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暑期思政课实习报告

2024-04-29

大学暑期思政课实习报告(精选9篇)

篇1:大学暑期思政课实习报告

巨峰村土地纠纷问题调查分析及其对策

众所周知发展农村经济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而农村的稳定则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农村长大的孩子,对农村问题看得也很清楚。近年来,随着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的发放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对土地的热情日益增加。然而,相应的问题也陆续出现。据调查巨峰村2006~2010年四年间共发生民事纠纷案件100余件,其中涉及农村土地纠纷问题的就占总量的42%左右。由此可见,农村土地纠纷问题已日益突出。土地纠纷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导致农民和农民、农民和投资者之间的冲突,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影响社会稳定。解决农村土地纠纷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然而,要想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就必须对当前农村土地纠纷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此,本人利用暑期时间,走访村民对本村就土地纠纷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调研和深入的分析。

一、土地纠纷的类型

农村因土地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有现实工作中的不足;既有农民自身法制观念的淡薄,也有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薄弱。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

1.土地权属不清。长期以来,农村体制虽然相对稳定,但农村土地使用权模糊不清,管理不当,导致土地权属争议不断,而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料作为凭证,又给土地确权解决纠纷增加了困难。我八巨镇巨峰村原有土地2500余亩,据悉这些土地资源除极少数在土改时划归集体所有外,都是国有土地,但是使用权却从来没有明确过,加上部分私人私自买卖土地作为其谋利的工具,土地纠纷增多在所难免。以平整土地分田到户为例,就发生过土地纠纷,以至于至今仍有部分农民无地可种,剩余土地变成了一片荒野。

2.经济利益驱动,激化土地矛盾纠纷。随着因新农村建设步伐 1的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迅速发展,土地征用增多,土地价值凸显。土地补偿款纠纷也增多。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6条规定:“土地补偿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款等,数额有限,其它土地补偿款则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当然村集体应当依法进行合理支配和使用”这种现象在当今尤其严重。

3.依法用地观念差,越权发包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民依法用地的观念比较薄弱,不安国家规定合理使用,而是凭自己的意愿违反有关规定使用土地,给临地使用权造成侵害,由此引起纠纷。这种纠纷主要表现为宅基地和经营性土地,比重纠纷约占土地纠纷的40%左右。另外,有的村干部对集体土地的开发使用权缺乏科学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不落实,村委会或村民自作主张越权越级向外发包土地,由于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行使权利,因此产生土地纠纷。如我村民委员会在不经任何允许的情况下,将本村的一块土地转让给二巨煤矿使用,引起村民上访,后经政府级村民协调后才得以解决。

4.政府征地遗留问题得不到解决,诸如因兴建公路、大型厂矿建设等需要统一征收农民土地。本来,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是一件造福于民的好事,但政府征用农民土地后,却没有给农民合理的补偿,因此而引发土地纠纷。

5.因分家引发的纠纷。近年来,父母与子女、兄弟之间因分家引发土地纠纷也是一种形式。父母与子女、兄弟之间分家后,有的土地因分割过于零碎,不便于种植和经营;有的因分割不均,使一方当事人的利益遭受到损害,因此产生了土地纠纷。

6.因代耕代种引发土地纠纷。以前,不少农民弃田荒地,外出打工赚钱,既摞荒了土地,又不承担国家税费。村干部为使税赋不落空,让其它农户代耕代种,农户履行了税费义务。现在,原承包户回来,找代耕户要自己的承包地,而代耕户又以种种理由拒绝还给土地,由此双方发生纠纷。

二、化解土地纠纷的对策与建议

我认为处理农村土地纠纷,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按照“既尊重历史,又考虑现状”的原则,防止局部问题向全局转化、经济问题向政治问题转化,全力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

1.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解决土地纠纷问题,要充分认识解决农村土地纠纷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村民委员会等部门应力争从根本解决农村土地纠纷问题。

2.做好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和调处工作,积极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群众,及时排查矛盾纠纷及不稳定因素,对发现的苗头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范化解。

3.建立健全调解仲裁机构。建立和完善镇、村调解机构,选配有一定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员为调解员,同时要定期对调解员进行培训学习,以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的能力。对各类土地纠纷要本着坚持“尊重历史、面向现实、着眼未来、共同发展”和公平、公正的原则,引导当事人在互谅互让、诚实守信的基础上协商解决,及时、细心、妥善地处理好各类农村土地纠纷。

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和农民依法用地的意识。一要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尊重广大 农民的意愿,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违背法规,不以权谋私;二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有关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的规章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三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当出现矛盾纠纷的时候,村支两委正确引导农民依法解决问题,及时化解矛盾;四要加大农村普法和法制宣传的力度,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教育农民学会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

5.进一步加快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做好土地确权工作,是解决土地权属不清的关键。村民委员会因依照《土地承包法》将无人管理的地列入集体土地,禁止农民非法据为已有;也可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使无人管理的土地尽其所用,通过合法程序转让其使用权。对于村集体与村集体的土地权属纠纷,大多可以依据行政区的分界线确定,若未划分界线,双方应通过和解的方式和平解决。

6.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民把土地当作是养老、防老最主要的依托,即使丧失劳动能力或有其它就业渠道,仍然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权。因此,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养老保障体系等各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村的后顾之忧,也是减少土地纠纷、化解土地矛盾的一个良方。

三、深刻思考

通过此次调查,我对土地纠纷问题以及本村目前的实际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村民们都希望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但是各种纠纷问题总会出现。我想这也许是他们的意识不到位,只追求个人利益,这不仅仅是村民的问题,部分干部也有责任,希望他们能够理性地客观地对待出现的矛盾。总之,及时合理地解决农村是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的关键。我们当代大学生更要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宣传创造和谐农村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篇2:大学暑期思政课实习报告

