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概述论文

2024-04-18

主观幸福感概述论文(精选8篇)

篇1:主观幸福感概述论文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跨文化研究概述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声称,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上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20世纪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弗洛姆认为,快乐和幸福没有质的区别,只是快乐与某一个别行为有关,而幸福可以称为是某种持续和一体化的`快乐经历.到了现代,学者们采用更理性的视角和更科学的方法再次掀起了人类幸福的研究热潮.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呢?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者们是如何探讨自尊、自我同一性、人格和文化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

作 者:万民钢 杨俊龙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刊 名:科技成果纵横 英文刊名:PERSPECTIV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年,卷(期): “”(3) 分类号:G0 关键词: 

篇2:主观幸福感概述论文

(一)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本人是否有创新

1.选题意义

幸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自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幸福。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幸福本来就是主观的,影响个体主观的 因素很多,现代社会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个体主观幸福对人们身心状况,生活质量都有影响,甚至对当前社会的进步与 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 研究方向从老年群体扩展到向全体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 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验。

(2)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自称幸福的相关 因素》为标志。Diener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 文化研究;第三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测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3)本人创新

主观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本人觉得应该重视对主观幸福感的全面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应该扩大研究人群的范围,大到,小到农民工人都应有所研究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这样对主观幸福感的评定才会更加全面。从研究方法上,我们应当用一套适合于当前国内形式下测量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应注意无论是测验量表以及测量工具,还是测验方法等都应该与时俱进,适时改观。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更加全面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论文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1.论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介绍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以及有关的理论,重点探索属于主观范畴的人格因素,以及属于客观范畴的生活事件(社会关系、收入、健康状况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积极有效心理干预领域来促进人们的幸福生活,研究如何提高幸福感。

2.写作大纲

1.主观幸福感概述

1.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1.1.2国内对主观幸福感含义的界定

1.1.3国外对主观幸福感含义的界定

1.2当前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现状

1.2.1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状况

1.2.2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状况

1.3主观幸福感的分类

1.3.1以外界标准界定的主观幸福感

1.3.2以情绪体验界定的主观幸福感。

1.3.3个体自我评价的主观幸福感。

1.4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1.4.1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

1.4.2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1.4.2.1社会关系

1.4.2.2经济状况

1.4.2.3健康状况

1.5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1.5.1目标理论

1.5.2活动理论

1.5.3由下到上的理论和由上到下的理论

1.5.4判断理论

1.5.5动力平衡理论

1.6主观幸福感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语

(三)主要参考文献

①段建华.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心理学动态,(41)

②叶亦乾 《普通心理学》

③李儒林张进辅梁新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论.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④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

⑤ 严标宾 郑 雪 邱 林: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J].心理学探新, 2003

⑥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重庆师

⑦朱琳:《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⑧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260~263.

⑨张钊. 个人目标、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一项纵向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⑩张羽. 社会支持方式与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四)研究方法、完成措施及写作进度计划

1.研究方法:通过搜集资料以及综合分析法和教师的指导

2.完成措施:认真分析和搜集相关资料,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并且利用网络搜集了一些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的相关资料,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3.写作计划:

(1)、xxxx年12月20日至xxxx年12月30日查阅文献、选题。

(2)、xxxx年1月1日至xxxx年1月11日完成开题报告,并交老师修改。

(3)、xxxx年1月12日至xxxx年1月22日修改开题报告,并完成论文初稿

(4)、xxxx年1月23日至xxxx年1月30日完成二搞,并交指导老师修改。

篇3:如何提高主观幸福感

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能够反映个人的幸福, 而且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积极情绪还可以扩展个人的即时思维-行动范畴。这种思维-行动范畴的扩展提供了建设可持续的个人资源的机会, 而这又反过来通过产生积极的或称适应性的情绪-认知-行为螺旋模式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潜能。例如, 欢乐引发了通过社交和智慧活动或者艺术活动完成游戏和进行创造的强烈愿望。这样, 欢乐通过游戏可以强化社会支持网络, 通过创造可以引导艺术和科学工作的进行, 或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 强化的社会支持、艺术和科学产品、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都是欢乐带来的相对持久的结果, 并有助于个人的改变和发展。满足是另一种积极情绪, 可以使我们产生审视自己生活状况的愿望。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可以用新的更积极的方式来看待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世界, 以及我们安排日常生活的方式。所有这些持续的新思考和新实践都可能引发更深层的积极情绪。根据发展性研究和实验室研究的结果证明:积极情绪状态确实能够帮助人们建构出持续的个人资源。对有安全感和无安全感的孩子的发展性研究结果表明:有安全感的孩子比没有安全感的孩子表现出更好的坚持性和灵活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用了更多的资源;他们还对新环境显示出更多的探索行为, 并能形成更好的认知地图。有安全感的成人也比没有安全感的成人更具有好奇心, 对新信息更开放。对孩子的教育研究显示情绪积极的孩子学的更快。事实证明积极情绪有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那么幸福能够提高工作成绩就不足为奇了。

