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英语文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任何文学作品的鉴赏都需要联系到时代背景,在西方文化鉴赏过程中,文学作品的书名也有很大的学问。文章从英语文学作品的发展历程出发,在结合作品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学作品书名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力求能带读者领略西方文化韵味,达到品味西方文化的最终目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西方英语文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方英语文学论文 篇1:

英语文学作品中西方典故文学的探究

摘 要:西方典故是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西方典故文学的理解更是重中之重,这有助于我们对于西方文学作品能有更好的理解。因此,本文以“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西方典故文学的研究”为题,从典故是什么、西方典故的来源、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时应该考虑的因素、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方法四个方面出发进行研究,以便对于英语文学作品的精髓能有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西方典故文学;典故来源;典故翻译

在许多英语文学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的西方典故。无论是基于能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学作品,还是想要了解西方典故独有的文化特征及魅力,对于英语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典故都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有利于扫除我们在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时的障碍,也有利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文学作品的精髓所在,进而更好地体会英语文学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情感及含义。否则,如果对于西方典故不熟悉,就很容易使我们闹笑话。

一、 典故是什么

典故是指旧例,是关于历史人物、故事情节、典章制度等故事或传说的再次利用,与其他文学语言相比较,典故具有特定的、鲜明的、独有的意义。而西方典故主要是指人们在口语或者英语文学作品引用的一些寓言或者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以此来增加英语文学作品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而典故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使作品的表达更加生动活泼、易于理解,还能形成虽然语言精炼简洁,但是内容却丰富多彩的现象。

二、 典故的来源

英语的发展过程是非常久远的,因此,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西方典故来源也是非常广泛的。

(一) 《圣经》

在西方国家,宗教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们信仰的寄托。早期的基督教文学更是西方古代文学的来源之一,代表早期基督教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新约全书》(简称《新约》),它是基督教的正典,基督教将希伯来犹太教的经典《旧约全书》(简称《旧约》)全部继承下来,并把《新约》《旧约》合称为《圣经》(又称《新旧约全书》)。而《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教义,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数不尽的故事和经典。英语文学作品中许多都与《圣经》有关,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伊甸园”“禁果”“诺亚方舟”等。

在圣经当中,亚当是人类的始祖,而苹果的历史却比人类的历史还要悠久。在各国的神话传说或者民间故事中,苹果都是非常受人喜爱的一种水果。但是,根据圣经上的故事记载,苹果也是给人类带来麻烦的一种水果,男人的喉结就是因为吃苹果而引起的。Adams Apple(喉结),这个故事就出自《旧约》,《旧约·创世纪》中讲到了人类的起源,传说上帝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又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让他们结为夫妻,并在东方的伊甸建立了一个园子给他们居住。伊甸园里繁花似锦、树木茂盛、果实丰盛,伊甸园简直就是一个世间乐园。上帝告诉亚当:你可以随意吃园子中的各种果子,但是不能吃那棵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实,吃了一定会死。这种“禁果”就是apple。但是后来,夏娃受到了蛇的诱惑,吃了善恶树上的禁果,还把这种果子给它丈夫亚当吃。亚当因心怀恐惧,吃时仓促,有一片果肉哽在喉中,不上不下,因此留下了一个结块,这就是“亚当的苹果”。两人吃了这果子之后心明眼亮,能知善恶美丑。但是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告诫因而被逐出了伊甸园。从此,亚当就永远在脖子前端留下了“喉结”,作为偷吃禁果的“罪证”。

(二) 古希腊神话故事

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最早的文学样式,是希腊艺术的前提,不懂得希腊神话,就无法理解希臘文学,也就无法理解西方文学。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遗产。同其他民族的神话故事一样,都是在人民与自然的斗争之中,凭借想象征服自然并把自然想象化。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热爱现实生活、积极追求自然美和人性美以及不断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源头。现在,希腊神话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和故事传说都已经成为典故,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在现在的英语文学作品中我们常见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这样的表述,如果不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典故,根本就无法很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而这则典故就出自希腊神话:阿喀琉斯是凡人珀琉斯和仙女忒提斯的儿子。忒提斯为了能让儿子拥有长生不老之躯,在阿喀琉斯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进冥河接受洗礼,可遗憾的是,阿喀琉斯被母亲捏住的脚后跟却不慎露在水外,因此全身留下了唯一一处“死穴”。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被一箭射中了脚后跟而死去。因此Achilles Heel一般是指致命的弱点或要害。后人也常以“阿喀琉斯之踵”譬喻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再强大的英雄,也有致命的死穴。

