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科研总结

2024-04-22

学校教科研总结(通用8篇)

篇1:学校教科研总结

顺应发展 争创特色 推进教科研工作上新台阶

——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今年是本镇教育飞跃的一年,是积极打造农村现代化教育的一年。镇教育分会本着因地制宜、顺应发展、争创特色工作思路,积极开拓创新,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推动本镇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转变观念,发挥“领头雁”作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有一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还应当拥有一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学艺术精湛、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学科骨干教师。为此,教育分会充分利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各级培训的平台,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培训,先后有3人参加省级、8人参加市级、17人参加县级培训。其中初中5人,小学23人。而这些学有所成的教师在区域教研活动中敢挑重任,积极展示自己长进,带动了教研组乃至全校、全镇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

同时,为了使这些培训结业的“领头雁”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有创意地开展“领、培一体化”活动,寻求示范、孵化双效应。让参加各级各类“领雁工程”培训的教师,回到各自学校不仅要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在培训中所获的新理念、新水平、新艺术,还要承担起培训镇属镇级教学骨干的任务,在展示领雁风采的过程中培训同伴,在培训同伴的过程中发挥领雁作用。教育分会通过开展了“我与领雁 一起成长”的展示活动。把 “领雁工程”的雨露惠及每个教师。在校长亲自实践下,全镇新课程教研活动气氛浓厚,学校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及改进教科研工作方法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又有新的成功举措。

健全网络,强化教科研激励机制。为了更好地落实“一把手工程”,我们确定教辅室整体科研运行网络,使我镇的科研工作目标明确,科学有序,上下协调。一是建立教科组织,教辅室建立有教育分会,教辅室主任(同时又是市内唯一担任市级教育学会理事的农村代表)担任会长。建有检查课题申报等制度,各学校设立了教科处(组),聘任具有一定教科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教师担任负责人,并配备兼职教 科员。二是加强教科研阵地建设,现今的“**教育网”是学校教科研的交流阵地,为教师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和教学心得搭建了平台。三是抓好资料建设,教辅室注重教科研资料积累,订阅多种教科研杂志、书3000多元免费赠送,供学校教师教科研参考。四是抓好教研培训。通过外出参观学习,邀请专家作讲座,开拓眼界,领略教科研前沿信息。还特邀市教科所领导专家到校作课题申报辅导讲座和课题报告论证指导。举办研讨活动等形式,学习先进理论和经验,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和能力。五是建立激励机制。建立了以科研为先导推进素质教育的激励机制,将教育科研与各类考核,评先、评优挂钩,不管经费有多困难,对取得科研成就的都是予以表彰和奖励。“一把手工程”的构建,保证了我镇教育科研的实施沿着有“所设想——认真实验——稳步推进”的道路前进,出台了《**镇教科研》奖励办法,每年发奖金在3万元以上。2009学年受奖者有100多位,至今,在全镇掀起了教育科研的热潮。促进了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突现重点,努力创新创优

开拓创新能力,是科研能力发展到成熟阶段后而达到的一种高级境界。所谓创,就是教辅室为教科研创建多样化的教科研模式:如“专题教科研”模式。我们从校长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不同的专题进行教科研。这是一种以校长为本,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科研模式。每年教辅室根据基础教育形式发展以及校长的实际需要,确定若干个专题。让每位校长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自选一个或几个专题进行教科研。每个专题围绕一个中心,或专家指导,或参观考察,或组织研讨。

加强对本镇全体中小学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教师中开展了“爱与责任”系列师德教育活动,邀请全国劳模、省优秀支教教师前来本镇展示风采,宣扬时代精神,倡导教师自觉遵守“七要七不要”的师德要求。结合镇级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评选和镇级学科骨干教师、校级首席教师评比,树立优秀教师先进典型,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充分展示本镇教师队伍良好的师德形象和精神面貌。优化育人环境,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努力加强学校的校风、师风建设,在教师中形成了“敬业、爱 生、乐教、自律”的教风。

教科研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培养教育教师,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句经验之谈:“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1)市、镇级骨干教师队伍不断扩大。镇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已达28人,其中还有宁波级教坛新秀1人,市级教坛新秀12人,宁波市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8人。这些教师的存在,有力地带动了全镇教科研的提升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教师的业务和教科研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在近年的各类精业务竞赛中,有12位教师的论文获在宁波市第获奖,有100多人次在余姚市各类论文评选中获奖,有15人在市优质课评比中获奖。近两年,本镇教师在市学科论文评比中不仅获奖人数增多,而且荣获一等奖的人数已达10位之多。

