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学政治对话教学

2024-05-01

透视中学政治对话教学(通用9篇)

篇1:透视中学政治对话教学

透视中学政治对话教学

新课程改革使师生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话式教学给中学政治课程以全新的视角.

作 者:苏颖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3.2关键词:对话 平等 互动

篇2:透视中学政治对话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见,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

一、什么是对话

我们所谈的“对话”是指教学对话。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学对话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倾听不同的声音,调试自己的经验世界,调整自我“在场”的姿态,重建自我对外部感觉的过程。

现代对话理论也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之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也因此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在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那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

二、教学对话中的异化现象

目前,教学对话已被广大教师引入新课程改革实践活动。“对话”走进了课堂教学,“对话”融合了课堂实践。其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但收效各异。通过“对话”现象看本质,也不禁令人深思。

1、自由式对话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为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们已把大量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课堂上足见学生的对话了,或朗朗读书、或纷纷议论;学生思维活跃了,有高声争辩的、有轻声讨论的、可更多的是默默无语;学生行为开放了,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侧身的、有转身的。教师呢?则在一旁静观其变,似乎只充当了这课堂交流的“召集人”或“旁听者”。对该引导的不引导,该点拨的不点拨,任凭学生自由发挥。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弱化甚至取消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把教学过程变为纯粹的学生“自学”或“自议”。有的教师还把这种做法美其名曰“放手”。这实质上是放弃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是撒手而不是放手。

2、聊天式对话

这种对话形式是“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念”为理由,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明显错误也不予以纠正。在学生交流资料或汇报读书收获时教师始终不置可否,也不加以引导,造成学生漫无边际的交流,云山雾海的汇报。此时的教师仅充当了学生自由对话的“捧场人”。无论学生读书汇报的情况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棒极了!”,“真了不起!”,“想不到你真聪明!”此类对话如同聊天。殊不知,就在这样的赞扬声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却越来越远离文本的意图。

如在人教版《乌鸦喝水》一文的教学中,有位教师问学生:“乌鸦除了用填石子喝水外,还有哪些更好的办法能喝到水?”学生通过一番思考后回答:

生:乌鸦可先在瓶子旁挖个坑,然后把瓶子推倒,水流进坑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生:乌鸦可以用一根长长的吸管来吸水。

生:乌鸦可以先把瓶口盖上,然后把瓶子平放,再在上面砸一个洞,就可以喝到水了。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均大加赞赏,“你的想法真精彩!”,“你的办法真棒!”,“你很聪明!”。

真的是这样吗?结合乌鸦的特点,联系当时当地的环境,我看学生的办法并不见得比原文的办法高明。

3、传话式对话

传话式对话就是以教材为“圣经”,以教参为“典范”,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谨,追求教学过程的流畅,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每个环节都按预先设计好的步骤逐个阐述讲解。整堂课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教师喋喋不休的谈话,忽略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对话。学生恰似不耐烦地听了一堂报告或演讲。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激情。

这类对话形式,实质上是教师没有转换角色。仍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正确看待学生,他们既是学习的主人,也是知识的建构者,更是学习的真正参与者和对话者。

4、逼供式对话

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第五册《小摄影师》这课时,有下面一段对话(指名读了高尔基与秘书的对话后)。

师:为什么高尔基不接见杂志社的记者,却要接见一位小男孩呢?

生:(面无表情)因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

师:除了他喜欢小男孩,还有吗?

生:(声音很低)他关心小男孩。

师:你说得正确,还有呢?

生:高尔基讨厌杂志社的记者,但他关心小男孩。

师:他为什么讨厌杂志社的记者,却要关心小男孩呢?

(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只有几个学生很勉强的抬起了手)

这样的教学情景,我们可能并不陌生,学生只是粗略地读了一遍课文,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根本还谈不上与作者对话,学生的思想还未能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此时,教师急于组织学生对话,学生也只能肤浅地说说,或拈几句文中的原话草率了事。这种没有深入体会文本的紧迫性对话,我认为类似“逼供”。

5、圈套式对话

有位教师在执教完人教版第五册《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为了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好言劝告”的道理,他向学生提了一问。

师:种葫芦的人看见小葫芦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想葫芦落了,都怪那些可恶的蚜虫。

师:那是谁最先看到这些蚜虫呢?

生:他的邻居。

师:邻居当时对他说了些什么?

生:(读文中邻居的原话)

师:当时种葫芦的人又怎么说呢?

生:(读文中种葫芦人的原话)

师:如果当时种葫芦的人听了邻居说的,又会怎么样呢?

