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活动指南

2024-05-22

合作学习活动指南(共9篇)

篇1:合作学习活动指南

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有感

吕翼南

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与意义是得到教育工作者一致认可的。作为一名小学信息科技教师,我在使用多飞版信息科技教材的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是对于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同行们似乎都有着很多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来源于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学生参与活动程度不均衡,合作时活而无序、混乱、浪费时间等等。为此我一直非常困惑,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所以当我看到专著学习的书目中有《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这本书时就迫不及待得上网订购了。

浏览了一遍目录,就让我有如视珍宝的感受,书中首先明确地对合作学习进行了界定,继而详细阐述了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及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将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导言中“怎样阅读本书”提到,最好利用本书的办法就是将书中的观点和技巧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而书中涉及到的内容很广,我就其中给我启发最深,最方便使用在我课堂中的内容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平等参与、角色认领

书中第四章个人责任中提到:利用小组学习时最容易让人担心的就是有个别学生会尽可能的偷懒,却与他们辛苦工作的组员一同共享着成果。这些搭便车的学生,不仅丧失了自己学习的机会,限制了其他人的思考,而且还挫伤了整个小组的积极性。而个体责任意味着每位参与者都对小组的学习和成功负有责任。相关内容第六章平等参与中也提到类似的问题:当小组学习时,不难见到有些学生主导着讨论和工作而另一些学生则被晾在一边的情况。参与是学习的关键,所以教师要极力促进学生的平等参与。平等参与最常用于为小组成员确定角色和责任。根据合作学习行为和任务要求,学生可以扮演很多角色。如:辅导员、计时员、检查员、鼓励者、记录员、报告员、噪音控制者等。回想到自己曾经上过的一节课,小组间的展示、评价与修改之所以能达到较理想的结果,学生参与度高、合作活而有序,主要原因不就是因为我让学生进行分工,认领了不同的任务从而使每个人的责任明确吗?所以我在教学中开始重点关注从学生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就采用认领角色的方法使他们能尽量平等参与到活动中。刚开始活动,只有两个角色,组织员和纪律员,每小组四人中先有两人承担角色,通过教师解释角色任务和学生体验、观察角色行为使学生能充分认识、理解角色的责任和行为。根据活动的内容逐渐增加角色:记录员、汇报员、评论员等。在学生基本了解了各个角色后,我要求他们在活动前认领不同的角色。因为在书中提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类型一直扮演相同的角色是比较简单的,但应该尽量避免这样。角色应该经常改变,这样每个学生才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这与工作环境的情况有所不同,工作中需要让每种工作尽可能加快速度。而教育中,虽然质量和速度也同样需要注意。但每个学生的发展才是首要目标。在整整一学期的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的情感表现从平淡变为踊跃,活动秩序由混乱变为有序,从大声争论变为小声讨论。除了有极个别的学生还没有主动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大部分学生则是学得不亦乐乎。

二、合作技巧、讲授操练

第七章合作技巧中提到科恩所说:“认为孩子们自然知晓在积极的社团中如何与他人合作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学会与人合作最重要是要学会与人合作的技巧。在讲授合作技巧上花的时间比小组合作不顺畅浪费的时间要少得多。的确在孩子们活动时往往会发生很多争执,大多数原因是学生在表达自己意见时没有掌握合作技巧。如组织员不耐烦得打断组员的意见,纪律员凶巴巴得指着组员让他“轻一点!”为了改善这样的情况,首先教师要亲身示范。例如,要讲授礼貌地表示不同意见,我们就应该在拒绝学生时礼貌一些。其次让学生理解合作技巧的重要性,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经历,正面反面的都可以。最后让学生实践合作技 1 巧,如讨论纪律员提醒他人遵守纪律时应用的措词,组织员如何有序组织组员讨论,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使用。虽然在活动伊始,我和学生花费了很多时间来讨论学习合作技巧,但在接下来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中很少发生不和睦、影响合作的情况。

在上半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意识到要想提高我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还有很多合作学习的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如合作学习的任务提出、教师如何观察掌控小组合作情况、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法等。在第二学期的工作中,我对以下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尝试与实践。

三、分组方案

第一学期的项目活动,我按照以往的经验,根据学生身高安排男女生间隔坐。在学习过程中在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调整,同时保证小组中男女生的比例。也就是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中所指的“混杂分组”的方法。这样各个小组的实力相当,完成任务基本不会相差太大。但也有问题出现:“个别学生会尽可能的偷懒,却与他们勤苦工作的组员一同共享着成果。这些搭便车的学生,不仅丧失了自己学习的机会,限制了其他人的思考,而且还挫伤了整个小组的积极性。”而且有的好学生不太乐意去帮助或排斥表现不好的同学。原意帮助组员的往往动手“全权代劳”。于是我在课堂强调动口不动手原则,课后找个别学生谈心,并以课堂表现开始给小组打分。学生们开始意识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开始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好的学生也能带动和督促其他学生参与活动。

