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色彩

2024-05-01

主观色彩(精选五篇)

主观色彩 篇1

克利姆特作为象征主义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 他是一位独具艺术个性, 又以强烈民族风格的绘画大师, 他的画面布满精细繁复的线条, 将古典主义风格和金箔般的装饰效果结合起来。他的金色装饰就如同山本耀司的黑色, 伊夫·克莱因的蓝成为他的标志。他置真实的面容于抽象的背景中, 梦幻与现实的交织, 还有充满隐喻的色块与符号。

他作品《吻》在画面形式营造上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 例如线条以及色块的组合, 并在色彩中加入金粉, 使画面赋有极强的装饰美感。在他的作品中用黑色、白色以及银色的长方形块来装饰男性的衣着, 用这种方形的带有棱角的结构表现男性坚强和硬朗的特点, 而女性的衣着则以圆形的装饰为主。明暗的对比、艳丽与素色的调和, 使其瑰丽豪华的格调里也不会让人产生心烦意乱的感觉而是表现出爱的崇高与幸福。画家进行创作其目的就是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对事物的理解展现给公众, 并使公众能通过作品准确的理解画家的想法, 这就需要艺术家准确的运用主观色彩, 如果色彩偏离了作品主题, 那么观众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 最重要的是作品也没有成功的表达出画家的思想。

在克里姆特的作品中主观色彩主要运用于装饰色彩中。装饰色彩是将自然界中的色彩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段例如综合、概括等, 利用色彩的的对比手法并且按照设计法则使色彩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 以体现作者所要表现的设计意图。装饰色彩是在主观上赋予物体的一种抽象色彩, 它与自然色彩不同的是装饰色彩是表达作者思想的最直接的形式。它不仅是艺术家表达情感的工具, 还能够通过装饰色彩向公众传达作品的理念和思想, 并将作品的意境升华。

在他的作品《人生的三阶段》中, 婴儿和母亲与一位年老的妇女进行色彩上的对比体现了生命初期的活力与年老时的忧伤落寞。在描绘新生婴儿和母亲的画面背景中, 其色彩洁净明亮, 而在老者身后的背景上其色彩明度较低, 并加入大量的黑色色块, 给人一种与死亡相联系的感觉。黑色背景的下方则以褐色为主, 像是预示着最终的衰竭与死亡, 这种色彩感受也符合了克里姆特的悲观主义思想。就是这种使人感觉到哀伤压抑的情感基调中画家依旧在在色彩上使用了红色、橙色、黄色, 而这些明度较高色彩在整个画面中丝毫没有让人感觉到突兀。画面表现的悲观思想在鲜艳明亮的色彩中更加生动和赋有张力。因此可以说当绘画融入了主观因素的同时, 也确立了主观色彩形成的基础。只有不断地进行艺术学习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才能很好地利用主观色彩表达创作中心思想和主题;只有能够表达画家情感的色彩也就是主观色彩才能充分地表现一幅作品, 才能够真正赋予主观色彩特定的精神内涵。

另外, 艺术家还要不断地发掘主观色彩的深层次内涵, 才能创造出更赋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主观色彩。只有这样创作的作品才可以不客观色彩之中。当我们需要记录物体真实的形象, 通过摄影照相技术就可以完成, 如果在绘画过程中我们也利用同样的手段和方法, 那么绘画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所以应正视利用主观色彩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比起摄影技术所描绘的真实色彩, 主观色彩可以更加生动的表现出作品的魅力, 并且它赋予我们平时所见物体一种新的色彩和感受。画家通过主观色彩的表达可以将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物体描绘的生动有趣, 也可以将有生命的物体表现的静止僵硬。所以说通过主观色彩的表达可以灵活的将艺术家的想象和意图表达出来, 突破原有物体的限制。

美术发展到今天, 主观色彩在画家、艺术家借鉴前人的基础上, 有了更高的艺术表现水准。如西方现代派的色彩运用就颇为大胆, 主观色彩结合客体因素的同时, 完满地展现出了主观色彩所反映出的精神内涵, 使得美术作品具有巨大的张力与底蕴。

如果美术作品只是对原有物体的客观呈现, 也就是说对物体形象客观的、写实的进行还原, 那么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没有灵魂的, 只是某种意义上的复制。因此说在绘画作品中要在原有客观物体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装饰和表达。利用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其次在利用主观色彩进行修饰和升华, 使得实物和思想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美术作品才能在走的更远。通过结合绘画史上的优秀作品, 以及主观色彩在作品中的成功运用, 可见主观色彩在绘画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兰.克里姆特的装饰艺术[J].美术界, 2009-4.52.

