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

2024-04-29

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精选8篇)

篇1: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康复工作,推动残疾人康复事业加快发展,现根据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批转市卫生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残疾人康复工作意见的通知》(常政办发[2003]123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区实际,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适应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围绕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以社区为工作平台,坚持社会化的工作方式,积极开发社会资源,提高康复技术水平,增强康复服务能力,使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常抓不懈”的发展理念。以残疾人基本需求出发,通过医学、工程、心理、社会和教育等手段,满足残疾人多样化的康复需求,使他们残缺的功能得到恢复,潜力得到挖掘和发展,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紧密围绕覆盖面广、时效性强、残疾人迫切需要的康复项目开展工作,持之以恒,务求实效。

(二)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做好康复工作的有效方式,着力提高残疾人康复工作水平。

实践经验的康复专业人员,组成残疾人康复工作专家技术指导组。技术指导组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对康复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本地区康复工作的开展,推广康复新技术,做好检查评估,为残疾人提供咨询服务,为康复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三)完善服务网络,增强服务能力。要利用初级卫生服务网、民政社区服务网、义务教育体系和公安防治网等,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学校、幼儿园、福利企业事业单位、工疗站、残疾人活动场所等现有机构、设施、人员的作用,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康复服务机构,实现资源共享。研究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和管理办法,鼓励个人、企事业单位、集体和社会团体等兴办康复机构。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在资金上给予扶助,并加强监督,不断提高社会兴办残疾人康复机构的质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典型示范、逐步建立起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的康复服务模式,形成多种所有制的康复机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多种服务模式互相补充、齐头共进的格局。

加强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的建设,指导全区残疾人康复技术工作,培训康复工作人员,引进并研究康复新技术,为残疾人直接提供各项康复服务。康复机构不仅要发挥示范作用,还要承担对残疾人康复需求分析、咨询、转介服务、家庭和社区康复指导等工作。

加强二、三级医疗机构康复科建设,增设残疾人康复床位,增

障金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残疾人康复后的职业、生产劳动技能培训和建立残疾人工疗站、庇护工场、托管机构等的补贴。区销售彩票所得的福利金每年应提出10%用于残疾人康复。慈善基金的增值部分应划出一定比例用于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康复困难。积极开展社会救助,通过专项捐助、爱心赞助等多种形式积极筹措经费,逐步建立社会捐助接纳机制,保障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全面实施。鼓励志愿者参与残疾人康复工作,对残疾人的治疗、康复和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给予援助。

(五)建立救助体系,加大保障力度。制定并完善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和医疗救助政策,采取财政预算分级负担、民政部门生活救济、残联组织筹措资金救助、医疗机构减免费用等措施,为残疾人康复提供特殊帮助,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康复治疗与训练问题。为特困白内障患者减、免手术费用,力争2005年前实现全区“白内障手术无障碍”。对特困家庭的残疾儿童进入康复机构训练、幼儿园学习或享受送教上门服务等给予资助或补贴。对特困家庭的精神残疾人入住工疗站、农疗康复基地、庇护机构、托管机构等给予费用补贴照顾。对无力购买药品的特困精神残疾人,提供免费药品。对肢体残疾人的功能训练给予适当补贴。对贫困残疾人配发基本、必需的特殊用品、辅助用具。对特困残疾人康复后的职业和劳动技能进行培训,帮助其摆脱贫困。在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建立医疗保障体系时,要妥善解决过去在工作单位参保的重点精神病人的医疗费用负担问题,积极

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三个文明建设规划,列入议事日程,统筹安排。

卫生部门承担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有关业务工作。督导卫生机构做好所承担的康复工作,配合社区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的调查、建档工作,参与社区康复工作的检查评估、康复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以及残疾人康复知识的宣传等工作。适当减免医疗费用,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

民政部门参与社区残疾人康复设施、康复训练场所的规划和社区康复工作的检查评估。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扶残助残、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多渠道筹集资金,做好孤残儿童康复工作。

教育部门要将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纳入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工作计划,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我区特殊教育体系。指导幼儿园开设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班;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残疾少年康复、技能训练等设施建设,全面提高为残疾少年服务的水平;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班,逐步开展聋儿语训、低视力儿童及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并为其后续教育提供保障。

公安部门要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管控工作。

财政部门要根据康复工作的任务目标,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特别要增加对康复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康复对象补贴经费投入,保证重点康复项目的实施、宣传和普及康复知识的经费需要。

残联要负责相关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协助政府制定规划和

篇2: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

随着我区公共卫生属地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鼓楼街道率先开展了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试点工作,并于2010年11月接受了市残疾人康复办公室的考核。区残联、区卫生局在总结前期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各街道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深入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各街道残联要继续根据《宁波市海曙区关于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意见》(海政„2008‟39号)文件精神,公开、公平、公正地实施省定、市定和区定的各类康复服务,确保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满足。

(二)积极开展医疗康复服务。各街道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根据各项康复工作的特点,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本着“依托、融入、服务”的原则,为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

1、各类别残疾康复训练与服务。积极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康复训练、医疗服务和转介服务等工作,使残疾人就近、就便得到康复服务。为偏瘫、截瘫、脑瘫、截肢、小儿麻痹后遗症、骨关节疾病等肢体功能障碍者,制定训练计划,指导其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为视力、听力障碍者进行常规检查,并及时转介到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验配助视(听)器。

2、精神病防治和心理咨询服务。早期发现疑似患精神病者,并及时转送当地有精神疾病诊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进行鉴别诊断;对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采取定期门诊治疗和综合性康复,督促病人预防服药,监护随访病人,对复发病人及时转诊。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各类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尽早融入社会。

3、残疾预防与残疾儿童筛查工作。在区妇幼保健院的综合指导下,统一筛查工具、筛查方法和诊断标准,普遍开展新生儿疾病和残疾筛查,对筛查出来的患儿登记造册,上报区卫生局和区残联,并提供转介服务。

