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课总结

2024-04-19

太极拳课总结(精选6篇)

篇1:太极拳课总结

太极拳课总结

11171151 赵煊

这个学期在邢老师的带领下,我系统地学习了二十四式太极拳。经过一个学期刻苦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对中国传统太极拳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太极拳的拳学理论具有哲理性。太极拳融老子的《道德经》、《周易》、太极阴阳学说于拳学理论,以“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柔克刚”、“虚极静笃”以及“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古典哲学思想指导拳术法则、招式规范、套路组成、技术要求等,构成了独特的拳学理论。而这些正反应了我国古代所推崇的人文观念。每一次的练习,我都是在温习那份古典而青春的文化,也是走进一个古典而新潮的世界。太极拳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无尽宝藏。练太极拳要求松。松不是软,松是不僵。松是放松,是放得开。首先,放松有利于强身键体。放松了,才能经穴舒畅,气脉贯通。而僵硬使经穴阻塞,气脉不流通。《黄帝内经》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有病是因为不流通,流通了就没病。要周身放松,犹如沟渠管道,有一处阻塞,就有一处难通。第二,放松是技击的需要。松练才能由松人柔,对抗时能柔化对方。只有松得充分,才能紧得凶猛,对抗时才能猛击对手。一味张紧之力犹如拿手插钉,松而后紧之力犹如抡锤击钉。放松能休养生息。太极拳是讲阴阳对立统一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休息战斗,战斗休息,轮回旋动。松是放得开,放得开才使动作协调柔顺,圆转灵活,如行云流水,似布雨播风。从放得

开这个意义上说,初学者不宜一味强调松。初学者要讲规范,要循规蹈矩,并由生到熟。熟了以后再讲放得开。初学者也要懂得放开是目标,又明白一时无暇顾及。

气对于太极拳来所也非常重要。太极拳主张练气。这个练气主要指调整呼吸。要平心静气,使呼吸更自如,更深长,更流畅。具体姿势简言之就是腹式呼吸。千万不要乱使气和憋气,使气憋气是习武练体之一大忌。至于体内之气的运作,一般不好掌握,不要刻意去想它,以身体自身调节为好。形、意、气,意是帅,对外动形,对内运气。对外动形之意要松,对内运气之意要无。这种平时用意的“松无”,用时一提精神就变成了充分爆发的“紧实”。外形和内气又以气为先,有气才有力(外形),气力具无敌。

通过学拳,我总结出学练太极拳在形体上的三步标志。初学时,一般只顾到四肢的活动,并且最注意两臂的比划,这时以两臂比划为主要标志。第二步是以腰动为象征的周身一体的运动,这时才找到了太极拳“腰为车轴”带动全身的劲路,这一步以腰的活动为主要标志。第三步,长了功夫,形神兼备,腿健步稳,这时可以把腿的稳健看为主要标志。可以用这三步标志来检验自己的拳学练到了什么地步,也可以用这三步标志来测定别人的拳是处在一个什么水平?从两臂到腰到腿的功夫,是要刻苦学练进展的,不是单靠模仿就能成的。当然明确一些学练步骤和方向,可减少盲目性,少走一些弯路。但苦练还是少不了的。每进一步都要下相当功夫。

在学期开始阶段,我还对各种动作很不熟悉,动作僵硬麻木;但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我不断地刻苦练习,我逐步找到了太极拳的节奏,并在最后的考核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这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它对锻炼身体的好处。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坚持把太极拳打下去,积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为祖国的未来努力奋斗。

篇2:太极拳课总结

姓名:

系别: 班级: 学号:

专业:

这学期,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系统学习了陈氏18式太极拳,收获颇大。陈氏18式太极拳是本学期学习的重点,也是本学期考试的内容,通过学习了解到太极拳是一种修气养身的运动。冥冥之中感到一种敬畏和羡慕。这学期上了太极拳课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通过这学期的学习,虽然我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我认为,在张老师的悉心点拨下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了更大的兴趣。

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

二、陈式太极拳的18式

1、起势

2、金刚捣碓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白鹤亮翅

7、斜行

8、搂膝

9、拗步

10、掩手肱拳

11、高探马

12、右蹬一根

13、玉女穿梭

14、云手

15、双摆莲

16、当头炮

17、金刚捣碓

18、收式

三、陈式太极拳与养生

几百年来的陈氏太极拳学,追求的就是阴阳合德形神合一的最高境界。苍健劲直是形的静的物理,超拔清逸则是神的动的神情。静的高举远慕是形的本体,动的万有流变是神的礼赞,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充分的交融汇合。陈氏太极拳学,不仅在武术的领域里独领风骚,更将在健身疗疾、养生益智及开发人体潜能的领域里开辟新的天地,开创一代新风。

陈式太极拳是中国古老的拳种之一,也是目前人们最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陈式太极拳是依据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综合武术技术创编而成的。因此,练习陈式太极拳可以平和阴阳,调节神经,全面提高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各项生理机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健身的作用。实践证明,练习陈式太极拳对防治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有显著的作用。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养生术,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地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四、陈式太极拳与修身养性和对人的影响

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著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调协。练习时一方面可锻炼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1)对身体的效益 :

好处一: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好处二: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根据中国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

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

好处三:好处三: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各关节的柔韧度。

好处四: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

好处五: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种慢性病,(2)精神效益:

好处一:消除压力——练拳时因要心静用意,心无杂念,又要体松,精神只集中於意上,加上太极拳本身要求刚柔并重,呼吸调协,各器官的获氧量相对提高,故练后使人顿感轻 快,压力尽消,情绪稳定平伏;又因练拳后血气循环畅旺,精神亦抖擞起来,工作效率自然提高。这无疑对样样讲求效 率、日常生活紧张、精神压力沉重人有著正面的帮助。

好处二:认识及体验和谐协调的阴阳哲学观——太极 拳倡身心和谐调协,不强已所难,内外相合、虚实分明、刚 柔互兼。正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这种讲求明白阴阳对 立统一辨正关系的哲学,就是太极拳之创作精神哲理之本。

好处三:认识不以强凌弱,不借故犯人之道德观——太极拳论所说之舍己从人,彰显了太极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独特武学精神。太极提倡借力打力,以小力胜大力,一切回击以顺应对方来势,以灵巧的动作,较小的力气加于其上,使来 犯者失准而落败。故太极拳的真正威力,只有在被人蓄意侵犯下才发挥出来,其终目的也只是立自己于不败之地罢了,绝无加害对方之意!

好处四:了解修身处世之道——修习太极拳要讲求“中正安舒,心静 体松”,这八字真言正好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最佳座右铭。通过练太极拳,我们可以体会到立身不正之弊:劳劳终日而不得其所。做人只要中正,不走歪路,不偏不倚,就可感安舒之态;平日只要学会心静,抛开生活压力的负担,就能体验到体松之感!

五、陈式太极拳未来的发展前景

太极拳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现象,与经济社会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通过再经济社会与世界文化格局中交流、碰撞、太极拳文化必将显示出勃勃生机,既太极拳定位于健身、养身价值的同时还发展了它的技击价值,使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升华,这充分说明了两点:第一,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先进的文化方向,顺应了时代的需要。第二,具有民族性的就具有世界性,这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规律。历经百年沧桑的太极拳,在全球化趋势下太极拳的发展战略的研究,要加大宣传,注重理论和文化现象的研究,加强太极拳师资队伍的培养,正确引导太极拳组织的社会化发展方向。

六、对太极拳课的感悟

在学习期间我最大的感悟是:太极拳本来就是修身养性的,不可用于武力,太极拳多为修气,在练习中把你学到的慢慢做,不要计较动作的好坏,甚至可以不计较动作的顺序,在清晨或者闲暇时间可以到一个无人的地方修炼,这是太极拳修身的最好方式和环境。

在修炼时,不要刻意让自己模仿学到的动作和顺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走动,太极拳分八门其实无门,八门皆在心里,修炼中,身体肢势随心所动,且勿迫心而动,那样会适得其反,太极拳游动中上身有十指颤动劲脉,下身有双腿颤动劲脉,游动中,十指张合与臂膀摆动为太极拳主要修真,随着双臂的摆动,你会感觉到十指劲脉颤动,十指连心,日长后,你会发现体内器官明显舒畅,而且免疫力提升。

篇3:中职学校太极拳课教学方法初探

关键词:中职学校,太极拳,教学方法

近年来, 太极拳课在许多中职学校开展。通过太极拳的教学, 可以陶冶中职学生的民族情操, 弘扬民族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 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当今中职学校太极拳课的教学现状和不足

1.1、教师思想陈旧, 教学方法不能根据当今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当今时代变化快, 知识更新迅速, 学生的思维变化也大大超出了老师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中职学校太极拳课中, 教材多年一成不变, 技术、内容一成不变, 教学方式、方法也都陈旧不堪。教师思想不能跟上时代步伐, 不能和当今中职学生同步, 随之而来的就是在教学中不能真正因材施教。

1.2、教学方法陈旧

当今中职学校太极拳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解、领做、学生练习的方式。教师一遍遍不厌其烦的领做, 会打消掌握动作较快的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 使他们失去上课的兴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 在教授之初, 教学的方式方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兴趣的培养。