(3)现代技术进一步掌握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新世纪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们采取“规划在先,设施跟上,因地制宜,逐步完善”的教研策略。目前,全部青年教师能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学科研的进步,不仅有力推动了教师的成长,而且促进了教育质量提高,镇中升入余姚中学的学生数在农村初中名列前茅,在社会上获得较好的反响。教科研工作更有待农村教师进一步去开拓实践。

**镇教育分会

2012年12月

篇2:学校教科研总结

本学期,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区基础教研室、乡教委办的计划精神,坚持走科研兴校的道路,以深化教改,加强学习,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核心,在区、乡两级领导的领导下,经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教科研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一、加强理念的学习与研究,更新观念。

教师是教育的思考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与发展,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指新教师,更重要的是全员参与。为此,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业务校长直接负责、以业务骨干为主要成员的研究小组,号召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共同学习,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从理念、教材、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认真加以研究,重点分析教材的编排原则、努力挖掘教材,这也是关系到教育教学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一步,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工作中,研究小组成员与全体教师齐心协作,注重教学的新特点,揭示其内涵,结合校本教研,拓展教本的外延,对地方课程的利用也有了新突破。经过不懈的努力,教师对教材能熟练把握,做到了举一反三,摆脱了“本本主义”,改变了教学观念和方法。学校在资金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订阅了60余种报刊杂志等学习资料,各教研组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广泛尽心学习、研讨、交流,全体教师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个人提高的有效途径。这样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二、抓实了教学管理,提高了我校教学水平。

1、认真做好新的《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的学习落实工作。通过学习,严格执行了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狠抓了教学常规管理及课堂教学改革

(1)在以“备课——说课——讲课——听课——评课”为主开展教研活动外,我们还做到了优秀教师上好示范课、骨干教师上好观摩课、优质课、青年教师上好研讨课、公开课等分教师上好汇报课、过关课的教研活动。本学期还要求教师做到了“六个一”,即上好一堂高水平的课、写一份高标准的教案、结合本学期教学内容写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出一份高质量的试卷、批改一份典型的作业样析。

(2)紧抓教师基本功的培训和评价,学校在“三字一画”上加大培训力度,并进行了教师基本功大比武,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3、开展了“评优树先”活动。

本学期举行了“乡优质课”、“乡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纳入乡教学评比,增大了力度,使我校教学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三、注重新教师、新课程培训。

本学年初确定新教师培养培训人员,采取教研组内“结对子”、“一帮一”活动,新老教师结合,以老带新,从课堂常规抓起,要求教师尽早熟悉课堂、尽早熟悉常规,使新教师一年学习,三年成熟,五年成为教学骨干,经过一年的学习,青年教师已掌握教学常规步骤并逐步成熟。我们还注重对新课程的培训。暑假期间,我校又有两名教师参加市新课程通识培训,十一名教师参加课程培训,并全部考试合格。另外,配合教研室的新

课程、新教材培训,我们着重进行了相关的业务学习,教师有记录、有目标;教导处有学习内容、有总结,为下一步新课改的全面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尝试评价改革,促进师生成长。

牢牢把握了“评价促发展”这一核心功能的联系实际,结合课题,认真研究,制定和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评价内容,形成了有利于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我校发展的教育评价制度,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1、评价目标从只注重智力因素转变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入手。因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占80%,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在学习时所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为此我们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把学生平常一些闪光点及时记录下来,在每一学期末从多方面进行表彰,增大了奖励面和学生人数,让尽量多的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2、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家长、同学、老师四者同时参与评价,对教师的评价,用自评、他人评、学生评、学校评四者相结合,做到了公正、公开、公平,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的积极性。

五、以校本教研为手段,加大课题研究力度。

每学期各学科教研组要制定本学科教研活动计划,除组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外,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学年上好一堂课;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学年或每学期要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在教学反思中发现问题,并把“问题意识”上升为“课题意识”,严格按“选择课题—提出设想—设计实施—总结反思—落实提高”的校本课研模式研究,在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下解决

问题;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作为反思的着眼点,课后撰写教学后记。每月进行一次典型课例分析。每月撰写一篇教学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等各方面进行整体思考和回顾。力求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行为,促进发展。并且积极开展“参与式”、“互动式”、“交流式”的教研活动。在校本教研的组织形式上突出全员参与,在研究内容上要突出新课改实施中的重点、难点、缺点问题,在校本教研的效果上注重实效与迁移,突出校本教研的针对性。

本学期,我校有1人次获市创新课评比二等奖;“区金点子”论文评比活动中,我校教师有2人获一等奖,9篇论文获市区一二等奖,4篇教学反思获区一等奖,5篇文章在《泰山教育》或《课改报》上发表。

六、充分利用现有科技仪器,积极推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利用现有现代化条件,利用科技手段搞教科研,开展电化教学研究,为此,数学组还确立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研课题,我校参加的区多媒体课件评选中,3件课件获取一等奖,2件获二等奖。

