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的生命教育

2024-04-30

数学中的生命教育(共8篇)

篇1:数学中的生命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渗透

摘要: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虽然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但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命教育

我们目前的现状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出现了很多不珍视生命的现象,这都折射出当代一些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生命意识的极度淡薄已经成为我国一些少年儿童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不仅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社会都是一种可怕的威胁。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生命意识的发展提供前提。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树立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的观念。生命课堂是基于教育的生命意识,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迎接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共同创设新的生活经验,使生命融入新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虽然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但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课堂教学是我们渗透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从事教学之初我觉得数学仅仅是传授一些理性的知识,不像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很容易开展生命教育。其实,数学中的生命教育无处不在,只要有心,自然可以开展得很好。

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素材

比如:我曾经在两个班用不同的方式执教《元、角、分》。方式一: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卡通情境,学生在卡通人物的陪伴下愉快的学习完这节内容。方式二:在新课之前,我先给学生展示一组贫困儿童的图片,然后播放一段与他们相同年龄的孩子上课的情景。接着询问孩子的感受,并询问学生我们可以怎么帮帮他们呢,从而引出新课内容。这个为贫困孩子献爱心的场景一直延续到教学结束。

显然,第二个创设的情景在学生心里留下了更深的印象。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状况是我们这些远离贫穷的人无法想象的。这使大家对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加珍惜,也为了改变他们的现状而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接着同学们带着这份感动来学习新知识效果可想而知。这样我就把数学和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课堂上所展示的图文资料对所有学生来说,就是一次很好的生命教育。这种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生命教育比刻意高举“生命教育的大旗”更有实效!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教会了学生如何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珍惜生命,如何热爱数学,洞察问题,学以致用。[1]

二、通过对数学史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在教材中,很多章节后面的“你知道吗”中都有数学的发展和数学家的故事等内容。我国古代数学有着辉煌的成就,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家,他们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勇于克服困难的事例,深深的激励学生。

三、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处理好学生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我们渗透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一个冷漠无情、气氛紧张的课堂,只能让学生把学习当作是一件苦差事,所以,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平等的人,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活动,乐于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出错,也允许学生给老师提出缺点,错误,让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品质。但如此同时,如果在倡导教学民主时不敢强调教学纪律,在尊重学生个性时忽视了教学秩序。科学的教育要求教师,在忽视个性发展的课堂中,必须充分尊重与提倡个性,在充分尊重与提倡学生个性发展的“生命课堂”,又必须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培养。[2]

四、淡化学生结果的评价,重视学生过程的评价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的好赖,一切唯分数论,造成了学生只为了追求分数,而忽视了其他方面。新课程标准提倡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提倡“生命教育”的课堂上更应该淡化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体会。[3]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耐心、细心和恒心。目前,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已不同程度参与到生命教育中来,但还要力争扩大社会教育的参与力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其教育内容要通力挖掘,应全面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每位教师都有生命教育的责任.都要确立生命教育的意识,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4]

参考文献:

[1]汪基德.新课程对生命价值的关照[J].课程·教材·教法,2004,(5):78.[2] 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2):33.[3] 叶玮华.谁来保护教师的人身权益[N].南方都市报,2003-10-23.[4] 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A].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243.

篇2:数学中的生命教育

作者:孙家喜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01期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生命教育资源,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关键词:数学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载体作用,充分挖掘教材,抓住课堂教学契机,将生命教育有机地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该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

教材是实施生命教育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在苏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可以说处处蕴含着生命教育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生命教育巧妙、合理地结合教科书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命教育。因此,教师要从教材内容众多的相关知识点中选取一些贴近学生实际,又富有现实意义的生命教育题材,并采用学生易于且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方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教材七(上)第9页的阅读“商品的条形码”,引导学生如何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不合格的食品,防止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教材七(上)第52页讲到科学计数法时,可以结合“先见闪电,后闻雷声”这句话,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教师再引导学生在雷雨天气如何防雷击,提高学生的避险能力。教材七(下)第93页例2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教育。教材七(上)第171页议一议两行人过斑马线,对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教育,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违反交通规则,不守秩序,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如果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才不会出现意外,同时体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文明、安全的社会环境。在教材八(下)第20页练习第2题导火线的长度问题以及轮船是否有触礁的危险等,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等。还有“噪声的污染”“丢弃了多少塑料袋”“心电图”“心率的调查”等都与生命教育相关,都是生命教育最佳的切入点。教师就要把握住数学知识与生命教育的契机,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实现生命教育与数学知识的渗透。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努力打造活力课堂

