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

2024-04-30

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共9篇)

篇1: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

尊敬的党组织:

人心齐,泰山移,改革攻坚正当时。

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肩负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认真真阅读《决定》全文,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我们看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看到了改革开放在理论上的一系列重大创新和实践上的一系列重大突破,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落实好《决定》的各项部署,当前最重要的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上来,切实做好《决定》以及有关改革方案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最大限度地集中群众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形成改革合力。

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需要更加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35年的伟大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想一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当时生产力水平之低,“大锅饭”之“困”,人民生活之“穷”,粮票、布票、肉票之“贵”,农民进城之“难”,谁不说“包产到户好”,谁不说“改革开放好”,谁不说“小平,您好”!再看一看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由低收入经济体向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谁不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喝彩,谁不为“全面小康”自豪,谁不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憧憬!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承担改革开放的历史责任,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富民强国之路走下去!

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需要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其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特别是随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开出各式各样的 “改革药方”,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面对复杂形势和各种风险考验,我们既要有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勇气和胆识,更要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回首35年的改革历程,我们的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正如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那样,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正确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

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需要更加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基层是最好的课堂。总结改革开放35年的宝贵经验,最重要的是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让群众从改革中得到更多实惠。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股份制,从“民工潮”到城镇化,从农业产业化到城乡一体化,最大的创造力在基层,最根本的动力在群众。正是基层和群众的探索实践、创新创造,推动着改革不断深化;正是改革的不断深化,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们的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共识所在、合力所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高高举起改革的旗帜,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汇报人:xiexiebang

篇2: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

——全力打好全市地税系统“放管服”改革攻坚战

“放管服”改革,是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近年来,市局党组积极响应总局、省局号召,全市地税系统上下联动,坚持问题导向、集成导向、目标导向,集中查找和解决一批影响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地税部门放管服改革的力度和成效有目共睹。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与纳税人的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特别在思想理念、制度机制、管理手段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税收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全市地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凝聚全局思想共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放管服”改革系列部署,结合开展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和金税三期全面上线等改革“回头看”,继续加大地税系统简政放权力度,一体化推进办税便利化改革,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充分释放税收信息化潜能,推动“放管服”改革提质升级,提升税收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篇3:强化“四种意识”凝聚改革合力

在改革中砥砺党性,坚持党的领导。党指挥枪是政治方向的本质内涵,是人民军队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血脉根基与屹立不倒、无可动摇的制度长城。党的方向就是军队的方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这支军队只有在党的绝对领导下,才能通过改革实践发展成为一支能够真正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的坚实力量。强军改革是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全局的战略部署,必须踏踏实实听党话,一心一意跟党走,经常按照“政治方向”标准聚焦对表、查缺补漏,使正确无误的“方向感”在改革部署中落地生根,在思想头脑中发芽开花,确保改革不迷向不迷航,不走歪路邪路。

在改革中坚守底线,严守政治纪律。令严方可塑军威,命重始足整纲纪。无论改革推进到哪里,政治纪律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如果说强军改革是在为我们部队的建设发展“鼓气”,那么军纪废弛不张、问题层出不穷则等同于消极“放气”,日久天长,部队非但无法通过改革获取底气充盈、朝气蓬勃的生机活力,反而会受累于“纪律问题”而松软疲沓、一蹶不振,使“改革红利”大打折扣,成为无用功,因此,改革要想取得长足进展,纪律必须牢牢顶在前面。

在改革中依托组织,筑牢战斗堡垒。一要强化组织意识,各级党员要在改革中自觉向党组织靠拢,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二要规范组织生活,围绕“组织生活”谋篇布局。三要落实组织制度,切实加强制度观念、程序观念,在决策上落实民主集中制,在执行上落实请示报告制度,在统筹上落实组织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组织氛围,发挥利用制度优势,推动组织科学化正规化建设,为改革添砖加瓦、鼓劲助力。

2 强化“大局意识”,甘于奉献服务改革大局,久久为公凝聚改革支持力

不计个人私利,正确对待得失,锻造改革“铺路石”。强军改革没有局外人,人人都是参与者。站在改革的十字路口,面对进退去留的人生抉择和纷繁复杂的利益纠葛,我们必须坚持用利益“试金石”锻造改革“铺路石”。树立“人生何处不青山”的境界和抱负,要把改革看作人生道路新起点、军队整装新征程,理性看待和接受“涅槃必有阵痛,改革必有牺牲”的客观规律,树立起强军必胜、改革必成的信心和意念,坚信只有党和国家的前途一片光明,个人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积极主动作为,狠抓部署落实,助推改革“孵化器”。一要积极作为不推诿。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发扬啃硬骨头的吃苦精神、俯下身子的务实理念、钉钉子的决心意志,不断提升谋事创业的自觉性和创造性,遇到问题不回避,面对矛盾不转移。二要贯彻标准不打折。在落实改革措施上,要坚持高标准展开工作、高质量完成任务,切实按照改革部署要求抓建设标准,使贯彻标准成为深入人心的新理念。三要抓细抓小见真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改革不是空中楼阁,拥护不是空喊口号,要紧紧围绕改革这条主线,谋划、部署和推进日常各项工作,抓好战备建设、军事训练、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把思想传达到末端,把工作落实到末端,狠抓经常性基础性工作。

确保安全稳定,营造改革氛围,编织改革“防护网”。一方面,在改革中既要统筹全面部署,防止单兵突进的冒进主义,也要精细合理安排,避免好大喜功的轻敌心理,消除形势一片大好、进展一片喜人盲目乐观情绪。通过组织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会对潜在的安全隐患和隐性症结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总结,注重风险评估,把问题扼杀在萌芽初生状态,把矛盾解决在集中爆发之前;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维途径、复合举措、多重方式提振军心士气、凝聚改革共识、统一思想意志,充分利用“六小阵地”平台,紧跟改革步伐,做好主题教育,将文化元素融合进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营造立体化的思想引领环境,坚持树立问题导向,通过思想形势分析会把官兵的思想脉络摸清楚,把基层官兵关心聚焦的问题、联系紧密的问题,形象生动的话语体系解答清楚。

