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简介

2024-04-21

陈氏太极拳简介(精选6篇)

篇1:陈氏太极拳简介

陈氏太极拳传承及家族简介

陈氏家族介绍: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造成往常阳村。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西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写着“古常阳”的字号。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仍以陈姓为主,村中居民现达2600余人。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礼等人。到七世陈思齐、陈思孔、陈思怀三兄弟时开始分家立业。陈思齐传于第八世陈守身,又传于第九世陈我读、陈我讲、陈我诵、陈我漠兄弟四人,再由陈我讲传于第十世陈汝信;陈氏另一支是七世陈思怀传于八世陈抚民,由陈抚民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陈王庭,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痒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式太极拳传承列表:陈王廷——创始人陈所乐、陈汝信——第二代陈正如、陈恂如、陈申如——第三代陈敬柏、陈继夏——第四代陈公兆、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第五代陈长兴、陈有恒、陈有本——第六代陈清萍、陈仲甡、陈耕耘——第七代陈垚、陈淼、陈焱、陈森、陈鑫、陈延熙、陈复元——第八代陈克忠、陈克弟、陈发科——第九代陈照丕、陈照奎、陈照旭——第十代陈瑜、陈小旺、陈小星、陈正雷——十一代陈自强——第十二代

陈式太极拳传承简介: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极拳创始人。自明洪武初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省常阳村(即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时算起,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所乐陈氏第十世,师承太极拳创编人陈王廷而得太极拳真谛,和其师兄弟陈汝信同为太极拳创编后的太极拳第二代宗师。陈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陈汝信,陈氏第十世,学拳于太极拳创编入陈王廷。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正如,陈氏十一世,师承陈所乐而精于—百零八式太极拳,为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恂如、陈申如陈氏第十一世,陈所乐之孪生子,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陈敬柏、字长青,乾隆年间人。陈继夏、字炳南,清乾隆末年人。陈氏十二世。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公兆,字德基,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陈氏十三世。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陈氏十三世,陈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乾隆末年人。三人乃亲叔伯兄弟。从小即拜族叔陈继夏为师,学习家传陈氏太极拳术。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自幼受业于其父秉旺,太极拳、械出神入化。他对太极拳的发展,贡献颇丰,可谓继陈王廷创拳后,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又树起了一座丰碑。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有恒、陈有本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萍(争议很大,赵堡太极列为第7代传人,所传弟子都是皆有建树,有杨露婵-创杨氏,武禹襄-创武式太极,和兆元-创赵堡和式架,李景延创赵堡忽雷架)、陈仲甡、陈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耕耘、字霞村,陈氏第十五世孙,太极拳第七代传人,一代太极拳宗师陈长兴之子。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垚、字坤三,仲甡长子,叔伯弟兄排行第二,为陈氏十六世。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淼、字淮三,季甡长子,幼随父习文练武。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焱、仲甡次子。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森、字愧三,季甡次子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鑫、字品三,仲甡三子。陈氏十六世。前清岁贡生。为近代中国体育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延熙、陈耕耘次子。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陈复元、字旭初,陈氏十六世。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克忠、字子纯,陈克弟、陈氏十七世。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发科、字福生。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传人。自幼师承乃父延熙。他是近代陈式太极拳史上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从本世纪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长期在北京教授拳术,使陈式太极拳逐步走向社会,为社会所熟悉。其著名高徒有:沈家桢、顾留馨、洪钧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和其子照奎、照旭以及女儿豫霞。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丕,字绩甫,陈氏十八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奎,陈发科幼子。自幼随父学拳,精通陈氏太极拳理论和擒拿术以及各种技击方法,善于精巧细腻的攻防技术,对推广、普及、提高陈氏太极拳贡献巨大。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旭,陈发科次子。陈氏十八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瑜,陈照奎之子。陈氏十九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小旺,陈照旭长子。陈氏十九世。曾担任河南省陈式太极拳协会主席,河南省武术协会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第七届政协委员。参加过《太极神功》、《神丐》、《陈式太极拳》等影片的拍摄工作。并有多部武术专著面世。创办的“世界陈小旺陈式太极拳总会”,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会,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上百个城市推广太极拳,为太极拳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小星,男,1952年出生,系陈家沟陈氏十八世太极妙手陈照旭先生的三子,系十七世太极之尊陈发科先生的嫡孙。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嫡宗传人,国际太极拳大师,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协会会长,世界太极拳联谊会会长。自幼随父辈习练家传太极拳,与当代陈氏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胞兄陈小旺大师一起刻苦学习,拳艺日臻精湛。当今陈家新生代中,陈炳、陈军、陈迎军、陈自强、陈自军,等均受其恩惠。其入室弟子有陈占成、陈雪飞、陈国强、崔武装、崔恒全、张华庆、张宗军、陈宇雷、苏建平、曾卓儿。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正雷,男,汉族,1949年5月生,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村人。陈家沟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历届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委员,1995年中国武术协会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太极拳杰出传承人。现任河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执行主席。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发展基金会法人代表,2009年被评为建国后“感动中原60位人物”之一。在40多个国家设100多个教学点,直接受教者数十万人,其中300余位收为入门弟子,可谓桃李满天下。被国内外上百个武术和太极拳组织聘为顾问、名誉主席、名誉会长等职。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陈自强1977年出生于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世家,陈氏二十世太极拳嫡宗传人,陈家太极七龙之四龙,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副总教练。自幼随父亲陈小星大师习练家传拳械,并得到二伯父陈小旺大师的悉心指教,加之聪颖刻苦,勤于钻研,不仅擅长陈氏太极拳老架、新架、三十八式、十九式及各种太极器械,对太极推手及太极散手也颇为谙熟,动作弹抖靠发,刚劲冷脆,功夫极具威力,不愧为将门虎子。其长期任教于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并多次在河南、广西、浙江、深圳等地传拳授艺。1996年首次参赛,一举夺得河南省太极推手冠军。1998、1999、2000、2001、2002年又五次蝉联河南省太极推手冠军。1998年在第五届国际太极拳年会中,一路过关斩将,战胜各路强手,夺得交手擂台赛A组冠军。1999年在杭州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中为河南队赢得了本次大赛唯一一枚金牌。此后连续三年蝉联全国武术太极拳、剑、太极推手锦标赛、太极推手冠军。成为陈家新生代中又一位全国冠军。并被西安体育学院相中,特招录取为该校本科学生,学习现代散打运动理论和人体运动知识。2004年任陈家沟太极拳协会常务副会长。2010年以绝对优势夺得中央电视台康龙武林大会陈氏太极拳擂台争霸赛总冠军

