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2024-04-19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共9篇)

篇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的通知

晋人社厅发[2010]149号

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劳动保障)局、卫生局,各有关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山西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晋政发[2009]25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当前实际情况,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

(一)申请定点医疗机构应具备的条件。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以及经军队主管部门批准,并在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的有资格开展对外服务的军队医疗机构,均可申请,并具备以下条件:

1、经卫生行政部门评审具有级别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符合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

2、能够建立与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配备医疗保险专职管理人员,配备与医疗保险信息系统联网的计算机等专用设备,实行了医疗费用清单制。

3、有健全和完善的医疗服务管理制度和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制度。

4、严格执行国家、省物价部门规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并经物价部门监督检查合格,有健全的财务制度。

5、符合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6、从业人员全部参加社会保险。

(二)申请定点医疗机构应提供的材料。愿意承担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服务的医疗机构,应按要求填写《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申请书》,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出书面申请(附电子文档),并提供以下材料:

1、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申请书。

2、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3、卫生行政部门印发的医疗机构评审文件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4、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5、一级以下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执业证书技术职务复印件。

6、与基本医疗保险相关的内部管理、工作制度和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有关证明。

7、上一年度业务收支情况和门诊、住院诊疗服务量(包括门诊诊疗人次、平均每一诊疗人次医疗费、住院人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平均每一出院者住院医疗费、出院者平均每天住院医疗费等),以及可承担医疗保险服务的能力。

8、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物价部门监督检查合格证明。

9、地理位置图和医疗机构平面布局图。

1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和卫生部门规定的其它材料。

(三)医疗机构定点资格的认定。医疗机构定点资格由统筹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认定。省直管单位医疗机构定点资格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认定。定点资格认定工作原则上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按照材料受理、实地考察、研究审定、社会公布4个步骤进行。从受理之日起,在30个工作日完成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认定工作。

1、材料受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按规定提供的申报定点材料进行初审,对申报材料不齐全的,工作人员应一次性告知;对初审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规定的,应给予登记受理。

2、实地考察。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牵头,卫生部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有关人员参加,对申请定点的医疗机构进行实地考察,形成医疗机构定点资格考察报告。

3、研究确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召集考察组相关人员,听取考察情况汇报,集体研究确定定点资格。对确定的医疗机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下发《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认定的通知》和颁发《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证书》。

4、社会公布。统筹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在7个工作日内将定点医疗机构名单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网站或其他形式向社会公布,并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四)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的签订。取得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应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联系,按照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有关要求,完成计算机联网、医保政策宣传栏制作等事宜,经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验收合格,签订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发放全省统一的《定点医疗机构标牌》。

(五)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的续签与终止。协议有效期为一年,协议期满后愿意继续作为定点医疗机构的,应当在协议期满前3个月向统筹地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提出续签服务协议申请。逾期未提出申请的,视为自动放弃,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自协议期满之日起终止。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或解除、终止协议的,分别报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二、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

医疗机构取得定点资格并签订服务协议后,参保人员持医疗保险凭证,可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给予支付。

(一)严格执行医疗保险有关政策。定点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制定并落实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各项管理措施。认真执行山西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范围支付标准;在诊疗过程中严格按照因病施治的原则,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努力减轻参保人员的医疗负担。

(二)严格遵守处方管理规定。严格遵守《处方管理办法》,特别是药品处方限量(急性病3-5天、慢性病7-10天、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30天、同类药品不超过2种)的管理规定。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医时,可自主决定在定点医疗机构购药或持处方到定点零售药店购药,不得加以限制。药品来源必须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主渠道进药。

(三)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定点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服务、医疗收费等内部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公布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信息,特别是要加强大型检查项目和特殊医用材料使用信息与费用信息的发布,同时要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反馈。要保证参保人员的消费知情权,严格控制参保人员个人自费比例,在使用自费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时,要征得参保人员或亲属(委托人)的同意。

(四)做好定点医疗机构服务管理。定点医疗机构要确定一名院级领导,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医疗保险工作,制定执行医疗保险政策法规的相应措施,协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做好医疗服务管理相关工作。承担省内异地安置和转诊人员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要纳入日常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工作范围。对参保人员住院病历等资料要单独管理,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要单独建帐,并按要求及时、准确地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发生情况等有关信息。在显著位置上悬挂统一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标牌,统一设置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宣传栏、投诉箱、就医流程。有条件的,还应设立基本医疗保险专用诊室及挂号、划价、取药窗口。

(五)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结算管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检查和审核,定点医疗机构要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审核医疗费用所需的全部诊治资料及帐目清单。定点医疗机构必须使用由财政和税务部门规定的收费票据。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按照协议约定,及时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医疗费用。对冒名顶替、挂床、分解住院以及超出医疗保险政策规定范围所发生的费用,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对平均住院医疗费用畸高的,要增加抽检病历数量,对疑点的重点病历要建档、重审。对过度治疗、滥用药品的要追究医师的责任,建立诚信档案。

