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车”现象

2024-05-03

“搭车”现象(精选六篇)

“搭车”现象 篇1

关键词:合作学习,“搭车”现象

“搭车”现象是指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自己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甚至脱离合作学习的全过程, 最后则搭上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结果这辆“顺风车”, 使自己获得与组员同等的评价与赞赏。本文将主要针对合作学习的特征, 分析合作学习中“搭车”现象的主要原因, 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希望对合作学习的更好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合作学习中形成“搭车”现象的主要原因

学困生本身对自己的信心就不足, 如果在合作学习中, 他对讨论的问题有不一样的看法, 但又不能很好的表达, 或不能判断自己的观点能否被小组其他成员接受时, 他们会勇敢地在小组中提出吗?笔者对各年级段每个班级里的5位 (合计105位) 学困生进行调查, 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困生逐渐地不愿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讲给组员听。经谈话调查, 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造成: (1) 没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失去了提建议的兴趣; (2) 害怕同学的不理解而耻笑自己的想法; (3) 没有我的参与小组合作也能开展, 没我有我一个样; (4) 小组其他同学有了结果, 也代表我有了结果, 可以省心。

虽然这些原因中不乏依赖偷懒的现象, 但多数原因出在这些学生受到了小组的忽略, 失去了合作学习的信心, 从而造成不愿参加合作学习, 导致“搭车”现象的出现。

上述列举的情况只是造成“搭车”现象的主要原因。实际上, 还有各种因素也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 如不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及任务, 教师缺乏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等。这些因素有时具备一项就会产生, 有时是多种因素同时作用而产生。

二、合作学习“搭车”现象的解决策略

1、多种形式的分组, 让所有学生都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人翁

经笔者实践得出尝试无意识分组, 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组更能激起学生间合作的兴趣, 更能有效的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卡片, 在卡片上可以写上数字让学生抽取, 同一数字的学生分在同一组;也可以在卡片上写上颜色, 同一颜色分在同组。这样就避免教师有意搭配的不利因素, 为了避免小组人数上出现落差太大, 可以对同一事物进行限制, 让学生准备第二选择, 以保证小组人数问题。

2、评价要做到恰当、具体、多样, 人人都是评价者和受评者

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渴望被人尊重与认可, 他们不仅想得到来自教师的评价, 同样也关注合作同伴对自己的评价, 除此之外, 还有自己对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满意程度。

(1) 教师在评价合作学习时的技巧; (2) 生生互评, 人人都是评价他人的小老师; (3) 人人自评, 增强合作学习的责任心。

3、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搭车”者走出“搭车”队伍

在小组合作中学困生往往是走上“搭车”现象的主要人员, 他们对知识理解上的不足, 能力的不足, 和小组中成员交往的程度促使了他们经常会走上“搭车”的路。因此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弥补他们的不足, 让这些学困生能更好地参与合作学习中。

(1) 谈话交心, 克服心理障碍

针对“搭车”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师可以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谈话来解除这些学生的心理顾虑。谈话时必须注意态度要诚恳, 让学生说出根由;提供的方法要考虑学生的自身情况, 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时, 告诉他第一次可以做一个模仿者, 第二次做个勇敢的尝试者, 成功是一步一步的, 不是一步到位。

(2) 课前辅导, 奠基成功的基础

教师要创造他们成功的机会, 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例如, 课前先将本节课要合作的内容告诉他们, 让他们“笨鸟先飞”;也可以对他们进行模拟合作, 在他们的脑海里先形成基本框架, 便于他们及早地进入合作状态。“搭车”者如果亲身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必定会变得主动参与。

(3) 全程监控, 关注并调整学生的“搭车”现象

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开始以后巡视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 特别是那些开始呆坐或东张西望的学生, 通过目光, 手势, 甚至于口头的提醒让他们回到合作学习中去。如果这样子也无济于事的话, 教师就该以学生助手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合作学习, 让学生搭上了老师的“顺风车”, 但是老师的“顺风车”是启发引导性的, 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合作。

