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缺失的根源及提升策略

2023-02-19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高等教育向大众普及化和高等教育成本机制的改革, 高校贫困生这个群体就随之而生了, 且逐年呈增长趋势。近年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

然而, 另一种新的危机现象——“高校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缺失”现象正悄然而生。

一、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缺失的根源

(一) 客观原因

(1) 经济状况。家庭经济条件的拘束, 让高校贫困生们无法像同龄人一样轻松获得必要的物质条件。他们在承担着学业的压力的同时, 还要为高额学费和生活费四处奔波, 他们缩衣节食, 忙于打工兼职赚取生活费, 而与此同时又其学习时间减少产生矛盾, 这会进一步引发他们的焦虑和担心, 最终影响感受幸福的能力。

(2) 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无论是正性还是负性的, 都会引起主观幸福感的变化。对贫困大学生而言, 一方面, 他们希望借着成绩好来拿奖学金, 缓解一下经济上的压力;另一方面, 他们为了生计而去兼职打工, 从而学习时间减少, 由此产生的冲突会让他们倍感焦虑, 长久以往, 会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3) 社会支持。社会是指作为个体从他人或社会中获得的一般的或特定的支持性资源。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 他们的社会支持大多来自家庭、朋友、同学、老师等。由于家庭贫困, 家长可能没有更多的精力关注他们的心理, 因此贫困大学生从家人获取的社会支持并不多。加之他们消极悲观不愿与人交往, 获得的外界的社会支持也不多。他们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 体验到的消极情绪越多, 总体幸福感水平也越低。

(二) 主观原因

(1) 自尊。在评价主观幸福感的众多指标中, 自尊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研究表明高校贫困因经济拮据导致个体自尊降低。高自尊的人群一般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 他们更多的接纳自己和他人, 以更加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人生;而低自尊的人群则显示出更多的敏感多疑、消极悲观, 他们对主观幸福感显然低于高自尊人群。

(2) 人格。在影响主观幸福感众多因素中, 人格因素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主观幸福感的实质就是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 它更多依赖于个体自身所设定的标准, 人格因素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 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最核心的因素。研究表明, 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低于非贫困生, 个性外向的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在神经质维度和精神质维度得分方面, 贫困生得分也高于非贫困生。

(3) 心理健康水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贫困生, 而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是由人际交往敏感和过高的焦虑引起的。由于经济贫困引起的自卑, 让贫困生很少与周围人交往, 帮他们体会不到被尊重和被理解, 这样容易引起人际敏感。加上贫困生担心自己的就业, 怕自己付出高昂学费和将来的回报不成正比, 这些都可能产生过高的焦虑水平。

(4) 归因倾向。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后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归因的结果一般分两种, 外因和内因。归为外因的个体一般会强调行为是由于环境、任务难易等外在的非人为因素造成的, 即不是自己的责任;归为内因的个体一般会强调行为时能力、动机、水平等内在因素的结果, 即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和原因。不同的归因方式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模式。研究表明, 贫困生不同的归因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关联, 内归因者和介于两者中间, 主观幸福感较高, 外归因者则较低。

二、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

(1) 健全和完善各项资助体系。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的起点解决“经济贫困”。

为此, 党和国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社会资助体系。高校贫困生就是因为家庭经济拮据而导致的, 因而从物质上解决贫困生的起点和基础。近年来, 我国政府和社会都很重视高校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 各项资助体系也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 高校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资助途径:

第一, 帮助贫困生申办助学贷款。高校应和贫困生多接触、多宣传助学贷款政策, 同时联合银行一起做好助学贷款工作。

第二, 秉承“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评选各类助困金, 让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切实资助。

第三, 学校不仅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 还应联系校外相关企业和单位提供更多的合适学生兼职的勤工助学岗位, 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生活费和零花钱, 减轻家庭的负担。

第四, 积极募集校外有关资助资金, 公平分配, 让真正需要的同学得到资助。第五, 学校可适时给予特别贫困生一些特殊困难补助 (如孤儿、家庭突遭重大变故等学生) , 让贫困生感受到学校的浓浓关爱。在资助的过程中, 一定要考虑到贫困生敏感的特点, 不可大肆宣扬。

(2) 培养贫困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 每个人的幸福体验感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何提升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 最根本的还是要完善

他们的个性。贫困生由于长期处于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之一, 比非贫困生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因此, 我们要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看都贫困, 贫困不是自己的错, 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一切, 另外将校内外一些因贫困生的榜样介绍给他们。

另外, 还要教会贫困生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引导他们正确、合理地归因。要让他们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改变贫困的命运, 他们的身后有强大的党和祖国做后盾。

(3) 引导贫困生将“爱心”传递。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就是自我价值感。如何提高高校贫困生的自我价值就成了我们要研究的课题之一。笔者认为提高高校贫困生的自我坐感的有效途径就是引导贫困生将“爱心”传递, 关爱他人, 回馈社会。让他们成为对社会, 对他人有用的人。让他们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 利用自己的专业和能力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 这是彰显他们自我价值感的极好办法。因此学校要给组织好这些活动, 如志愿宣传活动、乡村义务支教活动等, 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热情, 体验到自己是一个有用之人, 并将国家、社会、学校和他人对自己的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我们的社会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和谐更加有爱。

(4) 积极关注贫困心的心理健康。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 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可以适时地针对贫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让他们自助互助, 共同走出生活困境。另学校辅导员队伍也一定要重视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 辅导员应该经常与贫困生交流,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况和生活状况, 建立贫困生档案, 遇到事件给他们及时送到帮助和指导, 让他们感受到关怀和温暖。学院也应大力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鼓励贫困生参与其中, 增加贫困生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 引导他们主动、大胆、积极地与人沟通交流, 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5) 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体验是一个人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力量源泉。

合理情绪疗法发现:相同的事件发生后, 不同的个体会因为各自理解不同而发生或消极或积极的看法或态度。这就意味着并不是由于事件本身引发不同的情绪, 而是由于个体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或态度而引起不同的情绪。那么如果积极认知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 我们要引导贫困生用积极的情绪、积极的角度、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事件, 增加贫困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必要时可组织团体辅导来加强这种效果。让他们换个角度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社会的温暖, 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以此来增加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摘要:近年来, 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倍受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心, 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在全社会关注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 另一种新的危机“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缺失”现象正在悄然发生。本文剖析了这个群体主观幸福缺失的根源, 并对如何提高他们主观幸福感的策略进行探析, 以便进一步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切实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根源,策略

参考文献

[1] 卢颖, 苗元江.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缺失的根源及提升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04) :12-13.

[2] 蒋常香.高职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研究[J].职教论坛, 2011, (21) :101-102.

[3] 化磊, 贾红果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6, (12) :30-32.

[4] 桂莉娜, 张彦.新时期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及其提升对策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8) :66-68.

上一篇: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游戏的新方向——智能教育游戏下一篇: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