龙源期刊网 http:// 学科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渗透生命教育内容,突出情感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突出生命教育,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中之重,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热情鼓励每个学生,实实在在营造出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气氛,让作为主体的学生亲自去思考、去发现、去体验生命的可贵,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现有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保证学科课堂的生命活力,保证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

三、学习我国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

在我国数学史中有许多引以为豪的数学家,他们刻苦研究,严谨治学,勇于克服艰难险阻的事例,深深地激励着学生。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引入天安门、故宫的对称,京剧脸谱的对称,强化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渗透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而且还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创设有关情境对学生进行环保、爱惜时间、爱护公物、节约能源、遵守公共秩序等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促进身心健康,激发学习兴趣的催化剂。现代医学认为,一方面,心理健康依赖于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又会影响身体健康。临床医学研究表明,近五十年来在十大死因中排在前三位的都是心理性疾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压力过大,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等。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缓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愉悦的心境中快乐学习,在活泼的课堂中绽放思维的火花,同时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美好。

总之,我们紧紧围绕生命教育主题,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和教材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参与、互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3:数学教育的缄默旨归与生命化方式

关键词:数学教育,缄默知识,教学方式,生命化教育

一、数学教育的缄默旨归

“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是, “教, 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 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 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 本义为“引出”或“导出”, 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 把某种本来潜在于学习者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 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 自内而外引发出来, 而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柏拉图:“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 它能使人变善, 从而高尚地行动”。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由此可见, 教育是遵循人的自然, 引发人的潜能, 使人尽可能成长与发展的活动。

数学教育, 乃教育之部分, 本是以数学为媒介实现对人的教育的活动。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却越来越有脱离教育本意的倾向, 数学教育被简单化为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被简单化为数学书本知识的传授, 仅以分数来评判数学教育的优劣。教育, 被形式化和功利化。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 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就数学教育来看, “学校所学”当然是指书本上的数学知识, 而当我们努力专注于传授知识的时候, 有没有考虑一下那“剩下的”是什么?数学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积累, 还应该包括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 还有更深一层的心灵的教育、精神人格的教育。那剩下的东西主要就是缄默的数学技能和因数学学习而渗透进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数学教育如果 不是以这个“剩下的东西”为目标, 那么教育就丧失了它的灵魂。当然, 数学教育并不是弃置或轻蔑知识, 它只是力图使逻辑化、体系化了的知识与新的生命主体创思、立命 (确立生命祈向) 的生长点相契接, 由生命化既有的知识而拓辟出别一种格局的生命的深度。[1]

所以, 数学教育的全部意蕴与旨归皆集中在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2]的三个相贯通的层次上。现实的数学教育或许无法企及它的极致状态, 但却不应阻断对这个虚灵而真切的目标的不懈追求, 用那趋之弥高的标准策励自己, 不断上下求索那教育的真意。同时, 这三个层次又融为一体, 依托于日常一点一滴的教学生活, 对“知识”和“教学”的理解与感悟决定了教师教育的理想能够实现的高度。

二、数学知识的缄默意蕴

很多人将数学教学理解为“数学书本知识”的教学, 这样的知识观是片面的、落后的。早在1958年, 匈牙利科学哲学家波兰尼就在其《个人知识》一书中明确提出缄默知识的概念, 把原来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等方式明确表述出来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 而把那些不能明确表述的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例如我们有关自己的技能、行为和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其实古人们早就意识到“难以言表的知识”的存在, 只是在知识霸权的压制下被迫长期保持沉默。即使到现在, 缄默知识在知识教学的殿堂里仍难争得一席之地, 特别是在纯科学主义的影响下, 数学教学逐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情感和生命体悟。数学教学内容是缺少情感的冰冷知识, 数学学习成为外力驱使下的任务甚至负担。

