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活动材料

2024-05-13

教科研活动材料(共8篇)

篇1:教科研活动材料

鲍集中心幼儿园教科研活动材料

课程整合的问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幼教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视野已有20多年的发展,但不能否认的是,目前实践中的整合存在诸多偏差,很多整合仍摆脱不了‚学科式‛的藩篱,停留在拼凑、无机、杂乱的状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状况,除了广大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与掌握整合的理念与技术外,一直从学科或学习的内容出发寻找整合的机制也是原因之一。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游戏切入探讨幼儿园课程的整合问题。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儿童需要游戏,游戏能促进儿童发展,游戏与学习关系的新认识,游戏与课程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些都是游戏能担当整合课程的重要条件。本文拟从当前实践中游戏与课程关系的现状出发,进一步探讨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并尝试提出整合的一些指导策略。

一、当前幼儿园课程实践中游戏与课程关系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在我国幼儿园课程实践中,游戏与课程关系有以下三种不同类型:

1、平行互补型

教师发起的具有明显功利目标、注重认知发展的教学活动与儿童发起的具有教育潜能的活动,它们在形式、时间安排及比例上各自独立。游戏与课程是分离的,也即,课程主要是教师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游戏与课程在内容上没有交叉关系。‚游戏归游戏‛,‚上课归上课‛。

2、交叉转换型

先有教学或游戏,再应用有关经验转换为游戏或教学。游戏与课程是转换关系,如:主班老师往往利用活动区时间进行分组教学(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配班老师负责照看在活动区活动的儿童。

3、相互融合型

教学和游戏的界限模糊,活动由儿童和教师共同发起,强调儿童期生活经验、发展价值的整合性,强调游戏与儿童全面发展相整合的活动。游戏与课程相互融合,如:教师在专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注意运用角色游戏、教学游戏等形式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从上可以看出,当前的课程实践中,游戏与课程还处于‚分离平行‛与‚相互融合‛的状态,还没有真正进入整合。广大幼儿教师在思想深处仍然烙守着‚重视教学活动(上课)的发展价值,轻视或忽视游戏学习发展价值‛的倾向。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课程包括教学主要是在专门设计的集体或分组教学活动中让儿童以直接接受或互动建构的方式进行

学习,而游戏则更多地作为课程结束后的放松与娱乐;即使游戏与课程有相互交叉与融合的倾向,但仅仅把游戏当作课程或教学的途径。老师们尽管也承认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但实践中更多地是发挥游戏所具有的主体化发展潜能。在与课程的融合中,更多地把游戏作为灌输知识、技能的手段,教师利用游戏这一形式,目的在于调动儿童的直接兴趣,引发儿童的兴奋和注意,为高效率地传授教学内容,为儿童更多地掌握知识和规范服务。游戏的内容并没有与课程的内容融为一体,游戏与课程处于不贴合的‚两张皮‛现象。其实,经过20多年的课程改革,课程的本质已从过去的‚学科‛转变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或通过活动儿童所获得的‚学习经验‛,游戏活动不仅是儿童学习(教师教学)的方式,而且也应当是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因此,探讨游戏整合课程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拟从游戏角度探讨整合幼儿园课程的一些想法,就教于各位同仁。

二、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

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有一定的可能性:

(一)儿童的生活需要游戏

游戏与儿童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教育家罗素曾经说过:‚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对于儿童来说,这种爱好是与通过装扮而带来的无穷乐趣形影相随的,游戏与装扮在儿童时期乃

是生命攸关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游戏是孩子生活的天然需要,是孩子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因为有游戏,人类才有了童年。无论是从哲学层面还是人类学层面,抑或是儿童的主观体验层面,儿童游戏的核心价值就是愉悦,也即,儿童游戏没有什么理性的目的,他们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娱乐,就是因为‚好玩‛。如果没有了游戏,儿童也将失去自己的生活,当然童年也就失去了幸福和快乐;

游戏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因为‚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就像婴儿只能而且必须喝奶水才能维持生命和身体的生长一样,儿童也必须而且只有通过游戏才能实现其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成长。‛游戏给儿童提供了身体运动的、情绪情感的、语言认知的、社会交往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它不仅构成了儿童完整的生活,也促成了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游戏也是儿童最热衷、最主要、出现频率最高的活动。在儿童的生活中,其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游戏,即便是儿童的学习、劳动、生活等活动也往往是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的,所以游戏是儿童最喜欢、最主要、也是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活动。正如伟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指出的:‚在童年时期,游戏是一桩正当的事儿,儿童甚至在做重要工作的时候,也应当经常做游戏。……而且还要把游戏渗透在儿童的整个