篇2:陈氏太极拳简介

一、陈氏太极拳预备势和太极图象

先生称此势为“太极象”,并画

有太极象图。从字面看,“太”字有最、至及极端之意。极亦有顶点、尽头之意。《周易正义、系辞》云:“太极谓天地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太极图详解、朱子太极图说解》云:“圣人谓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养物之根也。”拳以此名,愚以为是取归根复命、人合天道之意。《周易、系辞》中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先祖圣人以两仪之阴阳为基础类物取象,通变天、地、人三才之情状,钩深致远,以倡道之博大精深。又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周子太极图说》亦云:“阴阳一太极也。”可见,太极与道名异而实一也,此皆可以《易》证之。先生《图说》通篇以太极、《易》理阐释拳理、拳法,中规中矩、恰得根本。太极拳亦确实是以老庄学说为基石,取实战博击技法于外,寓道家丹功于内,和合二者则太极、《易》理之阴阳动静、刚柔进退为拳理之准绳而用。从而,方能使拳之一技极尽太极之妙,亦更为世人究其理、探其本者所锺爱。

“太极理也”,“无声无臭”,“动而阳、静而阴”是“元气混而为一”(《朱子太极图说解》)。既是言太极中“阴阳只是一气,非有二物相对也”(同前),亦即太极者无极也。非有阴阳二物相聚而成,何来始生终灭之说。先生称此势“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胸腹之内”(《图说、太极象图》)。外形静而未动,然体内真气循行周身内外,其出则开盈、入则合虚,是为虽静犹动。说是动,然而毕竟是外形未动。以动实静虚论,则当谓此为虚。此虚恰是《庄子、刻意》篇论剑法中“示之以虚”之虚。故,此势只须“洗心涤虑、平心静气”(《图说、太极象图》),提顶、竖项、松胸、松胯、圆裆、合膝、两足实实在在踏于地上,以待丹田中“混而为一”的“元气”真机发动,或者说是待丹田中太极真意萌生,“如此而后可以学拳”。以上诸项要求可谓是太极拳入门之阶梯,内功之精髓,然却被诸多太极拳锻炼者所忽视,真令人不得不扼腕叹惜。“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同前)如是则太极拳预备势中如何应用太极、《易》理之理、法明矣。陈式太极拳预备式即已理明法备,唯终日能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者”(《图说、太极拳经论》),方可识得个中情趣,久之自可窥得门庭。

二、陈氏太极拳缠丝法

(一)陈氏太极拳缠丝法源于《易》理

先生在《图说、太极拳缠丝精论》中提纲提纲挚领地言道:“太极拳缠丝法

也”。紧接着,在《图说、缠丝精图》中又进一步解释曰:“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这两句话可谓言简意赅,已将陈式太极拳内功之秘剖露无疑。

说到缠丝,在陈氏太极拳盘架、推手和技击中,其所有运动非圆即弧,绝无直来直去。四肢和身体均同时在各自按照顺、逆时针方向做螺旋运动。同时,四肢在丹田元气带动下亦一起在做前后、左右、上下以及在各种上作圆弧式运动。在手臂运动为旋膀转碗、螺旋劲缠至指尖;在腿脚则为旋腰转胯、旋踝转膝、螺旋劲缠至足趾;在身法为顶提住尾闾用尾骨划前后、左右、上下及各种斜向之弧。从而形成不仅腿足、臂手自身旋转运动,而且在身躯旋转带动下,手足的在内劲的催动下亦以弧形轨迹做前后、左右、上下及各种斜向往复式圆运动.就如同卫星在自转时,亦在围绕有着自转运动之行星公转;同时,行星在自转时又在围绕恒星公转一样。这样演练和应用陈氏太极拳时,就在身上形成一系列立体螺旋运动,拳中称其为缠丝故陈氏太极拳又有“圈拳”之称。而这一系列立体螺旋运动,其毫发细微之动两足底各个部位皆须有对应感觉才是。陈氏太极拳这种种“圈”即拳中“以气运(依愚理解这里所说之“运”,是运动、催动之意。)身”之内功功法。在伏羲八卦方位太极图中我们能看到,圆图中分为黑白两大部分,若以黑为阴白为阳,则中间之圆即为无阴无阳无极和合之太极。在这一图上方,乾卦最外面左侧逐渐增加之黑色是阴初生之处,其历经兑、离、震三卦到坤卦,黑色之阴由初生之微,逐渐到坤卦黑色纯阴旺极之著;而此图坤卦下方白色空间即是黑阴旺极白阳初生之微,白色之阳由初生之微,历经艮、坎、巽三卦到乾卦,逐渐到白色纯阳旺极之著。同时,在此初生黑阴之里侧白色纯阳旺极之著,亦历经兑、离、震三卦到坤卦,由旺极之著逐渐到坤卦白色纯阳衰尽之微;同时在初生白阳之里侧黑色纯阴旺极之著,亦经历艮坎巽三卦到乾,由旺极之著逐渐到乾卦处黑色纯阴衰尽之微。