事实上, 缄默知识远比显性知识多得多, 波兰尼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若将整个知识对应比作浮在海水里的整座冰山, 那么水面上的部分就对应了显性知识, 而隐藏在水下的则是缄默知识。数学知识除了书本上列出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隐含于其中的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等显性知识外, 还包括学生个人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前数学知识”, 包括数学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等知识, 包含数学观念、数感、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意识层面的知识。不仅存在着一些具体的缄默知识, 而且存在着缄默的“认识模式”, 如缄默的分类模式与推理模式等等。[3]与显性知识相比, 缄默知识一般都具有非逻辑性、非公共性、非批判性、层次性、情景性、文化性等特征。

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看, 几乎所有的显性知识都植根于缄默知识, 在知识增长的过程中缄默知识居于支配的地位, 它是智力资本, 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 显性知识只不过是树上的果实。[4]缄默知识一般都具有亲和性和使用的优先性, 对新知的获得既可能起到基础性、辅助性和向导性的作用, 也可能产生干扰和阻碍的反作用力。若教学时忽视了缄默知识的大量存在和其使用的优先性, 其结果只能是:各种各样的缄默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自发地产生影响。那些对教学活动有益的缄默知识或许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而那些对教学活动不利的缄默知识又可能干扰和阻碍教学活动的进行, 导致学生在一些特殊知识点上的“学习困难”。[5]

所以, 数学教育不能仅拘泥于书面的内容, 必须改变数学教育就是教数学显性知识的观念, 转向将数学缄默知识作为数学教育的集中目标和核心内容, 寻求更加尊重人的生命自然和更能成全人的发展的教学策略。

三、数学教育方式的生命化追求

1.数学教育要让学生的生命在场

让学生的生命在场, 即教学时学生的人在、心更在, 这是数学教育起作用的根本前提。外在的纪律制度或强制力只能限制住躯体, 但却无法左右人的思维。只有心悦诚服的“意愿”、充满期待的“心向”、全身心的“激情”投入, 才能焕发出学习中生命的活力。教师要营造“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氛围, 养成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注态度, 引发出“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精神, 激活学生“生命在场”的状态。

让学生的生命在场, 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营造一个自由、安全、无心理负担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公平的学习权利和公正的竞争平台, 不以数学思维的快慢来划分学生的等次, 不以成绩的优劣来确定对学生的亲疏, 珍视每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尊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能够让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 并能从中获得乐趣, 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展示, 思维不受束缚, 个性可以张扬, 潜能得以尽可能发展。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丢弃权威的姿态, 融入学生学习的认同世界, 从学生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真诚地赞美学生的良好表现, 宽容学习中发生的错误, 增强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 尽量避免不良情绪对学习的干扰。

让学生的生命在场, 还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数学缄默知识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文化性和情境性特征, 数学书本上的显性知识也都源自于生活, 因此数学教育的接契点和枢纽往往就在于这真实的学习情境上。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具有“共情”的作用, 真实的、相似的情境能够勾起回忆、激活经验、唤醒心灵, 引领独特而真切的个体体验主动参与到情境中来, 从而进入一种深层次的应对状态, 便于好问题的自主生成, 从而引发自觉的探究活动。数学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原本冰冷枯燥的显性知识赋予情感情节, 将知识“活化”、“生命化”, 使知识更自然地与个体的生命感悟相接契。

2.数学教育要随顺人的生命自然

人具有游泳的潜能, 却没有飞翔的天赋。教育就是要把潜在于人天生禀赋中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 绝不将精力浪费在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上。各人在数学上的天赋不同, 数学缄默知识的总量和缄默认识的模式等都存在着差异。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我们教学活动中的伙伴, 以多样、灵活的方式, 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尽可能自主的空间。

给数学学习以自由呼吸的空间, 就是善待生命。每个学得费劲的学生都有其深层的原因, 每个错误的背后都有其合理的成分, 面对困惑中的学生教师应切忌急躁, 不要去苛求尽善尽美的成绩, 而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个中缘由, 循着各自的独特性, 致力于给每个学生创造可以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发现自己的进步, 增强其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教育是个慢的艺术, 要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诱导学生去发现和认识自己的潜能, 点燃智慧的火光, 耐心等待生命的自然生长, 静听花开的声音。但随顺人的生命自然, 并不是放纵, 而是坚守于生命本然、自然向可能的应然所作的努力与超越, 这才是教育对生命的真正价值。

