,此外还包括农资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等各项惠农补贴。

针对记者提出的,如何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防止骗取涉农补贴行为的问题。有乡镇财政所所长解释,“涉农补贴资金全部推行‘一卡通’发放,项目资金严格实行报账制度。”通过“一卡通”发放,将粮食直补等各项惠农补贴资金送到了农民手中,而这些信息也是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查询的。每到一处,当地的财政所长都会主动提出参观档案室的邀请,档案室的柜子里是按项目标签分门别类摆放的文件夹,其中包括政策文件、部门预算、年度决算文本,还包括专项资金、税源企业和基础信息在内的各类工作台账。记者随手抽出一本家电下乡补贴的文件夹,里面收录着村民购买家电时的交款收据复印件,以及领取补贴的日期、钱数和本人签字。一位工作人员说,“就拿这项家电下乡补贴来说,过去农民往往要跑好几个部门才能拿到补贴款,费时费力不说,而且每多一道程序,农民自己就担心资金会不会被‘雁过拔毛’。现在这些惠农补贴都集中到财税服务大厅,财政所里有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无论是良种补贴、五保低保还是家电下乡都可以一次性在这里办理清楚。”

结合走访观察,记者发现,如今各种强农惠农补贴名目繁多,而根据实际了解到的情况是,各种补贴涉及到的钱数都不大,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王建朝直言,“现在老百姓整体生活水平还是低,补贴虽然少,但是老百姓对这些还是很看重,尤其现在很多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都指着这些生存,他们还是希望这方面支持力度再大些。”

村财乡管

在乡镇财政所之间走访的时候,记者听到重复率比较高的一句话要算是“更规范了。”

十里亭财政所所长胡进学讲,“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更大意义上是软件的规范,流程和账本的规范,以及管理流程的梳理和服务资源的整合。如今,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日趋完整,涉农补助发放管理进一步到位,乡镇财政、村级财务监管范围、深度都有大幅度的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也进一步规范。”

对于乡镇财政所而言,除了做好惠农补贴政策的落实工作,主要职能还包括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科学合理的编制乡镇年度财政收支预决算草案,并定期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等。此外,还有一项重要职能是负责加强村财乡管工作。

有乡镇财政所所长对我们说,“我们刚开始接手这项工作的时候,要先给各村建档。有的村里原来没有记账的,都是票据,给我们送来了我们审核。有的村里收入比较少,业务也比较少,我们去找过他们很多次告诉他们把账放到我们这里,都不当回事。还有的是村里的书记、村长换人了,会计也跟着换,留下一笔烂账,新来的会计重新做。而且村里的会计水平也是良莠不齐,要么年龄偏大,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都有,有的高中刚毕业,还要对他们进行培训。”

账目和程序理清之后,工作开展更加顺畅,册井财政所所长刘增琪说:“村财乡管规范之后,干部之间矛盾少了。账目规范之后,村里的矛盾也少多了。村里的票据必须经过财政所审核,如果我们这里审核不过,项目不能上。重大项目必须有村民代表参加,有村支书、主任双签,还要有会议记录,特别是现在一事一议,几千块钱也好,必须有记录。”

垂直管理

沙河市自2011年下半年进行乡镇机构改革,乡镇财政所的人事权由原来归沙河市财政局管理划归到如今归乡镇管理。究竟是过去的垂直管理更有益于工作开展还是如今的管理方式更符合地方实情,记者得到的答案几乎是相同的,这些基层财政工作者纷纷表示,“说实话还是觉得垂直管理好。乡镇财政所最接近农村和百姓,最了解基层的情况,工作时能充分发挥就近、就地优势。如果是垂直管理,跟上级领导讲政策、谈业务更加顺畅,有什么敢说什么,财政所长对财政资金监管起来更硬气些。”

“财政所归到乡镇管理之后,要考虑当地领导的想法,原来虽然也考虑,但是毕竟人事权不在这里,现在除了做好分内的本职工作,还要跟其他部门打交道。而且一管钱,人情账就来了,有关系好的来找我要垫补,这是最让人头痛的,既不能犯错误又不想伤情义。”

“现在优化职能,财政的权力不大,只管发钱,就像是一个单位的财务室,没有更多的监督、反映情况的职能。我听说别的地方都是由归地方管理改成垂直管理,我们却是从原来的垂直管理改回去了。”

