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特殊

2024-04-10

英语文学特殊(精选9篇)

篇1:英语文学特殊

Geoffrey Chaucer乔叟

literature“英国文学之父”

Alexander Pope 浦柏

英雄双韵体

Richard Sheridan 谢立丹

风俗喜剧

Thomas Gray 托马斯•格雷.Wordsworth华兹华斯Coleridge柯尔律治 Southey骚塞湖畔派lakeland poets.Thomas Hardy哈代Naturalism(自然主义)

Robert Browning 布朗宁戏剧独白,Oscar Wilde 王尔德aestheticism唯美主义

David Herbert Lawrence D.H.劳伦斯

Samuel Beckett

Benjamin Franklin 富兰克林

American founding fathers(建国之父)

Jonathan Edwards 爱德华兹

a theologianheritage

Waldo Ralph Emerson 爱默生Henry David Thoreau 梭罗Transcendentalists(超验主义)

Nathaniel Hawthorne 霍桑

Emily Dickinson 狄金森

Henry James 亨利•詹姆斯

Theodore Dreiser 德莱塞American Naturalist(自然主义)

Ezra Pound(庞德),Robert Frost 弗罗斯特

realistic depictions oflife

Wallace Stevens斯蒂文斯 emphasis on Imagination

Ernest Hemingway 海明威

later known as “the ”.Fitzgerald 菲茨杰拉德

Edward Albee 阿尔比

荒诞派

篇2:英语文学特殊

一、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49年7月2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标明了方向,即文艺以工农兵为服务对象,文艺为政治服务并从属于政治,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为“普及第一”,以工农兵生活和工农兵形象为文艺表现的主要内容,以“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为文艺批评的标准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当代文学的完全政治化的特征,文学成为了政治的宣传手段,成为了一种宣传一种政治上所需要的意识形态的途径,文学完全为政治服务。

并且因为政治上要求作家的创作内容和创作方法,要求作家要描写典型人物、英雄任务,并且是工农兵形象,要求写重大的题材和主题等等,使得中国当代文学总体风格上和艺术特色显得单一,这点在文革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尤为凸显。

政治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指挥棒,当毛泽东提出文学要为工农兵服务时,大家纷纷写伟大的无产阶级英雄;当毛主席提出“双百方针”时,大家才稍稍放开手脚,但仍受限制即仍批判带有小资情调的文学作品;到了文革时期,则是最为夸张和最政治化的时期,作家甚至不敢写作,写也是严格按照党的方针来写,照着那个模子来写。

二、商品经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消费性和通俗性

这个特性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1世纪的中国当代文学,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市场经济的时代孕育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的特性,就是消费性和通俗性。具体表现就是更加的强调读者的地位甚至有了迎合读者的倾向,作家考量的更多的是我的书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赚钱?所以有了许多迎合大众的作品,就像现在的文学市场,小说越来越多,小说家也越来越多,但是诗人却很少听说,原因就是因为大众比较喜欢小说,爱看故事。所以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也造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通俗性和消费性。

三、受外界影响较大的开放性和并包性

篇3:浅谈文学形象的特殊形态——意象

文学意象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形象。它指的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那些蕴含着特殊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艺术形象。一般的意象, 诸如美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俄国作家高尔基的“海燕”等, 虽然也对物象进行具体描绘, 但其所包蕴的丰富内涵却非生活物象所能具有。另外, 有的意象,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诸个意象, 主要靠互相联系构成的意象群体来表达一定的意念, 从而也获得自身的意蕴。特别是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一意象可以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和这一“断肠”的旅途征人或他乡游子相联系, 由于“断肠”这一特定情境的规定, 其他种种景象都被涂抹上了一种苍凉悲戚的色调, 充溢着一股耐人寻味的意蕴。如果没有这一句, 作者所罗列的种种形象性语词就不可能获得这种意蕴, 不可能成为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还有一些意象, 并不在作品中加以直接表现, 主要靠其他形象的烘托陪衬而存在, 成为一种象外之象。例如汉代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主人公罗敷, 从多个侧面加以烘托, 凸显出那个难以言表的美丽的虚象来。

文学意象是作家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的产物。美国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艾略特提出诗人表达思想感情不能像哲学家或技巧不高明的诗人那样直接表达和抒发, 而要找到一种“客观对应物”, 包括物体、情景、事件、掌故等构成的意象体系来表达, 这就是通常说的由意生象。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正体现了这一过程。“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心情不快。“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不愉快的心情找到了“客观对应物”, 夕阳、古原都成为一种意象。当然由意生象并不是惟一的模式。由象生意或意象共生也是常见的。例如杜甫的《春望》, 就是由“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的景象触发了“感时”、“恨别”的情思, 而由这种情思生成了“花溅泪”、“鸟惊心”的意象, 最终出现了诗人“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这一意与象并生的意象。

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 往往被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一再袭用。诗人正是在此基础上, 或袭用旧的意象, 或创造新的意象, 从而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和理想。当然, 旧的意象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变得陈旧, 趋于僵化和丧失生命力, 新的意象也会不断诞生。五四以后的新诗中, 郭沫若的“凤凰涅槃”、闻一多的“死水”、艾青的“旷野”等, 都是具有生命力的新的意象。