生活里。儿童的整个生活,也就是游戏。‛因此对于儿童来讲,儿童是在生活中成长的,也是在游戏中成长的。游戏就是他们的生活,生活的存在状态就是游戏。

(二)游戏与学习关系的新认识

传统观念‚业精于勤荒于嬉‛、‚勤有功,戏无益‛的影响到目前还是存在的,一些教师总担心让儿童游戏就会放任他们,担心游戏会影响儿童的发展,耽误儿童美好的前程,在教育活动中总希望儿童正襟危坐进行学习,以学习的发展替代游戏的嬉戏,甚至以学习的‚苦役‛替代游戏的快乐,学习与游戏分道扬镳,此消彼长。殊不知,游戏与学习是密切相关的。目前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游戏的过程是儿童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可称为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的基本过程可概括为‚游戏→探究→再游戏→再探究。‛在这一进程中,儿童的学习活动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从而实现了游戏与探究性学习及经验的扩展、丰富、改造的有机统一。‚在游戏中,儿童过去的经验得以再现,当前的现实得以表征,未来的可能得以萌发和预期,……在游戏中,儿童既有对客观知识与规律的探索与发现,有做人准则的道德规范的实践与演练,也有对美的事物的崇尚和体验。‛也即,游戏与学习不是分离的。当然,学习只有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时,师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忘我地

卷入。儿童才会表现得敬业,情绪也会非常愉悦,这样儿童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变成一种游戏的过程,变成一种值得‚玩味‛的过程,这样学习的过程不仅成为了儿童发展的过程,也成为了儿童游戏的过程。

(三)游戏与课程之间的必然联系

课程是一定社会依据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对其年轻一代进行合乎社会规范要求和 发展需要标准的教育计划方案。由于受教育者(学生)的发展是整体性、阶段性、有序性的变化过程,所以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所关注的规范要求、发展标准不仅不同,而且课程结构所反映的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实现课程方案的手段、途径也必须适应这一年龄阶段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只有这样,课程才能最大限度地使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完美结合,课程也才更具科学性。儿童期是人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将会影响个体的一生。儿童期也是游戏的时期,游戏是贯穿儿童生活的纵向历程的通道。在游戏中儿童能‚最大限度地体验到各种角色及其快乐,以生命体自然的形式获得满足并得到基本的发展。‛但儿童在游戏中不能自觉、也没有能力把这种对自我需要的满足和发展完全顺乎社会的要求,也不能确保其发展的整体性和有序性,所以在儿童的游戏活动中必须适时引入课程。

事实上,幼儿园的游戏与课程经常是缠结在一起的。幼儿园的游戏已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那种完全自发的自然游戏。因为幼儿园的环境是教师按照课程目标特意创设的一种秩序化了的环境,富含有自觉的教育性。而且,‚游戏在儿童教育领域中运用的历史表明,游戏一旦进入儿童教育领域,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活动,它受到教育价值观的规范,被打上了教育影响的烙印而成为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讲,系列化、规范化的游戏活动就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而不只是课程实施的‚形式‛。例如,‚教师准备了牛皮纸、白纸、油光纸、彩色皱纸等,让儿童折小船玩。教师让先吃点心的儿童先取,结果彩色的纸拿完了,后来的小朋友只好拿难看的牛皮纸。小船折好了,儿童要求到水池那边去放小船玩。结果大家惊奇地发现惟有最难看的牛皮纸小船浮在水面上。老师不失时机地组织儿童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儿童开始研究各种纸的质地以及不同质地的纸的耐水性强弱原因。游戏可以生成、整合课程内容,课程本身也可以是游戏活动,游戏与课程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四)游戏本身所具有的整合性

游戏之所以能整合幼儿园的课程,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外,游戏本身所具有的整合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儿童的游戏来讲,它是在假想的情景与角色下进行的,想象使儿童的行为涉及众多学科。当儿童利用想象在游戏中创

造出童话般的角色和情景时,他们不仅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热情与学习能力,而且游戏也使儿童‚从受束缚的现实生活中,从成人强加给他们的限制中逃避了出来,于是各种生活领域中的界限被消除了。‛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能感受、体验着兴趣、直觉、意志和情感,也能对客观、真实、具体的社会存在、规范要求做出理智判断与逻辑思考,而且,游戏的情景和材料本身也是超学科的,是混沌的、完整的,不是分割的、分门别类的;

儿童的游戏经验与游戏行为也是整合的。的确,儿童在游戏中通常能想象地运用各种材料、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想象就使儿童的思维在学科领域间穿梭自如,于是游戏自然地整合了学科领域的内容;

游戏也是儿童对当下或先前时空生活的反映,也可能是对成人生活的反映。游戏不是儿童主观臆造的,更不是儿童头脑中固有的,游戏与儿童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儿童的生活中,甚至是成人的生活中有什么,儿童的游戏中就会有什么,所以游戏是儿童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而现实生活是完整的,其间的人、事、物,时间、空间等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并不是条缕分析的,更不是学科领域式的,所以现实生活反映在儿童的游戏中也是以完整的经验形式呈现出来的。

