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2024-05-09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精选8篇)

篇1: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 基础 情感熏陶 写作 做题技巧

摘要: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对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别列举了加强阅读,建立知识体系,情感熏陶,掌握技巧等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心得,以期跟上新改革步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社会文明的蓬勃发展,正是来自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源,而传承这一文化的载体就是这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诗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它们所占的比重近百分之四十,但是文言文教学却是素质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兴趣,练就过应的基本功,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有以下一些心得:

一、强调诵读,培养学生阅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未必先疏通字词的障碍,字词的意义是从反复诵读乃至“倒背如流”中“悟”出。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传统的重要的方法。可前些年,我们总是先由教师疏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然后串讲,最后归纳中心与写作特点,课后才要求学生背诵或熟 读。近年来,我们逐渐认识到中学文言文教学不能丢掉传统:一是普遍重视学生诵读,强调整体阅读;二是文言文初学者最基本的实践是口诵;三是先读准字音和句 读,在初步理

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熟读到背诵。在此基础上逐步解决疑难问题,最后归纳全文内容和特点也便水到渠成了。

因为诵读有助学生读准字、词的语音。只有读准语音,才能对语言产生语感。诵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意。学习语言必须要正确理解语言的含义、内涵,否则就 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的真正内涵了。在文言教学中,要注意诵读的轻重音的不同,其意义也是不同的。如《鸿门宴》就有这么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而“此”字,如果读重音,那么它将会作为主语;若读轻音,那么它就会作为定语。显然两种读音,将会导致句义的差异。所以重视诵读在文言教学中是很必要的。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加强诵读是第一步。

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文言知识系统

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句式也 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 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

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

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

一。从初中 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 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 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当我们把这些文言基本的东西都掌握了,剩下的就是不断地练习,面对花样繁多的问题。

三、陶冶性情,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梅花,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我们要鼓励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 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李白傲视权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

甫关心百姓疾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心系国家,“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苏轼豪放洒脱“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阅读其实是对话,是交流,是积累。它可以让学生在陶冶性情,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建立健全性格品质,真正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高写作能力是面对高考的必由之路。文言文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留下的作品都是经过筛选的古文化精华。教学中,在疏通文意之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 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成的民族性格特质。“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有屈原型的操守坚贞。正直不阿;“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与民同乐,有孟轲的民主思想精华„„像这样当一个单元或学期、学年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类,可在青春、信仰。前 途、理想、知识、成材、尊师、品德、文明等栏目内,分别摘录出所学文言文中的语句、格言、诗行、典故事例,这不仅积累了十分可贵的写作论据,而且在学习,品赏中,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真理。同时让文言文的文气在作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发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文字,灵动飞扬,精彩纷呈!

四、加强练习,掌握做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题虽然出题内容不定,人物各异,主旨差别。但我们细心归纳,还是能够找到做题的技巧的。无论是文言翻译,还是诗歌鉴赏,都有一定的出题套路和原则,而这项技能不是一朝一夕便可突

击练成的,它是一项语文基本功,必须经 过严格、规范的长期训练。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选择、命制试题,力争课有所练,练有所得。练过之后要集体讲评,指导解题思路,点拨答题 技巧,规范答题方法,并让学生在反复读题看题中思所从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力争做到举一反三。只要平时加强文言文学习,经常阅读,经常练习,我们就能熟能生巧,融会贯通。如文言翻译就有许多方法。

1.对译。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多)音节词。例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够发现千里马。句中的“世”可译为“世上”。

2.替换。把古代词换成构词成分完全不同的现代词。例如上例中的“有”,可译为“发现”。至于有些意思含蓄深奥的句子,虽然把其中的古代词换成了现代 词,但仍不能表达清楚时,就只好意译了。例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句中的“为刎颈之交”,若直译为“成为割脖子的朋友”,那会使人感动莫名其妙,因此 必须意译为“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等才能表达清楚。

3.保留。对文言文中的古今通用词和一些专有名词(人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年号、官职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等)可保留不译。例如前边例子中的古今通用的词“有”“然后”、人物名“伯乐”“千里马”就不必译了。

4.删略。对文言文中的某些语气词、连词和谦敬副词等,现代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词可以代替,删去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时,就可以删略。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廉颇者,赵之良