这样看阴阳皆是由外初始而生,逆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到其旺极之著;接着阴阳各自由此旺极之处继续逆时针旋转,则逐渐由外向内到一百八十度衰尽之微。当然,依次同样道理,亦可理解为阴阳皆是由内初始而生,顺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到其旺极之著;接着阴阳各自由此旺极之处继续顺时针旋转一百八十度,由外而内消减至各自衰尽之微。

篇3:探析《陈氏太极拳图说》的成因

在现代太极拳流派理论当中,多公认杨、吴、武、孙派太极拳的产生与陈派太极拳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地位特殊。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是公认的陈派太极拳经典理论。在此之前,陈派太极拳的理论书籍寥寥无几,正如《陈氏太极拳图说》后叙作者刘焕东所说:“南北奔走二十余年,所见太极书颇多,而陈沟独无所闻”。因此,对传统太极拳的研究来说,深入探研《陈氏太极拳图说》价值作用、历史成因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关于重要史籍的研究,朴宰雨[1]先生曾说:“对了解某一部书,一定要先了解时代或社会背景,其次了解著者之家庭、人生经历、写作动机等,始不会出大错”,对《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研究同样也是如此。太极拳传播过程特别讲究师传,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鉴于太极拳的特殊性,着重从陈鑫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及人生经历来分析其著作的形成因素。

2《陈氏太极拳图说》形成的社会背景

2.1 地理环境

陈鑫出生于河南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祥地和活动中心。温县地处豫北平原西部,南滨黄河,北依太行;据《温县志》记载:“温,以泉得名,在夏已立国”。[2]全县辖10乡3镇,总面积462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温县赵堡镇,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在春秋时期,晋昭公封大卿赵公食邑于温县,在温县东15里的地方挖地筑堡居住,因此称赵堡。温县境内地势平坦,物产丰富,产于温县的山药、地黄、牛夕、菊花一向以质地优良、药效纯正和加工精细著称于世,故称之为“四大怀药”。因此,当地不少人以经营药材生意为业,传统医药卫生业十分发达。据《永年县志》[3]记载:“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步邻务商来广平府永年县城内西街开设太和堂中药店,经营南北地道药材三百余年,生产膏、丹、丸、散四百余种,盛世不衰”。“陈氏族人在河北永年开设的太和堂药店在清代太极拳运动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4]。

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大量原版摘录《黄帝内经》中的歌诀、图谱,共绘有十二正经和奇经中任脉、督脉等经络图18幅,图后均附有歌诀。由此证明中国传统医学对陈鑫是有较大影响的,他把经络图诀收录书中,并进行专门论述反映了他强调太极拳与传统医学、传统养生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温县周边地区传统医药卫生业强盛,是《陈氏太极拳图说》成书的必要条件之一。

2.2 人文环境

2.2.1 历史文化氛围

历史上河南曾经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炎黄文化的发源地。传说伏羲在今河南淮阳画“八卦”,经周文王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研究八卦演成《周易》,从而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儒、道、墨、法并兴,百家荟萃,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孔孟儒家发端于齐鲁,而传播兴盛于中原,成为传统思想的主要代表。老子生于河南鹿邑,道家经典《道德经》写于河南灵宝;庄子祖籍为河南商丘。老庄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他与儒家的互补关系确立了中国古代理论思维的基本框架。魏晋时期,玄学成为思想的主流。这一时期一方面以儒家经义解释老庄,另一方面将儒家经典《周易》道家化,从而使儒道两家学说在玄学中融为一体。中原地区又是理学的故乡,在理学开创者“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中就有四人为中州人士。咸丰同治时期理学既是官方意识又是学术的主流。当时理学著名代表人物有唐鉴、曾国藩、李棠阶等。据《温县志》记载,李棠阶,字文园,河内县(即今沁阳)南保封人也。……为前清一代理学名臣。咸丰三年因有功于温”。李棠阶在温县抗击太平天国起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当地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的理学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周边人民的生活。在整个太极拳领域,陈鑫是结合易理阐释太极拳最为直接、最为规矩的人物之一。说其直接表现为:在《陈氏太极拳图说》的卷首,陈鑫直接将古书记载的易理思想原版收录其书中。陈鑫在解释拳架时,每一着一势都运用周易卦象进行框架,力求身体的各个部位均合乎易理卦象。这与其一生饱读孔孟之道不无关系。正是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原地区孕育了道家思想,繁荣了儒家思想,促成了儒道两家的合流,也为陈鑫太极拳著作的问世提供了又一必要条件。

