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浅谈

2024-05-23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浅谈(精选8篇)

篇1: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浅谈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文/喻春林

摘 要:衡量学生语文应用水平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这一指标也是新形势下现代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及提高教学深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写作要求的变化去制订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主要是论述了当前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的策略,着重强调了语文教师教学意识的转变以及指导学生创新性思考的方法。

篇2: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浅谈

【摘要】

根据目前的教学理念而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检验学生语文阶段学习的成果,做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工作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责任。那么,如何做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做共同的探讨。本文结合当下教学现状,阐明笔者的教学观点,提出自己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性

0.引言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是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作文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语言的组织能力、文章结构的建构能力,题材的正确使用能力,文笔的出彩能力,感情的表现能力、素材的选择能力等等,都能够在学生的一篇文章中很好的呈现出来。可见,语文作文教学是学生中学时代的重要学习内容。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并没有达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面提高的目的,同时衍生出了很多的教学问题。有效的解决这些教学问题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语文作文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想有效的解决问题,就要从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出发,根据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而改变教学方法,实现作文教学形势的全面转变。

1.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首先从学生的方面来讲,学生缺乏写作的积极性,文章内容脱离实际生活,过于空泛。现在的初中生,缺乏对于事物的好奇心,似乎对于网络以外的事物没有更多的关注。面对现在学生,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着更为艰难的问题。如何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目前作文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当下学生虽然有更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手段,但是,作文素材千篇一律,没有变化,更不要说生活元素的加入以及真情实感的投入。中学生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通常在强迫之下采用敷衍了事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内容空泛,假、大、空就成为现在学生作文的通病。

再者从老师的角度来讲,老师的教学理念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方法老旧,没有创新。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思想与行为用之于新时代的学生教学中,无疑是错误的。多数中学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作文教学理念,作文课的教学与平常的教学一样,没有变化。作文课是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课,需要学生进行练习与亲自的实践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作文,显然多数中学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这点。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上课方法脱离学生实际,没有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教学方法是无法有效的指导教学活动的。

2.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的意义

作文是学生综合素质检测的重要标准,因而作文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有效的语文作文教学是学生语文素质提高的关键,在帮助学生提高的同时也促进教师自身的不断进步。通过有效的作文作文教学,学生掌握作文的技巧与能力,学会语言表达的艺术与情感表达的技巧,这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工作能力与人际交流都有着重要的帮助。可见,有效的语文作文教学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双向发展。

3.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3.1结合教材设计作文教学内容

根据现行的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来看,语文语文教学内容以单元的形式呈现,每一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而作文的内容也与单元的主题内容有关。比如第四单元的主体是“多彩四季”,课文选取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相关的名家名作,而在单元小结中,作文训练内容则就与景物有关,要求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写一篇景物观察日记。要抓住景物特点,做具体的描绘。可见,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将语文平时的学习与作文的创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在设计作文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与平时的单元教学相结合。提前告知学生作文的内容,在单元教学是也有意识的加入作文教学的元素,将作文教学做到平时。

3.2作文主题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收集素材

作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训练学生的能力与技巧,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去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因此作文的题目不能太高远,毕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足以支撑学生进行深入的哲理性探讨。比如有的作文以“生命”“价值”“生活”等等作为主题,学生看到后一脸茫然,面对这样范围比较大的主题,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因此,具体可感的作文题目是最为适合学生能力与思想水平的。比如苏教版语文第三单元中就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素材。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写的内容,不仅仅是大家写烦的“情”这一方面的,比如家中的动物的生活习性,家里弟弟妹妹们之间的关系,单单是刻??一个人物都是可以完成一篇优秀的文章的。再比如四季变化中人们衣着的变化,自己的成长后者是长辈们讲述的故事,这些都可以进入到作文当中。作文,就是人进行文学的创造,而文学又是人学,是在人生活的环境中寻找到创作的元素,反应的也是人的生活状态。因而,中学生的语文写作一定要进行生活化的引导。

3.3形式多样的练习模式

在中学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作文训练时间也不是很多。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生一学年要进行16次的写作练习,也就是说每个学期仅仅8次的机会。这个数量对学生来讲应该不是很多。优秀作文是要在不断的练习中得到提高的,因此即使没有大型的、完整的练习,小训练的形式也是不能放弃的。比如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景物的描写训练,人物的刻画训练等,都应该成为作文的练习形式。随笔、日记、周记也都是可以采用的。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重难点,通过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品,充分考虑教材的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作文教学设计,加之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与形式多样的训练模式,作文教学才能实现目标,并且不断的促进学生的作文的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凌岚.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09)