[2]张文菊.浅谈克里姆特组品的艺术特征[J].大众文艺, 2009-8.89~90.

[3]赵国志.色彩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

[4]巫维轩.主观色彩与当代色彩教学[J].艺术教育, 2006 (9) .

主观色彩 篇2

摘要:色彩在影视动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动画设计师应当学会运用主观色彩,把握好审美需求与动画主题之间的关系,以期展示丰富的动画艺术效果,增强动画的表现力度,进而设计出完美的作品。本文主要从色彩的设计定位、重构与采集,运用色彩架构动画场景空间,运用色彩传情达意三个层面来简要阐述主观色彩在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主观色彩;应用

一、主观色彩在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的作用

1.突出画面美在影视动画作品的设计中,色彩的表现形式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以及强烈的画面感。设计者只有灵活自由地运用色彩,才能发挥出色彩的作用,凸显出作品的画面美,使观众体会到作品的魅力与风格。

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不同的人物搭配不同的色彩氛围,色彩的对比运用能够使多种人物角色在同一空间表达情绪,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展现情感美观众具有联想感悟的能力,影视动画作品中可以利用不同色彩的特定氛围和情绪基调来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形成画面色彩的整体倾向性。

色彩能够表现剧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特征,合理利用色彩可以使观众与剧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在不同的影视题材中灵活使用色彩,不仅能够达到以景动人、情景交融的效果,而且能够引导观众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1]。

3.增强运动美在影视动画作品设计中,色彩的调和和对比是相互关联的,色彩太过统一,整个场景过于温和,不能突出重点;色彩对比过度,画面过于浮夸,不协调。要灵活运用色彩,才能充分展现作品中时间和空间的转变。

设计者可以利用色彩的变化表现出忽明忽暗的天空,表现出角色由高兴到失落、由暴躁到温柔的情感特征,使画面具有动态感,让观众产生如身临其境般的真实感受。

二、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主观色彩运用分析

在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设计者需要对色彩进行采集、重构和设计定位。构建理想的动画场景需要科学地运用主观色彩。设计者灵活多变地使用色彩,便可利用色阶上的差异来营造一种井然有序的感觉,由一个单一的平面顺利过渡到极富空间张力的领域。

动画片属于非实拍片中的一种,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设计者可以尽情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极致地发挥色彩中的对比、渐变的魅力,作品才能拥有夸张的表现力。此外,设计者也要把握好故事的发展以及故事情节的需要,全方位地把握色彩感染力,以增强画面美感,才能够快速吸引观众,才能够得到一部完美的影视艺术品。

1.色彩的采集、重构与设计定位自然色和人工色是两个容易相互混淆的概念,设计者在采集和重构的过程中应当进行全面的分析。生活中所能看到的颜色都来自自然社会,大自然中的颜色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设计者应当仔细地观察,并且有效提取。

色彩包括传统色、图片色和民间色三种,设计者对原色进行重组、渐变、整合、增减,然后按照自身需要加以创新、改变和调配,能够得到全新的色彩。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者在重组过程中不宜破坏原始色彩,应当保留原有的色彩形式。

色彩采集者对色彩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认识,所以采集同一物象时也会出现重组效果完全不同的情况,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创新过程。在色彩重构中,自然色是主要颜色,人工色为辅助色,在重组色彩与原色转换差距不大的基础上,保留其一定的相似性,避免使色彩纯度与色彩亮度的转换过于明显。设计者应当逐渐摆脱原色影响,按照一定的色彩比例进行搭配重组,对整体色或部分色进行调查和分析,在原色的基础上进行重构,从而得到新的色彩形式。

