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成功学,还是“伪成功学”

2024-04-13

真成功学,还是“伪成功学”(共14篇)

篇1:真成功学,还是“伪成功学”

在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助你“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三个月赚到一百万”、“有车有房”、“三十五岁以前退休”„„成功学泛滥于职场和网络,上进人群迷失在多款提升课程和短期培训班里,成功学大师满天飞,成功学培训蔚为大观成产业。

——我们何时变得如此迫切渴望成功?成功何以变得如此简单粗暴?那些成功学大师除了演讲收钱还能做什么成功的事?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

个人奋斗很可嘉,实现自我很诱人,名利滋味很甜美。但一个社会结构中,成功人士不过1%,且离不开长期实干和机遇。若成功一学就会,且成王败寇,成功人士光荣,非成功人士可耻,那么,社会中99%的大多数还怎么活下去?生活中有许多美好事物和价值,是成功学课程所蔑视、给不了的和教不会的。

当全民成功变成狂热风潮,成功上升为绝对真理般的、人人趋之若鹜的主流价值观,成功学就是一粒毒药,而信奉成功学的人就沦为牺牲品。

躁动时代的成功迷梦

当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日记中写下近似谵语的成功梦想时,我们无从断定这种梦想虚幻与否;当众多的人沉浸在以“别对自己说不可能”之类的朴素箴言达到成功的迷醉当中,我们也无从判断这种成功捷径的可行性;当全社会都奉行着“豪宅、宝马、年入百万”的成功标准时,我们也无法知晓这种价值观的正确性。

我们唯一可知的是,我们全社会都在追求成功,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成功。开发潜能、拓展人脉、身心灵平衡,执行力、细节、沟通、行销,感恩、励志、提升„„我们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和词汇来表达迫切成功的心情。

毫无疑问,在当下的急躁情绪中,成功学讲师已然成功,众多追随者渴望成功,中国正在成功。

成功学的文本逻辑

卡耐基说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是“经济的哲学”。拿破仑·希尔说乔治·克拉森的《巴比伦富翁》永远有它存在的价值,“因为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始终没有改变”。汤姆·霍普金斯在人生征途上屡战屡败,最后一笔积蓄投给了“世界第一激励大师”金克拉的培训班。“华人成功学大师”陈安之也是在遇到安东尼·罗宾之 后,从此走上成功之路,因为“卖产品不如卖自己”。而张锦贵则被陈安之评论为:“张锦贵是唯一能令我感到有压力的华人讲师。” 只有成功学大师才能评论成功学大师,而圈外的人则要么举头仰视,要么敬而远之。成功学何以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

如果分析一下成功学的基本讲义和惯用词,你会发现,基本上就是人类世界已知的公理。比如安东尼·罗宾的“必定成功公式”:“第一,决定出你所要追求的是什么;第二,拿出行动来;第三,观察一下哪个行动管用,哪个行动不管用;第四,如果行动方向有偏则修改之,以能达到目标为准。”按照这些无比正确的讲义,理论上当然“必定成功”;但如果不成功,也只能说明你的行为有偏差,而不能说明这些公理不正确。成功学善于比喻、善于利用生活细节说服人,用前些年流行的说法叫做“心灵鸡汤”,美国人则把这叫做“便利店哲学”,即为廉价、方便、随手可得但颠扑不破的正确道理,它们的文本基本上就是用高科技词汇和营销术语来表述的知音文体。成功学也善于化用宗教内核,从美国发端的成功学无不浸透了清教精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化作了“人人都有机会成功”。而在中国的成功学传播过程中,宗教话语变得更加神秘,“感召”、“奉献”、“支持”等似是而非的词汇和刻意营造的环境气氛让某些成功学培训笼罩了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这或许是传授者的预设,也或许是受教者的误读。

除了善于归纳和化用,成功学也不能不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沟通维度。成功学无一

例外倡导打破陌生人隔阂,试图给中国人灌输陌生人的交往体验,许多培训课程都会号召素不相识的学员拥抱、使用热辣的话语相互鼓励,以他们从来没有过的方式进行沟通。在课外,执着的电话问候、拜访、倾谈和换位理解,也成为成功学的标准手法。毫无疑问,习惯于中国传统沟通方式的人在成功学面前会被极大震撼,越执着于含蓄沟通或者越不善于沟通的人则越容易被夸张、外化的成功学表达方式所颠覆掉,他们会震惊、叹服、小心翼翼地尝试继而从中收获从未有过的精神快感。

但,这就是成功学吗?

全民成功的时代

“华人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目标是“帮助全中国每一个人、13亿都要成功”,虽然这只是个概念化的说法,但我毫不怀疑众多民众对于成功渴望的狂热程度。

在大多数城市的周末或者傍晚,你经常会看到成群结队的西装、衬衣人士忙忙碌碌,他们在某栋写字楼的某间会议室里热诚地参与着某些培训、讲座、分享沙龙。在写字楼电梯里,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

“林老师上次讲的什么课啊?”

“如何在三个月里赚到100万。”

“天啊!我没有听到。”

“不要紧,下星期还有一个分享会,林老师会和他的弟子一起来和我们分享心得。”

是的,这就是很多人在梦想的事情——通过一次培训或经验分享,就可以“在三个月里赚到100万”,哪怕没有,赚到50万、10万也是物超所值。

我们何时变得如此渴望成功?又何时把成功简化为金钱的数字游戏?又是何时为这种成功目标定下了急切的时间表?

就在20年前,我们也不会有这么迫切、这么简单粗暴的想法。那个时代的各种群体狂热虽然同样弥漫着似是而非的观点和莫名其妙的行为,但无不是以生活、健康等人类的生物本能为诉求,从气功热到各种健康疗法、从红豆杉保健到各种磁疗用具不一而足。用物质、金钱来彰显人的社会地位,是成功学这股热潮所引领并自我标榜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梁理文在一篇文章中把成功学的全面发展归结为保险推销和直销这两个新鲜事物的出现,“这两种销售方式都需要大量招收和培训推销员。培训专家大都受过成功学的训练,他们也喜欢向学员推荐成功学类的励志书籍。那些接受过培训的人,不管是否留下来做推销,都学到了一些过去他们 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东西,主要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在个人成功中的作用。” 毫无疑问,保险和直销从业人员都是以个体能力、沟通能力作为第一武器的人员,他们自然成为成功学的试水者。随着整个社会从集体体制向个体自由的趋势转变,成功学也因此在其中茁壮生长起来。

个人病就是时代病,个人梦想汇流在一起就是时代狂热。其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成功学。曾经一度,下海是成功的,考公务员是成功的,出国是成功的,读大学是成功的,海归是成功的,在如今买楼也是成功的,炒股更是成功的„„在狂热面前,只有一个成功出口,其他都是失败。

当丧失了多元化的价值观,成功只能用一种评判标准来衡量的时候,也许有人成功了,整个社会却只能充斥着压抑和失败。

成功学,还是“伪成功学”

事实上,在“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美国,人们已经开始在反思。《纽约时报》前著名记者亚历山德拉·罗宾斯出版了《过度追求成就者:身不由己学子的秘密生活》一书提醒人们,现在全世界的学生处在比以前更为强大的成功压力之下。她以中学母校的优秀学生为个案,他们承认自己已经努力到了极限,感到孤独、无奈、惶恐、无法形容的痛苦和心力交瘁;有的学生为了弥补精力上的不足,甚至用毒品来提神,而这也得到了