“当然,这个也是看个人追求,对个人前途来说,归到乡镇可能机会更多一些。如何使两者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是需要更多斟酌。”

篇5:浅谈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

关键词:乡镇财政,标准化,农村经济

乡镇财政是国家财政部门的基础部门和先行者, 乡镇财政工作的发展对于基层的政权建设、农村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等方面意义重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响应国家号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离不开乡镇财政的调控。近年来, 随着农村税费综合改革的纵向深入, 加强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已成为县级财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 乡镇财政所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标准化建设。

一、办公条件标准化

目前乡镇财政所办公条件大部分设计简单、结构单一、规模偏小, 为此建议:第一, 以建立服务大厅为突破口, 开展财政综合服务大厅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综合服务大厅设立业务办理区、便民服务区、后台工作区。业务办理区分设涉农服务台和单位服务台;便民服务区配备条形座椅、饮水机、政策宣传册以及意见征询簿等, 各项制度、业务办理流程、财政政策知识解答和人员岗位监督牌等全部公示上墙;后台工作区配备计算机、空调、打印机以及档案柜等办公设备。达到“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的目标。第二, 按照要求设置档案室。配备档案柜、保密文件柜、装订机、装订桌和消防器材等设施。对所有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整理, 规范惠农补贴农户基础档案、台账及资金管理等, 确定专人负责。做到归档及时、摆放有序、查阅方便、安全可靠。

第三, 在每个村部或村中心人口聚集区设置财政公示栏, 定期对项目资金、补助资金、财政政策以及业务流程进行公开公示, 加大财政政策宣传力度, 并接受社会监督。

二、机构建设标准化

(一) 把乡镇财政所和农经站合并

县财政部门从乡镇财政工作质量的角度出发, 为了发挥财政所的财务管理功能, 把乡镇财政所和农经站合并成一个部门, 名为乡镇财政所, 负责管理乡村两级财政财务工作, 实行一套人马、一个办公场所、一套管理制度, 管理乡镇财务。

(二) 财政所人员明确具体职能

根据国家的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政策, 财政所的职能是要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 如惠农政策等, 制定并坚决执行适合本乡镇是实际状况的乡镇财政收支预算, 对本乡的财务工作和国有 (集体) 的资产进行监督管理, 保证财务工作的正常进行, 从本地的经济状况出发, 培植乡村两级财源, 组织并监管乡镇财政的收入, 同时, 实行“村财乡代理”工作, 坚持三个原则, 即以村为核算单位不变, 村级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受益权和监督权不变, 村级债务的主体不变。也就是乡镇财务所发挥监管职能, 统一管理各村的财务, 实现村级财务的“五统一”, 即统一资金账户、统一报账时间、统一报账程序、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档案管理。切实保证村级财政的资金安全, 提高利用率。

三、岗位设置标准化

(一) 财政所的岗位设置要标准合理, 职责明确

乡镇财政所的各个部门应以“高效运作、保障安全”为原则,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把乡镇财政所的相关人员, 如乡镇财政所长、总预算会计、专项资金会计、村级财务会计、总财政出纳以及村级财务出纳等进行公开化透明化管理, 把各部门人员的姓名职责做成公示牌, 放在乡镇财政所的显眼位置, 让每个工作人员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

(二) 严格内部控制, 细化工作流程

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 细化每一项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和详细标准, 因人设岗、以岗定责, 有效防范财政管理内部风险。

(三) 合理设定财政所的工作人员的基本条件

为了保证财政所人员的稳定, 县级财政局对乡镇财政所的人员直接管理, 人员调动必须经过县级财政局的同意, 但是人员编制仍归乡镇财政所管制, 财政所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财经类大专及以上学历, 对于已在职工作人员 (45岁以下) 不满足条件者, 必须在三年之内达到要求, 否则待岗学习。

四、财政管理标准化

(一) 在预算编制方面

乡镇相关预算单位编制的预算草案的编制和审批流程要多个部门审核管理, 包括乡镇财务所、乡镇财务局、县财政局、县政府、基础预算单位以及乡财政所等部门合作, 一层一级地进行预算编制工作, 保证“一个乡镇一本预算”, 遵循“两上两下”规程。

