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科研制度

2024-05-07

小学教科研制度(共9篇)

篇1:小学教科研制度

小学教科研制度

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做好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工作对于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教科研在学校的贯彻和实施,对于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此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制定学校的教科研制度如下:

1、学校要成立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教科研工作的领导。

2、领导小组成员要认真学习研究有关教科研工作内容。根据学校实

际,有的放矢地制定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计划。

3、要及时参加上级的有关教科研工作会议,领会最先进的教科研动

态。

4、参加教育教学研究的人员要及时参加各种会议。教科研小组要定

期召开研讨会、交流会。总结经验,不断提高。

5、学校要定足定齐各种刊物,给参加教科研的教师提高学习的材料。

6、要加强教科研工作的实践,将教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提高教育

教学水平。

7、要加强对教科研工作的全程监督。各阶段要进行总结。学校领导

要参与教科研工作,重视教科研工作。

8、教师要注意阶段性成果的积累。论文、经验材料、过程材料要及

时入档。为教科研工作提供全过程的原始依据。

9、成果评审阶段要做好总结工作。准备好充足的材料。

篇2:小学教科研制度

为提高校本教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依法执教”和“科研兴校”方针,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大校本教研工作力度,以校本研究为先导,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目的,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把我校教研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目标

1、围绕学校工作目标,以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使全体教师不断更新理念,开拓视野,转变方法,提高能力,确立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型课程价值观。

2、不断探索切实可行地校本教研工作途径、方式、方法。

3、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4、全力抓好已立项课题的研究,努力使立项课题出成果结题。

5、开展好新课程的研究活动,学习新思想,实践新理念,建设一支适应新课改的新型教师队伍。

6、抓好校本教研的各项管理工作及资料建档工作。

三、方法措施

1、为保证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机构,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为成员,全力抓好教研工作。

2、制定教师业务学习制度,提高教师业务理论水平。

3、学校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公开课、研讨交流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总结、交流、提高活动。

4、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好学期活动计划,围绕课题开展研究活动,形式不拘,做好课题的汇报工作,要通过不断的反思来调整课题实施计划,提高研究的实效性。鼓励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及电化教育设备),并及时地做好活动的记录工作和资料的整理工作,以便资料的归档。

篇3:小学教科研制度

一、当前学校教科研成果推广情况

目前,学校的教科研成果推广工作普遍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制度上。每所学校基本上都有教科研成果推广制度,但大都是挂在墙上应付检查用的,真正严格按制度进行课题成果推广的学校很少。

2.管理上。多数学校教科研工作管理不到位,课题研究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浮于表面,没有实效性,对课题申报和结题的工作管理都比较重视,忽视教科研成果管理与推广工作,学校比较重视课题论文与成果获奖,但获奖的优秀课题很少有学校组织过课题成果推广活动。

二、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制度的建立

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制度是课题开展有效研究的保障,课题成果推广工作有了制度的建立才能顺利实施。学校应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科研成果推广制度,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热情,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

1.建立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制度

为了体现教科研成果在教育教学上的效益,我们制定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制度》,建立了“校长室一教科室一课题组”科研三级管理机构,由学校教科室具体负责组织课题成果推广活动,教科室成员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明确教科室主任和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要求在每年课题研究中期和结题后做好课题“三关”管理和指导工作,经常性组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好课题成果推广活动。

2.建立教科研成果推广奖励制度

我们建立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成果推广奖励制度》,奖励制度以“精神奖励”为主,淡化“金钱奖励”,追求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指导思想,我们不以高额奖金重奖获奖的教师的想法是:以免获奖的教师加重功利思想,未获奖的教师心灰意冷,反而导致教科研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对教师参加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和教科研论文获奖的进行奖励,并载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评职称的条件之一,我们建立的教育科研奖励制度规定:对于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个课题给予适当的奖励。论文、案例在教育部门主办的刊物上发表的及各项比赛获奖者,按级给予奖金。

三、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制度运行

1.从规范管理入手落实推广制度

我们以有效监督作为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制度建设的有力保障。学校教科室每学期制定具体的教科研成果推广工作计划,对学校各级立项课题进行规范管理,由教科室组织课题负责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不断探索,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并及时组织推广活动。为有效保证教科研成果进行正常推广,在课题承担者中开展七个方面活动:①制订好课题申报方案。②认真组织课题开题论证活动。③认真组织课题组理论学习活动。④参加教科研工作例会,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⑤填写“课题研究工作记录表”,及时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阶段性成果。⑥写好论文和结题报告。⑦推广课题成果活动:上好课题研究课或做讲座。学校教科室要坚持课题定期检查制度,强化课题过程性管理,要重视课题资料积累管理,要求各课题组定期上交课题阶段研究进度表和课题研究过程资料,以此来督促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我们建立了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教科室主任要准确掌握每个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定期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对于不开展研究或假研究的课题负责人批评教育,维护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制度的权威性。

