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探析论文

2022-04-21

摘要菏泽古城是古人留给后人珍贵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其城市空间的形成过程和原型图示反应了中国古代城址选择与空间构成的核心思想,为认识古代城市空间布局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布局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中国丰富复杂的传统哲学思想转化形成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探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探析论文 篇1:

基于绿色生态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探究

【摘要】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兼顾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因此我国正大力推广绿色生态城市规划理论,秉持节能减排、环保友好等原则,意图构建绿色生态型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将应用到多个领域的知识,涵盖了生态学、生物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笔者将根据自身经验,立足于绿色生态城市规划方法,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希望能为绿色生态城市构建贡献力量。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建议

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化,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城市建设空间逐渐扩大。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是一种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学科的关键工作。

1、基于绿色生态的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

针对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学术界起步较早,并获得较为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为城市的绿色生态化发展累积宝贵财富,奠定有利发展基础。英国著名学者扎卡里奥利弗(Zachary Oliver)在其著作《城市绿色生态设计维度》中表示,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应对视觉、形态、认知、社会、时间以及功能六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我国相关学术领域在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绿色生态城市理念和思想的前提下,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生态理念渗透其中,逐渐产生独具中国特色的绿色生态城市研究系统。在城市绿色生态理论、绿色设计理论以及气候适应性、节能可控性等方面做出海量研究。例如,哈爾滨工业大学马永昌教授2016年提出全新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策略,以哈尔滨、长春等我国北方城市为例,从宏观、微观以及中观三个角度探究气候条件对城市设计的影响,以及根据气候条件合理做出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法。

2、适应不同环境的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2.1构建生态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体系

现阶段,我国生态城市的系统化发展已进入深化时期,为未来绿色生态城市建设附加实效性基础。鉴于此,相关研究人员应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体系。第一,应充分遵循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系统性原则以及生态发展原则,以绿色生态城市系统化为基础,以技术手段、物资投入、法规法律为保障,充分综合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全面分析城市规律和特点,进而形成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体系基础。第二,以中观视角的绿色生态城市为研究方向,实现局部建筑与整体城市的协调统一,形成宏观、微观以及中观三个层面的设计策略体系,全面贯彻绿色优先、生态优先、环保优先理念,构建全新城市生态布局。第三,使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系统与既定城市气候、植物、水体等自然资源相关联,以生态环境要素为条件,结合城市现状和需求,合理选择和城市生态发展目标向匹配的内容,确定城市规划设计难点与重点,提出具体规划设计方案。利用绿色城市生态发展理念的指引,形成科学化的反馈机制,优化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体系。

2.2以气候环境为基础的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气候环境是城市生态要素中的核心内容,对城市结构形态、土地使用以及街道規划等方面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在我国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不断拓展的过程中,以气候环境为天剑的城市规划设计水平进一步提升,按照气候划分城市区域可以实现风、降水、光照等气候要素之间的有效联系,形成普适性较高的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策略。然而,在实际规划的过程中,由于气象学与城市建设相关学科具有较大差异,目前仍处于研究开发初级阶段。因此,区域气候、微气候作用下的城市形态,是未来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领域的重点科研对象。一方面,应以实现城市整体环境舒适度为最终目标,针对差异地区的不同气候环境,依据规划原则,利用物质空间布局形成符合城市自身的设计方案。另一方面,以城市规律性风环境为主要内容,利用现代计算机环境模拟平台对具体规划方案进行整体评价。综合环境舒适度,对城市建筑布局加以适度调整。

2.3以土地环境为基础的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土地是城市规划得以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切实地影响着城市规划建设的质量。在绿色生态城市的设计规划中,如何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显得尤其重要。我国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十分匮乏,是目前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此外,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各项生产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这其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开发方式,不仅使得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时也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具体体现在水资源遭受污染、土壤结构和成分的改变等。绿色生态城市规划强调对土地进行生态开发,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首先,以城市发展方向和路线为依据,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的考察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其次,对待现存的绿化资源,例如绿地、水资源等,进行保护和扩建处理,充分发挥其价值。最后,扩大绿化面积,植物树木不仅能够组成城市景观,还能创造可观的环境效益,净化城市空气,给人们提供优质的生存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阶段,以构建生态文明型社会作为发展目标。全面完善的理论体系,是支撑绿色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因此,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者要积极探索,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土地资源配置、气候环境的规律等,从城市发展的实际方向出发,设计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实现绿色生态型城市的健康发展,显著提升城市环境整体质量,切实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军.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及策略探讨[J].河南建材,2018(05):439-440.