(六)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年度考核、分级管理和年检制度。年度考核、分级管理和年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还可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和参保人员参加。年度考核要严格按照《定点医疗机构考核办法》和医疗服务协议进行,对落实医疗保险政策法规、就医管理、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医疗费用结算管理、目录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医疗保险基础管理等进行考核,要进行参保人员满意度调查,并结合平时检查或抽查情况综合评定。对年度考核达标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之续签服务协议;对年度考核评定分值较低,考核为倒数几位的,要予以通报、进行整改。对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可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分级管理是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考核评价。按照统一规范的分级评定标准,将定点医疗机构评价为4个等级(AAA级、AA级、A级,没有级别),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评价分级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分别制定评价指标,经过审核、评定、公示、备案、公布等环节。A级的资格审核和评价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评定,AA级和AAA级的资格审核和评价由市级推荐,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组织评定。

年检制度是在年度考核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定点资格连续性的核定。对符合定点条件的,在《定点资格证书》中签注年检合格意见;对不符合定点条件的签注年检不合格意见。《定点资格证书》有效期为3年,期满前应在20个工作日内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定点资格认定申请。《定点资格证书》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制定。

(七)定点医疗机构的变更手续。定点医疗机构名称、法定代表人、单位性质、所有制形式、地址、医疗机构评审等级等项目变更时,应在卫生部门和相关部门审核变更后,在15个工作日向统筹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变更,并提供《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变更相关手续。经营地址变更时,需实地考察核实新地址。未按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暂停其定点服务。

三、定点医疗机构资格的退出

定点医疗机构违反医疗保险规定的,统筹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情节较轻的,予以通报批评和警告;对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对定点医疗机构医师严重违反医疗保险规定的,停止其为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定点医疗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取消定点资格,被取消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两年内不受理其定点资格的申请。

(一)被卫生行政部门注销或吊销诊疗科目、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有效证件未通过年度校验,不符合定点条件的。

(二)将科(诊)室出租、承包并为承租科(室)、分支机构或零售药店提供IC卡划卡服务的;擅自将协作医疗机构纳入定点医疗服务范围的。

(三)伪造病历、虚假住院、串换药品、以药易物、诱导住院、虚假和转嫁收费等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

(四)违反药品和物价管理规定的,对参保人员就医收费普遍高于其他人群的。

(五)参保人员持用伪造且外观上足以辨认的参保身份凭证,仍予受理的。

(六)违反医疗保险规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

(七)一年内因涉及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严重违规受卫生行政部门处罚一次以上的。

(八)年度考核评价为不达定点标准的。

四、其他

(一)各统筹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本《通知》要求,对已取得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符合定点资格的,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

(二)对已取得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未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级别评审的,要抓紧时间进行评审,到2012年12月31日仍未取得相应级别评审的,原则上取消其定点资格。

(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和卫生部门要以人为本,改变作风,树立形象,服务基层,想服务对象所想,急服务对象所急,办服务对象所需,为他们排忧解难。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简化操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及时结算符合规定的费用,共同做好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工作。

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申请书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四日

篇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近年来,我市各级人社部门进一步完善城镇医疗保险政策,通过加强政策宣传、社保信息比对、改进服务方式等途径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引导应保尽保人员按规定参保,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在校学生作为工作重点。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城镇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51.4万人。大病补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有效缓解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筑牢城镇基本医疗保障网底。

我市人社部门按照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推进医改工作要求,积极参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配合公立医院药品、耗材零差率销售改革,多次组织力量进行数据测算分析,医保支付政策调整与公立医院价格调整方案同步出台,确保县、市两级公立医院药品、耗材零差率改革分别于12月15日和6月20日顺利实施,分别涉及县、市两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费项目调整各2343项、2352项,调整后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根据基金支付能力,按照医院不同层次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支付比例(级别越低,报销比例越高),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为了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实施以总额控制为基础的复合式付费方式,20全市20家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增幅由的14.5%下降为12.8%,平均住院费用床日较20缩短6.5%(1.5天),人均住院医疗费用上涨幅度由7.4%下降到6.1%。各定点医疗机构控制医疗费用意识普遍增强,乱开大处方和挂床现象明显减少,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与平安人寿公司合作开发医疗费用智能化审核系统,年内将在全市三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推开。

市人社局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从年起,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和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审查下放县(市、区)办理,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在当地即可申报医疗保险定点资格,进一步放宽城镇医保定点服务机构的申报条件,方便参保患者就医购药。在公立医院药品、耗材零差率改革

篇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关系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件大事、一件好事,但也是一件难事。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涉及到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只有对相关重大问题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才能形成比较正确的思路,才能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 模式选择