(二) 在预算执行方面, 乡镇财政工作统一管理, 增强政府采购的公开度和透明度

对由乡镇财政公费培养的人员要进行资料管理, 可保证不会出现“吃空饷”的现象;以村民筹资筹劳为主体, 财政进行奖补, 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一事一议”原则。

(三) 在财源建设和税源监控方面

充分调动乡镇的征管积极性, 培植财源, 各乡镇干部要增强理财意识, 改变乡镇“守摊子”、“要饭吃”的旧观念。

(四) 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

对扶贫资金、农业开发资金、财政奖补等专项资金要统一管理、统一报账、统一下拨, 对社保、教育、经济建设、环保和企业等类专项资金统一实行“财政专户”管理。

通过以上四方面标准化建设, 可以使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工作取得以下成效:

1. 乡镇财政职能得到理顺、人员力量得到加强。

通过合并财政所和农经站, 使分属两个部门的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实现了协调统一, 乡镇财政职责更加明晰, 乡镇财政工作力量到了加强。

2. 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通过标准化建设, 乡镇各项财政工作基本做到有章可循, 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为了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乡村的财政工作必须要建立相关的档案资料, 保证资料的详细和真实。

3. 提高乡镇的财务管理功能。

为了提高乡镇财政部门相关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 乡镇财政所可进行多种制度结合, 包括首问负责制、AB岗制度和限时办结制等, 坚决贯彻落实, 加大监管力度。财政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 使涉农财政补贴管理系统更加完善, 实现了管理一体化、平台一网联、发放一折通、服务一站办, 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便利条件。特别是“村财乡代理”工作, 实现了村级账目由“混”到“清”、资金使用由“暗”到“明”、会计人员素质由“低”到“高”的三个转变, 有效防止村级资金被截留、挪用等违纪现象的发生, 因村级财务问题引发的上访也可明显减少。

4.乡镇财政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篇6:陕县2010-2015财政所标准化建设规划

关键词:大旅游;现状;问题;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4-03

一、大旅游建设发展现状

1.发展势头强劲,接待能力和实现收入增长较快。由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旅游工作做出的决策合理,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大做文章,使旅游框架体系已初具雏形,在“大旅游”战略的浪潮中,陕县旅游事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2011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24亿元。

2.坚持科学发展,结合县情编制了规划。为科学实施开发建设陕县的旅游资源,以“一个中心”五个战略定位为指导,高度重视大旅游发展,依托独特的矿泉神水资源和天井窑院、达摩禅宗文化圣地等厚重的历史文化,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在旅游发展上初步形成了东线文化古迹游、西线休闲度假游、南线山水生态民俗文化游三条特色旅游线路。

3.扎实有序地推进崤函古道石壕段申遗工作,专门成立了申遗领导小组,按照申遗各项指标要求认真操作实施。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最终确定为我国首批“丝路”申遗点之一,给陕县的旅游开发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4.加大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了景区景点旅游开发步伐。今年我县13项旅游建设项目正在有条不紊进行。如:温泉神水休闲度假项目建设工作,甘山公园4A级景区创建工作,天井窑院的整修与开发等一系列工程的开发与建设,对整合陕县旅游资源,全力促进旅游业创品牌,拉动县城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全力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市、县和旅游系统组织的国内、省内旅交会、旅洽会等各种宣传推介活动,多层次地宣传和推介陕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化和各大旅行社的联手合作,包装精品旅游线路,充分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努力推进与周边省、市、县(区)旅游联动开发与对接,形成客源互补、联合推动、双赢发展的格局。

二、制约大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1.品牌瓶颈。旅游业要靠大品牌震撼人、吸引人、留住人。目前,陕县没有像仰韶文化、函谷关老子文化、豫西大峡谷漂流等知名度高的大品牌,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陕县旅游业对外界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崤函古道石壕段申遗工作虽然一锤定音,但品牌效应和知名度由于各种原因还没有发挥其优势和龙头作用。

2.交通瓶颈。陕县通往各主要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不便利,表现在路况较差,路面较窄,而且道路标志不明晰。

3.规划不够超前。陕县旅游规划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要求。初期制订的旅游发展规划,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及时根据形势发展需求调整和发展旅游事业,导致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不够,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等。