积极的情绪状态还有助于长寿;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消耗生命力。现代医学证明, 有些疾病的发生并不是器质性的病变, 而是与精神状态不佳, 情绪异常有关。以癌症为例, 大量研究证明, 一些充满心理矛盾、压抑、不安全感和不愉快情绪的人容易患癌症。因此, 人们应培养积极的情绪, 将注意力和记忆力及情感体验从消极情绪体验转向积极情绪体验。

那么如何保持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何提高人的主观幸福感呢?

主观幸福感与重要的人际关系、环境、身体状况、人们参加体育运动、工作、适度的休闲娱乐、对愉快情境的习惯化和适应, 消极的社会比较等方面息息相关。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下列活动来增进我们的主观幸福感:

在人际关系的广泛范畴中, 配偶、亲戚、亲密的朋友、同事都与持久的主观幸福感相关联。例如, 在性格、能力、身体魅力、态度、兴趣、价值观相似的配偶最能体会到美满婚姻并保持婚姻关系, 减免冲突和不忠, 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这可能是由于相似的人之间容易移情, 所以和我们相似的配偶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并能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另外, 亲子之间、手足之间以大家族成员之间的亲密的支持性关系, 可以增进每一个亲戚成员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力量。这种社会支持加强了主观幸福感, 而且从进化的角度来讲, 家族成员亲密团结, 使得我们能从这种与亲戚的联系中获得幸福。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相关, 其主要原因有:首先, 幸福的人更可能被别人选做朋友和信任的对象, 因为他们作为同伴比那些具有消极情绪体验的人更具魅力。而且他们更多的帮助别人, 而具有消极情绪体验的人则多关心自己, 很少关心他人。其次, 建立互信关系满足了人的归属需要, 因此令人感到幸福和满意。再次, 亲密的友谊提供了社会支持。因此,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在居住环境方面, 强烈的积极情绪和自然环境紧密相关, 例如, 好的天气可以带来积极的情绪, 房屋质量与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方面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另外, 音乐也能够带来短时的积极情绪体验。因此, 我们要选择人身安全、让自己和家人舒适, 有优美自然风光、气候舒适、随时可以欣赏到音乐和艺术的地方居住。

身体状况与主观幸福感, 积极的情绪体验也有很大的关联。例如, 积极情绪提高了我们对疼痛的忍耐能力。除了严重残疾的人之外, 绝大多数的人们采用的自我知觉能够相对较快地适应自己的身体疾病, 并变得与他们的幸福水平一致。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通过影响免疫系统而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幸福的人的免疫系统比那些不幸福的人更能够有效地工作。另外, 短期的体育锻炼能够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长期的锻炼则更能产生强烈的主观幸福感。锻炼的短期效果导致大脑产生的内啡肽和类吗啡的释放;长期的锻炼导致的主观幸福感增强的主要原因在于有规律的锻炼减少了抑郁和焦虑, 提高了我们工作的准确性和速度, 提升了我们的自我概念, 促进了心血管的健康和机能。整个成年时期有规律的锻炼降低了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生机会, 可以使人更加长寿。另外, 有规律的锻炼的人经常和别人结伴运动, 因此他们的总体的主观幸福感也能从这种额外的社会支持中受益。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 定期参加体育锻炼。

从业状态和主观幸福感指数也有很大关联, 有职业的人比未就业的人更幸福, 而且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比那些从事非技术工作的人更幸福。这是由于工作使人们有机会获得快乐,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发展技能, 有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认同感和目标感。人们在达到较高成就目标时报告的幸福程度比达到较低成就目标时的幸福程度要更高。目标可能是由包括人格特质等的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 外向的人在完成了令人兴奋的事情的时候会感到更幸福, 而内向的人则在完成了自己满意的事情时更为幸福。因此我们应该从事富有挑战性的并带来内在乐趣的技术性工作, 在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获得成就, 证明自己能力, 向一系列目标努力工作。

休息、放松、美食和业余活动都对幸福有短期的积极影响。例如, 在放假期间人们报告了更多的积极情绪、更少的焦虑。有研究表明:参加休闲或运动组织, 尤其是那些包含跳舞、音乐、义工或极限消耗性运动等活动的组织, 可以带来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加入这类休闲组织可以提高主观幸福感是因为它具有如下优点:能够和别人交流, 经常处于一个有自己文化的氛围、价值取向和时尚活动及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的小型文化圈子里。这样, 组织型休闲活动可以通过满足一定的需要而增进幸福, 如归属需要和利他需要、自主执行技能活动的需要、对兴奋的需要和对竞争与成就的需要等等。因此, 我们要保持适度的饮食、均衡的营养、有规律地休息、放松、适度休假、和朋友一起参加组织型的休闲娱乐。