篇4:论中外儿童文学的特殊性

关键词:儿童文学 个性 特殊性 表现

中图分类号:I18 文献标识码:A

一 对于儿童文学特殊性的认识

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就是儿童文学的个性,即儿童文学独有的、區别于一般文学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对于儿童文学特殊性的认识,儿童文学理论界历来众说纷纭。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教授认为:“儿童文学的特殊性是由它特定的读者对象决定的。儿童文学特定对象是儿童、少年。儿童和少年正处于人的成长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由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而产生的年龄特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阅读欣赏和理解接受的状况。因此,教育的方向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就构成儿童文学特殊性的两个基本因素。”[1]

儿童文学理论家浦漫汀教授在分析儿童文学特殊性的成因时阐释了与上述观点基本一致的看法。她认为儿童文学特殊性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主要是儿童文学特定读者对象——审美主体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具体情况,即客观上社会教育对孩子们的要求,主观上孩子本身心理年龄特点的要求。客观方面的具体情况在于社会教育对孩子们的要求集中体现在教育的方向性,主观方面的具体情况在于孩子本身的心理年龄特征。也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一定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心理发展上所显示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2]

方卫平教授对于权威性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教育的方向性”不是儿童文学特有的属性,无法构成儿童文学特殊性的一个“基本因素”。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学说,儿童特点是儿童有别于成人审美性的主体结构,所以,儿童特点才是儿童文学区别于成人文学特殊性的一个“基本因素”。“因此,儿童文学只有适应儿童主体结构,才能成为儿童的审美对象,获得独立的存在价值。”儿童文学应该是能够为儿童接受和欣赏的儿童化文学,那么适应儿童主体结构的同化机能是儿童文学的第一个特点。又据皮亚杰的认识建构学说,儿童在接触、了解、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其主体结构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着把原有结构整合到新结构中的不断建构。为此,他认为“儿童文学要成为儿童的审美对象,就还应该考虑到不同建构的儿童主体结构的发展水平,因为儿童文学的接受对象是一个包括了从学龄前儿童到学龄中期儿童的复杂集合群。这样,儿童文学就必然在各个方面呈现着阶段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就是儿童文学特殊性的第二个方面。”[3]

笔者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只强调一方的因素,从而否定另一方的因素,都是有失偏颇的。儿童文学的服务群体、接收对象是儿童,自然不可不强调教育性,但同时还要关注儿童特点,这一点是有别于成人文学的关键。

二 儿童文学特殊性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1 主题思想明确,勿用讳言

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之一是注重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为此,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明确而富有意义的。

茅盾认为儿童文学应有特殊的“教训意味”:“儿童文学不但要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满足儿童好奇、好活动的心情,还要启发儿童的想象力、思考力,并且应当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4]作品的“教训意味”集中反映在儿童文学明确而富有意义的主题思想的揭示上。

儿童是想象力极强的人群,耽于幻想,沉迷梦境是许多儿童的共性。幻想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创造性想象,幻想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才能,异想天开有时是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发源地。然而,生活中不切实际的幻想非但无益,反倒使幻想者深受其害,为其所误。例如:安徒生童话《恋人》中的“球儿小姐”便是一个耽于幻想而终身为幻想所误的“受害者”。她思嫁燕子,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白日梦,毫无现实基础,甚为荒唐。《恋人》的价值不仅在于“择偶”,它还有“教训意味”,只不过这其中所谓“教训”的作用是一种特殊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再如,严文井的《小溪流的歌》,借小溪流永无止息,永远向前的形象,赞颂了奋勇前进的时代精神和少年儿童崭新的思想风貌。

2 人物性格鲜明

儿童文学作品中“人物”鲜明而突出的性格使小读者感到亲切、真实并且喜欢。如安徒生在《野天鹅》中描写艾丽莎为了挽救被魔法控制的哥哥们,忍受身体上、心灵上的巨大痛苦,甚至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终于在临上绞架前完成了最后一件用荨麻织成的衣裳,不仅解救了哥哥们,也使自己摆脱了死神的束缚,走向了幸福。从这我们看到一个具有勇气和毅力的童话艺术形象。安徒生在《坚定的锡兵》里塑造了一位拥有“坚定”性格特征的锡兵形象;在《豌豆上的公主》中刻画了公主的极端娇贵习气;在《海的女儿》中表现了小人鱼为了爱而勇于献身的美好心灵与高贵精神;还有不卑不亢的“丑小鸭”、美丽善良的“姆指姑娘”、乐于助人的“玫瑰花精”以及愚蠢、蛮憨、虚伪的穿着无形“新装”的“皇帝”等形象,一个个以其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给小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影响。

3 描写富有趣味

儿童文学一般比较讲究趣味性,因为这样对注意力容易转移的儿童具有吸引力。儿童接受文学同对待游戏,本是奔着有趣而来的。所以,情节描写、细节描写都要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之一。

幼儿文学是最讲究儿童情趣的。如儿歌中的“颠倒歌”,用违反生活自然常规的内容和形式,造成荒唐可笑的效果,产生盎然的情趣。由于作品中事物、生活、自然现象的倒置是有意而为,是基于儿童具有一定认识的前提,所以,不仅不会产生误导的弊端,反而能够让儿童在兴高采烈的反复吟唱中受到启发,获得知识,开启智慧,扩大眼界,如张继楼的《错了歌》就是这种特殊品种的儿歌的难得的佳作:“刚刚六点过/太阳就落坡/鸭子逃上树/猫儿进了窝/蝙蝠天上飞/正把蜜蜂捉/狗儿不怕热/舌头嘴边拖/飞来萤火虫/把我手烫破/蚊子嗡嗡叫/直往灯上落/月圆星星多/怎能不唱歌/请你想一想/唱错没唱错。”

