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应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

2024-04-28

班主任工作应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精选6篇)

篇1:班主任工作应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

班主任工作应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

甘肃省兰州外国语高中张辅良

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教育必须关注时代,必须把教育的触角涉及到社会各层面,给教育对象一个真实的,既充满真善美,又不乏假丑恶的生活现实,让学生在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得到感性教育,并提高自己的是非辨别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由于各种因素给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特别是社会、家庭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德育变得更为重要,任务更为紧迫。社会上,成人娱乐场所的增多和管理不严,美容美发厅、营业性舞厅、茶庄等的涌现,影视光盘流通管理上的不力,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家庭中,离婚率的增多,家庭离异造成孩子无人管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比较严重。同时,当前学校德育中形式主义倾向的存在,重形式轻内容,内容缺乏时代性,脱离现实生活,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行为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往往流于纸上谈兵,缺乏针对性,因此学生抵御不健康思想的能力不强。这些都给我们的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社会教育的自适性,学校的教育显得越来越缺乏权威性,人们在剖析当前德育现状时,总喜欢用“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词,感觉到“五天教育抵不过一个星期六”,发出“德育乏力”的感叹,甚至有时感到无能。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教育环境,作为学生品德的直接影响者和教学者的班主任,更应该有一种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掌握适合新形势的教育方法,摈起一些简单的单一的教育方法,把班级工作落到实处,有计划有步

骤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觉悟,将起到良好的效果。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性情,具体而言,品德是指信仰、公德、法纪;性情是兴趣、性格和情绪,它几乎涵盖了一个人的所有精神世界。人格培养是一个历史话题,从古代教育家的言论到众多的家训内容,无一不把修身当作安身立命的根本,虽然都带有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体现了对做人和做学问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在今天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时间实施,社会和学校对教会学生做人这方面有所忽视,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只重分数的评估体系难辞其咎。素质教育理论认为,人格是学生做人的基础,是成才的基点。它不但是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志,更代表着民族素质的高低。西方一些素质教育发展较早较快的国家都很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然而在国内一提起素质教育,便局限于文化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育人的内容,这种认识是极端有害的。素质教育应要为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尤其是出好人才发挥作用。班主任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人格培养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远大理想,道德行为和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为振兴民族未来而读书的思想,这样才能为其他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否则由于素质的低下,缺乏信仰和追求,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产生负面影响。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因针对其年龄和知识特点,切忌假大空,给他们不真实的感觉而产生逆反心理,或与社会现象相比产生无所适从的距离感。

一、加强信仰教育,培养学生的上进心

上进心是一个人追求理想的体现,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有位哲学家通俗地说,一个人不向往明天就会死在今天。可见信仰在人生中的重要性。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时候,班主任应利用主题班会和平时的谈话给他们以人生的追求,引导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共青团是青 年的先锋队组织,要组织他们学习团的章程,了解团的奋斗目标,并用历代为信仰而牺牲的仁人志士鞭策,鼓励,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尽早加入共青团组织,条件成熟,还可以帮助向党组织靠拢。否则信仰危机,会造就一批终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惹是生非,对班级的建设是极为不利的。走入社会,更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加强养成教育,养成文明行为。

抓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而“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文明习惯,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他还说:“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我认为,叶老的论述是对大量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是非常正确的。习惯就是指经过重复或练习巩固下来的,并变为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行为方式。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只有不断的学习训练,才能巩固下来。因此,抓养成教育不