三、利用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指导策略

(一)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前提——保证儿童充分的游戏时间

充分的游戏时间的增加,意味着传统集体教学活动时间的减少,意味着儿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自主活动的机会,这是对传统课程的一种挑战。目前在儿童园的课程实践中,尽管老师们从理念上开始认同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但从实施的情况来看,集体教学活动仍然是占居主导地位的,组织儿童上课、示范、演示、讲解仍然还是主要的课程教学方法,这并不是绝对否定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而是由于集体教学活动所具有的绝对优势剥夺或削弱了儿童在幼儿园游戏的时间,儿童仍奔波于教师们所进行的全班统一的、步调一致的教学活动,展转于各个教学环节中,游戏的时间成为‚上课‛之外的休息,或对儿童学习活动的奖赏,游戏不仅与课程没有良性互动,而且游戏也没有整合课程的可能。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要转变我们的游戏观与课程观以外,给予儿童充分的游戏时间就是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前提。因为在游戏中儿童的经验是整体的,儿童的游戏行为也没有学科的界限,同时儿童在游戏中也可以学到许多有益于现在与将来生活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有时成人是很难用‚语言‛加以讲授的。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环境,使游戏既成为课程的教学形式,也成为课程的内容,因此以儿童的自选游戏为特征的活动区活动应成为

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改变过去以‚上课为中心‛安排一日活动时间的作法,让活动区活动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这样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才有可能。

(二)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中介——合理选择并提供充足、多样化的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指那些为儿童开展游戏所需要的玩具、物品、半成品、废旧物等。‚游戏材料是一种信息,是各种符号的综合,是一种信息的被发出和被接受。……游戏材料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并不自我显示,它只是一种隐蔽的潜能,只有当儿童使用物体时才能发挥它的全部意义。‛因此游戏要担当整合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角色,为儿童提供充足、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即是中介。当前很多幼儿园实践中,真正可供儿童在游戏中操作的玩具材料不仅数量有限,而且种类也很单调,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实现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与课程融合是非常困难的。对此,蒙台梭利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不仅在于她设计了一整套帮助儿童各方面学习发展的学具(游戏材料),而且,蒙氏学具也为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提供了经验。被蒙台梭利称之为‚工作‛的‚儿童操作材料的活动‛实质上就是游戏,因为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自主选择并操作材料,同时,工作的内容也就是蒙氏课程的内容,课程中所涉及的五大内容——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日常生活练习、数学教育及文化科学教育的内容全部落

实在通过(教具)游戏材料的操作来完成,真正实现了游戏与课程的整合。所以,教师在为儿童提供游戏材料时就要把课程的目的、意图贯穿、融汇到准备的材料中,按照课程的目标来选择和确定材料,使材料蕴涵或渗透课程的内容,当儿童操作材料、与材料互动时就可积极接受这些材料所发出的信息,并反作用于这些材料,于是材料所具有的‚潜在教育价值‛也就在课程中得到了发挥,游戏整合课程也就有了中介桥梁。

(三)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手段——创设儿童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

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的创设是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是一个渗透着教育者意图、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活动空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空间,而是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良、材料丰富、儿童可以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为了达成这样的游戏环境,教师需要根据特定的课程目标与具体内容创设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物质环境并营造适宜的心理氛围。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自主选择,自由、充分的活动,从而获得发展的关键经验。著名的HIGH/SCOPE课程就是通过以计划——操作——整理——回顾为主的区角活动为中介展开的。教师有意识地将儿童发展的关键经验物化为活动材料和活动情境,儿童在活动区中充分地与材料、环境、他人互动以获得学习与

发展。这样的游戏环境不仅整合了课程内容,也使游戏(儿童区角中的自主、自由的活动)与教学越来越难以剥离,而成为一体。当然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的增量意味着高结构、活动材料少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应有所减少,只有这样,‚教学归教学,游戏归游戏‛的分离状况才会有所改观,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才有可能。

(四)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保证——确认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成人参与和指导儿童游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还有很多教师不了解自己在儿童游戏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将是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中很大的障碍。那么,在儿童游戏中教师到底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

首先,教师是儿童游戏环境的创设者。对于儿童来说,主动地学习往往和对材料的操作、探索有密切的关系。当儿童运用他们的身体和感官去操作物体、发现和思考物体的特点与性质、物体的变化与自己行动关系的时候,他们正是在主动地学习。为了保证儿童的主动学习,成人应当为儿童的游戏和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与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宜的材料,以保证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进行选择、组合和改造的机会和可能性,有利于儿童跨领域学习。

其次,教师是儿童游戏需要的反应者。在儿童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当敏感的觉察儿童的需要,并能相应地作出反

应,以拓展儿童的思维与行动的范围与能力。教师要多角度地思考儿童的游戏表现,发展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例如,能考虑到‚儿童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儿童学到了什么‛;‚需要帮助他们扩展的经验是什么‛;‚应当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他‛。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儿童的谈话来发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再通过给予儿童适当的反馈,可以使游戏更为复杂、精致。

再次,教师应注意在生活中帮助儿童扩展和丰富游戏所需要的经验。人种学家斯瓦兹曼曾把游戏视为:‚情景中的主题和主题中的情景‛,这形象地说明了游戏不仅要反映儿童的生活,也需要儿童积累与丰富生活经验。教学与游戏的整合不仅要关注游戏的环境创设,更要强调儿童的社会经验,只有为儿童游戏提供真实世界的经历,扩展生活的经验,游戏才会更充实,更富创造性。