从各国医疗保险模式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已基本形成国家医疗保险模式、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健保双全模式、商业医疗保险等4种医疗保险模式。从这4种模式的情况看,对非从业人员的医疗需求主要有以下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与从业人员一样享受同样的医疗保险,如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全民保险模式就是这样处理的;二是大部分国家对失去工作的贫困人口给予无偿的医疗救助,不需要贫困人口自己出资。从我国的情况看,我国还没有相应的财政能力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也不能对非从业人员实行全额医疗救助,只能采取第3种方式,即对城镇职工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城镇非从业人员建立特别的医疗保险,通过政府财政补助为辅、个人出资为主,采取社会保险的形式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基本的看病就医问题。

2 自愿和强制之间的关系

为了解决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为了减少因个人分散决策而导致的成本增加,社会保险应具有强制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政策的制定要反映这些特征,政策的实体和政策制定程序要纳入法制轨道,体现法制精神,用国家机器的强制力作为坚强后盾,保护它的运作。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的文件明确规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笔者认为,既然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性为社会性的医疗保险而不是商业性医疗保险,就应该强制推行。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强制性,做到有法可依、规范化管理,以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与此同时,要通过财政支持,改进医保管理和服务,让群众在参保、缴费、就医、报销等环节都感到方便,增强制度的吸引力;要通过政策解释、新闻宣传、典型示范等方式,调动群众自愿参保的积极性。

3 个人责任与政府责任的关系

医疗服务具有外部正效应,但不是纯公共产品,不能全部由政府“买单”,个人应承担相应责任,政府应根据其外部正效应的大小提供相应的补贴,以使医疗服务达到有效率的均衡水平。

从世界各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实施情况来看,政府是社会医疗保险计划的承办者,政府在社会医疗保险的运作与实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公益性与合理性。因此,政府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应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以使公民真正享有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根据社会医疗保险的一般特点, 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政府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和基金的监管者。一项制度的运行必须以法律、法规的健全作为保障。要事先将法律、法规建设好,不能在出了问题后再做亡羊补牢的事,而是要先把“牢”补好,防患于未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是城镇非从业人员的“救命钱”,政府有责任对基金的管理进行监督,提高基金管理的透明度,对基金的收缴、支付和管理,都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防止基金被挪用、挤占和贪污。

3.2 政府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也是其最后一道防线。因此,政府部门尤其是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保险基金的管理,以防止风险的产生。

3.3 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最终维护者和利益平衡的调节者。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比较大、各地财政能力也相差较大,地方政府向其辖区内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均等,也包括向辖区内城镇非从业人员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险标准不均等,这就需要中央财政运用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各地的差异,按照财力和各地实际给予相应补助,以缩小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有必要指出的是,政府责任的承担应根据政府财力的增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扩大和强化。就目前而言,这种责任应与我国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

4 筹资标准与补偿水平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待遇水平应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一方面补偿标准应该适度,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向城镇居民提供较高的补偿标准,也不能不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如果不从各统筹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超前保障,必将使财政背上沉重的包袱,城镇居民也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又要为城镇居民提供最低的医疗保障,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利于人心安定,社会总体走向和谐。

在筹资标准确定后,各统筹地区应从实际出发,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合理界定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待遇补偿水平,从严控制医疗费用。主要把城镇非从业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住院、门诊大病作为保障的切入点,按照分次结算、分段补偿的办法,合理设计参保人员的保障待遇模式,确保基金收支的大体平衡。

5 制度统一与地区差异的关系

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在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是建立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各地必须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的限制,我国目前还不能彻底解决群众看病吃药的问题,还不能实行全国水平一致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全国情况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重点只能是住院和大病门诊,由于各统筹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财力不一样、所筹基金不一样,因此各统筹地区在坚持上述保障重点的同时,在保障范围上会有所差别,有些地区保障的范围会更广泛一些,有些地区对于门诊费用会给予更多的报销限额。

总之,我国各地都应实施以保障城镇非从业人员门诊大病和住院为重点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应允许各地在筹资标准、财政补助水平、保障水平等方面有所差别。

6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的关系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解决广大城镇非从业居民的门诊大病和住院等基本医疗需求,但还不能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中的弱势群体、患重病的人员的医疗困难。这就需要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对低保对象、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生活困难人员提供医疗救助,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城镇非从业人员,当个人自负的医疗费影响其基本生活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以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致困情况的发生。两者的相互关系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是互为补充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解决大病需求,医疗救助主要解决弱势群体和患重病人员的医疗困难。

7 发展目标与现实选择的关系

人人享有医疗保健、人人享有医疗保险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是让所有居民享有同样的医疗服务、享受同样筹资水平和保障待遇的医疗保险。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力有限,目前还不能达到上述目标。从世界各国,特别是从已经覆盖全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些发达国家来看,是随着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体逐步覆盖全民的。从这个经验可知,目前我国建立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符合全民医保发展规律的,是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当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力的增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和保障待遇会不断提高,最终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统一,这就需要在目前的制度设计中注意这两者之间的衔接。

根据对上述问题的认识,我国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我国所有城镇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为总体目标,建立起政府承担较大责任的、低水平、广覆盖,以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为主、实行基金统筹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根据东部、中部、西部的实际情况,按照从东到西梯度推进的原则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和补偿标准,最终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商务印书馆.2000.