1.3、教法不能满足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需求、不能考虑学生兴趣

中职学校中太极拳教学过程中, 多年一成不变的教法, 完全脱离了教学主体的发展。中职阶段学生的心理发育逐渐成熟, 其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好奇心强, 活泼好动, 表现欲望强烈, 求知欲渐长。他们比较喜欢节奏较快的体育活动, 由于对太极拳运动不了解, 好多学生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的运动。上课时, 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面对不厌其烦的动作重复, 往往会让学生们过早的丧失对太极拳运动的兴趣。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1、培养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太极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职学校学生精力充沛, 接受能力强, 但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同差异。中职学校学生中男生较多, 他们普遍认为太极拳运动量小, 不具备防身功能, 是只适合中老年人进行身体锻炼的“老年人运动”。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教师应及时加以纠正。

2.2、采取正确的动作示范方法, 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

在太极拳教学中, 教师运用标准的示范方法能有效地缩短学生掌握动作的时间, 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它是教师通过具体的动作示范,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所要学习的动作的表象, 以了解所学动作的要领及方法。因此, 体育教学中正确的动作示范, 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 以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可见, 教师的示范对于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在课堂中引进多媒体教学, 加深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的了解

在中职学校太极拳课中引入多媒体教学, 不单纯是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 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能在课堂中起到大部分太极拳教师无法起到的作用。太极拳的每个技术动作中, 都包含一定的攻防含义, 而要演示出这些攻防含义的动作, 往往需要二个人配合完成, 通过引用多媒体教学, 学生们能清楚的看到专业运动员对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的演示, 这不仅能让学生对太极拳运动有了新的认识, 更能激发学生们对太极拳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还采用了录像的方法, 将学生们打拳的动作录下来, 然后回放给他们看, 在回放中及时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动作, 这种教学手段很直观, 学生很容易接受, 使师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太极拳动作的教与学, 同学们学习动作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 从而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改善。

2.4、掌握中职学生特点, 利用游戏活动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要想学好太极拳, 必须有良好的基本功打基础, 单纯基本功练习往往都是枯燥和单调的,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在体育课上穿插一些游戏项目对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为了让学生们练习腿部力量及独立步的稳定性, 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金鸡独立”的游戏, 学生们围成圆圈, 我喊“金鸡独立”的同时, 所有学生都以“金鸡独立”的动作站立, 最先落脚的五名同学要为大家表演一段太极拳, 通过游戏, 使学生们既加强了基本功训练, 又巩固了所学太极拳动作, 使学生在课堂上热情饱满, 兴趣高涨。

3、总结

篇4:陈家沟太极拳大师公开课开讲

朱天才大师强调,“要想练好拳,首先圈练圆,练拳过程中手领大圈转,腰随小圈缠二点,手领护裆护头,腰随四十五度,不管顺、逆永远不离这个规律,这就是太极拳的公转,也就是圆的规律 ”。朱天才大师说,功夫是练出来的,没有明师的指点,会走很多的弯路,只有找到一位明师,加上个人的勤奋,才能练出功夫。而教练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方法、思路思维的智慧,明理明拳学拳容易,明理教拳更有体会,所以说教练太极拳一定要讲理,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朱天才大师进行了精彩的示范及讲解,会议室里不时爆发热烈的掌声。在互动环节,太极拳爱好者们不停地举手提问,朱天才大师针对提出的问题给予热情的解答,现场气氛融洽。

对于此次太极拳大师公开课,前来学习的太极拳爱好者感触颇深。一位同学表示:“太极拳公开课邀请的老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都是太极拳界的顶尖大师级人物。听完朱天才大师精彩的授课,不仅能从这些优秀的大师级人物身上学习太极拳理论知识,也解决了自己多年练拳中的疑惑和难点,对自己真的是一次提升。很期盼下一次的大师公开课。”

陈家沟太极拳大师公开课是由温县人民政府主导,温县陈家沟太极拳研究院、温县陈家沟景区管理局联合承办,秉承“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创办理念,旨在通过搭建起太极拳大师公开授课的传播平台,为每一位普通太极拳习练者提供顶尖的太极拳教学资源。公开课将定期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式太极拳大师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等相继亲临现场,为每一位太极拳习练者准确“把脉”,找到提升习练技法的路径。

(编辑/刘 强)

篇5:太极拳 结课论文

(一)体松心静:

体松心静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之一。“体松”是指在练拳时,身体肌肉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使身体自然舒展,不得用僵力。“心静”是指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注意力要集中。

(二)缓慢柔和: 缓慢柔和也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一套简化太极拳,四十势动作,按正常速度需要在五~六分钟之间完成,缓慢还需要连贯,即动作连绵不断,而柔的前提是要放松,在此基础上,使两臂的姿势及运动路线都得保持弧形。

(三)动作、呼吸和意念相配合:

初学时要保持自然呼吸,练习到一定程度时,须将呼吸、意念相配合。太极拳的呼吸一般都是与动作相配合的,即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如起势、收势动作,两臂向上抬起时吸气,下落时呼气。两手张开时吸气,合时为呼气。另一种呼吸方式为,凡是一个动作完成时为呼气,过渡动作为吸气,还可以理解为,向外进攻的动作为呼气,进攻前的动作为吸气。无论哪一种呼吸方式都应力求自然。

动作与意念的配合,就是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动作上。以意识引导动作,做到“意领身随”。

二、太极拳的运动价值

(一)太极拳的动作姿势有利于气血运行:

太极拳的动作姿势要求身体的各个部位须保持一定的弧形或圆,便于身体各部位肌肉放松,这种身体姿势有利于经络与气血舒畅地运行,不易造成运动性的局部受挤压而产生组织器官缺氧,因而,是健身运动中最为理想的有氧代谢健身内容之一。

(二)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有利于新陈代谢:

太极拳技术运动特点决定了太极拳运动为运动量适中的健身运动。据有关试验证明,一般练习者,以24式太极拳为例,平均运动量在110~130次/分左右心率。适中的运动量使机体新陈代谢处于适宜状态,无论是能量物质的供应,还是代谢产物的排放都在一个比较有序的状态下进行。研究表明,太极拳练习后血液气体成分产生良性改变,氧饱和度、氧分压增加,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呼吸指数有所下降,说明太极拳练习时对氧的利用率提高,增强了机体氧代谢和能量的储存,促进了心血管系统机能,对有机体产生保健功效。

(三)太极拳意念配合有利于中枢神经保健:

太极拳运动过程中特别强调意念与动作的协调配合,配合的水平反映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程度。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可有效地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协调、有效地支配动作,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变同时诱导植物神经机能提高,使心肺功能更好地适应机体需要。

三、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学太极拳,要学会营造一种自我的境界。也就是在练习过程中锻炼身体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也许这种方法应该能更好的运用到学习中去,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自从学习了太极拳后,现在我开始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努力做到自然和谐、平稳淡定的处世态度。学习太极拳让我对自己身心本质的认识程度更深了,对自我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了解,人生的视角似乎也站在了又高一层的位置上。学习太极拳不仅使我逐渐摸索到身心平衡的关键点,也让我明悟了一些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思想境界的提高,带来的是更高的起点,还有更宽阔的视野。

篇6:太极拳文化通识课知识点

【第一讲】

课程内容: 太极易理

太极拳文化与理论的发展 太极图说与太极拳论

太极拳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修炼 太极拳文化与和谐理念 现代健康理念与方法 技法、功法、心法与体验 传统体育与养生

经络学与太极拳养生 内功修炼与养生 人类的太极运动

通识教育

1.培养完善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意在精神层面培养健全的自由的人; 2.“通识为体、专业为用”应是现代本科教育的理念,在这样一个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传统文化太极拳中的人生哲理的学习与讨论,意在使同学们从文化、精神到身体都有一个全面的提升,健康的发展。

对太极拳动作构架外在形态的认识

体育视角:认为太极拳是运用棚、捋、挤、按、采、列、肘、靠„„ “十三势” 等手法、腿法和步法组成的武术套路。整套动作具有: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的特点。

形象视角:称太极拳是圆的运动。抽象视角: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哲学体育:以其具体的形象把抽象的哲学概念阴阳这一对矛盾视角化; 整体的特性 :“由松入柔、运柔成刚(或柔极生刚)、刚复归柔

”。

讲授内容: 太极易理

太极文化作为通识课的文化意义 太极文化的普世价值 太极易理

一、太极拳的文化意义

1、什么是太极拳 ?

