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凝聚共识中引领社会思潮

2024-04-28

在凝聚共识中引领社会思潮(精选8篇)

篇1:在凝聚共识中引领社会思潮

在凝聚共识中引领社会思潮

邓卓明

《 人民日报 》(2014年07月23日07 版)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凝聚社会各界对形成主流思想舆论的共识、对坚持正确价值取向的共识、对服务国家大局的共识、对整合社会思潮的共识,引领社会思潮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凝聚对形成主流思想舆论的共识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新形势下,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大限度地凝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引领社会思潮发展方向,促进社会思潮健康发展,使社会思潮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主动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先进性,决定了它内在地蕴含引领社会思潮的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 1

国主流意识形态中居于支配地位,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导向作用,排除“等值论”“淡化论”“中立论”等不正确观点的干扰,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做到理论上清醒坚定、实践上求真务实,将会产生强大的感召力,更好地引领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

凝聚对坚持正确价值取向的共识

大力宣传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对于全体社会成员形成良好道德素养和思想品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发展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仍然存在,对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挑战和冲击,削弱了人们在价值取向上的正确共识。为此,应大力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使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得到确立和弘扬,使假恶丑的现象遭到贬斥和抨击,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使人们在多样化社会思潮中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力宣传弘扬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大力宣传弘扬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鲜明的价值标尺,让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成为社会主流,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以良好的社会风气强化对社

会思潮的引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为激烈,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在全社会树立崇尚劳动的思想和精神,切实营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在多样中求共识、在多元中立主导。

凝聚对服务国家大局的共识

增强人们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当前各项工作都要为这一大局服务。应引导人们从这个大局出发思考问题,着眼大事、把握大势,识大体、顾大局,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形成以国家、民族、人民为重的共识。全体社会成员有了这样的共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就会自觉选择那些有助于服务大局的社会思潮,主动远离或摒弃那些不利于大局的社会思潮。增强人们对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共识。只有社会持续发展、和谐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共识下,人们就能理直气壮地对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抵制和批驳,在排除杂音噪音中坚持正确前进方向,自觉与种种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思潮做斗争,促使多样化社会思潮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按照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创新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筑牢全社会安全稳定的精神防线,以良好舆论氛围与社会风尚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凝聚对整合社会思潮的共识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寻求社会思潮的最大公约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后确立的重要原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境界。应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融入和谐文化建设中,融入对作为重要文化现象的社会思潮的引领中,一方面把全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另一方面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多元多样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彼此交流互动,主动吸取和广泛聚合社会思潮中一切具有科学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积极因素。

发挥党委政府凝心聚力的政治优势,有效整合社会思潮。各级党委、政府是领导科学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核心力量,具有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政治优势。各级党委、政府都承担着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引导和管理,牢牢掌握相关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承担着根据社会思潮的动向掌握不同群体的思想状况,科学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不断提升正确引导社会思潮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职责。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把宣传、教育群众与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维护群众正当权益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凝心聚力、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核心作用。

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交流交融。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联系群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思想舆论走向和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最大限度地凝

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人们,促进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交流交融,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

(作者为重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篇2:在凝聚共识中引领社会思潮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各界广泛认同、普遍接受、一致认可、共同追求的主流价值观,是各种社会认知的最大公约数。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有利于冲破思想迷雾、廓清模糊认识,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有利于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新闻媒体责无旁贷。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采编全流程、贯穿到每一条稿件、每一块版面、每一个节目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要强化传播媒介管理和行业自律,做到一切报刊图书、广播影视、舞台剧场都不为错误思想观点提供空间,切实增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和职业能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网络传播阵地建设。当前我国网民达

6.18亿,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空间的特征使之成为错误思想观点的集散地和散布谣言的高发区,一些严重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丑恶现象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为此,需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对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推进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犯罪,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要把精神文化产品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文艺工作者要站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度,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用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传递时代强音、推动社会进步。

篇3:在凝聚共识中引领社会思潮

目前, 甘肃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欠发达的省情实际,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 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探索, 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 有许多经验需要我们去总结。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就是要客观总结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经验, 科学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真正把握发展规律, 创新发展思路, 明确发展重点, 提高发展质量。

过去的一年, 全省农牧系统紧紧抓住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深入调研, 总结提升, 形成了一批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有建议、有深度、有价值的优秀调研成果。这些调研成果内容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等多个产业, 聚焦粮食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土地流转、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热点问题, 是省市县三级农牧部门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通过对工作实绩突出、产业发展典型的地区进行实地探寻、综合研判,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农牧系统推进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新经验, 从不同侧面分析了全省农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从不同领域提出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调研成果的作用, 方便全省农牧系统广大干部学习交流和相互借鉴, 省农牧厅组织专家对2013年调研成果进行了评审, 并将优秀调研成果收录汇总, 由甘肃农业杂志社编辑出版发行。