2、利用我校卫星接收器,学习了全国各地教研、教改经验,发展了我校,提高了教师的水平。

3、利用泰山教育网和我校的计算机,建立了备课资料库、试题库,做到了资源共享,使我校教科研顺利有效地良性发展。

七、加强毕业班的教育科研力度。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安排课时,原则上初四教师最优化,选取有经验的教师,为初四教学创造一个高效、优良的环境,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2、进行复习方法及策略的研究,第一学期集中完成新课,第二学期集中进

行复习,教师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中考的新形势和学生实际,进行系统复习、专题复习、模拟考试,调整了整体的复习策略。

3、进行研究性学习,组织初四教师研究《中考说明》,在复习方向上有的放矢。

4、加强合作与交流,初四教师是一个整体,仅凭一科并不能考上高中,为此,校内教师要互相学习,互相协调,互相帮助,增强整体意识,明确中考这一目的。同时,加强校内的交流,我校通过有经验的教师上示范课,初四学习先进的教学及复习方法。

5、加强质量意识和时间意识的培养,让每位师生都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提高课堂效率,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篇3:学校教科研总结

1 科研先行, 卫生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室作用显著

为全面负责和组织学校教科研工作, 学校于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医学教育研究室, 后来随着中等医学教育的结构调整和中等医学教育的形势变化, 医学教育研究室于2004年更名为卫生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室 (以下简称医教室) 。近年来, 学校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 一直将其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立校之本, 始终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强师、科研促发展的办学理念, 由医教室牵头承担了一些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课题, 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教科研会议, 承办了丰富多彩的行业技能竞赛活动, 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 奠定了学校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学校中的龙头地位, 医教室在学校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务实创新, 学校教科研工作成果丰硕

2.1 科研兴校, 树立了学校在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中的领先地位

甘肃省卫生学校2006年3月成为卫生部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简称行指委) 委员和中职研究会主任单位, 2010年11月, 随着新一届行指委委员的改选, 学校现任校长又担任教育部行指委委员;学校还是全国中等医学教育 (卫生职业教育) 研究会主任单位;由学校承担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国家级学术期刊《卫生职业教育》是全国唯一的卫生职业教育类学术期刊, 在全国卫生职业教育领域有很大影响。学校以研究会和杂志为平台, 积极贯彻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 务实有效地组织全国卫生职业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2006、2007年组织并完成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涉外护理、助产、药剂、医学检验、口腔工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7个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及共108种教材的修订与编制工作;2007、2008年组织完成了卫生部“卫生职业教育‘十一五’及中长期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任务;近10年来, 连续成功承办了第十五至十九次“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学术会议”和第一至四次“卫生职业院校校长论坛会”, 组织了第一至二届全国“人卫社杯”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等, 为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教科研工作的交流和沟通搭建了平台, 对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也极大推动了学校的特色建设并树立了在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科研工作中的领军地位。

同时, 甘肃省卫生学校也是甘肃省卫生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单位和刚成立的甘肃省卫生职业教育集团的牵头单位和秘书处所在单位。多年来, 学校在卫生厅科教处的指导与支持下, 采取多项行之有效的措施组织开展全省教科研工作, 促进了甘肃省卫生职业教育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有效地发挥了学校的纽带和龙头作用, 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自2006年以来, 学校连续承办由卫生厅和教育厅联合主办的全省卫生职业院校教师或护生“天堰杯”“高教社杯”“人卫社杯”等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推动了全省各卫生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二是于2006年组织调研、制定了《甘肃省中等卫生学校专业评审指标体系》, 并参与完成了全省11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评审工作;三是认真完成《甘肃省卫生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起草工作;四是周密组织每年定期召开的全省卫生职业教育学术年会和全省教科研暨教育教学理论培训班活动;五是组织成立甘肃省卫生职业教育5个专业教研会并有效开展教科研活动, 促进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六是组织成立了甘肃省卫生职业教育集团, 为加强全省卫生职业院校、医院和企业的沟通合作, 创新卫生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 科学管理, 学校教科研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多年来, 学校医教室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 紧紧围绕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双十”工程目标, 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 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 组织学校全体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 使教科研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推动了学校的教育创新和教学改革, 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2.2.1 科研强师, 培养出一大批教科研骨干教师

