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2024-05-05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通用10篇)

篇1: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希望孩子每天平平安安、快快乐乐。但是,孩子天生就是个小小探索家,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不能意识到一些活动带来的危险。幼儿正是身心发育的阶段,身体的协调性较差,缺乏生活常识和应变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比较弱,在幼儿阶段烧伤、烫伤、误食、意外堕落等意外伤害时常发生,给家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日常安全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日常活动之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教师在日常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抓住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随机教育。如:在幼儿洗手时,要求幼儿排好队,不推也不挤,以防摔伤;室内活动时,不要把手指放在门缝里,否则,别人一推门就会把你的手指夹伤;户外活动时,特别是在玩滑梯、跷跷板等大型玩具的时候,事故很容易发生。我们一定要提前教给孩子正确的玩法,比如,抓紧、扶好玩具,不要拥挤和互相推搡等。

二、通过学习《安全儿歌》,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为了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简单易记的《安全儿歌》。如幼儿独自在家时,为了不让坏人闯进家中发生危险,就教孩子学习儿歌《小兔子乖乖》。这样用儿歌进行教育浅显易懂,幼儿容易接受,既提高了他们兴趣,又注意了安全。

三、通过良好习惯的培养,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需要从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开始。习惯在重复和不断的强化而长期逐渐养成的,而幼儿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缺乏自制力、坚持性,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

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在户外发生摔伤、磕伤等情况多数是因为幼儿不会正确进行游戏或不会使用一些工具造成的,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增加了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如为了教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如何保护自我,我采用幼儿最喜爱的小动物以及爱听故事为切入口,通过讲述故事和提问的方法,使幼儿通过故事中的情节懂得保护自己。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使幼儿学会了如何游戏,如何安全的游戏。并建立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安全是第一位的。仅凭教师和保教人员的外在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在幼儿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对幼儿时时刻刻进行安全意识的强化教育,教给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把安全的金钥匙交到每一名幼儿手中,让安全意识逐渐在幼儿心里扎根。才能更好地保护好幼儿的安全。

篇2: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武艺堂

在社会、学校、家庭孩子的安全问题都特别的关注;特别是在小学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安全教育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安全问题应有更大的重视和研究。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还处在朦胧的成长中,生活经验少,好奇好动心里较强,胆大心粗,不知危险,更不会避免危险,这些都是孩子们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从这样的实际出发,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校、老师不容突视与关注的问题。我们又如何培养好学生的安全意识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联系,齐抓共管。

现在的小学生好学爱动,逆反心理强,一旦遭受挫折或失败,很容易突破法律底线,导致违法犯罪。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审时度势,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正确对待和处理不同性质的不良行为。对于个别学生性质较为恶劣的不良行为,应以同情、理解而又坚定不移的态度妥善处理,决不能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不能因“恨铁不成钢” 而操之过急,更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去追求完全的统一化或一律化。班级安全管理单靠班主任一人是不行的,同时要同任课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学校组织和部门的联系,才能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通过事例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现在的小学生因生年龄小,思维能力低,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安全意识,自身安全意识不强,思想麻痹,而安全的问题又不能于自身尝试;但是,如果老师们每天都把安全挂在嘴上,势必多少会让学生有一种“我要安全”的想法?如果学生没有体会到安全的重要性,即使我们年年讲、月月讲、时时讲、事事讲,学生也没有“我要安全”的意识。如果我们抓住学生知道的安全事故作为例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安全事故对父母的伤害、对自己的伤害、对家庭的伤害,从而刺激学生大脑意识,唤起学生保护生命的安全意识。

三、让学生了解安全小常识。

对学生要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大致分为防水、防火、防毒、防电、防坏人、防交通事故教育等。

防水教育主要指要求学生不要一人下河洗澡,要有大人陪护。放学上学途中遇到暴风雨一定要结伴而行,不要往低洼处行走。遇到危险及时呼救。掌握一些溺水后的紧急自救办法。

防火教育主要指不要玩火,不要在易燃物体旁燃放鞭炮。不要在森林边点火。用柴取暖时周围不要堆放柴火。在遇到火灾时先逃生再报案,不要直接参与救火行动。

防毒教育主要指在购物时一定不要购买“三无”产品,(无生产期、无保质期、无生产卫生许可证编码)。不要吃腐烂变质的食品。不要捡拾别人丢弃的东西。不吃野果。生吃水果一定要洗干净。

防电教育只要指不要用湿手插电源插头。不要用金属制品直接与电源接触。不要用湿的手巾擦电器。不要用手摸裸露的电线。雷雨天气,千万不要站在树底下避雨。在放学上学路上,要注意电线是否有脱落。出门前,一定要把所有的电源关闭或拔掉等一些常识。

防坏人的教育主要是指不要招惹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不要参与他们的活动。上学放学不要坐陌生人的车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更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跟着陌生人走。遇到坏人偷袭一定要冷静,静观其变,找准机会脱身。

防交通事故主要指在公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无人行横道要走公路的内侧(靠边走)。横过马路时要左右看看有无车辆行驶。不坐三无车辆。不坐超载车辆。不坐摩的。不在公路上玩耍。不在公路上骑车等。

无论进行那类的安全教育,我们都要有一些相关的图片与事例加于教育,这样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就要讲安全。

四、发掘不安全因素,督导学生日常行为。

篇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关键词:安全意识,安全教育题材,安全教育活动

安全意识是公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因素, 甚至是保障公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 因此安全素养也应该是公民必备的一种科学素养。由此可见, 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加强安全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师应结合化学学科教学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 努力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一、教材与生活联系, 挖掘安全教育题材

