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

2024-04-13

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共6篇)

篇1: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

目 录

摘 要 关键词

一、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1

(一)客观因素………………………………………………………………1

(二)主观因素………………………………………………………………2

(三)外部因素………………………………………………………………3

二、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小学生的学习风格的相互作用………………………3

(一)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其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影响…………………………3

(二)学生多样的学习风格是教师改进教学风格的力量源泉………………4

(三)学习风格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4

三、养成有效、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6 结 语………………………………………………………………………8 参考文献………………………………………………………………………8

摘要:教师的教学风格已经成为新课改下备受关注的议题,它同教师的教学能力一起,成为近些年来影响小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一项主要影响因素。目前已经有多位专家学者探讨了教师教学风格问题,但针对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业的影响这一话题却很少涉及过。

关键词:教学风格;影响因素;学业成绩

前 言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和追求形成的、并逐步完美的教学活动,并且在教学观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教学效果等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点与审美风貌。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仅仅对教师自身教学活动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所教授学生的学业成绩乃至身心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其价值观念,对教学过程诸元素(知识、教师、学生和方法等)的偏好性和习惯化的方式。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1,2]

教学风格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种心理与行为品质的总和。分析教学风格的结构对于深入了解教学风格的本质,有着重要意义。罗宾逊(Robinson,1986)将教学风格区分为内容为中心和以学习者为中心两类。[3]蒂尔伯格和希牡利(Van Tilburg & Heimlich,1994)定义了两个主要的维度来描述个人的教学风格:敏感性(sensitivity)和包容性(inclusion)。[4]敏感性表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关心学生的满意度的程度。包容性维度定义为将所有学生融入各种学习过程的能力。

近几十年来,在分析教学风格结构的基础上,研究者考察了可能对教学风格构成影响的各种因素。埃文斯(Evans,2004)研究用综合—分析维度测量教师的教学风格,发现年龄与性别对教学风格有显著的影响。年龄大的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综合性风格,而年龄小的教师表现出分析性风格。男教师表现为综合性风格,而女教师往往是分析性风格。同时,他发现教师教学课程类型与教学风格无显著关系,不同课程的教师表现出各种教学风格水平。[5]

安得尔斯(Endres,1992)等人的研究分析了杂志写作课的男女教师的风格差异,结果显示,男女教师的教学风格是类似的,并无显著差异。还有研究指出,女教师倾向于结构化的教学风格,而男教师倾向于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话题和有挑战性的想法。雷克(Lacey,1998)研究指出,在教学风格的敏感性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而在包容性维度上,男教师显著地低于女教师。[4]

一、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学校类型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众所周知,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特殊产物,两类学校在师资力量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考察两类学校教师在教学风格方面的差异时发现:两类学校的教师在教师中心、学生中心两个因素上存在差异。总的来看,重点学校的教师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控制力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同时强调以各种训练方法加强知识教学,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些特征实际上说明了重点学校是以

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普通学校教师的教学风格则表现得相对中性一些,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程度相对较低,强调利用情绪调动课堂气氛。造成这方面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两类学校长期形成的校园文化对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发展构成了影响。

2.教育阶段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小学、初中和高中这三个教育阶段划分的依据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特征不同,教学目标不同,导致中小学教师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学。本次调查发现小学、初中与高中教师在知识训练、教师中心、学生中心三个教学风格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总的来看,小学教师倾向于营造情感丰富、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视以各种形象的方式传授知识,强调训练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非常高;初中教师偏好严肃严谨的课堂教学气氛,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过程中教师中心的程度较高;高中教师倾向于严格控制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中心的程度最高,同时也最强调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教育阶段对教学风格的影响,实际上反映了各阶段的学习者的身心特征与教育目标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二)主观因素

教师对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执着追求和努力探索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 最活跃的因素,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没有执着的追求与探索、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清醒的自我意识和顽强的科学研究精神,是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必 备条件。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与创新,注重反思教学,及时总结,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1.性别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4,5]关于教学风格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的争论较多,但本次调查并没有发现男女教师在教学风格的任何一个因素上存在差异。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样本中男性的比例过小,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中小学校教学的高度求同性造成男女教师在教学风格上趋于一致。但是笔者也发现男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性大于女性教师。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学骨干教师人群中,男教师比女教师独立性更强,更有主见。[7]可能由于男女教师在人格上的差异造成他们在教学风格离散程度上的差异。但是,雷克等人(1998)的研究结论却相反,他们发现男教师在教学风格方面的差异性要显著地小于女教师。[4]

2.教龄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教龄反映了一位教师的从业经历,有研究指出教龄不同的教师在教学态度、教育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5]笔者也发现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在知识训练、学生中心、体系形象三个因素上出现了几乎相同的趋势,即因素得分随教龄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速度随教龄的增长而减缓,最高教龄组(21年以上)略呈下降趋势。教龄对教学风格的影响,一方面与教师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教学风格的发展性。这种发展性突出地表现为教师通过反思积累经验,新经验在量的方面的积累会使原先的风格发生变化,形成新的风格。[8]

3.教学科目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现阶段中小学教师基本上相对固定地教授一门课程,教师主讲的科目是教师之间的最明显的差异。但是本次调查并没有发现由于教师的教学科目不同,导致他们的教学风格存在差异,特别是文科与理科教师在教学风格的六个方面特征基本一致。这一结论与艾文斯(2004)的研究结果相符。[2]教学科目与教学风格之间的关系说明教学风格与所教内容无关,而是更高层次的形式范畴,相同科目的教师可以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而不同科目的教师也可以形成相同的教学风格。如果能进一步证实同一位教师在教授不同课程时,依然保持相同的教学风格,则进一步证明了教学科目与教学风格的关系。

(三)外部因素

1.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传统、时代要求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

如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采用串讲、背诵、评点等方式方法,要求教师教态庄重、讲述翔实、治学严谨,这就决定了在封建社会中宣讲成为其主要的教学风格。当代社会,一方面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形成了各种教学风格。

