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现象论文

2024-04-23

文化现象论文(精选6篇)

篇1:文化现象论文

寒山文化回家现象浅析论文

摘 要:20世纪中叶之前,寒山文化在中国文学史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它的影响虽然一直存在,但是影响甚微。直至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寒山热”的影响下,寒山文化在海外漂游一千多年之后又重回中国。本文主要是从寒山文化自唐朝产生之后以及其后的一千多年间在中国不受欢迎的原因、寒山文化在其他国家受欢迎的原因以及寒山文化能够回家的原因三个方面来浅析寒山文化回家现象。

关键词:寒山文化;熟识;无意识;忽视

近几十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掀起了“寒山热”。寒山又称“寒山子”,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诗人。“寒山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最神秘、最奇特的人物。他的身份不明,而逻辑汗漫,有如老聃;他高蹈放旷,情感恣肆,有如庄生;他沉厚、友爱、谦恕,有如孔子;他纯一、自然、放任,有如陶潜;他是中国文化透过——孔孟的钢筋,老庄的水泥、沙,释迦的水,结合而成的——坚实的巨型”(罗时进.重读台湾佛教学者陈慧剑《寒山子研究》[J].读书札记,,(1).)。尽管寒山的思想兼容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但自唐朝产生之后至20世纪中叶,寒山及其诗歌却一直被边缘化。“尽管寒山诗的三大板块(主流诗、通俗诗和宗教诗)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在丛林内外拥有大量的读者,甚至还得到历代一些知名文人的推崇,但寒山的迷离身世、文言与白话之间的雅俗之隔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文学利益,使得寒山诗长期游离于中国文学正典之外。尽管在大清朝寒山诗被幸运地选入代表中国古典诗文正统的《全唐诗》,寒山在20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中还被胡适和郑振铎以诗人的名分‘请’进了中国文学史”。(区鉷、胡安江.寒山诗在日本的传布与接受[J].外国文学研究,,(3).)。但总体上而言,寒山文化在20世纪中叶以前的文学史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寒山文化在一千多年间不受欢迎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原因和寒山文化自身的原因。就社会原因而言,首先,寒山诗受主流阶级的排斥,于是便无法在社会中被广泛传播。限于传播范围的狭小,关于寒山以及其诗的研究就更少,这直接影响到了寒山文化受重视的程度。其次,寒山诗本身的价值我们无法否认,但是中国文学史中价值等同或远远高于寒山诗的诗歌大量存在。在一种好诗堆积如山的状况下,某些不被主流重视的诗歌很容易被掩埋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而寒山诗就是处在这样的一种状况;就寒山诗自身的原因而言,无论是在语言上或是构思上寒山诗较之之前的诗歌其实并没有太大突破,唯一明显的突破就是寒山诗的语言和选材都比较通俗。然而,这种诗歌风格却恰恰是被当时的主流诗人所鄙夷的,因此寒山诗就不易被接纳,而一直被边缘化。“寒山诗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学史上始终只是一个‘陪衬’和‘工具’的角色,对于寒山诗的研究也仅仅限于‘为我所用’的功利主义层面”。(区鉷、胡安江.寒山诗在日本的传布与接受[J].外国文学研究,2007,(3).)。因为在唐朝以及此后一千多年间,存在大量可以与寒山诗相媲美的诗歌,研究者已经很熟识这样风格的诗。因为熟识,所以往往容易视而不见。在面对大量的有着相似风格的诗歌,研究者会有一种审美上的疲劳,在一种无意识中就会忽视了寒山诗歌的价值。因此,在一个存在大量类似文化的语境中,研究者很难发现和感觉到寒山文化所具的魅力。正是由于社会原因和寒山诗歌本身的原因,所以寒山文化就被淹没在一种历史的浪潮之中。

