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对话教学

2024-05-14

阅读对话教学(精选8篇)

篇1:阅读对话教学

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

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

戴兴海

对话,从言语交际学来看,并非是孤立的说话或听话,而是交际双方彼此间的言语互动。这里的要讨论的“对话”, 并非作为言语交际学的一个概念,而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因此,克林伯格认为,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一、积弊深重的阅读教学呼唤对话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尤为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强调知识技能本位:认为教学过程是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在为数不少的阅读教学中,把理解教材当作目的和中心,教师把有血有肉的教材分解成了一个个了无生气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孤立地进行词语积累、语法分析和修辞训练,或者一味地搞灌输式的`“机械的发声训练”,而“忘记”了文本的“精神”层面。学生主要依靠做大量的机械练习来学教材,师生成了教材的奴隶。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必然造成阅读教学的人文内涵的失落,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也必然大打折扣。

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总是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推进。教师往往从教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提高课堂效率,讲课追求行云流水,滴水不漏,课堂俨然成了教师展示教学技巧的舞台,而很少考虑到学生是否有效参与,参与面如何?课堂上即使有参与,往往也只是几个尖子学生在唱戏,其余学生当观众,课堂中缺少广泛的、多向的交流,大多数学生被忽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个性得不到发展。

阅读主体缺失: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了教学的方向,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造成了主体错位,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而与自己无关,以致迷失了自己。

二、阅读教学应当成为对话

(一)阅读的本真意义在于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文本,是一定的符号系统,另一方面,它作为理解的真正对象,是一定的意义,即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阅读的本质就是通过符号系统把握文本的意义,而决不是读文字本身。然而,读者对文本意义的把握,并非只是一个简单地提取和被动地单向接受的过程,而是基于自己的“前理解”(主要是语感和文化、精神方面的“内存”), 在对文本的叩问、质疑、充实、延伸过程中,在与作者之心的沟通、交流、碰撞过程中,由读者自己生成的。在阅读中,作者求之以知音,读者求之以会意,双方同时臻于一个新的境界,即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因此,阅读的本质,就是读者通过文本与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对话,通过文本与同时代的其他人乃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进行对话,通过文本与历史和未来对话。读者是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通过与作者精神世界的观照,构建和丰富起自己的精神王国。

(二)文本也是主体。解释学认为,文本,就物质形式上讲,它是我们阅读教学中理解的客体,但这个客体不同于认识论中认识的客体――在认识论的客体中,人们要认识的是其本身的属性和运动规律。然而要理解的文本,其本质是人赋予的意义。因此,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实际上是通过文本的物质符号系统这个中介与物质符号系统背后的作者进行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阅读文本,实际上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精神交流。作为文本作者的主体,有其特殊性,这特殊性表现在他不是“现场主体”,而是隐蔽的或者说没有出场的主体,它可能与我们同一时代但不同空间,也可能与我们根本就不是同一时代,因而这个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是无法言说的,是出于沉默状态的。然而,文本主体之所以是主体,不仅仅是因为它也是一个精神承载者,而且它仍然参与了我们的对话与交流,引导着、影响着、制约着我们的理解。其引导、影响、制约的中介

[1][2][3]

篇2:阅读对话教学

一、要充分维护学生“倾听”和“言说”的权利。以往阅读教学过分强调倾听,学生很少有机会阅读,带着问题阅读的不是课文本身,而是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即要掌握生词、概括段意、领会中心思想等等,因而学生没有了自由阐释、自主评价的机会,失去了自我言说权。因此,阅读对话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言说权。

二、要以共性特征营造氛围,以个性特征作为对话教学的突破口。对话教学的`共性特征揭示了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应具有的基本法则,但它必须以个性教学为突破口,只有个性的张扬,才能判别阅读对话教学的形态。因此,要求师生都敞开心扉,人格对等地开展精神交流,最终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

三、要把对话的中心始终确定为每一个学生个人。当学生面对一篇篇课文时,他们实际上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和思考,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最终得到主动的发展;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自主阅读和对文本的主动探究。