2.教学内容也是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说来,理科的教学内容倾向于“理智型”的教学风格,文科的 教学内容倾向于“情感型”的教学风格,同样,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不同。例如,特殊学校的教学风格会明显不同于普通学校。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学风格也会因学生的年龄大小、知识面宽窄、能力的强弱而不同。

二、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小学生的学习风格的相互作用

(一)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其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影响

1.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其学生的学习风格起指导和支配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小学教师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对学生已有的学习风格的丰富和发展起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第三,对学生已有的学习风格的丰富和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小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形成受到包括生理要素及个性发展水平的诸多内在因素的影响,但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而教师的教学风格是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所起作用是非常关键的,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教学风格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特征在教学上的全面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地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无疑对学生的学风和人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而言,严谨风格的教师会培养出一丝不苟的学生。导演型风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会有一大批独立型学习风格的学生伴随左右。持有一定教学风格的教师总是调教出与之相匹配的学习风格的学生。

上述,在学习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教学风格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而如果学生在师从某一教学风格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稳定的学习风格这一问题,则须着眼于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是否匹配、学生的适应能力如何以及教师对教学风格的驾驭能力等三个方面。

2.将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相互作用的这一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应重视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一方面应遵循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相匹配的原则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在有序的教学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进度方式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提高成绩;另一方面应鼓励教师掌握丰富多样的教学风格,根据教学情境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学业成绩单提高。推进教师评价多元化,不应把某种单一的教学风格作为样板硬性推广。

小学教师应提高对教学风格的调控意识水平,塑造多样化的教学风格,以满足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的需要,从而加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让小学生能倾注更多的精力在课堂上,立志于学业成绩的优先。

应重视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正确评价和解释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能轻易或武断地仅评考试成绩判定学生学业能力的优劣。相同的努力程度、相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条件下,因学习认知风格不同,学业成绩会有所不同。这种情况下的学业成绩差异是正常的,正确理解这种正确的情况分类可以以更加有效飞方式来认清小学生学业成绩的优低,从而区别平等对待,有利于鼓励其学习的提高。

应教育小学生注意发展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认知风格,使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匹配,所谓跟着教师的引导走,更有效的搞好自己的学业成绩。

(二)学生多样的学习风格是教师改进教学风格的力量源泉

教师自身的自觉追求和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但是,促使教师改进自身教学风格的直接动力却来自其学生。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多样性总是迫使有工作热情的教师深刻研究每位学生的具体特点,统筹考虑学生的总体特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风格是否适合、。教师要想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好,就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给小学生提供更满意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所以,学生多样的学习风格是教师改进教学风格直接动力。

另外,学生多样的学习风格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正如教师在形成教学风格初期以自己的学习风格为基础一样,教师在改进和丰富自己的教学风格过程中,来自学生的因素成了不可缺少的源泉。

(三)学习风格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世纪 50 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就学习风格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学习风格与学习环境、学生人格特征、性别、专业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另外,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学习风格与学业成绩有着密切的关联,成功的学习是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相适应的结果。

Keirsey1998的研究显示,不同个性和气质的人会形成不同的学习风格类型:视觉

型学习者喜欢通过文字、图片等视觉刺激手段来获取信息;听觉型学习者喜欢通过听歌曲、诗歌等听觉刺激来获取信息;触觉型和动觉型的学习者喜欢动手操作性的活动。Oxford1991研究发现,与人格特质有关的学习风格对学习活动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外向型的人性格开朗、情感外露、健谈好动,喜欢交互性的课堂活动,乐于与同伴协同学习;而内向型的人稳重寡言、不善于与人交往,喜欢独自学习或与自己比较熟悉的人一起学习。

研究还发现,不同专业背景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风格方面存在显著差异。BibermanampBuchanan1986发现,会计、金融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于市场、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Matthews 等人1994认为,理科专业数学和科学的学生偏好应用性质的学习风格而文科专业人文、社会及教育等学科的学生更侧重概念性质的学习风格。关于学习风格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不同研究者的结论并不一致。另外,有学者对学习风格的形成进行研究时指出,学习风格直接或间接受到文化、风俗、家庭和学校以及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施教。

在学习风格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中,邓恩夫妇的贡献最为突出,并得到美国教育界的大力支持。他们发现,结合学习风格理论进行的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并帮助低学业成就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研究显示:当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相匹配,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风格后,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对学习的态度和对事物的认识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他们学会了学习、爱上了学习;并且他们更容易掌握学习方法,去记住新的、难度大的复杂的信息。

大量研究揭示,学业成绩与学习风格具有重要的关联性。高成就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低成就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高成就学生相对于低成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学习动机均较强,较少依赖外界和班级环境。Collinson 等人(2000)在对不同学业成就的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时发现,低成绩者更喜欢正规学习环境,而高成绩者更喜欢独自学习。Guild(1994)在对大学生学习风格与学习成绩进行研究时发现,某些特定的学习风格会使学生在学业成绩上有不同反应。另外,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存在差异。

虽然在许多研究中,学习成绩与学习风格的关联性得到证实,然而,CezairJoan A(2003)使用 Kolb 的学习风格量表在对 297 名大学生进行学习风格与学业成绩的研究时发现,学习风格与学业成绩之间没有显著性相关。

另外,有关学者在教学环境与学习风格的匹配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发现:当教学环境、教学安排和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更易获得成功,并改善低学业成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三、养成有效、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

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外部环境、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不同的学生,诸多不确定因素决定了教学法。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重要的是依据自身的特点,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特长的比较稳定的教学风格,千学万学,都应在自己的风格基础上不断完善变化,如此,才能在教学上教有成效。

如果我们回忆那些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也许我们已记不清老师教给我们的那些知识,但对老师的教学风格一定记忆犹新。也可以说留给我们记忆深刻的都是那些风格鲜明、特点突出的教师。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能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使其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富有个性化特征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教师的教学风格主要通过能够影响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的教学态度、教学语言、调控方式、结构艺术和场景形象等表现出来。如有的教师语言风趣,富有幽默感,课堂气氛活跃;有的教师善于设疑,循循善诱,启发诱导;有的教师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勇于创新;有的教师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语言有逻辑说服力;有的教师知识广博、旁征博引,视野开阔等等。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重要标志,确立自己的教学风格,不仅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加速专业化成长的进程。所以,教学风格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乃至教育职业生命发展的重要问题。那么,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呢?