而寒山文化在异国为什么会被广泛传播,并且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被给予很高的评价呢?自宋朝时期寒山诗被传入日本之后就一直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喜爱和欢迎,研究者将寒山文化发展为体系完整的文化研究并奉为经典。对于日本人而言寒山文化是一种新鲜的异域文化,又因寒山文化兼容儒、释、道思想与日本文化可以引起一定的共鸣,所以寒山文化在日本大受欢迎。“寒山诗因其质朴的语言风格、幽玄的禅宗境界、不入世浊的隐者情怀、回归自然的生态意识赢得了日本学术界和民间大众的持久喜爱。而20世纪文化研究的发展使得文学的雅俗之隔逐渐消解,文学经典也迎来一个众声鼎沸、雅俗并存的时代。对于通俗文学的重新认识使得寒山诗即使在现当代的日本也获得了巨大的文学名声,并因此成为文学典范。寒山和寒山诗在日本的经典地位于是得以牢固确立”。(区鉷、胡安江.寒山诗在日本的传布与接受[J].外国文学研究,2007,(3).)。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兴起“禅宗热”,寒山文化则恰恰符合了美国的需要,于是寒山文化由日本传播至美国,美国研究者进行了大量有关寒山的研究。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使得寒山在美国尽人皆知。同时,在法国、韩国以及朝鲜等国家也不同程度的受到寒山的影响,在西方乃至全球涌现出一种“寒山热”。受此种状况的影响,港台学者也参与到了寒山热潮之中。继而大陆的很多学者也纷纷响应“寒山热”并主张对寒山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因此寒山经过一番周折后回到了发源地——中国。

要探讨寒山文化能够回家的原因,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一个文学的他国化现象。“文学的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发生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接受国所同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据此,寒山文化自宋朝时被日本借鉴之后,其实已经不再等同于从中国传出时的寒山文化,它被日本人融入了日本的文化因素。同样,在寒山文化跨洋过西方之后,寒山文化也被融入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因素。就20世纪70年代又回到中国的寒山文化而言,跟中国本土的.寒山文化已经大相径庭,更准确的说此时的寒山文化应该是寒山文化融合了异域文化后而产生出的一种混合文化。不可否认寒山文化的重新回归与中国学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回家的寒山文化被融入了一些新的异域文化因素。吸引中国研究者重视并对寒山做出新评价的东西并不是寒山文化中原有的中国文化因素,而是寒山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融入的新的异域文化。因为五四时期以前,我国研究者一直潜心研究的都是中国文化。处在这样的中国文化语境中,研究者很熟悉寒山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因素,那么就没有再发现和再评价的价值和必要了。较之中国研究者对中国原有文化的敏感性,他们对新的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则更加强烈。中国研究者提倡的对寒山文化价值的再发现和再评价,更多的是对融入寒山文化中的外国文化因素的发现和评价。正是这样的一种异域文化因素的存在使得寒山文化才能够顺利回家。

寒山文化回家现象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兴起、全球化以及时代和人们观念的改变有关。然而,我认为在这些易变因素之后还有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这就是:对本国文化的熟识而产生无意识的对本国文学价值的一种忽视,以及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和新鲜感。因为太久生活在一种文化语境中,人的思维和感觉在无形中被固定了,对自己司通见惯的文化失去了敏感性,产生了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对特定文化价值的一种无意识的忽视,所以在一千多年间中国的研究者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寒山文化的价值。而由于异国研究者敏感的发现了寒山文化的价值,所以才会有今天寒山文化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这种本国文化的价值被异国发现的情况在很多国家都有可能出现,而与之相应的现象是:一个外国研究者有时可以超越本国研究者对于本国文学或文化的研究。寒山的渊源虽是在中国,可是它的价值却并不能在中国被充分认识。因为在中国的这个文化语境中,与寒山类似的诗人以及与寒山诗风格相似的诗歌数量很多。此外,寒山的成长环境是中国,他的思想也是中国化的,同样他的诗歌也是如此,所以在中国这个特定的语境中寒山文化价值很难被研究者发现。而寒山文化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语境而言则是一种异域文化,所以更容易被外国的研究者发现其价值。