二、加强街道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有关要求

(一)健全康复组织管理网络。

1、各街道要结合实际理清残疾人康复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计划,挖掘工作资源,克服困难,创造有利条件,在前期残疾人康复工作积累的基础上做出成绩和特色。可以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稳步推进,做到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原则上,每个街道都要启动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试点工作。

2、各街道要调整和充实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残联、卫生、民政、社区负责人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领导为成员,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各社区也要成立相对应的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

3、各街道残联要积极整合辖区内公共卫生属地化管理资源,积极做好统筹规化、协调联系、把握进度等牵头工作。依托社区

服务网络、社区卫生网络和基层残疾人组织,为广泛开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搭建操作平台。

(二)完善康复技术指导网络。

1、列入区级各类别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充分发挥医疗康复的专业技术优势,努力提高基层康复工作的技术含量和专业水平,稳步推进辖区内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开展。

2、各街道要依托各类资源设立残疾人康复指导站,配置不小于10平方米工作场所和不小于30平方米的训练服务场所,统一标志、统一挂牌;明确1名专(兼)职康复指导员(必须由经过比较系统康复培训的、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主治医师以上医生担任)。重点做好技术骨干培训,开展康复业务指导,参与检查评估验收、为基层提供咨询服务等工作。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成立社区康复站,明确康复员若干名(由经过比较系统康复培训的全科医生、志愿者担任),重点实施家庭康复训练与服务。

(三)优化康复训练服务网络。

1、各街道要重视服务网络的建设,配备残疾人康复管理员,在各社区配备康复协调员和康复志愿者,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工作计划,建立相应台帐,做好各类康复档案、记录、表卡、日志等填写工作。

2、各社区要摸清和掌握各类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和康复需求。建立定期服务制度,采取上门走访、训练状况跟踪、陪同残疾人到社区康复站接受训练等方式,及时了解残疾人训练后反应及要

求,如实记录训练情况,加强康复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各社区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整合辖区内养老、医疗、文体等不同资源,重点做好咨询、转诊和转介等康复服务,努力探索适合辖区实际的残疾人康复工作新模式。

三、加强街道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保障措施

1、区残联和区卫生局切实营造领导重视,配合顺畅,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共同推进的社会化康复工作机制。

2、区残联在各街道自主申报的基础上,对开展试点工作的单位,提供必要的扶持,并按“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指导。

3、区卫生局把街道残疾人康复工作作为我区公共卫生属地化管理工作的延伸,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完善基层卫生机构的康复服务设施,为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普及康复知识,开展健康教育;指导社区内的康复服务及残疾人开展自我康复训练;做好残疾预防工作。

篇3: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

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总体要求, 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 以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农业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的知识产权战略、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为核心, 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大力促进农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 进一步推动农业知识产权事业健康发展, 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总体目标

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基本健全, 财政农业科研项目实现从立项到成果运用的知识产权全程管理。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评估等服务在农业领域得到发展,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撑能力基本满足农业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需要。农业知识产权交易与运用规范有序, 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产学研用协作机制基本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到2015年主要农业科技研发单位研发人员每百人年申请发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达到12件。

3.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加强宏观政策指导, 对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知识产权实施分类指导, 引导农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 推动农业知识产权事业大发展。

二是坚持产业导向。着眼农业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强化知识产权工作部署, 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重大装备, 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加快实现产业化。

三是坚持市场驱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功效, 优化发展环境, 拓展市场空间, 加快产学研用融合, 培育生物育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是坚持重点突破。以杂交水稻和玉米为重点, 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引导育种研发单位有针对性地创造知识产权, 构筑知识产权比较优势, 提升核心竞争力。选择一批农业企事业单位开展试点,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 提升知识产权获权、用权和维权水平。

4. 主要任务

(1) 健全农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加强农业知识产权工作指导, 推行农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推动主要农业企事业单位设立专门知识产权业务部门、配置专职人员、设立专项资金、健全管理制度、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2) 强化知识产权管理项目主管单位和承担单位建立知识产权责任机制, 开展财政农业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全程管理, 健全农业重大项目立项和结题验收的知识产权评议机制, 有效规避研发和产业化的知识产权风险, 强化知识产权目标导向。完善评价体系, 切实将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和实施效益纳入科研人员绩效和职称考核指标体系。健全职务技术成果管理运用和利益分配机制, 调动单位与研发人员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积极性。

(3) 培育农业领域知识产权服务业进一步培育各类农业知识产权服务市场, 构建服务主体多元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强化部门合作, 扩大涉农专利、植物新品种、农产品地理标志基础信息资源共享范围, 使各类知识产权服务主体可低成本地获得农业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建立农业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 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分析、预警, 定期发布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等公共信息。大力发展农业领域知识产权服务业, 加强业务指导, 规范服务行为, 发展咨询、检索、分析、数据加工等基础服务, 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创新知识产权服务模式, 培育评估、交易、转化、托管、投融资等增值服务。加强农业领域知识产权服务业统计工作。加强职业培训, 培养专门人才, 提高农业知识产权涉外事务处理能力, 支持农业企事业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境外知识产权。

(4) 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的意见》,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定期开展专项整治, 强化日常监督检查, 依法打击侵权行为。发挥种业知识产权联盟等社会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在诚信自律、维权救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权利人主动保护、自我维权意识。

(5) 构建产学研用合作新机制进一步落实财政性资金资助形成知识产权的运用管理政策, 推进建立公平、公开、高效的农业知识产权推广应用机制,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公益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功能。积极探索以知识产权联营、入股等利益分享方式为纽带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

(6) 促进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发挥技术市场的作用, 加快建立植物新品种权展示交易公共平台, 推动实施品种权交易规则和标准合同, 加强价值评估、融资、法律等服务, 降低交易成本, 促进育种成果转化运用。加强育种材料等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 试点开展育种材料等遗传资源身份登记管理, 健全惠益分享机制, 促进遗传资源合理流动和充分利用。遴选发布农业知识产权重点产业化项目名录, 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7) 提升农业知识产权质量强化农业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质量管理意识, 加强决策支撑, 引导农业企事业单位健全知识产权质量考评制度, 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分析, 制定实施本单位知识产权战略, 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 优化知识产权结构。

