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文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高校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的开设,将使大学英语教学结构进一步得到完善,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第二语言的机会和选择,是通过语言教学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对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的认识,我们需要知道两点,首先是“文学”,它将把英语学习的标准上升到情感与精神层面;其次是“选修课”,这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置于自由选择的位置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英语文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英语文学论文 篇1:

大学英语文学教学中生态文化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现代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培养公民生态意识以及提高大学英语文学生态教育水平已迫在眉睫,其根本途径在于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观教育和生态文化素养的积淀。大学英语生态文学作为大学生生态环境教育的直接素材,应引导大学生认真审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重新判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生态文化意识在大学生一代生根发芽。

关键词:大学英语;生态文化;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文化的导入以及生态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大学生的精神层面入手,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人格的形成。面对丰富的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硕果,人类不得不重视每况愈下的环境家园。现当代,各界专家各司其职,以自己的方式警醒世人,捍卫我们的生态的家园。国家领导人以及当地政府机关为环境的重塑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法律的手段制裁肆意破坏环境的违法者;文学家们以手中的笔为武器,将人类真实的生存环境展现在世人眼前;身为高校的英语教师更应该为所动容,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剖析生态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文化精髓,帮助学生开拓文学欣赏的新维度,培养学生的生态美学观。

一、大学英语文学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在文学教学过程中,文化的导入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没有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将文学与文化隔离开来。其一,文学是人类文化的写照,文学能够表现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一个国家的民族风情、社会体制以及哲学观点,只有将文化赋予文学中,才能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本土文化以及文学作品中深邃思想。其二,文学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能够揭示读者内心层次的情感,能够对作品中的伦理思想和道德主题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影响读者的美德的形式。其三,将文化教学与文学教学相结合,能够将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作为背景知识,使读者了解该国家的文化本质,促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化,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大学英语英美文学过程中,引入文化教学能够使学习者的文化知识由初级向更高级别前进,使学习者能够以文学作品为平台,以教师讲授为契机,认识以及了解英美文化及英美国家风俗人情,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文学素养。

二、大学英语文学教学中生态文化教育现状的分析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不应该局限于字、词、句子结构的层面上的解析,而大学英语阅读文本作为大学生接触英美文学的唯一途径,应该注重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个性化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挖掘文学作品中深层次的精髓已然成为重中之重。比迪·马丁(Biddy Martin)认为,在教授学生文学作品赏析的过程中,必须使学生注意到所有的问题都是具有开放性的,作者蕴含于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并非固定于作品中某句话、某个段落,也不固定于文本的语境之中,没有特殊的理论分析原理,也不存在于文学批评家的分析中,也不在于教师的讲述中。这就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探索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国外,高校英美生态文化教学中的比重十分突出。英国贝特(Jonathan Bate)教授以及美国的墨菲(Patrick Murphy)教授曾经倡导高校应该将生态文学作品赏析纳入到相关的课程体系之中。近年来,美国高校的生态文学赏析课程设置数量有所增加,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重点学府的本科生阶段、研究生阶段都为学生提供的生态文学赏析课程供学生选修,而且学生的毕业论文涉及生态批评的选题也日益增加,这足以证明生态文学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以及作品赏析中重要性。

在国内,生态批评的兴起源于西方文学的生态批评理论的影响以及国内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国内学者的相关著作推动了中国生态文学以及生态批评的发展,将生态批评赋予中国特色,如鲁枢元教授的《生态文艺学》、王诺教授的《欧美生态文学》、张华教授的《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等。然而,国内高校有关生态文学或生态批评课程设置方面却相当匮乏。在生态批评理论,王诺教授的带领下的厦门大学生态批评团队在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方面较为突然,但值得注意的是,厦门大学的生态批评团队是依托于中文系,而非外语系。与国外高校生态批评、生态文学以及生态文化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国内高校对于生态文学课程的设置相当匮乏。因此,国内设置英美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课程亟待加强。