父母的默许。罗宾斯说:“如果孩子们过度追求成功,那么,无论他们获得多大成就都感到远远不够。”

人们对成功的普遍焦虑,成就了成功学这门产业,同时也由于过于渴望、过于焦虑,使得人们对成功学的缺陷视而不见。首先,在目前流行的成功学话语中,只存在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对成功者捧得越高,对失败者的唾弃则越狠:都30岁了,男的还没房没车、女的还没钓到一个金龟婿,你彻底完了!——在这样的语境下,还没有成功的人只会日益感到压抑;其次,“成功”的概念被置换为“发大财”、“出人头地”,“成功人士”被塑造为住洋楼、养番狗、开名车、穿名牌,并且基本排斥除此之外的其他价值观,淡泊名利、闲云野鹤、满足现状、小情小调,通通都属浪费生命。——难道过有趣味的生活不算成功?其三,成功学鼓吹成功有捷径,可以复制、可以速成,“成功”仿佛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人人唾手可得。——有几个人是通过学习这些所谓“成功法则”成功的?贩卖“成功法则”的人倒真的赚大钱了。其四,成功学宣扬只要目标、计划明确,就一定能达到目的,“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如果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如果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这不是现代版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吗?还真有人相信每天背诵“成功语录”能发达的,不过此人后来得了强迫症。

不靠谱的成功学导师

《阳光小美女》中的爸爸,身为成功学讲师,到处演讲推广“成功九步法”,自己却从未体验过成功的滋味。

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文元撰文提及,为了搞清成功学的奥秘,曾专门去听一个名气没有陈安之响、但也属重量级的台湾成功学大师的授课。他说这位成功学大师讲的,无非是“去掉我执”、“返璞归真”之类的禅言或道论,而且错漏百出。他的观感是:“明明授课者在‘我执’,却要听者去掉‘我执’;明明授课者是在进行‘现代化’运营,却让听者去铜臭,归璞真;明明授课者自己并未真正成功,却要喋喋不休地大讲成功之道„„好一副霸道相。听后令我绝倒:原来不过如此如此。这哪里是成功学,分明是一种舌辩术,完全是效法苏秦、张仪故技,凭借成稔于胸的骗人说辞,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有人评论陈安之的演讲煽动能力确实很强,“但就是因为太强了才是真正的致命之处”。他的演讲、培训费动辄成千上万,只要有人来听他演讲,他就算成功,因为赚到钱了,而且还不少。至于听众成不成功,他不必打包票,因为成功了是可以解释为他激励有效,不成功则是你自己不够认真、努力。这就是成功学大师的赚钱之道。他们也 许称得上“成功”,但这个“成功”是建立在更多渴望“成功”的人身上的。

什么样的成功才叫成功

如果一个社会只允许有“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语境存在,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事实上,本来就不应该用这种武断的二元对立模式来进行价值判断,有人愿意成功向上、出人头地,这无可厚非;但也要允许一些人发发呆、做做梦,过点没有多少追求的小日子。每个人的性格、成长经历都各自不同,不是非得每个人都得走 不是成功就是失败这两条路,在这两条路之间,还有N条路通向各人所理解的成功。

比如说,男人和女人的价值判断会有所不同。有调查显 示,9成香港专业女性认为成功的定义是拥有快乐家庭,其余依次为能够发展个人兴趣、经济独立和健康;多数受访者并未将子女成绩优异、到了某特定年龄要在工作上达至某个薪酬或级别,看作主要的成功指标。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同时自己也得到快乐;如果机遇和运气都不错,有钱也不坏,但这并非体现成功的唯一方式 ——这个网友的看法颇具代表性。

“他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一生没工作,情事不断还是个同性恋,花20年写了一本没几个人看的小说。但晚年回首人生,他发现那些难熬的日子才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因为那些日子造就了他。而快活的日子全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收获。”这是《阳光小美女》结尾的一段

台词,说的是普鲁斯特。什么叫成功,什么又叫失败,其实并不绝对。

个人觉得无论怎么样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和心血每个人都有可能会成功。众所周知任何人不能随随便便就能成功,就能拥有一切想要的。一步一脚印,按计划,按实际情况,坚持不懈,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自强不息才成功的万能钥匙。其实我觉得成功你把一件事,一个好的行为成为你的习惯之后才会发生的事,像每天下午锻炼一个小时,早上起来看3页书,晚上晚饭之后散步,少说多做,坚持一直做,坚持每天一点点进步,我觉得这样你就可以成功,因为那么小的蚂蚁,每次都会收集那么一点点的东西,但是蚂蚁做出来的工程绝对不比人类少,人类能超过蚂蚁的一点事,人类逐渐掌握了如何省时省力,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所以坚持不懈的同事好药不断提高自己。

篇2:真成功学,还是“伪成功学”

我无言以对,其实照我这位理发匠同学的收入,如果在城里已经不错了。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类似的对比情绪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你的周围,大家都与同学比,与同事比,与兄弟姐妹比……纵向比、横向比,结果越比越沮丧,越比越尴尬。

这就产生了问题,即便一个心态良好的人,如果他身上没有社会认可的所谓“成功标签”,那么他即便整天乐呵呵的,也不是成功。

苹果手机为什么在中国非常受欢迎,不要以为中国人越来越西化了,也不要高估苹果的品牌价值,而要考虑中国人迫切需要“成功的标签”的因素,他们在努力做到在“成功标签”上没有掉队。在我周围,使用奢侈品不是因为性能和品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身份的符号。我所认识的购车人,他们几乎都不会在意汽车的性能和功能,而是在乎汽车的品牌,他们宁可买一辆低配的国产宝马,也不愿花同样的钱买一辆高配的二线品牌车。

每个人身上都有压力,几十年前是生存的压力,现在应该是成功的压力。但成功何其难,所以就会产生“猪鼻子里插根葱——装象”的伪成功现象。一台一线品牌的车,一部最新款的苹果或是三星手机,至少一套以上的商品房……这样的人,才会被认为是成功人士。

国庆黄金周,九寨沟人山人海,庐山一路拥堵……我们休假不是为了放松,好像是为了图热闹和劳累。许多专家都责怪中国的休假制度不合理,其实这背后不仅仅是休假制度,还有复杂微妙的社会情绪和心态在里面。

我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一个人如果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景点回来,大都会有意无意地在同事间、朋友间“宣传”,吃了什么、玩了什么,喋喋不休。而那些从“不高端不大气不上档次”景点旅游回来的人,大都三缄其口了。那种心态非常微妙,但就是这一点点的“微妙”,却主宰着一个人的“成功感”和“幸福感”。

篇3:真成功学,还是“伪成功学”

1 伪狂犬清除程序

强制执行如下措施:①从1993年开始强制免疫。母猪和公猪:每年3次。圈饲猪只:10周龄首免;14周龄2免;6月龄3免。肥育猪:2次免疫。②从1994年开始, 通报伪狂犬病。从那以后, 没有伪狂犬病爆发的临床报道。③强化疫苗免疫:使用gE基因缺失苗, 用783株。④在家猪中进行血清学监控 (gE基因缺失) 。从1996年开始, 每年检测500 000~600 000份血清样品。⑤在野猪中进行血清学监控 (gE基因缺失) 。从1994年开始, 每年检测100~150份血清样品, 近年每年检测300份血清样品。结果表明, 野猪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宿主。⑥签发PRV阴性证书。1998年10月, PRV阴性证书发给所有强制免疫猪场, 截至2004年1月, 几乎所有荷兰10 800个猪场全部发放PRV阴性证书 (有30个除外, 约0.3%) 。

2 免疫的重点

现在的PR疫苗是必要的, 并被证明能有效减少甚至阻断PRV的传播。在1996和1997年, 已经在PRV阴性猪场建立了监控模型, 有10个爆发伪狂犬的母猪场被检测出来。几乎所有的原因都能够被监测到:疫苗的使用 (不按标准方法) ;不是最佳免疫状态;或者长时间的混群饲养 (整群或肥育猪群或邻近猪群混合饲养) 。

篇4:山寨现象:是真文明还是伪文化?