(8)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的对话与交流, 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在处理农业知识产权国际事务和海外维权等方面的作用。支持国内农业企事业单位与国外研发机构、企业交流合作, 及时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 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水平。

5. 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本指导意见的要求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落实措施, 加大工作力度, 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农业部有关司局要按照职能分工, 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发展的协调指导, 细化政策措施, 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监督检查。财政农业科研项目主管单位要建立项目知识产权考核指标体系, 加强对项目结题的知识产权验收和结题后知识产权运用的追踪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项目承担单位继续申请和承担项目的重要依据。各农业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实施本指导意见。

(2) 加大支持力度加强产业、科技、人才等政策与农业知识产权政策的衔接。探索建立申请国外植物新品种权等农业知识产权补贴制度。加强农业知识产权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衔接, 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及社会资金加大农业知识产权转化、信息开发利用和服务的投入力度。

篇4: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

农农发[2010]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

农药管理事关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农民利益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各地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农药管理工作,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最近一段时期,一些地方农药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违法生产、销售禁限用高毒农药行为屡禁不止,因农药残留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和消费者权益,现就进一步加强农药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经营主体监管,规范农药经营行为

当前,农药经营主体多、规模小、秩序乱的问题比较突出。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工商管理部门全面开展农药经营单位的清查,对无照经营及不符合经营资质要求的,坚决依法取缔,符合条件的经营单位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上网公布。经营单位要建立健全进销货台账,严格进货查验,向购药者提供正确的用药指导,出具销售凭证。建立农药经营单位违法行为记录档案,对有严重违法行为或一年内多次违法经营的,要提请工商管理部门依法停止其经营活动。大力发展农药连锁经营,鼓励农药生产企业开展农药直销,支持农药生产、经营企业开展“卖药、施药”一体化服务。蔬菜优势区域重点县要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严格核定高毒农药经营单位,实行实名购药,建立高毒农药销售流向记录。

二、强化使用技术指导,引导安全合理用药

农药使用行为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时发布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用药指导目录,向农民推荐安全、高效、适用的农药品种,指导农民正确选用农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用药行为的监督管理,督促其建立规范的农药使用记录。重点加强对蔬菜、水果等鲜食农产品主产区分散农户的用药技术培训和指导,推行农药使用监管员制度,加强对农药使用情况的巡查,发现违规使用农药的,要及时纠正,严重违规的,要及时报告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蔬菜、水果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监测,发现违规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的,依据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充分发挥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安全合理用药。

三、加强农药监督执法,整顿农药市场秩序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药市场的日常监管,特别是对基层乡村农药经营门店的检查,重点检查其经销的农药产品标签是否规范,发现不符合规定的,依法查处并责令生产者改正。要加大对农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主要检测有效成分含量及是否添加禁限用高毒农药成分。强化“检打联动”,发现假劣农药的,要“追根溯源、一查到底”,情节严重的,及时提请我部吊销其农药登记证。抓好大案要案查处,落实挂牌督办制度,强化省际间、部门间协作配合,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案件查处情况要及时报送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案件办结后,要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曝光。加强农药展销会的监督管理,严格审查参展单位资质和参展产品合法性,展销会期间出现虚假信息并造成严重影响的,依法追究展销会组织者责任。

四、强化政务信息公开,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政务信息公开是推动依法行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及时公开农药管理相关信息。要公布办事程序和要求,推行阳光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及时公布农药登记、质量监测、农药药效、安全风险等信息,为农药执法人员、农药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民提供服务。

五、妥善处理药害事故,维护社会稳定

农作物药害事故是影响农业生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妥善处理药害事故,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农药药害技术调查及技术鉴定的程序和要求,建立药害鉴定专家库。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专家对药害事故进行鉴定,科学判定药害发生原因及损失程度,指导农民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对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药害事件,及时向当地政府及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处理,防止事态扩大,避免群体事件发生。

六、健全农药管理机构,提升农药监管能力

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农药管理牵头单位,统筹协调农药管理各项工作,积极推动农药管理机构参与管理,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农药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农药管理机构与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要密切配合,全面履行农业部门农药监管职责,禁止农药管理和执法人员参与农药经营活动。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同级财政支持,落实农药管理经费,保障农药市场检查、质量监督和安全用药指导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附: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农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贯彻实施,加强对农药登记、经营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促进农药工业技术进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畜安全,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农业部负责全国农药登记、使用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制定或参与制定农药安全使用、农药产品质量及农药残留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助农业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登记,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药研制者和生产者申请农药田间试验和临时登记资料的初审,并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

县和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负责全国的农药具体登记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农药具体登记工作。

第四条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必要时可以依法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机构实施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受委托单位不得从事农药经营活动。

第二章 农药登记

第五条 对农药登记试验单位实行认证制度。

农业部负责组织对农药登记药效试验单位、农药登记残留试验单位、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和农药登记环境影响试验单位的认证,并发放认证证书。

经认证的农药登记试验单位应当接受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农业部制定并发布《农药登记资料要求》。

农药研制者和生产者申请农药田间试验和农药登记,应当按照《农药登记资料要求》提供有关资料。

第七条 新农药应申请田间试验、临时登记和正式登记。

(一)田间试验

农药研制者在我国进行田间试验,应当经其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初审后,向农业部提出申请,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查。经审查批准后,农药研制者持农药田间试验批准证书与取得认证资格的农药登记药效试验单位签订试验合同,试验应当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实施。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对田间试验的初审,应当在农药研制者交齐资料之日起一个月内完成。

境外及港、澳、台农药研制者的田间试验申请,申请资料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审查。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应当自农药研制者交齐资料之日起三个月内组织完成田间试验资料审查。