面对每况愈下的生存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整体的规划布局,提高公民的生態意识成为根本途径,公民生态素养的提高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社会群里的重要成员、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的生态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但国内高校有关环境、生态专业的设置主要集中于环境工程专业,并没有得到普及。因此,从生态文明普及的角度出发,身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大学英语成为很好的切入点,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生态文化传播的职责,帮助大学生深入剖析文学作品中生态智慧,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技能。以生态教学为契机,共创美好的生态家园。

三、生态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集中于字、词、句的理解及应用的基础上,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只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大致翻译文章段落,对于作者的深层次思想几乎没有任何剖析。那么在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学中,生态文化是否融入教学之中呢?剧调查,基本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如下:一是,教师进行英美历史的串讲,主要介绍某一时期的文学特征及代表人物;二是作者及作品的简介,包括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的主要内容及所展现的年代;三是作品的阅读赏析,即在既定的年代下,品味作品的意蕴;四是运用固有的文学批评理论与作品的内容对号入座。不管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是在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填鸭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就直接告知其结果,这样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忽略了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抹杀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将生态文化思想融入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这需要高校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应该将生态批评理念、生态文化维度导入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使其融为一体、贯穿始终。第一,教师应该向大学生讲解文学的社会价值,纠正“文学无用”的学说,在赏析文学作品的同时,应该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文学中生态思想的内涵,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向学生介绍这一领域的相关理论,例如生态文学、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生态批评等术语,结合中国生态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抵制人类中心主义理论以及二元对立的学说。第二,高校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生态文化素养的提高、生态意识的提高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先进的生态理论知识不断武装自己,将生态批评理论与中国的生态现实相结合,努力构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批评理论体系。只有教师自身的生态批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智慧,最终将理论知识付诸于时间之中,为我国的生态家园的重塑献出绵薄之力。第三,教师应该重新安排课程内容的授课时间。在每个课时中,教师应该酌情考虑所授课内容的时间,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自学或课前可预习的部分减少课上的讲解,即作者的简介、作品的要素分析、作品的内容以及传统的文学理论。教师在课上可选择一些典型的生态文学读本,就其生态思想逐渐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实现生态思想与学生心灵的碰撞,使学生真切感受文本中蕴含着的生态智慧,陶冶学生生态情操。

在英语文学教学中,若使学生乐意接受生态知识,调动学生对于生态文化以及生态批评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生态文本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教师生态文本的选择。文本是阅读分析的基础,那么,在文本选择上,教师不得不要考虑文本的难易程度。在涉及新的知识领域方面,教师展示的文本若过难,则会使学生失去对于该领域学习的兴趣。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选择的文本较多,如《瓦尔登湖》、《老人与海》、《蝇王》都是不错的选择。外国文学作品诸多,教师应该起到引领学生的作用,为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筛选,文学作品的选择应秉承突出重点的原则,对于设计典型文化特点的文本,教师可做详细的讲解,对于相对来说的次要章节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时间安排,留给学习作为课后作业来进行分析。由于大学英语的课时有限,教师还可以以播放影片、视频、影响资料等形式来代替耗时较长的文学阅读以及分析的形式,这个的课程补充模式,不仅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对于文学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为学生了解英美文化知识、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节省大量的时间。教师还应该着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以及书写自然的作家,使学生能够认清自然的美,也可选择描写人类精神异化、自然灾害的文本,使学生能够剖析现代社会造成精神危机以及生态危机的根源。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生态文本的选择具有局限性,令人欣慰的是,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新英语》第三册教科书中,将环境保護纳入了单元的主题,其中两篇文章《The Contamination of the Environment》和《The Balance of Nature》旨在警醒大学生注意到我们周遭的生态环境、关注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其中第一篇文章《The Contamination of the Environment》更是出自生态名家雷彻尔·卡森(Rachel Carson)之手,该文章是生态文学具有里程碑式的著作《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 )的节选,这足以证明,中国的教育越来越向生态领域靠近。《寂静的春天》描述了化学杀虫剂的滥用对人类生活造成的诸多的危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向学生强调出化学杀虫剂属于科技异化物的一部分,引领学生分析其原因,辩证分析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二,教师应借助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信息平台,网络上的信息具有广泛性、高效性,对于教师生态知识的及时更新提供了便捷条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直观性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系统将信息以更好地方式传递给学生,例如可以将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相结合,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课后能够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微信群、QQ群以及论坛等社交软件,教师可以及时上传生态领域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供学生交流。

