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2024-05-12

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精选9篇)

篇1: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中国有句俗话:习惯成自然!意思是说: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得更明确:“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实际上,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除了老师的辛勤培育之外,家长的努力和付出也是至关重要的。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思想的贯彻者和执行者,他肩负着管理班级、培育学生的重要责任。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么做呢?

首先、要全面塑造和培养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学生内心世界是极丰富的,也是多变的,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至了如指掌,教育才具有针对性。我们必须观察了解学生,通过坐下和学生谈话,开座谈会等形式,通过学生行为了解动机,通过表面现象看到学生内心世界,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思想品质。

其次、加强校园文明礼貌建设,让全校学生对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有更深刻更广泛的理解和认识。

再次、行为习惯教育要抓住关键,从点滴抓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校外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行为习惯教育应实实在在,需要从学生点滴的行为养成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好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还有、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理论上的说服,更重要的是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

最后、家校配合也是重要的部分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形成的。单靠我们一方面的努力有时很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家校的配合来共同完成。

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了,我们再对其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就轻松多了。

2014年暑期道县初中班主任全员培训(第三期)

58号学员刘荣卓

2014/8/13晚上8点

篇2: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俗话说:一个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这说明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多么重要,作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下面谈谈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点滴体会。

一、明确要求,加强训练

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根据学校要求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本班的实际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学生一起制定了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内容详细,从学习、纪律、卫生方面进行严格要求。如结合学校规定制定了十二字方针:“主动问好、见纸弯腰、不追不闹”;集会时一定要做到“有序、安静、整齐”;上学放学时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得在路上追逐玩耍,注意交通安全。又如在学习上,做作业时要做到四点:①书写规范;②格式正确;③正确率高;④先完成作业,再考虑玩耍;朗读时要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有感情。总之,我会根据不同阶段或不同情况,及时地向学生提出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明确并认真落实。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练习。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要矫正就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同坏习惯作斗争才能形成,在训练中要强调“反复”、“严格”四个字,不怕麻烦。如:要求学生集合站队做到“快、静、齐”,要经过多次严格训练,反反复复,循环往复。听到口令,教师数三下,“声落、动止、队形成”。慢了,提出问题,解散重做,做好了表扬,反复训练。

二、优化环境,潜移默化

在养成教育中,班主任要十分重视班级育人环境的建设。因为班

级育人环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良好的班集体犹如一个大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因此,我们十分重视每个教室的布置,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美化班级,办好班级黑板报和学习园地,设置图书角,卫生角、行为规范栏等等。搞好班级环境卫生,充分利用教室的四周,教育学生,随时随刻让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舒适、安静、优美的班级环境中学习,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使班级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三、教育疏导,晓之于理

教育疏导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激发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热情。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我采用多种方法结合。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可以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常常利用正面引导、表扬典型事例、找个别谈心等形式进行教育疏导,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榜样示范,促进养成示范是儿童最初和最基本的学习行为的方式。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的示范作用,使养成教育能“可见、可学、可仿、可行”,班主任的行为、形象乃至人格对于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班主任的示范作用

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深远,许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成年人仍会在聚会中或在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中想到自己的班主任,想到班主任与他们间发生的故事的细枝末节,等等,无不表明班主任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的深刻与深远。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时候,榜样尤其是老师的示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所以,我平时总是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如:课间有事我向班委禀报、请假;见到地上有纸屑果皮就弯腰去捡,有时看到学生在旁边就故意慢慢地去捡,看看那学生是否会主动跑来帮捡;课间看到桌子摆歪了赶紧整理整齐,自己的课桌随时整理整齐,让学生看看老师是怎样的说到做到,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课间课桌、课本、作业摆放整齐,有事有病就请假,卫生清洁等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老师的示范作用,也要注重发挥“小助手”的能动作用,抓住一两个典型在学生中进行宣传,号召大家向他(她)学习,明确指出学习谁的哪些方面。并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小助手”的作用,让他们代替老师进行监督、实施目标要求。就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说吧,值日班委必须来得早,站在门口进行检查,要求进到教室的每一个学生都要拿出课本进行早读,不读的由值日班委进行监督批评。值日班委如果来的晚了就失去当值日班委的资格,也就没有资格管理其他同学。早读铃一响,值日班委就指导、带领全班进行早读,边读边巡视谁认真读,谁不认真读。然后,全班每周进行一次“学习认真”同学的评比,通过榜样的树立,促使了大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五、持之以恒、金石为开