生:他会想办法除去蚜虫,葫芦也就不会落了。

师:通过这件事,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本来,该教师提的这个问题的确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乍一看,师生对话的逻辑性也很严密,可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只循着一道线,努力往预设的圈子里钻,使学生的思维没有发散开来。其实,通过这次教训,此时此刻种葫芦的人有很多话要说,而教师的引导无形中限制了、甚至是隔断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只让学生停留在师生之间表面上的简单对话。如此“禁锢”的阅读实践,怎谈得上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6、猜谜式对话

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话时与猜谜语雷同。请看一位教师在人教版第五册《灰雀》一文教学中与学生的一组对话(当学生读到列宁对灰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里去了?”)

师:同学们知道吗,昨天灰雀究竟到哪里去了?(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灰雀飞到别的树上去了。

生:灰雀飞到大山上去了

生:灰雀与其它伙伴一同飞出去玩了。

………

这一问,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全班学生小手如林、争先恐后。教师一连叫了近十个学生,其回答也很干脆,仿佛就像猜谜语似的,每个学生都想试试。而教师呢?只管学生猜,却不加引导,反到认为自己充分尊重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感悟。但仔细品味,这些回答与文本意图竟然大相径庭。只要联系上下文悉心研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不难看出灰雀一定是被小男孩捉去了。

三、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对话

分析以上这些被异化了的教学对话现象,我们不难体会到真正的、有效的教学对话至少要作到以下三点:

1、师生平等相处是教学对话的前提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平等”、“和谐”、“民主”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权威”角色,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共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互教互学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对话的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具有平等对话的条件。

研读文本既包括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感悟(生本对话),又包括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升华(师本对话)。

2、细心研读文本是教学对话的基础

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刻性直接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并直接决定师生对话的有效性。整个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师生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就自然有话可对了。

3、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学对话的保证

在对话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对话,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引导的职责。许多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放松,甚至还得加强。教师要作到“引而不发,导而勿牵”,“引在迷茫处,导在关键点”。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文本价值取向展开深动的教学对话。

篇3:透视中学政治对话教学

一、什么是“对话式”思想政治教学

所谓对话,并非是单纯的你问我答,而是—种心灵的交汇,视域的融合,思想的共振,是平等的双向交流、精神的相遇相知。“对话式”思想政治教学是指以思想和思维对话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它所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它倡导为学生的发展而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限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更注重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方法和操作效果,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政治”“学会思想”“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处事”。

“对话式”思想政治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首先,是学习心态的开放,在“对话式”思想政治教学中,由于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教师文本的话语霸权就消失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便跳出了固定的死板的篱笆,可以听到学生发自肺腑的想法,提高师生对信息处理的方式和速率。其次,是学习内容的开放,由于“对话式”教学涉及到许多课外知识的“对话”,摆脱了传统课程的单一和霸权化,教材已不是惟一的资源,课外书、边线阅读,都是学习的内容,学生尽可以在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学习海洋中遨游,选择和吸取自己需要的营养。再次,是学习方式的开放,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将教学贯穿到细枝末节,学生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第四,是学习时空的开放,学校、课堂并不是惟一的场所,学习正在向课外延伸,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最后,是学习评价的开放,让教师评价学生变为学生互评、自己评。

二、实施对话式教育的策略分析

1. 尊重学生主体,从“奴化的教育”走向“自主的教育”。传统教学为了实现其“教学目的”和“社会目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以一个“操纵者”的姿态出现,忽视了学生的权利,压制了学生的本真、冲动和需求表达。这种梯度差距下,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的理性自制受限,教学仿似一种“奴化教育”,挤占了学生个体与创造的精神生长空间。“对话式”教学凸显并尊重学生的权利,摆脱了传统教学中个体认识的局限性,让学生在享受尊重的愉悦中“自主”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

2. 倡导提问,生成主题。对话式教学重视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训练,主张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问题中发现并提出新问题,主张教学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困惑并由此产生求解的渴望。如在讲解二元制时,针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如针对布什和克里的大选举行讲座,课前要求学生寻找相关资料,鼓励学生提问,根据学生对事态的关注生成主题,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各表其述,而后进行讲解,以自己的思维方法作榜样,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形象思维、直观思维、理论思维、联系思维等来学习、思考和发现。“学生是自主的,教师的价值在于组织、经营、引导和服务”, 切忌直接指正学生的观点,要摒弃“思想霸权”,以理服人。

三、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对话情境

“真正的对话,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学习、思考和发现。”

1. 创设生本对话的情境。生本对话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我平时鼓励并为学生创造机会到阅览室博览群书,每节课给学生5 - 10分钟的时间来讲述自己认为发人深省的见闻,渐渐地我发现,学生已经主动地融合到我创设的生本对话的情境中来。

2. 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消除教学行为控制,让学生从“主体失落”走向“自身觉醒”。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认为“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理解、尊重和信赖是实施“对话式”教学的媒介,更是消除戒备心理,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的传感器。所谓“对话”,即是表达与倾听。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自己的表达并仔细倾听。

