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现象

2024-04-10

物理现象(精选8篇)

篇1:物理现象

物理现象,即物质的性质(如温度、速度等)、结构、大小、形态等变化而未生成新物质的现象,换而言之,物理现象即能直接感知的物理过程或物理事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现象教学,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认识、探究物理规律,对一些物理情景形成条件的模仿,再现物理过程,进而找到其形成、变化与发展的原因等而进行的教学行为。

篇2:物理现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现象,可更直观、形象地再现物理过程或情景,积极推动着物理学习。

第一、可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物理现象,可有效导入新课教学,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如惯性现象的演示实验,教师可把若干棋子叠放于一块,再手拿一把直尺,同学们,若老师在这些叠放的棋子中抽出最底层的一个,却可保持上面其他棋子不动,你们认为可能吗?于是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意境中。

第二、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当现象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表象时,学生才可脱离具体事物,进行多种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开始于感知操作,若缺乏一定的感知,学生在脑海中则难以形成表象,无法激活思维,这限制了知识的内化,因而学生对知识往往是死记硬背。

如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时,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实践,利用手指压下放于水里的乒乓球,使其亲自体会浮力的大小变化,然后指导他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以获得正确物理表象,从而为后面物理问题探究的做好铺垫。

第三、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观察方法与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能力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能力之一。

当学生学会观察后,才会有增强对事物的敏锐感,从而把握事物本质属性,发现事物真正面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主要为:观察具有目的性,可辨析对象的特点,了解所观察对象的变化及相关条件。

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则需注意如下几点:观察需具有客观性、精准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目的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诱导学生,使其学会观察,积极思考,把握科学观察方法,形成正确的观察习惯。

如探究如凸透镜成像规律,在观察凸透镜成缩小像与放大像现象时,学生会疑惑:为何凸透镜能成多种像,其条件是什么等。

二、初中物理的物理现象教学策略

1、加强物理实验现象教学

由物理本身看,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同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实验现象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有效手段。

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利用形象、生动的实验现象,以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意识,让学生在分析物理问题时能够找出与之相关的物理现象为有效支撑点,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把握问题分析与研究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思维定势与前概念等影响,学生在认识物理现象上会出现一定的错误。

因而,教师需指导学生抛弃错误的或者片面的认识,构建科学认识。

如简单电路测量与连接问题,在做题时,学生出现的错误非常明显,譬如滑动变阻器阻值不可变化,在电源两极短接了电流表灯。

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这些仪器缺少有效感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借助一定的物理现象加以展示说明。

另外,在新课导入时,教师也可借助小实验展开,以激发学生探究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当然,物象实验现象需要直观而简单,让学生易于感知。

如学习压力时,教师可演示玻璃瓶受力而形变的物理实验。

在施力前,教师可提出问题:以手来挤压玻璃瓶,玻璃管中的水柱会变化吗?这样,通过玻璃管中的水柱高度变化,展现了瓶体形变。

2、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

在物理现象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凸显物理过程的探究,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物理现象与教学的关系,切忌侧重物理现象教学,而忽视了对现象的研究,弱化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育,不然,学生仅仅看到物理现象,却没有把握学习目标。

因此,在初中物理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展示的现象应与物理问题有一定的因果联系。

如将一木块立于平面车上,当拉动小车后,这一木块也跟着车子共同运动。

而当小车碰到障碍物忽然停下运动时,小木块会从车上翻倒下来。

在此实验中,小木块翻倒,不能很好地体现物体将继续保持原运动状态。

因为,翻倒这一本身则是小木块运动状态变化。

而若在车上平放小木块,那么在车子忽然停下时,小木块则会“冲出”小车上,这一现象更贴合教学内容。

其次,在物理实验现象教学中,教师需展示的现象需具备直观性与目的性,并突显主要矛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学习需要的物理表象。

如滚摆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滚“滚摆运动变化”是观察对象,而“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则是观察目的。

另外,教师还需选取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在物理现象教学中,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课本插图或图片、生活事例等均是重要素材。

所以,在初中物理现象教学中 ,教师需要发掘多种有效的教学素材,并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物理现象。