(4) 课后补救, 让“搭车”学生自主学习

每次合作后的生生评价与自我评价中, 教师可以了解到还有哪些“漏网”的“搭车”者。这时的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补救的机会, 通过教师课后的个别指导, 让学生赶上本次合作的“末班车”, 而不至于因为上课自己不动脑造成知识链的脱节, 影响今后的学习与合作。同时, 教师还应该让“漏网”者明白补救并非是一劳永逸的方法, 及时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是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

结语

在帮助“搭车”者走出“搭车”队伍过程中, 只要是合理有效的方法我们都应该努力去尝试, 像角色置换, 降低难度等方法, 在课堂上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任务。

参考文献

[1]庞国斌, 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搭车500字作文 篇2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早晨,天上下着阵雨,狂风呼呼的刮着,我急冲冲地去上学。正当我走到离学校50米的时候,我看见路面上积满了厚厚的污水。这时,我不知道如何是好,我感觉这就是一次冲关,只要越过最后一关,就能取到胜利。可是应该怎么过去呢?如果直冲过去,我的脚就全湿了。可如果不这么过去,那我该怎么过去呢?

在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决定走进水里。心想:湿就湿吧,上学要紧。这时。一辆黑色的.汽车从后面驶了过来。一个面容清瘦的老爷爷打开了车门,走了出来,直冲到我面前。说:“你是去学校吧,我载你一程,我顺路。”我被那个老爷爷叫上了车。我发现了,车座上有不少湿漉漉的水珠。三分钟后,就到了学校。我一下车就连声跟老爷爷道谢。老爷爷点了点头,走了。咦?我看见那个老爷爷又驶回了那个让我上车的地方。又去接别的学生了,原来,老爷爷是一个专门接在雨天上学的学生的好人,而车座上湿漉漉的水珠是其他学生落下的。

巧用项目学习消除『搭车』现象 篇3

一位教师执教《图像的移动》一课,以“爸爸去哪儿” 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引入,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以小组(教学情境中的“家庭”)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在探究过程,学习能力强的优等生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和中等生缺乏主动参与合作,甚至脱离合作学习的全过程,最后则搭上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结果这辆“顺风车”,这种现象在教学中称之为“搭车”现象。

一、“搭车”现象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在合作学习中会出现“搭车”现象,笔者曾在教学实践中作出的调查与分析,找到根源所在。

1. “搭配分组”促使搭车现象出现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分组时,有意识地安排优等生与学困生搭配,从形式上看,貌似“一帮一”帮扶带教的学习活动,但实施起来,优等生没有顾及学困生,我行我素,高唱“独角”凯歌。而学困生在“集结号”旋律中坐上“顺风车”,最后还可以在胜利荣誉下分得一杯羹。

2. 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促使搭车现象出现

完成教学任务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特别是在各类公开课、示范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顾此失彼,出现教师扼杀了学生探究的空间,扼杀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而小组内,为了争当班上的第一,优等生则“以一代组”,几乎不存在合作关系。

3. 课堂评价促使搭车现象出现

在个人交流发言或小组汇报时,学困生往往因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失去勇于发言的信心,即使有个人的想法,也害怕回答不全面或不正确,而不敢表达。

二、“搭车”现象的解决策略

针对小组合作出现的“搭车”现象,笔者参与了课题“项目学习(PBL)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通过“项目”的计划、研究与实施,找到解决合作中“搭车”现象的有效策略:

1. 以兴趣作为分组的依据,让所有学生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人翁

笔者让学生以“岭南文化”为主题开展项目学习,并把“岭南文化”细分成若干子项目,如:岭南美食、岭南建筑、工艺美术、民族节庆等等。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以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自由组合,如:对岭南美食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组成一组,对岭南建筑有一定认识的学生也可以组成一组。由于学生有了共同的兴趣和主题,交流逐渐“升温”,一起探究的欲望也随之增强,为合作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而且学生都视学习为“美差”、视合作为“乐事”,真正让他们成为合作学习的驾驭者,而不是搭顺风车的“乘客”。

