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成功现象美文

2024-04-10

伪成功现象美文(精选7篇)

篇1:伪成功现象美文

有位初中同学,理发手艺高超,但一直待在乡下,洗剪吹一次收费八元,最多时一天有三十位客人。我这么一算,他一年收入也十分可观。但他一看到我,就要感叹:当年我们是同桌,现在你在城里有房有车有好工作,我呢,只能剃剃头。

他哀声叹气,帮他“打下手”的老婆也哀声叹气,她说你们这些同学中,出了很多大老板,就他一个剃头匠,真没出息。

我无言以对,其实照我这位理发匠同学的收入,如果在城里已经不错了。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类似的对比情绪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你的周围,大家都与同学比,与同事比,与兄弟姐妹比……纵向比、横向比,结果越比越沮丧,越比越尴尬。

这就产生了问题,即便一个心态良好的人,如果他身上没有社会认可的所谓“成功标签”,那么他即便整天乐呵呵的,也不是成功。

苹果手机为什么在中国非常受欢迎,不要以为中国人越来越西化了,也不要高估苹果的品牌价值,而要考虑中国人迫切需要“成功的标签”的因素,他们在努力做到在“成功标签”上没有掉队。在我周围,使用奢侈品不是因为性能和品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身份的符号。我所认识的购车人,他们几乎都不会在意汽车的性能和功能,而是在乎汽车的品牌,他们宁可买一辆低配的国产宝马,也不愿花同样的钱买一辆高配的二线品牌车。

每个人身上都有压力,几十年前是生存的压力,现在应该是成功的压力。但成功何其难,所以就会产生“猪鼻子里插根葱——装象”的伪成功现象。一台一线品牌的车,一部最新款的苹果或是三星手机,至少一套以上的商品房……这样的人,才会被认为是成功人士。

国庆黄金周,九寨沟人山人海,庐山一路拥堵……我们休假不是为了放松,好像是为了图热闹和劳累。许多专家都责怪中国的休假制度不合理,其实这背后不仅仅是休假制度,还有复杂微妙的社会情绪和心态在里面。

我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一个人如果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景点回来,大都会有意无意地在同事间、朋友间“宣传”,吃了什么、玩了什么,喋喋不休。而那些从“不高端不大气不上档次”景点旅游回来的人,大都三缄其口了。那种心态非常微妙,但就是这一点点的“微妙”,却主宰着一个人的“成功感”和“幸福感”。

《华尔街日报》曾这样评价中国人:不论是在茫茫草原上的牧民,还是在南方民营工厂的工人,他们不停地劳作,就是为了多赚钱,每个人的脑子里都装满了赚钱的点子……世界上已经很少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对金钱充满了期待。

篇2:伪成功现象美文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一夜风行,“低碳经济”光芒万丈。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在世界经济体系和格局中地位的战略选择,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但与此同时,近年来,“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继兴起,概念丛生,口号泛滥。

在大多数人对什么是低碳经济都还稀里糊涂之时,尤其要防止刮低碳风,要走出“伪低碳”的误区。不能对其狭义化、笼统化、标语口号化,更不能在对低碳经济缺乏研究的情况下就一哄而上。据报道,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市准备启动低碳经济。他们纷纷委托国家级能源研究机构,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一副拉开架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宏伟”场面,就要展示在世人面前了。曾几何时,各地兴起一股发展多晶硅和风电热潮。许多地方启动了太阳能和风电项目,其结果是造成严重过剩,从去年下半年起,国务院宣布开始进行重点整顿。而时下,在一些高碳领域,如房地产业,有的项目一夜之间就打出了低碳地产的营销旗号,其实,房地产业的低碳技术目前还尚未成熟和普及,这种行为不过是一种营销噱头而己,是不折不扣的“伪低碳”或借碳作秀。

正是为了给强劲的低碳之风降降温,国家发改委才出台了指导意见。发改委一位官员说,其实搞低碳经济并不容易,更不是一哄而上继续搞太阳能、风电项目。目前低碳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它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搞?都还需要认真研究。因为如果一个地方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求它到2020年的时候,当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这个地方的招商引资、新上项目,无论是房地产、化工、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还是现代服务业,都需要使用目前最先进,同时也可能是最昂贵的节能设备。

伪低碳的典型现象

“低碳建筑”势必是未来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趋势。但目前市场上节能环保型项目还在示范阶段,市场份额很少,开发商开发低碳地产主要基于市场竞争的差异化战略。一位地产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针对突然出现的大批“低碳地产”,揭露了一些典型的“伪低碳”现象:

1.所有精装修地产被归类到低碳名下。目前市场上的精装修多采用先施工后装修和传统的水、灰、砂、石,手工式的粗制落后生产方式,住宅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年,远低于发达国家百年住宅的标准。日、美、德等住宅产业化已经比较成熟的国家,在建筑生产中通过标准化的设计、工业化的生产、装配化的施工、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管理,精细化生产精装修住宅,真正实现了资源的节约和低碳,而国内目前的精装修生产水平,不说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会浪费多少建材,大部分的精装修房都会经过业主的二次改装,其中涉及到的建材浪费就是个天文数字!