2.2.2 尚武之风

温县一带古时属于黄泛区,洪水的不时侵扰,培养了这里人民不屈不挠的顽强拼搏精神。温县陈家沟向南与荥阳汜水镇隔河相望,战略位置特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当地习武之风也颇为兴盛。《温县志》记载,“咸丰三年夏,五月,洪秀全偏将林凤翔,李开芳拥兵万余,由巩、汜渡河,潜伏柳林。……一日,掠食至陈沟,陈沟故多拳术之士,与战,贼忿甚,二日八至,悉被陈仲牲、陈季牲战退,其大头将军杨辅臣,枭其首(重九斤十四两)承县获奖。二十一日城陷,放火烧城内民房,西关元帝庙,尸横街巷,掳掠殆尽。河内李棠阶率其附近村民,战与柳滩,几亡于阵”。这次大战中的陈仲牲、陈季牲即为陈鑫的父亲和叔父。《温县志·兵防》中记载陈鑫的兄弟陈淼参与战事,“同治六年冬,十二月,张宗愚余党,由山西经怀庆。于十四日入温,杀掠劫夺,靡不所至。陈淼与战,死焉。全县黎民,四散奔逃”。在那个不稳定的社会时期,不仅仅只有陈鑫家族成员练拳习武,在周围地区的人民亦是习武成风。《温县志·烈妇》曾记述:“赵堡镇候陈氏,夫名平。氏陈沟女,亦素习拳术,咸丰三年巨变,平率乡勇御敌,氏亦约束从戒。因寡不敌众,平遇害。氏愤不顾生,出入敌阵数十次,杀数十人,亦殉命”。女子尚能有如此功夫和勇气,那么,赵堡镇陈家沟一带确实崇尚习武之风。这为太极拳大师陈鑫太极拳著作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

3《陈氏太极拳图说》形成的时代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就没有停止对中国的侵略。西方文化的入侵,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新思想。伴随新体育思想的到来,上层人士,非常注重国民的素质。康有为、梁启超以进化论为武器提倡近代体育,大力推崇尚武思想,提出:“尚武者,国民之元气也,国家所恃之以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5]。民国时期,北京体育研究社的章程中写道:“德育、智育、体育三者皆为教育之必要,不可偏废者也,而三者之中尤以体育为尤要,何则?盖人之身体不健,无论有何种道德、学术均无所寄托。体育一门因而中堕,致使武士道之荣名传自远东,返视神州,独湮不传岂不惜哉?”[6]这一时期,传统武术也开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最集中地体现在清末民初的国术改良运动中。经过这场运动,植根于传统农耕生活的传统武术已经逐渐转化为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新的体育方式。[7]

辛亥革命前后,思想界风行军国民主义思潮。[8]许多社会名流提倡军国民主义教育,“强国强种”一时间唱响全国。这一思潮对体育的影响也尤为突出。1915年4月,北京体育研究社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并得到了教育部的采纳,使武术被列为学校体育课程完全合法。这可以说是辛亥革命以后提倡推行武术的重大成果之一。[9]

在这样一个思想混杂时期,各界人氏多以救国救民为根本宗旨,只是实现的途径和方式有所不同。中国传统武术家们逐渐甩掉武林中帮派林立、以强凌弱的恶习,而力图将武术的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价值挖掘出来。这些体育团体中最著名的是霍元甲的上海精武体育会。为了向社会宣传武术,精武总会还组织编写各种武术书刊、教材等。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散传在民间的太极拳进行整理、改编。编著本门武学的著作、开展相关的武术研究,俨然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显著文化现象之一。太极拳著作大量涌现,比较著名的有《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唐豪著《少林武当考》、《内家拳研究》,姜容樵著《太极拳术讲义》,徐震著《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太极拳考信录》,吴志清著《太极正宗源流》,陈绩甫(照丕)著《陈氏太极拳汇宗》等。这些著作是对散传在民间的太极拳进行的总结和研究,同时,它们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时代产物,不仅对继承中国武术有着巨大的作用,即使是今天仍有宝贵的价值。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书》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的时代产物。

4 陈鑫的生平及其著书过程

陈鑫,字品三(1849~1929)。陈氏第十六世,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岁贡。陈鑫生于武术世家,祖父陈有恒,叔祖陈有本,父陈仲甡、叔父陈季甡均是著名的太极拳大师。陈有本还发展创新编就了陈氏新架。陈鑫和兄长陈垚自幼从父习拳,陈垚十九岁入武庠,功夫纯厚。

陈鑫自幼听从父命进私塾,读圣贤书,科举考试仅仅得“岁贡生”,晚年非常懊悔习文,陈鑫在自序中写道:“习武者武有可观,习文者,文无所就,是诚予之罪也。”所说的“习武者武有可观”说的即是其兄长陈垚,感叹自己与兄长的成就相比,差距甚远。于是他发愤著书,立志阐明陈氏世代相传之太极拳理法,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陈氏家乘》五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太极拳引蒙入路》一卷及《三三拳谱》。