(三) 寓言

寓言是指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借此给人以启示的一种文学体裁,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或者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的事物,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是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有广泛的运用。

著名的《伊索寓言》可谓是家喻户晓了,被翻译成多个版本流行于世界。它文字凝练,想象丰富,故事生动,饱含哲理,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人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是披着羊皮的狼的意思,但是如果你知道《伊索寓言》的话,就能明白这句话可以引申为伪装善良的人。同理,sour grapes也不仅仅是酸葡萄的意思了,它可以表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这正是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的一种自我心理安慰。

The Farmer and His Sons一般我们会认为是农夫和他的儿子们,但是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却有勤奋是宝的意思。这个典故也出自《伊索寓言》:“有个农夫感觉自己就要不久于人世了,于是他把儿子们叫到床边,想要把自己的耕作经验传给儿子们,他说:‘孩子们,我将要不久于人世了,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卖掉我们祖辈传下来的房产,因为在这下面埋藏着宝藏。虽然我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但是我肯定它就在这下面,你们一定会找到它的。为了找到宝藏,你们要仔细搜索,不要放过任何一寸土地。’儿子们以为那里埋藏的是金银财宝。在父亲去世之后,他们把那葡萄园的地全都翻了一遍,什么宝物都没找到,但是秋收过后,他们发现当年他们赚得比任何一个邻居都要多。现在他们终于明白,父亲口中所说的宝藏是什么了,而这个宝藏也早已被他们找到了,那就是勤劳是宝啊!

(四) 童话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植物等物体以人的感情。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可以使童话形象生动活泼、故事情节离奇美妙,借此来帮人们理解人生、认识社会,并且引导人们明辨是非、通达事理。因此,童话故事也是许多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重要来源之一。例如我们最常见的uglyduckling(丑小鸭)的故事,这则故事就出自《安徒生童话》:“一只天鹅因为长相与其他鸭子不同而被其他鸭子当成丑小鸭。因此,它经常挨打,被排挤、讥笑,连在鸡群中也是这样。于是他只好连夜飞过篱笆逃走了。当他看到美丽的天鹅展翅飞向湖面时,丑小鸭不禁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于是他来到天鹅群,被大家看出是一只最美丽的天鹅而不再是一只丑小鸭,他感到幸福极了。”因此,在文学作品中,uglyduckling(丑小鸭)变成了小时候不漂亮、遭受侮辱,但长大后美丽动人、受人尊敬的人物代表,俨然已经变成一个激励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

三、 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它的《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信”指意義不与原文相悖,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原文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要通顺明白;“雅”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因此,我们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时,也要遵循这三个原则。那我们就不得不考虑一些因素的影响了。

(一) 文化差异

任何一个国家,由于其历史发展的不同和身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就会使其宗教信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产生不同,也就是民族文化存在着差异。因此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文化的差异,我们不能从中国人的习惯出发想当然的理解英语文学作品,而应该了解作品来源国的文化,从作品来源国的历史渊源、人文情怀出发,结合汉语习惯有根据地进行翻译。

(二) 英文典故与中文典故的对应情况

作者有国界,而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一些英文中的典故往往能在我国的文化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内容,例如:helen of troy(特洛伊的海伦),这个典故出自荷马史诗中的希腊神话故事:“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使希腊,在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那里做客,他在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趁着墨涅拉俄斯外出之际,诱走其妻海伦。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发兵攻打特洛伊。双方大战10年,众神各助一方,胜负一直未决,最后奥德修斯巧设木马,一举攻陷特洛伊城。而海伦也成为战争的导火索,给特洛伊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而在中国历史上,“红颜祸水”的事情也不在少数,“妲己亡商”“褒姒亡周”以及唐明皇因宠爱杨贵妃而招致“安史之乱”,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等故事中都把责任归咎于“红颜”身上,因而“倾国倾城”“红颜祸水”等成语与Helen of troy十分近似。因此在翻译英文作品时,考虑对应典故,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