另一方面,倾听可以实现教学的“民主化”和对学生充分的人格尊重。一改以往的师“倾”生“听”的模式,生师对话一个新的要求就是倾听。倾听学生等于尊重他,欣赏他,给他信心和勇气,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尊重和欣赏其他人。况且,倾听学生能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判断他们的理解程度,发现他们的困惑,找到对其进行意识训练和认知训练的途径,准确地介入对话。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教学中,课堂只是少数“尖子生”的舞台,“尖刀在石头上磨,越磨越利”,而更多的学生却没有锻炼的机会。“对话式”教学则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来,关注学生的需求,只有这样,对话的民主平等性才得以体现。

艺术地倾听与表达,才是发于心灵深处的具体体验和共鸣。走进“生师对话”情境,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使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懂得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批判地思考, 如何创造并通过创造改变自己。

3. 创设生生对话的情境。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认为,“恰是在不同声音, 不同意识相互间流动的连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辉映,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通过合作学习、小组交流, 鼓励学生讨论、争论、比较。

4. 创设学生自我对话的情境。自我对话即与自己交谈,不断省视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自我对话不断地发现自己,反省自己,提高认识力、判断力,实现自我潜能的激发、生命的唤起人格的塑造。

由于在“对话式”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不再是单向的浅性关系,而是三者之间从相遇到相知的融合。可使学生在和蔼可亲的气氛中学习政治知识,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受到教育,唤醒和激活学生潜在的思想政治意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将课本知识逐步内化为自身信念, 提高政治素质。完成自我的回归,从学习政治追求高分的功利心到自觉地人性完满。

摘要:传统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教师“讲解”“填满”学生,学生类似于任教师“灌输”的“存储器”。在这种“银行储蓄教育”下,“教师进行讲授,进行存款,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讲、接受、记忆和重述,进行储存”。所以必须进行探索改革。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以思想和政治教育为研究课题的综合性学科,突出对人的道德践行能力,生活价值的教育,其目的是引导正确的思想,培训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涵养,其使命是使学生聪慧并且高尚。

篇4:透视中学政治对话教学

摘要:中学政治教学是建构学生科学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提升道德素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际教学之中教师应摒弃“师本位”错误思想,破除“独白式”教学造成的师生间心灵隔膜及精神隔阂,并采取“对话式”教学策略,正视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提升。鉴此,本文立足于中学政治教学实际情况,透过分析对话式教学重要性,进而从对话氛围、对话话题、对话情境三个方面论述了“对话式”教学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中学 政治 对话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41-01

一、对话教学模式重要性探析

传统政治教学沿袭的师本位教学措施,主要以教师为核心,缺乏对学生主体重要性的关注,没有加强师生间的有效对话,难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此教学情景下,学生时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学习过程中严重缺乏主观能动性,因此其学习效率自然也难以提升。鉴于此,新形势下中学政治教学应该积极矫治传统教学措施之弊病,整合教学资源,创设良好的对话情景,以此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参与教学实际,并通过良好的互动交流,提升学生知识内化效率。总而言之对话式教学模式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具有积极意义,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积极施行对话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提高认知效率,下文即重点探究了有关教学策略:

二、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培养学生对话兴趣

中学政治课堂需要“对话”打破“满堂灌”教学僵局,需以学生主观性推动教学开展、深化、发展。为实现师生间真正意义上的“对话”,首要任务即是营造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师本位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阶级性十分严重,教师作为具有绝对“统治力”的君主,而学生似乎也成为被动学习的“奴隶”。在此教学情景下,教师“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学生难以与之对话,即便有对话,那么也难免是言不由衷的“妄语”。中学政治教学之中,师生间的确存在“先知”与“求教”的客观关系,然而在精神人格上应该是独立自主的,教师应该认清知识知识传授过程的客观性,已经知识接受的主观性,尊重学生并给予其平等的对话权利,引导学生积极对话沟通。要想达到上述目标,首先教师应该转换自身教学,要勇于走下教学“统治者”位置,并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积极将自身的学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应给予学生分享自身思考、认识、情趣的机会,以此营造起一个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话兴趣。

除此之外,良好的对话氛围中不能缺少信任、包容元素。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给予学生对话权利以及消除其对话恐惧,但对话过程中学生是否会实事求是的反映问题,教师是否能理解学生“言多必失”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则也是保证对话实效的关键因素。鉴此,中学政治教学还应立足实际情况,创设出信任、包容的对话氛围,基于信任对话之中才能“言无不尽”,基于包容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对话效率。

二、创设对话情境,激发学生对话欲望

中学政治教学中实施“对话式”教学,除创设平等、信任、包容的对话氛围之外,还需建构其良好的对话情境。只有引入适当的对话情境,才能给予学生发声的契机,才能听到学生内心的声音,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话。