是一时一地,而是要经常地、长期地抓下去。一个人性格可塑性最强的时候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各个学校把养成教育当作德育教育的重点来抓,并形成了特色如“五心教育”、“孝心教育”等等,而作为德育教育的实施者的班主任应在班级工作中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热心服务、助人为乐、爱护公务、谦虚戒躁、艰苦朴素、热爱劳动、坦诚守信、见义勇为、文明礼貌。利用各种形式,诸如主题班会、主题演讲、问题辩论和正反小品等,每次一个主题,力求落到实处,深入人心,长期坚持,潜移默化。作为班主任更应以身作则,给学生一个近观的榜样,一个活生生的范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言谈举止必须以理想主义为原则,塑造超我的社会形象,锻造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才称得上美的师格。毋庸讳言,有些教师行为不文雅,语言不文明,着装不大方,自然教育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所以,“正人先正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教师就是教师,他有别与其他职业,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指挥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同时青年学生又具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榜样,可见教师的形象是一部素质教育的立体教材。

总之,养成教育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也就是对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的教育,只要我们重视并长期坚持抓好养成教育,必然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必然能够提高整中华民族的素质。

三,加强法纪教育,造就一代新人

近一段时期,全国连续发生的学生违法乱纪的事,令人痛心,同时也让人沉思,中学生正处于易冲动的年龄阶段,他们既想不服太多的管束而追求成人的独立意识,却又因缺乏甄别是非的能力而行为幼稚,做事不顾后果,意气行事,甚至犯了法还不知道,可见在中学生中进行法制教育还存在盲区或力度不够的现象.江总书记在<关于德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要经常的在学生中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加他们纪律法制观念,是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有些远见卓识的学校已经把法制教育纳入了德育教育的内容,聘请法制工作者担任法制校长,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同时班主任要利用主提班会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对一些好激动、自制力差于社会闲游人员接触过密的学生应市场观察,警钟常鸣,并同家长携手联防,严格控制其外出时间和了解其结交的朋友,一有迹象,立即制止,防患未然。平时让品质好的学生帮助她,观察他,班主任对有违纪现象的学生多关心,不歧视,帮助他们向不良习气决裂,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树立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四,培养乐观情绪,造就快乐人生。

喜怒哀乐是人的天性,而青年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高兴时多困难的是都愿意干;不高兴时,平时喜欢干的事也不愿干.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注意对学生进行乐观情绪的培养.俗话说”十指伸出不一

样齐”,更何况性格特点、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了?通常情况下,成绩的好坏容易决定学生在同学们心中的位置,尤其在学风浓厚、成绩普遍好的班级,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造成心理上的压抑、情绪上的悲观和信心的不足,长时间处于这种灰色情绪之中,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身健康,实际上以成绩的好坏评价学生的做法是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成绩差并不代表其他方面就差,班主任要采取措施,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他们提供一些树立自我形象,增强自信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苏霍姆林斯基语)只要有健康乐观的心态,就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历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对人才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历史责任,教育应有远见,应有超前意识,要有超出时代的思想,才能培养出不被时代淘汰的人才,而人格培养正是顺应时代对教育的这一要求,我们要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努力寻找出一条适宜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德育教育方法,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篇2:班主任工作应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

唐海职教中心徐晓红

职业素质是从事职业的劳动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养,一般包括职业意识与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在这诸多因素中,除了必备的“一技之长”外,更重要的是责任心,组织纪律性;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富有集体荣誉感及团体精神;富有自信心,勇于承担风险,承受挫折,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具有学习能力,保持进取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开拓、创新等等。

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一部分,它直接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劳动者,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职业准备阶段,因此在学习生活中,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职业学校最重要的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小而言之,它关乎学生的个体发展,大而言之,关乎国家富裕,民族振兴的大业。

首先,职业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

目前我国国民素质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瓶颈之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最宽厚的基础和最坚实的支撑。据统计“十五期间”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为社会输送了2200多万名毕业生。因此这些即将直接走向工作岗位,从事实际劳动的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的质量,对企业对社会的发展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和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

其次,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就加大了就业压力。从目前劳动和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看,就 1

业竞争日益激烈,过去那种“一技定终身”的职业模式和“终身职业”已不复存在。要想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丰富扎实的知识结构、灵活的学习能力、正确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健全的心理素质等等职业因素。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谈得上学生个体发展,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初步具备这些素质,才是对学生一生负责。再次,职业素质的培养也是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职业教育成败的标志,它所培养的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质,输入到社会、企业,就会受到欢迎,就会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资本而创造出经济效益,就会赢得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占有市场,才能使职业教育走上良性的健康发展的轨道。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呢?