篇3:浅谈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一、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才能将学习视为一种享受, 实现乐学。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变得有趣, 提高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呢?首先, 教师可以采用语言激趣法。对于语文学科而言, 语言美是其一大特色和优势,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 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例如, 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语言优势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比如, 运用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故事、对联、歇后语、顺口溜、笑话、歌曲、诗词等作为开课的导入语,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学习。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丹麦有位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安徒生, 有一次被邀请参加舞会, 一个对他仰慕已久的小姐问他:‘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是怎样回答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 学生被引入到了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除了要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组织教学外, 还应适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把教学中所涉及的图像、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集合在一起, 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 最大限度地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学习, 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构建高效率的语文课堂, 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多媒体在创设情境方面有着其他辅助教学形式所没有的优势, 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 对一些适合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 从而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效、有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图像、声音中去领略文本, 全面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例如, 在讲授《音乐之声》前, 笔者就带着学生利用多媒体观看了电影《音乐之声》, 学生通过观看电影, 了解到了影片中塑造的一群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感受到了影片弥漫着生动活泼的浓郁的生活气息, 又充满了真实感人的故事。在接下来讲授《音乐之声》这一课时, 笔者基本不需要对文章做任何分析讲解, 学生便对玛丽亚修女的性格特点理解得十分准确:她有时很好笑, 有时常惹麻烦, 生性活泼率真, 大胆追求真爱, 有童心, 有爱心, 是一个尽显生活气息的真好人。有的学生还情不自禁地在课堂上哼唱起《音乐之声》中的歌曲: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课堂气氛欢乐而热烈。在对文章主旨进行讨论时, 学生更是争先恐后地发言。如此一来,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远远超过了课文本身, 教学效果实在超出预料。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 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轻松领略文本。

三、采用情感体验法实施教学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这些文章除了有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述外, 还有感人至深的情感。对于语文教师

而言, 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写作方式至关重要,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深刻领会文章所要传递给我们的情感。语文教师要学会运用情感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在感受优美的文字的同时, 获得情感的熏陶、人生的教益。例如在教授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时, 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母爱的深切和伟大;读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时, 要让学生从中体悟到生命的坚韧和顽强;赏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时, 要让学生从中领会到信念的美丽和伟大。学生在一遍遍的阅读中会把握课文中的角色, 与文本产生共鸣, 甚至会将自己想象成角色本身, 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移情作用下, 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不知不觉地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与他们发生心灵的碰撞, 深深体悟蕴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独特情感。例如, 《羚羊木雕》一文情节虽然简单, 但作者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刻画得入木三分, 极精准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拨动着读者的心弦。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精彩的词句,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或感慨于大人们的重财轻义, 体会“我”的无奈、软弱、懊恼。无论何种感触, 只要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那教材就算教活了。

摘要: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 一定是形式生动新颖, 内容形象直观, 充满了人文魅力的教学。教师应当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 选择恰当的教学切入点积极组织教学, 变呆板教学为创新教学, 变以教师为主角为以学生为主体, 变枯燥教研为生动教研, 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让学生加深对文本中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理解,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思维训练, 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 对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进行一番论述, 望大家指点一二。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探究

参考文献

[1]张剑.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J].新课程学习, 2014 (01) .

[2]陈丽萍.初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思考与构建[J].课外阅读, 2013 (02) .

[3]陈艳霞.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探究[J].动画世界, 2012 (06) .

[4]顾永芬.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 2011 (06) .

[5]吴晓红.刍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策略[J].文教资料, 2010 (12) .

[6]魏德君.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J].现代阅读, 2013 (02) .

篇4:浅谈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有效  教学  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新课程教育理念已渗透到了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作为一名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笔者在自己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与时俱进、大胆尝试,努力将语文教学变得有效、有趣。以下就是笔者的一些经验之谈,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将学习视为一种享受,实现乐学。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变得有趣,提高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呢?首先,教师可以采用语言激趣法。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语言美是其一大特色和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例如,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语言优势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比如,运用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故事、对联、歇后语、顺口溜、笑话、歌曲、诗词等作为开课的导入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学习。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丹麦有位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安徒生,有一次被邀请参加舞会,一个对他仰慕已久的小姐问他:‘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是怎样回答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被引入到了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组织教学外,还应适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教学中所涉及的图像、文本、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集合在一起,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构建高效率的语文课堂,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多媒体在创设情境方面有着其他辅助教学形式所没有的优势,因此,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一些适合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从而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效、有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图像、声音中去领略文本,全面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例如,在讲授《音乐之声》前,笔者就带着学生利用多媒体观看了电影《音乐之声》,学生通过观看电影,了解到了影片中塑造的一群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感受到了影片弥漫着生动活泼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了真实感人的故事。在接下来讲授《音乐之声》这一课时,笔者基本不需要对文章做任何分析讲解,学生便对玛丽亚修女的性格特点理解得十分准确:她有时很好笑,有时常惹麻烦,生性活泼率真,大胆追求真爱,有童心,有爱心,是一个尽显生活气息的真好人。有的学生还情不自禁地在课堂上哼唱起《音乐之声》中的歌曲: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课堂气氛欢乐而热烈。在对文章主旨进行讨论时,学生更是争先恐后地发言。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远远超过了课文本身,教学效果实在超出预料。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轻松领略文本。

