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4-05-05

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通用8篇)

篇1: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为了学生自身的成长,其职责是不断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塑造一个丰富的灵魂。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时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阶段。对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进行研究,探索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生命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研究进行生命教育的新方法,对初中阶段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生命教育:道德与法治;初中阶段:实践研究

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2007年1月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凋查分析报告》显示:每五个中学生就有一个曾考虑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做过自杀计划的占6.5%。这项调查数据令人看了尤为震惊。目前初中阶段学生不重视生命的事件呈上升趋势,网上一个个的案例令人触目惊心。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人生的重要时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生命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校教师对开展生命教育重视不足

如今部分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将分数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在考试中并不重要,这便造成学校领导及教师对生命教育的普及程度不足。国家倡导素质教育,众学校虽然对外宣称素质教育,但对内为提成绩,仍然走应试教育之路,将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学生都施加过重的压力,也导致学生自身对生命教育缺乏足够认识。这都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生命教育的进行。

(二)道德与法治课中生命教育内容不完整

本文通过对中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生命教育内容的调查发现,教材中分为自然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三部分,但其中性知识教育内容较缺乏。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初中阶段学生逐渐出现早熟,早恋现象呈上升趋势。中学生自制力差,缺乏性知识教育,无法正确处理男女之间关系,由于易冲动的个性容易出现不良现象的发生,对自身及他人都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初中阶段加以性知识的教育对中学生是极为有利的。

(三)开展生命教育方法单一

通过调查发现,道德与法治教师多以讲授法和演示法开展生命教育,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初中阶段的学生注意集中度较弱,道德与法治教师如果不针对学生需要开展教学,会使生命教育效果降低。教师机械的讲授课本知识,学生的集中性便难以长久保持,再加上教学进度的加快,更加无法激发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使得学生学习生命教育的积极性降低。因此,为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的开展生命教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去改进教学方法。

二、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生命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学校、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

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关键是需要教师及学校对生命教育给予必要的重视。为提高生命教育的开展度,教师自身应加强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从各方面了解生命教育的知识,为开展生命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学校也应加强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充分利用校园环境、校园期刊、校园报等对生命教育进行宣传,使校园充满生命的气息,让生命教育深入教师、学生的内心,慢慢熏陶着学生们的心灵。再者,可在校园图书馆增加一系列生命教育的书籍,鼓励学生去主动阅读,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增强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重视。

(二)完善生命教育的内容

本文在以上内容中提到过,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缺乏性知识的教育,以及自然生命教育中求生教育内容也较缺乏。初中时期是学生的青春期,早恋现象的出现使得加强性知识的教育是极为重要的。若性教育引导的不足,可能会对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好影响。因此,初中阶段加强性知识的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其次,初中阶段除了要加强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教育,对学生开展求生技能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中的意外事件层出不穷,家庭中用水、用电、用气、安全上网等,都需要教师教授学生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出现意外情况应怎样避险。行走在马路上交通安全知识,也需要教师教授给中学生。遇到突然发生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学生该如何自我保护,这些都需要安排进生命教育的课程中,让学生重视自己生命的同时学会自救白助。

(三)加强对教师生命教育培训

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讲授生命教育的主体,对生命教育开展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加强教师生命教育的培训尤为重要。通过对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培训,使教师能结合自身经验对生命教育产生正确的认识,并能形象的将生命教育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正确认识开展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在意义。同时也能使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将自身负面情绪带入课堂,尊重学生生命,尊重学生间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四)开展多样的教学方法

生命教育本身是较为一个枯燥的过程,因此,为激发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生命教育。可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对话教学法: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可多加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从而激?l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运用对话教学,使得生命教育课不再枯燥。让学生与教师加强沟通,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尊重与关心,课堂气氛不再紧张,学生身心也得到较好放松。

创造情景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为提高生命教育开展的有效性,教师应多加创设情景教学,让学生得到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通过逼真的情景模拟,使学生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从而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更加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

三、结束语

初中是学生认识生命价值的重要阶段,因此,学校、教师应多加给予教育,在这阶段生命教育的开展也变得尤为重要。虽然目前国家逐渐对生命教育给予重视,但生命与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着重考虑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望学校、教师及社会多加重视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的开展,使中学生健康安全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田长美.初中生命教育探索:问题与对策[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3(2)

[3]胡文国.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探索[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7)

[4]印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四所中学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5)