2.从特色课题入手推广课题成果

我们注重特色课题的创建,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广特色课题成果,促使其成果更加丰富。德育工作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工作之一,发挥本校少先队活动的优势创建特色课题。如,市规划课题“小学生假日环保活动的实践和探索”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结合学校、社会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研究,课题组在具体的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工作,认真填写“课题研究记录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原始资料,如调查表、假日环保活动设计等。学校教科室指导该课题组做好结题工作,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对原始资料与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对非数据化的资料进行定性分析,指导研究者规范撰写研究报告,对研究过程和成果规范陈述,精心提炼课题成果。该课题成果在浙江省少工委三届五次全会扩大会议上交流获得好评,同时该成果获“雏鹰杯”全国少年“五自”学习实践展示活动一等奖。在上面课题的基础上,我们接着进行深入滚动研究:“小学层次性环境教育的研究”和“小学语文综合性活动与雏鹰争章整合的研究”。我校的环境保护系列课题多次受到市教科所领导的好评,被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环境保护局评为首批省级绿色学校。

3.从品牌课题入手推广课题成果

我们注重品牌课题的培育,以品牌课题为龙头,提高教育科研成果的档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我们以品牌课题成果推广来带动全校其他课题的研究工作,发挥品牌课题的示范与引领作用。笔者主持研究的市规划课题“让数学活动促进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索”优秀结题,获黄岩区第二届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在全校课题成果推广会上,笔者就课题研究中开展的五个方面活动进行重点介绍:①制定好课题研究阶段性研究计划,让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清楚自己该做的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好研究工作。②组织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课题组成员在会上将个人已做的研究工作、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目前还存在的研究困难等展开讨论,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并制定下阶段的研究工作计划。③认真填写“课题研究记录表”。课题负责人要有活跃的思维和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与课题组其他成员一起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及时记录研究中的成败得失。④组织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好研究论文,及时归纳总结课题成果。⑤课题组内要有专人负责做好文献资料收集和研究过程成果资料积累工作。研究过程资料积累要及时整理,对活动记录、教学案例、个案分析、论文等及时建档,保管好研究的原始资料。最后,笔者在课题成果推广会上强调了品牌课题的形成关键在于长期研究同一系列课题,在教学中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课题的选题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工作,近10年来经历了“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一探究式学习——问题探究性学习——数学活动设计——有效教学”一系列的滚动研究,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小问题入手,从小题小做开始,在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后,再逐渐过渡到小题大做,这样更有利于自己进一步展开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提出挑战,在平凡而忙碌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篇4:学校教科研制度不当现象分析

一、制度制订行政化

病例1:不少学校教科研制度的制订以校长的意愿为主、以学校行政领导集体商讨通过。教科研制度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这种从上而下制订的教科研制度多数教师不太认可,执行的效果并不好,有些甚至成为教科研工作开展的绊脚石。

诊断: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是一线教师,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的制订更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参与,要扭转制度建设凭领导的个人意见的片面经验化缺陷,避免制度建设的匆忙实施,要在反复征求全体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成熟以后再实施。

矫正:以“民主”作为制度建设的基石

我们学校的教科研制度完善,包括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制度、教科研理论学习制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出台都采用自下而上的办法,目的在于激发全体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激情,充分给教师放权,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群策群力,在讨论稿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补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全体教师对本校的教科研制度一致认可,执行力较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制度落实形式化

病例2:不少学校都有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但大都是挂在墙上应付检查用的,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一纸空文,真正严格按制度管理的很少,执行的效果很差,严重影响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和课题研究的质量。

诊断:现在不少学校把课题研究当作“面子工程”,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数量,在教科研工作管理上不到位,不作为,对于教师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行为采取放纵的态度,只要教师能通过结题就行,不管质量如何,造成这样尴尬的局面有不少难言之隐,都是功利主义惹的祸。