在山寨春晚导演眼里,山寨不仅仅是克隆、仿制,他们想把山寨春晚拍出差异化,真正体现草根的乐活状。当然我们毫不怀疑这一点。山寨春晚,或许更应取名草根春晚、大众春晚。在开放多元的时代,若没这样的大众参与,反而显出社会的单调和呆板。

而它之所以引起争议,恰在于它注册了“山寨”的商标。虽然这个词现在很热,但从词语本义来讲,“山寨”自古只是绿林好汉安身立命之所。提起山寨,首先浮现出来的定是瓦岗寨英雄或梁山泊好汉,袒胸露乳、快意恩仇的形象。这些固有的“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抡起板斧排头砍去”等意象,多少和现代文明秩序有些出入。既如此,我们不难看出,“山寨”一词出现之初决无流行之后的光鲜形象和文化外衣,而是徘徊流浪在主流圈子之外、衣衫褴褛的“印度阿三”打扮。

即便是山寨大肆泛滥的当下,“山寨”现象在大众媒体上,仍是毁誉参半。支持的,以为这是对主流权威的颠覆,是民间创新力量的觉醒,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真正的文明要融入普通大众了;而反对者的观点却截然相反,认为它缺少起码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原罪未消而新孽不断。

其实我们看公共舆论在讨论山寨现象时,不妨区别对待。比如对“山寨娱乐”如山寨春晚等,我们不妨一笑置之。因为在这个高风险社会,在金融危机肆虐之下,借此聊以解颐,未尝不妙;而对于那些置现代文明法治的规则秩序于不顾,甚至不惜侵权违法而开发出的某些“山寨产品”,则不能姑息。因为这样的“山寨”只能给我们一些权利自慰和发展幻觉,证明不了我们的创造性,反让我们摄入了慢性毒素三聚氰胺。

这类的“山寨文化”,是一种伪文化,甚至带有反文明、反文化的印迹,是消费文明下的一种过度消费现象,也是我们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若说胡戈当年引领的恶搞风潮,以及现在山寨春晚、山寨明星(以不触碰他人合法权利为底线),是代表了一种文化权利博弈失衡格局下的另类张扬与申诉,是一种解构主义的“文化山寨”现象;那么涉嫌侵权违法的“山寨产品”研发模仿秀,就已经走人了一条歧途。特别是那些对外国产品、国际名牌的拙劣仿造,更是步入了山寨文化的误区。当自我创新能力萎缩之后,盲目跟风仿制国际名牌,实则是在遗忘本国优秀傳统的基础上,慌乱中捡了一些遗笑大方的洋泾浜。但我们不少企业或单位,却不思反省反而引以为荣乐此不疲。

这样的文化模仿和文化消费是短视的,它会反噬自身的创造性,导致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干枯恶化。没有文化创新的拙劣模仿,甚至连“山寨”都打造不出来,只能生产一些不伦不类的洋泾浜。所以说,山寨现象,它只能说是一种伪文化,一种暂时的花朵盛开,它不会长久,不会成为潮流。

其实,放置于更深远的历史之维和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山寨现象何止是近来才出现啊?比如前些年,给乐山大佛装电梯,给长城扣瓷砖之类的新闻,不就是惹了同样的“山寨笑话”吗?泱泱华夏若沦为“文化小国”,那只能是因为吾民吾国的健忘、自卑心理下的这种“自寻短见”的行为。若沉溺于这样的山寨式改造,等中国拆光了文明的四合院,中华大地上到处是赝品白金汉宫、埃菲尔铁塔,估计一样还是免不了被外人耻笑。

篇5:天赋还是勤奋决定成功?

50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for success: the natural ability you are born with or hard work? Explain your opinion, using specific reasons and examples.

Without a doubt, hard work is a much better predictor of success than natural ability. In my experience, I have seen this at work in sports, school, and work.

Many athletes have a natural ability to run the fastest mile or kick the ball the most accurately. Unless they work hard though, they will not be stars. They need to train daily, eat properly, live correctly. It takes hard work to be Number One.

At school, I have seen many very bright students do poorly on exams. They count on their intelligence to get them through. However, unless they do their homework every day, participate in class discussions, and study for exams, they will be the bottoms of the class.

Many salespeople can talk with anyone and convince him or her to buy something. They have a natural ability to sell. They must however apply some hard work to this skill. They must learn a lot about their customers, about the product they are selling, and about the market, they must put some effort into the paper work that goes along with the sale. If they don’t follow through, the sale will not be made.

篇6:项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首先,项羽在同时代,相对他人的个人的武力值,可能是史书真实记载的史上第一猛将,确实是能打。以此为基础。项家楚国门阀贵族,肯定拥有楚国最精锐的部队。不研究历史,个人估计很可能其统领的楚国精兵里有支装备精良的骑兵,类似于蛮清赖以践踏中原的骑兵。古时的骑兵,相当于二战是德国和苏联两个践踏欧洲的魔鬼的坦克部队。而秦末乱世,其他各支散乱力量难以有与其抗衡的精骑兵部队,没有袁崇焕赖以抗清的关宁铁骑。那时一亩地能打几十斤粮?人都没得吃,哪养得起马。所以,与项羽对阵,只要你不能把项羽诱进狭长的山谷包围,想战胜他是很难的。其次,项羽兵变就是一个人,起兵时在项梁的指示下杀了太守,太守手下大乱,项羽一人杀了近百人,用武力逼服。后来单人杀了上将军宋玉,暂领上将军(此时很多诸侯不服),后来救赵,带领本部兵破釜沉舟,其他诸侯作壁上观,胜了,回来之后在辕门其他诸侯都是匍匐,都不敢看项羽!这种如果现在拍成电影那才叫震撼!诸侯不是平头百姓,都服气项羽!后来的事情就是不服就是干,确实是败了一次,有几次是攻不破,算平手。

篇7:项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项羽出身名门,少年得志,战无不胜,高傲自负。对于他而言,接受和承认失败意味着信仰的崩塌。因此,即使身边仅剩二十八骑,项羽依然用“快战”去证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但经历了垓下之战的四面楚歌,项羽很清楚自己已经回天乏术了。这个时候,与其委曲求全的屈辱逃亡,死在不知名的贩夫走卒手中,不如索性战个痛快。于是最终一战,以一当百,身中十创,傲然自刎。

回顾历史,有机会逃走的谭嗣同没有逃,苏格拉底没有逃,项羽也没有逃。不愿受辱的李广自杀了,老舍傅雷自杀了,项羽也自杀了。海明威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于是,海明威做出了他的决定,项羽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的确,说一个人应该寻死听起来难以接受,毕竟生永远代表了更多可能。可人生在世,不仅有理性的权衡利弊,更有感性的意气用事,前者让我们思考,后者则让我们动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之间,也许并没有什么价值上的高低。但对于项羽而言,在当年面对秦始皇的仪仗说出“彼可取而代之”的时候,就早就已经选好了答案。