4.企业竞争力不够强。陕县旅游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各自为阵的现象,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缺乏市场风险的整体能力。

5.休闲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集中表现在:休闲旅游设施供给不足,类型单调,分布散乱,没有形成特色明显的集中休闲区域。

三、大旅游建设的发展思路

1.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构建大旅游产业群。针对当前陕县大旅游建设存在的尚未形成成熟的行业合作机制问题,最好的解决途径就是构建大旅游产业群,将各个旅游关联行业用紧密的利益纽带整合在一起,规范行业合作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以大旅游产业集群的形式深入挖掘旅游经济的规模效益。为此,要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区(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工农业科技旅游示范点,建设一批结构合理的旅游饭店群体,组建一批跨地区、跨所有制专业性的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经营管理、旅游商品开发与生产等大型企业。同时,促进中小旅游企业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除了大力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外,还可充分利用陕县现有的厂矿企业和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现代工业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民俗风情等休闲旅游,充分利用陕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大力开发乡村旅游,突出农事参与,文化体验,绿色生态观赏等特色,使乡村旅游成为陕县旅游的新亮点。

2.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加大旅游资金投入。在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更能吸引客商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投资商来陕县发展旅游业。本着不求所有,只求所在的原则来发展大旅游建设。要在争取国家对交通等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基础上,把休闲度假设施投入的注意力和聚焦点放在民营投入上,实行全方位融资。对旅游优势资源,尤其要鼓励外资的引进,扩大开放度,提升知名度,确保休闲度假胜地建设加快推进。同时,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股旅游业,实现资本向旅游业的加速集聚。同时建议在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上,要将项目捆绑,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3.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品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没有活力的旅游。陕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空相寺佛教文化、天井窑院和剪纸民俗文化、温泉养生文化、甘山森林公园和黄河湿地生态文化相互辉映,崤函古道、周召分陕、石壕杜甫题诗处等历史人文古迹远近闻名,天井窑院、剪纸艺术并称“民俗奇葩、豫西一绝”。坚持旅游搭台,文化唱戏,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和农耕文化,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4.确立合作共赢理念,加快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陕县大旅游建设,应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大力推动区域旅游联合,共同铺筑旅游无障碍通道,加快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

一方面要着眼三门峡市大旅游发展格局,强化陕县与各县市区之间的协作、交流,实现旅游要素的合理流动,有序开发,实现区域内大旅游开发的大联动、大协作,共创特色旅游精品;另一方面,与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山西,陕西等周边旅游新兴地区相连,坚持以地方利益为基础,以政府协作为补充,以市场交易为基本合作方式,加强与这些地区主要客源地及周边著名景点之间的合作和沟通,采取灵活多变的空间组合战略,完善板块之间的整合与配套,通过联合打造跨区域旅游线路,构建区域无障碍旅游区,实现旅游市场的扩展和旅游空间的延伸,开创陕县大旅游发展的新天地。

为实现合作共赢,应强化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整合和共享旅游资源,塑造区域旅游品牌,进行整体形象包装和营销,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信息互通、客源互换。二是要打破各种壁垒,消除各种体制性和行政性障碍,联手打造无政策障碍、无交通障碍、无服务障碍的旅游大市场。三要不断完善合作与协调机制,共同搭建旅游大平台,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实现地区各城市之间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5.搞好旅游宣传营销,扩大旅游知名度。旅游业是注意力经济和形象产业,需要强有力的宣传推介和营销传播。旅游策划就是编故事,旅游营销就是出卖故事。现代旅游营销观的基本理念有:使旅游成为人的本能需要;使旅游成为制造快乐的产业;使品牌成为现代旅游的核动力;使注意力成为印钞机。

篇7:陕县2010-2015财政所标准化建设规划

今年以来, 丹凤县财政局认真落实省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 抢抓“7.23”灾后恢复重建、小城镇建设、乡镇机构改革机遇, 因地制宜、一镇一策, 整合资源, 多方筹措资金, 科学规划, 分类分步实施, 强力推进基层财政建设, 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亮点突出。

