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的安全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2024-04-20

西方人的安全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精选9篇)

篇1:西方人的安全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一、“人的安全”理论概述

“人的安全”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形式。詹妮弗·利宁和山姆·阿里认为,“人的安全”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其主要衡量指标可概括为:可持续家园、建设性社会家庭网络、承认历史并积极把握未来。阿斯特里·苏尔克认为,“人的安全”的中心任务是保护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三类:战争和内部冲突的受害者、勉强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并处于社会经济最底层的人们、自然灾害的受害者。UNDP将“人的安全”广义地定义为“免于恐惧的自由和免于匮乏的自由”。《人类发展报告》认为,除非人们能够在安全的条件下从事其日常生活,否则这个世界永远也不会有和平。该报告指出,“人的安全”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第一,免于饥荒、疾病、压迫等慢性威胁;第二,免于家庭、工作和社区等日常生活场所中的危害性和突发性干扰。该报告将“人的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分为七大部分:经济安全(基本收入有保障)、粮食安全(确保粮食供应充足)、健康安全(相对免于疾病和传染)、环境安全(能够获得清洁水源、清新空气和未退化的耕地)、人身安全(免遭人身暴力和威胁)、共同体安全(文化身份安全)和政治安全(基本人权和自由得到保护)。

并归纳出“人的安全”的四大本质特征:(1)“人的安全”是普世性的,国家不论强弱,人民无论贫富,都受到“人的安全”的影响;(2)“人的安全”的组成部分是互相依存的,当世界某地人们的安全受到威胁时,所有国家均有可能卷入其中;(3)早期预防强于事后干预;(4)“人的安全”以人为中心。“人的安全网络”将“人的安全”定义为,“一个人道的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享有免于恐惧和免于匮乏的自由,享有发展其个人潜能的同等机会…… ‘人的安全’在本质上意味着人们的权利、安全甚至生命都免遭众多的威胁…… 人的安全和人的发展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促进,并为彼此形成一种建设性的环境。”2003年,“人的安全委员会”在题为《现在的人的安全:保护人民并赋予他们权利》的报告中,将“人的安全”定义为:“通过增强人的自由和人的实现,来保护所有人生活的精髓。‘人的安全’意味着保护重要的自由———作为生活的要素的自由。它意味着启动加强人的力量和精神的进程。它意味着创建政治的、社会的、环境的、经济的、军事的和文化的体制,使其一道构筑有利于人们生活和尊严的结构。”根据委员会的界定,“人的安全”的目的是“以增强人的自由和人的实现的方式,来保护所有人生活中的至关重要的核心。”

报告认为,尽管发展关注于实现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但“人的安全”更多地涉及“威胁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尊严的情况”。该概念也非常关注对自由的保护,并赋予对个人的赋权以显著的价值。“人的安全”概念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一个二元的政策框架:基于保护和赋权这两个相互强化的支柱。运用这个框架可提供一个全面的路径,将自上而下的规则、程序和机构———包括建立早期预警机制、良治和社会保护文件,与自下而上的关注———参与程序支持个人和社会在确定和行使其基本自由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起来。其结果是,“人的安全”不仅推动一个政策框架,使人民得到保护和赋权,并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以积极地防止和化解不安全的影响;而且有助于通过形成公众交往,促进地方所有制,并加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在一个社会的各种行为者之间建立一个社会契约。

二、关于“人的安全”的早期实践

“人的安全”主要是在以下一些国家的倡导与实践下兴起的。加拿大加拿大政府认为,“人的安全”意味着人们的权利、人身安全和生命安全免于普遍威胁,并从外交政策方面确定了五大重点任务以促进人的安全:保护平民、支持和平运动、预防冲突、治理和责任、公共安全。在外交、外贸部部长洛伍德·阿克斯沃兹看来,从本质上说,(人类安全)就是建立在一个全球性社会的努力,在这个社会中,个人的安全成为国际社会优先考虑的中心问题;而国际人权标准和法治也得到发展,并被编织成一个保护个人的和谐的网络。日本日本政府认为,“人的安全”可以定义为维护个人的尊严和生命,只有当个人对其生活有充足的自信来免于恐惧和匮乏的威胁时,“人的安全”才可能得到保障。京都大学教授松下和夫指出,“人的安全”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补充,是日本发展援助政策的核心,也是日本政府多个政策文件中的核心概念。日本在推动“人的安全”方面一直很积极,如任命绪方贞子为日本国际合作厅厅长,投资10亿美元建立“人类安全发展基金”,并发起成立“人的安全委员会”等。芬兰芬兰利用其在2006 年担任欧盟主席国的机会推出了马德里报告。除了在政治和安全委员会里开展“人的安全”的游说之外,芬兰也采取了可行的措施,比如就欧洲安全与防备政策行动,对平民和军人开展“人的安全”的训练。

三、结 论

安全有人的安全(如防止任意拘留)、社会的安全(如提供粮食安全这类基本需要)和国际的安全(如生活在安全的国际秩序中的权利),它与现有的人权是相联系的。“安全的政策必须更紧密地与促进人权、民主和发展的战略相结合。人权、人道主义法和难民法构成了一个规范的框架,人的安全就建筑在此之上。”“人的安全”概念的提出,并不是要贬低国家作为“人的安全”的保障者角色的重要性,而是要根据变化的形势梳理国家安全与“人的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关系,它并不意味着与传统安全的对立,如“人的安全委员会”在2003年的报告中所言:“人的安全是对国家安全的补充。”它的提出表明,随着冷战的结束,人们对于非传统安全的关注力度加大;人类安全观的着眼点落到了“人”自身上,关注“人的安全”恰恰也是非传统安全观的核心所在。

对于人们和社会面临的脆弱性日益增大和相互依存而言,“人的安全”是一条可行的路径。这种相互关联的环境要求各国将个人的生存、生活和尊严视为其安全的重要基础。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没有安全时实现发展,在没有发展或不尊重人权时获得安全。而作为对于“人的安全”概念的主要异议,有以下三点:第一,这一概念过于宽泛,因而缺乏作为政策制定工具的分析意义或效用;第二,这一概念的使用可能是弊大于利,它与传统的安全概念相比,带有浓厚的道德说教特征,是不现实和无法实现的;第三,这一概念忽略了国家在安全保障方面的作用。对比联合国和欧盟的经验,表明欧盟可以成为实施和领导“人的安全”议程的合适场所。迄今为止,欧盟已成功地将该概念作为超国家外交政策的一个可行的战略描述:它的发起者富有影响力,并在其成员国中得到广泛而即便不是一致的接受。但是,来自二者的经验与教训表明:在机制化地纳入该概念和在安全的用语及实践中实现有益的转变之间,存在着不可逆转的关联。

问题仍然存在:在“人的安全”路径上如何保护人权? 二者是如何地不同?纳入人的发展是如何改变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硬安全”手段之使用的? 我们怎样考虑个人是如何看待并接受安全而非排他性地顾虑供给方面的因素的?