篇8:是走向巨大成功,还是走向破产

在数字媒体工作流的世界里, 企业一直执着于做大做强。在最初的几年里, 企业的存储基础架构无法跟上标清的需求, 因此第一批非线性编辑系统是采用专有文件和文件系统格式的“交钥匙”解决方案。在过去的大约十年里, 基于IT的解决方案已经追了上来, 共享存储的开放解决方案价格实惠且易于获取。

现在, 我们已经从数字标清转向高清, 并致力于推动4K的视频体验。与此同时, 新的分发途径推动工作流提供快速直接的方式来访问所有内容———而不仅仅是工作过程中的内容———以从中获益和再利用。对于大多数设施来说, 这意味着挑战新的存储战略。以下四个关键所在是做出任何决定前必须要考虑的。

4K内容的兴起和对速度的需求

美国2014年4月份举行的NAB展会上, 几乎每一个存储厂商均声称提供4K工作流解决方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4K在技术上来说只是一个帧尺寸, 电影院为4096像素×2160行, 消费者为3840×2160。但要实现人们期望的4K质量, 您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高分辨率的图像, 还需要每秒24帧或更高的帧速和一个不会降低4K图像质量的压缩编解码器。对于创意团队来说, 4K是4K原始图像, 而不是大多数厂商提供的低分辨率编码解码器。

或许这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 在共享存储系统上很难以这样的速度不丢帧地提供4K内容。为了支持4K原始图像要求, 一些工作流存储厂商都变回直接连接存储或代理编辑。走这条路线需要为4K修改工作流来进行本地下载, 而不是从共享存储直接访问。这意味着必须放弃缩短生产周期的协作环境, 这样以来可以应付推动这个竞争激烈行业的紧迫期限。

好消息是, 市场上已经有满足行业标准的高性能解决方案, 它不会因繁琐地从直接相关存储下载和上传而打断您的工作流。所以, 当您调查4K工作流的存储时, 您的关键问题应该是:它支持什么帧速?采用何种4K编解码器?是4K原始图像吗?它适用于共享存储还是仅适用于本地存储?它可以支持多少个并发流?

摄取、分发更多内容和扩展需要

高分辨率的工作流不只是提高存储性能, 它们相对高清提高了大约3-4倍存储容量, 但这取决于编解码器, 这还不是推动存储爆炸的唯一趋势。大部分的存储需求从捕捉开始。现场活动目前正在使用更多的摄像机, 而专题制作中相机更不太可能在切拍过程中被关闭。

在频繁切换项目的设施中, 摄取文件时会创建大型文件, 而项目完成后会删除文件, 这往往在用户需要高性能访问时相互冲突。如果存储不能处理这一问题, 设施往往必须建立显示文件系统访问的“删除窗口”。这将会影响到紧张的制作期限是否能够完成。

随着包含转码器的工作流为更多连接设备提供更多分发格式以及内容所有者向直播和点播市场创建更多的第二屏内容, 大量的存储消费还在继续。如果您以每个帧单个文件的格式 (如DPX) 存储内容或在VFX建立大量的文件, 您的存储需要相应地扩大, 但不能降低性能。

所以除了询问存储系统的容量多大, 您还应该问:容量是否可以轻松地扩大?该存储系统最多可支持多少个文件 (不只是TB) ?当存储填满、文件数量增加或文件被删除时, 访问性能是否会降低?

货币化的新途径和长期访问的需要

当比以往任何时候有更多的方式来赚钱并重复使用内容时, 这些容量需求使得保持制作团队可以访问数字资产更具挑战性。常见的策略是在预算允许范围内在高性能存储中存储尽可能多的内容, 然后当存储将满时, 将旧的内容转移到离线磁带存档设备。在许多设施中, 未使用的原片则在该项目完成后直接删除, 没有考虑到其未来的潜力。

借助允许内容存储在比较便宜但安全的数字媒体上的存储架构。内容所有者可以抓住无数带来收入的机会。诀窍是确保它仍然允许制作团队直接无缝访问。流行的存储选择包括基于对象存储的解决方案, 它提供磁盘高速访问PB级内容。还有LTO / LTFS数字磁带解决方案, 这是一个更加经济的选择, 特别是那些为了灾难恢复而想在其它地方存储副本的内容所有者。

在需要找到一个解决方案能够集成到工作流之中, 并且当计入管理因素后其仍然经济实惠。需要询问的关键问题包括:存储系统支持哪些类型的存档介质?是否可以根据政策自动把内容迁移到存档设备?是否可以快速、轻松地直接访问存档内容?存档规模有什么限制?

更加分散的团队和云需求

内容制作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但所涉及的移动设备的数量和规模已经发展到全球水平。即使一个低预算的电影, 可能在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拍摄, 在温哥华编辑, 加上韩国的视觉效果, 在多伦多色彩校正, 并在好莱坞完成。与此同时, 在比以往更多的平台上转码和传输内容也带来了更高的压力。而且, 这一切不能增加远程团队之间创作和传输重复副本的复杂性。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内容制作商正在寻求利用云计算在分布式团队中共享内容。关键在于大多数公有云产品是为软件厂商建立的开发平台, 用于开发应用软件和服务。它们很少为媒体制作中常见的复杂多级工作流进行集成。

公有云通常需要用户采用未经证实的和不熟悉的新工具, 未仔细考虑安全或质量保证检查即在公有云的不同阶段之间移动资产。

理想的解决方案将今天使用的相同工作流移动到云计算。这样以来, 可以远程工作, 且在满足团队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安全性等需求的情况下在经济且强大的存储上共享内容。现在需要询问的关键问题是:这个云是否专为满足媒体工作流的需求而开发?工作流或用户需要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日常流程以访问基于云的内容?该解决方案是否提供用于采集、编辑和转码的工作流工具?能不能够在低带宽连接下工作?

篇9:真成功学,还是“伪成功学”

近日有某媒体朋友爆料在日前召开的汽车政策及市场信息研讨会上,乘联会秘书长饶达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如果仍不给微型车优惠政策,最迟在2010年,中国微型车将基本上消失。加之近期上海出台的相关政策,消息传来,一时引起人们对微型车前途的纷纷议论,有质疑声,也有附和声,令人莫衷一是,相关政府部门又一次被推到前台。

微型汽车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市场一直在发展

首先我们先把微型车的定义再明确一下,使我们大家有个讨论的基础。微型车指的是1.3升和1.3升以下的微轿、微客和微卡。根据乘联会自身历年统计结果,无论是小型轿车、微型轿车,还是1.3L以下的轿车,其销量从来没有出现同比滑坡的现象,换句话说我们的微型车市场历年来一直在增长,在发展中。

也许有些人会讲,乘联会的数据统计的仅是汽车厂家的销售数据,而且没有包括微型车全部的车型,而不是顾客实际购买量,也即汽车厂家所讲的上牌数据,存在经销商库存的影响。以上确实是乘联会数据不足的地方,让人怀疑的地方。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命题,我大费周章特地找来选用全国公安系统的微型车上牌数据来进行分析。2006年1—7月全国微型车上牌数据为772808辆,而2007年1—7月全国微型车上牌数据为784635辆,同比增长1827辆。这个数据足以表明我们的微型车2007年没有出现所谓的销售下滑。在整个以自主品牌主导的细分市场,此时出现“微型车将在2010年消失”的言论,不觉让人联想多多。