3.数学教育应是心灵觉悟的教育

数学教育的真意乃在于学生心灵觉悟的教育, 觉悟是深深潜藏于缄默知识之中的精灵, 它不可能如显性知识那样逻辑地传递给学生。此处的心灵觉悟, 大致可概括为人生终极意义的觉解与体悟和数学学习灵思之开悟。心灵的觉悟才可能萌生人生的信念, 人也才有可能有价值取向上的清醒决断和人生道路的自主选择。古今中外数学科学发展中的璀璨成果、渗透其中的人文精神和伟人轶事, 都可能是催生人生信念的种子, 从而树立人生的理想、形成学习的追求、产生精神上的自我激励。数学的意识和探究的技能技巧, 需要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的参与下用心体悟, 在“做”中去觉, 正所谓熟才能生巧。这个觉, 虽不能完全正比于知识的总量, 但却不能没有足够的知识准备, 不能没有足够的思考酝酿。这个觉, 也绝非如“题海战术”般“工”到自然成。没有本真而深切的生命体验就不会抓住那灵感中或可一闪而过的微光。教师的作用, 就是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去诱导学生的觉悟, 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去逼近凝结在创造性的“显性成果”中的前人的生命真迹, 重温那交织着情思与灵感的心路历程, 用前人之“觉”、教师之“觉”的既成现实诱发学生的有着现实化冲动的“觉”。

4.数学教育宜用范本教育的方式

根据波兰尼的研究可以知道, 类似于学习的信念、态度、策略和技巧 (如一般科学研究的方法) 等缄默知识, 是很难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的, 只能靠实践中的个体摸索、顿悟以及同学之间在学习过程中随机的交流和切磋来获得。黄克剑先生关于生命化教育方式的论述中也明确提出: “生命化教育是以心灵之觉为它的韵致所在的, 因此, 它的主导途径便不在于逻辑思辨或道理上的条分缕析, 而在于通过范本的直观达到心智的开悟。”他们都提倡范本教育, 看重“学徒制”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价值, 强调对学习对象无差别的模仿, 倡导那种更加质朴、本真的学习方式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

数学学习就是以数学的显性知识为载体的, 基于数学缄默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课堂上, 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做着学生的范本, 学生时时刻刻都在模仿或评判着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 同学之间的互相切磋, 相近水平中的细微差异更容易互通有无;直面经典, 阅读数学教材中的知识, 就是跟一个又一个的范本照面, 照面是无言 (道理上的那种言) 的, 却是神交的, 神交的过程就是接受范本教育的过程。所以, 我们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导师制的, 像师傅带徒弟一样地“做数学”, 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把教师的学习思维、处事态度、数学精神等自然流露于学生的感知觉面前;可以是导生制, 促成互助学习小组, 广泛地开展共同学习, 让学习的“小窍门”不知不觉中在彼此之间交换和传播;可以让学生来当小老师, 减少教与学之间的落差, 使教学一体, 激发学生争当范本的欲望, 同时又期盼着从范本中发现问题, 拓展了交流和讨论的平台;可以通过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从文本之中学习规范, 等等。

参考文献

[1]黄克剑.对明日教育的瞩望.明日教育论坛第1辑, 2001 (3) .

[2]黄克剑.回归生命化的教育.明日教育论坛第2辑, 2001 (6) .

[3][5]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北京师范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3) .

篇4:生命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 生命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 渗透方法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因为生命使教育成为可能、变得丰富。因此,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理所应当成为教育的第一要义。教育之于生命,如同黑夜里亮起一盏明灯,照亮人生的前行。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由“活着”走向“活好”进而升华至“活出价值”,仅靠生命个體的单一努力难以实现。教育应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应引导个体感知、理解、珍惜、升华生命,这是社会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下面我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实践的做法与思考。

一、加强交流,促进生命发展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让他们明白生命的意义,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健康成长,是教师的责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使学生自信、自立、自尊、自强,提高生命质量。