(二)临时登记

田间试验后,需要进行示范试验(面积超过10公顷)、试销以及在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的农药,其生产者须申请原药和制剂临时登记。其申请登记资料应当经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初审后,向农业部提出临时登记申请,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对申请资料进行综合评价,经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评审,符合条件的,由农业部发给原药和制剂农药临时登记证。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药检定机构对临时登记资料的初审,应当在农药生产者交齐资料之日起一个月内完成。

境外及港、澳、台农药生产者向农业部提出农药临时登记申请的,申请资料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审查。

农业部组织成立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一至两个月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农药临时登记评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承担。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应当自农药生产者交齐资料之日起三个月内组织完成临时登记评审。

农药临时登记证有效期为一年,累计有效期不得超过四年。

篇5: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

发布部门: 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宁政发[2005]121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残疾人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他们的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处于贫困状况,在就业、教育、医疗、康复、住房、培训等方面还面临不少困难,为使我市残疾人工作跟上全市“两个率先、富民强市”的步伐,让广大残疾人共享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组织领导

1、进一步提高对残疾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满腔热情地关心残疾人,切实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给他们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让他们共享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的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残疾人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提升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和职责所在,同时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所有健全人应尽的义务。在我市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南京”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切实做好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康复、维权等工作,给予残疾人更多的温暖和关心,使残疾人真正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2、切实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工作全局来统筹规划实施,充实加强残联组织建设,及时协调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依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认真组织研究编制和拟定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工作计划,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级政府残工委要切实发挥作用,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综合协调和检查指导。残工委各成员单位要把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纳入各自部门工作职责,制订并落实帮扶贫困残疾人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3、加快残疾人全面小康建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残疾人工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帮扶工作的力度,加快残疾人全面小康体系建设。要根据全市的富民目标,针对残疾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统筹各种帮扶手段,进一步完善政府帮扶为主导,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多层次残疾人帮扶体系,努力提高残疾人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4、加快残疾人工作社会化的发展步伐。要广泛调动社会力量,鼓励和引导全社会支持残疾人工作。通过政府采购或补贴,民办公助和私营等多种形式,兴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残疾人康复医疗、教育、寄养单位和设施,推动残疾人工作由单纯救助保障型向福利服务型的转变,由单一政府行为向社会化发展方向转变。要加强各级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建设,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物质、技术等力量,共同推动和促进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通过努力,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残疾人工作社会化的新格局。

二、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5、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要认真贯彻《南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及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并落实提高10~20%的补助标准的政策。市民政、财政、残联等部门要探索建立对“重度残疾”、“老养残疾”和“一户多残”的帮扶工作办法。同时加强各级福利院、敬老院和精神病院、精神病工(农)疗站的建设,做好“三无”和贫困残疾人的集中供养工作和有劳动能力、暂时待业的特困残疾人临时救助工作。

6、逐步解决残疾人的医疗保障问题。要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确保残疾职工享受本单位职工同等的社会保险。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提出方案,逐步解决提前退养残疾职工和城镇社会残疾人医疗保险问题。全面推行农村残疾人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符合条件、确有困难的农村残疾人,其本人承担的合作医疗费用,由所在地政府出资。要切实做好对城乡贫困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工作,确保其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

7、改善残疾人的住房条件。在城市拆迁、安居工程和危房改造中,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残疾人家庭,并考虑残疾人的出行方便,尽可能把肢残人和盲人安排在底层居住,并搞好无障碍通道建设。要继续做好农村残疾人的危房改造工作,对新增危房做到“有一改一”。建立城镇贫困和重度残疾人家庭廉租住房等优惠制度,切实解决这部分人的住房困难。

8、做好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郊县政府和涉农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将其纳入政府为农民办实事工程中去。要建立多渠道扶持贫困残疾人的资金投入机制,大力开发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加强对贫困残疾人的实用技术培训和生产服务,扶持其种植业、养殖业、家庭手工业等,增加家庭收入。

三、突出工作重点,扩大残疾人就业

9、稳定和扩大残疾人集中就业。要进一步落实苏发(2004)7号和苏政办发(2004)40号等文件关于福利企业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兴办福利企业。按规定落实福利企业残疾职工劳动报酬和应交纳的社会保险。税务、民政、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残联组织要密切配合,加强对福利企业的管理,共同维护在福利企业就业的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10、全面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要认真贯彻市政府200号令和保障金征缴实施办法,在城乡全面实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各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监督用人单位依法实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各级地税部门要切实做好代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管理力度。要制订《南京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管理办法》,扩大保障金的使用范围,确保资金能够真正用于促进残疾人就业。

11、积极扶持和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工商、税务等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积极扶持和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落实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各项优惠政策,并减免相关费用。市里每年从保障金中支出100万元,对300名自主创业的残疾人提供资金援助,各级残联也要建立残疾人创业基金,对其创业提供资金援助。

12、加大对残疾人的就业服务和培训力度。各级残联要加强与劳动部门的合作,将残疾人就业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各级残疾人就业管理机构建设,为残疾人免费办理求职登记和职业指导。广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扶持和规范盲人按摩业,解决盲人就业问题;积极开发社区性、公益性事业就业岗位,优先安排贫困残疾人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上岗;安排和推荐一些适合智力和精神残疾人生产的产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康复性和庇护性机构,安置中度、重度智力和精神残疾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并落实其享受福利企业同等待遇的政策。

四、发展残疾人教育、康复和文体事业,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

13、大力发展残疾人特殊教育。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市的特殊教育事业。各级教育部门要将可接受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全部纳入特教体系,推广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同时大力发展残疾人中等、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办好残疾人远程教育学院,提高残疾人高等教育入学率。

14、建立残疾人教育救助机制。全面落实特殊教育学校(班)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和向义务教育阶段低保家庭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发放“助学券”政策,建立残疾人教育救助机制。对考入中等以上学校的残疾学生,发放一次性助学补助款。同时鼓励在宁各类学校取消对残疾人入学的各种不合理限制,降低残疾人受教育的门槛。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推广普及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入学。