《陈氏太极拳图说》自1908年写起,至1919年完成,耗时12年。内容主要是阐发陈氏族人历代积累的练拳实战体会和经验,详细介绍了每招每式动作的规格及运劲走架方法,大量引用易理来解释拳理,阐释“缠丝精”的核心作用,并引用经络学说解释内劲的运使。陈鑫没有子女,临终之时,将《陈氏太极拳图说》手稿托付于他的侄子陈椿元。1930年冬,唐豪建议河南国术馆馆长关百益购其书,后交付开封开明书局于1933年出版,线装四册。关于《陈氏太极拳图说》,顾留馨曾评价道:“陈氏世代习其拳,名手辈出,而著述极少,经七世至陈鑫始重视文字记录”。[10]5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的价值与意义

陈鑫作为陈派太极拳理论的第一位公开阐释者,对太极拳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不可磨灭。他顺应历史潮流,摈弃传统宗派主义的封建思想,把陈氏族人传内不传外的秘传拳术理论公诸于世,显现出他的博大胸怀和勇气。他既是传统理论的继承者,同时又是一位了不起的开明、创新志士。“陈鑫是把拳术当艺术,把行拳当创作的。……想来读者不会怀疑,武术大师陈鑫同时也是艺术大师”。[11]

《陈氏太极拳图说》是有关陈派太极拳理论的第一次全面总结,从拳论到技术论述甚为详尽。康戈武在新版《陈氏太极拳图说》序言中这样评价:“《陈氏太极拳图说》全面总结了陈氏数代积累的太极拳传承实录和实践心得,是陈鑫一生心血的结晶。不论从陈氏太极拳在整个太极拳发展中的作用,陈鑫的武术阅历、写作目的与功苦,还是从该书展示出的拳理、拳技和揭示出的陈氏不传之秘”。在陈鑫之前,陈派太极拳一直秉承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文字记述相当有限,而《陈氏太极拳图说》全面继承了前人的练拳经验,并系统地论述,可以说它是陈派太极拳界一部划时代的巨作。陈家沟人也常常讲:“读懂了《陈氏太极拳图说》,也就领会了太极拳的真谛。”

《陈氏太极拳图说》是保障陈派太极拳的技术理论“纯正”发展的一条主线。众所周知,拳术的演练不可没有拳理的指导。脱离了拳理,拳术的演变、发展必然会走向不同的方向,会不断演变出不同拳术风格的拳种,甚至蜕变为新的拳种。纵观至目前为止的陈派太极拳理论著作,《陈氏太极拳图说》无疑是一条主线,它有力地指导着陈派太极拳的发展方向,是陈派太极拳永保特色风格、技击方法、核心拳理的重要保障。它留给后人一件珍贵的太极拳理论参考,值得后人进一步深入研究。

6 结语

篇4:《陈氏太极拳图说》行文特点

《图说》用卦象来解释拳意,有的是一个象解一个拳势,有的是多个象解一个拳势,也有一个象解多个拳势。《图说》其文朴实无华,其意广大精微,其象错综颠倒、循环不已,其数根于邵雍又颇多发明,其图通先天后天之妙,仿做太极拳易图,其理合于程朱学派又不仅限于程朱,其神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以象配拳,以拳传意,以意达象,体用兼备

在卷一、二、三的各势动作说明中,有一部分叫做取象。陈鑫分拳势为六十四势,卦有六十四卦,但并不是一卦配一势,而是十分灵活。如《图说》194页介绍了太极拳中的一个初收的动作(见图1)。初收在太极拳中是一个向后回收的动作,重心在后腿,前脚虚点地面,两手置于身前,蓄势以待敌人的进攻。陈鑫认为此势为:“两手收束以畜其势,观敌人如何来击我,静审机以应之。”

如庇身捶(见图2)取象于离。陈鑫认为:“此势右手在上,左手在腰,右肘尖向东,左肘尖向北。右足在东,左足在西。气海向北,华盖扭向西北。眼在上视却在下。天庭向西,足指皆向东北。上下皆有相离之势,故取诸离卦。体外强中虚,有手足皆劲而心体虚明能照全体之象。”在《周易》中,离卦是第三十卦,离上离下。朱熹曾编歌谣说:“乾三连,坤六断。离中虚,坎中满。”《彖传》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序卦传》曰:“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杂卦传》曰:“离上而坎下也。”离从字面上就是相分离,而拳势手脚相分使胸中空虚,与卦象“离中虚”相似,所以陈鑫用“离”来表示庇身捶之象与意,没有脱出朱子的这种解释。这一点与其前者认为的“譬如学拳者,以后天人心有知之识神,习其姿势规矩,久练纯熟,而先开道心不知之慧神发矣”(《卷首·文王八卦方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2.突出易学人文、伦理、抽象和整体的特点

各势动作取象的言辞以《周易》卦辞和爻辞为出发点,虽不及前代各家的易注精妙,但还是有研究的价值。特别要提出的是,如此立意,确实是陈鑫对易学和拳学的一大贡献。第二十一势单鞭取象为“大畜”、“小畜”,原文如下:

此象取小畜大畜两卦大意。小畜曰“自我西郊”,言右手自西而向东也。《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右手属阴,六四为阴爻,乾下巽上,乾内巽外,阳刚在中上下运之,以应右手,以应六四之阴,曰小畜。《彖》曰“健而巽,刚中而志行”,言右手得阳之助方能伸展,如手以二之刚中运之,故伸。《象》曰“风行天上”,言右手如风行天上,迅也。初爻曰“复自道”,言右手在下,转而至上,以落于东,亦复自道也。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巽为风雨为阴,右手为阴,以右手运中气,其迅速如风则阴散矣,上九变坎为舆,下三爻为阳德,以舆载之,言右手以中气运乎手之内也。曰“月既望者”,言右手中气之足,犹十六之月光既圆满有可望也,二爻牵复。九五“有孚挛如”,言右手虽属阴而阳气皆牵连以贯于肱内。大畜乾内艮外,艮为手,以右手运行止物,必得刚气行乎其中。乾错坤,刚柔相济;艮综震,震东方也。右手由西而展之于东,震为足,左右足平稳踏地。《彖》曰“刚健笃实”,言拳之中气充足。曰“刚上而尚贤”,言右手之用便于左手,稍贤于左手。曰“能止健大中也”,言右能以一手止敌之强得中道也。曰“利涉大川”,言大川能涉则无往不利矣,右手如之。上九“何天之衢,亨”,何,去声。《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畜之既久其道大行。以中气运于右手,得其道而大行,无纤悉阻碍。

在这段文字中,陈鑫用小畜的辞来解释拳意与拳势,以易言拳,有点类似过去哲人对《周易》作注的体例。他认为取象的原理和方法在于“盖易理最活,取象亦最广、最切。太极拳之取易,或取卦名之义,或取彖辞,或取爻辞,或取大象,或取小象,或取卦中之一语,或取孔子之系辞、说卦、序卦中之一句,或取剥复否泰、阴阳消长。种种取意,不可枚举。“万象略呈,任吾所取,无不各如其意。此太极拳与易道相合,非穿凿附会其说,实本太极发生也”。

3.行文之间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陈鑫生活的年代(1849—1929),正是中国内忧外患最为严重的时期,中国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陈鑫认为太极拳之道与中华文明之道相通,希望世人能够通过对太极拳的练习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太极拳来继承中华传统文明。“拳虽小道,所谓即小以见大”,通过这种“以小见大”,“吾道一以贯之”(《论语》)的方法,陈鑫成功地完成了从历代拳谱的单纯说拳向全面说“理”的转换,是对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

如要推其原因所在,可能与清代学术界的治学特点有关。《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记载:“清代学术,超汉越宋。论者至欲特立清学之名,而文学并重,亦足于汉、唐、宋、明以外别树一宗,呜呼盛已!明末文衰甚矣,清运既兴,文气亦随之而一振。”清代学术界兼有继承、总结、创新多种特点,这也是陈鑫以易立说、创造新武学、开辟拳易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练习太极拳,除了治学,还有什么实际的功用呢?陈鑫认为:“太极拳虽无大用处,然当今之世,列强争雄,若无武艺何以保存?惟取是书,演而习之于陆军步伐止齐之法,不无小补我国。苟我国人人演习,或遇交手仗,敌虽强盛,其奈我何?是亦保存国体之一道也,有心者勿以刍荛之言弃之。”这是将刚健有为的生活态度与武术本身的实际用途有机融合在一起,使自先秦以来“安国以至于济世”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古代的拳谱也有讲安国的,因为武术与冷兵器时期的军事是密不可分的。而讲济世一般都是文人的事,所谓《大学》中的“修齐治平”之类。但《图说》一书则不然,陈鑫说:“自古圣人有文事必有武备,但文事皆有成书,经史子集,无所不备。至于武备,略而不言……(历代)虽各有兵书,然不过步法止齐耳。至打拳皆未之及,盖传有谱,亦第图书义理亦未之及。”可见陈鑫认为太极拳是一门学问,它不仅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又不只是空谈性理的腐儒之学,而是各取其长,成了一种兼体并用的经国济世之术,对太极拳的练习与领悟是习武之人达到经国济世目的的一种有效方式。

篇5:学习陈氏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最早接触太极拳是我还在上初一时,因为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在父亲的提议下,我报名参加运城陈正雷太极推广中心的暑假培训班,开始学习太极拳。

刚开始我以为太极拳是非常容易学的,因为在我的眼里太极拳动作轻缓,动作又简单,没有什么挑战性。但其实并不然,我跟随老师学习之后才发现,太极拳真的大有学问,它的每一式每一招都与“阴阳”紧密相关,所谓“刚柔、内外、虚实、静动、松紧和圆方”都是太极阴阳的具体表现,比如看似简单的“太极起势”就对全身上下有所要求:站立是否自然放松,意念如何走动等等,需要自己去慢慢地用心思悟,去体会。

因为自己没有一点功底,所以刚开始学习时感觉比较吃力,老师每次上课都会一个动作反复演示,细细讲解每个招式的要领,我也尽可能去模仿老师的动作,但即使这样,也经常是记得这招忘了下招,不能将动作连贯。听了老师的建议后,从网上找到相关视频,自己就可以在家中反复练习,就这样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我的太极拳突飞猛进,当时连父亲都没想到我会短时间内有如此快的进步。以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学习太极拳的心得:

我觉得学习太极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被各种琐事困扰,心态多多少少会有些浮躁,所以我认为能否将心收拢,将思绪抛开,注意呼吸和意念才是学习太极拳的一个大门槛。现代人练太极拳很大原因是为了养生,调畅身心,如果不能静心,后面的所学也是徒劳的。