记得前几年有一次我去代同年级老师的课,当时我请三个学生竖式计算。结果,两个学生板演正确,算理也说得很好,受到了我的表扬。就在这时,另一个做错题的学生将头深深地低下去,我发现后立即带着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气询问:“你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吗?”在我的鼓励和其他学生的启发下,那个学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错误。“刚才这个同学虽然做错了,但是她能够自己找到错误并改正,真是好样的。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随着那个学生自信的回答,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源于学生内心的欣赏与激励、接纳与认可,是一种真情流淌。每一位学生除了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也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可与赞同。

二、开发潜能,引领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中的学生是正在发展的活生生的人,他们自身具有一定的潜在能力,以这些潜在能力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甚至包括挫折耐受力等。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潜能。

例如:三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中有一课是《小小设计师》,教师可以将师生课前共同收集的一些徽标展示给学生欣赏,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根据轴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设计徽标,当一回小小设计师,促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活化学生的空间意识。最后,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特点、具体含义,并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共同交流,从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碰到困难、挫折,而生命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学生的挫折耐受力。记得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各两个学生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分别如下:

1.324+198 596-399 396+498 (优等生完成)

2.324+200 596-400 400+500 (学困生完成)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学困生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比不公平。课的发展如课前设计一样顺畅,但是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等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地哭了,而2名学困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是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宠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课后我向两位优等生进行简单的解释,并向他们道歉(老师没有考虑你们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们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变得坚强和从容。对于学困生,我鼓励了他们,希望他们今后继续努力,并告诉他们,不要自卑,其实你们也是很棒的。从他们微笑的小脸上,我看到了希望。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第一,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本节课的情境创设目的本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等生那哭泣的表情,学困生体现出的“宠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是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第二,教学中学困生体现出的“宠辱不惊”使我想到了网上看到的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农贸市场去买菜,遇到当年他教的一名做小生意发了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您教育我的情形相比,这还算不了什么……”这个故事显然讽刺了老师对待“差生”的教学行为,但是值得我们反思,正如学生比赛胜了也不敢“声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学困生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可以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等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些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靠说教是无法达到的,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炼的机会。

三、联系实际,体验生命历程

数学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化的经验。在课堂内,教师不仅寓生命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生命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和生命的联系,在查阅资料中知道了时间的宝贵,知道了生命过程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危险,知道了在活着的时候要珍惜生命,知道了水是生命的养料。在体会1亿有多大时,学生查阅到,1亿滴水能足足填满3个西湖,珍惜水是珍惜生命的象征,从小事做起,才能让生命更有价值。实践中了解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更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真谛。高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可以组织一次“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生命教育和美育熏陶,寓生命教育于学习之中,寓生命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不断思考,开发生命潜能

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生命,促进学生的个体价值体现。数学学习的本质也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是思想的提,智慧的生成。苏格拉底曾说:“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能思考到会思考,再到善于思考,在思考中启迪智慧,在思考中提升自我。会思考的学生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因此,数学教学中需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机会,突出知识的发生及发展的全过程,在提升智慧的同时挖掘学生的生命潜能。

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问: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哪种方法好?或者你更喜欢哪一种?学生开始回答了。生1:我认为12时计时法好,因为这种计时法我一看就知道是上午还是下午了。生2:我认为24时计时法好,因为它非常简洁,只需要几个数学就表达清楚了,而12时计时法还要写那么多汉字。渐渐地,大多数学生的意见都倾向于12时计时法了,这时我说道:“我认为24时计时法好,如果你用12时计时法来预告电视节目,外国人不认得‘早上、下午、晚上’这几个字,他不就看不懂了吗?请你们继续辩论。”经过一阵激烈的辩论后,多数学生转而认为“24时计时法好”。这时,我又说:“我不同意你们的意见,如果我打电话约一个朋友明天去看电影,我肯定地说:明天下午4点一起去看电影。而不是说:明天16时去看电影。”请大家继续展开讨论。同学们终于领悟到了,其实,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它们适用于不同的环境而已。本来可以画上圆满句号的课,我却不仅限于此,而是扮演了一个“无事生非者”,巧妙地引发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辩论。最后,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真正理解了知识,才能更准确地运用知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今天的数学教学,应该站在将每一堂课看成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的高度来审视。

生生不息,教育不止。生命教育应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潜移默化地进行无痕化教育,使数学教学与生命教育做到和谐统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随时在教师的言行中体现,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是让孩子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把握生命的价值,让每一位学生记住:要想创造一个辉煌的明天,必须拥有一个鲜活的生命。

参考文献:

[1]义务教学数學课程标准,2011.