从2010年10月开始, 丹凤县财政局结合竹林关、月日财政所“7.23”灾后重建问题和寺坪、庾岭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各镇实际情况认真调研, 积极协调镇政府和有关部门争取多方支持, 科学规划、制定财政所建设方案。采取有偿调拨、处置现有和撤并乡镇财政所房产等办法, 置换、购置土地, 筹集建设资金, 按照省市标准化财政所建设要求, 聘请县住建局设计室和商洛建筑设计院设计, 高标准、高品位、高效简约、统一结构和格局实施财政所建设工程, 因地制宜实施月日财政所建设工程, 新建4个财政所。新建成的财政所服务大厅宽敞明亮、形象焕然一新, 受到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关注和好评。

篇8:陕县2010-2015财政所标准化建设规划

一、地坑院成因探源

一种建筑形式的形成总是受独特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人对环境的偏好有与动物共同的一面, 比如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和适应, 使得环境更符合自己的生存需要, 这个层面可以称之为环境偏好的生物层面;同时, 人也有与动物不同的一面, 人们创造了文化, 并在这种文化的指引下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 这个层面可以称之为环境偏好的文化层面。通过这两个层面,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种建筑样式和居住方式。

从地坑院形成的自然条件看, 地坑院在陕塬上成为一种普遍的民居形式, 与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密不可分。陕县三大塬区均自山体向下自然延伸, 坡势平缓, 区域广大。最大的塬区, 有两个乡镇, 30多个村庄, 其余两个塬区各有一个乡镇。这里黄土层堆积深厚, 一般在50米左右, 而且土质结构十分紧密, 其间还夹杂着石灰质结合层, 陕塬上土质坚硬且具有直立性, 具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 为窑洞的建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凿挖窑洞, 坚固耐用, 最久的地坑院已经300年以上。此外, 这里地下水位较低, 一般在30米以下, 这些都为“地下挖坑, 四壁凿洞”这种建筑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在气候方面, 这里十年九旱, 降雨量偏少, 很少有大暴雨, 即使偶遇洪涝, 由于塬区三面都是沟壑, 雨水出路通畅, 一般不会殃及地坑院。黄土高原冬春两季风沙很大, 刮得天昏地暗, 飞沙走石,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而居住在地坑院内却感觉不到, 因此, 地坑院在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中起到了保护屏障的作用。黄土高原冬季寒冷, 夏天炎热, 而深藏于地下的地坑院, 冬天能保持在11℃以上, 夏天保持在20℃以下, 冬暖夏凉。

从经济条件看, 当地木材资源严重匮乏, 而黄土窑洞是典型的生土建筑, 它的选材和建造极其方便简单, 不用一砖一瓦, 所用的建筑材料只有一种——泥土。在原始土上挖院打窑, 用麦草泥抹顶抹墙, 用泥土夯实作地面, 一人一镐即可完工, 这种建筑形式建造简单, 造价低廉。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 那时农村家庭子女一般在5个左右, 居所需求很大, 而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不高, 农民手中的货币极少, 很少有人能够建起砖木结构的房屋。而挖凿地坑院, 除了人工, 几乎不需货币, 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另外, 当地农民主要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两种作物, 作物的收打晾晒需要占用面积较大的场地, 这种地下住人、地上打场的建筑, 很受欢迎, 是当地人的最佳选择。这个时期是地坑院发展最快、建造最多的时期。

地坑院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简单依附, 它的格局也受到文化因素尤其是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地坑院在建造前, 先请风水先生选方位, 定座向, 下线桩, 称作方院子。根据宅基地的地势、面积, 围绕阴阳鱼的八个方位, 按《易经》八卦决定修建哪种样式的院落。阴阳八卦的排布顺序是:从西北角开始,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确定哪种院落是根据每个区域周围的地形高度和地貌特征决定的, 先确定正窑, 要求正窑后有靠山, 前不登空。正窑确定在八卦中哪个方位的字上, 就称其为什么宅院。 (插图一)

按照后天八卦方位, 可分为动宅和静宅。动宅又称东四宅, 包括以东为上的震宅、以南为主的离宅、以北为主的坎宅、和以东南为主的巽宅, 多为长方形。静宅院又称西四宅, 包括以西为主的兑宅, 以西北为主的乾宅, 以西南为主的坤宅和以东北为主的艮宅, 多为正方形, 开十孔窑。风水理论认为, 建造一座地坑院首先考虑与宅主命相是否相生, 决不能相克, 然后根据相生来确定建造什么类型的宅院。