从职业素质所包含的内容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不仅仅是智育领域的问题,而应把它放到“人格质量”的大的德育范畴中去探讨去发掘。

班主任工作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仅就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班主任工作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应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等心理成分的综合,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实际上处于职业准备阶段,他们实际上具有学生和职业者的双重身份。而他们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难免偏颇,在升入职校之前,对所选专业未必有较全面的了解,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所以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平时多搞一些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且多组织学生看一些教学影像资料,出去参观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所选专业的性质,工作的内容及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等,使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明确的职业动机,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

能很快进入角色,步入正轨。而且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强化这种意识,使其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从而形成一种潜意识,贯穿到他们的行为中去。

在各种活动中主题班会尤具特色,例如:“知我专业,爱我专业”,“进取竞争,挑战未来”、“成才之路在你脚下”、“平凡劳动不平凡”,“创新与创业”、“本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知识竞赛”、“各行各业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社会调查汇报”、小品“招聘”和“柜台前”等等主题班会是进行职业教育的有效形式,因为它教育主题鲜明,内容短小精悍,形式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与记忆,时代感和针对性强。

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应该重视职业纪律的养成教育。有了正确的职业意识,并不等于有了良好的职业习惯。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遵守职业纪律是职业素质的一项最根本的要求。职业纪律与学校纪律之间有许多共性处,很难想象一个行为不端,习惯不好的人将来上岗后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道德总是由习惯养成的,学生只有平常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来才能更好地遵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因此严肃校纪,班规,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职校班主任常抓不懈的工作。

职校学生相对普高学生而言行为习惯,自控能力都比较差,在职校三年学习生活中增强他们的纪律性尤为重要。作为班主任一定要过细地抓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诸如站、立、行、服饰、发型,礼貌用语、停车、上课、考试、集合、卫生习惯、值日等等都要抓。要依据培养目标,充分调动班级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集体的力量进行教育和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新生入学应组织学生学习学校规章制度以及本专业职业道德行

为规范。利用班会、黑板报等时间、空间进行宣传、讨论,使学生懂得“职高生标准是什么”,“本专业人员应具备哪些素质”、“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该怎么做”从而对“合格职高生”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

在学生具备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应结合本班的状况和专业要求制定出本班班规,并量化管理,让学生有章可循,有纪可依。同时确定一个合理目标,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例如:课前三分钟、广播操做到快、静、齐,保持教室清洁卫生等等。凡是要求做到某一行为习惯的都必须反反复复进行训练,持之以恒,才能奏效。对学生中的不良行为,如考试作弊、讲脏话、打架等,通过有意识的谈话、座谈,借助于主题班会、黑板报等途径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分析、是非判断,提高认识。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毅力,进步慢,在遵守纪律方面表现反复无常,甚至半途而废放弃一切努力,此时班主任要有耐心,要做细致工作,与其谈心交流,帮助他重新认识,鼓励他树立信念并持之以恒。纪律教育必须在班级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有条理地坚持开展,才能使每位同学都训练有素,做到独处一隅时或班主任的眼睛看不到时,也能自律。这样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就能尽快进入角色,适应职业纪律要求,自觉遵守职业规范,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三、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应该重视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