篇2: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 要】在素质教育全面改革发展背景下,新课改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道德与法治在初中教学阶段主要对学生个人道德意识以及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与规范,在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融入德育教育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全面关注的重点问题。现阶段素质教育全面普及背景下,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在理论知识教育基础上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德。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渗透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价值观念的有效培育具有促进作用。在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在现阶段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背景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够为其今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整合重点教学内容,积极融入德育教育,通过德育教育深化本学科教学成果,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各项精神品质,对思想素质进行锻炼。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受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逆反心理,由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所以在此阶段开展德育教学对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在德育渗透教学中,教学细节对教学成果具有较大影响,所以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由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自身教学性质使得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全面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德育能够有效弥补基础教学课堂缺失的部分;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各项事件对学生进行引导,能够有效调节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全面提升德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作用,需要注重激发学生对社会生态进行观察的兴趣,确保德育教育全面开展[1]。

二、以身作则,树立思想道德模范作用

教师是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重要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全面树立道德模范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突出榜样力量,以身作则,为广大学生德育教育潜移默化中起到良好引导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年龄都较小,处于道德情感以及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加上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中各项传播信息对学生个人价值观和道德品质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教师需要从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辨认是非。教育需要从心出发,与学生展开心灵对话才能更好地提升德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日常理论教学,还需要对学生个人情感教学提高重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个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培育,优化教学过程,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提升德育渗透教学质量,还能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三、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展开德育教学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当前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教学阶段得到广泛应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对德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具有促进作用。比如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框架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其涉及到的故宫、京剧、瓷器、皮影戏等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音频、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在去全景化观察中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理解,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魅力,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对提高德育教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2]。

四、借助实践活动,延伸课堂促进德育教学发展

实践教学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重要组成部分,而知识理论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所以当前需要全面突出实践教学重要作用,才能全面适应素质教育基本目标。所以教师需要理清德育教育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根据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以及德育教育目标拟定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更好地配合该学科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和事物观察能力进行培育,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与教学相关的教育信息。例如教材文本中的案例、经验体会、探究与分享、技能与方法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а?生延伸到节假日中让学生参与到家庭实践与社会调查活动中,通过感受社会各个领域最基层的社会生活,能够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以及家乡风俗人情,更好地提升对家乡的情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度采取分组教学模式,让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能够有效提升,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

总而言之,现阶段德育教育渗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阶段需要确保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下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在教学中需要全面突出学生个人发展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融入德育教育,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全面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一、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生命教育的理念

生命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 是“生命化的教育”, 它将个体视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尊严与价值的生命, 从而尊重个体的独立性与差异性, 关注生命的自由成长。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为, 让学生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 认识生命的意义, 并进而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这与德育的目标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只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真正秉承“生命化”的教育, 才能使教育深入学生内心, 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教育理念最终会通过教育与教学方法来体现。

1.“问题中心法”教学创设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 充分满足学生对“尊重”的需要

生命教育的理念实质上是对个体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包括教师所持的平等的态度、对学生独立思维的尊重、对个体人格的尊重等。

教师的任务, 不是将某个所谓“正确”的观点灌输甚至是强加给学生, 而是需要倾听他们心灵最深处的声音, 然后以平等的态度探讨、引导, 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成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会涉及种种社会现象的剖析, 可以将这些讨论置于课堂之上,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思辨, 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同所有人分享。老师的角色在于辅助、引导, 而不是斥责、纠正。这样, 学生更能够抛开顾虑充分地思考、大胆地发言。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个体都有获得社会尊重的需要。尊重需要得到满足, 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社会满腔热情, 体验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

2.“小组协作式学习”鼓励学生课外的探索与实践, 充分展现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按照个体自身发展的规律将其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同时也是德育的核心目标。

将课程内容同社会现实相融合,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融入社会, 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会使他们的生命获得更自由、更全面的发展。

“小组协作式学习”主要体现在该课的道德实践环节中, 其具体操作方法是, 学生自由分成4~8人的小组, 每组确定组长负责具体工作的安排, 小组自由选择或自行确定道德实践的选题。除选题外, 小组需确定每位成员的具体分工和实践计划, 并将其形成书面材料交由老师备案。

小组经过半个学期的调查或实践之后, 形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汇报时需做PPT。汇报后老师或其他同学可以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 汇报人所在小组的所有成员都可以进行回答。调查报告的分数由每组选出的“评委”进行打分, 各“评委”的平均成绩即为最终得分。

在这种小组协作的形式中, 教师只起了监督和引导的作用,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对社会的认识, 学会解决某些社会问题的方式, 学会将自己的利益融于社会的利益;另外, 小组协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人际沟通的平台, 增加了他们人际交流的机会, 锻炼了他们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感悟, 使他们真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人是情感与理智兼具的动物, 生命教育的理念重视人的情感的丰富性。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感体验式”教学充分调动了情感的力量,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打通了学生感性与理性的通道。这样到达学生大脑的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 而是通过各种情感体验产生的真实的感受。