第一,教学风格的形成必然是建立良好的师德和职业精神、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的基础上的。

教学风格本质应该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艺术,这种教学艺术的基础正是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础性的条件,那就是,必备的良好师德和职业精神、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只有这几个条件都具备,并通过与教学实践有效结合,也能融合成具有良好个性特征的教学艺术,即教学风格。所以,一位教师要想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就必须首先在加强师德修养,培养职业精神,不断拓展专业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不断加强基本功和教学技能上下足功夫,提升综合素质,为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教学风格的形成必须通过长期的积累以及不断的探索创新来实现的。

每一位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之初,往往只能把重点放在专业教学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的掌握上,而对于教学风格只能是向老教师或其他教师进行模仿,这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基本阶段。随着教师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自身就会不断反思、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而不断创新。在教师超越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后,伴随着教学艺术性的增强和个性特点的不断突出,教学影响力和教学魅力会越发突出,最终就会形成自身独有的教学风格。

第三,教学风格是相对稳定的,更是在动态的和不断提升、改进和发展中完善的。

一位教师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那么这种教学风格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会在一定时间内,表现为一种基本的风格特点。但是,随着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对教育理念理解的不断深入以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那么这种教学风格也会体现一种动态的趋势,会在原来的风格基础更加完善和升华,所以说教学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提升和改进的动态过程,教学风格贵在不断的改进提高乃至升华。

结 语

教学风格应该是属于个人所具备的特质并以一定的方式来体现的。

某种教学风格不一定属于某个个人,但某个个人必然要具备适应他自己的特质并属于他自己的教学风格。所谓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就是一定要在某些方面达到超越别人的程度,仅为个人所拥有。这就是说教学风格也应与教师的个人素质、个性特征、个体经历、个人认知相结合,与具体教学实践相结合,扬长避短,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当然,这种教学风格也必然以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方式可能是语言、行为、思维、特有的教学呈现和组织方式等不同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表现方式。

个人认为,教师要想形成个人独特的有益的教学风格,首先必须对教学风格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懂得实现教学风格的基本手段,把握教学风格形成的各个阶段与环节,深入实践、积累实践、长期坚持、不断创新,那么就一定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Heimlich,J E,Norland,E.Teaching Style:Where Are We Now[J].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No.93,Spring 2002:17—25.[2]刘和平.教学风格辨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2):107—110.[3]Robinson R.Egography Teachers Reflections on Their Teaching abou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986,18(4):409—427.[4]Lacey,C H.A Study of the Teaching Styles of Male and Female Professors[A].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Women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Conference[Z].Lincoln,Nebraska,USA,October 11—12,1998.[5]Evans C.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Style and Teaching Style[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24(4):509—530.[6]汪小琴,等.中学骨干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4,(1):69—70.[7]练国铮.教学风格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3):55—56.

篇2: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文献资料,访问有关学者、专家,对教师教学风格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论证,指出: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是构成教师教学风格的基础因素;主观能动因素、外部因素是构成教师教学风格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教学风格的形成有着促进或抑制作用。当诸因素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结合,表现出独特的、稳定的、成熟的状态时,就标志着一位教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

论文关键词:教师 教学风格 构成因素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和追求逐步形成的、并逐步完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观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教学效果等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点与审美风貌。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学理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是教学方法过程的基础。教师教学风格的构成因素及各因素的模式特点不仅仅对教师自身教学活动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所教授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教学风格的构成因素同其他事物一样,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教学风格构成因素的多样性。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构成教学风格的诸因素既相互区别,亦相互联系,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整体系统。根据现代教育学有关理论,将构成教学风格的诸多因素进行系统综合,可以把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分为文化因素、心理因素、主观能动因素和外部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作为教学风格构成的基础因素,是形成教学风格的根基;主观能动因素和外界因素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促进或抑制作用。现代归因理论认为,文化因素和主观能动因素经由努力可凭主观意志控制,为可控因素;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不为主观意志所控制,为不可控因素。

1.文化知识基础和心理墓础是构成教师教学风格的墓础因素

1.1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知识结构状况、教育教学能力,构成了教学风格形成的文化基础

教师的职业是一项以脑力为主的劳动,教师在任教前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教师欲完美的胜任教学工作,不仅需要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修养,并且需要良好的专业修养。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知识结构状况、教育教学能力,构成了其能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的文化基础。其中,一名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如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对学生的爱护和关心,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等,构成了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精神动力,;教师的知识结构状况,如专业及非专业知识的储备量,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复杂独特的联系等,构成了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般知识基础;一名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和特点,如组织管理能力、认知能力、设计能力、表达能力等,也就构成了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基本能力。

1.2一般认知特征、意向性特征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了教学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础

每位教师的先天察赋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各种生活的经历与阅历不同,因而,他们的认知品性、意向品性和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其中,教师的认知品性如感知觉的能力和特点,思维的形式,逻辑抽象思维或是具体形象思维、求同思维或是求异思维,思维的灵活性反应速度,观察的敏锐程度,记忆的特点,注意力分配能力,语言表达方式与能力等,都与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有密切关系;意向性品性,如意志力的强弱、持久性,情感的特点,情感的丰富程度,情绪的控制能力,构成教师教学风格的情感因素;个性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类型等方面的差异,亦会使其教学风格各不相同。

1.3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制约着教师教学风格及其所能达到的境界

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般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共同构成了教学风格的基础因素,也就成为了教师教学风格的根基。如果根基不稳,就很难胜任教学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果把教师的教学风格比作独具特色的建筑物,如:“英国风格”、“俄罗斯风格”、‘旧本风格’,等,那么,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之所以各具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各自“根基”的建筑构样不同。不同的教学根基,势必对以后的教学建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另外,决定一幢建筑所能达到的高度,亦取决于根基的深度与稳固程度。同样,教师教学根基的深度与稳固程度也制约着其教学艺术,乃至教学风格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可见,教学风格的基础因素: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作为教师教学风格的根基,其稳定程度和建构方式对以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2教学艺术的主观追求构成了教学风格形成的主观能动因素