3 强化“核心意识”,军旗向党坚持领导核心,立场坚定凝聚改革向心力

在组织领导上突出“核心”。组织领导核心是改革的指挥控制中枢。在国防和军队改革步入崭新阶段后,更应该认识到只有在组织领导上始终坚持党中央特别是习总书记的正确领导,才能够凝聚人心、统一思想,推动国防军队进入建设“黄金期”。

在指导思想上突出“核心”。在指导思想上突出“核心”,就是要深刻学习领会贯彻习主席重要系列讲话精神,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观点与方法相结合,自觉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在目标引领上突出“核心”。能打胜仗是改革目标,改革成功与否,根本在于能否建设一支与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为我国战略发展机遇期提供坚强安全保障和强大力量支撑的军事力量,因此,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六个着眼”,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解决好信息化条件下阻碍战斗力生成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

4 强化“看齐意识”,同频共振紧跟中央步伐,精准对接凝聚改革推动力

与党中央看齐,坚定一种信念“改革必成”,过好思想关。通过深入学习习主席系列讲话精神,每名官兵都应对党中央的改革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和理解,都应该对习主席所领导的改革伟业充满信心、对改革所开启的伟大时代充满信心、对党和军队的前途命运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要看到改革是我国对世界军事变革潮流所作出的主动应对,看到改革是在重重论证层层分析的基础上所做出的科学谋划,看到改革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氛围环境等一系列积极因素,要看到习主席推进改革的决心毅力是无比坚定、前所未有的,要看到改革对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要看到每一个改革涅槃的奉献者最终也将成为改革红利的受益者。

与党中央看齐,坚持一种步调“跟进改革”,过好行动关。过好行动关,首先要在节奏上保持平稳,既要防止条件不成熟情况下的“快半拍”,又要杜绝拖拉推诿、搪塞应付的“慢半拍”;其次要在部署上严抓落实,在深刻领会习主席系列讲话精神和强军战略决策部署的基础上,做好重点人员、重点部门、重点单位的工作。

与党中央看齐,树立一个样子“投身改革”,过好表率关。各级主管要严守标准,树立修身律己、坚守本位的原则意识,在关乎人格品行的问题上做好表率;树立勇毅笃行、冲锋陷阵的开拓意识,在关乎胆魄意志的问题上做好表率;树立夙兴夜寐、久久为公的创业意识,在关乎责任担当的问题上做好表率;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立业何须在我的淡泊意识,在关乎利益抉择的问题上做好表率。

摘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时代大考验,纷繁复杂的客观形势、内外交织的挑战考验要求我们必须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个意识”为遵循,强化“政治意识”听党指挥凝聚意志力,强化“大局意识”甘于奉献凝聚支持力,强化“核心意识”众星拱月凝聚向心力,强化“看齐意识”步调一致凝聚推动力,通过强大的改革合力,助推强军改革阔步前行。

关键词:国防和军队改革,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参考文献

[1]刘长利.新时期我国军事法律顾问制度构建之研究[J].中国市场,2016(18).

篇4:重温“南方谈话” 凝聚改革共识

20年前的这个时候,88岁高龄的邓小平踏上了注定将载入史册的“南巡”之路。

在这段途经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几千公里、历时一个多月的行程中,这位小个子的伟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边调研视察,一边发表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新观点,后来被统称为“南方谈话”。

其中最著名的论断包括,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中国现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自此以后,以“三个有利于”为代表的新的“思想大解放”的共识,成为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标准,全社会充溢自由创新的气象。

“南巡”近10年后,2001年末,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个多世纪来首次主动接轨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南巡”近20年后,到2011年,西方发达经济体多数沦陷于全方位经济社会危机之中难以自拔,中国经济总量却跃居全球第二,且仍然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

但正如很多人所判断的,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社会正进入一个关键的“攻坚”阶段,仍需要再下决心,开启新一轮的改革航程。只有改革才能求得真正的稳定和发展,“稳中求进”,既要稳,也要进。

当今,我们面临的形势全新而复杂,不再像改革开放启动之初那样:因为没有了“国民经济走到崩溃边缘”之虞,没有了共同的“敌人”(令全国人民深受其害的极“左”路线)改革的共识受到了挑战。

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社会利益群体又都承认,目前的发展方式是有必要改革的,尽管不同利益群体所主张的改革的方向和手段不尽相同。

因此,为今之计,要继续改革,首先就必须凝聚改革共识,必须拨开利益和观念的迷雾,重温改革开放最初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也是今天我们纪念小平“南方谈话”的现实意义。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倡导的伟大变革包含了无限丰富的含义。但若究其核心,我们认为,精髓大致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在原则层面,就是“解放思想”。改革不存在事先规划好的完美蓝图,只要在方向上有利于国家、民族、人民,就都值得做。所谓“摸石头过河”、“大胆试、大胆闯,试了不行大不了再收回来”、“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指的都是这个意思。而应当认识到,利益格局的固化带来的思想固化,已经成为改革最大的阻力,导致不能应对新的发展与变化。

第二,在操作层面,则是改革要依靠民间的创造力,应当尊重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智慧,呼应和鼓励民众推动的变革。改革也是一个自上而下不断放权和分权的过程。这实际上意味着,政府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要打破垄断等既得利益者的阻碍,为民众提供更加自由、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曾明确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的确,在小平“南巡”20周年后,改革开放的任务更加困难和繁重,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和多元,但改革的宗旨并没有变。只要循着“南方谈话”的基本精神,就能引导中国社会攻坚突破,迈向更大的成功。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凭着对中国人民深切的爱,以及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洞察,通过“南方谈话”推动了进一步的改革。这些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证明,让社会中的每个人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国家民族就有真正的前途。这个质朴的道理,应当长久地昭示21世纪中国的前进之路。