综上所述,寒山文化之所以会有一个回家过程,究其原因应该是人们对熟识的本国文化语境中本国文学价值的无意识的忽视。漫长的文学史造就了一个中国文化语境。在这个语境中,大部分研究者每天所面对的都是相似或相同的文化因素,所以才会产生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对中国文化价值的无意识的忽视。因为身处此种文化语境的“庐山之中”,所以才不容易真正地发现寒山文化的价值,从而导致寒山文化在本国没有得到重视。而由于偶然的机缘寒山文化被异国接受并广泛传播,最终成为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名的文化现象。寒山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吸纳了很多的异域文化,这些异域文化吸引着中国学术界对于寒山文化进行研究,于是就出现了寒山文化回家现象。可以说寒山文化是一个幸运儿,它走出了中国这个大的文化语境,所以它的价值才会被世界不同的民族感受到并被广泛传播。事实上,不单单是寒山文化本身的价值造就了今天的寒山文化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而是一种世界性影响研究的传播造就了它今天的地位,寒山文化的价值在它本来价值的基础上被无限的扩大化了。

参考文献:

[1]罗时进. 重读台湾佛教学者陈慧剑《寒山子研究》[J].读书札记,2011,(1).

[2]区鉷,胡安江.寒山诗在日本的传布与接受[J].外国文学研究,2007,(3).

[3]曹顺庆. 比较文学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2:文化现象论文

论文关键词:“超女”现象文化工业后现代

论文摘要:“超女”现象是在后现代语境下出现的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符合后现代文化的主要美学特征;“超女”现象背后隐藏着不可回避的后现代文化机密,是科技发展、市场驱使以及意识形态进行权力控制的结果,超女和文化资本家是最大的受益者。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中国社会整体转型和西方后现代思潮的涌人,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后现代文化语境。有学者指出:“在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不能将它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等同起来,但它毕竟在当代中国的历史画卷上显山露水。}。t}7ysz}如果说后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文化工业”的出现,而“文化工业”的出现,是文化产业化、商业化的必然结果,那当下便可称为商业化时代,“超女”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应运而生。从到,“超女”在娱乐节目中遥遥领先,到目前为止,在一片裹挟着谩骂与赞美、唾弃与追捧、抵御与张扬、漠然与狂热的声浪之中,超女依然红红火火,其范围之广阔、声势之浩大、参与之热烈,比前的摇滚热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文化领域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奇迹。

要揭示超女现象背后的本质,窥见这一被闹得沸沸扬扬、如火如茶的文化现象的所有秘密,就必须以对当代审美文化基本矛盾的审视为前提。当代审美文化是在现代商品社会形成的、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与以往相比,存在着两大基本矛盾:“经济冲动与文化冲动的对立,科技含量与人文含量的抗衡”。moz2n0“当代审美文化正处于经济与文化、科技与人文这多种冲动力的拉扯、争抢和劫夺之中,它被扭曲、变形和撕裂,显得进退失据、摇摆不定,表现出种种特有的文化现象”,[1](224)“超女”这一文化事件正是在工业化生产技术和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在后现代社会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文化的商品化或商业化倾向以及科技理性对文化理性的侵蚀成逐渐扩大之势。滋生于后现代土壤的超女奇观从各个环节来看,都符合当代审美文化作为消费文化和快餐文化的特征。

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时代,“从文化的运作体制来看,当代审美文化与以往相比有一个Ig}度的大转弯,那就是从生产本位走向了消费本位,从卖方市场走向了买方市场,从生产型文化走向了消费型文化。;[1](241)超女文化正是在大众传媒、文化策划人、参赛者和消费大众的“合力”打造下的一种消费型文化。它以市场需要为本位,以经济效益为杠杆,最终走向世俗化,包括审美的世俗化和审美价值的世俗性;具体则呈现为模式化、平面化、浅表性、拼贴与碎片的审美特征,媚俗、趋从、附和的低俗化倾向。文化工业拥有巨量的资本,它调动了语词、图像音乐等感性成分投人到文化制作之中,赋予其非凡的占领市场、占有大众的力量。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真正绝对的“主人”是资本,是资本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打造什么样的明星。借助电视传媒的作用,超女在一夜之间迅速成名,大红大紫,李宇春、周笔畅等人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身价不菲;文化资本家也因此赚足腰包,喜笑颜开,彰显出超女文化作为一种消费文化的巨大的商业价值。超女、“粉丝”、媒体、文化资本家之间形成一个文化场域关系,不同的主体之间相互依存,借助这些相互依存的主体和关系,利润不断激增,最大的受益者当属超女及其所在的娱乐公司,“粉丝”、媒体是促成利润激增的有效因素。