2.1教学经验和教学个性是教师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必要前提

教学经验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它泛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性认识和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如:一名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探索而形成的诸如如何维持课堂的教学秩序,如何对不同个体因材施教,教学经验和教学个性是教师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风格如何对待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等的认识和教学行为方式。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年限。一般说来,随着教学年限的增长,教学经验也就相对丰富。实践说明,形成自己较稳定的教学风格的教师,一般都具有少则五、六年,多达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但这并不是说,具有了丰富经验的教师就一定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作为教学艺术达到较高境界的标志,虽离不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仅有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科学教学的同时,通过对教学艺术的追求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并最终使这些教学个性达到稳定、成熟。教学个性是指教师的兴趣、爱好、才能、气质等诸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教师个人个性与其教学个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个人个性是教学个性形成的心理基础,教学个性的形成则是教师个人个性及其他教学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说来,具有某种个性品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与其类似的教学特征。但是,并不是所有具有一定个性特征的教师都能形成与其个性特征相近的教学特征,只有具备了一定教学艺术的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个性,但教学个性并不能等同于教学风格。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随着教学诸因素的改变而不断地调整、充实、发展和创新。因而,教师的教学个性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的各个方面不仅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问题处理中表现出来,而且还表现在教师教学个性中有许多特征是不成熟和不稳定的,只有当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艺术与追求中探索,教师的主体个性在教学观点、教学方法、教学作风中完美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来的成熟的、科学的、较为稳定的风貌特征的时候,才可以说,这名教师的教学达到了稳定的个性化,即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2对教学艺术的主观追求和探索则是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

.在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对教学艺术的主观探索和追求精神和行为构成了教师教学风格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清醒的自我意识和不懈的对教育科研的执着精神,是一名教师在教学艺术追求与探索过程中的两大途径。清醒的自我意识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整体素质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估,对自己教学个性的优势与不足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作风、教学效果能够不断地进行反馈调整,从而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不懈地对教育科研的精神要求教师在教学艺术的追求中,要勇于进行改革,及时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把教育科研作为推动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育实践中绝大多数已经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秀教师都是教育科研战线的领头人,他们对教育的见解、观点及对教育的改革成果,均对教育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及反馈,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3.影响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外部因素

3.1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受社会传统和时代要求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史,一直是遵循着凯洛夫的五节教育模式,即组织教学一复习旧知识一讲授新知识一巩固一布置课下作业。由此,在教学方法上,就形成了一种千篇 一律的固定风格,即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练习这种方式方法,并且对每一步骤都有严格的要求,如要求教师的讲解简明、清晰、准确,学生课下的作业、练习亦是按部就班。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受到了当时的社会传统及计划模式的影响,也就决定了当时所具有的教学风格。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对个体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以及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的新认识,在教学中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学中创造了许多可借鉴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如自学一指导教学、问题一解决教学、引导一发现教学、情境一陶冶教学、目标一调整教学等;在教学理论上,也有不断创新,如问题教学、启发教学、情境教学、合作教学;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注重以情导教,育教于心,生动活泼、严谨细腻,和谐自然,互教互学。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理论与方法,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开放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科学的教育原则为前提,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风格。

3.2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影响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篇3: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

一、中学课堂纪律问题的成因

通过对中学不同年级课堂教学的观察和与学生及老师的交谈, 我们认为, 中学课堂纪律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中学课堂结构不合理

从班级规模角度说, 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流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老师成为讲台的“表演者”, 学生沦为台下的“观众”, 部分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时就“不理会”教师, 从而导致更多的课堂纪律问题。从座位安排角度说, 有的教师安排学生座位不合理, 难以有效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 导致课堂纪律问题发生。

2、班级规章制度有缺陷

首先, 一些教师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没有与学生沟通, 多采用约定俗成的方式, 中学生很难自觉遵守。其次, 教师不能充分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 提出一些准则要求, 甚至制定“不准……”、“不许……”等措辞严厉的要求, 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再次, 部分教师在处理违纪时, 多凭主观臆断, 执行缺乏参照的基础, 学生迫于教师的权威而服从。

3、班干部作用存弊端

虽然很多班主任都在积极培养班干部, 充分调动班干部的管理班级作用, 但个别班级班干部的“权力”过大, 有的班长代行了班主任的职责, 在沟通和管理时问题也层出不穷, 引发不少课堂纪律问题。班主任放了“权”, 对班级管理也放了手, 但班干部的素质却不高, 这更容易导致课堂纪律问题。

二、不同类型教学风格对中学课堂纪律的影响

所谓教学风格, 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用的独特结合和表现, 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2】“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形象载体。”【3】教师的教师风格, 包括言行举止、语音语调甚至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通过对中学课堂教学的观察, 我们认为, 教师的教师风格主要有理智谨严型、情感感染型和技巧型三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对中学课堂纪律有不同的影响。

1、理智谨严型教学风格及其影响

这种风格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课深入浅出, 条理清楚, 层层剖析, 结构严谨。然而, 具有该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 教学语言缺乏生动性, 教学组织形式也缺乏多样性。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调动不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学生会沦为课堂上的“观众”或“听众”。具有该教学风格的教师不仅抹杀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淡化了学生是维护和遵守课堂纪律的主体地位。

2、情感感染型教学风格及其影响

这种教学风格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课深情饱满, 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融于对学生的关心教导和期望之中, 充满着对人的高度尊重与信赖。讲到动情之处往往情绪高涨, 慷慨激昂, 扣人心弦, 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 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积极发言, 并能提出自己的想法。然而, 具有该教学风格的教师容易使学生的情绪失控, 从而造成课堂秩序混乱, 出现打闹嬉戏现象。

3、技巧型教学风格及其影响

这种教学风格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课精于教学的技巧, 充满着机智, 各种教学方法、技巧信手拈来, 运用自如, 恰到好处, 不带有雕琢的痕迹。然而, 具有该教学风格的教师容易导致学生过分注重教师教学风格中的形式性的东西, 难以把握其深在的精髓, 从而成为“无能的模仿者。”【4】特别是学困生在课堂上容易产生挫败感并伴有焦虑, 从而导致课堂纪律问题的产生。