一、实践背景

从步入学习生涯开始,我们每个人就开始接触思政课。以前迫于应试考试的压力我们不得不时常拿起思政课本认真学习,可是当我们步入大学生活时,大多数人都应该有这样的经历,政治思想课程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学生认为学了没有作用,导致老师也没有教的兴趣。学生上课的时候时常是面前放着思政课本,却在做着其他的事情,往往浪费了很多的时间。最终导致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什么都学不到,课本上只留下老师最后一节课给我们画的重点。

二、实践调查报告

1、问卷结果分析

1.1、在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

在调查问卷的第3题第4题中我调查了现在同学们对于身边社会的关注程度,从调查结果来看竟然有27.00%的人对于社会中发生的一些事不闻不问,虽然也有73.00%的人关注身边的新闻,但是仅有44.00%的人会去比较客观的分析新闻报道中的事件。剩下的绝大多数人只是片面的理解这些报道,更有甚者只是当做一种娱乐方式看看热闹根本不会去考虑相关事件所反应的社会问题。

1、第3题饼状图

2、第4题饼状图

在调查问卷的第6题中,我调查了学生上课的情况,在收到的一百份调查问卷中,“每节课都去”的仅占61.00%,换句话来说就是有超过39.00%的同学都有过逃课的经历,而且“偶尔去”的就占到了人数的6.00%,更让人惊讶的是问卷中居然出现有人选择“从未去过”。从这点看出平时思政课的到位率是相当低的。

3、第6题饼状图

在调查问卷的第7题中,调查了学生对思政课的看法,其中仅有17.00%的人认为思政课对自己的未来发展非常的有意义;17.00%的同学认为思政课可听可不听,没有太大的意义,上课时跟着自己的心情走想听点就听点,不想听就干脆不听。竟还有5.00%的同学认为思政课毫无意义,完全是浪费时间。

4、第7题饼状图

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校里面的学生对社会中发生的事关注度不是太高,所以学校就应该营造一种氛围帮助在校的大学生多接触社会;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是不正常的。细想一下,如果一门课的到位率连80.00%都达不到,并且有接近39.00%的同学都默认了自己的逃课行为,更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去上课的学生都在听课,那么我们就要考虑这门课程自身的问题了。

以我们学校为例可以从一方面解释这个问题,随着大学广招而来的是在校大学生的激增,普通大学生在社会竞争力不断下降,学校的考研人数增加所以每次虽然有很多人在课堂上,但是君不见多少学生抱着英语、数学、专业课的课本来到思政课的课堂上来。1.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

调查问卷的第9题调查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只有接近31.00%的人认为思政课紧密联系实际,绝大多数人认为思政课只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大道理的一门课,内容空泛。

5、第9题条形图

第10题调查了大学生对于目前所学的思政课程中自己相对来说比较喜欢的一个课程,但是只有85.00%的同学选择了课程名称,剩下的同学全都选择了“都不喜欢”。

6、第10题条形图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对思政课都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思政课是一门完全没有用处的课程。对于一个学校来说这么多的学生不能正确的看待思政课说明平时学校在这个方面的宣传与教育还是不到位。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学生不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得这门课在大学里成为一门比较尴尬的课程?

1.3、调查大学生认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第12题向学生提问了现在大学思政课里存在的问题,有60.00%的学生认为是“任课教师照本宣科,缺乏创造性”。超过半数的人不认同现在老师在课堂上的教课方式,认为思想政治老师讲授有的照本宣科,有的是干巴巴的,极少数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吸引下面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对此项数据的分析与总结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沦落到现在这样尴尬地位也有学生自身的问题。

同学们普遍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浪费时间,由于本课程由宏达的思想哲学和现实政治命题所构成,内容繁琐、理解较为困难,而且虽然有现实意义但是实用功能不是太大。在讲求实用与经济效益

的今天,确实很难以吸引学生。

2、对调查结果表现出的问题的解决建议

大学生是名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是人才的摇篮、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

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情况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践的现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全面落实教学教育目标,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密切结合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丰富、准确的事实材料,用事实说明观点,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功效。

还有就是要坚持从学生特点和实际水平出发,使教育教学更具针对性。不同年龄和不同学段的学生,其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不同,对学习、生活、前途等问题的认识能力也各不相同,人生观、世界观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要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分层递进。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重视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德育的实践性特征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式”的做法,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使学生确实能成为现实社会中独立生存的现实的人。思想政治课教学切不可只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在课程设置上实现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并举,既重视理论传授,更要重视实践引导。在教育方法上,既要增加学生的认识,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思维方式武装头脑,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调查问卷见附件一)电气1144

篇3:大学思政课中生命教育的实施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 人类与自然对抗的能力逐渐增强, 在科学面前, 生命也变得黯然失色, 失去了它的神圣的意义。此时, 需要对大学生进行至关重要的生命教育, 是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避免逐渐发展的科学技术带给他们的伤害。作为先进知识分子代表的当代大学生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也正是由于这些理想和抱负, 使得他们面对着强大的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在这些压力面前, 很多同学都难以承受, 选择了逃避甚至选择以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方式让自己不再有压力的束缚。如今, 大学生自杀和杀人的事件不断发生, 如果能够正确的对大学生们进行合适的生命教育, 那些让人难过的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 每个大学生都可能会让自己的生命因为大学而更加精彩。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核心、本质以及主要的途径,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二者密不可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也更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帮助他们正确的看待生命, 懂得生命的价值, 珍爱生命, 引导他们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让自己的生命能够展现风采, 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体现。

二、大学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有些大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目标订在追逐金钱名利上, 还有些认为自己活得舒服就是自己的目标, 还有的选择能够有很高的社会待遇的。由此看来, 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很复杂, 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生命价值的选择上, 学生没有正确的选择, 而是更倾向于功名利禄。

(二) 大学生会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 不能更好的自我疏导, 不能正确地处理问题, 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当面对挫折时, 有些会一蹶不振, 不能从失败的阴霾中走出来, 就算能走出来也要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自我调节能力的指导刻不容缓。

(三) 当前高校并没有重视对学生们思想道德理论的教育, 这就导致学生对待生命没有正确的态度, 没有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不必要的问题, 是生命教育没有太大的成效。

