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积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2024-05-09

如何利用积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精选14篇)

篇1:如何利用积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用积木搭好一件东西后,让宝宝数一数共用了多少块积木,每种形状的积木用了多少块?大一些的宝宝还可以让他用纸和笔记录下来

一、【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排顺序

准备大小不同的积木,让宝宝依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一开始排序的积木不要太多,可以从三个开始,让宝宝先比较两个并依序排好,然后拿出第三个与前两个比较。玩过一段时间,再根据宝宝的能力适当增加积木的数量。

二、【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数积木

用积木搭好一件东西后,让宝宝数一数共用了多少块积木,每种形状的积木用了多少块?大一些的宝宝还可以让他用纸和笔记录下来。

三、【培养宝宝思维能力】谁的积木多

宝宝和妈妈各有相同数量的积木,玩“剪刀石头布”,赢家从对方那里拿一块积木过来。玩3次后,分别数一数双方各有多少块积木,比比谁的多。

四、【培养宝宝思维能力】学习分类

很多东西都可以根据一种特征进行分类,如颜色、形状、用途等。引导宝宝观察积木的不同颜色、形状、质地等,不但增强宝宝的观察能力,还可以让宝宝学习分类。

五、【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找朋友

妈妈先在白纸上涂上红、黄、绿等几种颜色,然后拿出相同颜色的彩色积木,让宝宝试着把不同颜色的积木放在对应的颜色下面。如果宝宝没有放对,可以先引导他观察画出的颜色,再来配对。

六、【培养宝宝思维能力】理解数字概念

有些宝宝3岁之前就能数出并认识1~10的数字,但是对于数与事物的关系,宝宝并不了解,他只是单纯“背数”。玩积木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宝宝了解数与量之间的关系,理解数字概念。

七、【培养宝宝思维能力】和什么一样

让宝宝拿着积木去找一找,家里的什么东西和手里拿的积木的颜色是一样的,谁穿的衣服和这块积木的颜色一样的。

八、【培养宝宝思维能力】了解顺序的概念

利用积木的大小、长短等特征让宝宝进行排序,有助于宝宝了解顺序的概念,更好把握事物的特征。

九、【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掌握空间概念

宝宝的空间概念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游戏中不断地引导,积木玩具的立体特性是帮助宝宝掌握空间概念的有力助手。

十、【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打保龄球

先把不同颜色的圆柱体积木排列成倒三角形,然后让宝宝离开一段距离,拿一个球滚向积木,将积木碰倒。随着宝宝能力的增强,逐渐加大距离。

十一、【培养宝宝思维能力】多米诺骨牌

把积木按多米诺骨牌的方式排列好,然后撞倒排在最前面或最后面的一块积木,欣赏积木按次序倒下的有趣景象。在积木的摆放过程中,宝宝需要准确地判断空间距离,而且要求手部动作精确、注意力高度集中。

十二、【培养宝宝思维能力】简单的因果关系

宝宝虽然还小,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如“宝宝吃饭是因为宝宝肚子饿了”,游戏活动也可以让宝宝知道简单的因果关系。

十三、【培养宝宝思维能力】哈哈,倒了

当着宝宝的面,把积木一块一块地垒起来。垒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教宝宝用小手将积木推倒。看到积木倒下来的样子,宝宝一定会开心地大笑。这个过程中,宝宝会理解自己手推的动作和积木倒下之间的关系。

十四、【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放手,让积木落下来

在宝宝面前放几块积木,让他将积木一块一块地拿起来。你用手接住,鼓励宝宝松开手,让积木自然地落到你手上,宝宝就会知道手的松开动作与积木落下之间的因果关系。

十五、【培养宝宝思维能力】教育叮咛

1. “你搭的房子怎么一点也不像?”

——宝宝搭的不一定是房子呢,在不了解的前提下妄加评判只会挫伤宝宝的自信。

2.“那块蓝色的积木应该放在上面!”

——命令的口吻会阻碍宝宝的游戏热情,让他觉得是在听从指挥而不是自主地玩。

3.“来,我们用三角形搭房顶吧!”

——房顶一定是三角形的吗?这样的建议可能会抹杀宝宝的创造

篇2:如何利用积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5.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

6.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7.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下面是一则成功的家教案例:鼓励孩子“异想天开”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数学老师让人捎口信要我们去,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数学教学正进入直式运算阶段,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低位向高位顺序运算,惟独儿子别出心裁地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经老师指出后,他竟顽固地一意孤行。

我们回家盘问时,儿子振振有词:“左边算到右边是我想出来的窍门。对听这么一说,我们意识到,儿子虽然违背规律进行运算,却透露出一种萌芽状态的独创精神。

于是我们在对他的“找窍门”给予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诱地告诉他,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观察,对思维结果还需验证,验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实际效果。然后,我们与他一起分析逆向运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毅然忍痛割“爱”了。

篇3:如何利用积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计算能力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逻辑严密、推理深奥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如何在其教学过程中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成为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1. 设计“悬念式”问题,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在动力。只有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并发展其创新思维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因此, 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的任务和思维训练的目标要求, 充分挖掘兴趣激发的因素, 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好激发思考和创造的问题情境, 设置诱人的悬念, 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新授课的导入或讲解的过程中, 设置一些悬念来引起学习兴趣,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来引发探求的欲望。问题应具有趣味性, 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讲等差数列的时候, 可以先提问从1到100所有的数相加是多少?也许会有部分学生知道首尾相加的方法。再提问:从1到100所有的偶数相加结果呢?也许还会有人很快地算出来。最后再问:从1到100所有的质数相加是多少?估计就没有多少人可以立刻答出来了。到这里, 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之前的两个问题可以立刻答出来, 而第三个却不能。原因就在于它们是否有规律性, 从而引出所要讲的新内容——等差数列。问题可以是一种情境, 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去提出、求解。这样能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悬念”问题中探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了解数列的本质。

2.设计“反复式”问题, 培养思维的联想性

设计反复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联想, 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培养思维联想性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联想回忆的过程可以充分挖掘激发思维潜力。数学研究本身就是不断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 这样的过程推动了数学的进步和发展。而思维的联想在这一过程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设计一些反复式问题, 引导学生联想与回忆, 建立好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纠错集, 曾经遗忘或忽视的知识点能够被经常回忆与反思必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在实际解题中, 学生将知识点融会贯通的能力也一定有所提高。因此, 在教学中, 应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活动, 适时设计好反复式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联想性。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却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好各类问题。例如:在上每堂课前习惯性地复习一下上堂课的内容, 或者在讲习题课时对涉及的知识点作必要的提示, 引导他们去联想上堂课的知识要点。

例如在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这节习题课时:

1.回顾三角函数线的作法, 再次加深理解和记忆, 点明三角函数线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以及数形结合思想, 便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更深入地思考, 更广泛地研究。

2. 三角函数线是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有关问题的重要工具, 自从著名数学家欧拉提出三角函数与三角函数线的对应关系, 使得对三角函数的研究大为简化, 现在仍然是我们解三角不等式、比较大小, 以及今后研究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的基础。“我听见了, 就忘记了;我看见了, 就记住了;我做过了, 就理解了”。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三角函数线的概念, 就要让学生主动去回顾, 大胆去实践, 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再带着通过实践所得到的结论, 回到所学的知识内, 反复进行复习比较, 获取更多的信息, 达到培养思维连续性的目的。

3. 设计“一题多解”问题, 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设计“一题多解”问题, 问题答案不唯一, 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做出回答。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 以寻求不同的解题路径, 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多次训练, 这样既增长、巩固了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抓住一道典型题目, 努力寻求多种途径的解法, 促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分析, 打开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开放性, 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等差数列{an}中, 前n项和为Sn, 若S10=100, S100=10, 求S110。

这是典型的数列问题, 可以用多种方法来求解。数列是高中教材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高考中的难题都与数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书本上面介绍了它的一些基本求解公式, 为了开拓学生的解题思维, 还可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的方法。

在设计“一题多解”问题时, 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 而且要培养学生求异性的解题思维, 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 优化解题方法, 提高解题速度并注意找出同一问题存在各种解法的条件与原因, 挖掘其内在规律。这样将能很好地达到教学双赢, 提高教学质量又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何乐而不为呢?

4. 设计“类比式”问题,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观察模式、方法, 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全方位探求, 抓住问题的全貌, 以及与问题相关的其他因素, 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与研究。在问题设计时, 可通过设计类比式的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 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与研究。所谓类比就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性, 要求解题者运用发散思维去联想、类比、推广、转化, 找出类似的命题、推广的命题、深入的命题, 把信息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或者根据一些特殊的数据, 特殊的情况去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学生在运用一个知识点解题的同时就能够举一反三地通过类比得出其他结论。

例如:已知x, y, z满足方程x2+ (y-2) 2+ (z+2) 2=2, 则的最大值。

解析:解决本题可以类比圆的知识、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求解, 根据题意, 已知方程表示的曲线为空间中以 (0, 2, -2) 为球心, 以为半径的球, 而表示球面上的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 其最大值为点到球心的距离与球的半径的和, 利用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最大值即为。

本题中, 已知方程x2+ (y-2) 2+ (z+2) 2=2类比圆的方程可知表示球面, 类比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表示空间点到原点的距离, 再类比平面中圆上的点到原点的最值问题的处理方法。在空间几何一些题目中, 通过类比平面几何的知识, 大胆猜想, 得出在空间中的一些类似结论, 或通过平面与空间的类比, 如圆与球、三角形与三棱锥等之间关系的类比, 把多维问题类比二维问题进行解答。二维与三维空间的类比也成为近几年考查的热点。

5. 设计“陷阱式”问题, 培养思维的辨否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暴露思维过程, 就是描述思维过程及其产生的原因, 设计陷阱式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落入”和“走出”陷阱的过程中, 吃一堑, 长一智, 学会合理地调整思维, 避免走弯路。在教学, 教师也可把自己思考某一问题时走过的弯路及错误过程暴露给学生, 使学生知道老师与自己一样也犯思维错误, 从而使学生充满信心, 自愿建立错题改正本, 强化纠正错误思维。可见设计陷阱式问题是培养辨否性思维, 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几何图形的维数增加, 低维图形的概念和性质不加判断地推广到高维图形这种现, 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较常见。比如平面几何中的定理: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被搬到立体几何中就成为了陷阱式问题, 通过解决陷阱式问题使学生善于辨别真伪, 分清主次, 积累经验, 吸取教训, 提高思维的辨否性。从而在解决问题时能对某一错误的想法和做法迅速作出判断, 并及时修正。

6. 设计“典型性”问题,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的本质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已成为广大数学老师的共识。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多数采用题海战术, 盲目地做大量的题目, 看似掌握和巩固了解题方法, 实际上却浪费了很多时间。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学习中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典型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之一, 它是人们根据熟悉的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利用已知的信息产生某一种逻辑的结论, 是一种定向、定法、定序的思维方式。它有利于学生解题时, 不迷惑与题目的表面现象, 抓住题目的本质特性, 从不同类型题目中探求统一解法。

例如:当m为何值时, 对于任意实数x, 二次三项式x2-mx+1的值总是正的?

变式1 (方程题) :若方程x2-mx+1=0没有实数根, 求m的取值范围。

变式2 (不等式题) :当m为何值时, 对任意实数x, 不等式x2-mx+1>0恒成立。

变式3 (函数题) :对于任意实数x, 二次函数y=x2-mx+1的图像总在上方, 求m的取值范围。

以上四题, 都可以转化成求“不等式m2-4×1×1<0的解集”来解答。

通过上述的一系列的不同的设计问题的方式, 精心设计每节课, 使之形象生动, 有意创设动人的情境, 设置诱人的悬念,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了解到数学的作用,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 迸发出无穷的灵感, 培养各种思维能力。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设计问题, 尽可能地达到提高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目的。本文作者结合具体的高中教学实例, 根据不同的设计方法, 探讨如何设计数学问题, 找到数学和培养思维能力之间的连接点, 引导学生进入数学世界体验数学, 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无穷的灵感, 培养各种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问题,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长春.浅谈如何通过数学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 (81) :62-63.

[2]朱国旗.设计数学问题培养思维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06, (07) :10-11.

篇4: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和儿童心理特点粗略的谈以下几点:

一、学会认识和掌握逻辑思维的特点

孩子在日常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对数学客观世界认识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

1.顺向性

这种思维是以问题的条件推倒结果之间基础进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往往只有一种思路。也就是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

2.逆向性

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

3.横向性

横向思维发展以所给知识和条件出发,孩子选择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发展、创新出与一般孩子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沟通知识联系,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

4.散向性

散向性思维侧重孩子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认知客观世界的最高水准,需要教师注重平时的教学积累和培养、引导。

二、依据思维能力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

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教学感性材料

思维的感性材料,就是指用以实物直观或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

2.从基础知识中“请”出思维活动

小学数学知识点比较集中,注重概念、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淡化概念知识,重点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由来,即所谓的注重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

3.有意识培养孩子联系旧知,发挥想象能力

课堂教学中注重孩子已有知识的联系,唤醒旧知与新知之间的需求联系。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4.重点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孩子思维能力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需要重点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教师有意识的锻炼孩子在学习习惯、和他人合作学习探究等方面进一步培养孩子的数学情怀。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篇5: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逻辑能力