第四,教师应为儿童游戏提供干预。在游戏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和游戏水平的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游戏干预,通过观察、询问、评价及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等为儿童游戏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引导儿童游戏向纵深层次进展。当然,干预是有限度的,只有儿童游戏中需要帮助时才得以提供。干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游戏本身,或诱发游戏生成,干预不是干扰儿童游戏的进行。

总之,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是在游戏与课程共同价值目标统摄下游戏与课程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它们之间不是并列或综合的关系,而是更高层次上的有序的统一,这是处理好游戏与课程、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一个前提条件。

篇2:教科研活动材料

自课题申报以来在2013年-2014年中主要以解决老师思想为主,学习理论加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回来后在本校实行试点班级,试点老师,不断研究探索,于2014年下学期在校内全面推开,主要活动是一至三年级语文教师认真研讨各学科新授课教学模式,以优秀教师为主导,上好研讨课、示范课,形成语文新授课课堂模式。初四的语文教师以研讨导学案为主,使学生能将零碎的语文知识体系化。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基础年级(一、二、三年级)为主阵地,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所有成员认真研讨各学科新授课教学模式,以优秀教师为主导,上好研讨课、示范课,形成各学科新授课课堂模式。在此阶段中我认为的亮点是:

1、在整个过程中,领导身体力行亲自参与,(认真听评每一节课 校领导在百忙的工作中都挤出时间听课、评课,给广大的任课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校领导的的带动下,我们的创新课堂研讨课活动顺利进行完满结束.)

2、其他教师认真听课,积极研讨。

各任课教师在组长的带领下,都能主动积极的参加本组教师的听评课活动,课后针对此节课堂及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不分彼此,各抒己见,认真的提出合理建议,不断探索出适合我们学校的新的教学模式。

3、创设了新授课预习课模式 : 下发预习学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研讨、全班集中解疑、分工练习。新授课展示课模式:交流准备、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解疑答惑、达标测评。

通过此次课堂研讨活动使师生在自己的领域内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好多老师对小组合作教学下的生命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能够坚持在不断探索的情况下认真修正自己的课堂。学生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在这生命的舞台上尽显自己的才华。

在取得些许进步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惑:

1、有些老师不能坚持到底,很容易退缩。

2、生命课堂的实施,能否有大批量的优秀生。

3、现在的教育体制太强化分数,把生活本身作为体裁,绽放生命精彩的课堂在有些科目中对分数的提高意义不大,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希望专家针对我校特点,给予指导。

沂源县石桥中学

篇3:教科研活动材料

(一) 材料的选择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材的第二章和第三章“胶凝材料”, 主要介绍土木工程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胶凝材料, 即气硬性胶凝材料和水硬性胶凝材料的生产、水化硬化过程、物理力学性能等。为此, 在课堂讲解了气硬性胶凝材料和水硬性胶凝材料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概念后,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气硬性胶凝材料和水硬性胶凝材料特点, 结合授课教师工程实践科研项目中无熟料胶凝材料的研究项目 (宁波市社会发展项目“无熟料钢渣水泥研制及在道路基层中应用”) , 明确在设计实验课程过程中, 如何根据固体废弃物的特性选择激发剂和外加剂, 从而在没有水泥熟料的情况下, 使无熟料钢渣胶凝材料达到32.5水泥的技术要求。与此同时, 让学生明白新材料设计过程中的原材料选择并没有唯一性, 在本实验过程中只要能激发具有潜在活性的钢渣这种固体废弃物的材料均可以作为无熟料钢渣水泥的激发剂, 但在众多选项中必须选择相对合理或者比较经济的选项。通过现场实验, 学生提供了相对合理的激发剂, 配制成功了无熟料钢渣胶凝材料。学生通过参与授课教师的科研项目, 加深了对课程基本概念的理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图1是近年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合格率情况。由此可见, 学生的考核合格率逐年提高, 到2013学年合格率达到98%。

(二) 透水性水泥混凝土的设计

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第四章混凝土, 教学内容包括混凝土原材料性能、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等。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为此,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教学过程中, 引入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透水性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异同的教学讨论。在课堂讨论前先说明的是, 由于透水性水泥混凝土是多孔轻混凝土, 而第四章相关内容都是以普通混凝土为设计对象, 学生一时还不清楚透水性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规则, 只有在实验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为此, 授课教师先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在课堂上讲授, 让学生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有一个感性认识, 然后通过讲解普通混凝土与透水性水泥混凝土各自特点, 要求学生在查阅参考文献及参与实验基础上进行透水性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将再次认识到混凝土材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以根据应用领域不同设计成不同的混凝土品种。此外, 学生通过试验验证, 最终研制出再生集料透水性水泥混凝土, 学生用这一作品参加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二等奖, 并发表EI论文一篇, 授权发明专利一项。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 而且以此为基础拓展了知识面。