2.一些建材供应商受利益驱使,申报低碳建筑材料时,使用“公关”手段换得低碳之名;再加上施工中依然采用粗放式生产方式,技术管理水平较低,导致住宅质量隐藏通病很多,而消费者又难以觉察。如果选择的施工企业不严格执行标准规范甚至偷工减料,质量监督管理不到位,会大大降低住宅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更与低碳住宅的宗旨南辕北辙。

3.有的项目没有整体节能体系,只简单使用部分节能科技材料,或者项目自身有点山水资源就称作低碳地产。低碳应该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体系,对碳排放有实测数据和标准,评价一个项目是否低碳,应该看其应用的整体节能体系减少了多少碳排放量。

4.一些项目的操作者什么都没做到就堂而皇之,浑水摸鱼的在营销上大打低碳牌,自认为抓住了潮流卖点,但实际上违背了市场交易的诚信原则。5.有的项目操作者不深入研究低碳概念本质,将低碳房产简单理解成靠近公园或者项目自身多种了几棵树,多点水域面积„„并向消费者传达错误的信息,混淆视听。

现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概将近200个城市都在提建设低碳和生态城市的目标。按说这是一件好事,但隐藏在“低碳”、“生态”标签背后的利益关系似乎更显复杂了。

城市规划专家李迅给出分析:目前城市中真正按低碳生态的理念在进行的项目,可能仅有五分之一。此外,他还认为,建设低碳与生态城市必须考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二是“全寿命周期”。

问:目前在全国城市的规划、建设的各方面都已经兴起了“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的说法,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出打着低碳标签的事物。好像突然之间就兴起了一个低碳的风潮。西方不少国家已经有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尝试,学界也去关注他们这种发展,这个模式到中国来,会不会出现一些反复的问题? 答:这个低碳我想可以有几个概念,一个可以用绝对值的概念来表示低碳高碳,低碳一定要量化,跟生态不一样,生态可以说循环,链式发展,低碳一定是可以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一年单位时间里面,一个人排了多少碳来进行量化。比如上海市民现在一年排10吨,相对北京要高了,北京大概一年排8吨。北京的高排放主要因为小汽车太多。北京人就特别喜欢车,上海则主要是产业密集。

什么是高碳什么是低碳?对城市而言,可以用相对的概念标准来衡量。就是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排放了多少碳,就是所谓的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可以作为一个衡量值,看同样创造一美元或者一元人民币价值GDP的时候,排碳量是多少。另一个,低碳的概念可以用一个过程来表明,就是如果北京现在是8吨,继续发展,如果可以达到6吨,或者达到世界平均水平4吨了,我们就认为这个过程是一个低碳的过程。

具体讲低碳、生态、绿色来形容城市,我个人认为第一强调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地球上城市里的人、东西、物种等等,大家是共生的关系。第二是强调循环发展的规律,或称为链性发展。我们过去工业革命发展是线性发展,资源变成垃圾。循环发展强调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垃圾又能变废为宝。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真正可以自称生态城市,只是朝着生态城市方向在做,瑞典的马尔默、德国的弗莱堡,追求生态城市这个目标,做了比较多的工作。

问:现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将近200个城市都在提建设低碳和生态城市的目标,有一些走在前面的已经做出了一些现实的项目,甚至提出了一些类似于标准体系的东西。从你看到的实践来讲,你觉得总体上这个低碳的真实程度有多高?毕竟可能有技术上的探讨不清带来的误导,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背景下催生出来的项目。

答:我不敢说伪低碳有多大,但我可以说,真正按低碳生态的理念在进行的,可能大概五分之一。总体上。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城市贡献了75%。

问:造成目前这么多伪低碳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我觉得是目前这件事情还没弄清楚。学界没有弄清楚,民众也没有弄清楚,大家都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问:你估计用前瞻性的眼光来看,目前到处在讨论低碳城市,这种概念混杂的状况接下来未来会是一个怎么样的演变的态势?

答: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说这是个美好的时代,又是最糟糕的时代。我们以为朝着所谓的美好的生态低碳城市走的时候,是不是很多是在背离低碳生态理念?甚至是伪生态、伪低碳?甚至是反生态、反低碳的情况有没有?完全有。

问:有没有具体的例子?

答:比如上海世博会,去年搞了一套城市地下的管道回收垃圾系统,位于世博园地下。这套系统天津生态城也做了,曹妃甸生态城也做了,北京CBD,新的CBD东扩也在做了。我就说这个一定要去测一测,这一套系统建设花了多少材料,花了多少钱,这些材料的生产建设排了多少碳?加上使用这套系统的能耗,又要排出多少二氧化碳,算一算。然后跟当下传统用的垃圾车比较一下,排碳量究竟增了还是减少了。

问:这个废弃物的回收循环系统的整个的能耗又是一回事,世博会本身是伪低碳工程么?