[2]穆怀忠.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3]李永红.医疗保险与政府干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4]胡大洋.构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探讨[J].群众.2006;10.

[5]陈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甘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改革新政的实施[J].中国卫生产业.2007;4.

[6]张再生,陈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国际比较[J].天津大学学报.2007;4.

[7]陈佳贵,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篇4: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国办发〔2014〕24号)的规定,现对2014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居民医保”)筹资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级财政对新农合和居民医保人均补助标准在2013年的基础上提高40元,达到32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原有120元的补助标准不变,对200元部分按照西部地区80%和中部地区60%的比例安排补助,对东部地区各省份分别按一定比例补助。

二、农民和城镇居民个人缴费标准在2013年的基础上提高20元,全国平均个人缴费标准达到每人每年90元左右。个人缴费应在参保(合)时按年度一次性缴清。

三、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标准足额安排预算,并按要求及时拨付财政补助资金。各级卫生计生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对农民和城镇居民个人缴费的征缴力度,确保个人缴费及时足额到位。要加大对新农合和居民医保基金的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

财政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14年4月25日

篇5: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 〕26号)实施以来,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养老保险)制度已实现了 基本统一,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逐步 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一些新 情况、新问题,需要尽快明确相关政策。根据完善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现 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人员,不论因何种原因变动工作单位,包括通过公 司制改造、股份制改造、出售、拍卖、租赁等方式转制以后的企业和职工,以及跨统筹地 区流动的人员,都应按规定继续参加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为其 妥善管理、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二、职工与企业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应按规定保留,由社会保 险经办机构负责管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协议期满出中心时,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前参加工 作、年龄偏大且接近企业内部退养条件、再就业确有困难的,经与企业协商一致,可由企 业和职工双方协议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方式、缴费期限、资金来源、担保条件及具体人 员范围等按当地政府规定执行。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新的用人单位必须与其签订劳动合 同,并按规定参加养老保险。自谋职业者及采取灵活方式再就业人员应继续参加养老保险,有关办法执行省级政府的规定。

三、城镇个体工商户等自谋职业者以及采取各种灵活方式就业的人员,在其参加养老 保险后,按照省级政府规定的缴费基数和比例,一般应按月缴纳养老保险费,也可按季、半年、合并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时间可累计折算。上述人员在男年满60周岁、女年 满55周岁时,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可按规定领取基本养老金。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5年 的,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不得以事后追补缴费 的方式增加缴费年限。

四、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合同制职工,在与企业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后,由社会保险 经办机构保留其养老保险关系,保管其个人帐户并计息,凡重新就业的,应接续或转移养 老保险关系;也可按照省级政府的规定,根据农民合同制职工本人申请,将其个人帐户个 人缴费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凡重新就业的,应重新参加养老 保险。农民合同制职工在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时,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的,可按规定领取基本养老金;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其个人帐户全部储存额一次性支付 给本人。

五、破产企业欠缴的养老保险费,按有关规定在资产变现收入中予以清偿;清偿欠费 确有困难的企业,其欠缴的养老保险费包括长期挂帐的欠费,除企业缴费中应划入职工个 人帐户部分外,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同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报省级人 民政府批准后可以核销。职工按规定的个人缴费比例补足个人帐户资金后,社会保险经办 机构要按规定及时记录,职工的缴费年限予以承认。

六、对于因病、非因工致残,经当地劳动能力鉴定机构认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 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职工,由本人申请,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经地级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可以办理退职领取退职生活费。退职生活费标准根据职工缴费年限和缴费工资水平确定,具体办法和标准按省级政府规定执行。

七、城镇企业成建制跨省搬迁,应按规定办 理企业和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在 职职工个人帐户记帐额度全部转移,资金只转移个人缴费部分,转入地社保机构应按个人 帐户记帐额度全额记帐。企业转出地和转入地社会保险机构,要认真做好搬迁企业养老保 险关系及个人帐户的转移、接续工作,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如搬迁企业 在转出地欠缴养老保险费,应在养老保险关系转出之前还清全部欠费。

八、加强对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审批工作的管理。设有特殊工种的企业,要将特殊工种 岗位、人员及其变动情况,定期向地市级劳动保障部门报告登记,并建立特殊工种提前退 休公示制度,实行群众监督。地市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规范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审批 程序,健全审批制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建立特殊工种人员档案和数据库,防止发生弄 虚作假骗取特殊工种身份和冒领基本养老金问题,一经发现,要立即纠正并收回冒领的养 老金。

九、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已经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 的地区,要进一步巩固改革试点成果,不能退保,要完善费用征缴机制,探索个人缴费与 待遇计发适当挂钩的办法,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加强基金管理,确保基 金安全。按照劳动保障部、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 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2001〕13号)规定,认真研究做好 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工作。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主题词:劳动养老保险通知