在刚开始学习时主要先练形,就是紧随老师的授课进度,不论是跟着老师反复模仿也好,或是在家中看视频也罢,得先让自己的动作大体上向标准靠拢,做到学一式练一式,分步记忆,切忌心急。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听老师的教诲,比如某个动作需要注意什么,是虚步还是实步,是扣脚还是开脚,是一上一下还是一前一后。这些要牢记在心并且不断的练习加以巩固。老师纠正你某个动作,要先想想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它的什么道理吗?都要搞明白,并且之后尽快改正,如果在初学阶段没有改正错误,日后久了成了习惯,后面就很难再改过来了。总之,初学时要学与练互相结合,才能将整个套路熟悉,打下好的基础。

练好了形,就如同楼房建好了框架,接下来就要在其中添入砖瓦,这个“砖瓦”就是学习太极拳法,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也是我现在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的。太极拳的本质还是一种武术,它的一招一式都是具有攻防意义的,经常说太极“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这就用到了太极拳的八种劲: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些都需要自己去领会,并和老师或者同道交流才能找到规律,使自己进一步提高。

如今我学习太极拳已近八年,从初中一直练到现在大学,始终一如既往的坚持,这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太极拳的神奇。打太极拳达到了我的初衷,就是强身健体,现在的我不像小时候那样疾病缠身,反而,尤其在打完拳后整个人都精神不少,一年当中顶多有两次感冒。除了这一方面,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更能专心致志做完手头中的事,大脑的记忆力也有所提高,遇到事情能够冷静思考,不易乱发脾气,打拳也增强了身体的协调。最让我切身感受到的是太极拳对情绪和精神方面有很大的调理作用,生活中每当感到有压力,又不能缓解释放时,打一遍太极拳,之后就会感到神清气爽,心态变得端正。所以太极拳对我真的.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我说说我对太极拳的看法:

第一,现在打拳,最大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自身的健康,打拳的过程就是自身放松的过程,它可以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使得经络舒畅,体质也由此得以增强。

第二,如果喜欢太极拳,就把它当作一门学问去研究,因为太极拳最初就是融合了中医以及易学等思想创编出的拳法,这也使得太极成为中国古代代表性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是一门造诣很深的学问,打拳人有必要去了解它、深入它。

篇6:陈氏太极拳简介

2012-07-01 16:00 第一势 金刚捣碓 势名考释:

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使人顾名思义,学后难忘。金刚原系佛门护法力士,加此二字,美化名字,更便记忆。亦可证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说法不实。因道家创拳,决不能用佛语命名。其他流派太极拳均无此名。

要领: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第一势共7个动作。眼法以正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歌诀:

捣碓着法变无穷,掤采挤按学用精。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丝如游龙。

第二势 揽擦衣(揽扎衣)势名考释:

此势是说明作用的。陈氏原名揽擦衣。洪师因它的着法是从右外侧接手。截拦来劲,发劲迅速轻灵,擦衣而发,不是将对方揽在怀中的,故改为拦擦衣。

有人以戚继光拳经为据,妄改陈氏原名为懒扎衣,于陈氏理法不合。而且戚氏图像为右手高举,眼向左视,左手撩衣于后,与陈氏揽擦衣势不同,故不采用。

陈氏太极拳一路共4个揽擦衣,二路(炮捶)只有1个。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前两个动作的步法仍为上势金刚捣碓的小正马步,只是由于身体左右旋转,而变换腿部缠法,并未变步型;从第三动作起才变为右扑步,右侧马步,而成右弓蹬步。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进步靠、肘、按、挤等法。

当年我学此势时,系左手按于左腰,现今习陈氏新架者,左手多合在腹前左侧,洪师改为合在心口前。歌诀:

揽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进靠攻。随势肘按螺旋挤,体松气顺神要凝。第三势 六封四闭 势名考释:

此势是说明动作的。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势子。在陈氏太极拳各种着法中,都含有这两层意义和作用。

陈氏老架第一路(十三势)无此名,其他几路则有此名,108势太极长拳中也有此名。陈鑫先生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也无此名,但曾说搂膝拗步亦可名六封四闭。一个手足斜开的大敞门势子,反以封闭为名,意更深远。各势太极拳仍有“如封似闭”势名,与此势毫无相同。

当今陈氏一路有6个六封四闭,二路(炮捶)只有1个。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头套)虽无六封四闭之名,但在揽擦衣与单鞭连接之处有掤捋挤按的动作练法,今命名为“六封四闭”。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右凡五转。步法从右弓步变右侧马步。右扑步。成左后虚步。手法包括掤、采、捋、按等法。

据洪均生先生讲,陈发科师爷教此势时总说:捋时左手贴腰向里缠,右手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而且捋的姿势是用右腕掌之间搭在对方的左肘关节外上侧。说必须这样四两拨千斤中的“拨”方能有作用。从来不许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认为手总托不动对方肘部下沉的劲。但如今一般习此势却都左手逆缠,高齐左眼,而且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不知从何时何人变的。歌诀:

六封四闭捋采变,顺势左捋塌外碾。上引下松随敌意,跟步双按闭中封。

第四势单鞭 势名考释:

此势是象形的,势子完成时两手左右展开,如同横担一条鞭似的。陈氏一路有7个单鞭,二路(炮捶)只有1个。陈鑫先生在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左转身蹬一根一势也名为中单鞭,并说明作用为手脚齐用法。“今已无人知晓。各式太极拳名均相同。