做任何事情贵在坚持,正如一句古话说的:做一件好事简单,做一辈子好事难。学生的养成性习惯的培养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形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一段时间才能形成。不然就不称之为“行为习惯”了。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把这些良好的行为变成习惯呢?一句话:贵在坚持!说来容易做起难。那么,又怎样克服这“做起难”呢?我个人是

这样做的,每日的检查要认真、坚持,不能半途而废。下课时不厌其烦的提醒学生摆好桌子、学习用品,卫生随时检查监督,哪怕有点滴的行为过错都要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这样的坚持,日子一久,学生的良好行为就变成了一种习惯。另外,我经常抓住邻班学习认真的时机让我班学生们去参观、学习,和邻班同学比学习,比纪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们的自觉、自律、自主地学习生活。使他们在不断的对比、竞争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3: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端正思想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为了端正学生的思想, 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工作, 善于自我审视, 乐于自我反省, 愿意努力学习, 勤于自我约束。特别是在开班会时, 教师可有意识地向学生宣传激励性的内容。例如, 教师可精心挑选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具有激励性的文章念给学生听, 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各抒己见。

二、以身作则

小学生年龄较小, 自我学习的能力较弱, 基本停留在模仿的初级阶段, 所以, 作为和学生相处时间较长、对学生影响较大的教师, 一定要注意以身作则, 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如果教师从仪表、语言和行为等方面为学生作出表率, 学生自然乐于模仿, 愿意尝试, 久而久之, 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 便可取得良好效果。例如, 无论是教学中的困惑, 还是生活中的困难, 教师都勇于面对, 迎难而上, 于是, 学生耳濡目染, 也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中的困惑和生活中的困难。

三、抓住时机

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不应局限于课堂, 而要拓展于课外, 甚至努力抓住一切时机。例如, 在汶川发生地震后, 教师可及时带领学生观看新闻报道, 了解灾区的情况, 并适时引导学生关心灾区人民, 以唤起学生的同情心, 使学生充满社会责任感。

四、制定规范

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 因此, 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时, 须利用一套行之有效、详细全面的行为规范, 以起到适当约束的作用。例如, 教师可结合学校制定的相关规范和制度, 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详细的规范和守则等, 以约束和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 帮助学生自我检查和反省, 最终提高自制能力。

五、培养手段多样化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且活泼好动, 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但是不喜欢枯燥生硬的说教。所以, 在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进行培养时, 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手段, 尽可能提高培养过程的趣味性。例如, 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段, 为学生播放一些寓教于乐的视频和图片, 既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巧妙地培养学生。

六、考评制度

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为了较好地控制具体效果, 教师须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 以及时检查、总结培养效果, 尽早发现问题并予以妥善解决。例如, 教师可在班级内部建立完善的班委责任制, 规定班干部轮流值日, 每天指定一位班干部管理全班学生, 并进行评估。之后, 定期对具体的评分进行总结和排名。针对每周或每月总分排名较为靠前的学生, 教师要在全班范围内公开表扬, 并鼓励大家向这样的学生学习。针对评分排名较靠后的学生, 教师要耐心引导, 以帮助他们总结失分的原因, 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制订合理的改正计划。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教师应积极指导和努力监督执行计划的情况, 一旦有所改善, 教师就应予以表扬和鼓励。