三、采用情感体验法实施教学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除了有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述外,还有感人至深的情感。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写作方式至关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深刻领会文章所要传递给我们的情感。语文教师要学会运用情感体验教学法,让学生在感受优美的文字的同时,获得情感的熏陶、人生的教益。例如在教授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时,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母爱的深切和伟大;读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时,要让学生从中体悟到生命的坚韧和顽强;赏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时,要让学生从中领会到信念的美丽和伟大。学生在一遍遍的阅读中会把握课文中的角色,与文本产生共鸣,甚至会将自己想象成角色本身,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移情作用下,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发生心灵的碰撞,深深体悟蕴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独特情感。例如,《羚羊木雕》一文情节虽然简单,但作者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刻画得入木三分,极精准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性格,拨动着读者的心弦。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精彩的词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或感慨于大人们的重财轻义,体会“我”的无奈、软弱、懊恼。无论何种感触,只要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那教材就算教活了。

参考文献:

[1]张剑.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J].新课程学习,2014(01).

[2]陈丽萍.初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思考与构建[J].课外阅读,2013(02).

[3]陈艳霞.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探究[J].动画世界,2012(06).

[4]顾永芬.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2011(06).

[5]吴晓红.刍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策略[J].文教资料,2010(12).

[6]魏德君.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J].现代阅读,2013(02).

篇5: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浅谈

【内容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增强教学信息的表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客观合理地将现代教育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才能发挥它在课堂中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电教媒体;初中语文教学

在新的世纪里,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崛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信息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今,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要认真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基本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尝试,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笔者就自己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谈点粗浅体会。

一、再现课文情境,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单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语感训练这一颇为艰巨的任务尚有一定的局限。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整体优化语文学科的电化教学过程,以多媒体组合教学来达到语感训练的目标,则是一种高效的手段。我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有时采用以语感训练为主线的电教(或多媒体)基本课型,诸如听读欣赏课、速读速听课、艺术表演课、渗透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可再现情境,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铺路搭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初中语文教学形成重点、难点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教材中某些文字内容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缺少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中间媒介。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铺路搭桥,可以让教师通过挖掘教材本身的潜在因素,以形象的画面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艺术感染力的影响下观察事物,减缓攀缘思维高峰的坡度,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鲁达三拳打死郑屠这一情节最能体现鲁达疾恶如仇的性格,这一情节也是课文的精华和重点部分,光靠读课文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教学此课时,通过多媒体屏幕出示电视剧《水浒》中这一段音像,之后用多媒体播放主题歌《好汉歌》,通过铺路搭桥看——电视情节,对鲁达形象的感悟就更透彻了,很好地突破了重难点。

三、视听结合,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带着兴趣去感悟文本。生动可感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逼真地展现出来,能把学生的非注意力因素集中起来,能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情景,从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春》的五幅

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享受美好的视觉盛宴;又通过播放《春江花月夜》音乐配乐的课文朗诵,给学生优美的听觉享受。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中去,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感受朱自清的散文《春》,这样自始至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丰富表象,活跃思维,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青少年儿童的想象,涵养青少年的美感。”人们学习任何知识,都离不开想象。阅读教学更是这样,语言文字训练的深层是思维训练,必须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想象。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水平依赖表象的质量和数量,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阅读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跨越了时空距离,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感知,促进学生记忆、思维、想象和联想,激活思维,帮助学生仔细、全面、深刻地体验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为学生的想象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表象。如我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的时候,就抓住了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里所涉及到的景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通过PPT一幅幅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则根据诗意自由发挥,加以比较和鉴赏。这样既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又巧妙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对作品心领神会的过程中进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活跃的的思维和创造力。

