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课题过程性材料

2024-04-13

教科研课题过程性材料(精选8篇)

篇1:教科研课题过程性材料

优秀课题奖励过程性材料

一、过程性材料的要求 1.《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规章制度》

(1)课题研究有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记录表(2)课题组重要研究活动(会议)情况记录表(3)课题组阶段性研究工作小结记录表

(4)课题研究效益性或影响性成果发表、交流、获奖记录表 4.《课题研究体会、案例、反思录》

二、关于过程性材料:

1.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是反映科研课题研究过程真实性的各类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等。

2.主要包括:

围绕课题展开的调查报告、方案论证、开题报告、阶段报告等; 围绕课题的学习材料学习体会;

围绕课题的研究课实录或教学设计、说课、评课、教者自我反思、课堂评价表、光盘、图片、影像资料;

教育教学效果测查情况,检测评价试卷、问卷及检测所得的一些数据资料

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全部观察记录、调查材料、测验统计等。课题组成员所写的课题小结、随笔、案例分析、课题组成员所获得的荣誉。课题组成员撰写的经验总结、发表的与课题有关的文章(刊物封面、目录、文章级别、文章)、获奖论文(注明级别、等次)、撰写的专著。

课题整个研究过程的大事记,主要成果推广应用情况、效果、效益。

课题中期评估申请中期评估报告阶段成果 课题结题申请书课题结题报告最终成果 3.具体要求:

①真实性:教育科研最忌讳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研究过程应该实实在在,过场材料当然也应该是真实可靠的。因而搜集资料时首先要遵循真实性原则,坚决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假材料和没有实际操作的伪材料,以确保研究过程资料饿真实可靠。

②准确性:从资料的来源、时间、地点等方面,鉴别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检查资料是否准确,以确保资料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看它们有无矛盾和出入,抽样选取的资料是否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从而决定对资料的取舍。

③完整性:科研工作涉及到学校、教师、学生等方方面面,搜集资料也要做到全面细致,不可挂点漏面,有所偏废。要达到通过材料就可以真实全面了解实验全貌的目的,体现研究过程资料的全面性原则。

④系统性:一般要制订一个资料分类方案,然后按照方案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资料,并分门别类,依次排列,做好对资料的科学整理。

三、教育科研课题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课题概念模糊,缺乏界定。

2.没有课题研究方案,或课题研究方案过于简单。3.将教育教学日常工作等同于课题研究。4.将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截然分开。5.忽略研究过程,只看重课题立项和结题。6.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研究到哪儿算哪儿。7.缺乏认真科学的科研精神,拼凑抄袭。

8.不懂得课题研究如何实施,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

篇2:教科研课题过程性材料

第一次过程性材料

一、调查问卷的设想: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起步阶段”主要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处于这个学段的学生正处在习作的起始阶段,对习作充满了期待,通过合理的途径,给予正确的习作指导,会为他们今后习作练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校以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为课题实验。为了更科学、准确反映实验有效性,及时掌握和了解我们的学生的阅读量、阅读兴趣;了解学生的写作基础、写作兴趣;如何避免小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教师作文指导不力等因素。打开思路,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学生爱作文,乐作文,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

二、调查问卷:

一、调查目的:了解目前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的一般状况,分析形成作文困难的症结所在,从而为改进作文课堂教学,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提供依据。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 方式:问卷调查

四、调查对象:五年级部分学生

五、调查内容:

1、你是否经常读课外书?

()

①经常读 ②有时读 ③在老师、家长要求下读 ④从来不

2、你读书时是否有摘抄的习惯?()

① 经常摘抄 ② 偶尔摘抄 ③在老师的要求下摘抄 ④ 从不摘抄

3、摘抄过、见过、学过的好词句你会在作文中运用吗?()①不会

②有时会

③经常会 ④会有意识地运用

4、通常作文课给你的感觉是:()

①轻松愉快,丰富多彩,使人充满信心 ② 严谨,但乐趣少 ③平稳单调,不讨厌也没乐趣。

④ 紧张单调,难于忍受。

5、作文课时,你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回忆起与某方面相关一些经历吗?()① 通常都能做到

②有时能做到

③偶尔能这样

④ 从来都做不到

6、你写作文的目的是?()

① 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②为了练好作文 ③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 ④ 其他原因

7、你有写日记的习惯吗?

()

①没有 ②老师布置才写 ③有时兴趣来了就写 ④经常写

8、通常,你在日记里记些什么内容?()①一天的生活学习情况 ②每天发生的新鲜事 ③自己的心里话

④感受特别深的事情

9、一般情况下,你在写作文或日记之前是一种怎样的心情?()①很有激情,充满创作的欲望

②比较有激情,有创作的想法 ③ 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无所谓

④ 烦躁,不太想写

10、一般情况下,你写完作文或日记后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① 愉快,满足 ② 完成任务后的轻松 ③没什么感觉

④真累啊

11、每次习作时是否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

①有充足的习作内容 ②有时有内容可写,有时无 ③无话可说 ④胡编乱凑或抄袭范文

12、每次习作材料来源哪里?()

①平时观察积累的真实材料 ②借鉴范文中的材料 ③胡编乱写

13、是否善于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将有意义的事记下来?()①是

② 无

③有时有,有时无

14、你是否养成勤写日记,勤于积累语文书及课外读物中的好词佳句?(①是

②没有

③有时有,有时无

15、你认为习作是一种

?()①快乐的事,认真完成②苦恼的事,消极应付

16、习作时,你是否觉得有话可写,但不知如何下笔?()

① 是

② 否

17、你喜欢作文的原因是()

①觉得作文很容易,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② 对作文非常感兴趣 ③老师、家长的鼓励

④ 不喜欢上课的老师

18、你不喜欢作文的原因是

()①觉得作文很难

②对老师出的作文题目不感兴趣 ③老师给的作文分数低

④不太喜欢上课的老师

19、你觉得作文难写的原因是什么?()

①没有东西可写

② 缺少好词句,③肚里有话表达不出

④作文题缺乏新意,脱离学生生活

⑤其它:

三、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了解到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较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欠佳。

2、部分学生课外阅读及积累主要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大部分学生作文能把握结构,但内容不够丰富,语言不够优美。)

4、大部分学生能按老师要求摘录好词好句,但能巧妙地运用的学生较少。

5、学生认为老师对他们的作文教学帮助最大;只有极少一部分认为有点帮助的。

6、学生观察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习惯有待加强。

7、学生非常看重老师对其写作的评价。

8、大部分学生家长工作较忙较累,能真正辅导孩子习作的家长较少。

二、调查结果后的反思:

1、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布置阅读资料,指导阅读方法。

(1)开展名人读书故事搜集活动,开展“我读过的书”展示活动,让学生都动起来,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也提高了阅读的积极性。

(2)在班级开设图书角。常言道,“书非借不能读也”,读别人的书,一方面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引起读书兴趣。

(3)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集体读书活动,主要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做读书笔记,要求学生读书必须带一小本子,开始主要是摘抄,摘抄好词好句好段,逐渐写写感悟。

(4)推荐学生阅读书目,《语文新天地》、各类童话故事、《中华成语故事》、《中国名人故事》、《爱的教育》、《西游记》、《我要做个好孩子》、《希腊神话》、《水浒传》等。

2、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写作水平。将作文指导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结合进行。如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字理,了解一些字词的运用,进行说话训练。再如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指导,我们的课本中的课文可以说是最好的例文了,学生在阅读课堂上说一说、写一写,往往能吸纳课文中的一些好词、好句,一些好的表达方法,一些丰富的修辞手法。而往往这样的语文课更加令学生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3、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日常生活。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我让学生组合成几个小组,进行花盆种植,每天观察其变化,并将观察结果及感受写下来,学生兴趣盎然,成果颇丰。为了引导学生将习作与生活联系起来,我带领学生进行参观校园、打扫教室、乒乓球比赛等活动,并适时进行作文指导,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语言更加自然丰富。

4、进行作文竞赛。学生写一篇自己最拿手的作文,选高年级学生及几位语文老师当评委。因为不限题目,学生大多发挥自如,写作自信心更强,写作积极性更高。

5、改革作文评价方式。重于表扬和鼓励,激发兴趣,多让学生产生成功体验。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除了赞扬以外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写作困难的学生除了指导以外发现其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用得好。

6、加强家校联系。学生每次写好文章都要读给家长听,并与家长共同修改,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写作水平,也无形中加强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

经过此次调查研究,我对学生习作指导问题的思考更多了,对学生习作现状更加了解了,在学生中开展的习作指导更加频繁了,学生对阅读及习作的兴趣也教以前更加浓厚了。因此,我感谢本次小课题研究给了我更多的思路和想法。我还将不断努力,做好研究实践工作,圆满完成本次小课题研究工作。

四、理论文献研究:

篇3:教科研课题过程性材料

本研究主要研究热解型碳化复合材料内部热响应机理,将炭化烧蚀和表面烧蚀进行耦合求解,分析了碳化烧蚀过程耦合表面烧蚀中材料内部详细热响应机制。计算了烧蚀过程中热解气体失重率,碳层厚度变化,温度场等的变化情况,并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

1 碳化复合材料的烧蚀机理

复合材料在加热过程中,碳化复合材料内部会出现激烈的热解反应,影响材料内部温度分布及材料密度分布,也影响表面烧蚀速率。这种复合材料大多用于空间航天器(包括返回式卫星和飞船),这种航天器的再入热环境的特点为高焓、低热流和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表面烧蚀是次要的,而材料内部热响应是主要的[12]。因此在研究碳化材料烧蚀时,研究材料内部的热解机理、热解气体产物对材料表面的热阻塞以及材料出现热解反应时的热响应机制是关键。

碳化复合材料在加热过程中的烧蚀模型最外层为烧蚀层,其厚度为材料烧蚀后退距离;第二层为碳化层;次层主要是材料热解后剩余的碳骨架;第三层为热解层,在次层材料发生裂解,放出热解气体。第四层为原始材料层。

1.1 表面烧蚀

表面烧蚀是通过失重带走大量热量,阻止过高热流入内部结构。主要方式有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烧蚀表面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有氧化反应、升华反应和碳氮反应[13]。通过烧蚀理论,耦合材料内部热传导方程可以得到不同壁面温度下烧蚀表面的化学参数,结合表面能量方程可以计算得到进入材料内部的能量方程。

1.1.1 表面化学反应

表面化学反应见式(1)—(4):

1.1.2 表面能量

表面能量按式(5)计算:

式中,qN为进入复合材料内部的净热流,J;为表面气动加热;mcwhw为表面化学反应带走的热量,J;m-∞hc(s)为材料烧蚀质量损失带走的热量,J;εσT4w是烧蚀壁面辐射带走的热量,J。

1.2 体积烧蚀

碳化烧蚀过程需考虑材料能量传递及平衡,主要包括材料热传导及炭化过程中材料热解对能量方程的影响,对整个求解域上气体质量流进行求解,并在能量方程中考虑气体质量流对内部能量的影响[14]。在表面能量平衡方程中考虑烧蚀带走热量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在整个烧蚀过程中,材料内部的密度、分解率、温度场、碳层厚度在不同时刻的变化不同。

1.2.1 能量方程及能量平衡方程

完整的三维能量方程中,中括号的部分为气体质量流率对内部能量的影响,一般只考虑热流传递方向的质量流率即可,其他方向的不用考虑。具体的能量方程和能量平衡方程分别为式(6)、(7):

式(6)中,ρ为碳化过程中复合材料密度,kg/m3;Cp为碳化过程中复合材料比热容,J/(kg·K);K为碳化过程中复合材料热导率,W/(m·K);mg为气体质量流,kg/(m2·s);Cpg为热解气体比热容,J/(kg·K);ΔH为有效分解热;T为碳化过程中材料温度,K。

其中:

式(7)、(8)中,q是进入材料内部的净热流,J;qConvection是流场加热热流,J;qRadiation,in是外部辐射进入材料内部的热量,J;qRadiation,put是壁面辐射热量,J;mrΔhabl是由于表面烧蚀带走的热量,J。

1.2.2 气体的质量流率方程

在烧蚀过程当中,热流方向沿Y轴方向,所以只需计算气体经过垂直于Y轴截面的质量流率。气体的质量流率按式(9)计算:

1.3 材料变物性参数求解

复合材料分解率(阿伦尼乌斯方程)按式(10)计算:

式(9)、(10)中,Ai为组分i的指前因子,103·s-1;Ei为组分i的活化能,J/mol;p0i为组分i的初始密度kg/m3;pr i为组分i的残存物密度,kg/m3;pi为碳化过程中组分i的密度kg/m3;ni为反应级数。

复合材料未分解材料质量分数按式(11)计算:

材料的密度可以由组成成分的体积分数表示,复合材料密度按式(12)计算:

复合材料质量损失率按式(13)计算:

2 数值计算及分析

建立了复合材料的RVE模型,按照材料组分将某树脂基碳化复合材料划分为增强物纤维束和树脂基体2部分,并分别为其定义材料属性。为使上述理论模型普遍适用于碳化烧蚀材料,同时考虑到树脂基体是由A、B两种组分构成,对三维计算模型的热响应进行分析和计算。结构厚度13mm,根据线烧蚀理论模型可以在对复合材料烧蚀表面退缩时烧蚀形貌的变化进行数值仿真,基体材料密度2000kg/m3,热导率55W/(m·K),比热容2300J/(kg·K),增强物密度1800kg/m3,热导率21W/(m·K),比热容750J/(kg·K),在结构上表面施加2E6W/m2的热流,烧蚀时间40s。RVE几何模型如图1所示。

树脂组分A的初始密度为325kg/m3,完全热分解后密度为0,树脂组分B初始密度973kg/m3,完全热分解后密度为518kg/m3,增强物密度为1810kg/m3,比热容750J/(kg·K),热导率22W/(m·K),基体的分解动力学参数见表1,热导率和比热容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分别如图2、3所示。

2.1 烧蚀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图4为烧蚀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材料在烧蚀开始时升温速率较快,随时间延长,升温速率变小。这是因为材料表面辐射带走了热量,热分解的吸热作用及热解气体带走了部分热量,从而使得材料升温速率减小,实现了热防护。

2.2 烧蚀过程中碳层厚度及失重率变化

图5为碳层厚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开始加热时,材料未发生热解,所以未出现碳化层;随加热时间延长,材料热解反应开始并出现了碳层,温度的持续升高使得材料热解程度加剧,碳层厚度逐渐增大,至加热结束时,碳层厚度为3.07mm,约占材料原始厚度的1/3。

图6为失重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开始加热时,材料未发生失重;随温度升高,热解反应剧烈,材料发生失重,至40s时材料失重率为33.06%,材料发生失重的同时带走了大量热量。

3 结论

利用有限元法对RVE结构的复合材料内部热响应进行了计算研究,重点分析了烧蚀过程中温度场、碳层厚度、失重率随时间延长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和计算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运用有限元方法可以对整个碳化烧蚀过程进行建模分析,能真实地反映复合材料碳化烧蚀特征。

(2)Arrhenius分解速率方法为碳化烧蚀过程中组分密度的变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3)烧蚀过程中,复合材料的热物性能与温度和材料的热解状态相关,是多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

(4)随烧蚀时间延长,材料热分解减弱,热解向内渗透速度减慢,这是由于材料的烧蚀带走了大量热量,导致升温速率减小,削弱了材料的热解反应,对内部结构起到了有效的热防护作用。

摘要:在研究碳基复合材料的烧蚀机理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对复合材料烧蚀机理中的表面烧蚀、材料分解、温度场、失重进行耦合分析。对C/C复合材料RVE结构进行耦合数值模拟,考察时间对失重率、碳层厚度、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烧蚀过程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的影响较复杂;随着烧蚀时间延长,材料的热分解减弱,热解向内渗透速度减慢;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可真实反映复合材料烧蚀的特征。

篇4:例谈教育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

教育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就是以课题研究的进程为管理对象,既要辅以研究方法与技术,更要对课题研究进行全程的规范和引领,从而达到课题研究的成果与效益的优化目的。本文以笔者主持的研究课题“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试验项目”(以下简称试验项目)为例,将过程管理的经历与心得奉献给读者,以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该试验项目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为配合新课改而设计并指导的国家级课题。南昌市作为其一个大试验区,于2003年10月启动若干子课题,其参与者涵盖中小学校近40所、学生万余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近200名(以下简称参研教师),已完成一轮试验并结题,现第二轮试验正在运作中。面对如此面广、人多、子课题丰富的一个课题,作为一个地区的教研部门牵头人,抓紧过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绝对不能高高在上沿惯例收报表、审方案、等结果,而要倾心倾力于全过程。限于篇幅,仅就几个重点环节作概括性阐述。

一、动态培训,畅通课题研究之路

过去我们也进行了不少课题研究,但往往是开题之初对参研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之后就等待结题。这次我们把培训工作动态地进行于研究的全过程。因为从系统论方法的角度来看,一个规模较大的研究课题是整体的、有序的、动态的,且是相互关联着的,其过程和成果是可以最优化的。因此,不能像过去常有的做法一样,仅仅在开题之前进行一次培训就任其发展,必须自始至终动态地安排进行。

进行厚实的开题培训。就总课题的结构、原理、评价理论、研究方法、实施方案,以及各子课题的研究内容、成果形式、使用的工具、研究计划等中心内容,请国家评价项目课题组(以下简称项目组)的专家团多名成员来我市作零距离指导,指导形式既有学术报告,也有讨论答辩、案例展示等。弄清了新课改与评价、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教学评价等基本理论,学会了行动研究、田野研究、指标体系、问卷设计、评价手册、成长袋等概念与方法。这就使参研教师在起跑线上头脑清楚、姿式正确。

培训要扣紧评价与课程改革的纽带。实现课程变革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而教育评价又是为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服务的,二者相互包容相互关联。所以我们在研究之路上,让老师们经过一定时段、对评价课题有了初步的实际认识与运用后,又进一步进行新课程与评价如何紧密结合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是,先深入到参与子课题的学校挖掘一批既彰显新课标理念又自如运用评价的好课,经过研讨完善之后向参研教师展示。

培训中用好国家课题资源。项目组对全国十几个试验区的指导也是动态的。每年暑假主持召开一次项目年会,既有专家对理论的发展解释,又有进展较快的试验区介绍经验、提出问题进行研讨。这也是我们进行动态培训的重要资源,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参研教师几十人参加(有不少教师、教研员自费前往)。赴会前我们交代了学习提纲,年会后又检查听课记录,要求写出学习体会,并在网页上展示。

培训域开发到校外。这个课题还关联到学生、家长和教育行政的一些部门。所以我们还以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让他们对子女、对课题、对教师给予更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这些活动还邀请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人士和媒体工作者参加,使他们对课题有了解好宣传,也是一种“潜培训”。有的学校召开评价课题阶段性汇报暨家长会,电视台还进行了报道。对学生,则针对如何使用评价手册、如何填写评价用表等作具体告知,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反馈给课题组的老师们。