(三)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改革

1. 混凝土耐久性实验方案设计。

在土木工程材料耐久性实验课安排中, 结合授课教师的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荷载、碳化和氯盐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细微观结构演变及对离子传输影响”, 指导学生选择目标混凝土配合比, 确定混凝土强度后, 还需确定混凝土加载方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第四章所提到的混凝土耐久性对象是无荷载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 因此在设计试验方案时, 授课教师讲解实际土木工程混凝土构筑物在服役期间均在受荷状态, 只有考虑受荷混凝土耐久性才与实际工况相吻合。学生根据实际工况提出轴压荷载和弯拉荷载两种工况形式。那么为了测试受荷状态混凝土耐久性又该如何进行加载呢?对此, 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得出了加载方案, 在此基础上再确定试验混凝土加载程度, 然后进行混凝土耐久性测试。此环节增强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泡沫混凝土浇筑实验设计。

在土木工程材料成型实验课教学过程中, 通过授课教师的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农作物废弃物新型保温建材制备技术集成与示范”, 参与现场施工环节可以让学生明确泡沫混凝土浇筑、养护与普通混凝土有何不同, 分别注意哪些问题, 具体涉及到《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第十一章的知识。比如, 在测定泡沫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标准值时, 标准试块的制作、养护、龄期、加载方式, 泡沫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与强度之间的关系, 以及减少泡沫混凝土收缩开裂的措施等。与此同时, 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保温材料施工技术的文献, 以拓展知识面。

3. 钢筋的加载实验。

在钢筋教学实验中, 可以采用逐级加载方式, 对钢筋施加荷载, 指导学生如何使得钢筋强化。首先未加荷载的钢筋进行试验, 学生从中了解了钢筋在拉伸过程中经历了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和颈缩阶段四个阶段, 然后要求学生把一根钢筋拉伸到强化阶段的任何点后卸载, 再对此钢筋进行拉伸试验, 学生可以发现钢筋的屈服点提高了。那么在实际工程中采用这种工艺会起到何种效果?通过现场实验学生了解了钢筋强化的过程及作用。另外, 根据项目研究需要, 为了提高钢筋防锈能力, 是在钢筋强化前做防锈措施, 还是在钢筋强化后做防锈措施?把这些问题作为课后大作业, 使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在探讨的基础上, 授课教师对各种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最后确定具体的实验方案。

4. 试验结果分析。

在进行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后, 学生研究性试验结束, 授课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对比《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 从而可以进一步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对实验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不同侧面深入分析, 比较各自的结果。通过分析比较可以提高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理解程度。

二、实践过程中必须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

将工程实践科研活动融入到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要匹配

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必须与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相匹配, 二者要有机结合, 只有在相应实验课程的基础上, 融入相关的工程实践科研活动, 才能促使学生去沉下心思考问题。授课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一系列培养, 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会有大幅度提高。通过实践, 我们认为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培养模式, 必须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实践能力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理论知识, 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利用所学的土木工程材料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新的材料和新工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授课教师在制订课程培养方案时, 相应缩短课程基础理论课时, 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时, 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授人以“渔”, 注重授于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二) 学生参与的科研任务要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

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必须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相匹配, 所布置的科研实验不要使学生感到难度较大, 无从入手, 这样的教学效果也难以达到预定教学计划的目的。将工程实践科研项目融入到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 授课教师在课外花更多精力进行指导, 并提供试验的场所和实验条件, 使学生从中受益。反之, 如果授课教师所布置的科研实验难度不大, 就会使学生错误地认为科研实验并不复杂, 从而失去对科研实验的兴趣。因此, 授课教师在制定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的教学计划时, 必须注意科研实验难度的合理安排。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计划改革主要是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并不是弱化基本概念的学习。目标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增加实践环节的同时适当地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 但基本概念教学内容不减少。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计划制定的同时, 兼顾基础理论课时和实践训练的教学课时, 将理论教学与科研实验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项目组将实践教学课时从原先的30%提高到50%, 课程考核实验实践占50%, 期末考试50%。

(三) 学生参与的科研活动要合理组织

教学与科研的性质毕竟不同, 有时二者之间会有冲突, 授课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 合理地安排相应的科研实验, 使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科研活动相协调, 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验中来, 以促进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并形成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又提出新的科研实验的良性循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所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各类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建筑材料制造企业、造价咨询企业, 其必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在从事道路、桥梁及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及检测过程中, 必须具备土木工程材料基础知识及工程实践能力, 因此, 制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计划时, 应着重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 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企业的生产和施工节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授课教师在讲解基本概念时结合工程实例, 并辅以教师的科研成果, 如有一年轻教师应用“钢筋在环境———应力耦合作用下的锈蚀特征及演化规律 (5100827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把钢筋与混凝土二个实验合一起, 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钢筋在锈蚀过程中对钢筋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钢筋在锈蚀后受力截面减小、混凝土锈涨开裂, 导致钢筋和混凝土力学性能下降, 从而把混凝土和钢筋二种材料串在一起, 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堂理论与概念, 而在教学过程中, 年轻教师也由此积累教学经验。

三、结语

笔者叙述了如何将工程实践科研项目融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中, 教学效果表明, 在土木工程材料教学过程中, 将授课教师工程实践科研内容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 指导学生参与授课教师工程实践科研活动, 学生不仅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创新的欲望, 达到了土木工程材料教学计划的教学目标。

摘要: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主要的专业课程, 其目的就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胶凝材料、混凝土、建筑钢材、砂浆及墙体材料等内容。在多年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授课过程中, 发现了许多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针对此现象, 授课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改进, 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讨论式教学法、科研融入教学法等。特别是结合授课教师所承担的工程服务及科研项目, 将工程实际融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并能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实践活动,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改革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孙家瑛.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J].高等建筑教育, 2013 (增刊) :125-128.