七、三方合作

在节假日和周末, 教师和学校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 这就需要家长积极配合教师和学校的培养工作。首先, 教师在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制订出具体的培养计划后, 可及时通过召开班会或家访等形式, 与学生家长沟通与交流, 把相关内容和注意事项等以书面形式传达给家长, 以使家长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从而最大程度争取家长的认可和配合。其次, 家长要注意抓住时机, 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培养。具体包括两点。其一, 家长要以身作则, 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其二, 家长应适当为孩子提供实践机会, 以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在节假日, 家长可适当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以培养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和家庭责任感;当看到一些不文明行为时, 家长要及时让孩子明确不文明行为的不良影响, 并告诫孩子引以为鉴。

篇4: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行为习惯 理想教育 生活实际 榜样示范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的学生大多数都生活在无忧无虑、衣食富足的家庭里,他们备受溺爱,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人手。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任。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动态变化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為习惯呢?下面谈谈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点滴体会。

一、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学生有了正确的思想,才有可能有好的行动;有了好的行动,才有可能有好的习惯。理想是奋斗的动力,是航标,指引着学生向正确的目标前进。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教育学生树立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奋斗的目标;结合教材,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他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切身认识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班主任可以在周会课上或和学生谈心时,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有哪些好习惯,从中受到什么益处;有哪些不良习惯,对自己与他人造成什么影响。通过对自己切身体验的回味,再加以比较,学生能从内心认识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培养好习惯的愿望,并下定决心改正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三、榜样示范,促进养成

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及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时候,榜样尤其是教师的示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所以,我平时总是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例如:课间有事,我会向班委禀报、请假;见到地上有纸屑果皮,我就弯腰捡起来;课间看到桌子摆歪了,我会赶紧摆放整齐……让学生看到教师是怎样说到做到的。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课间课桌、课本、作业本摆放整齐,有事有病就请假,讲究卫生等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教师的示范作用,也要注重发挥“小助手”的能动作用。即抓住一两个典型榜样在学生中宣传,号召大家向榜样学习,并明确指出学习哪些方面;并且“小助手”还可以替代教师来对学生进行监督,同时也受到全班学生的监督。例如值日班委当天必须早早来到教室,监督学生早读,维护班级纪律;如果值日班委来迟了,则会失去当班委资格,由其他学生代替。每周进行一次“学习认真同学”的评比,根据值日班委的值日记录来推选。这样的榜样示范,调动了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四、教育疏导,晓之于理

教育疏导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激发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热情。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违反纪律或不遵规守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指责批评,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因此,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征,我常常利用正面引导、表扬典型事例、找个别谈心等形式进行教育疏导,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班主任应主动与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是联系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的纽带,可把自己对学生的要求与任课教师、家长提前沟通好。这样既可以获得任课教师和家长的理解、支持,又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便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持之以恒,金石为开

做任何事情贵在坚持。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简单说来就是四个字——贵在坚持。我是这样做的:每日的作业检查要认真、坚持,不半途而废;课间,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摆好桌子、学习用品,保持好卫生。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良好行为就养成一种自觉性的习惯。此外,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其他纪律好、学习好的班级,让学生学会向他人学习,使他们在不断的对比、竞争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5: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任,努力塑造健康向上的班风,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从而形成更加优良的性格。班主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显教育”,也可营造相应的环境和可行的方法对学生实行“潜教育”。

而班主任正是担任此项重要任务的核心,对班集体的建设和学生个体的成长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班主任犹如乐队的总指挥,指挥高明才能演奏出班集体和学生个体的优美乐曲,而“潜教育”就是这支优美乐曲中的和谐音符。

