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工作经验浅谈

2024-05-05

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工作经验浅谈(精选6篇)

篇1: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工作经验浅谈

浅谈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文章认为民族文献信息具有广泛性、回溯性、准确性、有序性等特点。因此,在开发利用民族文献信息资源时,应从加大搜集力度、建立文献数据库、成立研究与服务中心、加强人才培养和运用现代技术等五方面着手。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447()02 0129 02

民族地方文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这项资源开发,不但能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在推动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充实整个中华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宝库等方面,发挥独特的功效。本文试就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的特点及开发利用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不切之处,恳请教正。

一、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的特点

民族地方文献是反映民族地区的过去和现在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民情、山川形势、民族迁徙、地理沿革、天文气象、矿藏河流、城郭郊野等方面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文献。一句话,是具有民族地方特点的丰富的文献资料的总汇。与其它信息比较,它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以下特点:

1、内容的广泛性。从民族地方文献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来看,它包括了民族地区各个时代的历史沿革等内容,大体分为历史文献类、宗教类、经典类、道德类、文学类、其他学科类型。

2、信息的准确性。民族地方文献大多是身在其境、面临其事的人的著述,所以,它是最基本的信息层次,属于原始信息,比较准确可靠。由于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这种渊源性,它能起到别的`信息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民族地方文献的价值无比珍贵。

3、信息的回溯性。民族地方文献一旦形成,即成为本民族地区历史活动的见证和记录,描述着本民族地区历史发展的轨迹。这些信息的储存,成为历史对象,为后人研究古代民族活动的史实、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研究民族地区农牧医技术以及民族地方矿藏资源的状况等问题提供依据。

4、信息的有序性。从民族地方文献实体讲,一般都是经过图书馆的整理、编目。按照民族地方文献内容来源、时间、形成等方面形成有机的联系,因此,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比较规范有序。

二、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作为一种信息,它当然是一种资源,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科学的信息资源。民族地方文献中包含了数量巨大的关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及历史事件的情报,尤其对于描述民族地区历史的完整面貌,是无价的原始资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图书馆广泛、大量储存和迅速、系统地提供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为其服务。大力开发、传递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1、加大对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搜集力度。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对象是信息源,所以加大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力度是非常必要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系统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图书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民族地方文献数量日益稀少,收集不易。基于此,图书馆必须改变过去在采集工作中重正式出版物,轻非正式出版物;重历史文献,轻当代文献;重文史资料, 轻经济资料、自然状况资料的观念,开展全方位的采集工作,以保证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收集的完整性、系统性。非正式出版物(或称内部资料、灰色文献)这类文献来源十分广泛,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学校科研院所等部门,它能从各个方面快捷地反映民族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研究及各行业建设中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民族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

2、建立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民族地方文献就其来来看,除一部分公开出版物外,有很大一部分是民族地方历史文献,以及相当数量的非正式出版物,这些文献不可能在版编目,也不可能被国家的文献数据库统一标引,只有地方文献收藏单位才能对这类文献进行整理和标引。因此,应以省馆为龙头,联合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及有关收藏单位共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网,实现优势互补,减少信息资源交叉收藏和重复建库的浪费,促进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整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3、成立民族地方文献研究与服务中心。作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开发利用的研究部门,民族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应认真对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进行研究、加工、整理、发掘工作,开展智能服务。在直接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情报信息、专项数据资料并帮助论证的同时,应配合市场经济,从大量民族地方文献资料中系统地编制出与市场有关的民俗、人文、自然、工艺、美食等方面有开发价值的二次、三次文献,为各民族地区发展第三产业服务。

4、培养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人才。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收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工作人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多思善辨的工作作风,要善于发现捕捉文献信息,必须思维敏捷、手快腿勤,同时还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就目前我们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队伍而言,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不能完全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因此,加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队伍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和极其重要的任务。应该在现有条件下加强组织管理,充分调动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及相关的博物馆、档案馆、文研所参与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提高人才的素质和水平,保证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还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互相切磋,活跃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研究,及时学习、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水平。要培养更多的中青年优秀民族地方文献开发人才,使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后继有人。

5、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加强对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就不能简单地、低水平重复前人劳动,而应该是高水平地开发与利用。针对民族地方文献数量巨大、开发利用不足、人才匮乏的现状,我们认为一定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开发服务,利用计算机技术使民族地方文献尽快实现数字化,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加速资源共享。

总之,根据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的特点,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这对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应当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京山.必须加强史志文献资源研究与开发[J].新世纪图书馆,,(1).

[2]包和平.试论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民族地方文献目录工作的改革[3].内蒙古图书馆工作,1990,(1).

