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生命视角中的教育评价论文

2022-04-30

教學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每所学校都在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钟祥市兰台中学也不例外,学校一直在寻找一种科学的、高效的提升方式。2015年,学校开始尝试基于信息技术的两大系统,即网上阅卷及成绩分析系统、学业素质与能力评价系统(ACTS)。运用两大系统所提供的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数据,为大面积、高效提升教学质量奠定了科学基础。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解析生命视角中的教育评价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解析生命视角中的教育评价论文 篇1:

中国教育治理的政治学阐释

【摘要】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部分,以政治学治理理论为视角来分析中国国家治理的语境及特点,并以中国国家治理理论来进行教育治理的理念、机制和路径解析,能够更加契合国家治理理论的制度基础和体系导向,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教育治理 现代化 政治学 阐释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9.013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目标。由此,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国家制度建设层面。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国家治理将产生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国家治理是国家制度改革的实践内容。教育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其进行探析。本文拟从政治学视角探析中国教育治理的理念、机制和路径。
政治学视阈下的中国国家治理理论

治理最初起源于国际组织的评价活动,主要体现为国际援助组织根据治理指标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评价,运用奖励推动受援国社会政治环境的转变。政治学家、管理学家借用国际组织的治理概念,通过他们在社会资源配置中感受到的市场失效,以及看到的政府管理中的国家失效,提出用治理替代传统政府管理和统治。到20世纪90年代,政府体制和市场体制中产生的问题引起政府管理领域的失效,政府希望通过国家治理的方式使之得以改善。[1]

在“国家构建”的理论范畴中,国家治理不同于旧式的政府统治,而是一种根本性重构。[2]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就是指政治管理的改善过程,它包括建设管理制度体系、改进公共事务处理方式以及协调社会公共资源。治理体现政治的创新潜力,通过推进公众参与和制度激励,推动社会向新的更有生命力的方向前进,尤其强调国家、社会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关系。

国家治理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涉及权力的转换和权威在社会运作方式方面的改变。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治理强调政府权力转移、社会及公众的参与。从纵向权力上看,政府的权力和功能向上转移到国际组织和超国家机构,向下转移到地方分权;从横向权力上看,政府权力向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等社会组织转移。由此可见,国家治理就是实现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多种主体之间合作与互动的过程。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现代化建设工程。要实现治理现代化,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成熟的现代治理体系,治理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理顺治理主体的相互关系,即国家、政府、社会、市场、公众等的相互关系。

中国国家治理理论包含了治理理论的基本价值,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与西方的治理理论完全不同。中国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包含的内容有治理主体包括哪些、治理体制如何改善、治理结构怎样调整、治理方法多方面探索等诸多方面。[3]

中国提出的国家治理,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统治文化的治国理政,也不同于西方政治和管理理论中倾向于社会多中心治理及社会自治的治理概念,其实质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有效的国家治理。
中国教育治理解析

国家治理是一个开放性和系统性的体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从纵向上看,国家治理分为宏观层面的国家治理、微观层面的地方政府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从横向上看,国家治理通常分为五大领域的治理,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和生态治理,其中教育治理属于文化治理。从治理主体上看,国家治理强调多元主体,治理主体包括国家及政府机关、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

政治学认为,治理意味着政府治理、社团治理、公民治理等。罗斯奴指出,政府活动由国家权力来支撑,而治理是指具有共同目标的治理主体推进的活动过程,这些政府活动,也包括非正式、非政府机构的活动,就是其共享目标的正式责任。治理主体包括国家和政府机构,还囊括了社会中的每个组织和机构,从家庭到国家,即政治组织和政府机构、公民社会组织和私人部门。[4]政治学对“治理”的理解,对于我们理解教育治理具有引导意义。

教育的目的始终都是为了实现个体的幸福和公共利益。教育始终关注受教育者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即关注教育中的人这一主体的发展,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治理是更好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方法,教育治理的价值目标在于形成高效能、高效率、有公平、有秩序的新教育格局。

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即善治的达成,就是教育治理价值目标的实现,这些均有赖于教育治理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探索中国教育治理的运行機制

治理体系的运行系统,涉及三个基本问题:由谁治理即治理主体问题、如何治理即治理实现路径问题、治理的效果如何即治理成效评价问题。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国家现代化至今还没有改变“政府主导型”的特质,以政府为主体、主导的治理,仍然是治理的重点。只有在现实中构建一个问责的政府,责任构成权力的边界,才有进一步推进其他治理的基础。中国教育治理的运行机制也需要结合本国实际,并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教育治理主体分析。根据中国的社会管理格局,治理主体可以简化为四个方面:各级党组织、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以及广大人民群众。[5]在中国的多元化治理主体中,最重要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在同级的党委和政府中,党委是权力核心以及最高决策权威。因此,中国的公共治理结构,是以党组织为主导的多元治理结构,是一种“以党领政”的治理结构。