矫正:严格执行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的科研三级管理机构,具体工作由教科室负责落实,教科室成员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校教科室主任要制订出学校教科研三年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教科室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对学校所有的立项课题进行规范管理,在各课题组中开展七个方面的工作:1.制订好课题申报方案。2.课题立项后及时组织开题论证活动。3.要求课题组定期举行理论学习活动。4.参加每月一次的学校教科研工作例会,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5.填写“课题研究工作记录表”,及时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上交阶段性成果。6.上好课题研究课。7.写好论文和结题报告。我们严把“七关”,要求课题负责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我们建立了检查通报机制,把有效监督作为校本教科研制度建设的有力保障。教科室主任要准确掌握每个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每月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对于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课题负责人作批评教育,及时终止该课题的研究经费支持,维护校本教科研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三、课题研究“假、大、空”

病例3:多数学校对课题申报和结题的管理都比较重视,忽视研究过程的管理与指导,缺乏研究中的专业引领;多数教师重课题立项,忽视开题论证;多数教师重课题结题工作,忽视课题过程研究,缺乏对研究过程资料的积累,缺乏对研究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成果的提炼。

诊断:现在做课题研究的老师多数是为了评职称,在研究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假、大、空”和“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浮于表面,没有实效性。很少有人能长期坚持去研究自己身边的教育或教学的某一真问题。有些课题组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资料,由于研究者不会撰写研究报告,缺乏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提炼能力,不能较好地陈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缺少理性思考和对结论的陈述,最后造成课题无法结题或勉强结题。

矫正: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制度

为了有效避免“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要求各学科教研组长和组内其他教师一起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在学期初就先确定好本学期的教研主题,围绕教研主题定一个相关的小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的选题必须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中,从自己身边的教学小问题入手,从小题目开始,在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后,再逐渐过渡到小题大做,积极走“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长”的道路,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上升到科研,科研下嫁到教学,相得益彰,克服单纯地为科研而科研和低层次的教研倾向,努力促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学校各年级的教研组都要有研究课题,教研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相结合,如我校的市规划课题“利用成果袋高效突破小学起始年级的识字量”的负责人就是一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带领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开展有关识字教学方面的研究;市规划课题“第二学段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在五年级数学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有关数学活动有效教学方面的研究。

四、科研成果推广少

病例4:多数学校比较重视教师论文获奖与课题结题,忽视教科研成果的培育,对于获奖的优秀课题很少有学校组织过成果推广活动。

诊断:学校层面的教科研成果推广这项工作比较难以开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校领导对于推广教科研成果的意义认识没有到位,在思想上对于成果推广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为一线教师创设平台;二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大多是“田野”式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缺少理论指导,缺少共性和普遍性,所得出的结论往往经不起第二次实验验证,不像大学教授、专业科研人员的研究那样规范、专业,采用实验法来进行研究,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班级进行多次实验推广。

矫正:建立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

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是开展有效研究的保障,课题成果推广工作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顺利实施。学校应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科研成果的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热情,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由学校教科室具体负责组织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在每年课题申报、研究中期和结题后做好课题“三关”管理和指导工作,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好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奖励制度以“精神奖励”为主、淡化“金钱奖励”、追求“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指导思想,对参加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和教科研论文获奖的教师进行奖励,并载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考核、评先进、评职称的条件之一。

校本教科研制度的规范建立与有效运行,有效提高了中小学一线教师教科研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有效加强了学校对教科研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了课题研究成果的品质。

篇5:小学教科研工作规章制度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师资水平,根据学校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工作的需要,特制定本条例。

第一部分:教科室的工作职责

教科室是校长直接领导下的教育研究机构,它与学校的教导处、德育室并行,负责管理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向校长负责,它所布置的工作任务是行政性的,全校的教职工应认真执行。

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和实施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计划,收集国内外教科研、教学管理工作的情报,为校长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为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服务。

二、开展对学校课堂教学动态和改革方向的研究与指导工作,编拟学校课程教材改革方案和校本课程标准,并指导改革的实验与推广。研究与编写教育的教学资料,汇编教学、教改经验和动态资料;负责研究拟订与课程教材改革相配套的教学软件建设计划和相应的学具、教具标准。

三、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对课程教材方案实施的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对策和建议;研究并承担学业评价的改革与实施工作,指导各学科教学和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承担教学、教改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工作。

四、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和教改实验,建立对教育教学有较大现实意义的课题组,组织各教研组、课题组认真开展教科研活动。

五、收集教科研成果并进入档案。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定,为推荐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提供准确详实的事实材料。为校长对教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依据。

六、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探索现代教学模式和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改革效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