(一) 有毒物质安全事故的预防。

2011年11月讯淄川的一对母子用煤炉取暖, 煤气中毒。好在母子被煤烟呛醒后及时报警, 派出所民警采取了及时救助, 才没发生意外事故。

煤气中毒即CO中毒。在学习《碳的氧化物》时, 分析CO毒性的形成原因, 人体吸入CO, 在肺部与血红蛋白结合, 阻止了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 人因缺氧而中毒。提醒学生用煤火取暖, 一定要装烟囱, 注意室内通风, 一旦CO达到总体积的0.02%即会出现中毒现象。

2010年10月, 四川海螺沟发生食物中毒, 正是因为厨师误把亚硝酸钠当成食盐, 造成食物中毒, 酿成1人死亡42人入院的悲剧。

误食亚硝酸钠会中毒的原因是人体中血红蛋白所含的铁是亚铁, 它能跟氧结合随着血液循环。当误食亚硝酸钠后, 在血液中发生了化学反应, 血红蛋白转变成不能携带氧的三价铁的血红蛋白。造成人体缺氧中毒。此外, 亚硝酸钠还是致癌物质。因此, 误食亚硝酸钠对健康的危害很大。亚硝酸钠溶液显碱性, 食盐水显中性, 可用PH试纸区别, 腌制食品也会产生亚硝酸钠但一个月后就安全了。

体温计破裂汞泄露, 若处理不当会造成汞中毒。1支体温计汞含量约1.4~2.0g, 破碎外泄的汞全部蒸发后, 可使一间15m2、3m高的房间空气汞的浓度达到22.2mg/m^3。我国规定的汞在室内空气中的最大允许浓度为0.01mg/m^3。最好的处理方法是用硫粉, 可家里一般没有硫粉。可用物理办法将其收集, 比如用纸折一个槽, 再比如用空眼药水的塑料软瓶将其吸走。还有就是注意通风, 因汞蒸气密度大, 开门比开窗更好。

(二) 易燃易爆物安全事故的预防

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中, 当锌粒反应完后, 打开反应器装锌粒, 塞上塞就点燃, 就会引起仪器爆炸。为什么会发生爆炸事故呢?是因为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的操作规定。实验中打开塞装锌粒反应器里进入了空气, 氢气和氧气混合, 点燃都会发生爆炸。教师要引导学生:所有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 只要在它们的爆炸极限内均可发生爆炸, 出现安全事故。

2011年11月西安市一肉夹馍小吃店, 液化气罐泄漏引发爆炸, 冲击波伤及路边公交站候车人员和行人。此次爆炸造成7人死亡, 31人受伤。生活中常用到天然气、液化气、煤气, 应养成用后随手关闭阀门的好习惯, 一旦发现有燃气泄漏应及时开窗通风, 并避免明火。在加油站严禁烟火也是这个原因。

(三) 其他化学安全事故预防

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课题时, 教师要谨慎演示浓硫酸具有强烈腐蚀性的实验。它能从纸张、木材、布料、皮肤里脱去水分。如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 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通过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中放置一段时间的鸡爪让学生明白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氢氧化钠时必须防止眼睛、皮肤、衣服被它腐蚀, 实验时最好戴护目镜。如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 应用较多的水冲洗, 再涂上硼酸溶液。在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用强酸、强碱来对人体进行毁容犯罪, 大家要注意防范。

使用CO2灭火器时, 在室外, 应在上风方向喷射。在室内窄小空间使用的, 灭火后, 操作者应迅速离开, 以防窒息。同时也不要忽视CO2的危害, 它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达到1%会使人感到气闷、头昏、心悸, 达到4-5%会使人感到气喘、眩晕, 达到10%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致死亡。需要对学生提醒:若要钻山洞, 进地窖, 要做灯火实验。夜间不在森林里行走, 这些地方二氧化碳浓度大, 对人体健康有影响, 甚至会影响自己的生命安全。

二、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正确处理突发事故

随着社会对学校安全的关注, 城乡各中小学紧紧围绕“强化安全意识, 提高避险能力”这一活动主题, 结合实际, 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知识教育活动。

例如, 请来消防人员对学生进行消防知识讲座,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灭火器, 并进行灭火演练;组织观看校园安全教育录像、安全主题班会;各班设定安全委员、举办安全教育手抄报和观摩活动等宣传形式,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宣传。营造师生人人讲安全、处处都安全的良好氛围, 从而增强校园的安全防范和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在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中组织学生讨论火灾中如何逃生:先要辩明是自己房间的上下左右哪个方位起火, 再决定逃生路线, 以免误入“火口”。如果发现门窗、通道、楼梯已被烟火封住, 但还可能冲出时, 可向头部和身上淋些水, 或用湿毛巾、被单将头蒙住, 用湿毛毯、棉被将身体裹好, 冲出险区。如楼的窗外有雨水管、流水管, 可以利用这些攀援而下;也可用结实的绳索, 或将床单、窗帘撕成条, 拧成绳接好, 一头拴在窗框或床架上, 然后缓缓而下。若距地面太高, 可下到无危险楼层时, 将所经过的窗户玻璃踢碎, 进入后再从那里下楼。