同时,鼓励残疾人自学成才。

15、切实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要根据省政府确定的2012年全面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制定我市“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的规划。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投入,按辖区人口和规定标准,落实专项康复经费和精神病防治经费。要建立以省市属大中型医院的专业化康复医疗项目为骨干,社区康复医疗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化康复医疗体系及康复工作评估体系。对有康复需求的特困残疾人继续实施以助行、助视、助听和精神病人免费给药为主要内容的“三助一给”康复扶贫工程,逐步提高康复工作的普及面和工作水平。2005年底前,确保我市有一半以上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得到有效的康复服务,以后逐年递增10%,争取提前两年实现我市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16、发展社区康复事业。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托市、区县医疗康复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康复,将其纳入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设立各类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建立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机制,配备社区康复专(兼)职工作人员以及必要的康复设备,培训社区康复骨干,做好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工作,积极为精神病人回归社会创造条件。同时做好残疾预防工作,向大众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心理卫生知识以及康复医疗常识,提高残疾预防意识,减少残疾的发生。

17、积极组织残疾人文体活动。各级文化部门要关心残疾人文艺工作,扶持和鼓励残疾人从事各类文艺创作,奖励、宣传和推广优秀残疾人的文艺作品。要将残疾人文艺纳入到群众性文化工作中,并在人力、物力和艺术上给予指导和帮助。体育、教育、残联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残疾人体育运动工作力度,加强残疾人运动基地的建设,做好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的选址、论证和立项工作,提前选拔和培训好参加国内外重大赛事的残疾人运动选手,争取在2007年全国残运会和世界特奥会、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取得好成绩,继续保持我市在残疾人体育运动上的优势。

五、动员社会力量,大力营造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18、依法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优化残疾人维权的法治环境,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残疾人法律援助机构和维权示范岗,及时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健全残疾人维权信访工作网络,及时疏导矛盾,将残疾人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19、继续做好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按照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的中远期规划,各级建设部门要继续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做到无障碍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重点是要不断完善无障碍行业、无障碍住宅小区、无障碍社区和无障碍单位建设。要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和无障碍服务工作,拓展无障碍设施的覆盖面,尽快形成全市纵横交错、片区互接、功能完备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网络。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市民的无障碍意识,提高市民维护无障碍设施、保护无障碍环境的自觉性,巩固我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成果。

20、加强残疾人事业的文化舆论宣传。宣传、文化、新闻出版部门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残疾人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现代文明的残疾人观,弘扬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气,广泛传播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的事迹。要继续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和党政机关结对帮扶残疾人活动,组织好每年的“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活动,进一步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促进文明城市的建设。

六、加强残联组织建设,夯实残疾人工作的发展平台

21、进一步加强基层残联的组织建设。各区县政府要切实关心各级残联的队伍建设,做到组织机构、人员、事业经费、活动场所“四落实”。按照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章程,及时调整充实区县和街镇残联主席团和联合会。在完成区县残联机构单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配设专职理事长,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各区县要按规定建有一定面积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各街镇要有领导分管残疾人工作,要有人具体从事这项工作,并挑选政治素质好、有一定文化的残疾人担任残疾人工作联络员,同时落实办公活动场所和工作经费。

22、重视发挥残疾人的主体作用。要加强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组织的建设,使之成为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残疾人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有效载体。要高度重视残疾人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主人翁地位,引导残疾人加入到各类残疾人组织和各种社会活动中去,使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在社会上更加活跃,扩大残疾人工作的社会影响。

篇6: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

北京市民政局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财政局

京残发〔2006〕74号

各区(县)残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农委、财政局: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村残疾人协会工作,提高残疾人就业水平,根据国务院残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意见》(残工委〔2005〕4号)和市政府残工委有关文件精神,2008年前我市建立残疾人协会的社区、村应选配残疾人专职委员。为做好此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选聘社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对残疾人的管理与服务,把解决残疾人就业与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努力发挥残疾人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为建设“新北京、新奥运”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施分类指导;

2.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原则;

3.同等条件下,失业人员、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困难残疾人,社区、村残疾人协会残疾人副主席、委员优先考虑。

三、招聘范围

1.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的残疾人;

2.男性年龄18至59周岁,女性年龄18至49周岁;

四、招聘条件

1.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残疾人事业;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

3.身体条件适应工作需要;

4.城市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应具备高中以上(含高中)文化程度,农村残疾人专职委员应具备初中以上(含初中)文化程度;

5.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6.在残疾人中具有一定威信,热心参与基层残疾人工作。

五、招聘办法

社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实行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由街道、乡镇残联按照自愿报名、社区(村)残协推荐、考试与民主测评相结合、公示、区县残联审批、签订试用合同、正式聘用的程序进行。

聘用的残疾人专职委员不是残协委员的,社区、村应召开残疾人代表大会进行补选。

具体招聘程序和办法,由区县残联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及岗位性质研究制定。

六、岗位工资、补贴标准及经费保障

社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给予岗位工资或误工补贴,所需经费由市、区(县)、乡镇(街道)通过多种渠道共同筹集解决。

(一)从城镇失业人员中选聘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可以纳入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其岗位工资由街道公益性就业组织负担,具体办法参照市残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等9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市实施就业助残工程的意见》的有关规定执行。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需求,由区县残联在每年7月底前向市残联和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报,纳入下一计划。

从城镇失业人员中选聘的残疾人专职委员没有纳入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的,由区县根据实际情况并参照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工资标准给予误工补贴,所需经费纳入区县财政预算,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列支。

(二)选聘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属于农村村民或城镇离退休人员的,误工补贴费用纳入区县财政预算,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列支。补贴标准由区县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

七、残疾人专职委员的职责

残疾人专职委员在社区、村残协主席、副主席领导下,承担本社区、村残疾人协会的日常工作,主要职责为:

1.走访残疾人家庭,了解需求,反映残疾人的困难和呼声;

2.建立社区、村残疾人基础档案、需求档案和业务工作档案;

3.按照上级残联要求,开展残疾人康复、就业、社会保障、特殊教育、信访、法律维权、无障碍监督等各项工作;

4.开展残疾人素质教育和文化体育活动,提高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

5.宣传残疾人事业,组织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各项活动,动员社区(村)单位、居(村)民开展扶残助残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6.完成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和上级残联赋予的其他任务。

八、残疾人专职委员的日常管理

1.社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由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负责日常管理,街道、乡镇残联进行业务指导。2.区县残联会同人事部门制定社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考核奖励办法,每年年底结合工作考核对残疾人专职委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测评;成绩突出的,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3.残疾人专职委员签订一年期聘用合同,测评合格的继续签订用工合同。测评工作由区县或街道、乡镇残联统一组织实施。

九、有关要求

1.各区县要高度重视,把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当作落实全市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基层残疾人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摆上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周密计划部署,抓好工作落实。市残联每年年初提出各区县招聘残疾人专职委员任务指标,纳入折子工程,督促抓好落实。

2.抓好试点,加强工作指导。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直接关系残疾人的切身利益,各区县要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典型引路,切实加强对工作的指导。市残联在朝阳、房山区开展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试点工作,适时给予帮助指导。

3.相互支持,加强协调配合。各区县残联要主动沟通,做好协调工作,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把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工作纳入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公益就业岗位、专项经费补贴等难点问题。

4.加强业务培训和日常管理,实行持证上岗。对已配备的社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要进行不少于16小时的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后,由区县残联发给培训合格证,安排上岗。目前,基层残疾人工作任务很重,对专职委员的配备和培训工作要搞好衔接,做到配备一批,培训一批,上岗一批,保证工作任务的落实。要加强对已配备委员的日常管理,由区县残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通知》要求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5.及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和信息。各区县每季度要上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并将已上岗的社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名单报市残联备案。重要信息随时上报。各区县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不清楚的问题,请与市残联组联部联系。

联系人:王静奎 王师军 电 话:63295811(传真)

Email:zlb@bdpf.org.cn

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北京市民政局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财政局

篇7: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

2011-12-30 作者: 未知 来源: 法律快车 分享到:0

发文单位: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

号:京政办发(2008)7号 发布日期:2008-2-6 执行日期:2008-2-6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残联等部门制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八年二月六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的意见

市残联

市发展改革委

市教委

市民政局

市司法局

市财政局

市人事局

市劳动保障局

市文化局

市卫生局

市体育局

首都精神文明办

市总工会

团市委

市妇联

市红十字会

市科协

(二〇〇八年二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抓住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机遇,进一步加强我市残疾人工作,健全和完善残疾人扶助体系,加强和改善对残疾人的服务,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的重要意义温馨家园是指本市各区县的基层街道、乡镇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要求,为满足残疾人特殊需求,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依托本地区内公共活动(服务)中心建立的以各类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综合性活动和服务载体。

本市现有99.9万残疾人,他们生活在社会基层,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自2003年起开展创建社区残疾人温馨家园活动以来,本市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在全市街道、乡镇和社区、村两个层面建立残疾人温馨家园1400多个。残疾人不出社区、村即可得到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维权、生活照料、文体活动、托养、无障碍等各项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温馨家园的运转机制、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与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以及融入社区生活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建设好残疾人温馨家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基层残疾人组织的服务能力,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服务,切实解决残疾人的困难,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加强基层残疾人工作,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使残疾人组织在基层更加活跃,对于办好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残奥会,促进首都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等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残疾人的根本利益,着力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创新温馨家园建设的体制机制,完善服务功能和标准,丰富服务内容和方式,逐步形成机制健全、功能完善、运转协调、保障有力、覆盖城乡所有残疾人的助残服务体系,努力为残疾人提供及时便捷的个性化服务,让残疾人在社区生活更方便、更幸福、更快乐,共享和谐社会建设成果。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为导向,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为残疾人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去,千方百计解决残疾人的困难,满足各类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二是坚持共建共享。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残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倡导共建共享、互助互爱的社会氛围,使广大残疾人切身感受到和谐社区建设带来的实惠和利益。

三是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从残疾人居住和参与活动的实际以及不同类别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一步完善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

四是坚持便捷利民。让残疾人不出社区、村,就可得到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维权、生活照料、文体活动、托养、无障碍等各项服务;让残疾人通过参与温馨家园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信心和能力。

(三)主要目标。

1、总目标:通过在社区开展适合残疾人特殊需求和特点的服务项目及活动,建立覆盖所有残疾人的服务网络和活动平台,使广大残疾人及其家庭享受到更加温馨、便利、贴心的服务,更好地平等融入社会生活,进一步促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

2、阶段性目标: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在城八区重点区域建设150个具有一定规模、综合服务能力和鲜明品牌特色的示范型温馨家园。2010年前,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推进温馨家园建设,全市每个街道、乡镇至少建成一个示范型温馨家园,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全市温馨家园建设任务,把社区真正建成能够为残疾人提供多样化、类别化、个性化服务的温馨家园。

三、残疾人温馨家园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内容残疾人温馨家园主要功能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服务功能;二是活动功能;三是教育功能;四是展示功能。

残疾人温馨家园的主要服务内容:

(一)就业培训及就业服务。通过社区就业服务和培训网络,为有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基本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开发适合残疾人的社区就业岗位。

(二)职业康复。把职业康复站纳入温馨家园建设,为智力残疾人和处于稳定期的精神残疾人提供集康复、培训、简单劳动、文体和日间照料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提高其劳动能力,挖掘其潜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三)医疗康复。依托社区卫生站和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为有需求的残疾人、临时伤残人员等特需群体提供辅助器具租赁、康复技术指导和培训等项服务。