七、主持学校现代技术教育工作,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开展和运用。

第二部分:教科研制度

1、领导定期研究和亲自承担课题制度。学校领导每学期要针对教科研工作进行三次例行研究,要亲自承担或参加一项课题的研究。

2、校内教科研组织和网络制度。

成立有主管领导负责、有专职和兼职人员组成的教科室;建立顾问团和教科研骨干队伍,骨干队伍由教研组长、省级、市级、县级和校级重点课题负责人组成。教科室下设校级优秀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实验成果评审委员会。

3、教科常规工作制度。

(1)学校有近期、远期科研工作计划。近期:(学期、学年科研工作计划);远期:三年以上科研规划。

(2)教科室负责对校级以上课题的管理,具体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

(3)编辑学校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实验成果集和编发教科研简报。

4、履行各级教师职责,承担和参加科研课题制度。所有教职员要承担或参加一项科研课题,开展课题研究.5、教研组长承担科研课题制度。

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要亲自承担本教研组和年级组的科研课题并将本组课题加以分解,合理分工给本组教职员,并负责本组各子课题的管理。

6、课题的申报、认定制度。每项课题的承担者首先要向教科室申报,然后由教科室对各项课题进行认定。

7、教科室对各课题组提供服务与指导、进行验收评奖。由教科室负责对各项课题组提供服务与方法指导,举办科研方法讲座,发放教科研信息。

篇6:2021年小学教科研管理制度

为促进教育科研档案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使教育科研档案更好地为教育质量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学校教育科研档案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一、我校教科研管理工作由教科室负责,教科室人员要把教科研档案工作与教科研计划管理、课题管理和成果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教科研工作与建档工作实行同步管理。

二、教科研文件的归档范围,按教科研进程划分为:

1.科研准备阶段:科研课题审批文件、开题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论证等文件。

2.研究实验阶段: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计算材料等。

3.总结鉴定阶段:工作总结,科研报告,论文,专著,参加人员名单,鉴定材料,经费决算材料等。

4.成果奖励申报阶段:成果和奖励申报材料及审批材料。

三、实行由课题(项目)负责人主持归档责任制。

凡列入本校教科研计划的课题,应由课题负责人根据归档范围,进行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工作。因故中途停止或失败的计划内课题,所形成的文件材料也应归档,并说明情况。

四、教科研文件材料应在项目完成后一个月内整理移交归档。

周期长的课题,可分阶段归档。课题负责人在归档时,负责填写课题档案简介和参加工作人员名单,并经领导审查签署意见,向教科室移交,由教科室保管。

五、课题有关材料保管期限。

国家级立项课题保管期限为永久,市、区级立项课题保管期限为长期,学校立项课题保管期限为短期。

六、教科研档案借阅利用。

因工作需要借阅教育科研档案,应履行借阅登记手续,用后及时归还。查阅时不得污损、卷折,不得在材料上划线、打圈、批注和涂改。若需要复印,请示有关领导批准后方可复印。

篇7:县第三小学教科研工作制度

一、指导思想

为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工作宗旨,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服务教育教学实践”为原则,开展本校的教科研工作,特制订本制度。

二、领导小组

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及各备课组长

三、具体制度

第一条

学校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倡导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发挥教师主动性,不断创新进取,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原则。

第二条

继续实行“半天无课日”教研制度,按照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的教研活动要求,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教研形式、内容更加多样且具体,扎实开展学科组、备课组常规教研活动和全员听评课活动。

第三条

针对新入职教师比例较大的情况,继续实施青蓝工程。从备、教、批、复、考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指导。

第四条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校内培训以教师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教学能力为主,组织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外出培训,加大外出培训的覆盖面,为教师业务提升提供最大保障。教师分段达标和“教学新秀”评选按具体方案,开始落实。

第五条

学校的课题立项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跟国家、市、县有关科研动态。教师可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学校的工作的整体要求,结合自己工作的实践研究设想,提出课题申报。

第六条

学校教科室对所有立项的课题进行指导,帮助和支持。各课题组主持人要定期向教科室呈报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教科室负责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跟踪了解,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课题结束时,研究人员应提交结题报告。

对课题立项后课题条件发生变化不能及时完成的,申报者应提出《延期结题申报》并提交新的课题研究方案。对课题立项后无实际进展的课题或弄虚作假的课题,校教科室所有权向学校提出中止或撤消意见,并对课题负责人进行相应的批评。

对结题的课题,学校组织力量进行验收鉴定,或积极协助上级有关科研部门进行验收鉴定。鉴定后,再向全校推广,让科研推动学校的发展,并利用学校各种传媒宣传推广先进的研究成果。