将也”中的“者”“也”,等等。

5.补充。即被译出文言文中没有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例如“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只有补出状语“才”、“能够”,句子的意思才完整。

6.调整。即对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序,一般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过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句子是主谓倒装的,目的是强调谓语,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为:你不聪明,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

文言文学习重在课本学习,又不能局限于课本,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与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任何语言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可选取与课本相近的或相联系的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

总之,文言文学习信心兴趣是根本,诵读与背诵是核心,词语落实是基础,语法掌握是关键,文本赏鉴是升华,拓展延伸是必然。注意了这些环节,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

参考文献:

付自萍: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05,(32)吕世虎:《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5月,朱绍禹: 编著《中学语文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潘保红: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07,(04)

篇2: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和现代文教学相比,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钱梦龙语)。因为目前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多半是老师讲,学生听。尽管这种传统的教法有它的优势,但整个中学阶段,几十篇文言文,用同一种方法,套同一个模式,难免乏味。况且文言文本身也有难易、深浅之分。困难的、深奥的由老师讲,学生听,自不待言;容易的、浅显的就不一定非要老师一一讲给学生听不可。还有,不同的年级知识结构也不一样,如果说初中低年级同学刚接触文言文时,老师逐字逐句讲解还有必要的话,那么高年级的学生学文言文时,就没有必要让老师一味地讲下去了。或许出于这样的粗浅认识,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围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尝试了一些做法。现不揣浅陋,简述如下,敬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大多学生都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基于这一点,我在上语文课介绍作品的背景资料及作者的生平时不会机械地念文字材料,而是尽量找到些作者的生平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这些小故事中记住作品背景、作者其人。在讲文言文哪怕是练习册上的内容时,我尽量会补充作者介绍或把历史故事补充完整。学生每次都对我讲的这些故事听得很认真。于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我将一本厚厚的成语故事搬上讲台,让科代表每天上课之前将成语的出处引文抄到黑板上,先让全班学生齐读黑板上的内容,老师讲故事,再叫一学生根据老师讲的故事说出成语并翻译黑板上的文言文,最后用成语造句,学会应用该成语。然后从成语出发,给他们讲解一些文言知识,引导他们跨入文言文的大门,如透过成语挖掘出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熟悉了一些文言现象、积累了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等。

二、改变认识,用全新模式教学

当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兴趣后,便可以轻松地进行文言文教学了。学前预习,让学生生动进行。在正式上课之前,应该要求学生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这种习惯应该在开始进行教学时就养成。而此时,老师的作用应集中在鼓励上,鼓励学生要迎难而上,更要鼓励学生做好预习记录工作。重点是学会有条理的记录下自己的困难、疑惑,方便随后的教学。为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我每次变换方式,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如:个人预习,同桌合作,小组讨论、全班共研等。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还设立有价值问题评选的机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扫障设疑。老师讲解的时候一是可以利用书中资料中现成的注释,让学生在思索道理时疏通文章;二是在讲述道理时,可择要讲解难词冗句;三是需不断联系课文句子。这样一来,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我除了教完课内的一些文言文,还常常补充一些课外经典的故事性比较强的的文言文教学,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如:补充了一些高中才学到的《出师表》《赤壁之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三、锤炼课堂语言,巧妙衔接

注意用一些精练的语言,评点人物、事件、概括大意,给学生美的享受,丰富学生的语言。如在教补充的课外的文言文《出师表》中,在分析诸葛亮第一个建议———广开言路时,笔者说:“诸葛亮要离开后主了”,但俗语说:“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只要广泛听取众大臣的意见,博取众长,集思广益,还可以治好国家的,所以后主所要做首先是“广开言路”。这样的巧妙衔接,我认为可以让学生懂得古人谋篇布局之道,很有必要。

四、化静为动,让无声文字变成直观动作。在进行一些可以通过表演来表现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我尽量让学生打破文字的安静。如进行《陈涉世家》的教学时,对于其中较为复杂的起义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夜学狐鸣,置帛鱼腹两件事,如果只从书上文字的意义上进行翻译,学生会感觉很难懂。不若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形象的动作语言表现事实,在理解意思或背诵的时候配合进行,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的了解事情的经过。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看完了表演以后,配合理好的线索板书,大部分都可以快速准确的背诵出那本来很难的一段,而且气氛极为轻松。