制订计划。对于复杂的事情要学会去一一分解,对于简单的事情要学会坚持,从而把简单的事情做复杂,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充分发挥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

理性思考。对于很多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学会理性的去思考,从而让事情可以在理性的分析下一一解决好。

细节观察。在现实当中要注意事物的细节观察,从而可以不断的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方面的提升,学会推理,学会分析。

篇6: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包括唱数、计数。唱数是1、2、3、4、5……计数是孩子能查清到底是几个,比如几根手指等。这两种家长都比较重视,却常常忽视另一种--测量,包括对刻度、重量等单位的感知。

不妨抽空带孩子拿一个棍子,量量跑道有几棍子长,或拿橡皮量量铅笔盒有多宽,让他知道测量是用一个个单位去量,并且这个单位是统一的,让他能在最简单的测量中理解和感受单位。

02、计算

多数家长可能是掰着指头教孩子算加减法的,这不够。我们不是主张让孩子在小时候一定学会计算多少数,而是在算的过程中,更多地让他去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比方说,小明有10颗糖,毛毛有8颗,小明比毛毛多了几颗?豆豆有20颗糖,他分给小朋友8颗,还剩几颗?

虽然都用到减法,但实际不同,前者是比较型,后者是剩余型,家长重要的是帮孩子去理解两者间有什么不同,而非算出最后的结果。

03、分类

想让孩子思维发展,必须重视多元化分类。比如: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你会把三角形归属一类;但把这三样变一下,一个蓝色三角形、一个红色圆形、一个红色三角形,除了按形状,也可按颜色,把红的归为一类,这就是多元化分类。

它能更好地锻炼孩子思维的清晰程度。不过,在孩子刚接触一个高的、矮的、粗的、细的等新概念时,可以先单一分类,当这些概念形成后,再开始多元化分类。

04、集合

从小学开始,所有计算、概念都是在集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集合的概念清楚了,以后解决问题会好很多。

比如:小明10颗糖,毛毛8颗糖,小明的糖和毛毛的糖各是一集合,两集合比较相减,就得出了小明比毛毛多几颗糖。当孩子感知集合以后,就能分析出两种集合之间有何相关或完全不同之处,也有助分类。

05、时间

除认识钟表,让孩子知道这个针走到哪儿是10分钟,要让他感知时间,亲身感受一下多长时间是10分钟。

06、空间

除让孩子感受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方位词,还要培养孩子的空间建构能力。

拼积木、拼图等游戏都是在进行空间建构。拼积木是随意的、创造性的、立体的空间建构;拼图前事先就想好要拼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是有目的、平面性的空间建构。

07、对应

小猫对应小狗、小狗对应动物等等,找相同、找关系的对应,是家长常给孩子布置的连线游戏。

除此以外,空间对应就比较欠缺。事实上,老师排座位,在黑板上列一个座位表,下面的同学根据排表找到自己座位,这就是空间对应。

08、排序

现在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循环排序,比如一说三角形、圆形、三角形、圆形,你就知道下面跟着的是三角形、圆形。

但是,还有另一种排序的能力是“第几”,比如小朋友们排排队,从左到右第几,从右到左第几,以及让孩子把一些东西从大到小排序或从高到低排序,这些能增强孩子对序数的感知力,和以后数学学习密切相关。

09、抽象

抽象思维的意义就不再多讲了,怎么培养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你看妈妈今天和平常穿的衣服有什么不同?”孩子就要通过思考,在提取一个个信息比较后,分析出不同在哪里。

10、解决

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问题,它绝不像语言那样是用来背的,更多地体现在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过程最重要,结果不是最重要。

篇7:如何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

2、在发展孩子形象思维的同时,要适当训练孩子抽象思维能力。让孩子逐步掌握正确的概念,还要让孩子掌握相应的词,把相应的词和事物多次的结合。引导孩子对同一类事物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把共同点加以系统和概括,以造成普遍的概念。譬如,要让孩子掌握电视机这个概念,先要让孩子掌握电视机这个词,然后把电视机这个词和各种各样的电视机结合起来,这样孩子就会了解电视机一词的真正含义。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孩子的语言,把具体事物跟词结合起来,逐渐增加词的讲述,摆脱形象的束缚,使抽象思维得到顺利发展。如开始教孩子计数时,可以用手指头扳着数,但以后要尽快让孩子摆脱手指计数,逐渐学会抽象计算数数。

3、要鼓励孩子多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宋朝司马光有个“破缸救人”的故事,有一天,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盛满水的大水缸旁玩,一个小孩不小心掉进缸里,其他小孩有的吓哭了,有的逃了,这时,司马光立即拾起大石头砸破了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小孩。按照常识,水缸是应该保护的,没有哪一位父母会教育孩子去砸水缸的。司马光能在紧急情况下,破缸救人,说明他冲破了传统的思维习惯,因为一般人的思维总是想法把人从水里捞出来,而他却是设法让水流走,说明他的思维有创造性。有人做过实验,用长短不一的游戏棒,叫中班小朋友按照长短排列整齐。一般的孩子都是拿一根,排一根,通过不断换位置,用了很长时间才排列出来。而思维灵活的小朋友就不是这样排了,他们不先忙着排列,而是把游戏棒朝桌上立竖,把一头理整齐,另一头长短马上就分清了,然后按照长短挑出来逐一排列,既快又整齐。实践告诉我们,思维灵活的幼儿,大都是由于他们的家长善于启发幼儿的思维。

篇8:如何利用积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 很多教师虽然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并且懂得对学生学习中的过程和方法的引导, 但是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情操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学生不能正确对待, 没有良好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遇到困难只能束手无策, 等待“援兵”。那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能力呢?笔者以为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这是因为教师营造的课堂气氛非常重要,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状态。所以, 语文教师一定要热爱每一位学生,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开拓学生的灵魂和智慧。为了让学生更喜欢学习语文, 教师还要经常用真诚的微笑、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来激励每一位学生, 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讨, 获取知识。相信教师积极的情感融入, 课堂上必定会洋溢着学生快乐的笑脸, 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也会顺利实现。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创新能力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阶段, 是进入21世纪以后, 学生必须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空间, 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思考、创造。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指导作用,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通过运用情感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教学的运用是密切联系的。我们所说的情感教育实际上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内容, 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社会性情品质的培养。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促使学生自我情感调控能力的形成, 并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生活等一切事物的情感体验, 进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健全人格, 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

