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观能动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23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世纪,中职院校应建成集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计算机教育自动控制平台等功能为一体的计算机实验室,建成百兆以太网为主干的校园信息网络系统环境,这样才能适应教学实际需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主观能动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师主观能动继续教育论文 篇1:

基于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继续教育发展中构建一套符合学习者的学习模式是关键。根据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是在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评价体系上的一套符合我国当前继续教育发展的较好学习模式。

关键词:网络;自主学习;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继续教育;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建设给我国继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根据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旨在推动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

一、我国继续教育概况

继续教育在我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全球最早的继续教育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企业,称为“Continuing Education Engineering”,当时仅仅是对一些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以便适应迅速发展的生产需要。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终身学习思想的发展,继续教育不仅推动新技术、新理论的推广,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继续教育的功能日益显现。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陆续推进本国的继续教育发展,并颁布了相应的继续教育法规和规划。目前,这些国家在政策法规、经费保障、教育资源、技术手段和质量保障等方面都为本国的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保障。我国继续教育起步较晚,1979年才引入继续教育概念,至今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继续教育发展相对不足

由于我国继续教育起步较晚,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大,教育基础差,又受到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继续教育成为学校正规教育外的一种较好的补充形式,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据统计,30多年来,有近4000万人接受本专科学历继续教育,其中,自学考试1000多万人,广播电视大学900多万人,函授教育、夜大学和高校网络教育2000多万人。但21世纪产业革命的到来,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日新月异,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目前的继续教育发展相对不足。

(二)教学形式单一,手段落后

由于我国继续教育长期投入不足,致使我国继续教育办学规模小、基础差,目前,我国继续教育主要有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网络教育教育和各种培训。这些类型继续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许多现代的教学设备还有待于改善,教学手段落后。

对于学习者而言,由于教学形式单一,手段落后导致学习模式只能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继续教育的学习者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习者进行学习,作为继续教育的学习者,他们需要学习的是实用性的知识,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只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育资源,才能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

(三)教学内容更新速度不均衡

教学内容更新速度不均衡主要是受到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的影响,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水平出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东南沿海地区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知识更新速度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入需要的劳动力素质也较高,沿海地区的继续教育发展超前,教学内容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低,还处于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中,继续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知识更新速度慢,因地制宜的各类培训甚少,致使教学内容陈旧。

二、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概况

(一)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支配下,利用外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性思维,对自我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激励和强化,完善自我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

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就是学习者利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建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围绕自我学习目标,自主性地进行信息获取,同时对自我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激励和强化,完善自我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是学习者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帮助学习者更高效地学习。这种学习模式使学习者不再受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而且网络能为学习者提供海量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课程内容,并可以参与实际的模拟操作,促进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学习者根据自我的教育需求,通过方便、快捷、个性化的网络平台有目的、有计划、自主地、能动地进行学习,促进自我发展。

(二)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使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的环境要素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网络教学模式使教育的形式从传统“口传身授”的课堂教学模式走向多样化、个性化。学习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的网络资源,通过调整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地将其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投入到新的学习中,进行重建,形成新的知识。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习者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学习者的创造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条件。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认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而进行创造的能力才是他们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人所处的物质、社会和文化环境只能促进或阻碍学生的潜能的实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学中应该顺应学习者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才能发挥学习者的潜能,让学习者的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形成“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根据自我发展的要求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接入互联网,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形成满足不同需求的有意义的自主学习。

(三)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不再受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更适合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它具有以下特点:

1.以学习者为中心。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不同于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主决定学习时间、地点并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和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2.学习过程灵活性强。网络平台能在不同的时间、多个不同地域、地点为学习者提供同一教师所讲授的课程资源,为不同需求的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条件。学习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对学习时间和进度进行计划和管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灵活。

3.突出个性化教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运用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将教学信息和内容进行远程传输达到资源共享,可以满足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地点与教师进行全方位实时或非实时的双向互动交互,达到实际意义的个性化教学。系统可对学生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进行记录和储存,便于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同时也为学习者的自我校正提供依据,进行针对不同学生的个别或个性化学习。