[2]臧鑫宇,陈天,王峤.生态城理论与实践研究进程中的绿色街区思维[J].建筑学报,2016(S1):143-147.

[3]都基莉.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绿色设计理念探析[J].陕西林业科技,2018(04):90-92.

作者:史伟男 李佳宁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探析论文 篇2:

菏泽古城形成颠末与空间原型探析

摘要菏泽古城是古人留给后人珍贵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其城市空间的形成过程和原型图示反应了中国古代城址选择与空间构成的核心思想,为认识古代城市空间布局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布局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中国丰富复杂的传统哲学思想转化形成的。

关键词菏泽;古城;历史;城市空间

A

Analysis of the Ancient City of Heze Form and Space

LI Xueqiang1, ZHAO Jing1,2*(1. Shandong Urban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College, Jinan, Shandong 250103; 2.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Key words Heze; Ancient City; History; Urban space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高速城市化进程中,规模庞大的城市营建所用理论多取自西方国家,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造成千城一面、缺乏本地文化特点的情况。中国现代的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方法多来源于自霍华德以来西方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的研究和总结则不成体系,且集中于对历代都城的研究。到目前为止,鲜见对中国古代府县城市进行深入研究的报道。该文选取菏泽古城作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古代菏泽县城的形成过程和空间原型。

菏泽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其古城的方形城墙、圆形大堤空间格局呈独特的“内方外圆”形式,具有一定的历史保护价值,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做人“方”、处事“圆”的准则和中国古代特有的价值观和宇宙观。

1宋金时期菏泽古城的建立

菏泽古城的历史可溯及金朝,其建立主要出于军事目的。公元20世纪初,辽统治者的剥削和压榨激起了女真人的反抗。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能与辽抗衡的金朝。“金自灭辽至灭宋,前后不出二年。自始起至灭宋,前后不出十四年。”[1]金在短时间内占领了大面积领土,如何巩固和治理这片土地成为金朝统治者必須面对的难题。

注:图片来源: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辽北宋金南宋)绘制。

图1公元1142年金、南宋时期局部地图

“金人灭辽之速,已出自己意外。吞并了偌大一个国家,须得慢慢消化。若使宋人应付得宜,金人本不想急速南侵。……只因黄河南岸,金人实在无暇顾及,惟求不与他为难,他便可慢慢地整顿黄河之北。这是金人当时的政策。”[1]从图1可以看出,菏泽城基址位于汴京(今开封)以东140 km,紧邻当时的黄河北岸,是金与南宋对峙的前沿阵地,在此建城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战略意义。菏泽城址的选择主要是考虑了金朝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据清光绪《新修菏泽县志》记载“菏泽县属曹州府附郭,古乘氏地,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曹州始迁此,而以济阴县附州之郭,其时有无城堑旧志无传焉。”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这段语焉不详的描述中可以推测,此时菏泽城主要是满足军事上的需求,是金军渡江南侵的驻地之一,并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

2明清时期菏泽古城的形成

明初,黄河不断南北摆动,常常决口改道,菏泽始营建城垣。[2]可能是由于推翻了一百多年的少数民族统治,明朝恢复原有儒家礼制趋向更加明显,封建等级制更加森严[3],反映在城市建设中的礼教思想日见浓重。明英宗(公元1427-1464年)时,“建门及楼甃以甓石门有四,东曰宜春,南曰迎熏,西曰丰乐,北曰朝天。……城周十二里(6 000 m),高二丈五尺(8.33 m),下阔三丈(10 m),堞高五尺(1.66 m),池深一丈五尺(5 m),广四丈(13.33 m)(甃,即砖砌的井壁;甓,即砖;堞,即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城门左右四隅皆筑敌台,城之外则缭以郛郭(郛,即古代城圈外围的大城,外城),环以沟堑,有吊桥,有郭门,有关门,其东曰东秩,西曰西成,南曰阜民,北曰拱北。其上建戍楼,左右四隅皆设窝铺。”[2]至此,菏泽古城形成了“回”形布局的平面构成,符合中国古代城市“内城外郭”规整的典型空间表现形式。