答:这个不是说世博会不能用,我只是说,这个系统将来推广到城市居民普遍使用的话,要计算是高碳的还是低碳,一定要量化。我觉得它一定是得用在人口很密集的地方,环境质量要求很高的地方,比如说上海世博会,或者北京CBD,可能才会有意义。就跟我们说坐飞机跟坐火车相比,碳排放量孰高孰低?一般概念里面坐飞机是高碳,坐火车是低碳。但是也有人计算,说按单位公里算,飞机并不一定是更高碳。

这里有一个全寿命周期的概念。把你的路游、栈房、轨道、占地全部算上,从沿线的设计到工程的所有环节都算进去以后,飞机的占用物是很少的。所以它单位公里的排碳量算下来就比坐火车低。

所以针对涉及到低碳、生态的城市规划的这些问题,不要以为朝着天堂的方向在走,实际上却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我想提出两个原则。第一个,因地制宜,就是做城市规划,生态、低碳,都一定要考虑一个地方的具体的实际情况。

比如说我们搞绿色建筑,对于北方地区而言,绿色建筑主要强调保温技术。因为冬天寒冷,所以建筑的节能主要是做好保温结构。但南方就不一样。在南方地区,绿色建筑应该解决的,一个是自然通风。因此不能像北方绿色建筑那样设计成不能开窗。北方要保温,南方要通风。另外南方还要考虑遮阳。

第二个原则就是一定要用全寿命周期的概念来计算,不能简单地说我就是低碳的。要从设备材料算起,从它的前生今世,一直到最后它们消亡变成废物以后,这样一个全寿命周期的来计算究竟是高碳还是低碳。

问:在实践低碳目标的路上,人们要做出哪些改变?

答:我们不应再追求奢华的享乐主义,应当有节制。如果只考虑个体,整个系统就崩溃了,整个地球就崩溃了。中国不能再按照美国人的那种方式去生活。这个梦已经做了几十年了,现在得开始梦醒了。

北京图建达低碳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专家团队认为:低碳不仅是宏大叙事的宣传口号,更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有责任感的生活方式,浸润到每个人城市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与这种改变直接冲突的,正是我们那些根深蒂固的奢华浪费的积习。

篇3:伪成功现象美文

“伪对话”现象之一:游离文本的探究主题, 课堂对话犹如隔靴搔痒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新课程理念, 已成为语文老师的追求。三重对话构筑了新型的课堂生活, 更成了维系语文课堂生命力和发展力的骨架和支柱。然而, 师生对话的基点到底是什么?文本本身的价值何在?只是为对话而对话吗?

一次公开课的展示活动中, 一位女教师教授郭沫若的《石榴》一文。整堂课运用大量多媒体教学手段, 翔实地对石榴的叶、枝、干、花、果实进行了介绍。当讲到石榴的果实时, 该老师的教法更“妙”, 她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籽儿的有关句子, 接着让学生把事先带来的石榴拿出来品尝一下, 体会课文写得对不对。学生品尝后, 纷纷举手回答, 有的学生感到味道甜津津的, 有的感到酸溜溜的, 还有的学生说, 品尝后嘴里感到清爽无比。

郭沫若所咏颂的石榴, 不畏炎阳傲然开花, 而以上的教学对话对于石榴的精神品格只字未提, 课堂演变成生物课, 完全背离了教学主题, 课堂貌似对话, 实则是“伪对话”。学生不能在教师指导下与文本进行真正平等的对话交流, 文本的价值未能得以切实体现, 导致了课堂资源的浪费。

策略一:有效提问, 让对话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桥梁

对话总要围绕一定的话题展开。在课堂上, 话题往往体现为一个问题。富有价值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 还可以师生共同确定。但这个问题必须是关键性的、有深度的、有探讨价值的, 并且是能够统领全局, 能够准确触摸到文本脉搏的问题。如一位教师执教《斜塔上的实验》时, 在根据课文内容把题目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后提问: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里、在别人的眼里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紧接着, 教师让学生选取一个“疯”字, 从文中画出能够表现伽利略“疯”的词语、句子, 并说说“疯”的字面背后体现了伽利略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堂语文课, 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 做到面面俱到。有时, 我们只要抓住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问的质量。所提的问题应建立在紧扣文本的基础上, 并且要有一定的价值, 而不是不加筛选地捡到一个问题就提, 教师应避免无意义的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话题, 如果是与教学毫不相干的或者本身就不具有任何价值的, 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

“伪对话”现象之二:对话是教师温柔的陷阱, “精彩”与生成无关

课堂教学中, 教师早已有预定的答案, 却要以对话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不论对话的结果是什么, 最后唯一正确的答案是教师手中的答案。换言之, 教师要求或强制学生接受自己的答案。这种对话是教师温柔的陷阱, 是扭曲的“对话”教学, 是戴了面具的更为低效的“满堂灌”教学。如余映潮老师在执教课文《散步》时, 创设了“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 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这一情境, 迅速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的意境中。从学生呈现的答案来看, 可谓精彩纷呈。不仅有理有据, 而且学生的思维开始与文本进行碰撞, 火花异常美丽, 但最后余老师却又“话说回来”, 还是“散步”这一标题好, 教师仍然支配着课堂。

策略二:充分尊重学生, 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予以正确的评价和引导

教师在课堂教学对话中应该创设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 真诚地投入到与学生的对话中去。教师应不断加强驾驭问题的能力, 提高自己的对话水平。当课堂出现“不和谐”的声音时, 需要的不是怒火, 将课堂燃烧得鸦雀无声, 而是用我们的教育智慧, 予以正确的评价和引导。