(四)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实际行为不相符, 不能做到言行一致。面对不道德的行为时, 大学生会先考虑到制止那些行为是否对自己有利, 而没有做到平时所说的坚决抵制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他们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 基本的道德观念已经失去了平衡。

三、大学思政课强化实施生命教育的举措

(一) 指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技术, 不要效仿网络中的暴力行为, 学习网络中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和内容。网络作为一种新鲜的事物, 再加上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极强的接受能力, 使得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也会受到网络中某些内容的影响。虽然大学生已经步入了成人的行列, 但是他们还处在不成熟阶段, 做事情时容易产生冲动情绪, 对于新鲜有趣的事物更是有很强烈的欲望想要亲身体会和了解, 教师要注意引导, 让学生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能够利用网络学到一些能够是自己的生命历程更加辉煌的知识, 能够自觉地抵制一下粗俗暴力的网络内容, 这样, 也能够使大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使他们更希望对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倡导同学们文明上网, 确保学生能够做到在生活中和在网络上的言行统一,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大学生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在学习中, 他们面着学习压力, 同时, 他们还即将面对就业压力。此时, 大学教师的工作就更加重要了。大学教师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了解学生的情况, 及时疏导学生, 避免发生悲剧;要适时地与有很大压力的学生沟通交流, 让他认识自己, 拥有强大的战胜当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还要为学生介绍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 但是每个人也都有自己不善于做的事情, 这都是必然的,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全面的评价他人和自己。一些大学生往往就是因为在某一方面没有做好, 而使得学校、家庭甚至社会对自己全盘否定, 有些学生难以接受这些压力和否定便选择了逃避, 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觉得自己的生命失去了光泽, 也忘却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于是他们选择结束自己, 结束人们对自己的否定, 结束自己没有意义的人生。有时候, 一句我们认为的微不足道的称赞别人的话就可能是一个即将结束自己的人重新看到希望, 重获新生;而, 那些随口说出的否认别人的话就可能是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失去希望。

(四) 指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 让同学们受到很大程度的道德教育。大学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教育事实都是源自于实践的。通过实践活动, 学生能够接受生命教育, 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找到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生命的神圣, 有信心、有勇气创造一个辉煌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刘敬妍.试论生命教育观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2]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12.

篇4:大学暑期思政课实习报告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关注 大学生 心理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曾经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花费了很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收效却不尽如人意,这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原因,而是许多人为的因素妨碍了思政教育应有功能的发挥。其中最主要的症结是,长期以来我们较多地关注于教育者的责任,注重于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而对于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及心理研究不够,故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抓住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说就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针对大学生存在的思政课学而无用的心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生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代大学生受社会上功利主义思想和个人主义观念影响较大,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再加上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造成了他们在对待学习上也就有了“功利”的成分,往往侧重对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并表现出了对政治的淡漠。于是像外语、计算机一类的课程,通常被学生认为是最有用的课程,对考证有帮助的课程也会倍加重视。对于提高思想认识的“思政课”就被认为是无用的。而且,一直以来,社会上对于“人才”的界定,也是注重专业技能水平而忽视“德”的评价,这无形中也刺激了大学生“思政课”无用心理的增长。从思政课教师自身来说,在培养学生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做的也还很不够,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转述定义,却不会求解来自社会生活的种种问题。这又进一步助长了大学生“思政课”无用心理。正是这样的“无用心理”,阻碍了他们对思政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是要让大学生有接受的需要,然后才能推动他们接受的进行。从心理学来讲,需要是指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就必然和一定的需要相联系,可以说大学生的需要对思政教育的接受起到觉醒和指向作用,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驱动力。可见思政教育能否激起大学生学习的需要、摒除无用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让大学生认识到思政课对他们来说不是没用而是非常有用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首先要帮助大学生增强这方面的认识。我的做法是拿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说明思想和理论的重要性。比如在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时,我首先给他们列举了赵薇、卢刚、刘海洋、马加爵以及比尔·盖茨、马云、丁磊等人的例子,引起他们的热烈讨论和思考,让他们由此认识到:其实技术天才并不可怕,但如果你是从现实中汲取养份的思想家,对于你的竞争对手来说,你就是最可怕的。最后他们会明白一个道理:思想品德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的确很重要。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实用心理。教学要有的放矢,了解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对于理论和现实的种种疑惑,并紧密联系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自己的和别人的种种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阐述,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解渴”,才会觉得思政课离现实近、离自己近,学了有用、学了管用。当学习的需要驱动被激发出来时,他们才能自觉主动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2.讲究情感性,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感召力,运用情知交融规律,解决大学生对思政课存在的排斥心理

思政课是一门系统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说严谨有余,生动不足。要想用愉悦、舒适、有趣的方式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那是很困难的。而且我们不少思政课老师在教学中也总有这样的观念:理论的体系要系统的讲授给学生,否则他们会不懂。为了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只会讲书本上的理论,让学生感觉思政课就是要死记硬背一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和原理。对于理解社会还不深刻的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符合他们成长规律的、生动活泼的、有创新思想的东西。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那种死板、教条,纯理论的教学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排斥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上的情知交融规律,讲究情感性,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感召力。情感虽然不直接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可以通过影响学生的接受意向、选择标准等发挥作用。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双方之间情感的交流,师生间健康和谐的情感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思考。情知交融规律就是用知启情,以情促知。重视情感是人的共性,大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强烈的情感体验,对社会、对人生都有自己的情绪感悟。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时,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心意相通,便较易完成教学任务;反之师生关系疏远隔膜、甚至紧张对立,便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亲才可信,才会达到“敬而受教”的境界。为此,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交流。日常工作要重心下移,深入学生中去,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多花时间与学生在一起,聊天谈心,开展文体活动,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的生活,增进彼此的了解。同时要多花时间读书学习,陶冶情操。一个具有较高道德素养、广博精深学问和尊重关心学生的教师,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易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感召力。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必须讲一个“情”字,“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所在。