[2]曾详蓉, 谢孝, 陈进, 等.土木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互动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训练与科技, 2010, (6) :62-64.

[3]孙家瑛.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4 (15) :3-4.

[4]曾志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台州学院学报, 2011, (03) .

篇4:深化教科研活动,促教师专业成长

1.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究

(1)教学案例剖析研讨活动。根据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薄弱的情况,我们组织教师观看精心选择的优秀教学活动录像。教师一边看一边记录,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评析。看完录像分组讨论,围绕“教师的提问”“教师对幼儿的应答”等方面进行专项研讨,然后再大组交流。有时教师们为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就通过回放录像和反复研讨来达到共识。

(2)让每位教师都上教研课。一开始大家有顾虑,生怕被别人挑出毛病。园领导就带头上,让教师认识到教研课是为大家提供教研现场,在备课、上课、说课、评课中共同得到提高。我园的一课三研较具特色,选用相同的教材,让不同教师三次上课,同组教师参与听课、评课,最后形成最优的方案共享。一课三研活动为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方,优化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3)专项领域教学研究。语言是我园近年来研究的主要领域,我们借助幼儿绘本开展课堂教学研究。首先是精选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然后围绕“如何将绘本阅读带到集体教学活动中”“绘本教学的一般模式”“绘本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等进行研讨和教学。每位教师拿到绘本先自己反复琢磨,独立设计出教学活动初稿,再在师傅的指导下完善设计。上完课,教研组成员共同评课、议课,进一步完善设计,形成园本教材。

(4)常态化反思。我们要求教师把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当成教研课来上,课后进行自我反思。为了提高反思的质量。年级组把“交流课后反思”活动常态化。每次活动时,每位教师都要选择两篇反思读给大家听,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现在,课后及时反思已成为我园教师的一种良好习惯。

2.教育故事分享、剖析研究

教师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记观察笔记是最好的研究方法。因此,我们引导教师认真选择研究专题,用心记录观察笔记。刚开始时,我们在检查教师的案头工作中发现,教师不会写观察记录和教育笔记,要么平铺直叙不加分析,要么不记录过程,凭印象描述。我们便从《早期教育》杂志上选择优秀的教育笔记,和教师们一起分析是怎么写的,写了些什么。我们还请善于写的教师为大家传经送宝,共同探讨如何撰写教育故事,并经常性地开展教育故事分享活动。慢慢地,教师们从被动观察到主动发现。从零散记录到个案跟踪,在理性分析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写出了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教育故事。

3.专项课题研究

(1)幼儿园集体课题研究。“十一五”期间,我园申报了市级立项课题《开发乡土体育游戏,优化幼儿晨间锻炼的实践研究》。在专家的指导和教师们的努力下,我们的课题研究开展得有声有色。多次向全区幼儿园开放研究现场。研究成果《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向全区推广。“十二五”开始,我园申报的课题《“茉莉花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被确定为南京市“十二五”规划课题。这一次,我们把具有六合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游戏、美食特产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来研究。幼儿园成立了课题中心组。并依托年级组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渐渐地,教师们学会了观察与分析幼儿。学会了教科研的最基本方法。

篇5:教科研活动材料

扎窝中心校副校长:更让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地处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扎窝乡西里村,距县城43公里,学校占地面积13400平方米,设施齐全设备基本完备。现有9个教学班,目前实际在校生405人(其中50人以上的班级有3个,班级学生人数最多的有57人,最少的也有35人。辖区内有3所村幼儿园。)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借调出4人,借调入2人),在校在岗教师20人。专任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11人,占50%,一级教师6人,占27%。大专以上学历18人,占 82%,中师(专)4人,占18%。学历达标率100%。

二、实际开展教科研活动情况

对一所农村学校来说,要保持发展的后劲,能够持续发展,重中之重就是要有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有较高师德水平和较强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一直以来,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要认真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理论学习。每位教师每年至少要有1万字的读书学习体验,学校经常搜集一些专家讲座录相(州县教育局组织的网络远程培训)、好的教育理论文章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对教师进行理念灌输、强化先进的教育理念。

2、撰写教学心得,教育论文。提倡教师写有自己思考、有自己见解的论文,而不是东拼西凑,泛泛而论、没有一点自己 东西的那种论文、文章。对多数教师而言,要写出有质量、上水平的论文是比较难的。但老师们尽力用心去写,多篇文章在州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过。