《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第28页提到的“建议每季度重建一次小组”的主意,我想尝试另一种分组方法,于是在第二学期的项目活动中国结中,我采用了以学生选择的任务来分组。确定好几个研究中国结的方向后,我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分组,当时的情况的确比较混乱,为了让学生每个方向都能涉及到,并且不受好朋友的影响,我要求每组只能有四个成员,并且强调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第一次选择的结果肯定是有的方向人很多,有的方向人很少,我先对选择人少的方向进行研究意义的解释,鼓励学生选择这些研究方向,然后请选择方向人多的学生重新选择,最后先确定人数正好的组,其次是人数接近4人的组,经过多次选择完成分组,遇到不愿改变初衷的学生,我就请他们陈述选择的理由,以此来确定成员,或由已定成员根据选择理由,选择组员。这样分组的情况学生比较兴奋、积极,对学习充满更大的兴趣。但是问题却比教师决定的混杂分组多了许多。最后形成的小组常常出现个别学生不太情愿的现象,或有些小组成员能力都很强,而某些小组的力量就比较薄弱,还有的小组成员都是纪律有问题的男孩。我是忧心忡忡啊!整个项目活动中,果然不出我所料,我必须多关注能力差的小组,否则他们会有完不成任务的危险,找个别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谈心,教育那些调皮的男生,帮助运转情况不好的小组。曾一时我后悔采用这种分组方案,但在书中的第二部分合作学习的常见问题中我找到了一些应对的方法。如:给完成任务快的小组一个“海绵行动”提高自己的水平,用时间限制鼓励小组集中精力地工作。帮助争吵的小组回顾小组合作情况,分析组员的行为,帮助他们学会合作交流的技巧。同时我也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任务提出是否合理、小组分工是否细化和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法是否有效等等问题。这一学期比上学期要辛苦很多,但有趣的是在这个学期快结束时我发现了许多学生可喜的变化,能力都很强的小组成员汇集在一起往往会碰撞出许多精彩的点子,如:小组成员在分别完成一部分作品时就能考虑到小组作品的统一风格并制作表现出来,给其他小组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并由自己的一言堂变得原意倾听,小组汇报演示作品时能自己分工合作。而看上去都比较弱的小组也有一两个学生变得出挑了,各方面能力明显变强。其他学生也改变了依赖别人的现状,独立完成自己的那一部分作品。而那四个调皮的男生讨论的声音虽然没降下来多少,但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倾听,妥协。最后顺利完成了作品的制作、拼合、展示。这就应了那句老话,任何事都有利有弊,关键我觉得这次是利远大于弊,毕竟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师的最终目的。

四、评价方案

为了使合作学习从有效走向高效,我常反思自己教学中布置的合作学习的任务是否合理、小组分工是否细化,能否杜绝一些学生不劳而获,做到“人人时时有事做”并采取改进措施,但遗憾地发现学生的合作效率始终没有很好的提高,相反出现学习疲劳问题。我发现评价非常重要。除了过程性评价,日常我常采用的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方式。但是正如书上所写的,这样的评价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很难区分每个人对小组做的工作。所以,我开始尝试采用类似于联合评分的评价方式。项目活动制作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制作一个演示文稿作品。在任务分配时,学生每人认领一个或一个以上页面的制作。这样作品既有小组的分数又有个人的分数。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时,不仅要把分工情况记录下来,还在下课前小组内进行自评和互评,互评是小组成员一起评。这样的评价既考虑了小组的合作,也没有忽略个人表现的差异;既保护了好同学的积极性,也督促不自觉的学生不能不劳而获。

五、合作任务

曾听同行提及,合作应该是讨论方法,设计方案等,而操作是不能合作的,这样会使学习效率降低,学生操作技能掌握不扎实。确实有一定道理,但实践下来,我发现其实也不绝对,这还要看是怎样的操作技能,是掌握度要求高的还是较低的,是只有较少练习机会还是有多次练习机会的。在该课中地位是重要的还是次要的。项目一中我组织了一次掌握度要求高的但有多次练习机会而且在本课地位较次要的的小组合作操作。课堂中学生的技能掌握的确不够扎实,但好在个人的计划表中加强的技能的掌握。项目二中我再次尝试组织了一次掌握度要求较低,但只有较少练习机会而且在本课地位很重要的小组合作操作。项目二中学生分别承担了小组作品的一部分,现在要设置共享文件架,通过网上邻居把4个组员的ppt作品放在小组活动电脑中,然后把4个文件拼合成一个文件。因为操作较复杂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难,这项任务必须由小组合作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只要教师对操作的流程加以浅显又具体的解释,合理的安排教学环节,细化每一环节的操作要求,学生不仅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也对操作流程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一年的学习、运用和实践,我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我会继续学习并运用书里的方法,对提高合作学习的高效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篇2:合作学习活动指南