2. 根据项目,设计有目的性、合作性、有梯度的任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到“跳起来摘桃”的喜悦

学生自由分组后,存在着小组之间的差异,对此,笔者对每一项目小组预设不同的任务,如:对思维活跃的小组赋予更高的任务,对收集、整理、编辑资料的深度以及广度提出更高要求,并且还要求他们写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为作品注入更多原创资料。而对于思维一般的小组可稍微降低要求,并且在设计小组任务时,为了使小组合作更加融洽,有意识地设计目标明确、合作性强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感悟、成长,尝试成功的喜悦。

在小组内,同样根据不同差异的学生,赋予不同的学习任务,做到人人有任务,为“搭车”扫清障碍。如:在课堂探究学习中,谁负责上网搜索资料,谁负责资料的分类、整合,谁负责制作作品;在外出实践活动中,谁负责拍照,谁负责记录,谁负责整理资料,做到分工明确。另外笔者为他们建立一套小组合作规则,使每一位学生明确各自的责任与分工,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合作的意义、感受合作带来的快乐。

3. 建立多种评价机制,重在激励性评价

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渴望得到教师与同伴的尊重与肯定,尤其在学习方法、态度、情感、价值、信心等方面给予激励性评价。笔者在开展项目学习过程中,运用激励性的评价,建立评价机制:营造轻松的评价氛围;多方参与,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多种方式进行,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如:单元评价法、成果星级评价法等。让“搭车”者感受到被尊重、认可、称赞,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合作学习中“搭车”现象的原因 篇4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搭车”现象

(一)课前自主预习阶段

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都会布置学生完成一些课前准备任务,在学习《开放与交流》一课时,我课前将学生分为两大组,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任务。由于此任务是在课外完成,教师难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和监督,假如组长再不能够有效管理,在课前准备这一环节的“搭车”行为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

(二)课堂小组合作探究阶段

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最主要的环节,再如在学习《开放与交流》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探究问题:1.结合所学,找出鉴真和玄奘两个人有何共同之处?2.他们身上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讨论开始后,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在小组交流中插不上嘴。然后学优生代表小组展示学习的成果;而学困生参与的机会很少。教师对展示的结果作出评价,效果好的小组整体评价就高。这样在合作探究中表现较差的学生就搭上了“顺风车”,获得较好的评价。这种“搭车”式合作学习表面上看似热闹,实际上却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搭车”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因素

首先,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少参与合作学习的知识基础,这是合作学习“搭车”现象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很多学生父母都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监管,对学习通常不过问,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逐步丧失。据了解我所带的初二(7)班至少有十位学生来自单亲家庭,他们对学习不求上进。慢慢的这部分学生就变成了学困生甚至是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所以在合作学习时这部分学生不可避免地成为“搭车者”。

其次,现在的初中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懒惰、怕吃苦,不会与别人沟通和分享。而另一部分学生具备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这样一来客观上便减少甚至剥夺了小组其他成员参与学习的机会,使得没机会者产生“搭车”的倾向。这种参与不均衡是学困生产生“搭车”现象的另一个因素。

最后,有的学生由于性格内向,表达能力欠缺,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会积极表现;有的学生则是因为学习上有困难,缺少自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也不敢发表意见;还有的学生学习态度懒散,有依赖其他成员的心理,缺乏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是逃避责任,因此成为“搭车”一族。