篇3:让“对话”走进阅读教学

一、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合作形式

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单靠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是不够的, 还要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加强合作“对话”。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都是读者, 他们之间的这种对话又称为“垂直性互动”。由于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但在知识和智能上又是等级不同的, 因此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对话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而阅读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认知行为,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认知中形成的独特体验, 要注重引导。教师不应以分析自己对文本的感知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而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阅读探究活动,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引导他们从课前导读上提取信息, 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之后再结合预习思考和课后练习题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要进入一个平等的“对话”的状态, 这种对话不是传统意义上讲究师道尊严的“传道授业解惑”, 而应是注重人格平等的“传其道解其惑”, 教师是作为学生的“合作者”与之展开对话。而这种对话, 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又要面向全体学生, 为他们搭建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 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于个别学生较偏激的理解, 教师要积极搭梯相助, 引导他们换个角度和思路进行分析理解。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教师应用语言积极引导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回答, 巧妙引导学生与自己、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 最后教师小结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就可以把认知与想象、困顿与顿悟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尽情地表达出来, 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 又推动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与相互理解, 有力地推动了语文阅读教学。

在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平等对话”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积极引导,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只有彼此尊重、理解、宽容和欣赏, 才能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和谐、自由、舒畅、无拘无束的对话教学的艺术佳境。

二、建立同学之间互助“对话”的合作形式

阅读教学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实践活动, 又是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学习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自我封闭的学习状态转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究的对话方式,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这种对话被称为“水平性互动”。这是因为学生彼此之间文化差异不大, 又很少有心理隔膜, 用“伙伴语言”对答极易沟通。但是, 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的角度等方面的不同, 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文本语言的感知、理解都会有所差异, 让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看法与疑惑都提出来, 甚至鼓励他们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 必然会撞击出新的思想火花。比如, 《雷雨》这篇课文, 头脑简单的人只看到情节, 较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到性格与性格的冲突, 文学知识较丰富的人可以看到词语的表达方法, 对音乐较敏感的人可以看到节奏, 那些具有更高理解能力的和敏感性的人可以发现某种逐渐揭示出来的内涵意义。这种“同阅一卷书, 各自领其奥”的“对话共同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的最佳途径, 对他们学习品质的塑造与学习水平的提高都非常有益。所有, 教师要为学生积极创造合作对话的机会, 留下充分时间让他们进行对话交流, 鼓励他们各抒己见, 充分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 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新知、提高能力的有效的教学活动。

三、建立师生与文本之间探究“对话”的合作形式

当前新的阅读理念与阅读教学理念是:“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 (作者) 之间的多重对话”。这就要求执教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积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探究式的对话交流。由于教师与学生在年龄、知识、经验、方法等诸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就需要在知识、阅历以及经验上都具有优势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得法的点拨和引导, 亦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在与文本进行对话中读出文本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从而生成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当然, 学生也可以对文本进行直接阅读, 形成“审美期待”, 自我理解与感悟达文本内容。师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有时可以是无声息的, 不需要言传, 即俗语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意会是与文本对话的一个要求, 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渠道。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 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因此, 在对文本的阅读中, 读者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为书中的某一人物, 在与书中的其他人物进行对话。比如, 我们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就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林冲;读《阿Q正传》时就可以把自己想象成阿Q, 将自己置身其中, 与文本中的他们共同经历和感受人情的冷暖、世事的沧桑。通过与文本进行对话, 读者把自身的独特体验融入到他人的作品中, 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 对文本做出自己创造性的理解, 以扩展自己的世界, 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异己世界的知识。只有与文本进行对话, 才能使读者真正走进作品, 才能探究并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

篇4:浅谈“对话型”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分享智慧的过程。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得就越丰富。

教师要想搭建有效的对话平台,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必须经历反复品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学生要参与有效对话必须经历对文本感知、品味、感悟、体验与创造的过程,这样方能与文本进行对话,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能在头脑中自然地生成。学生才会产生与教师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才能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学生才能在对话中实现对单一视角的超越,对自我认识的提升。