作者简介:单大妹(1964 ),女,浙江东阳人,青海省图书馆馆员。

〔出处〕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第30卷第2期4月

篇2: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工作经验浅谈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03-0130-03

随着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有更大进步,各行各业都将在这股激流中突飞猛进,作为社会文化重要领域的图书馆事业,必然遇到许多新的课题,信息化服务方式的形成以及文献的多载体,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保留地方自身的文化特色,应对变化的社会环境对图书馆这一富有文化传统特色服务的影响,已成为公共图书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地方文献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地方文献反映了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并能具体、深入地揭示出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风俗、物产、宗教、人物等内容,是非常珍贵的史料。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的财富,它代表性地反映了先辈们的勤劳智慧以及为后人留下的文化财富。从地方史志中可以反映出本地区历史沿革、地域、地方经济、文化特征、科学发展状况;从家谱、族谱中,可以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家庭、婚姻、人口、族源等方面的资料;从宗教的资料中,可以得到宗教在该地区的产生、传播以及对各个领域的影响。

以我馆为例,收有《琅井志》、《康熙广通县志》、《康熙罗次县志》,还有后来的《禄丰县志》、《禄丰年鉴》等,这些史料真实地记录了禄丰的山川、地貌、历史沿革、职官学制、风土人情、赋税、艺文等内容。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详细地了解禄丰的由来,知道禄丰“汉县唐城”的悠久历史,文物古迹,异彩纷呈,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从古至今都是通往滇西的交通咽喉,具有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

篇3:浅谈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地方文献被人们称之为地方百科, 对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是地方文献工作的宗旨和图书馆“藏以致用”原则的具体体现, 这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保存与积累史料。由于地方文献在时问与空间上, 反映了地方事物的真实状况, 因而通过对地方文献的系统收集、整理便可保存一份完整的地方史料, 它既是有关地方的宝贵史料, 也是国家文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编写研究地方史的基础, 又可弥补国史之不足, 通过对其开发与利用, 可以在国家和地方的各项建设事业中体现出一定的现实价值。

2、利用地方文献为科研生产服务。地方文献的征集、收藏最终是为了利用, 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地方文献资料服务于当地建设呢?一是设置地方文献专柜, 分类放置, 单独编写目录, 利于读者查阅;二是送货上门, 为开发投资者提供定题跟踪服务, 为脱贫致富者提供对口服务资料;三是为著书立说者查找资料提供宝贵线索;四是为当地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地方文献反映了本地区各行各业历史发展进程, 其收藏前景广阔, 意义重大, 利用价值高。当今, 各公共图书馆已经把地方文献收集、开发、利用作为衡量各级图书馆有无特色服务的重要标准之一。社会对地方文献的编纂开发、收集和开发利用也日益重视, 特别是公共图书馆的馆长要把地方文献的收集开发和利用作为业务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多, 人多我优, 充分体现藏书的特色化, 这样才能为地方文献的特色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进一步挖掘开发、搜集、整理, 典藏地方文献, 必将为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同时也将为我国经济大发展,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及三个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为普及爱国主义以及乡土教育提供资料。地方文献是进行乡土教育与爱国丰义教育的绝好素材。地方文献中记载着该地区富饶的资源、灿烂的文化、杰出的人物、重要的历史事件, 是对青少年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继承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二、数字化地方文献资源的管理与利用

数字化地方文献资料收集到馆, 应当严格遵循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及时登录入库.做好关键词等检索词的提炼并作必要的选择.并按照实效性的原则及时进行网络宣传推荐、新书推荐、专题服务。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对它进行必要的技术备份、硬件载体备份, 严防计算机病毒.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地方文献资料的数字化转化与数字化地方文献资料收集统一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对其进行科学化的管理是手段。最终提供给读者加以利用才是最终的目的。地方文献资源从收集到利用是个系统工程, 收集务求全面及时, 加工整理务求规范准确, 开发服务务求实用到位、方便快速。目前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我们只有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坚持数字化、网络化.形成优势化、特色化的馆藏文献资源, 并逐步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不断拓新服务项目和领域, 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如何做好地方文献服务工作

1、地方文献浩如烟海, 如何整理、利用地方文献为地方经济服务, 是我们研究的新课题。广泛收集地方文献, 确定收藏重点, 体现地方特色。地方文献中的经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应全面收藏, 除此之外, 还应深入民间进行社会调查, 拓宽收集渠道, 不但对具有收藏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文献加以收集, 还要对散落于民间濒临失传的口碑文献、实物文献等进行抢救性收集, 同时针对地方的资源优势, 人文情况各异等进行重点收藏, 并建立完整具有特色的收藏体系, 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有特色的地方经济。

