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审计机关如何参与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

2024-05-20

浅谈地方审计机关如何参与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共3篇)

篇1:浅谈地方审计机关如何参与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

浅谈地方审计机关如何参与反腐败案件

协调工作

反腐败是我国审计机关的一项法定职责,也是一项历史使命,审计机关在反腐败工作中具有独特的法律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规定要“加强纪检、审判、检察、公安、监察、审计等执纪执法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跨区域协作办案及追逃、追赃机制,完善相关程序,形成整体合力”。随着国家审计机关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审计署在反腐败工作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地方审计机关由于种种原因,成绩不甚理想,笔者根据多年的审计工作经验,就地方审计机关如何参与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发挥“经济卫士”作用,把好反腐倡廉源头关口

(一)审计监督是发现腐败问题的前沿阵地。近几年的审计工作表明,一些常规性的审计工作中,能及时发现和揭露腐败问题,或者能及时发现容易滋生腐败行为的漏洞。长期的审计实践也表明,凡是经济领域中的违纪违法犯罪活动一般都能从资金往来中抓住蛛丝马迹。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依法运用独有的技术方法能及时发现和掌握贪污、偷税漏税、造假账、化公为私,骗取财政资金、违规处臵国有资产和资金以及各种损失浪费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反腐败斗争提供准确的线索和信息。就笔者所在的区来看,近两年,共对全区 家部门和单位进行了审计,审计查出问题资金 亿元,查出很多共性方面的问题,如:私设小金库、挤占挪用、乱收费、扩大开支范围、乱列支出、国有资产管理不规范、偷漏税金、转移支出、套取财政资金、以权谋私等,一些问题在审计督促下,相关单位积极开展整改,取得了较好成效,一些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移送了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二)审计监督是查处腐败案件的重要方式。对一些经济上的违纪违法以及错误决策导致的腐败行为和现象,各地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成员单位在监督中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的专门技术和方法,将审计、纪检监察、司法机关等部门的监督力量有机联合起来,协同合作,能更有限地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近两年,我们审计局先后参与配合区纪委、区检察院对全区三公经费进行清理,对区住建局绿化工程、原云溪区轮渡所进行审计等。审计成果多次与纪委、检察机关实行共享,审计档案被区纪委、区检察院多次调阅,并提供审计报告和审计证据复制件 余份。

(三)审计监督是预防腐败发生的重要手段。这几年,审计为了适应国家反腐败建设的需要,由过去单一的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转变。审计中,坚持“审、帮、促”相结合,通过审计发现管理漏洞,提出有效建设帮助整改,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产生腐败。对一些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积极上报专门审计信息,注重从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健全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设,使区委、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及时采取措施,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审计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如:这几年,我局在政府投资这一块,加大了审计监督力度,重点审计工程预算高估冒算,弄虚作假;工程管理混乱,偷工减料;违法投资项目招标规定,谋取私利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审计局前移监督关口,提前介入,对重点投资工程项目全程跟踪审计,严把工程招投标、施工过程、工程决算、工程造价等重要关口,以预防、揭露和查处投资领域的腐败问题。近两年,完成政府投资项目及区直机关投资项目 个,送审金额 亿元,审减金额 亿元,追回损失资金 万元,提供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万元,审计处理上缴财政 万元,合计为区政府增收节支 亿元。

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动反腐倡廉建设

为确保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成效,地方审计机关应充分考虑审计机关职责情况,制订完善了相关制度,构建了工作运行机制,为开展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奠定制度保障。

(一)健全制度,明确任务。地方审计机关要出台各相应配套制度,将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的要求及内容融入制度之中,落实在干部职工的具体工作中,落实在审计执法的各个环节中。对不认真发现案件线索,发现案件线索不认真查实,发现案件线索情况不上报、不反映、不向纪检监察机关或检察机关移交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外单位移送情况、社会举报不认真办理,对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不配合、不参与、不落实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以完善的制度保障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督查,强化考评。将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纳入机关岗位责任制之中,作为科室责任制和职工个人岗位责任制的重要内容,逐项逐条加以具体规定、量化评分。就笔者了解,一些地方审计机关与各科室签订责任状,其中应明确规定各科室必须向局长办公会提交案件线索多少条。同时,要求科室做好反腐败案件协调的配合、参与、情况反映、信息共享等工作,并对各个环节予以量化评分。实行动态跟踪检查,一月一检查,一季一考评,一年一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股室及职工个人评先评优、进步晋升相挂钩。

三、现实困难

1、审计执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一些案件线索,我们在移送后,由于种种原因,最后不了了之。长时间这样,个别单位和部门对法律意识更趋淡漠,问题会越积越多。个别领导干部和职工胆子越来越大,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

2、审计手段有限,查处案件难度不断加大。审计作为行政执法监督部门,其手段主要是对经济活动过程及会计账簿、报表等资料的审计查证,从而揭示和发现问题。但法律明确规定的强制手段有限,致使在审计发现问题线索后,要找有关当事人核实或外调相关人员,往往得不到主动配合,给审计的调查取证、审理定性增加了难度,也使个别问题无法深入突破。