三、教师教学风格的改善措施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教学手段的变化对教师素质尤其是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当与时俱进, 自觉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明确教育目的, 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 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点, 根据教学内容, 学生的实际来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手段。

2、教学风格要与自己的个性特征相吻合

教学风格与一个人的素质性格密切相关, 教师只有充分认识, 把握自己的个性特征, 并按照教学目的和审美要求把它运用于教学实践, 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这样的风格才是属于自己的、有魅力的。学生乐于学, 教师乐于教。

3、不断自我反思

教师的教学风格既不是一蹴而就, 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已有的风格的基础上, 在进一步实践过程中, 深化对现代教学思想的学习和领悟, 加强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要博采众长, 学习别人的教学模式中精彩部分, 学习别人对课堂教学的组织, 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学手段的运用, 课堂语言的表达等。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 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做到真正的完善。

4、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首先, 针对理智谨严型的教学风格中教法单一, 缺乏灵活性等现象, 教师应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的主动性及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其次, 针对情景感染型教师风格中的不足, 我们教师不光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 轻松的课堂环境, 同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良好的自我约束意识。再次, 针对技巧型教师风格的不足, 教师应给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也参与到教与学的舞台。最后, 只有学生认可了教师的风格, 才会更加热爱学习, 更加在课堂纪律中自我管理。

摘要:本文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观点, 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为依据, 分析了理智谨严型, 情感感染型, 技巧型三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对中学生课堂纪律生成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关于教学风格的现实有效的改善措施, 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教学风格,中学,课堂纪律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2]李如密.教学风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李如密.教学风格综合分类的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 1995, (5) :68

篇4: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

关键词:创初中生;政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89-02

作为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语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文情怀不可或缺。教学风格,是指我们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显而易见,创造一种教学风格,是在教学艺术的园林里栽培一棵新树,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因此,它是一切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所孜孜以求的。但在现实教学在过程中,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很多。

一、传统因素

1、有利因素

(1)五千多年的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的教育虽然基本是贵族阶层的特权,但从孔子兴办私学以来,民间的穷苦子弟也总有受教育的机会。如遍及大江南北的私塾、后来兴起的书院以及“科举制度”,都极大的推动了具有的发展,“尊师重教”的沿袭下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教学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氛围。

(2)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阻断的文明,从三皇五帝至至今,优良的传统教育已传承下来。正如著名的海外学者杜维明所说:“世界上有古无今的文化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则相当少。像中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文化传统简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

2、不利因素

(1)历史悠久的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的束缚。在封建君主下,教育带有家长制和专制的色彩,教师往往居高临下,严肃而古板,是绝对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

(2)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以高度的理念经营教育,可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不尊重人才,迫害知识分子,将教师称为“臭老九”,一度中断了高考,使教育“威望扫地”,特别是语文教师,更是噤若寒蝉。

二、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

每一轮教育改革的启动以及每一种的教育理论的诞生和传入,都必然对教学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新一轮课改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等的转变,这将迫使教师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以适应新的要求。

2、人文环境

中国是“儒家文化圈”发源地和核心,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的演化流变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适应性。儒家文化以孔子的“仁”为核心,强调“以人为善”,崇尚和平,主张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事物的变化,接受既成事实,即改良主义的渐进,反对暴力和疾风骤雨式的革命。

3、教学环境

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否有弹性,是否重视语文教学,是否鼓励教师的大胆创新,是否将教学风格的形成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以及是否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教学改革提供和创造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校语文教学的活跃性和发展前景。

三、教师因素

1、道德因素

教师的道德修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职业道德修养;二是个人品质修养。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事实证明,越是发达国家,职业道德水平越高。在中国的历史上,教师地位和经济收入一度很低,“两袖清风”、“一贫如洗”多用来形容我们的人民教师。而且教师的个人品质修养决定了他所形成的教学风格的品味和境界。

2、教学能力

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还要有驾驭教材、开发教材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教育学生的能力,以及应对教学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其中,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

3、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

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指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技术知识和教学方法论,以及其他知识储备的数量、质量及其广度、深度、系统性及各种知识间的整合。文化素养是指我们教师对各种知识和文化想象的理解力和悟性。这样我们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知识,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

四、学生因素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家庭教育、学习方式等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也有影响。初中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向青春过渡时期,他们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初中学习是重要人生历程。

1、年龄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始在朦胧中,渴望的是快乐自由,但有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求知欲,学习的基本知识、能力,慢慢地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浮躁的现象。

2、学习方式

虽然初中生已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这种能力被大量的抹杀和抑制,没有能充分的释放和有效发挥。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应注意过渡,避免造成学生的不适应。

3、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所以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欣赏他,在享受亲情与温情的同时,让教育如呼吸一样自然。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经过了长期酝酿、初步形成、逐步发展的过程。有些教学风格在改革开放前就已经有所酝酿,到改革开放初期逐渐形成并发展;有些教学风格则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快步成长起来。无论哪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教学风格的意识并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努力实践,争取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 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钟祖英 现代教师学导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12):168—170