3.改革思政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双向互动规律,在师生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缓释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且它的内容往往涉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也使得一些教师常常以宣示绝对真理的姿势去解说教科书的内容。而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挑战权威的叛逆心理。这种强烈的逆反意识,往往使他们对思政教师的说教方式不屑一顾。而且,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特别是党风不正所产生的腐败现象,与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理想和道德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学生心中的疑惑得不到正确的解释,而当思想政治工作又存在简单化、程式化的倾向时,就会引发学生的强烈不满和不信任感,进而形成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表现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不愿意听讲,甚至不进教室。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构成的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在平等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情感、信息诸方面得到交流,受到启发。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要入耳,而且要入脑、入心,这就需要经过学生的自主选择、理解和创造,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依赖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增强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不搞“一言堂”,要在“引导”上下工夫;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殿堂,通过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让学生乐于讨论,敢于质疑,勤于思考。还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要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结合起来,把社会作为思政教学的大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印证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把社会实践中所看到的问题、产生的矛盾带回课堂进一步探讨,提高分析问题、驾驭现实的能力。

4.在思政教学中巧用大学生存在的求新求异心理,讲究新颖性,增强吸引力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的断乳期,自我意识很强,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发展,富有创造性,普遍具有求新好奇的心理。而思政课的内容大学生们在中学时都曾经学习过,只是深度和广度上不够。因而大学又开设这样的课程,难免会有一些重复内容,这就使大学生感到 “思政课”有“似曾相识”之感,很难产生“新奇感”、“求知欲”,由此产生了乏味心理,弱化了正确的学习动机,自然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大学生思想活跃,求新意识较强,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因此,“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活力所在。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时要讲究教学内容的新鲜性和教学手段的新颖性。首先内容要新,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信息发达的时代,他们对新生事物非常敏感。我们必须适应这一特点,用党的创新理论回答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用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科技信息武装大学生头脑。不断用最新材料补充教学内容,尽量缩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时间差”,把最新的理论观点和最新的现实材料融进课堂,给学生以新奇的信息刺激,使学生更易感知和接受。此外,教师还要做到老话题中有新视角,老问题中有新讲法,在出新出彩中让大学生受到启发。其次形式要新,当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形势,走出一条教育手段多样化、现代化的改革发展之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传媒和技术手段,使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和生动化。要积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辟专题网站和交互式栏目,通过BBS主题讨论、时政论坛、专题聊天、网上访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 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扩充课堂容量,使教学直观、生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董广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 [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3.

[2]卢家楣. 情感教学心理学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张春平. 高等院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J]. 学术论丛,2009(5).

[4]郑莉君.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J]. 前沿,1998(12).

篇5:大学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从地理角度解读重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衡 朝 阳

承诺书

我是淮阴工学院学院班学生

我承诺:2012年暑假,我认真仔细地开展了“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所写实践报告《从地理角度解读重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内容真实,绝无抄袭现象。

承诺人:

日期:2012年8月25日

从地理角度解读重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

我是江苏省淮阴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一名学生,作为一个重庆人,我对家乡一切,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会一如既往地关注下去。

重庆到底有怎样的自然人文风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如何?重庆未来到底能用什么吸引世人的关注?带着这一系列疑问,我开始了思考。其实,作为一名学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这个工科专业的学生,自我感觉并不是典型的工科生。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我对政治历史地理的兴趣要大于对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的。所以,结合我以前的一些知识储备,以及这个假期所了解的“新重庆”,这次我的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报告最终以“从地理角度解读重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发展”为题。

重庆是一座充满魅力与特色的城市,它在2011年GDP增速为14.5%,与天津并列中国第一。毫无疑问,这样的发展速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都是最快的。

众所周知,重庆是一座山城,山是重庆的名片。重庆,是有高度的,有山的高度;此外,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两江交汇(另一条是嘉陵江)。在朝天门码头的交汇处,青色的嘉陵江汇聚于略显浑黄的长江中,就像重庆火锅那菜融于红色汤锅之时,浑然天成,交相辉映。重庆,是有速度的,江的速度。

1997年对于重庆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是一个打开重庆发展新纪元的历史时间节点。那一年,重庆被批准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直辖市,其辖区面积超过北京,天津,上海之总和。

为什么是重庆被批准成为西部地区的第一个直辖市?

1.当时重庆是四川的第二大城市,并不是省会。那时的成都的发达程度显然要高于重庆,但是成为直辖市的最终是重

庆。个人认为,重庆的地理位置在中国领导阶层的决策过

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重庆有长江,成都没有,西安也没有。交通运输,公路铁路运输的量相对较小,并

且那时山峡工程还处于修建期,航运优势还并不明显,但

就是这但是看来并不明显的航运优势,留给了重庆巨大的发展潜能与空间。现在看来,随着山峡工程的竣工,万吨

船舶可以到达三峡,高峡出平湖,实现了中国的百年梦想。

2.重庆相对于成都和西安更靠近中部东部,和中国那些相对

发达的地区联系更加紧密。这个“桥头堡”虽不在发达地

区之列,但相隔并不遥远。所以,重庆成为了西部地区的第一个直辖市。那一年,我7岁,开始了我的求学生涯。

接下来的十多年,我和年轻的直辖市共同成长。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直在重庆读书的上学过程中爬坡上坎,山城的高度与起伏锻炼出了我现在还算是强健的体魄,我得以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运动会中不断展现重

庆人的技巧与力量。重庆人性情耿直豪爽,可能也和地理

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习惯了爬坡上坎,习惯了起伏,重庆人将人生有高潮有低潮的道理领悟得更深入,更透

彻。

2000年,千禧年,人类进入了新纪元。那一年,党中央高举“西部大开发旗帜”,江泽民同志“将重庆努力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

心”的表态带给了重庆人新的希望与更加坚定的决心。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已是2012,重庆的市容市貌相对于十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重庆的高度在增长;高铁驶来,重庆的速度在提升。2010年,两江新区的成立,标志着重庆则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年,我考取了淮阴工学院,不管对于高考结果是满意还是遗憾,我都已经成为一名大学生,得思考更多的东西,得有更多的担当与责任,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