二、过程调控,规范课题研究之步

对研究课题进行过程管理,显然要注重各个子课题的不同研究阶段,不断关心、引导、帮助和匡正。

健全课题研究的学习、例会制度。及时下达、转发、传达项目组有关评价的文件通知、会议精神和经验,定期召开试验校的交流例会。各校汇报进展情况,展示评价工具,交流课题研究的经验,提出遇到的问题。全体参研教师视每次例会为一次学习的机会,谈认识、谈作法、谈体会、谈问题、谈困惑。大家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达成共识,互相取长补短。由于他们日常教学、班主任工作等都紧张,大规模的学习、例会就难于频频举行。对此我们及时予以调控,在每个子课题研究团体中选取骨干教师,并与学校沟通,让这些教师在学校适当少一点工作负担,让他们定期带来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带回去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不至于问题成堆而导致课题研究走过场。

对研究项目的档案、资料要全程监控。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数据及时收集、梳理、入档并作出阶段性分析,是过程调控的重要一环。尤其一些有时效的数据资料,如不及时策动、收集,待到结题时发现不够(比如无对比、无前测等),已是无法重现。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求各子课题在开题方案中尽可能全列出所要的数据资料清单并具体标明进入采集、整理的大致时间;另一方面则持续进行问询检查,并令其以文本形式交验。对一些好的典型个案、成效凭证、调查问卷和学生成长袋,由我们整理制作成文本或光盘在各子课题之间交流,并鼓励参研教师写出论文。这些论文在结题之前就有发表,大大鼓励了参研教师,而且使学校对子课题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以评价手段促评价课题研究。这也是项目组的一个典型而又突出的手段,其做法就是对课题研究进行中期评估,是为过程调控的加油站。我们选了六所中学两所小学先行作了展示性中期评估,由我们主持,参研教师全部参加部分评估活动。中期评估的主要文件是研究小结、自评报告、数据资料和展板。项目组专家团还派了专家莅昌考察,他们对成绩进行了肯定并帮助提升,对不足问题也予以指出并提出改进意见。中期评估使我们在研究之路上迈出更稳、更有效的步伐。

三、结题指导,壮大课题研究之果

由于我们进行了动态培训和过程调控,各子课题进入结题阶段时成熟度都比较高,但要达到更优效益,对他们的结题指导是不可缺失的。

点面结合部署结题工作。我们召开了三次结题会议,有六所学校向全体参研教师报告了与结题相关的工作和设想,并安排了“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讲座。既作鼓动,又施指导。这样,他们面对丰硕的果实如何收摘心中有数。

深入具体地助生结题报告。我们又请专家走到子课题所在学校去与参研教师一起具体研究结题报告的提纲及材料的选取,引领他们顺畅又规范地结题,写出高水准的结题报告,避免了以往结题报告交上来完全不合要求而打回去重来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研究工作的效率。

规范成果附件。我们还请了项目组的验收人员专程从北京来审视与结题报告相关的附件,各参研学校不仅写出了合格的结题报告,还刊印了课题研究文集,制作了许多音像材料,真是硕果累累。

篇5:教科研课题过程性材料

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宗旨,确立了“把孩子引向幸福之路”的办学理念和“学生成才 教师成名 打造名校 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领导班长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力推进课程改革,努力实践“开放式办学,内涵式发展”的办学策略,努力营造一个“设施先进、管理科学、师资优良、团结进取”的人文环境。

教育科研是学校不断前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只有走科研之路,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焕发更新更强的生命力。“十五”以来,学校明确了“重科研、强管理、创特色”的办学思路,努力创建“科研先导型学校”。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动力,努力实现“学校工作课题化”的办学特色。学校把各个条线的工作具体分解,选择既有前瞻性又能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课题构建学校课题研究网络,教师人人参与,形成了“教育科研大众化、科研管理网络化、科研队伍层次化、科研活动日常化、科研措施制度化”的教科研特色,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规范健全。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由校长直接领导,副校长分管工作,教科室主任具体负责,并形成了由教科室负责计划、组织、协调、实施、监督、总结,中心校、课题组负责具体落实的网络化的工作组织体系。在学校的规划和计划中,教科研工作都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并对教科研工作作出了具体的安排。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师培养的中长期规划和教育科研的发展规划,并形成了以“教育科研为水平线,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的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大观念。特别是学校的领导不但能为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提出工作的策略和思路,能经常性的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大部分课题由校领导领衔开展研究。在教科研成果的应用上,与教师的评优、考核、聘任、晋升职称直接挂勾,而且和期末奖励也直接挂勾。

二、创设浓厚氛围,强化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不实现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就难实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教科研工作能顺利开展,除了有学校领导做我们的坚强后盾外,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科研意识的增强首当其冲。学校制订好课题后就组织教师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进行新教材培训,明确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增强课改标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教科室组织教师加强对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并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型组织。学校为教师订阅了种类多样的教育教学刊物,开放阅览室,教师每周学习不少于2小时。鼓励教师订阅相关教育教学杂志报刊,在阅读的同时做好相关的理论摘录,每月完成一篇摘录,一篇教育教学心得或教学反思。学校配备了电脑,鼓励教师上网浏览,了解教育科研的新动态。通过网络的交流,解决自己的教科研困惑,清晰自己的教科研之路。就是这样,学校强化科研意识,树立人人都是教科研工作者的意识,使每位老师都积极投身于教科研研究与实践。

二、搭建科研平台,打造优质队伍。一所学校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的教师队伍。近几年来,学校进一步重视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了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大了师资培训、校本教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政策,如《关于青年教师培养提高的意见》《学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培养条例》等,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培训,同时鼓励教师进行高一学历进修。学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认真开展教科研活动,组织教师理论学习小组,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提供理论学习的空间;开展帮扶结对活动,为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拜一位师傅,开展帮辅结对专题研讨;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即分层分批派出学校教师到全国各地听课、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同时邀请市内外的名师、教育专家来校作课、讲学,本学年,邀请实验小学的各科老师来校指导;分层实施“同课异构”战略青年教师每月要上一堂教科研汇报课,并随时接受领导的“推门检查”,一年来,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一整套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

三、以课题促科研,以科研促发展 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向规律靠拢的过程。而课题研究能让我们的研究有目的有方向。

目前学校有中国教育学会《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实验研究》子课题《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国家教育部规划子课题《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市和谐师生关系实验课题《学习后进生转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市级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小学生开放题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对小学生行为的评价与指导》和《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以上均为立项的课题。教育部子课题《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及市级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已结题。其中市和谐师生关系实验课题《学习后进生转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为我校主课题。

学校根据课题内容建立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知识;研究过程落实,各课题组每学期安排一至二次教学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有明确的目的,及时反馈。全校老师根据学校的总课题,加强“小课题”研究,制订出相应的子课题,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制订好后先对自己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做到有案可据,制订好针对性的措施,并定期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教师制订好研究计划,通过汇报课、论文等方式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根据自己课题特点,课题组成员完成“六个一”活动:每学期读一本教学专著;每月一篇读书笔记、一篇教育教学案例、一篇教学设计或实录(与月评挂钩);每期一节研讨课、一篇研究论文等。

