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使英语活起来

2024-04-29

生本教育使英语活起来(精选10篇)

篇1:生本教育使英语活起来

生本课堂让英语教学活起来

崔艳

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随着生本教育课题在我校的不断深入,我对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我认为,若将生本教育更好的融入到我校的英语教学模式中,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大放异彩。

自我校开展“生本教育”实验以来,我主动学习,同时也听了不少生本实验课。生本教育带给我惊喜、欢乐与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胜过这期间的困惑。通过学习生本教育理念,我豁然开朗。我们原来的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学模式,只考虑到了自己的教,未考虑到学生的学,这是以教定学,学生的思维和表现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受到局限。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仍然不高,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仍未改变。

而生本教育指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要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我认识到师生关系并不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而应是一种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课外都应该彼此尊重、信任。同时,我校的一些同事正在开展生本教育实验,取得不错的效果。为此我也“蠢蠢欲动”,开始在我的课堂中进行生本实验。以下是我在英语课堂中对生本教育的点滴实践。

在生本教育中,“前置预习”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开头一炮,所以我非常注重学生的预习指导。只有做到以任务为导向,明确方向,预习才有效。尤其是英语课,“前置预习“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我通常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成立“英语学习小组”。生本教育认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具有学习的天性,他们喜爱讨论,也能够通过讨论深化对知识深度的认识。因此,“生本英语”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讨论的生本化。我一般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的原则灵活分组,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让每个组员明确各自职责。由于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少了盲目性与争吵,小组合作变得快乐而有效果。但要注意的是,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固定不变的,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的工作都有所了解、都会做,并且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过去,在学生接触一种新时态时,我们总是先把这种时态的定义、结构等滴水不漏的讲给学生,然后再举几个例句让学生理解。通过生本教育的学习,我认识到学生内在潜能的无可限量。于是,前不久在进行过去进行时的教学时,我尝试了一节生本教育的英语语法课。在学生前置预习十分充足的基础上,我在黑板上先例举了五个过去进行时的典型例句。然后由小组讨论过去进行时的含义、结构和时间指示词。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发言,小组间相互补充,最后得出了结论。更令我吃惊的是,有个小组还指出了要引起注意的地方。正因为学生自身主动的学,学生学得轻松,是“水到渠成”的感觉。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看似那么简单,却又蕴藏着深奥的哲理;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生本的英语课堂上,我把活动的空间交给了学生,把表现的机会还给了学生,极大地挖掘了学生内在的潜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表达能力、创造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自主地、快乐地学习,真正地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我愿意在“生本英语”中,做学生生命的“牧者”,去点燃学生学习的火把。

篇2:生本教育使英语活起来

活是变革的前提,活是创新的基础。迎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广大教师正在不断地学习新理念,尝试新方法,力求新突破,努力构建一个活生生的语文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法很值一试:

一、拓宽学习渠道,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在信息处于瞬息万变的二十一世纪,仅仅依靠几本教科书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打通渠道,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引进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让教学内容“活”起来。那么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呢?

其一,源于那多彩多姿的社会生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社会生活中凡是与人有关的活动都是语文学习的材料的资源。都能转化为语文学习的过程。如旅行、参观、访问、郊游等,无一不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所以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跨出校门,涉足社会,走进生活,融入自然。到工厂和实验室去参观,到街头去当宣传员,到乡间田头去干活,到名山大川去游览;从城市到乡间,从喧嚣的生产车间到寂静的图书馆,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

其二:源于那浩如烟海的人文文化。走进名家,研读经典。这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能使学生大开眼界,兴趣倍增,由厌学语文转而爱学语文。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物质条件,解决学生“无米”的问题。比如订一些报纸杂志,办一个班级图书角,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图书室看书等。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科学指导,每次阅读什么,阅读多少,怎么阅读,都要有“量”的规定和“质”的要求。

二、采取多种手段,让教学方法活起来

教学有方,教无定法,灵活多变是教学方法的生命。选择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吸引学生激活课堂。不管你的方法有多好,只要一成定例,就会令人乏味,束缚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上必须从实际出发,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其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文而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入选文章一般体现出体裁的多样性,有散文、诗词;有简单的说明文,有长篇小说的缩写及文言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