“太极是阴阳之母”。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体的,世界上任何物质都是甴“阴阳两个方面组成的。”并且阴阳两个方面是协调的。世界上万事万物就是在这种不断寻求协调、平衡的过程中求得前进和发展的。以太极命名的“拳”就是贯穿这种寻求协调、平衡,以达到健康长寿;通过打乱对方的协调、平衡,以达到制人取胜;通过寻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平衡,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太极拳在当下的文化意义 :

太极拳追求求中、守中、用中的思维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从而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是武术文化的代表 ;太极拳文化成为汉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内容。、在文化交流中,太极拳文化发展情况 :(1)孔子学院(2)老子学院(3)汉学院

(4)文化交流

目前全世界练习太极拳者已逾2亿之多,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已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健身活动之一。太极文化已经走向了世界,迈开了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步伐。

二、太极拳文化的普世价值

在舒缓、柔和的运动中更易于凝聚注意力、消除杂念、净化人的心灵; 易于调节精气神(心理、生理状态),维护、提升人的健康水平;

通过太极拳文化的传播,使更多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感悟人生与社会,创建和谐健康的内心环境与社会环境。

三、太极易理

1.周易文化

易经的起源:《易经》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由上古伏羲一画开天,创《易经》(先天八卦)。

《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在周易卦象中,乾卦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说明乾坤是《周易》中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宇宙是一体的,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

2.太极易理 2.1太极

“太极”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概念,即初、始、宗也。从字意上来看,古人有详尽的解释,太者大之最也;极者,无穷无尽也。太极,即无限之意,包括时间的无限和空间的无限。《周易·系辞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定大业”。由此而起,太极成为探索宇宙、人类生成衍化的哲学概念。

2.1.1 “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

“太极”为天、地、万物之根本。宇宙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包括人本身都是源于太极。

2.1.2 无极而太极

《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全新命题。认为“无极”是指宇宙万物的根本实体,是早于“太极”的独立存在形式。“无极而太极”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物质的本性。

2.1.3太极为心为理

北宋数学派创始人邵雍,他“以太极为一······而此太极之一的内容即是人心,所以又说‘心为太极’。心无思无为,不起念头,形如止水,一而不分。

南宋学者陆九渊创立了“心学”。认为“天地生于太极,太极就是心。”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明代心学派继承人王守仁(号阳明)及弟子,又提出:“太极良知说”

北宋的二程(程颢、程颐)建立了理学,南宋朱熹用“理”来解释太极,他说:“太极只是一个道理,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周子所谓太极,是天地人万物至善至好的表德。他说,“合而言之,万物统体,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

2.1.4 太极即一 汉代的虞翻说:“太极,大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一”字时认为“ 一”就是太极。朱熹:“本只是一太极,万物各有禀受,又各自全一太极耳,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处处皆见,不可谓月分也。” 唐代孔颖达说:“太极为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极,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太极是也。”

当代易学家黄寿琪和张善文在《周易译注》中说:“太极,即太一,指天地阴阳未分时的混沌状态。”

王蒙说:“一就是唯一,不二法门,统一、整体、整合、同一、一元化、根本的根本、本质的本质、永恒的永恒。”

2.2 阴与阳

阴阳鱼图: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S线。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太极白上黑下,顺时针方向转,演绎了宇宙万象与变化。太极成为探索宇宙、人类生成衍化的哲学概念。2.3 道与气

老庄哲学的本体论集中表现为“道论”与“气论”。“道论”“道”是老子提出的命题,是他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道”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法则、规律。二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性。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本源,是万物之始,又是万物之宗。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名,字之曰道。”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 “气论”与“道论”一脉相承的“气论”是庄子的重要思想。以“气”来表示万物的本源:“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第二讲】

拳作为一种体育文化,具有三重意思,即御敌防身、修身养性、娱乐演义。

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具有本土文化的特色。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的,并以“意念”引导动作,“术”、“道”并重,“内外兼修”为鲜明特点的运动。在太极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摄养生之精髓,综合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民间与兵家诸拳法,集技击之大成。

太极拳“是一种按照传统道教阴阳学说的理论,通过柔和缓慢的形体动作修身养性,去寻求人体自身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个体与社会的协调的运动形式”。

主要内容 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动作构架的理论基础; 太极拳动作的基本特征与动作构架; 太极拳的发展。

一、太极拳的渊源

1.道教文化

1.1道教与道家:道教是宗教,道家是哲学派别,但道家经典却被视为道教经典,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

1.2道教的产生与基本信仰: 道教是在中国本土上产生的宗教,汉魏两晋时期,是道教创立时期,既有老子等道教理论的开拓者,亦有道教的创始人,如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陵等。它正式形成的时间晚于佛教,但它的渊源却很早。1.3道教的发展与道教文化:

大凡一种宗教,都有许多的宗派。道教也不例外。因其产生的渊源不同,道教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发展的重要阶段。1.4道教文化的影响:

道教信仰主要来源于道家思想和古代神话,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儒家思想和佛教精神,构成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了给予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是道教的某些活动包含了一定的科学精神,因而对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某种贡献。如炼丹,开启中国冶炼工业和化学技术的先河,火药的发明与利用即与此有关;采药治病,促进了中国医药的发展。

其次,是道教的养生之道和导引之术,是今天气功、武术,特别是太极拳等体育活动的直接来源,其养生理论仍是当今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三是对文化艺术的影响,道教的成仙思想和仙界构思,刺激了作家和艺术家的想象力,丰富了文学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唐代诗人李白既是突出的代表人物。同时,《封神演义》、《西游记》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八仙故事”等,其创作素材都直接源于道教神仙活动题材。

2.道教的信仰与养生

道教是一种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成仙永生为极乐,重生恶死的宗教。因此,长生成仙是道教的基本教义和信仰。

宗教一般都认为人的寿命长短皆由天定,即生死由命、富贵在天;道教却认为,人的生命并不决定于天,而寿命决定于人自己。魏晋时出现的经典《西升经》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也就是说,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安神固形,便可以长生不死。而道家的生命观,则源于易经文化的“生生之谓易”的思想,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响亮口号,并一直朝着长生不老的目标,做了前赴后继的努力。

3.太极拳的起源与目标

3.1 太极拳的起源

一般认为,太极拳是以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及道教内丹的易学思想为哲学基础,结合了古代导引(马王堆)、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综合而成。武术贤哲们以周敦颐的一图一说为启迪,合以老、庄之道,参以兵家之谋,经络之说,导引之法,技击之术,由一代始祖集前人成果之大成,创造出了太极拳的技法、功法和心法体系。

3.2太极拳的目标

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哥》中总结性的说“祥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所谓“不老春”,即指延长生理年龄(命功),更指净化心灵(性功)。《太极拳谱》(沈守考释,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版)中有篇论文“固有分明法”,对此有精妙论述:“盖人生降之初,······皆无然知觉固有之良······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

二、太极拳动作构架的理论基础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拳种。它能流传国内外而长盛不衰,与其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涵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成分,在动作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上进行的“形”与“意”交融的独特形式密不可分;周易为太极拳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太极生两仪(阴、阳)的宇宙生成论指导人们认识了气的存在,并发明了导引术(气功),为气在太极拳中的运用,以及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从物物有一太极的宇宙本体论引申出人身是一小太极的理论,周易成为太极拳本体论的哲学基础。

1.阴阳学说

古代思想家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由此衍生了一系列对应概念:动静、攻防、刚柔、虚实、开合、进退、显藏、屈伸等。这一系列描述事物变化的原理,便成为太极拳传统理论的哲学构架。

练太极拳的关键在于领会阴阳、动静、开合等变化,阴阳开合,是尽拳术之妙。

2.“道”与“气”

老庄哲学的“道论”与“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重要思想,也是形成太极拳动作的根本。“道”是太极拳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拳技的千变万化之中贯穿一个“理”,实质上就是老子的“道”。庄子以“气”来表示万物的本源,“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这即是说无形之气为有形之物的基础。

“气”在武术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太极拳的技法、神韵、功能与外在形态,均为气的泛化与体现。

“气”与养生有密切联系。作为内功拳的太极拳,气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练功时,要求“气沉丹田”,以达到“中气贯足,精神百倍”的效果。

三、太极拳运动的基本特征与动作构架

《周易》内容有三大内涵:理、像、数。

而太极拳本身则是一种现象,其理同于“道”,根于“易”。太极拳理即是“道理”。学习研究太极拳有五种学问:“理、象、数、通、变”。只有在把握理、象、数的前提下,知通、知变,顺应自然,才能以求发展。

1.太极拳运动的基本特征

太极拳合技击与养生为一体,是一种“意气运动”;

它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动,意到气到,劲由内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在技击中,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

太极拳由一系列螺旋缠绕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呈圆形。从外观看,太极拳全都是划圆的动作。

2.太极拳动作的基本构架

圆是太极拳动作定式与运动轨迹的基本构架;“道”是万物之始,又是万物之源;天地万物由“道”而生,但最终又回到它的起点——道。也就是说,“道”的运动规律是一个圆,太极拳就是一个阴阳转化的圆圈;太极拳的命名,即来自“太极”二字。从《无极图》、《太极图》看,古人均用一中空圆圈表示“无极”,示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茫茫宇宙。

四、太极拳的发展

1.太极拳的发展 :太极拳的发展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到了宋末明初太极拳已经哲理化、体系化,并作为道教内丹修炼的方法,秘不外宣。到了清朝、民国,太极拳得到了大的发展,(陈长兴、杨禄禅、陈发科)不仅出现了许多太极拳世家,太极拳理论也得到了大的发展,以王宗岳《太极拳论》最富盛名,成为古今从事太极拳修炼与研究的主要典籍。

2.简化太极拳动作:在确保太极拳动作的基本元素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等手法、腿法和步法组成的前提下,在不破坏太极拳技击动作的完整性,突出太极拳特点和技击功能的基础上,对太极拳动作进行规范,对动作套路进行“简化”是保证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条件,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简化”而非“异化”。

【第三讲】

《太极图说》

《太极拳论》的文化与实践意义

一、太极图说

太极学说是易学的精髓,而太极图又是太极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太极图,乃是古人用特定的图像或象征的方法,将天地万物的生成衍化过程简易而深奥地描绘表达出来。它是太极观念的图像示意。由于它将古代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融为一图,所以千百年来,中国许多传统文化学科似乎与太极图有关,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图”。

太极图式

陈抟太极图

太极图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相传陈抟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在内丹学说基础上首先创制了著名的《无极图》、《太极图》、《先天图》等为代表的“先天易学”。由于他以这些特殊的图像涵盖了道教特有的宇宙观、人天观、人体观、人生观以及阴与阳、动与静、刚与柔、性与命、生命与修炼等一系列复杂的命题,从而引起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的强烈震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子得此图(太极先天之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盖方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太极图说》,就是周敦颐所传的。太极拳也正是根据这一理论释意和创造的。