(三) 作品的整体性

典故是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典故的运用可以增强作品的情感和表达。但是,典故毕竟是存在于作品整体之中,因此,在翻译时还必须要考虑作品的整体性。从作品的整体内容出发,灵活地翻译典故,使其翻译后能有助于作品情感的表达,而不应该为了翻译而翻译,这样就会造成作品情感和表达的断裂,破坏其整体性,实在不可取。

四、 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方法

(一) 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不需要变通,即按照原文的意思翻译即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直译法并不是生搬硬套的逐个翻译单词,而是在尊重作品原创性的基础上,翻译典故的直接意思,这样不仅能使读者方便理解作品,还能保留作品的原创特色。例如《圣经》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我们就可以运用直译法将其翻译为“爱邻如爱己”;另外在《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句话:“One swallow doesnt make a summer”我们也可以运用直译法将其翻译为“一燕不成夏”。

(二)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翻译时不受原文词语表面语义的限制,不拘泥于原文句子的结构,用区别于原文的表达方法,把原文的意思翻译出来。这是因为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不可能与我国的典故能够一一对应,因此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而采用的一种翻译方法。这样,既保留了原典故的含义,又能翻译成我们熟悉的表达方式,更方便读者的理解。

(三) 套译法

套译法,是指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典故,和我们中文的典故意思相近,但是又不能一一对应,如果使用直译法就会显得语言表达太过苍白,采用意译法也会使典故失去原有的意思,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套译法,把它翻译成与我国典故相近的意思。例如:birds of a feature flocks together,这句话如果直译成“有特征的鸟成群在一起”的话,就会失去作品的文学色彩,所以我们采用套译法,将其翻译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既表达了作品的原来意思,又不失其文学色彩,一举两得。

(四) 直译加注释法

直译加注释法就是直译法加注释的意思,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有一些句子用直译法翻译之后,还是不能使人明白其意思,这个时候,就需要在直译后面加一个注释,这样就能使人瞬间明白了,例如:“See Naples and die”,我们将其直译为“看了那不勒斯,就可以死了”,但是如果只是采用直译法将其如此翻译出来,还是使人觉得云里雾里,不能理解其意思。但是如果在直译后加一个注释:“那不勒斯为意大利南部港市,因为风景奇美而闻名于世”,这样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读者就会一目了然了。

五、 结语

典故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文化,很好地运用典故,不仅能显示作者渊博的知识储备,更能使作品表达深刻到位,对于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西方典故,这就需要人们能了解其典故来源,掌握其翻译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张慧艳.浅谈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2):91-92.

[2]刘颖.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研究[J].中国培训,2016(7下):275.

[3]杨艺欣.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西方典故文学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7):32-33.

[4]张洁茹.西方文学典故浅谈[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2-23.

作者简介:

陈莹,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作者:陈莹

西方英语文学论文 篇2:

浅谈如何从英语文学作品的书名来品位西方文化

【摘要】任何文学作品的鉴赏都需要联系到时代背景,在西方文化鉴赏过程中,文学作品的书名也有很大的学问。文章从英语文学作品的发展历程出发,在结合作品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学作品书名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力求能带读者领略西方文化韵味,达到品味西方文化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 西方文化 书名

英语文学通俗来说即英文写成的文学作品,但作者并不一定是英格兰人,像康拉德、爱伦坡等人都是英语文学的代表人物。所以,英语文学并不等同于英国文学,它的不同之处就在英语文学的涵盖范围更为广泛。鉴于对英语文学作品书名的简略了解,在查阅文献后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英语文学作品的发展

1.古代文学。古罗马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遭到彻底摧毁,所以第一批被认可的英语文学直到中世纪早期才被认可。人们普遍接受的是牧羊人卡德蒙的赞美诗,这首诗用于赞美上帝。该诗因被翻译为拉丁文而得以流传,最初英语文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大众娱乐,以口头传唱的形式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2.中世纪文学。随着威廉一世征服英格兰,诺曼人成了大众文化的主体,古英语的语法与词汇使用发生了一定改变,法语也开始渗入。中世纪末期,骑士般的浪漫爱情成为西方英语文学的主题,其形式主要以散文为主,以抒情贯穿始终。以《亚瑟王的故事》与《高文与绿骑士》最为流行,从内容上来看,作品都涉及到了亚瑟王时期的背景以及当时的宗教信仰与骑士正义等。在形形色色的时代发展下,文艺复兴潮流开始涌入不列颠。