2、加强对文献的保护、整理和挖掘, 为开发地方经济提供信息服务。要设立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对文献进行科学化和规模化的管理、保护, 特别对地方经济的文献进行重点保护、整理和挖掘。

3、编制索引, 做好二次文献服务。对分散在单篇文献中的经济资料、各地经济专志等, 以目录、索引题录等二、三次文献的形式加以汇编。

4、强化科学检索, 建设和完善地方文献数据库。利用电子计算机存贮、编制及检索有关资料, 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类型齐全的数据库在网上发布, 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地方文献中的经济资料信息。

5、做好信息反馈工作。重视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反馈信息, 注意收集服务效果, 以提高服务质量, 有利于今后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四、开展地方文献资源共享, 提高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率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网络化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地方文献网上需求越来越大, 开发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势在必行。图书馆不可能满足读者的全部需求, 它也不可能收全所有的地方文献, 只有通过网络化建设, 使全社会的图书馆连成一个整体, 才能实现全球资源共享。此时的地方文献服务不仅可向读者提供本馆的馆藏信息, 还能提供其他馆的馆藏信息。只有共享资源, 才能为读者提供地方文献信息的有力保证。

总之, 地方文献收集与开发利用远远不止这些。公共图书馆不仅要尽量收齐、收全地方文献, 而且还要对地方文献进行更好的开发利用, 不断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 让地方文献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文峰:《浅谈地方文献搜集整理与利用》, 《图书情报论坛》, 2000 (4) 。

[2]张蓉:《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现状及对策》, 《图书馆学研究》, 2001 (3) 。

篇4: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工作经验浅谈

关键词:地方历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有效

有人说:在福建,泉州最有文化!生于泉州,何其幸也!作为一个泉州的历史教师是三生有幸了!泉州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世界宗教博物馆”“海滨邹鲁”“东亚文化之都”等美称。泉州的历史遗迹资源和口碑资源十分丰富,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400处,这为我们历史教学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

一、有效开发利用地方历史资源

(一)关注课程资源,不断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本身就是课程资源。要有效地利用地方历史资源,对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能博古通今、通晓中外、对地方历史资源要了然于胸。

(二)充分开发利用的历史资源

1.有效利用教材。如教科书、教参、《泉州历史》的乡土教材,校本教材《泉州历史人物》。

2.重视利用博物馆。如泉州博物馆、海交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等,因为博物馆展示的实物资料、图片、史料无疑是最直观的历史知识。

3.参观、考察地方历史遗迹资源,探究其真实历史。泉州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400处,由于数量众多,反而让一些同学忽视了其价值,也没有真正了解其历史价值,可以说是“熟视无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遗迹遗址中发掘有效的历史资源。如有的学生在参观完“海丝”起点九日山,说:“一座小山,没什么好玩的,就是有一些石头、石刻。”这就是学生没有掌握获取历史信息、历史知识的方法。所以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观察力、阅读能力。如引导学生观察遗迹时关注有关文字介绍、碑文等,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4.关注社会,向身边的人和物要历史资源。如家里的老照片、老人对过去的回忆、民间故事、族谱、家庙、民俗、当地报刊。如最近《泉州晚报》就有关闽南文化节做了几期有关的闽南文化专刊。也就是说只要有历史学的眼光,善于发现,身边就有很多的地方历史资源。如在“贵姓何来”一课探究活动中,就发现了很多族谱里含有丰富的历史内容,如“北人南迁”“胡汉交融”等相关历史。

5.善于运用新技术获取历史资源。如网络信息技术,内容全面丰富、图文并茂、生动具体,能用好它,快捷且高效,是重要的历史资源。

(三)精选、善用地方历史资源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没有时间专门来讲地方史,而要融地方史教学于课程教学中。教师对资源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民间的传说、故事等口碑资源,学生熟悉又有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真实的历史,不能以讹传讹,而应从故事中发现历史、挖掘历史。如,讲到戚继光抗击倭寇时,就可以引用泉州历史名人俞大猷,和他并肩作战,讲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讲其原是明末抗清的。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补充教材的不足,才能使学生理解后来康熙为何派施琅统一台湾。可结合泉州北峰的郑成功焚青衣处遗址、讲故事“反清复明”了解其招揽有识之士,共举大业的故事。而如传说:郑成功有三只眼,能知过去和未来。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如有学生会讲这种故事,教师必须加以解析,说明传说和史实的区别。总之,教师要善于搜集、积累地方史的资料,发掘地方史与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四)用地方历史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指出:教学从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如,在讲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时,开展“泉州港的兴衰”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收集有关历史资料等来了解泉州港的兴衰,探寻其原因。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历史,掌握规律。再如,讲到宗教有关问题时,可让学生去参观开元寺、清净寺、草庵、关岳庙、基督教堂,感受泉州宗教文化的丰富多彩,多元文化兼容并存的独特胜景,体会泉州之“世界宗教博物馆”!在课堂上研究讨论:你身边有哪些历史遗迹,各属什么宗教?为何泉州会有这么多种宗教还能并存下来?还可以组织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历史活动,进行专题研究。