篇4: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关键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不同的阶段,而老年期是人生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随着感知觉器官功能的衰退、认知功能的减弱,信息加工速度的慢化以及记忆能力的衰减等,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减退,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降低,消极情绪增多。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们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自身在一段时间内的情感反应进行评估和生活满意感进行认知评价后而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即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主观幸福感不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高低的关键,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对生活的整体满意感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幸福感强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更高。因此,在这个老龄化严重的时代,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助于老年人改善生活质量,对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家庭的稳定。

一、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内容、特点和现状

老年主观幸福感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幸福感,是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估和主观体验,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认知评价,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感;(2)正性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3)负性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

主观幸福感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主观性。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个体本人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因此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研究中多采用主观报告法进行评定。(2)整体性。主观幸福感反映的是个体整体的主观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由家庭、婚姻、工作、学习、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构成。因此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故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性,测量幸福指数时人们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3)相对稳定性。从短期来看,主观幸福感是时刻变化的,但是长期测量发现,主观幸福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环境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

目前的研究表明,整体上我国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较高。在情感体验中,老年人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但是仍有一定数量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这部分人的比例在10%左右,他们对幸福的体验是消极情感高于积极情感。此外,城乡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因为生活自理能力低于城市老年人,所以相对于城市老年人他们体会到更明显的经济、身体状况和幸福感的威胁。也有研究发现,男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指数要显著高于女性老年人;学历越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也越高;丧偶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婚姻幸福和再婚的老年人,再婚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最高, 其次是婚姻幸福的老年人, 丧偶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最低;有退休金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没有经济来源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人格因素和应对方式;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健康自评,亲子支持和生活事件。

1.人格因素

主观幸福感的实质就是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它更多依赖于个体自身所设定的标准,主观性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因此人格特征成为影响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将人格分为三个维度:内外向性、 神经质和精神质。外向人格的人好交际,开朗、活泼;高神经质的人常常焦虑、紧张、担忧、郁郁不乐、情绪起伏较大;高精神质的人孤独,不关心他人,感觉迟钝,对人抱有敌意,具有攻击性。有研究结果表明,外倾性与幸福度、正性情感及生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而神经质恰好相反,精神质与幸福度呈显著负相关。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人格特征外倾性的老人,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对生活的质量更容易感到满意。

2.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评价应激的意义、控制或改变应激情境,缓解由应激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采取消极应对方式或积极应对方式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研究发现,积极应对方式与老年人总体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则与主观幸福感的孤独与不满因子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积极应对方式的使用可以增加主观幸福感的水平,而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增加了老年人的孤独和不满,从而降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所以要使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增加,不仅要帮助老年人学会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同时也要减少其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

3.健康自评

身体健康是老年人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且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大, 健康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健康状况包括健康自评和客观的健康状况。健康自评是指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和估计,是反映老年人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水平的综合指标。项曼君等人的调查表明,生活满意度与健康自评显著相关,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较高, 对疾病的态度比实际健康状况更能影响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也有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健康自评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水平也会相应较高;反之,如果健康自评较差,则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也相应较低。

4.亲子支持

人到老年,一般都会转向内倾型,由原来的追求外部财富,爱社交变成现在的比较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追求精神财富,需要得到心灵的关怀和慰藉。对老年人来说,特别是已退休的老人,其生活的重心就是家庭。老年人是否受到子女的关心、尊敬和爱戴,与其主观幸福感高度相关。子女孝顺,能经常受到子女关怀和支持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较高。王大华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亲子支持通过影响老年人的自尊感、孤独感和恩情感进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家庭关系紧张或子女不孝的老年人经常感到亲情疏远,生活满意度比较低。

5.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结婚、升学、亲人亡故等。负性的生活事件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着肯定的不良影响。如面对伴侣的逝去,老年人会感到莫大的哀伤,而如果子女陪伴老人的时间又比较少,老年人在丧偶后会感到很大的孤独感,其主观幸福感会降低。

除此之外,文化程度、配偶状况、月收入水平、养老金主要来源、自尊、孤独感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三、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措施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是老年人心理卫生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不仅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亦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1.加强体育锻炼