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也应该呈多样化趋势。教师应在计算机技术领域不断补充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在课堂上可以运用丰富的声音、生动的画面等多种技术方式,来支持课堂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力,而且还可以刺激学生对于英美文学学习的需求。对于教学的评价体系也应该具有多样性,不能一味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反馈应与实践相结合,应该帮助学生转变在课堂上被动学习的学习模式。对于每一部分的知识,学生可以采取作品讨论形成,以及书评或影评小论文的形式。通过讨论会和撰写论文,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如在讨论过程中以及撰写论文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这样就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得出结论,能够给予学生极大地满足感。

第三,教师在课堂上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形成与学生真正的互动、交流和对话。根据生态批评领域的知识,有浅入深、由表及里从伦理、道德、文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真正融入整个课堂,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只有转变教师在课堂中的传统角色和地位,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生态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了解生态领域,为重新塑造我们的生态家园打好理论基础。

四、从劳伦斯诗歌中反思英美文学生态文化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听力能力、翻译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大学英语现阶段正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成为重中之重,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职业发展能力。在大学英语文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文学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次的含义。以劳伦斯的诗歌为例,劳伦斯的诗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么,教师应该引领学生用一个全是的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帮助学生分析作品中景物、自然状态、动物等所表达出的生态意象。教师还可以为学生选取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劳伦斯的作品,以比较的方式,来探讨劳伦斯作品中的主题,促使学生得出结论。以工业化发展为时代背景,劳伦斯后期的作品则更多地关注于生态灾害,这是由于人类所谓的工业文明和人类文明所带来的难以修复的破坏。

五、结语

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应该只是对词汇的掌握,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方面的建设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做到知识更新与时俱进,争取学生能够做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现当代,生态问题依然是全球范围内共同关注的议题,探讨和重塑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大学英语为中国大学生打开了和世界相通的窗户、为关注世界的焦点搭建了桥梁。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引入生态议题是再合适不过了,通过对生态文学作品的欣赏,不仅可以指导使学生从生态批评角度来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生态文学素养,还可以倡导学生运用所感悟到的生态智慧来看待世界整体、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以此促进我国生态问题的研究,促进自然的重塑,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Glotfelty,C.& Fromm,H.The Ecocriticism Reader: 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 [M].Athens: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王蕾.美国非虚构小说在中国的出版发行及对生态文化体系建构的启示-兼论《汤姆斯河》[J].出版广角,2017,(6):59-61.

作者:王蕾

大学英语文学论文 篇2:

关于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高校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的开设,将使大学英语教学结构进一步得到完善,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第二语言的机会和选择,是通过语言教学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对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的认识,我们需要知道两点,首先是“文学”,它将把英语学习的标准上升到情感与精神层面;其次是“选修课”,这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置于自由选择的位置上。但到目前为止,在很多高校该课程的建立体系还不是很成熟,如何对其进行改进,值得我们深思。基于此,本文将对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建设进行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学;课程建设;人文素养

【作者简介】于颖,新疆喀什大学。

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的创设,既是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和学生内心的真正需求。开设选修课程最基本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具备差异化执教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对当前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的建设,急需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现状

1.现状调查。通过对我校非英语专业不同学级学生进行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的喜爱程度和重视程度开展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并不是所有喜欢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的学生都认为该课程很重要,他们的喜爱动机值得深思;部分不喜欢该课程的学生却认为该课程很重要,他们在平时所表现出的学习状态值得老师留意。

那么,由此便引出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开设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对学生的帮助到底有多大?要注意到,接受随机调查的50名学生中,只有24名学生喜欢该课程且认为其比较重要,占比不到50%。