三、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继续教育发展

(一)教学模式的改变,促进继续教育发展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网络在技术上具有数字化、技术性、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和高效性等特征,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快、不受空间的限制,为网络自主学习提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

1.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使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突破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作为教学的主体。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学习者的发展和个体差异,对每位学习者实施个性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实践,改变传统教育中的灌输和时空的限制。通过个性化的指导,让学习者在自我认知中去收集、分析、加工、处理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突破继续教育发展相对不足的瓶颈。

2.教学手段上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手段多样化,可以为在不同的时间、多个不同地点为学习者提供同一个教师所讲授的课程资源,也可以是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供学习者自主选择,而且不再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能满足学习者不同的需要,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同时由于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使网络课程表现教学内容的形式生动形象,这些表现形式包括文字、声音、图表、影像、动画等。教学内容的表现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和图表,而是配合有精彩动画、影像和声音,学习者改变传统的被动的看和听,可以参与实际的模拟操作便于学习者的知识构建。

3.在教学内容方面网络环境下可以提供丰富多彩、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教学内容,利用网络平台中西部地区也可应用东南沿海地区的教学资源。网络教学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能缓解目前我国继续教育中教学内容更新速度不均衡的矛盾。从继续教育的对象上看,大多学习者是在职在岗或在职人员,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需要学习相关行业发展的前沿科学内容,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满足社会发展及生产生活的需要,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能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最大可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从而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转变,构建终身学习理念

网络能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方便和灵活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给学习者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便利条件,能帮助学习者更加高效率地学习,促进学习者的积极性。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既符合学习知识的基本规律和学习者的知识构建,也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模式。确立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看他们倡导的是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尝试、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和发现,学生以“主人”的角色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去体验、探究、思索,不断地完善自我。

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者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确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目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习者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激励与指导,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变“主动”。加上学习者本身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这种强大的学习动力能使他具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品质,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扩大了学习者的学习空间,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为学习者提供了终身学习的条件,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三)客观公正的评价,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传统的教学对学习者的评价仅仅通过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许多考试主要是针对学习者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所进行的单项测量,显然这样的评价手段不符合当前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能提供一套客观公正评价体系,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强大的数据库信息自动处理功能,这一功能可以被有效地运用于继续教育中的教学管理和学习者客观评价体系中。在网络系统里,学习者的咨询、报名、交费、选课、查询、学籍学历管理、作业、测评等都有翔实的记录,可为学习的客观公正评价提供可能,同时学习者也可根据这些信息对自己进行修正,达到高效的学习。这样的评价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不仅有终结性评价,还有过程性评价;不仅有教师评价学生,还有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是一套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系统,可使大多数学习者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完善继续教育体系,从而促进继续教育健康发展。

总之,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是学习者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有目的、有计划、自主地、能动地进行自主学习的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个性化、高效性、灵活性等特点可以突破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促进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评价体系的完善,能积极推动我国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

[张瑞卿:衡水广播电视大学现教中心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研究]

作者:张瑞卿

教师主观能动继续教育论文 篇2:

中职院校网络信息化教育的实际应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世纪,中职院校应建成集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计算机教育自动控制平台等功能为一体的计算机实验室,建成百兆以太网为主干的校园信息网络系统环境,这样才能适应教学实际需要。几年来,我们把教育目标定位在以计算机高新技术和校园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把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应用能力融入每一个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当中,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进行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以计算机对于人的主观能动创造性为基础,逐步形成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智能体系,从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推进了学校整体改革的进程。

一、网络信息化教育技术是素质教育的技术核心,计算机网络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平台

(一)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其综合素质

1.以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育为基础的素质教育具有优化教学过程的特征,它集中体现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创造性。实践证明,把计算机网络教育信息融入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信息实践能力。

2.生态理论学科认为,智力不是在人个体的脑子里,而是与人脑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环境。

首先,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学校考试的外力作用,需要依靠教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反复强调来进行督促,然而在计算机网络教育的环境中,学生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获得知识,通过独立摸索或者和同伴协同作战,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能动作用,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不再是简单的“填鸭式教育的对象”。这种变化,实质是由传统“教”向“学”的转变,是由外在的控制向内在主动的控制进行转变,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更轻松、更安全、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