四、教师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 引导学生健康学习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体验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理性的教育过程, 它应该属于教育的非智力因素, 但是它却对学生的智力水平、道德培养、心理健康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渗透, 能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依赖感, 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形成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信任教师, 愿意和教师接触, 才能够更好地上这个教师的课, 听课才会专心, 学习效果才有成效。所以, 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 明白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巧妙地将情感融入到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五、教师要关爱学生, 消除学生的敌对情绪, 促进教育教学的开展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 很多不良的情绪都会影响学生正确、健康的发展,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帮助学生消除不利于成长的情绪和因素, 使他们都能够向好的一面发展。要想做到这一点, 并不容易。简单粗暴式的批评教育或者采用压制的方法都不是可取的, 结果只能是越教育越遭, 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 反而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 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面对这一情况, 教师要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启发和点拨学生, 使学生在无形中明辨是非、学会做人。情感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到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 它是愉快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教学中融入了情感教学的内容才会真正做到给学生创设生动、愉悦、和谐、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力, 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参加各种教学活动, 迎接各种挑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全面、主动、和谐发展;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篇9: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一般认为,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应当更多地注重感性认识,至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至少应该在孩子入学以后,可事实证明这是个误区。今年的新生入学至今已经3个月,其间有不少老师反映,有些孩子进入小学后难以适应学校的学习,缺乏逻辑思维能力,数学题稍微拐点弯就反应不过来。为此老师特别提醒家长,在早期教育中不要忽视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思考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比较,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及推理的能力。孩子6岁左右,逻辑思维能力萌芽,家长若能抓住机会,加强这方面的启蒙教育,就能使孩子思维更敏捷,更善于动脑,更容易应对以后的学习生活。要特别提醒家长的是,逻辑思维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孩子能否学好数学,在孩子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也不可或缺。

逻辑思维助孩子更胜一筹

(吴女士,34岁,财政局干部)

我女儿茉茉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很快就适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无论数学、语文,还是英语,学起来都比较轻松,而且经常有一些让我们意外的小创意,老师常夸她逻辑思维能力不一般。比如看她写日记,就能发现她比一般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要强。前不久老师布置写一篇以动物为题材的观察日记,茉茉写的是《家猫与恐猫》:

一天,一只恐猫与一只家猫相遇了。它们知道对方的名字后都很奇怪,都有“猫”字!于是,它们开始讨论各自的相同之处。恐猫说:“你看,我们的爪子很像。”家猫说:“你看,我们的尾巴很像。”终于,它们得出结论:“恐猫是一种很像猫的动物!”可据别的动物观察,恐猫更像美洲豹,它不像家猫那么乖巧,它更有可能是沾满人类祖先鲜血的杀手。哦,难怪它的名字含义是“可怕的猫”!

老师跟我聊起这篇短文时,掩饰不住夸赞的表情,说茉茉真是太有才了,知识面很广,就连当老师的她都是上网搜索才知道有恐猫这种动物。文章还运用了比较、分析、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思维的一些基本方法,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真是不简单。

再来说说最能体现逻辑思维能力的数学课,茉茉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上个月,茉茉的数学老师发了一张速算测试卷子,并发短信告诉我,这张卷子要复印多份,每天进行练习,准备参加区里的速算比赛。5分钟内完成是良好,3分钟内完成是优秀。我一看这张卷子一共有100道10以内的加减法。题目对茉茉来说是小菜一碟,但时间对她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茉茉却一点都不怵,练习了10天,就能在3分钟以内完成了。最终,茉茉在比赛中拿了一等奖。

茉茉能够在入学后得心应手,其实离不开我们从小对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茉茉3岁左右的时候,我常会给她提一些简单的但需要开动脑筋分析的问题。比如,“你看妈妈今天穿的衣服与昨天的有什么不同?”开始她能注意到颜色、式样的不同,后来不但能头头是道地说出许多表面上的不同,还能说出两件衣服内在特点的不同,这就需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甚至概括能力了。我还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来锻炼女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我讲完一个故事,常会习惯性地问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与小学生课堂上老师讲完一篇课文后让学生总结中心思想有点像。你还别说,有时候她总结得还真好。记得有一次,茉茉看完《母鸡罗丝去散步》的图画书后,我问她:“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她爸在一旁故意逗她:“就是好玩呗!”茉茉却很认真地纠正她爸:“这篇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千万不要慌张!”十分准确,因为故事讲的正是这个道理——母鸡罗丝散步时遭遇危险分子狐狸,可无论狐狸如何上蹿下跳,母鸡罗丝一直气定神闲,毫不慌张,狐狸无从下口,只好放弃。

培养孩子对数字的敏感性和计算能力,我采取的是游戏的方式。茉茉最初对数字的认识是从扑克牌来的。茉茉一岁多时,外婆带她去乡下待了一段时间。乡下娱乐少,人们经常聚在一起打扑克牌,耳濡目染,茉茉竟也不知不觉认识了扑克牌上的数字。从乡下一回来,她就指着书上的数字,一个一个地唱读起来,让我特别惊讶。到3岁时,茉茉就能跟我用扑克牌玩“加减比大小”的游戏了:一副牌,我和茉茉各从中抽取两张,把两张牌的点数相加,再比谁大谁小。比如,茉茉抽到Q和8,那就要算12+8等于多少;我抽到了7和9,就要算7+9等于多少。这样一比,茉茉就赢了。有时,她爸也会加入,那就玩三个数连加的游戏。相加后数字大的人就赢得对方的牌,女儿好胜心强,总想得到更多的牌,因此积极性特高,不知不觉中就锻炼了孩子的口算、心算能力。

我觉得,逻辑思维能力听起来很抽象,但要想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却简单易行。

逻辑思维训练忽视不得

(林先生,31岁,图书公司职员)

我儿子伦伦快6岁了,明年就该入学了,可他妈妈挺犯愁,老是跟我念叨,说这孩子是不是反应迟钝,是不是智力有什么问题,比如学东西,读写还问题不大,算术就显得比较笨,有时很简单的算式,反复给他讲解好多遍,他愣是搞不明白,甚至胡说一个数字当答案应付我们。看人家的孩子又是心算又是速算,他妈妈就特别着急。儿子除了对数字反应迟钝,幼儿园老师也跟我聊过,说伦伦有些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比如讲述一件事情时常常前言不搭后语,弄不清他想要表达什么;再比如,用积木让小朋友练习给物品归类,根据形状或颜色不同进行区分,伦伦常常会分错。观察事物他更是“马虎大王”,好多东西都分不清楚,比如橙子、橘子、柠檬等这些水果他总是分不清,通通叫橘子。老师说的这些我比较了解,我常笑话儿子是“动物盲”,经常猫狗不分,“指鹿为马”,细想一下,这其实暴露了孩子不善于观察的毛病,所以才记不住这些动物的特点。老师说不仅如此,与小朋友之间有了小摩擦他也常常手足无措,有时候明明他有理,但因为讲不清道理,反倒成了没理的一方,尤其是在伶牙俐齿的小女生面前,他更显被动。老师认为,这是逻辑思维能力欠缺造成的。我最初还有些疑惑,这么丁点大的孩子也讲什么“逻辑思维”?可后来经过了解,我发现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幼教专家认为,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如果逻辑思维能力欠缺,将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些孩子上学后难以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很可能就是因为逻辑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