研究认为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取决于一定时期内积极情感(正性情感)和消极情感(负性情感)的平衡,如果人们较多地体验到愉快的情感而较少地体验到不愉快的情感,就可推定他们是幸福的,否则就不幸福。而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出现心流状态(flow)和运动愉快感等积极情感,身体锻炼的愉悦感对个体情绪影响很大,通常表现为满足、愉快、舒畅,能力感增强和积极参与活动等正性情感,能够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感,并能够提高生活质量满意感和身体健康满意感的认知评价水平。老年人加强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还能提高对身体健康的自我评价,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2.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情感性支持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有益于心理健康,有益于生活质量的提高,能够获得情感支持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较高。现代社会,青年人的压力很大,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陪伴老人,这是社会的发展趋势。但是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可以利用通讯设备多与老人聊天,询问老人的心情和生活状况,给予老人心理上的支持和慰藉,加强亲子间互动。也可以以家族为单位,建立家庭支持团体,加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每周至少一次家庭聚会,倾听老年人的心声,给老年人提供一个宣泄自己消极情绪的机会,合理开导老年人,预防他们产生不良认知,多陪伴老年人。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调整自身认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老年人经常出现的不合理认知有:(1)对自身的消极评价;(2)对以往经历的消极评价;(3)对前途(特别是死亡)的负性评价。这些都是降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歪曲认知。要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曾经对社会作出过贡献,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依然是家庭成员尊重、孝敬的对象,可以接小孩放学,可以做一些家务,减轻子女的负担,自己依然是个有用的人。而死亡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事情,它是生命的终点,也是一种起点,死亡并不可怕。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暗示自己今天会过得很美好。一旦树立了合理的认知,每天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生活也就变得格外幸福,对生活的满意度会增加,主观幸福感指数也就随之升高。

4.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老年人全面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接纳他人,帮助老年人增强自我价值感,增强他们在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其幸福感。首先,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自我认识。通过从同伴那里获得支持、肯定和积极反馈,使老年人更加充分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被其他成员、指导教师肯定和认可的感觉。其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引导老年人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帮助老年人对生活中的事件或行为进行积极正确的归因,比如子女向自己发脾气时,归因为他们工作中遇到了问题导致心情不好,而不是自己惹他们生气,这样会避免内疚、生气等负性情绪的产生,从而提高幸福指数。再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引导老年人进行积极应对训练。让老年人思考他们在什么情境下更容易产生压力、挫折等消极情绪,回忆他们面对压力的反应以及给他们带来的影响。通过练习帮助他们学会缓解压力,自我放松,引导他们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进行积极应对。

注:本文通讯作者为徐理。

[1]梅锦荣.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2):85-87.

[2]李权超,何英强.老年人幸福度概述[J].中国全科医学,2001,4(2):136-13.

[3]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统计研究,2004,12(8):50-5.

[4]于淼,刘晓虹.老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 :30-32.

[5]尹志红.老年人体育锻炼提升主观幸福感相关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6]胡军生,肖健,白素英.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3):314-317.

[7]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 6(3):191-194.

[8]王大华,佟雁,周丽清.亲子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心理学报, 2004,36(1) : 78-82.

[9]王枫,王茜,庄红平,况成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23(12):9-12.

[10]罗扬眉,胡华,朱志红.湖南省老年人亲子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173-175.

[11]唐丹,邹君,申继亮.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20(3):160-162.

[12]张红静,马颖竹.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22(6): 428-430.

[13]李海峰,陈天勇.老年社会功能与主观幸福感[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4):759-765.

[14]邹琼.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5(3):632-633.

[15]Ardelt M. Wisdom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old age[J]. Journal of Gerontology : Psychological Sciences,1997, 52(1) : 15- 27.

[16]Ada F C. Income and well-bei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mparison income effect [J]. J Pub Econom,2005,89(5):997-1019.

[17]Chalise H N, Saito T, Takahashi M.Relationship specialization amongst sources and receivers of social support and its correlations with lonelin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of Nepalese older adults[J]. Arch Gerontol Geriatr,2007, 44(3):299-314.

[18]Diener E.Guidelines for National Indicator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Ill-being[J].Appl Res Qual Life, 2006, 1(2): 151-157.

[19]Smith T B, McCullough M E, Poll J. Religiousness and depression: evidence for a main effect and the moderating influence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J].Psychol Bul,2003,129(4) : 614-636.