抄送:各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篇6: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杭政〔2004〕4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加强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力争尽快实现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

根据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的规定,以及省、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尽快实现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

实现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的目标要求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和地税部门实行登记参保与直接征收协同合作的征缴机制,落实按用人单位工资总额征收基本养老保险费制度。全市建制镇以上所有工商注册的纳税企业及其职工依法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杭州市区(不含萧山、余杭区,下同)要继续实行由地方税务部门按用人单位上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和规定费率征收用人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制度。2004年对尚未参保的建制镇以上工商注册的纳税企业,督促其限期办理参保登记手续,并按单位上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征收基本养老保险费。萧山、余杭区和各县(市)年内实行由地方税务部门按用人单位上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和规定的比例征收单位应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办法。对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也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缴费办法,使其依法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建立健全联合检查制度,由地税、劳动保障、工商、总工会等部门对用人单位的参保、缴费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对未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用人单位,由市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市总工会等部门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上门进行宣传、督促。对拒不依法参保缴费的单位在依法作出处理的同时,要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加强对用人单位参保缴费情况的检查和稽核,稽核采用书面和实地两种方式,稽核率不小于参保人员的30%。加强参保登记、征缴管理信息网络建设,劳动保障、地税与工商部门的相关数据实现实时交换、信息共享。

二、进一步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政策

1、外地户籍人员参加杭州市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要求将外地的养老保险关系及个人账户转入市区的,必须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前参加杭州市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满7年(含7年)后方可办理;萧山、余杭区及各县(市)户籍人员参加杭州市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要求将养老保险关系及个人账户转入市区的,必须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前参加杭州市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满5年(含5年)后方可办理。未达到上述规定条件的参保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其在杭州市区参保后建立的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储存额转回其原

参保所在地;无法转移的,其在杭州市区参保的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外地户籍人员参加萧山、余杭区及各县(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外地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的转移政策,由萧山、余杭区及各县(市)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杭州市区的规定另行制定。

2、杭州市区户籍,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不足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规定年限的,允许其继续按个体劳动者办法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直至缴费年限达到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规定年限。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从缴费年限符合规定条件并办理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手续的次月起享受。

3、用人单位应依法及时办理单位职工登记参保手续。对实行由地税部门按用人单位上月职工工资总额征收基本养老保险费办法后,用人单位因各种原因未及时办理职工参保登记手续及缴费的,在跨办理登记手续和缴费时,应按规定的缴费基数和比例补缴单位和职工个人应缴纳的全部缴费额。

4、在外地按“低标准缴费”政策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参加杭州市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转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应按有关低标准享受的规定核减养老保险待遇,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局制定。

三、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要按照《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管理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截留养老保险基金。要继续坚持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与财政部门按季对帐制度,并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基金管理使用情况。要进一步加强对基金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保证基金专款专用,杜绝挤占挪用养老保险基金问题的发生。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使用支付养老保险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方式保值增值。

进一步加大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清欠力度。地方税务机关对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用人单位要逐户审核,建立专门的欠费记录并实行动态跟踪,督促欠费单位按照制订的清欠计划尽快补清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对有能力却不完成清欠计划的企业,要依法作出处理。各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要进一步改进服务,规范管理,依法做好基本养老保险登记、申报和个人帐户管理等工作。每至少向参保人员发放一次单位和个人缴费情况对帐单,让职工及时了解个人养老保险权益保障情况,监督用人单位及时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同时做好养老金发放对象领取资格的定期检查工作,可采取养老金领取人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申报,或社保经办机构到街道、社区集中清查等方式进行,杜绝冒领养老金情况的发生。

四、确保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实

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五个统筹”的现实要求。根据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明确要求,市政府将实现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的目标列入今年的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结合实际,采取措施,扎实有效地做好职工基本养老保

险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推动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新台阶。

杭州市人民政府

篇7: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2011-01-12 18:37

关于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

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闽劳社[2002]文81号

各市、县(区)劳动(保障)局:

现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

[2001]20号)文件转发给你们,同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该文中第三、第四条中对“城镇个体工商户等自谋职业者以及采取各种灵活方式就业的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合同制职工”缴费年限满十五年以上的,其退休年龄统一按男60周岁、女55周岁的规定执行。对于上述人员中的女性参保人员不再有管理岗位和工人岗位的区分。对于国有企业的参保女职工的退休年龄,继续按照管理岗位和工人岗位区别对待,并按省劳动保障厅《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闽劳社[2001]347

号)的规定办理。

二、对于该文中第六条“对于因病、非因工致残”人员的处理问题,我省不办理退职手续,仍按省劳动保障厅《关于规范职工退休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闽劳社[2001]362号)文第一部分的第(三)、第二部分的第(三)条,以及《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闽劳社[2001]347号)文第8条规定办理。即:

(一)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致残并经县级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的,可提前办理退休。因病或非因工致残鉴定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职工非因工伤残或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执行;个别特殊病例无法按照上述鉴定标准执行的,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审核同意,可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GB/T16180-1996)(1-4级)》执行。

(二)因病或非因公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办理提前退休的,由单位负责填报《福建省退休人员审批表》(附设区的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医疗诊断证明和县级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出具的《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鉴定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并经内部公示和当地社保经办机构确认无误后,报设区的市劳动保障部门审核汇总并上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核准。

(三)关于参保企业职工病退的办理问题。根据省人大《福建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和《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有关规定,被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力的职工可以退出劳动岗位,并享受相应退休或退养待遇。其中:(1)男职工年满50周岁,女职工年满45周岁且缴费年限满15年的,可办理退休手续,并纳入当地基本养老保险统筹支付,按月享受退休待遇;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按规定予以一次性支付,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2)男职工年不满50周岁的,女职工年不满45周岁的,可办理企业内

部退养手续,相应退养待遇仍由企业支付,待职工达到规定的病退年龄时,再办理病退手续,其相应的退休待遇可转入当地基本养老保险统筹支付。(3)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闽劳保[1999]36号文下发前,已按省有关规定并经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办理了病退手续的企业职工,可按闽劳保[1999]36号文件规定重新鉴定,对符合条件的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核准后予以纳入养老保险统筹支付。

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篇8: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为进一步完善我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全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不断完善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对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任务目标

坚持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巩固和拓宽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渠道,完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政策,强化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等制度的激励机制,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服务网络,提高管理水平,为参保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尽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等传统保障方式的积极作用,更好保障参保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

三、参保范围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可以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四、基金筹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一)个人缴费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要会同省财政厅依据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标准。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鼓励选择较高档次缴费,多缴多得。

(二)集体补助

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将集体补助纳入社区公益事业资金筹集范围。鼓励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补助、资助金额不超过当地设定的最高缴费档次标准。

(三)政府补贴

政府对符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按其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省和市县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多缴多补。具体补贴标准是:年缴费100元到200元的补贴30元;年缴费300元的补贴40元;年缴费400元的补贴45元;年缴费500元的补贴60元;年缴费600元(补贴65元)至900元的,每提高一个缴费档次,补贴增加5元;缴费1000元的补贴100元;缴费1500元的补贴150元;缴费2000元的补贴200元。缴费补贴由省和市县各承担50%。新的缴费补贴标准从2014年1月1日起执行。对重度残疾人,由省级财政为其代缴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对其他困难群体缴费是否实行补贴,由市县政府确定,所需资金由市县承担。

五、建立个人账户

国家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的缴费资助,全部记人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按国家规定计息。

六、养老保险待遇及调整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支付终身。

(一)基础养老金

中央确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建立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省和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市县提高基础养老金报经批准后,所需资金由市县财政承担。鼓励参保人长期缴费,长缴多得。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每增加一年,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目前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 (与现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资金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七、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年满60周岁、累计缴费满15年,且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可以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

当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在2014年2月21日《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下发之日前未领取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的,不用缴费,自《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实施之月起,可以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距规定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逐年缴费,也允许补缴,补缴费不享受政府补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规定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待遇人员死亡的,从次月起停止支付其养老金。从2014年1月1日起,全省建立丧葬费补助金制度,标准为一次性补助不低于800元,省级财政按800元的50%给予补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每年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进行核对;村(居)民委员会要协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工作,在行政村(社区)范围内对参保人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等领取记录进行比对,确保不重、不漏、不错。

八、转移接续与制度衔接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在缴费期间户籍迁移、需要跨地区转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的,可在迁入地申请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一次性转移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并按迁入地规定继续参保缴费,缴费年限累计计算;已经按规定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无论户籍是否迁移,其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优抚安置、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等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衔接,按有关规定执行。

九、基金管理和运营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独立核算,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虚报冒领。鼓励有条件的市(区)积极探索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市级统筹,提高基金共济和抗风险能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管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

十、基金监督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监督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存储、管理等进行监控和检查,并按规定披露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对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有关部门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要积极探索有村(居)民代表参加的社会监督的有效方式,做到基金公开透明,制度在阳光下运行。

十一、经办管理服务与信息化建设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能力建设,要结合本地实际,科学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资源,充实加强基层经办力量,做到精确管理、便捷服务。要注重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认真记录参保人缴费和领取待遇情况,建立参保档案,按规定妥善保存。要为经办机构提供必要的工作场地、设施设备、经费保障。县级财政要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保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管理、经办服务等工作正常开展。工作经费不得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中开支。对财政确有困难的县(市、区),省、市两级财政给予适当的工作经费补助。

要进一步完善省级集中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纳入“金保工程”建设,并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将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实现省、市、县、乡镇(街道)、社区实时联网,有条件的地区可延伸到行政村;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试点并逐步推开,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宣传