其二,教学方法选择要因人而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就教师而言,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学会“藏拙”。长于朗读,在“听取蛙声一片”中让学生汲取信息,体会感悟,提高技能,获得美的享受;精于写作的,要写下水作文,现身说法,给学生当好示范;善于诱导的,要巧设疑问,引生入胜„„就学生而言,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能力、个性、特长及优缺点等。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三、转变教师角色,让师生双方活起来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不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就自作主张;教师促进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我们所希望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

其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唯我独尊,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答对的,我们要给予肯定;答得有创见的,我们就要给予鼓励表扬;想得比老师还要高明的,我们则虚心听取。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的朋友。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才能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营造出活泼的课堂气氛。

其二,呵护学生的灵性。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某位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答案不符时,往往会遭到老师地责备,甚至有些学生的大胆想法会被老师认为是无稽之谈。这样的处理方法对学生来说无非是“当头一棒”,大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日积月累,会使我们的教学失去活力,学生失去灵性。如有位老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成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认为是胡说八道。这个老师的做法令人悲哀。唯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地打击了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真的因此少了一位诗人。因此,我们要处处为学生着想,当他们有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当他们有发现时,要给予肯定。当他们遇到挫折时,要给予帮助。要让学生觉得你是可以信赖的人,是可以倾诉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话可说,甚至无话不说。

课程改革呼唤全新的语文教学,只有让我们行动起来,多作尝试,敢于标新立异,才能推动语文教学的变革。

篇3:使英语课堂“活起来”

一、师本化教材,使教学内容活起来面对英语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式

为了使英语教育与国际接轨,真正面向世界、面向来来、面向现代化,从而树立与时惧进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寻求最佳方法。现行的英语教学中确实有些不协调的现象。好些教师就根据教材的内容,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有时往往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不能将最新的、有用的、教科书中没有的内容教给学生,导致教学缺乏弹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一方面要选择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有时代特色的新教材;一方面重新审视现行教材,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和整合,使之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比如说在讲述动物的时候,我总觉的还有一些更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东西,所以,在教材以外,安排了这样的一段对话:T:Do youlike watching TV?通常情况下,学生会这样回答:S:Yes,I doT:Which TV programe(学一个生词)do you like? s:I like……这时学生情绪高涨,争着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T:Thenwhich TV programe do you like best?Which is your favourite TVprogramme?学生中目然会有:I like the Ammal World/AnimaPlanet.然后让学生两个或四个进行交流,限定时间,我给他们两种形式挑选:对话或模仿动物的动作、神态和叫声,让同学猜出动物的名称。这下学生可来劲了,有上台来表演大象、鸭子等等,表演结束后,我带领学生评出最佳表演者,一致公认扮演狗熊的李刚不仅把狗熊的动作表演的惟妙惟肖而且把狗熊不吃死动物的习性也用言语告诉同学们。

二、复习

由于学生中存在着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能力不同的情况,结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机会,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复习内容各不相同,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由刚开始时的抄写,逐步会归纳,到会简单的运用,会对所学的内容提出问题,老师抓住时机进行鼓励和表扬。一旦当学生有了发现问题、录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切身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能对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能力基础。

三、作业

作业不是教学内容的翻版,而是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作业可分为必做和选做等形式。必做的作业一定要少而精,并及时反馈;选做的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提供相关的作业;作业形式有书面的、口头的,与partner讨论完成的。机械性的抄写作业、使学生厌倦的作业尽量少布置或不布置。取而代之的,可以是几个同学一起排练对话、讲英语故事,编英语课本剧、办英语小报,举办脱口秀等。实践证明学生非常乐意完成这些作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克服布置作业的随意性。

四、注重过程,使评价活起来通过评价激励学生

让他们从评价中看到成绩,看到光明,增强信心,使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成就感”,并进而产生“动力感”,形成良好循环。同时让学生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总结“学法”的经验和规律,提高学习效果。我注意每次表扬有进步的同学(那怕是某方面的点滴进步),这比表扬好的同学更重要,使学生从怕到不怕。因此,评价的设计,特别是难易程度的控制与拓潜息息相关。教师必须认真设计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时机,并让学生掌握评估标准,这将有助于拓潜的发展。