篇4:在对话中凝聚共识

背景材料

2009年7月27日至28日,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国务委员戴秉国作为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特别代表与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的特别代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共同主持了对话。在对话中,中美双方紧紧围绕“凝聚信心恢复经济增长,加强中美经济合作”的主题,就事关两国关系发展的战略性、长期性、全局性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阐明各自立场,探寻解决办法,有利于双方加深了解、扩大共识、减少分歧、增进互信、促进合作,有助于双方在解决全球金融危机、地区安全关切、全球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方面进行合作,推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理论思考

一、经济学角度

1,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竞争性等一般特征。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特征,只有主动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中美两国经济互补性强,经济往来频繁,举行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有助于维护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

2,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美两国作为当前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美两国举行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有助于两国之间增进合作,加强了解,消除误解。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两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中国积极参与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加强与美国的经贸合作,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为更好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加强对外合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5,坚持平等互利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原则。中美两国贸易和投资总量巨大,双方经贸往来中难免会出现摩擦和矛盾。中美两国举行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二、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好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双方紧紧围绕“凝聚信心恢复经济增长加强中美经济合作”的主题,就中美关系、国际和地区以及全球性问题等议题交换意见,阐明各自立场,探寻解决办法,有助于推动双方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

3,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中美两国既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也存在不少分歧。中美两国举行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既是承认矛盾、不回避问题,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面对困难的表现。又是寻求有效的沟通机制,积极化解矛盾,维护共同利益的有效途径。

4,矛盾的特殊性。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将此前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和“中美战略对话”体系合二为一的对话机制,此次首轮对话具有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本次对话是中国与奥巴马政府的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二是中美战略对话和战略经济对话首次纳入同一个对话框架下进行;三是对话由部长级首次升格为内阁级。

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一个好开端,给今后中美战略问题和经济问题的合作、协商、解决提供了一个好平台。这个平台将会促进中美两国关系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表明中美双方正共同致力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

6,认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从布什政府在任时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到现在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虽然只是一个“与”字之差,但其内容、含义和重要意义相差甚远,变成了实行“双轨制”,提升了对话的深度与高度,这体现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三、政治学角度

1,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的重要职能。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举行战略与经济对话,既是各自履行对外职能、促进共同发展的需要,也是积极发挥两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的需要。

2,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就事关两国关系发展的战略性、长期性、全局性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有利于双方在解决全球金融危机、地区安全关切、全球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这充分说明了中美两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与合作基础。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是和平的重要保障。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既有利于加强中美两国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两国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又有利于两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国际金融市场依然面临挑战、世界局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美两国作为当前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进一步提升中美合作水平,有利于加强国际交往,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创新训练

1,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中美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但经过双方的不懈努力,每次争执后又会出现峰回路转的局面,使关系得以修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B,中美两国矛盾已彻底解决

c,中美双方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益冲突

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在逐步消失

经过为期两天的对话高级别会议,双方积极评价当前中美关系的发展。认为中美关系保持了强劲、积极的发展势头,特别是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总统今年4月在伦敦举行的会晤,为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指明了旁向,有利于推动双方深化互利合作,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据此回答2-3题。

2,上述材料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B,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C,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D,想问题、做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3,从经济常识角度看,中国与美国成功举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高级别会议()

①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加强②体现了共同的经济利益是双方合作的基础,③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④有利于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4,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3 337.4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了10.5%,比两国建交之初增长了130多倍。发展中美关系,加强中美合作()

①是我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②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③有利于我国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④有利于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A,①⑦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材料一从1978年12月16日,中美同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建立外交关系起,中美关系30年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从建交到1989年5月,为两国关系迅猛发展期,尤其是1979年小平同志访美——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访美,把两国关系推向高潮。从-1989年5月到本世纪初是中美关系发展经历的第二阶段,苏联解体,两极世界终结,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其单边主义思潮致使中美两国摩擦不断,特别是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其轰炸和随后的海南撞机事件,中美关系跌入低谷。本世纪初到现在,中美两国重修旧好,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两国关系也有了新的发展,共同致力于构建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

材料二中美战略对话是布什政府时期中美两国的新的创造,四年多来已经举行了七次。2009年7月27日至28日,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中美双方围绕“凝聚信心恢复经济增长,加强中美经济合作”这一主题,就中美关系、国际和地区以及全球性问题等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阐明各自立场,探寻解决办法,有利于双方在解决全球金融危机、地区安全关切、全球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方面进行交流合作,给今后中美战略问题和经济问题的合作、协商、解决提供了一个好平台。