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中不同形式的运用与交流,课堂是最好的地方。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教育因素,依据教材内容,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适当的教学目标是上好每一节课的灵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由于重视了课题研究,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力求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实施和谐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每个子课题组成员都要对组内上交流课,各子课题组在组内研究日常化的基础上,向全校推出1节观摩课。平时,有随堂听课、推门课、外出借班上课等各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在每一次上完课后做到即时点评交流。上课老师还要针对性地写出教后反思,由教学中细节问题的讨论到整体教学问题的交流。教师正是有了课题研究这样一个明确目标,因此,课前都有充分预设,课后有教学反思,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努力使一个课题研究得以在课堂中真正实施。

四、完善奖励制度,推广科研成果。

为了使教师能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学校制定了奖励制度,并不断进行修订完善,每学期期末都对教师的教科研活动进行评比,对教科研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包括学习、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获奖、学术交流等)的教师,实行政策鼓励、精神激励、物质奖励,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教科研热情。近几年来,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及获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和《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的教学成果奖分别获市级一等奖,其中《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的教学成果奖获省三等奖。

为认真总结宣传与推广学校教科研成果,学校每年举行有一定规模的研究活动。近年来,学校成功举办了“全县小学素质教育现场会”。

学校编印了校本教材《中华奇葩》和《写字》。学校以教科研刊物和教育网站为基地,宣传教育科研知识,传递教科研信息,发表教师教科研论文和教学案例,以此为依托,使学校的教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应用。

篇6:科研课题结题汇报材料(范文)

结题工作汇报

校长黄德荣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浦城县首个县级科研课题《阅读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实施》课题结题表彰会,在此,我代表仙阳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向莅临我校的领导、专家,以及各中小课题组全体成员表示热烈的欢迎!

开展课题实验,是“教科研育师、教科研兴校”的必由之路,我校坚持“科教是第一生产力”理念,彰显教科研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着力通过教科研工作来打造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培养全面发展的特长学生。

仙阳中心小学是南平市语文教研团体会员,长期参与省、市级多个课题研究,成果显著,连续多年被评为“南平市语文教研先进单位”,学校大部分教师都有课题研究的经历。此次我校承担的语文学科课题《阅读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实施》,于2011年3月28日被进修学校立项,同年4月在我校正式开题。我校对此项课题研究高度重视,从全校选拔精兵强将,由14名教学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中小全体语文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中,拥有本科学历7人,大专学历7人。其中,小高7人,小一7人,绝大部分成员都在教学一线,教学经验丰富。通过二年时间的艰苦努力,于今年4月份上报教师进修学校,经专家审查,顺利结题。

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由此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意义重大,它有利于落实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由于传统语文教学理念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还存在不少困惑和问题。加上近年来教师年龄严重老化。这些教师的语文课堂往往只是以知识目标的达成为本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致使现在许多学生心理问题不少,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都明显显现。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教师进修学校选择了《阅读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实施》作为研究题目。

课题立项实施以来,经过2年多时间的实验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修学校的领导和专家的关注和指导,通过全校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课题组全体成员对我校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并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圆满地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现将我校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经验与做法向各位领导、专家,各中小同行作一简要汇报。

一、以活动促提高。

单周星期一第二节课是我校语文教研例会,语文教研组利用例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积极开展理论学习、观看教学光盘、教学研讨课、教学示范课等活动以及经验交流汇报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通过学习、讲课、交流,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以往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语文课堂上,该如何达成情感目标的培养,从而实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由“知识本位”向“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转变;实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水平的提高。活动的开展也给每位参研老师创设了一个自我发展,不断完善的平台,实现了人人有机会,个个求发展的良好科研氛围。

二、以管理促成果。

课题研究对参研老师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保证课题研究能够顺利进行,我们通过“教中研、研中教”的形式,寓课题研究于教学常规活动之中,把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和校本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是结合学校“教、科、研”一体化的思路,有条不紊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让学校教研活动变成课题研究活动,以提升教研的科研含量;二是同伴互助的形式,利用年段集体备课开展课题研究,让实验老师感受到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三是借助公开课形式,使老师在实践中体验研究的价值;四是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与智慧共享;五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开拓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开展课题研究期间,学校课题组成员每月集中活动一次,汇报、交流活动内容;教导处定时检查课题组过程性资料;要求全体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时都要紧紧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与实施这一课题来进行。每学期开展一

次课题论文、案例评选交流,开一节课题研究交流汇报课,保证课题研究规范、有序进行,并且表扬、奖励课题研究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努力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研究实效性。开展活动两年多时间,我校老师积极参加“新浪网教学微课堂录相评比”、“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评比”、片际教研等各种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执教老师对所教学内容情感目标把握准确,设计合理得到专家的认可,同行的好评,所以都取得较好成绩。其中陈利军、陈国汉老师参加南平市第八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评比活动,均获二等奖;戴小芬老师参加的新浪网微课堂评比获三等奖,片际教学一等奖;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中获得8个县级奖项;多位教师的教学论文发表在CN刊物或是省、市、县各级各类论文汇编上,获奖达46人次。教研组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活动,有近百篇学生习作获奖并发表在各级各类的刊物上。《中国小作家》(小记者版)还为我校出一专刊,推介我校在作文教学上的成功经验。

三、以借鉴谋发展。

语文教师要不断充电,要善于向同行业的专家甚至是同事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秀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其基本途径就是多观摩优秀教师的模范课。我校高度重视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不放过一次外地交流培训的机会,创造一切条件让优秀教师外出学习,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据统计,我校开展课题研究两年多的时间,派出省市学习的老师共计37人次,到本县和片际学校交流学习的老师85人次。我校正是利用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作为课题组教师的培训手段,特别是通过片际教研来学习、借鉴兄弟学校先进经验,与我校的课题研究相互比照,找到自身差距,借鉴他校中好的课题研究方法,结合我校实际,实现课题研究教师的自我超越。

该课题的顺利结题,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的教师在揭树林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严格遵循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自觉按计划进行实验,认真按时完成各阶段的实验任务,自觉接受进修学校课题组的严格管理,按要求上报相关研究材料,正确处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在理论的指导下坚持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升华理论,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我校今后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同志们,老师们,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对于办好学校,促进学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不断提升我校的办学品味和教育教学质量。一所学校,如果有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湛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课

题研究,形成了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那么,这所学校就一定会在它所在的地区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所学校的办学品味和教育教学质量就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科研出效益,科研出成果,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其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培养名师队伍,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能够使广大教师在教育科研中,不断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探索、学习和反思中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只有积极地参加课题研究,才能使自己不断地得到提升,才能够走进名师队伍的行列。当然,学校有责任给全体教师提供一个研究的平台,为教师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让广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地投身到教育科研中来。

同志们,仙阳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要把这所百年老校打造成百年名校,不仅要有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业绩,更要有一流的科研成果,“科研兴教”,是我们的一贯方针,学校将尽一切可能,为大家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希望全体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更加积极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拿出更多的教科研成果,向百年老校献礼!