二、“对话型”阅读教学应倡导教师的平等介入

1.学会倾听

在学生交流阅读感悟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以欣赏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的表达,以极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疑惑;就能准确地判断学生理解的程度,从而果断地决定教师是否介入,何时介入。当学生结结巴巴的时候,当学生说错话的时候,当学生欲言又止的时候,教师要耐心等待。课堂的善于等待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教师的一种专注,这种专注是对学生无声的期待和信任,是对学生无形的鼓励和支持。

2.善于引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引导。”面对文本,学生自然比较稚嫩,而教师则相对较为成熟,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对话中闪耀出的创造火花,耐心地加以引导、启发、推动、帮助,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从而生成新的认识。

三、“对话型”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互动

“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在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学生之间就文本的对话是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自我与他人的交流过程,是语言与其他的精神生命相互碰撞的过程。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无拘无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实现经验的共享,个体的超越,不断走向成功。

1.互相讨论

要让学生有独立的人格,就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学生之间的合作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

2.共同体验

语文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学生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总之,“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各方交互作用、共同创新的过程。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共同走进文本的基础上,倡导教师关于对话的平等介入,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话型阅读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收到应有的实效。

(作者单位 河北省阜平县史家寨乡史家寨小学)

篇5:阅读对话教学

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传话式”教学,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都是以掌握基础知识,应付考试为目的。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学生在这种压抑的状态下学习,学生会失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从而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我在多年的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英语课程标准的研读,逐渐将“传话式”教学转变为“对话式”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把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通过多向对话,知识得到丰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了对话教学与发展学生素质的有机结合。

下面,我把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得到的几点经验介绍给大家。

1、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对话式”阅读教学,就是双方在一种平等的“面对面”的相互关系中,进行互动交流、自我建构。这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双方是在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中互动交流,是以文本为中介的、彼此敞开心扉、互动共进、共创,解构或建构的过程。教师必须做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拥有平等的对话机会;其次,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尤其是发现有独特见解时,及时给予鼓励和鞭策,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2、师生要共同走进文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都是由文本生发出来的相关话题,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师本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以及教师的自我对话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交流,从而提高英语阅读教学。

教师与文本对话,就是要把教材钻研好了,只有这样,才有“底气”与学生对话。教师走进文本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反复朗读教材;二是想一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该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要正确、流利的读出感情,还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底气”与同学和老师对话。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是架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需求、渴望、期待,引发学生潜在的阅读技能和能动性、创造性,并为学生搭建起与文本之间的桥梁,组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对知识、认识、感受、感悟等进行自主或合作的解构与建构。教师的指导,更多的是一种建议、提示、引领、点拨,不应是教师将自己的理解、认识等生硬地灌输、传递给学生,或者教师设计好一个个琐碎、具体的问题,用一个个琐碎、具体的问题牵引学生,使学生被动接受。

3、抓住生成性教学

我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发现,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我们在课前备课中完全能够预想见的,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细心捕捉学生在阅读中的生成性问题,要尊重学生的愈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尤其是要珍视学生那些独特的见解,以商吸的语气、研讨的态度与学生对话交流,以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

经验总结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篇6: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崇礼小学:崔俊峰

新课程人文化的趋势告诉我们,现代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现代教学十分重视“对话”,课堂上应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互动的对话交往。《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语文阅读教学指出,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应该作为一种生命关怀的方式存在,而不是单单是一种模式的演练。对话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调发展,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灵的尊重,精神的唤醒,表达的理解,成长的引导。

因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使教师以一种民主、平等的眼光去尊重和理解学生,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赏识教育,努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能富有个性、富于创造性地学习。

一、对话,心灵的尊重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可见,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尊重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教育成功的一件法宝。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时,当课文即将结束,他安排了一个练习。根据课文中一句话“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老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一下这句话。学生们回答的很精彩,有一个小女孩这样回答“家作为一个整体,有爸爸妈妈和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可是爸爸妈妈离婚了,谁都不愿意要我,我失去了自己应该有的位置,我很难过„„”老师轻轻地走过去,把孩子搂在自己的怀里,说:“孩子,别难过,你要用自己的善良去包容人生所遭遇的困难与挫折,你可以成为最闪亮的珍珠。”一个搂在怀里的动作,一句自然贴切的语言,让一种情,一种抚慰在心灵的尊重中,化解成对孩子未来鼓舞的无限力量。