二、开发、利用地方历史课程资源提高了教学实效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开发和利用当地地方历史资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2.提高教学实效和培养学生能力并重。地方历史资源的利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探究性教学,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层面,既补充、增长学生历史知识,又培养、发展其能力,使学生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得到训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教学实践也证明利用地方历史课程资源教学确确实实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3.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家乡情结,促使学生在讲到与本地历史密切相关的话题时,群情激昂。如,讲到民族英雄郑成功、俞大猷这些本土人物时,学生无不心生自豪,产生爱乡爱国的情感。本地英雄人物高尚的思想品质,其示范、榜样的作用更大、更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篇5: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工作经验浅谈

[摘 要]:本文通过对检索工具的查找利用,开发利用旧方志和解放前后地方文献资料,为新修方志服务的实践与认识进行了论述。

编纂地方史志,我国由来已久,渊源流长延绵逾千年。从8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先后开展了新编地方志的工作。虽然我国过去有编纂地方志工作的传统和习惯,但这次新编地方志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工作。这是一项浩大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对地方文献资料的开发与利用,更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情况复杂、难度极大。现根据我们过去的一些实践和认识作些简要论述。不妥之处,请有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1 充分利用检索工具

这次编纂新的地方志,主要是从1840年到80年代以来有关本地各方面的历史情况和历史事实。因这些情况和事实已经过去,今天我们后人要写过去的历史情况,必须查找过去遗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和有关图象材料,而这些材料又分散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和档案材料中,要想了解当时的情况,必须首先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正如武衡同志在全国15省市区科技史志研讨会上的讲话时指出的那样:“收集资料很重要,没有资料都是空的。”而这些文献资料又从那里去查找和收集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检索工具去查找,人们通常指目录、题录(索引)、文摘等累积性的检索工具,从检索工具中找到相应的文献资料线索,然后再去查找文献的原始材料。

为了解决地方志中资料查找的困难,前人作了很大的努力,其中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编撰地方志目录。要想了解我省地方志情况,我门可以先查《中国地方志综录》,该目录由朱士嘉编,是近百年来方志目录的总结。它于1934年初版,1956年补订改版,1958年增订重版。增订版将我国41家主要图书馆所藏的地方志7413种,109143卷,按地名、卷数、纂修人、版本、收藏地点等列成表格一一著录,依清代行政区划省、府、州、厅、县的次序排列,一地而有数志者,再依时代先后为序。书后有《补遗》、“书名索引”和“人名索引”,查找较为方便。

另外,书后还附有国民党从大陆运到台湾的稀见方志232种,3487卷,美国国会图书馆有我国方志4000种,国内稀见方志80种,这些方志也编成简表附于书后。 譬如,要查找我省交城县志,可先查该书的“书名索引”,得知《交城县志》有3种:一种是清康熙八年赵吉壬、武攀龙合修,日本东洋文库藏,国内缺藏;二是康熙48年洪景所修;三是光绪8年夏肇庸、许星南合修。再翻该书正文26页,进一步知道两种交城县志,国内仅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6个单位收藏;北京师大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只收藏其中的一种。根据作者洪景等的姓名,利用“人名索引”,亦能了解上述情况。

在《地方志综录》的基础上,中国天文史料普查整编组于1978年又新编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初稿)》,该目录收集了全国主要公共图书馆、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图书馆和部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等共180个单位入藏的我国现存8500多种地方志。每种方志下著录有卷数、纂修人、修志时间和版本、收藏单位、备注等项。版本包括单刻本、抄本、稿本、丛书本、影印本、胶卷、静电复印、油印各项及收藏单位简称表。

该书著录内容较《中国地方志综录》更为详尽具体,便于选择使用,书末附有《日本稀见中国地方志目录》和《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稀见中国地方志目录》。

另外,山西省图书馆编印的《山西省地方志联合目录》、《馆藏地方志文献目录》;山西省档案馆编印的《革命历史资料目录》、《革命历史档案目录》以及省公安厅编印的《敌伪资料目录汇编》和刘伟毅编的《山西文献书目》等,都是查找地方志文献资料的重要检索工具书。