篇5:论改革共识的凝聚深化

王洲洋

2014年第3期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改革共识是人民群众与整个社会对于改革的总体看法、基本观点和共同态度。改革共识能否凝聚深化,关系到改革开放大业是否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强劲的精神动力和广泛的社会支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这要求我们下大功夫凝聚改革共识,确保在新的改革征程上,继续保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思想意志、共同的实际行动,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各项重大任务如期完成。

一、保持改革意志的坚定性

《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回首改革开放伊始,我们不能不佩服邓小平同志改革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1月有一段精辟的讲话:“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由此可见他改革的意志何等坚定。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必须不惧风险、不畏艰险,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胸怀中国梦,一路克难行。

二、坚定改革目的的人民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决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了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生态权益,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更公平更广泛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些都非常鲜明地凸显了一切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目的。这也非常明确地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态度作为改革的指挥棒,人民高兴的事情全力去做,人民希望的事情设法做好,人民不满的事情主动改掉,人民反对的事情坚决不做。坚决反对假借人民名义进行改革实则谋取局部利益、小团体利益及个人私利的行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深入反对“四风”,始终保持良好作风,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三、增强改革推进的协同性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广泛性、深刻性、复杂性前所未有。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制,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为此,《决定》特别指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对各项改革的系统性、关联

性、耦合性研究。如,《决定》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但其他各方面改革也要与之相适应、相衔接、相配合。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贯穿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之中,积极推动各方面改革围绕这一目标来推进,努力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

四、强化改革步骤的有序性

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必须科学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抓住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力求取得突破,牵引和带动其他各方面改革,从而确保各项改革协同、有序地向前推进。要注意遵循认识发展和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把握大局、扎实推进。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积跬步致千里,积小胜为大胜。对条件已经成熟、各方面要求强烈的改革要加快推进,对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决策的改革要加紧研究提出方案适时推进,对认识还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要大胆探索、试点先行、积累经验,对一些需要推进的制度性建设、需要修改完善的法律法规要加强研究、尽快启动。要建立健全领导改革的责任机制,制定好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好路线图和时间表,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改革的程序不乱、步骤不乱、秩序不乱。

五、扩大改革参与的社会性

改革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决定》提出: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等等,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和主张,突出了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把群众作为推进改革的主体,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真正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力量进一步挖掘出来、释放出来。制定改革方案要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遇到改革难题要虚心向基层和群众请教问计,切不可只靠少数精英关起门来搞改革,更不能异想天开、凭主观愿望拍脑袋行事。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发挥专家学者在改革决策中的积极作用。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听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改革建议。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协商,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改革上来。

六、增进改革角色的互换性

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以科学理论武装而进行的自我革命。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必须革陈旧观念的命,革不合理制度的命,革利益固化的命,这些都是在革自己的命。这就要求我们既当好改革者,又当好被改革者;当好改革的促进者,不当改革的阻碍者。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勇担历史重任,服从大局,敢于牺牲,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和自身做起,以天下为公的胸怀和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改革。始终坚持从全局看问题,出台重大改革举措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而不是只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有利。坚决克服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七、适应改革创新的无限性

《决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是靠创新驱动的,创新从来不会止步。这就告诉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大力提高全社会的改革创新能力,尤其要大力提升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

改革创新的能力。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创新思维的力度,决定改革开放的空间、深度和广度。要深入到文化层面解放思想,深入到灵魂深处转换思想,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发展文化,不断培育有利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文化土壤,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要加强学习型班子建设,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把那些党性强、改革意识强、创新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人充实到基层领导岗位上来。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强学习和实践,争做改革的表率、创新的表率,努力使自己成为善于领导改革开放的行家里手。

八、保障改革环境的宽松性

《决定》指出:“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宽容改革失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我们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创新支持创业、服务主体的各类措施,营造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为广大干部营造宽松、宽容的工作环境。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看待改革人才,不以成败论英雄,大力倡导容错意识,更好地激励干部在改革中勇于探索,攻坚克难,使改革在探索中前行、在容错中求进。各级党委要一身正气,做到有胆识骏马,无畏护良才,敢为事业用人才,旗帜鲜明地支持干事者,保护改革者,警戒庸懒者,惩治腐败者,形成人人争着抓改革、个个自觉比贡献、万众一心谋发展的生动局面。

九、确保改革风险的可控性

总书记指出,“搞改革„„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同时又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排除各种干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在各种风险考验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既切实增强战略定力,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又坚决守住底线思维,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条底线,反对任何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图谋。始终坚持“以我为主”,该改的坚决改掉,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减少改革失误带来的风险,降低改革成本。

十、落实改革评价的群众性

篇6: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

目前,我校教学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教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日益凸显,随之而来的问题应运而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主要表现有:践行改革不能做到持之以恒,有听课时就实施,没有听课时就束之高阁;传统践行模式仍受到青睐,我讲你听,台上教师展示精彩,自我陶醉,台下学生萎靡不振,我行我素,苦不堪言;探索学习形式根本不用,教师霸占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导学案的编制和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质量差,不能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评价形式单一,不愿探索创新评价方式,致使学生不能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学习不够,知识储备不足,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贫乏,不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差异性学习任务,致使高分学生少得可怜,及格学生的队伍日益缩减,学困生逐渐增多,师生关系紧张,学习风气不浓等等。以上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学校教学改革推进的速度,影响了教学成绩的整体提升。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一鼓作气,坚定信心,敢于涉险滩,敢于啃硬骨头,以巨大的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以更大的决心攻克传统教学利益固化的藩篱。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坚持教学改革不动摇,教学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一、围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并进、当堂训练”的教学思路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校正在实行学生自主式的学习模式——“3623”课堂教学模式,即“实施三种课型、落实六个环节、变换两种课堂、达到三个 1 层级”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并进、当堂训练”的模式。“三种课型”是:自学互学展示课、质疑拓展提升课、单元强化巩固课。“六个环节”是:

1、自主学习:通过学生个人独学解决70%的知识。

2、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再解决20%的知识。

3、展示交流:通过班集体群学再解决10%的知识。

4、质疑提升:在学生学会预先设计的知识基础上,与教师一起质疑、互动解决问题、生成新的学习成果。

5、达标检测:教师依据学习内容,本着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做好习题设计。当堂测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堵塞漏洞,不留死角。

6、反思小结:学生谈心得体会,教师总结得与失,提出改进措施。“两种课堂”是:

1、小课堂:每一节课,课堂都包括多次学,多次教,多次练的六环节闭合循环。

2、大课堂:几课时分别进行学、教、练的六环节闭合循环。“三个层级”是指教师引领式、学生自主式、教师半扶半放式的学习课堂。

二、围绕提高导学案的编制和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质量深化备课制度改革

新课标指出,教材是教学资源中的核心部分,不是课堂上唯一的法定文化。所以我们不能囿于教材,而应站在教材之上,融入自己的智慧,积极审视教材,重新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各学科前置性作业的设计,文科要有阅读,各科要有活动,要抓住根本、简单、开放,其目的是低入、多想、深思、高出。

1、语文课堂教学的金标是推进阅读。所以我们把传统的“语文分析策略”转向“语言文字实践策略”,解决好语文课文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是一般解决,读懂课文,搞清字。第二层次是深度解决,人人有点,点点有思,思思有文,文文可乐。写作要做到讲热了就写,写最热的点。

2、数学是思维的学科,数学课堂教学金标是根本(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思想发生处和情感涵育处),简 2 单,开放。所以我们把传统的“知识点策略”转向“思维点策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人人有网,网网有鱼,鱼鱼可比,皆大欢喜。

3、英语是活动的学科,英语课堂教学金标是大活动的策略。所以英语要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来学习,开展好学生自己的、整体的、有意义的和强烈的活动。

我校各学科依据学科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教改风格:语文、地理、生物实行学案教学,数学、化学、英语、物理、历史、思品实行前置性作业教学。

但在教学实践中有部分学科导学案的编制和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质量较差,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静下心来,在备课上下功夫,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研究课标,还要研究学生;既要考虑教法,又要考虑学法;讨论时要畅所欲言,直抒己见,汇集集体之智慧,达成共识,形成精品导学案和前置性作业。

三、围绕使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中起决定作用深化小组建设 根据班级学生人数,依据学生特点组建学习小组,可分为四人组和六人组。六人组组建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 四人组组建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异质结对”。

1、明确组长职责,合理分工 学习组长的职责

⑴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学习组长要求C层生或D层生学习导学案或前置性作业上识记层、理解层的知识,B层生学习导学案或前置性作业上识记层、理解层、运用层的知识,A层生学习导学案或前置性作业上识记层、理解层、运用层、拓展层的知识。

⑵合理分配学科、各环节的学习时间并进行过程监控。学习组长要限定各学科学习时间、各环节(独学、对学、群学)学习时间,做 3 到督导到位、指导到位,组织到位、管理到位、检查到位。同时组长(学习组长和常务组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⑶共同问题组内讨论后无法解决,学习组长代表小组向其他组请教,然后给组内成员进行讲解。

⑷对整个班级普遍感到疑惑的问题学习组长要反映给学科班长(科代表)。

⑸课上组织学习成果展示。六人组,学习组长主要让B、C层学生展示,以B层学生为主,四人组,学习组长主要让C、D层学生展示,以C层学生为主。

常务组长的职责

常务组长负责检查组内成员学习情况、做好学习情况记录,根据本组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一般采用定量评价。

2、自主学习流程

预习:⑴课堂后十分钟教师把学案下发后,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自学指导。⑵学习组长组织组内各成员独立完成预习,对于预习中一些不懂得、模糊的知识点一一标示出来,然后组内讨论、帮扶。共同问题组内讨论后无法解决,由学习组长代表小组向其他组请教,然后对组内成员进行讲解。⑶对整个班级普遍感到疑惑的问题则由学习组长反映给学科班长(科代表),学科班长汇总后课下与科任教师沟通,由科任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如小组组长培训、集中讲解等。

课堂展示与点评:各学科教师都要培养自己的团队,担当自己课堂的主持人。⑴课堂展示:小组展示要弱者先讲,中者补充完善,强者概括总结。由个人杰出到团队优秀。大组展示要解决整个班级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有师生质疑、互动解决问题、生成新的学习成果的过程。展示时强调班级纪律,让学生学会倾听与思考。六人组,主要由B、C层学生展示,以B层学生为主;四人组,主要由C、D层学生展 4 示,以C层学生为主。接到科任教师分配展示任务的小组,积极做好准备,由学习组长指定组内一名组员进行展示,然后再由该组A层学生或师傅补充。小组展示过程要求是:全面、完整、口头展示要声音洪亮,黑板展示要整洁规范。⑵点评:展示后,点评工作主要由其它组A层学生负责完成。点评的学生对展示的内容进行评定,如学习内容表述是否清楚、完整、有条理性及创新点,声音是否洪亮,板书是否清晰、工整等。从而完成点评工作并赋予分值。

四、围绕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益相加大于二的效果深化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加大课堂观察分值,占评价总分的25%。教导处各学科主任将在平时以推门课的形式进行课堂观察,每学期各学科主任对每位教师至少要课堂观察两次,把平均分计入教师学期教学考评当中。

不断完善教学成绩考核办法。七年级教师以本学期期末教学成绩为基数,八年级教师教学成绩算账以上一学期期末教学成绩为基数,物理以本学期期末教学成绩为基数,及格率占40%,优秀率占30%,平均分占30%。九年级以本学期期末教学成绩为基数,优秀率占60%,及格率占34%,平均分占6%。