各级政府要统一安排部署本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将其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督促各有关单位做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筹集、划拨政府补贴资金,落实工作经费,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会计制度,检查审核基金收支预决算执行情况,设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专户,做好财政补贴资金的审核和拨付;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建立健全统计报表制度,做好参保登记、个人账户管理、待遇发放和基金收支预算管理等工作。要认真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工作,全面准确地宣传解读政策,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注重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深入基层开展宣传活动,引导城乡居民踊跃参保、持续缴费、增加积累,保障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各市(区)政府(管委会)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

本实施意见自《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印发之日起施行,已有规定与本实施意见不一致的,按本实施意见执行。

篇9: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一、我国职工养老金调整发展历程、成效及存在问题

总结我国城镇企业养老金调整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之前。1951年,政务院颁布《劳动保险条例》,对国营企业职工的养老待遇作出规定。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养老办法。退休金以基本工资为基础,根据工龄长短按不同的比例发放。退休人员领取固定不变的退休金。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后至2000年,为养老金调整探索阶段。1984年开始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养老保险实行费用统筹; 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 明确提出养老金调整“通过增加标准工资在工资总额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养老金的数额。”“国家根据城镇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增长情况,参照在职职工工资增长情况对基本养老金进行适当调整,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列支”;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提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规定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200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国发〔2000〕42号),试点方案中提出“基本养老金水平的调整,由劳动保障部和财政部参照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和在职职工工资增长情况,提出方案报国务院审定后统一组织实施”。这一时期养老金调整的主要特点,一是国家提出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原则,各地在国家原则框架内对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进行调整;二是提出了“国家根据城镇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增长的情况,并参照在职职工工资增长情况,对基本养老金进行适当调整”①和“各地区应当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基本养老金可按当地职工上一年度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进行调整”②的要求;三是待遇调整对象为上年12月31日前的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时间原则上定为每年的7月1日;四是待遇调整水平为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40%~60%③。其间,国家共进行了4次养老金调整,人均月养老金增加191元。第三个阶段(2001—2004年)为统一政策、规范阶段。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继出台了劳社部发〔2001〕12号、21号,劳社部发〔2002〕3号、16号和劳社部发〔2004〕24号文件,要求规范养老金的调整机制。一是各地不得自行提高基本养老金待遇,调待工作由国务院统一部署安排;二是待遇调整时间统一为当年的7月1日,待遇调整对象为上年12月31日前的离退休人员;三是待遇调整水平仍为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40%~60%;四是待遇调整向退休早、待遇水平偏低的人员实行一定的倾斜;五是建立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的专项补助机制。对财政确有困难的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补助。此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共调整待遇3次,人均月养老金增加116元。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为解决重点,缓解矛盾阶段。自2005年起,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连续10年为企业离退休人员调整了基本养老金。这段时期养老金调整的特点,一是实行普遍调整与特殊调整相结合的调整办法。在普遍调整基础上,对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退休人员、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工人、1953年底前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原工商业者及基本养老金偏低的企业退休军转干部等予以政策倾斜,养老金增加幅度高于一般退休人员。二是养老金调整时间从2008年起由原来的每年7月1日调整为1月1日。三是加大了调整幅度,调整规则发生改变。2005—2007年,养老金调整基数延续了以前的做法,但幅度大幅提高,分别提高至在岗职工工资增长率的60%、100%和70%④。2008年开始调整为上年度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⑤。其间,企业离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共提高了800元。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退休人员、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工人、1953年底前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原工商业者四类人员的月人均养老金由2005年的976、1053、697、571元,增加至2010年的2028、2216、1740和1131元。

我国各个时期的企业职工养老金调整办法,在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很大成效,并积累了经验。一是全国调整办法逐步趋于统一与规范,形成了由国家统一安排养老金调整的机制。二是初步建立了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或企业退休人员月养老金一定比例挂钩的调整办法,使退休人员分享了部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三是普遍调整与特殊调整相结合的待遇调整办法,缓解了部分人员待遇水平较低的矛盾。四是初步形成了养老金调整的中央财政补助机制,解决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金调整中遇到的资金不足的困难。五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保障和改善了他们的基本生活。特别是2005年以来连续进行的10次调整,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企业退休人员的关怀和帮助,大大缓解了不同制度覆盖群体间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差距过大的矛盾,得到绝大多数企业职工的欢迎。同时,规范了相关政策,建立了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形成了多工作、多缴费、养老金待遇高的激励约束机制。