设计在动画场景设计中一定要有合理的定位,不同的动画题材在历史背景、受众文化、地域层次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动画场景设计风格也大相径庭,必须依照动画风格来定位其适合的主观色彩。

在动画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故事的发展情节不太敏感,比较关注画面的色彩变化,容易接受一些鲜艳的颜色。儿童对新奇的世界充满探索的欲望,想象力很丰富,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明亮、纯度高的背景色。所以,在设计儿童群体动画片时,对画面色彩的要求要高一些,设计者应当使用多种多样的色彩进行搭配与组合;而中老年人对生活有较为严肃的理解,这一人群善于思考,喜欢清静,老人喜欢的动画应当选用比较沉稳、大气的色彩[2]。

2.运用色彩架构动画场景空间色彩在影视动画场景制作中作为一门独特的语言,具有生动的表述力量,是创造空间艺术的主角。在制作动画场景的过程中,利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呈现出环境的立体感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手法。以国产动画片《大鱼海棠》为例,其中的几个场景设计中,深蓝色和深绿色得到大量重复运用,强烈的对比关系极大拓展了故事环境的空间。在椿死去的场景设计中,随着女主角与枫树逐渐融为一体,火红的枝叶直插云霄,表现出女主角为救族人不惜牺牲自己的大义凛然,深蓝的海水灌入天际,营造了一种紧迫、低沉的气氛。冷色调和暖色调的交替运用可引导观者的焦点转换,由暖色转入冷色,由冷色转入暖色,画面动感和画面层次得以体现,虽然场景用色并不复杂,但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有一种纵横空间的视觉效果。

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应用主观色彩时,设计者还需具备专业的色彩控制能力,才能将色阶差异完整地展示出来,将颜色按照不同的明度进行一定顺序的排列,色彩才能在合理的布局中有秩序地逐一呈现,进而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3.运用色彩传情达意在动画场景设计中,色彩具有明确的表象特征。动画场景中的色彩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人们的内在情感和主观意识间接地决定色彩的情感特征。人们通过已有的色彩观念与所接收到的色彩进行比较和分析,在大脑中进行色彩的联想,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在《大鱼海棠》中,设计者通过灵活运用深色色调以及彩色色调,表达剧情的发展需要,体现题材的意境。影片当中,女主角一袭红衣展现了中华民族以红色象征吉祥的文化底蕴;爷爷苍白的长发最终化为河流和山川,有一种历史感;而在鲲从水中跃起冲向螺旋的天柱即将离去时,又以大面积的蓝色渲染悲剧气息。这种多次重复使用蓝色和红色色调来营造一种压抑痛苦的氛围,能够把观众带入到沉重的故事情节中。在影片即将结束时伴随着暖色色调的使用,逐渐展示和谐温馨的景象,椿和鲲重新相遇在浅色的海天之间,使环境空间得以拓展并且表现出剧情人物在心理上得到温暖。该影片中大胆运用色调,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力。由此可见,色彩的合理运用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影视作品的主题,可以反映人物角色的情绪变化。

三、结束语

色彩可以直接控制一部影视作品的风格特色与感情基调,是渲染艺术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动画场景设计的核心部分。设计师充分了解其发展规律和基础原理,掌握色彩的综合运用技术,能够提升作品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邹勇.色彩在影视动画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6).

浅谈绘画中色彩的主观性 篇3

关键词:绘画;色彩;主观性;情感

收稿日期:2009-12-04

作者简介:李琳(1988-),女,黑龙江大庆人,大庆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艺术绘画。