篇5: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

一、教学态度的影响„„„„„„„„„„„„„„„„„„„„„„„„„„„2

(一)不重小节,为人师表形象树得不牢„„„„„„„„„„„„„„„„„2

(二)不思进取,教书育人功能发挥不好„„„„„„„„„„„„„„„„„3

(三)不严教风,良师益友称号名不符实„„„„„„„„„„„„„„„„„3

二、教学风格的影响 „„„„„„„„„„„„„„„„„„„„„„„„„„„3

(一)个性特征过于张杨„„„„„„„„„„„„„„„„„„„„„„„„3

(二)教龄过长产生惰性„„„„„„„„„„„„„„„„„„„„„„„„4

(三)能力偏弱不敢实践„„„„„„„„„„„„„„„„„„„„„„„„4

三、教学态度的培养„„„„„„„„„„„„„„„„„„„„„„„„„„4

(一)教师要用情感呵护学生„„„„„„„„„„„„„„„„„„„„„„5

(二)教师要有责任教好学生„„„„„„„„„„„„„„„„„„„„„„5

(三)教师要以互动引领学生„„„„„„„„„„„„„„„„„„„„„„5

四、教学风格的教养 „„„„„„„„„„„„„„„„„„„„„„„„„„„7

(一)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7

(二)塑造全面的能力素质„„„„„„„„„„„„„„„„„„„„„„„7

(三)训练过硬的自我控制能力„„„„„„„„„„„„„„„„„„„„„8 参考文献„„„„„„„„„„„„„„„„„„„„„„„„„„„„„„„„8 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内容摘要: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期长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以及学生的人生成长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教学态度与风格对学生的影响和如何培养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等四个方面进行阐释,以进一步理清二者的关系,从而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态度以及教学风格的形成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教师;教学态度;教学风格;影响;学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而学生时代是人生成功与否和对社会作出贡献大小的最重要时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教师不仅是教学目的的贯彻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且还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学习环境的创造者。所以,能否把学生培养成才,关键因素是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具有良好的教学态度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就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会对学生的人格特性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教学态度的影响

俗话说,态度决定行为,教师有个好的教学态度会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学习的意愿,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其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者。反之,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好,则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不良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不重小节,为人师表形象树得不牢

细节决定成败,古之成大事者,均从小节和细节做起。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有渊博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从一点一滴小节做起。对学生而言,从小学到大学,是一个不断从模仿到成熟的过程,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学就师从仪表整洁、做事稳重、有诺必行、亲善待人的教师,长大后他也一定会有很好的表现。反之,如果教师身穿奇装异服,头发蓬乱,经常迟到早退,上课态度看情绪,经常喜怒无常,不但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教师的形象在学生中大打扣折,甚至会对未来产生迷茫。

(二)不思进取,教书育人功能发挥不好

要胜任教学工作,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必须有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崇敬。如果教师不安心工作,不认真备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简单,对学生接受知识漠不关心,不注重自身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做“一桶水不满,半桶水晃荡”的教师,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也就是一句空话。

(三)不严教风,良师益友称号名不符实

“教风”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良好作风。良好的教风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和管理严格要求,要治学严谨和诲人不倦,热情关心学生的,对学生怀有真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身作则影响学生。现实中有的教师上课不管课堂纪律,你玩你的,我讲我的,下课铃一响就拍屁股走人,这根本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学生当时可能会觉得这位教师不严,是个好教师,一旦影响了学生的前途命运,他会恨你一辈子的。同样,在学生中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搞厚此薄彼之分,势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损害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产生恶性循环。

二、教学风格的影响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合自已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表现,[1]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很多,不同的教师个体、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构成了教师教学风格独特的因素。不良影响大体表现如下:

(一)个性张扬影响效果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它和所有的艺术一样,需要用心用情去雕琢每一个细节,展现一种独特的智慧。于是我们有的教师就把这种艺术和歌舞、绘画、文学创作等艺术等同起来,在课堂上表现的如同大众艺术一样的极度张扬的个性,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能力水平,以博得领导和学生的赞赏。其实这种个性的张扬是适得其反的,因为教 学不是张扬自我个性,而是融合群体个性。也就是要把教师的独特个性融合到不同个性的孩子群体之中,让自己的个性淹没在孩子们的个性之中,让孩子们的不同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真正的教学艺术不在于教师才情的展示,而在于对孩子们的“生命个性的呵护与培育”[2]。所以,“教学风格”并不等同于“个人艺术风格”。教师的语言、学养、气质等等虽然深深地影响教师的教学风格,但我们不能把这些个人素养简单地认同为“教学风格”。我们时常能听到有老师说“这节课学生基础太差了”“孩子们一点也不配合我”这些埋怨孩子的话,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在一些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才情飞扬,但孩子们却显得无所适从、无动于衷。如果我们在追求教学艺术提升的过程中,把个人的风格看得太重,一味地张扬自我,也许我们的课堂能够打动评委的心,赢取教授的频频颔首,博得听课老师的阵阵喝彩,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回首一望的时候,才发觉孩子们不见了,就好像一个牧羊人,身后跟着的不再是可爱的羊群,而是牛群、马群和狼群。

(二)教龄过长产生惰性

教学风格是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创新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有的教师随着教龄的增长,工作上容易产生惰性,对教学风格不研究、不思考、不创新,对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依然沿用老的教学风格,使学生感觉听得不过瘾,对此课产生不了吸引力。久而久之,不但教师在学生心目的印象大打折扣,而且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成长进步。

(三)能力偏弱不敢实践

在教学队伍中,能力水平肯定是会参差不齐的,对有些能力水平偏弱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敢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怕搞不好会在同事和同学中丢脸。于是只能采取保守和执行的态度,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有的甚至就照着教学参考书读,课堂气氛根本无法活跃。其实,能力素质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积累的,只有大胆地试,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教学,即使“出点丑”又有何防?

三、教学态度的培养

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的变化。因此,培养良好的教学态度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一)教师要用情感呵护学生

情感是一种力量,它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心理催化的作用[3]。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喜欢哪一位老师,就会对这位老师所担任的课程感兴趣;不喜欢哪一位老师,就偏不好好学习他所教的课。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是一种感情迁移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无论性格多么怪、多么偏激的学生,要能随时注意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尽可能发现其在学习方面的闪光点。要有把学生当成自己子女或弟弟妹妹来培养的态度,试想想,你的子女或弟弟妹妹表现再差、长得再丑、成绩再不好,你会嫌弃吗?你一定会想法设方地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把这种劲头对待自己的学生,还有教不好的学生吗?