学校大力支持广大教师参加校内外、省内外的各项教科研学术活动, 各专业学科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得到锻炼, 在产出大量教科研成果的同时, 也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教科研骨干教师, 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形成了结构相对合理的教科研梯队和团队。据2010年教科研活动资料统计, 全校在职专业技术人员136人中, 开展教科研活动的高级职称教师37人, 占高级职称教师总人数的90%;中级职称教师31人, 占中级职称教师总人数的56%;初级职称教师20人, 占初级职称教师总人数的20%。学校教师在省级以上各类学术团体兼职达73人次, 其中国家级25人次, 省级48人次。学术兼职人数的逐年增加, 不仅代表了我校整体教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的不断提高, 也在社会和同行业中宣传了我校的教科研特色和办学水平。骨干教师在学校教学、教学管理和教科研工作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并以此为核心, 聚合了一批人, 带动了一批人, 培养了一批人, 推动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 营造了“人人想着搞科研, 人人争着出成果”的浓厚学术氛围。

2.2.2 科研兴教, 教科研成果丰硕

近5年来, 在全校教师的不懈努力下, 学校教科研成果丰硕, 形成了年年有进步、岁岁出成果的良好局面。

一是教科研课题开展跨上了新台阶, 5年共有立项或结题课题63项 (见表1) 。

注:括号内数据为跨年度课题项目数

课题中校级课题44项, 省级课题11项, 国家级课题8项;2006年10项, 2010年24项, 比2006年增长了140%。特别是在课题级别上有了新突破, 2006年只有校级课题, 2010年通过立项开展的国家级课题有5项, 包括世界卫生组织项目“甘肃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等, 省级课题有3项;另外10项课题已经卫生厅推荐, 正申报甘肃省科技厅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时, 课题“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研究”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组织的“创建和谐校园”科研成果评选活动, 获成果评选二等奖, 学校也被授予“全国创建和谐校园先进单位”;由7位教师负责的7项课题参加甘肃省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协会2010年优秀教科研课题评审, 获一等奖1项, 二等奖2项, 三等奖4项。

二是论文撰写和发表质量及数量逐年提高 (见表2) 。近5年共发表论文127篇, 2006年发表论文22篇, 2010年发表论文40篇, 年比2006年增长了82%;2010年有51名教师 (第一作者) 的51篇论文参加了国家级和省级学术会议交流论文评选活动, 其中18篇分别获优秀论文及一、二、三等奖, 获奖率达35%。

三是共有57人次参与了教材编写工作, 其中担任主编、副主编23人次, 编委34人次。

2.2.3 健全制度, 教科研工作管理科学

学校在多年开展教科研工作实践中, 已建立和形成了一系列教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如《甘肃省卫生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管理办法》、《甘肃省卫生学校医学教育科研工作考核办法》、《甘肃省卫生学校医学教育科研工作评审奖励办法》、《甘肃省卫生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甘肃省卫生学校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与报告制度》、《甘肃省卫生学校专业技术人员教科研业务档案管理制度》等近20项教科研管理制度, 这些管理制度把教师的教科研成果与教师的评优、晋升、职务评聘、经费资助等相联系, 促进了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保证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科学、有序、高效、优质地开展。

3 总结凝练, 学校教科研工作特色彰显

3.1 领导重视, 落实有力

领导重视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稳步提高的有力保证。学校始终把教科研工作列为学校内涵质量建设重点工作, 并一直把深化学校教科研工作列在学校年度“双十”任务中;校长直接分管学校医教室工作, 使学校教科研工作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 使教科研工作得到有效保证和有力落实;从校长到各科室负责人都积极参与校内外教科研活动, 如校长在教育、卫生行业多个不同层次学术团体兼职, 经常主持和参与校级、省级、国家级教科研学术活动, 目前还负责3个国家级课题的调研工作, 近2年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3篇, 在教科研工作中起到了积极带头和示范作用;学校教科研资料统计显示, 近5年来, 91%的中层干部参与了教科研活动, 并取得了良好成绩, 大大调动了广大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目前, 从校长到医教室、校学术委员会、各科室、教研室、课题团队、骨干教师的教科研网络已初步形成, 保证了教科研工作的有力落实。

3.2 认识统一, 全校给力

多年的教科研实践活动, 形成了深厚的教科研校园文化。“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强师”已成为全校共识, 是积极有效贯彻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行动。教科研工作是争创名师、示范专业、精品课程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是办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必经之路。因此, 学校把教科研工作当作学校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和催化剂并给予大力支持, 激发了全校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热情, 推动了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