五、交际活动,使语言活起来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课堂语言交际活动的机会

组织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英语课外活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手段,教学活动化,活动交际化。师生之间,特点是生生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在活动型教学中,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位在:

1.培养学生对使用英语进行活动和交流的乐趣和兴趣;2.形成正确标准的语音语调;3.掌握一定量的词汇;4.能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5.初步了解中英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英语文化的特点;6.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扎实的基础。(OhIt’s dead.I don’t want to eat it.)使很多不了解熊还有这一习性的同学又增加知识。每每有这样的操练。总觉时间不够,因为想说、想表演的学生太多。在单元整理时,围绕动物这一中心,引导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电视上看到的、生活中见到的,进行归纳,让学生对动物这一方面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六、精心准备,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学过程,实际是知识能力的传授、转化过程,是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的统一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因素组成的曼杂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如何组成、排列,就涉及到如何设计教学过程结构,也就是教学模式的问题。不同的教学结构会使教学过程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探讨、研究教学模式实际是探讨教学过程结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我们提出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绝不只是简单的一个教学方法的改变,一个教学手段的变化,因为单因素的改革效果是有限的。优化课堂教学,需要多种因素共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优化效果,产生更理想的教育功能。

篇4:如何使初中英语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初中英语;导入艺术;角色扮演

我们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才能使英语课堂焕发无限生机和活力,使其真正地“活”起来呢?下面,本文就从以下两方面,对此论题进行阐述。

一、讲究新课导入艺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环节,我们应该对此环节给予高度重视,争取在上课一开始,就使课堂气氛变得积极活跃起来,并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比如,在学习“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这一单元时,一上课,我就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投影屏幕上呈现出了多个世界著名景点的图片,如The Great Wall,Mount Fuji,Japan,Pyramids,Egypt,Effiel Tower,France.等等,并提出了以下这个问题: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Why?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并提出和学生生活接近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兴致勃勃、热情高涨地投入。

二、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好动、好奇,且善于表现和模仿,所以,我们就可将角色扮演活动引用到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此既能增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实践能力。

比如,在学习“I’d like some noodles”这一单元时,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本单元的单词和句型后,我们就可在班里依次选取几名学生,让他们把教室想象成餐厅,进行餐厅点餐模拟活动,其中一名学生扮演服务员,其他学生扮演顾客,然后运用本单元重点句型如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I’d like beef and tomato noodles,please./ What size bowl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I’d like a large bowl of noodles,please.进行餐厅点餐的对话演练活动,如此富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活动形式,立即激起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也使以往沉闷呆板的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改变以往呆板沉闷的初中英语教学课堂,让它“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变得真正爱学英语、喜欢学英语。

参考文献:

篇5:《要使知识“活起来”》读后感

《要使知识“活起来”》读后感

课余,读了《教育思想经典――给教师的建议》,我不禁掩卷深思。书中所写文章,篇篇都有新意:新的观点,新的做法,新的语言。篇篇给我以启迪。真是受益匪浅。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似乎形成了这么一种惯例: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这种观点迫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 先进教师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去获取新的知识。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我感到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任务更加艰巨,应该教给学生的知识要“活起来”。努力作到,使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要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活起来,在急速发展的、经常不断的精神财富的交流中活起来。从教学一开始,词就成为儿童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更确切地说,这就是通过思维而表达和反映出来的周围的现实世界。这个世界不断地以其越来越多的、在儿童入学以前所不了解的新方面展现在他的面前。儿童借助观察、借助生活的直观、借助词而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最初的、也许是最宽大的步伐。如果不愿意使知识变成僵死的、不能活动的重物,以免它阻碍儿童在认识的阶梯上继续前进,那么你就要使词成为儿童创作的工具之一。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居首位的,不应是背诵,而是借助词来进行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极其细微的差别,深入思考这些细微差别。平时,曾经观察到或者从老师们那里听到过:儿童对老师的话抱着冷漠的态度,怎么也不能打动他,点燃不起他眼睛里的渴求认识的火花。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这种缺陷的原因所在:如果词不是作为创作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背诵、接受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不用词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变得对词缺乏领会力你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险一样防止这种冷漠态度,防止儿童那种黯然失色的目光。你要把生动的、使人心情激动的词装进儿童的意识。在装进去以后,还得操心,不要使它变成一支干枯的花朵,而是像一只离巢飞出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丽。 学习后,体会最深的还有一点,就是要更新观念。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唯一内容的狭隘的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推荐课外阅读内容,或开展各种形式的练笔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的理论修养,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与时俱进、创一流业绩的不懈追求,永葆教育者的青春。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学习,以求师生共进,教学相长。