篇7:科研课题立项、结项上交材料要求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含申报成果的教案)

(5)学生确定的研究主题。(课题题目、背景、目的意义)

(6)制定的研究方案。(课题题目、研究的内容、步骤、方法、时间、条件、分工等)

(7)实施的研究过程。(查阅资料、调查走访、讨论分析等活动的图文、视频资料。)

(8)研究成果。(论文、图表、模型、多媒体演示、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9)教师撰写的经验总结性材料。

(10)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的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5)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案。

(6)组织学生实施活动过程的视频、照片、体验心得等档案

材料。

(7)所实践、服务单位的证明材料。(8)学校教师的总结性材料。

(9)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效果的评价意见,以及获奖情况评价认定。

技术教育类成果需提交的材料:

(1)申报教师填写《商丘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申报表》。(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3)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4)一学年综合实践活动教案。(5)教师指导技术教育活动方案。(6)学生作品的构思设计方案。(7)制作或创意作品(图片)。

篇8:完善课题管理 提高科研品质

一、加强课题论证, 提升设计品质

虽然好的开端不一定都会有好的结局。但是,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在课题进入实质性研究之前抓好论证工作, 不仅十分重要, 而且十分必要。加强课题论证工作, 有助于提升课题研究设计品质。

(一) 集结优势力量, 开展周密论证

很多中小学一线教师希望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 但是, 一线教师往往因为理论素养不高, 对课题论证不够深入, 难以做到科学精准地确定课题。另外, 许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 研究范围还是很大, 与教师具体的学科教学还有一定距离。因此, 必须找准规划课题与中小学教师及中小学教学的结合点, 既保证课题的高起点和前瞻性, 又保证课题能够“接地气”, 有现实性。这项工作的完成, 仅仅依靠少数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集结由专家和一线教师组成的优势力量, 进行周密论证。

1. 集结三个方面的专家参与论证

(1) 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

学科专业领域专家的参与, 能够在研究设计方向、定位上指导更加准确。学科专业领域专家往往来自高校或者一些专门学术研究机构的专家, 他们对学科前沿、研究的意义往往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侧重于实践, 有着行动研究的特质, 本质上说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某种理念、验证某种模式的行为, 这种行为离不开学科专业领域专家的指导。

(2) 学科教学实践研究方面的专家

学科教学实践研究方面的专家与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有时是重合的, 有时则不重合。例如一位古代汉语研究学者, 他清楚古代汉语研究领域的问题, 但是, 对于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问题, 则不一定有完整清晰的认知, 他的意见很可能更加注重学科建设中的学理探讨。而一线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长于教学实践的, 他们对于怎么做、怎么教学, 他们往往有一整套的想法。但是, 究竟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们却缺少深入的反思, 缺乏理论支撑。为此, 就有必要邀请教学实践研究方面的专家参与论证研究。教学实践研究方面的专家的参与, 能够联通理论与实践, 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许多教研员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他们有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历, 对本学科教学现状有着深刻的理解, 又有一些形而上的理论研究基础。有的教研员从实践中出来, 到理论的殿堂走走, 又经常回到课堂, 深入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 用理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3) 课题管理方面专家

这方面的专家一般并不属于某一学科, 但是, 他们熟知课题研究的流程及重要的时间节点, 他们的建议, 对于课题研究设计、推进课题研究至关重要。

课题研究是一项技术性工作, 有一系列规范性要求, 初次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 因为技术缺乏, 所以往往会走弯路。有了课题管理方面的专家的指导, 往往事半功倍。而且, 课题管理方面的专家总是很清楚课题研究的重要时间节点及具体要求, 能够提出一些有预见性的意见, 因而有助于课题研究整体规划的完善并落实。他们的意见对一线教师而言, 还是一种难得的培训学习资料。

2. 集结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论证

(1) 让有专长的教师参与论证

“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这个命题, 首先肯定了一个前提, 就是教师是能够成为研究者的。而且在教师中的确有研究者, 特别是实践研究方面大有人才,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实践证明, 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表现了较高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因为他们长期扎根教学一线, 直接参与教学实践, 并注意深入反思, 因而能借助日常工作, 直观地了解学校师生的真实意图, 了解学校教学生态。他们参与论证, 对于找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点,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题源于问题”, 很多时候, 优秀一线教师的问题, 经过提炼, 就是很好的研究课题, 而结合总课题的思路框架进行提炼, 就是适合广大一线教师参与研究的课题。

(2) 让普通教师参与论证

一线教师, 是课题研究设计的验证者、实验者。课题论证的目的, 在于通过全面揭示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及课题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 统一课题研究者的思想。思想不统一, 认识不深入, 个体的研究行为难以持续, 团队的研究就难以深入。在实践中, 一些学校有着好的领队, 比如有积极开拓、学养深厚的校长, 有特级教师等骨干教师, 但是, 教科研却难以形成合力。因为教师个体研究能力虽强, 但是, 学校教育是一个大的系统, 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也就会影响到其他环节工作的顺利开展, 势必导致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研究成果得不到落实。在课题研究中, 普通教师虽然更多的是从事一些具体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实, 但是, 正因为普通教师的这个作用, 体现了行动研究的本质。此外, 教育科研的目标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个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广大普通一线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在这种情形下, 让这些潜在的课题研究者尽快了解课题研究的意图、意义、技术路线等就十分必要, 让他们参与课题论证过程, 正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事实证明, 让一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论证工作, 能有效激发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同时, 课题论证中专家的意见, 对一线教师有很好的启发。课题论证工作, 其实是一种专题研讨式的培训, 参与者围绕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可行性、方向性、背景、意义、思路、策略等展开研讨交流, 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带来的“红利”, 并进一步激发积极参与研究的热情。