3.3 研教结合, 形成合力

学校工作的重点始终是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学校教科研工作始终围绕中心目标展开。坚持“以教学带动科研, 以科研促进教学”原则, 鼓励教科研活动与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服务工作相结合, 教科研为教学服务, 教学中贯穿教科研, “以科研为先导”“向科研要质量”的教学管理理念已经渗透到教与学管理各项工作中。近5年来, 学校立项课题和发表论文统计显示, 95%的涉及教学与教学管理内容。在重视教科研结合教学工作方面, 经历了“四转变、四确立”的过程, 得出了“三个提高”的结论。“四转变、四确立”即由科研神秘化向大众化转变, 确立了人人参与意识;由个人向集体合作转变, 确立了团队合作精神;由理论探讨向教学应用方面转变, 确立了科研的应用价值观念;由注重论文写作向服务教学实践转变, 确立了务实求真的科研态度。“三个提高”结论是: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源头活水;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教师自觉将教学和管理中遇到的难题引入教科研工作中, 形成问题即课题、成果即方法的意识, 确立了“以教学为切入点, 以科研为突破口”的思路, 营造了“工作即科研, 科研即工作”的教学工作氛围。

3.4 利用平台, 展现实力

教科研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学术团体和组织这个平台, 我校在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 也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肯定, 在全国和省级同行业学术团体中占有一定地位, 成为许多学术团体和组织的主任、副主任、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单位等, 并成功组织了一系列教科研会议和技能竞赛活动, 宣传和展现了学校办学实力和风采, 让学校走向了社会, 让社会了解了学校, 使学校逐步成为西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 成为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科研活动的领头单位, 也为学校顺利通过首批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评审奠定了坚实基础。

4 再接再厉, 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跨越式发展

回顾过去, 学校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与学校建设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务实创新, 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

4.1 理清发展思路, 制订发展规划

以国家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 理清思路, 立足学校实际, 发挥优势特色, 制订学校教科研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 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 加大投入, 为学校教科研健康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实现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4.2 开展评优活动, 加强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基础。开展评优活动是加强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教科研能手”“教科研新秀”评选活动, 树立典型, 骨干带头, 能手示范, 推动全体, 进一步完善竞争与激励制度, 形成学校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和团队建设有效机制, 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建设一支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的教科研梯队和中坚力量, 推动学校“名师”工程建设。

4.3 加强成果应用, 促进学科建设

成果应用是开展教科研活动的价值目标。充分利用教科研活动取得的成果, 促进各专业学科发展, 确立学校教科研新的增长点和特色, 逐渐把教科研基本方向和领域进一步转移到专业学科建设上来, 解决专业学科发展难题, 推动专业学科品牌建设。

4.4 突出校本科研, 推动全面发展

篇4:学校教科研制度不当现象分析

一、制度制订行政化

病例1:不少学校教科研制度的制订以校长的意愿为主、以学校行政领导集体商讨通过。教科研制度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这种从上而下制订的教科研制度多数教师不太认可,执行的效果并不好,有些甚至成为教科研工作开展的绊脚石。

诊断: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是一线教师,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的制订更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参与,要扭转制度建设凭领导的个人意见的片面经验化缺陷,避免制度建设的匆忙实施,要在反复征求全体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成熟以后再实施。

矫正:以“民主”作为制度建设的基石

我们学校的教科研制度完善,包括教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制度、教科研理论学习制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出台都采用自下而上的办法,目的在于激发全体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激情,充分给教师放权,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群策群力,在讨论稿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补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全体教师对本校的教科研制度一致认可,执行力较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制度落实形式化

病例2:不少学校都有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但大都是挂在墙上应付检查用的,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一纸空文,真正严格按制度管理的很少,执行的效果很差,严重影响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和课题研究的质量。

诊断:现在不少学校把课题研究当作“面子工程”,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数量,在教科研工作管理上不到位,不作为,对于教师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行为采取放纵的态度,只要教师能通过结题就行,不管质量如何,造成这样尴尬的局面有不少难言之隐,都是功利主义惹的祸。

矫正:严格执行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的科研三级管理机构,具体工作由教科室负责落实,教科室成员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校教科室主任要制订出学校教科研三年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教科室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对学校所有的立项课题进行规范管理,在各课题组中开展七个方面的工作:1.制订好课题申报方案。2.课题立项后及时组织开题论证活动。3.要求课题组定期举行理论学习活动。4.参加每月一次的学校教科研工作例会,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5.填写“课题研究工作记录表”,及时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上交阶段性成果。6.上好课题研究课。7.写好论文和结题报告。我们严把“七关”,要求课题负责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我们建立了检查通报机制,把有效监督作为校本教科研制度建设的有力保障。教科室主任要准确掌握每个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每月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对于不研究或假研究的课题负责人作批评教育,及时终止该课题的研究经费支持,维护校本教科研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三、课题研究“假、大、空”

病例3:多数学校对课题申报和结题的管理都比较重视,忽视研究过程的管理与指导,缺乏研究中的专业引领;多数教师重课题立项,忽视开题论证;多数教师重课题结题工作,忽视课题过程研究,缺乏对研究过程资料的积累,缺乏对研究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成果的提炼。