如我校一位教师上《木兰诗》时, 要求学生结合文本, 说说你喜欢木兰这个人物吗?为什么?大家从各个角度进行解读, 忽然一个学生的回答打破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他略带狡黠地说:“我觉得木兰没有女人味。”大家都以为该教师会火冒三丈, 可结果出乎意料。该教师不紧不慢地启发学生:“一个人是多面体, 木兰驰骋沙场展露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一面, 可是, 从文章来看, 木兰也不乏女儿的娇态。但是, 为了“忠”“孝”二字, 木兰毅然舍弃了红装, 更可见木兰的忠孝两全。

当学生在课堂上说出与正确答案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有些荒唐的答案时, 应当充分尊重学生, 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只有以正确的评价和引导, 才能让学生释放能量, 让他们豁然开朗, 对课堂的动态生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伪对话”现象之三:“我说的不是我想的”, 对话只是徒具形式的空壳

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 往往是一些语文教师的课堂追求, 甚至一些地区还以此作为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试想, 学生对文本还只是一知半解, 教师便将问题直入 “文本”的心脏, 或教师提问之后, 没有留给学生任何思考的余地就开始要求学生立即作答, 那么学生所说将不是他思考的结果, 而是对教师提问的敷衍。

一位教师教授《祝福》时, 模仿了袁卫星老师的教学设计。他一开始也抛出了“祥林嫂是自然死, 还是他杀, 抑或是自杀”这一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他以为这个问题一提出, 能够收到与袁老师同样的效果, 能够一步步引导学生找到杀死祥林嫂的元凶——封建礼教。但结果却出乎意料, 整堂课学生一直在“他杀或是自杀”这一问题上纠缠, 甚至到下课之前, 还有很多同学认为祥林嫂是自然死亡的。

袁老师曾在他的教学反思中说过, 他的这堂课有一基础, 那就是他们班每一个学生人手一本教学参考, 而通过这堂课的学习, 使学生不再抽象地知道“礼教杀人”这一抽象的结论, 而是让他们在问题的争论中, 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受到心灵的震撼, 进而认识到礼教何以能够杀人。而这位教师, 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表面上师生或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来有往, 好像讨论、争辩得很厉害, 但实际却言不由衷, 对话只是徒具形式的外壳。

策略三:给课堂这张画布“留白”

中国画有一种手法, 叫“留白”。这种手法往往能给人营造一种气韵生动之感, 画面上流动着生命, 使观者得以在那白而不空的空间徜徉。中国画的这种手法让我不禁想起了青年教师形象大赛中某教师执教《蔚蓝的王国》的教学片段, 当教师问:“在作者梦中蔚蓝的王国里究竟有什么呢?假如要让你变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你觉得那画面当中应该画些什么呢?”教室顿时一片沉寂, 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 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当发现尚未打开学生的思维时, 才把这一问题细化成“王国里有些什么人、什么景呢?”并且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圈点勾画。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 一方面注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另一方面保证了合作的有效性。正所谓留白与着墨相对, 两者互相依赖, 相得益彰。没有留白, 便不能显出着墨处的美妙。空白是为了“多”, 为了“够”, 为了满足, 有空白才能给人以无尽的感觉, 才含蓄, 才能使观者以想象力去丰富它。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

[3].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4:伪成功现象

他哀声叹气,帮他“打下手”的老婆也哀聲叹气,她说你们这些同学中,出了很多大老板,就他一个剃头匠,真没出息。

我无言以对,其实照我这位理发匠同学的收入,如果在城里已经不错了。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类似的对比情绪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你的周围,大家都与同学比,与同事比,与兄弟姐妹比……纵向比、横向比,结果越比越沮丧,越比越尴尬。

这就产生了问题,即便一个心态良好的人,如果他身上没有社会认可的所谓“成功标签”,那么他即便整天乐呵呵的,也不是成功。

苹果手机为什么在中国非常受欢迎,不要以为中国人越来越西化了,也不要高估苹果的品牌价值,而要考虑中国人迫切需要“成功的标签”的因素,他们在努力做到在“成功标签”上没有掉队。在我周围,使用奢侈品不是因为性能和品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身份的符号。我所认识的购车人,他们几乎都不会在意汽车的性能和功能,而是在乎汽车的品牌,他们宁可买一辆低配的国产宝马,也不愿花同样的钱买一辆高配的二线品牌车。

每个人身上都有压力,几十年前是生存的压力,现在应该是成功的压力。但成功何其难,所以就会产生“猪鼻子里插根葱——装象”的伪成功现象。一台一线品牌的车,一部最新款的苹果或是三星手机,至少一套以上的商品房……这样的人,才会被认为是成功人士。

国庆黄金周,九寨沟人山人海,庐山一路拥堵……我们休假不是为了放松,好像是为了图热闹和劳累。许多专家都责怪中国的休假制度不合理,其实这背后不仅仅是休假制度,还有复杂微妙的社会情绪和心态在里面。

我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一个人如果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景点回来,大都会有意无意地在同事间、朋友间“宣传”,吃了什么、玩了什么,喋喋不休。而那些从“不高端不大气不上档次”景点旅游回来的人,大都三缄其口了。那种心态非常微妙,但就是这一点点的“微妙”,却主宰着一个人的“成功感”和“幸福感”。