篇5: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分析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人群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农民工作为一个被现时代颇为关注的特殊群体,其规模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年来,这种流动呈现出一个突出特点是流动的家庭化。本研究中的农民工子女指具备农村户籍,在家乡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年龄介于6~18周岁的适龄上学儿童少年。一般而言,个体的生活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发展过程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农民工子女从曾经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面临着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转变,学习和生活存在各种挑战。适应城市社会成为这一群体的首要目标,而主观幸福感则是农民工子女是否适应城市生活的一项有效重要指标。因此,了解现时代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据此剖析影响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因素,将对这一群体顺利适应城市生活提供重大参考。

一、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本研究抽取了重庆土桥中学、重庆大江中学、重庆鱼洞中学、重庆道角中学的400名农民工子女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3份,回收率93. 25 %。其中,男生166人,占44. 5 %,女生207人,占55. 5 %;独生子女252人,占67. 56%,非独生子女121人,占32. 44 %;学习成绩优秀的31人,占8.31%,学习成绩良好的95人,占25. 47 %,学习成绩中等的192人,占51. 47%,学习成绩差的55人,占14. 75 %。

测量工具。本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节选自段建华于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该量表用来测查被试对幸福的主观感受,包括6个分量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忧郁或愉快心境,以及松弛与紧张,共涉及18个题目。

施测程序。首先,在重庆土桥中学、重庆大江中学、重庆鱼洞中学和重庆道角中学对随机选取的农民工子女进行团体施测,问卷当场回收。施测前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及注意事项。其次,从回收问卷中初步筛选出完整的和真实的问卷并剔除废卷。针对有明显反应倾向、多选、漏答的题项,标记缺失值。最后,运用SPSS17. 0软件对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我们对收集的373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严密的统计处理,主要希望揭示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因素。我们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描述。结果发现,373名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得分范围介入19 - 99分,平均分为70. 542,标准差为11. 377。根据总体幸福感量表评分标准来看,45~72分表明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由此可见,本研究所调查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但仍有一部分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得分偏高或偏低。对于上述结果,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从农民工子女自身条件来看,普遍年龄为6~18岁,处于童年和青春期阶段,心理矛盾较为突出,各种对现实的认知冲突频发,因此农民工子女自身就存在众多阻碍幸福感形成的因素。国家和社会对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问题关注虽多,但是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相对迟缓。

接下来,我们探讨了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第一步,我们探讨了性别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健康的担心、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忧郁或愉快的心境、松弛与紧张等六个因子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发现只有情感和行为控制因子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因子在性别上无差异。也就是说,性别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总体影响不大,只是在个别因子上存在一定影响,农民工女性后代较农民工男性后代在情感和行为控制的表现上相对要弱一些。第二步,我们探讨了是否独生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被试的总体幸福感的六个因子得分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检验,发现只有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因子在是否独生上都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是否独生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总体影响不明显,只是在个别因子上存在一定影响。农民工独生子女要比农民工非独生子女对生活显得更加不满足,且关注兴趣较大。第三步,我们探讨家庭月收入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被试总体幸福感量表六个因子得分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检验,发现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月收入在各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家庭月收入对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没有影响。第四步,我们探讨学业成绩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被试总体幸福感量表中六个因子得分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检验,发现不同成绩的农民工子女在精力、对健康的担心、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等四个因子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健康的担心这一因子进行LSD事后检验,发现成绩越差农民工子女对自身健康担心越多,而成绩优秀的农民工子女对自身健康担心少;通过对精力因子进行LSD事后检验,发现成绩越差的农民工子女在生活中的精力也越差,经常感到无精打采,而成绩优秀的农民工子女在生活中的精力好,很少感到疲惫。通过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因子进行LSD事后检验,发现成绩越差的农民工子女会觉得每天生活中很少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相反成绩优秀的农民工子女越会觉得每天生活中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最后,通过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这一因子进行LSD事后检验,发现成绩良好的农民工子女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优于成绩优秀、中等和差的农民工子女,成绩优秀的农民工子女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又优于成绩中等和差的农民工子女。第五步,我们探讨了居住情况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各因子得分在居住情况上的差异检验,发现不同居住状况的农民工子女在精力、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精力因子进行LSD事后检验,发现和父母一起居住的农民工子女,比和(外)祖父母以及单独居住的农民工子女在生活中有更好的精力。通过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进行LSD事后检验,发现单独居住的农民工子女,对自己情感和行为的控制要优于和父母一起居住以及和(外)祖父母一起居住的农民工子女。第六步,我们探讨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各因子得分分别在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上的差异检验,发现各因子得分在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是否和睦,对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存在显著影响。第七步,我们探讨生活的满意度和学校的满意度对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各因子得分在对生活满意度、学校满意度上的差异检验,发现各因子得分在对生活满意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生活的满意度对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在对学校的满意度上,除了在对健康的担心因子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因子上的得分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对学校的满意度对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以上结果可知,影响农民工子女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尤其与父母是否生活在一起,以及对生活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这一群体主观幸福感的顺利形成。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对373份有效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得出如下结论: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大多数处于中等水平,少数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偏低;性别、是否独生、家庭月收入对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小;与父母一起居住的农民工子女比单独住或与(外)祖父母一起居住的农民工子女表现出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与父母、同学、教师的关系对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也有很重要的影响,表现为关系越和睦,主观幸福感越高;对生活和学校的满意度是影响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表现为满意度越高,主观幸福感就越高。