教育总是由于承担角色以及对教育功能的认识不同,形成了若干代表不同利益格局的教育主体,通过与特定的教育主体相互联系,形成特有的制度体系和实现方式。分析国家与政府、教育组织、教育者三类教育主体,这三类主体分别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教育目的取向:国家与政府是教育治理的经济和管理主体,是实现国家教育宗旨的主要体现;学校等教育组织是教育治理实施的实践主体,通过内外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教学、科研、服务等社会目标;教育者是学院教育治理的具体实现对象,是完成国家教育理想的实施者。协调这三者的价值取向,其共同的社会精神将形成内在统一的教育目的概念体系。

教育治理实现路径。分析我国教育治理的路径和目标,其改革的突破口为转变政府职能,其核心内容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其重点是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以更好地发挥政府、学校、社会的共同作用,包括教育利益相关者的重要作用。有学者提出实现教育治理的路径保障,需要建立和完善五种机制:问责机制、参与机制、公开机制、监督评估机制、沟通协调机制。

教育治理效果評估。教育评价就是根据教育的目标,对教育要素、教育过程和教育成果进行评价的活动,评价的内容包含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吴培生认为,教育评价就是构建评价体系,利用评价体系对教育过程以及教育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为教育治理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6]在此基础上,曹长德进行了改进和细化,突出体现对教育目标中的教育价值目标的评价。[7]苏启敏认为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是评价体系的建立和一致性。[8]

教育治理评价的“管办评分离”改革是教育治理的重要问题。首先是评价主体的社会化,要让教育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教育监督与评估过程。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这尤其需要社会的持续评价,使社会大众真正掌握评价权和监督权。其次是教育组织内部评价的方式改革,促进教育组织者积极参与教育评价。

广泛开展教育治理的第三方评价。首先,需要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教育治理主体拥有充分的评价自主权,可独立行使对学校治理的评价权利;其次,开展教育治理需要多元的第三方评价,即通过教育评价权的转移,由第三方提供综合性的评价服务,内容包括政府对其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的绩效评价,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管理、办学效果的综合性评价;最后,开展教育治理的第三方评价,可以促进第三方评价机构成为专门从事评价的专业机构,培养、提升具有评价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利用专门化的评价工具和方法,从而提高评价的科学化水平,并增加评价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中国国家治理理论,既不囿于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也不照搬西方治理理论方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理理论。中国教育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基于政治学视角,突出中国国家治理理论特色,探索中国教育治理理论和机制,虽然会出现国家治理理论与教育治理理论共通性的质疑——是否会造成形而上,但是,如果不能理解国家治理理论中的应然性,单独理解教育治理体系(中国教育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个方面),同样也会出现质疑——是否会造成形而下。因此,基于中国国家治理理论的教育治理理论探索与实践,具有逻辑起点明确和理论要素清晰的特点,特提出此观点供研究者批评指正。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研究”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政府治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分别为12&ZD058、10&ZD040)

注释

[1]俞可平主编:《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2][法]让-皮埃尔·戈丹:《何谓治理》,钟震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引言”,第3页。

[3]王浦劬:《科学把握“国家治理”的含义》,《光明日报》,2013年12月29日。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5]魏丕植:《第五个现代化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经济导报》,2015年1月31日。

[6]曹长德:《高等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及其实现》,《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2期。

[7]苏启敏:《教育评价改革的价值选择路径探寻》,《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4期。

[8]柳燕、李汉学:《浅析我国教育治理中“管办评分离”的改革路径》,《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年第3期。

责 编/刁 娜

作者:蒋庆荣 王彩波

解析生命视角中的教育评价论文 篇2:

运用多维数据,科学提升教学质量

教學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每所学校都在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钟祥市兰台中学也不例外,学校一直在寻找一种科学的、高效的提升方式。2015年,学校开始尝试基于信息技术的两大系统,即网上阅卷及成绩分析系统、学业素质与能力评价系统(ACTS)。运用两大系统所提供的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数据,为大面积、高效提升教学质量奠定了科学基础。

一、尝试两大系统的缘由

学校建于2000年,现有37个教学班,学生2300余人,教职工130人。10多年来,教学质量一直居于全市初中学校前列。学校已经形成一套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在办学实践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困惑和问题。