(1)材料一蕴涵了哪些辩证法的道理?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2)运用所学政治常识知识分析中美两国重视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原因。

(3)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怎样才能共同开创中美经贸合作的新局面。

参考答案:1,A 2,D 3,D 4,A

5,(1)中美建交及两国领导人互访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中美关系的新发展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两国关系经历了复杂发展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两国建交后友好合作是主流,矛盾冲突是支流,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道理;两国由建交到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共同致力于构建2l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美两国重视战略与经济对话,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重视战略与经济对话,顺应了时代主题;国际局势向多极化转化,加强战略与经济对话,两国可以在合作中谋求共同发展,从而在多极化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中美加强战略与经济对话,也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原则,成为国家间发展正常经济、政治关系的典范。

篇5:凝聚共识 攻坚克难

——在第一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涂 汉 军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湖北医药学院第一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隆重开幕了。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回顾总结2012年的工作,统筹安排2013年的任务,全面提升办学育人质量,努力推进“十二五”规划目标稳步实现。

现在,我代表学校行政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凝聚共识 攻坚克难 奋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纪元》。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请各位特邀代表、列席代表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一部分 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学校转变发展方式,适应医学教育改革快速发展的机遇之年;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建设,提升队伍实力,充实办学内涵的建设之年。全校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攻坚,务实进取,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学校事业呈现出稳中快进的良好局面。

一、注重教学改革,教育教学内涵明显充实

(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免费医学教育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批为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药学(中药制药方向)成为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成功申报16个“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批14项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含药护学院6项)、5项省教育厅教研项目、37项校级教研项目,资助学生科研34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优秀高教研究成果5项。

(二)专业课程不断加强。修订了四年制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推

进了护理学专业认证,完成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内容整合。《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和《口腔修复学》参选省级优秀网络课程。新建校级精品课程14门。

(三)实践教学不断强化。新增一所附属医院。举办了基础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竞赛,开展了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核,强化了实习实训管理,学生动手能力明显增强。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中赛区团体三等奖、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基本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在省高校大学生化学、生物实验技能竞赛中获单项奖4项。

(四)继续教育不断拓展。新增自学考试校外教学站点1个,新建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实训基地1个。先后承担了全国卫生技术资格和成人学士学位英语考试,开展了社区卫生人员能力培训,累计参训近千人次,超额完成了工作目标。

(五)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开展了留学生教育师资遴选培训工作。引进外籍语言教师2名,开展国际访问交流8批27人次,接受外事来访5批10人次,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英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即将开展护理、公共卫生管理、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办学。

(六)附院实力不断增强。附属医院顺应医改形势,注重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业务技能,规范诊疗程序,改进服务质量,改善诊疗环境。门诊量、住院量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显著增强。

二、通过申硕验收,学科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一)学科建设成绩喜人。通过全校上下的艰苦努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护理学成功获批为省级一级重点(培育)学科;药护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授权资格;硕士学位授权单位顺利通过验收,这是学校发展历程中,继教评优秀、更名成功之后的又一次历史性新跨越,也标志着我校即将谱写独立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篇章。

(二)学科平台成效明显。围绕十堰生物医药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构建了以学校为主体,以附属医院为依托,密切联合生物医药企业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湖北医药学院生物医药科技园;建成了房陵丹参GAP基地和神农武当医药科技园,在武当道地中草药栽培和中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学报》全面改版,办刊质量稳步提高。

(三)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年获批科研项目140项,获纵向经费1899.6万元,实现了项目经费的重大突破。其中,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经费600万元;省重点学科3个,经费500万元;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经费15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含参与2项),经费282万元;省“3551”人才计划重点项目1项,经费200万元。科研结题41项。组织鉴定成果23项,获专利52项,发表SCI等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83篇,主编教材及编著92部。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14项。

三、强化师资建设,人才队伍实力明显增强

(一)强化人才引进培养。成功引进海归派博士后1人、博士7人,录用硕士41人(含药护学院8人),选派12人次参加国际访学、100人参加国内培训。选聘了1名护理学院外籍院长。圆满完成岗前培训和资格认定,719名教师取得合格证书。

(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专家人才库不断充实,新增湖北省“百人计划”2人、楚天学者2人,新聘客座教授5人,另有2名教授当选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会员。完成了职称评聘和教授二、三级岗位申报工作,143名高级职称、125名中级职称晋升者通过校内评审。

(三)深化人事分配改革。根据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精神,完成了职工收入统计和绩效分配核定工作。坚持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制定了绩效工资实施办法。从2013年元月起实施新的绩效工资,不仅会明显提高职工总体收入水平,也为构建良好的绩效工作管理运行体系奠定了基础。