地方报刊也是编写地方志的重要参考资料,要想知道过去当地出版过哪些主要报刊也可通过有关目录、索引进行检索。

1961年北京图书馆出版,全国图书馆联合目录编辑组编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收集了全国50个图书馆入藏的从1833~1946年9月的16115种中文旧期刊,绝大部分是在反动统治下出版的期刊,革命性的期刊未收。该目录对每种期刊的创刊、停刊、历史沿革等均作了简明的记载。按刊名笔划排列,书末有《补遗》。

有关报纸的收藏情况,可利用上海报刊图书馆1958年编印的《中文报纸目录》(1861~1958),该目录收藏报纸2085种。

查近代期刊及其资料可利用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该书分3卷6册出版,收集了从1857~19我国出版的,重点是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期刊。著录项目有刊名、编者、发行者、出版地、刊期、创刊及停刊时间,期刊简介及所出卷期等。

由科学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出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合编的《中国史学论文索引》,分上、下篇,共出4册。该书收集了从1900~1949年出版的1960余种期刊与发表的史学论文60000余篇。按类编排,书后附有按笔画顺序排列的辅助索引。

该书名为《中国史学论文索引》,实际上包括了各个学科的历史论文。因此,不仅为查找中国历史资料提供了检索工具,而且对其他各学科查找资料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在黑暗的旧中国,革命的进步书籍常常遭到查禁,他们把这些被查禁的书编成《禁书目录》秘密印发。但这些禁书目录中的大部分书籍是很有价值的革命文献与进步书刊。因此,《禁书目录》中也能为编写地方志提供一些资料线索。

此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总目》、《“五四”时期期刊介绍》、《十九种影印革命期刊索引》、《(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索引》以及《全国报刊索引》等都是我们查找有关地方文献资料线索的重要检索工具。

有关的检索工具还很多,除了已编印好的书本式目录或索引之外,还有各图书馆、档案馆的卡片目录,以及相关的文摘,题录等等。限于篇幅这里只能作一些重点介绍。人们往往把检索工具比作打开文献资料宝库的一把钥匙,如果我们切实能真正了解并掌握了这些相关的检索工具,对广泛收集利用文献资料既能开阔思路又能尽快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料。

2 开发利用旧方志

山西省地处我国黄河中游地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曾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素称“文献之邦”。在我国丰富的文献典籍中,我省的地方志占有重要的地位。历代山西编修的地方志多达582种,其中亡佚的141种,传世的441种。目前,仅山西省图书馆就收藏有368种。据《中国地方志综录》统计,我省仅清代修纂的地方志多达363种,占我省全部地方志的85%,除平鲁县以外,做到了县县有志,州州有志,府府有志,而且有的县在清代268年中修了三、四次之多。

地方志是记述一个地区的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情况、地理形势、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当地物产、人物、掌故等情况的史书。地方志一般都卷帙浩繁,辑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人们往往能从地方志中找到蕴藏特别丰富的自然和社会历史资料。因此,它被人们誉为“史料的宝库”。譬如,明万历年间的《潞安府志》记载:“山川原湿异,而气候早晚因之,故物产异宜地,作息异齐也。……上党山高,惟夏令不爽,冬令常侵入春秋之事,甚有入秋即霜,盛夏而雪者。试凭太行观之,中州之绿野铺茵,山中之黄芽始甲。追夫千岩叶落,而山趾之树稍尚青。其气候之相悬盖如此,是以麦帷一熟,亦惟添稷为宜。”这段文字的记载,正确地反映出上党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地理的关系,是研究上党地区气候与地理的好材料。

地方志中有关农业生产的资料,对总结我省农业生产的宝贵经验,为研究农业史和企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如《万泉县志》,不仅记录了本县70余种农作物的.名称,并对多种物产的种类、特性,生产技术,以至病虫害的防治都一一加以叙述。耿步蟾修的《灵石县志》中,采摘了劳动人民中流传的140多条农谚,并归纳为“耕地及施肥法”、“中耕及间苗法”等10个类型的生产经验。乾隆《曲沃县志》记载的明末由福建传入曲沃种植烟草的资料,是我省烟草起源的最早记录。

又如,乾隆《长治县志》关于潞绸的记载中提到“明季长治、高平、潞州卫三处共有绸机13000余张”,“顺治每岁造绸三千匹”,并提到蚕丝来自四川、浙江等地。这是研究山西丝绸工业的重要史料。光绪《平定州志》反映阳泉一带村民采煤的经验说,看一看山上的“石脉”,就知道有没有煤;敲一敲炭,就知道火力是否耐久。这充分说明了当时采煤工人采煤的丰富经验。耿步蟾修的《灵石县志》还详细记载了本县煤、铁、石膏、硫磺等矿物的分布和开采情况。所有这些都是研究地方工业史和编修科学技术史志的宝贵资料和重要证据。