色彩是绘画艺术再现和表现的重要手段。而色彩的主观性表现是色彩教学的重要课题。色彩在我们生存的资源空间中,无处不在。世界因色彩变得亮丽多姿。色彩影响我们的心情,而我们也会用自己的心情去感受客观世界中的色彩,使得色彩在我们脑海中多了一层情感,多了一层主观性。这主要是因为,色彩是影响人的情感的,不同色彩通过人的视觉反映到大脑,除了能引起人们产生阴暗、冷暖、轻重、远近等感觉外,还能产生兴奋、忧郁、紧张、轻松、烦躁、安定等心理作用。如红色是一种具有刺激性的颜色,给人以大胆、强烈的感觉,使人产生热烈、活泼的情绪;黄色,象征温情、华贵、欢乐、热烈、跃动和活泼;绿色具有一种令人感到稳重和舒适的色彩;蓝色很容易使人想到蔚蓝的大海、晴朗的天空,所以是一种令人产生遐想的色彩;白色具有洁净和膨胀感使空间增加宽敞感;粉红色是温柔的最佳诠释;淡紫色让人觉得充满雅致、神秘、优美的情调;深咖啡色、橄榄色能产生稳重、沉着的感觉。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色彩在人们心目当中也具有一定的定式,这种定式深深地印在人的脑海之中,当然,在脑海当中形成的定式,如果与绘画相结合,势必对绘画艺术表现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实,也是将人的主观意识赋予到色彩中,从而,将主观性转化为具有艺术个性的绘画作品。

一、中国画色彩的主观性

中国画色彩与中国的哲学、伦理学、文学是分不开的,渗透着中国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所以我国民族早已经把赤、黄、青、黑、白五色列为最纯的正色,又把色彩分为冷暖两种不同性质的颜色。随着中国画色彩观的发展,特别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著名的史论家谢赫提出绘画的“六法”中的“随类赋彩”的观点对后述中国画的用色起着决定性作用。

东方绘画艺术推崇“意象”,注重意境的表达,讲究以情造景,使得艺术处处体现出主观情感和个性精神。“意象”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概念。它容纳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审视精神和思维方法的精华。“意”就是重自主意识、思想情感的发挥创造。艺术的意象不是对自然万象的机械摹写,而是艺术家的创造,自我意识的发挥与显示,致使意与象融合一体。从中国绘画色彩的历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艺术家在使用色彩时从来不拘泥于他们眼中所看到的物象色彩,他们以一种相当主观的色彩观去运用色彩。公元6世纪南齐的谢赫提出的“随类赋彩”,是对汉代以来用色经验的总结,对整个封建社会中晚期的色彩艺术起到了全面的指导作用。谢赫提出给物体赋彩时,并非要追求物体固有色彩绝对的相似,而是着重色彩的类似。但求颜色在视觉上的近似就可以了,而不是自然颜色的还原,所以中国画的色彩重在装饰。中国画色彩除了根据物体的类似颜色赋色外,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固有色相,以达到反映作者的绘画意图,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实也即是色彩的主观性。例如,花本来没有黑色,但画国画花卉时可以用墨画成黑色,又如竹也没有红色,然而宋代苏东坡喜爱用朱砂颜色画竹。这都可以说明中国画不必受光色和环境色的局限,而可以变象、变色,独立发挥主观色彩的作用。总而言之,我们看到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系统有其高度概括,高度浓缩的主观色彩的艺术特色,这种重表现重主观情感意志的传统审美特点,决定了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追求。

二、西方绘画色彩的主观性

人类在生存的实践过程中积淀了丰富内涵。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传统习俗和情感传达方式都与色彩有密切的关系。西方绘画的色彩也是由具象写实到主观表现,尤其是后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更具代表性。蒙克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这是他对死亡和痛苦表现得更为敏感。其作品《呐喊》的主人仿佛受到惊吓,脸色惨黄,如同一具骷髅,画中的色彩代表画家当时的心理状态,空中强烈的红与黄,风景中的蓝、黄与绿,色彩与线条所产生的动感透露出不安。画面表现出蒙克自己的“心里地狱”。梵高总会被人记成一时冲动下割掉了自己耳朵的画家。他是个寂寞的人,所表现的色彩是自己主观的需要,从自然物象中抽取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凡高的大多数作品都以黄色为主色调,黄色的热情奔放与凡高那近似疯狂的个性形成共鸣。他那以殉道者的意志,火一样的热情从事艺术,唯有黄色才能得到充分的情感宣泄。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用简洁的形状,弯曲的线条和平涂的色面,来营造一种使人舒畅,轻松愉快的画面气氛。其作品为后来表现主义者等现代画派的创作提供了经验。