四、坚持育人为本,教育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一)思想教育扎实推进。以喜迎十八大为中心,组织开展了“百舸计划”等系列主题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涌现了周丽、曹先招、李桃等先进榜样。以精品校园文化为抓手,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构建实践服务体系,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培育了余哲、张岩、胡雪莹等创业典型。以营造良好学风为目标,完善大学工格局,加强学工队伍和班级建设,教室寝室风貌、课堂纪律明显改善,教室图书馆座位利用率明显提高,等级考试通过率和考研上线率逐年攀升,部分班级英语六级通过率和考研上线率达50%。

(二)资助服务扎实有力。完善了心理咨询网络体系,充实了咨询中心建设内涵,学生心理调适能力明显增强。着力健全资助体系,强化“经济资助”和“精神帮扶”,全年资助学生11406人次,累计金额1767.96万元,募集帮扶基金过百万,成功实现了无一名学生“因经济贫困辍学、因心理障碍意外”的目标。

(三)招生就业扎实有效。生源充裕富足,本部录取新生2104人,药护录取新生1651人,继续教育录取新生4905人,办学规模达2万多人,汇聚了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优质生源。质量稳中有升,绝大部分专业和省份录取分数线明显高于批次线。就业成绩突出,一次性就业率校本部94.92%,在省属院校位列第四,考研升学率名列第二;药护87.49%,高于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五、加强保障服务,基本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一)着力强化财经建设。圆满完成了收支预算,财经管理更趋规范。成功争取中央财政支持资金1000万、化债专项资金7958万元;成功实现了省拨经费标准的提高,总数从2070万元增加到8070万元,保证了事业发展所需。强化审计监督,全年完成审计48项,送审2623.64万元,审减326.37万元,提高了资金运行质量。坚持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促进了干部廉政勤政。

(二)着力强化基础建设。办结了上海路土地征用手续,完成了

汇雅公寓建设和庭院绿化。修编了东校区建设详规,平整了土石方,启动了学生公寓建设。改造了部分教学资源设施,优化了图书馆的馆藏条件。郧县长岭新校区和生物医药科技园征地设计有序开展。第二临床学院基础建设列入市政府重点支持项目,第三临床学院校园建设规划获批立项,附属襄阳医院科教大楼如期封顶。招标采购教研设备4159台件、图书资料33671册。

(三)着力改进保障服务。注重制度文化建设,开展了先进食堂、星级宿舍评比和物业量化考核,加强了房产清理和节能改造,保障服务能力明显提高,获批1项省级节能示范工程项目。绿化净化校园公共区域,整治优化校园环境,校容校貌明显改观。堰桥医院被评为“湖北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学校荣获“省级绿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和“省级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四)着力推进民生工程。十件实事如期完成:(1)完成了学府花园设计和建设筹备工作。(2)采取校内培训、国内进修、国际访学,增加了教职工外出学习交流机会。(3)实施节能降耗工程,完成了供电系统升级改造和上海路水源接通工程。(4)适度放宽了职工差旅报销标准。(5)提高了职工薪酬待遇和公积金提取比例。(6)与相关中小学建立了良好关系,缓解职工子女上学难题。(7)强化校内综合治理,集中整治了违章建筑。(8)规划了停车泊位,乱停乱靠现象明显好转。(9)举办了乒乓球等赛事,开展了拉丁舞等培训,组织了摄影展等活动,职工文体生活丰富健康。(10)调整改善了公管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和继续教育学院办公环境。

六、改进党的建设,组织保障作用明显加强

(一)注重基层组织建设。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年,开展了“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和“两访两创”等主题活动,完成了服务社会帮扶任务,分类定级了92个支部,选优配强了19个支部班子,推优表彰了37个基层组织、37个优秀党务工作者和148名优秀共产党员。

(二)注重干部队伍建设。调整完善了部分处科级机构设臵,到

龄转非了3名处级干部,交流提拔了17名处级(含4名非领导职务)和35名科级(含13名非领导职务)干部。另选派2名处级干部到地方挂职锻炼,7名干部参加省市部门组织的培训。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举办了读书月、红色书屋学习活动,开展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教育,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校外媒体宣传报道140余次。

(四)注重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了宣教月活动,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强化党务校务公开和招标采购等专项监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事业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五)注重和谐校园建设。修订完善了学校章程,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工程。升级改造视频监控系统,落实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强化校园治安及周边环境治理,校园环境安全稳定。充分发挥文明委、工会、妇委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作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统计、信息网络和离退休工作,校园团结和谐有序。学校先后荣获省市“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省两访两创活动先进高校”和“省级平安校园”等称号。