篇2:西方人的安全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去年国内出现了不少介绍实证会计理论的文章,也有人运用国外的数学模型验证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这对弥补规范研究的不足,进一步推动我国会计研究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整体上分析西方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石――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在实证会计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而指出我国实证会计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促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抛砖引玉。

一、有效市场假说与资本资产计价模型是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石

实证会计理论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奠立于1986年,以瓦兹和齐默尔曼的合著《实证会计理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实证会计研究的宗旨是解释现行的会计和审计实务并对未来的会计和审计实务作出预测,其研究重心是会计选择行为。围绕这个重心,实证会计理论涵盖如下领域:(1)有效市场假说(EMH)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CAPM)。该领域主要研究EMH和CAPM的确立对实证会计研究的意义。(2)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该领域研究在有效市场假说下会计收益与股票价格的关系。(3)竞争性假说的辨识。该领域研究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竞争的机械性假说。(4)会计数据、破产与风险。该领域研究有关会计收益与破产及风险间的关系,它是在前述(1)(2)(3)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的。(5)收益预测。该领域研究有关会计收益的时间序列特性的证据。对该领域的`研究,必然应用了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6)信息披露管制理论。该领域研究对公司信息揭示进行管制的理由所在。研究表明,实际上不存在对公司信息揭示进行管制的明显理由。管制是基于相对成本与效益的经验性问题。有效市场假说依然是该部分必要的研究前提。(7)订约程序。该领域研究会计在企业及其经理人员的订约中的作用。研究中也必须运用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8)报酬方案、债务契约与会计程序。该领域研究会计程序对报酬方案、债务契约的影响。在给定市场有效的前提下,结合运用资本资产计价模型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会计程序上的变更可能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9)会计与政治程序。该领域研究政治活动对管理人员选择会计程序的影响。(10)会计选择的实证性检验。该领域研究对各种有关会计选择行为的验证。(11)股票价格的检验理论。该领域研究强制性会计程序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过程中运用的主要分析工具依然是资本资产计价模型。(12)契约理论在审计中的作用。该领域研究契约理论对会计和审计实务的解释。

分析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领域,我们可以看出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逻辑是:首先验证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在市场有效的前提下,分析各种与会计程序选择有关的因素,寻求影响会计程序选择的相关变量,然后分析促成这些变量发生变动的原因,进而达到解释和预测会计和审计实务的目的。如果市场是无效的,则会计收益与代表公司价值的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就无法考证,从而也就无法考证影响会计收益的各种会计程序选择发生的真正原因。换言之,没有有效市场假说,实证会计研究就成为无本之木。而没有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就无法对有效市场假说进行验证。因此,是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奠立了实证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石就是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从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的现状看,普遍地强调对有效市场假说的介绍和对它的三种效应的验证,而忽视了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在实证会计研究中的作用。其实,自实证会计理论形成之时,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计价模型就相辅相成地成为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石。在研究中割裂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注重对有效市场假说的研究和验证,实质上是走入了

篇3:西方人的安全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正如实践所证明的,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翻译, 不译则亡, 在信息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国翻译所处的形势值得关注。作为一种介绍媒体, 它面临着西方理论和思潮的涌人, 该如何翻译外来文化和理论成果, 该采用何种翻译理论来丰富翻译理论及指导翻译实践, 尤其是将翻译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 这都是应该思考的问题;而翻译其本身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又面临着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矛盾, 面临着翻译理论的全球化, 面临着普遍性和差异性的选择处理问题。在这个全球化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作为翻译工作者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 不仅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翻译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桥梁沟通作用, 而且面对翻译形势的变化, 在多重翻译理论的取舍上, 都要立足于中国语言文化的民族性, 重视民族性特征;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 要在积极参与理论交流, 力争为世界翻译理论学研究做出贡献的基础上, 极力丰富和发展中国翻泽理论, 推进译论民族性的发展, 并最终将翻译理论更好的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提高我们的整体翻译水平。

谭载喜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 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和交际理论学派这四大学派。而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又介绍了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等六大学派。这里重点介绍语言学派和交际学派。

现代翻译理论是从语言学派开始的, 该派兴起于五、六十年代, 它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所作的严密分析为基础, 研究原语和译语之间在词法与句法上的一系列对应和转换规则, 追求原文和译文的等值, 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卡特福德 (1965) 、早年的奈达 (1964) 和前联邦德国的威尔斯 (Wolfram Wilss, 1982) 。由于翻译总是牵涉到至少两种语言, 因此人们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是十分自然的;对于初习翻译者来说, 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可能是最切近于他们的学习经验、因而也是最能够对他们提供启发与实际帮助的。但是正如人们正愈益深刻地认识到的那样, 翻译活动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操作,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际交流活动, 涉及到一系列的超语言范畴, 涉及到语言外其他的文化系统。语言学派的弱点就在于它只注重原文和译文在语言上的对等, 而忽视了话语的交际功能以及翻译活动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有见树不见林之虞。近二十年来语言学派开始注重研究话语层面上的等值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期研究的缺陷。

交际学派出现于七、八十年代 (以Nida&Reyburn, 1981为代表) , 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 (又称通讯理论或交际理论) 和社会语言学。该派认为:人类语言是一种复杂的信息系统;翻译则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活动, 它同其他种类的信息传递一样, 遵循着信息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如在信道接受力给定 (亦即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一定) 的情况下, 为了降低信息的难度 (高度) , 就必须用明显的形式表示出其中暗示的部分, 因而增加信息的长度 (宽度) , 故而译文常常会长于原文。社会语言学对于交际学派理论的贡献是区分了语言的不同功能。根据这种区分, 判断译文有效性的标准便是它实现原文中相应功能的程度。交际学派深刻地分析了翻译中信息传递的种种困难, 突出了接受者的重要性;它所提出的“翻译即交际”的命题已经广为人们所接受。它的欠缺在于没有研究不同话语层面上语言符号的特点, 也没有很好地分析语言和文化间的深层关系。