环境育人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此理。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是还不成熟,此时正是养成良好习惯和形成优良性格的最佳时期,所以成长环境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人是环境的动物,处于怎样的环境中,就能成就怎样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家庭是一个小环境,而学校为他们提供了集体环境。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各不相同,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各种各样的性格,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小学班主任作为德育的承担者、组织者、实践者,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和有效手段营造健康积极的班级氛围,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从常规事项到劳动生活的组织,从竞赛评比到学生资料的管理,从学习习惯的培养到学习态度的端正,从学生的思想品德到行为习惯的培养,可谓是无所不能的“杂家”。班主任必须事无巨细,样样精通,对学生的行为活动了如指掌。特别是学校里的一些常规工作,一定要做到严要求高标准,从每日的常规工作入手,可以在无形中纠正学生的某些不良习惯,从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指导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播下行为的种子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收获命运。”

行为指导就是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身教先于言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寓于言教。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从不同家庭环境中走出的孩子有不同的行为习惯,有的举止大方,有的扭扭捏捏,有的性格敏感,有的谦虚谨慎。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偶像供他模仿,让他崇敬。如果父母做不到这一点,班主任老师便是合适的人选。因为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趋于完美,能够使孩子快乐活泼,严肃认真,同时能够产生可以仰视的距离感。

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要求,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所以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兴趣爱好、生活态度、精神品质、性格气质、个性特征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可以说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都会给孩子留下深深的烙印,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性格、品质,而且这种教育作用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还渗透在校园里的每个角落。早上进入校园时,亲切地跟同事和学生主动问个早,无形中告诉学生要待人热情;批改作业时专心致志,字迹工整也是在教育学生要认真对待作业;吃饭时做到不浪费便是给学生做节约粮食的榜样;当学生犯错时耐心、平静地对待就是让学生学会宽容;积极地为班集体的荣誉出谋划策是教育学生追求光荣感;犯了错误及时认错并改正是最好的“知错能改”的示范……当班主任做出这些实际行动时,其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便能影响、感染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具备美感、是非感、光荣感和理智感。在这样的潜教育下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

爱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对师德的理解出现两个极端,其一是过分强调“爱心”“奉献”“无私”等“圣格师德”,另一个则是仅仅把教师工作当作一个普通的谋生职业,没有深刻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这两种偏差都无益于师德建设,师德建设不仅要用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教师行为,更应是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但是,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和媒体在宣传师德时,片面强调爱心和奉献,单纯鼓励教师当蜡烛式的圣人,希望每一个教师都变得崇高和伟大,这种“完美型”师德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班主任应该把伟大的师德化为“爱的教育”,让学生拥有感受爱和爱他人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情商。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家人、同学对他的关爱,不要以为别人对他的爱是理所当然的。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居多的现状下,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这往往造成一些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缺陷,他们只知道索取,却不知道应该给别人什么。要让学生懂得去爱他人,体谅老师工作的辛苦,理解父母的苦心,宽容他人的错误,化单向被动的爱为双向交流的爱,逐渐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的种子,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更为丰富。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改变爱的方式,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抓住教育契机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天时”指适当的事件背景,“地利”是指适当的教育环境,而“人和”就需要班主任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有敏锐的“眼”,善于发现;要有迅疾的“手”,善于捕捉;要有睿智的“脑”,善于思考;要有勤快的“嘴”,善于表达;要有灵活的“脚”,善于走进学生之中。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敏锐触觉,为潜教育作好充分的准备。在神舟七号发射时,向学生介绍英雄航天员的伟大事迹和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在他们心中埋下理想的种子。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教师可通过图片展示、新闻直播等形式,向学生讲述地震中四川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并积极发动他们献出爱心,使他们接受一次“爱心大洗礼”。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来临之际,鼓励学生动手制作一份小礼物,表达自己对家人和老师的祝福。在同学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帮助他人。班主任还可充分利用固定的德育时间对学生进行潜教育,如在学校的规定晨会中加入班级的特色内容,如定期让学生说有价值的新闻,讲有意义的故事,介绍有趣的奇闻异事等等,通过生动的事例和学生的所见所闻让他们增长知识、分清是非、拓宽视野。利用每周一次的班队课,组织学生进行有创意的主题活动,可以由学生自创,也可由教师命题。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懂得了面对危险的沉着冷静,体验了书本之外的学习乐趣,得到了生活中的经验教训……