柯岩的儿童诗的一个显著美学品格就是生动的儿童情趣。如《小兵的故事》、《帽子下的秘密》等,其生动幽默不仅给孩子们带来欢乐,连成人读之也忍俊不禁。举凡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都有明确的读者意识,凡是读者意识强烈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一般都富含趣味性。

4 结构层次清晰、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故事情节紧凑完整,引人入胜,结构层次清晰是儿童文学作品结构艺术的显著特征。有人说,结构既是文学的一门“编织艺术”,也是一门“建筑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结构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独特地位。

格林童话《魔鬼的三根金发》按照特定的时空序列,“编织”“建造”了结构层次清晰、情节紧凑完整、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童话艺术精品。这篇童话用“三段式”的传统结构模式安排情节。故事的开端交代少年的出身、命运的安排、国王的加害以及得到磨坊主的收养。主体部分套着两个层次的“小三段式”:第一层先写少年娶公主,再写少年解难题,最后写少年取金发的情景;第二层具体安排娶公主经历的送信、换信、成婚三个情节;解答难题有三个;取金发得了三根。后一层套在前一层之中,后者是前者的下位层,但前者相对于全篇的大三段式,又属于下位层面了。大三段式的第三个阶段,即故事的结局,水到渠成地写出少年终于摆脱了贫困和低贱,拥有了公主的爱情、一国之君的地位以及用之不尽的财富。

传统的童话结构方式是“单线结构”,如《魔鬼的三根金发》是以少年向魔鬼索取金发前后的时间线索来结构全篇。然而,随着童话艺术的发展,当代外国童话出现了“双线结构”的结构形态,“双线结构”就是让现实和幻想这两条线同时在作品中生存,真幻交替,互为映衬,从而结构成一个亦真亦幻、虚虚实实的童话艺术世界。这种结构形态的作品如美国作家乔治·塞尔登的《蟋蟀奇遇记》、E·B·怀特的《夏洛的网》、瑞典作家阿·林格伦的《小飞人三部曲》和英国作家米尔恩的《小熊温尼·普》等都很典型。

5 文学语言简洁生动

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在儿童文学语言上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首先,儿童文学语言顺应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年龄阶段。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这三个阶段,在一定意义上是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对语言的不同要求而划分的。一般来说,幼儿文学语言具有浅显性、音乐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语言不能深奥,要少用抽象的词汇和复杂的长句;语言要富有韵律和节奏感;语言要尽可能作形象化的处理,使得人物和事物的属性都能具体、直接、鲜明地表现出来;语言的趣味性是引起幼儿注意、引发幼儿兴趣的关键因素。童年文学语言要求生动、富于趣味性。少年文学语言则比较丰富多彩,富有幽默感。

其次,儿童文学语言要在主动适应小读者理解水平的基础上,为了不断提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有适当的超前意识。

例如,刘饶民的《春雨》:“滴答,滴答/下小雨啦/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这首儿童是用拟人的手法把春雨滋润的种子和麦苗一个个都形象化,让小读者觉得他们和自己一样,是盼望快快长大的孩子,非常亲切,富含童趣。用摹声和反复的修辞手段,加上运用押韵的技巧,使得作品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小孩子诵读时就会入情入景,犹如歌唱。全诗用词浅显简洁,明白晓畅,准确生动,讓儿童受到感染,受到启发,从小小的心灵深处渐渐萌生成长的欲望。这样优美的儿童文学作品必能给儿童以滋养,让儿童在快乐中欢度童年的时光。

写给少年读者的儿童小说,语言在形象生动、准确简明之外,就有了一定的深度。例如,沈石溪的《象冢》中描写象的葬礼的一段文字,形象生动,气势宏大,场面壮观,十分感人,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可谓声情并茂。在文学语言运用上颇多值得称道。分别用“垂”、“低”、“耷拉”来形容象的鼻子、脑袋、耳朵,很准确,也很到位。写象群随着号令一齐把鼻子高高地擎起,形象逼真,使人如见其形;作者形容震耳欲聋的吼声时,连用四个比喻、两组排偶、一个拟人兼夸张的修辞格,修辞格的综合使用,把如闻其声的象吼写得很有立体感。这样的文字只适合少年或成人阅读,如果拿给低年级小学生或学龄前儿童阅读,其中的“煞有介事”、“绕冢三匝”、“默默致哀”、“高擎”等这些书面色彩很浓的属于文言词汇范畴的词语,就会成为他们面前翻不过的高山。而对于少年读者则可以让他们逐渐地接受一些初步“成人化”的文本,为将来大量阅读成人作品作些铺垫和训练。

6 艺术手法多姿多彩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富有探索精神和“前卫”意识的一些儿童小说作家腻歪了习用的一些套路,他们从中国古代“志怪”“神魔”小说中汲取营养,把外国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技巧拿来,让“魔幻手法”与“儿童小说”结缘,随之生产出如《鱼幻》(班马)之类充满魔幻气息的作品。