按照风水理论, 地坑院的建造和使用十分讲究阴阳的配合, 讲究五行相生相克, 主位要高, 其他方下向, 地势高的方位为阳, 地势低的方位为阴。宅主应占据阳位, 其他成员以长次从高向低排列, 阴位作茅厕、牛屋、磨房等用。八卦中将八个方位都给予阴阳定位, 天医、延年、生气、夫位为阳, 六杀、五鬼、祸害、绝命为阴, 要保持阳强阴弱之势。在本宅范围内, 注重门主灶的配合。地坑院选取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个方位来深化它的形制和理论, 窑院分别被称作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特别是门洞窑 (插图二) 、主窑和厨房窑的配合, 不能随心所欲, 而窑的使用确定的准则就是按地坑院的类型来确定的。院子朝向不同, 窑的主次位置也完全不同。

地坑院不仅要求本宅范围内阴阳配合, 保持阴阳平和, 而且还苛求周围的地势和建筑物。认为百米之内的建筑、树木和地势都对本宅的盛衰有很大影响, 也必须注意阳强阴弱之势。在本宅地界内, 不能在阴位上增土, 建筑高大物。如果本宅地界之外又正好在阴位有高建筑物或者高树、高地等, 宅主就应在自家宅院阳位上补救。

总之, 地坑院是在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是中原地区很独特的一种民居形式。

二、地坑院的价值

地坑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民居形态, 其本身包含多种价值。

首先, 地坑院的生态价值。地坑院为豫西独有, 它特色鲜明, 是能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居形式。地坑院的建设主要使用黄土, 不耗用或极少耗用木材资源;它节省能源, 一年四季室内温度保持在20度左右, 是天然空调, 最适宜人居住。从功能上看, 地坑院是大地的一部分, 随大地脉搏而跃动, 防震效果极佳, 同时具有防风、防寒、消暑、隔音、防盗作用, 地坑院深入土地之中, 融合在自然之内, 与环境融合为一。院内、窑顶还可种植花木, 美化环境, 能很好地保护生态平衡。

其次, 建筑学的价值。它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生土建筑遗存。在建造方式上, 地坑院的建造是一种逆向思维的产物。它不是在地面上树立建筑物, 而是向下开掘, 地面上几乎看不到形迹, 这与普遍通用的建筑方式, 风格迥然不同。这种一反常规的构造方式, 是它的价值和魅力所在。这种建筑从现代生态建筑的角度看属于“原生态建筑”。从力学角度看, 现存的陕塬窑洞呈拱形, 窑洞高、宽不过丈, 窑顶土层厚3-5米, 窑腿宽2-3米。这样的窑洞有极好的受力性能, 坚固耐用。窑壁、窑脸进行了精工修饰, 与檐口、女儿墙恰当搭配, 不仅对窑顶排水问题作了巧妙的处理, 而且使窑洞更加美观。尤其是建筑格局受到风水文化的深刻影响, 具有很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第三, 民俗价值。地坑院作为一种居住形式和生活空间, 其承载的还有诸多民俗事项。主要是剪纸、方格土布、澄泥砚和特色饮食。地坑院窑洞的窗户和风门, 都是木制的井字型方格, 这是窗花大量使用的基本条件。剪纸在各种民俗事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春节用的窗花、结婚用的团花和喜花是三门峡剪纸的主要品种。窗花有单色、染色和“剪、染、画三合一”三种类型。单色窗花有黑、红、黄、紫、绿等颜色;染色窗花由洋桃红、米黄和果绿三种颜色点染而成;“三合一”则是先剪出轮廓, 再勾画线条, 最后上色。剪纸特色:染色剪纸与其它地方的剪纸风格迥异, 基本上可以断定是任崇卓在借鉴本地“三合一”窗花的技法基础上, 加以改进形成的。当地剪纸还有一个特色是男性剪纸者众多, 在南沟村, 绝大多数都是男性剪纸。当地剪纸还有一个特征是黑色剪纸, 在喜庆场合, 黑色剪纸被大量使用。有专家认为这种崇黑习俗是夏文化的遗存, 对研究夏代崇黑文化在剪纸艺术中的影响和应用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插图三) 。在地坑院的农户家中, 还可以常常看到织布机织成的土布, 布上图案简洁大方, 以方格图案为多, 颜色以黑色、蓝色、红色为主, 摸起来非常有质感。中国历史上四大名砚之一, 历代皇宫之贡品的陕州澄泥砚就源于张村乡的人马寨村王氏家族, 被视为古文化中的一枝杰出的奇葩。澄泥砚全人工制作, 取自优质红土, 几经过滤、陶澄加以特殊的配料范模, 经过艺人的精心雕琢, 打磨上腊等多套工艺流程, 历经千度炉火烧炼, 方可问世。其砚坚实如铁, “贮墨不耗, 积墨不腐”, 质细而不滑, 性坚而不燥。工艺造型更是典雅质朴, 别具一格, 富有特色。地坑院里较有特色的饮食为“八大碗”和“十大碗”, 是当地群众操办红白喜事、招待贵客或者时令节庆准备的特别吃食。完全的“十大碗”包括红烧肉一碗、白肉一碗、猪头肉两碗、黄花菜一碗、海带一碗、豆芽一碗、粉条一碗、芹菜一碗、煎饼一碗。“八大碗”则是从其中再选择六个热菜和两个凉菜组成。另外, 十大碗的上菜顺序和摆放的方位也有一定的讲究。