其次,同传统的教育形式相比,计算机所能提供的丰富的网络资源信息结构与人的信息结构很相似,特别是能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信息结构。

第三,网络信息化教育环境中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都是学生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的。学生应该掌握的一些知识,包括一些新的概念的提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的消化以及知识的巩固,都需要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才能完成。这种方式适应了学生喜欢探索和主动体验的心理特征,它是学生拥有学习动力的源泉,它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育环境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方式和实际操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育更适合开展“互通”式的教学模式

依据何克抗、李克东等专家的专项研究,“互通”式的教学模式介于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种教学模式之间,它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认知作用。因此既要把两者的长处吸收过来,又要把两者的消极因素加以避免。这就是在基本保留“填鸭传授式”教学活动进程的条件下,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育的基础环境,在理论指导下通过“互通”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学习。

二、在建构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育系统的过程中还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育系统的建设上,我们提出把校园网络建立成为一个为教学研究服务、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具有网络资源双向传输的功能,满足在网络上进行备课的需求,让教师能够可使用任意一个终端调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中的数据,可利用公用的备课平台制作多媒体电子课件,实现教研成果与教学资源的共享。逐步建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网络,学生和家长都可以通过上网的方式进入学校的多媒体虚拟课堂或者学校的主页,了解学校相关历史和现状。

我们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育系统开通时,要求教师能懂得运用网络资源,及时进行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育系统应用培训,还要会使用国际互连网及在网络上搜索、查询并且整合相关信息进行教学。在教学资料数据库建成以后,要求所有教师会进行网络教学课件点播,通过网上备课进行教学。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育系统建成后,要求每位教师创建自己的网页或班级的主页,逐步开展网络交流和远程协助。 随着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地不断提高,一方面保障了硬件投入的效益,也较好地发挥网络的综合应用水平。

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动员所有的教师参与教学资源数据库开发,是为教学资源数据库的质和量以及实用价值提供了保障。在这方面,一、可采用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二、可组织所有教师参与素材库的积累,学会将教学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掌握各种格式音频和视频文件的采集、压缩和转换的方法,建立起素材丰富的教学资源应用环境。

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为中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注入了强心剂,并且逐步在中职院校的各个层面的教学上推广,特别体现了学生在信息技术技能方面的培养和教师队伍在教学研究成果方面的建设,全面推动了中职院校教学的前进速度。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教学模式的选择、学生素质发展的测评、教师队伍适应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下一步完善和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劳动保障厅技术学校)

作者:吴 杰

教师主观能动继续教育论文 篇3:

教师主体性缺失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重点课题“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并存下的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D-04-A06)

教师主体性主要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普通上主体性,另一个方面是职业的主体性。普通主体的含义是指教师也是社会上的普通人,他们既需要为社会创造价值,也需要通过创造价值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其兼具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职业的主体性主要是指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由于受到职业的限制,其必须遵守相关的教育规则,这个规则要求教师能够发挥其主体性。通过这两个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教师的主体性:在社会生活以及教育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一、教师主体性的内涵

1、教师主体性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对立统一

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行,教师可以培养优秀的学生,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这样就实现了教师的社会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提升了自我,获得了满足,同时也获得了自我价值。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将其塑造成为被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的工作不是死板的工作,其面对的是有思想的个体,这也是教师职业的一个特殊性。教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就实现了学生的社会价值,但是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有着不同个性的学生,他们在各方面还不是很成熟,这使得教师的工作处在一个变化之中,增加了其工作的不确定性,突发状况比较多。从这个方面来看,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与教师的主体性有着内在的关系,教师的主体性是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前提。这主要是因为无论是教学的知识、理论还是道德、意志等方面的传授,都需要教师的实践才能完成,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能力,教师必须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并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如今,主体性教育已经是教育的客观要求,教师的主体性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只有加强对学生个性、特点等方面的了解,并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2、教师主体性体现为主体意识、能力、情感的统一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就需要教师具有一个清晰的主体意识,只有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体意识与其自我实现有着很大的联系,只有其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才能引导其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力量。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才能对其心理状态、行为等方面进行及时地调整,从而更好地满足教师的需要。教师的这种主体意识主要表现在其能够充分认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能够自行努力来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来满足生活和工作的学习。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体性,就需要不断投身到对学生的教学当中,心系学生的身心发展,根据外部的环境进行及时的自我调整,加强思维创新以及工作创新,这样才能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琐事。