篇5:猪场成功消除猪伪狂犬病的做法

养猪现代化是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我国规模化养猪业迅速发展,密集养殖使得猪病复杂化发展,如:猪伪狂犬病、PRRS(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征)、猪胸膜性肺炎等疾病已经成为困扰着我国规模化猪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作为养猪大国,猪肉产量占世界猪肉产量的40%以上,猪肉的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对猪病流行的新特点,如何在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养猪场选择新的疾病控制技术将是今后养猪业发展值得重视的重要问题。中国养猪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工厂化的现代化养猪场,至今,各种饲养管理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技术应该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永新种猪场是广西最大的原种猪场,所有种猪都是从加拿大和丹麦直接进口,一直以来对疾病控制防治工作都非常重视,并在疾病控制的问题上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管理经验和技术经验,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疾病控制措施,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成功地进行了种猪场的伪狂犬疾病清除工作。

猪伪狂犬病(PRV)的清除对于规模化种猪场来说非常重要。原种猪场一旦感染了PRV,将会终身带毒,引起母猪的早产、流产、死产、木乃伊、弱子,子猪的死亡率增多,将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在规模化原种猪场很有必要进行猪伪狂犬病清除与净化。

多点生产

在现代养猪生产中,早期断奶、隔离生产和多点生产均是得到很好应用的生产技术。但是,关键原则未变:(1)从母猪免疫获取最大的效益;(2)子猪应尽早断奶并移至另一点;(3)全进全出技术。

由于猪群间健康的差异,引进后备猪的隔离、风土驯化等方法很有必要。距离是传染病传播的天然屏障,不同年龄的猪应有足够距离,这是猪场健康控制的基础。超早期药物隔离断奶选留后备种猪

超早期药物隔离断奶(SEW)技术是最有效和最经济的防止大部分疾病传播的技术,包括PRRS。对子猪有效地排除疾病的断奶日龄(见表1):

除进口种猪外,永新所有种猪都是超早期药物隔离断奶的(12天~14天)。超早期药物断奶后,隔离到16公里远的一个猪场,90千克经检疫无主要传染病后方能合群,保证后备种猪的健康。

分胎次饲养

分胎次饲养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及利于头胎母猪的生产管理。永新种猪场吸取国外的管理经验,实行头胎猪场管理。众所周知,头胎母猪的疾病情况及生产性能相对不稳定,无论营养要求、疾病状况、配种、分娩难易、产子数、子猪疾病及存活率都与其他胎次母猪不同,要求的营养与饲养管理不同。在永新种猪场,其选择

了一个条件比较好的、设施比较现代化的猪场作为头胎猪场,母猪产下第一胎后将其转到其他各个猪场。同时在管理和人员配置时,把最好的工作人员放到头胎猪场,用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管理头胎猪场。

实行部分清群,阻断传染病的传染链

现代集约化猪场生产是一个以周为单位的连续过程。病原微生物就是通过这个循环感染周而复始。实行部分清群,就是切断这个感染循环。猪场应每年实行1次~2次部分清群。传染病较多、较复杂的猪场,主张全部清群(效益与成本通过这部分预算,在成本上切实可行才实施)。部分清群方法如下:

保育猪感染PRRS最严重,实行部分清群,就是切断感染源(包括其他病原微生物),同一时间把所有的保育猪出售或转移到育肥舍饲养,最好是另一个猪场,彻底清洗,空置1周~2周,最好是2周。每次清群,必须分别进行3次消毒,用3种不同的消毒药,分别于第1天、第13天、第14天进行,这是清除PRRS和其他疫病的措施之一。

全进全出

全进全出是减少或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每次全进全出,必须全面清洗消毒包括用具、衣服、鞋等,而且每栋猪舍专用。不能做到全进,也应做到全出,这对控制猪场疫病非常有好处。

利用血清检测手段,控制和清除疾病

定期监测猪场免疫情况是制定免疫程序和疾病清除实施的主要措施。主要用ELISA方法,区分野毒和疫苗,同时也要屠宰检查猪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用ELISA监测的主要方法是:

1.祖代猪,每季度检查血清一次;

2.曾祖代猪,每月对不同年龄的猪检查;

3.父母代猪,每年检查一次,每个年龄段抽一定比例的猪进行血清检查。种猪以胎次抽查,公猪全检,生长育肥猪每4周为一个年龄段抽查,以上检查结果必须详细记录。

永新猪场采用“高强度疫苗注射+阳性淘汰”的方法成功地清除了猪伪狂犬病(PRV)。三个猪场共检查血清12621头分(见表2),经检查的“信号猪”全部阴性。

合理的饲养管理和严格的防疫制度

对种猪来说,在饲养管理上需要更高的要求,防疫制度更严格,许多猪场,往往把疾病的防疫目光放在疫苗和用药上,而忽视了一些日常的基本工作。条件性致病菌如:巴氏杆菌、链球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往往与饲养管理的疏忽有关。只要细心观察,便可知道死猪最多的往往是那些高密度饲养、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混群饲养、保温差的栏舍。合理的饲养管理,严格的防疫制度,能大幅度降低某些疾病的传播、感染。具体要求是:

1.保证各个阶段猪只的合理营养供给。

2.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及时清理粪便,避免产生过多有害气体污染环境。

3.做好密度、通风、冬天保温及夏天降温管理。夏天母猪舍和公猪舍都采取水帘式降温和排风扇抽风抽湿的方法,让猪只处于舒适的环境。

4.全进全出及同日龄阶段饲养。全进全出在疾病控制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求全进全出一定要彻底,包括猪群、工作人员、工具等。