童话的幻想本是一种反映生活的手段和方式,它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造成童话幻想的哲理化、抒情化效果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实写”、“象征”和“神化”。所谓“实写”,就是把幻想和现实重合,使幻想与现实浑然一体,是幻想,也是生活,不分彼此,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和童话节》。所谓“象征”,就是把幻想和现实熔铸成一个象征实体,让一个象征性的形象体系去完成童话的整体寓意和抒情。如《雪孩子》(嵇鸿)中的“雪孩子”就是一个充盈着人生意蕴的象征性的描写。所谓“神化”,就是使得童话中的人物与事物获得一种神奇的、超人的力量,其中却灌注着新时代的思想汁液。如《填海的女儿》(杨书案)中关于炎族东征、精卫填海等等描写都加以神化了。儿童文学的艺术手法犹如夏夜晴空璀璨的星星,多得数不胜数,更何况正有许许多多颗耀眼的新星升起。

参考文献:

[1] 蒋风:《世界儿童文学事典》,希望出版社,1992年版。

[2] 浦漫汀:《浦漫汀儿童文学评论集》,海燕出版社,1996年版。

[3] 方卫平:《儿童文学的当代思考》,明天出版社,1995年版。

[4] 茅盾:《茅盾与儿童文学》,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

篇5:英语特殊词汇讲解

stop doing/to do

stop to do 停止,中断做某事后去做另一件事。

stop doing 停止做某事。

They stop to smoke a cigarette. 他们停下来,抽了根烟。

I must stop smoking.我必须戒烟了。

forget doing/to do

forget to do 忘记要去做某事。 (未做)

forget doing 忘记做过某事。 (已做)

The light in the office is stil on. He forgot to turn it off.

办公室的灯还在亮着,它忘记关了。(没有做关灯的动作)

He forgot turning the light off.

他忘记他已经关了灯了。 ( 已做过关灯的动作)

Don“t forget to come tomorrow.

别忘了明天来。 (to come动作未做)

remember doing/to do

remember to do 记得去做某事 (未做)

remember doing 记得做过某事 (已做)

Remember to go to the post office after school.

记着放学后去趟邮局。

Don”t you remember seeing the man before?

你不记得以前见过那个人吗?

regret doing/to do

regret to do 对要做的事遗憾。 (未做)

regret doing 对做过的事遗憾、后悔。 (已做)

I regret to have to do this, but I have no choice.

我很遗憾必须这样去做,我实在没有办法。

I don“t regret telling her what I thought.

我不为告诉她我的想法而后悔。

cease doing/to do

cease to do 长时间,甚至永远停做某事。

cease doing 短时停止做某事,以后还会接着做。

That department has ceased to exist forever.

那个部门已不复存在。

The girls ceased chatting for a moment when their teacher passed by.

姑娘们在老师走过时,停了会聊天。

try doing/to do

try to do 努力,企图做某事。

try doing 试验,试着做某事。

You must try to be more careful.

你可要多加小心。

I tried gardening but didn”t succeed.

我试着种果木花卉,但未成功。

go on doing/to do

go on to do 做了一件事后,接着做另一件事。

go on doing 继续做原来做的事。

After he had finished his maths,he went on to do his physics.

做完数学后,他接着去做物理。

Go on doing the other exercise after you have finished this one.

作完这个练习后,接着做其他的练习

be afraid doing/to do

be afraid to do 不敢,胆怯去做某事,是主观上的原因不去做,意为“怕”;

be afraid of doing 担心出现doing的状况、结果。 doing 是客观上造成的,意为“生怕,恐怕”。

She was afraid to step further in grass because she was afraid of being bitten by a snake.

她生怕被蛇咬着,而不敢在草丛中再走一步。

She was afraid to wake her husband.

她不敢去叫醒她丈夫。

She was afraid of waking her husband.

她生怕吵醒她丈夫。

be interested doing/to do

interested to do 对做某事感兴趣,想了解某事。

interested in doing 对某种想法感兴趣,doing 通常为想法。

I shall be interested to know what happens.

我很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想了解)

I“m interested in working in Switzerland. Do you have any idea about that?

我对在瑞士工作感兴趣。你想过这事吗? (一种想法)

mean to doing/to do

mean to do 打算、想

mean doing 意味着

I mean to go, but my father would not allow me to.

我想去,但是我父亲不肯让我去。

To raise wage means increasing purchasing power.

赠加工资意味着增加购买力。

begin(start) doing/to do

begin / start to do sth

begin / start doing sth.

1) 谈及一项长期活动或开始一种习惯时,使用doing.

How old were you when you first started playing the piano?

你几岁时开始弹钢琴?

2) begin, start用进行时时,后面动词用不定式to do

I was beginning to get angry。

我开始生起气来。

3) 在attempt, intend, begin, start 后接know, understand, realize这类动词时,常用不定式to do。

I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truth。

我开始明白真相。

4) 物作主语时

It began to melt

英语分类词汇

教育类的单词:

instruction, education 教育

culture 文化

primary education 初等教育

secondary education 中等教育

higher education 高等教育

the three r”s 读、写、算

school year 学年

term, trimester 学季

semester 学期

school day 教学日

school holidays 假期

curriculum 课程

subject 学科

discipline 纪律

timetable 课程表

class, lesson 课

homework 家庭作业

exercise 练习

dictation 听写

spelling mistake 拼写错误

(short) course 短训班

seminar 研讨班

playtime, break 课间,休息

to play truant, to play hooky 逃学,旷课

course (of study) 学业

student body 学生(总称)

classmate, schoolmate 同学

pupil 小学生

student 大学生

schoolboy 男生

schoolgirl 女生

auditor 旁听生

swot, grind 用功的学生

old boy 老生

grant, scholarship, fellowship 奖学金

holder of a grant, scholar, fellow 奖学金获得者

school uniform 校服

teaching staff 教育工作者(总称)