2010年9月,我踏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一路上,火车经过重庆,四川,陕西,湖北,河南,安徽,到达江苏。火车载着一个年轻人的肉体从西部的山城驶向遥远的中国东部,同时,火车也载着他的意志与决心,翻山越岭。那是这个年轻人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一路上他总是好奇地打量窗外的风光,自然与人文,都在发生变化。他发现,当火车行驶到河南,安徽,江苏一带,面对着满目的平原,玉米等等这样的粮食一望无际。这个年轻人在思考。重庆要是发展农业,相比于平原地区,显然是效率低下,事倍而功半。事实是怎样?重庆的发展重心显然不是农业。那中心是什么?重庆前有重庆钢铁,长安汽车,以及以嘉陵,宗申,力帆,恒胜,大江······为首的摩托车产业集团。以以上企为代表的工业企业带动了重庆大量的相关工业配套企业,形成了长江上游特色鲜明的工业产业集群。不管是重钢还是长安,还是其他的工业企业,据我所知,其大部分原材料进口与产品出口都得依靠相对廉价且方便的长江航运。这也从反方向说明了长江航运对于重庆成熟,成功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经济的新增长点是什么?显然,在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农业和工业只是基础,新增长点的核心是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领域。近年来,重庆的高科技企业数量大量增加,逐渐形成了以笔记本电脑制造为核心的微电子产业和以汽车制造为核心的高附加值的相对“轻”的工业产业。

当今时代经济的新增长点是什么?显然,在实体经济相对以处于

一个比较发达水平的时候,虚体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则为经济大环境持续健康稳步快速地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推动力。进入大学后,每个假期回去,我都要到重庆江北区的江北嘴走一走,拿起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下那里蜕变的过程。为什么那里能这么吸引我,以至于不管是寒假还是暑假,每个假期都要去上一次?因为对于经济金融有着浓厚兴趣的我来说,这一领域的变化与发展总会牵动着我的神经。江北嘴,重庆未来的经济中心,目前这里是还是一片工地,但是,几年之后,这里将会有大量知名的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进驻。这里将真正让重庆变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这里将成为中国西部的华尔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1.2.3.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通过调节税收等杠杆,将大量优秀企业吸引到重庆,深入贯彻落实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庆地处中国西部。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言,劳动力相对廉价,能让企业的获益相对较大。重庆搞农业不行,但微电子产业对地理因素的制约并不敏

感。只要有畅通快捷的交通,微电子产品的运输难题就能

迎刃而解。于是乎仿佛一夜之间,惠普,宏基,富士康等

知名企业就来到了重庆,与之一并到来的还有内存,处理

器,显示器,显卡,硬盘,集成芯片等等的知名制造商,多达百余家。

4.对于汽车制造产业。重庆先前有相对雄厚的工业基础,并

且摩托车产业尤为发达。但如今,给人“低端”印象的摩

托车面临产业转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汽车

对于广大普通民众的门槛越来越低。重庆长安现在已只生

产汽车了,就连以前只能造摩托车的重庆力帆集团也已经

有拿得出手上得了台面的汽车产品。汽车化,这是一个趋

势,也是重庆的一个机会。

5.经济金融,同样是一个对土地不甚敏感的行业产业,没有

肥沃的土地丝毫不影响经济金融在这块热土上的成功。就像阿联酋的迪拜。但是,和迪拜不同的是,除了经济金融这样的虚体经济,未来的重庆还会有汽车微电子这样的高附加值的实体经济做坚实的支撑于后盾。虚体经济只有建立在稳固的实体经济上才会有持久而健康的生命力。对于这一点,它又成了重庆的优势。

综上所述,重庆发展农业不行,但是发展高附加值的相对“轻”一些的工业肯定行;重庆发展农业不行,但是重庆发展微电子产业肯定行;重庆发展农业不行,但是发展经济金融肯定行。

篇6:大学生思政课网络社会实践报告

摘要:

在本次网络社会实践专题学习中,通过观看视频等形式,我学习了圆明园、广州烈士陵园、孙中山故居、上海党一大会址纪念馆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五个专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收益匪浅,感触良多,不仅了解了近代中国因落后而受挨打的屈辱,也被英勇的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追求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与爱国精神深深打动。圆明园的大火肆虐,起义勇士血溅羊城,孙中山先生积极探寻救国之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共抗日军„„一幅幅画面流淌出激昂铿锵的旋律,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回荡不息!接下来,就让我来对这些专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专题学习内容的概括及论述分析

1、圆明园

圆明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越有150万件,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大肆掠夺,另一个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官僚、军阀、土匪的毁灭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2、广州烈士陵园

1927年12月11日,由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领导的广州起义,经过了3天英勇战斗后失败了。敌人在广州屠杀了起义军民5700余人,部分烈士遗骸丛葬于红花岗。广州起义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建国后,广州市政府在当年烈士牺牲的红花岗兴建了这座富有民族风格的烈士陵园。陵园总面积18万平方米,分陵区和园区两部分。现有景点和游乐场所16处,集纪念、游览、科普于一园。陵园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3、孙中山故居

孙中山故居位于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欧洲乡村式的小洋房。故居外表仿照西方建筑。该建筑门多,窗多,通道多。居屋内前后左右均有门通向街外,左旋右转,均可回到原来的起步点。正门上有一副对联“一椽得所,五桂安居。”是楼宇落成后孙中山亲笔撰写的。正门南侧有宋庆龄手书的“孙中山故居”木刻牌匾。

孙中山1892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主张,被拒绝,使他认识到了只有革命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于是赴檀香山组织建立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领导兴中会,联合华兴会和光复会组成中国同盟会,被选为总理,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首次公开了“三民主义”。孙中山一生领导过无数次起义,毕生致力于革命,他身上那种为了新中国的大无畏的牺牲与奉献精神着实令人钦佩。