五、围绕更新教师思想观念和丰富教师知识储备深化教师学习制度改革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把学习作为一种爱好、一种追求、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学立德、以学增智、以学创业。5 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努力扩大知识半径,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砥砺道德品质,丰富知识储备,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真正成为业务精湛和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每学期每位教师学习笔记不少于10000字,占评价总分的2%;必须参加教师业务素质考试,占评价总分的3%。

六、围绕创新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深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优化评价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评价方法有:

1、评价的方法

(1)即时评价,不要延时评价,而要随机评价。即时性评价是有效课堂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有效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精准的有效课堂教学即时评价,能够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即时性评价可分为定量即时评价和定性即时评价。定量即时评价可以采用百分制或级别方式,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如“你回答得太棒了,一百分。”“你这节课表现真是太好了,可以评为优”等。定性即时评价可以采用评语的形式,在评语中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你这节课认真听讲,回答问题准确,真是太好了。”“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针对学生发言 “不及格” 时,教师提醒学生:“假如你的语速放慢一点,声音洪亮一点,效果会更好!”即时性评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又鼓励学生永远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久而久之,课堂教学自然会“活” 起来,“火”起来。

(2)课上常态评价。

教师按照课堂流程安排好小组合作学习工作后,对以下环节进行评价:

第一、独立或合作学习完成学案情况。第二、展示的学生的板书、讲解。第三、回答讲解的学生声音、语速、准确。第四、聚焦能否迅速、安静、认真听讲。第五、组内互学及师友帮扶情况。第六、抢答、纠错、拓展

第七、组内展示的学生是否机会均等,还要加大中低层学生的赋分权重,以激励他们的课堂参与。

各科均用10分制对各组及组员评价,每节课各组得分及组员得分均控制在10分以内。一节课结束后,由学科班长,结合课堂情况,给各个小组打分,各个组内的学习组长结合课堂表现给组员打分,并在班内指定位置公布成绩,各组的综合得分及组内成员得分情况一周汇总一次,在各班墙壁外面展示牌上集中排序公布。

(3)小结性评价

下课前教师公布各小组的得分情况,并根据各小组的表现做适当点评。

(4)总结性评价每月召开一次总结表彰会议。

班主任根据各任课教师的汇报情况进行汇总,然后向全班同学公布小组得分情况,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班主任要分析总结,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5)月考评价。

这种评价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学科教师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评价算法为及格率40%、优秀率30%、平均分为30%或25%(100分时为30%,120分时为25%)。第二种是班主任对学习小组各学科进行综合评价,算账方法及格率40%,优秀率30%,平均分所占的比例用30% 7 除以总分(总分600分平均分为5%)。

(6)课外常态评价。

涉及自我管理的效度评价、参与有益活动主动程度评价、组织活动能力和效度评价、关心集体他人以及文明礼貌程度的评价、课堂外在社会上生活中学习能力的评价等。

(7)文字式评价。

教师应习惯在学生的书上或本子里写下

一、两句由衷的赞美,如:你真棒!等等;还可以用发放表扬信、奖励卡等。

(8)评“星”式评价。

一般一个月(或两个月)评奖一次,选出诸如“自信之星”、“倾听之星”、“进步之星”等等,并把那些孩子的照片作为桌面放在电脑上。

(9)称号式评价。

教师可以采用称号的方式来表扬学生,例如:可以给表演生动的孩子一个“优秀小演员”的称号,也可以给评别人的表演最中肯的孩子“小小评论家”的称号。

2、评价要求

(1)评价是加分,不能扣分,也不能不给分。评分标准要明确,加分要有档次:最好的一般给3分,比价好的一般给2分,做了的一般给1分。

(2)评价不能只看学生完成的学习内容,还要看表现,观察闪光点。

(3)评价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4)评价不是死板的,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抓住重点环节评价,不是每一个环节都评价。

(5)要做到评价主体广泛性。阶段性评价范围要广,尽最大可 8 能地涉及到每一个学生。要做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且具有激励性。

七、围绕初中现代文化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实践的研究深化班级文化建设改革

班级是每个学生在校生活的“家”,它与学生学习成长息息相关,是学生实现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基地。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和“如何生活”。如何将班级建设成一个和谐融洽的大家庭,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在班级特有的存在感呢?作为班主任,应该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涌动着生气、活力的学生向往的乐园,让学生在这里获得灵气、智慧、友谊,学会与人合作、大胆创新,使能力得到锻炼发展,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校园有了文化,就有了深厚的底蕴,班级有了文化,就有了灵动的精神,青春有了文化,就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

班级文化建设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管理文化:

(1)主题(2)班名、班徽、班训、班级宣言、班歌(3)机构(4)制度:班规、组规、课堂常规等。

2、评价文化:

(1)评价体系(2)课堂评价(各种打分表、标准、记录)

(3)表彰奖励(4)晋级制度

3、活动文化:

活动是文化的载体,没有积极向上的活动的班级是没有活力的班级,没有活力的班级就是没有生命力的班级。班级的活动除按照学校、年级统一部署开展外还要自行设计一些具有多种意义的主题活动,如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学习活动等。

4、墙壁文化:

利用室内外的园地、专栏多方位展示班级风貌,要注意高品味、多角度、知识性趣味性结合、体现班级特色。每一个栏目、板块的设计都要有它的具体意义而不是随心所欲。

5、小组文化:

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培训一名得力的组长,制定本组的组规章程,制定小组共同的奋斗目标,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建立组内合作机制和监督机制。

八、围绕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平台深化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改革 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积极参与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社团组织,积极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搭建平台。使社团活动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延展、连接和深化,成为培养学生特长的有效途径,成为学生才能展示的广阔舞台。