teachers 教师(总称)

primary school teacher 小学老师

teacher lecturer 大学老师

professor 教授

schooling 教授,授课

assistant 助教

headmaster 校长 (女性为:headmistress)

deputy headmaster, deputy head 副校长

rector 校长

dean 教务长

laboratory assistant, lab assistant 实验员

beadle, porter 门房,学校工友

games master, gym teacher, gym instructor 体育教师

private tutor 私人教师,家庭教师

pedagogue 文学教师(蔑称)

of school age 教龄

beginning of term 开学

matriculation 注册

to enroll, to enroll 予以注册

to take lessons (学生)上课

to teach (老师)上课

to study 学习

to learn by heart 记住,掌握

to revise, to go over 复习

test 考试

to test 考试

to take an examination, to sit an examination, to do an examination 参加考试

convocation notice 考试通知

examiner 考试者

board of examiners 考试团

examination oral, written examination 口试,笔试

question 问题

question paper 试卷

crib 夹带 (美作:trot)

to pass an examination (或exam), 通过考试

pass, passing grade 升级

prizegiving 分配奖品

to fall an examination 未通过考试

failure 未考好

to repeat a year 留级

degree 学位

graduate 毕业生

to graduate 毕业

project, thesis 毕业论文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中学毕业证书 (美作:highschool diploma)

holder of th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中学毕业生 (美作:holder of a high school diploma)

doctorate 博士学位

doctor 博士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答辩考试

博物馆的种类:

history museum (历史博物馆)

military museum(军事博物馆),

art museum(艺术博物馆)

, science museum(科技博物馆),

natural museum(自然博物馆)

, public museum(公立博物馆)

, private museum(私人博物馆),

specialized museum(专业博物馆)

中国节日的英文表达法,

如spring festival (春节),

lantern festival (元宵节),

dragon-boat festival(端午节),

mid-autumn festival (中秋节)

电影的种类及书籍类的词汇

action film (动作片)

篇6:特殊的英语动词短语

在英语中,有动词和小品词(up, down, in, out, on, off, over, away)构成的动词短语很多,有时很难猜出它们的意义,笔者收集了一些常见的动词短语,通过分析小品词的意义,对这一类的短语进行分类,找出它们的规律,以便更好地掌握它们,注意这些短语意义很接近,这要结合例句和上下文掌握它们的用法。

1.up

1)向上(toward or into a higher position)

lift up 举起,climb up 爬上,come up 上升,get up 起来,stand up 站起来,pick up 捡起,draw up 升起,grow up 长大,hand up 托起,put up 举起,send up 使上升,rise up 升起,look up 抬头看,zip up 拉上,hold up 举起,pile up 堆起,dig up 挖出,take up 拿起,build up 树立,set up 建立,搭起。

2)完成,结束(expressing completeness and finality)

finish up完成, drink up喝干, eat up吃光, burn up烧光, wash up洗净, use up用光, fill up装满, pay up付清, settle up解决, lick up舔尽, sum up总结, open up透露, end up结束, let up中止,减少, draw up停止, close up关闭, swallow up吞没, beat up痛打, cover up掩盖, break up结束,分解。wind up结束。

3)离开,消灭(expressing separation and destroy)

break up拆开, cut up切碎, split up分裂, divide up分割, smash up捣毁, blow up炸毁, wither up枯死, tear up撕碎, give up放弃, fold up垮台, dry up枯竭, crack up撞碎, clutter up使散乱, litter up 乱丢垃圾。

4)增加,变强(to a state of greater activity, force, strength, power and degree)

(1)mount up增加, pick up振作加快, pluck up振作, turn up开大,出现, shake up震惊, steam up使发怒, stir up激起搅起, ease up放松, warm up兴奋, speak up大声说, heat up加热, total up总和, tense up紧张, gather up收集, speed up加速, screw up振作, build up增大, show up显现, cheer up振作起来, work up激动,刺激。

(2)用在带“-en”后缀的动词后(used after the verbs with suffix of-en)

brighten up发亮, fatten up发胖, freshen up使新鲜, harden up变硬, sharpen up变快, smarten up变精明, strengthen up加强, sweeten up变甜, tighten up使紧密, toughen up使强大, soften up变软。

5)变好,改善(as to be better and proper)

bring up抚育, check up核对, clear up清理晴天, clean up整理, do up整理, patch up修理, polish up擦亮,改进, light up点亮, tune up调整, tidy up整理, rub up擦亮, train up训练,培养, make up化妆,和解,弥补, buy up囤积, figure up计算, fix up修理整理, take up从事。

6)关住,锁紧,固定住(firmly, tightly and closely)

shut up关闭, lock up锁住, tie up栓住, chain up锁住, nail up钉住, fasten up系住, pin up钉住, bind up装订, bar up关住, block up堵塞, choke up堵塞, save up存起来, store up储藏, stock up储存, cover up掩盖, wrap up包住, lay up储存, hold up延误, keep up坚持。

7)向说话人的方向(to the place where the speaker is)

catch up, come up, drive up, go up, run up, rush up, walk up, swim up, marsh up.2.down

篇7:初中英语单词特殊发音

[作者]  汪国兴

[内容]