各位代表,同志们:2012年是我校发展史上取得成果较为丰硕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进步令人振奋!这是上级部门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学校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校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在此,我代表校党政向致力于学校事业发展的全体教职员工和附属医院广大医护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离退休老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面对成绩,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发展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教学改革不够深入、教学管理不够严谨、学科特色不够鲜明、领军人才不够突出是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

项目争取意识不够强、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大、教育教学水平不够高、学校综合影响不够广是学校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工作作风漂浮、进取意识欠缺、奋斗激情退化、执行落实乏力仍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刻反思,着力解决。

第二部分 2013年主要工作

2013年,是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学校适应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标准化水平、提高办学育人质量的重要一年。这一年我们将规范开展留学生和研究生教育,将迎接专业认证工作。全校上下务必要认清形势、凝聚共识,扎实进取、攻坚克难,奋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纪元。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度逐步彰显,但相比中东部同类院校,学校在诸多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无论是教育教学改革还是人才培养质量,不管是学科建设内涵还是科研成果层次,甚至办学育人环境和保障服务水平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都需要紧紧围绕质量主题,稳步充实建设内涵。加之,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鉴于此,经学校党政反复论证,将2013年确定为“质量工程年”。

今年工作的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以提高办学育人质量为核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进取,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规范项目申报管理,强化学科内涵建设,保持适度办学规模,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稳步推进“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力争早日实现“省属一流、国内知名、国际知晓的医药大学”之宏伟目标。为此,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医学教育标准为依据,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切实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召开第五次教学工作大会。紧密围绕专业认证标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总结凝练专业优势与特色,扎实推进并确保护理学专业2013年顺利通过认证。统筹临床学院力量,整合附属医院资源,千方百计抓好、抓实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筹备工作,确保2014年顺利通过认证。

(二)切实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围绕免费医学教育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完善评定体系和考核办法,强化医德素养和实践能力,规范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明确药学(中药制药方向)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等环节的综合改革,确保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成功,为校内其他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三)切实提升专业课程内涵。推进麻醉学和护理学专业建设,不断扩大其优势和影响力,力争尽快通过国家特色专业验收。认真筹备口腔医学品牌专业检查。推进药学和临床医学品牌专业立项建设。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和教材建设,争创1-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或资源共享课。重视并加强高教研究,积极培育高水平、高层次的教学改革和研究成果。

(四)切实加强实践环节建设。不断提升临床和护理技能中心内涵,筹建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争创国家医学实践教学示范基地。重视并支持附属医院充实内涵,发挥附属医院资源优势,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争创省级实习实训基地。认真筹备举办好湖北省高校临床技能大赛。

(五)切实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围绕国家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符合我校实际、具有医学特色的质量评估体系,重点选择1-2个专业开展校内自评、行业评估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质量测评,逐步

构建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实行教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发挥学评教网络平台和质量督导专家的能动性,开展专题调研和专项督导,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六)切实抓好研究生留学生教育。健全完善管理制度,严格师资遴选与培训,科学制定培养方案,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推进课程内涵建设,建立合法规范的招录渠道,认真做好招生录取、教育培养和日常管理等工作,确保高质量的组织开展好硕士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

二、以项目申报管理为重点,努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一)着力充实学科建设内涵。健全绩效保障机制,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管理考核,规范加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等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实施学科条件、学科团队、创新水平和教学质量“四大提升工程”,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重点学科群,形成标志性建设成果。推进与部属高校和省政府的合作共建,力争培育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联合申报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或实验室。充实《学报》内涵,提高办刊质量,确保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二)着力强化科研项目管理。召开学科建设工作大会,强化科研人员项目意识,密切科学研究与聘任岗位的关系,确保高质量规范的完成好各级各类获批项目,尤其是国家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整合力量、集中优势,下功夫争取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培育高层次、高水平科研成果,力争获批1-2项卫生部行业基金和科技部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科技成果奖有重大突破,且省拨经费明显增加。

(三)着力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围绕“一校四院”体系,发挥产学研战略联盟作用,推进生物医药科技园建设,支持房陵丹参基地和神农武当医药科技园的发展。依托校内外科研平台或研究中心,加强应用性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以实施人才工程为抓手,努力提升师资队伍实力

(一)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师德考评体系。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探索教师分级分类管

理,筹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关注并支持一线教学、科研人员的发展。坚持内培外引并重,加大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进稳定力度,重点面向海外招聘学科领军人物。支持优秀青年学术骨干的发展,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力争选送10名青年学术骨干到海外名校研修。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积极培育省级名师,力争人才队伍建设有新突破。

(二)不断增强教研团队实力。深入实施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扶持工程,抓好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遴选,促进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跨专业教学团队和跨学科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增强培育重大项目和成果的实力与水平,为实现高层次、高水平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撑。