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主要可分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两大类,学校教务处是创新实践活动的管理部门,学生参加上述两项活动可获得创新学分,具体规定参见《常州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

1.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四级,并依次逐级遴选。主要类型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面向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项目主持人和项目指导教师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学校每年定期组织项目的申报,遵循自主选题、自由申报、择优资助、鼓励创新的原则,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具有创新性和实践训练作用的研究、设计、制作、创作、策划、调研、创业类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创新训练项目实施期限一般为1年,创业训练、创业实践项目一般不超过2年。项目完成后,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包括论文、设计说明书、专利、产品实物等)等相关佐证材料,由学校统一组织验收。

2.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指与学生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各类有组织的课外大学生竞赛活动。根据学科竞赛项目的性质及影响力,学校将学科竞赛分为A、B、C三种类型。A类是指列入教育部学科竞赛统计目录的重大竞赛项目;B类是指由省教育厅、省级以上各类学会主办(除A类外)的竞赛项目;C类是指由学校组织的国家级、省级重大竞赛项目的选拔赛及部分常州市教育局、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的竞赛项目。学科竞赛级别一般分为国家级学科竞赛(包括A类国家级、B类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包括A类省级、B类省级)、校级(或市级)学科竞赛等三级。学科竞赛的类别与级别,由学校每年以竞赛主办单位颁发的文件为依据,进行认定。

学校设立学科竞赛专项经费,重点资助和鼓励学生参加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层次高、影响大、涉及面广的国家级和省级学科竞赛项目;资助由学校组织的重大竞赛项目校内选拔赛。

篇3:合作学习活动指南

一、运用《指南》,分析目前集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指南》在说明中要求我们在实施的时候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而集体教学活动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并以相同的速度与方式进行,它的弱点是显而易见的。下面分析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没有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

《指南》指出,教师要了解3-6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幼儿的已有经验之上。但是,目前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存在着大量“照搬”别人教案的现象,组织教学时照本宣科,内容选择不一定适合本班孩子的发展水平,没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集体教学要能发挥优势,首先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教材上的教案并不是教师拿来就用的,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分析这个教案是否符合本班孩子的兴趣,是否需要调整,在活动设计、组织过程、方法策略方面重新思考、重新设计、反思检验。教师在做中学,最终知道怎么设计教案。

2. 没有分析活动内容是否适合集体教学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得经验,不应单纯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可是,我国幼儿园有太多的教学活动是采用集体教学中“传授”的方式进行,而国外的幼儿园90%的活动都是在区域中进行的。我们忽略了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在互动体验中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分析教学内容是否适合采用集体教学,例如小班的数学:认识颜色、学习分类、认识1和许多、学习一一对应等等,这些活动到底有没有必要上集体活动?能不能用小组的、个别化的形式?能不能放在区域活动中让孩子自我建构?能不能放在一日生活中进行渗透学习?例如:认识颜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各种颜色的玩具;学习分类——可以放在每天餐后的放碗、放碟子、放勺子的时候进行;学习一一对应——可以在每天的区域活动时,学习将玩具和标识相对应;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可以在每天晨间点名的时候进行;学习开锁——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让孩子自己尝试、探索。

3. 没有真正挖掘出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

集体教学的功能是:整理归纳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提升他们原来的经验,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从而认识新的事物。如果教师在组织集体活动前缺少思考,目标定位不恰当,没有真正挖掘其核心价值而随意地进行集体教学,会大大影响集体活动的效率。

目前我们幼儿园的音乐、体育和语言等学科都是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如何抓住每次集体教学的核心价值,发挥集体教学的功能呢?我们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次集体活动能够提升孩子哪些经验?拓展哪些知识?

(2)这次集体活动有哪些价值?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3)如何根据其核心价值来设计本次活动?

根据思考,我们再做相应的设计和组织,这样才能发挥集体活动的功能。

二、《指南》对设计和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给予的帮助

《指南》指出了3-6岁各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指引我们更加科学地组织实施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孩子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那么,《指南》对我们设计和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到底能提供哪些帮助呢?