笔者分析了历年来许多省、市的中考试题后发现:语音考查的题目大多数是

一些单词的特殊发音。本文是 在对初中义务教材中所有单词的.发音认真研究的

基础上,对教材中具有特殊发音或发音易混淆的单词进行了归 纳小结,以供同

学们复习参考。

1.字母组合oor一般发

附图{图}

附图{图}

附图{图}

附图{图}

附图{图}

附图{图}

附图{图}

附图{图}

附:单词辨音练习下列每组词中划括号部分有一个与其它三个发音不同,请

找出来并将其标号填入括号内 。

( )1.A.fl(oo)r B.d(oo)r

C.p(oo)r D.d(oo)rbell

( )2.A.news B.ways

C.papers D.newspaper

( )3.A.classr(oo)m B.readingr(oo)m

篇8:英语文学特殊

1、英语谚语的特点表现

首先是词汇简洁, 句式规整, 比如说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见, 心不烦。

其次是音韵协调, 朗朗上口, 比如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滴瓶不响, 半瓶叮当。

再次是比喻形象, 含义深远, 比如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

2、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特殊语句言语的误解

英美文学作品中有特殊语句谚语出现的时候, 经常会翻译失误, 比如莎士比亚的剧本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有这样一句谚语“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对于这句话, 梁实秋翻译为:“聪明的父亲才能认识他自己的儿子呢。”朱生豪翻译成:“只有聪明的父亲才会知道他自己的儿子。”《袖珍英语谚语词典》译为:“只有聪明的父亲才认识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贤父知其子或者知子莫如父。”《英语知识》中《关于父亲的名言》把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译为:“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明智的父亲。”等很多版本的翻译, 但却没有一句是完全译出了原著的表达意思。《翻译的技巧》将这句话译成:“任何聪明的父亲都不见得完全知道自己的儿子。”《英文疑难详解》翻译为:“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知道自己的儿子。”《英语惯用法大词典》解译成:“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都了解自己的孩子。”这些都是正确的翻译。

3、正确理解和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中特殊语句谚语

只有深刻理解, 才能正确翻译, 如果不能完全理解原文的表达意思, 就不能正确的翻译出来。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特殊语句的英语谚语与普通的陈述表达语句是完全不同的, 它没有表达强调的意思, 是需要反译的特别语句。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 要在主句中加入表达强调语气的词语, 包括“再”或者“即使是”等。另外将原文的肯定与否定分别反译过来, 比如说It is a dirty (foolish) bird that fouls (soils) its own nest.再脏 (傻) 的鸟也不会将自己的窝弄脏。也就四, 鸟不脏巢, 人不毁家;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这两句谚语的翻译就遵从了上面的方法, 这就是对特殊语句谚语的特殊翻译方式。

4、英美特殊语句谚语的翻译方法

因为谚语是表达自己民族特点的文化的精华浓缩, 即使是一样的谚语, 但是因为不同的民俗文化背景, 在表达的时候也有不同的方式。这样一来, 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谚语翻译中, 要灵活进行, 经过总结, 一般的谚语翻译有几下几种方法, 可以根据其特点灵活应用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

第一, 同义谚语借用。英语谚语和汉语一样存在很多修辞手法, 和对仗排比的运用上都几乎相同, 表达的意思也一致, 这时候就可以采用同一谚语翻译的方法对作品中的谚语进行翻译, 以使其符合原文表达思想, 例如Like begets like可以译成“龙生龙, 凤生凤”。

第二, 直译谚语。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 要保留谚语的原有语言的形式, 词语, 句式, 修辞等方面以及原句内容, 思想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 尽量体现原文的表达内容。例如英语谚语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翻译成“禁果分外甜”。

第三, 意译谚语。对于不能直译的谚语, 其本身几乎不存在比喻修饰, 一般其隐含的意思都不能直接解读出来, 深入剖析, 可以解读出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在这种情况下, 就不必依据原文形式对其翻译了。主要是在翻译谚语的时候重点把握其内容和寓意, 使其表达符合全文的发展。例如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应该译成“两雄相争, 其斗必烈”。

第四, 结合使用。因为英美和中国的文化存在差异, 其语言表达和习惯都有一定差距, 在不能单一的使用一种方法翻译文学作品中的谚语时, 可以使用直译和意译两者结合的方式对其翻译, 直译可以将原文形象生动的意思保留下来, 意译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 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原文。

5、英语谚语翻译时要注意的内容

首先要注意民族特点, 要在翻译的时候保留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 民俗文化, 人们的生活习惯, 不能用自己国家的民族特征对英语谚语进行理解, 所以不能使用中国地名和人名的汉语翻译英文的谚语。

其次要注意口语化, 一般谚语都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在翻译的时候也要特别强调这一点。例如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书面化的翻译是豹改不了斑纹, 是狗改不了吃屎。口语化的翻译就是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再次要强调艺术化, 一方面要简洁用词, 另外一点要对仗工整, 尽可能保证译文能够韵律和谐, 语感押韵, 容易理解。比如Men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译成“山和山无法碰头, 人和人总会相遇。”

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要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不能够完全的死记硬背, 也不能单纯依靠字面意思理解翻译。要全方面的理解原文, 思考作品的文化背景, 社会状况, 人文因素及其任务的语言特点和生活习惯, 在确定合适的翻译方式。争取实现内容表达完整, 充分体现原文思想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9:英语文学特殊

关键词:驿站 城乡文明 消逝 空间

自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就正式步入城市化进程中,到了九十年代更是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文学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它以语言这一社会创造物作为自己的媒介。”[1]在当代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呈现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城乡驿站,它们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运而生,也将因城市化的发展而走向终结,以参与者的姿态见证了城市化的全过程。这些地方逐渐消逝了传统的特点,同时又不完全具备城市的特征。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它们是不可或缺的桥梁和驿站。伴随着现代化的极速进程,这些驿站将用自身的远去来回应时代的步伐。

