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摄影

2024-05-01

主观摄影(精选三篇)

主观摄影 篇1

一、A·施蒂格里茨与“摄影分离派”

A·施蒂格里茨出生于美国,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接触到了摄影。早期也如当时的主流摄影人一样进行着画意摄影的创作, 就当时的绘画界来说, 可谓是逆流而行, 因为摄影术的出现, 使绘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绘画不得不开始尝试脱离照相式的风格, 去另辟蹊径, 而这时的摄影却回过头来, 找寻学院派绘画的创作样式, 轰轰烈烈地开始了画意派的摄影创作。A·施蒂格里茨在画意摄影的创作中渐渐地感觉到了模仿的乏味, 并隐约地感觉这不应该是摄影的全部, 他开始了实验性的摸索, 在摸索中他更加坚信摄影不仅仅只是绘画的附属, 摄影还有更广阔的空间, 并更为坚定地认识到摄影是一种不同于绘画的艺术形式。他开始了明确地对摄影本体语言的关注, 开始追求个人表达在作品中的呈现, 他凭借作品《闲聊天》获得了一生中的第一块奖牌, 他的作品感动和震撼了当时自然主义摄影的倡导者艾默生, 作为艾默生最终没有实现的新摄影的艺术理想的补偿, 具有了极大的现实意义。

A·施蒂格里茨天生就是一个艺术先锋, 在1902年, 他主持成立了美国的“摄影分离派”, 他坚决摈弃了一味模仿的画意派摄影, 提倡纯摄影, 主张摄影是艺术, 主张摄影要建立一种不同于绘画的艺术形式, 确立自己独立的表现样式。他的“摄影分离派”与连环会的分道扬镳, 成为了摄影附属于绘画时代的终结的标志。A·施蒂格里茨还创办了《摄影作品》的杂志, 主持了个人的最为著名的“291”画廊, 推出了个人的摄影的观点和对摄影的理解并把自己的观点付诸于行动, 展出了大量的作品, 同时也扶持了很多年轻的摄影家, 并不断地介绍当时新兴的艺术流派, 前卫艺术家, 当时的摄影人也是从这些艺术流派中吸纳养分, 也直接影响到了个人的创作方向, 使他们的作品也都带有着个人化的表现特征和表达方向, 很多当时的摄影人在“291”画廊的影响下成长起来, 其中的爱德华·斯泰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崛起的伟大的摄影家, 并由此开始了摄影艺术的新一轮探索, 使人们开始承认了摄影的艺术地位, 承认摄影是一种独立于绘画的艺术门类, 这对20二十世纪初现代摄影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A·施蒂格里茨的摄影观

A·施蒂格里茨在影像上具有与生俱来的敏锐的洞察力, 他的摄影是现代的, 在现代摄影的意识还没有出现时, 他在1893年就拍摄了《终点站》 (如图3) , 拍摄的是当时纽约铁轨马车车站, 他把摄影创作从室内的精心摆布转到了生活中的诸多方面, 以朴素而自然的创作方式揭开了现代摄影的开端。这张作品被誉为世界摄影史上, 现代摄影作品的第一幅, 作品呈现出与以往摄影作品所不同的风格样式, 也是对当时主流画意派摄影的否定和强烈的震撼, 这是一场摄影的观念革命, 也是摄影作为独立艺术的标志。