3.复兴文学。可以说,白话文推动了英语文学的发展,成为西方英语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英语文学借助印刷机的力量在文艺复兴时期,呈现出别有一番的画面,在戏剧、诗歌等方面造就了莎士比亚、马洛等人。

4.新古典主义文学。西方英语文学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从查理二世复辟开始到浪漫主义宣言出现结束。从诗歌到小说,英语文学所表现的是古典与现实。就当时来说,小说内容主要反映时代的黑暗、争睹的腐败,从源头上揭露社会的丑陋。发展过程中又延伸出享乐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是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不管是什么类别的文学作品,它的出现与发展都与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环境是深入英语文学研究的重要线索,只有从作品书名入手,才能在第一时间准确掌握作品基调,真正体会西方文学的深厚感染力。

二、当代英语文学作品表现的特点

1.意象性。当代文学作品普遍表现出意向性的基本特性。英语文学的意象派作者通常习惯借助事物传达一种美感,英国著名诗人雪莱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西风颂》中,借助西风感染唤醒沉睡的大地,表现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2.情感性。情感性是当代英语文学作品“活”起来的血脉。作者将充分的感情投入到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才能突破传统的文学模式,深入人心。安德森的《小镇畸人》就从一个精神病人的角度出发,表现小镇的无助,传达作者无处宣泄的情感。

3.生动性。简单的说,生动性即带动读者进入到作者撰写的环境氛围中,让读者充分感受文学的力量。在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就十分生动形象,能潜移默化的在字里行间得以塑造。

三、英语文学作品书名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

关于文学作品的命名不乏存在重名的现象,就萨克雷的小说《Vanity Fair》(名利场)与17世纪约翰·班扬《The Pilgrim`s Progress》一书中有一个章节,也命名叫《Vanity Fair》。这么说来,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联系呢?又或者,是否存在copy现象,这一切还得追溯到希伯来文化与罗马文化。

17世纪约翰·班扬的作品《Vanity Fair》是一部寓言式文学作品,其中所传达的还要从《圣经》说起,在旧约中有一卷谈到万物皆虚幻,这与《圣经》所传达的整体观念有些许差异。流露出人生而悲,并希望人们及时享乐,然而又不能把享乐当作人生的最终目的。可以说,以《圣经》为导的希伯来文化对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不仅仅是萨克雷与约翰·班扬的这两本书。

在西方英语作品的发展过程中,以古希腊神话为导的罗马文化也是文学的一大渊源。《ULYSSES》中所录入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深刻影响著西方文化的发展。在当代西方文化延伸的过程中,荷马史诗的地位相对突出。就此来说,第一部史诗命名为《ILIAD》,第二部则命名为《ODYSSEY》。在后期,意识派诗人有拿《ULYSSES》命名的作品出现,但主题与古希腊神话没有较大的联系。

我们除了从两希文化传统来看西方文学,还可以从书名本身所具备的意义出发,分析蕴含的深刻文学意义。

四、结语

西方英语文学作品在不同的阶段展现出不同的文学特点。每一部文学作品在不同社会环境下都有不一样的发展意义与特征,从西方英语文学的四个发展阶段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只有在掌握英语文学自身的语言属性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作品书名,从而达到品读西方文化的目的。然而,本文在对书名与西方文学关系的探究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待于更多文学工作者做出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陆东日.经典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探析[J].芒种,2013,(13).

[2]朱锦锐.透视英语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9).

[3]欧光安.从英语文学作品的书名管窥西方文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9).

作者:林琳

西方英语文学论文 篇3:

“英语写作与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课程的整合式教学

摘    要: “整合式教学法”在“英语写作与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课程中融合了“注入式教学法”“课题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和“专题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大量写作实践为英语专业文学方向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整合式教学法”不仅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掌握理论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学术意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英语写作与西方文学批评方法”    整合式教学    文学理论