同时,“微型车将消失的言论”很好地得到验证在2007年7月的上牌数量为89503辆,7月份同比增长率93.4%,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明显的变化,我们的相关厂商有必要好好想想怎样对待这个话题(见图1)。

厂家需要提供更好的产品

说完全国市场,现在谈谈我们各个参与企业的具体表现。有强劲增长后劲的企业推出的明星车仍就取得了较好的增长,如获得国际型汽车评价机构JDpower良好评价的奇瑞系列微型车取得不错的成绩,五菱更是取得23.1%的增长,此外一汽、长安旗下的微型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企业投入不足,车型多年没有大变化的企业确实在下滑。所以应当说在这个市场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出现了下滑,而不是积极进取、竞争力提升的优秀企业,这是在所有竞争中都存在的现象,怎么在微型车行业就特殊了呢!我们欢迎那些不思进取,不能给广大消费者提升汽车价值的企业下滑、甚至退出市场的同时,更要为积极进取为我们消费者带来高性价比汽车的厂家取得的进步而鼓掌,维护其正常的经营环境(见图2)。

微型车市场占有率暂时的下降并不能佐证小排量即将消亡,其实我国的微型车市场仍就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国内能源日趋紧张的大环境下,经济环保的小排量车型是发展大趋势,政府的积极引导政策会促进小排量车的发展,良性的消费群体也会从自身做起,形成小排量车广阔的市场空间。

不该将小排量车市场下滑的问题简单归于政府支持的不到位,至少部分汽车企业没有积极主动的推出新的小排量定义下的车型,让小排量车的产品力严重下降,没有推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车型,失去了增长空间。甲壳虫、SMART,像这样具有性价比的小排量车,谁会说它的市场要消失?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欢迎上海的所谓“二次限小”的政策,我们不应该在维护产业的幌子下去保护落后企业,让全民买单,而应该鼓励那些能生产更高安全性、更高燃油经济性的优秀企业大力发展。在微型车行业也同整个汽车行业一样面临着资源分散,行业集中度不够的问题,导致我们的整体竞争力减弱。所以,我们应该呼吁的政策应该是扶持我们的优秀企业做大作强的政策,而不是给本已失去市场竞争力的落后企业额外的保护,这样的政策会让我国的汽车业、消费者继续付出昂贵的代价,换回的却是裹足不前。在饶达先生从节能减排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高度,呼唤燃油税尽快出台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有所误解,更不应忘记相关汽车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

市场份额下滑的真正原因

目前的微型车市场份额下滑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我们再次强调不是销量下滑)

首先,国家2008年以前的限制政策,制约了各个企业对小排量车的战略投放。当去年国家对小排量解禁并逐步推出相应鼓励措施时,多个企业在小排量车型上面形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国家相关政策的向好,企业并不能一时转变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同时在10万元车市降幅增加的情况下,一批有竞争力的时尚新车型,挤占了部分微型车市场。

其次,消费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有相关的鼓励政策和企业的积极推进,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优质小排量车型,在能源紧张的今日,小排量车型有充分的市场空间。近两年,车市竞争的核心在中级车和中高级车市,不管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都部分忽略了这个细分市场。部分多年没有调整产品结构的小排量车,在多款车型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下,受到较大影响。

微型车要消亡是个纯粹的伪命题,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至少基于整个汽车行业的战略,呼吁燃油税尽快出台还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汽车企业对微型车发展责无旁贷,仅强调政府政策的支持不够,是在推卸责任。当问题发生时,企业至少需要研究,为何还有奇瑞和五菱之光这样的另类小排量车型大势上升。同样的市场环境,为何命运不同?

篇10:荣威的营销,是成功还是失败?

双方之所以发生争论,是因为各自的角度不同,正方属于“过程论者”,反方是“结果论者”。从过程来看,荣威的营销的确可圈可点:西方经典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品牌LOGO、大手笔的巨型广告宣传、英国贵族式的车展展台和展厅、英伦绅士生活方式的推广、全国性的驾控之旅……荣威的每一次营销活动,都会让媒体和公众眼前一亮。加上有南汽名爵相对较差的营销活动作为参照系,我不止一次听到许多业内人士由衷地赞叹:上海人就是会搞营销!如果做一次业界调查,估计90%的人都会给荣威的营销打高分。

但是,反方的意见也是值得重视的,因为销量虽然不是衡量营销成败的唯一标准,至少也是最重要的标准。没有销量的营销,只能是无效的营销,就像比武打擂,花拳绣腿固然好看,却不能打倒敌人,终究无用。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汽车厂家似乎都偏重于过程,力求把每一次营销活动搞得很花哨,吸引眼球,而不去追问这些活动对销量的提升究竟有何帮助。所以,我们看到,20汽车营销活动的场面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更富有创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迈腾跑到北京居庸关长城脚下搞上市活动,据说花了上千万元,但迈腾的实际销量却并不令人满意。

回过头来看荣威,我个人的看法是,荣威的营销是否成功,现在还不能简单地下结论,毕竟它还是一个新品牌,上市的时间太短,不能因为目前的销量太小而否定其光明前途。而荣威一年来精彩纷呈的营销创新案例也证明,荣威的营销团队在国内当属一流。但我又是一个“方向论者”,向来认为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开展营销工作,过程不好看不要紧,销量暂时不大也不要紧,但如果方向错了,过程再好看,也不会得到好的结果,

对于荣威,我认为它的品牌定位有些偏差,如果上汽仍然坚持这个定位,那么荣威品牌就很难支撑较大的销量,只能在某些细分市场上与国际品牌抢饭吃,这显然与上汽打造国际化自主品牌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我们知道,上汽给荣威的定位是“英伦经典轿车”,同时还造了一个“车市第四极”的概念,将“英系车”与“日系车”、“德系车”、“美系车”并列。从表面上看,这很符合逻辑:荣威的前身为英国罗孚(ROVER),继承罗孚的贵族血统和品牌资产,可以迅速提升荣威的品牌含金量,同时还可以借罗孚的影响力打开国际市场。但是,上汽可能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从全球范围来看,英国汽车工业并没有什么地位,罗孚在国际上也是一个没落的汽车品牌,虽然有劳斯莱斯、宾利,但这两个品牌并不能给“英系车”加分。在中国,消费者虽然偏爱“欧系车”,但也只认“德系车”,连“法系车”(标致、雪铁龙)“意系车”(菲亚特)和“北欧系车”(萨博、VOLVO)都不太买账,更别说技术和设计稍逊一筹的“英系车”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上汽表面卖的是“荣威”,但消费者还是把它当成“罗孚”,而荣威强调英伦血统的营销手法,只会让消费者更加相信,荣威还是罗孚。换句话说,罗孚只是换了一个名字、换了一个制造工厂,以国产的方式在中国销售。这和丰田将凌志更名为雷克萨斯在中国销售没什么两样,谁都知道雷克萨斯就是凌志,所以雷克萨斯的销量没有因为换名而受到影响。同样的道理,年荣威品牌在中国销售1万多辆,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罗孚品牌的最大接受程度,这离不开荣威营销团队的杰出工作,如果换了别的厂家,荣威在中国能卖个四五千辆就不错了。