篇4: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关键词:安全意识;安全教育题材;安全教育活动

安全意识是公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因素,甚至是保障公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安全素养也应该是公民必备的一种科学素养。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加强安全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师应结合化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努力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一、教材与生活联系,挖掘安全教育题材

(一)有毒物质安全事故的预防。2011年11月讯淄川的一对母子用煤炉取暖,煤气中毒。好在母子被煤烟呛醒后及时报警,派出所民警采取了及时救助,才没发生意外事故。

煤气中毒即CO中毒。在学习《碳的氧化物》时,分析CO毒性的形成原因,人体吸入CO,在肺部与血红蛋白结合,阻止了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人因缺氧而中毒。提醒学生用煤火取暖,一定要装烟囱,注意室内通风,一旦CO达到总体积的0.02%即会出现中毒现象。

2010年10月,四川海螺沟发生食物中毒,正是因为厨师误把亚硝酸钠当成食盐,造成食物中毒,酿成1人死亡42人入院的悲剧。

误食亚硝酸钠会中毒的原因是人体中血红蛋白所含的铁是亚铁,它能跟氧结合随着血液循环。当误食亚硝酸钠后,在血液中发生了化学反应,血红蛋白转变成不能携带氧的三价铁的血红蛋白。造成人体缺氧中毒。此外,亚硝酸钠还是致癌物质。因此,误食亚硝酸钠对健康的危害很大。亚硝酸钠溶液显碱性,食盐水显中性,可用PH试纸区别,腌制食品也会产生亚硝酸钠但一个月后就安全了。

体温计破裂汞泄露,若处理不当会造成汞中毒。1支体温计汞含量约1.4~2.0g,破碎外泄的汞全部蒸发后,可使一间15m2、3m高的房间空气汞的浓度达到22.2mg/m^3。我国规定的汞在室内空气中的最大允许浓度为0.01mg/m^3。最好的处理方法是用硫粉,可家里一般没有硫粉。可用物理办法将其收集,比如用纸折一个槽,再比如用空眼药水的塑料软瓶将其吸走。还有就是注意通风,因汞蒸气密度大,开门比开窗更好。

(二)易燃易爆物安全事故的预防

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装锌粒,塞上塞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为什么会发生爆炸事故呢?是因为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的操作规定。实验中打开塞装锌粒反应器里进入了空气,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都会发生爆炸。教师要引导学生:所有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只要在它们的爆炸极限内均可发生爆炸,出现安全事故。

2011年11月西安市一肉夹馍小吃店,液化气罐泄漏引发爆炸,冲击波伤及路边公交站候车人员和行人。此次爆炸造成7人死亡,31人受伤。生活中常用到天然气、液化气、煤气,应养成用后随手关闭阀门的好习惯,一旦发现有燃气泄漏应及时开窗通风,并避免明火。在加油站严禁烟火也是这个原因。

(三)其他化学安全事故预防

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课题时,教师要谨慎演示浓硫酸具有强烈腐蚀性的实验。它能从纸张、木材、布料、皮肤里脱去水分。如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通过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中放置一段时间的鸡爪让学生明白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氢氧化钠时必须防止眼睛、皮肤、衣服被它腐蚀,实验时最好戴护目镜。如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应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在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用强酸、强碱来对人体进行毁容犯罪,大家要注意防范。

使用CO2灭火器时,在室外,应在上风方向喷射。在室内窄小空间使用的,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离开,以防窒息。同时也不要忽视CO2的危害,它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达到1%会使人感到气闷、头昏、心悸,达到4-5%会使人感到气喘、眩晕,达到10%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致死亡。需要对学生提醒:若要钻山洞,进地窖,要做灯火实验。夜间不在森林里行走,这些地方二氧化碳浓度大,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甚至会影响自己的生命安全。

二、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正确处理突发事故

随着社会对学校安全的关注,城乡各中小学紧紧围绕“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这一活动主题,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知识教育活动。

例如,请来消防人员对学生进行消防知识讲座,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灭火器,并进行灭火演练;组织观看校园安全教育录像、安全主题班会;各班设定安全委员、举办安全教育手抄报和观摩活动等宣传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宣传。营造师生人人讲安全、处处都安全的良好氛围,从而增强校园的安全防范和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在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中组织学生讨论火灾中如何逃生:先要辩明是自己房间的上下左右哪个方位起火,再决定逃生路线,以免误入“火口”。如果发现门窗、通道、楼梯已被烟火封住,但还可能冲出时,可向头部和身上淋些水,或用湿毛巾、被单将头蒙住,用湿毛毯、棉被将身体裹好,冲出险区。如楼的窗外有雨水管、流水管,可以利用这些攀援而下;也可用结实的绳索,或将床单、窗帘撕成条,拧成绳接好,一头拴在窗框或床架上,然后缓缓而下。若距地面太高,可下到无危险楼层时,将所经过的窗户玻璃踢碎,进入后再从那里下楼。

篇5: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新桥路小学 江涓

自我意识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包括许多方面认识与能力的提高。它是小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是个体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的有利保证。

乐国安教授主持的“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培养与潜能开发问题研究”中,提出自我意识的发展中“五自”的目标:一是自知,即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评价的水平,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二是自信,即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水平,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尤其是那些有缺点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自信心,更要特别注意保护;三是自强,即指导学生为自己设置合理的发展目标,学会进行有效的自我激励,增强自我完善的愿望和进取精神。四是自主,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管理的机会,增强他们做事情的自觉性、自主性与主动性。五是自制,即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调控的水平,增强他们我监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一般说来,自我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心理学的研究启示我们:与参照物的相互作用和比较、他人的评价和个体认识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不断与人相互作用,也会不断接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随着个体认识能力的提 高,他们会对这些评价加以分析,进行取舍,促使他们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