五、巧用媒体,开展活动,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

如果能把学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就能帮助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计算机具有玩游戏这一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开发智力。如为了调动学生积累词句的积极性,我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操作,开展成语接龙、漫游古诗乐园、好词句大比拼、做好医生等比赛,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语文活动逐渐养成自觉积累词汇的习惯。又如,我通过播放电视散文,投影课外读物让学生欣赏,或把学生写的优秀作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进行优秀作文发布会,这样学生的阅读和作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播放录像,重演实况,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如何使学生突破“内容关”、“语言关”、“写法关”,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师极为关心又棘手的问题。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靠大谈作文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可视性强的现代教育技术为作文教学开辟新天地。电教媒体可以调动学生观察、联想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彻底突破习作时“言之无物”、“无从下笔”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如我在指导七年级学生的一次场面描写时,运用摄像机重演几天前活动课上拔河比赛的实况,学生兴致勃勃,看得津津有味。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把人、事、物、景等形象生动的再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解决了他们的“无米之炊”。然后,指导学生有顺序观察,叙述当时热闹的比赛场面,又不失时机地指导观察特写镜头——同学们的动作、神态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这样由说到写,水到渠成。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灵活运用,有效融入。

【参考文献】

篇6: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 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语文课程改 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面临的最大挑战,出现了课堂低效的现象。那 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 实践和思考,具体谈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参、教材 在备课之前,我找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读它对每一学 段教学的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教师用书及教材,了解每个单元的主 题以及本单元在全册的位置,明确每组教材的编写目的,同时联系 每单元的内容和训练重点,构思备课。为了能备好课,我努力做到 细读课文,对课文内容了然于胸。课后的思考题我也仔细阅读,了 解了每道题的设计意图。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法学法。我严格要求自己每一节课都这样备课,我发现 有准备的“仗”打得更有意思,我也从中获得了自信。

二、制订适宜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 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 重要。我们若想实现有效教学就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结合自 己学生的特点 “找准”“吃透”,再 “对症下药”。教师应依据学科特点 和学生认知水平、学习状态,在钻研课标、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注重 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 生实际的联系与融合,精选教学内容,为每一学时制订可行的课程 目标,使每一节课既有明确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又 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三、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状态 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实践体会既要有感性认识,还 要有理性认识,准确把握和处理好各种课型的内在要求,使每个学

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有所提高。学生是上课的主体,因此要了解学 生的朗读水平、理解能力、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适时 调控,恰当引导。我班的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力较差,主动提 问的动力不足,抓重点句子理解的能力差,因此我在这些方面会特 意做好引导的准备。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我认真地备好 每一节课,努力地提高课堂质量,让学生们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要想上课的效果好,教师的只言片语就都要精心推敲,所以从 课前的导入语,课中的过渡语,到点拨学生回答的导语,再到课后 的总结语,我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力求为上课的重点服务,力求为 引导学生服务。备问,问题的设计也要精心考虑,教师设计的问题 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凸显单元训练重点,要少而精,要做到牵一发 而动全身。备作业,现在的作业要求有拓展有延伸,这样学生才会 有所提高。所以,每次备课,我都要广泛查找资料,精心设计练习和 作业,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达到训练、巩固、提高的目的。

五、有效上课 我们知道,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 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 有效性。教师的讲是语文课必需的,但只有起到点拨、引领、启发、强化作用的讲才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的,就是干扰和阻碍。在 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利用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我觉得知识的学习与 复习不要面面俱到,而应突出重点,利用小组合作反复练习,掌握 重点。对于难点知识应依据学生的能力,老师适当点拨,然后再进 行小组合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也节约了时间,避免 了时间的浪费。

篇7: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浅谈

【摘要】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当前的课堂提问现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随时调整并善于追问,面对学生的回答要进行恰当评价、积极回应。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学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由此可见,“善问”有助于我们教师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探究、检验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部分。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善问”,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1)浅显琐碎。有时候某些课堂充斥着“同意吗?”、“是不是?”、“好不好?”的提问,问题简单肤浅,学生也听得无精打采。这类提问缺乏思考价值,不能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急下定论,自问自答。有些课堂中,老师只顾着抢时间完成教学程序,无视学生的思考时间,直接把答案公诸于众。虽然课堂氛围处于紧张可控的节奏中,但这类提问已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二、关注学生,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1)坡度设计,抛给不同的学生。一个班集体内,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应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进行提问。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其提出浅显适宜的问题;面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对其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思考,提高课堂效率。相信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这种针对不同学生提不同“问”的方法,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极其有益的。

(2)随时调整,善于“追问”。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教学,因为在课堂中经常会有出乎老师意料的情况发生。这需要老师能随时灵活处理各种状况,特别面对学生各式各样的回答,不能只求一个所谓“标准的答案”,继续调整“追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练习。例如在一堂说明文练习的讲评课中,有一道关于说明顺序的题目。我预设它不存在难点,但恰恰发生了问题,师生间的一段“追问”也由此展开:

师: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生:时间顺序。

师: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

生:第二到五段,写的是从1993年到1995年,一直到2005年,这是时间的顺序。

师:老师问的是全文的顺序,对吗?