要领:此势共有5个动作。眼法在一、二两动作注视右前方。从第二动作完成,便转向左前方。身法右、左、中、左、右凡五转、步法从左后虚步,变左前虚步,左小扑步,左侧马步,成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引左按,左引右挤,左进步靠、左肘、左按、挤等法。

陈鑫先生讲解此势作用,右臂含有臂折靠法。歌诀:

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互西东。右挤左化左步靠,肘打按挤法更巧。第五势 左转身金刚捣碓 势名考释:

与第一势金刚捣碓同。但洪师加“左转身”三字,以别方向,使学者更为明确此势练法不同处。

要领:此势共6个动作。眼法以左前方为主,转身后方向不变,即为正前方。身法左、右、左、左、右、左凡六转。步法从单鞭末动作的左弓蹬步变左半盘步,左扑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手法包括左前掤、右收掤左转身掤、抱缠、膝打、震脚等法。

此势与第一金刚捣碓不同之处,从势的结构观察,便可看:前者是从两手下垂,两足并立的合势变开势,又变为合势的。此势则是从手足同开的单鞭变为合势的。前势是正面接手,对方的手、步均在我手、步里侧;此势则是对方从我左手外侧进攻,手足始终在我左外方的。歌诀:

左转捣碓先引掤,转身化拿兼膝攻。妙在有形似无形,抱捶震脚势沉雄。第六势 白鹅亮翅 势名考释:

此势是象形的。取名重在“亮翅”二字,使人一见此名,便可领悟它是讲手部的开,而不是合,与腿无关。陈氏老谱所载命名为“白鹅亮翅”。白鹅亮翅一名,老谱释为“鹅”性凶狠,又有温善之态,故名。

各式太极拳均为白鹤亮翅,我依老谱所载。

要领:此势在陈氏太极拳一路中共有3个。势名虽同,而练法、作用不同。

此势共3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两转。步法从金刚捣碓末动作的小正马步变左侧马步,经外八字步成左前虚步。手法包括左转掤拿,右采左按等法。歌诀:

鹅性凶狠面文静,左手下按步含攻。退步右采拴身靠,眼光四射顾盼定。

第七势 搂膝拗步 势名考释:

此势是说明动作的,重在“拗步”二字。因我们日常行走时,迈右步则左手向前摆动,迈左步则右手向前摆动。拳势的动作却与人的生活习惯相反,是右或左手足一同向前,故名之为:“拗步”。

各式太极拳均有此名,而练法不同。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不变向正前方(西南),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手法包括右手引掤法,进左步捋法,左手肘、挤法、松合全身之劲,贯于两手指尖法。歌诀:

搂膝拗步右引掤,左步斜进捋挤成。敞开大门随意使,六封四闭虚要灵。第八势初收 势名考释:

此势是说明动作为向内收脚。而且表明从一路金刚捣碓至此,是初次收法。拳论所说“收即是放”,此势虽步退内收,手亦前放。

听洪师讲,陈发科师爷教此势时,经常发出收回的口令。我估计当年杨露禅学此势时,也可能因听到“收回”二字,而讹为“手挥”,于是后来美化其名加“琵琶”二字,而名之为“手挥琵琶”。陈氏太极拳原来初收与再收的练法相同,都是松肩沉肘,手走外下弧线而收的。洪师把再收的练法改为手走里上弧线,因初收练法左手为顺转,再收的左手为倒转,多了一个收法,区别初收、再收不同的练法,符合陈鑫先生咏再收七言俚语:“初收转圈自然好,未若此圈十分巧(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前所转圈犹嫌大,此圈转来愈觉小,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

要领:初收、再收都是两个动作。眼法都以左前方为主,身法初收右转,再收则左转变右转;步法初收以左弓蹬步变左侧马步,左小侧马步,再收是从左侧马步变右后虚步,成左前虚步,手法前者为左掤,收掤,后者为进左步挤,变右转身退步捋。歌诀:

初收转圈自然好,退步掤法进为要。收回原为老势名,拳家更名尽玄妙。

(注:“收回”势名,载于《陈氏拳械谱》,是五套捶中的老势名称。)第九势斜行拗步 势名考释:

此势是说明动作方向的。因一连三步都是斜向左前进行的。斜行拗步系老势名称,在陈氏太极二路(二套)中也有此名。

陈鑫先生在七言俚语中介绍此势:“斜腕吊踝真难看,此中自然有高见,妙手空空从何来,太极图中贵善变,善变神机无滞形,功夫归根在百练……”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向左前方,虽因身法、步法的变化前进,眼法方向始终不变;身法右、左、左、右、右凡五转,步法从前势初收的左小侧马步变右独立步,左小盘步,右侧马步,右大盘步,成左侧马步。手法包括右收掤下踹,左转下拿,右进步平挒,右转掤,进左步撩阴靠。歌诀:

斜行化拿左脚踹,进步平挒转身采。右转掤法无穷变,三进左肩侧身靠。

第十势再收 势名考释:

此势名称是说明动作的,因第二次收势中,所以名为“再收”。各流派太极拳无此名。

要领:此势亦两个动作,眼光向左,随身右转90°仍为左前方,因身、步法变方向,实际眼法未变;身左、右两转;步法从前势斜行拗步末一动作左侧马步,变右后虚步,左小侧马步;手法包括进步左挤,右退步转身捋法等。歌诀:

上一篇:古侯府浮湖月优秀作文下一篇:我的青春,与梦想同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