3、教学环节的管理。

(1)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落实课程标准,开齐课程,落实好地方课程(民族团结教育、我的草原我的家)的开设与管理,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黑水锅庄等)。

(2)学校加大对科任教师的备课、作业、单元检测等“六认真”过程材料的督查力度,注重督查的实效性。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亲自参与督查,分工明确:教导副主任负责检查登记工作,教导主任负责分析评价总结,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及时召开教师会公布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反馈,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要求。

(3)、抓实听评课和校级集体备课活动,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听评课时全员参加,人人发言,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校长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30节,分管校长不少于35节、教导主任不少于30节,教师听评课每周不少于2节。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研讨教学重点、难点、目标;研讨教法、学法、评价、设计;研讨教学反思,总结经验交流,剖析案例,探讨方法,并做好登记工作。

(4)、学校督促所有任课教师及时进行单元检测的测试和批改。尤其是要认真填写试卷分析,认真讲评,搞好补教补学,发 现问题及时纠正。(每月一月考一质量分析会,科任教师交一份书面分析材料提出整改和补救措施。教师办公室挂有月考质量分析统计图。)

(5)、重视分类辅导,特别是学困生培优补差工作。教导处督查时不仅要看培优补差记录,还要通过了解学生,看学生有没有进步,从而增强辅导的实效性。

(6)、写课后反思笔记。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把课堂上的得失及时真实地记录下来,每个课时都写有课后反思,篇幅不限,使教师养成思考的习惯,做反思型的教师。要求教师经常问一问自己,有多少课时是自己满意的?又有多少课时是学生满意的?并在期末教研总结时进行教学反思。

(7)、努力做好“高效课堂”“开放课堂”的构建工作。根据县教育局的指导意见,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加大对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的研究,努力做好相关的教学研讨,及时总结成功与不足。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的开放课堂,包括多媒体、电教器材、教具,学具等的使用情况进行指导,检查。认真组织“一师一优课”、“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的评选和上传工作,促进教师在活动中不断地成长。

三、加强毕业班工作

每年的毕业班检测也是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能体现一所学校的竞争力,反映出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为此,我校加强对毕业班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有针对性地制 订毕业班的工作目标、复习计划等措施。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参差不齐。教师队伍中坚力量不足,导致我校的课题研究跟不上。

(2)、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仍需要进一步转变,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停留于过去的模式中。

五、建议

(1)、注重优质教师分配的均衡化。

(2)、教师培训重点向年轻教师倾斜。

总之,教育科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学校和广大教师大量的学习积累和不断的反思实践。我校将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用不断创新的精神抓好此项工作,使我乡的农村教育得以长久的发展。

篇6:石桥中学语文教科研活动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行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的坐在着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学校的创新课堂教科研活动。石桥中学教科室从今年开始设立,成员是各科教研组长,语文教研组中是备课组长和3名骨干教师。

今年借改革的东风,在全校的教科研计划下,语文组制定了本学期的教科研计划,一至三年级语文教师认真研讨各学科新授课教学模式,以优秀教师为主导,上好研讨课、示范课,形成语文新授课课堂模式。初四的语文教师以研讨导学案为主,使学生能将零碎的语文知识体系化。

工作目标:

1、研究探索适合学生的新授课课型模式,从而构建“快乐、自信、高效、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2、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构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共同提高”的教研模式。

先说一下初四语文教师导学案研讨活动,从六年级上册开始备课组长就开始搜索知识点,将整册课本按照字词,课内外古诗词,综合性实践活动、现代文阅读、作文、单元备等几大块合理分工给本备课组的成员,成员接到任务后先进行个人备课,然后我们四人组再进行集体备课,当学案拿到手后又进行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时要求是用双色笔来修改的)我们把一轮和二轮的复习结合在一起的,在集体备课中我们的一个亮点是现代文的复习上我们把大的知识点化小,以记叙文为例:展示学案,这样学生有章可循,避免答题无从先手这种现象,或者说更容易答在要点上。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倾注了些许心血,写作方法的指导,例文的分析,范文的仿写,尤其是做到了优生面批面改。(展示作文)经过我们的精诚合作,在一轮模拟中成绩虽然不敢和各位相比,但是跟原先的成绩比较一下,进步还是挺大的,尤其是前1000,尤其是武旭阳,一轮模拟中进入全县前10名,在近几年内我们学校真的是很少有的。当然我们的学案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需要向在坐的各位虚心讨教。

再来说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基础年级(一、二、三年级)为主阵地,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所有成员认真研讨各学科新授课教学模式,以优秀教师为主导,上好研讨课、示范课,形成各学科新授课课堂模式。在此阶段中我认为的亮点是:

1、在整个过程中,领导身体力行亲自参与,(认真听评每一节课 校领导在百忙的工作中都挤出时间听课、评课,给广大的任课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校领导的的带动下,我们的创新课堂研讨课活动顺利进行完满结束.)