主体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在生活和教学中不断的认识和实践才使其具备了这种素质、能力,其主要包括合作、交往、智力、创新等方面的因素。主体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教师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其能够从前身的经验以及自身的体会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教师要更好地适应外部的条件,实现自身的发展就需要提高自己的主体能力,一般来说,教师的主体能力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监控能力等,教师只有具有了这些方面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并调动自己的潜能来感染和教育学生。

这里所说的主体的感情并非只包括理想因素,诸如文化、知识、技能等方面,还需要教师具备非理性的因素,诸如意志品质、道德素质、人格信仰等。只有教师能够具备这两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在生活和教学中不断进行自我激励,才能中有饱满的热情,才能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才能取得更优秀的教学成果。教师的主体感情的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的,只有认识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非理想因素对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有着催化作用,如果缺少了主体的情感,教师的能力则缺乏必要的引导,这样就很难发挥其作用。

二、教师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我国的教育正在不断发展,教学改革也正在不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一部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非常到位,还存在一定的缺失,这样就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在课程决策、课程设计中主体性缺失

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的决策,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能力以及对所要传授的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只有具备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的决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参与到相关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当中,并要对本学校的教材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编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在我国以往的教育体系中,课堂的决策以及相关的设计都是由专人来负责的,承担这些工作多为一些教育专家和教授,大部分一线教师并没有资格参与到课程的决策以及相关的设计中,这就使得课程的制定和设计缺乏一定的实践基础。教师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安排,成为这些课堂决策和设计的执行者,并需要严格按照专家指定的程序、目的来组织教学,不论是教学的内容、课程安排、课堂程序等方面,还是教学的方法都受到专家很大的影响,这样教师就沦为了一个工具,并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缺失

在实际的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在主体意识方面比较欠缺,在课堂教学时缺乏自主性,对于教材的研究也不是很透彻,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进行授课,完全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接受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样就使得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很多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授课就可以决定自己讲什么以及讲课的方式,实际上并非如此。无论是教学的内容、教学纲要,还是教学程度、教学步骤都被学校强制安排,虽然看上去教师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是也是在受到诸多钳制之中的自主性。还有一些教师对于工作缺乏热情,在工作中存在很大的被动性,只是对照教师以及参考书籍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讲授,把教学当作任务来应付,这样就使自身成为了教学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缺少主动、积极的参与,这样教师就无法从教学中体验到快乐。如果一直持续这个状态的话,就会使其产生迷茫感,这样不但教师的主体性无法实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变得毫无生机。

3、教师在学校管理中主体性缺失

虽然我国现在的教育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鼓励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决策当中,但是在现实的实施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实际上这并没有发挥作用,教师对于学校的管理并没有很大的热情。虽然一些学校设有教师代表大会,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当成了一种白蛇,在学校的管理中,学校的领导牢牢把持着自己的权力,并不会真正将权力转移到教师的手中,所谓的民主也就是一种权宜之计,就是为了应对教育主观部门,在实际的工作中并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这样就损害了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对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还会使得教师产生不信赖感,影响自己的教学情绪。

4、教师在科研中主体性缺失

提起科研,人们认为这并不是教师的工作,而是那些教育专家的事情,和教师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的确,在我国现在的教育科研中,教师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很多教师认为自己不具备教学科研的能力,认为这些工作应该由相关的专家来进行,他们就负责将研究的成果推广到教育当中就可以。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对于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在新课改中已经有所明确,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学校不应该把教学科研当作儿戏,而应该将其反映到具体的教学当中,并要以计划书的行书来呈现,如果不能这样做的话就很难使教师成为自己教学的主人,也就发挥不了其主动性。