1.创设合作学习对话情境

合作学习模式中,学生拥有充分的空间进行对话、探究。中学政治教学中为实施对话式教学时,就需积极创设合作学习情境,给予学生对话的平台。除此之外合作学习过程中,必要的任务是驱动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设定合理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在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特点、教材内容,设定总体任务、单元任务、课堂任务三大方面任务。其次是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做好任务设计。

譬如在学习“传统文化的传承”内容时,教师即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适当施以任务激励学生积极“对话”、探究。首先根据教材内容应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面面观”,即要求学习小组探究整理“我国优良传统文化有哪些”,通过探究讨论学生大多都探究到了“孝道”、“仁爱”、“自强”等方面。据此教师可以选取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探究,例如选取“孝道”为主题,让学习小组探究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孝道典故有哪些?”,学习小组通过查找资料,找到了“卧冰求鲤”、“芦衣顺母”、“哭竹生笋”等。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对话学习空间,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提升知识内化效率。

2.创设生活化对话模式

联系实际深入生活是拓宽对话维度的有效措施,中学政治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也应联系实际、深入生活。譬如讲解“树立正确消费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贴近生活的故事“中国老太太,省吃俭用到年老时终于买上了房子,而美国老太太年轻时就贷款买房,年老时终于还清了房款,也获得了自己的房子”。然而以“贷款买房与存钱买房那种消费方式好”为主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提到”中国老太省吃俭用买房过程缺乏享受生活的乐趣”,有的同学则反驳道”美国式贷款买房也存在房贷利息高,跟风买房遭遇经济泡沫等问题”,通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则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两种买房方式各有利弊,关键是消费观念是否正确,只要是符合购买能力,那种买房形式都是可取的,在经济发展阶段,买房能够促进消费者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又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然而盲目跟风买房,也有可能加重家庭負担,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上述对话辨析,学生便充分理解到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重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政治对话式教学能够有效拉近师生距离,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知识,让学生在政治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教学信息反馈,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总而言之,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大有裨益,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对话氛围”创设入手,积极建构合理的对话情境,从而提高对话实效。

参考文献:

【1】许曜. 对话式教学在中学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 2013.

【2】陈维铭. 对话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 苏州大学, 2010.

篇5:中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研究

一、以平等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

想要开展对话教学,首先要保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平等与民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只有首先构建了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才能保证对话教学的顺利开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老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并循循善诱,加以引导,从而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体会。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欲望

对中学语文而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地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对话”内容简单、生活化

学生只有在对话中有所收获,才能激发学生继续对话的兴趣,所以,在对话中教师要尽量让对话的内容更加简单、生活化,构建质朴的生活情境,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和场景,让学生容易理解,并且有话可说,有感可言,这样才能够与教师进行更多的交流,也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积极合作、探究

中学生缺乏人生的.经验,所以看待问题比较片面。为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展开对话与讨论,这样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相互对话与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话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必然会引起越来越高的重视。为了改变中学语文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入“对话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这也是促进学生心灵和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必然需求。然而目前,受到一些不良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仍需各方付出相当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6:透视中学政治对话教学

语言在对话中积累

教师的课堂对话应该是诗意的, 这种诗意体现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充满诗意的对话语言中。要将人文关怀和哲思感悟融合于提示语、过渡语、评价语之中, 如雨后空气、汩汩清泉一样滋养孩子们的心田。

例如, 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时, 老师首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发言, 老师能感觉到大家的确被桑兰的一言一行所深深感动着, 心里也非常敬佩她。接着出示一道填空题:桑兰, 你真是个 () 的姑娘!让学生练说。紧接着又借题发问:怎样来理解课题“微笑着承受一切”?有了对桑兰事迹的详细了解, 有了对桑兰精神的深切感悟, 学生的答案也是精彩纷呈。顺着学生的回答, 教师又小结道:生命中突如其来的暴风雨, 我们有时是无法逃避和抗拒的, 那就让我们勇敢地抬头, 在不屈的奋斗中学会成长吧。

这些由教师巧妙设计的充满诗意、饱含哲理的话语, 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素材。有了这样的师生对话, 便有了情感的交流融通, 就会有放飞灵性的生命欢歌。

平等在对话中彰显

在教学《最大的麦穗》时, 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教学组织。老师先说道:“其实, 苏格拉底已经预计到了事情的结果, 与其说布置给学生们一个任务, 不如说是让弟子们进行了一次实验, 这位哲人究竟想告诉弟子们什么道理呢?轻声读读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忠告, 想想他说了几点, 是怎样说的?”学生读书思考后教师亲切地发问:读懂了吗?现在读懂的请把手举起来!好, 就请你对弟子们说。