篇5: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问题不仅是我们文科类老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责任,同时它也是我们其他各科类老师共同的教育内容,我们老师可结合自己本学科的特点,把生命教育贯彻到平时的教学中,使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命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

那么,数学教育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笔者经过多年的亲身实践,积累了点滴的收获:平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具体操作如下:

一、营造气氛,深刻体悟。

应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文化,社会和谐发展中去习得和感悟生命的“真、善、美”。这就是当今所倡到的:从社会生活中学习,营造社会生活氛围。在数学教育中,五彩缤纷的世界、现实生活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但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研究并懂得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理解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例如在上九年级第二学期《统计初步》时,我们可以摒弃教材上生硬的例子,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收集本班每位同学双休日的主要活动。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的学生把双休日的时间花在看书、看电视、进行体育锻炼、游戏等方面,尤其以看电视为消遣的居多。根据调查的结果,先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制成统计图后,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并让学生说出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教师因势利导:在每个人的宝贵一生中,你是否经常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的一生中取得了哪些收获,我又浪费了多少宝贵的光阴,让学生们懂得一个人活在世上的价值和意义,切不可在年少时虚度光阴,蹉跎岁月。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到几个繁忙的十字路口统计某一时段不遵守交通法规的人次,制成统计图,结合交通事故案例,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让他们牢记“交通法规,生命之友”的交通法则,从而珍爱生命,善待生命。或者请同学们到农田里去统计一下蟾蜍的只数,通过分析,教育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自然界的小生灵同样有生存的权利,我们人类应关爱它们、善待它们,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课堂中通过这样的收集、整理、观察、分析后,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对生活应该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创设情景,课间渗透。

生命教育内容广泛,许多学科,特别文科类涉及的内容不少,关键是整合。但数学课程中,没有专门的内容,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来渗透生命教育。例如,在九年级语文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问竹高还高几何?我在上课时,用这道题创设情景,在这节课中,除了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竹子倒下时,站在竹旁的人有危险,从如何躲避这种危险,引伸到如果有一堵墙倒下来,你应当如何躲避。学生们可能提出很多方案,教师通过总结学生的方案后,指出最正确的方法是顺着墙角快速跑开,增强学生遇到危险时的自我保护、自我防范能力。再如,有许多同学看过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以这部电影作为情景,引出这个问题:一艘轮船以每小时20海里的速度由西向东航行,途中接到台风警报,台风中心正以每小时40海里的速度由南向北移动,距台风中心2010海里的圆形区域(包括边 2 界)都属于台风区。当轮船到A处时,测得台风中心移到位于点A正南方向的点B处,且AB=100海里。若这一艘轮船自A处按原来速度继续航行,在途中会不会遇到台风?若会,试求轮船最初遇到台风的时间,若不会,请说明理由。由此,我们感到,教师在教会学生解题方法的同时,更是教育学生要养成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让生命悲剧不再重演。

三、师生和谐互动、学生真情体验。

篇6: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作者:谭应春 单位:南岸区上浩小学 联系电话:*** 【摘要】生命化的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一切为了生命的发展,为了生命和谐而完整、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富有创造性地发展。课堂教学中,学习知识已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促进生命完善与发展的手段。数学课堂教学做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分支,让它焕发“生命”,应该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数学课堂学习做为一个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更应该先融入“生命”的光环之中,也就是要实现生命化教育。借助课堂教学,渗透生命教育;营造充满童趣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数学家的伟大成就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数学课堂 渗透 生命教育

生命化的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一切为了生命的发展,为了生命和谐而完整、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富有创造性地发展。课堂教学中,学习知识已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促进生命完善与发展的手段。数学课堂教学做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分支,让它焕发“生命”,应该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数学课堂学习做为一个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更应该先融入“生命”的光环之中,也就是要实现生命化教育。

一、借助课堂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一直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左右”这节课时,情感态度目标就定为教育学生遵守公共道德,上下楼梯靠右走。在课间休息时,我带着学生们在楼梯上走,就给他们布置作业,思考:如果违反行走规则,不守秩序,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如果人人都按一定的规则走路才不会相互碰撞,出现意外,同时体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文明、安全的社会环境。此外,在找左右邻居的游戏中,我抓住契机,适时加入了“远亲不如近邻”,“要与同桌和睦相处”等结束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习惯。