生:全文是逻辑顺序。

师:噢,改了。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

生:全文来看,它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顺序?

师:你如何判定时间或空间顺序?

生:时间顺序会有表示时间的词,空间顺序会有表示地点等的词。

师:这篇文章先列举了目前地震预测的几个事例,接着揭示地震预测技术未成熟的特征,然后分析地震预测技术预测困难的原因,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由现象到原因分析的方式,是一种逻辑顺序。

教师通过提问及学生回答后,可以获得有益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等。教师根据这些得到的反馈消息,通过追问的方式,然后灵活地调整后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恰当评价,积极回应。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不评或乱评都是不妥当的。有些教师在提问后不管学生如何回答,只一句“坐下”,看似简洁的语言却会挫伤学生思考、回答的积极性;还有些教师无论学生如何回答,都会附上句“很好”,看似肯定表扬的语言,时间长了,学生都明白“大家都好”,这种评价没有任何意义,更是要不得。

如果学生回答分析的比较到位,要不吝词藻地表扬他们;如果学生回答比较困难,可以换个角度,启发提问。例如在教授《麻雀》一文时请同学圈划体现麻雀特点的语句,并简单赏析交流。我在班内巡视时,发现一个成绩较差、听课效率低的男生圈划了“麻雀是对人类依赖性最强的鸟类。但是,麻雀是唯一不曾向人类屈服的鸟类!”于是请他起身大声朗读。他朗读了此句,并表示只是喜欢“不屈服”一个词而已。我抓住他谈及的“喜欢‘不屈服’”一词,明确这是麻雀一大特点,表扬他能找到这样的关键词并在朗读时注意重读,但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提醒他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为己所用。一向埋头不语的他一改常态,认真地听着记着,甚至自己举手主动发言交流。我提倡教师应做出准确、恰当的评价,“好”在哪些方面,不足在哪里,客观中肯并带有鼓励的评价,这是对学生积极思考的最好奖赏。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总结自己提问的得失,并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学着“善问”“巧问”;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认真准备,因人而问,一定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只要我们教师发挥提问的作用,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赵志霞.谈初中语文提问教学.《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年8期

篇8: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一、课前认真构思,精心设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前要认真构思,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让每个步骤事先在大脑中有一个初步棱角,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合理使用教材。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节奏,做到有紧有松、松弛有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灵活机智地处理一些课堂突发性情况。例如,在教学鲁迅的名作《孔乙己》时,教师可以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了个‘孔乙己’这个名字”为题,启发学生设想一下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扫清字、词障碍后,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填写教师设计的导读图,时间为10分钟。之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并解决“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孔乙己出场才可以笑几声”两个问题,最后以“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至此,该课的教学基本结束了。这样的教法,充分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作用,也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明确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即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又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即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在互相交流中共同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目标保证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推进。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也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首先要求准确和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关注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推进。教师平时要多注意了解学生,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同时要分析、研究教材,注意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确定,一方面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智力水平,了解学生什么知识已经掌握了,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及爱好、性格特征,以便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当我们抓住了教学目标,围绕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真实教学,才能实现有效课堂。

三、设境置疑,激发情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如果学生置身其间,就会与课文作者一起感受喜怒哀乐,就会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情感,甚至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地创设课堂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令人深思。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放下架子,用委婉的语言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影响学生,使他们在生活中接受教师的人格魅力的熏陶,从而形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同时要尽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如,教学《苏州园林》这一课时,我发现有学生心不在焉,便故意让他起来回答问题,他答非所问。我便说:“某某同学,你刚才是不是被苏州园林的风景吸引了,迫不及待地要去看一看?”说完后,学生们哄堂大笑,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红着脸笑了,于是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也集中了起来。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五、运用多种教法,实现情景、知识和交际的过程统一

要达到一个高效的学习课堂,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效率最主要的因素,它对学习效率和成绩的影响比能力、教法、学法都大。兴趣牵动着学习的各个环节,形成兴趣提高→主观努力增强→学习过程控制更趋合理→效率提高→成绩提高,能力增强→信心更足、兴趣更高的良性循环。因而,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差生,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真切地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分享学习的乐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这样,学生敢问,敢发表意见,身心解放,无心理负担,沉浸在求知的浓烈氛围中。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同学之间思想碰撞,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和有效的调动,使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能收获效益的最大化,也实现了情景、知识和交际的过程统一。

上一篇:口语交际一年级下一篇:预防流感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