二、对话,智慧的唤醒

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是师生互相理解的过程,也是师生自我理解的过程。这个对话,旨在学生个体之间、师生之间的视野融合。这个对话的有效性前提,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落实。否则,这个对话就会显现为教师话语对学生话语的控制,学生话语仅仅是对教师话语的简单追随与机械认同,这样的对话是披着对话外衣的灌输,是伪对话。真正意义上的师生间教学对话,是一种显性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既要将自己的思考与感受呈现给对方,努力对对方产生影响,得到认同,又要开放自己的视野,甄别、接纳对方的思考与认识,进而促成视野拓宽、延展。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有学生质疑:“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桥,居地险要,人走在桥面也站立不稳,摇摇晃晃,况且对岸还有两个团的敌人严密把守,但文章只写了红四团怎样冲过桥,而没有写到战士的伤亡,这有可能吗?如果加进一些战士伤亡的内容,不是更真实而且更加能突出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吗?”面对学生的质疑,笔者没有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乱发问,而是进行了有效的对话——那文章该怎么样写才恰当呢?于是师生间进行讨论式的对话,师生一起找到了可以共同认可的解决途径。而好的对话是对学生智慧的启迪,教师不能轻易的放过去,要抓住这样的点,进行点拨。在教师的春风化雨,耳闻目染的对话中逐渐唤醒学生智慧的大门。

三、对话,生命的赏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很久以前就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重孩子。”为此,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尝试开展“赏识教育”。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动力,很多时候来自师长于小伙伴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关爱、欣赏与激励。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夸”。课堂中的对话过程教师要坚持以激励赏识为主。但是赏识不是廉价的夸奖,要有不断的变化。我教学《村居》时,有一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你从这样的句子展开想象,你仿佛能看到什么?有一个很少发言在教室里,或有或无的学生说:“我仿佛看见了,放学铃声一打,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郊外放风筝,那风筝飘呀飘呀!我和小伙伴追呀追呀”我没有说话,只是竖起了大拇指,点了好几下。这样的首肯,这样的肢体语言比自然语言更好。这样的对话开启了,学生内心积蓄已久的渴望。她从此不是教室角落里那个被人遗忘的女生。她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历程,自己人生第一次的蜕变。

四、对话,真情的流露

阅读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挚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新课标强调:“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如在教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我让学生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童年进行比较。可以自己对自己说,也可以对别人说,然后组织集体讨论交流。由于有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铺垫,学生的情绪收到文字的感染,热烈的进行交流,言辞之间是真情的流露。这样的场面让每一个,听者心动。那是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对话的结果。学生不仅有了一次情感的体验,也进行了一次审美的体验。对话的过程是承载着情,只有情才能打动学生,只有真情才能打动每个听众。

篇7:阅读对话教学

--李婧娟教学风采的启示

浙江省磐安县南园小学 陈红光

摘要: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进一步讲,对话教学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声。本文试从“营造对话氛围、构建对话平台、疏通对话渠道、把握对话话题”四个方面,来阐述课堂对话教学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对话 阅读教学 课堂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去年下半年新课程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在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幸听了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先生的讲座《新课程语文理想课堂的诗情追寻》,继而又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婧娟执教的《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最大的收获就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尽管教材的理解难度较大,但李老师能从新课标的视角来设计教学、把握课堂。课堂自始自终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①这一新理念,让听课教师耳目一新,留给我众多启示。

启示之一:新课堂是“聊天室”--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②这是很有见地的。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走进李老师的课堂,就会看见学生们无拘无束的发言,他们敢于反驳同学甚至老师的看法,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整个课堂显得大气、开放、和谐,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可见,新课堂是“聊天室”。而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是对话教学开展的前提。