另外,还应指出的是,我们在参考地方志的时候,还应注意参考有关的考证史料,以便帮助我们更好地参考和借鉴。如北平天春书社于1930年印行了翟宣颖著的《方志考稿(甲集)》,本书是对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山西、辽宁、吉林和黑龙江8省方志的考录。作者仅就现存方志,编辑提要,“辨其体例,评其得失”,指出每部方志史料精华之所在。这对我们查阅参考我省方志将有一定的帮助。

任何工作都有它的继承性。今天的修志工作也应在前人的基础上,学习前人的长处,借鉴前人的经验,吸取前人的教训。从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和社会历史资料的地方志中查找线索,提供依据,这对编修好当代新的地方志无疑是非常必要和十分有意义的。

3 对解放前后地方文献资料的开发与利用

解放前后这一时期的史料除在报刊中查找外,较重要的有:19太原金声馆出版的《大中华地理志》,由闽候、林传甲、奎云撰写。全书共5篇,分总论、位置、地文地理、人文地理、地方志等。地方志中将当时全省105个县的位置、沿革、山脉、水系、物产、实业、人口、教育、城市、乡镇、交通等项都作了概括的介绍,对我们了解当时全省的概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37年出版,实业部国际贸易部编纂的《中国实业志・山西省》,该书资料全面,内容丰富。全书分绪论、山西经济之鸟瞰、都会商埠及重要城镇、农业畜牧、矿产、工业、特种商业、金融机关、交通等九部分。

1940年~1942年出版的日文书《山西省大观》(五部七册),是日本侵华期间,陆军山冈部队本部编,参谋本部监修。该书全面反映了我省的情况,收集了当时山西省105个县的基本情况,包括每个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地势、宗教、财政、人口、产业、交通、名胜等十个部分。

1985年由山西省计划委员会等编辑出版的《山西国土资源》,全书分上、下两册六个部分。对山西省的自然概况、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历史概况、现状及前景较为全面地、翔实地进行了描述,对主要国土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赋存状况,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该书编写时注意到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另外,解放前出版的《山西统计年鉴》、《山西经济统计》、《山西矿务志》、《山西省公报》、《山西省――六周年施政纪要》、《晋政辑要》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抗战八年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八路军百团大战特辑》、《晋察冀边区现行法令汇编》、《晋冀鲁豫边区法令汇编》、《晋西北法令辑要》、《太行区社会经济调查》等,以及解放后出版的《山西资料汇编》、《山西经济资料》、《山西省三十年物价统计资料(1928~1957)》、《山西省国民经济建设三十年》、《山西省矿产志》、《太原工业史料》,近年出版的《山西经济》、《今日太原》等,都值得今天编写新地方志参考和借鉴。

从上述文献资料来看,解放前后及革命根据地出版的各种地方性的统计年鉴、年编、年报、图表、政策、法令、法规汇编、辑要、政府施政工作报告、纪要、会议实录等等,是对编写新地方志极其有用的宝贵资料来源。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工具书,如《辞海》、《辞源》,各种人名、地名辞典,各个时期出版的地图、职官表、年鉴、年表、历表、资料汇编等,都是编写地方志必须查找和参考的资料。

总之,地方志是一项承前启后,流传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是一项软科学研究工作。正如著名方志学家朱士嘉教授所说:“编修方志一事,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一部方志就是一部地方史,它记载了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方面的史料。因此,对方志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将有助于今天的四化建设。”特别是新的地方志中又新增加了《科技志》这一部分,这是前人从未做过的事业,它是填补历史空白的一项创新工作。这就更需要我们图书情报工作者积极配合,努力开发馆藏文献,为修志工作大力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为编修好新的地方志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天俊、陈宏天《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2.谷维龙《中文社会科学工具书举要》上海师大出版社,1980

3. 杨庭祥《我们是如何为全省地方志的编纂工作服务的》图书馆通讯,198l(3)

4.刘伟毅《山西古代刻书考略》山西大学学报(哲社报),1979(2)