一、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将与文学相关的课程列为英语专业必修课程:“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内容可包括:(a)文学导论;(b)英国文学概况;(c)美国文学概况;(d)文学批评。”但在教学实践中,文学批评常常被忽视,造成理论和应用的脱节,导致的结果之一是学生在毕业论书写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论文“缺乏现实指导意义”[1]“选题陈旧、重复,资料运用不当,缺乏逻辑思维”[2]。学生在撰写文学论文时出现“失语症”现象。文学理论作为当代思潮中先锋话语的地位被忽略,如何将英语论文写作和西方文学批评方法有效结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提高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以适应国际社会全球化现实语境的需求成为英语专业教授文学课程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经院式教学方式的弊端

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西方文论课程在专业设置上与中文系目的基本一致,即要“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帮助学生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的研究方法”[3]。但是因为以往对语言教学的强调迫使文论教学被边缘化。授课方法得不到重视,通常,教师通过课堂讲解、板书和多媒体的使用等方式注入式教学,学生参与度低,且文学修养的提高在短期内实用性不明显。另外,因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体悟式思维的影响,学生很难很快接受西方逻辑性、科学性、系统性较强的理论思想。抽象的文论加上语言障碍,造成学生对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师生间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对文论没有深刻理解,较难完成知识建构及有效应用。又因合适的英文教材的缺乏很难让学生对文论有整体感,难以树立正确的文学观,有效地对文学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培养人文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系统、整体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整合式教学法

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任何单一课程或单一教学方法都难以使学生即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往的灌输式教学使师生缺乏交流机会,讨论式教学对本科生而言易偏离方向,工作坊难以适用于刚刚获得些许理论知识、思维结构不甚完整的本科学生。因此,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可以将不同的教学方式融合起来。同时,因西方文论与英美文学、文学入门、论文写作等课程密切相关,教师更要将多学科一并整合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和应用能力。

四、整合式教学法的实践

“英语写作与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课程是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于2017年进行的整合式教学的一个初步实践。该课程在英语学院文学系首先试行,在大三开设两个学期,两学分。采用课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和专题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课程设置的完整性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文学系开设的文学专业课程相对完整,从大一到大三开设有“英美文学”“文学入门”“短篇小说选读”“戏剧选读”“诗歌选读”“电影欣赏”“美学概论”等课程,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交叉学科有些许认识,并初步树立理论意识,为西方文论需要建构多学科背景知识结构提供了必要前提。教师会指定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完成定量的读后感等写作任务。文学理论来源于文学实践,需要学生寻找总结规律,注重理性分析,提高思辨能力。

2.自选课题式教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过程,通常文论课的弊端在于教师上课教学方法单一,师生间缺乏有效互动,且鉴于理论本身思辨性较强,学生难以从理论高度理解作品,邏辑、推理、阐述、论证及论据等方面能力较弱,又有语言障碍,需要教师灵活选取合适的理论和文本。我们选取E. Bressler的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第三版作为课本(本书的第五版内容相对完整,但国内尚无版权,无法使用,所以还需要其他同类书籍的补充)。学期前两周由教师对于古典文论部分进行梳理,因前期课程的铺垫,学生容易接受并理解古典作家的文学理论,师生可以融洽回顾。此间要求学生分组,每组学生自行选择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或一个阶段的作品进行头脑风暴式分析,列出提纲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发给教师,教师进行多角度启发式提问,学生寻找证据,有理有据有层次地回答,制作PPT,发到班级群,供大家提前阅读准备。从第三周起,学生开始主导课堂。上课时,由学生按照不同角度的理解做presentation,回答质疑,最后教师总结,融入不同的文学理论知识。在选材上,学生有自主权。例如第一组学生就选择伍绮诗2014年出版的《无声告白》,从女性主义、成长小说、心理分析、离散文学、性别研究等多角度解读,挑选与文本适合的相关理论为其解读提供支撑。熟悉的文本,共同的话题使课堂讨论氛围很热烈。之后,笔者根据上节课讨论的问题从理论上进行总结与拓展。