为了帮助儿子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我决定做个学习型家长,到家长学校学习,在网上请教有关专家。不久,我就掌握了一些训练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我有意识地跟儿子讨论一些有趣的话题:长翅膀的就是鸟吗?会飞的就是鸟吗?不会飞的就不是鸟吗?生活在水里的都是鱼吗?等等。通过这些既有趣又包含丰富科学知识的话题,培养孩子掌握一些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方法。同时我注意引导孩子,注意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鼓槌和鼓的关系,水和鱼的关系,动物和人的关系,等等,激发孩子进行思考。

伦伦不善于观察,我以前认为男孩子都这么不细心,就没当一回事,可家教专家特别提醒我,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说人们获取的信息75%靠眼睛的观察,观察获得的大量感性知识是概念形成的基础,对逻辑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便有意引导孩子去观察。每天基本都是我去幼儿园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我会有意识地让儿子锻炼观察能力。比如,教儿子观察不同路段的参照物,哪里有个广告牌,哪里有个地铁标志,哪里有个卖鸭脖子的小店,哪里有个报亭,包括有几个路口,几处红绿灯等;路过一段幽静的小巷时,我和儿子一起数门牌号码,指导他分清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这些锻炼,不仅提高了儿子的记忆力、分辨力,强化了他的数字概念,同时还提高了他的观察能力,一举多得。他观察的东西多了,问题也就多了,经常会问“为什么”,思维明显比以前活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伦伦的逻辑思维能力见长,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在幼儿园学习加减法时竟顺利掌握了“凑10法”,比如8+7=15,他首先把7分解成2和5,先用8加2,然后再加上5,结果一目了然。要是在过去,他肯定又要迷瞪好几天。老师欣喜地称赞他开窍了,他妈妈也不像以前那么担心了。看来,这逻辑思维训练真的忽视不得。

抓住孩子逻辑思维萌芽期

(范教授,47岁,儿童心理学专家)

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个总趋势,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学龄前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是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萌芽期和关键期,绝对不可忽视。

一般来说,0~3岁的孩子以动作思维为主。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心理发展都不完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应当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做起,先教他理解数字的基本概念。这个阶段的不少孩子,已经能够从1数到10,甚至能数得更多。家长在教孩子数数时,可以让孩子口中念念有词,比如父母拉着孩子上楼梯时,可以大声说出阶梯数:“1级、2级、3级、4级……”这样孩子很自然地会对数字产生基本概念。然后再教孩子学习分类法。引导孩子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根据颜色、形状、用途等来分类。比如,让孩子把属于交通类的玩具整理到一起,再把属于红色的归到一起等。再有,引导孩子了解顺序的概念,用一些物品,让孩子或从大到小,或从硬到软练习排序。这样既能够让孩子注意事物的细节,也能够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

3~4岁的孩子,开始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能运用耳闻目睹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个时期的动作思维仍然占很大比重,但形象思维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在这个时期,孩子数数已经由数手指头、珠珠等具体物,逐步过渡到用眼睛“默数”。这其实就是一种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的简单转化。这个阶段,可以通过教孩子说出带有数量词的句子来培养孩子的演算能力。比如:夏天穿单衣1件,秋天穿内衣加毛衣加外套共3件,冬天穿内衣加毛衣加外套加防寒服共4件。逐步提高难度,加深孩子对加法意义的认识,同时培养孩子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也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还有一项重点: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大小观察、种类观察、颜色观察等。观察是思维的“眼睛”,孩子通过观察获得表象,又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异同,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观察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4~6岁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4~6岁孩子的思维已经能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最明显的变化是,他们已经超越了对事物简单、表面的评价,开始进行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比如看动画片,他们已不像4岁以前的孩子只分“好人”、“坏人”,而是懂得了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法。这个时期,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采取很多方法来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但要注意一点,一定要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家长要鼓励孩子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在孩子的生活学习中,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应与孩子共同探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判断、归纳、推理、总结等,这对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篇10:如何开发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有序,培养思维的组织性

学生由于较多地依赖教师的复习总结,比较习惯于单一地思考问题,不善于把所学的内容归纳整理。还有一些学生只能应付做题,对所学知识不能构成体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内容加以组织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这种系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课本上已有的,而要进行思维加工,使之符合认识规律。

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更需要进行这方面的思维训练。数学学科的系统性较强,知识的前后联系较紧密。因此,每学完一个单元,教师要提醒学生自觉地整理与总结,按自己的体会将知识串起来,这样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篇11:如何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2011-05-11 18:38:16 分类:日记

前段时间有个家长和我交流,他觉得自己孩子的思维能力不够好,和朋友的孩子比较,落后于别的孩子,于是他很着急,不知怎样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感到很是困惑。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思维能力呢?举个例子,孩子玩积木时,积木放在水里,浮在水上,又把木盒子放在水里,也浮在水上;这时兴趣来了,把小木梳、小木尺等木质品放在水里,咦!都浮在水上;于是孩子得出这样的认识:木头在水里会浮起来。这种认识事物的能力就叫思维能力。

幼儿思维的特点主要是直接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思维的情绪性;抽象逻辑思维到六七岁时才处于萌芽状态。

所谓直接行动思维,就是幼儿的思维活动是跟一定的动作连接在一起的。例如,你问三四岁的孩子,今天妈妈买了几个苹果?孩子会用小手指逐个点数后才回答:买了三个。他们的思维离不开用手指点数的动作。

具体形象思维就是思维活动跟具体形象直接相关。例如,孩子怕打针,一看见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认为穿白大褂的人都是打针的大夫。

思维的情绪性是指幼儿的思维活动具有鲜明的情绪色彩。例如,孩子看动画片时,当小羊们战胜灰太狼时,孩子会高兴地欢呼、跳起来拍手。

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较晚,在成人的引导下,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六七岁的孩子在他们经验所及的范围内,能够根据事物内部的共同特点来概括事物,出现了高级思维形式——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并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呢?