篇6: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体育;思想品德;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48-01

一、研究目的

中学生是学生发展身体,增长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而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广大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培养正确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健康体质水平。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或者参观其他学校怎么样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活动情况和相关文字资料。

2、访问法

对其他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访谈。详细了解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怎么样进行德育活动的渗透。

3、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从总体上控制整个教育活动过程的教育基本观点。作为体育教育者,必须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及工作方式。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学校体育应以树立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与终身体育意识相结合为指导思想,以学习知识技能为基石,重点加强学生体育能力,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以发展学生终身体育为方向,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根本,促进学生身体协调发展。

(1)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中学校都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来表达,它可以以班级、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年级为单位。在体育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要以集体为中心,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既代表个人也代表集体行为。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常规与要求安排学生练习属个人行为,学生因为在课堂上,所以必须遵守课堂纪律,如果有学生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教师会觉得这是在影响全班同学上课。体育课中有跑、跳、投、球类等活动,这些活动都需要学生相互鼓励、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所以学生们要融入到整个集体中去,为了集体而努力,这样也会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团结的力量、集体的力量,并且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2)培养学生自信心

体育课教学中学生要在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运动技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的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感到轻松、快乐。运动技能的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掌握到熟练应用;体育达标的通过;体育课中优秀成绩的获得;比赛中的获胜;这些都是对成功的体验与分享,并且这种体验与分享是最直观、最及时、最到位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的表扬,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成为一堂课的关键。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要保持学生的无意注意。学生常常对他们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表现出高度的注意,而体育课中能够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在课的开始时用问候语或下达口令的方式都可以使学生注意力得到相对的集中 。所以在体育课中针对学生的年龄、身高、体重,心理变化、经常改变教学理念,使教学方法充满吸引力,并且穿插游戏法、分组练习法和互相纠错法等,使学生体育课堂上自始至终保持无意注意。其次启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在体育课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明确学生学习目的,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是学生一直保持对体育课的有意注意。

(4)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

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大部分的体育课堂都是在室外来进行,有很少的一部分体育课是在室内进行的,这样的体育课堂通常被称为健康教育课。在健康教育课堂中,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利用现有的视频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讲究个人、公共卫生;在处理个人卫生的行为上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提倡文明用语,助人为乐;培养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提出要求并且定期检查,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典型,把优秀学生作为典范在班上、全校宣传,这样的典型生动具体、实在,更富有激励性和教育性。对有待转变的孩子提出改进措施,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使孩子懂得让文明伴我行,让助人行为常相随。使他们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真的转变了。

(5)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时常出现突发事件。如某位学生在跑步的过程中感觉到很累,有不想跑的现象,这时教师应及时的提醒与鼓励,并且让全班同学进行鼓励,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位同学坚持完成了跑步。虽然最终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教师和学生却以热烈的掌声鼓励。我们的目的是使同学们明白体育运动的意义,增强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这件突发事件中,教师迅速抓住事件本质,运用良好的语言艺术,因势利导,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不骄不躁,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体育课中,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加强德育渗透,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个人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而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积极寻找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功能。同时应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二者相结合,有益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崔雅玲.浅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J].体育教学.2001.(05).

[2] 许勇.小学生道德认知条件的研究.贵州师范大学.2009.

篇7: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农村学生品德现状

在农村, 家长为了生计, 常常忙于工作, 只注重孩子每次考试的分数, 考得好的话, 满足任何合理的愿望, 考得不好的话, 就是棍棒伺候, 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只有高分才是真理, 其他方面也就不重要了。所以, 导致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好, 但品德不好, 经常随便骂人, 甚至不尊重教师。

还有部分家长, 由于素质偏低, 经常给孩子灌输一些不良的思想, 导致学生对学习无所谓, 上课不专心听讲, 作业懒得思考, 抄袭应付, 书写潦草, 有的甚至懒得做。