(三)不断提升管理干部水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推进干部能力提升工程,鼓励年轻干部提升学历层次,支持管理人员外出进修培训,选派优秀干部到对口共建高校学习培养,推荐优秀人才到地方挂职锻炼,有计划、有重点的稳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四、以加强人才培养为根本,努力提升教育管理能力

(一)认真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党的十八大精神“三进”工作,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完善学生管理体制,加强学工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服务信息化水平,规范评先评优和奖励推荐,增强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的能力。

(二)认真抓好学生帮扶资助。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基地”功能,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大学生创业之星。坚持师生访谈和联系班级制度。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工程,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内涵建设,争创省级示范中心。不断完善学生资助体系,规范透明资助管理,落实资助帮扶政策,避免学生因经济贫困而失学。

(三)认真抓好招生就业工作。密切联系实际,科学编制计划,调整优化结构,保持适度办学规模。抓好招生宣传推介,积极争取优质生源。规范做好招生录取,逐步扩大省外比例。充实就业创业基地内涵,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鼓励优秀学生考研深造,多渠道、多途径提升就业水平,争创就业湖北先进高校。

(四)认真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发挥共青团、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引领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效应,激励学生争当时代典范。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争创“国家文明单位”。

五、以保障改善民生为目标,努力优化办学育人环境

(一)注重逐步优化办学条件。按期完成东校区学生公寓和外网绿化建设,确保9月新生入住。做好汇雅公寓后山边坡绿化治理,以及二期建设筹备工作,确保工程顺利开工。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尽快立项并动工兴建科教综合大楼,加快学府花园建设步伐。推进生物科技园建设,力争完成规划程序。促进第二、第三临床学院校园建设开工,争取附属襄阳医院科教大楼9月如期使用,附属随州医院科教大楼立项建设。加强图书信息资源建设,整合校内信息系统,提高校园数字化服务质量。

(二)注重提升保障服务能力。健全保障服务体系,规范项目经费管理,提高资金运行质量。拓宽增收渠道,全力争取资金项目和财政拨款。加强对外交流,努力提高服务性收费标准,增加学校事业收入,改善职工收入水平。深化后勤文化制度建设,稳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实施校园绿化净化工程,推进生态节约建设,着力构建美丽校园。

(三)注重全心全意办好实事。全年要努力完成以下十件实事:(1)加快科教综合大楼建设,改善教学、科研、办公条件。(2)完成东校区学生公寓建设,确保研究生、留学生按期入住。(3)推进学府花园建设,打造温馨居住环境。(4)完成滨江新区征地与规划设计工

作。(5)全面提高职工收入水平,重点改善低收入员工待遇。(6)护理学专业顺利通过认证。(7)搞好药护学院十年院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二十年系庆。(8)加强员工业务培训,增加国内外学习机会。(9)实施节能降耗工程,实行水电预交费管理系统。(10)严格校园车辆出入管理,合理使用停车泊位。

六、以贯彻十八大精神为中心,努力提升组织保障能力

(一)积极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全面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促进党员干部、师生员工思想行动与十八大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围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组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二)积极推行民主管理监督。围绕学校章程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深入开展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强化依法民主治校,规范党务校务公开,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畅通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渠道。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发挥专家教授的作用。调动群团组织、统战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三)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活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科研经费、物资采购、招生考试和学术诚信的监管,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切实维护师生权益。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有关实施细则,加强对作风建设的督导检查。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四)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健全突发事件防范和处臵机制。开展矛盾排查化解,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强化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确保校园平安有序。全面落实普法规划,高度重视安全保密,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加强档案统计工作,精心组织主题帮建,充分发挥校友功能,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各位代表,同志们: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落实就是发

展,落实才有希望。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使命崇高而神圣,我们一定要有创业的激情,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攀登;一定要有拼搏的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一定要有争先的勇气,敢为人先,不甘落后,争创一流;一定要有务实的作风,脚踏实地,不讲空话,多做实事,奋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纪元,不辜负全校师生和社会对我们的期望!