语言学派和交际学派有时被统称为翻译中的科学派, 因为它们采用了信息论和被认为是一门科学的语言学的描写与分析方法来解释翻译的过程以及处理翻译中的问题。

除了以上学派, 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中提到的一大流派———社会符号学派, 其翻译理论比较全面地考虑了翻译传通过程中的五个要素, 既注重语言 (它毕竟是翻译活动操作的基本对象) , 也注重各种语言外的因素。它吸收了语言学派在语言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交际学派在语言功能分析方面的长处, 对信息可能具有的各方面的意义或功能作了剖析, 同时也研究了符号使用者及其所属文化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并用比较严格的方法对这五个要素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进行了综合考察。这正是我们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并且尽量要去做到的。尽管在许多情况下, 译者都必须在保留什么和舍弃什么之间作出抉择。但译者须尽最大努力保证具体上下文中最重要或最突出的意义的正确传译。没有这个前提, 译文的准确性和忠实性都是谈不上的。 (柯平1995, 23-44) 。

西方翻译理论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多个方面, 正如我们现在进行的教学实践当中, 有些教师在向学生解释及翻译外文时, 只是停留在了字词表面的语义上, 只让学生了解了我们所说的表意, 而没有根据文章具体的文化背景、作者的写作用意以及翻译接收者等多重角度去考虑。所以当学生接受了这养的翻译信息后, 在当堂课上虽然明白了词句的含义, 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其理解这些字词句所带来的深层含义, 这也正是为什么在课后以及在今后的实际翻译应用当中他们会遗忘的原因所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 在将译文传输给学生之前, 自己一定要先掌握翻译当中需要注意的各个方面, 将原文通篇考虑之后, 再将译文全面的讲解给学生, 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了注重语言和语言外因素, 给学生以翻译的“本意”。

进一步说, 在我们大学英语教学中, 英汉互译使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巧。但是, 有些学生就是在此过程中没有办法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原因之一, 就是我们教师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并没有结合实际的被翻译的词句来教导学生, 时间长了以后, 他们只能是死板的、教条的去应用所学到的一些翻译译文, 而没有办法做到举一反三, 在不同的语境中去正确应用所学的翻译知识, 进而做到表述恰当且准确的初衷, 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词不达意”。因此, 要想解决这一翻译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就要求教授者首先要做到从全局出发来解释译文, 然后要求学生在今后的翻译过程中通过对译文的仔细通读之后再给出与原文初衷相一致的答案, 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翻译水平, 以实现翻译在教学实践中的高质量应用以及我们整体翻译水平的提高。

综合以上对西方翻译理论的阐述, 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实践中来, 这对于提高我们全民翻译文化素质有很大的益处。我们在翻译文化成果的过程中, 既不能完全拒绝和否认人类文化演进的共同趋向, 忽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共性的客观事实, 又要继承自己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紧紧抓住文化发展中的个性差异问题, 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民族性、特殊性, 在继承、扬弁、融合、发展中弘扬民族文化。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结合改善, 使之成为中国翻译发展的新动力, 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较大功用。抓住这个原则, 对于指导全球化时代下我国翻译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无疑有着巨大的意义和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些西方基本翻译理论的阐述, 具体包括了一些著名学派和其所提出的翻译观点, 说明了中国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并在这些翻译理论的指导下, 具体反映到教学实践中来, 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实际情况, 提出了要坚持以民族性特征为指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主张建立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翻译理论。从本国语言文化特征出发并不意味着拒绝外来翻译策略和理论, 而意味着将我国及外来优秀成果结合, 使之成为中国翻译发展的新动力。

关键词:西方翻译理论,教学实践,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 (增订版) 商务印书馆, 2004;

[2]刘润清编著, 《西方语言学流派》,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3]L.布龙菲尔德《语言科学的一套公设》 (A set of postulates for the science of Language) , Bobbs-Merrill, 1926

[4]L.布龙菲尔德《, 语言论》 (Language) ,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1933

篇4:西方失业理论与我国当前就业实践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出台了4万亿扩大内需的政策,但2009年“保八”的目标仍然十分艰难。在此情况下,国务院提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包括钢铁产业、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纺织业、石化产业、有色金属、造船、轻工产业和物流业。短期来看,这些规划将有利于解决这些产业目前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就业,缓冲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长远来看,又将对中国产业技术升级改造、结构调整、改善劳动力结构等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基础上,结合西方经济学相关失业理论,探讨我国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对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意义及启示。

一、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

1.传统失业理论

在西方经济学中,以“萨依定律”为基础的充分就业理论是传统失业理论的代表。1803年,萨依提出“供给会自己给自己创造需求”的论断。他认为,劳动的供给,在市场供求机制的自发作用下,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不会出现劳动供求的长期失衡,即长期内不存在失业。之所以存在失业现象,是因为工资水平定在了不恰当的位置上。当实际工资过高时,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就会大于需求。如果工资水平可以随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运动而向下调整,则劳动需求就会增加,失业就会慢慢地消除。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工资水平的自然运动受到了干扰,所以才产生了失业,如果排除了外在因素对工资运动的干扰,工资的自然运动就会消灭。失业的现象正像生产会自然创造出需求一样,工资的运动会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

2.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理论

凯恩斯的失业理论从“有效需求不足”出发,否定了传统失业理论“供给会自己给自己创造需求”而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他认为,现实的失业除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还存在着第三种情况——非自愿失业。它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却无工作可做而产生的失业。在凯恩斯看来,仅靠市场自发的力量,不能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状态,从而不能形成足以消灭非自愿失业和实现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他指出,由于工资拒下刚性的存在,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非自愿失业,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增加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3.凯恩斯之后的失业理论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现象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原理失去了解释力,很多经济学家开始寻求新的失业理论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在此背景下,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在就业理论方面提出了“自然失业率”假说,认为即使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也存在一种自然失业率,其在现代社会中会始终存在,但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主张发挥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依靠降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来增加就业;除此之外,发展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和托达罗探讨了二元结构发展模式下的失业问题,认为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而加快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可以增强其吸纳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能力,达到解决二元结构失业问题。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型国家。对于像我国这样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国家来说,该理论有很大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显然,现有的理论在解释失业问题上还存在很多争议,任何单一理论都无法对其进行完全的概括,但是,这对于我们分析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却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它集中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转轨国家的就业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置身于我国的客观环境分析影响就业的因素才能予以正确的把握。目前,我国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基本可以归因于外部冲击、制度、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