1.引导学生正确地同别人比较

比较虽然是认识自己的重要方法,但通过比较并不必然产生正确的认识。如果比较不恰当,还可产生消极的效果。要是经常把自己与优秀的、先进的人比,就会觉得山外有山,发现差距,从而激发奋发向上的力量;而和后进的人比,就会较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这种比较,也可能产生自卑或自满,为了使比较产生积极、良好的效果,在比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相比较的人之间,必须存在着共同的、可比的因素,也就是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标准。(2)注意比较的条件。如比较学习成绩时,不仅要看到成绩本身的多少,还要考虑到成绩差异的多方面原因。(3)比较中要着重本质的、重要的特征。如比较品德和智慧,与比较身材和容貌,前者具有更大的认识价值。但是,如果是做模特儿,身材容貌又变得很重要了。(4)比较中既注重数量也注重质量。(5)要注意横向比较,又要注意纵向比较。如既要和同学比较,又要和自己的过去比较。

2.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是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之一。小学生处于“镜像自我”的阶段,教师、父母与同伴的评价与态度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年龄越小,独立地认识、评价自己的能力越差,就越有借于别人的态度 2 和评价这面镜子。作为教师应注意对小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客观地评价有助于小学生自我认识。

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要重视与自己关系比较亲密的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那些人数众多、异口同声的评价;重视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意见,也要重视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多与别人交往,让别人更多地了解自己,在同伴交往中促进自己的发展。3.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活动成果正确客观地分析自己

通过分析自己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成绩,以及取得这些成就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可以知道自己在这一方面、这一领域的能力水平。小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学习成绩,了解自己的理解力、记忆力、思考力的强弱以及主观努力的程度等。通过比较自己各门学科的学习成绩,可以知道自己的兴趣、能力倾向。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学校中还有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展示和发展学生各种兴趣爱好和才能,培养和锻炼各种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现代教育主张让青少年有更多机会参加各种活动,我国已经在小学和中学开设活动课程,其目的就是让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和发现他们的才能。

以上几种方法对于认识自己都是有帮助的,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将它们结合起来用,以便比较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真实的面貌。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悦纳自我 自信心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自我情感,是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一种积极的自我 肯定,并由此做出相应的社会行为。拿破仑曾说:“有方向感的自信心,可令我们每一个意念都充满力量。当你有强大的自信心去推动你的成功车轮,你就可平步青云,无止境地攀上成功之岭。”小学生的自信心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巨大动力源,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1.让学生获得成功,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优秀生多是屡获成功者,所以他们都具有十足的自信心,而所谓的差生则是多屡遭失败者,所以他们几乎都缺乏应有的自信心。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阐述了自己对后进生所采取的几项具体措施,即发现闪光点,目标定小点,活动多给点,反馈快一点。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即:成功??自信心??成功??自信心„„

2.应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要树立自信心,就必须克服依赖心,而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信任每一个学生,即相信他们都具有一定的自治能力与自学能力,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班级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一切活动的主人。

3.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对学生的期望值。

研究表明,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有害的:期望过高,学生老是达不到,自然有损于自信心的树立与巩固;期望过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达到,自然谈不到树立什 么自信心;只有期望适中,使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自然有助于树立与巩固自信心。南宋朱熹曾说:“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对自己能做出恰当评价的人,既能了解自我,又能接纳自我,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一般而言,能悦纳自我的人是不会对自己妄加批判,更不会对自己刻意挑剔的。一个悦纳自己的人,并不意味着他的一切都是完美的,而是说他在接受自己优点的同时,也了解自己的缺点或方方面面的不足,并且很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他才能不断克服缺点,注意自我形象塑造,把握自己做人准则,不断完善自己,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走向成功。

(三)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发展自我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执行方面,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最终体现在自我调控之上。自我调控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影响学生自我调控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个人因素主要有学生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和归因。行为因素主要有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环境因素主要有模仿、社会支持和环境氛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促进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 1.培养小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只有认识、明确行动目的,才能自觉、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摆脱外力监督和管理的依赖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尚缺乏对行为目的的认识论,其行为要依靠外力的确监督,如教师在身边时能遵守纪律,教师不在时,他们常常违反纪律。他们很容易受外界的暗示,不加选择地模仿他人的行为,不考虑这种行为是否正确。只有在良好的教育下,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才能逐渐自觉遵守纪律,独立完成任务。但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按照一定原则、观点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还是很差的,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督促。教师在教学中,每一项任务,每一个要求都要对学生讲清目的和重要性,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指导学生按照预定的目的和计划,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完成任务。对完成任务的儿童给予一定的鼓励,以强化、促进他们的积极性。

教师还应引导小学生确立一个合理的理想自我,既不要满足于现有的状况,又不能对自己要求过高、过于苛刻。要引导小学生,在充分正确的认识现实自我的基础上,确立一个既高于现实自我又要经过努力便可实现的理想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小学生不断进取,在不断地体验成功与进步中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

2.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际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将行为规则加以内化而自觉执行,可以是使儿童不必付出太大的意志努力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行为习惯应从小事上开始培养,如遵守作息时间、做完功课后收拾书包等。在生活中也应对儿童严格要求,如要儿童应该完成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决不能半途而废;要求儿童改正的缺点,就要教育儿童一定努力改正。在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锻炼了自我调控的能力。3.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归因方式。