此外,教师还需有针对性地进行物理现象教学。

篇3:物理现象教学

一构造现象

现象是本质的必然反映。任何原理描述的都是事物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其规律通过彼此间的变化及现象来反映。教学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感知, 分析其原因, 挖掘其本质, 从而揭示原理内容。让学生通过现象的直感和分析推理上升到理性认识,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有些原理比较抽象, 生活中相关的现象又难以看到, 教学中应设计相关实验构造特殊现象让学生体验, 如, 声音、颜色、形状、体积、质量、热量、光电、位置、状态、动静、快慢的变化等, 或者是通过仪表显示相关数据的变化。现象的构造必须直观、生动, 具有对比性、可重复性, 以简单易懂为原则, 尽可能让现象直观反映原理本质。

二夸大现象

有些变化规律在生活中不易觉察, 必须通过专门的方法和仪器来反映。如, 物体受弹性力的作用, 不论大小均会发生形变, 倘力太小或物体具有刚体特性, 形变将难以觉察, 可以设计实验通过毛细管来夸大体积的变化或光线偏转来“放大”。为测定地球的质量密度、万有引力常量, 卡文迪许精心设计实验方法, 用光线的偏转来“放大”库仑扭秤的微小偏转;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 常将环境变化、某些量的微小变化转变为电信号, 然后予以“放大”以便观察。

三量化现象

通过现象来描述的科学规律大多是一种定性的判断, 许多规律需要采集数据, 用数据和数学关系来描述, 或用图表来形象地说明。如, 欧姆定律、功率公式、焦耳定律、阿基米德原理、动量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等。采用数学公式、图表、图形等多种形式来量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因此, 通过精确量化相关现象来说明问题, 通过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原理, 对强化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而且在教学研究中, 一些深层次的规律已经远离日常生活,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挖掘。

四分析预测的现象

某些规律是理想化的结果, 是在实验基础上的抽象。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 技术的制约, 至多不过是通过具体的精确的实验操作来逼近, 必须以现有实验事实为根据, 充分利用大脑思维, 展开想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或提前做出某种预测, 以便指导今后的研究, 并尽快找到事实根据, 这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如, 牛顿第一定律、光线、场与场线、质点、点电荷、绝对黑体、理想气体等理想化模型的建立;海王星、冥王星未发现前的预测等。科学就是这样, 没有深刻的逻辑推理和具有开拓性的预测, 即便迎面走来, 也会擦肩而过, 失之交臂, 最终也捕捉不到科学的规律。教学实验引导学生预测, 虽然不具备以上重要意义, 但这种做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今后有机会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因此, 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分析现象、数据, 不错过细微的变化, 不放弃一个反常的数据, 成功了要确认成功的环境条件、仪器状态、操作方法, 失败了要分析失败的原因, 如何去克服。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比较现象

许多规律的描述都是直接或间接对不同量之间关系的描述, 如, 相关的力学量、电学量、热学量、光学量等。因而, 实验设计应尽可能将这些量用比较直观的现象来反映或直接用仪表来测定, 以便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通过控制变量或状态来实验, 若条件允许的话尽可能用多套装置同时比较, 这样学生观察一目了然, 印象深刻, 通过求同比、求异思维, 分析、鉴别, 得出正确的结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很多都是通过实验的对比、分析得出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有比较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原因和结果。

六利用生活现象

生活是个大课堂, 人类自有史以来的历史事实, 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衣食住行的日常活动均是学习的对象。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并能从中获取收益。为课堂理论教学做好铺垫, 教师更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向生活学习, 将生活中能够接触的生活行为习惯、工作方式纳入自己的思维体系, 作为教学素材, 积累以备所需。教学应用时通过引导分析, 让科学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

总之, 物理现象教学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篇4:评古诗中物理现象

关键词:参照物 机械能 平面镜成像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光的直线传播 扩散现象 湿度影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07-01

我国古诗博大精深,寓意含蓄深刻。詩人对自然现象观察细致且富有想象力。也许诗人当时还不知其中自然科学现象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解释其中的原理。但自然现象的神奇、直观,又给予诗人很多遐想。于是,他们通过应用文学的艺术,表达诗人内心的思想、志向、托物言志、感物心怀,阐述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下面我就简评一些古诗中的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以及现象的解释。

