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反思

2022-09-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 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于是与其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 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 合作交流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 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 使学生从过去个体与个体的单独竞争式学习中走出来, 有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有助于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和群体创新意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目前, 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在一部分课上, 小组学习只是轰轰烈烈的形式, 没有实实在在的效果。课上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研究, 学生便马上按教师事先设定的小组围上来, 没有先后次序, 每个人都在张嘴, 谁也听不清在说什么。当教师宣布讨论结束时, 学生在交流时, 其观点仍是个人看法。请看看一下几个来自品德课堂的实况转播。

片段一:《品德与社会》六年级 (上) 《学会拒绝》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把课前发现的规则交流一下。

生: (还未满一分钟, 小组1讨论完毕, 有两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 旁边的小组看到有人举手, 也停止了讨论, 开始举手, 而且比组1的学生举得更高。)

师: (看到有部分学生举手, 提前结束讨论) 谁来汇报一下?

生1: (组1中的积极份子) ……

生2: (组:2中的佼佼者) ……

分析:在这个片段中, 显然尖子生举手过早, 教师缺乏有效的监控。只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 差生只是去听。如果经常这样, 差生会惰于思维, 丧失学习积极性。小组结论的发言者的“能者为之”更是为差生的无所事事提供了庇护。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没有合作学习, 而且其过程对小组内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不利的。

片段二:《品德与社会》六年级 (下) 《学会和谐相处》

师:你们同桌之间、同学之间、你与父母之间闹过别扭吗?组内讨论一下。

生: (开始讨论, 一会儿就结束了。)

……

师:小组内开展故事会, 夸夸同学之间、邻里之间和谐相处的例子。

生: (开始夸, 6人组才说了2-3人。)

师: (继续下一环节)

……

分析:在这些片段中, 给我们一个感觉, 讨论只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种形式, 学生没有真正达到讨论的目的, 有走过场之嫌。在有些课堂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讨论了六、七次, 可谓高潮迭起, 但每次讨论的时间少得可怜, 实际学生刚刚进入角色, 思维还未完全展开, 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透切, 就“被迫”停止。

综观以上这些课堂中经常发生的现象, 我也经常为之思考, 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反思一:怎样的合作是必须的?

“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 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 有了交流的需要, 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

教师在备课时, 一定要了解学生, 吃透教材, 对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均要有一个估测, 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学生之间需要交流,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是否进行小组交流。

1.出现了知识, 需要新能力时, 或遇到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 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

比如:《品德与社会》六年级 (下) 《学会和谐相处》一文, 当学到学生与父母之间发生矛盾, 并受到父母的委屈时, 该怎么办?这时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2.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 而且有必要争论时, 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 准备与对方争辩。

比如:《品德与社会》六年级 (上) 《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 “麻将”是非小辩论时, 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最后明白麻将是一种娱乐工具。打麻将只要不赌博, 还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

反思二:怎样的合作是有效的?

1.建立机制, 增强小组合作的意识。教师应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 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等多方面因素, 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 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 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教师在小组的构成过程中, 应有意识地安排一名组织者, 由其给每名组员分配任务, 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组织者可以轮流当或竞选, 让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扮演不同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小组意见陈述者等, 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同时, 学会体验和理解别人的心情。

2.教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他们在交流时要善于倾听他人发言, 不随便打断别人, 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 对别人的发言做好评价。还要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 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 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 各种不同意见难于统一时, 学会保留自己的见解, 以便在大组进行探讨。

在共享资源, 积极进行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同时, 逐步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 为小组讨论顺利、科学、高效地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通过交流和沟通相互启发, 使个体思维由外因的作用产生飞跃。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避免部分学生容易产生的思维上的惰性依赖, 实现1+1>2的作用。

3.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并存。教学中, 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小组同学通力合作, 共同探究, 发挥群体智慧, 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形成集体意见,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组织交流时, 汇报者应代表整个小组, 而非个人意见, 所以表达时, 应该说“我们……”, 而不仅仅是“我……”。

作为合作学习, 它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要求, 教师既然给了讨论的自由, 就应给足他们讨论的时间。所以, 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减少讨论的次数, 增加“单次讨论”的时间量, 提高讨论问题的“质量”。

4.适时引导, 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应扮演多种角色, 既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决策者, 又是合作学习的调控者、参与者,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 同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 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 教师不应袖手旁观, 而应当从讲台上走下来, 走到学生中间去, 参与学生的讨论, 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 发现存在的问题, 实施指导、调控, 尤其是个别教师指导与对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答疑, 而不是象征性地在组间巡视。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 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于是与其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 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 合作交流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 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 使学生从过去个体与个体的单独竞争式学习中走出来, 有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有助于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和群体创新意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合作学习,反思

上一篇:加强职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职业指导教育下一篇: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