诊断:现在做课题研究的老师多数是为了评职称,在研究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假、大、空”和“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浮于表面,没有实效性。很少有人能长期坚持去研究自己身边的教育或教学的某一真问题。有些课题组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资料,由于研究者不会撰写研究报告,缺乏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提炼能力,不能较好地陈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缺少理性思考和对结论的陈述,最后造成课题无法结题或勉强结题。

矫正:建立教学科研一体化制度

为了有效避免“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制度》,要求各学科教研组长和组内其他教师一起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在学期初就先确定好本学期的教研主题,围绕教研主题定一个相关的小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的选题必须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之中,从自己身边的教学小问题入手,从小题目开始,在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后,再逐渐过渡到小题大做,积极走“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长”的道路,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上升到科研,科研下嫁到教学,相得益彰,克服单纯地为科研而科研和低层次的教研倾向,努力促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学校各年级的教研组都要有研究课题,教研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相结合,如我校的市规划课题“利用成果袋高效突破小学起始年级的识字量”的负责人就是一年级语文教研组长,带领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开展有关识字教学方面的研究;市规划课题“第二学段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在五年级数学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有关数学活动有效教学方面的研究。

四、科研成果推广少

病例4:多数学校比较重视教师论文获奖与课题结题,忽视教科研成果的培育,对于获奖的优秀课题很少有学校组织过成果推广活动。

诊断:学校层面的教科研成果推广这项工作比较难以开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校领导对于推广教科研成果的意义认识没有到位,在思想上对于成果推广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为一线教师创设平台;二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大多是“田野”式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缺少理论指导,缺少共性和普遍性,所得出的结论往往经不起第二次实验验证,不像大学教授、专业科研人员的研究那样规范、专业,采用实验法来进行研究,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班级进行多次实验推广。

矫正:建立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

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是开展有效研究的保障,课题成果推广工作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顺利实施。学校应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科研成果的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热情,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我们制订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和奖励制度》,由学校教科室具体负责组织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在每年课题申报、研究中期和结题后做好课题“三关”管理和指导工作,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好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奖励制度以“精神奖励”为主、淡化“金钱奖励”、追求“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指导思想,对参加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和教科研论文获奖的教师进行奖励,并载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考核、评先进、评职称的条件之一。

校本教科研制度的规范建立与有效运行,有效提高了中小学一线教师教科研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有效加强了学校对教科研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了课题研究成果的品质。

篇5: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一、以“十一五”课题研究为契机,带动学校的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各级课题的研究。

1、本学期,我校主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经市级领导及课题组的论证,获得通过。我校课题组在广泛听取了专家组的意见后,在做了充分修改的基础上,于本学期四月进行了校内开题。使每一位教师明确了学校课题研究的方向,并要求每位教师都应有相应的子课进行研究。

2、为加强课题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组织了一次由教科室牵头,教导处辅助的昆山市级“十一五”课题研究观摩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共推出了八节高质量的课题研究课。在评课过程中,专家们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二、倡求务实的教育科研之风,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

1、大力规范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和教导处相结合确定二周一次的研究课,坚持做到“四定”(定人、定时、定内容、定形式),确保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进行。每次课后多认真及时进行讨论,探讨得失并填写好研究表格。同时要求教师真正做到“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上课就是研究,研究就是上课”,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2、加强实验课的研讨性、示范性。本学期,各课题组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和重点,结合当前课程改革,进行集体备课,认真写好记录、小结。四月份同教导处相结合,围绕课题进行了一次全辅导区的教研活动,多位青年教师上了多节精彩的示范课,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并结合了课题中的相关研究成果,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赞同。

3、对教师撰写的论文,教科室组织相关领导和教科员,对每一篇文章多认真阅读,并对文章进行定质,并统计成表,对优秀的论文进行推荐发表。

三、切实要求教师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深化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本学期,在校领导、教科室的带领下,全校的教师人人都参加了课题研究。大家也从各类教育教学刊物中把握教改动态,做好学习笔记。全校教师共摘录学习论文八百多篇,撰写论文不少于三百篇。在学习中广大教师吸取了当前素质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充分认识到在推进素质教育中,进行教育科研对推进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每月一次的教科骨干教师会议上,课题组老师经常热烈的讨论理论与实践结合所产生的各种体会,并为课题研究出谋划策,体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教科室同时为教师提供各种理论资料及各种论文评比信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四、努力做好服务工作,积极创建教师展示研究成果的舞台。

一学期来,教科室和各课题组长、教研组长等组织指导好广大教师特别是课题组老师、青年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并帮助修改整理,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组织的评比,积极向各级教育刊物投稿。本学期中,学校选送1篇论文参加“教海探航”论文评比,6篇有效教学论文评比,3篇案例评比,4篇蓝天杯论文评比,3篇昆山市论文评比。组织教师论文组稿省级15篇、昆山市级4篇。