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学生自我调控有不同影响。若儿童倾向于把自己的学习活动结果归因于可控制的非稳定内部因素,相信通过个人努力,以及时间安排、方法选择等调控手段,可以改变学习进程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学生就更可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调控。相反,若个体倾向于不可控的外部归因(如运气),认为靠自己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则会削弱自我调控能力。4.创设良好的心育环境。

篇6: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意识

尊老爱幼,尊敬长辈,爱护晚辈。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阐释了我们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父母,而且要尊重所有老人,全社会都要爱老、敬老,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爱抚自家儿女,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的儿女。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也是现代中国人的基本修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是给自己恩情最大的人,父母的关心,爱护和付出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是我们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因此,作为一个人,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孝敬父母。而有句古语说:“百善孝为先”也证实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百善孝为先”的意思是:孝敬父母在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也就是说如果人类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所以孝敬父母。是我们实行孝的第一步,是我们为人子女必须该做的事,孝是人立身于社会的品德基础,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儿童是新世纪的小主人,他们是幸运的一代,也是肩负重任的一代。今天他们是天真烂漫的红领巾,明天将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祖国现代化的实现要靠他们去实现,他们肩负着神圣使命。在五心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尊老爱幼意识呢?

一、通过阅读的方法来培养尊老爱幼的意识

俗话说“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多读书、读好书,品味书中的优秀思想,聆听先贤哲人的教诲,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更为重要的是读书是学知识、明事理的最好途径,它教给我们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人,并不断迈向更高的道德境界。正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阅读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几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或学习的榜样,而这些令他们崇拜或学习的楷模相当一部分是他们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时所认识的。当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这样一来,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养。比如,当阅读过《背影》之后,你会发现父亲原来是那样的“伟大”,子女原来是那样的需要“长大”;当阅读过《三字经》之后,你会懂得中华传统美德原来是那样的源远流长,我们一定要坚持发扬。可见,阅读确实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学会尊老爱幼。

有人说:“阅读虽然不能改变人的命运,但是却可以改变人的性格”。要使学生的文明礼仪和孝敬意识增强。学校必须开展读书活动。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每天都要抽出一个小时来阅读课外书籍,每个月都要检查阅读积累,每个学期都要进行阅读比赛。奖励阅读书籍多且优秀的学生。所以,作为老师,尤其是作为五心教育的任课教师,我们要善于指导学生阅读,让我们的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增强尊老爱幼的意识

讲故事是学生感兴趣的教育形式,也是教师必要的教学手段。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它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讲故事不但能让学生喜欢课堂,而且还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五心教育活动课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的活动,也可以在学课文的过程中,适当地穿插讲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提升孝敬的意识。比如,为了要突出“尊老”这一主题,可以给学生讲“百善孝为先”的故事。春秋时期,孔子最有名的弟子子路,小的时候,由于父母体弱多病,家里很穷。有一次,父母想吃米饭,可家里一粒米也没有,怎么办?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的山路,从亲戚家里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孝顺的孩子。如果为了突出“爱幼”这一主题,可以给学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非常懂得礼节,父母亲十分喜爱他。有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挑了一个最大的给孔融吃。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梨就给哥哥吃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再如:黄香尊老爱幼的故事:黄香,东汉人,少年时就善于写文章,当时的人称颂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但黄香最难能可贵的,还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亲。黄香9岁时母亲去世了。他十分悲伤,就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父亲身上。冬夜,天气寒冷。黄香就先钻到父亲的被窝里,躺一会儿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觉。夏天夜里很热,黄香就手执蒲扇,对着父亲枕席使劲扇着。黄香长大后,朝廷觉得他是个人才,让他担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苦不堪言。黄香拿出自己的钱财赈济灾民,百姓没有不感动的。再如当代的捐肾救母的田世国,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他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从古代的“黄香温席”到现代的“捐肾救母”,演绎得是人间的正道----孝。

讲故事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它包罗万象,可以开启我们的视野,可以展开我们想像的翅膀。在五心教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讲故事,善于讲有哲理的故事。

三、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方法来培养尊老爱幼的意识

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的视频来增强教学效果,尤其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栩栩如生的人物视频,会让学生倍受感触。例如,在学到一些关于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文章时,可以适当地插播一些“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里面的相关视频,或者是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尊老爱幼的典型片段,从而让学生能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尊老爱幼在今天的传承。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受教育者最直接的榜样。学生对教师的生活家庭都比较关注,身为教师,要做出示范。可以说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所以作为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尤为重要。人常说: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品质、仪表、言谈举止及学识都对受教育者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这些因素都将使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大增,对受教育者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另外,教师的情感也是德育渗透的特殊载体,对感化人的心灵有一种特殊力量。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个会意眼神、一个表情达意的手势,都会牵动学生的思绪,一切都在无声无息中给学生以高尚情感的熏陶。

五、举行有关尊老爱幼的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调查并整理父母的生平事迹,并据此写出父母的完整履历。通过了解父母的历史,促进对父母的了解,懂得父母持家的不易,从而增加对父母的感激之心和孝敬之情。要求学生多与父母谈心,交流思想感情,向父母述说自己的感激之情,感谢其在自己成长道路中所做的一切。其次为父母做事,在家庭生活中主动分担洗衣、叠被、扫地、做饭等家务活,让父母多些休息的时间。关心父母的健康:关注父母的饮食及了解父母的身体状况。若父母正在生病,则照顾其康复。开展家庭孝心活动,为父母洗脚,捶背,揉肩,沏茶等,通过孝心活动,促进了子女与父母间的沟通,增进了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尊老爱幼意识,为学生踏入社会,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了道德基础。尊老爱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求学生坚持长期做下去。并且老师要电话访问和亲自到学生家里拜访,要使尊老爱幼的活动得到落实。到年底评选出尊老爱幼的标兵!