1.1 改革教学用语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用热情洋溢的教学用语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动员学生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你比老师更有创意,向你学习”、“你说得真不错,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这一点……” 这些话就出自李老师的口中,她在教学中所体现的良好交往技巧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交往技巧。那么对说错的学生怎么办呢?李老师坚持“善待学生的错误”的原则,越是学生说错时越耐心地倾听,并给以满腔热情地鼓励,尽心尽力地扶持,恰到好处地启发,巧妙地加以引导纠正。

1.2 取消举手制度

只有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找回自我,重塑自信,张扬个性,才能增强敢于参与的信心,激发乐于参与的意识。许多老师试着取消了举手发言的制度,在课堂上学生“想说,站起来就说”,“想写,跑上来就写”,这样的课,学生无拘无束地学习,自由自在地发展。当然这里少不了一个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起初“嘁嘁喳喳,沸沸扬扬,热热闹闹”,慢慢地趋于有序的稳定状态。

1.3 改变课堂形式

课堂形式合理地变化,符合儿童好学好动的心理。在安排座位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除了纵横式,还经常变换为圆桌型、马蹄型、梅花型、阶梯型等等,这样大大减少了课堂气氛的压抑感。学生在上课时偶尔串位走动,轻声交谈,不再是被视为违反纪律。孩子们回到了一种自然纯真状态,全无结结巴巴的学生腔了。这样的气氛,这样的语文课哪个孩子不喜欢?

启示之二:新课堂是“大平台”--构建生生之间的对话平台

李老师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让学生充分表达自主读书获得的感受,并在师生、生生交流中共享成果。如通过动作表演--“夸耀一下”,体会主人公保罗的感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一句话,给足学生自主权、选择权、活动权,构建生生之间的对话平台,让学生展示灵性。

2.1参与教师活动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多活动,可以使教学生气勃勃,成为学生感知语言的精神活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自己抓住课题或课文内容中的关键词,通过阅读方式使学生明确目标。现在我们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引发“我要学”的内驱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益。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思路,让学生与教师合作完成一部分板书,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由自己来板书,充分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研究发现的成果,让板书不再是课文内容的机械与简单的重复。

2.2 提倡自主选择

学生有了对文本的选择权,才能真正产生喜欢语文的学习行为,学生喜欢哪些词语、句子、段落、篇章,可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样就避免了“强按牛头饮水”的被动现象。李老师在课堂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选择自己想做的作业,都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浙江省教委教研室小学语文送教活动中何慧玲老师上了《数星星的孩子》一课,她的课堂作业(选一题)设计如下:⑴抄写第一段和第六段的生字;⑵合上书本写词语,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词,写下来;⑶不看书,课文中哪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写下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写)。这样,使作业成为了促进学习发展的一个生长点。

2.3 尝试合作学习

“语文教学民主化在师生关系上追求‘我--你’对话境界,在学生与学生关系上则致力于合作学习。”③合作学习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思想,共同构思、复述内容,并对别人的发言发表评论。这样,每个学生既是“演说者”又是“听众”,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角色不断转换,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学会同别人合作。在积极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各成员既乐于接纳对方,又快于倾吐自我,使学习小组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启示之三:新课堂是“阅览室”--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渠道

当文本内容与学生体验相当陌生时,两者间的对话关系就相当疏远,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怎样融洽文本与学生的对话关系呢?课一开始,李老师从质疑课题入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体验成功,又通过语言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读、主动读,引导学生用心读懂文本。《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1 品读典型句段。

“读”是最主要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方式,通过读,可以使学生真正达到“我书入心,书入我心”的境界。为此,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阅读形式,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加设阅读平台,即抓典型句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学生在感情碰撞中获得知识、能力,同时思想也得到启迪。李老师在课堂上就是抓住了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到“给予”是快乐的,在最后十分钟还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加深感悟”的教学环节,提供了《蜜蜂与蚂蚁》、《别人的耳朵》、《贫穷与富有》等八篇短文,四人小组交流一篇短文,通过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给予”是一种高尚的品质,“给予”是一种了不起的崇高境界。