第九条

为了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每学年对教育科研活动进行阶段性检查,检查结果存入档案。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并作为评优评聘晋升的参考。对不按时参加课题工作会议、完成实验任务的实验教师,视其情况给予批评,直至取消其资格。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作为年终考核、评优评先、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

第十条

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获奖的,由授奖单位收回证书、奖章和奖金,并上报学校给予一定的行政处分

第十一条

篇8:小学教科研制度

1 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开展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研究注重实际运用,研究成果更多集中在应用层面,即以法律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文件为主,如英国的理事会管理制度、日本的《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等[1],学术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我国学者开展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相关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之后,研究的焦点和成果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研究对象以高校为主,从高校科研管理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科研经费改革(如钟灿涛[2]、付晔&杨军[3]等),二是研究方法以对比分析为主,从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出发,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建议(如詹宏毅&林静[4]等),三是以课题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制度框架为前提探讨我国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如李兵[5]、詹御涛[6]等)。纵观国内外现有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研究成果鲜有专门从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出发剖析科研经费改革的制度困境,国外的科研体制与我国有所不同,不存在事业单位管理制度限制,因此也并无这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虽然或多或少都触及到了部分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影响(如刘军民[7]、殷献民[8]等),但均未深入展开系统研究。

2 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沿革和改革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和竞争态势,不断调整科技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为此先后进行了五次科技战略调整。伴随着科技战略的调整,科技体制改革首当其冲,而作为科技体制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也不断调整。本文根据我国科技战略的调整及寇宗来[9]和李艳萍等[10]的研究,将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如表1)。从我国科研管理制度发展改革历程来看,呈现三方面变化:一是地位不断上升。伴随着科技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日益上升,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在科研体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也越来越高;二是规定不断松绑。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计划色彩浓郁到不断市场化,从科研经费管理规定事无巨细到逐步放权至科研承担单位,逐步增加科研单位自主权;三是从重物到重人。随着人才作用在科研活动中的作用不断凸显,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也逐步重视人的作用,注重平衡科研人员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之间的关系。

总体而言,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不断为科研创新活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我国科研体制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纵观我国科研经费改革历程,改革举措大多是从科研经费管理的本身问题出发,较少触及到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隐形掣肘———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改革。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在管理和使用科研经费时,不仅要受到科技主管部门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限制,还要受到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编制管理部门制定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限制。在事业单位管理改革尚未取得突破的情况下,我国历次科研经费改革虽然都着力解决了部分体制机制问题,但一旦改革举措与事业单位现行管理制度出现矛盾时,这些改革措施最终难以落地。特别是由于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性质,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具有很强的制度刚性,如果事业单位改革未能取得进展,其他方面的制度很难突破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限定。因此,本文将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着重从我国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对我国科研经费改革造成的影响出发,剖析当前科研经费改革存在的制度困境,从根源上找到制约我国科研经费改革措施落地的制度性因素。

3 我国科研经费改革的制度困境———基于事业单位管理制度视角

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与现行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存在诸多方面的矛盾,通过对现行管理制度的梳理,结合现有文献和大量科研机构实地调研情况,本文认为主要存在如下四个方面的矛盾。

(1)科研人员多样性与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矛盾

目前,我国科研机构基本均属事业单位,依照事业单位管理制度进行管理。2012年,我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将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科研事业单位在分类基础上依照编制管理进而决定科研经费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科研机构人员队伍多元性实际不相符合。一方面,根据国家科研经费的相关规定,在科研事业单位中领取工资性收入的科研人员即编内人员不得领取科研经费中相关人员费用。编内人员从事科研活动无论付出劳动多少都不得领取人员费用,可能造成编内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动机仅仅是为了职称评定,削弱了科研经费对编内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刺激作用。另一方面,科研业务的扩张性与事业单位编制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近年来,科技事业发展迅猛,科研业务不断增加,科研机构需要适当扩充研究人员队伍,但我国科研机构基本都属于事业单位,受到严格的事业单位编制控制。这导致同一个科研事业单位人员队伍存在编内编外两个群体。同时,由于财政经费支持只保证编内人员,公益一类由财政全额支持,公益二类可以增加市场配置资源。此外,尽管编外人员可以从科研经费中获取人员费用,但是必须执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因此,科研经费对编外人员的刺激作用同样有限。以广东省A科研事业单位为例,该机构人员结构复杂,既有编制内人员又有编制外人员,且随着业务日益增多,该机构编制外人员逐渐成为开展工作的主要力量。受限于广东省相关规定,该单位编内人员不允许从科研活动中获取其他非工资性收入,因此大部分编内人员在获得一定职称以后便失去了工作积极性,导致编外人员承担了近80%的工作量,尽管如此,编外人员也并不能因此而获取高于编内人员的收入,这使得编内编外科研人员都缺乏积极性。