1 力学现象

1.1 参照物

唐朝李白的《望天门山》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其中诗人以自己所坐的船为参照物,描写两岸青山的运动,青山好像向诗人走过来。诗人又以两岸为参照物,描绘船是从东边太阳升起来的地方向西边方向顺流而下。诗人巧妙应用参照物,生动描绘天门山夹江对峙的特点和小船由远至近出现。有山有水、有动有静,构成一幅壮丽的山水图卷。

再如清朝孙原湘的《西陵峡》诗句:“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郢树碧从帆底尽,楚台青向橹前来。”其中诗人以自己所坐的船为参照物,把江岸边上的树描绘成从帆底退去。把前面楚台描述成扑向船橹一样。正是诗人以船为参照物,才有了动、静物体正好颠倒过来写。既写出船行至西陵峡独特的感受,又给读者以新奇的印象。

1.2 机械能

汉五朝刘邦的《大风歌》诗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诗人形象描绘狂风的威力,它具有强大动能,使满天云朵飞扬。

再如唐朝王维的《少年行》诗句:“一身能擎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这是一首描写战斗场面的诗。一个人能拉开两张雕花大弓。张开的弓,它具有很大的弹性势能。在射箭时,弓的弹性势能就转化为箭的动能。使箭能够射杀远处的敌军将领。

2 光学现象

2.1 平面镜成像

据考古研究,公元600年左右,我国齐家文化后期,已经制造出相当水平金属反射镜叫鉴,作为镜子使用,所以古代就有很多关于镜成像的诗句。

唐朝张九龄的《照镜见白发》诗句:“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诗人用白描手法,通过观察在明亮的镜子里他自己的形象,发现不知不觉已经满头白发。这里就应用到平面镜成像。

古诗中以水面作为镜面,创作的诗歌也比较多。如翁卷的《野望》诗句:“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这首诗描绘秋天山水清冷美,诗人无意间看到水底下显现出座座青山。物与像浑然对称一体,水天一色。诗人突然一大发现,一定感触颇深,他当然没想到,这就是物理课本里的镜面成像。

2.2 镜面反射

清朝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诗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首诗写诗人夜晚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色。一盏渔灯为什么能照耀成一河星光闪烁?平静的水面还不行,因为它只能把一定范围水面反射光线射到眼睛,其余大部分水面是黑暗的。当平静的湖面在微风吹过后,水面变成无数个方向不一致的小镜面。这样一盏灯照到水面上,水面好像有无数个小镜面在反射光线。各个小镜面反射光线都能进入人的眼睛,所以形成整个河面闪烁。

2.3 光的折射

唐朝储光曦的《钓鱼湾》诗句:“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这首诗刻画青年小伙在爱情中期待的心情。其中“潭清疑水浅”含有光折射现象。潭底反射光线从水介质传到空气介质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即潭底所形成的像。像离水面比实际潭底离水面要近些。所以小伙子看到的像比实际浅。

2.4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传播过程遇到不透明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称为影子。这个现象古代诗人也注意到,把影作为诗歌的创作对象并写下很多传世之作。如唐朝李白的《月下独酌》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其中诗中对影怎么成三人呢?我们可以从身临其境,感受到月球的光线直线传播照射到人,形成人的影子,还有人在酒杯中由于镜面成像形成的人的像,以及诗人本人自己构成三人。诗人又细致观察到“影”随“身”动的特点,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影子,写下动人的诗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这些也都是光直线传播现象。

3 声现象

3.1 声音的衍射现象和回声现象

唐朝王维的《鹿柴》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近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人发出的声音频率在85~1100Hz之间,对应声音的波长大约在0.31~4m之间。根据波的衍射条件,只要障碍物尺寸与声波波长相差不多或比声波波长更小时,都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0.31~4m这样尺寸在深山中容易发生衍射现象。“不见人,却能闻人语”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然诗中用“响”字,又突现出寂静山谷中,人声响起之后,回声四起的情形。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诗人用“响”字而非“声”字,颇见用心,且有科学的道理。

3.2 液体传声

唐朝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诗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句生动描绘小孩钓鱼时认真、专心致志的神态。生怕鱼儿受惊,远远就对问路行人摇摇手,不让说话。正是小孩懂得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这一物理现象。

4 热学现象

4.1 扩散现象

王安石的《梅花》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为什么诗人远远就知道那一片白色的,不是雪而是梅花呢?关键因为梅花清幽的香气一阵阵飘过来。这正是梅花花香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慢慢从远处扩散过来的物理现象。

4.2 湿度的影响

唐朝王维的《山中》诗句:“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描写初冬景色,由于天气变冷了,山中的水蒸气就可能达到饱和。于是,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以尘埃等小颗粒为凝结中心,形成许多小水滴悬浮在空中,使空气变得不透明,形成雾,使空气湿度增大。虽然山里没有下雨,但行人的衣服还是被打湿了。这就是雾中小水滴作用的原因。

以上例举若干古诗歌中的物理现象,只要我们仔细阅读,慢慢品味,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解读,就会体会到中华民族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诗苑精品[Z].