完成校本教材的印刷工作,现已发至学生手中。学校论文集也在搜集稿件中。

纵观一学期的教科研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论文撰写质量较差,积极性不够高。教师每月的论文的质量也有待于提高,投稿、论文参与评比局限于一些教师中,导致文章发表率等起伏较大。当然,随着我校教师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青年教师的不断成熟,我校的科研工作将不断提高。

篇6: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竞聘上岗”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对于教师竞聘上岗的原则一般人都耳熟能详。要摆正教科研在竞聘中的位置。聘用教师应以其是否具有参与教科研活动能力为前提,以德、能、勤、绩为依据,以学历、资历、教师职务任职资格为参考。无教科研能力的教师一律不聘至一线教师岗位。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有职转聘或不聘。这样,能聘“香”教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聘“慌”教科研能力弱的师,所有教师都能受到极大的震动。理顺了这个关系,能促使更多的教师敬业爱岗,勤奋上进,孜孜以求,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科研与教学成绩

按照惯例,对于教师教学成绩的核定,往往只限于教师所带班(或科)学生成绩好坏。有经验的教师较之刚出道的教师更能熟悉考试的道道(试卷上会出现哪些常考的“知识”),而不思进取。刚上讲台的新教师,虽有精力,无奈目标不明,方法不当,左冲右突,疲于奔命。这种“经验”型和“蛮干型”教师,所取得的成绩,无论其好坏,都不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为这两者均没有确立科学的目标,没有使用科学的方法等。

学校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必须走科学研究之路,可采用“三法”、“四式教学法”。“三法”:一是动机引导法。在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对优等生的教育应把着力点放在动机上。优等生刻苦钻研、奋发努力的目的,绝不是做给人家看的,绝不能以满足鹤立鸡群的欲望为目的,而要把今天的成功与明天的伟业联系起来,把个人的命运与整个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理想联系起来。二是目标鼓励法。对于优等生,要用较高品位的目标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由于优等生具备一般学生所不及的能力,对他们的目标要求,当然应适当高些。三是激发创造法。对优等生的培养,不应满足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他们不是一个只会装学问的口袋,而应当成为新的探索者、创造者。“四式”即归因指导式;巧设障碍式;欲抑先扬式;负向教育式。有了这些“法?式”,优等生则更优,中下层学生的成绩也会大幅度提高。

因此,教师的教学成绩如果被认定,则以下四个条件不可或缺:1.有本学科年度总体目标的设定(包括优秀率、合格率、低分率以及学生的掌握运用该科知识的能力);2.有完成总体目标所运用的科学手段的设定;3.有围绕学校研究课题,从本学科实际出发,拟定2~3个微型子课题(可供自己或他人研究);4.有根据敲定的子课题撰写的1篇以上的论文。有了以上四条,便有了真实可信、科学合理的教学成绩。

三、教科研与教师评价

教师教学活动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检测、评定。

在以往的教师评价中,常常是对教师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和所教班级学生考试成绩等方面的评价。笔者认为:对教师的评价不能完全忽略对教师教科研能力的评价,特别是教师参与教科研的量与度的评价。这是因为:第一,对教师参与教科研的量与度的评价,有利于把教科研的主动权还给教师,促进教师参研、创研、科研能力的提高,能真正确立教师进行教科研的主体地位;第二,对教师参与教科研的量与度的评价,有利于社会了解教师,重视教师;第三,对教师参与教科研的量与度的评价,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教师自我研究、自我发展的能力。

因此,评价教师教科研能力时,要“四看”:一看教师研究的目标是否明确;二看研究活动是否经常开展;三看研究方式是否多样;四看研究结果是否能得以推广。要“五参与”,即:参与听、参与讲、参与评、参与归纳、参与推广。显然,把教师的参与教科研的量与度纳入评价范畴,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7: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一是课程重构——让课改基于学生,体现儿童本位的思想,由过去的单维课程向立体课程转变;二是学科重组——实现跨学科融合,培养完整的人。希望孩子们去面向生活而不仅仅是面向学科、去面向复杂的社会系统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体系;三是课堂重建——学校各团队以“研究式的工作方式”参与课改,把“关注学情,关注思维,关注合作,关注效果”作为研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合作与质疑中形成“互助引领、智慧共享”的团队研修文化。

二、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打造活力课堂

我们主要以专题的形式组织团队活动。各团队开学初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研室的教学工作计划,进行核心素养相关内容的培训。让教师明白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学习讨论中每位教师都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

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为主要目标,创设一种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获得知识的过程,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胆质疑,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的互动互促过程,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深化课堂教学研究,创设灵动课堂