一是大班额实情下教师无法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无法有效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二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只有分数层面,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多个方面影响的结果,单一评价分析是粗犷的、肤浅的。三是学科检测后的质量分析是模糊的、大概的、流于形式的,分析没有足够的、科学的依据。四是传统的阅卷统计工作是十分低效和有局限性的。教师劳动强度大,且存在有效性和可信度降低的风险。五是试卷分析的针对性比较欠缺。没有对试卷完成情况进行详实的统计,分析结果苍白无力。六是管理者对各年级各班级各群体教学的诊断缺乏全面的、准确的、深入的数据分析。

二、实施两大系统的步骤

2015年9月,学校提出并开始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网上阅卷。为了在考试之后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学生的长短板,优劣势,方便教师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2015年10月,学校引进了ACTS学业素质能力考试(评价)系统。

1.ACTS系统是集数百名专家智慧、历时多年打造的、极具前瞻的成果。是第一个符合国家新大纲和新课标要求的教育评价技术,第一个被欧美教育机构和学者认可的大陆教育评价技术。具有强大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国际性。为了使评价结果更有对比性,学校选取七年级进行学业测评。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数据的多层次性,选择一门学科——数学进行试验。学科组根据学生所学习内容,出了一套题,题目的电子版发给合作单位长江教育研究院进行试题解析、试题多维度赋分、试卷信效度分析,调整好的试卷再由研究院返回给学校,学校统一组织了考试。为了保证评测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学校严密组织,杜绝作弊等行为。力求为评测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为教学方向的调整、教学质量的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测试结束后,通过网阅和数据导入,ACTS系统快速精确地处理数据,和自动生成多元、多维、多指标、结构化、多种类的成绩报告单。有学生个人成绩报告单、班级成绩报告和年级成绩报告。成绩报告单出来后,学校请长江教育研究院的老师到校解读报告单,根据数据之间的关联分析及横纵向对比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给出具体的改进方案。

2.网上阅卷及成绩分析系统是当前中、高考普通采用的。学校选择合作单位为智学网。操作分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系统管理员事先对考试学科做好相关的参数设置,学校做好答题卡及模板的制作工作。中期扫描阶段,系统管理员采用专业扫描设备将各科的答题卡图像扫描到智学网,系统可自动评出考生客观题的分数,主观题分配给阅卷教师,各阅卷教师登录智学网根据所看到的考生答题卡图像,结合评分标准给出分数,同时提交服务器保存数据。后期质量分析阶段,学校结束阅卷后,教师登录智学网可查看各类统计表,从“考试总览”这个模块中,可以查看各班级各学科的统计表;从“试卷讲评”这个模块中,可以看到答题情况和试题解析;从“成绩汇总”这个模块中,可以看到学生各科个人得分情况。

三、实施成效

1.实施ACTS测评,让学生的成绩单变身为诊断报告单。学生和家长不但可以了解到学科各板块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还可以看到学生的优势、劣势分析,并指出了学生提升发展的空间。可以精准地诊断出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帮助学生和教师获取真实有效的诊断数据,让学生清楚看到问题所在,学习更高效;教师也可“对症下药”,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教与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更好地发展。

2.实施ACTS测评,让教师从聚焦分数到关注能力。新的学业评价报告单,按学生知识、技能、能力进行分类,呈现的结果更科学,更全面,更细致。七年级学生评价报告对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认知、理解、计算、应用、推理、问题解决、空间想象、逻辑分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这将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从单一的聚焦学生分数转变为关注学生的能力。

3.实施引进ACTS测评,让学科组从数据分析到改进方法。报告单不仅能反映学生的长短板,也能看出老师的强弱项,对于有特长的老师,学科组组织这些教师上公开课,向他们约课,让其推广经验,帮助教师互相取长补短,通过互补,放大优质师资力量,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4.实施ACTS测评,让管理者从班级排名到解决问题。ACTS学生学业水平测试还提供群体数据分析,从而有效地帮学科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和比对,找到各班的具体优势与存在问题,发现学校教学教研的优劣势,锁定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5.网阅提高了阅卷的公正与准确。智学网系统为每一份试卷都编排了相应的号码,对学生真实的信息进行了屏蔽,教师在阅卷时只能看到部分答题,无法了解到考生的个人信息及其他答题信息,从而提高了阅卷的保密性和公正性。

6.网阅与数据采集同步化,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师在网上阅卷时,根据分配的任务只要为每道题目给出分数,系统便会自动将分数存储到数据库中,同步完成考试原始数据的采集工作,避免了以往必须在阅卷结束后,再次组织人力登分的低效方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网上阅卷还可以下载智学网的手机客户端,老师在自己的手机上也可开展阅卷工作,对阅卷场地无限制,阅卷操作简单,教师在家里也可以轻松阅卷。

7.提高了成绩质量分析的实效性及精细度。教师在网上阅卷时,由于系统同步对各小题的分数做了存储,系统可以针对相关知识点做出更为精细的分析和评价,为教师的教学质量分析提供了详实、有力的证明。