五、授以句读,多读成诵

读通文言文,是《大纲》的基本要求,因此句子节奏的分析很有必要。多读成诵。老师可以适当择要指导背诵。《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魏略》时如是说:“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是古人的读书方法,同样也适合于我们今人。在教学《赤壁之战》时,我就采用了“读书百遍自见法”,当时的考虑有三点:一是“赤壁之战”这段历史知识家喻户晓,学习时即使碰上拦路虎,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二是文字上没有多大障碍,凭借注解可以把握字词句及思想内容;三是课时少,篇幅长,不允许精耕细作。但是,让学生自读自得,不能撒手不管,而应该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循序渐进。

六、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在讲述新的文言文时,可结合已讲课文中的佳句名言,加深学生对新课文的理解。如在讲授《出师表》时,在讲解“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时,可联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七、一显身手试教法

篇3: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一、在文言翻译中穿插古典文化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为:“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体会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由于时代和语言的变迁, 同样的字在古代文言文中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去甚远, 这些字体的形态发生改变、词语的词义产生变化就形成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语句翻译是中考的必考题型, 因此在文言翻译中确切解释原文中的字词, 把它转换成相应通顺的现代汉语是翻译的基本原则。

如何理解掌握如此众多的文言现象就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其翻译规律。如:在判断一词多义现象时可以使用“形训法”, 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 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字音推断法, 根据同音通假求得本字, 还可以借助成语印证法和具体的语法语境推断出词在句中的含义。在翻译词类活用现象时可归纳常见的活用现象, 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 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大量词义抽象的虚词, 如“之”“乎”“者”“也”“而”“以”“其”“于”等。这就需要给文言虚词以必要的分类, 让学生了解其是属于指代作用, 组合、联结作用还是语气或结构助词的作用。与这些文言语法知识相生相伴的还有具体的古代文化知识, 如在翻译中遇到古代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谥号、官名、书名、器具等专有名词就要原文抄录, 以保留原文中的时代氛围;如遇到“饮宴”“避席”“祭祀”“太牢”等与古代礼仪相关的词汇就要在释词的同时介绍古代的礼仪文化知识, 以便于学生融会贯通全文内涵。

二、在解读领悟中实现与传统文化的对接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 中学语文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精神人格的塑造, 课程纲要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对汉民族文化了解传承的过程。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体现对中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像现代文阅读教学一样, 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在疏通文意之后, 也要对文章进行深入地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就文本的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首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精神内涵。比如教学《愚公移山》, 在疏通文意之后, 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探究“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什么是愚公精神?这个神话故事为什么会传承至今?”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重点问题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神话传说所承载的民族精神, 只有理解并接受了这一精神内涵才谈得上了解汉民族传统文化, 所以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学习, 更是文化传统的继承, 只有实现这种文化的对接, 文言文教学才能提升到一个塑造学生品性修养和审美趣味的高度。唯其如此, 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才算真正走进了文本, 深入到文本, 才能真正汲取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精髓,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三、在合作探究中提升自学能力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式, 老师讲学生听或老师问学生答, 学生毫无自主可言, 提起文言文翻译就头痛,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方法陈旧死板。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更新观念,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决定了教师不能“唱独角戏”, 不能“一言堂”, 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对于学习文言文而言尤其重要。

篇4: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见解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7-02

文言文是古代文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因此,它也成为现代中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教好文言文,应该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从教经验,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读

这一遍的“读”是初读,初读的任务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读准字音。学生能够较通顺的朗读原文即可。

二、译

老师首先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基本方法。比如,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五个字“留、删、调、补、换”。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然后要求学生自己根据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原文。课文和工具书如有不同的解释,要以课文注释为准。教师完全没必要逐字逐句的给学生翻译,因为教师的翻译也是出自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之中,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借助这些东西自学,更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问老师。教师在巡回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要及时地给予点拨或者重点讲解。例如,各种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判断句等,尽管在讲解翻译的基本方法时已经讲到了,但这些问题往往又会成为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难点,所以,有必要根据具体问题继续重点讲解。