[2]唐诗三百首[Z].

篇5:初二物理声现象

声学 光学 热学 电学 力学

声现象

声音的传播与条件

1、声音的发生

(引起鼓膜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补充: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运用(利用回声可测海深、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声音的特征

1、乐音

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2、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

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声音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

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

听力。

4、噪声减弱的途径

5、超声波:音调高于2×104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次声波:音调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有些次声波对人体有害。超

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

补充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

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

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

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声的利用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例如;远处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可能到来,利

用声纳测海深,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检查病情,利用超声波对孕妇作

常规检查等。声可以传递能量。例如:医生利用超声波洁牙,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

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等。

练习

11、有一山峡宽1200米,两旁都是竖直徒壁,有一人在山峡内放一枪,头两次回声

间隔5秒,则人离两壁的距离是(设声速v=340米/秒).()

A.1025米,175米B.600米,600米

C.1000米,200米D.850米,350米

2、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

到()

A.一声B.2 声C.3声D.4声

3、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A.大于17mB.大于34mC.小于17mD.小于34m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来的.

A.电磁波B.真空C.空气D.耳朵的鼓膜

5、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A.运动B.振动C.温度升高D.体积膨胀

6、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A.快B.慢C.一

样快D.无法比较

7、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

1秒B.0.1秒C.0.01秒D.0.001秒

8、(10·绵阳)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这个事实说明()

A.敲打在空气中形成了两个声波B.声波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

C.声波在铁管中发生了反射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9、(10·南允)声音从水中传入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的大小将()

A.不变B.变大C.变小D.如何变化不能确定

10、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___发生___.

11、人耳能区分开回声和声源的条件是二者相差_____秒以上.

12、一架在3015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35米/秒.则

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_秒.

13、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气体传播得______.

14、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

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来.

15、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

_____m(v=340m/s)

16、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______________.

17、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

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1、A2、C3、A.

4、C5、B6、A7、B8、D9、C10、空气,振动. 11、0.1. 12、9.

13、快.

14、填“振动”,“空气”.

15、s=1/2 vt=1/2 x340m/s x1.2s= 204m16、液体(水)也能传声.

17、振

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练习

21.“高声呼叫”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

A.音调高低B.响度大小C.音色好坏D.以上说法都不对

2.盲人仅凭听觉就能分辨出交响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的A.响度不同B.音调不同C.音色不同D.演奏方式不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鼓膜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也越大

B.棒击鼓面越重,鼓膜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

C.声源离我们越近,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D.声源离我们越远,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小

1.声源发声时,声音的响度跟声源振动的当声源的声音的响度会越__________.

2.“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很高;

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____不同.

3.如果唱歌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

“低”指的是______________;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

4.如图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

出的声音的音调_________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__有关.

5.音调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决定的,________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

有关系,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

6.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产生的现象是_____,这是

由于_______.

7.张平同学学了“声学”知识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小实验.A是一根一固定桌面上的橡皮筋,另一端用细绳绕一个定滑轮连着一个小盘B,在小盘中逐渐地增加小石子或硬币,就能利用竹片在橡皮筋上弹出不同的声音.解释:(1)这些声音主要区别是______不同;(2)

声音有这些区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8.乐音的三要素是:音调、________和音色.

9.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________,声源振动的振幅越大,离声源的距离越近,响

度越________.

10.男生说话粗犷,而女生讲话较尖细,这是因为他们说话的________不同,其原因是男女

同学的________不同.

(1.振幅,振幅,越小2.响度,音调,音色3.音调,响度 4.高,振动频率5.振动频

率,频率;振幅,振幅,远近.6.解:“听到的声音不同”,“振动快慢不同,产生声音的音

调不同”.7.解:(1)“音调”,(2)橡皮筋被拉得越长即越紧,振动越快.8.答案:响度.9.答

案:高,大.10.答案:音调,声带.)