篇6:要使知识活起来读后感

“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

在许多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这么一种惯例: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这种观点迫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

苏大师在这里批判了“有应试能力”并非是真正的好学生、有能力的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用知识,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工具,要依据所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多学习,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让学生激情飞扬,让知识“活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苏大师提出: 怎样才能做到使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呢 ? 这里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 获取知识 ―― 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发现因果联系及其他各种联系。这就意味着解决疑问。

然后苏大师以怎样备课、怎样讲课来指引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对教材进行一番思考,要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即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而疑问本身就是一种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 在讲课过程中,要在那些各种思想相互交叉、纠缠、碰头的“交集点”上,即意义联系的地方,特别注意监视学生的脑力劳动。并且提出

教师应当以这些或那样的方式进行检查:我是否把要给予他们的全部东西,都带到了这个点上?当我教给学生新知识的时候,他们是从“知识仓库”的哪些角落里提取和利用自己的储备的?

反复思考苏大师的话,()和我们现在提出的“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去?你确信你把孩子带到那里了吗?”是颇有相似之处的。备好课、上好课是前提,最终的目的是运用。“你把学生带到那里了吗?”不是通过试卷来说话、来验证,而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篇7:作文:要使知识“活起来”读后感

要使知识“活起来”读后感

新街小学 周斐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51条:要使知识“活起来”。文中说到: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当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们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就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学习成了一件乏味的事情。

在音乐课教学中,我也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们对于学歌很感兴趣,但是如果乐理知识占据时间多了,孩子们就有点心不在焉了,一下子兴致低了下去。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学歌那么的吸引孩子而一到乐理知识就无兴趣了呢?在课堂上我们没有抓住乐理知识的“交集点”,去引领孩子们,而是把知识变成了教授的“死东西”。因此他们就失去了兴趣。

那么在音乐课上,我们要怎么让学生学习乐理知识也“活起来”呢?我想,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一堂课既要考虑其多样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有序性,所以课堂活动要做到富于变化,在音乐的轻松环境中让孩子们轻松的掌握乐理知识。可以插入一些有关乐理知识的活动,让他们在参加活动、学歌的`同时自己体会到一种无形却又必须存在的东西――乐理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达到教学的目的。

篇8:生本教育使英语活起来

一、情境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

在英语语法教学课堂中, 教师首先应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消除学生的学习英语的恐惧感, 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说, 教师不妨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 给学生讲解英语语法。比如说, 布置课堂教学场景:在进行一种语法讲解时, 让学生扮演英语语句中出现的一些事物, 让语句变得生动化;还可以在黑板上运用绘画的方式画解所要讲的知识点。如此一来, 英语语法就显得更加可亲, 让学生更喜欢观阅思考。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用表演的方式把英语课文表现出来,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记忆英语语句, 另一方面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 与大家一起进行学习。

二、在英语语法课堂教学中插入一些趣味

(一) 巧妙运用话题教学

在教师对某种语法讲解过后,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点, 可以在课堂上巧妙地插入一些话题, 让学生进行语法练习。比如说教师讲完了过去时, 就可以抛出一个话题:你昨天做了什么?昨天做了什么就是过去时, 那么学生在用英语表达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一点。所以说所要插入的话题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而已。在真实问题的表达实践中锻炼所学的英语语法, 更加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所学语法的注意点。

(二) 进行课堂小游戏

初中生往往都很活泼好动, 英语语法本身就比较死板固定, 如果学生再只是单纯地听教师讲解, 就使英语语法更加没有生机趣味性了。所以, 教师可以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插入一些英语小游戏, 让英语语法教学变得“活”起来, 更让学生“活”起来, 在玩耍中学习, 有意义的玩耍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比如说:可以开展小组比赛。教师说一句英语, 学生从中找出语法错误的地方, 哪个小组找出的错误多, 那么哪个小组就获胜。这样一来,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小组活动可以带动个人的兴趣, 在竞赛中学习, 相信会取得更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三) 多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语法训练