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教给学生什么是职业道德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履行职业责任是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职业责任是人们在岗位上履行的对社会、对集体的道德义务,一个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人必然有强烈的责任感,而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必然是工作马虎、敷衍塞责的“缺德人”。班级是个小社会,班干部是这个小社会的管理者、服务者。班级的纪律、卫生乃至各项活动都属于班干部的管理范围,班级中每一个成员又都是班干部的服务对象。班主任在培养小干部的过程中不乏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除了指导他们工作,培养他们工作能力外,还应着力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他们的服务意识,让他们懂得当干部不是高人一等,而是为同学服务。要求班干部在明确分工,明确职责后要在其位谋其事;各司其职,切不做“挂名干部”,要定期召开班委会汇报、检查、总结、布置工作。班主任对他们的工作要及时给予指导。为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要尽量使每位同学在班上都有一个岗位,都承担一定责任,为班级同学服务。例如班级公物保管分摊到人,班级卫生打扫包干到人。基础较好的班级,班干部产生可采用轮流式、招聘式、组阁式、竞选式等,使更多的同学,甚至全体同学都能进入小干部角色,为班级服务,得到锻炼。期末由全班同学评选

出最佳班委、最佳值日班长、最佳值日生;最佳保管员、最佳墙报小组、最佳„„学生在担任小干部过程中,体验着为同学服务这个角色的“甜,酸、苦、辣”,体验着工作负责、取得成绩的喜悦和由于工作疏忽、失职给集体带来损失的自谴自责的内疚,从而使自我责任心强化,为今后职业责任感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应该重视职业实践活动。

重视实践活动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学生的实践活动大致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在校内学习期间的实践活动应把握实践性原则,创设和模拟工作环境,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职业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我。校内实习训练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高度重视,认真严格的要求,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五、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应该重视发挥集体作用,使学生在集体中

形成团队精神,提高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在职业素质中,合作能力,即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等等因素都是在集体中形成的,在与人交往中养成的。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老师应重视发挥集体优势,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互助合作的能力。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搞一些集体性强的活动,如拔河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形成班级凝聚力。

篇3:班主任工作应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

人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 在遗传和实践的影响下, 尤其是在社会化过程中, 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 是有别与他人的稳定的、内在的各种特质和特点的一个总体。人格是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总称, 人格的健全决定了人的生活、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 指引着人的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人的发展要经历“人的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关系”再到“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阶段,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它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自由实现, 人的个性的发展和实现也就是人格的发展、完善和健全。根据马斯洛和罗杰斯的理论, 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 而自我实现就是指个体趋向成熟、趋向完美、趋向自我发展和自我升华, 人的自我实现和人格的健全是一致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新时期的大学生受经济浪潮的冲击影响, 重经济价值忽略精神价值, 重现实利益而忽视远大理想和抱负, 导致人文素养欠缺, 人文精神缺失, 精神空虚, 综合素质低下。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盛行, 良知道德沉沦, 价值追求低俗, 社会责任感淡化, 人性泯灭, 而最终体现为人格的缺失。另一方面, 高校对人格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 在教学活动中所占比重不足, 而人格教育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全面发展的人, “就是要引导人们切实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克服以物为本、以神为本和以工具为本的局面, 真正按照人的本质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真正成为‘完整的人’”。[2]所以人格的健全和培养相应地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高校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培养出适合个体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二、人格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诸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诸范畴, 是一个多环节、多结构、多因素和多体系的综合体, 而人格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 所以人格的培养和教育同样遵循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诸范畴。

1. 人格培养和思想与行为。

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常见、最抽象、最重要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对人的思想教育以影响人的行动, 以及根据对个人行为的了解对思想进行疏导和引导的双向反复过程,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和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而人格是人的内在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总和, 决定着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及价值追求, 不断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培养, 尤其是对人的思想认识的改造, 将会使人的行为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要求, 使人的行为更加有教养, 更加高尚。孔子说:性相近, 习相远。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决定着人生态度和行为习惯。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以高尚的理论武装人, 以高尚的情操鼓舞人, 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2. 人格培养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中心范畴, 并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教育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居于中心和主导地位, 是实施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育者的人格形象和人格魅力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的人格由渊博的知识、强烈的责任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个性形象、说话和讲课的方式与艺术、崇高的人生境界和价值追求构成, 教师的人格魅力无论在课堂内或是课堂外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 从而促进高尚人格的形成和健全。