在此之后,菏泽古城经历了多次重修和改建。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在距离城外五里处,沿水的内围,筑设护城堤。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重新筑城,高七尺,添建门楼角楼,更铺二十八堞二千余”[2]。万历年间经3次重修(公元593、1595、1620年),“加葺城面宽一丈(3.33 m),楼橹(楼橹,即古时军中用以侦察、瞭望和攻守的无顶盖的高台。)窝铺悉备。城楼四,东曰青波旭日、南曰风入虞弦、西曰凤台霜晓、北曰云里蓬莱。四门之额,东曰双河、南曰南华、西曰凤山、北曰济阴”。从上述记载的加建护城堤和楼橹可以看出,明代菏泽城的历次重修和改建,主要是出于加强军事防御功能的考虑。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菏泽改府治,设菏泽县。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因土城之旧外加砖甓,城周一千八百七十二丈(6 240 m),下宽一丈六尺(5.33 m),上有楼四,炮台二十六,角楼四,雉堞三千一百三十四,城下马道八,有女墙,有门楼”。[2]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自新邑更定,又百四十有余年,官府寺舍或非旧制,坛宇仓库之属亦有废有舆,然而其旧址可知也。在昔发逆肆扰土匪乘机窃发其势岌岌不可终日,而卒使室庐无恙,城郭屹然”。由此可知,清代菏泽古城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城的面积约为243.22 hm2。多次重新修葺主要是出于军事进攻和防御的考虑,加强了城墙的作用。城市结构和城内的主要建筑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尤其是城和郭的形式,一直延续了清初的样式。

菏泽古城的布局类似中国古代铜钱的构图,呈现出外圆内方的基本形式。这一空间模式是由明堂范式发展而来的,而月令图示就是明堂范式产生的根源。

3菏泽古城的空间原型

3.1月令图示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们发现天文运转、物候变化和农业生产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整体联动。随着对自然的不断认识,中国古人形成了时间与方位紧密结合,用具体空间表达抽象时间的观念。月令图示的丰富内涵就很好的证明这一点。月令图示是指世上万事万物按季节、方位、时序循环协调变化的一种宇宙图示,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图4)[4]。

早在汉代,月令就作为社会主导思想,成为了国家政治和社会人士活动的指南与规范[5]。天子依据月令确定当时的宜忌,在明堂的不同方位举行一定形式的仪式活动,对子民发布与月令相宜的政令。这样,流动的时间就固化在了天子祭祀和施政的空间——明堂之中。明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制建筑,是皇权和神权的双重象征,其原型与结构影响了后世历代的礼制建筑形式和城市空间形态。

“孟春,天子居青阳左个;仲春,居青阳太庙;季春,居青阳右个。孟夏,居明堂左个;仲夏,居明堂太庙;季夏,居明堂右个;中央土,居太庙太室。孟秋,居总章左个;仲秋,居总章太庙;季秋,居总章右个。孟冬,居玄堂左个;仲冬,居玄堂太庙;季东,居玄堂右个。”——《礼记·月令》。

《礼记·月令》是典型的上古岁时文献,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时间性思维模式。月令是一种时间结构,也是一种思维模式。[6]因此,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理想,月令图示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指导着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设计构思,进而成为一种设计理论和构图依据而贯穿于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时空中。

3.2明堂结构

明堂是中国古代建筑初期的一个特殊类型,它是按照月令图示而设计的最具典型的实例,是空间化的月令。

起初,明堂就是按照时序季节和空间方位进行祭祀的场所。后来,明堂又成为天子布政施教的地方(图5),天子依据时令确定每月的宜忌,在明堂举行不同形式的仪式和活动,对国人发布适宜时令的政令。

图5明堂示意图

“昔者王帝论之灌政施政,必用三五、仰取象于天,俯取

法于地,中取法于人,乃立明堂之朝,行明堂之令,以调阴阳

气氛,以合四时之节。俯视地理,以制

度量,中考乎人德,以制礼乐,行仪之道,以制人伦。而除暴乱之祸,以治纲纪也。”——《淮南子·泰族》

古人为了使政令与天地自然相协调,就要取得祭祀场所的时空形式和祈求的内容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性。三代时明堂的形式还是“茅茨土阶”十分简陋;战国以后,明堂的形式在月令图示的指导下,极尽象天法地之能事,越来越考究;至两汉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宫室之饰,圆者象天,方者则地也。……明堂者,上圆下方。”——《大戴礼记》

“堂方一百四时四尺,屋楣圆径二百一十六尺,通天屋……四周以水。”——东汉蔡邕《明堂论》

从上述记述可以看出,菏泽古城外圆内方的形式遵循着明堂的内在秩序性,是明堂形制影响城市空间构成的典型实例。

4结语

菏泽古城的建立主要是金朝出于军事防御的考虑,其基本空间构成形式外圆内方,呈回字形,在明清两代并没有大的改变。其“内方外圆”、内低外高的城市空间格局数百年来在黄河改道泛滥时保护了古城不受洪水之灾。这种特殊的城市空间构成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人奉行的“天人合一”世界观,蕴含着万事万物按照时序协调变化的月令思维,反映了上古时期祭祀场所明堂的空间形式,是中国古代象天法地哲学思想的具体物化形式。

正因为菏泽古城具有如此重要的研究价值,其古城的保护与城市改造研究工作意义重大。菏泽古城整体上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地域和环境特色,现今仍保留有完整的护城河及部分城墙,为保护古城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古城的空间形态反映了当地的文脉,古城形状和体系的完整性应作为保护菏泽城市形态的核心。

42卷28期

李学强等菏泽古城形成颠末与空间原型探析

参考文献

[1]

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2] (清)凌寿柏(修),叶道源纂).新修菏澤县志[M].清光绪十一年,1885.