篇6:山西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山西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西侯度村、丁村、许家窑等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三晋大地,数量之多居全国之冠。就连传说中的尧、舜、禹,其故乡与故事也都发生在山西这块土地上。晋与韩、赵、魏则是春秋战国时期割据一方的霸主,“侯马盟书”正是这一时期的历史见证,它的发掘出土震惊了海内外,是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明清之际的山西商人称雄商界达5之久,他们开商号,办银行,“足迹遍天下”。清季的山西票号不仅执全国金融之牛耳,而且“汇通天下”,如此等等,这就是历史对山西的恩典,它为独具特色的山西地方文献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进入近代,尤其是民国时期,山西的地方文献资源更显得得天独厚、风格独具。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阎锡山时期,一个是根据地时期。民国山西的历史是与阎锡山这个人紧密相关的,阎锡山是民国政坛上一位极其复杂又特殊的人物,他统治、影响下的民国山西也显得复杂而独具特色。在整个民国时期,山西、阎锡山都是全国瞩目的一个焦点,民国年间的山西地方文献于是充满着特殊的吸引力。比如阎锡山所创立的一系列实用“理论”;他的颇具特色的“名人名言”;他如何“巧妙”地周旋于各种政治势力之间,从而独掌山西政权达38年之久;还有“窄轨铁路”、“土地村公有”、“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等等许多颇有影响又颇多争议的举措,这些都是别省绝无的东西,它的价值自然非同寻常。根据地时期也是一个独特的时期。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创建了几块抗日根据地,它们对抗日战争以及中国革命的不朽功绩和深远影响,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根据地文献无疑是山西地方文献中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分,别的省份在这一点上很难与山西比肩。山西是敌后抗日的主战场,所有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都发始于山西,并以山西为战略支点向外延伸、发展、壮大。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根据地为山西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独特而珍贵的文献资源,我们应当备加呵护。另外,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阎锡山在山西所结成的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在全国也是一个特例,它对党在山西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特殊而重大的作用,这方面的宝贵文献资源也为数不少。总之,山西的地方文献资源是非常丰富、非常独特的,尤其是民国年间的山西地方文献资源更富特色,更具魅力。这是我们建设特色馆藏的最得意的本钱。但由于山西地方文献工作起步较晚,且缺乏系统的指导思想,故在文献的采访、征集、整理、研究开发等诸多环节上还有许多亟待解决和努力改进的地方。这是短处,同时也是优势,它为今后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1.2 制定收藏重点,真正突出特色

山西得天独厚的历史是形成独具特色的山西地方文献资源的渊薮,为了再现这一历史风貌,就必须在文献的采访、收集上制定重点,真正突出这一历史特色,这也是实现特色馆藏的最佳途径。

山西抗日根据地时期的文献无疑是重点之一。它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已昭然历史,不必多说,关键在于这方面的文献资料诸如图书、报刊、信函、公文、舆图、帐薄、地契、证件、徽标等,我们收集得还很不够。这一段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民间应有大量的文献存在,现时我们要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事项,扎扎实实地进行采访征集。晋察冀、晋绥、太行、太岳根据地首府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应该重点访察。有关根据地的土地政策、政权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史料应着力收藏。目前,山西民间收藏革命文献的活动方兴未艾,这说明根据地时期的革命文献的极大的吸引力和极高的收藏、研究价值。我们公共图书馆在这方面一定要走在前头,将散落在民间的根据地文献最大量地收集回来,为进一步的整理、研究、利用打好基础。当然,根据地文献不光指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阎锡山时期的地方文献当然也是重点收藏对象。这一段历史一直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山西自然关注更多。与根据地时期相比,山西图书馆这方面的文献收藏相对丰富,但仍有潜力可挖。毕竟阎锡山整整统治了山西38年,收留文献资料难以计数,我们所得只是其很小的一部分,因此,还有大量的采访、收集任务。其实,山西在阎锡山、在民国山西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也很深入全面。这些成果也成了民国山西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于晋商、晋商文化也应多多关注。山西商人能够在山西这块贫脊的黄土地上创造出令国人瞩目的辉煌,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何况它还风光了几个世纪。晋商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商业史料和家庭生活史料,我们应当悉心搜集、研究。近些年来,关于晋商的研究非常热闹,各种专著、专辑、文章、图片、电视剧等文献资料层出不穷。尤为可喜的是,伴随着晋商研究热,晋商文化大院也纷纷出笼。目前,晋商文化大院已成为山西旅游的一大特色、一大亮点。晋商史料、晋商文化研究无疑是山西地方文献资料中比较恒久的一个亮点。