尽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太极图,(十类十二图)但历史推崇的还是古太极图(阴阳鱼图)和周敦颐太极图(万物生化)。武当丹派第十二代传人钱惕明称二图是“太极心法的最高范畴之法,是心法指南”。

周敦颐太极图说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理学的先驱和开创人,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易通》。生平事迹见《宋史.儒林传》。周敦颐继承了道教以图说《易》的传统学风,接受了自陈抟至穆修传授下来的《太极图》,作《太极图说》。《易通》为说《易》之书,《太极图》附于《易通》之后。《易通》全书展示了周敦颐理学思想体系。他在《太极图说》中发挥了《周易大传》的“义理”,融合了儒、道、释三教思想,发端了理学。

《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而主静(无欲),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周敦颐的太极图解构

周敦颐的太极图,有上下五层,大小圆圈十个: 上层圈为“无极而太极”; 次圈为“阳动阴静”; 第三圈为“五行各一性”;

第四圈为“乾道为男,坤道成女”(泛指,阴阳、公母、雌雄等概念); 下圈为“万物生化”。

这幅图描述了宇宙万物生成有六个顺序,即无极——太极——阳动阴静——五行各一性——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万物生化。周敦颐的太极图,从上而下推演,即顺推人生;从下而上推,即逆而成丹。

援道入儒

(《太极图说》)这是以融合儒道的思想说《易》,通过说《易》为宋明理学建立了本体论与宇宙生成论。其思想方式,则是引道教《太极图》入儒的尝试。周敦颐通过解《易》的形式,发挥了《易传》“无极而太极”的宇宙本体论,把“无极”看作最高的本体,这既是道家的道论精要,也是儒家的道论精要,是儒释道合流的宇宙生成论和社会人生论的精要,从而论证了世界本体和人生社会的根本问题,为宋明理学探讨世界本体论,辩论理、气、心、性,启迪了“天人合一”,“融合道儒”的罗辑思路。

二、《太极拳论》的文化与实践意义

什么是《太极拳论》?

即指有关太极拳的理论、技法、功法、心法、呼吸方法的论述。其作者叫王宗岳。

王宗岳,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是张三丰太极拳的传人。王宗岳精研易、理之学,研习武功数十年,心得颇丰。太极拳以“太极”命名源于王氏,太极拳论是其精研易、理之学,修习太极拳的心得与学理的结晶。《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凖,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太极拳理论的开山之作

《太极拳论》以太极阴阳之理,论述拳道与人道。虽其全篇还不足四百字,但其中所蕴涵的拳理与哲理却是深邃的。《太极拳论》并非是无源之水,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正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文化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以“理”为本体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其代表人物 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张载作《西铭》又极言理一分殊之旨,然后道之大原出于天者,灼然而无疑焉;

程颢、程颐,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

朱熹,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遍读儒家经典。此后以宋儒之学授业诸子。

其实宋明理学是儒、释、道三家合流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次大融合、大发展。虽然宋代大儒多出入“释道数十年”,但总是归于儒家,这也说明儒家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对释道两家的包容和整合。太极学说与“宋明理学”

从《太极拳论》的思想、形式、内容上看,不仅保持了与《太极图说》哲学思辩的一致性,也借用了中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观点来解释了太极拳的拳学,具有一定的文化(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的指导意义。确立了“太极哲理”为立论基础

认为太极是由无极而产生的,是包含在动静变化之中,是产生阴阳的根源,确立了“太极哲理”为立论基础。《太极拳论》在其思想内容上更多地与宋明理学的主流——程朱理学保持了一致。在《太极拳论》中,除上述与周敦颐《太极图说》、程朱理学相关外,还与宋明理学的某些重要文献有一定的关系。宋明理学的重要经典,按照牟宗三的说法,总共有五部:《易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太极拳论》的文化与实践意义

在程朱看来,人性是由先天的“天地之性”与后天“气质之性”共同构成的。“天地之性”纯而不杂,是至善的,而人之所以会产生恶行是由于受到了杂而不纯的“气质之性”的影响,所以格物穷理的过程就是去除“气质之性”而回归到至善的“天地之性”。而王氏则认为,通过太极拳的训练,可以在人先天体质的基础上,使用巧妙的招式来和对方进行对抗,甚至达到“四两拨千斤”、“耄耋御众”的状态,也就是人后天的可塑性和矛盾的转换,这也是对程朱理学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挥。也建立了《太极拳论》在太极拳理论研究与太极拳实践中的指导地位。

【第四讲】

讲授内容:

太极拳的时代价值

太极拳技击

太极拳功法、心法和呼吸

太极拳的修炼

一、太极拳文化的时代价值 1.武术是一种全人教育的途径

人类的肉体和精神就是太极的阴阳两面,阴阳环抱,消长互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一个人如果缺乏适当的身体训练,就不能达到和产生健全的思维。2.武术作为一种技击更是精神文化

作为一种技击文化,以德服人、武以德立、德为艺先„„这些武术特有的精神文化深深地印在许多中国人的心坎里。3.武术是一种观念文化

无论是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哲学观念,还是儒家的经世思想和伦理观念,无论是医家的辩证思想,还是兵家的审时度势的变化之道,都对中国武术有着深刻的影响。

4.武术是大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载体

对于“属于文化、高于体育”的武术,其主要属性依次为文化性、艺术性和体育性。武术属性的准确认知与定位,是武术发展的基础。

二、太极拳技击

太极拳的技击原则

在技击原则上,太极拳坚持重在防御,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特长。太极拳技击原理

太极拳技击在拳术、武功,搏击方法中都是独特的。它是以自然、沉着、柔韧为核心,利用离心力原理,以腰脊为中轴,以自己为内圆,而始终置敌于外圈。以弹抖“寸劲”击之。

太极拳的发力

太极拳的发力多是弹抖之劲,也称为“寸劲”,即在极短距离内,无须大幅度作势,即可将内劲发出。这是甴意气引导,身体诸大关节高度协调,而于刹那间爆发出来的一种合力,其劲甚短,其发极速,其力冷脆,具有较大的威力。

三、太极拳的功法、心法和呼吸

1.功法

太极拳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精华,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重要标志之一。“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

2.心法

心法是太极拳文化的重要元素,指在太极拳修炼中内在的心理、精神内涵。以心使身,以意导体、以意导气、以意生力,“意动身随”、“意到劲达...。

3.太极拳的呼吸与内气

太极拳的呼吸方法:太极拳呼吸以求深长细匀、通顺自然,使“拳势呼吸”与“自然呼吸”相结合,使呼吸与动作的结合自然妥善,符合太极拳“气以直养而无害”的原则。

内气的运化:内气,我国传统医学称之为“真气或元气”。它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物质,不是呼吸的空气。内气充沛,则身强力壮;内气不足,则体弱力薄;内气消失,则生命终止。练习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植和运用内气。概括起来,就是气生于肾,贮于丹田,出入于命门,顺骨而行,充于肌肤,发于丹田复归于丹田。

四、太极拳的修炼

太极拳练习极重视净化精神,排除杂念,具有超脱世俗纷争的意境。只有这样,才能在练拳中精神贯注,意识集中,才能达到“形神合一”和“形神兼修”的效果,才能达到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展现出太极拳的神韵。

太极拳修炼与神韵 1.太极拳的内外兼修 :打拳以神帅,主导任、督二脉,统领诸经,进行全身的螺旋运动。

意念与动作的结合;势换劲连,劲换意连,使内外融为一体。

2.太极拳的神韵:神韵是指在太极拳动作修炼过程中,内在感情的体悟,即人的意念活动,是“形与神”高度的统一,在太极拳的动作中,含在神里形间,神的韵味,形的格律,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即形神统一是太极拳练习的特征和神韵的体现。

太极拳修炼的步骤

学习打太极拳,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应在动作和姿势上打好拳法基础。初修习时,要把拳套中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以及腿法、眼法等基本技术要领弄清楚,做到姿势正确舒展,动作稳定柔和(可根据情况减小动作幅度,加快动作运行速度,以便对动作有初步完整的把握)。第二阶段,注意掌握动作变化规律和运动特点,做到连贯圆活,上下相随,协调自然。第三阶段,注重劲力的运用和意念,呼吸与动作的结合,做到轻灵沉着、刚柔相济,意、气、力内外合一。不论何派太极拳,起步做每一动,每一招、每一式都必须符合太极之理---“理”,其动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轨迹路线---“象”,达到一定的要求----“数”,才能称之为太极拳。

要想学习和懂得太极拳,就必须学习和懂得太极拳的“理、象、数”,要摹其象,揆其理,研其数。否则永远也进入不了太极之门。

学练太极拳强调身心并用,形意并重、动静结合、神气统一。因此,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因素之一。用“心”去练,才能真正把太极拳练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良好的心理状态

修炼太极拳,强调“身心并用,形意并重,动静结合,神气统一”。因此,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因素之一。用“心”去练,才能真正把太极拳练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太极推手

太极拳推手功夫的四项基本原则:

阴阳与开合;沾沾连随;急缓粘走;实践与理论。怎样安排自己来运用四项基本原则

《太极拳论》中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急隐急显;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因此,为了运用四项基本原则,就必须按照上列拳论做好下列六点:

【第五讲】

讲授内容

现代人的奢望与无奈 太极拳文化与和谐理念 天人合一

一、现代人的奢望与无奈

1.现代人的浮躁与欲望

“现代人的七宗罪” :奢侈、焦虑、恶俗、虚假、纵欲、势利、跟风等,展现了整个社会浮躁的趋利心态,以及在这种心态下人们的盲动。欲望绑架了生活,生存劫持了理想,而成功意识像传染病一样腐蚀着每个灵动的魂魄。我们脚步匆匆,忙忙碌碌,而匆忙的生活不仅放弃了精神的追求,也很容易让人忘记观照自己的心灵。

人们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与驾驭自己的能力,而欲望、冲动和烦恼填塞了人们的心窍。

2.人类面临的挑战——心理危机和癌症

自杀已成为全球最为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中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在过去50年里,自杀率上升了60%。中国是继20世界80年代的日本,以年60万,成过劳死世界第一,抑郁症有2600万。

癌症是现代人类面临的主要病症。据报道,近20年我国每年增加患者312万例,每天增加患者8550人,每分钟检出6名患者。

2.4糖尿病:2016年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应对糖尿病”。其实人类在3500年前就发现了这种古老的疾病,人类关于糖尿病最早的记录是在古埃及发现的(80年至14年)。3.境由心生

我们无力改变环境,但我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心情,“境由心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比拥有好的环境更重要。那就让我们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之大川,借助古代贤哲的精神与智慧,坚定我们的信心与德行,去迎接当下与未来未知的挑战!

二、太极拳文化与和谐理念

太极拳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行拳方式,为修炼者(拳者)提供了特殊的文化氛围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社会教化,有利于塑造谦和的道德情操、坚韧的人格力量和空灵的精神境界。太极拳的哲理化和人伦化,把道家“道法自然”的辩证法思想与儒家“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有机融为一体,超越了通常意义的攻防技击之术和强身健体之法,而成为一种修身、养性、尽性、知天、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本和入世之道。

太极拳修炼者只有进入到尽性、知天的层次,才能体悟“太极”的韵味,感悟人生、净化人性、完善人格和自我更新,太极拳修炼才为名副其实的“太极”之拳。道家的世界观认为,真性是禀受于自然的,不可变易。所以圣人效法自然而珍贵本真,不受世俗的约束。道是万物之源,众物失去道便死亡,获得道便生机勃勃;做事违背道则失败,顺应道则成功。所以道的所在,圣人尊敬它。

要想修道、得道,就要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对自然界(包括人和社会)的观察并揭示其规律,即道。道家的世界观,是从对立面的不断相互作用这个观念出发,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把这种理念贯穿于太极拳动作与功法、技法之中。

1.阴阳对立而统一的两极关系

自远古以来,道家通过对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大自然关系的长期观察、体悟,建立起了天人整体观,以自己的独特方式研究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发现了世界万物普遍联系、演变、发展的深刻规律,并把其中核心的部分——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和谐,用图的形式表达出来,成功地将这一哲学思想浓缩于太极图中。道家的阴阳对立统一哲学思想,不仅成为东方哲学的核心,也普遍存在于西方的各哲学流派中。

古代贤哲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感悟中,在认识到世间万物无不存在着矛盾对立的同时,强调了对立中的统一与和谐。对立统一哲学思想贯穿于中华文化、艺术、医学、农商、处事为人等等,更被历代太极拳的大师们所深刻理解,将之贯穿于整个太极拳的行功、推手、散打、养生及太极拳文化中,并以此来指导修习者的实践。

拳以太极命名,就决定了这个拳从立意上是浑圆的矛盾集合体:无处不矛盾,又处处协调;无处不对立,又处处统一。

理解太极图,把握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由和谐中激越出峥嵘对立,由峥嵘中谋求和谐统一,对我们心性的修炼有重要的意义。

宠辱不惊,老子说:“宠者,尊荣;辱者,耻辱及身。”

太极理论的主要观点就是阴(柔)阳(刚)互变,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

如太极图所示黑为阴(柔),白为阳(刚),黑白环依,相抱不离。白色黑眼谓“阳中有阴”,“刚中寓柔”,黑色白眼谓“阴中有阳”、“柔中寓刚”。“阴阳消长”:由下沿顺时针方向看,白色由无到有,逐渐增多,然后转变为黑色;黑色又由少逐渐增多,然后转变为白色。如此体现出物极必反、循环交替的状态。

阴阳两者相互不离、相互消长、相互转化,产生了万物,万物中都包含此理。

“大成若缺”(老子说),精满自溢、月满则亏,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所以事物发展到尽善至美时,就要特别注意“物极必反”规律。即使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时,也要明理,明理可以保身。因为,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有高峰点和低谷时。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先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为微明。”

2.“柔”与“无为而无所不为”

太极拳的“柔缓”只是修炼的手段,并非最终目的。太极拳的“无欲”——清静,不是让人长期“心无所思”,刚好相反,这种“柔”可致“极刚”,这种“无欲”(清静)可致“大智大勇”、“大彻大悟”、正如老子所说的“大智若愚”。

太极拳讲求从“柔”入手,待人处事也应当以“柔”待之。柔属阴,隐之不显,是保身之道。天下柔之莫过于水,水性宽容,水性荡之威力无比。修炼太极拳时,起初让人去硬求柔。性情暴躁的人,通过习拳可易性,可戒急躁,可求稳重。

太极拳强调以“柔”为本,以“不争”为用,要求肢体放松,动作柔缓,在追求极柔的过程中,逐渐步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胜刚强”(老子言)的境界。

为人处事应仿“几于水”之道。

老子说“大道无形”、“大道似水”,懂了水性,也就掌握“柔”性,正确理解“柔”性的内涵与外延,可把握做人准则与处事哲学。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拳论中的“随人所动,随屈就伸”,“能吞方能吐,能主动方能放”,“能引进落空,才能四两拨千斤”,“左重则右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左虚,而左已去”等等。

能容纳对方来力的本事,才能发放自己的劲力,保持自己的平衡。也即拳论所云“顺其势,借其力,战而胜之”,“枢始行其环中”,在其螺旋运动之中。

三、天人合一

1.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

认识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内容。

“天人合一”的基本点是天人相通、“天人感应”

太极拳是人体的运动与技艺,人体自身的运动与宇宙自然的运动,二者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要达到太极拳的目的,必须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和一致。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是太极拳的主要原则,是拳道之理。内功拳练功十分注重按四季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

了解太极易理,心里才能装着大道的一,并以大道的一为参照,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体道、悟道、明道、合道。

我们练太极拳的高峰境界,就是进入“万川归一”的太极景象,恢复先天本性,返回到人体元始的最佳健康状态。

2.天人合一思想在太极拳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的内涵在整体观上有两大主要理论支柱,即“天人一气和天人一理”。

“天人一气”:周易认为,世界统一于气。这种气一元论思想既是 “周易”、“导引术”遵循的法则,也是构成易学与太极拳天人合一整体观的纽带和思想基础。

所谓天人一理,就是天地人共有同一个阴阳五行之理(金木。。),周易从而为天与人能够合一的整体观奠定了又一理论基础。“天人一理”:周易认为,天与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同为一体。太极拳是人体的运动,只有恪守自然法则,顺应自然变化,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要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必“致虚极,守静笃”的功夫,只有致虚、守静方能气聚、神凝,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虚静为个体凝神专一提供了心理基础。

太极拳的种种外在形态及功能、神韵、绝技等,无一不是气的演化与体现。

“形神合一”、“内外兼修”、“意气合一”、“心全于中,形全于外。”

太极拳所要求的舌顶颚、气实腹、神内敛等,正好是心全于中的具体化;圆裆松胯提肛、含胸拔背沉肩、外示安逸等,周经、易经恰是形全于外的表现。

太极拳动作以圆形和弧形为构架,在形态上与易经中的太极图极为相似,在动静、刚柔、阴阳、虚实、循环之间,揉合了易经中深刻的思想意识。

乾为天、坤为地,天地运转及万物生长,宇宙万象阴阳对应、循环无穷的(八卦心态)。古人云:“先天八卦,一气循环,浑然天理。”天地、日月、阴阳、物我„„去来往复,彼此过渡,互为因果,融会贯通,生生不息,和谐有致。

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尽生灵之本性,赞天地之化育,尽情追求生命的圆满。太极拳文化表现出的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对“天人合一”的憧憬,对生命的眷恋,对宇宙秩序的关注,对精神意识的推崇,对世间矛盾人为融解和谐思想境界。

周易给我们解密了宇宙规律的三个原则:

变易、简易、不易 “万物皆备于我”,在人生的路途中“知变、应变、适变”,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更大度、更坦荡、更从容、更自然地去寻绎生命的乐趣、价值,并不断地完善。人与整个宇宙自然融合,尽性,知天,物我两忘;应和四季之韵律,感受生命之快慰,达到涵养身心,延年益寿的目的。

太极拳以意导动,吐纳相辅,形成一种动静、虚实、阴阳、刚柔、起落、开合,相应相成、前后相衔、上下相随,有秩序地贯穿成统一整体的生命运动。

3.与天地合德奋发自强

中国古代哲人认为,人生天地之间,是天地的精灵,应该“与天地合其德”,人的精神应兼容天地的德行。

两千多年前的《周易·象传》就已总结性地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就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精神。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事上不要走极端,保持中和;与人交往上,不能过于偏激。“人皆可为尧舜”,“人皆可为圣人”。“天地虽大,但有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成圣贤。”。“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要做一品大百姓。”