(二)教师因素

首先,小组建设不够合理,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方法技巧指导不到位。小组是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总体成绩和座位安排组建的,并且时有变动,所以从历史成绩的角度看,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要求。初二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锻炼,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干扰,有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所以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其次,历史在我市虽然是中考科目,但分值较低,满分才60分,一周才两课时,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学生的基础较差,课堂配合情况不理想,教师片面追求所谓的课堂效效率,只关注整个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策略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后,在评价机制方面,不能建立一种科学的评价监控体系是小组合作学习“搭车”现象出现的又一原因。在平时教学中只看重对小组集体的评价而忽视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除了评价,教师不能认真地监控每个小组的学习状况:成员有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合作中缺少什么技能等,也进一步加剧学生“搭车”现象的产生。

“合作”已是21世纪最流行的词语之一,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非常重要。而合作学习中的“搭车”行为却不利于这种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取各种策略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学习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但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搭车”现象,导致合作学习成了形式。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析合作学习中形成“搭车”现象的具体表现和主要原因,从而为下一步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搭车”现象提供依据。

搭车作文 篇5

放学了,我要搭车回家了。

来到街上,一切都充满生机。小商小贩们喊价叫价,中年妇女们杀价还价,每一声对话都仿佛是下午里一串串悦耳的旋律。车还没来,旁边有几个也都跟我一样在等着,边等边看着听着这热闹的一切。我想,今天可真是让人快活的一天呀!

“嘟――”,终于一辆车停在了我们面前,旁边有几个人一拥而上。我不急,反正我今天心情好。车,早已是满座,可人们还在往上挤。大嘴巴的女售票员十分殷勤地招揽着,使劲地笑着,像看着哗啦啦的钞票长着脚似的往她腰包里钻。我反正是不打算上这趟车了,在一旁就觉得好笑。人吃多了都会消化不良,这车可真受得了。

“小朋友,搭车啊?”没想到大嘴巴的声音会那么亲切。“嗯,您的车满了,我等下一辆车吧!”我笑了笑。“哎,满了才好,人一上去车就可以走了,不用老等……”边说着,她边把我的饭盒拿上车。哎!那么亲切,那么殷勤,我盛情难却。“去博文学校多少钱?”“呵呵,看你还小,给三块钱吧!”她那么开心地笑着,眼睛更小了,嘴巴更大了,看得让人有些不快活。看我还小?本来就只三块嘛!还讨好卖乖,我顺手把早已准备好的三块钱塞给她。

终究是被揽上了车,终究是被挤在了车里头。“喂,喂,喂,都往后面去点儿,有小孩的`把小孩抱着,有包的塞在座位底下,后面还有人要上来呢!”大嘴巴的叫嚷声像天边的炸雷让人不舒服。“还能上啊?”人群一片抱怨。“怎么,人家不赶时间啊?我们不做生意啊?”我想,她就只差一句:“上了我的车,就由不得你了!”她四溅的唾沫星子很有点影响我的心情了。

车,终于挪动了,像一头喘息着的笨牛,缓缓前行。窗外,太阳不知何时也瞪大了眼,一缕缕阳光绷紧了弦。小鸟大概也看厌了这一切,跑到有树荫的地方快活去了。车上,混杂着男人的烟酒味,女人的劣质香水味,大嘴巴难听的卖票声,让人真的很不舒服。

我真后悔上了这一趟车……

五(4)班 郭子瑶

“搭车”现象 篇6

1合作学习中的“搭车”现象分析

合作学习中同组异质的分组原则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必然决定了合作组内学生的客观差异的存在。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 教室会立即出现一片嗡嗡声, 好似交流的非常热烈, 感觉每个学生都在发言。但仔细观察, 我们会发现:有的小组成员信口开河、滔滔不绝, 有的则沉默旁观, 有的东拉西扯讨论与问题无关的内容, 还有的东张西望, 趁机做小动作。这是忽视小组成员的客观差异, 不能合理组织引导合作学习引起的。组内学习基础较好的、较活泼的成员承担了大部分甚至所有活动任务, 而组内学习基础较差、较内向的成员的发言往往被组内其他成员忽视, 时间久了, 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会下降, 不再积极的思考和参与活动, 变得无所事事, 坐等其他成员的合作成果。这就是合作学习团队中的“搭车”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组内学习基础较差或思维较慢的成员对合作研讨问题还没有自己解决的策略或思路, 组内个别学习基础较好、较活泼的积极分子把自己的思路或策略抢着说出来, 使他们不得不被动性“搭车”;另一种情况是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等因素引起的, 缺乏必要的自信, 有较强的胆怯, 羞涩心理, 不能很好的与组内其他成员交流, 不能参与到合作研讨中, 而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 等、靠思想严重, 只等“滥竽充数”的主动性搭车。