在英语语法中, 学生会容易越学越糊涂, 因为有很多的语法是相似的, 但是它们却有着不同的用处, 所以在运用的时候会选择不当造成错误。那么, 教师就应该多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学生的英语语法进行训练。这样加以练习, 学生便能够充分理解这些语法, 即使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也可以在重点的训练中牢记它们的不同用处。所以, 面对相似的语法知识点, 教师一定要讲解清晰, 让学生理清头绪。

三、给学生布置适量的语法任务

教学要有目标, 学生学习更应有目标。语法的记忆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理解记忆的, 如果只是靠课堂教师的讲解, 学生是不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的, 所以教师在课下要给学生布置适量的课下作业。比如说在讲完某一语法的时候, 就应当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将本节课所讲的语法理清, 写在笔记本上。该语法的特征、需要注意点、难点以及与其相似的语法都应该理清之后记载下来, 以便日后复习, 也更是加强了记忆。比如说, 学习了“Can”的用法后, 教师就可以布置任务给学生, 让学生写出一定量的该形式语句。另外, 课下多观看英语视频也是必要的。总之, 英语语法的练习是需要多加积累的, 要运用正确的方法长久坚持下去。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动学习性

在很多的时候,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 多给“小老师”提供机会

每个班都会有学得比较快的学生, 在教师讲完所要讲解的知识点后, 不妨选择几位已经学会的学生再给其他学生讲一遍。这样,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而且, 学生与学生的思维比较相近, 也许在教师讲的时候有些学生对某些知识点会比较模糊, 而在“小老师”用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讲解之后, 那么不太懂的学生就茅塞顿开了, 如此一来正是一举多得。所以, 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这样, 一些没有上台讲过课的学生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学生可以在相互竞争、比赛中进步。

(二) 小组合作表演

小组合作也是教学中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组, 提出一个问题让各小组进行讨论研究, 最后以小组的形式上台讲解。在小组合作中, 往往可以充分调动个人的活跃性, 为了小组的荣誉而更加努力。并且, 小组是由不同的学生组成的, 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 难免有的学生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 小组成员便可以相互帮助, 学习他人正确的地方, 改正自己错误之处。

(三) 让学生自己归纳学习内容

在一堂教学结束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这样一来, 可以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 有压力才有动力, 才能在课堂上更为用心地听课, 避免学生上课走神情况的发生。而且, 这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一种方法。所以, 教师应该让学生慢慢学会自己总结归纳学习内容。

篇9:生本教育让机械制图教学活起来

生本教育思想主要有这样的一些特点:1,学习的开放性。生本教育的开放性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开放,而且包括课外的开放。2,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生本课堂鼓励学生对问题、任务进行探索和解决,因此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实践能力和合作性。3,知识的持续性。生本教育主张自主探究,学生在讨论、实践、探索过程中与其他人一起归纳、推理、总结,得到知识,所以新旧知识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很好的持续性。

二、生本教育指导《机械制图》的教学实践

《机械制图》是以正投影法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规定为基础,研究机械图样的绘制和识读。职校的学生由于文化基础比较差等各方面原因,对于这门专业基础课往往学而不精、学而不深。这就会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对照生本教育的教学思想,我们进行了如下的一些实践。

1,教学资源的扩展

对于师本教育而言,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其中以教师以往的经验知识和人格因素、教材的教学内容以及配套的教学设备或课件等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这样的教学受到教师个人对知识理解的限制和约束,而学生则往往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

而生本教育体系除了把上面所述的要素作为教学资源外,更将学生视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先天自然、学习热情、学习经验和既有知识都是教学资源,并且是最大的教学资源”。正是基于学生是教学资源这样一种观念,生本教育体系提出了“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观。