四、建议意见

1、加强协作沟通。各成员单位在案件查处过程中,及时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必要时提请提前介入。

2、强化成果共享。对于已移送的案件线索,相关部门要保持联系,通报案件的后续进展情况,实现成果共享,及时进行总结、查找不足,不断提高移送案件的质量。

3.健全“预警”机制。通过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强化管理,健全体制、机制的建议,提前“预警”,降低各类财经违规违纪行为,并加大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

篇2:浅谈地方审计机关如何参与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

一、地方审计机关在国家审计计划编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前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不够。

主观上存在处于双重领导体制的考虑和审计任务的统一性, 以上级安排为主的意识, 忽视地方工作中心和发展大局对审计监督工作的需要, 从而导致计划制定不全面, 缺乏科学性、针对性。

2.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不够。

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 没能充分听取同级人大、党委、政协、政府、计划执行单位、社会公众等各界的意见, 没能兼顾到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和执行的可行性, 不能确保计划真正的切实可行。

3.审计计划编制责任不够明确。

审计项目计划的综合管理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在审计项目初选、审计风险评估、安排意见起草等方面工作责任划分不清, 缺乏综合的协调和配合, 导致审计计划编制周期较长、效率不高。

二、地方审计机关做好国家审计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地方审计机关要在本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 理清思路, 明确目标, 创新方法, 监督上加大力度, 切实发挥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能作用。在审计项目安排上, 要站在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去谋划审计工作。在审计计划的制定上, 要坚持四个原则。

1.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原则。

要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上级审计机关统一安排的审计任务, 突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和涉及民生的重点资金审计。

2.合理安排、适当扩面的原则。

审计项目立项及任务分配要做到统筹考虑和综合协调, 既消除对同一审计对象短期内重复审计, 造成审计资源浪费的现象, 也避免一些行业和单位因为长期得不到审计, 致使审计监督不到位情况的发生。

3.积极主动、留有余地的原则。

要加强调研, 积极主动地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计划, 改变以往被动等上级审计机关下达计划, 造成审计工作与地方中心工作脱节的现象。同时, 要适当地留有余地, 以更好地完成当地党委、政府临时交办的任务。

4.立足实际、注重效益的原则。

在加强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 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为目标, 进一步深化绩效审计。立项上, 能作为绩效审计的项目, 要单独立项;对财务收支、专项资金、基本建设、经济责任等不适合单独作为绩效审计的项目, 也要把效益情况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 尽可能运用绩效审计的方法进行审计和评价。

三、对加强地方审计机关国家审计计划编制的几点想法

编制审计项目计划, 必须坚持深入的调查研究, 超前谋划, 有的放矢, 科学定向, 充分体现审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审计对象进行确认。

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本级审计机关所辖的审计对象, 建立审计对象档案库, 详细记录审计对象以前曾接受审计的具体时间、次数、审计类型以及主要审计成果等, 避免有的单位长时间没有接受审计或者有的单位频繁审计、重复审计, 造成审计盲点或审计资源的浪费。

2.全面掌握地方财力的总体分配情况。

“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是审计工作的指导方针, 也是审计项目计划的编制原则。通过全面掌握地方财力总体分配情况, 将地方财力分配的主要领域、事项作为本年度审计工作的重点, 更好地体现审计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

3.收集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信息。

通过走访调查审计对象、有关主管部门和查阅有关财务会计资料等, 调查了解审计对象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重要事项完成进度等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评估审计项目提供依据。

4.在网上征集意见。

把初选的审计项目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公开、公示, 广泛征求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 掌握拟定审计项目计划是否符合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需求, 将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及时纳入审计项目计划。

5.征求审计对象意见。

改变原有审计项目计划单方下达的模式, 给予审计对象对审计项目计划制定方面的相关话语权, 既可以使审计对象清楚拟开展审计的要求, 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便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又可以掌握审计对象是否具备审计条件, 避免因审计对象重要人事变动或重要资料不全而无法顺利实施审计的现象发生。

6.征求内设机构负责人的意见。

由内设机构负责人对拟承担的审计工作量是否与实际审计能力相匹配、审计项目是否具有可执行性等发表意见。

7.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上述步骤搜集到的各种资料、信息、意见, 由计划管理部门对拟定审计项目计划的重要性、可行性等进行综合的风险评估,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拟定的审计项目计划作进一步的调整。

8.起草审计计划。

由计划管理部门撰写审计项目计划安排意见, 制定审计项目计划表, 具体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分配、审计进度安排等内容。