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后, 教师走到其身边幽默地说:“请问苏老师你第一句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说?”学生回答道:“我把‘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读得重些, 是想让弟子坚信最大的麦穗是存在的。”教师又问:“那第二句你又为什么又这样说呢?”学生感受颇深:我在说的时候强调“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意思是想告诫弟子要立足现在, 不要犹犹豫豫, 错失良机。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教师与学生用亲切、真诚、平等的对话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蕴含着民主、平等精神的对话教学中, 师生双方都是对话主体, 他们互相尊重, 共同探讨。教师没有机械生硬地要求学生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 而是尊重个体体验, 注重因势引导。

智慧在对话中生成

课堂对话是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提出问题, 并引导学生经过对话交流, 对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 从而获得真知, 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教师是如何通过对话将学生的认知从模糊引向明晰的呢?我们来看《黄河的主人》的教学片段:在联系实际体验乘客感受的教学环节后, 教师提问:“要有足够的勇气才敢坐羊皮筏子, 可这乘客们竟然还能谈笑风生, 真让我们纳闷, 这是为什么呀?”学生语气坚定地回答:“因为有艄公在保障他们的安全。”教师又故作惊讶地说:“艄公究竟是何方神圣, 让乘客如此信任?同学们, 再读读课文6~8自然段, 划出具体描写艄公的句子。”

学生自读、划句后教师抛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艄公为什么注视水势时“小心”, 破浪前行时“大胆”?学生积极思考后, 智慧交织着情感, 爆发出惊人的内驱力:因为水中有许多暗礁, 艄公要巧妙地避开。所以他注视水势时“小心”;如果他不“大胆地破浪前行”就无法在急流中掌控羊皮筏子, 随波逐流会更加危险。承着学生的回答, 教师激情引说:“同学们, 艄公面对的是险恶的风浪, 身负的是乘客的安全。而他站在羊皮筏子上凭的是什么来渡黄河?”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教师又满带赞叹的语气发问:“这些语句又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艄公?”学生言简意赅, 有感而发:一个胆识过人的艄公;一个无所畏惧的艄公;一个胆大心细的艄公!最后, 教师总结道:“让我们再读读文中描写艄公的句子, 把艄公高大的形象印在心里!”

这段精彩的师生对话, 教者抓住学生的回答, 将对话进行到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通过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 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 在这样的对话型的充满生命张力的课堂生活中, 学生读中入境, 读中见悟, 在读读、说说中加深了情感体验;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 依托教师点睛般的适时启发, 使学习变得轻松自如, 游刃有余。■

篇7:透视中学政治对话教学

关键词:中学政治 对话式教学 策略分析

现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有不少中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缺乏求索精神,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知难而进、攻克难关的执著精神,在学习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没有认真分析的习惯,不重视方法的研究与选择,难以迸发出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难于将所学知识内化,导致产生抑制作用以及学生知行不一。这种形势下,“对话式”教学迫在眉睫,呼之欲出。

一、什么是“对话式”思想政治教学

所谓对话,并非是单纯的你问我答,而是—种心灵的交汇,视域的融合,思想的共振,是平等的双向交流、精神的相遇相知。“对话式”思想政治教学是指以思想和思维对话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它所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它倡导为学生的发展而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限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更注重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方法和操作效果,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政治”“学会思想”“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处事”。

“对话式”思想政治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首先,是学习心态的开放,在“对话式”思想政治教学中,由于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文本的话语霸权就消失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便跳出了固定的死板的篱笆,可以听到学生发自肺腑的想法,提高师生对信息处理的方式和速率。其次,是学习内容的开放,由于“对话式”教学涉及到许多课外知识的“对话”,摆脱了传统课程的单一和霸权化,教材已不是惟一的资源,课外书、边线阅读,都是学习的内容,学生尽可以在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学习海洋中遨游,选择和吸取自己需要的营养。再次,是学习方式的开放,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将教学贯穿到细枝末节,学生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第四,是学习时空的开放,学校、课堂并不是惟一的场所,学习正在向课外延伸,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最后,是学习评价的开放,让教师评价学生变为学生互评、自己评。

二、实施对话式教育的策略分析

1.尊重学生主体,从“奴化的教育”走向“自主的教育”。传统教学为了实现其“教学目的”和“社会目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以一个“操纵者”的姿态出现,忽视了学生的权利,压制了学生的本真、冲动和需求表达。这种梯度差距下,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的理性自制受限,教学仿似一种“奴化教育”,挤占了学生个体与创造的精神生长空间。“对话式”教学凸显并尊重学生的权利,摆脱了传统教学中个体认识的局限性,让学生在享受尊重的愉悦中“自主”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