1.宏观经济下行导致就业压力加大

受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和国内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的双重影响,结构性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成为我国当前经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率下滑而导致的有效供给不足;居民可支配收入特别是持久性收入的增长放缓而导致的消费结构断层和有效需要不足;国内信贷总量萎缩导致的社会投资不足,外部需求下降而导致的贸易出口减速和产能过剩,截止2009年2月,我国外贸出口连续3个月下滑,为十年首次。以上原因直接导致我国国内劳动力市场面临严峻的冲击,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工厂停工半停工现象加剧,劳动力需求呈持续萎缩态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月10日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显示,2009年1月份CPI同比上涨1%,较上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创31个月来新低,这是自去年5月以来CPI增幅连续9个月回落,通货紧缩的压力明显显现。一旦经济陷入通货紧缩,一方面将使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得便宜,而由于这种价格下降并非源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因此必然减少经营部门收入并相应减少从业人员收入,迫使经营部门缩小经营规模,导致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收入增长缓慢必然影响社会消费,而消费需求不足,又反过来加剧通货紧缩,产生恶性循环,使人们看淡经济前景,影响投资特别是非政府部门的投资。目前,通货紧缩对收入、投资和消费,尤其是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已经初步显现出来。

2.国民经济增长拉动就业作用减弱

观察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效应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弹性,就业弹性反映了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奥肯定律描述的失业率和实际GNP之间的交替关系,其中所暗含的“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就业”假定在中国的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都存在问题。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效应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经济增长与人口就业变动之间存在较强的非一致性: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就业弹性呈现下降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每一个百分点的城镇经济增长能拉动就业增长约03个百分点,而到本世纪,则只能拉动约0.2个百分点。这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挤就业的。

3.二元经济结构弱化就业政策效果

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劳动密集型的外向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而此类企业恰恰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体。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缺陷,农民工就业近年来呈现出非正规化特征,据研究,在城市就业农民工灵活就业比例占农民工总量的近2/3,约9000万人,这对推行积极就业政策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这部分人很难在现行就业统计体系中反映(例如:如果考虑农民工失业情况,2008年实际失业人数将可能是登记失业人数的2倍),容易导致失业的严重程度被低估;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就业地与户籍地分离的特点所导致的较大的区域流动性,加大了积极就业政策落实到他们头上的难处,容易使地方政府

将外地农民工排除在政策扶助目标群体之外。

4.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就业难度

中国经济目前不仅要抵御衰退,更要促进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其在劳动力市场所表现的特征便是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专业化程度提高带来的结构优化、产品更新、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等,都要求对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这无疑将使得失业的矛盾集中地显现出来。另外,由于专业化对熟能生巧的正面影响,改行也意味着过去的专业经验突然变得无用,而新入行者永远赶不上那些有专业经验的人,因此再也难以找到就业机会。也就是说,一旦失业,就失去了边干边学的机会,因而效率更低,形成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将更加强化传统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特征,即高层次劳动力与低层次劳动力的市场分割。数量庞大的低层次劳动力由于素质太低和缺乏培训等因素,其低素质呈现固化趋势,难以顺畅的向高层次劳动力市场流动,因而面临工资低下、供给过剩的局面;而高层次劳动力由于劳动效率高,边际产出大,则呈现高工资,供给短缺的局面,从而出现结构性失业和劳动力短缺并存的现象,进一步加大促进就业难度。

三、产业振兴计划对促进就业的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已对我国经济实体产生明显的冲击。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在出口下降影响到2000余万农民工就业之外,城镇调查失业率很可能上涨1个百分点。”正由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形成的积极就业政策基础上,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保增长、调结构和扩内需与扩大就业紧密的结合起来”。从现实角度看,此次经济危机对就业的冲击要大于对GDP的冲击,产业振兴规划的酝酿与实施,对妥善解决好就业问题,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有巨大作用。

酝酿振兴规划缘于九大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就业看,即使不包括农民工,九个产业的直接城镇从业人员也达到了3615.6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总量的30%。轻工、食品、造纸、家具、家电等行业,涉及2亿农民市场。仅轻工行业就可吸收农民进城务工2000万。产业振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将对我国就业的改善帮助巨大。其意义及启示有如下五点:

1.以加快服务业发展推动就业

相比于工农业,服务业的增长不仅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吸纳就业的潜力也最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应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

目前,在全国从业总人口中服务业直接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并不高,但其稳定强劲的增长趋势是非常直观的。诸多产业直接从业人员占该年度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都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只有社会服务业等少数行业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此外,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具有直接吸纳就业的能力,还具有很强的关联作用,带动了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服务业的发展对各个相关产业具有一定的中间需求,从而推动了相关产业的生产扩大,引致相关产业大量的就业需求增加,因此,搞好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吸收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服务业通过扩展产业链的形式,通过产业链前后向关联的就业形式延伸到我国各个城市,因此要充分认识并且充分发挥服务业的就业效应。对于服务业来说,那些产业链组织形式越长的行业,带动就业就越多,生产性服务业经营拓展的越多,带动的就业也越大。

2.长产业链产业对就业带动作用明显

产业链理论是随着企业分工和价值分配而展开的。产业链更多的体现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基本等同于产业价值链的定义。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是这一解释的创造者。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也就是说,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的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分布于从供应商的原材料获取到最终产品消费时的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产业链的价值体现在产业链的层次,亦即产业链的长短;层次越多,产业链越长,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价值的创造也就越大。在此概念下之典型代表,莫过于汽车产业。作为中国产业链最长的产业,汽车业对GDP贡献巨大。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汽车产业从业人员有291万,相关从业人员达3000万,创造产值占GDP的2.31%。汽车制造增加一个岗位的就业,能增加约10个相关行业的劳动力岗位。不仅仅有利于本行业就业的改善,亦可带动相关行业就业的改善。这种示范作用的意义在于,不仅增加了劳动力数量,而且对行业劳动力结构之稳定有积极作用。

3.轻工产业振兴推动就业,中小企业成为主力

轻工业是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加工工业群体的总称,是制造产业结构中的一大分类,涵括的行业众多,包含食品、造纸、家具、家电等40多个行业,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轻工业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出现出口下滑、亏损上升、停产关闭、就业减少等连锁反应。所以,轻工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尤为重要。轻工产业是国内解决就业的主要力量,全国从业人员超过3,500万人。由于轻工业多数行业与农村关系密切,所以轻工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的农业发展,还带动相关就业超2亿人。而在轻工行业中又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创造就业的主体就是中小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蓬勃发展的民营中小企业创造了8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吸纳了从农村流入城市的1亿多农民工。而抵抗风险能力的天然不足使其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最大。一场金融危机,让中小企业倒下了一片。广东省中小企业局的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1到9月,广东省内倒闭的企业超过6万家,这带来的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就业岗位的大量损失。为避免此种情况对就业的不利影响,轻工产业的振兴势在必行,将其纳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可谓是恰逢其时。

4.全面试行消费刺激政策,凯恩斯失业理论仍具现实意义

针对有效需求不足所引致非自愿失业,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增加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我国当前面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主要集中于生产低端消费品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这也是吸纳劳动力市场二元性特征下低层次劳动者就业的主要领域。本次经济刺激计划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对直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作用有限,这对于缓解由于产能过剩导致的萧条性失业并无针对性效果。结构性产能过剩带来的失业问题必须通过拉动内需,有效需求扩大等方式来解决。凯恩斯主义在当今亦可供现实操作。建议在全面评估南京、杭州、深圳等地发放消费券的积极政策效果之后,适时出台增加居民收入的全面消费刺激计划,促进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稳定,有效扩大城乡就业。

5.以鼓励大学生创业推动就业

篇5:西方人的安全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如何理解西方公共管理的实践对我国政府的借鉴意义?