第四, 历史价值。张村塬周边历史古迹众多。人马寨村北现仍然存在古寨墙, 古寨墙东、西、北三面环火烧阳沟, 地势险峻。古寨墙始建于明朝中期, 清末, 八国联军路过此地, 村民固守寨内, 未遭劫难。传说明末李自成曾在此安营扎寨, 以天然的火烧阳沟和寨墙为屏障, 与敌作战屡战屡胜。抗战时期, 自卫队驻守寨内, 与日寇交战, 打死日军多人, 使鬼子闻风丧胆, 始终未能得逞。期间, 日军疯狂杀害张村塬的抗日力量, 一次就在庙上村的水井旁杀害65人, 投入井中, 庙上村至今完好保留抗战时期的抗日洞和血泪井, 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 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第五, 美学价值。地坑院首先呈现给我们的是空间变化之美, 由地面下到院落, 再经由院落进到窑洞, 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感知体验。当处于地面时, 人的视野十分开阔, 步入坡道视野受到约束, 再进到院落便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整个空间序列充满了明暗、虚实、节奏的对比变化, 环环相扣。从上往下看, 地坑院是方的或长的, 而站在地坑院中仰望天空, 天空的边界明确, 感觉非常奇妙, 暗合了中国的“天圆地方”之说。地坑院经过主人的精心打理, 充满生活情趣, 多年栽培的树木已经伸出窑顶, 浓荫洒满院落, 鸡子在院里四处啄食, 猫狗在身边跑来跑去, 车马多从屋顶过, 呈现出一派田园之美、自然之美。地坑院给人的色彩感也非常强烈。金色的玉米串、红色的辣椒挂在窑壁上, 庭院中的绿树、窑顶上的麦秸垛, 路边枣树的红艳和散发的清香, 在蓝天白云的黄土大地上鲜艳夺目, 协调统一, 富有生活韵味, 体现了美感和生活的高度统一。窑顶的栏马墙 (又称女儿墙) 也是进行装饰的重要部位, 在地坑院四周, 用砖砌成各式花墙, 既美观又有效地防止儿童和牲畜坠落。另外构图善于运用直线和曲线。地坑院是一个线条变换的空间, 窑洞的外观呈抛物线, 一个个拱形的窑洞勾勒出地坑院的基本外观, 整齐中带有变化, 主窑一门三窗、九尺五寸高, 次窑一门两窗, 八尺五寸高。四个边角还有角窑, 又是运用曲线的一种造型。直线运用在栏马墙下的青瓦挑檐, 笔直地位于窑洞上方, 既美观又能防止雨水冲刷窑面。整个地坑院的外形和内部的院心都呈正方形或者长方形, 方圆相间, 简约而充满变化。

对于地坑院这一民居形态, 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楼庆西认为, “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在农村, 它全面记载了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形态, 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文化意义, 给人文化的启迪与熏陶。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老房子去掉, 新房子起来, 这是规律, 我们保护它就是留下一种印记, 它作为一种文化遗产, 让我们知道祖宗是什么样。如果消失了, 就意味着人丧失了记忆, 意味着人没有了童年, 没有了过去”。地坑院建筑特色鲜明, 文化气息浓厚, 充分反映了豫西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文化特征。