尽管多年的养老金调整取得很大成效,但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调整有机制不正常现象。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实施职工养老保险改革以来,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一直是改革的目标之一。但现行的调整办法并没有按照“根据城镇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增长的情况,并参照在职职工工资增长情况,对基本养老金进行适当调整”。根据调查,2007年新退休人员,比2006年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低57元(月),而2011年新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水平低于已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水平,人均大约相差121元(月)。待遇调整并没有体现出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参保缴费激励机制,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人们早退休、提前退休,并且对已有的待遇计发办法产生冲击(因为初次领取的养老金在以后的历年调整中所占比重逐渐变小)。所以,目前的养老金调整削弱了养老保险政策的效力。二是对养老制度形成冲击、出现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待遇“倒挂”。多数的养老金调整,并没有考虑城镇居民的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因素,也没有实际与在职职工工资增长挂钩。是否调整,调整的幅度大小,调整的方法和方式等,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政策。另一方面,对“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缴费激励机制等形成威胁,对在职人员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在有的地方出现了“在职和退休人员倒挂”的现象,即在一些地方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高于当地企业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引起在职人员的不满。三是各地调整具体政策不统一。尽管国家提出调整办法由国务院统一规定,但有些地方并没有按照中央统一的部署待遇调整办法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调整养老金的效果和作用,并进一步加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待遇攀比和不同地区之间养老金待遇的不平衡。

nlc202309010714

二、我国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基本构想

我国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应继续采取普调和特调相结合的结构性调整思路。将普调细分为两部分:一是定额标准,所有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按照统一的绝对额标准增加基本养老金。定额调整采用指数化调整方法。调整的基本模型用数学模型来表示为:

Pt=Pv(t-1)*PAIt=PV(t-1)*{απ(t-1)+ βgw(t-1)}。

其中:

Pt:为调整t年应增加的养老金额;

Pv(t-1):为上年度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额或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PAIt :t年调整比例;

gw (t-1) :t-1年的职工实际工资增长率;

π(t-1):t-1 年的城镇居民生活费用价格增长率;

α:城镇居民生活费用价格增长率的权重因子,并且(0<α<1);

β:为在职职工实际工资增长率的权重因子,并且(0<β<1);

[απ(t- 1)+ βgw(t-1)]为调整因子,对纳入调整范围的人员按照统一的比例增加养老金。

二是按缴费年限计算,每增加一年的缴费就增加一定标准的养老金。

特调中包含有条件调整,可选的主要条件有:退休时间、高龄退休老人、个人实际缴费档次(高档、平均、低档)、退休类别(老人、中人、新人)等。考虑到不同时期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和矛盾不同,近期可重点针对退休时间较长,年满一定年龄(如7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退休人员等,通过特殊调整适当提高其调整标准。

普调解决所有退休人员在通货膨胀形势下的基本生活,同时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以及解决“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等的激励机制问题。特调可适度调解老人、中人和新人退休人员的待遇适度差距,以及特殊群体待遇偏低的问题。是我国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较好选择。

三、政策建议

(一)调整条件

养老金调整启动条件,是调整机制的重要环节。我国的调整条件,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来考虑。具体考虑实行以城镇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和城镇在岗职工实际工资增长率的和为条件。只要城镇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增长,或者城镇在岗职工实际工资增长率增长,即可启动调整机制。

(二)调整时间和范围

调整时间和范围有两种选择:一是在每年的7月1日开始调整,调整范围为上年底前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并已经领取养老金的城镇企业退休人员。之所以选择7月1日,主要考虑我国上年度的城市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在职工资增长情况等国民经济数据大约在每年的4月底或5月初公布。如果选择1月1日,调整的参照数据往往较旧,同时,每年的年底和年初,是人社部门和财政部门、社保待遇发放机构等最繁忙的时期,不利于工作的安排。另外,从国家统计数据的公布,到7月留有2个月的时间,人社部门、财政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发放机构,可以有时间安排资金等事宜。二是从当年的1月1日起执行。这种考虑主要是养老金增长按照自然年度,与城市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工资增长等统计年度保持一致。同时,自2008年以来的养老金调整是按照这个时间实施的,企业退休人员和社会各界普遍认可,反响较好。但这种方式的不足在于,相关的统计数据尚未发布。为此,建议每年7月1日调整为宜。

(三)统筹机关事业、企业和城乡居民的养老金调整

要统筹考虑机关事业、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的养老金调整,不可各自为政单独调整。特别是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应与企业实行基本一致的养老金待遇调整办法。个人的贡献应通过在职时的收入分配机制解决,而不应将在职时的收入状况延伸到后来的养老金待遇调整中。待遇的调整主要参考城镇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另外,应尽快配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将初次养老金计发办法、正常待遇调整机制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待遇水平进行统筹协调考虑,形成统一的养老金待遇正常调整机制。

城乡居民养老金的调整应和城镇职工一并考虑,但由于两个制度在目标定位、制度模式等的差异,其具体的调整参数应不同。可以考虑按照城乡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以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的增长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所有老年人均能在通货膨胀下待遇水平不降低,并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注释:

①1991 年6 月26日,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②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和两个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实施办法。

③1999年国办发〔1999〕69号文规定的调整方案与其他年份有所不同,按照通知要求,1999年比正常年份高一些,一般比1998年月平均养老金水平提高15%左右。

④《关于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劳社部发〔2006〕21号)。

⑤《关于200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劳社部发〔2007〕43号)。

(作者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宗申小学教职工考勤制度下一篇:教师招聘物理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