在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课程,该课程的第二专题,着重讲述了当代公共行政管理前沿理论与世界各国公共管理模式,从而让我们理解了科学借鉴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第一要吸取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科学内涵,借鉴西方国家运用政府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经验,正确处理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第二应借鉴西方国家建设福利国家和福利社会的经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三须借鉴西方国家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发展公民社会的经验,探索“强政府、大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的模式。第四是在借鉴西方公共管理经验的过程中,要结合国情具体分析,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公共管理的一些做法,慎重对待西方国家社会事务市场化的经验。

我认为,在上述西方经验借鉴过程中,能体现民生、惠及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当属借鉴西方国家建设福利国家和福利社会的经验,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现状的一项惠民工程。

建设福利社会的前提是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因此我国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流动人口与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建设,构建覆盖城乡所有劳动力的社会安全网。党中央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七大措施中的第4项内容,就是要力争从根本上扭转城乡差距过大并不断扩大的局面,继续加强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和消费差距相差20年余年的状况,连接城市生产和农村消费的链条,完善和改革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制度,整合现有的农村贫困救助制度、“五保”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试行的农村老人执行生育政策补贴制度,建立起农村“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基础框架;配合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实行新的减贫计划,争取把农村目前按照国际标准计算的约1亿多贫困人口在未来15年中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可见,这是借鉴西方国家建设福利社会,使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不断扩大,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加,政府补贴与转移性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使社会保障全面完善,最终建成福利国家。

篇6: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 掌握班组安全建设系统理论; ● 了解班组安全教育的特点和方法; ● 明确班组长的素质要求。

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一、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理论

提升安全生产管理,需要关注和重视两个方向:质量标准化建设和班组安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最终是由班组、员工体现的。

1.生产班组与安全文化的关系与作用

生产班组与安全文化的关系 生产班组与安全文化的关系: 第一,班组是安全生产的前沿。第二,岗位是安全生产的中心。

第三,班组是安全生产最终的体现。安全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决定于班组、现场、员工(是广义上的员工,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最重要的执行层)等方面。

第四,员工既是安全的归宿,又是事故因素。

第五,班组长掌控“三条命”。班组长掌握着现场三条命:一是人命,他干好干坏,行为、规章制度落实得怎么样,是人命关天的问题;二是设备之命,给企业带来财产损失;三是环境之命,泄漏、污染等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生产班组长与安全文化的作用 生产班组长与安全文化的作用是:

第一,班组长应成为先进安全文化的传播者。

第二,班组长应成为安全行为的带头人。班组长遵章守纪、安全生产、安全行为、遵守法规,员工自然都以班组长为模范。

第三,班组长应是安全法规的有效执行者。班组长对决策、措施、管理等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班组长执行力高,整个生产班组效率就会高。

第四,班组长应成为事故预防能手和榜样。第五,班组长应成为事故应急救援的急先锋。

2.班组安全建设系统理论

班组安全四要素

实现班组的安全能力的推进和提升目标涉及四个对象:

员工。员工是安全之本,如同“以人为本”,这个“本”有两个角度的理解:一是依靠人,二是为了人。

岗位。岗位是安全之石,文化建设和措施是否有效,要看是否是安全程序、安全作业。现场。现场是安全之源,事故的发生就是在现场表现出来的。文化。文化是安全之魂,班组安全的实现靠文化、靠素质。

实现班组安全建设的系统模式

实现班组安全建设的系统模式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员工三能——三种能力; 第二,岗位四标——四种标准; 第三,现场五化——五种体系; 第四,文化六新——六种创新。

3.员工安全责任意识建设

在进行班组建设过程中,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员工的权利和义务

员工的八大权利。《安全生产法》规定了员工的八大权利:第一,知情权;第二,建议权;第三,批评、检举和控告权;第四,拒绝权;第五,紧急避险权;第六,要求赔偿的权利;第七,获得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劳动防护用品的权利;第八,获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权利。

要点提示

《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员工的权利: ① 知情权; ② 建议权;

③ 批评、检举和控告权; ④ 拒绝权; ⑤ 紧急避险权; ⑥ 要求赔偿的权利; ⑦ 获得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劳动防护用品的权利; ⑧ 获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权利。

员工的三项义务。《安全生产法》中规定了员工的三项义务:第一,必须佩戴并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第二,掌握和学习安全知识;第三,发现隐患及时报告。

班组长安全职责

班组的责任是意识的表现,是重要的意识内涵。

员工安全职责

在作业过程中,让员工树立“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安全生产”方针,树立从我做起、违章就是事故、违章造成五害、零违章是我的承诺等观念,以此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

员工安全素质

员工的安全素质与管理层、专业人员、安全工程师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需要针对权利、义务、责任、素质、承诺等进行专门设计。

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班组安全责任体系体现在两个层面:

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必须要让员工认识到法律责任。社会责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义公则,一个违规者要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二是人性自责,要宣传人性自责,良心的谴责。

4.班组安全教育的特点和素质标准

班组安全教育的特点

班组安全教育的意义及作用。班组安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主要包括:第一,班组的安全教育是基础的、根本的安全文化建设;第二,班组的安全教育是安全生产保障直接的动力;第三,班组的安全教育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前线。

班组安全教育的内容。班组的安全教育要讲实效性、针对性,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一般生产的技术知识、操作规范基本的知识;第二,技能的意识教育;第三,应急教育;第四,事故案例教育。

班组安全教育的目的。班组安全教育的目的包括:第一,达到安全认识上的统一;第二,权益上的安全意识观念;第三,提高安全防护意识;第四,提高操作技能;第五,使员工遵章守纪;第六,提高自觉性。