(二) 群策群力, 细化研究课题

大的研究方向确定之后, 还必须对课题进行细化。怎么细化呢?需要有效整合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力量。以本人参与主持的“少教多学模式研究”课题为例, 这个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年度指南中的一个课题, 经过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共同论证, 我们将课题名称才确定为“‘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这个课题的确定, 有10多名省级教研员和20多名优秀一线教师提供了参考意见, 还征询了全国中语会的苏立康教授和小语会的崔峦教授等国内语文教育界的知名专家的意见, 得到他们一致认可。

总课题确定以后, 我们又邀请一些长期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参与确定子课题, 经过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 搭建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 即从理论研究、策略方法研究和评价研究方面入手, 确定了近30个子课题。如“语文学科中‘少教多学’的内涵、实质研究”、“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少教多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研究”, 等等。这些子课题精准地指向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而且, 必须依靠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才能进行研究, 因此,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 得到了众多学校和教师的支持。事实上, 教育教学专家总是从教师中成长起来的, 教师要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型, 就必须参与研究工作。教师不仅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主体, 也是主力。教师如果能够提出子课题, 意味着教师对所给课题有一定的研究, 或者说有一定的认识, 或者就是有一定的兴趣, 这些方面都是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前提。

(三) 精心筹备, 召开课题开题论证大会

在一线教师与专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 召开课题开题论证大会, 意义深远。不仅是课题管理规范的要求, 也是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需要, 必须精心筹备。课题开题论证大会召开一定要选准时机, 提前宣传, 充分酝酿, 适时汇报, 认真落实。

1. 选准时机

如前所述, 开题论证大会, 实质上也是对广大课题参与者的一种十分有效的专题研讨式培训。因此, 要在内容组织、人员参与、会议举办等方面精心计划, 尽可能避免与教师教学重要时间节点冲突;论证会的内容要充分准备, 尽可能面向基层、面向一线教学实际, 突出实效。例如“‘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内容之所以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 正是因为它搭住了教育要“减负增效”这一时代脉搏。另外, 面向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题, 要事先向各中小学发出意向性课题研究邀请函, 在各学校组织论证的基础上申报参与课题研究后, 再组织召开课题开题论证大会。

2. 提前宣传

论证大会举办之前, 一定要有一个留给专家和教师对课题进行进一步认识的时间。专家和教师有各自的分工, 但在参加开题论证会之前, 都应该进行广泛深入地调研, 专家要想教师所想, 急教师所急, 力求使自己的意见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有积极指导意义。而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提出自己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前的疑惑, 并请专家予以解答, 从而尽可能地将更多的教师纳入课题研究规划之中,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研究主动性。让教师在清楚意识到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的前提下, 自觉主动参与到研究工作中, 这是组织开题论证会的一个重要的功能。

3. 充分酝酿

教育科研课题的质量, 首先取决于是否有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的参与, 取决于项目的高起点和前瞻性。很多课题之所以难以深入, 既有领导教师的认识问题, 也有选题不够精准的问题, 还有对课题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阻力考虑不周全。为此, 要提高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认识, 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提升到关系到认证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地位上来考虑, 建立由学科研究、学科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资深专家组成的庞大专家队伍, 为项目提供咨询和决策支持, 并制定体现与教师教学实际结合、与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一致、与学校品牌创建规划统一的课题研究推进计划, 指导项目攻坚克难、不断取得突破。

4. 适时汇报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之下, 行政领导始终是决策者。领导的认同、参与, 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应该把课题论证会作为一个汇报会, 让领导了解该项工作的意义。当然应该尽可能在会前让领导了解课题研究的相关准备情况。

通常情况下, 有远见的领导, 一般会积极参与此类活动并予以大力支持。需要强调的是, 领导参与课题研究活动, 要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 让足够多的一线教师有足够的表现机会。比如, 让教师代为回答领导的询问, 或者让教师做专题发言等, 因为这些做法实质上是对教师的培养。另外, 领导参与论证, 还是一种见证。

5. 认真落实

论证会的意见要认真落实, 避免会上热情万丈, 会后冷火秋烟的情况。目前, 一些学校课题申报轰轰烈烈, 阵势很大, 但实际研究拖沓松散、收效甚微的情形还很突出。对此, 课题主持人要及时联系、督导课题研究关联各方, 在论证会后及时组织学习研究专家意见, 联系实际, 对照存在问题, 认真修改课题实施方案, 确保课题研究的高起点和前瞻性的有效延续。否则, 前期高起点攻关所凝聚的效能就会在逐步落实中递减, 有可能导致整个课题的研究陷入进退两难的僵局。

二、加强过程管理, 提升行为品质

(一) 研究永无止境, 过程完全可控

课题研究是一个过程, 并且应当是一个系统化研究的过程:从确定问题开始, 进而深入阐述结果, 最后得出结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又是一个只有开始、没有终结的过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似乎永远只有阶段成果, 因为教育实践总是无止境的, 这与工业制造领域的课题不一样, 工业制造领域的课题研究指向某项产品或设计的话, 这项产品和设计的各项具体要求完成, 通过鉴定, 这个课题就结束了。教育科学研究解决的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说直接点, 就是人的培养问题, 这是最为复杂的问题, 所有现成的结论, 只有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教育才有价值。另外, 课题研究对于研究者个人而言, 也是永无止境的工程。但是, 课题研究又是遵循既定方案的实践活动, 因此, 也是一个可以完全控制的过程。

(二) 严格执行标准, 规范研究过程

课题主持人要组织课题组成员全面、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制定的相关办法和规定, 做到“五个确保”。

一是确保研究过程规范。要严格执行课题立项审批制度, 执行年度工作汇报制度。在组建课题队伍、组织课题研究方面严格按规范操作, 从申报立项、制定实施方案、进行阶段性检查到评审结题, 都要办理相关的手续并记录存档。结题时不仅学校要提交符合要求的结题报告和原始资料, 而且专家组对每所学校都要作出具体的个性化的结题鉴定。当然, 结题的方式要从学校实际出发, 灵活地予以安排。

二是确保研究方法有效。必须确保观察、调查、实验、个案研究或者比较研究等方法是有效的。要创造条件, 组织课题研究成员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提高理论素养和研究水平。

三是确保研究实践扎实。要深入学校, 观察、倾听、分析研究者的研究。做到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结合, 书面汇报与深入教学研究一线考察结合。

四是确保研究行为道德。在研究实验中倡导科学、民主的学术风尚, 尊重原创, 不搞“我说你听”、“我教你做”的一言堂, 坚持实事求是, 反对弄虚作假。

五是确保研究成果真实。要营造研究情境, 关注研究实践, 尊重教师劳动成果与在实践中的创意, 鼓励和保护不同的见解和风格。对于抄袭他人论文、虚报研究成果的学术欺骗行为, 一律予以严肃处理。