A·施蒂格利茨在摄影创作中也在不断的超越, 从他早期的画意派摄影到后来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尝试, 确立了纯摄影风格, 照片影调清晰、明确而且真实, 既重视摄影语言自身的技术手法, 同时也强调个性意义上的表达, 他的《第五大道》就是多次后期而成, 为了加强主观的效果, 通过裁切和改变构图以及后期, 把一张记录的图片制作成为艺术作品。到了20世纪20年代A·施蒂格利茨的作品进入了一种前卫的实验性的状态之中, 在1921年展出的45幅作品中只有《女人》《手》 (如图5~8) 两个名字, 施蒂格利茨认为:作品不仅仅反映了他对情人奥基夫的热爱, 还有他眼中的奥基夫, 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恋, 由此进而拓展到他对女性的认知, 他采用了铂金印相, 褐色的调子以及高质量的画质, 这些语言都是为了适用于A·施蒂格利茨个人的表达, 一如A·施蒂格利茨说:“……艺术的目的在于充分地展示自我。”这就是施蒂格利茨的摄影观, 让人们明确的区分了主观摄影与客观再现摄影的界限。1922年以后A·施蒂格利茨为了回应弗兰克说到他具有的“施加于主题的塑造和催眠的能力”, 他开始“我只是感受”的拍摄阶段, 并于1925年拍摄了大量的云的照片 (如图4) , 他说云彩是“……他的最深刻的生活经历的对等物……”他曾写道“……它们等价于我对生活的哲学……”他把作品植入了一个象征主义的概念, 这就是施蒂格利茨的“等价”概念, 用客观外在事物的影响去表达隐含的精神层面的价值观。A·施蒂格利茨就这样不断地突破现有的表达疆界, 并最终将摄影独立于绘画, 以新的美学特征出现于艺术领域, 呈现全新的观念和表达手段。

三、A·施蒂格里茨摄影观对当代观念摄影的影响

A·施蒂格里茨开创了现代摄影的先河, 他把摄影从画意摄影中分离出来, 开始注重个人的表达, 在现代摄影中无论对技术、技巧的渴望到了何种高度, 对形式主义、纪实和瞬间怎样的向往, 注重主观表达的创作方式始终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之后的摄影家的创作和视角的选择, 并且也越来越看重作品中主观意识的介入。在摄影的发展中从对摄影语言的严格把握和控制, 到对形式感的重视、对摄影仪式感的强调, 再到成为记录的工具、观念的媒介, 这种角色地位的转换, 促使了人们又重新对摄影语言及本质进行思考。

从A·施蒂格利茨的摄影观看当代的观念摄影, 主观表达引领摄影进入一场观念的革命, 摄影语言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 A·施蒂格里茨强调表达的重要性, 把摄影从一味的的模仿中脱离出来, 把主观意识注入其中, 直到当代的观念摄影的产生, 这种主观意识占据了主体的地位之后, 就更为人本主义, 更为注重精神的诉求了 (如图9~13) 。例如:美国摄影家杰利·尤斯曼对于客观再现的照片感到乏味, 认为这样的照片只能成为作品的原始资料, 于是他开始构思, 更为注重内心的声音, 注重心灵的表达, 用作品来影射出生活的本质, 最后他通过有目的地拍摄和令人炫目的暗房技巧, 创作了一幅幅虚幻的, 打破正常时空的超现实主义的观念摄影作品来 (如图9) 。在刘铮的“四大美女”的作品中, 没有了传说中的美人的美感, 作品展现的“历史并不是人类文明谱写的悠长牧歌, 也从来不是抒情而唯美的传说, 它是一个个政治阴谋下的色情交易和暴力征服”, 这是刘铮对历史的反思和态度, 同时在他的《革命》 (如图12) 中也更明确地表现出来。这时的摄影家更像是一个导演, 摄影这时只是一种载体, 一种承载摄影家强烈的主观表达的载体, 形式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观念摄影的这种带有着强烈的主观表达的导向性, 已不仅仅是在摄影界, 已经成为整个艺术界的一种潮流。

当作品呈现出一种极强的精神性时, 就会被关注, 得到重视, 至少也具有了认识的价值。观念摄影关注的就是附加于形式之上的思想意念。换句话说就是选用摄影这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 所有的摄影手段都服从于创作者的主观表达, 影像是一种主观的行为, 反应摄影师的观点, 观念或虚幻或真实或夸张或背离或批判或赞美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艺术价值与影响。观念使摄影有了更为广阔的可以发挥和拓展的可能, 使之更为多元的发展, 更强调个人的精神特质和理性的认识, 更强调社会意义、人类生存、精神状态及环境等问题的思考、剖析和阐释, 观念摄影就是在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信息传播环境等综合条件下催生出来的, 并反过来开始与之对话, 并使得摄影可以触及和阐释到很多历史、文化、社会性问题, 并引起人们对很多现实性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摄影如果失去这样的依托, 离开了对现实性问题的思考, 它的价值何在?