(1)《指南》详细列举了每个领域、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典型表现,教师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对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和水平方面提供了指引,为观察了解幼儿提供了清晰的框架。教师再根据了解到的幼儿已有经验设计适应集体教学的内容,以符合本班孩子的需要。

(2)《指南》提出了3-6岁各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学建议,利于教师全面看待各个目标,关注目标的连续性和相互关联性,对集体教学活动中目标的确定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最近发展区,区分目标的难易程度,最终确定本班幼儿应该实现的目标。

(3)《指南》强调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指引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要关注到孩子的主体性,强调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情景中学习。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孩子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设计更加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4)根据《指南》,教师可以反思集体教学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内容和目标是否适宜,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否关注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是否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是否鼓励幼儿和成人之间、与同伴之间的互动,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感兴趣、是否专注等等。

篇4:合作学习活动指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经过多年的实际调研,专家研究论证,不断的研讨修改以及网上的征求意见,终于在2012年的10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此学前教育的重要文件。此次《指南》开篇明义的指出其要旨: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从《指南》的要旨中我们可以知道《指南》是指向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其使用对象是幼儿教师与家长。这与《纲要》仅仅面向幼教机构的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和教师有所区别。

英国EPPE项目研究发现:在学前期,家庭学习环境与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所有方面都存在相关关系;其进一步研究考察幼儿园质量与早期家庭学习环境的协同影响发现,幼儿园教育的积极影响受到儿童早期家庭学习环境质量的调节,同时其结果还说明家庭因素和教育因素结合能够使儿童在11岁时获得显著更好的发展成果。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教育生态学理论,家庭和幼儿园是对幼儿最为重要的微观系统环境,只有这两个重要的微观系统环境之间通力合作,才能为幼儿建构一个更加健康、和谐平衡、开放的教育生态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指南》是适用于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指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表述了3-6岁三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和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并以此引导幼儿家长对幼儿提出一个合理的教育期望。于此同时,《指南》在引导家长合理期望的基础上,对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教育提出了一些教育建议以供家长合理参考。

《指南》对于追求幼儿园“小学化”,存在教育盲区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让家长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处在哪个年龄阶段,会做什么,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树立对幼儿的合理期望,而不是“超前”期望。《指南》不仅从教育观念层面上引导家长对幼儿做出合理期望,更从教育行为层面上给予家长合理的教育建议引导家长进行合理的教育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说《指南》是幼儿家长科学育儿的“宝典”。

(二)《指南》是幼儿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宝典”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中专业知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著名教师教育专家舒尔曼认为:要是教学获得成功,教师必须具备七类知识。其中关于学生及其特征的知识就是七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舒尔曼认为最重要是的知识是PCK(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关于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加工转化表达与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教师基于个人教学经验而将理论化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所形成的。但是学科教学知识的前提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传达知识。幼儿园教师要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所教的幼儿。《指南》不仅仅让家长了解3-6岁各阶段儿童的发展情况,也让幼儿教师从他们所熟悉的五大领域出发了解3-6岁各阶段儿童应该知道什么,能做到什么,大致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在此幼儿普遍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去充分了解自己班上的每一个幼儿的情况,丰富和扩充其专业知识,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

《指南》不但为幼儿教师提供3-6岁儿童发展水平的基本信息以促进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为幼儿教师提供一个客观评价3-6岁儿童发展水平的基本的评量标准。幼儿教师可以依据《指南》中3-6岁儿童普遍发展水平以及班上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班幼儿在各个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价工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和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美国幼儿园创造性课程(CC)提倡和推崇融入教学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优秀和资深幼儿园教师结合本班实际从《指南》中衍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可以不断反思并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质量。

《指南》相对于《纲要》来说其操作性更加明显。对于幼儿园的新手教师来说,《指南》中关于五大领域的那些具体可操作的教育建议可以让新手教师迅速的进入角色,同时也保证了一定的教育活动质量。新手教师参照《指南》中操作性强的教育建议以及3-6岁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在实践中不断的去认识幼儿,不断的自我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质量。无论是幼儿园新手教师还是资深优秀教师,《指南》都是促进其专业发展,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宝典”。

(三)《指南》是幼儿家长与幼儿教师之间沟通的“共同语言”