再有就是一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尤其是那些跟着奶奶和爷爷生活的孩子, 由于爷爷奶奶的溺爱, 一切由着孩子的性子来, 有不洗澡、不洗头、不洗脚的不卫生习惯的学生大有人在。

上述的这些现象都是不重视德育教育的结果,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自身做起, 给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 进而,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1. 培养学生做一个文明守礼的人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礼仪教育也一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作为一名教师, 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要求学生做一名文明守礼的人, 自己首先要做到, 要做到诚实守信, 尊重长辈、礼让他人。如果答应学生的事情而未能完成的, 要在尽力之后, 向学生说明原因, 征求原谅;并让学生感受到上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应对考试, 还要通过学习成为一名有道德有素养的人, 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培养学生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对于小学生来说, 遵纪守法就是在课间不要追逐大闹、上学和放学要遵守交通规则等。然而, 他们活泼好动, 若是强制性地要求学生, 想必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些因为追逐打闹、不遵守纪律而出现不必要的事故的视频, 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明确遵纪守法的意义, 从而使学生向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迈进。

3. 培养学生做一个爱劳动的人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 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 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一切家务都是家长包办, 即便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会让他去做。所以,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可以对学生进行任务布置。如, 今天回去自己洗袜子或是帮妈妈刷碗等等。需要注意的是, 即便是孩子没有做, 一些家长也会隐瞒的, 所以, 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家长的工作, 要家校联合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 在农村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贯彻好品德教育, 促使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 因此, 需要教师长期的不懈努力, 这样才能进一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发展。

摘要:孔子说:“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 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作为教师, 一名以育人为教学出发点的教师,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为此, 就从农村小学生的品德现状为切入口, 谈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赵建国.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学周刊, 2011 (09) .

篇8: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39-01

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一、授给听课的方法

要求学生听课时要做到“三要”1、要仔细地看。看老师讲课要集中注意力;看老师写黑板,正副板书要分清;老师读课本要看课本,对知识要点要准确落实到位,不要似是而非,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避免张冠李戴,答非所问。2、要认真地听。听清楚老师讲的是什么,问的是什么,要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特别在课的开头和结尾,在课的开头,老师往往爱回顾上节所讲内容并列出本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在课的结尾老师往往要总结当堂课主要学了哪些知识要点。3、要好好地想。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坚决克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听课弊病。4、及时地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上课我要求学生及时、准确地把老师所讲的写在便于提醒自己的地方。

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若能指导学生学会在课本中作标记的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现将我指导学生常用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

勾:即要多读并识记的一些概念或知识点,用“......”将其勾出,并在前面打“▲”这样的标记,应掌握的概念就会在课本中清楚地显示出来,在平时翻阅教材时也能多看两遍。

点:就是在需要强调的关键词语下面点上“......”,这样,关键词语就被突显出来了。例如:“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的关键词语就是“根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关键词语是“最高”。

问:就是在需要提出问题的句子或者是一些易混的观点、概念前面,加上符号“?”。这样,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防止所学的知识疏漏,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比如:易混的概念“人民、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标:也就是标序号。即把理解某一问题需把握的观点,依顺序的不同,依次标出(1)(2)(3)……这样就使问题变得要点化了。比如:改革的重要性在教材中是一段的内容,我就教学生一般根据句号或分号来划分要点并依次标出序号。

三、有目的出好预习题,让学生有节奏地阅读教材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预习,教师思想上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富于启发性、紧扣教材、层次分明地出预习题,而且预习题的顺序与要讲课内容一致,并且题目的深浅度要适中。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采取小组互查、讨论发言、精讲与一般的讲解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让学生探究性学习