A·施蒂格里茨的摄影观, 虽然存在着当时的认识局限, 少了对摄影家本体价值的思考, 没有去反观或者去质疑摄影的本质, 但这种强调主观表达的摄影的思维方式得以确立并延续了下来, 因此他的对后世的影响和艺术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顾铮.《世界摄影史》.浙江摄影出版社.

[2]鲍坤的博客http://baokun.blshe.com/post/27/370164

[3]董丽慧.别样的现代性与先锋——中国摄影史发展进程中的三个节点概述.

[4]顾铮.《观念摄影与中国的摄影之我见》.

[5]刘树勇.《我看观念摄影》.

回味德国的“主观摄影” 篇2

“主观摄影”这一名称的由来是直接针对“客观摄影”的,并与之相对立。它特指一种计划和样式,尤其用包豪斯字体的小写排印。在随后的1951年、1954/1955年和1958年,奥托组织了三次摄影展。在这些展览中,他赋予了“主观摄影”新的含义,即它特指与奥托同时代的人所创作的极具形式意识又富于视觉张力的黑白摄影。

作为主观摄影的发起人,奥托旗帜鲜明地反对以“客观”和忠实记录事物为己任的正统摄影。当然,他承认必要的“应用摄影”,比如将摄影用于商业、运动、科学技术、政治、娱乐、家庭影集等, 即使他个人对这些类型的摄影并不感兴趣。客观摄影是需求的产物,而且应该是高超技术的典范,但它无法满足一些人在艺术上的独特尝试。

奥托和他的支持者坚信摄影器材的发展将比客观摄影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帮助。虽然当时摄影还主要用于对客观事物的复制,但摄影设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将继续完善。摄影与其他用于印刷和复制的图像的技术相比,比如木刻、铜刻和平版印刷,更能发挥个人的才能,能创造更高的图像质量。

“主观摄影”作为战后摄影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的历史地位已被普遍承认。许多人把它和“精英主义”和“逃避主义”同等看待,认为它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其实,这样的判断过于武断,因为在“主观摄影”的展览里也有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虽然这些作品更多地被北美、法国和英国的前卫摄影师接受,而不是德国同行。显然,德国摄影师并不关注群体,而更多地表现出对个人的同情和兴趣,尤其是异化的个人。

从一开始,“主观摄影”展览的组织者就邀请外国同行参加,表现出将主观摄影向国际推广的愿望,但事实上三次展览的主要参加者大多是居住在联邦德国西部和西南部的摄影师。这三次展览的作品后来都被编辑成册。在这些印刷品的传播推广下,展览走遍了半个地球,从美国到日本,而且在整个50年代,在艺术界形成了讨论“主观摄影”的热潮。

随着50年代三次展览的作品的广泛传播,奥托和他的追随者被人们了解。但随着展览知名度的提高,奥托创立“主观摄影”的本意开始被人们歪曲,这其中,美国和德国的摄影师和摄影杂志的编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人声称,主观摄影已被它自己的形式主义搞得精疲力尽了。奥托对此的反应是立即清理他的“图片形式”群体,并抓紧时间于1959年出版了第三次展览的作品集。后来,他放弃了组织第四次主观摄影展览的想法。从1959年开始,奥托减少自己的社会活动,以便集中精力在埃森举办一个摄影史的展览。紧接着,他又组织了一个名叫“施泰纳特和学生”的展览,并在国内外举行不定期的巡回展出。“主观摄影”群体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开办了施泰纳特学校,但由于没有足够的优秀作品而无法举办具有代表性的展览。

纪实摄影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篇3

纪实摄影是以客观规律为前提,用照片或视频等方式,将真实的生活与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景记录下来。摄影爱好者有着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真实的世界或事物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人们真正了解被摄对象的生活,引发人们的关注与共鸣。通过影像的方式,纪实摄影能够起到保留现在的作用,有着强大的解说性功能,诠释了人与环境,人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留下实证[1]。