英国确保开端计划的组成部分———潘格润研究中心的潘格润幼教模式(Pengreen)是家园合作的典范。潘格润强调家园合作,父母参与儿童的学习过程的教育理念。其中最具特色的“潘格润循环圈”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幼教工作者和家长的联系,家园一致,共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现在我国大多数幼儿园的家园合作虽然形式多样,但是内容单一,家园合作不够深入,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汪芳的研究认为是教师与家长在角色认知方面的片面性和狭隘性;教师与家长教育观念的不一致性;幼儿园与家长交流与沟通缺乏层次性;教师与家长的思想与行动的不一致性;教师与家长呈现出的角色单一性和不平等性等是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尤其是在家园合作的内容方面,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所关注的内容不一致, 教师在沟通内容上更偏重于幼儿行为习惯方面,而家长更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许多家长对幼儿早期教育究竟该培养孩子什么认识不足,造成多数家长还停留在让孩子多识字,多学技能的陈旧教育观念上。

家园合作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幼儿教师和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观念认识不一致,对幼儿的期望不一致,导致家园合作在内容上存在差异,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没有一个共同的“桥梁”。《指南》的出台无疑是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构建一个“桥梁”,统一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正确认识;并统一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合理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沟通的障碍。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指南》是教师开展家园合作,取得家长认同与积极配合园所工作的有力依据。对于幼儿家长来说,《指南》改变了家长在家园合作中把被动的地位,针对《指南》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问题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协作。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学习与发展观念认识上的统一,家园合作内容上的一致,还有助于家园合作工作中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不再是以前的形式多样内容单一的状态;同时有助于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层次的不断提升。所以,《指南》构建了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家长积极沟通的“桥梁”;让幼儿园的家园合作工作真正发挥作用;为真正贯彻落实《纲要》中家园合作的精神创造了平台。

三、几点思考

(一)《指南》不是衡量幼儿一切的“尺子”,使用“宝典”不可走火入魔

《指南》对3-6岁不同阶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但是《指南》不是衡量所有幼儿一切发展的一把“尺子”。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幼儿的发展都是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家长在使用《指南》的时候,如果孩子某些方面的发展没有达到《指南》中的某些目标,不可过分强求孩子按照《指南》的目标进行发展,也不可依照《指南》的发展目标去指责孩子的不足。幼儿园教师在使用《指南》的时候就《指南》中的目标去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而忽视班上幼儿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将《指南》看作是万试万灵的“宝典”更是不恰当的。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在对待《指南》的态度上切勿将《指南》看作是绝对的“标准”,使用《指南》“宝典”的时候切勿“走火入魔”。

(二)《指南》不是“枷锁”,“超越”《指南》

《指南》不是衡量所有幼儿发展的“尺子”,也不是套在幼儿发展头上的“枷锁”。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幼儿家长应该在心中树立“超越”《指南》的信念。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本着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去“超越”《指南》;本着实际教学活动的情况和生活情况去“超越”《指南》;本着以发展的眼光看《指南》的态度去“超越”《指南》。同时,在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家园合作中,双方“超越”《指南》的观念应保持一致,让《指南》的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而不是适得其反。

篇5:合作学习活动指南

展示活动学习心得

禄丰县第一幼儿园 胡美仙

10月24-25日,我非常有幸的在昆明青年大厦参加了“《指南》背景下—全国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研究暨精品课例展示活动”为期两天的观摩学习,共观摩了八节教学活动,聆听了专家的四个主题报告。非常感谢园领导给予我这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下面我就观摩的艺术领域活动,汇报一下我参加此次活动的收获与体会。

10月24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周洁向大家展示了中班音乐律动《魔法森林》、大班的音乐律动《毛毛虫变蝴蝶》两节教学示范课。

周老师和14个小朋友围做成一个圈后,中班音乐律动《魔法森林》开始了,周老师给孩子们讲起了故事:“今天,我们要到魔法森林去玩,走走走、拍拍手,走到魔法森林后,我们要学习仙女的咒语,她会说什么,还会带领我们玩什么呢?”

接着,音乐响起,周老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做律动。第一遍示范完了,周老师引导提问:是谁在念咒语?之后,周老师第二次带领幼儿随音乐做律动。引导幼儿交流:仙女说了什么?是怎么做动作的?幼儿回答不出来,周老师第三次带领幼儿随音乐做律动。幼儿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终于知道了答案。接着兴致勃勃地跟着周老师随着音乐做第四遍律动。周老师再次提问:仙女说了几次:“是你吗?躲起来了!”幼儿带着新问题随音乐做了第五遍律动,终于发现共说了三次。接着,周老师创设情境,用魔法袋引导幼儿进行音乐游戏。具体玩法是幼儿与老师一起随音乐做律动,当老师第三遍说完:“是你吗?躲起来了!”之后,请一名幼儿从袋子里摸出一个小动物后,带领其他幼儿做模仿动作。游戏反复进行了四次,幼儿分别从魔法袋里摸出了青蛙、灰兔、KT猫、鸭子四种动物做模仿动作。最后,幼儿起立顺时针围圈游戏,由老师摸出最大的一个动物——大象,鼓励幼儿做出与众不同的动作。幼儿和老师再见后,活动结束了。