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培养学生健康的运动习惯,增强体质,规范学生行为,磨练学生意志为目的,为全面素质发展奠定基础。我们继续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第二节课间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活动内容随季节不同而进行调整。

九、围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深化学生管理制度改革

为了规范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维护课堂教学秩序,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制定了《宽城二中加强课堂学生学习管理的规定》,希望全体教师认真做好学生违反学习行为的记录,对于受到处分的学生班主任要进行诫勉谈话,对于没达到学校规定条件未处分的违规学生班主任要在班级通报批评。

十、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10 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深化课程管理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学都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与人文素养教育,尤其是音体美、语文、国学和思品等学科。同时要本着围绕本区域特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服务学生,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

十一、围绕打造一支“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队伍深化教师专业发展建设改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育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教育质量超不过该地方的教师质量,因此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十分重要。教师的专业化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有专业知识,即三流教师,他们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第二层次有专业能力,即二流教师,他们能培养出聪明的学生;第三层次有专业见解,即一流教师,他们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我们如何成为具有专业见解型的教师呢?。

1、保持良好心态。作为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名困,不为情惑,不为曲忧,做到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敬畏之心对待事业。

2、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11 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奋力创新创造。广大教师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

4、培养浓厚感情。我们教师必须走向学生、走进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最真实的情况,用自己的耳朵听最真实的声音,真诚倾听他们呼声,真实反映它们意愿,真心实意为同学们办事,在同学们中产生强大感召力。同时要向慈母一样关心、照顾、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5、砥砺高尚品格。作为教师就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格、高超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文化积淀、伟大的人格力量塑造完善的形象。

6、依法规范教学。广大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用法治理念和法制思维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让依法教学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篇7: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凝聚共识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各界广泛认同、普遍接受、一致认可、共同追求的主流价值观,是各种社会认知的最大公约数。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有利于冲破思想迷雾、廓清模糊认识,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有利于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新闻媒体责无旁贷。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采编全流程、贯穿到每一条稿件、每一块版面、每一个节目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要强化传播媒介管理和行业自律,做到一切报刊图书、广播影视、舞台剧场都不为错误思想观点提供空间,切实增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和职业能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网络传播阵地建设。当前我国网民达

6.18亿,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空间的特征使之成为错误思想观点的集散地和散布谣言的高发区,一些严重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丑恶现象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为此,需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对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推进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犯罪,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要把精神文化产品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文艺工作者要站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度,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用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传递时代强音、推动社会进步。

篇8:用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合力

一、社会价值观及其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什么的“是非曲直”概念?社会价值观是关于社会关系的“是非判断”。社会价值观集中体现为社会“纲常”,也就是埋藏于每个人意识深处的“社会行为准则”。

社会价值观是社会关系及其变迁的产物,但是有些基本的社会关系应当是长期稳定的,扭曲这种关系会导致激烈的社会冲突。与此相对应,有些基本的价值观也应该是长期稳定的,这种反映基本的、需要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或者说,能够维持社会基本团结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以外的对社会关系的是非判断,都是非核心价值观。

一个社会的有序发展就是“核心价值观”和“非核心价值观”发挥统合、协调作用的结果,如果失去了价值观的规范与调整,社会的冲突就会发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关系的稳定器和调节器,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在全社会树立起了团结的精神旗帜,以此统一全党思想、凝聚社会共识。具体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精神。党的十八大在已有的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炼,将过去较长的表述精简为24个字:“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意义与价值

每一个时代都应当有其核心的价值追求,这个核心价值应该是凝聚了社会的普遍共识,赢得了人民的共同意志,开发了共同的政策。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成为引导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没有一个核心的价值引导,社会将迷失方向,失去动力。

一个社会的政治统治的终极目的是通过谋求其统治的合法性来实现的。失去了合法性,也就失去了统治的基础和正当性。合法性最一般的意义是“宣称合法”,一般表示正当性。它赋予命令以权威或约束力的特性,从而将权力转化为权威。一个国家的政治统治是否稳固最终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公民是否尊重和服从国家的法律。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政治合法性是什么关系?如何把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转变为现实中的合法性是政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国家建设的关键。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谋求政治合法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有意识的理论总结和概括。

在这个报告中,中国共产党清醒地提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也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意见。

一般来讲,核心价值观与合法化存在一个转化的过程,其转化路径和模式为:价值(核心价值观)——规则(宪法法律)——过程(政策落实)——结果(执政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核心价值观是规则、过程和结果的基础和逻辑前提。这是因为,人们对于一个政权(权力) 的认可、赞同的关键在于这个政权(权力)是否体现和表达了社会成员所信奉的基本价值观。政治合法化是制度化的价值选择;制度化是对合法化的确立和物质化的表现,制度化是政治合法化成立的形式要素,也为政治合法化设置了一个稳定的结构和长期持续的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和关键的地位,具有引导社会方向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需要由“观念形态转变为制度形态”,才能实现其功效与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明了执政党明确的价值追 求和鲜明的政治社会态度

60多年来,共产党始终坚持在全社会倡导和凝聚一定内容的社会价值, 并且这一价值追求不断形成具有凝聚全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体系。而这一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形成和践行对于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对于每一个公民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实现具有核心和关键的作用。

(二)表明了执政党引导整个社会 发展方向的执政理念与价值追求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良道德的现代创新精神的结合与体现,也是先进、科学的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向全社会倡导核心价值观,其目的就是要为社会的发展指出明确的方向。

(三)表明了执政党凝聚国家的基 本精神、赢得人民意志的良好愿望

核心价值体系力图建立一个信仰系统或基本共识。能够建立一个有效的复合的政治体系是一个国家和执政党成熟的标志和象征。从这个角度上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应该是朝着这样一个包涵复合的政治体系发展的体系,甚至这个复合的政治体系应该成为核心价值的核心。其标志是形成全国一致的、整个社会共同认可的共识,形成“共同的政策和制度”,“赢得人民的意志”的核心价值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元的价值共存、互补包容格局, 自由、民主、法治昌明的局面,同时,也是能够有效调整复杂的利益分配和修复社会裂痕的体系。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路径选择

