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等职业学校中的生命教育

2022-09-10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人, 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一特殊性在于他是一个双重的生命体, 既具有和动物共有的种生命, 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类生命。种生命是自然的生命, 是自然给予的, 与肉身结合为一体, 遵循生物的运行规律, 有生有死, 是有限的生命。而类生命是自我创生的生命, 是对人的肉体生命的某种超越, 是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科学、智慧等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是无限的生命, 因此又可称为价值生命或精神生命[1]。可见, 人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构成的具体而完整的生命存在, 两者互为前提、互为因果存在于人的生命中。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 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行为。”[2]因此, 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 教育应是为人的生命的发展服务的, 生命教育其实就是回归教育本质的一种教育。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双重存在, 因此, 生命教育应包含着两方面的教育, 使两者和谐持续地发展。

2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然性

但在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中, 生命教育却一再失去它应有的地位, 技术教育、技术理性居于支配地位。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 与同层次、同类别的学校相比, 更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这些独特性更要求全方面重视生命教育, 实施生命教育。

2.1 生源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一般为1 4~1 8岁, 属于青年早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处于一个叛逆期, 任性而不服管教。而且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较之同龄中学生而言面临更为复杂的生活, 他们是世俗人眼中的“边缘人”。他们的学业成就心理与高中生不同, 高中生作为中考的胜利者, 他们对学校生活充满信心;而中职学生作为中考的失败者, 学业基础不如高中生, 在中职学校生活中常感到压力大, 专业学习不适应, 专业学习能力比较差, 因此学业成效不尽人意, 导致他们产生较重的心理自卑感和缺乏自信心。另一方面, 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毕业后就是进入社会, 相对于同龄的高中生来说, 更早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当前的中职学生清楚的知道自身条件的先天不足和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 开始对自己的人身道路惶恐不安, 从而带来职业信念的动摇, 并且由此引起强烈的心理冲突和震撼, 有些中职学生深感“自不如人”, 或者悲观失望, 自暴自弃;或者压力重重, 抑郁寡欢。因此, 在中职学校开展相关的生命教育, 充分肯定他们的生命价值,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实现自我的健康成长, 走出失败的阴影, 激励他们对生命的热情和对自我的肯定, 懂得热爱生命, 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已迫在眉睫。

2.2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的取向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一批能适应第一线工作岗位工作的生产人才、技术人才、服务人才等。这种教育目的遵循的是社会价值取向, 即以社会价值为中心, 是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的。个体是处于一个社会中, 个体的教育是为社会服务, 是为了社会的发展, 个体只有社会化, 才能适应社会生活, 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这种教育注重的不是“人”的教育, 而是成“材”、成“器”的教育。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原, 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工具。固然科学技术上去了, 社会发展了, 但人的工具化, 导致了人性的异化。正如理查德·利问斯通所言:“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性诚然重要, 但舍掉其精神性则是致命的, 它之所以致命, 是因为可能长时间都看不到缺少精神性, 就如同一种不知不觉加重的病患一样。一个国家会因此受苦, 直到病入膏肓才认识到病情的严重。”[3]

在这种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下, 中职学校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 人们也纷纷只关注于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从事某项实际工作, 是否具有实践操作能力, 是否适应岗位的需求。但是它在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本领的同时, 却忽略了引导受教育者对“为何而生”的思考。因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多维度的, 在关注社会需求的同时, 也应关注个人发展的需求, 这种需求是包括身心两方面的, 包括个人自身的成长与精神的完善。因此, 在中职学校开展生命教育, 是对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一个良性补充, 从而实现技术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和谐统一。

2.3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观取向问题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的指导下, 中职学校主要采取是采取实践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尽快实现社会岗位的需求。这反映在课程上, 实践教学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起着主宰作用, 专业技术课程地位上升, 人文学科课程地位下降, 退居一隅。即使在有限的人文学科课程中, 也受技术理性的支配, 把技术知识贯穿于人文学科中, 忽视了人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意义。如一些职业学校开设的语文课程, 本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生命情怀的, 却硬生生地把专业技能贯穿于中, 语文课程变成了教你“怎么写公文”“怎么样人际礼仪”的功利性很强的工具课程, 断章取义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内在连贯性和持续性发展。生命教育一部分是通过这种人文教育来实现的, 现在连最基本的人文学科都丧失了, 生命教育更无从谈起。

这种课程观其实是不利于人的职业生命的发展的。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服务于一线岗位的人才, 其实这种一线岗位的工作是有年龄限制的, 它的淘汰周期是非常短的, 它往往更倾向于吸纳年轻、身体素质好的从业人员。因此, 这种人才相对于高等技术人才或科研人才等而言, 他们的职业生命周期是非常短暂的。另一方面,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职业的流动性也加快, 职业随时变更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情况下, 仅仅只掌握有限的专业操作技能是不够的。开展相应的生命教育, 通过生命智育、生命德育和生命美育来培养学生的完整生命, 从而实现他们职业生命的可持续性发展。

3 生命教育开展的思考

生命教育关注“人”的双重生命,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 有利于学生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共同发展, 有利于实现学生为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整和, 有利于学生职业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展生命教育中, 应着力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应是对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两方面的教育, 应在此维度上辐射出更广泛的生命教育内容。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之自然生命的特征入手, 进而去体会自我之血缘的人际的社会生命, 意识到, 人之生命只有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 从而必须处理好己与他、己与社会的关系。人们还要去体会自我的精神生命, 意识到人之精神世界是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所在, 故而在人生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发展自我的知识水平、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等等, 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人们还要意识到超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4]

其中, 最主要的是进行生死观教育。生命的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 其余一切价值都以生命的价值得到确认为前提。因此人的生命是实现人生幸福和其他一切价值的首要前提, 对于个体而言, 失去生命就等于失去整个世界, 生命一旦失去不可复得, 所以我们说生命是无价的。开展适当的生死观教育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

3.2 灵活的生命教育方式

生命教育的开展方式应是灵活多样的。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 可以采取渗透式教学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其他课程中, 使生命教育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 可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不知不觉中领会生命教育的精髓, 将其化为自己的思想, 也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获得有关生命的多方面理解和启发, 从而对生命教育形成全面的认识。

除此之外, 还可专门开设以生命教育为重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把生命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同时还可开设相关的讲座, 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活动。总之, 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教育资源, 拓展生命教育的途径, 拓宽生命教育的方式, 大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氛围。

3.3 加强教师生命教育的技能

生命教育的关键, 是教师教育。实施生命教育, 关键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5]。一方面, 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 不断提升自身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 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观, 以身作则来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懂得把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 各类课外活动和平常的师生交往中, 加强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和探讨, 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全程的教育。

摘要:生命教育是对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双重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生命教育, 能有效缓和其生源、教育目的、课程观取向上存在的某些问题。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生命教育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 (5) :5~12.

[2]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3] 熊华生.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维度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 (7) :94~97.

[4] 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 (5) :65~72.

[5] 陈伟平.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研究, 2006 (9) :23~24.

上一篇:江西铅山县石塘古镇历史与现状研究下一篇:浅议数学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