从这些可以看出,艺术家在画面上挥洒鲜艳的色彩,色彩的物质性、力度和生动性,使整个画面呈现沸腾、激动人心的效果。色彩突破了传统作画形式,成为年轻人对传统、对学院派的反叛的象征。但这种强烈的色彩视觉效果超过了精神上的感染力,使色彩丰富的精神内涵无法充分表现,因此一部分表现主义画家开始把画面形式和所要表达的精神性统一起来。结果色彩在人心理、精神方面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强于色彩的视觉效果,色彩具有了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在作品中,他们根本就不是对自然的真实描绘,色彩越来越趋于独立,颜料的浓度不再重要,艺术家们不再依赖于色彩的物质特性来获取表现力,而强调色彩在心理上的表达能力。事物的形态较以前随意,但仍然能辩认出。人们不再感兴趣于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外观。而感兴趣于它们的内在实质,事物与外界的光相脱离而存在,没有阴影和折射。表现主义者找到了直接表达心情和感受的途径。由此,西方色彩的运用由传统写实完成向现代主义的主观表现过渡。因此,通过分析阅读大师的作品,体会大师独创色彩个性的风貌,从中揣摩大师在艺术创作中对主观色彩是如何理解和表现的。再结合色彩的写生与创作训练,掌握如何发展色彩个性,可以达到自如地运用主观色彩。

三、色彩教学中主观性培养

人类对色彩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情趣,渗透了诸多对色彩感受和解读的主观因素。人们对主观色彩的感受和解读,自然会反映到绘画之中,这就是在教学中对绘画色彩主观性提炼的意义所在。尽管有些人对色彩感觉不太敏锐,但在作画时,同样能画出较为丰富的色彩来,这全凭主观色彩意识的分析和判断,将绘画的色彩关系跃然纸上,但是,在教学中,如果不能有效地运用主观色彩,那么,这幅作品可能将流于平庸。通过模仿来体现学生对主观色彩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主观色彩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过程。学生从前辈大师的作品中体验及寻求一种主观色彩的灵感,在向大师学习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色彩之路。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的实践中寻找最适合于自己的色彩表现形式。主观色彩的表现形式是要体现艺术家的思想观念、艺术追求、审美理想以及文化修养,它不是简单的一种技能的体现。因此,加强学生艺术感受力、鉴赏力的培养,分析和借鉴艺术大师的色彩风格及特点,学习他们对色彩的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体会大师对色彩的感受和认识,了解他们的艺术风格,对学生形成和确立自己的色彩个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主观色彩,是培养学生艺术个性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个人艺术感受,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它既需要学生自身不断地努力,也需要老师及时正确地引导,处理好个性表现与其他方面的关系,才能够达到理想的目的。做好这些需要有长期的打算,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它的效果不会很明显地在学生的作业中体现出来,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意义。另外,要引导学生分析鉴赏中外大師的绘画作品,学习大师的主观用色技巧,找到情感抒发与主观用色的切合点。同时,还要在绘画的写生和创作上下功夫,在写生中抒发自己的情感,结合写生对象表现写生色彩。在绘画创作上,指导学生参考前辈大师的作品,来进行艺术想象和主观色彩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对掌握主观色彩运用的本领,以此,来为提高绘画中的主观色彩运用水平。综上所述,在绘画中表达情感,体验主观色彩的艺术魅力,是色彩风格的灵魂,没有主观色彩就没有色彩风格,没有色彩风格就没有艺术个性。在绘画创作中,对色彩风格中的主观色彩的表现要给予高度重视,它是为绘画创作的风格化打基础,也是为艺术个性的形成创造条件。从大量的成功先例可以得出结论,有意识加强、完善主观色彩运用,将使绘画作品的风格更加突出,内涵更加丰富,视觉更加强烈,外延更加宽广。

参考文献

[1]杨成寅.艺术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刘源.中国画色彩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1999.