本研究根据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建议。

本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少数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偏低,这说明未来对于这一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国家、社会、学校、社区、家庭以及个体等,都要想方设法促使这一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得到提高,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研究发现,居住情况和亲子关系是影响农民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这可能是因为与父母一起居住的孩子,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能受到关爱和照顾,而与隔代的(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他们与抚养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代沟,无法顺利沟通,由心理不适引发生理不适,使得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到烦恼和疲惫。与父母关系不和睦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健康,青少年阶段农民工子女有其特殊心理特征,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都需要父母的配合才能很好地解决。否则,会导致其心理失衡,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和谐的亲子关系不但有助于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形成归属感和安全感,而且也有益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自我和社会,促进其更好地社会化。因此,建议进城农民工家庭的父母多与子女沟通交流,多理解他们,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让他们在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里幸福成长。此外,要改善进城农民工子女父母的教育观念,要求不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使这一群体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

研究还发现,与同学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对学校的满意度等因素,对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第一,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同学、教师和学校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研究发现,在学校中同伴关系和谐的儿童心理状况也会相对较好。与同学关系良好的农民工子女,平时和同学、朋友一起玩耍、学习,保持了良好的心理状态,且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也会得到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支持。第二,因为教师的知识经验较丰富,与教师关系和睦的孩子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关心。第三,有研究发现,随迁农民工子女大多在城乡结合部的公办中小学或者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这些学校得到政府的财政扶持的资金十分有限,办学条件同市区的公办中学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中国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的归纳发现,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待遇偏低,不愿意长时间在一处从教,流动性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可能忽视学生的身心成长,进而可能会造成农民工子女对学校满意度偏低,降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建议学校应该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来自不同地区,生活和行为习惯都存在一定差异,应当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他们与同学交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要构建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教师应当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多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及教师对他们的重视,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研究还发现,居住情况、对生活和学校满意度等因素都影响着农民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这些因素都与社会存在着一定关系。农民工子女从农村来到陌生的城市,而对教育上的不平等、学校师资队伍不强、硬件设施较差等问题,会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间接地也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关注,加大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资金投入,充实师资队伍,保证每位农民工子女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应设置相关机构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困难问题,如情绪问题、情感问题以及学习问题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有利于他们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篇6:主观幸福感概述论文

积极心理学指出,具有积极人格特质的人更能够不断发掘自身潜能、更容易自我实现,拥有更强的主观幸福感。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提升幸福感,而消极的人格特质会削弱幸福感。积极的人格特质更多地依靠后天的发现和培养。因此,通过开设专门的培训和团体辅导,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如宽容、感恩、爱与被爱、希望、乐观等,从而有效地提升幸福感水平。

3.2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

1)通过“抓典型、树榜样”方式,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贫困学生深刻认识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理想,重视自我内部价值的实现,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幸福的感觉。

2)鼓励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

贫困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对自己的优点视而不见。我们可以通过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让贫困学生意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教育学生,鼓励他们挖掘优秀品质,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提高幸福感水平。

3)训练贫困大学生掌握压力调试的方法,帮助其排解紧张焦虑情绪。

首先贫困大学生对压力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能够正确认识和勇敢面对压力,认识到压力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次要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包括家庭、学校、朋友等;最后要学会一些放松技巧,例如呼吸调节法、运动调节法等,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从而在紧张中使自己得到放松。

4)通过自尊训练,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组织贫困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倾诉,在一个由相似个体组成的团体中,能使其减轻自卑感,他们可以更为开放、安全地进行自我探索,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体验被人理解、被人关心的温暖,从而正确认识自我,欣赏自我,获得他人支持,提升自尊水平,最终达到提升幸福感的目的。

3.3学校和社会要为贫困生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贫困大学生自身要积极主动地寻求社会支持

篇7:超越主观幸福感

超越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幸福感研究的主流模式,但现代心理幸福感研究动摇了其霸主地位.笔者分析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模型、贡献以及局限,并根据研究新进展对幸福感概念进行了新的解读和建构,认为幸福感是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的统一,走向整合是必然趋势.