计算题

11.蝙蝠飞行时,不断从喉部发出一种高频率的声波,当声波遇到前方的昆虫或障碍物

时,则产生不同的回声反射回来,它的双耳听到回声,再经大脑的分析,就能辨别出前方的目标是食物还是障碍物,从而采取行动,或捕食或躲避,反应灵敏而准确.人们为了利用这

种特性,对蝙蝠进行了研究,发现蝙蝠喉部的发声体在4 s的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在400000

次~560000次之间,请你计算出蝙蝠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这样频率范围的声波人们能听

到吗?

12.根据对蝙蝠的研究,人们仿制了盲人用的超声眼镜,在眼镜上装有一个超声波发射器,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信号,经接收并转化成人耳可辨的声音信号,通过耳机传至两耳,从而

可判断出障碍物的方位及具体情况.若发出的超声波频率为11000 Hz,那么该超声波发射器的发声体每分钟振动多少次?

练习

31.我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_振动,这种振动

经过__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把信号传给_________,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2.人失去听觉是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发生了障碍.3.声音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

方式叫骨传导.4.人如果将双眼蒙上,靠听觉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是因为_________

5.从生物课上我们知道,耳聋分为____耳聋和____耳聋两种;前者____治愈,后

者____治愈.6.实验表明骨____(填“能”或“不能”)传导声音.二、选择题

7.下列关于人感知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鼓膜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B.将耳朵堵住后,仍能够感知声音 C.听小

骨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D.听觉神经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8.人们凭听觉可判断声源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靠骨传导判断的B.靠声源的音调判断的 C.靠双耳效应判断的D.靠声源的响度判断的(1.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大脑2.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

3.头骨,颌骨4.人的双耳效应5.神经性、非神经性;不可以、可以6.能7.D

篇6:中考物理涉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综观全国各省市中等物理试卷发现,以现实生活内容为背景的中考题比比皆是。这种命题方式的改变,促使广大师生平时留心观察身边的所见所闻,力求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自觉地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充分体验和感受现实生活,真正做到“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购物中的“物理”

题目:近期煤价节节攀升,少数不法商贩将煤碎石破碎后掺在优质煤中高价出售。客户为了不上当,最恰当的方法是检测下列物理量中的()。

(A)热值(B)热容材(C)温度(D)质量

厨房里的中考物理题

每位同学都进过厨房,但是注意过厨房里的科学知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厨房看一看!

1.在日常生活中,将面制品放在水中煮,不会发黄、变焦,而放在食用油中炸,则会发黄、变焦,甚至炸糊,这一现象说明()。

A.油炸食品的能力比水强

B.油的传热性能比水强

C.油的沸点比水高

D.油在沸腾时温度继续上升,而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2.小明两次煮鸡蛋,第一次在水沸腾后,继续用“急火”煮,第二次在水沸腾后即将火焰调小用“文火”煮,但仍然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将鸡蛋煮熟,两次比较()。

A.第一次省时间

B.第二次省时间

C.两次所用时间基本相同

D.第一次省燃料

3.夏天,厨房里的自来水管壁上常常有水珠,这是因为()。

A.夏天自来水的温度较高,蒸发较快,在管壁形成水珠

B.夏天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遇到温度较低的自来水管就在管壁上液化形成水珠

C.夏天气压较低,管内外压强差大,水透过管壁微孔渗出

D.夏天用水量大,水厂需要自来水加压,管内外压强差大,因此有少量水透过管壁微孔渗出

4.下列事件中不能说明分子运动的是()。

A.从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在空中飘荡

B.酒瓶盖打开后,屋子里很快就闻到酒香味

C.用盐水腌蛋,一段时间后蛋会变咸

D.往开水中放些白糖,水会变甜

5.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碗放在锅内的水中蒸食物,要求是碗不能与锅底接触,当锅里的水沸腾时,碗里的水会()。

A.稍后沸腾

B.同时沸腾

C.温度总是低于锅内水的温度,因而不会沸腾

D.温度能够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6.用高压锅煮粥,熄火后用冷水将锅浇冷却,拿去限压阀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内的粥仍在沸腾,而普通的锅则着不到这样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熄火后,锅内温度迅速降到100℃以下,但由于打开锅盖后气压降低,所以重新沸腾

B.熄火后,锅内温度高于100℃,即使不冷却,不拿去限压阀粥也在沸腾

C.熄火后,锅内温度仍然高于100℃,冷却后锅内气压比原来降低,打开锅盖后,气压降为一个大气压,所以重新沸腾

D.粥的流动性差,不易降温,熄火后,即使不浇冷水,不拿去限压阀粥也要沸腾较长时间

7.与厨房有关的两个词分别是“扬场止沸”和“釜底抽薪”,这两个词各说明了什么道理?