(2)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与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矛盾

科研活动是探索性的,其进程和结果并不能完全预知,这决定了科研经费使用存在持续性和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科研机构必须具有根据科研活动的需要进行科研经费开支和管理的自主权。但目前,科研事业单位获得的科研经费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即财政性科研经费并没有真正下拨到事业单位账户,而是由项目承担单位通过“零余额”账户提出支付需求,向收款方账户先行支付,然后再由国库单一账户向零余额账户支付清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为了解决以往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多头管理、多户头存放的弊端,同时也加强了预算管理,防止用款单位对财政资金的挤占、挪用和截留。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项目承担单位的经费使用自主权,二者存在较为明显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研经费使用的持续性与“国库集中支付”的短期性矛盾。“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短期性既体现在科研经费使用期限与科研周期不匹配,又体现在科研经费拨款时滞长。财政部门针对所有科研项目设置统一使用时间,这导致部分研究期限超出经费使用期限的科研项目后期科研活动缺乏经费保障,无法顺利开展。同时,由于财政预决算需要,所有科研经费零余额账户在年底均要冻结一段时间,一般要等到两会开完后一段时间才能解冻继续使用,导致这段时间科研经费无法开支。二是科研经费使用的不确定性与“国库集中支付”的固定性矛盾。“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固定性要求必须严格依照审批通过的预算执行,一般不做调整,即使部分科目允许调整,审批手续冗长。以广东省为例,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年底由财政主管部门冻结,直至下一年人大审议通过预算方能使用相关的科研经费,事业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每年有3-4个月冻结期,一个三年的项目,意味着就近12个月的时间是无法开支项目经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

(3)科研经费中“人员费”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矛盾

科技人才是科研活动的主导力量,科研人员的劳动报酬是科研人员待遇的重要的体现,必须充分考虑并体现科研人员的劳动付出,这要求在科研经费管理中要切实把握好“人员费”支出,但目前科研经费中关于人员费的改革存在着矛盾。由于科研活动中每个人的工作量和实际贡献大小均存在明显差异,从公平性和激发人员积极性的角度出发,需要对科研人员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贡献分配”,科研经费改革也提出了“在人员费中可以在间接费用中提取部分费用用于奖励具有突出贡献的项目组人员”,但这项广受研发人员欢迎的改革政策在现实中却难以落地,其原因仍然是受制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我国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就是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支持科研单位按照岗位和实际绩效设置劳动报酬。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部分绩效难以量化,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为了防止事业单位滥发奖金、绩效,往往给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设置了总额上限,事业单位的人均年绩效工资不得超过规定上限。如果该单位已经达到了该绩效工资上限,即使科研人员承担更多的科研项目,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单位也不敢在给予更多的科研报酬或绩效奖励。此外,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往往是按照工龄、职称、岗位来设置,大量科研事业单位均存在部分科研人员获得高级职称后就不再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情况,但这部分人员往往拿着较高的绩效工资和科研报酬,而年轻的科研骨干虽然在工作量和实际贡献上均远远超过部分高级职称人员,但收入却远远低于他们,这严重挫伤了年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妨碍了年轻科研骨干的培养,造成了科研活动效率的损失(如图3)。

(4)科研经费中“设备费”、“材料费”与事业单位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的矛盾

设备、材料是开展科研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支撑,离开了设备和材料,科研活动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科研活动几乎无法开展。按照国家政府采购法和事业单位管理制度规定,使用财政资金购买的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产品,需要通过政府采购程序进行购买。科研活动中涉及到的部分办公设备、耗材、资产等采购必须按照该规定进行政府集中采购。但政府采购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给科研经费中“设备费”、“材料费”的使用造成了一定困难:一是设备和材料的及时性与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程序性的矛盾。政府采购需要经历追加预算、编制建议书、备案合同等手续、网上集中竞价等环节,每个环节需要审批以及操作的时间,通过政府采购的产品和服务时间跨度长。这与科研活动中的设备和材料必须及时到位形成了矛盾,延缓了科研活动的进程,甚至可能导致科研活动的失败。二是通过集中竞价采购中标的产品往往和科研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政府采购通过网上集中竞价,最终中标者一般都为价优者,且产品为统一的样式和性能。但科研活动千差万别,科研活动所需要的设备和材料也有特殊要求,中标的产品在质量、规格、型号等方面未必符合科研实际需要(如图4)。