二、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德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部分生命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得以呈现, 后者的教育目标包含着前者的部分教育目标, 用生命教育的视角去剖析道德教育的问题, 往往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1. 珍惜生命之美好与德育内容的融合

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 是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 包括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甚至是动植物的生命。而这正是学生道德修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品德教育中如果能真正树立起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些道德问题便也可以迎刃而解。

2. 担起生命之责任与德育内容的融合

品德教育的难点和重点在于个体责任感的养成, 这一点同生命教育的要义不谋而合。爱国、爱情与人生、道德、公德, 无不是对个体责任感的要求, 因此, 这些章节的学习, 实际上是关于个体对生命责任的探讨。

3. 体现生命之价值与德育内容的融合

要想让生命绽放出异彩, 必定要寻求人生的意义, 体现生命的价值, 而这正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

为了更好更具体地说明生命教育与德育在教学上的融合, 特提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中贯穿生命教育的部分教案:

生命是什么?一个人的生命应该由哪些部分构成?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讲授:生命具有丰富的层次。

与其他生命存在相比, 人的生命更加绚烂多彩。它既遵循生物体共同的运行机理和规律, 有生有死, 又在后来的社会化进程中反映出巨大差异。人的生命, 在不同的层次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第一层次:自然生命

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 是最基本的生命尺度。人的自然生命具有动物性、本能性、功利性和有限性等特征, 它是人的一切存在的基础, 是人的一切高级生命存在的物质前提。没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 人的其他生命形式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层次: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

人的肉体生命所关注的是人的生理、物质欲望的满足, 是形而下的肉体享受, 是对于自身的物质、感性、有限性暂时的实现。人在实现自己肉体生命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人的意识的萌生、精神的关注和价值的指导, 那么它就仅仅停留在动物的生命层次, 而不成其为人的生命。正是有了精神生命的存在, 才使人的生命有了人文意义和价值, 有了理性的意蕴和道德的升华。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实际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确, 人总是处在“社会关系”之中, 并承担一定的角色。人的生命是在一定的社会框架中展开的, 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 人的生命是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经由社会规范后的高级形态。

第三层次:超越生命

人类与动物区别最大的地方也许就在有超越性精神生命了, 包括人之精神、意识、思维、心理等等。人之精神生命最大的特征即在其“超越性”。

将自然生命视为生命的全部, 导致对生命的虚度或漠视。

社会性生命与超越性生命的存在使得我们必须重视生命的意义。

由此, 我们便可以在死亡面前寻获人生意义之所在:既然我们的生命不仅存在于现在, 还可以存在于未来, 那么我们就应该也必须好好地把握生活, 珍惜生命, 创造价值, 让人生精彩绝伦, 以使我们的社会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在自然生命终结之后, 还能得到更好地、永远地延续。这便是关于人在死亡导致的虚无性面前寻找生命意义何在的答案, 这也是我们需要人生奋斗的根本理由之一。

结合上面所说的生命的内涵, 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没有劳动能力且需要人照顾的婴儿或者病人, 有没有人生的意义?第二个问题:金钱或权力是否可以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

(1)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总结:因为生命的丰富性, 个体生来就有着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从出生看生命的意义:个体生命的诞生就是一种绝无仅有的巧合与机遇。

(2)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总结:劳动和贡献才是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

为什么说劳动和贡献是人生价值评价的尺度?

首先, 劳动和贡献充实着我们的实体生命。劳动是我们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其次, 劳动和贡献充实着关系性生命。你从劳动中获得了社会和社会成员的尊重;你通过劳动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你的痕迹, 即便你死后, 这些痕迹依然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最后, 劳动和贡献是唯一能够同时满足人的全部生命需求的衡量标准。

可见, 对“生命”的剖析, 使得本章的讲授更加深刻。

教学实践证明,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贯穿生命教育, 同该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并不冲突, 相反, 生命教育的理念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使德育更深入学生的内心, 更加促进了学生道德的内化、人格的成长。