8.在家里用水壶烧开水时,当看到从壶嘴冒“白气”时,我们就知道水开了,在这一过程中看到的是___________现象。

9.用水壶烧水,当水开了后,用水壶向热水瓶中往开水时,你的父母在一旁提醒你:“水快满了”,那么,你的父母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呢2

10.在炒辣椒时,厨房里的人总是呛得眼睛水直流,有的还打喷嚏,这是因为___________。

11.用同样大小的力,使一个生鸡蛋和一个熟鸡蛋在桌上转动起来,将会发现,其中一个鸡蛋比另一个鸡蛋旋转得快些,时间也长一些。请你来判断哪个是生鸡蛋,哪个是熟鸡蛋?

12.家里的菜刀用过一段时间就要磨一磨,这是为什么?

13.在冬天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瓶开水,倒一部分出来后,再盖上软木塞,发现软木塞会跳起来;给热水瓶往开水,如果水只注了一半,盖上软木塞,过两三天时间想再使用瓶中的水,发现软木塞很难拔出来。试解释上述两种现象。

14.在高山上煮食物,如果用我们平常所看到的锅,则食物不会熟,而要用高压锅,请说说高压锅的原理?

15.筷子是我们吃饭用的工具,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杠杆?在洗碗筷时,将筷子放入有水的碗里,发现筷子断了,拿出来一看,又没有断,这是什么原因?

劳动中的“物理”

题目:山丹中学篮球场的水泥地面铺了一块很大的毛地毯,用来表演文艺节目。现根据节目要求,要把毛地毯往前移动2m,小王等几名同学拉起毛地毯的一边,费了很大力气才把它拉到前面。

请你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毛地毯很难被拉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请你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移动毛地毯?(不借助器械,设计两个简易可行的方案,可用文字或示意图说明)

答案:(1)毛地毯与水泥地间摩擦力太大;

(2)将毛地毯卷起来后滚动或掀起毛地毯远离目的地的一边,使之波浪式前进至目的地为止。

民间谚语中的“物理”

题目:我国民间有种说法叫做“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水面所在的位置往下,出现了一层均匀分布的小水珠。关于出现小水珠的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水的蒸发现象

(B)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是水分子的扩散现象

(D)水缸有裂缝,水渗了出来

答案:B

灾害中的“物理”

题目: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镜,它对太阳光的_________作用,可能导致森林火灾。

答案:凸透 会聚

如图所示,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某村民到大树底下躲雨,不幸被雷电台中造成重伤。此后村内谣言四起,说什么“魔鬼缠身”,什么“前世没有修行好”……家里人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不但不送病人到医院医治,反而求神拜佛,导致病人耽误治疗。

(1)文中所述的观点对吗?正确观点?

(2)为了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人们在高大建筑物上安装了_________;

(3)如果你遇到雷雨天气这种情况,你的做法是_________。

答案:(1)不对,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2)避雷针。

(3)不在大树下或高大建筑物下避雨。

广告中的“物理”

题目: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很多厂商一改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纷纷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但有些广告制作却忽视了其中的科学性。如图所示的两幅广告中,各有一处科学性错误,请你找出来并简要说明它违背了什么物理原理或规律。

(1)图甲错误:_________,它违背了_________;

(2)图乙错误:_________,它违背了_________。

答案:(1)壶身水面比壶嘴水面低,茶水却倒出来了 连通器原理

(2)汤匙看起来是直的 光的折射规律

漫画中的“物理”

题目:请你仔细观察如图中的漫画。究竟小猴和小兔谁分的萝卜重?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小猴分得的萝卜重。由图1可知萝卜平衡时,粗的那端力臂短,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得知粗端重。

劳动中的“物理”