[3]吴彤(译)色彩的性格[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浅谈主观色彩在设计中的视觉印象 篇4

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固然要求很多元素的和谐结合才能达成, 但是色彩是最具冲击力和感染力的。首先是吸引观赏者的视觉, 再者就是通过视觉的感受来传递一种信息, 让观者心灵上受到一种刺激或者震撼。从浩翰绚丽的色彩世界中寻找设计师心目中中意的色彩, 往往会花去不少时间和精力,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效率、高品质的设计作品, 这时我们就需要主观色彩在设计中所展示给我们的实用与审美的统一的作用:既要注意主观色彩在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视觉效果, 也要联系色彩与心理的一般关系, 在心理上带给需求者想要的作品或者产品。这也就是我们常谈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

色彩在现代设计的三要素中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 并处处体现着设计师的独特创意。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主题和内容的需要, 一种色彩就是一种心理, 用不同的色彩对比来表达不同的设计思想内容。在室内设计中, 色彩对人的心理、情感、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主观色彩的表达要满足精神和功能的需求, 让人感到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比如在应用明度纯度都高的色彩上, 人们通过主观的运用, 如果使用的和谐统一, 对比恰当, 富有层次, 首先给人视觉上感到很舒, 在现代高节奏生活的压力下, 当人们看到和谐明快的色彩时不免心理上也会产生一种轻松感;当色彩应用对比太强烈, 或者明度纯度过低, 就会让人产生压抑、烦躁的情绪。所以在应用主观色彩的时候既要展示美的魅力, 同时也要体现其实用功能。在装饰色彩方面, 主观色彩的体现就更为明显了。在装饰色彩中, 色彩是根据艺术家对物质特征加以主观运用的, 从主观角度对客观物体进行美化, 给人们带来更多精神上美的享受。而在服装设计上, 主观色彩的视觉印象和艺术魅力就会更加表现的淋漓尽致, 设计师通过对色彩的主观应用, 充分体现了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 五彩缤纷的色彩融入我们的生活。以上所说的主观色彩的不是凭空而来的, 主观色彩的设计和应用必须依据色彩学规律及各种调查资料, 求取符合识别性、象征性、实用性、传达性、趣味性等生理心理条件的色彩。从设计角度讲, 主观色彩的审美与实用, 首先是要有美的视觉感受和感染力, 这样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然后迅速传递产品信息;二是要防止市场上色彩信息干扰。有一些设计, 在色彩运用上大胆创新, 它推翻了一切色彩的基本定律, 应用色彩上“逆道而行”, 在视觉上产生颇为震撼的效果。在“大胆创新”“标奇立异”之间, 设计师应该怎样衡量其主观色彩效果, 就主要凭设计师的自身品位和理念去定位了。

一个设计的真正灵魂其实来自设计师的创意, 没有意念的色彩设计, 无异於一具空有漂亮外表的躯壳, 只有把创作意念融入色彩设计中, 整个设计才有灵魂, 那些颜色才会更具有视觉感染力和传达力。在具体的设计方案中, 灵活地利用人们对某些色彩和形态的共同心理反应和视觉感受去合理营造视觉形象之间的关系, 生动的表达设计元素之间的特定意境关系, 这样将大大提高设计作品的信息附载量及信息传播沟通能力。主观色彩的视觉性效果, 要求达到功能与形式的内在统一, 在两者有机融合的条件下, 才能让其主观色彩表达意象更凸显冲击力, 增深主观色彩的视觉印象。在世界著名的设计色彩成功案例中我们知道柯达的黄色、富士的绿色、柯尼卡的蓝色、三菱的红色等, 均是利用色彩来扩大彼此的差异, 增进了各自独特的视觉作用, 带给我们永恒的视觉艺术魅力。

主观色彩在设计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色彩不仅在画面中有均衡构图的作用, 还传达着不同的色彩语言, 释放着不同的色彩情感, 从而使观看者与画面进行良好的沟通, 起着传情达意的交流作用。随着现代设计理念的更新, 不论在视觉效果上还是功能色彩上, 对于人们来说, 色彩设计是设计传播的首要印象。所以, 在设计中, 色彩显得要更为突出, 这样才会可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所以说主观色彩对于设计是否具有恒久的艺术视觉魅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在设计中, 从主观色彩表现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效果上来看, 我们自身首先要对色彩有着更高的敏锐度, 培养更高层次的色彩感知审美能力, 可以从设计产品独具魅力的特色及计划所达目的性出发, 以主观色彩审美规律的运用贯穿始终, 在用理性来控制色彩效果的同时, 不忽视色彩的感性认知经验, 根据设计者个人的审美经验, 所产生的色彩感觉对设计作出解释, 最终达到配色的完美。总之, 主观色彩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印象和艺术感染力是谁都无可否认的。