二、营造充满童趣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体现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所以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巩固新知识的起点,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地备课,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使每节课都有新意,让学生饶有趣味地主动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的练习课中,我就以改编的《狼和小羊》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上课一开始,我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这节课有一位小客人也要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边说边在黑板上贴出小羊的图片,此时学生异常兴奋,我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劲头。我紧接着把那故事继续发挥:“正当小羊聚精会神地学习时,一只狼出现了„„”最后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营救小羊的任务,而且规定:如果小羊做错一题,狼就可以向前进一步,去吃小羊;如果小羊做对了一题,狼就得向后退一步,远离小羊。规则讲清后,一场以“营救小羊”为主题的练习课开始了。学生做练习题时,因一心要救小羊,所以做得特别地认真,而且还一丝不苟地检查,生怕自己的一时疏忽而要了小羊的命。

这节课中,我通过营造“救小羊”这样一个充满童趣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们学起来轻松愉快,意犹未尽,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并愿意参与其中。

三、以数学家的伟大成就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我国数学史中有许多引以为豪的数学家,他们刻苦研究,严谨治学,勇于克服艰难险阻的事例,能深深地激励学生。如给学生介绍华罗庚的事迹时,激励他们以华罗庚爷爷为榜样,学习他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勤奋工作的精神。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引入天安门、故宫的对称,山东孔庙的对称,京剧脸谱的对称,汉字的对称,自然贴切地强化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渗透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而且还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创设有关情境对学生进行环保、爱惜时间、爱护公物、节约能源、遵守公共秩序等的教育。如在教学“位置”一课中,我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放手让学生自行根据手中的电影票进场找座位。通过自己的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了这项本领,在活动中我注意鼓励学生互助,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还进行了遵守公共秩序、做文明小市民的教育。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规范了自己的道德行为。

总之,让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起点,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尊重、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的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开始;从改善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方式,改善与每一个学生的交往方式开始;从改善倾听能力,改善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开始,实现生命化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命教育论》 毕义星

篇7:数学中的生命教育

学生未来是一个社会人,我们应该从小让学生“学会爱惜生命、尊重他人、热爱和平、与人合作、回报社会的信念”,进行符合人性、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培养真正合格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又该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生命教育

我们的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例如我在教学“左与右”这节课中,在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目标就定为教育学生遵守公共道德,上下楼梯靠右走。在上课的同时,我适时的问学生在楼梯上走,假如不按一定的规则,不守秩序,会出现什么后果呢?然后我放一段人们在楼梯间混乱的情景,学生看后展开想象并畅所欲言。然后带着学生亲自在楼梯间走一走,通过学生的体验、师生的对话,让他们感受到只有按一定的规则走路才不会出现意外事故,因此,在上学、放学路上,我们必须遵守交通规则行走,体验到在实际生活中去,我就利用这个时机,同时对学生进行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维护社会秩序,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联系生活实际渗透生命教育运用学生生活中都曾经历过的事情,把遥远的数学知识一下子拉到了学生身边,使学生学得有趣,充分体验到“学有所用”,潜移默化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改变角色,平等对话,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要解放学生思想,消除“惧师”心理

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在学习中,拉近距离。使双方在愉悦情感的同时,迸发创造的激情。平等,就意味着坦诚相待,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如在教学过程有时会出现板书错误的现象,学生会因逮到了这个表现机会而“怯喜”老师,你错了。学生回答后,我常常这样说谢谢你,看来你养成仔细审题、认真检查的习惯很重要。能指出老师的错误,给老师一个改正的机会。让学生觉得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份子,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二)教师要彻底地放下“架子”,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

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让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实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培养目标,才能不断涌现精彩纷呈的瞬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是对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为此在课堂上打岔,让学生在祥和轻松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个体遇到“卡壳“现象时,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为每个孩子提供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讨论中孩子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提高表达能力真正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要求孩子通过观察,找一找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孩子通过充分想象,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许多老师未想到的结果门中间的玻璃、闭火的开关,黑板的表面……多么令人满意的答案,可见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孩子对这部分内容很爱学,也能学好,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孩子也能学得较好,并因此激起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成绩得到了提高。