4、上海党一大会址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位于上海市区黄陂南路374号(原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106号)。纪念馆的“一大”原址是两栋砖木结构的两层石库门楼房(上海20年代的典型民居),一栋是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家宅,另一栋是一大代表在上海的住所——文博女校。它们的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式的。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0日在这里秘密召开,各地的7个共产主义小组派出了12名代表出席,他们代表了全国的53名共产党员,这些代表是: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广州代表陈公博;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旅日代表周佛海,此外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也参加了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列席了会议。

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值得中国人民永远铭记。中国战场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座落于全国抗战的爆发地——北京西南的卢沟桥畔,是以全面记录抗日战争史实、纪念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和进行和平教育为己任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

二、专题学习的意义

1、圆明园

一场燃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却使圆明园化为灰烬,不复存在。漫天的黑烟将雄伟园林掩盖,也深深笼罩着落后的中国社会。落后就要挨打,落后而不思进取必然会带来灾害。清朝末年,统治者被一时的兴盛蒙蔽了双眼,继续实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农抑商,不注重发展科技,闭关锁国,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理由拒绝了外国使者的访问。然而,他所不知道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的英国,已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随后工业革命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蒸汽时代的到来使英国逐渐成为了“日不落帝国”。而这个时候呢?清王朝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可自拔。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英法联军有机可趁。忆古思今,我们切不可封闭自我,而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才能不断进步,以防被时代淘汰。

2、广州烈士陵园

在中国革命低潮时期,广州起义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决不屈从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勇敢地坚持革命,决不放弃的精神,一定会为实现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而继续奋斗,决不半途而废。虽然起义失败了,国民党反动派重新占领广州后,共残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5700多人,逮捕、严刑拷打、枪杀、活埋。但是, 他们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必将泽被当代,启明后人,广州起义反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和实行的屠杀政策,冲击了敌人的反动统治营垒,打击了国民党新军阀。在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广州起义具有重要的地位。革命烈士用自己生命谱写的可歌可泣的诗篇,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

3、孙中山故居

孙中山,中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无可否认,他确实是一位伟人,他一生领导过无数次革命,将自己的一声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但不得不说的是,直到孙中山晚年才意识到自身对革命的错误认识,始终遗憾。他低估了封建统治势力的顽固,没有意识到地主阶级与官僚对财富与权利的疯狂,他亦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扮演着的角色,他依赖着资产阶级,盲目的效仿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也尝尽了苦果,接受了共产党以及苏联的共产主义思想,承认了无产阶级才是中国群众的大多数。

4、上海党一大会址纪念馆

执政为民,立党为公,从这些简陋的会场立坐而论道到身体力行。浴血战斗,指点江山,把一个个纲领宣言变成现实,这是何等傲人的气魄啊!新中国建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经过调查核实恢复了会址原貌,建立了会址纪念馆。虽然作为95后的我们并不能真切的感受到革命所带来的巨变,但通过文物资料,我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党从无到有,经历的艰难曲折。在艰苦的环境中,共产党员们犹如黑夜中的明灯盏盏,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照亮了民族崛起的前程。英雄以逝,精神永存,当下的我们应当铭记历史、铭记当初满腔热血不畏黑暗的先烈们,同时继承这种精神,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去奉献社会,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民族的复兴作出贡献。

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八年抗战,无尽的炮火侵蚀着华夏大地,但是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用鲜血捍卫者国家、民族的尊严。抗战的胜利,不仅仅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增强了民族的自信,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更是告诫我们,缅怀在抗日战争中前赴后继的先烈们的同时,还要认识到虽然我们出生于和平年代,但是祖国、家园的和平繁荣、独立自主来之不易,想要让如今的繁荣发展持续下去,必须时刻敲响警钟,居安思危,不可亡于安逸。

三、心得体会、收获与建议

本次专题学习活动让我收获匪浅。通过对历史的追忆,我深刻明白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而应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前行。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中国的近现代史,能让我们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重温中国走过的坎坷道路,不断回想中国惊天动地的大转变,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今天中国的飞速发展得来不易。没有当年革命志士的艰苦索求,没有当年革命先烈的自我牺牲,没有当年无数人民的英勇抗争,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社会就不会存在。铭记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只有不断回顾历史,分析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才能拥抱更美好的明天。

篇7:大学暑期思政课实习报告

大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活动内容:在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对中小城镇低碳生活方式的调查 活动时间:xx年7月 活动地点:宁波市镇海区 活动人员:俞嘉铖

报告撰写人:姓名 俞嘉铖 建筑工程系 建筑设计专业 09级1班级 摘要:

镇海区xx年环境质量状况:xx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市集中饮用水水质均能达到相应水质标准;城区内交通、区域环境噪声超标现象仍有发生;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程度不断提高;环境辐射处于安全状态;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大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报告。环境空气质量:

xx年镇海区大气监测结果表 单位:浓度 mg/m3 降尘 吨/km2.月 超标率 % so2 nox tsp 降尘平均值 超标率平均值 超标率平均值 超标率平均值 超标率 0.012 0 br>0.029 0 0.100 3.7 6.68 30.6 由监测结果得出各项大气污染物指数及综合指数如下:(<0.5属清洁水平,介于0.5 和1.0之间属尚清洁水平)

so2:0.20 nox:0.58 tsp:0.50 降尘:0.84 综合指数:0.67 从总体上讲,镇海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属尚清洁水平,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报告》。各项大气污染物中,以降尘、nox对环境影响最大。水环境质量:

xx年镇海区水库水质类别为国家ⅰ、ⅱ级标准,基本达到功能要求,城区内河水质较差,水质类别为ⅳ~ⅴ级,表现为典型的有机污染,总磷、生化需氧量及石油类为主要污染指标。声环境质量: xx年城区环境噪声主要来自工业噪声、交通噪声以及商业噪声和生活噪声,局部有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处于轻微污染状况。监测结果统计xx年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为58.2分贝,夜间平均值为45.3分贝,表明整个城区环境噪声值昼、夜间均未超过国际标准。城区道路交通干线噪声等效连续声级加权平均值为71.4db(a),各路段(昼间)均出现超标现象。实践内容:

xx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以及xx年3月中国“两会”的发言、提案都说明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低碳”成为两次会议关注的一号提案。“低碳生活”理念正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提倡。在中国让每一位公民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是中国政府面临的新课题。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认为“低碳不可能推行”的观点。如何更好的理解国家采取的推行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的政策措施?我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进行对中小城镇低碳生活方式现状及趋势调查。通过调查,深入采访,在收集信息的同时,重点关注居民现在的生活现状,同时参加当地居民的活动。了解中小城镇的“低碳生活”意识,进行气候变化宣传教育,从而提高城镇居民的节能减排意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实践目标:

1.通过对中小城镇的调查,了解在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中小城镇低碳生活方式的现状及趋势,并作初步分析;

2.通过此次暑期实践活动,调查在创建环境方式友好型社会背景下中小城镇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性以及有效性;

3.通过实践活动,积极与当地相关单位进行接洽,能在一定范围内宣传积极有效的低碳生活方式;

篇8:论大学思政课的知识性

一、意识形态问题的由来

在中文世界最早引入这个概念是林毓生先生。把Ideology翻译成 “意缔牢结”, 但这个翻译并不确切。更为重要的是, 中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天地, “意识形态”这是西方所特有的概念的标签, 他不应该把这个标签贴上中国传统思想上, 从而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产生于法国, 且是在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开始使用的。它最初的意思是指思想或观念的学说 ( Ideenlehre) , 并且, 从一开始出现它就是与政治直接相关的。

因此, Ideology的字义翻译成中文的 “观念论”更合适。“观念论”最早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智者学派, 形式和逻辑是其基本特点, 由此构建起了完整的知识论体系。

二、思政课的知识性

一门课程是不是知识, 要看他有无学科支撑。国家把马克思主义定为一级学科, 非常鲜明地招示了学科的知识性, 以及对思政课的指导作用。从学科自身来说, 要构成一个理论, 必须有研究对象, 还要有形而上学的前提, 由此形成方法、范畴 ( 包括核心概念) 、分析框架, 形成理论命题, 并经过经验的检验, 才能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从现有的5 门课程来说, 上述的几个要件都是满足的, 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不仅满足了理论上的逻辑自洽性, 而且联系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 不仅是形式的, 更有生动丰富的内容, 实现马克思所说的 “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

金岳霖说, “元学 ( 本体论, 形而上学) 是哲学的中心, 它跟哲学的其他部门不同。我们不能说中国知识论, 只能说知识论在中国。”因此, 这门课程不能只是作为修养或者信仰来学习。在西方人人都要读一本书 《圣经》, 但 《圣经》并不是知识, 它只能解决信仰的问题, 不能解决人们在世俗生活中面临的真善美的问题。在中国古代 “士” ( 读书人) 要学习经学, 《论语》是代表, 但通观《论语》, 整本书都是伦理道德的训诫, 道德问题用康德的话说, 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领域, 显然不属于科学知识的范畴。我反对有人提出的把思政课作为修养来学习, 根据就在于课程自身有知识性的特点, 当然这其中也有修养, 也有信仰, 但是知识性是主要的。把思政课教材和 《圣经》、《论语》加以比较, 这个特点是显著的, 在文体、结构、行文的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处处可见这种差异。

三、把传统文化纳入到思政课的知识范畴中来

这一问题实际是处理好马克思和孔夫子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伴随着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的始终, 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两大课题。如果梳理一下 “五四”以来的历史, 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 都出现过严重的偏颇, 造成了历史的虚无主义。这段历史真可谓是痛心疾首, 五味杂陈。今天我们对待传统问题, 如果是从知识论角度来看, 涉及到传统文化范式转换, 要把传统文化纳入到现代文明中来。托马斯·库恩在 《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 “范式” 的概念。库恩对科学发展持历史阶段论, 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 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 “范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范式即共同体, 如科学家共同体、文学家共同体、现代诗人共同体。进一步说, 范式就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为大部分共同体成员所广泛承认的问题、方向、方法、手段、过程、标准等等。

从传统文化纳入到知识范畴的路径来看, 一是在精神层面, 使用抽象继承法, 建立概念———范畴的内在理路; 二是在社会层面,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仅可以抽象的继承, 也是可以具体继承的。

抽象继承法是冯友兰教授在上世纪50 年代提出来的, 曾经引起过轩然大波。如果是从价值层面来讲, 则这一方法还是可以用的。比如传统的道德观念, 在朱熹的 《玉山讲义》里面把它概括为仁、义、礼、智、信, 统称人性。孔子的 “仁” 是建立在 “亲亲, 尊尊”的基础上的, 维护的是奴隶制的等级秩序和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 今天讲 “仁”, 可以赋予它新的含义, 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友爱的和谐的社会关系, 把人的爱心、良知、慈悲的朴素感情彰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 尽管当代的时空条件和古代社会完全不一样了, 但我们仍然没有背弃传统。

传统文化的范畴转换的另外一个路径是从社会层面入手, 建立个人- 社会- 国家的分析框架。现代社会是古代社会的延续。现代人的心理、审美和情感体验和古代的人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为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现实可能性。从个人层面来看, 其品质修为应重在于修身养性。 《大学》说得明白: “为人君, 止于仁; 为人臣, 止于敬; 为人子, 止于孝; 为人父, 止于慈; 与国人交, 止于信。”从社会层面来说, 古代向往的 “大同”社会可以看做的和谐社会的朴素表达。从国家层面来看, 一个治理良好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孔子曾如此描述: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 《礼记·礼运》) 这就是说, 治理国家要讲 “大道”, 大道, 就是共同遵守, 而去努力执行的一个法则。这个法则就是,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就是讲信用, 不欺瞒, 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和睦相处。

摘要:本文初步探讨了意识形态问题的由来, 大学思政课的知识性以及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本文认为意识形态和知识性是统一的, 都是西方文化的体现, 传统文化需要进行范式转换, 从而把它纳入到知识论的范畴中来。

关键词:大学思政课,知识性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8-1.