“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征便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分析的态度”。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探究性要体现了能把课文和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学习资源。老师应教育学生的探究意识,有思考难题的习惯,要刺激引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对难题展开相关系列的研究、分析活动,最后达到对难题的处理。老师要充实应用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本身的空间进行拓展,并相信学生有这种本领和潜力。如教学《自我新期待》中的“发现本身的潜在能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究难题:我真的有潜在能力吗?怎么样发掘本身的潜在能力?经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明白了“自我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人的潜在能力是多方面的”。要培养方便于刺激引发潜在能力的习惯,就要从小事做起,从而达到了养成教育的目的,即教育学生的自立本领,健康品质的养成教育目标。

五、课堂上要积极主动发言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才会常教常新,时时充满活力。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发言呢?首先,我们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给学生创造发言的权利和机会。二是要多鼓励学生,让他们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三是教师要善于接纳不同方面的意见。其次,要对学生要提出明确的要求:第一,同学发言时,做一个文明听众,做一个自尊和尊重他人的人。第二,当同学的意见与自己不合时,请你尊重他人,等同学讲完后自己再发表意见或建议。

六、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引导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这门学科时费尽心力学了,成绩不好,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基础知识而对当堂所学知识不会反思和理解。而有些学生学得很轻松,原因是他们会通过学习反思来加快学习进程,提高学习质量。

首先要教会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进行题后反思。这样的反思学习思想品德的习惯的形成,要比教师讲复习提纲、出达标检测题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交流复习思想品德知识小结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

篇9: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初中生;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71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引导和帮助学生整理和构建知识结构网

初中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接受事物的速度比较快。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引导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学习习惯在初中生的学习中扎根、成长和发展。但促使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对此,思品课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作为提升教学效果的工具,调动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学习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和归纳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根据每个初中生的自身特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网。当学生心中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网以后,他们的行为也会受到约束。因此,初中思品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合理规划学习方案,为学生的长远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我每上完一节思品课,都会让学生整理这一节课的知识点,把结论性的观点、重要的思想和基本的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初中生的综合实力。

二、创设开放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初中生由于接触社会的时间短,主观意识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课堂随大流现象严重。因此,思品教师在课堂中要多创设开放、探究的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初中生要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有合理规范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统筹发展,与时俱进。思品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差异和个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层教学,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多动手实践。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可让上等生发言,促进他们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使班级的优等生率大大提高。而对于容易解答的问题,教师则可多让后进生来回答,并及时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开动脑筋。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锻炼学生的优秀品质

在初中思品课上,教师要让学生欣赏同学的优点,激励自己不断进步,让学生感受并欣赏自己的成长进步,营造健康的班风和学风。在教学活动中,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的学习动力和方向,而且会减少师生之间的隔阂。所以,思品课教师要以一颗仁爱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对待每一名学生,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还要在学习上多给予学生帮助,及时辅导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课堂上多表扬少批评,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在生活中多给予学生关心,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让学生改变对教师的印象。

四、与家庭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交礼仪和生活习惯

思品课教学时间有限,初中生要想养成良好品德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使思品课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使初中生实现课堂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初中思品课要与学生家庭生活紧密结合,教师与家长要共同发挥作用,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交礼仪和生活习惯。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我都会让每名学生介绍自己家庭或者家乡的习俗,通过做游戏或者表演等方式在班级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德育。作为对初中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课程,思品课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多说,多听,多练,理论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引导生活。总之,我们思品课教学不仅要让初中生在课堂上学会知识,还要让他们在生活中成长,做到学习与运用并重,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五、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告诫学生遵守纪律并珍爱生命

初中思品课主要以学校、家庭、公共生活和爱国教育为主要内容。这些教学仅依靠课本是难以实现教学目的的,要求思品教师要广泛地收集各种教学资源,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初中生身心得到锻炼。比如,近年来交通事故频发,大多是由于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的。所以,我在教学中会引入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出行时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做文明市民。此外,初中思品课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把实践活动评价和课堂评价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良性的循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初中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 沙荣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有效推进初中思品教学工作[J].文理导航旬刊,2013(12).

[2] 李金苹.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思品教学发挥成长引领作用[J].黑龙江教育,2015(2).

上一篇:中国电信代理渠道下一篇:服务型企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