弗·杰姆逊指出,后现代主义中的基本主题就是“复制”。fzlnvb>0在我国,一档娱乐节目成功后,大量复制的节目就会接踵而至。从湖南卫视打造超女首获成功、创收视率新高之日起,各家电视台纷纷效仿,什么“超级童声”、“超级模仿秀”、“我型我秀”、“造星梦工厂”之类的娱乐节目层出不穷。有报道称,湖南卫视继超女之后,又提出“超级男声”的炒作计划,结果因为语义上容易制造歧义而被广电总局毙掉。据说制作商们仍不死心,又推出了“大男声”。这些换汤不换药的节目,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究其实质,千篇 一律、千人一面,陈腐老套、因袭成风是其主要倾向。就是“超女”的创意,也是从国外“泊”来的洋时尚,是借鉴前两年英美两国两档分别叫做“流行偶像”、“美国偶像”节目而来的。这些娱乐节目的模式化、类型化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如同从一个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

瓦尔特·本雅明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机械复制时代”文化面临丧失“韵味”的问题。其原因在于技术的逻辑侵人艺术的逻辑,导致艺术本性的消解。这类在商品社会氛围和现代科技条件下生产的类型化产品,是被称之为“类象”的仿制品,它大大降低了文化的人文含量,其中夹杂着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正如弗·杰姆逊所说:“我们可以说类象的特点在于其不表现出任何劳动的痕迹,没有生产的痕迹。原作和摹本都是由人来创作的,而类象看起来不像任何人工的痕迹”。}zlo9}0)而艺术和文化的生命就在于它的个性和独创。这种相互抄袭、以商业利润为其目的的超女类文化娱乐节目,却表现出与此相反的特征:模式化和无风格化。尽管舞台上众位超女使出浑身解数,张扬自我,无论是李宇春的中性化青春风格型,还是张靓颖的美丽派清纯风格型,都是力求在与众不同中秀出自己的风采。尤其是走“去性别化”路线的李宇春,掀起一股时尚狂潮,被称为是“跨性别主义的胜利”。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后现代语境中的许多东西似乎是充满矛盾的,其自我标榜的反传统、个性化、独立性的初衷与其追逐流行时尚的行为是背道而驰的。因为追逐时尚本质上恰恰就是从众,越是跟着时尚走就越是容易导致自我个性的迷失。与此同时,超女们在一唱成名的诱惑下,其个性表现最终也不过是顺随策划商的商业目的和大众的审美要求的幌子,难以真正有所作为。 后现代社会的传媒技术如麦克卢汉所说不仅是人的`延伸、主体的延伸,而且更是主体的决定者。无论是哪个超女,其超人之处还在于速度之快以及“粉丝”的推波助澜。众多“超迷”们视自己为超女的超级粉丝为荣,不惜颠沛流离之劳苦,不计倾家荡产之代价,不顾神圣不可侵犯之尊严,一时奔走呼告于超女的各大海选、决赛和演唱会之间,对其顶礼膜拜,甚至殉身以示忠诚,一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姿态。当欲望对象赤裸裸地直陈于超迷们的面前时,它以巨大的诱惑唤起人的占有欲,使人淹没于感官享受和欲望满足带来的狂喜之中,在极端的虚幻中自我麻醉。在审美激情与审美匾乏相持下的消费文化活动中,作为参与者,受众与其说是在张扬他者,不如说是在自我表演;与其说是在为他者造势,不如说是对自己呐喊。这实际上制造了一种平等的幻象,给予主体以自恋的快感。文明的发展或者后现代性的发展总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憾与不满,当人的空虚、浮躁、焦虑的心情无处宣泄且又无法进行弥补时,只能以替代性的自我安慰作为本体的缺失之象征,不过这种弥补愈媚俗,本体性欲望的失落就愈深刻。就超女来看,与精英文化相比,超女不过是浅表的通俗文化现象,它的目的是盈利。其消解理性、磨平深度的后现代特征,使其对于大众的精神满足也只能是暂时性,甚至是一种虚幻的满足,它引导狂热却并不在乎结果,所以无法深人到欲望本体之中,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撑。