1.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孩子接触的事物越多,积累的感性知识越丰富,概括认识事物会越全面、越准确。例如,带孩子参观理发员、炊事员的劳动,他们就不会再认为凡是穿白大褂的人就是大夫了。

2.注意发展幼儿的语言。我们还可以和孩子在玩中进行识字教育,由于掌握了较多的识字量,词汇量也较丰富,在描述“春天”时,有的孩子用了31个句子来描述春天,并且如“万物苏醒”、“春满人间”之类的美词亦不少。语言的发展可使孩子逐步摆脱具体形象的束缚,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3.培养孩子的分类能力。如让孩子把衣服按上衣、裤子、袜子分类放在柜子里;按蔬菜、水果、文具把图片分类放好。经常这样训练,孩子分析、概括能力就提高了。

4.培养孩子的比较能力。例如,鸡和鸭、狼和狗、字母b和d、天和夫等等。通过比较,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更清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表象和本质。

5.培养孩子的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五六岁的孩子,对抽象的事物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是很困难的,家长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多让孩子了解一些生活中的物体。

6.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综合智力技能,在生活中处处需要这种能力。例如,孩子要拿放在桌子中间的糖盒,够不着也没有工具,怎么办呢?4岁的孩子围着桌子转了几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桌布往跟前拉,哈!糖盒跟着桌布跑到跟前了!

篇12:如何利用积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1、创新思维能力要从小培养。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来到这世界,脑子几乎一片空白。随着一天天长大,小脑瓜里慢慢填装了各种东西。思维能力也慢慢增强。不经意间,从他/她嘴里可以冒出一个新词。女儿小时候曾创造过一个词“鼻熟”,意思是这种气味她在哪里闻到过。

还有我们刚满两岁的小孙子OK居然知道可以用信用卡买东西。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有一次,他要买什么东西,我问他,有钱没有,他说,没有,我说,那怎么买东西呢?他说用信用卡。天哪,我和他爷爷从来没直接告诉过他,可以用信用卡买东西,他见都没见过信用卡。后来,我问他爸爸,告诉过他没有,他说他也没告诉过他。后来,我们回忆,可能是他自己举一反三想出来的。去年十二月,我和他爷爷带着他在外面跑了一两个月。去加油站加油时,爷爷问过几次,可以刷信用卡不?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会回答说:“可以”。然后,我们就加了油。小孙子可能看到我们,用信用卡,买了油,估计也可买其他东西,于是,就有了上面的回答。对小小的他而言,这就是一种创新思维呀。当听到女儿的新词,小孙子的神回答,我们要表扬他们,鼓励他们。

2、孩子有不同的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做主。父母或老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还要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有一次,我在微信上读到一篇文章,说孩子真可怜,他吃饱了没有,他自己“不知道”,他要问:“爸爸,我吃饱了吗?”因为,孩子说吃饱了,大人往往不相信,说他没吃饱,硬要他再吃一点。一个连饱饿都不能自由表达的孩子,他的创新思维是不是受到很大的限制?大人为他操心太多。

3、引导孩子养成看书的习惯,带孩子多旅游,多见世面。孩子见多识广,脑子里的间接经验,直接经验越多,举一反三的能力越强,思维自然更灵活,创新能力也越强。

4、让孩子从小学音乐或画画,艺术是能开发智力的。学音乐或画画,能开发人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是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他常常凭借演奏小提琴给他带来的灵感,使他思维大开,头脑灵活。还有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名人,不但是自己专业领域的顶尖人物而且很多都是音乐家,可见音乐对于人类的大脑开发是多么至关重要。

5、让孩子多运动,适当运动也能开发智力。人的智力主要是由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记忆力构成,它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运动能增强体质,促使大脑健康灵活,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和记忆力提高。六、给孩子足够的爱心、安全感。如果孩子缺乏爱,连身体都长不好,哪还有什么创新思维能力?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经常生活在焦虑当中,他的身心都会受到影响,更无从谈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如何开发和引导孩子的创新思维

(1)鼓励孩子大胆进行探索。孩子的天性是玩,聪明的孩子不可能是不会玩的孩子。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

(2)启发孩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经常引导孩子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慢慢养成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的好习惯。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实际上就是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家长要注意从小引导和培养。

(3)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孩子的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和不足之处,要让孩子具有创新能力,就看父母怎么调教。在素质教育中父母的作用不是包管一切,却是不管中的管,宽中有严,给孩子一个独立的广阔天空,让孩子科学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向导,离开了这个向导,就有可能被伪科学钻了空子,就可能分不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什么是科幻,什么是神话,什么是真实,什么是魔术。

三、创新思维训练的五本书

1、《小学思维训练:八大思维图示法》

《八大思维图示法》作为思维训练的基础,从基本的八种图示入手,教你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丰富的应用案例和清晰的知识讲解,为读者讲述了八种思维图示的应用情境和使用方法,可作为教师开展直接思维课教学的参考书籍,也可作为学生上课或自学时使用的读物。建议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使用。

2、《博赞儿童思维导图》

学习思维导图的根本是开发大脑,启蒙思维能力。不能光是关注如何把图画得很漂亮,而忽略了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学龄前儿童更是如此。因此,“思维导图”的发明者Tony Buzan先生专门为学龄前孩子量身设计了100+个创意助推法,并在书中提供大量有趣的亲子小活动,帮助各位父母用科学的方法“喂养”孩子的大脑,全面启发孩子的创意天赋。

3、《中学生思维导图学习法》

一本适合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书。将“思维导图”这一概念引入到中学学习中,四两拨千斤,再配上贴心的例题,生动、活泼的图表解说,如同一幕幕在我们眼前放过的电影。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员。

4、《思维风暴》

一本思维工具全书,并且有很多有趣的思维游戏。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阅读,既可作为思维提升的训练教程,也可作为大脑潜能的开发工具,使读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思维更敏锐,让大脑更聪明。

5、《如何高效学习》

篇13:如何利用积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作为美术教育,无论是传授机制,还是人才类型,还是知识结构,都应根据目前需要进行改革,这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发展创新的思维教育,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头脑与探索新知识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决定着人一生艺术的发展趋势,并主宰着一个艺术家在新文化进程中的命运。以“三个结合”实施基本功、艺术、创造的教学。

1.1 规范与自由的结合

现行的学院课时分配,以基本功(素描和油画)训练为主,且主要是长期作业。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措施实现教学目标。

1.1.1 课上完成基本功的训练,课下进行自由探索

关于各专业基础的学习内容及要求,尤其一、二年级学生画室基本上没有超出学院传统的规范。但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即在素描上更强调结构与再造型的能力,在色彩上注重感觉与表现力,在表达中把理性的分析与感性的直白有机结合。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长期作业之后,引导鼓励他们在课下根据个人的感受、爱好与追求再画一幅变体画,造型、手法、色彩、材料任其选择。这样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知识运用与形、色、画面构成等诸多绘画要素的独自价值相结合,从课上的规范中走出去,再从课下自由创造中走进来,转变为自己灵活的知识与技能。