记录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以达到及时保留具体事物的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记录的手段也在不断进步,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的情感与抽象思维的表达,都是通过绘画手段来实现的。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摄影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尤其是数码时代的到来,摄影的方式早已成为人们最常用的记录手段。由此,摄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记录手段,而是升华成了一种艺术门类。

2 纪实摄影的主观性

2.1 情绪的主观

内心的情感,可以通过行为在身体动作上的表现来反映,被称之为情绪,包括了喜、怒、忧、思、悲、怒、惊七种。情绪的构成因素较为复杂,既包含了人们的思想行为,也体现了情感的呼应。在人的需求于客观事物情感之间,起到了良好的沟通作用。人们内心活动的诉求,是通过情感反映出来的。而情绪有着一定的主观性,情感体验方式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

任何一部摄影作品的目的都是表达某种情绪,而人们的情感体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作品的内容中,由于融入了摄影者的情感,因此将画面的意境充分的表达了出来。不仅有效地捕捉到了摄影中的灵魂,而且更容易引发读者的思想共鸣。纪实摄像受到情绪的支配,并非是一种单纯记录生活的方式,更在于是记录了事物的情感。

2.2 技术的主观

在纪实摄影作品中,摄影师常常通过技术因素,将自己对事物的观念表达出来。纪实摄影作品的真实性在于客观反映了瞬间凝固的那一刻,用艺术表现的形式记录了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有着特定的审美价值。在技术上的运用方面,并非只是瞄准现实,拍摄的过程也受到了客观条件的制约[2]。

摄影艺术与客观事实之间,是一种相互支撑的关系。从抓拍与摆拍的细节,到光影细节表现力的展现,再到构图方面的分析,不仅展现和延伸了空间,更增强了题材的故事性表现。摄影师主观的审美感受,借助于灵活的手段与方式,采用最真实的手法。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所拍摄的图片之中,表达出作品的主观意念,使作品更富于生命力与艺术气息。

3 纪实摄影的客观性

纪实摄影的客观性,是基于对问题的发现,且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摄影艺术有着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是对最真实的生活场景的客观,并揭示更融入了人类的思维。因此,摄影师必须坚持以事实为前提来发现问题,以便形成在进行拍摄时所需要的理性认识。对于摄影家来说,照相机等摄影工具类似于日记,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发现事实。在拍摄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与观念,以达到创作摄影作品的目的[3]。

摄影所抓住的往往是某一时刻或某一瞬间,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抓取最有效的信息。只有精确地掌握了抓拍时刻,才能留住事情最好的那一刹那,以优化视觉构图效果。对决定性瞬间的选择不宜过多,否则会过多融入拍摄者的主观意识,降低照片的真实性。纪实摄影所记录的都是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但并非完整全面,无法覆盖所有的空间、瞬间及角落。因此,所记录的真实,只是部分真实。

4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对于纪实摄影而言,是对客观世界中的景物进行客观再现,而不包含摄影者的主观思想,这是纪实摄影客观性的体现。但摄影是由人们去完成的,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摄影者的主观世界,从而实现了与客观现实的联系统一。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同,纪实摄影作品有着一定的审美特性,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促进纪实摄影的发展。

任何一幅摄影作品,总是在拥有客观真实性的同时,包含强烈的自我主观性。不仅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还有着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在同一事物上包含了两对矛盾体,即主观与客观、表现与再现,两者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尽管主观性与客观性分属于事物的两极,但彼此之间并不存在着明确的界限。因此,纪实摄影不仅要保证将客观的真实再现,更应与主观表现相结合,从而达到撼动人心的效果,完成所承载人文使命。

参考文献

[1]赵文玉.刍议纪实摄影的主观性与客观性[J].经贸实践.2016(1).

[2]海力洪.进入文化场景中——当代纪录片的主观性及自我表达[J].南方文坛,2014(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主观摄影】相关文章:

主观色彩05-01

骨科主观题05-12

主观障碍因素05-11

保险诈骗主观方面06-23

哲学主观题最新05-12

高考常见主观题05-15

一带一路主观题05-18

认识评析类主观题07-13

哲学与生活主观题07-29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08-09

上一篇:基准模型下一篇:幕墙抗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