三、读

学生只有在认识了所有生字,弄懂了每句话的意思之后,才有可能真正把古文读通顺,读出原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这时的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在充分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原文,达到不但正确(读准字音)而且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原文的程度,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范读。如果教师自己朗读水平有限,那就借助名家朗读音频来为学生范读。课文节选的文言文都是古代保留下来的经典之作,无论遣词造句还是思想内容都是很有学习价值的,而学好文言文(无论是学习遣词造句、写作特点还是思想内容)的第一步就是能够准确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并且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学生只有在听了老师的范读(或者名家朗读)以后,才知道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基本语气语调,从而在模仿中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节奏和语气)朗读文言文。而且,老师的声情并茂的范读,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范读是文言文教学必需的重要一步。有很多教师把范读放在学生还没有弄懂文言文的现代汉语意思(第二步,译)之前,这是不可取的。学生还没有弄懂文意,教师的范读学生听起来有时就像听天书,这样的范读只能是事倍功半,意义不大。

2.学生自读。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反复朗读原文,一直到和老师的范读水平差不多为止。

3.指定生读。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让其他学生注意听,然后让学生对该生的朗读给予评价,这有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析

分析文言文一般从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两方面进行。

1.分析思想内容。对于文言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和现代文差不多。议论性的文章,主要分析它的论据,进而总结出中心论点。对于记叙性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分析总结出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描写性的文章又分人物描写性文章和景物描写性文章,人物描写性文章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各种表现的分析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而景物描写性文章主要分析作品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分析写作特点。笼统的说,写作特点包括遣词造句的特点、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的特点(比如叙议结合或者写景、叙事、议论、抒情四者或其中几项相结合的特点)、景物描写的特点、结构方面的特点等,要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五、诵

诵,是读的最高境界,是在对原文的思想感情有了深入理解之后,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读,这种读是一种对原文的诠释,甚至是一种有个性的解读。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诵读,才能说明学习者已经学懂了这篇文章。对于中国文学宝库中的这些精品,我们理应让学生学习到如此程度。

六、迁

好多文言文都会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又往往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知识迁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也应该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七、练

练习是巩固文言文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包括文言词语(实词和虚词)的应用,句子的翻译,原文的背诵以及针对相关主题和难度的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等。

篇5: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文言文教学以朗读为主线,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为切入点,以学生动手动脑为必要手段,试图以此法促进能力提升从而达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目标.

作 者:刘雅娟 作者单位:锡盟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能力培养

篇6:中学文言教学之我见教学论文

现今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占整个语文教学的三分之一,因而,文言教学势必成为中学文言教学的重点。同时,它又是中学语文的难点。

然而,自我们大谈教学改革以来,时至今日,文言教学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教学方法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换汤不换药。教师拿来一本教参在台上大讲特讲,学生在下面死记呆记。这样,教师成了教参的翻译官,传声筒,学生成了教师和收录机,接收器。教师被致力地教,学生盲目的学。教师教得迷惘,学生学得糊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抹杀了,主体意识消失了。最终变成了一台会走路的电脑,只知贮存,不知变通;那么,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没有理清文言的脉络。

要想使文言教学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必须弄懂以下几个问题;1、文言的特点。2、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3、文言翻译的钥匙是什么。4、自读课文的目的何在。如果明白了这几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另以强调,再要求学生读、背、归、(归纳)、用,那么,教师会教得更轻松,学生会学得更愉快。

一、 文言的特点

文言,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因而,其特点也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的特点是双音的词多,而文言的特点是单音节的词多,两相对照学生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因势得、利导,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特点逐步完成文白对译。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之归纳为以下几相对固定的步骤,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运用。

例如: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这一特点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 划词。即将文言语句划为最小的词。如:“骨已尽矣,而狼之并驱如故。”这句话就可以划为十二个相对独立的词,骨M已M尽M矣,而M两M狼M之M并M驱M如M故。

(二) 逐词解释。即将所划出的词逐一进行解释出来。骨:骨头。已:已经。尽:完。矣:语气词,相当于“了”。而:连词,表转接,译为可是。两:两只。狼:狼。之: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翻译。并:一起。驱:追赶。如:像。故:原来。