1.1.2 想象力、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的培养

首先是选才。针对招进来不同特色的学生,教学应对症下药,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使学生尽情发挥。就时间而言,课上写生作业与课下的创作,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作灵活调整,审时度势加以引导。有的学生创作欲望甚高,且正在完成之中,应该让他一气贯通去搞自己喜欢的作品。无论是上素描还是油画课,尽可能让学生对上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并重取之。每个学生都有特长,性格鲜明,但学生必然有长短,恰恰是通过每个人的特长及长短的搭配与协调才会产生令人兴奋的团体,具有活力,相互碰撞,在竞争中发挥神奇的作用,产生良好的连锁反应,创造起死回生的奇迹,重新焕发出青春。为使学生都尽可能达到外在感觉、智力、才华的最佳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能量,主要是明确学习的目的,使学生摆脱冷漠、重复、僵化和无奈的处境,从而提高效率,学到真本领。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教学,有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对每个学生情况要摸底。只有了解到真实具体情况,才能合理运筹,带来生动活泼、实弹实发的学习状态,从而打破呆板、机械、教条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的习作多是长期作业,少、慢、稳为其特点。为了弥补其不足,画室推出在课下要多、快、活的三字方针。多即是量,以惊人的数量促使顿悟;快即是神,以少量捕获本质;活即是动,以生命体验魂韵。至于采用什么风格、形式、方法、材料,教师不作干涉。但要求他们要画得有激情,富有表现力与创造性,是研究视觉艺术效果和有感而发的精神内涵的展示。四年的课余时间加起来是个惊人的数字,利用得好,会换来一笔财富。这就要求教师从全方位去深挖学生的本质、内涵和潜力。在期末教学检查时,当教师们走进画室,铺天盖地都是画,极为壮观,可谓画出了感觉,画出了气势。经过四年奋斗,他们共同具有的财富是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年来的学习证明:学生身上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不仅在课堂上,在课下的自由发挥中也得以显露。

1.1.3 习作与创作结合的培养

针对习作与创造的重视,教师在时间安排、作品数量以及指导精力的投入上都是同等的。二者在运作中的艺术观念与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只是在内容的精神性与外在的表现形式上各有所异,到三、四年级开始趋同。一幅好的习作就是一件艺术品,一幅好的创作同样显示出极强的基本功力,二者是互动互补的。历届毕业生的成绩证明,基本功好的学生,创造也是优秀的。在创作教学方面,采取开放化、多样化的方针。教师在把握住大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人艺术信仰,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一切,去面对空间、社会,在文化层面上提出自己的看法,确定所表现的内容、题材。下一步是找到解释这种问题的表现形式,是用具象,还是抽象等等,由学生自身因素来定。绘画上的成功,正是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从天资到艺术语言都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得到发展。

创造的因素还体现在将各种颜料、材料、媒体的运用溶入到课堂习作和创作之中。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段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表现的能力。发掘物质材料本身提供了创作空间的可能性,使学生结合内容恰如其分地利用材料本身的特质。不断进行演练,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之中,寻求画面所产生有机与无机、理性与非理性等诸多形式语言的博大与精神价值。如教师在画布上运用铝合金、油彩所创作的抽象作品等等,在理性的规定中进行非理性的生发,取得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使学生懂得对形式主题和表现内容的挖掘是无限的。

根据不同年级及阶段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四年当中完成几套系列画。由于系列画是对同一题材作数幅或十几幅的连续创作,作品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既独立又相互补充,便于揭示内心沉淀的情感,也利于形式探索与技巧追求向深度发展。通过系列画的创作,可以帮助学生集中精力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并在语言上保持不间断的实验。许多学生的成绩使我们看到,在四年的学习中完成几大套系列画,无论对习作还是对创作,都是几次最大限度的提高与突破。艺术的基本规律是在不停顿的改变中发展自己的内容与形式。

通过几年的教学认识到:创作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它涉及的范围从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发掘与培养,到引导学生对纵向历史和横向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对当代文化和生活的热情与参与,再到促进学生对绘画语言的掌握与运用,直到完成作品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总之,它是培养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1.2 实施三结合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具体实施以上三个结合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

(1)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意识和判断能力,是教学的核心。创造力是一个民族的能力,创造是人类高级思维的表现,能激发生活的热情与心灵的活力。这就需要从观念、思维、精神方面由里到外塑造一个学生。观念就是力量,思维就是变成智慧,精神就是支柱,至于绘画语言的学习与掌握是以此为基础随之而来的。

(2)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能画地为牢,死守清规戒律,更不能采取填鸭式的生灌硬塞。而应由老师指点为主,让学生走出去主动探索和发现,自己决定“吃什么、吃多少”。这样不仅避免造成消化不良、偏食和厌食的情况,而且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也得以增强自身的生命力和生存能力。帮助他们从自身的天资、个性、激情、压抑中解放出来,逐渐使学生建立起自学、自理、自强、自律的能力,一旦走向社会,不管干什么都将是强者。

(3)“五求”:求真不求美、求纯不求全、求个性不求统一、求表现不求传述、求极至不求中庸。

(4)进化论学习运用哪种绘画语言,皆开始于视觉表现,终止于视觉效果,纵横于视觉艺术创作天地里。

2 想象力与判断力的培养

调整教与学的关系,是研究人的一门艺术。

2.1 师生各自的作用与位置

学生能否成才,老师作用只占40%,而余下的60%则必须由学生自己努力去完成。这决定了教学应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格局也应是老师围着学生转,而不是学生跟着教师后面跑。

2.2 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是:宽容、信任、发现和鼓励

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把学生的兴趣、精力调动起来,使学生“疯狂”起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和进取精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生存世界,如同蓄电池一样,需要教师不断地给他充电,然后由他自己做功。如果出现学生不愿画、不知怎么画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应在教师身上,因为他没有给学生充足充好“电”。

只有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使学生产生自醒意识。学生有了自醒意识,便具有极好的悟性,其艺术天性的渲泄才能顺畅自如。

艺术教学有其自身规律与内涵,作为教师不仅要掌握知识,传授知识,还要研究人,会教人。教学是一门艺术,好的教师应是学生对他既爱又怕。爱的是学生体会到,对自己的真诚实意及爱心,关键时刻给予启迪,终生难忘;怕的是教师治学严谨,关键问题决不手软。