接着开展的是大班韵律活动《毛毛虫变蝴蝶》,周老师与幼儿同样是围成一圈坐。本节课共5个环节。第一环节导入:周老师用谈话法导入活动:你们见过毛毛虫吗?你知道毛毛虫长大后会变成什么吗?有一只毛毛虫最爱吃饼干。第二环节欣赏音乐,做基本动作:首先,周老师带领幼儿听音乐做律动:吃饼干,吃饼干,吃了一块兔子饼干,吃饼干,吃饼干,吃了两块兔子饼干,吃饼干,吃饼干,吃了三块兔子饼干,吃饼干,吃饼干,吃了四块兔子饼干,周老师提问:毛毛虫吃了几块饼干?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反思后明确是通过看、听、数知道的。接着,周老师带幼儿再次欣赏音乐,创编不同动物的名称,做基本动作。第三环节:加入抢椅子游戏。她先做蝴蝶状在圈内飞,边飞边说:“飞呀飞,瞧我多美丽,飞呀飞,瞧我多帅气;飞呀飞,瞧我多美丽,飞呀飞,瞧我多帅气。”然后找了一个椅子坐下来。这时,她让幼儿思考:“我是说到哪一个字时找到一朵花坐下来的?”幼儿发现问题,只好请老师再示范一遍,周老师引导幼儿进行分析、思考、观察,在周老师又重复示范2遍后,幼儿解决了问题,终于明确在说到第二个“气”时找到一个椅子坐下来。接着,周老师创设情境,幼儿进行抢椅子游戏。第四环节:加入猜谜游戏。周老师引导幼儿表述:我是一只爱漂亮的蝴蝶,你会是一只什么样的蝴蝶呢?之后,进行猜谜游戏。具体玩法是:蝴蝶躲猫猫后,教师用一块大沙巾罩住一只蝴蝶,等音乐结束,这只蝴蝶要大声说:我是一只XXX的蝴蝶,大家一起猜是谁?对了就可以继续游戏。第五个环节:完整进行游戏《毛毛虫变蝴蝶》。到此,快乐的音乐活动结束了。

周老师精彩的两节教学活动,鲜明地表达了音乐律动中循序渐进的教学法,重视律动中教师动作的示范引领,关注活动中帮助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帮助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认真听,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整个音乐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学习由被动转变成了主动,幼儿们在玩中掌握了知识,在学中激发了兴趣,实施了活动的游戏化。

活动过后,周老师作了《游戏要素在团体律动游戏中的尝试与运用》主题报告。周老师谈到:团体律动活动的关键要素:

1、动作要素性质及其组合变化的可能性。动作:部位、路线(长短)、空间(高低)、力度(强弱)、关系(二层)与自己、与他人、与物体。

2、音乐要素性质及其组合变化的可能性。内容、情绪、形式(二层)音: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形:句、段、章。

讲座的最后,周老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领我们一起玩了“你最牛”、“何家公鸡何家猜”、“顶锅盖”3个有趣地音乐游戏,让全场的老师们受益匪浅,对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启发。

篇6:班级合作交流学习小组活动小结

学期开始的时候,可能是由于还未从两个月的暑假中走出来,没能习惯大三的教学方式,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上花的时间都不是很多,表现得很浮躁,上课听讲不是很认真,课余时间也没能充分利用,这样的状态如果维持下去,在这样下去的话,在最后的考试中必然取得不了一个好成绩,更重要的,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这对后续课程的影响是致命的。

后来,在班长和团支书的倡议下,端正了班级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目标。所有同学自愿结合成了16个小组,正式成立了合作交流学习小组。虽然每组在人数上可能不一样,但每位组员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认真 出色地完成大学生应该有的责任。与此同时,每位同学业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计划。学习小组的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班上的学习风气,同时也使得同学们互相之间更加了解,加强了沟通,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在最后复习迎接期末考试的时候,在我的倡导下,每一组都结对自习,且分工互助复习,效果较好,在最后的应考阶段,每个同学都能十分投入的复习迎考。

考试的结果虽然有极少数人的成绩不能令人满意,但所有人的成绩与预期的考试成绩相比,可以说,都有了质的提高,班级的平均成绩也提高到了80分以上。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班级的学习氛围逐渐浓厚,稳定,正一步步走向正规!