5、教师在培训进修中主体性缺失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对于继续教育和进修的热情都非常高,教师进行培训或进修的机会相较于以前也多了不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并没有很好地展示出来。这主要体现在:其一,缺乏自主选择。教师在进行培训的时候,不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培训班,而被迫接受那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培训班。除此,教师在培训的专业上也缺乏自主性,往往是按照学校的安排来进行选择,这样就限制了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其二,认识不够。有些教师把培训当作了一个任务来看待,缺乏必要的参与热情,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中主体性的确实使得教师在培训的时候往往比较沉默,没有良好地课堂学习效果。

三、教师主体性缺失原因分析

1、强调社会本位,注重社会价值轻视主体价值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其认为社会就是一个大的整体,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人们需要按照各自应当遵守的道德标准来言行。这种思想观念实际上讲究人要服从社会,并把这作为人的义务和责任,当今的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起了很大的冲突,传统文化认为为了社会的利益应该牺牲个人的利益,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在这种价值的影响下,人们的个人需求被压制住,个体的主体地位也就无法得到彰显。而这种社会本位的价值理念正是我国教育的价值所在,其在我国的教育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在这种体系下教师被当作灵魂的工程师,人们已经把教室神圣化了,认为教师就应该自我写生,以此来满足社会和教育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教师的社会义务,但是却并未对教师享有的权利进行必要的思考,并没有考虑到教师的生活和情感,这样教师的主体性就还遭到了漠视。

2、传统的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理念

在我国的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严师才能出高徒,这种观念实际上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了,其中很多人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认为教师掌握着知识,只有充分听从教师的教导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处于核心的地位,学生必须要遵从教师的意愿,不得违背教师,这样才能一个好学生的标准,这样的学生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对教师的学习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教师过度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很大的阻碍。有些人持的是学生中心论,教师处于一个从属的地位,这样就导致了教师的教学活动需要按照学生的需要来开展,这样就失去了教学的指导性,教师成为了辅助学习的一种手段,这样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在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主体性严重缺失,只有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学校的管理方式不合理

(1)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我国有着漫长的封建统治史,官本位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其对于我国的影响非常深重,即便到了现在,它对于我国的影响依然还在。在学校的管理中,管理者往往奉行的是官本位的思想,在学校的管理中推行权威注意,其并未将教师和自身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对于教师往往指手画脚、毫不尊重,还有的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师的备课、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限制,教师的主体性很难发挥,使得教学成了刻板的模式,难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以升学为目的教师评价制度。虽然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根据我国现在的考试制度来看,要实现素质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现在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升学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如果只提高学生的素质,但是对于学生的升学却带来影响的话,那么学校和家长都不会职称素质教育。现在很多学校对于教师的考核和学生的升学率联系在一起,这种评价的方法比较片面,难以对教师做出全面的评价,这也是导致教师主体性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

4、师范教育培养滞后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教育目标重视社会价值而轻视主体价值。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重视社会价值的实现,即加强培养学生的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而忽视了主体价值的实现。很多师范类学校在教师的培养模式上比较单一,出现了批量化生产的局面,这样也产生了很大的社会问题,诸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采取灌输的方法,缺少对于学生的启发,教授的知识都是以点状的形式存在,缺乏线状、面状的总结,讲授的知识往往过于单调、陈旧,方法也十分呆板,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影响了教师的发展。

5、教师自身观念陈旧

现在很多教师的课程的价值观念还比较落后,其认为教师就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久而久之其课程的目标也就成为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样就使得教师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死板,教师需要根据教材以及相关的辅导资料来进行备课,并把这些内容一成不变地教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使得学生缺少对知识的内在把握力,对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来说十分不利。为此,教师在进行知识的传授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局限在陈述性知识的陈述上,而应该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不应该一本为本,将教材中的内容一字不变的教授给学生,应该将教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领悟,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摆脱权威主义思想的影响,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根本,传授知识只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学活动。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注意方式方法,不应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只有改变这些陈旧的观念,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发展。

作者:申晨

上一篇:生态课堂构建大学英语论文下一篇:中职学校财务预算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