就《机械制图》教学来说,一开始就是制图的国家标准,强调图纸的幅面和格式、比例、字体、图线、尺寸标注等都应按国家标准的规定来严格执行。但是这些内容对于刚接触制图的职校学生来说,往往是很陌生的,所以我们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例如,教师首先给出若干张机械图样。作为进行交流的技术文件,请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一一说出有哪些是必须要规定和统一的——有的学生说个人的自由体文字不便于别人识别,需要统一,道出了字体的规定;有的学生讨论后说图纸最好能像我们的作业本一样格式一致,便于管理,说出了图纸的幅面和格式:有的学生说最好画出的图能一目了然地代表我们看到的东西的大小,还有的人说那么那些很大的和很小的零件怎么办呢?这样自然就涉及比例的问题。大家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对国标的规定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教师依靠学生自己的探究和感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学生利用直接认识的方式来学习间接经验效果明显。

2,教学方式的宽泛

生本教育的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作为手段的“教”不应局限于课堂上的传授与指导,还要从更高的教学起点来看待教学,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从事教学。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生本教育主张课内外衔接,把课内和课外统一起来,把书本和生活连接起来。

在我们实际的制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可以放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例如,学生学过平面图形的绘制后,教师可以先出几道有梯度的习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抄画,这样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差距,在完成的过程中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自己设计图纸来进行绘制,这样一来,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去探索、调查、查资料,研究绘制出了一张张有创意的平面图来。如有的画了电视台的图标、有的画了汽车、摩托车的简易图、还有的学生甚至画了家里面的一些农用器具等,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观察力和创造性,让他们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探究,把学习变成了一种趣事,而这一过程和结果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另外,生本教育也强调小组的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使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团队中得到解决。例如,在制图教学中,讲了三视图的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后,教师安排学生做根据实物模型画三视图的练习,这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个承上启下的难点,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规律解题。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把难点化解,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他们充分地针对实物讲解自己的看法,在不断地讨论、补充、修正的过程中最后由小组总结归纳出正确的三视图来,作为教师只是学生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讨论积极性的激发者。这样,学生人人参与讨论,讨论具体而充分,学生将知识积极地内化,由此掌握得更透彻、更牢固。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还可以将教学的现场从教室延伸到实训车间、企业、社会、网络……

3,教学评价的完善

教学离不开评价,而生本教育强调按照学科的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双向型考试方式来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它既重视对结果的评价,也重视对过程的评价,结果和过程两相结合,是生本教育的教学评价观。

在制图教学中,除了每次考试给予学生一个评价之外,我们还采取一种过程性的评价与之相结合,像以上所说的平面图形作业。在没有具体内容但有具体目的的情况下,用生活的实际去让学生完成题目,以此完成阶段评价。还有在学完零件图和装配图之后我们总要安排一次大作业来检验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掌握程度,这样的大作业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突出课程本身的生活化、职业化、合作化、研究化、多样化。让我们的学生有了一个自我展示、自我发挥、自我完善又自我检验的平台,虽然所用表达方式不同,答案也不一样,但整个过程可以很好地评价学生对制图教学的掌握程度。通过大作业,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综合性的提高,其中涉及的材料、工艺等问题又激发了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篇10:生本教育使英语活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引进“活水” 使课堂活起来

周 洲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4个方面提出要求外,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其他学科、学习生活及现代社会的内容,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母语既是我们思维的工具,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所以语文教学对于人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要求的知识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书本知识,还包括与实践广泛联系的文化背景信息;这种知识不仅包括相对静态的陈述性知识,还包括具体语境中的各种理解、领会、感悟、表述等能力。语文教学不仅要回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还要在生活与实践中,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力求做到重视具体语境的重建、重视生活中的感悟、注重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学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需要拓展性积累,更需要情感的投入,更需要以此为基础的验.“大语文教育”观念下的语文教育,它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开放式的思维与创造力发展,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要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时空;要将“活水”引入课堂,让课堂活起来。

一.提问的技巧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在所难免,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而各个学生由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往往会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提问是一门艺术,而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观点更是一门艺术,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慎重对待的问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去伪存真,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思路是什么,自己的观点错在什么地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观点,也能使学生明白这一类问题应从什么角度来思考研究。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甚至有的时候,学生的回答还可以对教师的答案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这样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相长。这是让学生的每一种观点都能得到充分展现的原因之一。

其二,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听、说等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听别人发言时,必须要抓住要领,充分领会其答案的主要意思,明白其他同学是从什么角度来回答的,以避免自己再回答时和别人重复;另外,学生还要用自己的言语将自己的意思充分表述出来。因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既要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又要避免重复,因此如何组织语句便显得比较重要,学生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如何来说。长期坚持,对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说的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