班组安全教育的方式。班组安全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第一,三级教育;第二,认证教育;第三,日常教育;第四,意识教育;第五,班组活动;第六,宣传;第七,案例;第八,新工艺、新技术的培训。班组安全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班组安全教育的方法:启发式、发现式、讲授式、寓教于乐式等。班组安全教育的手段:师傅带徒弟、必要的现场训练、模拟、访问、电话、多媒体等。

班组长安全素质标准

班组长的安全素质标准主要包括:

基本素质标准。班组长的基本素质标准主要指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知识素质标准。班组长的知识素质标准主要指生产知识和安全知识方面的。能力素质标准。班组长的能力素质标准主要指技术、业务、管理和人际协调方面的。思想素质标准。班组长的思想素质标准主要指道德、品德、价值观等方面的。

二、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1.三能四标五化六新的建设模式

三能

即员工应该具备的三种能力: 第一,事故超前预防能力; 第二,紧急状态处置能力; 第三,事故自救互救能力。

四标 四标是指:

第一,班组长安全素质达标; 第二,矿工安全装备达标; 第三,岗位安全环境达标; 第四,现场作业程序达标。

五化

即现场安全作业的系统化,主要包括: 第一,现场管理规范化; 第二,设备操作标准化; 第三,制度执行军事化; 第四,员工行为团队化; 第五,作业程序精细化。

六转变

即班组文化的六创新: 第一,班组目标; 第二,班组管理方式; 第三,班组管理方法; 第四,员工责任心; 第五,员工素质; 第六,员工态度。

2.班组岗位知识能力卡——三法三卡

针对石油行业,专门设计了一种“三法三卡”的建设模式:从理论上讲,它是安全行为文化建设的要求;从形式上讲,它是用一种卡片的方式提炼现场安全文化的要求,实现提升作业现场员工岗位的安全标准化的问题,是现场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形式。

三法

三法是行为文化,是实现对员工行为文化建设的技能要求,属于文化学中的思想指导。具体来说,三法包括:

H法。即每个岗位的员工都知道在岗位上保障自己的职业健康的方法。简单地说,H法就是防职业病、保健康。

S法。即保障自己的职业安全的方法。简单地说,S法就是防死伤、保安全。E法。即环境保护的方法,是指对于大气、水和土地污染,应该怎么预防,这是体现一种社会责任的方法。

三卡 三卡包括:

MUST卡。即每个岗位的员工都必须要知道禁止所在和必须所在。

DANGER卡。岗位都有危险因素,了解危险因素的特性、注意事项和识别方法,有助于预防事故。

危害因素信息卡。每个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需要了解各种因素的危害。

3.班组长安全素质工程的实施

明确班组长的素质要求

一般来说,班组长应具备如下素质:

第一,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安全意识,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第二,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第三,有一定的安全管理知识,能初步掌握系统安全分析、危险性评价的方法,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事故原因,识别评价危险因素,并正确采取措施加以消除和控制;

第四,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懂得有关安全技术知识和操作规程;

第五,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善于关心、体察班组成员,能及时掌握他们的行为及心理变化;

第六,坚持依靠群众的原则,实行民主管理,能在班组中树立较高的威信。

规范班组长任用机制 在任用班组长时,应把握好四个要点: 第一,政治上关心; 第二,提高班组长待遇; 第三,实施激励政策; 第四,加强培训。

4.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实例分享

峰峰集团在煤矿行业的班组安全建设中,有很多具体方式实现三能、四标、五化、六转变。

三能

峰峰集团实行的三能包括:

第一,组织员工进行安全预算、预警的教育活动的能力。预算,就是让每个员工对违章的好处和坏处算笔账;预警,就是每个作业过程要相互进行自我预警。

第二,紧急状态的处置能力。培养一观察、二果断、三排除的能力。第三,自救、互救能力。采取一训练、二演习、三报告的做法。

四标

峰峰集团实行的四标包括:

第一,班组长达标。通过培训机制、考核机制,挑选班组长,通过竞聘上岗、轮岗等方式,实现班组长达标。

第二,装备达标。矿山的装备有要求,要装备什么东西,配备什么数量和标准都落到实处。

第三,环境达标。采取具体的工程、方式和手段,实现现场环境达标。第四,管理达标。

此外,峰峰集团在五化、六转变方面,通过一些方式方法,落实到位,在班组安全建设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在长期的高危、产量居高不下保持一定效益的基础上,保证百万吨煤死亡率小于1的成就。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关于实现班组的安全能力的推进和提升目标涉及的对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员工是安全之实 B 岗位是安全之源 C 现场是安全之本 D 文化是安全之魂

正确答案: D

2.关于班组安全四要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从治标到治本管理文化 B 从约束为主到激励为主 C 从宏观行为到系统防范 D 从预防到应付

正确答案: D

3.()是现场班组的问题,是现场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形式。√ A 三法三卡 B 三标三一 C HSE D 四一工程

正确答案: A 判断题

4.掌握和学习安全知识是《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员工的义务之一。此种说法: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5.在“三法三卡”模式中,H法的目的是防死伤、保安全。此种说法: √

篇7:西方人的安全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课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一、选题原因: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提倡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今天,还是有一些食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现代食品安全已不仅仅是食品量的安全,同时还包含食品质的安全,以及使用者安心使用的安全。食品的质量不安全,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

近几年接二连三爆出的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如之前的苏丹红咸鸭蛋,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瘦肉精”等到最近曝光的思念致病水饺、青岛染色黄花鱼等,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大大增加了我们对这一国之根本的关注和担忧。

二、选题意义:

本课题通过对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相关新闻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食品安全现状,旨在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建议,呼吁社会各界携手,保障食品安全,安定民众生活。

三、研究内容及方案

(一)研究对象

近年来社会上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切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课题提纲

1、现状调查

(1)食品安全的现状

(2)社会各界的监管情况

(3)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2、目前我国食品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3、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4、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三)研究的预期目的1、尊重事实,从多方面入手,公正公平了解社会上的食品安全现状

2、提出合理科学的建议

3、呼吁社会各界携手共进,严控食品安全

四、课题完成的基础和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文本

(二)《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多方报道

(三)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及社评人士的相关评论等参考资料

五、小组分工及任务

篇8:西方人的安全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学校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不仅涉及到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而且也涉及到是否能够切实的保障学生和家长的利益不受侵害,所以学校的管理会比较复杂,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各个环节都会有专门的负责人,尤其是信息安全管理,这关系到高校的名誉,关系到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是否能够保持和谐。