作 者:苗元江 龚继峰 MIAO Yuanjiang GONG Jifeng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31刊 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年,卷(期):36(5)分类号:B842关键词: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社会幸福感 整合

篇8:主观工作幸福感研究综述

霍尔巴赫说过, 幸福是一种存在方式, 一种我们希望它延续不断、或我们愿意在它之中长久生存下去的存在方式。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和苏彦捷 (2010) 也提出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动机。由此可见, 幸福是我们人类千百年来一直孜孜以求的。

幸福感的研究目前在心理学界异军突起, 主要得益于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开拓的积极心理学新领域。然而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以Wanner Wilson于1967年撰写的《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为标志。对于幸福感的界定主要有快乐论和实现论两种视角, 即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与心理幸福感 (Psychology well-being, 简称PWB) 两种不同研究取向。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幸福感所指的是主观幸福感 (SWB) , Diener等人 (2003) 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如下:主观幸福感 (SWB) 是一种人们对其生活进行评价的科学分析, 这种评价分析既是当前的又是长期的 (比如对过去几年的) 。这些评价包括人们对事件的情绪反映、人们的心情以及对他们所形成的满意度、成就感模式和在婚姻和工作等领域中的满意程度。

自幸福感研究的出现至今已过去半个世纪, 除理论的提出外, 西方学者在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然而这些研究的对象大多聚焦在青少年、大学生、城市居民与老年人身上 (Phillips、Cheng、Yeh&Siu, 2009) , 却很少关注员工及工作方面的幸福感 (Seligman&Csikszentmihalyi, 2000) 。随着“以人为本”的现代发展理念的深入渗透, 现代企业意识到只有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幸福感, 尊重员工、关怀员工, 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与此同时, 积极组织行为学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迅速发展, 学界对员工心理幸福感的实证研究也逐渐增多。

研究表明, 高的主观幸福感产生高的工作满意度, 而具有更多积极情感的员工往往能够获得同事更好的评价, 管理人员对于快乐员工的生产能力、工作质量、可靠性和创新力也会给予更多的正性评价 (Staw, 1994) 。相比工作满意度, 主观幸福感更能准确有力地预测员工绩效, 实证研究也表明管理者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与员工的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 而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无关 (Wright、Cropanzano, 2000) ;Cropanzano、Wright和Staw通过纵向研究说明了工作幸福感不但与工作绩效显著相关, 而且对其具有影响作用。除此之外, 主观幸福感还可对离职倾向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测。

二、国内外主观工作幸福感研究概况

(一) 主观工作幸福感的界定。

幸福感这一概念引入与工作相关的研究时, 不同理论支持者对工作幸福感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支持快乐论 (hedonic) 的研究者认为工作幸福感是员工对工作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 其操作化定义包括三个方面:整体工作满意度、情感幸福感和工作层面的满意度、情绪体验;支持实现论 (Eudaimoni) 的研究者则认为工作幸福感是指员工的心理幸福感, 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优秀的品质以及从事有意义的活动。也有学者认为工作中的幸福感就是较高的工作满意度、较多的正性情感和较少的负性情感, 主要指员工对于工作的积极情感和认知评价, 这与Diener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是一致的。综上所述, 工作幸福感即工作中的主观幸福感或主观工作幸福感。

(二) 主观工作幸福感的维度。

Bradburn在1969年通过研究发现, 影响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因素不同, 因此他是最早提出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是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独立维度的学者, 他还提出了主观幸福感是由这两个维度构成的假设。1976年, Andrew和Withey又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第三个维度, 即认知维度, 指个体构建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标准, 并将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自己的满意程度。同年, Campbell等提出了工作幸福感的领域维度, 认为人们的幸福感不仅取决于情感, 而且取决于按照特定标准对自己所处境遇的判断和相关的高级认知过程。

Diener等人于1985年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Bradburn的观点, 即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不是同一连续体的两端, 而是彼此独立的两个维度。而Diener (2004) 在发表自己的理论研究时总结提出, 可将工作幸福感分为对工作进行情感评价的积极情感 (positive affect) 、消极情感 (negative affect) , 以及对工作进行认知评价的整体满意度 (global satisfaction) 和不同领域的满意度 (domain satisfaction) 四个维度。Diener认为工作中出现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可以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情感评价, 而对工作的认知评价即我们所熟悉的工作满意度。

(三) 主观工作幸福感的测量。

工作幸福感注重的是个人内在的主观感受, 因此测量这一概念时大多以自陈报告法为主。从纵向来看, 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关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大多采用单项目 (single-item) 自陈量表的方法, 单项目自陈量表通过提一个问题来询问被试对工作的整体主观幸福感。随着测量学以及相关理论的发展, 不少研究者尝试构建多项目 (multiitem) 总体满意感量表。多项目自陈量表主要从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进行测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多项情感量表有情感平衡量表 (affect balance scale, Bradburn, 1963) 、积极与消极情感量表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 Watson, 1988) 、工作情绪量表 (job emotional scale, Fisher, 2000) 、工作情感量表 (job affect scale, Burke, 1988) 和工作相关情感幸福量表 (job-related affective well-being scale, Van Katwyk, 1995) 。具有代表性的多项认知量表主要有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量表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MSQ) 、工作描述指数 (job description index, JDI) 和彼得需求满意度问卷 (need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NSQ) 。由于主观测量中受试者的记忆会对测量产生影响, 使结果产生偏差 (Kahneman, 1999) , Stone在同年提出了使用体验抽样法 (experience Osampling method, ESM) 来测量主观幸福感的建议, 这种方法在工作幸福感的实证研究中也有使用。