4 深化我国科研经费改革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科研经费改革与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历史时期,若要最大限度发挥科研经费作用,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全面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我国科研经费改革,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不断增加科技产出,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绩效,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1)加快推进科研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

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是动态的过程,应做到一是明确科研机构定位。科研机构应综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合理定位,在突出机构特色的同时提供优质的服务;二是确定分类支持方式。针对不同类型机构采取不同的财政支持方式,最大限度发挥科研经费的效益;三是坚持公益性和市场化并重,在给予公益性科研机构足够经费保障的同时也要允许其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并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提升科研创造积极性。

(2)提高科研事业单位的经费使用自主权

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的大小与科研人员创新热情高低和科研成果的多少之间是正向关系,为提高科研人员创新热情,推动科研成果产出,我国应借鉴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加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如:美国的科研资金管理分散在多个部门,政府科研机构主要实行以理事会为核心的自我管理,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德国《科学自由法》给予马普学会等受国家资助的非高校科研机构在财务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度,减少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官僚主义。具体应做到:一是下放预算调整的权限。除特殊情况外,经费调整的权限应下放至项目承担单位,同时对经费比例不搞“一刀切”,允许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二是创新资助方法和经费使用模式,允许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自主使用经费,提升经费使用的灵活性;三是坚持灵活性与规范性相结合。在大幅度提升经费使用自主权的同时也应相应的信用评价制度,约束相关专家及项目负责人规范使用科研经费;四是转变财政科研经费的国库集中支付方式,让科研单位而非财政部门掌握经费使用自主权。

(3)允许事业编制人员领取项目“劳务费”

改变我国以往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重物轻人”现象,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费支出弹性较强的特点,如:美国研究型大学教授至少3个月的薪水来自于课题经费,且在科研经费的占比可达50%左右,各项支出允许浮动15%的比例。瑞典支付博士生等科研人员的工资金额和管理费分别约占项目经费的50%和30%。德国项目经费中给包括博士生在内的临时聘用人员的开支高达80%[11],更加重视科研人员的劳动付出,尊重其劳动成果,并合理补偿科研活动中的人力资本。一是推行“全成本核算”方式,将人力资本支出纳入“全成本核算”当中,使其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体现其劳动价值;二是扩大人员费用支出范围。将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纳入“劳务费”支付范畴,实现项目组成员收入体现其贡献大小,提升其工作积极性;三是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努力实现科研经费管理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制度脱钩,制定绩效支出管理办法,提升政策实操性,确保政策落地。

(4)允许科研项目材料设备采取多种购买方式

一方面应对政府采购的程序和规定进行完善和优化,减少政府采购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缩短政府采购周期,提高设备材料购置效率,确保设备材料及时到位;另一方面应允许科研项目材料设备采取多种购买方式,增强科研事业单位购买设备材料的自主权,在规范研发设备、材料采购规范性的同时,允许项目承担单位根据实际研发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采购。

(5)科研经费管理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

改变当前科技、财政、审计部门强调“过程管理”的理念,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在保证合规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科研经费使用绩效,强调科研经费投入与最终科研成果产出之间的关系,如:美国科研经费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与此相匹配的是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也高居世界第一位。建立“目标管理”理念,对项目单位的考核、评价、管理应该重点关注是否完成了项目合同指标。财政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也应该从对具体使用过程的管控中脱离出来,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则对经费使用单位进行规范和威慑。审计部门应转变监督的方式,不能将科研经费管理的合规性及关注点集中于报销发票是否合规,应从科研项目的目标出发,综合考量,以此判断科研经费使用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6)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机制

尽管发达国家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自主权非常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科研人员可以为所欲为。发达国家建立了非常完善的监督机制,一旦发现科研经费违规现象,将对科研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美国对大学经费使用设置了“系管理人员———学校的基金管理机构———相关拨款机构”的审计三道监督关卡。如果科研人员被发现存在科研经费贪污挪用等行为,将面临相应的法律制裁,而且将无法再承担政府相关科研项目;英国规定公立项目要接受媒体监督;在德国,经费越多的项目,所需说明越详细;韩国则鼓励举报科研经费腐败现象,奖金最高10亿韩元。因此,我国要建立以审计部门为主体,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监督体系,且对申请科研经费过程中弄虚作假,违法挪用科研经费的相关单位及个人,应加大惩处力度,增加罚款的数额,必要时提起刑事诉讼,使科研单位及个人在高压政策下自觉遵纪守法使用科研经费,确保科研经费合法、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贺德方.美国、英国、日本三国政府科研机构经费管理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07):88