5.每个环节设一个专用的病猪隔离场所,及时把病猪隔离出来,这无论是对病猪的病情控制和对未感染猪群都是很好的。

6.消灭可能的传播媒介。猪场严格禁止饲养犬、猫及家禽,杜绝犬、猫、鸡及其他鸟类进入猪场,定期进行场内灭鼠、灭蝇工作。

7.对全场种猪(含公母种猪及后备猪群)进行临床观察及生产繁殖性能的调查。

8.合理地使用疫苗,并根据抗体水平决定免疫程序。

篇6:雪的自然现象的美文

雪的自然现象的美文范文一: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寻常的时光,酝一杯清茶,揽一册古卷,浅品生活。

依恋着这样闲适的冬天,心也渐渐地变得不是那么浮躁了。好像此刻,只需要这片片轻薄的雪花相伴,就已经觉得很满足了。端坐着,遐想着,那清水煮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那寻常时光里的一枕闲又是怎样的情怀呢?

岁月的轮回交错,季节的辗转更迭,仿佛就是特定的过程。这一丝丝的冰冷之意,难道也是我曾几何时许下的愿?这纷飞的柔雪抑或许是岁月寄予我的一季缠绵?万籁无声,安详沉寂。采撷一抹温婉,留住一缕心安。

我们的计划始终还是赶不上期间的变化。情感也要经历很多的磨合,才可能会越来越浓。料想,是我们渐渐习惯了淡视云卷云舒,静享花开花谢的恬淡感觉,才会去愿意接受过去和现在的不如意。对于一个喜爱文字的人来说,时间或许也是最好的证明吧。时间可以让感情沉淀,就像过了这么久,我还是痴痴地恋着文字。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子守着一份悠闲淡泊,却终成集文学之大成东坡居士。虽然并不是很喜欢读他的词,但自己却很喜欢他对于生活的那一份豁达,与他性情中的那一份朴素。

闲暇的日子里,我也喜欢穿朴素的衣服,喜欢听一首首朴素的歌曲,喜欢读着一阙阙朴素的诗词。浅淡里,或许有相陪伴的,便是最好的,哪怕相伴的是一本书。看雪听风的日子里,用这样的方法打发时间,也是比较安逸的。渐渐褪去了世俗的浮华,淡化了物质的欲望,求得一份淡然平和的心境。

喜欢朴素的朋友,有空来我简陋的小屋坐坐,用一个普普通通的杯子,喝着不太名贵的茶。生活平淡,却不粗陋,带着几分诗意,几分满足,几分感激,迎接每天的阳光雨露。不需要羡慕别人的生活,也不用夸耀自己,平平凡凡,心安就好。

人活着总是在不断成长的,只是活的心境不同。

就像文友春暖花开在她的文章中写道:“也许人的心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淡,淡到一定程度,便会喜欢一些纯净的温暖”。不管生活里有多少的不堪,我们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少一些无奈与感慨,多一份从容和淡然。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观天上云卷云舒。把心放平,生活就是一泓平静的水;把心放轻,人生就是一朵自在的云。

浅浅的冬,淡淡的雪,仿佛季节更迭真的会影响到人的情怀,尤其是文人。我也总是会被一些微小的感动,不经意地打湿双眼。透过字句所传达出的意象,我总是想去寻觅那个写文之人,挥笔时的情景。

围炉看雪,品茗读文,墨染丹心,淡淡的心境,浓浓的暖。或许这样的景,这样的情,也可以算作是岁月对人们的一种恩泽吧。生活也应该像冬日一样,有冷也有暖,有繁也有简。心韵悠悠,诗情盎然,这样的美,没得让人心碎,让人神伤。

人生的路,走走停停也是一种闲适,边走边看也是一种雅兴,边走边忘也可算作是一种豁达。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无法卜算自己的命运,参透宿命的玄机。于是,伤情叹流年,感慨颇多。

“风不定,人初静”或许这也只是表面。一切事物看似那般平静,却时时刻刻都在运动中,转眼间已到了慵懒的中午,简单的用过餐之后,便习惯性地静坐,与家人谈谈家常。冬日的人儿,也微微显得几分慵懒。毕竟,繁重的事儿,已经卸了一大堆,不算太忙。转眼,一年又快到头了,觉得生活有些匆匆了,匆匆里又有几分闲。或许是心性变了,变得沉稳,淡定了。

一直呆呆地处在小屋中,轻轻数落着一片片雪花,以清丽纯纯的小楷诗行为意,就这般无意地闯进年尾的末班车,又是一年飘雪迎新春。

随着新年的到来,渐渐的,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或许,对于自然规律,我们无法做出改变,但是清浅生活里我们可以,择一份闲适,随清风来信,悟一段美眷年华。

一怀柔情,一句心语,一卷诗,一阙词,一杯茗,我愿这样静静的度过冬日,感受冬季那缓缓的,闲闲的节奏。

茶醉不需酒,书香不需花,平凡时光处处闲。我也只愿在这样的季节里沉醉,轻叹……

雪的自然现象的美文范文二:

喜欢雪天的人,必定有颗其表圣洁,其质宁静的心。大自然造就了这季节的精灵,造就了雪。没有雪,你怎会感觉得村庄银妆玉砌,天地一片苍茫,生命博大精深? 最美的雪,只有在严冬到来之后才有,只有在春季来临之前才有。我喜欢雪天。

在这个城市生活几年了,虽然生活得孤单,但并不自卑,虽然生活得疲惫,但并不自怨,许多时候,都想远离城市的喧嚣,在大地的某个角落,在冰封的小河旁,在如幕的原野里,在凛冽的寒气中,让思想静静地沉默。这么多年来,是什么让一颗洁白的心灵远离岁月的尘埃? 是雪。雪飘来的时候,大地的万物静立不动,雪地里的人们和远处的树木构成一幅清纯的淡水墨画,不用太多的渲染也是一种少见的纯美。雪无声地飘着,象轻柔的小手,掠过宁静的眼眸,滑入如水的心境。曾经的无耐与浮躁,曾经的烦燥与苦闷,这时被纷纷的雪花轻轻拂去。在雪中,生命原来可以如此单纯,心情原来可以如此宁静。

月色淡淡,穿过轻盈的云层,柔柔洒向人间,恰似一片逝水年华中的追忆。这个时候,有雪轻轻飘零,穿过枯树,斜过瓦菲,落在童年里的村庄,象时光一样悄无声息。屏住呼吸,用心聆听,这时会隐约听到雪有节奏的心跳,那是音乐的节拍,是激情的驿动,是岁月的歌声,如清风淡淡,如炊烟绵绵,如钟声悠悠,如花枝颤颤。一颗心紧缩着,本能地抵御着袭入的寒气,诵颂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放飞着“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的畅想,遥忆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美好时光。然后,雪又剥开我紧锁的灵魂,轻轻地擦拭玷着斑斑锈迹,呈现出初春时村庄一样的颜色。每一次落雪,都是一次生命的冼礼,都让我找回了最初的感动,都让我不堪重负的灵魂变得轻松,变得无所顾忌。

雪天是严冬盛情的邀约,是一种诗意的象征,雪天在每个人心中铺开一种驿动的情怀,分开过去和未来;雪天,预示着冬天的结束,也预示着新一年的来临。雪天不仅是劳苦的人们歇息的日子,也是善思的人们观察人生的驿站。在雪中,细细欣赏和品味那一幕幕精彩的人生片断,一段段令人肃然的人生故事。雪天寂静的故乡,那熟悉而遥远的儿时记忆,显然被现在的喧闹所替代。你或许会为远去的岁月而感到失落,但你更会为明天未知的生活而变得激奋不已。我喜欢雪,是因为我喜欢生活。喜欢过去的岁月,也盼望将来的岁月,回味所有的日子其实都是一种由衷的幸福。其表宁静、其质圣洁的人,喜欢雪的颜色,喜欢雪的深层意义。在万籁俱寂、无所事事的夜晚,雪随意地飘过额头、脸颊,那种磅礴的气势,使人立即有种宁静、空灵、旷远的感觉。站在苍茫的大地上,用心聆听,会觉得对生活透彻心灵的热爱,油然而升上心头,然后所有的不快、所有的难堪都不重要了…… 迎面扑来了冰凉的雪。在雪中,我想起了家乡的小桥流水,纯朴乡情,想起了绿色的山峦,想起独自一人生活着的母亲,想起那嘻笑着奔跑的岁月……

愿我的生命也是这样的,没有太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太多飘浮夏云、没有喧哗、没有旋转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静纯朴的白色,只有生命里的深沉与严肃,只有梦,像雪那样寂静淡然的梦。

雪的自然现象的美文范文三:

飘飘洒洒漫天遍野,又如因风起舞一般的柳絮,那样柔美的雪,我至今仍未见过。

南方的冬日,清晨还能见到些许白霜,在草尖上、菜叶上,其余的时候便只有凛凛的风和缠绵的雨。尤其是这雨,似乎真的与冬日痴缠在一起,两三日必会有一场绵绵的细雨,自清晨下到晚间——偶尔见到这样的雨,空气也会清澈明净许多,但若是是不是便被淋湿一通,莫说是土地草木了,便是人也会觉得不胜其烦。

十数年前,来过一场稀罕的雪,那时候我恰巧发了高烧而告病在家休息。在家养病的次日,与往日稍有不同的清晨,一股寒意自窗角袭入房间里来,即便是盖上了两床八斤厚的棉被也未能阻拦住这寒冷的气息——兴许这是病人所特有的敏感才能察觉到的。我披着厚实的棉衣将身体探出门去,只见地上铺着一层白色的灰。由于好奇,我将身体的不适感暂时的抛掷于脑后。靠近一看,便发觉它是一层被尘土染得微黄的晶状物——那时我还并不知道它便是雪,只觉得它稍有些与众不同罢了。而当伸手触摸的时候,一股彻骨的冰冷便顺着血管钻到心头,几乎要把心脏冻僵!那是初次遇见雪,已经落到地面凝成冰的并不温柔的雪,或者将其成为冰渣更确切些。