“有志”与“有制”。

太极拳文化给我们的警示

1.太极拳的尽性知天功能的表现:

1)提供不假外物、无须外求的内心感悟。

2)提倡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自我解脱。2.在精神压力大,心理危机时:

1)居下不争,无为而为;

2)清心寡欲,知足常乐,消除恶念和杂念;

3)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第六讲】

讲授内容: 人的体质与健康

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与健康 现代健康理念与运动方法 健与美

一、人的体质与健康 1.体质概述

1.1体质概念:“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稳定的特征”。体质包括:体格;体能;适应能力。

1.2体能与体质

体能包括:运动能力(身体素质);预防能力(应激反应)。体能通常是指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概括,体能表现了人体各器官系统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体能与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能包括:运动能力(身体素质);预防能力(应激反应)。

1.3体质与健康

对“体质”的概念,应该辩证地进行理解。它和健康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同样是健康的人,体质千差万别。对一个人的体质强弱评判,要从形态、功能、身体素质、对环境、气候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2.体质健康测试指标体系的构建

身体素质与人体形态、机能有密切的关系。

人体形态、机能发育水平的提高,必然促进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身体素质的增长以形态、机能发育为基础,并受社会环境、遗传、训练等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影响和制约。

人体结构的变化即骨骼、肌肉、骨节、韧带以及内脏器官的变化,必然表现为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变化,而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运动能力的过程又促进人体形态、机能发育水平的提高。

素质的发展虽与形态机能相关,但并不完全取决于形态、机能,身体素质潜在能力的充分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后天的体育锻炼。

二、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与运动健康 1 人的生长与发展

人的衰老、人的发展、人的情绪、人的运动 2 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生命在于运动的哲学意义(“生命在于静止”在哲学上是荒论):“用进废退”说明了体育运动与生命运动之间的真实意义。(生物学,生命科学);其次支配生命的第二种生物运动形式是遗传和变异的对立统一(改良,激化,优化);再次,生物生化运动是主宰生命的第三中生物运动形式,即新陈代谢。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有四种基本形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生物调节。

2.1 生物的进化

生物进化是一个普遍的过程。关于进化的理论,主要是指自然选择和用进废退两种进化动力机制的阐述。在这两种理论中,体育运动与人类进化的关系均可得到合理地解释。体育运动从总体上适应适应自然选择规律,在局部上遵循着用进废退的规律。对人类总体而言,体育运动提供了一种自然选择的方式。2.2 个体的生长发育

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主要受到遗传过程的控制,包括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心理特点直至寿命等各方面都受到遗传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遗传程序来制约的。它为个体的生长发育确定了大致的方向和水平。但,这种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环境可以使这种程序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体育健身就是调节这种程序的基本手段。2.3运动的科学监控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对于生命体,特别是对一个社会化的人来说,更是必需的。不仅对人的身体,对人的精神更是必需的。.体育运动与人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随着西方在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研究的突破,以及现代医学、体育学、生命科学的发展,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对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意义。

3.1体育教育在人类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具有决定性的驱动力。3.2“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成为始终不渝的教育理念与方向。

3.3人的身体、心理、心智的发展与道德素养,离不开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与有效的“运动锻炼”。

联合国指出了成员成长、成才的规范和目标: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学习”,成为一个社会成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世界卫生组织就社会成员的健康也做了明确的界定和目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道德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现代健康理念与运动方法

20世纪初,法国人顾拜旦倡议并创立了现代奥运会,把现代体育运动推向了全世界。现代体育运动与竞赛基本上都源于欧洲。1.有氧运动与健康 研究表明,急性剧烈运动可使体内自由基的浓度增加。而有氧运动可提高体内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可有效地清除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过度量自由基,促进人体健康。

怎样才能达到合适的有氧运动效果呢?

在运动的开始阶段,心率应保持在最高心率的60﹪,数周后,心率逐渐达到最高心率的80﹪;低于60﹪或80﹪都达不到有氧运动的效果。个体最高心率的计算:220-年龄。

有氧运动每次至少持续12分钟,最多不能超过60分钟。一般平均25至30分钟的有氧运动效果最好。每周运动3-4天。

超过60分钟的有氧运动,肌细胞会象脂肪一样被消耗掉,肌肉组织就会缩小。这不是有氧运动的目的。

有氧运动是心肺功能维护与减肥、健身的有效方法(有氧运动、无氧运动):练习时必须使心率保持在年龄限制的最高心率的60﹪—80﹪之间。有氧运动的心率是衡量有氧运动效果的一个量化指标。如果运动时心率超出了有氧运动模式的心率,体内就会消耗更多的糖元,而不是脂肪。

2.控制体重与强身健美 目前,肥胖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问题。有关运动与控制体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运动生理学工作者的重视。有关运动控制体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引起肥胖的机理、肥胖的评价方法、运动减肥方法和运动减肥机理等方面。研究表明,单纯运动或单纯节食的减肥效果不如运动加节食。限制能量摄入结合有氧运动是最佳减肥方案,而药物减肥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有大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中强度运动能量消耗多,且不会引起运动性损伤,因此能有效地达到减肥目的。

有关减肥研究表明:早餐前跑步消耗的热量2/3来自脂肪,而下午跑步脂肪所提供的热量不足所消耗热量的1/2,其余的热量则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糖元和葡萄糖。

肥胖症的判断: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营养学权威的研究报告指出,不能单纯从体重的角度来认识肥胖病,而要看脂肪分布的位置。

引起肥胖的原因:肥胖与营养过剩、运动不足、情绪、代谢失调有关。据营养学家多年研究发现,有些人之所以肥胖并不是单一的营养过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饮食中缺乏能使脂肪转换为能量的营养素。

3.运动与健康

3.1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心钠素”的发现,从分子水平内分泌方面改变了人们对心脏的传统认识,证明心脏不仅是一个循环器官,而且还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心脏所分泌的心钠素具有利钠、利尿和舒张血管等作用。近年来发现,心脏不仅是心钠素的分泌器官,同时也是心钠素作用的靶器官之一,长时间耐力运动所导致的心率减慢及血压降低都与心钠素的作用有关。3.2运动行为与运动习惯的养成 运动对健康的影响,在于运动意识的建立与运动习惯的形成。运动习惯形成的内部机理:愉悦感来源于内啡肽、荷尔蒙,运动可以强化这两种激素的分泌;外环境与自我的评价是运动习惯形成的重要诱因。

四、健与美

人的禀赋不同,就个体来说,健康强壮生命力就强,因此,健康就是美。有氧运动是心肺功能维护与减肥、健身的有效方法(有氧运动、无氧运动):练习时必须使心率保持在年龄限制的最高心率的60﹪—80﹪之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运动塑形不是今人的专利,古希腊人追求健美已经达到了极致。

我们身处21世纪,在生命科学极其发达与现代文明繁花似锦的当下,违背生命发展的自然法则,错位的理念与价值观依然存在,以至付出了自残与生命的代价。而如心病和许多身体问题都是无知造成的。

瘦比胖好吗?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有研究对660万人进行40次调查,发现体重过低与过高的死亡率是一样的。而胖得适度的人死亡率最低(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20﹪)。由此看来,健康的标准是不能单用瘦与胖比较的。俗话讲,“瘦要瘦得有筋骨,胖要胖得结实”。

从近年我校女生的生活习惯、健康情况来看,(课上吃喝的并发症„)饮食不当导致的低血糖,使学习效率下降较为普遍。唯美意识导致的错位的健康理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八讲】

讲授内容

传统体育与养生理论 传统体育的健身手段 传统体育与养生的方法

一、传统体育与养生理论

中国传统体育的健康观、方法论就是建立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的,其健康观点的特点是注重整体;其方法论的核心是和谐与适度。

中国传统体育方法非常注重各种健康因素,即运动的和谐与适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一致。看起来,倒是中国传统体育更注重对健康的整体把握,更接近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身体、心理、社会的和谐。我国传统养生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保健预防思想,告诫人们要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做到“防病于未然”。同时,传统养生理论十分强调树立“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与自然环境要保持和谐、统一。1.整体观学说

中医学上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互相联系的整体。我国历来医学家、养生家都十分重视从整体观出发,主张促进机体整体的平衡和稳定。主张“治病求本”----即治疗疾病时先了解疾病发生的本源,“未病先防”----即对于疾病的治疗,应以预防为主,注重全身性的预防保健措施。2.恒动学说

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生物界,尤其是人类的生命活动有其“恒动”的特性。元代名医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指出:“天之物,故恒之于动。人之有生亦恒于动”。自然界的气象变化运动孕育了生物界,祖国医学把“气化”运动形成归纳为“升,降,出,入”。这种运动形式,就是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

3.阴阳协调学说

传统养生的理论认为,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阴阳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在人体的阴阳运动中,对立的双方总是保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从而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在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进行着由阴转阳,由阳转阴的变化。当阴阳失去相对的平衡时,会导致偏衰。4.天人相应学说

《黄帝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万物以自然界为依着点,它是生命的源泉,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5.形神相因学说

形即人体中的一切组织器官,神就是精神意识活动。形与神是紧密相连的,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存,它与人有生俱来,亦与死俱灭。养神可以保形,保形可以安神。

二、传统体育与养生的手段 1.太极拳

1.1太极拳的功法原理:意气动结合、内外练合一;循阴阳互动、互生之理;循经而动、动必有旋;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1.2太极拳的特点: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刚柔相济。2.导引养生术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内脏器官的独特系统。