第三,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最主要一点便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上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3+X的考试模式的要求。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多角度分析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而多角度分析问题又是写材料作文所必需具备的一种能力,这样又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一旦在课堂中形成这种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观点的习惯,学生便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从其他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力图发现与众不同的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越是平凡中往往越蕴涵着伟大。只有从这些司空见惯的教学活动中抓起,才能切实达到发展素质,培养能力的要求,也才能真正培养出高水平,高层次的现代人。

二.表扬的艺术

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它,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养成守规范的好习惯。“表扬”作为一种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表扬是认同别人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在课堂中,有的受表扬的多一些,被人认同感、成功感容易满足,往往容易取得成绩;有的受批评多,特别是一部分缺点多的学生身上(缺点多的学生不等于差生,我们不妨借优秀生的称呼,称他们为“待优生”)极少获得表扬,久而久之,失去了上进心和自我认同感,缺乏自信心,在课堂上就活跃不起来。这时候,作为老师一定要注意拿起表扬这个有力的武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和自尊,使其注意力回到教学课堂上来,因为学生缺少的正是关爱与认同,表扬与奖励,效果往往不错,但是使用表扬与奖励,不能随意和盲目,不恰当的表扬,未必能强化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行为,抑制不良行为,同样也要讲求一定的技巧,否则,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三,情感的运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

[一]激发情感,以情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包括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恐惧和悲哀六种基本情绪,有激情、心境、热情三种方式,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教学。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热情。要上好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做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五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再者,写作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如“激动”是一种极平常的情感,但到底是什么感受,许多学生说 不清楚,表达时只能借助于“非常 4

”、“十分”之类的词来强调,如果借助一次比赛获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就会说出“心跳快”、“喘气急”、“忘记了一切”、“总也坐不住”、“禁不住笑”“老想找人说”等感受来。因此教师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指导随机观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总之,要多方面入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三,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渗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导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导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可采用朗读引发先声夺人,再补充人物及背景材料,增进了解,感情朗读《一月的哀思》,描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面,渲染气氛,以强烈的感情引发学生思考分析,文章的内容、感情、主题、写法就不难把握了。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 5

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三]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想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再者,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兴趣的激发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员的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激发兴趣对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即语文教、学的双赢策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切入口,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

我们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人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伊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则与此稍有不同,她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使学生如沐春风,既学到知识又乐趣无穷,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效果也是举国公认的。这些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我曾在教授龚自珍《病梅馆记》时,引用了他的《乙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和第一百二十五首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没想到诗中的两句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两句诗,特别是诗中的“人才”二字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同学们在讨论中很快地悟出了课文中“梅”的作用是喻人。课文采用的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之法。同时他们还举一反三,发现“文人画士”“好事者”的喻意,指的是统治阶级,„„总之一节课,学生完全体会了课文的主题,效果之好大出意外。教授《季氏将伐颛臾》时,我介绍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兴趣陡增。这节课大家非常认真,都努 7

力去体会孔子那宝贵的智慧。事实再次证明,从激发学习兴趣人手,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五,信息技术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

[一] 运用多媒体弄清文章篇章结构

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其思路是关键。例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并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放映录像的同时配乐(最好是古典音乐)朗诵课文,让学生在欣赏录像、聆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苏州园林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欣赏完录像之后,检查提问,然后由老师分析、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本文总分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的多样性。借助录像,让学生在大脑中留下苏州园林的美好画面,进而用较快 的时间清理本文的“脉胳”之所在。

[二]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由直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因而,在教学中运用投影或动画创设课文情景,能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并发展抽象思维-如《变色龙》一课,教学的重点是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那么,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出表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几处细节变化,如脱、穿大衣,并可以通过放映图片表现他表情的变化,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我还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扩展练习:假设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迎面遇见将军的哥哥,他们会说些什 8

么?要求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有的把将军的哥哥塑造成了一个爱占便宜的小人,有的把他塑造成了一个不讲理的蛮汉,也有的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正人君子——总而言之,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以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活水”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上一篇:校园禁烟教案下一篇:大学暑期思政课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