(四)物质帮助。依托“爱心家园”、“博爱超市”,动员社会力量,为困难残疾人提供物质帮助。整合社区志愿服务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扶残助残活动。

(五)信息咨询。设立服务热线,为残疾人提供政策、法律、心理咨询和手语服务以及教育、培训、日常生活等相关信息服务;对温馨家园无法直接提供服务的,介绍其到上级残联或有关机构咨询。

(六)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以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文体活动凝聚残疾人,增强吸引力,使残疾人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教育、体育、科普等各项活动,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四、残疾人温馨家园的创建标准与考核奖励

(一)创建标准。

1、队伍健全。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或专职管理人员。街道残疾人协管员和社区、村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到位,经过岗前业务培训,持证上岗,发挥作用良好。建立了助残志愿者队伍。

2、设施共享。社区内图书室、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中有残疾人服务内容。依托社区卫生站建有残疾人康复站和辅助用具服务站。示范型温馨家园应有较为完善的综合性服务设施,为残疾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体现为残疾人服务的特色。普及型温馨家园根据辖区残疾人需求,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的特色。

3、服务规范。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个性化服务档案,动态掌握其需求变化;坚持各项活动和服务经常化,记录清楚;服务热情周到,用语文明规范。

4、管理有序。档案资料齐全完备,底数清,情况明;各项职责、规章制度和优惠政策明确具体,以多种形式进行公示和宣传。

5、环境良好。无障碍设施完善,标志规范明显,方便残疾人出行和活动;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助残氛围浓厚,形成尊重、关心、理解、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

6、成效明显。温馨家园创建工作纳入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规划和工作内容,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布局合理,服务面覆盖辖区各类残疾人;残疾人广泛参与,人人享有温馨服务,满意度较高。

(二)达标评估与奖励。

示范型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纳入全市残疾人工作计划,由市残联组织进行达标评估。将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及验收情况纳入本市“残疾人自强模范暨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条件中,对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

各区县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普及型残疾人温馨家园,由各区、县政府残工委负责组织实施。

五、加强领导,促进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领导。要在以关注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高度重视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加强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温馨家园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区县要按照本《意见》要求,制定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的规划目标和实施方案,并认真抓好落实。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温馨家园建设的投入。

(二)明确职责分工。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各级政府残工委的领导下,由各级残联牵头组织实施。发展改革部门要对温馨家园设施建设项目统筹安排,给予支持;财政部门要做好温馨家园预算资金管理,加强指导和监督;民政部门要把温馨家园建设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内容;卫生部门要把残疾人的社区医疗康复工作切实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之中;农委负责指导农村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好有关工作的落实;文化、教育、体育、劳动保障、卫生、司法等部门负责温馨家园相关业务指导。精神文明办、老龄委(办)、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单位要将温馨家园建设纳入本单位职责,给予支持和配合。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残疾人温馨家园的规划、协调、指导和推动。社区、村残疾人温馨家园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在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由社区、村残疾人协会具体负责。

(三)健全各项制度。要根据工作需要,建立为残疾人提供各种服务、入户走访、服务评估、财务管理、考核表彰等各项制度。要注意征求辖区内残疾人及亲友的意见,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公示,接受残疾人和社会的监督。

(四)人员配备和管理。温馨家园由街道、乡镇残联和社区、村残疾人协会负责管理,并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职管理人员。设在社区、村的残疾人温馨家园,由残疾人专职委员负责管理;人员不足的,可聘用残疾人亲友和社会志愿者参与管理工作。设在街道、乡镇的残疾人温馨家园,由街道、乡镇残联残疾人协管员负责管理,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聘用一定数量的残疾人、残疾人亲友和社会志愿者进行管理。

(五)经费及其他保障。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多元化投入方式,解决温馨家园的活动经费、培训经费和工作运转经费。要坚持财政预算资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社会捐助共同安排。残疾人职业康复劳动项目经费、残疾人就业培训、就业服务等支出列入区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预算管理,市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给予一次性资助。温馨家园所需康复、文体、辅助器具等器材,政府各相关部门要给予支持。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爱心捐助活动。

篇8: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

为确保完成我省2011年和“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 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现就进一步加强全省污染减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 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实施污染减排, 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十一五”以来, 全省上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持环保优先方针, 加大资金投入, 强化责任考核, 全力落实减排措施, 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 为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二五”时期, 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 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国家下达我省的减排任务是: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削减11.9%、12.9%、14.8%、17.5%。与“十一五”相比, 增加了减排指标, 拓展了减排范围, 减排工作面临任务加重、压力加大、难度加剧的新考验。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完成好2011年的减排任务至关重要。经环境保护部初步核查, 上半年我省四项污染物核定削减率基本达到半年考核要求。但是, 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产业结构偏重, 下半年污染物排放新增量较大, 缺少减排效果明显的重大工程, 新领域减排体系尚未建立, 如不采取果断有力措施, 全年减排任务将难以完成。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充分认识减排工作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减排形势的严峻性, 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工作力度, 落实关键措施, 狠抓督促检查, 确保完成全年减排目标任务, 实现“十二五”减排开门红。

二、加强领导, 严格落实工作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作为减排第一责任人, 要切实加强对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 把减排指标逐级分解到各地、各部门和重点企事业单位, 把减排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 把减排进度落实到具体时间, 把减排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进一步完善减排统计、监测与预警、考核体系, 切实把落实5年目标和完成年度目标结合起来, 把年度目标考核与季度减排通报结合起来, 严格执行减排奖惩制度。每月通报各地重点减排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和重点减排设施运营情况, 对工作不力和运营不正常的地区提出预警, 并定期开展减排督查, 督促有关地区明确整改目标, 制定整改措施, 落实整改责任, 确保整改到位。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将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作为地方与部门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综合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 纳入政府绩效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 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省监察部门要组织对各地、各部门减排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对污染减排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任务完不成的地区、部门负责人坚决予以查处, 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将各地减排任务完成情况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布, 全面接受监督。