(二)教师要有责任教好学生

学生可塑性很大,就智力而言差异并不悬殊,更何况还存在着不可忽略的非智力因素呢?作为一个教师有责任教好每一个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差生,绝不要把他们当作包袱,不鄙视他们,不放弃他们。要对这些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认认真真摸底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爱好、周围的环境、与人交往、学习的习惯、掉队的原因、困难所在都摸得清清楚楚,然后区别对待,个别帮助。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如果你在学生时代是个差生,老师鄙视你、不管你,你会是什么感受?这样一想,我们教师的心情就会豁然开朗,就会有责任有义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

(三)教师要以互动引领学生

教学过程是社会互动过程。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这个小社会中的态度和行为制导着它的气氛。比如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表情、手势和体态等,既可以使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协调融洽,也可以使课堂气氛拘谨刻板、冷漠紧张;教师有气无力,学生往往也就无精打采。正如美国洛杉矶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所说,人的烦恼情绪像感冒一样会“传染”。原本心情舒畅、开朗的人与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相处不久也会变成一个沮丧的人。也正因为情绪能相互“传染”,有的教师便“杀鸡给猴看”。他们把课堂管理仅仅当作是控制和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或消极行为,教师往往主宰了课堂的一切,学生无丝毫自由可言。其实,冷 漠的表情、苛刻的言辞、严厉的训斥和冷酷的体罚只能带来表面上的严肃或鸦雀无声,而实际上,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呆若木鸡、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经验丰富的老师善于理解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的一举一动明察秋毫,并善于通过合适的态度、行为和合理的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和每一个教学活动。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简短的提问、一种看似不经意的表情都能给学生以适时的提醒、恰到好处的点拨和积极的引导。在这里看不到师生之间的僵局,听不到教师的训斥,师生热情饱满,配合默契,气氛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沉闷。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积极有效。可见,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必然会给课堂气氛带上某种色彩,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区”一旦形成,往往能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甚至不同教师不同的课堂、同一教师不同的课堂活动都可能被同样的“气氛区”所笼罩。教学氛围的“宽松”与“不宽松”,“民主”与“不民主”,仅仅一字之差。但是,这个差别却对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参与方式,参与频率和效果,对学习的体验、对教师的体验和对学校的体验都有很大影响。同时,教学过程是师生心理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要诱因。有人对此作过调查发现,最富激励作用的学习诱因是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如果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愿望,并使之处于某种定势状态,师生心理也处于良性互动状态。而处于定势状态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愿望是构成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主要靠教师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旦形成,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了条件。积极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向明确,参与意识增强且能维持较长的时间。随着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发展,积极进取的学业成就动机也就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而学业成就动机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活动本身的有效性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起着驱动和导向作用,对于正在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着组织和协调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相反,如果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让学生体验到的只是压抑、害怕和苦恼,学生对学习就会缺乏热情,消极被动,穷于应付,学生心里想的恐怕只是如何尽快摆脱这种让他讨厌的环境。综上所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创造力的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培养,思想品德的形成,乃至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风格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师不容忽视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应为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培养良好的教学风格而积极努力。

(一)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个出类拔萃的具有优秀职业道德的教师,他应该是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严格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如果教师长期以一种献身精神主宰自己,其教学风格必然是良好的。相反,如果仅有本专业足够的理论和基本知识,却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肯定是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因此,我们应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必须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了教好学生,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我们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探索新的领域,才有可能业精于教学目的的深刻领会,教学内容的合理处理,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知识和技能的科学传授。

(二)塑造全面的能力素质

我们要有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方面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掌握教学规律,熟悉教学过程,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逐步提高自己在教学方面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善于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通过对学生情绪、课堂表现、作业、考试等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掌握教学状况,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才能,预知自己的工作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及产生的效果[4]。在语言文字与逻辑修养方面,教师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遣词造句语法正确,用语规范;简明扼要,连贯流利,具有表现力;语速语调适宜,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生动逼真,形象风趣,具有感染力;善于逻辑推理,合理运用科学语言,善于用符号、公式、图表完整表达内容和概念,具有说服力;文字书写流利,板书规范,图文并茂。在基本技能方面,不同专业教师有所不同,一般应能自己动手制作简单教具,对必要的教学 仪器,模型会操作使用,演算熟练,计算准确,对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应能开出实验课。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合理组织教学过程,设计好各教学环节,并能付诸实施;善于激发学生想象力,开拓思路积极思维,掌握各种教学方法,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选择适时而恰当的教学方法;机智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然事件及棘手问题。

(三)训练过硬的自我控制能力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教学心境。在良好的教学心境下,教师就会专心致志,思路开阔敏捷,语言流利,情绪饱满,遇事不惊,处事冷静有方。同时教师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也会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使课堂活跃,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相反,教师在不良的心境下,就会情绪沮丧,思路紊乱,毫无生气,有的教师失控甚至讲述与教学无关的琐事,不恰当地渲泄自己的感情,对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处理失当,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原来设想的教学计划很难实施。教师要从心理上加强锻炼,以事业心、责任感来约束自己,只要有健康的心理,才会创造良好的教学心境[5]。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科学性与艺术性溶为一体的标志。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每个教师肩上的责任更大,因此,为了我们的崇高事业和理想,必须不断的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 李如密.教学风格的内涵及载体[J].上海教育科研,2002,(4): 41-44.[2] 卢真金,教学艺术风格发微[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1,(2)[3] 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 南京出版社 1994年版

篇6: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

摘要:

教学风格是教学经验的一种外显性表现,是一种相对稳定并且规范的稳定性表现。在当前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更加需要数学教师展现自我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上的独特运作方式,是教师教学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学习习惯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巩固和发展最终达到的一种稳定的状态,并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本文分析了理智型、情感型、自然型、幽默型、技巧型五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关于教学风格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教师教学风格;小学生;学习习惯

一、对教师教学风格及学习习惯的理解

教师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是教师教学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教学风格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方式、品德、学习习惯等都有着言传身教及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受益终生,而差的劣的学习习惯则会阻碍学生的发展。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养成了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根就难多了。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会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有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孩子要想学会学习并且学得好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通过研究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教学风格会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差的劣的教学风格则会阻碍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会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往不好的方向发展。通过分析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更深地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进行及时的改正调整,使教师的教学风格更加合理、更加完整、更加符合学生的要 求,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再者,通过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逐步形成一个有关于“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的理论体系,对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参考性,使教师的工作效率及效益进一步得到提高和提升。