作为连接城乡的驿站,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亦城亦乡,同时在这个亦城亦乡的空间里,城乡两种文明的冲突在表面上得到了暂时的缓解,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相互的认可理解。

一.货郎担——乡村人的城市梦想

货郎是一个古老的行当,宋代就已盛行,但随着商品交易越来越发达,货郎行业的存在感越来越弱,变得可有可无,甚至逐渐消失。艾伟的《走四方》(《人民文学》2005年第1期)以货郎的目光来看乡村,写乡村这些年的世风日下。过去的乡村虽然贫穷,但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真情存在,然而这些年乡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昔日的那种真情已经荡然无存了。

作品中的“我”看似一个有情有义、诚实守信的商人。“我做生意前,都同他们说清楚,我这些都是假货、劣质品,穿不了多少日子的。可是,这些乡下人很奇怪的,奇怪得可爱,他们就是喜欢我这些伪劣产品。他们平时穿得破破烂烂,过年都喜欢穿得讲究。也就是说,我卖给他们的东西只要对付得了过年就可以啦。每年的大年初一,老乡们就会把自己打扮得光光亮亮,自以为像城里人了。”[2]这一段描写的是乡村人的心理活动,在乡村假冒伪劣品有如此大的市场,看起来似乎来自于乡村人虚荣、虚伪的消费心理。但是谁让这些乡村人有了选择劣质品的机会?是谁带来的城市文明的启蒙?事实上,货郎的货担象征的是乡村人的城市梦想,货郎并没有交代自己的身份,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他了解乡里,也熟悉城市,他走街串巷推销来自城市的物品,向乡村人讲述城里的故事。他就是一个连接城乡的驿站,他的货担里承载了乡村人的城市梦想,乡村人通过他的货担获得与城里人同样光鲜亮丽的新年。

货郎带来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劣质商品,更是城市人平时的生活方式。他对阿红、小吕的大方,难道就仅仅是有情有义的象征么?阿红的倒插门丈夫为什么对货郎与自己妻子的事能不闻不问?显然,丈夫是知情者,并且默认了妻子的这种“挣钱”方式。小吕对货郎的态度更是显而易见,一年未见,第一件事竟是到货郎担里找寻自己喜欢的东西。她把货郎的到来当作了自己的节日,露水情缘中包裹的是赤裸裸的商品关系。货郎让乡村人看到了城市人物质丰富的一面,愈加贪婪和渴求金钱,忽略了长久流传下来的和谐人际关系和孝道。冯开再也不像小时候那般善良可爱,遗弃年长的养母,甚至养母病逝、尸体发臭都是被别人发现的,不顾养母的遗嘱,不愿替养母下葬,一心只想着钱,最后还得由货郎出钱请道士超度。

货郎是城乡世界的连接者,是乡村的启蒙者,但当他把城市的假冒伪劣、虚情假意传递到乡村之后,他自己却开始感叹这世风日下、生意难做。以孝道闻名的冯村,如今却变得杂草丛生、荒凉,人人焦虑,“想钱都想疯了”,孝道的风气荡然无存。货郎以为自己见证了这一切的变化,殊不知他也是这种转变的参与者,或许还责任重大。

二.绿皮车——乡村人的城市轨迹

交通便利也是货郎行当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我们追求的已经不仅仅是交通便利了,更重要的是“快捷”,所以绿皮车所代表的慢节奏生活也即将湮没在历史的长河。《绿皮车》发表在《人民文学》2012年第2期,是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短篇小说的上榜作品。南翔截取独特的空间场所,通篇写了M5511次绿皮慢车的最后一个班次,没有什么矛盾集中的情节,只不过以绿皮车茶炉工这一角色为视角,把镜头一一扫过车厢里的人群:活蹦乱跳的小学生、鱼贩子、能唱歌会杂耍的残疾乞丐、悄悄进入青春期的“大眼镜”和“女生”……笔触缓慢、从容、弥散,在每一张面庞上分辨世俗生活留下的刻痕,如同敬业的厨子给鱼背打着精致的刀花。

在绿皮车这样狭小的空间中,没有了城市乡村之分,他们同属于社会的底层。小说在短短的篇幅之内完成的是这些人物短暂的最后相聚,因为从明日开始,他们即将被整合进更快的速度、更高的秩序、更冷漠的关系中。绿皮车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印记,那种“慢”节奏的生活姿态与扶老携幼、荣辱与共的人性光辉,正是由每个人心中的善衍生出来的普世道德情怀。[3]

绿皮车本来是链接城乡的一个公共空间,这个空间具有城乡的共同特点:它以包容的姿态吸纳了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们,它既不完全是城市的快节奏生活的映射,也不像乡村的一切那般缓慢。绿皮车是乡村通往城市的方式,而这个方式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变化,由最初的步行、马车到现在的绿皮车和即将到来的高速列车。交通方式的变化反映的是乡村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慢节奏的乡土生活并不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飞速发展,就如同这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绿皮车,终将会淡出人们的视野。