篇7:合作学习活动指南

张永娟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搭建了“平等的对话,心灵的交通”的舞台通过“我是这样想的,你是怎么想的?”展开与学生开放式的沟通与交流,尽量使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能真实全面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他们的情感。从我坦诚的提问到学生无拘无束的回答,再到我进一步的引导,无不在增加师生间的亲和力,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师生平等共处,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集体作用,在合作学习培中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为适应社会,走向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

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上交作业时,规定每个小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向专家请教,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进行,差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偏重知识的学习,这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注重人的创新能力格格不入,因而素质教育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相互教学中,能够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我监控等方面的能力。运用讨论法,可帮助学生进行诸如类推、深层了解和解释正反面的争论、预测情境等较具深层思考意义的活动,同时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使学生知识面狭窄,易对教材产生依赖心理,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爆炸”局面。因而,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广泛查阅书籍,进行电脑及专家咨询,去博物馆、实验室等,拓宽了知识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高科技时代是人才的竞争,没有竞争,时代不会向前发展。虽然合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只是合作学习中体现的竞争取代了学生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因为只有学生具备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在合作学习中,具体的评价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小组评价、组内成员评价、组间同等水平的学生评价。这三个层面的定期评价,能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学生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合作和竞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合作学习主张“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合作是以优良人品作前提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谦让、相互欣赏是其主要的精神品质。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竞争,这种竞争能强化小组结构,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更认真、更投入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在组织学习时,要注意防止学生中出现互相拆台的不良现象,注意从正面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公平的竞争,在竞争中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关系,使合作学习形成一种“合作——竞争——合作 ”的良性循环,更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竞争成为促进学习的手段。

篇8:合作学习活动指南

一、基于经验, 引发生长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 因此, 要注意数学教学活动须建立在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之上, 围绕核心经验, 呈现生活情景, 调动学习积极性, 愉快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游戏激趣。比如大班数学活动“种花生”中, 一开始就让幼儿观察材料, 提问:“这里有什么, 用这些材料可以怎么玩呢? ”

2.任务驱动。比如在中班数学活动“设计围墙”中, 一开始就交代任务:“小马造了一所新房子, 还想在房子的周围设计一圈围墙, 谁愿意来帮忙? ”“这里有一些红色、黄色的砖头, 想想看可以设计出什么样的漂亮房子? ”

3.问题挑战。比如在大班数学活动“趣味辨认位置”中, 一开始有三个人的时候排在第三个, 加了一个人后, 这时候他排在第几个呢? 从生活中的问题导入, 幼儿会出现疑问, 进而进行积极思考, 顺利过渡到新知学习中。

总之, 导入方法很多, 目标却是一致的。通过导入环节, 围绕核心经验, 呈现生活情景,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启迪思维, 启动分享互学。

二、基于操作, 建构经验

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在亲自动手操作材料、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 从而获得数学经验、逻辑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品质的学习方式, 它是幼儿学习数学的最基本方法。这个环节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呈现差异———操作学习、自主建构

首先操作要求简练明确, 如规律排列中“从红旗这里开始往这个方向排”、“老师提三个要求, 第一要有规律, 第二规律要重复出现三组以上, 第三材料不要一次拿许多, 需要的时候再来拿;其次操作方法开放自主, 给幼儿足够的空间去探索、观察、比较、判断和操作, 如“按照自己的设计排, 只要自己想到的规律就把它排出来”。

2.捕捉差异———关注过程、聚焦思维

首先要注意老师的站位:这个环节切忌一头扎进去, 老师一开始站在外圈45度角, 关注幼儿是否都找到位置, 拿到材料, 接着进入内圈全面观察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 最后重点关注部分幼儿的操作过程、思维水平, 选取差异资源。

其次要明晰观察内容: 观察幼儿对操作规则的理解与执行;观察幼儿操作中的认知策略, 就是孩子是否运用记忆、观察、分析、比较、判断、语言表述等认知方式;观察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思维状态; 观察幼儿的操作结果及层次差异;观察幼儿在操作中是否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最后进行观察解读: 教师把自己观察到的信息在脑子里进行解读分析, 然后快速确定择取有效资源。

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在看得见的基础上, 有等得了的心态与引得了的智慧。

3.利用差异———对话互动、经验共享

首先, 理解、欣赏、接受幼儿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差异。让幼儿充分自由地展现他自己的学习方式,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真实发展水平。幼儿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创造, 是数学教育应该追求的最高价值, 幼儿带着原有差异走进课堂, 通过操作带着新的差异走出课堂, 从而获得思维水平的提升。