三、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地坑院是我国农耕文明的见证和标本, 是研究我国建筑、农业、地质、环境、民俗、宗法制度等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地坑院本身融合了有形的文化资产和无形的文化资源, 包含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境界, 这些一起构成民间文化生态的基因。我们谈到生态的时候, 不仅仅是保护该地区的自然生态, 还有文化生态, 所以, 我们需要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 以及在当地自然环境基础上形成的建筑文化和相关的非物质文化。当现代化的步伐正在趋于同一化的时候, 我们也同时体会到了多样性的珍贵, 不仅自然生态讲求多样性一样, 文化生态也要讲求多样性, 在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 努力实现文化与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乡村发展模式, 宗旨就是实现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维持文化生态的平衡, 首先就要保持文化生态生存的依托依然存在, 这是根本。如果地坑院不在存在, 与之相关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这是保存文化生态的物质层面。但是, 地坑院目前正在加速地消失。消失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首先地坑院本身存在采光差, 通风不良, 塌顶, 渗水, 出入不方便 (尤其是现代交通工具进入不便) 等缺点。其次, 随着当地人经济水平的提高, 许多人已经把地坑院作为一种落后的象征, 纷纷“弃窑建屋”, 盖起了砖瓦房。第三, 从政府政策的角度, 由于地坑院占地面积较大, 把地坑院列入退宅还田政策的范围, 许多地坑院纷纷被填埋。第四, 随着时间的推移, 如果无人居住, 地坑院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坍塌。总之, 地坑院正在从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 因此, 保护、开发地坑院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发展的措施我认为主要有四点:其一, 注重资源的整合。该地域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就是文化景观、历史景观、自然风光、民俗、生态环境在地域组合上高度一致。文化生态保护在研究整个保护区存在的或者潜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包括人文环境、农耕环境、人居环境及其驱动力的前提下, 避免因人类继续盲目使用而导致文化生态资源质量的下降。其二, 明确提出文化生态村的保护模式, 不仅仅要保护地坑院的自然生态, 还要保护地坑院的文化生态。文化形态保存较为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特色鲜明的特定区域或村落,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村。着力原生态文化氛围的还原和建设, 恢复民俗形态及与之相关的建筑形态、自然生态、实行文化形态与自然生态的整体保护, 使民俗在特定地区、特定环境、特定人群中继续呈现, 同时又能通过文化的保护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目前南沟村的剪纸, 人马寨村的澄泥砚, 都有一定影响, 可以作为文化生态村, 这些村子的特色易于对接文化产业, 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方面大有可为。其三, 开发旅游业, 使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切切实实带给当地人经济利益, 刺激当地人保护地坑院的积极性。目前庙上村已经进行了很好的尝试, 成立了庙上天井窑院度假村。而且由于庙上村位于三门峡至甘山森林公园的游览线途中, 交通很方便, 许多游人已经把地坑院作为其中的一个游览项目。但目前度假村的收益不归当地所有, 本地人并未从旅游度假中获得好处。如何使当地人从旅游中获取经济收益, 使更多的地坑院因此保护下来,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其四, 申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使地坑院的价值得以确认。作为物质文化遗产, 指的是地坑院这种建筑形式, 它的外在形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指的是地坑院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存在, 以及其承载的诸多民俗事项。民居最吸引人的, 除了建筑本身, 还有正在其中居住的居民的生活状态。有人在其中居住和生活, 造成既有历史痕迹又有现实状态的场景, 这样的建筑不是静态的, 也不是空洞的, 人的生活充盈着它, 历史与文化在这里循环往复, 不是定格和凝滞, 而是持续和发展。因此, 我们要激励文化的继续发展以及它与孕育产生此文化的生态环境的结合。文化生态的和谐与秩序, 包括生存环境的和谐有序, 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陕县文化志编辑室编.陕县文化志, 1985

[2]张怀银、贺兰君、王保林.三门峡史迹.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9

[3]王景春.窑院探远.载:三门峡日报, 2004年8月2日

上一篇:阶层哲学初探已发表下一篇:中一班幼儿园春季家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