三.灵魂客栈——乡村人的城市栖息地

朱山坡的短篇小说《灵魂课》(2012年《收获》第1期)用虚构的方式建构了一个连接城乡的驿站——灵魂客栈。由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拉扯长大的青年阙小安,和堂兄阙小飞从米庄到大城市当建筑工人,阙小飞失足从正在建造的楼层上摔下,血肉横飞地惨死在城市里。消息传回米庄,惊吓过度的母亲以为死的是儿子阙小安,从此精神失常。米庄人相信人有灵魂,相信人死后灵魂应该回到家乡。于是,母亲从几百里之外的米庄赶到城市,希望把儿子(侄儿)寄放在旅馆的骨灰盒和游荡在城市的灵魂带回去,结果遭到健在的儿子的强烈反抗。阙小安渴望留在城市打拼,渴望在城市买车买房,娶城里姑娘,实现扎根城市的梦想,不愿跟母亲回去。但结果却和堂兄一样从建筑的楼层上掉下来摔死。绝望的母亲不计较儿子的忤逆,把儿子的骨灰放到了灵魂客栈。知道儿子宁死也不回农村,为了成全儿子的城市梦,母亲决定在灵魂客栈为自己留下了一块地方。

小说中的灵魂客栈是一个寄放骨灰盒的地方,而在此寄放的灵魂几乎都来自农村。城乡两种文明的冲突在这里得到缓解:他们不是城市人,但有强烈扎根城市的愿望,甚至死后也不愿离开城市。“客栈没有名字,没有工商和税务登记”,它虽处在城市的黄金地段,但不属于城市。它只是一个“让漂泊的灵魂暂且安息、休憩的地方”[4],一个提供给流寓者的驿站。

灵魂客栈寄放的是他乡人的乡愁,也是异乡者的希冀。在这里有两类人,一类是由于种种原因被迫在此,“他们安放在这里,等到过年回家了,等到死者亲人的悲痛减轻了,或等到连低廉的房租都交不起了,才把他们带回乡下去”;一类是心甘情愿流落在此,“他们爱面子,喜欢城市,喜欢繁华和热闹,但年纪轻轻不是累死,就是病死,也有车祸死的,反正都是死于非命,可惜呀,只是他们不像老一辈人,早就没有叶落归根的想法啦”。前者渴望回乡,但因为现实的困难无法回归,后者因为迷失而不舍离开,希望借此永远留在城市。阙小安属于后者。灵魂代表的是叶落归根的乡愁,小安虽是米庄人,但他并不相信灵魂,所以他不顾一切在城市打拼,甚至死后也不愿回去。城乡文明的冲突在阙小安这一类人的眼中已经淡化了,他们渴望金钱,喜欢热闹繁华,爱面子,他们努力想要得到城市的认可,拼尽一切想要在城市买房买车、娶妻生子在这里扎根。

阙小安的母亲其实是没落的乡村精神的代表。她一直希望把儿子带回米庄,远离城市。她鞭打金元宝,其实是对物质、对城市文明的嘲讽,对不断膨胀的人类欲望的痛斥。但即使她打裂了拐杖,“金元宝毫发无损,被痛打过的地方依然闪着耀眼的金光”,拜金主义所代表的城市文明已经得到大多数人认同,阙小安的母亲已经无法挽回儿子,同样也无法干涉这种畸形的城市文明。阙小安的母亲所代表的乡村文明和传统,在她要求留下10号位,死后在城市陪着儿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没落消失了。阙小安母亲一次比一次衰老、狼狈的外表是乡村文明溃败的写照。那只承载着灵魂的白气球最后消失在城市的上空,是母亲、是乡村招魂的失败。

“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寸土必争”是这个城市拥挤不堪的写照,在小说的一开头作者就已经写下了结局。无论如何他们也无法在这个本就拥挤不堪的城市存活下来。其实“我”和阙小安一样,都是漂泊在这个城市的“游兵散勇”。阙小安在城市建造象征着金钱和权势的大楼,梦想着在这个城市生存扎根;“我”所工作的地方是一个连接城乡的驿站,是城市的边缘人,阙小安生命的终结让“我”看到自己的命运。要么逃回家乡,要么用跟阙小安一样的方式留在城市。

四.消逝的乡土

在西方,早期的城市一般是宗教中心,而中国早期的城市是作为世俗的政治权力中心出现的。中国是通过农耕文明繁衍生息的,中国的城市文明也是从乡土中生长起来的。随着农耕文明的日渐衰微和城市容积的不断扩张,城乡间的矛盾冲突愈发严重,城市对乡村人既包容又排斥的心态,乡村人既厌恶城市又不得不为生活奔波的命运,使得诸多的城乡驿站应运而生,并暂时地缓解了城乡文明的冲突。

但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消逝的货郎行当,远去的绿皮车,老母亲在灵魂客栈的寄居……都在无言地宣告乡村的衰败,乡土的逝去。在城乡文明两种冲突中,城市文明以其绝对的诱惑力和优势地位使得无数乡村青年背弃家乡,他们梦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城市的认同,变成城市人。在繁华热闹的城市中,他们是孤独的异乡者,拼命追求“金元宝”,那碎片化的精神家园也随着阙小安母亲的逝世而消失。直到最后乡村人的城市栖息地将在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中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消逝其间。

参考文献

[1]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00

[2]艾伟﹒走四方[J]﹒人民文学2005年第1期:44

[3]陈晓明﹒自如中透出火候的力道[J]﹒博览群书2014年第6期:8

[4]朱山坡﹒灵魂课[J]﹒收获2012年第1期:52

上一篇:北师大版九上数学教案下一篇:“艰苦奋斗”是前进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