二、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通过对小学不同年级课堂教学的观察,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科任教师的交谈后,最终从课前、课堂、复习及作业三方面分析了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一)小学生课前学习习惯的现状。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是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准备是课堂学习的基础,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的,是成功的前提。然而从实际调查发现课前准备情况经常出现如下场景,一:有不少小学生根本无学习计划,对于执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将学习计划流于形式。同时,小学生的预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缺乏经常性。二:预备铃响过以后,许多学生仍在说笑打闹,不能安静下来;三:部分学生不迅速进教室,不准备学习用品;四:少数学生刚上课就请假上厕所。

(二)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现状。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而良好认真听讲的习惯直接将影响学生听课的效果。但是在课堂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一: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开小差,没认真听所以跟不上老师的步伐,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故意捣乱课堂秩序;二:有些学生不善于思考,缺乏质疑,不敢举手发言,只是一味的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三:还有些学生坐姿不端正,写字姿势不规范,没写规范字不用普通话,没用学习工具画线、图形,没记笔记等。

(三)小学生复习及作业习惯的现状。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新学习的知识若不及时巩固就会忘的很快,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不及时复习等过一段时间后就基本上忘光了。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只有少数小学生能够坚持每天复习;第二:有些学生平时做作业前不注意复习知识,做不到当天学到的内容当天消化理解,常轻易放过课 2 上没有解决的问题,致使盲目地去完成作业,甚至还存在少部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第三:部分学生做完作业后没再认真检查一遍;第四:有些学生缺乏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没有认识到做作业的意义,存在抄袭现象。

三、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其价值观念,对教学过程的诸多元素(如知识、教师、学生和方法等)的偏好和习惯化的方式。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于教师对各种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

现代课堂教学风格大致可以分为理智型教学风格、情感型教学风格、自然型教学风格、幽默型教学风格、技巧型教学风格这五种,每一种教学风格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不同种类的教学风格将会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同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理智型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理智型教学风格对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有重要的影响。这种教学风格主要表现在,教师讲课清楚明晰,层次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论证严密,比较注重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这类教师的教学以理服人,能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用理智控制课堂的进程,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随机应变、发展创新、寓情趣于道理之中。

学生通过听教师的讲授,不仅学到知识,也受到思维的训练,还受到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的熏陶和感染。这类教学风格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不惧困难、沉着冷静、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达到上课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做笔记的学习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及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富有逻辑性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课后积极探索延伸自己未知的知识领域的学习习惯。

但是,教师在课堂中不注意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学语言缺乏生动性,教学组织形式也缺乏灵活多样性。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调动不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容易产生“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非自主学习习惯。

一般来说,在数学等学科的课堂教学,采用这种风格的教师相对多一些。

(二)情感型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情感型教学风格对培养学生勇于发言、敢于想象的学习习惯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类教学风格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感情充沛,富有激情,讲到动情之处,往往情绪高涨,慷慨激昂,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师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师生之间在理解、沟通的前提下,共同营造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探索的浓烈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教师引导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训练价值,还包括人格、情感及世界观的陶冶价值。这类教学风格不但有助于学生养成勇于发言、大胆想象、大胆猜想的学习习惯。还可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拓宽阔深自己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养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并且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但是,这种类型的教师常会成为“班妈”,使学生过于依懒当天课上的掌握而忽略课下自己复习巩固,不易形成及时复习巩固的良好习惯。同时,这类教学风格缺乏一定的理性及严谨的逻辑,学生不易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这对形成“预习——听课——复习——作业”中完整的学习习惯有一定不良影响。

一般来说,在语文等学科的课堂教学,采用这类风格的教师相对多一些。

(三)自然型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自然型教学风格对培养学生写规范字、做笔记的学习习惯产生重要影响。这种教学风格主要特点是,教师讲课亲切自然,朴实无素,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讲究板书。师生之间在一种平等、民主、协作、和谐的气氛下,进行默默地情感交流,将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中,学生在静静的思考、默默地首肯中获得知识。这类教学风格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做笔记不但条理清楚明白而且字迹工整漂亮的学习习惯,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踏实,严于律己,一丝不苟,扎实基本功的学习习惯,学生也往往形成了一种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但是有时这种教学风格会使学生养成优柔寡断、不爱思考、死记硬背、保守的学习习惯。

(四)幽默型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幽默型教学风格对培养学生劳逸结合、乐爱学习的学习习惯产生重要影响。幽默型教学风格此类教学风格所体现的最大特点是,教师讲课形象生动,表情丰 4 富,易于理解,语言诙谐,富有哲理。听这样的教师讲课,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获得人生的启迪,获得心智的训练,变机械学习、被动模仿为心领神会、主动思考。这类教学风格往往有助于学生养成劳逸结合、寓学于乐的高效率学习习惯,它能改变以往学生那种埋头苦学可效果却往往不理想的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善和提升,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益,是一种值得着力陶铸和追求的教学风格。

(五)技巧型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技巧型教学风格对培养学生灵活应变、归纳整理、掌握有效学习策略的学习习惯产生重要影响。这类教学风格主要表现在,教师讲课精于教学的技巧,各种教学方法、技巧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透彻了解及对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和对知识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这类教学风格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转换,是一种追求高效率的教学风格,是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所实施和追求的一种境界。此类教学风格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该学什么、那里是重点难点,往往自学能力较高,阅读能力较强,拥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

每一类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有利也有弊。而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要从改善教师的教学风格入手。

四、教师教学风格的有效改善措施

(一)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要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有效地改善教师教学风格,革新以往单一而局限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现代社会提倡一元多样化的新理念,教师也应不断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不固守于一个模式,要在基本主导教学风格的前提下,集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为一体,注意风格的多侧面发展。所谓“不离其宗,但要万变”。这样以其丰富性去适应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多种矛盾及特点各异的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缺点,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增加知识储备,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使个体主导性教学风格更加丰满。

(二)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每一种教学风格都有其特点、结构、功能和适应范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风格,即体现多侧面发展。这里的教学客体包括:不同年 5 龄特点和不同学情的学生,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目标的教学环节等。教师要有的放矢,统筹安排,根据教学客体的特点,恰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风格。

上一篇:浑沌凿窍的原文和翻译下一篇:尽我所能,用心服务,让星光更加闪烁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