篇4: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51-02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发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境,特别是人们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所带来的不同结果,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的生命的空场。而解决这些困境需要伦理学理论和道德思想理念的发展,这也对学校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适应新的时代特征和现实要求的道德教育理念和内容。道德教育的意义和功能依赖于其思想内容和教育理念模式适应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当然要面对和解决新的道德现状和问题,这样才能具有现实性和有效性。对于当代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无论是站在社会转型还是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角度,或者从高校道德教育转型时期自身存在的问题思考,高校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人的生命健康发展,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是高校德育转型的根本所在。近年来大学生无视生命、伤害生命的事件日益增多,关于大学生的暴力、自杀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说明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的欠缺。清华大学教授樊富珉认为,如果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死亡,他会更懂得珍爱、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而不是选择结束。由此可见,在高校开展生命道德教育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生命道德”是道德的一个新的范畴。它既是一个独立的范畴,又与其他道德范畴相关。面对现实的生命的丧失、生命意识的淡漠、生命意义的迷失等现状,我们不能不反思,不能不对既有道德作更新的更深入的探索。以往谈到人的关系世界时,只是指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群体、集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将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纳入其中。因为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以需要有一个明确的道德范畴来调节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生命道德就是调整人与自己生命、他人生命以及与他类生命之间关系的道德。生命道德包含这样两层含义:一是关爱生命,珍惜生命,这是生命道德的基本准则,主要体现为保护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三个层面。二是追求生命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生命道德是人的一种道德需要,现代人的生命道德被遮蔽,这成为提出生命道德教育的主要缘由。生命道德教育归根到底就是要让人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体验到人生的无限意义和价值。传统的高校德育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德育内容具有強烈的政治功利性,强调学生作为个人对于集体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忽视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修养,以及对于生活和生命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德育的实施过程倾向于“灌输”,即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与成长。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道德教育要求强调学生要热爱的主要是诸如国家、人民、社会主义等宏大对象。这样的道德教育往往注重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崇高理想”,但忽视了个人的道德需要和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教育变成了脱离个体的空洞说教。由此可见,高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种潜在的“精英”化教育理念。但当代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发展成为“大众教育”。因此,现有的道德教育理念和模式就显得与学生实际和高校教育的现状不相适应,而从内容上看也与学生实际生活和思想状况相脱节,成为一种简单化、形式化的道德教育。这样的道德教育导致学生不能对生命做出正确的阐释,更不懂得热爱和珍惜生命。高校德育内容只有坚持以生命个体为本,将德育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结合起来才会有生命力。目前,大学生生命道德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不尊重甚至伤害他人(物)生命;二是大学生的自我伤害或自杀。因此,我们应当从生命教育的视角,使道德教育关注生命。在新形势下,生命道德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应当积极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堂潜能,使之成为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和主要渠道。

二、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生命道德教育,对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突出生命道德教育,是今后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落实的目标。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没有涉及到人生历程中的生命个体,缺乏从生命本体出发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观”教育与生命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但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进行“三观”教育时主要是阐述人生的理想、人生目的时,要求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但这些要求和阐述都比较抽象,缺少从生命本体出发探索人生,这样使得大学生感到非常困扰。因此,我们在关注学生的理想教育时,更要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是生命道德教育的拓展和延续。由此可见,生命道德教育的很多内容都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具体化。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突出、强化生命道德教育,是非常有效而且可行的。首先,可以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现实困境。一直以来,高校的思政课内容远离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活实际,成为了一门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注重“讲知识”、“讲理论”,很多高校的教学实践课都流于形式,造成了学生的知行脱节。一旦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需要,落后于学生生活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失去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突出生命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体现出“以人为本”,在教学中贴近学生的生命需要,贴近学生生活时代。其次,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着的目标理想化、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等现状,通过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实际紧密联系的途径,对处于人生特殊阶段的大学生来进行关于生命的引导,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强化、突出生命道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达到精神的升华。再次,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一般都是强调政治的、功利性及宏观层次的。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点转化到关注学生的生存与生命的发展状态,实现道德教育的“以人为本”。这样,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性化走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做到关爱生命、回归生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性。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突出、强化生命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耐挫教育、生存技能教育、生命责任教育及死亡教育等等。如果一个人连生命都漠视、不尊重,就缺乏最基本的道德感知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突出生命道德教育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看待生命现象,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对生命的尊重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培养生命意识与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2)追求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生命道德教育不仅仅是让大学生学会珍爱生命,更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大学生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高生命的质量,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提升生命的价值对大学生来讲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目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应该把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进行“三观”教育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大学生自杀的个案出发,进一步分析这些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轻生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就是因为不能正确地看待生命,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又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进行生命道德教育,强调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道德教育的题材。

生命道德教育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道德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师生之间生命的交融,学生获得的不再仅仅是空洞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对生命、对人生的认识。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突出生命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和可操作的。

参考文献:

[1]李延青,赵明明.新视野下的生命道德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7.