与以往的教学相比,这种自选课题式教学法方式灵活,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逐渐学会对文学文本、相关论文、经典理论著作等内容的搜集与解读。学生很多时候对于经典文学作品会产生一种思维定式,不利于发散性思维,而自选感兴趣的作品既符合《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的要求,又能在合作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自选课题时,有的学生为使本组所选课题有吸引度,积极查询网络资源,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并以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调研,自发组织讨论会,主体地位提升,主观能动性提高,成就感十足,学习文论的兴趣相应提高。据调查,天津外大英语学院文学系学生熟练使用学校数据库资源的频率远远超过其他院系学生,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提供了学习基础。该方法也是对教师的考验。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只要按部就班地讲授理论就可以了,讲义可以经年不换,所选例子多是传统经典作品,时效不足,学生没有兴趣。自选课题要求教师按学生需求阅读文学文本或了解社会文化现象,并提供合理的理论支撑,教师的备课量大大增加,教师“被迫”更新知识体系,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学生动态,贴近学生心理,教师的阵地从教室延伸到课下,借助多媒体和学生实现平等交流。信息的即时性使课堂讨论很可能出现不同观点的交锋,这就需要教师静下来专心读书,提高业务水平,找到课本与实践的契合点,实现教学相长。

3.任务教学法

天津外大的该门课程将文学理论和写作实践结合起来,既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又提高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因此,完成“写”的任务是该课程的重要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是“任务”,强调把语言运用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语言学习模式,以实用性为原则。Peter Skehan提出的任务教学法的五大特征中首先要求任务以意义为主,其次任务要与真实世界的活动相似,并根据结果评估任务。课题式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活动,接下来学生就要完成论文的写作并相互评估。在讨论完一组同学选定的课题之后(一般两周一个课题),全班每个同学都要完成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学术论文。学生按照原来的分组,每人向本组做开题报告:陈述论文意义、提纲结构及主题思想,其他同学给出意见和建议,之后教师再给出修改意见,学生开始写作,完成初稿后,本组同学相互就语言、逻辑、论证和论据等方面互评,填写教师发放的评估表格(教师按照学生水平拟定论文评审细则)。学生修改论文后上交,教师认真评阅,在课上集中讲解,指出论文需修改之处,发还论文继续修改。最后,教师选出优秀论文集结成册,发放给同学传阅。这样学生不仅提高语言交流能力而且具有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辨性看待问题的方式。

4.专题式教学法

经一学期学习之后,学生对基础文学理论和论文写作知识都已掌握,第二学期教师开始专题授课。这种方法改变传统授课法中平铺直叙、面面俱到的授课方式,使教师专心自己的专题研究,引导学生更有深度、更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个课题。

英语系学生大多为女性,故笔者选取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作为一学期的专题研究对象。假期间,让学生分组查找关于莱辛的传记、非洲作品、伦敦作品、科幻作品和亚文化作品的资料进行阅读(教师在每类作品下都会指定阅读一些语言思想上难度适合的篇目,并尽量提供可获得相关内容的其他途径)。有了上学期的基础理论做引导,学生驾轻就熟地完成任务。教师为第一组学生提供莱辛自传体著作Walking in the Shade(《影中漫步》)一书,学生开始时认为该任务过于简单,无可挖掘之处,所做的presentation内容仅仅是对莱辛的生平做了梳理;上交之后,教师把莱辛的一些访谈和最新的文章发送给学生并提出问题:如何看待传记文学?如何区分自传和自传体作品?并建议学生阅读莱辛养女2017年出版的Gratitude部分篇章,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自觉地查阅另外一本Half-lives比较自转和传记的差别,并逐步拓展至其他作家的传记文学的文学性研究。例如有的學生联想起美国文学中的著名诗人弗罗斯特的作品塑造形象和传记中的形象的区别,并自觉查找叙事学中的隐含作者和真正作者的关系。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批判性思维逐渐形成。学生的活跃思想为教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笔者在学生的引导下开始对视觉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视觉文学代表文学理论的一个前言阵地,通过师生间交流,教师的科研范围进一步扩大。

五、结语

整合式教学法着眼于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性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协同共进,师生间密切配合、频繁交往,不仅有利于课程层面的知识传授,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师生间、同学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精力旺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求知欲与表现欲都很强的青年人的身心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因此,“英语写作与西方文学方法”课程改革应该是目前英语专业文学专业发展得非常好的一个尝试。

参考文献:

[1]顾继梅.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1):15-18.

[2]叶丽英.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J].海外英语,2010(6):90-91.

[3]刘淑青.课题教学法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及反思[J].德州学院学报,2019(1):87-91.

本文为天津外国语大学2018年校级教改立项“西方文学批评方法与高级英语写作课程合并式教学初探”项目成果,项目编号:TJWD18D03。

作者:郑淑娟

上一篇:财务理论探析论文下一篇:国内法律适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