1 信息安全的概念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的涵盖量是非常大的,所以信息安全所要涉及的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国家有关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机密内容,还是各个企业的商业机密,甚至是个人信息的泄露等等,都是信息安全所涉及到的内容,这无疑是对信息安全在管理、经验和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也变得更加广泛,变得更加方便,但是随着而来的就是信息泄露时有发生,因为网络缺少一定的安全保障系统,而且互联网的受众非常广泛,所以就缺少针对个体的信息安全机制,这种情况是很容易导致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有的时候网络上的信息由于数量庞大,没有一个统一的正规的机构来验证每一条信息的准确性,所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的混杂,影响了信息的质量,对那些鉴别信息能力不强的人造成了一定的负担,所以信息安全管理并不仅仅是对现有信息的一种保护手段,更是一种鉴别信息真伪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信息安全从网络这层意义来讲,主要是保护网络的软件、硬件和相应系统中的数据,使它们避免那些偶然或者是人为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系统能够持续正常的运行,能够持续提供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信息的真实性、保密性、未授权拷贝、完整性以及所寄生系统的安全性这五方面的内容。信息安全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管理过程,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的学科内容,例如计算机学、通信技术、应用数学、网络技术、密码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等等,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安全管理的难度,而且也对相应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2 信息安全威胁的种类

不一样的领域所要面对的安全威胁性质和种类是有一定区别的,需要信息安全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自己所处领域的一些特质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造成信息安全威胁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类,首先是信息的泄露,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信息的完整性,其次就是窃听,如果情况严重的,甚至会触犯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是要受到一定处罚的。然后就是假冒,用非法的手段假冒合法的用户,实际上也是网络黑客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方式。最后就是人员不慎,主要是为了某种利益或者是工作上的马虎大意,将某些信息泄露给别人,尤其是非授权人的一种行为。

3 高校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学校是一个具有浓厚知识的殿堂,在这里孩子能够学到非常丰富的知识,能够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在丰富的课余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等等,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学习和生活的学校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信息安全管理,让孩子们能够真正的踏踏实实的学习,而不受外界的干扰,18岁以下的孩子是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他们还没有形成比较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需要老师和家长不断的帮助和引导,所以孩子的信息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保障孩子合法权益的一种表现,这是维护孩子切身利益的一种表现,这是对家长和孩子负责的一种表现,更是高校对自己教学质量和方法的一种维护。

4 高校信息安全管理的实践和应用

在高校的信息管理当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管理,另一种是线下的信息安全管理。

4.1 网络上的信息安全管理。

高校也需要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做到与时俱进,所以网络是比较重要的媒介平台,高校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进行招生,而且还能够把学校最新的动态公布出来,让更多的人指导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完善的教学设施,由此不难看出网络对于高校的重要性。一所高校往往会容纳上万的学生,所以学校要有比较完善的网络系统才能够很好的为这些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学校生活。

(1)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务管理、学生成长的信息管理、科研管理、档案管理等等众多的内容,高校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网络服务,这样就能够在网络上很完整的呈现出教学计划或者是教学进度,能够让学生和老师一目了然。对于教师来讲,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备课、学生的测验、制定作业甚至是考试,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节省教师的工作时间,而且方便进行统一的管理、规划、督促和检查。

(2)总务管理,主要包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图书资料管理以及人事管理等等,如果在某一个环节出现了差错,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锁定,能够及时的调整或者是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这样不仅能够降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这种民主化、公开化的方式更符合中国民主法治的要求,方便学校进行规划和管理。总务管理中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涉及到的有关行政管理信息和教务信息也是非常多的,这就需要高校能够做好信息安全理论的工作,这不仅是维护学校基本利益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学生和家长负责的表现。

(3)政教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教师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管理。对教师的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保障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对学生的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在学校的行为,奖罚得当,有助于学生之间营造良好的氛围,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比较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心和乐趣,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比较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

4.2 线下的信息安全管理,相对于网络上的信息安全管理而

言,线下的信息管理工作内容相对的就会少一些,主要是有关学校的一些纸质文档信息的保护管理,例如学生的档案、户籍证明等等,这些东西丢失之后再次补办是非常麻烦的,而且也不见得就能够补办成功,所以学校在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的同时,也需要对线下的信息做好安全管理措施。还包括对学生考试资料的保护管理,在中国,考试的科目是很多的,除了学校为本校学生组织的一些期中或者是期末考试,而且还有可能成为其他考试的考点,这个时候就需要考点高校对学生的考试资料进行很好的保护,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成绩,甚至会产生蝴蝶效应,影响他以后的发展道路。

3信息安全管理是高校未来需要重点加强的环节

没有人能够忽视互联网的重要作用,相反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无论是生活、工作或者是学习都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就学校而言,能够相应的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而且还能够对学生和学校的各种信息有效的统一管理,所以在高校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要越来越重视信息安全管理,在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的今天,在信息量不断丰富的今天,只有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结语

高校不仅要重视自身的发展,做好相关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而且国家也需要对高校的信息安全管理提供资金或者是技术上的支持,因为只有学校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才能够不断发展和壮大,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服务,才能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专业性的人才,才能够真正的贯彻中国的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才能够符合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袁国锡,杜兆梅.信息安全策略实施困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3(1)

[2]胡若,钱省三.信息安全中语义安全性定义及其对等性证明[J].计算机科学,2011(7)

[3]周世忠.浅谈网络数据库安全研究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5)

[4]陈渝,韩春燕,刘家彬.管理信息系统中后台数据的安全性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

[5]王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库安全分析[J].才智,2009(12)

篇9:西方人的安全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关键词 政治社会化 理论与实践 经验

“西方国家都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和手段,来对他们的官员、学生、群众、军队灌输资本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和政治信条。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也是抓得很紧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了传播资产阶级的政治信念、准则和价值,巩固资本主义制度,非常重视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并且在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的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有助于改进和加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政治社会化进程。

一、对政治社会化概念的理解

政治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生活的重要环节。它对于个体政治人格的形成、对于政治文化的传承和政治系统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学说强调德治和心治,尤其注重政治教化的作用。在儒家的政治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是政治的根本和基础。西方政治学者从不同侧面揭示政治社会化的内涵:从社会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制,政治体系本身是政治社会化的主体,它试图通过体系内主导政治意识的传播来实现政治体系的一体化以及获得体系有效运行的社会环境。从个体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实践活动,在与社会的政治互动中习得政治知识和能力,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二、当代西方国家政治社会化的有益经验

西方国家的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虽然带有其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但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所包含的一些有成效的理论体系、实践方法等都有值得我们可资借鉴的地方。