1.3 地方石刻资料的征集与整理

山西是文物大省,石刻资源异常丰富,不仅时间跨度长,分布地域广,而且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图书资料一样,石刻也是反映山西历史地理、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源。它不仅可与纸本文献相互印证而且还可弥补纸本文献之缺漏和不足,价值不容忽视。且由于其载体形态的特殊性,它比图书典籍更能保存久远的历史真实和原始风貌,因此弥足珍贵。山西地方石刻是山西地方文献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多年来由于观念的滞后和认识的不足,对此项工作开展得很不够。虽然我们也零星地征集了一些石刻拓片,但由于是被动接收,很不系统,而且大多还与山西本土无关。收集回来,又束之高阁,无人整理,更谈不上利用。而事实上,山西不仅有着丰厚的石刻资源,而且有着良好的石刻征集、整理和编目传统。民国年间由山西文献委员会编纂的《山右石刻丛编》就是典型代表,这是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山西石刻不仅数量丰富,而且质高一筹,精品纷呈。东汉建宁残碑是我省现存最古老的碑刻,隶书,用笔圆丽通和,平稳流畅,在汉碑中独树一帜,是隶书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历来备受国人关注。唐太宗御撰御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书法秀丽遒劲,神气浑沦,无一笔失度,为太宗得意之作。自唐以后,历代慕名摹拓者不断。唐高宗咸享元年所立的碧落碑(新绛县)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唯一用古文写的碑文,历代碑刻著述如《金石录》、《金石萃编》等对其颂扬备至。再如北魏佳刻《霍扬碑》(临猗),其碑额有“穿”的形制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至于晋南闻喜的裴氏石刻群、佛教圣地五台山的石刻群以及晋祠的石刻群等更是规模宏大,气势不凡。裴氏故里裴柏村的《平淮两碑》,以人、文、书三绝享誉海内。总之,三晋石刻非同凡响,我们目下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依照历代金石著录实地勘察,对尚存的所有石刻资源,利用传统的捶拓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通过载体转换的方式,以拓片、录像或摄影等形式将其复制出来,然后进行认真的编目、分类,让这一特殊的地方文献从来资源尽快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2 加强和完善特色文献的特色服务与管理工作

地方文献从来就有很高的利用率。山西地方文献作为山西区域经济政治、历史地理和社会文化的最集中、最直观的反映,作为研究乡邦文化的最重要的素材,历来受到三晋学人的重视。它作为山西省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已经和正在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但我们必须看到,和读者的要求相比,我们对地方文献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还比较落后,应该以更加开放和灵活的姿态去面对读者。

2.1 建设真正的地方文献资源库

目下,我们地方文献库藏只限于19以后的各种图书、报刊等,而1911年以前的地方文献则庋藏别处,这对读者来说很不方便。当然,这主要是由于硬件环境的制约,但对地方文献所涵盖的范围在认识上的模糊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地方文献应包括地方史、地方志、地方人物及其著述等几个大的方面,它在时间上是没有限制的,在载体形态上也无要求,不论是现代的、古代的.、平装的、线装的、纸本的、非纸本的、静态的、动态的、特殊的、常规的、单行的、连续的等等所有文献都在此列。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研究人员,凡是需要阅览山西地方文献的人们都应在一个地方得到全面的满足,不必费时费力分处查询。这对更有效的服务读者和提高山西地方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大有好处。

2.2 开辟地方文献特色阅览室地方志阅览室。

地方志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历来有很多的读者,利用率是相当高的,因此,有必要为此专设一个阅览室。我们可以将传统线装的省志、府州县志、山河志、庙宇志等和新修的社会主义新方志,如行业志、市志、县志、村镇志以及各种统计年鉴、报表、企业名录等各类形式的志书和统计手册归并一处,集中满足方志学者或读者的需求。石刻资料阅览室。石刻资料是山西地方文献资源中很有价值也很有特色的一部分。在广泛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有必要专辟一室,为喜好金石之学的读者提供专门的服务。

石刻资料室里的资料应分两类: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拓片,另一类是借用现代技术所拍录的石刻图片和石刻录像。后者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地反映石刻全貌,肯定受读者欢迎。当然,这需要做大量而艰苦的前期采访和拍录工作。

专题数据库阅览室。山西地方文献要实现其为读者的特色服务,还必须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搭上信息高速列车。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尤其是各种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就非常及时和必要。目前,山西省图书馆已建立了好几个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如《山西经济建设数据库》、《山西文献总目提要数据库》、《山西历史人物数据库》等,但还未开辟专题数据库阅览室。山西丰富而独特的地方文献资源是建设各种特色数据库的坚强后盾,已建立的专题数据库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反映山西地方文献资源的特色,这方面的工作仍大有可为。

晋商文化阅览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经济建设已毫无疑义地成为社会和时代的主旋律,因此,沉寂多年的晋商话题重被提起,而且愈来愈热,已形成为一种“晋商文化”。为了给学习、研究山西商人辉煌历史的今日的山西商人或读者提供系统的史料,我们有必要开设一个晋商文化阅览室,集中精力为他们服务,也为重振晋商雄风、弘扬晋商文化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可以预见,这将是一个非常合时宜也很受读者欢迎的阅览室。

至于“根据地”阅览室和“民国山西”阅览室更不必说,这是山西地方文献资源中的两块最厚实、最吸引人的地方,向来有很多的读者群,应该特别重视。

上一篇:旅游知识____景点方面的小问答下一篇:《毕业研究生登记表》填写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