许多研究者指出,后现代主义一个重要特征在于无边界性,即一句流行的口号:“跨越边界,填平沟壑},。}t}}tss}0文化的这种无边界化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界限的消失,文化全面进人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和大众化使审美表达和审美载体变得自由和不拘一格,审美表达其实就是欲望表达和欲望消费,后现代社会的欲望消费呈万花筒状。当欲望消费多彩多姿时,主体欲望看似充盈与丰盛,但是却与匾乏相伴而生。因为主体被欲望化,主体性的张扬其实意味着主体性的消失,审美的解放其实意味着审美真正解放的不可能。超女到底超与不超,超女的形象和资质到底如何已经无足轻重,超女是一种能指,众多超女和超女的海选是能指之网,没有谁过多地去追究超女的美与丑,超女到底该不该取缔,即使有人批责,也依然无碍超女的照常演绎。既然无与伦比的丑与变态(比如网络红人芙蓉姐姐、水仙妹妹等等)都可以成名,都可以赚钱,那么超女又为何不能呢?所以能指本身所代表的所指意义已无足轻重。游戏的过程能持续多久,能指有多少个,这是文化资本家和超女最为关注的东西,“粉丝”无非是一群甘愿被利用的能指。因为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人所共知的秘密—利润的牟取。

审美文化的日常化、世俗化是否意味着大众掌握了文化话语权,可以自由地选择、主宰文化呢?表面看来,超女的海选、决赛的程序和结果是公正、公开和透明的,因为整个角逐都是所谓的“零门槛”,以不分唱法、不论外形、不问地域的互动性、参与性超强的“海选”为主要特征;超女们都是来自于普通人,只要喜爱唱歌并年满16周岁的女性,均可报名参加,且她们能否晋身决赛主要取决于她们的粉丝们的短信支持。整个过程似乎充满着民主性,有论者甚至声称超女实是中国文化史上破天荒地第一次体现了文艺的民主性,中国的女性也第一次有了“平等而且自由”的参与和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这样的言论未免有些大而不当。当然,媒介作为公共空间,确实为民间表达提供了平台,使众多超女有了在公众面前登台亮相的机会;且整个活动的始终,选择的权利,无论是选择娱乐的权利还是选择其他媒介内容的权利,部分地归还于公众。这表明,由市场支持的大众传媒一定程度地改变了由单一政治权力因素所限定和规划的文化格局。

篇3:文化现象论文

1 传统足球文化

有什么文化,就有什么足球。不同国家文化传统不同,孕育和熏陶的足球风格也各具特色。其实这也是足球本身的魅力和它具有世界上最多“fans”的最大原因。足球场上的精彩绝伦,各个国家不同的风格展示,阵容的壮观豪华,这些现象背后无疑蕴含着丰富的足球文化,纵观当今世界足坛,不妨层次清晰、棱角分明的传统足球文化典范,见表1。

文化是立人之本。足球运动参与者是一切足球文化的创造者,由于参与者文化(包括球员文化、球迷文化、联赛文化)上的差距,使得传统足球文化相生相克、相得益彰。

2 现代足球运动中的“狂人现象”及主要形成原因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狂人”的解释为①疯狂的人;②极端狂妄自大的人;③不可一世、藐视一切的人。随着现代足球运动的社会化、职业化、商业化、专业化等特点日益突出,使得现代足球运动技战术水平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结合实例,“狂人现象”的表现大致可以归为下列几类,见表2。

结合当前竞技体育职业化的特点,以及社会赋予足球运动功能不断增大的现实,足球参与者承受压力的能力已经达到极点,为了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作为足球场上公众人物的他们,需要通过在特定的场境下进行心理宣泄,真实而自然流露的宣泄行为一旦被大众所接受,就会迅速融入足球文化的范畴并得以传承。