以共识塑造国家的基本精神、赢得人民意志是执政的首要任务,核心价值观在这个共识中处于中心地位。以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其意义重大,而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迫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如下的路径:

(一)加强个体政治道德建设成为 社会优良风尚的基础

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首次通过从更加广泛的公民入手,提出了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方向、目标、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力图建立整个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从而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此基础上需要不断总结道德建设的制度经验,逐步使道德建设走向制度化的安排。

在现实的道德实践中,有几个必须予以明确回答的问题:

1. 谁更应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谁更应该承担更多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义务。

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社会基础文明和价值引导上,起核心和关键的作用,所以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与社会其他人员相比,更应该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承担更多的义务。

3. 一个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为整个国家的政治道德建设和经济道德建设必将提供深厚了的社会基础,确保政治道德建设、经济道德建设良好的民意基础和丰厚的社会资本。

(二)政治道德建设成为道德建设 的核心

从一定的程度上讲,政治道德建设就是培养成熟的政治。德国政治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这种政治成熟指的是:“对民族的永久性经济和政治权力利益的领悟,以及在任何情况下把这些利益置于任何其他考虑之上的能力”。如果从中国的语境出发,就是培养德才兼备,具有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东西方的学术背景尽管不同,但是实质应该是一样的,都强调了政治家在推进政治成熟的重要作用。

在一个成熟的民主国家中,任何权力都被置于监督的范围内,比如,对握有权力者的制约,建立严格的公务员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以防止政治家的权力滥用。马克斯·韦伯指出了为政治而生的人要具备“三种前提性的素质”: 激情、责任感和眼光。只有具备了这三种高贵素质,一个人才可能远离和摆脱一切“虚荣政治”和“利益政治”的诱惑, 才能承担政治家应有的责任。

政治道德建设,制度建设是核心和关键,因为,在人性无法脱离“自私”的藩篱,光靠政治家自身的道德是无法克服人性弱点的。即让权力关在笼子里。

政治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权力约束机制:通过完善党政结构、宪政结构和科层制行政结构使国家的权力置于人民的绝对监督之下,同时培养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职业的职业政治家,使其真正具有“激情”、“责任感”和“眼光”的领导者,引领国家持续发展。

(三)经济道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 基础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活动无疑成为人们活动的重心,导致人们经济活动的范围由小群体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直至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人们打交道 (国际贸易)。这时,小群体领域的自愿利他主义的道德,在扩展的经济领域内能不能够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就成为经济道德建设解决的问题。其实,在扩展的经济领域,需要的是诚实经商、尊重经济自由、市场价值规律与公平的道德。

篇9:改革闯关,凝聚共识再进发

35年改革,一路闯关夺隘。今天深化改革,更要勇往直前。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彰显出我们党迎难而上的决心和信心。

改革又到闯关时。

深水前行,改革任务更加艰巨

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放眼过去改革的丰硕成果,我们精神振奋;面对未来改革的艰巨任务,我们心情并不轻松。

改革行至“深水区”——两难问题突出,改革与发展问题相伴,经济与社会矛盾交织。

我们刚刚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却发现要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中国能不能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

钢铁产量第一、煤炭产量第一、水泥产量第一……面对众多“中国制造”赢来的世界第一,我们高兴并纠结: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尴尬,缺少“中国创造”的遗憾,资源环境代价的沉重,告诉我们转型比增长更难。

要稳增长也要调结构,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要推进资源价格市场化也要抑制通货膨胀,要提高劳动报酬也要控制企业运营成本……改革方案的制定既要敢于取舍,又要“优中选优”。

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但对“分配不公”的抱怨也多起来。城乡居民收入跑赢CPI、跟上GDP,但“被增长”、“被平均”的声音从未消失。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越来越高。

“如果说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是‘帕累托改进’,绝大多数人能从改革中受益。那么现在,改革越来越会成为‘卡尔多改进’,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并存,两难情况越来越多。” 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改革进入“攻坚期”——改革面对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任何一项改革都要破解错综复杂的矛盾,都要突破认识和利益的掣肘。

“硬骨头”,硬在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单兵突进式的改革已经很难成功。

一本小小的户口簿,牵动着多少人的命运起伏,阻碍着多少人真正从农民转为市民。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今天,户籍制度的缠绕急需解开,基本民生服务的均等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需加快,让更多早已工作生活在城市的人,享有平等的市民待遇。

“硬骨头”,硬在改革已不是简单的应急,而是长治久安的制度建设。

超过10万亿元的地方债,会不会引发债务危机?地方政府为何患上“举债依赖症”?看似近两年方才凸显的矛盾,背后指向长期以来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功能过度经济化、政绩考核“唯GDP论”等深层次因素,需要全面改革财税制度、政绩考核制度,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硬骨头,硬在改革已不能只是利益的增进,而必须对现有利益格局进行调整。

改革本来就是利益的调整,深水区的改革,绕不开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城镇与农村等利益格局的全方位调整,利益调整就会有增有减。“有些不合理的做法必须果断纠正,有些利益格局的调整则应着眼于培育新的利益,在增量上做文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佐军研究员说。

事非经过不知难。愈难愈进,迎难而上,正是改革者的品格。改革前无古人,深化改革就要攻坚克难。

别无选择,改革更需凝聚共识

改革需要共识。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改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呼唤改革,改革共识的凝聚正是改革攻坚克难的锐利武器。

不改革没出路。

当雾霾连日不散、当房价节节攀升、当“冷漠症”四处蔓延,有人抱怨:“都是改革惹的祸。”改革不是完美无缺,发展难免伴生问题。有些问题,是改革经验不足造成的,需要及时调整。有些问题,恰恰是改革还不到位引发的,需要持之以恒推进改革。有些问题,则缘于发展理念的偏差。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其根源多在于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正是清除体制机制障碍的强大动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禇平说。

改革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改革仍是我们唯一、最好的选择。

改革不能等。

改革会不会影响社会稳定?改革会不会引起经济波动?改革难免有风险,我们如何看待风险?