2. 原因分析。对某些课程的喜爱程度,更多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喜好和特点;而对其重视程度,主要取决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自我设定。如果两者结合在一起出现偏差,那就说明知识的输入和输出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接。主要原因可分为客观环境因素和学生心理因素。

(1)客观环境因素。客观环境因素主要由学校制度和社会需求构成。众所周知,判断学生是否完成大学学业是要看学分的,从学分的角度看,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修满学分。因此,学生对待选修课的态度和学习动机自然就不纯正了,加之很多任课老师为了让更多学生选择自己的课程(或者可以认为让学生顺利通过该学科的考试,顺利拿到学分),通常会表现得很“友善”,比如不点名、考试前提供较强指向性的复习资料等。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学生很喜欢文学类选修课程,但并不认为对自己有帮助。

再说社会需求。有些学生明明不喜欢,或者认为自己不适合去学,但非要逼着自己去学习,比如前面所说的不喜欢但认为很重要的那部分学生。除了有学分因素外,社会对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外语能力的需求也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

(2)学生心理因素。现在我们把“喜欢”和“重要”按照“是”与“否”两种状态分成四个维度,也就是前面说的喜欢且认为重要、喜欢但认为不重要、不喜欢但认为重要、不喜欢且认为不重要。

首先,喜欢且认为重要。无疑他们是幸运的,能够选择到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系统课程。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他们更容易在课程研究和学习成绩上得到好结果。

其次,喜欢但认为不重要。这类学生在选择选修课程时更忠于自己的喜好和内心感受,并不以获得学分或者其他什么目的为主要考虑对象。毕竟,无论以何种语言呈现,文学类作品是以表现内心情感和价值体验为主的。

再次,不喜欢但认为重要。这类学生在选择选修课程时,目的性较强,功利化动机明显。也许是想获得更多学分,也许是为迎合社会需求和满足工作需要,也许二者兼具。但在学习时,表现出的创造力却十分有限。他们更在意工具的使用价值,而非工具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最后,不喜欢且认为不重要。这类学生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学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学习成绩一般,即便是专业课也经常挂科,所以借助选修课来获得学分是必然的。

二、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建设动机

1.教育层面。开设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是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效补充,它帮助学生将对英语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文化审美的高度,对实现第二语言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从学生自身需求的角度来看,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值得商榷,毕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际,如果没有成熟的应用环境,那它本身的使用价值也就会降低。姑且不论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的功利性目的,即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從事语言相关行业工作的比例也不容乐观。如果说选修课的开设只是为了丰满羽翼和壮大声势,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选择不喜欢该课程的学生人数会进一步上升。

2.社会层面。大学各专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向社会输送相关行业的人才。随着我国各方面的逐渐开放,在吸引更多国外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会有更多国内人才走向世界。因此,对世界通用语言英语的学习自然会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所以,从社会层面进行分析,开设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还是很多必要的。

三、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建设构想

1.学分制度双标化。学分是很多大学生努力完成大学学业的动力,甚至可以说是唯一动力。因此,开设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学分制是前提条件,也是选修课制度得以顺利执行的基本保障。但是选修课老师光靠学分来吸引学生,显然违背了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宗旨。所以,关于英语文学类选修课学分的制订,我们可以分成两个标准,一种是文凭学分,一种学位学分。

文凭学分,顾名思义,只有达到该标准才有可能获得毕业证书。考虑到开设的是选修课,不能因课程考核给予学生过大压力,造成毕业障碍。而学位学分与选修课成绩考核挂钩的方式就能够实现机制平衡。相信对于喜欢且重视,或者不喜欢却也重视该课程的学生来说,顺利修得学位学分应该不难。可对于不重视该课程学习的学生来说,若想获得学位学分,进而拿到学位证就不太容易了。这种学分制度,也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和人文素养量化考核的制度保障,若想有所成就,就应该真心实意地付出,凭借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来获得。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研读学习,对实现学生完善人格养成、综合素质提高的培养目标也将是有效的手段。