摘要:人们在设计过程中让色彩具有了灵魂, 而且本身人对色彩的感觉是主观的, 是客观世界引起的一种主观反映。色彩在一件设计作品中给我们的视觉印象是最强烈的, 当我们首次接触一件设计作品, 最先攫取其注意力的就是作品的色彩, 其次是造型或者图像等, 最后才是文字。作为设计师, 就必须懂得和色彩沟通, 通过主观色彩去表达他的设计意念, 并去感受它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主观色彩,设计色彩,视觉印象

参考文献

[1]李玮.设计色彩[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2]窦维平, 马英俊.视觉设计色彩[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小议绘画中色彩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篇5

一、色彩的表现与再现的关系

对色彩的感知,首先要经过人们对客观物象的物理、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认识过程,然后还要经过记忆、想象、思考等方面的创造过程。基于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的辩证统一的复杂关系,色彩的表现一定要贯穿在整个审美过程当中,因此,表现色彩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色彩感觉是跟人的亲身体验有着直接联系的。只有根据每种色彩与它相邻色彩相联系起来全面考虑,进而做出整体的判断,才能获得对每种色彩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理解。在这方面,近代试验美学学派提供了大量的例证和相应的数据,他们以色觉对人以生理因素的影响为依据,用色彩给人以生理快感,来证明了色彩所具有的冷暖、软硬、轻重、喜忧等共感现象。

2.在尊重人对色彩的共性认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色彩在人的感情上,甚至精神上也具有某种不同的价值体现。由于色彩体验方面的主观性千差万别,每个人的自身经历、生活背景、性格素养等都各有不同,理智的记忆和思考因人而异,对某一色彩的识别、感受,乃至表现都各不相同。色彩心理不仅影响视觉神经信息的判断,还牵扯到多种信息渠道在人的视觉神经的总汇结果。这种差异的存在告诉我们,色彩的共性与个性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而且它们的相互转化也有着很大的空间。对于整个色彩世界,在客观存在和普遍观点之外,也有个人的认识角度和处理方法。

二、绘画中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

回顾美术史我们可以看出,各时代各流派的画家都在不懈地追求主观与客观关系的变化。在印象派时期,画家们强调纯客观的描写,追求画面的真实感。到了后印象派时期,画家们开始主张重视画家个人的主观个性,注重在作品中表现主观感情和情绪。表现派则更加强调主观性,他们反对模仿现实,主张表现精神的美,从而传达内在美的信息。所以,美术史中的表现主义与后印象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反对客观地描绘物象,要求艺术作品要表现更强的主观性。

艺术创作必须依赖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高超的写实技巧可以使人惊讶,而只有用心智和想象力创造出来的艺术品才能真正使人感动。比如我们画画的时候,为什么画出的作品会有优劣之分呢?关键在于我们的记忆和想象的层次不同。而记忆和想象大多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客观现实,使自然形象升华为一种高于视觉表象的内心新形象,这就是主观辩证法的重要性。

现代美术更需要主观辩证法的思维形式。与此同时,我们还不能忘记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没有客观辩证法也就没有主观辩证法。但主观辩证法的内容是对客观世界抽象的过程,是一种概念体系向另一种概念体系的转变,是人们新的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反映。主观辩证法形成之后,可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更准确地看待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主观色彩】相关文章:

主观色彩油画艺术论文04-18

主观色彩油画艺术论文提纲11-15

主观摄影05-01

主观性05-22

骨科主观题05-12

主观障碍因素05-11

保险诈骗主观方面06-23

哲学主观题最新05-12

高考常见主观题05-15

一带一路主观题05-18

上一篇:材料作文的审题与训练下一篇:财务治理理论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