所以我认为,荣威越是宣传自己的英伦经典造型,越是强调自己的绅士品位,就越把自己定位成一款个性化、小众化的车型。如果不追求销量,到目前为止,荣威的营销工作是非常成功的,但如果上汽想把荣威打造成一个大众化、能实现较大销量的国际品牌,就必须对荣威品牌重新定位。

在这一点上,上汽可以借鉴当年上海通用打造别克品牌的案例。和罗孚一样,别克在美国也是一个很老气的品牌,但上海通用为它注入了中国传统元素,结果大获成功。中国消费者比较认可罗孚的技术,但不一定认可英国的生活方式和品位,所以上汽必须给荣威注入更多现代元素(不一定是中国传统元素),将它打造成一个在技术上与罗孚有紧密关联、在品牌内涵上没有一点关联的全新品牌。

篇11:辛亥革命到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孙中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不足,实同党人心之涣”。

从客观原因上说,是由于帝国主义用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并且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篇12:真没想到我成功了作文

童年的记忆像一片羽毛,越飘越远;童年的`记忆是一个个泡泡,五颜六色;童年的记忆是一串气球,飘向远处。而有一件事我记忆犹新,真没想到我成功了。

那天秋雨蒙蒙,我们一家人来到乡下奶奶家。看到奶奶正在小山似得花生堆旁捏花生,她一看到我就笑盈盈地说:“乖孙女,来帮奶奶捏花生。我们把这一堆都捏了吧!”我想:蒸花生,煮花生,干嘛要捏个口子呢?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说:“把花生捏个口子才更入味呀!”听了奶奶的解释,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加入了捏花生的行列。

只见奶奶飞快地捏着花生,捏了一个又一个。我想:这么简单,三岁小孩都会,别说我了。我信心满满地拿起一个小葫芦似的花生,两个手指用力一捏,可小小的花生好像在和我作对,我怎么捏也捏不开。奶奶笑着说:“小丫头,别看花生小,但它可结实呢!要用两个手指———食指和拇指捏住花生的嘴子,把力气集中到手指上用力一捏,就开啦。”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开始捏花生了。呵!还真有用,不一会儿,就捏了十几个,可才捏了一会儿,我的手就捏红肿了,想放弃了。这时,我抬头看了看外面,因为这几天每天下雨,雨点竟然滴出了一个小水坑。我不禁惭愧地低下了头,心想:这就是“滴水穿石”吧!我又继续捏花生了,虽然手又红又肿,但我还是默不作声地捏着花生。本以为我会知难而退,可没想到我竟然成功地把这堆花生都捏好了。

篇13:追求成功的伪婚姻

第一次被打时,你心里唯一的念头是一定要离婚。可他打完就后悔了,跪在地上求你,痛哭流涕骂自己不是人,之后那段时间他抢着干家务, 陪你逛街,又给你买昂贵的钻戒, 带你出国游。

你被感动了,又想起当初自己如何不顾家里人反对一心要嫁给他,想起结婚这几年为了他的事业做出的诸多牺牲,如今眼看他有了出息,你怎么舍得放手让别的女人享受胜利果实?有原谅,就有无法遏制的第二次,第三次。次数多了,你也摸到规律: 只有在他接到大项目、承受不住工作压力时才会因为任何理由把你当作发泄的沙袋,用拳头和毒舌一起羞辱你。

被打时,你在心里阿Q地唾弃他:凤凰男,只有打老婆才有出息。但他一对你好,你又看到和睦相处的曙光。你下意识为他找到开脱的理由:这两年房地产不好做,他是项目负责人,我能理解他。其他人看你的眼神,让你觉得自己也许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不离婚的理由可以冠冕堂皇,也可以很现实。比如你已经习惯这样不为生活奔波的全职太太生活。在这个定位为上海金领人士的高档小区,被打的妻子也不只你一个。都是全职主妇,有一个收入和出身都差不多的丈夫,他们成天焦虑,为自己只是公司二层梯队的小头目身份焦虑。三十多岁,如果不拼搏、不废寝忘食加班熬夜、不在每一个工作细节面前都如临大敵,会丢脸,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抛弃。

作为受害者,你们互相诉苦,寻找应对良策,不过话题到末尾,又回到息事宁人的互相劝慰:连嫁进豪门都会遭遇家暴,家家都有不能说的酸楚,男人在外面也累,对家也尽职尽责,该知足了。不管是人生还是婚姻,本就是有得有失;但用当肉沙包换衣食无忧的生活,你也说不上是值当不值当。

有时你觉得自己是最懂丈夫的人。他是被贴了标签的凤凰男,你则是凤凰女。他从福建的破陋村小到百里挑一的县中,再到万里挑一的重点大学,最后杀进500强的外企,他毫无退路,不然一辈子就要呆在落后的老家、守着粗鄙过一辈子,然后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全寄托给下一代。他的身体和神经都习惯了被恐惧笼罩,一丝也不能放松。

而你呢?你在海滨小城的娘家也为你找到这样争气的潜力股与有荣焉。当年你对他好,坚信这些好能换来房子、车子、票子,能过上大城市的富足生活。他做到了。无论参加同学会还是同乡会时,他都是你少不了的骄傲谈资。他给你的让人羡慕,别人都称赞你们真是贤伉俪。但有谁知你早被丈夫的焦虑传染。你同样不允许自己有失败的婚姻,你必须忍,必须让别人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凤凰男,无论男女。但终于有一天,连钻石、出国游都不能抚平伤痛了,你提出分手。曾经你对父母、长辈说:他对我很好,就是脾气不好。可现在,面对苦苦哀求你们不要离婚的婆婆、母亲,你说:他是对我好,但他从来没把我当作妻子来尊重。

你终于意识到在这桩婚姻里,最大的敌人不是小三和上司,是你们的成功焦虑症。随时可以为梦想中的成功放弃本该重视的东西。你在他眼里不是妻子,而在他自己眼里,他也只是射向成功的那支箭。

篇14:真成功学,还是“伪成功学”

“不知不觉,我已经是大三的学生了。不久的将来我即将面临毕业,但我却不知道今后的道路该怎样走。

这两年经济状况不好,大学生就业难成了家长和我们最担心的事情。前两天我去看了一场省里的双选会,人山人海,到处都是拿着简历求职的毕业生。‘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想到辛苦读书四年还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我真的有点害怕。父母希望我继续深造,他们觉得读研能提高学历,光宗耀祖;可是我又担心三年后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也不乐观。我很矛盾,也很犹豫。

考研还是就业,我该如何选择呢?

这是论坛中以为坛友的留言,颇能代表大学生面临就业和考研选择时的矛盾心态。大三,是目前许多大学生做出职业选择的重要转折时期。因为临近毕业,并且耳闻目睹师兄师姐们在就业或者考研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努力,大三学生往往会对自己的前途和职业理想产生关注。一方面,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期待,准备摩拳擦掌大展宏图;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由于涉世未深,也会为前进途中含有的太多不确定因素而感到迷茫,甚至是恐慌。

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通常有四条路:就业、考研、出国和创业,而就业和考研几乎是绝大部分同学都会列入考虑范畴的两类出路。尽管就业和考研最终都是为了在事业和职业发展中有所收获,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但在特定的时间要对两条道路进行取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这个选择本身就可能对人生及发展起决定作用。于是,很多人站在这个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不断地问自己:未来的路,我该怎么走?是向左走,直接投身六百万的大学生就业大军,在社会实践中证明自己的价值?还是向右走,在提升自身能力和拓宽发展平台等方面积蓄力量?