3 “狂人现象”的文化特质

3.1 是一种足球文明进程中的“夹缝”文化

足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的不断完善是现代足球运动文明进程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足球比赛中出现的人们事先无法预料的各种犯规和现象,是国际足联不断改进和完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动力,“狂人现象”的出现可以促进足球竞赛规则的补充和完善;然而,“狂人现象”毕竟是足球参与者长期心理重压下的一种宣泄行为,在足球竞赛过程中,参与者因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产生过激的宣泄行为所引发的争执,甚至发展成为暴力事件、冲突骚乱,以致扰乱社会治安的事实并不少见。近年来,足球运动中的“狂人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影响范围已延伸至足球赛场之外。“狂人现象”这一另类文化现象的出现将在一定时期内,使得现代足球文明陷于对其取舍两难的境地。

3.2 是一种寻求原始足球文化回归的呼唤

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历程掺入了太多的功利性,公平竞赛在足球比赛中大打折扣。在体育运动追寻原始功能回归的今天,“狂人现象”的出现在现代足球运动中展示了人性真实的一面,球员为了抵制不公正待遇拒绝国家队的召唤,教练员为了坚持自己的战术打法拒绝足协和球迷的呼声等等,一些“疯狂”的举动无疑更能体现足球文化的原始内涵。足球参与者的宣泄行为,一方面是向外界展示自身的能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呼唤一种技术、战术、意志和智慧于一体的公平合理的足球氛围;另一方面,参与者通过宣泄可以避免一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等)的产生,促进自身健康。

3.3 是一种现代社会主观放大的足球文化

文化赋予了足球运动长期存在的基础,不同大洲、不同国家、不同俱乐部的足球文化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在追崇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推崇一种足球文化杰出代表的同时,无意识地将足球文化运推向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风口浪尖。一届世界杯比赛甚至被渲染成了不同足球文化间的对抗,一支国家足球队的成绩甚至与国家尊严、民族精神相提并论。正是当今社会对足球运动功能不负责任的放大,足球运动的外延被无限延伸,甚至冲破了体育的功能界限,足球运动在现代社会中要肩负着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功能。重压下的扭曲、变形,加快了“狂人现象”的速成和蔓延。

3.4 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另类足球文化

运动文化的发展与传播需要有相对统一的传承方式。随着足球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影响,足球参与者在世界各国流动范围的扩大,受到地域限制的“传统足球文化”被不断的冲击。为了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不同足球文化集一身的足球参与者越来越多,更多的足球参与者对“狂人现象”逐渐达成共识,观念上的认同使得“狂人现象”逐渐成为国际足坛的一种共有足球文化现象而存在。

4 对“狂人现象”的思考

4.1 正确认识“狂人现象”

足球运动的发展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交融过程,“狂人现象”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对足球运动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深远的。如何把握有利、有度的原则合理利用“狂人现象”产生的积极影响,如何预防、限制“狂人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将会影响未来足球运动的文明进程。

4.2 正确认识足球参与者

足球参与者是足球文化的制造者,“狂人现象”不一定是足球暴力事件,但任其发展必然将助长足球暴力事件的发生,要使足球运动得以健康、和谐的发展,对足球参与者进行必要的文化教育和引导是应该的,如何通过足球立法和对足球竞赛规则的补充,来加强对足球参与者的管理和引导是未来足球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4.3 重视足球文化建设

足球文化的建设要从构建足球核心价值观、营造和谐的足球环境氛围和实施软性管理模式三个方面着手,加强足球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邓达之.足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

[3]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魏忠,陈杰.足球文化与民族融合[J].世界民族,2002,(5):70-75.

[6]王文军.现代足球文化的传播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62-64.