三、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生命教育

神奇的数学王国里,充满了无数的奥秘命题。在数学作业的设计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做”一些联系生活动实际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如在“认识厘米时,可以自己量一量书桌的长度,在“学习物体的体积”课后教师可以布置选择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如土豆、洋葱等,测量出它的体积,并把试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这些知识是学生自已获得的,肯定深受学生欢迎。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能力。

篇8:数学中的生命教育

1职业教育中的生命特征解读

尽管不同的人对生命的解读答案各异, 但人的生命, 尤其是自然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时间上的有限与生命的无常, 都是无法回避的。正是这一点, 促使人们去努力工作、深入思考、奋发创造, 以实现生命的超越和生命辉煌的追求, 从而走向生命的无限。也是在这一意义上, 才有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名言。人的生命的创造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表现在生命的目的上, 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对生命无限可能性的发掘、追求和实现, 并与人的生命表现出的一定的矛盾与对立的双重性密切相关, 如肉体与灵魂、思维与操作、总体与客体、理性与非理性、对象化和自我确定等, 而正是这一点表现出了生命的鲜活的存在与不可分割的完整性。事实上, 任何对生命的认识、思考、解读、领悟等, 无一不是建立在这一点之上的。

以此为基础, 反思我们的中职教育及学生成长, 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这就是中职教育应当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的规律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既进行职业的教育, 也离不开生命的教育, 既引导学生认识自己, 理解生命, 了解生活, 也要丰富心灵, 培养灵性。但是, 在现实的职业教育实践中, 由于科学至上观念和功利主义的影响, 致使中职教育在集体无意识中日渐偏离正确的轨道, 日益流于对实用技能的无限追求、经济效率的过度迷恋和工具理性的超常规训, 却疏忽于学生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 直接导致学生生命个性的压抑和束缚。媒体报道中经常出现的青工自杀实例即可做明证。因而,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 以纠偏其回归正确的方向是极其必要的。

2在职业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尽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合格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目标, 并决定了其发展重点是促进学生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成长, 但重点发展不等于片面发展, 尤其是面对尚未成年或刚刚成年的中职学生时, 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仍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这就决定了中职教育过程中, 必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渗透与加强生命教育。

一是关爱和呵护学生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是一切教育活动, 包括职业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前提与基础。在职业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 要尊重学生生命的特征和遵循学生生命发展的原则, 以学生自身的生命基质为基础, 通过因材施教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命的全面发展, 并通过启迪学生丰富与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与发展生命质量来使自己成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的个体。

二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中职学生大多初中毕业即来到学校作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职业学习。由于年龄发展阶段与人生经历简短等多方面原因, 很少有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及未来做过深入的思考。换言之, 生命意识的缺乏--对自身生命的特征、发展与完善机制的总体认识与把握的缺乏, 是一个普遍的存在。此种状况下, 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 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 还必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 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自身生命的思考来逼近现实生活, 回归自身, 从而使学生以一种价值性的创造活动来刺激生命的激情, 推动生命持续不断地焕发青春。

三是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即便把学生个人与社会融合以及在现实与未来的共通中, 仍是如此。但现代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工业化的操作与发展模式, 片面追求效率与批量"生产"工业化所需的人才。这就造成了人才与劳动者培养呈现出一种"千人一面"的模式化, 以其个性的压抑与泯灭为代价来成为工业化所需的"器"。这种情况下, 学生生命尊严的丧失与扭曲即成为一种必然, 一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所言"学生的一大积怨是, 教育不把他们当作具有个性的个人来看待, 交给他们的不是有个性的东西, 而是一锅烂粥"。因而, 要达成生命个体在职业教育中的重构, 教师就要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来激发个体发展的主动意识与创新意识, 以学生个体对自身生命的完美追求来达成对其职业生命的完美追求。

总之, 在职业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 既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适应劳动者胜任职业岗位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因而, 采取的一定的策略来渗透生命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及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大有助益的。

参考文献

[1]周娟.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教育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05:15-16.

上一篇:赤山镇中心小学迎国检汇报材料6.2下一篇:市容大队领导班子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