3.2 品味语言文字。

“品”是一个比较、回味的过程,教师如能有意识地抓住一些文眼、词眼进行适当的变化,可引发学生对词语的辨识,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准确性、感悟力得以逐步提高。如金明东老师在《鸬鹚》一文中研读“一抹”的片段特别精彩。首先,辨析“一抹”,通过换词体会内涵意,重点讨论用“一抹”好在哪里,并且叫学生自己把研究成果写在黑板上,如:爱惜、鼓励、惊动、享受等等。接着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着重讨论“渔人轻轻一抹,回抹出什么来?”,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说,学生的畅想很丰富,心灵的花朵在课堂上尽情开放。这样,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品味,使文章充满了灵性、生机与情味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鲜活起来了。

3.3 尝试换位体验。

“入”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达到“文中有我,我中有文”的效果。以《燕子过海》教学片段为例,当阅读到“水手们用崇敬的目光,望着那些越飞越远的燕子,又怀着沉重的心情,把这些躺在甲板上的燕子,轻轻地放到大海的怀里”这句时,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当做船上的一名水手,面对这些燕子说说自己的体验。学生读着说着被燕子的精神所感染,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已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精神领域。

另外,“悟”、“辩”也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方式,要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

启示之四:新课堂是“问题中心”--把握师生之间的对话主题

“问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它相当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先生说得好,让学生自己选择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后又产生更多的问题。但是目前一些课堂上又出现了“到处是问题,忙着解决问题,懂了也装不懂”这三大问题,那么怎样把握师生间的对话主题呢?

4.1 唤醒质疑意识

学生的质疑与审问意识,对于提高师生“对话”互动的质量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⑤在激发学生提问时,教师应抱着宽容、开放、民主的心态。有时学生的提问可能是幼稚的或者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应给予肯定,认真倾听,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肯定。

4.2 提高质疑能力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进行质疑发问,但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示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一是教师自己在教学时要时时生疑发问;二是教师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质疑的。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是:小男孩问到,“先生,这是你的车吗?”李老师在指导读这句话时问“这句话应该读出羡慕的语气,羡慕什么?”学生纷纷作答:车、车很漂亮、车的主人。李老师追问“到底羡慕什么?读书可不能断章取义,抓紧在书上打上问号。”学生万万没想到如此细微的地方还隐含着问题,这是教学生读句子提问题。

4.3 重视解疑过程

针对学生提出的“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来说都是难忘的?”这个问题,李老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探究自己提出的问题,兴趣盎然,感情得到了升华。因此,组织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充分自读自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并深入小组参与讨论非常有必要。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拉近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构建生生之间的对话平台,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渠道,把握师生之间的对话主题,让语文课在沟通、合作中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7,15

③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④陈顺洁、华卜泉.对话教学:概念与要素.中小学教育,,(5)

⑤转引自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篇8:浅谈阅读的“对话”教学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对话的机会, 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 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 教师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 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 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 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二、师生共同走进文本, 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

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 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 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会越高, 越有效。教师和文本的对话, 就是要钻研好教材, 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 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教师走进文本, 与文本对话的最重要的途径:一是读, 二是想。读, 是指反复朗读教材, 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 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 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有效策略有哪些?从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 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把主要心思放在认真读书、钻研教材上, 而是粗略地读几遍课文, 就开始匆忙地写教案了。这样做, 既不能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 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 除了读正确, 读流利, 读出感情外, 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 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另一方面, 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架起“桥梁”。学生阅读文本, 不仅仅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包括与文本作者的对话, 也包括与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景象等内容的对话。然而,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经验还不够丰富, 文化的积淀还不足, 认知的能力还不强, 因此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一些靠自身的努力不能排除的障碍。如果这些阅读的障碍不能得到及时排除, 学生对阅读将产生畏难的情绪, 久而久之, 他们对阅读将会失去自信心。为此, 要为学生架设沟通文本的“桥梁”。

上一篇:xx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绩效考核实施意见下一篇:尽职调查工作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