9.报有关会议讨论通过审计计划。

篇3:浅谈地方审计机关如何参与反腐败案件协调工作

关键词:案件评查制度;责任追究

一、案件质量评查机制的定位及评查主体的确定

(一)案件质量评查机制的定位

所谓评查就是评比和检查,是对已办结的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各个程序及实体处理等方面所进行的一种事后内部监督。案件质量评查机制作为案件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横向包容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方方面面,纵向涵盖了诉讼程序的自始至终。本质上是对全部诉讼活动和整套诉讼程序的内部监督。开展案件质量评查活动旨在进一步增强检察干警质量与效率意识,规范和加强检察业务管理,实现以评查促规范,以整改促质量,促进反贪、渎检、侦查监督、公诉、控告申诉等部门能够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院内制定的工作流程办事,所办案件都能做到认定犯罪事实清楚,适用法律准确,办案程序合法,推进各项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二)案件质量评查主体的确立

案件评查是一项全院性的系统工程,法律政策研究室作为一个综合性业务部门就其性质、职责而言是与业务部门同级单位,而且日常接触检察业务不全面,权威性也不足,难以承担案件评查工作。而检察委员会作为检察业务集体决策机构,承担着重大案件和全院性重大事项的决策工作,难以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案件评查工作。因此笔者建议在检察院特别是基层检察院具备人力和物力条件支持的可以成立案件管理中心,由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专门从事案件管理及质量评查工作。在设立专门的案件管理中心条件暂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成立临时性非常设机构—案件质量评查工作领导小组,由检察长任组长,整组长和组员由检察长办公室决定,可由分管副检察长、纪检组长、政治处主任为副组长,相关业务科、局、室负责人为成员。质量评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评查工作的组织实施,法律政策研究室作为质量评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评查工作日常管理、起草评查报告、督促整改、及时反馈等具体事项。

二、完善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建议

案件质量评查工作是检察机关提高办案质量与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强化内部监督的一种规范化管理模式。案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只有牢牢抓住案件质量才能树立司法权威,也是检察机关落实“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

(一)组织机构是基础

为确保案件评查工作顺利开展,应注重建立评查组织机构和创新选人用人方法。我院在案件质量评查工作中,一是聘请专家咨委参与评查工作。在全市率先将高校的知名专家教授聘为我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分别任评查工作的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及评查人员,提升案件评查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二是扩大案件评查参与范围。将检委办、研究室、纪检监察、案管部门负责人均纳入领导小组,并由主管业务工作的副检察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使评查人员的评查结果有说服力和影响力。三是坚持“四有”原则选好评查人员。对于评查人员要求,一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二要有丰富的业务经验。三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四要有客观公正不怕得罪人的品格。目前我院已经确定8名案件评查人员,为做好案件质量评查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障。

(二)案件质量是关键

案件评查应将全部案件均列为评查对象,为了使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提高评查质量效果,在评查中将不捕、不诉、无罪、撤案、扣押涉案款物及涉检信访等案件作为评查重点。我院的做法是:一是注重评查方法。建立和完善定期抽查、重点评查、专项评查相结合的方式,使案件评查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二是注重找准关键环节。为保证案件评查质量,要求评查人员把握好评查关键环节,以一案一表、全部审阅案卷材料的形式进行案件评查工作。三是注重整改落实。案件评查结束后,以“四个一”的形式即每案一报告、每案一反馈、每案一整改、每案一督查来加强案件整改。

(三)规范执法是根本

以促进规范执法为落脚点,确保案件评查取得实效。以评查促规范,以整改促质量,确保评查的时效性。案件评查活动结束,我院一是公开通报评查结果,督促干警依法办案。案件评查工作小组对整体案件评查情况进行汇总并形成评查报告,提交院检察委员会审议,并在院内网进行公示。通过案件评查使得干警时刻牢固树立案件质量意识。二是查找分析原因,规范业务工作流程。根据评查小组反馈的案件质量通报,各业务部门认真查找在执法办案管理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不规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用制度保障执法的公正廉洁。三是延伸评查结果,提高干警执法意识。将案件评查与规范执法大检查活动紧密结合,引导干警从具体的不规范细节中查找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切实做到公正严格文明执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新要求。通过案件评查工作我院干警的执法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证据意识明显增强。

三、案件评查结论的处置和责任追究

评查委员会对案件做出评查,将所有评查结果向全院进行通报。将存在问题的案件向承办人下发补正材料通知书,令其限期纠正存在的问题,承办人应在期限内将整改方案和整改结果报送评查委员会。

案件评查制度应和日常工作紧密结合,直接影响案件承办人的提拔、晋升,评查结果应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错误责任的追究,应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铺,严肃认真,区别对待原则。对个别存在重大质量缺陷,严重影响当事人实体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案件,应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纠正错误。对于评查委员会认为案件承办人在办案过程中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应移送监察部门进行查处,监察部门根据存在的问题作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对于存在一般质量问题的承办人,可以做出以下处置:①对责任人进行警示;②令责任人公开检讨;③取消当年评先资格;④离岗培训;⑤调离办案岗位;⑥辞退。对于评查结果优秀的案件承办人,应进行各方面鼓励,包括奖金、津贴、评优、晋升、提拔等。

参考文献:

[1]《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2013年版)》.

上一篇:苗木死亡分析下一篇:2024年云南省昆明信用社考试会计真题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