2.分层教学。鉴于选修课的性质,老师在教学前需要对每一名报修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报修的理由及目的、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等,然后根据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已具备较成熟的思想和是非观念,其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已基本形成,因此,过多的说教是不起作用的,依靠制度去捆绑他们,只会适得其反。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价值,判断个体人格是否健全,不能仅靠成绩和分数作为评判依据的。结合学分双标化制度和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来设计分层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九型人格对课程建设的帮助。1993年,斯坦福大学率先正式开设九型人格课程,时至今日,它已被演化成一种人际沟通的管理工具,并在社会诸多领域得到有效应用。对它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以及了解他人。

将九型人格应用于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学,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并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素材,尤其是对那些不喜欢该课程的学生。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很多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从不喜欢到喜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比如老师的善解人意、温柔体贴、和蔼可亲等,这些都源于老师的人格魅力。以此为基础,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在透析学生人格属性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理解与关爱,很大概率会让那些原本不喜欢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慢慢努力起来,这也体现出老师教书育人的一面。

四、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

选修课的特点在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先不考虑喜欢或重视与否,即便全部学生都很认真地学习,知识掌握程度依然会良莠不齐。因此,尊重差异化的存在,倡导个性化学习,支持学生多元智能化发展,是建设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的理论基础。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主要由九种智能要素组成。对于某一个体来说,这九种智能的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其发展过程与该个体的活动经验和成长经历有关。所以说,学生之间的智能比较(无论是单一智能比较,还是综合比较)并不能用某一标准进行衡量。某一时期内智能的倾向性不同,相应的强弱就会有所变化。可见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和学习风格,老师的责任就是善于发现他们优秀的一面,并给予足够展示才华的空间,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共赢。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的建设,应重点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从学校制度、社会需求、学生个人需要等三方面着手。选修课与必修课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学习气氛轻松,学生的学习压力小,关于这一点,从学生平时上课的状态就能看出来。因此,老师应善于利用选修课这一本质特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两方面着手,努力建设优质高效的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胡君鸿.基层电大课程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宁波电大《大学英语B》课程团队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13(02):94-98.

[2]高伟华.关于大学英语选修课“英诗赏析”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09):1157-1158+1163.

[3]邹涛,李成坚,赵颖.大学英语文学类选修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2(06):96-100.

[4]嚴秋宜.对地方经济类本科院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09):164-165.

[5]王文惠,项军平.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关于大学英语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138-139.

作者:于颖

大学英语文学论文 篇3:

基于项目式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文学阅读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大学英语文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但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英语能力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体现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英语文学阅读能力培养,摆脱了传统英语教学的桎梏,使得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作为一种全新的高效率教学模式,项目式翻转课堂以其独有的特点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阅读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实践可能。

【关键词】项目式翻转课堂;大学英语;英语文学阅读;阅读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冯海晶(1983-),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财经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耿莉莉,黑龙江财经学院。

【基金项目】2019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基于项目式翻转课堂大学英语文学阅读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编号:WY2019042-B)。

现如今,高校教育在信息技术影响下发生了明显的变革,各类先进的教学方法精彩纷呈,积极融入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大学英语文学阅读能力,能保证教和学的紧密配合,使得学生学习效果以及英语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其中,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传统教学,实践操作性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英语素质及英语思维的培养,近年来成为众多教师尝试的教学模式。

一、项目式翻转课堂的相关概述

201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教育指南》,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积极影响。根据该指南精神,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育除了提升学生的英语技能之外,还需要建立大学生英语文化思维,要求学生一方面能够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里发挥出其良好的翻译水平,为他国人民了解我国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通过英语文化及文学阅读的了解,增强英语思维,更好地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而项目式翻转课堂恰恰可以达成这样的目的,该种教学模式實际上是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的融合。项目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将具体的知识学习设计成一个系统的项目,并形成具体的教学计划,确保师生在计划指导下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翻转课堂教学法则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打破传统课堂结构以及时间分配,将概念、定理、定义、理论等放置到课前进行,而课堂上主要用来探讨、答疑以及具体实践。故此,项目式翻转课堂主体是项目教学,而翻转课堂为其服务,力争使得课堂时间获得合理利用,保证项目式学习最终得以完成。