2应对合作学习中“搭车”现象的策略

(1) 合作学习要选择适当的问题。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如果问题不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学习也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在合作学习中, 问题应当是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个体独立不能完成, 必须依靠合作组协作才能解决任务和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懂得合作在个人学习中的重要性, 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过于简单的问题, 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造成学生消极应付。而过于复杂的问题, 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束手无策, 从而逃避。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 并能通过合作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突破。

(2) 讨论交流前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是合作学习开展的前提。学生缺乏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是造成被动性“搭车”的直接原因。在合作交流前, 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至少让其对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 , 并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便于在合作时相互探讨和补充, 避免人云亦云的“搭车”现象出现。在教学中, 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或思维较慢, 但如果有充足的时间, 也会有自己的思考或困惑 (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 , 这些思考和困惑是他们开展合作交流的基础, 是他们主动参与的前提, 为避免被动性“搭车”提供可能。

(3) 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的分工原则。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 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 就会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 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表现在合作学习开始后, 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应该从何说起, 相互推让。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各成员应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 使每一个成员都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 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 每个成员都需要完成自己的任务, 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减少了主观上的依赖性和“搭车”现象。

(4) 讨论交流时要让心存疑惑的学生优先发言。在合作学习中务必让小组内所有成员认可这一原则, 让心存疑惑的学生优先发言, 小组内的优等生最后发言。让心存疑惑的学生优先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者是问题和疑惑, 尽量展现其思维的过程, 让其他学生注意倾听, 对学习有问题的组内成员不能歧视或嘲笑, 而是针对他的思维障碍真心的帮助解决。这是减少“滥竽充数”主动性“搭车”的有效手段。

(5) 讨论交流后要把握“荣辱与共”的评价原则。合作学习评价时, 要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合作学习追求的一种境界, 把个人的竞争变成小组间的竞争, 把小组的总体成绩和进步幅度作为认可或奖励的依据, 形成“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 使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只有把组内每个成员的成绩都与小组成绩挂钩, 使学生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每个组员的表现都可能影响小组成绩的好坏, 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 自己才能获得成功, 这样才有利于发挥组内每个成员的合作积极性。在平时教学中, 可采用不同小组相同层次学生进行评价的办法。如把每个小组成员根据不同层次分成A、B、C、D, 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分别对同一层次的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在测验和竞赛时, 把组内成员的平均成绩和组内较差成员的进步幅度做为评价依据。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可能成为小组竞争成败的关键, 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组内成员的平等, 形成团结协作, 共同进步的良好合作氛围。

(6) 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指导。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 有的老师做自己的事或漫无目的的等待, 不能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之中。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 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参与。在合作过程中, 随时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 并引导合作不断深入。教师还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指导, 学生的合作技能不是生来就有的, 需要教师在学生人际交往和小组合作技能方面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同时, 教师要及时关注合作中的消极学生, 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评价, 为他们提供情感动力, 使他们积极主动的与其他成员合作, 避免使他们成为游离于合作之外的“搭车者”。

摘要:当前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它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平常合作学习的运用中, 由于学生的差异问题容易出现所谓的“搭车”现象, 即部分学生出现思维上的懒惰性和依赖性, 甚至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 进而影响合作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本文是笔者在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中, 针对学生差异问题引起的“搭车”现象的分析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合作学习,搭车现象,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上一篇:欧洲中央银行下一篇:旅客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