2、其他教师认真听课,积极研讨。

各任课教师在组长的带领下,都能主动积极的参加本组教师的听评课活动,课后针对此节课堂及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不分彼此,各抒己见,认真的提出合理建议,不断探索出适合我们学校的新的教学模式。(展示照片)

3、创设了新授课预习课模式 : 下发预习学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研讨、全班集中解疑、分工练习。新授课展示课模式:交流准备、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解疑答惑、达标测评。

篇7:教科研证明材料

席延飞同志,担任我校历史课教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他自2014年每学期坚持撰写教学心得、教学案例、班级管理案例共计7篇,在学校组织的交流中受到好评。题目如下:

2014年3月,撰写教学心得《初中历史教学心得》,学校历史学科研讨会交流。

2014年9月,撰写班主任案例《让迟开的花朵同样绚丽》,班主任工作会交流。

2015年4月,撰写心得体会《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体会》,在学校交流。

2015年10月,撰写历史论文《浅谈运用多媒体如何实现历史教学最优化》获洛阳市“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成果”一等奖。

2016年4月,撰写历史论文《让信息技术成为历史课堂隐形的翅膀》,学校交流。

2016年10月,撰写历史论文《打造历史生命课堂,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学校交流

2017年3月,撰写历史论文《课堂教学改革下历史教学的转变》学校交流。

2013年他所撰写的历史论文《拓宽历史课程资源,打造鲜活课堂》在洛阳市历史论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2014年8月他所撰写的班级管理论文《罚自己跑操》在教育期刊《班主任之友》2014年第8期发表。2013年1月——12月主持研究校本课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推动历史小论文写作的实践研究》并结题。2014年1月,他作为主要完成人(第二名)参与了市级科研课题《农村初中主题班会课程化的实践研究》的教学科研,2015年3月顺利结题。2015年1月他作为主持人,又主持申报了市级历史课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对促进历史小论文写作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并于2017年2月顺利结题。他在教科研工作中表现突出,2016年被评为孟津县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

特此证明

孟津县常袋镇初级中学

篇8:一线教师如何开展教科研活动

尽管目前很多学校对教科研高度重视, 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而最为主要的就是目前对教研工作还没有投入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很多教师一提到教科研活动就感到头疼。理由要么是缺人才, 没人搞教研;要么是缺时间, 没法搞教研;要么是缺方法, 不会搞教研。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转变观念, 增强教科研意识, 必须大力引导教师牢固树立教科研意识,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反思。这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创新, 而且对于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实现教师自身的价值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素质, 增强教科研能力

海南省东方市港务中学信息闭塞, 环境、设备相对较差, 教师大多是刚分配的年轻教师和扎根的老教师。由于这种教师队伍结构的制约, 很多教师的自身素质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这是制约我们学校教科研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因而,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除了要转变观念, 增强教科研意识之外, 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着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使自己能够广泛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来。学校要加大对一线教师的引导力度, 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参加适合自己的学历进修;阅读教育报刊杂志等, 把学习、研究、教学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断反思, 不断创新。

三、因地制宜, 开展专题研究

1. 拟定教科研专题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要想更好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还必须讲究方法, 要将“因地制宜”作为重要的方法, 积极开展专题研究, 这样能够使教科研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应用性。要在理论的指导下, 围绕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什么都想研究一番, 顾此失彼, 精力分散, 又加重了工作负担, 最后却收效甚微。目前海南省东方市港务中学在教科研资金方面相对比较匮乏, 特别是由于教学设施、教学设备等存在不足的现状, 这就可以从农村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将农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还可以针对农村孩子缺乏沟通能力、活动能力、参与能力等问题开展教科研活动, 这样能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既解决了教科研资金不足的问题, 同时也能够使教科研活动更好地开展。

2. 围绕专题开展研究

拟定好研究课题, 就要围绕专题开展“定向探索、定向学习、定向活动”, 切忌教研活动随意性, 想起什么搞什么。在进行专题研究时, 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在深化研究、博采众长方面狠下功夫, 要想更好地开展专题教科研活动, 需要一线教师借鉴教育教学理论, 同时要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 充分学习好理念和好经验;二是要在以点带面、逐步扩展方面狠下功夫, 应当抓住几个班级、几个骨干教师开展重点教科研活动, 在取得良好的成效之后, 则可以“全面铺开”, 进而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三是要在及时总结、改进方法方面狠下功夫。

四、总结经验, 推广研究成果

对于一线教师的教科研活动来说, 有的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 有的则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因而必须高度重视经验总结。对于好的要进行推广, 同时要对其研究成果进行继续的论证、分析和研究, 特别是每一学期末, 都应当召开总结研讨会。还要关注课题的后续研究, 寻求课题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深化和推广, 使课题研究工作有连续性。

总之,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教育科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不断进行学习、研究和积累, 同时还要充分借鉴别人的好经验和好方法, 在具体的教科研活动中, 不断实践, 不断反思, 不断加以丰富。

参考文献

[1]翟广顺.关于一线教师教育科研范式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24) :52-53.

上一篇:三篇供学习的文章下一篇:爱国的经典发言稿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