2.倡导提问,生成主题。对话式教学重视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训练,主张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问题中发现并提出新问题,主张教学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困惑并由此产生求解的渴望。如在讲解二元制时,针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如针对布什和克里的大选举行讲座,课前要求学生寻找相关资料,鼓励学生提问,根据学生对事态的关注生成主题,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各表其述,而后进行讲解,以自己的思维方法作榜样,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形象思维、直观思维、理论思维、联系思维等来学习、思考和发现。“学生是自主的,教师的价值在于组织、经营、引导和服务”,切忌直接指正学生的观点,要摒弃“思想霸权”,以理服人。

三、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对话情境

“真正的对话,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学习、思考和发现。”

1.创设生本对话的情境。生本对话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我平时鼓励并为学生创造机会到阅览室博览群书,每节课给学生5-10分钟的时间来讲述自己认为发人深省的见闻,渐渐地我发现,学生已经主动地融合到我创设的生本对话的情境中来。

2.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消除教学行为控制,让学生从“主体失落”走向“自身觉醒”。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认为“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理解、尊重和信赖是实施“对话式”教学的媒介,更是消除戒备心理,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的传感器。所谓“对话”,即是表达与倾听。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自己的表达并仔细倾听。

另一方面,倾听可以实现教学的“民主化”和对学生充分的人格尊重。一改以往的师“倾”生“听”的模式,生师对话一个新的要求就是倾听。倾听学生等于尊重他,欣赏他,给他信心和勇气,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尊重和欣赏其他人。况且,倾听学生能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判断他们的理解程度,发现他们的困惑,找到对其进行意识训练和认知训练的途径,准确地介入对话。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教学中,课堂只是少数“尖子生”的舞台,“尖刀在石头上磨,越磨越利”,而更多的学生却没有锻炼的机会。“对话式”教学则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来,关注学生的需求,只有这样,对话的民主平等性才得以体现。

艺术地倾听与表达,才是发于心灵深处的具体体验和共鸣。走进“生师对话”情境,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使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懂得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批判地思考,如何创造并通过创造改变自己。

3.创设生生对话的情境。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认为,“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相互间流动的连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辉映,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通过合作学习、小组交流,鼓励学生讨论、争论、比较。

4.创设学生自我对话的情境。自我对话即与自己交谈,不断省视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自我对话不断地发现自己,反省自己,提高认识力、判断力,实现自我潜能的激发、生命的唤起人格的塑造。

篇8:透视中学政治对话教学

一、网络是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新阵地

作为信息传播新媒体, 互联网已迅速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无论是他们的学习或生活都直接或间接地跟网络相联系, 在思想观念上不得不面对网络信息的各种影响。主动出击, 迎难而上, 积极打造网络教学新阵地, 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对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

从网络的内容与特点来看, 互联网中充斥的海量信息就像万花筒一样五花八门、良莠不齐, 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频繁地穿插其中, 令人眼花缭乱, 难以鉴别和选择。尤其对思想价值观尚未成熟定型的大学生而言, 由于其“思想活跃, 受约束较少, 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包容性较强, 对信息的选择和过滤能力较差, 鉴别能力不强, 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导致其主流意识形态的碎片化”[1], 因此往往可能令其在网络虚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之间产生某些认知层面的心理困惑, 进而阻碍其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此外, 基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及动态性等特点,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及不同认知或感知水平的网络发言主体之间的网络交往往往复杂交织在一起, 从而有可能使一些夸大信息、虚假信息、负面信息轻易地出现在网络中, 还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正面教育的效果[2]。

从课堂教学与网络关联的角度看, 网络传播的信息大大超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所引入解析的内容承载量, 从而可能使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与真实社会场景之间产生某些疑惑或混淆。例如, 随着当代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 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现象、新问题、新挑战, 这些新情况可能表现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不尽一致或同步的情形, 尚待进一步深入分析。然而, 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极速便利, 现实中的新情况往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讲解之前便已被学生关注, 因此容易使学生提前产生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认知冲突或困惑。同时,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国际互联网成为西方国家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文化殖民扩张的有力武器。一些具有西方“文化殖民主义”倾向的隐性网络信息文化可能对学生思想观念产生不良影响。由此, 在网络时代, 培养学生阅读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和分析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为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 其内容包罗万象, 涵盖农业、生物、化学、数学、天文学、航天、气象、地理、计算机、医疗和保险、历史、法律、政治、经济、环保、军事、外交、文化、教育、艺术、生活、文学、旅游、音乐和电影等几乎所有领域, 可谓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资源宝库和百科全书。广泛多样的网络信息资源不仅满足了我们生活所需, 而且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库素材。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 传统教学背景下往往反映出教学备课受所需辅助资料缺乏或不够充分的客观条件局限。然而,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这种情况发生巨大改变。广阔的互联网空间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信息资源, 而且使他们获得资料的方式更加便利。