(三) 抓好关键节点, 推进研究实践

课题研究有着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抓住这些时间节点, 有助于提升研究品质。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其他项目一样, 必须重视过程管理, 要结合《年度工作指导意见》, 对课题实施过程实时监督和不定期督查, 保证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需要指出的是, 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 课题组每位成员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明确自己的任务、目标, 并确定相应的时间节点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和课题管理者都应该对照教师确定的时间节点进行督导检查, 这样, 既是对教师研究过程的尊重, 也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 搭建展示平台, 激励教师成长

加强过程管理是手段, 不是目的,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发现并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为此,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要积极创造条件, 为课题研究教师搭建展示平台。一堂公开课, 一场报告, 对于某些教师而言, 是一种遭罪、一种出丑, 但是, 教师一旦成为展示、报告的主体, 这堂公开课、这场报告又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一个崭新的起点。“‘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非常重视搭建展示平台, 学校领导推到幕后, 让教师走上前台报告、展示教学成果。我们还通过《教育艺术》等媒体刊物及时交流、宣传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管理者、评价者要转变观念, 将搭建平台、促进教师展示作为一种分内之事, 将教师展示视为一种成果、一种成绩、一种激励教师参与研究的方式。

目前, 很多学校、很多地方, 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突破, 从“师生搭台领导唱”, 向“领导搭台教师唱”的转变。教师登台报告、展示对教师成长影响深远。事实上, 从领导为中心展示、汇报, 到普通教师、学生的展示汇报, 是师生和谐发展理念的体现和要求。不仅如此, 还要对参与展示的师生予以褒奖。因为师生的发展, 就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可见, 及时搭建展示平台, 是深入推进课题研究的有效方式。

(五) 加强制度建设, 提升文化品质

学校要加强教育科研制度建设, 把研教一体、乐研善教的理念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理念,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基本策略, 让每个教师树立教育科研工作常态化意识。坚持以实施重大教育科研课题为牵引, 带动教学、科研、师生和谐发展, 倡导“创精品”、“讲规范”的课题研究文化, 提升科研文化品质, 形成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通常, 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1. 常规工作制度。

如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研究专门会议制度、课题研究常态化制度等, 使课题研究工作成为教师工作的常规工作。

2. 定期研讨制度。只有定期研讨的实践真实进行, 才能使课题研究有序推进。

3. 成果奖励制度。

课题研究本身没有功利性, 但是, 功利价值是客观存在, 这种价值, 是课题研究工作持久深入开展下去的重要因素。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情况与教师评优晋级晋升挂钩, 有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4. 展示宣传制度。

如在校园网、校园内开辟专门的课题研究进展宣传平台, 定期或不定期展示研究成果和成绩;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建立网络宣传平台或在学术期刊开辟宣传专栏, 提升课题研究的影响力。

三、加强人才培养, 提升成果品质

教育科研如何出精品?关键在教师。通常,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是由课题组来承担的, 但是, 课题组是一个没有编制、没有经费、没有办公场所的松散的群众性学术组织, 实际上是一批志同道合的人的“教改沙龙”。这一方面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难, 另一方面又对管理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课题管理的效能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研究内容的吸引力和学术带头人的感召力。教育研究是以典型的经验取向为特征的, 课题研究能不能顺利进行, 能不能取得预期成果, 最终取决于研究者素质的高低。课题研究要打造精品, 就必须加强教育科研人才培养, 而且, 培养教育科研人才本来就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完成课题研究的角度讲, 课题研究的品质取决于研究群体的品质, 而群体的品质, 源于个体的品质, 课题组成员需要充当各种角色:课题设计者、课题实施者、课题管理者、课题指导者等, 而个体的优势在与群体互动的过程中, 会提高或降低自身优势。只有每个角色既有较强的个体综合素质, 又有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课题研究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因此, 要从打造优秀教育科研团队出发, 培养科研骨干。只有实现个体品质与群体品质, 学校品质与区域品质的提升, 才能保障课题研究成果的品质提升, 实现教育科研效益的最大化。

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抓好人才培养。

1.“关起来”培训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的重点, 确定阶段性培训专题, 集中一段时间, 邀请专家开展针对性课题讲座, 让大家把握好所研究问题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和发展举措, 把握好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和路径, 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在课题开题阶段, 邀请科研管理部门专家举办关于课题研究一般过程与方法的讲座, 邀请学科教学专家举办学科建设方面的讲座, 邀请学科教学专家减少学科研究前沿等方面的知识。

2.“走出去”学习学校要关注相关信息, 积极创造条件, 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外地学习培训, 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要精心选择教育科研示范名校、名牌教师, 积极地走出去。零距离学习和研究先进学校、教学名师在推进课改、优化教学、创新机制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 进一步解放思想, 拓宽眼界, 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研究, 解决本校问题。做到“想着问题出去、带着方案回来”:在外出学习之前, 对外出学习人员进行培训调研, 分派任务, 做好调研工作, 了解本校本学科存在的问题;在外出学习时有针对地向同行、专家请教, 汲取好的经验、做法为我所用。

3.“钻进去”研究要结合实际, 抓住关键点。在学习理论知识时, 静下心来思考课题研究的工作思路, 找准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讨论。力争学得多一点, 钻得深一点, 做到学习与钻研的有机统一, 集思广益, 共同提高。要善于联系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思考和创新, 选准解决当前问题和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 从深度和广度上提高自己课题研究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 对“少”与“多”的内涵要有深入的领会, 而不是停留在课堂上教师讲了几分钟, 学生学了几分钟, 这样很机械的理解, 应该是一个学段内教师怎么样调动学生尽可能多学的问题。再比如研究学习资源的开发的问题, 要钻进去研究挖掘本校、本地与其他地方比较之后显示出来的独特性、唯一性, 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开发与建设, 在教育科研领域中积聚优势提升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4.“退回来”反思研究进行到一定程度, 一定要有静下心来反思的举措。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反思精神, 它要求研究者具有多元智慧, 有多样化的兴趣、开阔的眼界、顽强的钻研精神和对科学新事物的敏感性。研究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要始终扣紧研究的问题, 紧紧把握好提高教师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方向, 反思教育科研行为的价值意义、存在问题。我们还要拿出一流的研究论证报告, 组织开展调研课题撰写、论证评估和成果汇报, 同时, 根据需要做好跟踪研究, 抓好成果转化运用, 做到在实践中去理解、去运用、去升华。教师只有善于反思, 才能保持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持久动力和敏锐的感知能力。

上一篇:羊年春节主持词下一篇:写春花的诗句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