篇4:文化现象论文

自2000年来,湖北省黄梅县教研室20位教研员在《中国教育报》、《课程·教材·教法》、《基础教育课程》、《中国考试》、《素质教育大参考》、《基础教育参考》等75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93篇,教研室组编的《黄梅县教学研究文集》(1-16)约500万字。以撰写论文为突破口,提高教研的质量与效率,黄梅县教研室文化现象彰显着教研员行走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断层间的教研智慧。

建设学习型组织,研、训、学一体,以撰写论文为突破口,促进教研员专业成长,提升教研文化品位是黄梅县教研室教研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撰写论文,教研室提出了必须具备五个要素的要求,即有实践基础,能促进教师去尝试教学改革;有理论色彩,能促进教师去解读教学理念;有独到见解,能促进教师去自主反思教学;有推广价值,能促进教师去科学提炼经验;有内涵哲理,能促进教师去辩证看待问题。撰写论文的五个要素,有效地引领了教研员的专业发展方向。

教研员在听课、议课、评课、座谈调研、对话交流过程中对接触到的大量的教与学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和锁定,对活动过程中的关键事件进行描述、解释并赋予意义,进而发现此类事件的一般意义,写成文章,在全室教研“自由论坛”上宣读。让教研员对自己的行动体验积极地建构有意义的个人知识,让教研员的思考成果作用于教学实践是教研员能站在教学和研究前沿的“立身之本”。8年来,教研室搭建了教育理念演讲、教研自由论坛、解读专家文章、论文宣讲、魅力教研、学科对话、结集论文等教研员专业发展和才能展示的平台,培育了“学思并重”、“行思并进”和“知行合一”的教研文化,许多教研员从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中汲取了营养,提升了自己对教育的基本认识,同时,更注重不断通过思想与行动的交互作用有意识地积累、建构自身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不是外部注入的,而是来自教研员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智慧。教研员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深刻了许多,对教育问题的剖析角度提高了许多。

教研员撰写论文,描述的是一种教学现象,赋予的是一种教学见解,收获的是一种教学主张,它坚定地指向教学改革的实践。2002年春,黄梅县初中语文、数学、英语、政治(思想品德)四学科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教改实验。经过两轮的实验研究,2008年春,黄冈市教科院课题评估专家组对该课题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学科和教学深度开发后的独到见解,是实践经验的理性概括和提炼。”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形成群体合作的学习型组织和行为改善的实践共同体,在合作平台上反思、切磋、共鸣、省悟,把零散的、点滴的教学实践智慧捕捉和串联起来,把一种思想、一种见解通过实验去证明和完善,形成操作体系。只有将教学主张与教学实验融为一体,才能在互动的过程中共生共长,才能使教学主张成为一种现实,才能引领教师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教研员在指导、支持一线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据统计,在四学科教学模式建构中,教研员在对课堂教学的深度介入与指导后所收获的附加值——教学论文达38篇,已在学科专业报刊上发表。

实践和研究表明,撰写论文和与教师共同行动学习,是教研员发展自我,成就他人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 湖北省黄梅县教研室

篇5:文化研究与口红现象相关论文

从这些年的文化研究来看,并不乐观。它不可能成为主流的文化中心。所以在许多人看来,文化研究是一种边缘性的学术研究。从精英化的学院派代表到大众化的跟风文学的出现。文化研究几乎淡出文学圈。从百家讲坛走出的`学者们在经过一定的娱乐性的殍化下,并很快脱落成一个表演者。学会了交际。学会了高谈阔论。从而使文化研究越加的低迷化。从百家讲坛走出的学者是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的讲坛。而是使文化走向另一条娱乐性质的另类文化上来。不可不说,这是导致文化研究淡化的一个原因。

娱乐化的文学形式已经很高的把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正派学术研究和可以成的上很经典的文学作品淹埋。这不可不说,是历史的退步。我们今天翻开那些学术方面的论文,感觉很枯燥。《学术争鸣》是一个主要以文化研究为主的学术性杂志。在书店里常常能看到摆放很久的有关这方面的文集。如果说,学者在文化方面最有话语权,那么这些学者能代表文化真正的走向么。朱大可把诸如余秋雨的文化现象称作是"文化的口红现象"“老年人的梦游”。余秋雨被称为“文化大师”但是这能说明余秋雨能带来文化研究的热潮么。

篇6:文化现象论文

摘要:

目前,高校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对高校英语教育质量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鉴于此,本文对中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期望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的参考。

上一篇:高志芳比尾巴教案下一篇:红色系在包装设计中的附加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