我们曾经用“为什么选择就业”或者“为什么选择考研”这样的问题问过一些同学,不少同学的回答让人担忧。选择就业的同学,有的说,毕业生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难找,还是早点找个工作占着个坑算了;有的说,他对现在学的这个专业不感兴趣,不想继续读了;还有的说,他目前学的专业就很难找工作,我可不想再读三年后同样要面对失业。而选择考研的同学,有的说,父母希望我的学历越高越好,周围的同学都考研,所以我也决定考;有的说,现在工作不好找,干脆就考研吧,读个硕士可以提高学历,还可以回避经济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还有的说,我学的是基础性理科专业,最好的出路就是出国或者到科研院所及高校工作,可这些对学历的要求都很高,虽然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但是就像进了死胡同,只能一头走到底了。

很显然,上述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在面临就业或者考研的选择时既无奈又有些盲目。这可能与他们没能把握好自己的真正需求,对个人及社会形势估计不足有关,因此容易在就业压力和家人期望面前迷失自我。在职场中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人们在职场发展中撞到了南墙,并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产生了疑问,才回过头来质疑最初的抉择,重新反思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及发展规划。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在进行考研或者就业的选择之前就做好职业规划?只有尽早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对自我职业方向做好准确的定位,我们才能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并使其不断增值,从而增强竞争力。

或许一些打算就业或者正在为找工作发愁的同学会很无奈:现在不是我想选择工作,而是工作选择我,一毕业能顺利地找到工作就不错了,哪里还敢谈什么理想和规划?还是先解决温饱问题重要啊。又或许一些打算考研或者正在为考研而努力的同学们会感到有些不耐烦:我现在想的就是考研,以及如何考上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哪有那么多时间来考虑职业规划的问题?还是把职业规划留到临毕业的时候再说吧。其实这是我们很多人对职业规划的误解。人生好比一次旅行,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奔跑,可很少有人停下来真正认真想一想:我要去什么地方?为了这个地方我需要做些什么?我现在千辛万苦想去的地方是我真正喜欢的吗?

那么,如何才能在“就业还是考研”的选择前把握自我?曹老师建议大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职业规划的意识

曾经有一部以大学生活为主题的好莱坞电影讲述了一个美国年轻人连读7年大学的故事。在影片中,男主人公不愿毕业,故意不修满学分,在大学里非常滋润地过起了“超级学长”的生活。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的事情居然有现实真人版!真人版“超级学长”名叫强尼·莱切纳,今年29岁。从1994年在威斯康星-白水大学注册至今,莱切纳在这所学校的求学生涯已超过12个年头。在校期间,莱切纳主修了3门专业,又修了戏剧、通信、教育、女性研究等课程,到目前为止,他已修满242学分,远远超于学校规定毕业学分。面对批评,莱切纳似乎并不在意,“这个世界上有几百万人不知道自己此生要做什么,我是其中之一。我不想长大,只想追随自己的想法。”

莱切纳似乎是那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类型的人,缺乏人生规划的意识和行动。他可以过着拮据的生活,可以追随自己的想法而不随波逐流——其实就是永远待着校园里,放弃就业。表面上他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是随遇而安,但实质上他对自己缺乏目标、对社会缺乏责任感。虽说莱切纳是一个特例,他的经历也很特殊,但却代表了这样一类群体的存在。这类群体将对人生的规划和目标看作为束缚,轻视社会责任,缺乏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最终浪费的是自己的时光和生命。

成功人士与非成功人士的区别往往就在于成功人士始终有强烈的规划意识,自觉自主地进行职业规划。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班菲德(Edwant·Barfield)博士对美国社会进步动力的研究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他们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动规

划时,都会用长期的观点去考量。他们会规划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未来计划。他们分配资源或做决策都是基于他们预期自己在几年后的地位而定。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仅对于刚刚跨入社会的职场人士,而且对于考研一族,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如果我们参加工作或者决定考研前,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并且从来没有对自己未来进行过长远规划,从来没有针对自己的理想和规划来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和岗位,那么很可能等我们到了30岁,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真正专长和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到那时候,我们将会面临在现有岗位继续下去出路不大,重新转行又要花费很大力气和付出巨大机会成本的尴尬境地。

(二)进行准确的自我认知

小常是某大学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硕士生。七年前,源于父亲职业的影响,小常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电气类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学校录取。大学期间,通过对专业知识的不断了解,小常渐渐感觉到自己对工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似乎缺乏兴趣,却能够在丰富的社团活动和学生干部工作中体会到乐趣。因为自己具有外向、喜好社交的性格特点,又在组织、协调和统筹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小常本科毕业时很想从事管理性质的工作,但专业的限制使他最终还是与某市供电局签约,成为一名技术人员。

一年后,出于对工作的不适应和不喜欢,小常决定通过考研来改变这一切。但究竟报考什么专业的研究生,小常很是犹豫:如果报考母校本专业的研究生,显然考取的把握最大,但自己明明是不怎么喜欢这个专业的,继续读下去肯定很难受;但如果报考管理类或者其他相关专业,尽管符合自己的性格需求,而且专业兴趣也很大,但是考研成功的几率可能很小。犹豫再三,小常接受了父母和朋友的意见,还是选择报考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转眼两年过去,小常即将再次面临毕业和就业。想到本科毕业后的心路历程,小常很矛盾,他担心硕士毕业后就业面越来越窄,最后又只能重复本科就业时的选择——从事技术性的工作。考研还是就业:职场成功人士教你抉择(2)

http://.cn2010年07月09日 18:00跨考网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高考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往往被喻为中国学生人生中意义最重大的两次考试。如上述案例中的小常同学,高考时,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是不明确的,不知道自己喜欢学什么、适合学什么,对社会的了解也很有限,因此这个阶段很难形成明确清晰的职业规划,高考志愿的选择也往往由家长代劳。但是,经过四年的本科专业学习,甚至还有几年的工作实践经历,在对自己以及社会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很多学生往往能够自主地对考研的专业和学校进行选择。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小常的苦恼就在于选择考研的专业时过多参考了家人和朋友的意见,而忽略了聆听自己的心声,明明了解自我对专业的态度、需求以及个人的性格特点,却不能坚持内心的需要。尽管他学的专业比较热门,但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无法释放出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还有可能是一事无成。假若小常在面临抉择时,能坚持自己的信念,或许会是另一种结局。因为,只有你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性格特征,不同倾向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模式,其潜在的职业发展方向也大不相同。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我们要分析考研和就业两大发展方向是否与自我认知相匹配。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职业规划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就是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要做到“人职匹配”。如果我们所选择的职业正好需要使用自己所偏好的性格和行为倾向,那我们就更容易得心应手、轻松愉快、富有成就;反之则会不适应、困难重重,给个人的发展和组织造成影响。在现今的职场中,因“性格与职业”的选择发生错位而导致职业失败,已逐渐成为职场人士面临的越来越严峻的问题。从心理学的意义上看,性格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从人的职业发展来看,性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匹配度,却很可能决定了事业的成功与否。例如像小常这样外向、喜好社交的性格,可能更擅长从事那些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倾向于在组织或团队中充当沟通和协调的角色;而内向、喜欢研究的性格,可能更擅长对科学或文化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工作,倾向于用理性和分析来处理问题。怎样才能让你的“个性”成为职业发展的导航者,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评估自己的性格和行为模式,以及了解“性格与职业定位”之间的关联性,并进行准确而有效的职业定位。