要培养出思维灵活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必须要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师,就必须使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教师不能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升我们的转业素养。

一是开展了各种课堂研讨活动,学期初我们开展了领导预约课活动,分管领导有针对性地提前预约听课老师听课时间,让老师讲有准备的常态课,然后根据听课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探讨,使上课教师对自己对课程的理解、教学的执行力、对学生的研究力等方面有充分的了解,并写出自己的上课体会和教后反思。学期中我们又进行了全校公开课,开放每位教师的课堂,听课后我们做到了当天听课当天评课,团队成员全程听课、议课,让每位研伴从不同的角度去观课并做好详细的记录,然后用数据来分析论证课堂的成与败。重庆来我校挂职的陈尧校长参加了各团队课例研讨活动,他惊讶于我校每位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的展现。执教老师说课,全体老师的评课以及“假如我来讲”的大胆设想,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对课堂生成智慧地处理方法。最后陈校长对我们这种贴地气、草根式的研究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公开课活动中,我们也采用专题评课方法。大家以诚相待,就公开课中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力图通过研讨、示范,解决大家工作中的困惑,让老师们教的踏实,让学生学的扎实,真正学有所获,从而达到全面提升老师业务素养的作用。

二是加强校本培训中的骨干教师引领作用。要求全体教师加入到学校课题研究中,尤其是“思维导图的培训”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提高了教师们的课堂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能力,牢固地树立了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思想。

篇8:学校教科研,请走得沉稳些

一、走平实些:规避形式热闹而教师内心冷漠的尴尬

朱自清笔下的“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在一些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中也不断上演着。如一些学校要求全体教师按大文、大理的方式听年轻教师的汇报课,迫于无奈,教师虽然参加了,但是在听与自己任教学科关联不大的学科时,几乎都在做自己的事。作为领导,可以认为教师不认真学习,但是我们又是否反思过:它的作用有多大,被迫“听课”有多大价值?

一般满足于装点门面的轰轰烈烈,不追求卓有成效的扎扎实实,难免让教研活动变成花架子,不求实效。其实,在当前教师课业负担过重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教师的内心渴望学校多开展对他们有价值、高效的教科研活动,以此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但同样反感那种粗放式的教科研。因此,学校领导要摒弃教科研管理上的简单思维方式,致力于精致化的管理方式,顺应教师对高效教科研的期盼,让学校的教科研更多地回归宁静、平实而有效的道路。

二、走稳重点:克服追求新奇、教科研定力不强的误区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领域之“新”层出不穷,从教育新理念,到教育新模式,再到教育新实验,以至于处处是“新”。面对教育科研的“日新月异”,有些学校沉不住气,唯恐落伍赶不上趟,今天搞什么模式,明天搞什么“幕课”,没过多长时间又搞“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总之,一路上追求新奇快,眼花缭乱,摇摆不定,跌跌撞撞。我们在肯定学校领导与时俱进精神的同时,是否反思:过分追求新奇快,必然导致浅浮粗。盲目跟风是浮躁和浅薄的表现。相对不变是一种成熟,是一种深沉,是一种气度。教育科研,要走得慢些、稳些!

“不畏浮云遮望眼”,其实,教育没有那么多“新”,学校教科研要守住传统常识,守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遵循教育规律不折腾,在遵循教育常识中增强教科研的“定力”。引导教师静静地练好内功,沉下心来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练好教学基本功,让教师慢慢成长起来,让学校逐渐彰显特色。

三、走踏实些:破解浅滩涉水、深度参与不足的困惑

大多数的学校都知道教科研对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上,很多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虚化”现象,教科研脱离教学实际,没有实效。教科研更多的是学校作为摆设应付上级的考查评估,部分教师则只是把它当作职称评定晋升的依据而已,教学和研究两张皮,如浅滩涉水、教师深度参与不足。日常的教科研活动也仅限于一般性的听课、评课而已,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主题不明,层次较低,水平不高,以致教师参与和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觉得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要坚持“从教学中来,为了教学,在教学中研究”的原则,把研究内容与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学活动的合理分解与对重要教学环节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合理确定学校发展中的引领性课题。秉持“为了教师、依靠教师”的原则,以“共同的话题,共同的问题,共同的研究,成果的分享”的思路,组织教师深度参与研究。学校要努力营造协同合作的氛围,并在具体操作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学校可经常举行课例研讨,通过教案设计、课堂录像分析、教学实录等产生研究的话题,进而启发教师关注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学校要通过类似的活动,让教师在亲历中体验到:科研就是把教学工作做实、做好,教育科研并不难,并由此激发教师们对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热情与需求,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纵深发展。

上一篇:上半年社会稳定工作汇报下一篇:纪念129运动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