2.1导引养生术的功法原理

(1)理论基础 导引养生术是以中医的经络学说为基础,贯穿循经取穴、循经作势、以指代针。

(2)理论核心 导引养生术是以中医的气血理论为核心的。中医认为,血来源于气,流动于脉内,故称“气血”。气血是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2.2养生术的内容

(1)导引术 如导气令和调息功、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

导气令和调息功:是使呼吸达到细、匀、深、长和对症呼吸、健身治病的一种锻炼方法。其特点有:动静结合,以静为主;养中求治,防中求变;舒适得力,贵在自然。

(2)养生太极 在太极拳的基础上,侧重于导气,辅以动作,多以疏导经络、畅通气血和采.日月精华为手段,;以柔和缓慢、连绵不断的行进走旋、摆扣磨转、协调自然的动作为运动形式。2.3导引养生术的特点

(1)调心:意形结合,重点在意;意守穴位,因病各异。(2)调息:动息结合,着重于息;强调不同,呼吸有别。(3)调身:逢动必旋,逢作必绕;松紧结合,松贯始末。

三、传统体育与养生的方法 《吕氏春秋》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行气依然,行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华佗则进而阐明这一观点;“人体欲得,但不当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养生必善动,这是养生保健法的基本宗旨。

传统的医疗体育手段,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要求做到意、气、体相结合,即意识、锻炼与体操动作、按摩相结合。还要求动静结合,形意相随,意气相依。

1.气功

气功锻炼是练功者通过调身、调心、调息来发挥自身内在潜能,以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一种保健方法。气功总的可分为静功、动功两大类。静功是采取坐、卧、立等姿态,运用松、静、守、息等练意方法,即所谓内练精、气、神的方法,着重身体内部精神、脏腑、气血、津液的锻炼,故称内功。动功是采用与意气相结合的各种肢体运动及自我按摩、拍打等方法,以锻炼脏器、筋骨、肌肤,因为有动作表现于外,亦称外功。气功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种 1.1气功的调节作用

(1)神经系统:气功通过意念的作用,可以排除杂念,达到入静状态。

(2)呼吸系统:气功通过调节呼吸,可使每分钟通气量减少,潮气量增加,血氧饱和度下降,表明通过特有呼吸的锻炼,可调节植物神经系统,降低人体的耗氧量。

(3)消化系统:气功既可调整胃、肠蠕动功能,又可影响消化腺体的分泌机能,气功特有的呼吸运动形式,可直接加大膈肌活动幅度,增加膈肌对胃肠的按摩作用。

(4)循环系统:练功可使心率明显减慢,具有纠正房颤、房性或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作用,并可降低血压,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

(5)内分泌系统:气功对肾上腺皮质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亦能增强免疫功能。1.2气功的抗衰老作用 1.3气功疗法

气功养生术的流派很多,各种不同功法都有其特点和要求。但练习要领不外是:动静自然,意气合一,动静相兼,上虚下实,辨证练功,掌握火候,练养相兼,循序渐进.太极拳

2.1太极拳对身体与心理影响的机理

精气神的养护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养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 可见古人对这三方面的调护、摄养极为重视。只要人能保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会祛病延年。

诱致情绪的改善

气功状态的放松、入静、调息等正好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系统,可以诱致情绪的改善又进而使生理生化参数最佳化,造成良性循环。

活跃气血、协调脏腑

太极拳防治病的作用,是因为它有活跃气血、协调脏腑、增强元气、安宁心神、疏通经络、强健筋骨的作用。2.2太极拳养生的途径

太极拳运动将中医中精气神学说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提出了“内外兼修”的练功原则。在这种原则指导下,进而产生了“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三合”、“外三合”、“阴阳转换”、“圆弧扭丝”、“动中求静,静中求动”“柔中有刚,刚而不僵”、“细长深匀,气沉丹田”等各种练功要求。另一方面又利用人体攻防动作和御敌形式去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使攻防训练与养生修身有机结合,实现还精补脑,从而增强生命活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3.五禽戏

五禽戏是一套动功保健疗法,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神态达到强身防病的目的。将五禽戏整理总结成一种疗法的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家华佗。五禽戏能使人动作灵敏、协调平衡,改善关节功能及身体素质,不仅有利于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的防治,而且对癌症患者的康复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4.八段锦

在我国古老的导引术中,八段锦是流传最广,对导引术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八段锦有坐八段锦与立八段锦,北八段锦与南八段锦,文八段锦与武八段锦,少林八段锦与太极八段锦之别,内容丰富,在我国深受知识分子和练习者的喜爱。

5.易筋经

“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通过修炼丹田真气打通全身经络的内功方法。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内容,且与原有功法多有不同,派生出多种样式。仅少林寺《易筋经》版本就有六十多种。【第九讲】

太极养生与经络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黄帝内经》构筑了完整的气一元论生命哲学:元气是生命的基础,元气分化为阴、阳二气,二气交合生成人与万物,元气在人体内不断运行,并与外部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据此,意、气、经络成为太极养生的基本要素,而精、气、神则成为修炼的主要内容与目的。中国传统体育的健康观、方法论即建立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的,其健康观点的特点是注重整体;其方法论的核心是和谐与适度,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理念。讲授内容:

传统养生的基本要素 经络与穴位

经络穴位与医学发展

传统养生的基本要素.关于气

气除了人之呼吸之气,在养生修炼中主要指的是体内的元气。元气的主要成分是静电“场”。中医总结了他的属性,将气称为阳,将蛋白质等物质性成分称为阴。并概括了两者的关系,认为:“阳生气,阴成形”,“生命之本本之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独阳不生,独阴不长”。

阴阳和谐是有机体精进发展的基本条件。

2.导引术(意念与动作)

导引,导即导气,引即引动肢体,是一种以引动肢体为主并配以呼吸吐纳的修炼的方法。

导引强调行气与运动相结合,呼吸修炼与形体修炼相结合,其中内家拳功是重要组成部分。(意与形)(太极拳)

“身的节奏、心的旋律、灵的和音,共同创造了生命协奏曲。”它连接我们的生理层面和灵性层面。(意与气的和谐)3.丹田与守一(上中下)

传统养生认为,人的神与形相依,人要长寿,要用一种方法守住神,神存于人体则形体安康,神不守形,则生命有危。

丹田是指人体重要的穴位,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其目的在于祛除内心的杂念、贪欲。守一就是守其一,即“意守丹田”。.精气神

“精、气、神”是养生的重要内容。在太极拳理论中极其重视人体精气神的修炼和互相依存的关系。

认为“精”是根本,是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气”又是精的载体,精以气的形式流布全身,不断补给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 “神”是气作用的表现和结果,源源不断的气的作用,使人的神——思想、意识及其它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

精气神的文化内涵

中国养生学乃至中国哲学,往往是“神物一元”的,并不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对立。“神物”之间,由“气”来统一为一体。“精气神”构成中国传统养生和生命学说的重要部分。二

经络与穴位

1.经络学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身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组织结构,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它不仅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而且是人体保健、养生祛病的重要依据。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

1.正经十二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络脉

1.十五络脉

2.孙络

3.浮络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

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感应传导:

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穴位 穴位,中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

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穴位的发现

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 ; •

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

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三

经络穴位与医学发展

经络养生的最新研究动态:

最新经络学研究显示,人体除了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以外,每个功能单位都由对应的经络控制。

胰岛素的控制,一天的不同时刻,胰岛素需求量是不

一样的。

胰岛素的分泌,整体来说要求符合血糖的调节需要,所以胰岛的工作必须准确跟进血糖的反馈,否则容易出现高血糖和低血糖。

经络养生的目的就是使得全身各个功能单位气血供求平衡,跟进准确。

穴位之奇功异效

人体穴位与暗杀相关: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第十讲】

养生是中国人历来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之一,在道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养生”。

道文化的精神实质,一是修真体道,延年益寿;二是穷宇宙造化之源,明万类消长之理。

中国古人对宇宙,对自然的感悟、体认、参透比现代人的认识更深刻。古人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讲授内容:

中国文化之正能量 道教文化与养生术 道教的炼丹术与功法 内功修炼

一、中国文化之正能量

中国文化是以“儒释道”三教合一为主体结构的传统文化体系。有所谓“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传统说法。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财富。

人一定要充满正能量 ,什么是正能量呢?它主要包括:文化程度与文化体系、社会道德修养和身心的修炼。“未来中国,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真正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道德与信仰的危机。谁的福报越多,谁的能量越大。与智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心怀苍生,大爱无疆。”

二、道教文化与养生术 1.道教的渊源

道教是在中国本土上产生的宗教。大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原始宗教与巫术;

二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方术”; 三是阴阳五行学说; 四是黄老学说。

2.道教养生术

道教养生术的精华在于:“以丹田运化为修炼核心,以经络气血、津液畅通为先导,以提高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以达到精、气、神三宝相聚、身心性命相平衡为目的”的有序化程序。

三、道教的炼丹术与功法炼丹术与丹道

什么是内丹呢?道教中所谓丹,有内丹、外丹之不同外丹即求身外之药,炼制成丹,服之可使吾人生长,秦始汉武所求之药,即此类也。内丹则系炼吾人身中之“精”“气”“神” 所成。吾人之身乃一太极,一小天地,其中亦有阴阳八卦。长生之道,反求诸己即足,故无需外求也。道教的道功道术拳功 在长生成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信义驱使下,为此,道士一辈又一辈地研究、实践着修炼精神和形体的方法。这些方法统称为道教方术。