一方面, 巨大的互联网可以分散式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教学所需的有关理论、文献、案例、教案、课件、新闻等可筛选性信息资源。另一方面, 随着互联网与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结合, 越来越多针对或紧密关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关网站资源也集中式地建立起来, 为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更直接的有效资料。例如, 近年来“中国大学生在线”、上海“易班”、“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等全国性或区域性大学生网络活动平台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辅助阵地, 在培养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方面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又如, 在有关政府教育部门鼓励或支持下, 许多高校相关院系纷纷建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网站, 推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 它们大都涵盖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题库、时事新闻、文献选读、学科动态等内容, 成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

三、网络为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辟了新路径

互联网和课程教学的结合性运用, 表现为一种全新教学场景和方法手段, 为传统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开辟了新路径。就此而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例外。

首先是网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创新思路。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下, 基本工作方法往往沿用“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课堂讲授法模式。这种灌输式方式表现为明显的单向沟通特征, 忽视了学生自身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 限制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与此不同, 基于彼此平等的地位、网络场景中的教学主客体均可在其中自由地表达观点、发起讨论和交流, 凸显师生或生生之间的双向与多向互动, 有助于从两个方面增强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一来学生可以便捷地提出问题或发表见解, 二来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反馈信息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解答疑问。

其次是网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创新手段。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往往容易表现为偏重理论讲授的模式, 从而使学生因感到枯燥而降低学习兴趣。但在网络背景下, 则可以借助网络生动形象的“人—机”交互方式, 使一些抽象的理论通过多样化的网络技术手段和丰富感性的具体案例诠释, 许多思想政治理论因而不再像过去那样仅是一种模糊的凭空想象, 而是变得更加具体生动, 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3], 特别是以虚拟班级为中心的网络教学课堂设置,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优化作用彰显。例如, 在网络虚拟班级中, 教师可以通过发布公告通知学生有关课程讨论安排、作业布置及考试要求等即时信息, 通过班级网盘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PPT课件、题库、阅读文献及音像视频等参考资料上传其中, 通过在线交流将理论或社会热点、焦点话题进行师生间的大讨论, 等等。

四、网络对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情形不同, 网络场景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任课教师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提出若干新的要求。在网络时代背景下, 网络化范式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引者, 又是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创新实践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因此, 若要有效对接和推进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 就必须首先提高专任教师的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 以及时适应网络教学背景带来的所有新变化。

网络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传播技术基础上的一个新平台、新载体。在网络时代,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 要做好新形势下的课程教学工作, 他们既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专业理论功底、宽阔的知识视野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更要有一定的现代网络技术运用能力。为此,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必要系统学习有关网络知识, 以便尽快掌握教学所需的各种网络新技术, 诸如多媒体技术、网页设计、网络浏览、文件下载、信息传递等多种手段, 发挥现代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设置网上虚拟班级与考试题库、开展网上在线讨论与调查、获取网上教学资料与经验等, 努力将这些网络技术运用与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教学内容、特点及要求相衔接, 积极运用网络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拓展学生虚拟社会实践经验, 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综上所述,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势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重场景。网络既为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辟了巨大资源空间并提供了一个全新教育场景及众多有效创新手段, 又对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若干新挑战与新要求。有鉴于此, 如何积极主动对接网络新阵地、新资源、新路径, 以便不断优化课程教学效果, 显然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实践的现实议题与必要选项。

摘要: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势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重场景。网络既为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辟了巨大资源空间, 提供了一个全新教育场景和众多有效创新手段, 又对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积极主动对接网络新阵地、新资源、新路径, 以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效果, 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实践的现实议题与必要选项。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背景,透视,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彭伟, 李刚.信息网络化对高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2) :41.

[2]檀江林, 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101.

篇9:透视中学政治对话教学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政策;变迁;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9-0025-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和各高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与之相配套,党中央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策文件,其中不乏关于教学方法的规定和要求。综观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政策变迁,我们可以归纳为四个转变,即由“注入式”向启发式转变,由第一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相结合转变,由传统的教学手段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转变,由单一的教学方法向多元教学方法转变。对其政策变迁的经验进行总结,能有助于教师理解政策调整的驱动因素,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方法应用方面的主体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政策变迁的历程追溯

(一)由单向的注入式转向双向的启发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又称“填鸭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对学生进行知识硬灌的教学方法,它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力的提高,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却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作用。要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废止注入式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方法。

早在196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联名发出的《关于改进髙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就指出:“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启发式,废止注入式。”[1]改革开放以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重新被强调并得到进一步的推行。1984 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中提出:“要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坚决克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2]此后,“废止注入式,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一直在各种文件中被强调。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采取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讲授方式,使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变得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在课堂上给学生们预留了施展自己思想和才华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已学过的课程有种成就感,从而增强了学习兴趣。