3. 人格培养和个人与社会。

个人与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点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影响, 最终是为了使其行为规范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 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保持一致。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人是教育的对象, 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就必须符合社会的要求。当前高校大学生, 要做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就要努力树立适合社会要求的人生理想和培养崇高的人格, 为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积极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人格培养的本质要求

1. 人格培养的创造性。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 是事物永葆青春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打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 确立符合社会要求、符合时代要求的培养方案和目标。儒家以社会伦理为指导, 注重培养“道德人”。西方中世纪以神价值为主导, 注重培养“神性人”。资本主义社会受物的依赖性影响, 培养“经济人”,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下, 将人培养成“工具人”。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主张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坚持以人为本, 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高校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以崇高的理想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 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启发人, 加强提高人的思想素质的, 努力塑造自由健全的个性。

2. 人格培养的科学性。

人格培养的科学性就是指对人格的培养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人格培养的科学性在方法上, 要求讲究阶段性, 注重反复性并循序渐进。在内容上就要求指导思想必须是科学的,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为指导,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 培养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 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念和高尚的人格。

3. 人格培养的艺术性。

人格培养的艺术是指教育者在人格培养过程中, 遵循人格培养规律, 为获得最佳培养效果而进行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人格培养实践活动。人格培养的艺术性必须以人格培养的科学性和规律性为前提和基础。只有在遵循基本要求的条件下, 创新培养模式和方法, 注重多样性、灵活性和巧妙性, 在轻松、愉悦和美的氛围内注重人格的养成和培养, 以实现人格培养的最佳艺术效果和最终目的。

四、加强高校人格培养的意义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着育人的重要功能, 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其根本目的“就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最本质的愿望和要求, 体现一定社会发展的目标, 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 概括地说就是要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4]。人格培养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能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高校加强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有利于高校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促进高校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人有交往的需要,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 人学会了说话, 学会了生活, 学会了为人处事的方式,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反求诸己, 反躬自省。在人际交往中, 不仅是人格魅力的体现, 同时也是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展现。高校的人际交往包括同学、学生干部和老师三方面, 每个大学生几乎都会涉及这三方面的关系, 处理得当将有利于顺利完成大学学习生活, 从而减少校园不稳定的因素, 推动高校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2. 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人格的培养和形成同时也是人生观的形成过程, 而人生观受世界观的影响,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所形成的观念体系, 正确的世界观有助于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人生观直接影响着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其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价值认识、评价和选择时所持有的基本观念系统。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必须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核心, 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和信念, 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起来, 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改造大学生的主观世界, 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追求, 使大学生能将自己的知识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 积极投入到社会的发展和建设中, 积极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 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和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人格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完整人的本质要求。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继续加强、改进和创新大学生人格培养, 以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 1960, VOL42:123.

[2][4]张耀灿等.现代思政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2006:148, 136.

篇4:班主任工作应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

一、所谓“小学生自我管理”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实行小学生自我管理是班集体教学的基本要求

自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課制"的集体教学形式以来,世界各国的各类教学活动基本上都采用了这一形式。集体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其不足之处是难以顾及到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具体情况。自我管理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弥补了集体教学模式中管理上的不足。可以说,班集体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数十名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光靠班主任、科任教师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的。引导全班的每一位同学,发扬主人翁精神,个个都成为班集体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班集体方可能成为健康完整的有机体。

(二)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从根本上说,儿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正是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二、班主任除了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外,还应该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一)强化小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引导自我管理首先要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

(二)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引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是要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学生,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即通常所说的"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正式的课堂教学一般不包含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于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成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