道功:指修性养神方面的内养功夫。如清静、寡欲、息滤、坐忘、守

一、养性、存思等。

道术:指修命固形的具体方法。如吐纳、导引、服气、行跻、胎息、辟谷、药饵等。

四、内功修炼

1.大小周天功法的发展过程:

大小周天的功法,原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追求长生不老,成仙上天的产物。因此,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从我国历史来看,为了想“翼化成仙”,曾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求神仙赐仙药

第二阶段

炼不死之话——金丹

第三阶段

内丹术的兴起

2.大小周天功法概述:

2.1内丹功法(讲内丹术的书统称丹书、丹经。)内丹术功法分三步:即炼精化气(初关,小周天),练气化神(中关,大周天),炼神化虚(上关)。其主要根据是魏晋时期的《黄庭经》:“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2.2内丹功法三要素 鼎器(玄牝)、药物、火候,是在小周天功法的锻炼中所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即内丹三要。

奇经八脉的重要性,李时珍引托名张紫阳《八脉经》中的话说:“····凡人有此八经,俱属阴神,闭而不开,为神仙阳炁冲开,故能得道。2.3小周天的锻炼

周天:古人认为天体是球形的,日月星辰布于其上,球形间大无限,这一虚设的圈,称为大圜,也称为黄道,360度,在其两侧的8度内布列各星宿,如二十八星宿。孔颖达《礼记》月令篇数说:二十八星宿诸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夜一周天。所以,周天即指黄道一个循环。

奇经八脉:李时珍引托名张紫阳《八脉经》中的话说:“····凡人有此八经,俱属阴神,闭而不开,为神仙阳炁冲开,故能得道。”

【十一讲】

讲授内容: 人类的太极运动

群经之首的《周易》文化 太极拳文化

一、群经之首的《周易》文化 《周易》是我国三千多年前的一部古典哲学实用著作,内容博大精神,神妙玄奥,集中代表了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我国辩证法思想的最早起源,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一部古代典籍。《周易》最初是以卜筮书的形式出现的,这使它在秦始皇的“焚书”中逃过一劫。作为一种推测命运、吉凶的方士之书,《周易》无疑含有迷信的成分,但它通过卜筮来总结天、地、人三道的变化规律,一开始便含有科学思维的成分,使其逐渐超越了迷信,发展为一套系统的哲学世界观,成为中国人用以观察与理解世界的工具。

1.《周易》文化的基本概念

道 “道”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对“道”进行系统阐发的是老子的《道德经》,但“道”这一概念在《周易》中已经提出。《周易》提出的”道“,即是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只不过书中没有作详细的阐明

阴阳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阴阳的最初含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用阳(—)与阴(--)这两个简单的符号,象征一刚一柔、一动一静,来阐述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八卦

所谓八卦,即: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民)、泽(兑)。在《周易》哲学中,这八种成分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通过其相互之间的矛盾作用而产生宇宙万物,即“一变”生“二”,“二变”生“三“„„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周易》以此为结构框架,通过卦、爻两类抽象符号,将中华先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记录下来,通过阴阳两方面的分析,以说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三易”

在阴阳八卦的基础上,《周易》提出了“三易“的原则,即:简易、变易、不易。简易:指天地自然规律原本简朴而平易。《周易》认为,遇事不畏艰畏难,尽力去求简求易,这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变易:指天地自然规律之变化、发展和自我否定。《周易》认为,天地间,唯有变化才是永恒。宇宙万物无时不处于变化之中,因此人们应该适应变化,以弃恶扬善、趋吉避凶,这样才能长期的存在下去。这是宇宙的法则,也是人生的法则。不易:指天地自然规律有其必然的程序可以遵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强调宇宙精神的生生不息,而与此相应的是人的“恒”。《周易》认为,无论做什么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就。

2.《周易》其书:“经”与“传” 《周易》一书分为《易经》、《易传》两大部分。

《经》乃筮之书,编于殷周之际,为丞史文化的遗存; 《传》乃战国中后期作品,为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反映新兴封建阶级的世界观。上古的人很迷信各种各样的占卜术,其中最崇信的是两种:一种是用龟甲为材料的“卜”,一种是用蓍草为材料的“筮”。《周礼.春官.筮人》里就说:“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兆之轶事。

“卦辞”和“爻辞”

“卦辞”是解释每一卦总的涵义。

“爻辞”是分别解释每一爻涵义的,每一卦六爻...。以上卦象、卦辞、爻辞就是《易经》。所谓“经”,就是说它来历久远,是古代传下来的经典。

现在通行的《周易》不仅有卦象、卦辞、爻辞,还有一些逐渐附益进去的内容,这些内容一共有七种(易传—— 十翼)。《易传》 传说“十翼”,即《易传》是孔子所做,但现在大多数学者都不再肯定这种说法了。比较接近事实的解释是:它们大体成书于战国时代,是一些思想家借读《易》、说《易》的机会撰写的一些注释或论文,主旨在于阐发他们所理解的《周易》原理及道德伦理、宇宙观念、人生哲理。《易传》主要包括:《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

二、太极拳文化

1.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拳者技击之术也,太极者,阴阳、动静、开合之法也。太极不是拳,是一种思想形态,拳承载、内隐了这种哲理。因此,太极拳为哲理之拳,为太极拳。

太极拳的出处: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唐朝许宣平、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然有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清史稿,“内家者起于宋武当之道士张三丰,其法以静制动,应手即认,与少林之主于捕人者异,故另少林为外家”。其后流传于秦晋间,王宗岳最著„.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于山西王宗岳,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有出入。

太极拳的特征与作用:太极拳是吸收了长拳的拳法特点,并结合古代的导引术和阴阳学编成的。太极拳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其养生保健价值已被世人所知。

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太极拳俱有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等特点,决定了太极拳在练习方法上对姿势动作的各种要求。太极拳拳法外观柔和,内持静重,儒雅潇洒,适合各个年龄人群的爱好者练习。

2.太极理论 “太极”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代表。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中的五行学说和八卦学说均是对太极学说的再解释和充实,仍然在太极理论的涵盖之中。《易经》是太极理论的经典著作:《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又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生生之谓易”“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

“图像与阴阳”是古代哲学的直观表象:中国的远古圣贤,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逐步地认识宇宙和人体与人生,不断总结完善,认识宇宙与自然的模式与方法。

远古的圣贤发现用“图像”这种论述天理与自然规律的方法既简单明了,又便於保密与传授,所以又在河图,洛书的基础上,发明了“先天图”、“后天图”、“八卦图”等哲学图像,用这些图像记录上古文化的思想资讯。河洛图中的数理与象理,八卦中的阴阳互变之理,阴阳鱼太极图的转化之理,是对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理论的囊括与浓缩。

天体运动产生阴阳两气,两气本为一气之变化,气的变化循环往复,阴阳交替,平衡发展过程称为“天道”,古人用 “--”与“--”或阴阳鱼体现出来。

太极学说把我们引进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这一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因此,要想明白古代哲学的确切含意以及源流与发展变化过程,必须先搞清“太极图”的历史原貌。

3.太极运动

由於古人有“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理论,所以把太极阴阳学说运用到人的身上就显得容易,明白,方便的多了。原本是自然气象变化的原理图,用到人这个小宇宙,小天地的身上,则产生了人类的太极运动——太极拳。因此,也有了太极拳践行的上位理论:

太极一词源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八卦、五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三大体系,而太极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之宗,是观念与思想文化的基础,因此,也是太极拳创编与人进行太极运动修炼的理论依据。

《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 “绵拳” “十三势” “软手”。王宗岳之《太极拳论》,确定了太极拳之名称。

太极拳之传统文化特色之三说:

从整体上说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较多(太极、阴阳、八卦、五行); 攻防制敌法受中国古代兵学影响较多;

健身法受中医和古代养生术影响较多;表演艺术受古代武舞影响较多。

太极拳阴阳之六理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 “一阴一阳谓之拳”;

“无处不是圈,无处不是拳”; “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太极拳的技法、功法、心法、呼吸法之四要:

关于太极拳运动:太极拳谱《十三势说略》中讲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一动而无不动”等; 关于太极拳的呼吸:“起吸落呼” “开吸合呼”等; 关于太极拳之松、静:“体松心静” “刻意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运动如抽丝” “迈步如猫行”等; 关于太极拳意念、呼吸、动作的关系:“以心行意” “以意导气” “以气运身” “意领身随” “虚领顶劲”等。

太极拳的功法: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功法是太极拳运动中采用“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为基本锻炼手段的一种内外兼修的方法。

通过功法的练习,在练拳时可以达到意、气、劲、形四者一动俱动,一到俱到,一止俱止的能力。它既是太极拳的基础和功夫,也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养生功夫。因此,在练习太极拳各种动作的同时,应加强太极功法练习,通过相对静止的功法练习来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本体感受,有助于提升太极拳的练习效果。

禅宗的境界对我们在当下的启示

禅宗的本质就体现在,“在当下的刀锋边缘上行走”,完全的进入当下就不会有问题,就不会有痛苦。在本质中不是你的东西,它就与你无缘,就不会在你之内生存。

在从事一些高危的运动中,那些成功者的秘诀就在于,在高度紧张的时刻里,他们能从时间、从问题、从思维中解放出来。

其实你不必依赖于一种运动,在当下,你就可以进入那种状态——临界意识,进入到当下的宁静。

上一篇:又闻茶花香美文下一篇:总法律顾问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