Google(谷歌)公司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说,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考研前,我们应该问问自己的内心:我选择什么专业?我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我对这个专业的学习和工作是不是充满兴趣?我是否能够胜任这个专业的学习和工作?我要以此专业作为终身职业发展的方向吗?就业前,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我选择什么职业?我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我对这个职业是不是充满了激情?我是否能够胜任这类工作并不断地为之而努力?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请你要慎重了。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兴趣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活动及对象所产生的积极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它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不仅对人们正在从事的事情、活动、项目或工作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还为将来可能开展的事情、活动、项目或工作做好积极的准备。如果我们选择汉语言文字学这个专业作为考研的专业目标,不仅仅是因为容易考取或者容易就业等外在的吸引力,更是因为自己内心对这个专业的喜好和兴趣,那么我们就能保持长久的学习和研究热情,也容易取得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效果;如果我们选择在生物制药企业担任研发人员,不仅仅是因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更是因为喜好研发工作的挑战性和创新性,那么我们才能忍耐一次次失败再失败的寂寞和枯燥。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对某个职业和专业领域感兴趣,并具备足够的能力来胜任时,我们才能学会享受学习、享受工作、享受成功。

(三)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充分了解

读研之前,张玲玲有一份旁人看来很羡慕的工作——事业编制的市政府文化局工作人员。因为一直无法落实公务员编制,33岁的她总是对身份和待遇被区别对待而感到忿忿不平,于是一气之下决定辞职考研。由于本科毕业后英语落下很多,为了确保考研的顺利和成功,她选择了报考人数较少的中共党史专业,并如愿地被录取为公费生。此前她从导师和师兄师姐的口中了解到,这个专业最理想的工作是进高校、市委党校或社科类研究所,此外一些政府政策研究机构以及历史纪念馆之类的单位也有一定的需求,但随着这两年专业人才的逐步饱和以及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张玲玲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似乎难度越来越大。可是,如果不找专业对口的岗位,除了求职竞争时没有专业优势,自己也觉得浪费了读研这三年的光阴和专业研究方面的努力。想想毕业时自己在性别和年龄上都不占优势,张玲玲真的后悔不该意气用事。

从考研的角度看,社会需求情况是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往往对考生的职业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些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往往会使考生趋之若鹜,成为所谓的热门专业;那些社会需求量小、就业前景不够好的专业,会引起考生对“毕业意味着失业”的担忧,所以门可罗雀,成为所谓的冷门专业。张玲玲所就读的专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中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专业,但是近年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扩招,以及传统岗位的饱和甚至减少,就业面趋窄,就业难度增加。加之张玲玲在报考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就业状况,其对就业难度的心理承受力自然也就相对较差了。

但另一方面,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之间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俗话说“风水轮流转”,一些研究生专业虽然目前的社会认可度较高,但随着该专业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社会需求就会呈现递减趋势,因此很可能出现三年前报考时门庭若市,三年后毕业时无人问津的巨大反差。所以,考生在选择社会评价较高的专业时,也要对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做适当的了解和评估,了解所选专业的社会评价与目前的社会需求是否平衡,评估未来的专业需求状况。从近几年的报名情况来看,考生多集中于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法律、企业管理、金融、通信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相对其他专业来说,待遇高且职位需求量大,但近年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恶化,专业的社会需求量较前几年出现明显“缩水”。反而一些以往不太引人注目的专业或者新兴专业,如信用管理、资产评估、物流管理、房地产评估等专业,却悄悄地“火”了起来,社会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加。

从就业的角度看,社会需求不仅仅包括社会和经济体系对各个专业的需求情况,还涵盖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一方面,不同的职业或岗位有不同的专业素养要求,同样是招聘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高校外语教师和外企老总助理这两个岗位对专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显然都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不同的职业或岗位对毕业生职业修养的要求也迥异,同样是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从事技术工作往往要求具备认真、严谨、创新的特质,强调团队精神,但如果从事市场推广工作,则可能更注重其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我们只有在认识自我、找准定位的基础上,积极关注人才市场的走势和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人才与市场的匹配,才能制订合理的职业规划方案。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因此某类职业的发展前景不仅仅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间接相关,还和这类职业与社会需求的供需情况直接相关。例如,随着企业不断发展,企业所有者需要将产品的销售及服务进行专业分类和划分,因此有了一级代理商和二级代理商之类的区别。同时,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还促生了许多新兴行业,我们只有保持关注社会需求的高度敏感性,才能及时把握机会。像会展策划师这一新兴职业,就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迅速扩展而应运而生的,它的工作范畴涵盖了会展项目的市场调研,进行项目立项、招商、招展、预算与运营管理等方案的策划,项目销售以及现场运营管理等,是一个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行业。像市场营销、工程管理,乃至衍生出的做布景的美术设计,做文案的中文、新闻,做广告、搞招商的广告学等专业的人士,都有可能凭着悟性和整合能力分一杯羹。

(四)保持坚持不懈的恒心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对兄弟的家住在八十层楼,一次他们外出回来,一人背着一大包行李回家,却发现大楼停电了。兄弟俩决定一起爬楼梯上去。可是到了二十楼的时候,他们已经气喘吁吁了,再爬了十层楼,他们觉得包实在太重了,于是决定先把行李放在三十楼,第二天再下来拿。可是当他们努力了很久,终于走到家门口时,却发现原来家门的钥匙留在行李包中。

细细思量这个故事,我们能从中明白许多关于人生和职业规划的道理。我们在二十岁以前一直活在家人的期望和老师的期许之下,背负着很多的压力。在二十岁之后离开了众人的压力,脱离了长辈的规划,怀着满腔的热血,准备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是很快便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很多人在困难、压力和挫折面前选择了放弃,等到了八十岁快要死掉的时候,才想起自己好像有什么事还没完成„„原来,二十岁的梦想还没有完成。无论考研还是就业,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坚持不懈的恒心,因为任何一条道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途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能不能顺利地实施职业规划,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做到坚持。有些人在考研的最后攻坚阶段,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专业没有把握,就贸然放弃了考试,结果可能造成终身遗憾;有些人在工作初期因为受到一些小挫折、小委屈,就认为工作不适合自己,这样反反复复地换了好几份工作,最终可能一事无成。

梦想离成功往往一步之遥,这一步就是坚持。如果奥运会的开幕式只有一个完美的设想,而没有不断完善的设计方案,没有导演团队和千万演职人员的共度难关,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向世界呈现一幅最美的画卷。美国的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斯曾经提出过一个成功的万能公式:成功=明确目标+详细计划+马上行动+检查修正+坚持到底。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要想成功,除了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之外,坚持是最终的一个关键因素。

考研还是就业,这也许是一个很让人为难的选择,但只要我们拥有职业规划的意识、具备认识自我和认识社会的慧眼,同时加上永不懈怠的努力,任何困难相信都能迎刃而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诗句很生动地描绘了职业规划的意境,我们只有站在职业规划的高度,才有可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真成功学,还是“伪成功学”】相关文章:

伪成功现象美文04-10

成功还是失败05-03

那一次我真成功了05-11

成功学语录05-07

青木仁志的成功学:掌握成功的方法04-18

成功学经典语句05-27

成功学全集范文05-18

温和成功学范文05-21

系统成功学范文05-22

EQ成功学04-21

上一篇:毕业实习工作计划安排下一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测试题及答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