(三) 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连词成句。即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因而,前文例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就必须啬或减少某些成分。按照这一原则,例句可译为:骨头已经完了,可是,那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紧紧地跟着屠户。显然,译文省省去了“之”,增加了“仍然”、“一样”、“紧紧地”、“着”、“屠户”。这样,译文既没有改变愿意,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同时,还能描绘出当时情况紧急,屠户紧张的气氛。

二、 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其初发阶段,现代汉语是从何发展而来的呢?不言万里喻,它就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虽然古汉语不等于文言,但是,其书面的形式,绝大多数是用语言方写成的,所以,可以说,现代汉语是,由文言发展而来的。既然如此,那么,文言与现代汉语在实质上就存在着一个“源”与“流”的关系。因而,这二者之间势必就会有着继承、演变、和摒弃的关系。然而,单就中学评语文文言教学而言,它就是一种继承与演变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向学生阐明了这一点,就可以消除学生装“学文言如学外语”的畏惧心理。

那么,在教学中,就必须先弄清楚,哪些是属于继承的内容,哪些是属于演变的内容。

简单地说,继承的内容有以下几种:1、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2、绝大部分纯自然事物名(除极个别的如“江”“河”特指长江,黄河外)以上这两类词,都有是继承的词语。教师在教学法中,要求学生在翻译的时候照抄即可。而其余的都有是属于演变的词语。什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法中,必须强调文言与现代汉语二者之间的源与流和关系,千万不可走入文言与现代汉语无关和误区里去。同时,还要强调二者之间双是相辅相承的关系,学生只有学好现代汉语,才能学好文言,现代汉语的词语积累得越丰富,语法掌握得越牢固,文言学起来就越得必应手,如果脱离了现代汉语而孤立地去学文言,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如过眼烟云,即学即记忘。

三、 文言翻译的四把钥匙

由于文言与现代汉语的`源流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可将重点放在那些演变的词上。

何为演变的词呢?即由于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在用法上,意义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的词不达意,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来看,继承的词多,而演变的词少,因而,学生在学习的野外,如果掌握了这些演变的词,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金钥匙,文言翻译也就会迎刃而解。

文言翻译的金钥匙究竟是什么呢?简言之,即文言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一) 古今异义词

从字面上看,“古今异义词”即词的古义和今义不同,不言而喻,文言中除了少数“古今异义词”外,其它的绝大多数是与现代汉语意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词不达意,可以说,掌握了古仿异义词不达意,就等于掌握 了文言翻译的第一把金钥匙。例如:教师在《桃花源记》的时候,如果学生掌握了“鲜美”“妻子”“无论”“绝境”“不足”“间隔” 等到几个古今异义词,可以说,就等于扫除了文言翻译的一半的障碍。其余的部分只须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继承的原则,寻么翻译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二) 通假字

通假,即同音替代。它是文言尤其是先秦古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要构成通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必须是一对出现。2、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 上没有任何关系。3、在上古音中,二者必须是同音或近音。由于通假字是同音替代,所以在教学法中不仅要注意到这一点,如遇到与古音不同的监察院时,必须读回本字之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通“悦”。但按现代汉语读音,显然,“说”的读音不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读回本字“悦”的音。由于通假字在本质上是一种借的关系,“悦”借了“说”的字,“说”借了“悦”的音和义,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用本字“悦”的意义,句子才能通顺。教师在教这一知识点的同时,一定还要强调学生注重知识的积累的重要性。等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通假字时,也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二把金钥匙。

(三)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某些类型的词不达意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一般性质和语法功能,而具有新的语法功能的灵活运用,离开了这种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这种性质和功能。

我们在文言语句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文言词语与代汉语的词语的意义在表面上看起来好象分别不大,但是一但译成现代汉语,语言马上就不通了。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置人所罾鱼腹中”的“罾”,“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从表面上看,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没有多大区别。“异”可解释为“奇怪”,“罾”可解释为“鱼网”,“水”可解释为“河水”,“箕畚”可解释为“箕畚”但是,一旦将这样的意义放入句子 中间翻译的时候,就会发现句子根本就不通顺。语言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实际上,这些词都是活用了。“异”原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意为“对……感到奇怪。”“罾”原为名词,现活用为动词,意为“用网捕捞。”“水”原为名词,现活用为动词,意为“游泳。”“箕畚”原为名词,现活用作状语,表所用的工具,意为“用箕畚。”显而易见,如果将这些活用的意义插入句子中,句子马上就通顺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觉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那么,学生就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三把金钥匙。