二、基于项目式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文学阅读能力培养模式

一方面大学英语文学阅读能力培养扎根于教学实践,分为延展性阅读,即与课上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丰富课堂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另一方面,是文学素养阅读,旨在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不止局限于眼前所学。本论文以延展性阅读为对象,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第四单元“Women Nobel Prize Winners”为例。该单元讲述了两位伟大女性玛丽·居里和屠呦呦的故事,除学习文章的基本知识点外,教师可根据第一篇文章的延展性内容,向学生推荐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权主义经典作品《简·爱》,运用项目式翻转课堂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文学理念,提高文学素养。以下是具体步骤:

1.选择作品。能否保证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作品选择有着一定的关联。在作品选择上需要充分考虑到作品内容对英语学习及英语文化素养提升的有利因素,这样力求选择笔法独特、意境优美、内容实用的作品。

《简·爱》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其人物描写细腻,情节错落有致,人物语言独特。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很精于人物心理刻画以及想象力渲染,使得内容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正因为如此,学生可以就《简·爱》在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将其中某个精彩情节转化为具体的话剧表演,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和文化元素。显然,话剧便成了英语文化阅读能力培养当中的一个具体项目,其涉及了具体的计划制订、作品解读、剧本制作、演出交流、学习评价五个环节。

2.计划制订。第一,时间计划。首先,因为玛丽·居里和屠呦呦内容并不多,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词汇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来拓展阅读的能力,而《简·爱》全文总计五十余万字,故此规定全体学生寻找经典桥段阅读,要求四天内完成;其次,在全文阅读后,让学生自由结组,并且选取作品中简·爱的两次抗争,在罗沃得孤儿院的自主意识的觉醒和在桑菲尔德庄园遇到罗切斯特,勇于追求平等自由的爱情两部分定为戏剧表演桥段,有效地安排组内人员职能、角色,并完成剧本创作,此阶段时间限定为一周内完成;再次,根据各小组进度以及总体参演人数,最终确定表演阶段总计历时两个课时,每课时两个小组表演,表演后对每一组展开评价。故此,总体用时两周。

第二,项目主题制定。因为确定《简·爱》的两部分蓝本进行话剧表演,故此主题可以确定为《我们眼里的简·爱》。该主题肯定了学生对《简·爱》的个人理解以及在表演当中的角色创新,允许学生发挥想象力,让角色变得更加丰满。

第三,各小组人员职能分配、角色分配。需要打印出具体的职能以及角色分配表,使得每个小组每个人的作用得到确认,分工明确、步调一致,最终能够完成话剧表演。

3.作品解读。在作品解读阶段,每个小组可以制作微视频在群中共享。诚然,这些分享的内容都是小组选定的即将转变为话剧的段落。这样不但可以避免两组雷同,而且还能够在彼此作品解读当中,使得每一位扮演者能够更好地把握角色。这也是翻转课堂的具体体现,将关于作品的理解通过微视频转移到课前来展开交流,使得课堂时间能够被再次有效分配,提高课堂效率。

4.剧本制作。剧本制作是每个小组将《简·爱》某个经典场景转化为话剧的关键环节,是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实际表演艺术的重要节点,是对学生英语阅读、翻译、书写能力的综合考验。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该班分成了4个小组,这些小组就限定的《简·爱》不同篇章的某个场景进行话剧演绎,要求每一组在充分阅读作品以及作品解读之后开始进行剧本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组内讨论,使得每一位同学在完成本职工作同时,积极地对剧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剧本变得更加完美。

5.演出交流。交流是存在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的,只是演出交流相对而言具有独特性,其属于对演出环节的总结和评价。在两组演出完毕后,进行组内、组间讨论。过程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观分析以及评价能力,教师则是分别记录讨论内容以及教师本人的感悟。为了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交流讨论过程尽量以全英文进行。