[2]刘慧.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刘敬妍.试论生命教育观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6.

[4]潘玉芹.当代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重点课题《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09MSZ008);桂林航专2009年教改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践中突出生命道德教育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苗青(1968-),女,汉族,副教授,内蒙古包头市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系,主要从事道德教育研究。

篇5: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麻醉设备学

麻醉设备学主要是给学生介绍与麻醉学有关的麻醉设备和各种监测仪器的原理、结构和功能,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麻醉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性能及其使用方法, 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1]。由于麻醉设备学涉及大量的仪器, 因此实际操作性极强, 但是医院的价格昂贵医疗设备又不可能让学生实际操作, 于是便形成老师的空洞的讲解与学生的被动式接受的授-听课关系。而互动式教学则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题, 教师释疑解难, 从根本上实现了教学相长、激活思路、提高效果等的教学理念[2]。因此把互动式教学手段引入到麻醉设备学的理论教学中, 以期解决麻醉设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实验对比

1.1 研究对象

我校五年制2009级麻醉1班、麻醉2班的学生入学分数、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入校后均就读于麻醉专业, 开设的医学课程门类完全相同。一班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二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授课内容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班 (麻醉1班) :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针对要讲的章节首先准备2-3有关麻醉方面的典型病例资料并提出问题发放给学生→课下学生查阅资料并展开小组讨论→各小组汇总出问题答案→等该章节教学结束后留出约15~20分钟时间让各组派学生到讲台分析病例→老师总结给出正确答案。

1.2.2 对照班 (麻醉2班) :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即以教师讲授为主教育。

1.3 教学评价效果

期末以笔试的形式对麻醉设备学这门课进行测试, 两个班用同一套试卷, 其中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并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反映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考试成绩以平均成绩±标准差表示;教学满意度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考试成绩分析

考试成绩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互动式教学可显著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特别是主观题成绩 (见表1) 。

注:与对照班比较*P<0.05

2.2 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分为多个相, 每个相有满意和不满意两个格式。结果显示:互动式教学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见表2) 。

注:与对照班比较*P<0.05

3 讨论

麻醉设备学是麻醉与理工学科相渗透、交叉的边缘科学, 属于基础学科类, 主要麻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应用[3]。由于以上性质决定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麻醉设备学的教学中显得抽象、枯燥、晦涩、难懂。互动式教学通过教与学双方的交流、沟通, 使双方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 使师生间零距离的接触, 提高了教学质量[4]。我们在麻醉设备学的教学推行互动式教学的方法, 首先精心选取所讲章节内容相关的临床典型病例, 让学生查阅资料获得相关的信息资料,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的出问题的答案, 再让学生走上讲台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突出了学生主人翁学习的地位,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 同时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 互动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 学生的考试总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P<0.05) , 提示互动式教学在麻醉设备学教学中的强大优势;然而, 客观题成绩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 可能原因是考试的内容已被教材的基础知识包括。

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 互动式教学法很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利用病例教学让同学们提前接触到了临床, 使他们感到学以致用, 提高了对学习的认知能力;互动式教学的授课效果良好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应有的理论知识, 并且操纵了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睦相处, 并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由座位走向讲台, 克服了自身的胆怯和紧张, 锻炼和培养了他们自我推荐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 但是互动式也有自己的缺陷, 如互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的数量不能太多, 教师要有较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传统教学的束缚在短时间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等等。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 因地制宜, 采纳互动式教学的优点并兼顾传统教学, 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总之, 师生角色的变换, 使课堂由“静”到“动”,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并且锻炼了学生其他多方面的能力, 符合现代人才素质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郑方, 范从源.麻醉设备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梁楠, 张晓.医学机能学交到式实验教学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1) :91-92.

[3]任红杰.关于高校互动式教学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 2007, 5:43-46.

篇6:实践教学在中医脉诊学中的运用

摘 要: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教学的重点、难点,将实践教学引入其中很有必要。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实践教学在中医脉诊学实例教学、规范操作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中医脉诊;实践教学;多媒体

中医脉诊是中医教学的重点,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实践性强,操作要求高,也是中医教学难点。实践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包含科学实验、临床实践、案例探讨等。在巩固理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医诊断学的脉诊教学一般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开设,往往是刚刚开始接触中医的初学者,对于他们来说,脉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有一定难度,仅有理论知识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实践教学十分必要。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对脉诊内容进行多维立体的展示,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真实性和生动性,能让学生更加充分全面地认识脉诊。例如,在教授寸口脉诊时可将错误操作与正确示范结合起来,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找出不正确之处,并指出如何改正。正反两面的对比教学,既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二、规范操作