(四) 特殊的文言句式

掌握了以上的三把钥匙外,还要懂得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常见的特殊句式有:1、倒装句2、省略句3、判断句4、被动句。教师在教学中对这类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方法如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强调,并经常归纳总结,那么,文言翻译对学生来;说谎,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四、 自读课文的目的和作用

很显然,自读,即让学生自己来读,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完成对文章的翻译和理解。这对学生而言,既是对已学过知识的一次考核和运用,又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大检阅。因而,几对自读文章,教师千万不能为了省事而象对讲读课文一样大包大揽,一讲到底。这样,教师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负担,而且还剥夺了学生考证自己能力和一次大好的机会。更严重的是,让学生养成了一种懒惰依赖的坏习惯。使本可以让学生养成自学习惯,进而提高自学能力和机会白白地丧失‘因此,在遇到文言自读篇目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来解决,教师只能在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才能加以点拔。如:我在教《卖油翁》一文时,首先向学生阐明了教材安排自读文章的目的和作用,学生明白了这一道理后,自学兴趣和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每信同学都跃跃欲试,都想检验一下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然后我将原文抄在黑板上学生们自动上来解释翻译,改译。这样,不到二十分钟,一篇文章就在学生们指指点点,译译改改的轻松气氛中变得文从字顺了。因此,学生们的知识得到 了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兴趣得到了激发,积极性也随之提高了。在此基础上, 我只是稍加点拔,学生们对方意味的两个人物开形象,文章中寓含的“熟能生巧”这一深刻的道理很快就心领神会了。

综上所述,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弄懂文言的特点,学会文言翻译的三个步骤,明白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掌握文言翻译的四把钥匙,懂得自读文章安排的目的和作用,理清脉络,把住关键,再加以读、背、归、用。学生的文言学习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篇7:双语教学之我见

当今,英语已成为我国教育学科中一门必修主科,为了更好的为学生营造语言环境,培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双语教学应运而生。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双语?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双语教学”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双语”的真正含义就是指某个个人或语言社区同时懂得两种不同的语言,从而把它们运用于生活当中去的现象。

那么,双语教学又是什么?应该怎样开展?

最早的双语教学是伴随着双语现象出现的。在我国,最早的双语概念主要指各种不同的少数民族学习汉语。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渐扩大,双语教学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项目。

篇8: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一.从汉字入手, 进而诵读感悟

课程纲要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而中国文字的音、形、义皆具独特的魅力。它的发音抑扬顿挫, 四种声调再加上轻声, 还要讲究轻、重、缓、急等语调的修饰, 读来音调悦耳流畅, 极富音乐美。汉字是象形文字, 它的形态美同样千变万化、令人神往。历代优秀的书法作品更是粲若繁星, 王羲之的《兰亭序》飘逸俊朗, 颜真卿的《将军碑》粗犷端庄, 张旭的《率意帖》豪放洒脱, 柳公权的华美俊俏, 米芾的苍劲灵巧, 无不演绎了汉字不可抗拒的动态美。汉字自它的起源始就将形与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见其形就足以让人引起无尽的遐想。“笑”字诙谐可爱, “哭”字愁眉苦脸, 看见“巍峨”二字就仿若高山耸立, 瞥见“妩媚”一词又仿见少女的娇颜沉鱼落雁。汉字本来就可以入画的, 细细品来, 成千上万个汉字在语言大师的点拨下如同成千上万幅精彩纷呈的图画, 形态各异, 奥妙无穷。汉字作为象形文字的精华, 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藏, 我们理应让中学生接触了解并喜爱挖掘这个博大精深的宝藏, 这就要从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汉字的音、形、义之美,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从汉字的形与义入手, 引导学生对汉字的造字结构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要“活”, 切入方式要多样化, 让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这是帮助学生进入文言文的基础。