[3] 汪德华.中国城市规划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程建军.燮理阴阳:中国传统建筑与周易哲学[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5] 萧放.明堂与月令关系新证[J].民族艺术,2001(1):78-84.

[6] 傅道彬.《月令》模式的时间意义与思想意义[J].北方论丛,2009(3):125-134.

作者:李学强赵静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探析论文 篇3:

浅析生态城镇建设的发展

【摘 要】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随之而来的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地震与洪涝灾害、地下水位下降、建筑基础下沉等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在总需求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中国城镇建设要想长期保持持续发展,原有盲目扩展的城镇建设机制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城镇环境规划及设计水平,合理引导和大力发展生态型城镇建设,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镇建设 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城镇建设首先要对城市的功能进行定位,生态城镇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建设规划要以完善的地质环境资料为基础,从设计以及建设过程和使用过程中,进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控制,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城镇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人口、交通、法律等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改善城市能源结构,鼓励绿色洁净资源开发,推广使用轻质环保建筑材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构建一个节约型的生态型城镇。

1、生态城镇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城镇建设就是建设融入自然,使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良性循环和健康进化,创建一种崭新的生态文化和生态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以人为本的原则

生态城镇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人性化和情景化,合理利用土地、人文、自然资源,科学规划城市整体环境,注重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优先考虑在人工环境中,保护城市自然环境。

1.3 因地制宜的原则

生态城镇建设要因地制宜,在城市建设中,应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不同的人文环境条件,更多地追求多元化和多样性,完善城市景觀结构,提高城市整体的生态效益。

2、生态城镇建设的基本要求

2.1 满足居民生活需要,自然经济平衡发展

生态城镇建设是要以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为前提,要使人与自然相和谐,抛弃破坏自然的开发政策,通过立法保护城市地质环境,让自然能在城市边缘自由演替和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技术要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照生态系统调节和设计生态城市,使城市的功能与当地生态条件发展相适应,形成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城镇建设的共生结构,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基础,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2 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注重产业基础的建设

生态城市是生态良性循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人类住区形式,只能在产业基础的建设比较完善,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建设生态城市,需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考虑整个城镇的区域的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节约资源和能源,走节约型、循环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统一,这才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对策。发展生态经济,以要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现代生态旅游服务业,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努力寻找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经济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环境,淘汰落后生产力,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功能,推动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 注重城镇景观设计,增加城镇的宜居性

城镇住宅区生态规划设计,可以提高城镇的景观价值,进而可以提高其经济价值。良好的城镇景观设计是衡量一个地方是否适宜居住,是否具有节约和生态功能的关键指标。城镇住宅区景观设计的观赏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购买意向,城镇绿化应遵循节约和生态的原则,一次投入,多年受益,实现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

结束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城镇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态化建设实践也在不断深入,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城市建设要有前瞻性的理论作为指导,进行创造性的规划设计,要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改变当前的城市规划理论,系统地研究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实现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科技水平、意识观念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城市生态化发展。所有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以自身的浓厚的人文环境为基础,在发展过程中遵循节约和生态的原则,学习国外先进的生态建设经验,提高城镇环境规划及设计水平,合理引导和大力发展生态型城镇建设,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生态化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 林海,生态城镇:西部城镇建设的必由之路,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

[2] 黄秋燕.严志强.钟开田.石倩.县域生态城镇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以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为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4)

[3] 赵月、葛长银,我国小城镇体制现存问题分析及改革方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 杨建觉,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城市规划,2008(1):44-49.

[5] 粱尚敏,关于推进小城镇财政创新的若干构想[J].现代财经,2002,(8).

[6] 罗长阳,浅析小城镇生态型建设的构想[期刊论文]-魅力中国2010(33)

[7] 范春香.胡咏海.马臣,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垦区生态城镇建设健康发展-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0)

[8] 刘解龙,大力推进区域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发展——兼评《区域循环经济探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6)

作者:侯志峰

上一篇:国际文化市场开发研究论文下一篇:家电连锁企业服务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