切脉是中医独具特色的基本诊病方法之一,技术要求高,自古有“切而知之为之巧”的说法。规范操作是提高切脉技术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十分重要。仅仅靠理论讲授,在短时间内难以使学生有所体会,更别说区分各种脉象及完全掌握正确的脉诊操作内容,如准备、患者体位、医生体位、医生指法(包括选指、布指、运指)等。

在教授脉诊时,教师现场演示切脉的部位及基本方法,并加以讲解说明很有必要。例如,很多学生都难以把握运指的力度(浮取、中取、沉取)。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进行脉诊操作,并在操作的同时描述讲解,学生有问题当场提出,师生面对面解决的方式,能很好地提升学生实际操作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例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用PPT、板书对诊脉方法的要领逐一讲解。在讲述具体诊脉步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病人,在讲解理论内容的同时结合现场演示,这样的演示可以使教学有更加准确、直观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可以现场为学生把脉,可选择学生当中的典型脉象,比如浮脉,细脉(浮脉可以在感冒的同学中寻找,细脉则在体质较弱的女生中比较多见)等,再让学生把脉,加深体会。或者选择不同性别、不同体型的个体,让学生逐一把脉,对比脉象的差别。这样的实践教学,使诊脉、脉象等不是仅仅停留于课本上的抽象内容,而是结合了生动直观的实践操作,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实践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能练习操作技能,感知与脉象相关的内容。

四、强化操作实践及实际运用

在学习相应知识后,可以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把脉。通过角色互换、角色扮演、实际演练等形式,解决真实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演练过程中发现错误与不足,教师有针对性地作出规范指导,及时纠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加强了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融实践于脉诊学的理论教学之中,对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都有很好的帮助。在二者结合运用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教学时间与场地的限制、教学实例选择的局限与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考虑通过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与教学空间的科学运用等方式,采用脉诊实践教学与临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改进。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更好地融合实践教学与脉诊学,我们将继续深入思考,加强探索。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识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78-83.

[2]黄孝天,刘刚,梁尚栋,等.基础医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与思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107-110.

作者简介:高永祥,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篇7:生命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究

一、掘深生命道德教育新的时代内涵

生命道德教育概念的提出源于近年来学生对生命的误解、漠视和任性处置,初期的生命道德教育重视对生命的正确理解、维护和珍爱,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珍惜生命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命道德教育远远不止这些内容,生命道德教育应该是一种超越生死概念,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命观,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生命责任感,磨砺他们的生命意志,促进他们人性美的发展与完善的教育。因此,生命道德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1.生命意识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科学、正确、完整的认识,形成对生命的热爱、珍惜、尊重、敬畏、欣赏,并能主动维护生命的权利。因此,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主要从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维护生命和欣赏生命四个方面入手。

(1)珍爱生命。让学生学会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及基本特征;熟知有关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常识;有基本的生存技能;在遭遇挫折和痛苦时,能自我调节不良情绪或积极主动寻求他人援助,坚持生命的信念;懂得像尊重自己的生命一样来尊重他人的生命,不怨天尤人,不伤害他人,能与他人和睦共处;热爱世间万物,热爱生活。

(2)尊重生命。时刻让学生明白:“我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无论我身上有多少缺点和不足,我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他们和我有多大的不同,我都必须尊重他们、悦纳他们。” (3)维护生命。让学生知道生命权是人格权的一部分,生命权的基本内容是生命安全的维护权和有限制的生命利益的支配权。(4)欣赏生命。教育学生用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来欣赏生命,用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来感悟生命。

2.忧患意识教育。忧患意识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搅扰中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以达到真善美统一境界的心态。因此,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我们主要应从逆境教育、死亡教育、责任教育和感恩教育四个方面开展教育。

(1)逆境教育。要引导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战胜苦难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认识到苦难的积极意义,即人在苦难中更能超乎寻常地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尊严和力量,并激发自己潜在的活力。(2)死亡教育。使学生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加深对生的理解,体会到生的可贵,生的价值。(3)责任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责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可推卸”,它是人的社会性的必然体现。(4)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激发其感恩情感,积极开展感恩实践,让学生学会善待他人、改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尊重。

3.和谐意识教育。《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戈登先生说,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达到三个和谐,从而使受教育者在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四大基本关系中,能相互适应、相互包容。生命道德教育也应该提倡学生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和与自然的和谐。