(二)由第一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和开放,对社会热点问题十分关心,单纯的课堂讲述等课内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建设与改革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信念,逐步锻炼成为有用人才。”[3]这开启了教学方法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转变。

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若干规定》中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当把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同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4]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强调:“要配合教学组织必要的参观、考察和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5]

实践表明,在课堂讲授之外,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根据地、暑期支教、社会调研等,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亲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广大人民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改天换地、谱写历史的过程,耳闻目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化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现实力量的理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由传统的教学手段转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开放以来,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电脑、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已经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作为和网络共生的一代,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采取“粉笔+黑板”和教师口授逐渐显示出单调、抽象,严重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信息网络化的新技术以其传播速度高效快捷,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同步双向互动等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技术手段。

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式和政策”课程建设的意见》中规定:“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要注意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影视音像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学的内容和空间,加强各学校之间的电化教学协作。”[6]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也强调:“要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7]

现代教育技术方法综合运用声音、图形、图像、三维动画等手段创设情境,使得传统的灌输式刻板式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网络获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和知识,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开拓了学生视野;此外,现代教育技术方法良好的交互性,又让师生之间可以快捷地进行沟通,从而解决了教学中交流不畅等问题。

(四)由单一的教学方法转向多元化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定作用或功能。如启发法虽然可以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学习兴趣,却不能给予学生参加实践所带来的切身感悟。因此,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产生“1+1>2”的效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必然要求和未来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颁布的历次文件中都不是只强调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同时倡导几种方法。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05方案”),强调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 [8]。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05方案”以来,通过征集评选“精彩一课”、“精彩教案”、“精彩多媒体课件”,一批创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得到表彰,先进的教学方法得到推广。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积极运用多媒体及时尚的“微课”平台,推进实践教学、“项链模式”访谈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模拟教学、网络课程BBS……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满足了学生接受意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形成教师乐讲,学生爱听爱参与的可喜局面。如上海市已连续3年举办“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月”,打出了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的“组合拳”。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政策变迁的经验分析

(一)始终贴近教学目标,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政策变迁的中心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础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根本目标是使大学生锻造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采取了怎样的教学方法,而“课程目标又决定了教学方法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9]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政策始终是围绕“实现课程目标”这个中心展开的。

“注入法”只停留在教育表面而不能深入学生内心,而启发式教学方法克服了以灌输知识结论为特点的弊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实践教学法让大学生在掌握课堂教学传授的基本知识时能更接地气,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和实际,从而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信念,进而逐步锻炼成为有用人才;通过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不断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解决现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出现的纷繁复杂的问题,更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政策虽然在不断的变化,但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任务却是始终不变的。通过运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熏陶大学生,才能增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感召力。

(二)始终贴近教学对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是政策变迁的出发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既是课程的教育对象,更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的增强,仅靠单纯的理论灌输和外力强加是不能实现的,还要通过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使大学生对所灌输的理论充分认同进而内化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既要“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普遍关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10],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1],使政策变迁的出发点更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政策的制定始终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它通过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知识;通过实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使学生面对社会实际以教育自己;通过运用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解决学生方方面面的问题,使得他们认同和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

(三)始终贴近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内容是教学方法政策变迁的基本点。教学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干,课程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决定了教学方法具有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特性。”[12]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存在着多样性、全面性和发展性,要与时俱进地运用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教学方法政策的改革始终是紧跟教学内容来变化的。

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思考国家政策、方针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而不是强硬地灌输;实践调查法加深学生对课本所学知识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多媒体教学法让原本枯燥的课堂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能针对性阐释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可以根据教育内容巧妙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度。

(四)始终贴近大教学环境:紧跟时代、国情是教学方法政策变迁的关键点。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有的教学方法不再适用需要改革,有的教学方法需要加以重视,有的教学方法需要被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政策作为规定教学方法的指挥棒,始终紧随教学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启用侧重师生双向交流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改变简单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来更好适应工作重心的转变;在教学中重视社会实践的教学方法来配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后的时代背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武装和丰富课堂可用以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综合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可应对新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的错综复杂问题。

30年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历经了多次转变,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其一,教育部门合理合情的教育教学政策的制定,掀起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大潮,从而深入推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其二,教学方法政策需要“落地”,归功于各地方和各高校的各自规划和认真执行。近年来,各地组织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大赛。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跨省份的教学基本功比赛,也形成了跨省、本市各级教学协作活动机制。其三,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主开展了适合自身学科背景或所教授对象的个性化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具备“活”起来的良好氛围和生动局面。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政策的变迁,只有与时代同步伐,与国家共命运,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

参考文献:

[1][2][3][4][5][6][7][8][10][1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选编(1949~2008)[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2.96.124.130.160.176.216. 107.159.216.

[9][12]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03-206.203-206.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上一篇:理川镇行政效能督办纠正制度下一篇: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