2.3 把学生推到最佳状态

艺术是你的“宗教”,信仰出艺术家。画室以艺术教育为宗旨,学生选择了这个画室,就要对文化艺术有足够的认识和热爱,以此为基础,有明确的艺术理想做支柱,才能具备在艰苦环境和不被理解的情况下,坚持奋斗下去的品格及参与和牺牲精神;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纯真状态,引发出激情,创作原动作品;才能在学习和追求上执著和热情。师生始终保持着敬业精神,不被功、名、利、禄所左右,不被摹拟画风的盛行或商品画的泛滥及俯拾即是的甜、媚、俗的作品所迷惑,不被眼前得失和褒贬所动摇。

通过不间断的调整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学生才能“放松”自己,回归年轻人的本色,以极深厚的兴致,尽情作画,真心表达,渐入心醉神迷的忘我之境,宛如有魔鬼驱引,一步步达到其艺术生命的巅峰。只有“放松”,才能不断放弃旧东西,选择新东西,进入创造的最佳状态。如果学生能在学习和创作上入迷、入魔、入境,其他什么问题相对来说都好解决。

从以上种种经验与事实中,我们认识到: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及对学生的认识与学生的状态及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这两方面构成的依存关系,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出人才、出作品正是从这里开始。

3 针对性训练

3.1 补充性

造型的核心问题是素描,造型的基本问题是研究“外于空间中的立体构造”。一切物象都是立体的、有结构的,都是处于空间之中而相互关联,都是在不同光线下,在不同色调、不同的气氛里,这就概括了造型的本质。认识、理解和掌握解剖与透视的科学知识,研究对象的结构规律、形体规律和动力规律,这是造型基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问题。(1)素描规律性进行研究的同时,已经包含着表现性的因素,还必须认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艺术追求。(2)教学中强调以朴素、自然、积极的情感去感受现实,培养独立的、敏锐的观察能力,保持和完善每个学生的天资特性,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创造力。(3)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良好素质的美术人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艺术创造力则是培养人才水平的重要标志。(4)我们鼓励学生作艺术上做大胆、多样的探索,对创作题材、体裁从不作统一的规定和限制,但却明确主张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现实,独立观察思考,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和方式影响学生。面对新的感知方式、新的表现方式,给予高度的重视及恰当的鼓励,在实践中是十分难于把握的。(5)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否准确地判断和掌握学生是在进行实质性的探索,还是处于迷恋于某种表面形式的误区之中。

3.2 调节性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我们按照智能教学的理论特色,通过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有效调控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为学生营造一个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平台,鼓励学生运用个性化的美术语言,在课堂上大胆表现自己独特的见解,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还包括培养学生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美术课应当积极调动学生思想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达到“乐学”、“乐创”、“能创”的教学境界,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中深厚的文化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3.3 质疑性

它内在地包含了量化评价,可以更真实反映教育现象。如果说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犹如乘上了“特快列车”,那么,艺术教育评价就发挥着推动器的功能。美术不追求结果的一致性,强调个性化、情感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关注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如何发挥主动性、想象力、创造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等,主张评价主体质性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能力。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发展过程,质性评价以其人文性、过程性和民主性的特色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如何完善美术课程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我认为:运用质性评价,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评价观,促进学生发展。(1)多元性:强调评价主体、内容、目标的多元化,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教师、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评价过程,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能力。(2)过程性:质性评价本质上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归纳过程,注重对整个艺术学习过程的追踪,使评价与教学活动、具体艺术活动等形式结合,把评价过程视为发现课程潜在价值的过程。(3)情境性:强调评价者在自然而非人工控制的教育情境中收集被评价者的资料。关注每个评价者的个性特征、发展情况中的针对性的评价,以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促使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4)综合性:质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给予多次评价机会,评价结果表述以描述性、解释性、对话式的开放式访谈、参与观察、实物分析等形式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

3.4 发现性

教学活动一般指学生这个群体,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为体现美术教学的目标视觉审美的本质服务,能充分发挥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继续学习意愿以及理解、获得知识的喜悦。

美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因此美术课的教学应自始至终体现美术视觉审美的教育本质。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不同感官,挖掘教材内涵,创设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提高思维品质,充分感受不同的视觉审美。

美术教学活动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是关键,应引导学生用“视觉”去“识读”,而不是提供专家现成的结论。作品中的造型要素及其特征必须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去感悟,也许其结果只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感觉,是观者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而且会见智见仁,各不相同。再者,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也应该少提供现成的知识,多让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去发现知识、建构知识。

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能像大师那样作画,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可以超越时空和理念,自然地契入艺术本体之中,通过不断实践、积累,学会用眼去看、用心去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

摘要:思维能力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利用美术课课堂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改革开放潮流中,每个人都在寻求新的课堂教育模式,人们常说:“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课堂教学亦然。而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更是美术课程今后的教学发展方向。美术课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学生发展为主。

关键词:课堂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燕丽.激发创造思维,焕发课堂活力[J].考试周刊,2009,(33).

[2]封美言.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J].教育教学研究,2009,(02).

篇14:如何利用积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创新思维     能力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124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人的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人的学习、成长、进步都是和教育分不开的。而情感教育又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不能失去情感,由此可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虽然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懂得对学生学习中的过程和方法的引导,但是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情操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没有良好的处理问题的能力,遇到困难只能束手无策,等待“援兵”。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能力呢?笔者以为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这是因为教师营造的课堂气氛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状态。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开拓学生的灵魂和智慧。为了让学生更喜欢学习语文,教师还要经常用真诚的微笑、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来激励每一位学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讨,获取知识。相信教师积极的情感融入,课堂上必定会洋溢着学生快乐的笑脸,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也会顺利实现。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创新能力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后,学生必须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空间,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思考、创造。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通过运用情感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教学的运用是密切联系的。我们所说的情感教育实际上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内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社会性情品质的培养。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促使学生自我情感调控能力的形成,并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生活等一切事物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健全人格,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

四、教师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健康学习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体验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理性的教育过程,它应该属于教育的非智力因素,但是它却对学生的智力水平、道德培养、心理健康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渗透,能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形成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信任教师,愿意和教师接触,才能够更好地上这个教师的课,听课才会专心,学习效果才有成效。所以,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明白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巧妙地将情感融入到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五、教师要关爱学生,消除学生的敌对情绪,促进教育教学的开展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很多不良的情绪都会影响学生正确、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消除不利于成长的情绪和因素,使他们都能够向好的一面发展。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简单粗暴式的批评教育或者采用压制的方法都不是可取的,结果只能是越教育越遭,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启发和点拨学生,使学生在无形中明辨是非、学会做人。情感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到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它是愉快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教学中融入了情感教学的内容才会真正做到给学生创设生动、愉悦、和谐、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力,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参加各种教学活动,迎接各种挑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全面、主动、和谐发展;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上一篇:文言文教学之我见下一篇:鲁迅的画笔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