[2]钟灿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深层原因与对策分析术[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06):100-104

[3]付晔,杨军.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问题产生的根源与治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04):116-121

[4]詹宏毅,林静.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与借鉴[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5(03):132-142

[5]李兵,李正风,崔永华.课题制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1(07):5-11

[6]詹御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1(12):54-55

[7]刘军民.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落实创新驱动战略[J].地方财政研究,2014(01):44-52

[8]殷献民,李志斌,彭志文.财政性科研经费的使用问题及政策建议[J].北京社会科学,2012(06):60-65

[9]李燕萍,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变迁、评介与走向——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10):1443-1444

[10]寇宗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三十年[J].世界经济文汇,2008(01):77-92

篇9:小学教科研制度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科研制度建设与管理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现状

1、重教学轻研究——理念落后,认识不到位。现在虽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已深刻意识到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价值,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教育科研机构,配备人员开展研究,但是仍有些学校和不少的人认识不到位。部分人还停留在过去的思维惯性中,认为中等教育搞科研是一些种装饰或摆设,是即将要退休下来的老同志去的地方,是享享福准备退休的去处。一些学校也未能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无课题意识,未能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机制。有些教师,只满足于课堂教学,只在原有的工作理念上进行重复劳动。

2、重常规轻课改——机构残缺,制度不健全。在大形势下,不少学校设立了自己的教科室(或教研室)等教研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或兼职人员。但整体配置不完整不配套,相关人员教学任务重,一工作起来仍保持在过去的轨迹中,重常规教学,轻科研创新,因而工作无起色,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不明显。有的学校制度不健全。教科研没章法,盲目性、随意性大,呈应付性状态。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的地位确立不起来,也难以发挥教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有作用。

3、重表象轻内涵——保障乏力,职责不明确。不少地区主管部门发文,在各级各类学校实行了教科研工作责任制。但在具体实施细则上不到位,具体执行上没有保障,课题研究无经费保证。有时职责不明确,有些事情部门间相互推诿,有时只热衷于一些竞赛评比活动。教研浮于表面现象。对教师的培训重视不够,教研应有的内涵未能充分体现。

三、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制度

中职教科研作为一项系统学校整体工程,必须通过制度建立加以保障,用配套的制度建立起教科研的激励机制来推动和规范教师的研究创新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建立好完善的、措施得力、相互配套、监督有效的中职教研制度仍任重道远。

教科研制度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整体工作的全过程。健全的学校教育科研制度包括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教师学习研究制度、教育科研工作的评优和激励制度。建立健全教科研制度,能够保障和激励教师系统地反思和研究自己的日常工作,探究和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保证教科研深入开展,推进我校的教育水平升级发展,我校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教研制度,对教科研工作做了进一步探索和尝试。

(一)建立了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我校制订了《教科研工作管理实施办法》,旨在促进校本教科研工作健康发展,包括总则、课题管理、过程管理、学习管理和成果管理,从整体上对我校教科研工作做了专门性的总体规定,一般由教科室在校分管领导的指导下具体实施。该办法明确了课题组是教科研的基本单位:课题管理规定了各班级课题申报的基本程序;过程管理明确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督促、指导和咨询的职责;学习管理明确了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的基本要求;成果管理则明确课题和教科室及学校在教师的研究成果方面所必须做的工作,确保激励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建立了教师培训学习制度。我校建立了教师培训制度,拟定了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双师型”教师培训中、长期规划,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训内容涉及教师基本功培训、教科研理论培训、课题研究方法及程序与研究过程管理及成果表述等,“青蓝工程”管理培训等系统内容。培训方式由个人学习与集中培训与考核。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省内培训与省外培训等。我校通过制度引导教师走教育、教学、研究、培训“四位一体”专业发展的道路。

(三)建立了教研成果评价教科研制度。我校建立了教研成果评价制度,制订了《教科研工作奖惩暂行规定》,《优秀教研组评比办法》、《教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等,旨在调动广大教师进行教科研的积极性,具体规范和进一步实施教科研管理。其中规定了年度没有论文不得参加个人评优,教研组没有课题、上交论文不达90%以上,获奖、发表论文不达30%以上的教研组不能参加评优。三年内未参与任何课题研究,不推荐参评中高级职称,还实行了发表论文、获奖论文、课题研究津贴制度等,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校教科研工作深入而热情,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初中语文知识之陈情表译文下一篇:药物过敏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