8.为教学质量提供多维度的分析研究。该系统可以实现多维度、客观、公正的教学质量评析。

对试卷的分析——通过查看各小题的得分率,可以了解试卷命题的难易度,把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对学生的分析——通过对学生个人成绩的跟踪,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发展情况,便于对今后的学习做出有效规划。

对教师的分析——通过查看班级成绩的表格,原本杂乱的数据通过各类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教师面前,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教师自我反思,对改进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班级的分析——通过查看班级间的横向比较,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各任教班级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制定班级策略,对不同的班级采取不同的方法。

通过有益尝试,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必须善于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中,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寻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途径。

(责任编辑 曾 卉)

作者:聂晶 王芳

解析生命视角中的教育评价论文 篇3: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新时期初中教育阶段,初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灵活应用积极心理学,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构,挖掘出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关键词:初中学生;初中班主任;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积极心理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影响非常大,初中班主任教学创新时,应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灵活渗透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思想,促使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一、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应用意义

初中生的成长变化因子非常多,很多不利的事物,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为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班主任需对积极心理学教育思想进行合理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促进初中学生身心成长。

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应用路径

(一)主题活动筹办

在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阶段,为实现预期教育工作目标,班主任需契合积极心理学理论,筹办专项的心理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合理发挥出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的价值。为此,班主任应当围绕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设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1]。

如班主任可围绕“校园暴力”开展专项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在校园暴力事件中,多数参与者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严重的攻击倾向、扭曲的控制欲、极度的攀比诉求、歧视他人、仇视社会、严重的叛逆心理等。在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进行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思想的灵活渗透,促使学生围绕“校园暴力”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认识到校园暴力的真实发生源头,如何很好地规避校园暴力,避免自己成为受害者、参与者。为此,班主任则需要指导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健康诊断。通过自我评估,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如频繁地情绪失控、易怒易躁、强烈的反叛意识等,都说明学生的心理成长出现一定问题。此时,班主任则需要联合心理教育员,及时对学生进行干预指导。笔者认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的筹办开展,可使得初中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及时进行自我审视与反思,实现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尽早发现,及时纠正学生的心理状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二)因材施教指导

初中生的身心成长变化性较大,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行为特点、情绪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得积极心理学进行无声渗透,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水平与效果。与此同时,笔者认为,班主任教学时,不仅需从个体入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需突出校园文化熏陶。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可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认知,不断纠正自己错误的心理行为,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挖掘出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价值。

(三)真实案例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时,班主任不应开展单一的理论说教。因为,初中生在叛逆心理的作用下,非常厌恶理论说教。因为,学生并没有亲身体验,且教师的理论说教,带有一定的权威压制,进而激发出学生内心的叛逆心理。为此,初中班主任进行教学引导时,应当契合实际教学情况,灵活开展积极心理学,建构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2]。

班主任可采取案例教育法,对校园内发生的真实案例进行归纳总结,确保校园内出现的心理健康真实案例,与学生的实际学习与生活紧密关联,如同班同学、同村好友、兴趣挚友等。在真实案例的教学引导下,可将学生还原到故事场景当中,从旁观者的视角,解析案例中的人物心理健康变化,进而反思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校园中出现语言暴力伤人、学生自杀等问题,都充分说明校园语言暴力的危害性,以及身处语言暴力攻击下学生心理承受大压力。在案例教学下,促使学生认识到语言暴力的錯误性,并及时反思自己是否出现过该类行为,并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与习惯。

(五)心理暗示教育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即个体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够及时调整心理状态,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内心的负面情绪。教师对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采取心理暗示的教育策略,通过全过程的教育评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不断进行心理暗示,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品质。

如学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因为学困生处于学生群体中的边缘,学生会不自觉地受到外界的排挤,使得学生内心非常敏感,担忧他人攻击自己、嘲笑自己、愚弄自己。笔者认为,学困生最大的心理缺陷,在于缺乏自信性。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都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学困生则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总是在意自己的短板与不足,进而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自信心、社交自信心、生活自信心。为此,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开展全过程的教育评价,即完成对学困生的心理暗示,“你其实非常棒”,促使学困生逐渐走出自卑心理困境,并发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将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在学生自我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将促使学生逐渐改变性格与人格,形成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

三、结束语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时,班主任可灵活采取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创新。文中阐述了多种教学策略,旨在不断提升初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能。

参考文献:

[1]秦艳秋.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9):135.

[2]陈玉梅.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2020(19):210-211.

作者:卢彩红

上一篇:服务素质教育促进语文教改论文下一篇:职业教育学生操作技能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