其次, 通过幼儿表达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反推思维过程。通过研究, 资源呈现上有这样一个规律:正确资源———错误资源———亮点资源。

正确资源就是大部分孩子可以达到的水平; 错误资源有两种, 对学习要求不明确造成的错误, 还有一个是思维水平没有达到造成的错误; 第三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部分孩子没有达到的一种正确资源。呈现正确资源的目的是通过交流呈现孩子的思维过程, 建构经验;运用错误资源的目的是通过运用刚才的经验发现问题并且纠错; 亮点资源的目的是进一步拓展孩子的学习经验和思维。

再次运用简单清晰的数学语言、数学手势, 帮助幼儿提炼归整经验。如数学活动“种花生”中:“取了几颗花生, 种了几块地, 每块地种几棵”;中班“认识序数”:“从这里开始, 往这个方向数, 1、2、3、4数到几就是第几个”。

三、基于生活, 丰富经验

对于幼儿的生活数学我是这样理解的: 首先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数学经验; 其次幼儿运用学习到的经验和数学思维方式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教育生活化就是一个数学经验不断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过程, 而幼儿的思维水平正是在这一螺旋上升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得到提升。所以在活动的最后结束环节可以利用游戏化的手段回归生活。

篇9:合作学习活动指南

一、运用《指南》。分析目前集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指南》在说明中要求我们在实施的时候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而集体教学活动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并以相同的速度与方式进行,它的弱点是显而易见的。下面分析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

《指南》指出,教师要了解3-6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幼儿的已有经验之上。但是,目前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存在着大量“照搬”别人教案的现象。组织教学时照本宣科,内容选择不一定适合本班孩子的发展水平,没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集体教学要能发挥优势,首先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教材上的教案并不是教师拿来就用的,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分析这个教案是否符合本班孩子的兴趣,是否需要调整,在活动设计、组织过程、方法策略方面重新思考、重新设计、反思检验。教师在做中学,最终知道怎么设计教案。

2.没有分析活动内容是否适合集体教学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得经验,不应单纯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可是,我国幼儿园有太多的教学活动是采用集体教学中“传授”的方式进行,而国外的幼儿园90%的活动都是在区域中进行的。我们忽略了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在互动体验中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分析教学内容是否适合采用集体教学,例如小班的数学:认识颜色、学习分类、认识1和许多、学习一一对应等等,这些活动到底有没有必要上集体活动?能不能用小组的、个别化的形式?能不能放在区域活动中让孩子自我建构?能不能放在一日生活中进行渗透学习?例如:认识颜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各种颜色的玩具:学习分类——可以放在每天餐后的放碗、放碟子、放勺子的时候进行;学习一一对应——可以在每天的区域活动时,学习将玩具和标识相对应: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可以在每天晨间点名的时候进行:学习开锁——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让孩子自己尝试、探索。

3.没有真正挖掘出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

集体教学的功能是:整理归纳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提升他们原来的经验,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从而认识新的事物。如果教师在组织集体活动前缺少思考,目标定位不恰当,没有真正挖掘其核心价值而随意地进行集体教学,会大大影响集体活动的效率。

目前我们幼儿园的音乐、体育和语言等学科都是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如何抓住每次集体教学的核心价值,发挥集体教学的功能呢?我们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次集体活动能够提升孩子哪些经验?拓展哪些知识?

(2)这次集体活动有哪些价值?其核心价值是什么?

(3)如何根据其核心价值来设计本次活动?

根据思考,我们再做相应的设计和组织,这样才能发挥集体活动的功能。

二、《指南》对设计和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给予的帮助

《指南》指出了3-6岁各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指引我们更加科学地组织实施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孩子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那么,《指南》对我们设计和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到底能提供哪些帮助呢?

(1)《指南》详细列举了每个领域、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典型表现,教师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对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和水平方面提供了指引,为观察了解幼儿提供了清晰的框架。教师再根据了解到的幼儿已有经验设计适应集体教学的内容,以符合本班孩子的需要,

(2)《指南》提出了3—6岁各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学建议。利于教师全面看待各个目标,关注目标的连续性和相互关联性,对集体教学活动中目标的确定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最近发展区,区分目标的难易程度,最终确定本班幼儿应该实现的目标。

(3)《指南》强调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指引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要关注到孩子的主体性,强调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情景中学习。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孩子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设计更加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4)根据《指南》,教师可以反思集体教学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内容和目标是否适宜,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否关注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是否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是否鼓励幼儿和成人之间、与同伴之间的互动,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感兴趣、是否专注等等。

上一篇:进口奶粉行业分析下一篇:医院行风建设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