三、突出重点, 全力实施减排工程

全力推动6个方面减排工程:一是切实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污水管网配套, 提高污水截流和收集能力, 充分发挥设施减排效益。加大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力度, 强化氨氮去除效果。年内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00万立方米以上, 配套建设主干管网2500公里。2015年, 基本实现全省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二是全面完成年度计划确定的127个畜禽养殖治污工程。2015年, 大、中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都要配备治污设施。对小型规模养殖场或散养户比较集中的地区, 分片建设集中处理设施, 畜禽粪便统一收集、处理和利用。三是进一步加大城市再生水管网建设力度。推动工业园区水资源循环利用, 扩大城市绿化、保洁的再生水利用量。2011年, 各市要建成一批再生水利用工程;2015年, 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率达12%。四是加快实施脱硫工程。现役燃煤机组采用石灰石_石膏法等湿法脱硫, 烟气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 必须进行脱硫设施改造。装机30万千瓦以上火电企业年内拆除现有脱硫设施烟气旁路总数的一半, 2013年, 脱硫设施烟气旁路全部拆除, 综合脱硫效率达90%以上。加快企业自备电厂、热电燃煤机组脱硫设施改造, 采用循环流化床燃烧工艺的燃煤机组, 全部进行炉内喷钙改造, 实现自动添加脱硫剂, 2011年底, 全省热电机组综合脱硫效率达60%以上, 低于60%的加倍扣减脱硫补贴电价。钢铁烧结机、建材企业建设脱硫设施, 纳入脱硫自动监控系统监管, 列入年度减排计划的在建烧结脱硫设施, 必须在2011年10月底前竣工并投入运营。五是全面推进火电企业脱硝。2011年底, 全部火电企业完成脱硝前期工作并具备开工条件;2013年底, 完成单机容量13.5万千瓦以上现役燃煤机组的脱硝改造。已建成脱硝设施的机组脱硝效率年内必须达到设计效率的90%以上。现役新型干法水泥窑全部实施低氮燃烧, 熟料生产规模在4000吨/日以上的水泥生产线全部实施脱硝改造。生产规模在100万吨/年以上的钢铁企业, 在2013年前实施脱硝改造。六是积极实施机动车减排。逐步淘汰2005年前注册的运营黄标车 (含运营货车和运营客车) , 2011年完成10%的淘汰任务。扩大黄标车限行区域, 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机动车, 不予核发检验合格标志, 不许上路行驶。结合实施“蓝天工程”, 逐步在全省范围内供应国Ⅳ标准的车用燃油, 积极推进机动车国Ⅳ排放标准实施。年内率先在南京市供应国Ⅳ标准的车用燃油。

四、淘汰落后,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采取综合手段, 淘汰经济效益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产能。2011年, 淘汰5大电力集团、江苏国信和其他电力集团在江苏的20万千瓦以下火电小机组, 对苏南等热电企业密集地区实施热电综合整治, 鼓励上大压小、集中供热, 各县 (市、区) 现有热电企业10家以上的, 2011年年底前, 至少整合淘汰1-2家。深入推进化工行业专项整治, 组织开展纺织、印染、造纸等重点水污染企业整治, 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 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年底前, 淘汰一批排污量大、效益差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及产品, 关闭一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污染企业。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值能耗, 控制高耗能产业规模, 扩大燃煤小锅炉“禁燃区”范围。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 提高外省电量输入, 积极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五、严格准入, 切实减少新增排放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 加大对“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的调控力度。严把环评准人关, 在太湖流域全面禁批化学制浆造纸、制革、酿造、染料、印染、电镀等6类重污染项目, 积极引导企业向环境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园区集中,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污染集中控制。严格建设项目总量审批, 在化工、造纸、印染行业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新增建设项目总量与所在地区减排任务完成情况挂钩, 对2011年减排工程进度滞后、不能完成减排任务的地区, 2012年, 一律暂停审批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项目;新建项目排污量超过审批总量的, 暂缓环保竣工验收。严肃查处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行为, 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违规建成的项目, 责令停止生产, 停止供水供电。

六、强化监管, 继续巩固减排成果

高度重视减排设施监管, 着力推进解决减排设施运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加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监管, 严格落实《江苏省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 对污水处理不达标、设施运行不正常、污泥处置不规范等行为, 视情节轻重予以责令限期整改、罚款、区域限批等处罚。将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处理水量、水质监测结果, 作为污水处理运营经费拨付的依据之一。按照国家减排考核要求, 继续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中控建设。强化脱硫脱硝设施运行监管, 推进电力企业脱硫设施运行规范化建设, 对两炉一塔、设计硫份过低、CEMS (烟气自动监控系统) 测点不规范的脱硫系统全面进行改造。严格脱硫脱硝电价管理, 根据脱硫脱硝设施运行情况, 拨付脱硫电价补贴。狠抓减排监测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建设, 加大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

七、完善政策, 进一步深化机制创新

深化创新, 建立有利于减排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努力增强减排的活力和动力。出台政策, 补助非电力行业脱硫脱硝建设运营, 补助淘汰黄标机动车。建立价格机制, 促进再生水利用, 实施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与推广应用补贴, 企业治污设施运行用电实施优惠电价。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研究制订关停搬迁重污染企业和再生水利用管网建设的“以奖代补”政策, 各级环保专项资金要向贡献量大、见效快的减排项目倾斜,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省级环保引导资金分配按减排任务多少切块分解到各地, 各地要配套治污资金, 加大对减排工程支持力度。结合排污许可证管理, 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增加氨氮、总磷的排污权交易。强化科技支撑, 把污水深度处理、再生水利用、畜禽污染治理、脱硫脱硝等减排急需的共性关键技术, 列为科技攻关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 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引进和成果转化。

八、制定预案, 确保完成年度任务

上一篇:女篮社申请成立策划书下一篇:锯削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