同时, 汉字语音语调的把握也是学好文言文的敲门砖。古人学习重视读书习字,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学生可以在诵读中整体把握和感知文章的内容情感, 在诵读中体验我国古代文章的精妙之处。能做到熟读成诵, 对提高古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大有裨益, 所以, 我们要充分重视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有力保障。文言文教学应重视诵读, 除了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之外, 还要读出感情, 读出文言文的情味和美感。我们不但在教学中要重视反复诵读, 还要引导学生会读, 在课外大量诵读诗词古文。在诵读中感悟文章大意, 在诵读中发现问题, 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在诵读中获得文化熏陶。

二.在文言翻译中穿插古典文化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为“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体会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由于时代和语言的变迁, 同样的字在古代文言文中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去甚远, 这些字体的形态发生改变、词语的词义产生变化就形成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语句翻译是中考的必考题型, 因此在文言翻译中确切解释原文中的字词, 把它转换成相应通顺的现代汉语是翻译的基本原则。

如何理解掌握如此众多的文言现象, 就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其翻译规律。如:在判断一词多义现象时可以使用“形训法”, 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 在本义或引伸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字音推断法, 根据同音通假求得本字, 还可以借助成语印证法和具体的语法语境推断出词在句中的含义。在翻译词类活用现象时可归纳常见的活用现象, 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 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大量词义抽象的虚词, 如“之”“乎”“者”“也”“而”“以”“其”“于”等。这就需要给文言虚词以必要的分类, 让学生了解其是属于指代作用, 组合、联结作用还是语气或结构助词的作用。与这些文言语法知识相生相伴的还有具体的古代文化知识, 如在翻译中遇到古代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谥号、官名、书名、器具等专有名词就要原文抄录, 以保留原文中的时代氛围;如遇到“饮宴”“避席”“祭祀”“太牢”等与古代礼仪相关的词汇就要在释词的同时介绍古代的礼仪文化知识, 以便于学生融会贯通全文内涵。

要读懂文言文, 只有字词句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 因为古代诗文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民风民俗和社会现实, 语言的发展变迁必然与社会生活的时代变迁相联系, 所以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尤其是在翻译文言文时只逐字逐句地直译词句往往语意仍不明朗, 需要在充分理解原文实际含义之后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现代文来表述, 同时还要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语言风格和言外之意, 这就要有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作辅助。这是学好文言文必需的知识储备。

三.在解读领悟中实现与传统文化的对接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 中学语文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精神人格的塑造, 课程纲要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对汉民族文化了解传承的过程。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体现对中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像现代文阅读教学一样, 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在疏通文意之后, 也要对文章进行深入地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就文本的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首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精神内涵。比如教学《愚公移山》, 在疏通文意之后, 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探究“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什么是愚公精神?这个神话故事为什么会传承至今?”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重点问题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神话传说所承载的民族精神, 只有理解并接受了这一精神内涵才谈得上了解汉民族传统文化, 所以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学习, 更是文化传统的继承, 只有实现这种文化的对接, 文言文教学才能提升到一个塑造学生品性修养和审美趣味的高度。唯其如此, 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才算真正走进了文本, 深入到文本, 才能真正汲取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精髓,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四.在合作探究中提升自学能力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式, 老师讲学生听或老师问学生答, 学生毫无自主可言, 提起文言文翻译就头痛,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方法陈旧死板。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更新观念,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决定了教师不能“唱独角戏”, 不能“一言堂”, 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对于学习文言文而言尤其重要。

在教学文言文之前, 可先让学生自主查阅与文章及作者相关的资料,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让学生自主疏通文意, 确有不解的词句记下来提交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后仍不理解的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上课时提交全班合作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习惯,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当然, 教师也要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并对较难的知识及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予以指导, 做到活而不乱, 扎实高效。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古诗文背诵比赛、演课本剧;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常见的文言现象, 比如指导学生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进行归类复习, 然后在小组内让他们以抢答的方式考对方, 教师对优胜者予以奖励;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找同题材或同主题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 让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鉴赏中。总之, 可以灵活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 让学生在各种有兴趣的活动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提升语文素养。

上一篇:水的多少教学设计下一篇:如何利用积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