各级领导干部、每位教职员工一定要增强信心,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不动摇,坚持围绕质量提高水平不动摇,勇敢地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激情奋进、克难求进、扎实推进、与时俱进,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建设“省属一流、国内知名、国际知晓的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篇6:凝聚改革共识,汇聚优化合力

——全力打好全市地税系统“放管服”改革攻坚战

“放管服”改革,是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近年来,市局党组积极响应总局、省局号召,全市地税系统上下联动,坚持问题导向、集成导向、目标导向,集中查找和解决一批影响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地税部门放管服改革的力度和成效有目共睹。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与纳税人的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特别在思想理念、制度机制、管理手段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税收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全市地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凝聚全局思想共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放管服”改革系列部署,结合开展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和金税三期全面上线等改革“回头看”,继续加大地税系统简政放权力度,一体化推进办税便利化改革,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充分释放税收信息化潜能,推动“放管服”改革提质升级,提升税收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篇7:凝聚全面深化改革新共识

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委会精神,把精力集中到干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到谋发展上来,才能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真正做好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这是全面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五位一体”的全方位改革,旨在激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创新,进而全面释放改革红利。做好这篇大文章,需要我们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不断攻坚克难。

纵观世界历史,改革始终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动力源泉。虽然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实际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目标、手段、内容各异,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改掉错误的、不合时宜的东西,革除落后的、影响发展的阻碍。具体而言,即从思想、体制、政策等方面入手,把不合乎时代潮流、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彻底改掉或予以调整。

改革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35年来,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一切,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再接再厉,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破解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要有底线思维。改革不是把外国自由主义的东西搬来,也不是完全否认我国宏观调控的成效,更不是把不适合我们的模式套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体制上。运用底线思维,谋划全局改革,既要从世界看中国,也要从中国看世界,既要着眼负面后果,又要侧重防范体系。“摸着石头过河”难免触碰底线,要在实践中创新、调整、总结,地方竞争与中央统筹相结合。底线思维昭示我们,改革必须创造适合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稳定发展繁荣的道路、体制、制度和机制。是不是改革了,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看改革是否更加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后的国家是否更加富强了,人民是否更加富裕了,社会是否更加文明了。

凝聚新共识,是推动新一轮改革的前提。改革不是你死我活、东风压倒西风的进程,而是形成谅解互助、合作共赢的局面。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凝聚共识进而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正视现实,我们面临全新而复杂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和困难尤多,解决发展起来后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不发展的问题更加需要汇集改革力量,凝聚改革共识。如此,才能使全面深化改革砥砺前行;如此,才能使全面深化改革之路畅通无阻。

改革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不仅需要坚定信念,而且要有百折不回、矢志不渝的改革精神。不管遇到什么波折,必须坚定,不能动摇;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能前进,不能倒退。改革既要敢于啃硬骨头,又要敢于涉险滩;既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也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35年来,我们一路闯关。站在新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更需要我们勇往直前。

深水前行,遇难弥坚,方能攻坚克难。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经济与社会矛盾交织,发展任务依然繁重,改革的使命鼓舞我们攻坚克难。改革面对的“硬骨头”,硬在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仅是利益增进,而

是要对现有利益格局进行深刻调整,这需要攻坚克难。改革不仅仅是简单的应急应付,而是长治久安的制度建设,也需要攻坚克难。改革是对既有格局的打破与革除,不可能四处开花,只能选择重大节点率先突破,然后以点带面,积累条件,逐步展开,更需要攻坚克难。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大幕,绘就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图景,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确定了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要把改革的新蓝图变为现实,关键是靠实干。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委会精神,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把精力集中到干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到谋发展上来,才能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真正做好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

篇8:在凝聚共识中引领社会思潮

一、社会价值观及其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什么的“是非曲直”概念?社会价值观是关于社会关系的“是非判断”。社会价值观集中体现为社会“纲常”,也就是埋藏于每个人意识深处的“社会行为准则”。

社会价值观是社会关系及其变迁的产物,但是有些基本的社会关系应当是长期稳定的,扭曲这种关系会导致激烈的社会冲突。与此相对应,有些基本的价值观也应该是长期稳定的,这种反映基本的、需要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或者说,能够维持社会基本团结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以外的对社会关系的是非判断,都是非核心价值观。

一个社会的有序发展就是“核心价值观”和“非核心价值观”发挥统合、协调作用的结果,如果失去了价值观的规范与调整,社会的冲突就会发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关系的稳定器和调节器,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在全社会树立起了团结的精神旗帜,以此统一全党思想、凝聚社会共识。具体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精神。党的十八大在已有的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炼,将过去较长的表述精简为24个字:“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意义与价值

每一个时代都应当有其核心的价值追求,这个核心价值应该是凝聚了社会的普遍共识,赢得了人民的共同意志,开发了共同的政策。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成为引导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没有一个核心的价值引导,社会将迷失方向,失去动力。

一个社会的政治统治的终极目的是通过谋求其统治的合法性来实现的。失去了合法性,也就失去了统治的基础和正当性。合法性最一般的意义是“宣称合法”,一般表示正当性。它赋予命令以权威或约束力的特性,从而将权力转化为权威。一个国家的政治统治是否稳固最终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公民是否尊重和服从国家的法律。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政治合法性是什么关系?如何把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转变为现实中的合法性是政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国家建设的关键。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谋求政治合法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有意识的理论总结和概括。