五、总结

篇7: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韩雪

摘要:公民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仅直接表明了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程度,而且对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构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健康的公民意识,即认清自己的权利、义务和应履行的社会责任。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文主义思想复兴,“人”的因素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人”的培养过程中,应该重视公民意识的提高渐渐成为一种共识。中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且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我们针对中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研究、探寻提高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各种有效措施,将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长期工程。关键词:中学生

公民意识

教育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增强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无疑是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如何增强我国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公民意识,也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公民意识概念的界定:

《辞海》对公民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由此可见,公民是指一个人在法律上的角色,是公民社会中参与或监督国家公共权力运行的独立主体。所谓公民意识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公德意识。公民在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中,应该自觉地遵守公共规范和约定俗成的礼仪,这是公民明确自己处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的体现。

第二层含义是法律意识。公民在社会中应具有知法、守法和依法办事的观念,还应具有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和平等观念等;

第三层含义是国家意识。公民应该以主人翁责任感去维护祖国的利益和尊严,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应该明确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具有民主观念、政治观念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等。公民意识不仅能直接表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程度,而且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作用。个体是否具有公民意识,能否扮演好公民角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否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

二、当代中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

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中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提高广大中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及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国家的实现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现状概述:

我国中学生公民意识整体上还是有较高水平的。主要体现在:中学生对国家历史、国家制度和国情常识比较清楚;中学生普遍比较关注社会发展,对基础法律知识的了解较好;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大多数学生对公民角色的认识还处于不自觉状态,他们将自己作为“公民”的这一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角色忽视了、淡化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方面,他们往往仅停留在认识和遵守道德法律的层面,却不愿主动制止不道德和违法行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都不十分理想,把义务与权利、义务与道德混淆在一起。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公民意识仅仅体现在书本上、体现在口头上,却没有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意识。中学生在公民意识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在行动中体现出应有的素质,理论和实践脱节、知行不统一。任何一种道德行为必然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我国的大中学生公民意识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现状分析:

1、公民意识教育存在不足:

(1)非专门性。当前我国中学生缺乏系统全面的公民意识教育。学校普遍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造成了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基础较为薄弱。公民意识教育的非系统性、非专门性,不利于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

(2)灌输性。在我国中学生所受的公民教育之中公民知识的教授被视为重点,而实践环节薄弱,“灌输”成了公民教育乃至整个德育教学的主要方式。“灌输”的方法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也许有效,但是在其意识养成上却收效甚微,甚至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逆反,不利于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深刻领会并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

(3)封闭性。我国有灿烂的文化和许多优良的传统,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和熏陶。而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习惯性地强调民族性、忽视世界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在培养学生放眼世界、追求平等等方面有所欠缺。

2、权利意识淡薄:

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但在古代中国,民众的权利意识极其淡薄。这主要是由于:客观上由于自然经济、宗法家族和集权专制三位一体的社会存在形式,导致商品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与之相联系的权利、自由、平等等观念无法正常发育与成长。.主观上由于儒家思想一向推崇重义轻利。受其影响,时至今日部分公民依然羞于言利,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居然会因打官司有贪利嫌而不愿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这就不是现代公民应有的意识和行为。

3、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经济水平较低、文化教育落后,现代文明的意识薄弱。这是现实原因。

三、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的目标和意义:

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国家宪法,关心及参与公共事务,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承担责任的公民,对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有归属感的现代公民,即具有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纳税人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具有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和合作精神,一方面要在社会层面上,培养国人的团结力、公共意识,使他们无论在什么团体,都能做一个忠实而有效的分子;另一方面要在人类普遍共有的良心上,发掘出一个公民的批判力和正义心,使他们都有自决自信、公是公非的主张。

四、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学生自治,提高中学生公民意识。民主政治的要义是公民平等而普遍地参与决策。民主理论相信,社会成员作为整体,其智慧和能力可能会超过少部分人。中学生通过参加班干部竞选、班级管理等活动,能加深对民主运行规则的理解,培养民主素养。同时,让学生积极参加班级的相关管理,行使其作为被管理者的权利,而非绝对的服从学校和班级制定的一切制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

2、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为特殊群体的爱心募捐等实践活动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这些活动贴近实际生活、避免了空洞枯燥的说教,其中所蕴涵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更是加强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和行为训练,提高公民意识和实际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中学生将公民意识内化为自己不自觉的行动。

3、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对中学进行系统的公民知识教育,建立和完善公民知识体系。例如可以在政治科中设置专门章节进行讲解;另一方面,于各人文学科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例如在政治史中它通过“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探讨了民主和法制的起源,通过“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以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阐述了民主和法制的发展。充分利用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毫无疑问是有利于加强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