6.学习评价。在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注意“学习评价”环节,该环节是对之前所有过程的出色之处、不足之处形成总结,这样可以让下次教学规避不足之处,不断改善教学质量。本次教学活动的学习评价阶段有多元评价模式,即:组内自评、组间他评、观众评价、教师评价四个部分。组内评价主要是讨论每一位同学对《简·爱》话剧表演的角色心理把控、角色外形塑造等方面;组间评价则是针对对方的表演形式和原著内容对比,对其中的精神传达、文学氛围塑造等进行评价;观众评价则是倾向于观后心理感受,通过各组表演对《简·爱》的进一步理解,以及学生阐述《我们眼里的玛丽·居里》,对玛丽·居里所处的时代特征和体现的女权主义理解;教师评价则是从总体上进行点评,对过程里的学生的角色把握、论述认识等予以评价。

三、项目式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文学阅读能力培养中具有的优势

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是将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分别具有的优势综合起来,达成了优势互补,可以显著提升教学质量。通过《简·爱》阅读以及《我们眼里的简·爱》话剧表演项目教学,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其具有诸多优点:

1.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英语文学阅读能力培养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正因此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望而却步。而利用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获得一定的激发。首先,这种教学当中存在清晰的学习目标,加上分组教学具有的比拼性,会使得学生的兴趣被彻底激发出来。其次,将经典英国著作转化为剧本并且表演出来,这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而越是如此学生的参与意识就越强烈。然后,通过翻转课堂将重要内容转移到了课前,并可以在群里交流作品表达的思想等,使得课堂的时间得到合理利用,让学生可以尽情创新,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吸引力。

2.使得阅读体会转移成为表演力。首先,传统文学阅读教学只是考验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记忆、翻译、对话等能力,而将其转化为话剧表演,这就使得学生思想所得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艺术,拔高了学习目标。其次,在该课程开展过程中,设定了总计两周的计划,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将《简·爱》某个经典段落转化为话剧,充分考验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再次,在这个艰辛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里,笔者希望同学们形成移情能力,去充分理解作者的笔法和她在这部作品里的情感,这样才能充分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化阅读能力。这次的学习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是了解他国文化底蕴、拓宽自己视野、丰富自身学识的良好机会。

3.建立了一个相对闭环的英语交流环境。该次教学项目当中从始至终都是英语环境,包括网络学习群交流、课堂分组交流以及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打造一个全面的英语环境,使得他们的口语能力、听力能够得到锻炼。能够在交流当中,就《简·爱》当中的内容形成讨论,乃至于可以旁征博引,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很好地表现自己,就算是没有参与表演的同学,都是以观众身份利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本次项目式翻转课堂学习心得

首先,教师在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开始前,一定要联合学生做好时间推进表。因為凡是项目教学都有一定的周期,少则几个课时,长则几个星期。只有做好时间规划,才能保证各方面工作的有条不紊。

其次,若是时间有限,最好选择文本较小的作品,短篇小说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或者类似于玛丽·居里和屠呦呦人物传记故事这样的阅读材料也是非常好的素材。《简·爱》篇幅中等、情节易懂,在同学们充分阅读基础上,完全可以将其中最为精彩的部分转化为话剧,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扮演不同角色,这样会进一步节省时间。

最后,在项目式翻转课堂当中,必须围绕项目来综合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使得其发挥出信息交流、集中讨论的作用。这样可以提升教学效率。而在本次教学中,翻转课堂只是在“作品解读”环节出现,并没有遍布整个项目教学周期。这使得项目式翻转课堂的信息化程度不足。

结语

大学英语文学阅读能力培养当中融入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为每次课堂活动制订培养目标,并通过翻转课堂模式来对课堂时间予以再次分配,确保目标得以实现。其考验了教师的英语专业水平、沟通能力以及课堂活动设计能力。需要师生紧密配合,从时间规划、项目主题制订、分组教学的具体方法等具体切入,来不断推进计划乃至于最终完成教学。

参考文献:

[1]石潘.基于项目式“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析——以陇东学院农林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为例[J].海外英语,2019,392(4):167-168.

[2]侯晓林.基于项目式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分析[J].管理观察,2017,17(16):138-140.

[3]廖霞.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解析[J].校园英语,2019(26):21.

作者:冯海晶 耿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