一辆平板车的一个轮子陷进泥里,小红和小君来帮忙。小君采用帮助拉车的方法,小红采用推车轮的上部边缘的方法。若两人用力相同,方向合理,实际效果()。

(A)小君的好(B)小红的好

(C)一样

(D)无法确定

答案:B

烹饪中的“物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全家欢聚,常常煮汤圆以示庆贺。园园在帮姥姥煮汤圆时发现,生汤圆放入锅中,由于浮力_________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而下沉,煮熟的汤圆因其内部气体受热膨胀,浮力_________(填“增大”“减小”),致使浮力大于重力,汤圆_________。

篇7:物理总复习--声现象

1.(2010泸州)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后,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抗震救灾,被困在建筑屋废墟中的遇险者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这种做法主要是利用铁管能够向外()

A.传热B.传声C.通风D.导电

2.(2010乌鲁木齐)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C.传播声音的介质

D.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3.(2010烟台)吉它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A.振幅B.响度C.音调D.音色

4.(2010上海)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按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

5.(202010福州)优雅的《梁祝》用小提琴或钢琴演奏都很美妙,你能听出是钢琴还是小提琴演奏,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节奏

6.(2010扬州)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

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

7.(2010镇江)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的歌声,小凡说:“是刘欢在演唱.”他的判断是根据声音的()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频率不同

8.(2010肇庆)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两次敲击同一个音叉,比较音叉两次发出的声音:()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音调、响度、音色均不同

9.(2010龙岩)在201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小虎队20年后重新聚首,演唱了他们的经典歌曲。在演唱时,观众能分辨出三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他们歌声的什么不同?()

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

10.(2010恩施)恩施民歌“龙船调”享誉世界。当歌唱家宋祖英和本土歌星杨娟在演绎这首歌曲时,我们不用看,只需听,就可以分辨出是哪一位在演唱。这是根据声音的()来区分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振幅

11.(2010宜昌)看电视时,我们调节电视机音量,改变的是电视机声音的()

A.音色B.响度C.音调D.传播速度

12.(2010莆田)有些老师上课时使用便携扩音设备,使声音更加宏亮,这是为了增大声音的()

A.音调B.音色C.频率D.响度

13.(2010黄冈)“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14.(2010荆门)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

法,错误的是()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 几次敲击声,其中最

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15.(2010湛江).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C.中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16.(2010桂林)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D.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17.(2010苏州)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18.(10南通)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气体不能发声

B.声音是一种波

C.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D.声源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19.(10南京)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波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禁鸣喇叭”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20.(2010芜湖)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

B.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

21.(2010无锡)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均无关

22.(大连)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A.在噪声大的机器上加一个真空罩B.在城市的立交桥两旁建一些隔声板

C.纺织工人工作时戴一个防噪声耳罩D.在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23.(珠海)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市区禁止机动车鸣号B.减少CO2气体的排放

C.摩托车的排气管上装有消声器D.大街小巷旁种草植树

24.(石家庄)下列各项有关超声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超声波是电磁波B.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超声波不能通过真空D.超声波可用来消毒日常的饮用水

25.(上海)声音的三个特征中,与距发声体远近有关的是()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

26.(扬州)近年来,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鸣、植树造林、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减少大气污染B.降低噪声污染C.缓解“热岛效应”D.美化居住环境

27.(哈尔滨)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

28.(海安)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彩色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合成的B.指南针静止时其中一端始终指南,其含义是这一端始终指向地磁场的南极

C.中考期间,学校周围禁止汽车鸣笛,是为了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产生

D.初春季节,在家里卫生间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29.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

暗语也打不开锁。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是()

A.音调B.音色C.响度D.声速

30.“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根据声音的哪个特性来辨别某人的声音的A. 响度B.音色C.音调D. 频率

二、填空题

1.(2010安徽)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 “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相比较来看,细而短的柳笛吹出声音的音调较高,该声音是由于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的。

2.(2010常州)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

制中心科技人员的遥控下成功撞月。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次无声的撞击,原因是

3.(2010肇庆)减少噪声主要在消声、吸声和隔声三个方面采取措施。生活中常见:①在录音室的墙面上贴泡沫材料; ②给汽车的排气管加装消音管; ③在道路两旁加装玻璃