4、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增强公民意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就是要优化环境因素,发挥环境特别是舆论环境的导向、监督、教育功能。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既有显性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美化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利用广播站、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学生刊物、学术讲座和人文讲座等校园媒体加强舆论导向均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重要途径。社会大环境的建设特别重要,如果违法乱纪者得不到严惩、如果民主法制建设得不到落实、如果社会风气得不到有效纠正、如果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得不到制止,那么公民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系统的学校公民教育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因此,良好的环境对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更要深刻认识到,现代化公民意识的发展和弘扬是振兴国家的基础,对于公民个体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都是必备的条件。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培养人的理性,更好地实现人的社会化从而促使人类和谐与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篇8: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为教者, 首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创造能力的主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格, 开发智力, 提高自学能力, 变学会为会学的有效方法。从教学角度来说, 没有问题生成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 所以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又带着问题出课堂。胡适先生说“做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我们国家的创造力滞后, 就是因为我们的创新意识匮乏, 也是源于学校教育的缺憾———课堂上缺乏问题意识。所以, 作为老师, 我们要意识到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要主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 提出问题, 在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去解决自己的疑惑。

二、善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爱恩斯坦也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启迪学生运用自己的心智能力去发现和探索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自学与创新能力, 我认为要抓住如下几点:

首先, 兴趣引导, 激励学生发现问题。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是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起点, 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通过恰当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笔者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采用以旧引新、沟通引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学习过程, 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可贵的创造火花。

比如在上《黄纱巾》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小女孩渴望得到黄纱巾这一小小的梦想, 我联系自己的实际导入:老师小时候正处于文革时期, 家境特别穷, 能每天痛痛快快的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 天天都有大鱼大肉吃, 天天吃大米饭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也圆了老师多年来的梦想。那同学们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同学们有的说, 小时候我想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 背着书包上学, 现在我终于圆了我的梦;我爸爸是个作家, 能说会道, 我很小就梦想能够像爸爸一样, 写出一篇篇好文章, 现在我的作文每次都拿优秀;有的说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宇航员, 可以登上月球;有的说……我因势利导, 那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 看看小姑娘的梦想是什么?由于导入比较符合学生的兴趣, 所以同学们很积极地看文章, 态度很认真, 很快并准确地找出了小姑娘的梦想就是拥有一条黄纱巾。

其次,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现在, 我们回过头看看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 学生接受, “填鸭式”的教学, 几乎没有让学生“问”的机会, 导致学生不爱问、不想问。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条件,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引起的, 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 要善于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 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如我在教《鸟的天堂》时, 在学生已明白鸟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树后, 出示两个句子:A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B、很快地, 这个树林就变热闹了。读了这两句话, 你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质疑:课文中说是只有一棵榕树, 怎么说是“许多榕树”呢?很多树在一起能成为“树林”, 而“鸟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树, 怎么说是“树林”呢?在教学片段中, 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 正是因为我从文中的“矛盾”入手, 创设情境, 打开学生的思路, 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 产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主动地提出问题。

再次, 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解决新问题。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 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 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 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 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 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 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并想办法解决, 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1. 结课的艺术。

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 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意境, 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巍巍中山陵》一文时, 做了如下结尾:“今天, 我们如临其境, 观赏了中山陵, 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掌握了本文的说明方法、顺序即围绕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你们学得真棒, 那我们海南有许多建筑物都有体现‘巍巍’这一特征的, 同学们抓住这一特征写一篇说明文。”

2. 设计拓展性练习。

如《称象》结课时, 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 (司马光、诸葛亮) 还想知道曹冲的其他故事吗?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

篇9: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一、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幼儿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就能够使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

首先,为了孩子的安全,要教育孩子不随身携带锐利的器具,如小剪刀、带尖的玩具等。在运动和游戏时要有秩序,排好队,一个挨着一个,不拥挤推撞,在没有成人看护时,不能从高处往下跳或从低处往上蹦。要告诉幼儿不爬树、爬墙、爬窗台。不从楼梯扶手往下滑,上下楼梯要靠右边走,不推挤。乘车时不在车上来回走动,手和头不伸出窗外。其次,热水、药品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品。花花绿绿的药品会让幼儿误认为是糖豆而吃进肚里,杯里的热水也会因为幼儿不会判断而造成烫伤,那么如何提高幼儿对事件的预见性呢?一定要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的常识,如:成人倒一杯热水,让孩子来触摸一下杯子,感受烫是什么样的感觉,随后告诉孩子,如果被热水烫了会是什么结果。还要告诉孩子,药不能随便吃,成人喂多少孩子才能吃多少,最好成人把药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最后,要告诉幼儿,当他独自在家,有陌生人叫门时,不随便开门。

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那么就应提高幼儿分析、判断的能力,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安全与危险事物的小图片,如插座、火、药、热水、食品、玩具等,请幼儿自己来区分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提高幼儿判断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事情的预见性,预防悲剧的发生。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幼儿形成自我的意识

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的。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一次,我发现幼儿常常在室内乱跑,发生相撞的事情,于是与幼儿进行商量,我们决定在室内布置一些安全标记,提醒幼儿注意。但幼儿不了解安全标记。我们就从认识安全标记入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在班内的接线板,插座等地方都贴有禁止触摸的标记;在窗台张贴了禁止攀爬的标记;在楼道张贴了下滑危险的标记,这样可以提醒幼儿自身要注意安全。对于室内的小环境,也应该引起注意。对于幼儿园的室外环境设施等,一定要具备完整,并且应该要对其进行检查,修理。在活动区,开设安全角,墙上贴有安全图、110、120、119标记。玩具柜内摆有救护车、救火车、警车等,还有电话、手机模型。使幼儿在进行活动区活动时,通过游戏训练了幼儿遇到困难如何救助的方法。