(1)与自我的和谐。一个和谐的个体生命,应该是身心健康的统一体。学生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2)与他人、社会的和谐。每个人都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是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点。教育学生掌握人际交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社会情怀,让学生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与社会共融共存。(3)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也具有生命意义,要引导学生通过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奉献意识教育。雷锋曾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兑现了自己对人生的诺言,因而他的生命有了存在的意义,有了崇高的价值。丛飞,这个丰碑一样的名字,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的命运紧紧相连,帮助他人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可见,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首先必须依赖于对人类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实践证明,生命的美丽,在于奉献与付出,如此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所以,生命道德教育必须有奉献意识教育内容。面对成千上万形形色色的学生,我们的奉献意识教育应该注意层次性和针对性,对不同对象的要求和标准应该有所不同。但无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何种差异,我们都应强调高层次的导向,开展榜样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他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精神传递,可以带动全体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引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拓通生命道德教育的多种施行方式

实施生命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要转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首先要提升教师本人对生命的认识、对于人生的理解和价值的追求,让教师重新理解教学生涯,体会生命在教育中流淌的意义,进而让课堂生活、让育人技巧焕发出生命的光辉。具体讲,当前的生命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生命道德教育课堂

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如何构建生命道德教育课堂,激发学生的生命道德意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些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专题的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的生命道德教育,借助多种形式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自我的价值,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值得提出的是,新课改充分体现了生命道德教育理念,处处闪耀着生命的光辉,为生命道德教育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前提保障。新课改推出的众多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道德教育资源。如语文教学更强调突出人文性,让学生感受人物的高尚情操,加深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艺术学科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生命之美、世界之美及创造美的能力;科学等课程的教学带领学生探索生命和宇宙无穷的奥秘,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合理的关系;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及政治、历史等学科更有无穷无尽的生命道德教育资源可以挖掘。

2.建立道德教育基地,开展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当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探索和自我领悟能力较之过去普遍增强。在开展生命道德教育过程中,不应一味灌输和说教,而更应让学生参与体验。因此,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培养道德情感,并与相关机构和地方建立道德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基地中体验成长。如,通过组织户外活动,增强学生个体对苦难的体验,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乃至全人类的生命;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针对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家庭等的生命态度的社会调查,从而更加懂得生存信念的重要性;组织观看优秀战争影片,感受生命、自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一些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组织参观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磨练意志,体验积极创造生命价值的艰辛等等。

3.更新育人视角,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生命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学生成长的巨大绊脚石,由此引发的种种教育问题不但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甚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经不止是教育问题,更成为社会问题。因此,学校德育应真正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和内容之一,使德育工作不仅关注社会对个人所需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要求,而且更加重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为此,学校可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和研讨,分批次选送辅导员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培训,更新全体教师的德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应主动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后劲。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练意志,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统一协调起来。

4.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职能,为生命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生命是完整的又是整体的,生命道德教育不能只限于学校,整个社会环境既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也是生命道德教育最好的课堂。因此,学校既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应鼓励学生自觉进行社会实践,并可以给予素质拓展学分的形式向学生提出要求。日常家庭生活处处蕴含着生命道德教育的因素。因此,班主任除了可以不定期与家长联系,还可利用寒暑假“致家长的一份信”的形式与家长保持沟通和交流;并提倡学生开展“节假日给父母报一声平安、给一声问候、说一句爸妈注意身体”活动和放假回家“为爸妈做一天的服务”活动,让学生经常与父母联系,感谢父母对他们的养育之恩,懂得为人父母的不易,从而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勇于承担责任。总之,学校生命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满意的效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实行教育职能的有机整合。

另外,当今学生思维敏捷、朝气蓬勃,为此学校应该用美的思想陶冶他们,用美的环境熏陶他们,用美的事物激励他们,目的是使他们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命,对待生活,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意义,从而不断地创造、扩展、弘扬人的生命价值。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学工处)

篇8: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一、必须确保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地位的首要性