“不改革才是最大的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认为,改革进程中,最可怕的不是有风险,而是一点风险也不敢冒,一遇到阻力就止步不前。

改革时机宝贵,不加快改革,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导致积弊难返,酿成更大危机。

风险不可怕,关键是理性认识风险,科学应对风险,防患于未然。

多年改革,我们抵抗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安排”,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协调性、协同性,改革就能化险为夷。

改革有底气。

35年改革发展,我们已有了深化改革的一手“好牌”。

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改革的体制基础更加牢固,可以开启更高层面的改革;多次应对各种挑战,党积累了领导改革的宝贵经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越来越强;改革的潜力依然很大,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从小康迈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13亿人口的大国华丽转身蕴藏无限机遇,也给改革带来了进退腾挪的更大空间。

共识铺就改革路。凝聚改革共识,改革攻坚克难之路才能畅通无阻。

坚定不移,改革更有勇气、智慧

任务艰巨,更激发改革雄心壮志。

时不我待,正敲响改革紧锣密鼓。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坚定不移推进改革。

政府改革一马当先。国务院机构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行政审批改革,国务院已取消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300多个。简政放权,用政府权力“做减法”换市场活力增加。面对经济下滑,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既稳增长,又调结构,保持了经济平稳发展。

nlc202309011234

重点领域改革力度加大。财税、金融、价格、投融资、民生保障、农业农村等领域,推出多项重要改革措施。“营改增”扩围,让企业轻装上阵;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让创业门槛大大降低;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对外开放有了新突破……一项项重要改革,增添了经济活力,人们感受到了“啃硬骨头”的决心。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有无畏的勇气,有高超的智慧,改革就能翻山越岭,一路高歌。

勇气和智慧,来自于人民的重托。

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到向西开放的重镇兰州,从全球瞩目的上海自贸区到老工业基地包头的棚户区,一年间,中央政治局7位常委考察调研足迹遍布全国2/3以上省份。决策层问情于民、问计于民,让人们对改革更有信心。

勇气和智慧,来自于改革的方法更加科学。

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协同推进。经济改革与社会、文化改革同步,促进发展与保障民生的改革协调,各项改革相互呼应,形成合力。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的路径,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结合起来,更加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新一轮改革大幕,绘就“五位一体”改革的壮丽图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现代化的百年奋斗,已进入至关重要的“后半程”。续写“前半程”的辉煌,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美梦成真,改革的使命鼓舞我们攻坚克难。

财税改革

——“营改增”从交通运输和若干现代服务业扩大到电讯、铁路运输和建筑安装业并从部分地区推广到全国。

——启动个税向综合税改革的试点,稳步扩大房产税的试点。

——大幅度提高资源税税率和环保收费的标准。

——显著提高医疗、社保、环保、新能源等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降低一般性支出尤其是三公消费的比重。

背景:多位消息人士透露,财税、金融、行政体制、价格改革等将列入报告初稿。在这些改革内容中财税改革分量最重,具体到报告初稿中涉及的财税领域改革,财政部、国税总局是操办者,尤其是前者。

土地制度改革

——征地遵循“公平补偿”原则,补偿标准将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而动态调整。

——土地自由流转,确保农民工权益。如何使土地增值收益大头落到农民工头上。是正确改革方向。

——土地私有化,农民最终拥有自己的土地。

——扩大农地进入市场流通试点,这将利好地产及其投资产业链。

背景:分析人士认为,农民土地私有化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出台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标志,地方政府层面对这个问题的容忍度比较有限。

金融改革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放松资本账户的管制,放松民资投资海外的限制。

——利率市场化将面临最后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业内认为需要时间,下一个具体步骤很有可能是让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

——进一步规范银行表外业务,让民间金融阳光化和合法化,杜绝吴英事件的再度发生。

背景:中国的金融一直存在被压抑现象,涉及到体制改革的最根本政策都由中央所控制。这种集权式的管理如果不被打破,就会影响到金融改革的进程。各界对“人民币先生”未来的改革作出各种猜测,最期待的莫过于推进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

推进城镇化

——农村土地确权政策应先行一步,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民可选择行业,城镇化就起来了。

——破除土地财政,不改变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切断地方政府卖地生财动力机制,人的城镇化就永远赶不上土地的城镇化。

——户籍制度改革是关键一环,应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城市落户限制。

背景:厉以宁认为,如果中国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即90%以上的人口集中于城市,那么城市居住条件必定恶化,居民生活质量必定下降。中国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即中国城镇化要分三部分:老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

收入分配及户籍制度改革

——出台收入分配改革实施细则,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居民收入。

——限制垄断性国企高管权力和薪酬的膨胀,缩小贫富差距。

——由于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分化”,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不利于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应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消除在教育、就业、医疗、城乡间的福利差异。实现人口自由流动。

背景:一位接近发改委的消息人士透露,“这次的户籍制度改革与以往明显的不同在于,以往的提法都是继续合理控制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其他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而此次对北上广深这些特大城市也会结合条件逐步放开。”

打破国有企业垄断

——打破中央企业垄断,放宽进入市场限制,国企逐步退出,减少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目前国资监管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存在国资管理的“空白点”,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应实现政企分开,改变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放宽入行门槛,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背景:垄断仅仅是国企治理不力的结果,它只是问题的表征现象。如果对国企改革只就垄断而反垄断,只就垄断而进行所谓的“私有化”和“社会化”肢解,那么国企改革也还真有可能沦为一部分利益集团的分羹大宴。

上一篇:以执着为话题的议论文下一篇:催产素引产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