墙. 上述例子对应减少噪声的措施分别是: ①

②③

4.(2012江苏南京,第13题)噪声是由发声体 产生的,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

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或传播途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噪声也是一种能源,最

近科研人员开发一种T恤衫,它能在噪声环境下发电,把能转化为

能,为随身携带的小电器及时充电。

5.(2012江苏苏州,第16题)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团在跳动,说明鼓声是由于鼓面的____________产生的;鼓面的____________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

6.(2012山东德州,第13题)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二胡,二胡发生是因为琴弦在,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7.(2012山东烟台 第13题)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响度相同的是。

8.(2012四川广安,卷II第3题)噪声已经成为严重污染源,极大地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防噪已成为日常课题。“轻手轻脚过楼道”是在减弱噪声,而用空心砖砌墙则是在减弱噪声。

9.(2012四川南允,第9题)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10s内振动35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Hz,人类听到这种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10.(2012甘肃兰州,第18题)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与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例如”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高唱“,这里的低是指。高是指。

11.(2012山东济宁,卷II第2题)如图2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那些问题?请你写出一个:。

12.(海安)著名女高音谭晶和男高音廖昌永在国庆六十周年联欢晚会上,合唱了《今天是你的生日》。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___(响度/音调/音色)高。

13.(贵港)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员“小沈阳”在节目中分别模仿了刘欢、阿宝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从物理角度说,他是模仿乐音三要素中的,特别是把阿宝的高音也能唱上去,其中“高音”是指高。(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14.电锯切割木料时锯齿与木料不断地撞击会发出恼人的噪声,当电锯的转速由快变慢时,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选填“高”或“低”)。

15.(德阳)手机是通过__________传递信息的。用手机接打电话时,很容易听出熟悉人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___判断的,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带耳机听MP3,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__________,若长此以往会使听力下降,有害健康。

三、简答题

篇8:物理现象

一、通过应用生活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 加上教师只注重对课本上理论知识的讲解, 使得高中物理课堂过于单调枯燥,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应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并对这些物理现象产生极大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学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产生兴趣, 才会愿意去探究。教师给学生例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想法, 从而营造一种求知、生动的教学氛围, 使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引用的生活物理现象应与时代的发展相联系, 并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科学技术、日常生活及自然现象中都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还能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物理知识, 从而开阔思维, 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通过应用生活物理现象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高中教材中很多物理知识都能够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对应起来。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 应注意将课本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书本中比较枯燥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 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接受。同时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来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向学生解释物理现象的成因时, 应注意将其延伸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中去, 并可以通过演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 教师在讲解需要演示的物理现象时, 应在课前让学生准备相应的材料, 在课堂上讲解时让学生也能参与进来。通过应用生活物理现象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如在进行弹力的教学时, 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一知识, 很难理解形变概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如塑料瓶、橡皮条等生活物品来演示与形变有关的物理现象, 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降低学生对物理的畏难心理。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认知程度, 来给学生展示一个易于理解的现象, 如可以将橡皮条拉长, 让学生能够通过眼睛来直接观察到弹力的作用, 并施加一定的力来挤压装满水的塑料瓶, 并通过观察与塑料瓶相连接的透明细管中的液面变化了解到形变的产生的效果,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 亲身体验现象的发生过程。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加深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应用生活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物理思考意识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物理, 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去观察生活, 并进行探索。在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加强了物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生活中的现象, 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 并在对知识的验证与应用中,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除此之外, 经过长久经验的积累, 丰富了学生的见识, 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例如在讲到“动量守恒”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A球m1静止, B球m2以速度v1撞击过来。假设平面是绝对光滑的, 则A球跟B球以相同速度运动, 求两者动能之和。在这个题目中, 学生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台球, 经常会有撞击后一起往前运动的现象。但是应思考A球是不是反向运动, 或者两个球是不是同向运动? (例如出现台球中打偏的问题) 。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来思考物理学问题, 通过计算来验证A球反向运动的可能性。

四、通过应用生活物理现象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

生活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物理现象, 同时这些物理现象的合理应用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好处。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利于学生了解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教师通过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物理现象、用物理现象来证实物理知识, 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的来源以及物理知识的运用, 并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所学的物理知识, 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效率。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让学生了解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意识到学习物理的真正目的。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上一篇:《走近苏轼》教学反思下一篇:我的祖母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