1.西方国家的政治社会化是通过不同的机构进行的

“孩子们所遇到的每一个场所,都是政治社会化的潜在机构。”这些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主要有家庭和伙伴群体;一类是“次级群体”(Second Group) ,主要包括学校、政党和政府、大众传媒、工会等。初级群体具有复杂多样性、缺乏严密的组织性和明确的意识性,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向难以控制等特点。而次级群体则具有组织的严密性、内容的系统性、形式的多样性、过程的易控性等特点,便于统治阶级利用其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成为统治阶级所期望、所需要的“政治人”。

(1)家庭

美国学者罗金斯等人在谈到政治社会化时认为,孩子们最早遇到的“家庭具有其它任何机构所不能比拟的作用。由政府和学校所推行的‘公开的社会化’,如果与家庭价值取向冲突,通常都会失败”。

他们指出孩子们早年所受的定位和训练对其一生的政治态度、政治行为有着强烈的影响。家长是孩子们的世界中有着巨大权力和权威的人物,从他们那里,孩子们有意识无意识地接受了许多价值和态度。“家庭不仅‘教’给儿童家庭所属的社会阶级的价值、标准、规范和习俗惯例,家庭也‘教’给年轻人包括阶级在内的整个社会结构,……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支持并教育其孩子支持该社会阶级结构的性质。”为了加强家庭教育,美国的一些州甚至通过法律规定家长要多加管教自己的孩子,否则会触犯法律而受到法律、经济的处罚。西德战后,家庭在孩子的政治社会化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家庭增加了政治讨论的次数,家人之间谈论政治成为常事,儿童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一种阶级和国家统一的感觉。

(2)学校

西方国家把学校看作是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机构,“最系统化、强有力的影响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学校向青少年传授关于政治世界以及他们在这个世界中的作用的知识。学校向儿童提供各种政治制度和关系的具体观念。学校还灌输社会的各种价值和态度。学校可以在形成对政治竞赛的各种不成文规则的态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许多实证研究的数据表明,成年人政治知识的多少,对民主价值观的认同,对政治作用的感受和政治活动的参与,是与他的受教育程度相关的。学校在个体获得政治知识、政治技能及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信念的形成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

(3)大众传媒

西方有的学者将大众传媒看作是“第四种重要的社会化力量”,认为“受控制的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是形成政治信念的一种强大力量”。 大众媒介不仅影响到公民的现代性,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公民政治素质完善化的程度,所以,西方国家的政府都把它作为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在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把政治宣传与教育作为大众传播工作的重点。为了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主要的大众传媒机构如英国广播公司(BBC)由官方直接控制。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85年7月的一次谈话中表示,“新闻机构成员要把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需求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而不是把职业的需求放在首位;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进行工作,就是直接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德国是世界大众传媒业高度发展的国家,其政府利用发达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每时每刻向国人灌输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观、宗教信条、道德规范和原则。

(4)政党、政府及其政治活动

西方国家的政府在推进政治社会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或其有关机构都要对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作出原则性的或明确的规定,指导各个机构的政治教育。政府都设立或鼓励设立各种政治教育机构,由这些机构来进行广泛的政治教育。例如,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此外还有大量从事政治养成教育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西方国家的政府还对各级政治教育机构进行引导、组织、管理、监督,以保证各机构相互配合,发挥更大作用,保证政治教育措施的落实。政府的每一件事、每一重大活动都为民众所关注,都明确地向民众解释或展示政府的政治态度,对民众的政治态度和行为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政府自己也不可避免地是政治社会化的机构”。

2.西方国家的政治社会化的导向明确、旗帜鲜明

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特定的阶级性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纵观美国史,我们可以看到,从争取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主导性和支配性的地位,美国资产阶级一直在抓政治教育,而且导向非常明确,非常鲜明,措施非常得力,可以说是一刻也不放松。与道德教育、宗教教育以及法律教育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比较,其有关政治教育的政策明显严格得多。“在美国,对人们进行的一切教育,都以政治为目的。”美国许多州的大学都硬性规定,必须拿到政治科目的学分才能获得学位。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对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目的就是培养青年对本国制度的认同感,议会制度是唯一可认可的政体,捍卫民主价值及民主的生活方式对付来自“极权主义”即社会主义的挑战。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方面并非“多元化”,而是在“多元”之中有鲜明的“一元”,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出一批忠于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接班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3.西方国家的政治社会化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服从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着新的形势、新情况,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在不断地调整自己、更新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西方国家的政治社会化表现出了极强的社会适应性。在很多国家,政治教育的主题和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美国的政治教育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不断根据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来调整和完善自身,以适应新的社会需要。美国的政治教育的发展与美国历史发展相适应,不但能够适应美国政治的需要,而且能够适应社会需要,满足公民个体发展的需要,在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人主义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和社会问题的预防、干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是,在美国的一些重要时刻,美国的政治教育都发挥了作用。例如,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政治教育以为战争服务、鼓舞士气为主;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兵伊拉克,在短期内完成兵员补充,并得到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支持;2001年在遭到“9·11”恐怖袭击严重打击后,美国民众迅速恢复自信,高度支持政府的态度,都能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适应性。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服务于社会,不断调整、自我更新,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适应社会,这是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点。

4.西方国家政治社会化重视理论研究,注重教育的系统性和整合性

从20世纪70年代起,教育改革浪潮推动了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使基础理论、调研报告、方法实验、实际工作等方面的成果大量涌现。从事这项工作的专家日益增多,专业素质不断提高。以实证主义为特征的政治社会化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有庞大的来自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队伍,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创立了许多新的理论,解决了一些实际中的难题。这些学科的研究给予实践活动以有力的指导,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例如,比较集中地对美国公民进行专门化研究的是政治社会化理论,这一理论着重考察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以及社会怎样实现其特有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除了重视理论研究以外,西方国家的政治教育还比较重视管理,将教育与社会紧密联系,形成了社会化的多主体广泛参与的“全员思想教育系统”,形成了完善而反映灵敏的思想教育系统,对社会、家庭、学生组织、社区等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无论是学校、家庭、社区还是大众传媒,无论是政党还是宗教团体,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所有的人员、所有的场所、所有的时机都被利用来宣传其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所有这些活动互相配合,形成了一个具有整体合力的教育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11.

[2]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43.

[3]理查德·D·范斯科德等.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40.

[4]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6.

[5]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8页

[6]汪宗田,傅安洲.中德高校德育实施途径的异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4).

[7]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M2001:145.

[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54.

基金项目:

本文系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一般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任务)《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资助,项目批准号:09JDSZ2005—2。

上一篇:孟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信息安全应急演练记录下一篇:雨湖公园的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