篇5:班主任工作应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

摘要:语文教育与人格教育有着天然的血亲关系,具有积极向上精神和高雅趣味的古典诗词充实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凭借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诗文对中学生进行情感人格培养。培养学生一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豪迈开阔的胸襟。二热爱大自然,追求人性坦率豁达,自然纯真。三 学会与生命对话,感悟生命意义,珍惜生存价值。四 激发爱国热情,注重亲情,友情,正确看待爱情。另外,诗歌教学要突出人格情感教育还应从两方面努力。让古典诗词的美育真正穿越课堂,走进学生心灵世界。

关键词:古典诗词

人格情感

语文教育

朱光潜先生说:“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和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具有积极向上精神和高雅趣味的古典诗词充实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古典诗词的美育穿越课堂,走进其心灵世界。这样不仅能发展他们良好的语文能力、审美能力、而且能提升他们的积极情感,培养起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其意义重大。

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教育应重视中学生这一特殊关键时期。语文教育与人格教育有着天然的血亲关系,在促进人格的形成上有天然的优势,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古典诗词加强他们人格情感的培养。古典诗词是中国历代文人的成长史,发展史,心灵史。整个古典诗词反应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史,呈现出古代文人墨客独特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文情感因素影响着一代代人。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有大量的古典诗文,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凭借传统文化中的中学古典诗文对中学生进行情感人格培养。

一 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豪迈开阔的胸襟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相对稳定,统一的时期,唐代诗歌大多数积极向上,激进健康,关注现实,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李白是唐朝诗人中最富有想像力,不畏挫折的人格美的代表。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他的乐观,自信。尽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现实和理想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诗人仍然执著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无论他身处战乱的年代,现实多么残酷,直到晚年都心系国家命运。唐代的诗人还有豪迈的胸襟。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李白的《将进酒》,《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在悲歌慷慨中见精神气魄,从中见时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屈原《离骚》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了诗人虽身处污秽时代,却坚持九死不悔,永远求索的伟大精神。

二 热爱大自然,追求人性坦率豁达,自然纯真

古代的智者、仁者从自然山水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通过歌咏自然景物来体现自己人性的坦率豁达,自然纯真。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一种近似虚无缥缈却又实实在在,一种看似真真切切却又如入雾里云中、镜花水月之感,叫人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及。意境之朦胧,情思之怅惘,人格意境令人几多迷醉,几多神伤。陶渊明更是以充满睿智的内省态度来观照一切,独具慧眼地将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当作生命意象来观赏玩赏”。“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诗中的飞鸟、池鱼、野菊、孤松、岫云实为诗人艺术人格的化身。自然意象承载着的是他那颗刚正不阿、淡泊名利的心,而主宰着自然意象的无疑是诗人熠熠生辉的人格意境。

三 学会与生命对话,感悟生命意义,珍惜生存价值

生命意识是人格一个重要方面,生命教育也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部分。现代社会在各种压力的影响下,教育工作有时也会偏离人性主题,中学生的生命意识越来越淡薄,应该利用古典诗词体现古人生命意义的感悟,生命价值的珍惜对中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古人对话,与时代对话,与生命对话,反思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使学生形成丰富而舒展的个性,正直而刚健的人格,形成独立,自由的价值主体。

《孟子 告天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儒家的忧患意识在于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孔子“修己以安百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文化不仅是对国家民族的关注,更体现修身养心的自我完善,通过学习和反省,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的结果最高呈现就是“仁,义,理,智”,“仁”,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生命价值有乐观的态度,充满博爱的精神。

与儒家文化看中人的社会性不同,道家文化看中人的自然性,抛开社会功利关怀个体生命。在个体生命价值上高扬强烈的自我意识,追问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认为个体生命的价值高于社会责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提倡保持人格尊严的前提下,珍惜生命,善待自我,顺其自然。

四 激发爱国热情,注重亲情,友情,正确看待爱情

古代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我们用心体会就会被其无限魅力所吸引,情感受到无限感染和激发,心灵受到涤荡和震撼。屈原的《离骚》“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中激烈的感情是对祖国灾难的担忧,是民生疾苦的同情。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诗中洋溢的爱国热情必会感染到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友情及交友之道历来受重视,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荀子也说:“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之,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些优美的诗句使学生感到友情的珍贵,体悟友谊的真谛。