三、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让幼儿学习和巩固自我保护的技能

小班幼儿具有好奇心强,好动,随心所欲的特点,而且不知深浅,不明是非,常常趁老师不注意玩一些危险物品,做一些危险的事或到一些不安全的地方玩。但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就限制幼儿的活动。虽然他们年龄小,但他们与需要不断的获取经验,在生活中去不断的探索和反思。在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之后从而获得相应的信息、感受。

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利用各种教育活动,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一次,姗姗在手工区玩剪刀,一不小心就把手弄伤了,孩子们看到姗姗受伤后痛苦的表情后都纷纷说:“以后可不敢再随便动剪刀了了。”幼儿知道不再随意动剪刀了,可能以后幼儿由于随意玩剪刀而受伤的机率就会很小了,但这不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会抑制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如果以后幼儿一拿到剪刀,就想可能会被伤到,事事需要成人帮忙。这样,受保护越多就越容易出差错,幼儿会越来越丧失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后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他们就会束手无策。于是,我请姗姗讲讲怎么被剪刀伤得手,帮助幼儿分析怎样才能不被剪刀伤到手。让幼儿知道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并让幼儿亲自实践,掌握使用剪刀的技能。

四、通过以感受、体验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由于儿童敏感于成人的言行,他们会因为成人的担忧焦虑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因此幼儿园中照料孩子的教师们开始关注给孩子以情绪情感上的安全经验。例如:经常给孩子以拥抱、微笑或身体接触等,给孩子确定的安全感,并确定自己是受关爱的;让孩子了解一日作息的每一个环节,减少他们因无法预知而产生的恐惧;和孩子们讨论可能使孩子害怕的災难等。陈鹤琴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利用游戏教导孩子!”如以消防安全教育这一主题为例。首先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关于消防安全的孩子们感兴趣的任何内容,如消防演习有哪些步骤,怎样逃离火灾现场,有哪些消防用品等;接下来在各种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就可以去亲身体验刚才所讨论过的内容。在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可根据录像或画册等来自制一些消防用品。如灭火器、消防队员制服、灭火用的长长的水管等。并安排学生进行消防演练角色游戏,其中一些孩子表演救火队员,练习怎样使用一些灭火器材,而另一些孩子则表演逃离火灾现场的人,练习一些逃生的动作或自救技能。让孩子们在遇到实际危险情况时能及时正确地运用所掌握的逃生方法来进行自救,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园一致教育

让幼儿形成自护习惯,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避免伤害。轻开门窗、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不跟陌生人走等,都要求家庭与幼儿园互相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并长期坚持。同时,家长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这一教育资源,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让幼儿区分安全与不安全事情,可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寻找,家长们纷纷找来各种图片、或利用各种现代化设备提供安全方面的材料,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

篇10: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确,有了健康的身体,无病无痛,精神饱满,人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那么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外,同时也要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因为只有健壮的身体才能使学生精力充沛,更好地完成学业。教师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树立终生体育锻炼的思想呢?我从以下几个观点加以研究。

一、教师的素质要求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教师广博的兴趣和才能会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困惑,得到学生的喜欢,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教师的兴趣和爱好,同样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活跃运动氛围,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示范优美的投篮动作,会调动学生模仿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在练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和掌握程度,端正学生锻炼的态度、对锻炼成绩做出准确的评价,这样有利于锻炼效果,易调动学生继续锻炼的热情,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培养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教学的新理念。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体育活动得到快乐,在运动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更大的乐趣和满足感,这需要体育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多安排一些比赛活动,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潜力,活跃氛围,充分展示学生运动天赋,这样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以后更会积极快乐地融入到体育活动中去,从而将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主的锻炼习惯。只有对体育感兴趣,学生才会学习体育和进行体育锻炼。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例如自由活动时间增设学生喜欢的乒乓球、羽毛球或篮球,在学生参加这些项目活动中,不断体会到技能进步带来的快乐,同时增强体质,从而提高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而形成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够将所学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用到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例如,教师讲解要领和示范动作后,要求学生独立模仿动作,对于体质差或者不协调的学生给予帮助和保护,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指导和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在教学中实施自主锻炼也可以提高自我锻炼能力,允许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锻炼方法,教师给予技术指导,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活动,自己去锻炼,教会其如何更好地去活动,如何更好地去锻炼,加深其知识、技术的理解与感受。这样更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只有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才能有志气,有恒心坚持自主锻炼,并养成良好的独立自主的锻炼习惯。

四、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愉悦身心的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内容的补充和延续,它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它有强烈的教育性、自愿性和多样性以及丰富多彩的趣味性。课外活动中,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的内容有早操、课间操,有些内容由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参加,比如课后的体育活动。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内容要开展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组织要灵活,不拘一格,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形式,愉悦健身,从而学生既可以自愿选择,又可以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有利于排除思想杂念,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充实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保持热情乐观、精力充沛,使学习和生活充满生机。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校体育课程安排有限,所以只有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起到关键作用,体育活动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的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着,体质有强有弱,只有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拥有结实健康的体魄。体育属于文化范畴,体育运动属于高尚的文化活动之一,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不仅能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这就需要我们提倡终身体育思想,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满足精神需求的目的。

总之,培养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可以让学生认识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价值,生活当中不可缺少体育,体育让学生身心愉悦,其乐无穷。所以,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很重要。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有关邓小平改革开放下一篇:新闻论文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