[2]涂又光.涂又光文存.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12-1.

篇9:大学暑期思政课实习报告

【摘 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未来力量,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学有特殊的实际意义和时代意义。当前,随着我国大学教学全面引入网络技术,在思政教学的课件制作中存的问题也越加突出,对思政教学的效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大学思政课教学课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改进对策,想给与教育行业以借鉴。

【关键词】大学思政;教学课件;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社会的进步起到很大程度的推动作用。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和教师已经习惯了在课堂中使用教学课件,但是随着课件使用的频繁,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如果教师不加以面对和重视,就会影响教学效果。

1当前大学思政课教学课件存在的问题

1.1资料过多

当前思政教学课件主要顽疾之一就是资料过多但是深度不足。丰富的课件资料可以全面的说明问题和分析问题,但是资料太多就成了累赘,堆砌过多的资料很容易淡化教学主题,让人觉得深度不足,内容繁杂,不能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讲述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些教师罗列了二十多条资料,但是只在同一平面进行阐述,不能将学生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行领引。

1.2过于形象

当前,思政课的教学课件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虽然丰富多样是一件好事,但是不注重思考却是错误的。教学课件最关键的作用就是通过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升华学生的理论知识。但是课件过于注重形象而不具备思考价值,那么课件就是多余的,甚至可能成为学生思考的一种阻碍。很多思政教师为了实现课堂效果,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形象而不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那么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1.3成为主导

由于教学课件过于形象,资料过多,本来应该处于教学助手地位的课件,反而占据了教学的主导,这是一种本末倒置。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远离教师而亲近课件,使教师失去教学的威严性,使学生对思政教育感到失望。

1.4依赖课件

思政教学的主导者和教学核心理应是教师,课件只是起到一定的教学延伸效果,配合教师进行知识讲解,不能淡化教师,甚至取代教师的地位。当前,思政教学课件内容日趋丰富,也更具活动性和趣味性,尤其是年轻教师,更是注重对课件的利用,慢慢的思政课堂被教学课件取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念读课件,给学生播放资料影片,对课件依赖程度逐渐加深,这种依赖性会降低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导致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越来越低。

2优化大学思政课教学课件的相关对策

思政课教学课件虽然存在很多问题 ,但不是因为存在问题就不予使用,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是对现代科技的蔑视,是不符合时代的落后观念。因此,我们要针对上述问题,优化教学课件,使其更好的为思政教学而服务。

2.1精深与宽厚结合

针对教学课件内容深度不够的情况,教师要在制作的过程中,将精深和宽厚相结合,为教学提供多种类型的资料,并且在提供资料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的深度思考。资料是引发学生思考的依据,而引发学生思考是资料的目的,因此,教师剪裁资料一定要尊重学生对于思考的需求,避免出现为了资料而去剪裁资料的情况,防止资料出现喧宾夺主的局面。

2.2前沿性和基础性结合

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思政课的前沿性和基础性的特点,以课程知识为基础进行课件制作,同时还要注意将党的新思想、新成果以及新理论穿插进去,将国内政治问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补充进材料中,实现前沿性和基础性的充分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历史脉络和基础知识,让学生感觉思政课的现实性,体会到思政课的代表性和在场性,避免空谈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

2.3趣味性和知识性结合

在大学思政课堂运用教学课件的作用就是避免教学模式的呆板化和单一化,强化教育的趣味性、生动性以及现代性,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接受和理解知识。可是当前,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只重要其知识性,忽视其趣味性,如何将现代媒体和思政知识进行充分结合,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进行充分结合,是当前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些趣味软件,将思政课的内容融入其中,实现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充分结合。

2.4问题和资料结合

制作思政教学课件,要以问题为教学主线,将资料穿插其中,实现问题和资料的充分结合。在填充资料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资料服务于问题,而问题则是资料的方向和灵魂,要杜绝为了资料而找资料的情况,不具备价值、或者价值较小的材料要坚决舍弃,在填充资料的同时,还要注意做到说明问题、验证问题。

2.5思考和简洁结合

思政课教学课件的质量不取决于资料的数量,资料一定要简洁,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资料不能啰嗦、复杂,否则容易淡化主题,如果资料很难理解,学生就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同时,资料数量不要过多,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资料就可以,如果资料太多会耗费学生的精力,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厌倦感,进而对思政课失去学习的兴趣。

2.6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是具有一定主见、思维能力、知识基础的个体,在大学学习是为了锻炼自身能力、拓宽思维视野、深化知识结构,因此,思政课的教学课件要充分照顾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的,不能仅仅追求感官和视觉的享受。当前,很多学生对思政教师过分依赖教学资料非常不满,思政课就像电影课,教师除了播放资料影片就是播放资料图片,同时,思政教师也缺乏对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教学观念陈旧落后,不能适应当前教学新理念。因此,思政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观念,自觉而清晰的认识到大学生的特点,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合理运用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

2.7突出教学课件的助手地位

在思政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一定要对教学课程进行有效的驾驭。课件是教学的助手,其目的和宗旨就是配合教师,完成好教学任务,因此,要突出教学课件的助手地位,如果课件影响到了教师的教学,要及时作出调整或者取消。优秀的思政教师不能过分依赖教学课件,如果教学课件占据了教学的主导地位,那么教师就是一个教学的失败者,是一种对学生、对教育不负责任的行为。教师要真正发挥课件的教学作用,不断完善和改进课件的教学效果。

3结语

思政课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引导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良好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各大高校和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思政课的教学,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让技术服务与教学。同时,教师还要正视教学课件的作用和地位,这对思政课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岚.浅析大学思政课教学课件的问题反思与对策[J].时代教育,2014,(15):207-207.

[2]张天勇.大学思政课教学课件的问题反思与对策[J].文教资料,2008,(35):208-209.

[3]李梁.积件式课件:现代教学媒体演化过程的思考和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65-69.

上一篇:生本教育使英语活起来下一篇:十七届三中全会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