在这个报告中,中国共产党清醒地提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也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意见。

一般来讲,核心价值观与合法化存在一个转化的过程,其转化路径和模式为:价值(核心价值观)——规则(宪法法律)——过程(政策落实)——结果(执政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核心价值观是规则、过程和结果的基础和逻辑前提。这是因为,人们对于一个政权(权力) 的认可、赞同的关键在于这个政权(权力)是否体现和表达了社会成员所信奉的基本价值观。政治合法化是制度化的价值选择;制度化是对合法化的确立和物质化的表现,制度化是政治合法化成立的形式要素,也为政治合法化设置了一个稳定的结构和长期持续的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和关键的地位,具有引导社会方向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需要由“观念形态转变为制度形态”,才能实现其功效与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明了执政党明确的价值追 求和鲜明的政治社会态度

60多年来,共产党始终坚持在全社会倡导和凝聚一定内容的社会价值, 并且这一价值追求不断形成具有凝聚全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体系。而这一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形成和践行对于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对于每一个公民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实现具有核心和关键的作用。

(二)表明了执政党引导整个社会 发展方向的执政理念与价值追求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良道德的现代创新精神的结合与体现,也是先进、科学的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向全社会倡导核心价值观,其目的就是要为社会的发展指出明确的方向。

(三)表明了执政党凝聚国家的基 本精神、赢得人民意志的良好愿望

核心价值体系力图建立一个信仰系统或基本共识。能够建立一个有效的复合的政治体系是一个国家和执政党成熟的标志和象征。从这个角度上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应该是朝着这样一个包涵复合的政治体系发展的体系,甚至这个复合的政治体系应该成为核心价值的核心。其标志是形成全国一致的、整个社会共同认可的共识,形成“共同的政策和制度”,“赢得人民的意志”的核心价值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元的价值共存、互补包容格局, 自由、民主、法治昌明的局面,同时,也是能够有效调整复杂的利益分配和修复社会裂痕的体系。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路径选择

以共识塑造国家的基本精神、赢得人民意志是执政的首要任务,核心价值观在这个共识中处于中心地位。以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其意义重大,而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迫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如下的路径:

(一)加强个体政治道德建设成为 社会优良风尚的基础

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首次通过从更加广泛的公民入手,提出了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方向、目标、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力图建立整个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从而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此基础上需要不断总结道德建设的制度经验,逐步使道德建设走向制度化的安排。

在现实的道德实践中,有几个必须予以明确回答的问题:

1. 谁更应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谁更应该承担更多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义务。

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社会基础文明和价值引导上,起核心和关键的作用,所以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与社会其他人员相比,更应该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承担更多的义务。

3. 一个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为整个国家的政治道德建设和经济道德建设必将提供深厚了的社会基础,确保政治道德建设、经济道德建设良好的民意基础和丰厚的社会资本。

(二)政治道德建设成为道德建设 的核心

从一定的程度上讲,政治道德建设就是培养成熟的政治。德国政治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这种政治成熟指的是:“对民族的永久性经济和政治权力利益的领悟,以及在任何情况下把这些利益置于任何其他考虑之上的能力”。如果从中国的语境出发,就是培养德才兼备,具有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东西方的学术背景尽管不同,但是实质应该是一样的,都强调了政治家在推进政治成熟的重要作用。

在一个成熟的民主国家中,任何权力都被置于监督的范围内,比如,对握有权力者的制约,建立严格的公务员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以防止政治家的权力滥用。马克斯·韦伯指出了为政治而生的人要具备“三种前提性的素质”: 激情、责任感和眼光。只有具备了这三种高贵素质,一个人才可能远离和摆脱一切“虚荣政治”和“利益政治”的诱惑, 才能承担政治家应有的责任。

政治道德建设,制度建设是核心和关键,因为,在人性无法脱离“自私”的藩篱,光靠政治家自身的道德是无法克服人性弱点的。即让权力关在笼子里。

政治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权力约束机制:通过完善党政结构、宪政结构和科层制行政结构使国家的权力置于人民的绝对监督之下,同时培养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职业的职业政治家,使其真正具有“激情”、“责任感”和“眼光”的领导者,引领国家持续发展。

(三)经济道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 基础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活动无疑成为人们活动的重心,导致人们经济活动的范围由小群体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直至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人们打交道 (国际贸易)。这时,小群体领域的自愿利他主义的道德,在扩展的经济领域内能不能够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就成为经济道德建设解决的问题。其实,在扩展的经济领域,需要的是诚实经商、尊重经济自由、市场价值规律与公平的道德。

上一篇: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教案下一篇:好闺蜜结婚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