亲情是人间至情,这种血脉相连,心灵相通的情感是最难割舍的。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无限慈爱,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客居他乡,对兄弟,亲人深深思念溢于言表。

爱情是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诗经》中的《静女》表现男女相恋时的纯真情感。《关雎》描写一位男子偶遇“窈窕淑女”一见钟情,于是“寤寐求之”,但并未得到回报,“辗转反侧”,幻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美妙境界。这种真挚的爱情会感染到学生,领悟到相爱不是耳鬓厮磨,朝朝暮暮,而是心灵相通,情感相融,使处于豆蔻年华的他们正确的对待爱情。

另外,诗歌教学要突出人格情感教育还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是选好篇目,挖掘诗歌意象本身的审美特质;另一方面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层体悟创作主体的人格意境,激发学生的人格情感。

一、挖掘诗歌本身特质,优化组合诗歌篇目,进行以诗人为核心的专题探究。启迪学生由教材读本拓展学习范围,搜集诗人的创作经历、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品,设立学习专题。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经常与作品本身的风格流派有关,这也大大增强了这项探究工作的可操作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古典诗词的类别无外乎咏物诗、怀古诗、田园诗、山水诗、送别诗、行旅诗、边塞诗等等。

二、鉴赏中激发想象,升华感情,催生理想。诗歌鉴赏是极富个性极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只有在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对诗歌的意境产生丰富的联想时,思维才会深刻,感情才会高尚,理想才会萌发。要达到这一理想的教学效果,应注意三方面的引导。

1、精心设立美读目标

专题学习之前对教材中每首诗都要设立一个美读目标,美读目标的设定会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会在鉴赏中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

2、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培养想象力。

利用意象,挖掘审美潜能。扣住古诗词中的实词,调动生活经验,想象这些词语所展示的景观,这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充分重视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想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种景物在“直”、“圆”、“大”、“孤”的立体曲线中互映互衬,很难不引起审美主体对苍凉浩瀚的大漠风光的情思涌动。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想象一下漂泊在天涯的游子身处其境怎能不睹物思乡,愁肠百结呢?古诗词中能传情致意,供我们想象各种景观的实词真是不胜枚举,充分调动内在的情感去展现诗歌的意境,美便成为能感知的“真景”。

3、从文本意象的审美意境中体悟创作者的人格意境,以陶冶性灵。诗词欣赏是一种具有认识性的活动,它必须通过理性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古诗词欣赏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诗词的主旨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理性渗透的定向引导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十分有效。好似陶渊明的“隐”,杜甫的“迂”,李白的“飘逸”,如果不放在封建时代的文化、政治大背景中去认识,学生看到的只是“个性美”,却无法认识个性在挣扎或反叛中展现的“人格美”。“美”产生的快感能因美识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后,他们再读这些诗,新的经验促使他们产生新的联想,鉴赏的再创造是没有止境的。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慧。”确实,篇幅短小、构思灵巧的诗歌作品,往往是诗人灵感和艺术创造的结晶。古典诗歌“充满洋溢着的是我们中 华民族的一种美好的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操守和修养”,“带着一种兴,带着一种强大的感发的力量的,是能够呼唤起你的心灵深处的很多的美好的感情和高尚的意趣的,是生生不已的”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这是提升青少年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及塑造健全人格的良好素材。通过古典诗词教学使学生受到人性的陶冶,心灵的滋养,人生的启迪,真正发挥语文教育的价值,实现“为人生”的语文教育目标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编千家诗》 中华书局出版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篇6:应重视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语文组:李萍2011年1月18日

一、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

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贾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上一篇:姚圩小学关爱留守学生工作汇报下一篇:毕业季之兄弟篇12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