时隔多年,又一次听到雪的消息,就在春节前不久。

23日,数日前天气预报工作处就发来了“罕见强降温”的通告,我寻思着兴许有幸能够再见一回雪,见一回完整的雪。然而,23日,也是车票上的发车日期——车票是一个多月之前预定的——表示着这场擦肩而过的会面的注定的。那日早晨,我怀着侥幸的期待等待着雪的降临,可直至十点钟我到达火车站时,除了周围空气传来的阵阵寒意没有多余的天气附属品。偶尔会刮来一阵风。在火车厢的床铺上用手机翻找一些关于雪的样貌的图片,心底隐隐有些失落感。我竭力地回想起初次见到雪的情景,希望能够抑制内心的躁动——不想心却更加颤抖。

下午两点多的时候,午睡刚醒,习惯性的翻阅手机,朋友圈里突然冒出了“雪的图片”!一反常例(事实上只有一例,由于先入为主的观念我将之认定为早上才会下雪),午后雪花纷飞,虽然并不密集却也十分显眼。一场不浪漫的错过成了心间的一个遗憾。

我时常幻想着,在心里模拟着下一次与真正的雪的邂逅以及触及那落到掌心便融化的雪花带来的温柔。

高山上便能见到雪,回到家我念叨着这次与雪的错过时兄长给了我这样的惊喜。次日清晨,兄长便带着我去看雪。

随着兄长一同前往山的高处,路途中我能感觉到道路两侧的树木飞速向后移动着;彻骨的寒风由袖口、颈口钻进身子去。渐渐的,眼前的景色由绿褪成了白。

在被压弯了树枝的树下,我终于见到了雪:一粒一粒地从天上掉下来,落在草堆上、树叶上、头发上和手里。落在手心的开始融化。

但是,少了些什么,有不对劲的地方。这雪,并不同于我在书中、电视里所见的那样温柔动人!它并不像柳絮那般翩翩飞舞,而是僵硬的如同被洒向水田里的谷种,凌乱不堪。我感到十分失望,隐隐有些厌倦。

那时候,还未见到雪的时候,为什么我会认定其就是美的呢?大概是因为我还没有见过,并对其怀有期待吧!而当我见到它,真正将其放入手心的时候,它又不如心中所向往所期待的那样美,它便有些微不足道了吧。或许是印证了那句话——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但是南方的雪能与北方的雪比肩吗?于是我又开始期待北方的雪,即便当我真正遇见时它又显得糟糕。而到那时,我或许会期待另外一番景象的雪。我总会树立一份期待,以破除生活所带来的失意。

篇7:伪成功现象美文

一、高中历史教学“伪问题”举证

创设问题情境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方法, 然而提问在带来一系列好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叶小兵教授曾经说过, 提问对于课堂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的提问关键在于设计问题, 并不是为了提问而设置, 而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设置。同时, 他也提出“伪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无实际意义的问题。第二, 过于简单的问题以及经常重复的问题。第三, 忽略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第四, 过于笼统、模糊的问题。下文具体展开论述高中历史课程中存在的“伪问题”现象。

1. 教师设置的问题不具有疑问意义, 难度系数过低, 学生基本无需回答

过于简单的问题降低了课堂效率, 既占用教师的宝贵时间, 又浪费了学生的复习时间。比如说有些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时, 会让学生先将课文大体浏览一遍, 读一读, 然后提问:秦朝中央专制的构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样的问题学生回答时无非就是将课本内容再读一遍, 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2.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经常会出现自问自答的尴尬场面

这种场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或者问题过于模糊、笼统。虽然有些教师在备课时会在课堂提问上下很大的工夫, 但是他们所设置的问题不能够很好地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不仅在其中加入自身对内容的理解, 而且提出的问题较为偏僻或者难度系数过高, 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一课时, 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的服装以及加深学生对中央集权制下森严等级制度的理解, 在幻灯片上展示了许多关于清朝官员的服饰的图片, 接着又进一步说明官员服装上的图案, 然后问学生这些服装图片体现了中国官服的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能答出教师想要的答案, 最后只能由教师自己说出答案是“反映了清朝等级制度的严格”。出现这种场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古代的服装只是作为背景资料出现的, 根本没有必要进行设问,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直接说明特点。第二, 问题过于模糊、抽象。教师问官服的特点, 学生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考虑, 一般不易往等级制度上考虑。

二、“伪问题”现象的解决策略

1. 提问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有效调控问题难易度

教师问题的设置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比如说教师如果只是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那么教师最好设定一些较为封闭性的问题, 答案是唯一的或者是少量的。比如说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这一课时, 教师想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意义”这一基础知识, 就可以直接提问辛亥革命为中国带来的意义或者是将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其他革命的意义结合起来,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如果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或者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施加积极影响, 教师就应该提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

2. 在全面解读和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设置问题

教师设置问题必须是建立在对教材的全面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应该从整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去设计问题, 哪些知识点应该提问, 提问多少, 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设置等。这些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该考虑到。教师应该注重的是问题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设置一个支架性的问题, 以这个问题为基本线索, 只有这样才能使整节课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而且这样的问题设置方法还会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方式, 尽量避免“伪问题”现象的出现。只有有效的提问才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强.高中历史教学中“伪问题”现象举证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 (中学版) , 2012 (3) .

上一篇:东张孟中学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公开承诺书下一篇:于元宵节短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