自陈报告法在工作幸福感的研究中使用广泛, 然而由于获得的是主观性的测量结果, 可能会出现偏差, 因此需要使用其他客观测量法来进行补充, 普遍使用的有如下几种: (1) 生理测量法。如通过测量被试的血压、体温、心律、皮肤导电系数来判断他们的情绪; (2) 知情者报告法。又称观察者报告法, 指邀请知情者或专家提供或测量被试工作中有关快乐的行为信息; (3) 任务测量法。

(四) 主观工作幸福感影响因素。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 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类。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状况、社会支持、文化、人际关系、婚姻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人格特质、气质类型、遗传、性别、自我效能、应对方式、自尊等。

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类似, 也分为外部和内部, 但切入点较小, 主要围绕外部的工作环境和内部的个人特质,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个人特征。

个人特征主要包括人格特质、气质类型、应对方式和自尊等几个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格特质。Headey和Wearing在1992年提出观点, 认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基准线分别由外倾性和神经质这两种特质决定, Rusting和Larsen在1997年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这种观点——研究发现具有外倾特质的人在实验中对含积极内容的图片反应更为强烈, 而具有神经质特质的人则对含消极内容的图片反应更为强烈。

2、外部激励。

这里的外部激励主要指的是工作中的经济回报。虽然财富与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动态的相关关系——当人们的收入增加后, 只会在一定时间内感到幸福, 一旦适应这种收入水平后, 人们的预期也会随之上升, 便不再觉得幸福, 但国内学者 (王佳艺、胡安安, 2006) 研究发现, 工作幸福感与绝对收入水平无关, 而与相对收入水平相关;并且相对收入水平的比较对象对工作幸福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结果显示行业平均收入水平比同事平均收入水平对幸福感的影响更为重要。

3、工作特征。

不同性质的工作对大脑的唤醒程度不同, 而研究表明绝对唤醒水平影响主观幸福感, 除此之外, 唤醒水平的变化也会产生快乐。

4、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契合度。

这一因素包括人——环境 (组织) 匹配及人———环境 (组织) 匹配方向, 而这也是工作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的新方向。随着互动心理学及个人与组织契合研究 (person-organization fit, Yang、Che&Spector, 2008) 的兴起, 学者们发现在研究员工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同时, 强调环境与个体因素的重要性, 可以加强对员工幸福感的预测力。

三、主观工作幸福感研究意义及未来展望

自20世纪60年代起, 人本主义思潮便席卷全球,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渗透进企业的每一个角落, 现代企业逐渐意识到只有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幸福感, 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因此, 对工作幸福感的研究不仅能够从实践角度提高员工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能够引起企业管理者对员工工作幸福感的重视, 营造快乐的工作氛围, 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然而, 通过梳理、总结前人的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 有关工作幸福感的实证研究主要来自于国外学者, 而国内的实证研究比较少, 多为理论研究或文献综述, 因而我们可以以此为切入点, 进行跨文化研究。另外, 国内外工作幸福感的研究集中于主观幸福感 (SWB) , 而几乎不涉及心理幸福感 (PWB) , 因此我们未来的研究走向可以整合工作中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最后, 我们可以对不同种类的工作幸福感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 2003.

[2]Bruce Headey.Subjective Well-Being:Revisions to Dynamic Equilibrium Theory Using National Panel Data and Panel Regression Methods.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6.7.

[3]张兴贵, 罗中正, 严标宾.个人-环境 (组织) 匹配视角的员工幸福感[J].心理科学进展, 2012.20.6.

[4]王佳艺, 胡安安.主观工作幸福感研究评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6.28.8.

[5]Diener, E, Scollon, C N, &Lucas, R E.The evolving concept of subjective well Obeing: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happiness[A].In Costa, P T, &Siegler, I C (eds.) .Advances in cell aging and gerontology[C].Amsterdam:Elsevier, 2004.

[6]Larsen, R J and Fredrickson, B L.Measurement issues in emotion research[A].In Kahneman, D, Diener, E, Schwarz, N (eds.) .Well Obeing: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C].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9.

上一篇:全车电路识图基础教案下一篇:干部作风问题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