新加坡的国民教育之所以有这么显著的成效,首先离不开新加坡政府的高度重视。新加坡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寻求治国良方,与此同时,国民教育的内容和政策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不断优化,与国家发展相得益彰。新加坡自建国以来,一直把加强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道德水平作为振兴国家的重要措施乃至基本国策,新加坡政府对国民教育的重视不是停留在口号上,或者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做做广告和宣传而已,而是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动其实现,毫不松懈,绝不手软,保证其沿着预设的轨道全力实施。如新加坡政府编制了统一的道德教育大纲和目标体系,强化指导作用,并采取强制性手段,保证校内道德与法治教育课按计划时数授课,同时政府还建立专家咨询机构,辅导各学校开展相应的德育规划,通过政府手段推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紧密结合。为了促进国民教育的扎实推进,新加坡政府还投入了巨资作保证,政府投资于教育的经费仅次于国防,教育支出在政府行政总支出中占有很高的比例。这些有力而具体的措施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国民教育的重视,保证了国民教育在新加坡学校的应有地位,使它在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一直以来,在我国,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重视意识形态的教育,并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照理说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我国应该有不低的地位。但由于中考是指挥棒,在中考中分值高,家长重视,学校重视,学生重视;在中考中分值不高,家长、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特别是有的地方,道德与法治学科被挤出中考范围,紧接着带来的是全民的不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成为“弃儿”。有的学校干脆把道德与法治学科当成副科,觉得可教可不教,可教好也可教不好,顺其自然。上面考,下面教;上面不考,下面不教。出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说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不考时干脆不要”的局面。不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带来的是一些地方学生道德水平的严重滑坡。笔者以为,要使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全社会占有很高的地位,就需要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一以贯之地重视,不折不扣地加以监督,保证其有效开设和教学,不管考或不考,不管分值大小。不能因为考试就重视,不考试就靠边站,并使其成为一种常态、一种定势、一种规则。任尔东西南北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地位决不能动摇,因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国家对青少年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最重要的阵地,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喉舌和窗口。

二、必须确保评价机制的综合性

新加坡国民教育十分成功,与其有效的评价机制分不开。在新加坡,对学生考核评价既注重课堂教学中的考试成绩,又十分注重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做义工、参加社团活动等表现和成绩,两手抓,两手都硬。假如一位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是如果不参加一定时间的社区活动和做一定时间的义工,在升学考核评价过程中,同样也得不到优异的评价成绩。相反,如果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由于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和做较多的义工,也能得到较好的评价成绩。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新加坡的考核机制不以分数为唯一依据,而是对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的学习态度与个人修养等进行综合评估与等级鉴定,体现了评价机制的综合性,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国民教育的有效开展。

评价就是指挥棒,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评价机制,就难以使道德与法治学科沿着良性轨道发展。一直以来,在我国,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考核习惯于只看分数不见行动。评价学生道德与法治情况、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的唯一依据就是分数,至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好坏根本不闻不问。学生背诵得多就考得好,考得好就能进高一级学校,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只强调学生文化知识掌握的多少,完全忽略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忽略了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最终导致了一些学生成了“说话的巨人、考试的高手、行为的矮子、道德的小人”,知、情、意、行严重背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学校考核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成绩时,不能仅仅看其考试考了多少分,还应该考虑到其平时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等,要把学生一学期的综合德育表现折算成一定的分数加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总分,客观上引导学生不以考试分数为唯一依据,而要在方方面面注意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否则,如果仅有分数,没有德性,同样得不到好的评价,甚至还会遭到一票否决。

三、必须确保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搞好国民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否则离开了社会的配合和支持,仅仅靠学校孤军奋战就会显得势单力薄,不可能形成合力。新加坡的国民教育俨然成了“全民教育”,学校、家庭、社会诸方面分工合作,全员参与,切实履行各自的教育职责,从而使新加坡国民教育形成了全民参与的立体化格局。新加坡学校在实施国民教育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强调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保证信息传递的畅通无阻。新加坡政府认识到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对其道德品质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于是建立了广泛的社区教育网、教育监督站,创立融学校和社会机构为一体的互动合作的文明社区。新加坡通过各种途径使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民的教育环境,发挥“潜课程”的作用,携手进行国民教育。由于诸多方面不偏不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形成了铜墙铁壁,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在我国,如果按照正常的课表上课,道德与法治学科每周有两课时。教师在课堂上尽管也灌输了大量的理想、道德、情操知识,传授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但这样的教育只是道德与法治科任教师单打独斗,家长看重的只是自己子女道德与法治学科能够考多少分,至于子女的道德品质如何压根就不闻不问。学生离开课堂后,家长很少会重视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甚至有的家长本身素质不高,在子女面前表现出种种不良行為。“学好千日难,学坏一时成”,家长和社会上的污言秽语,种种劣迹,让涉世不深的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冲击着我们学生的道德水平,让我们的学生一时难以适从,继而对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上教师讲的所谓“大道理”产生了怀疑。由于没有形成合力,客观上就削弱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有鉴于此,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该主动与家庭和社会相联系,取得家长和社会组织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家教培训,引导和教育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子女师表,以自己的身教影响子女的言行,绝不能让家庭和社会成为影响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软肋,拖学校教育的后腿。

上一篇:年终工作总结大会下一篇:大学讨论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