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地方文献工作浅谈

2024-05-10

深化地方文献工作浅谈(精选6篇)

篇1:深化地方文献工作浅谈

深化地方文献工作浅谈

近年,地方文献在读者服务工作中有三个变化:一、其读者已由一般个人读者,转为有写作任务的团体读者和学术研究人员;二、其使用范围和内容已由地方志、地方报纸,扩大到各种类型的地方资料、地方期刊等;三、进行地方专题研究的增多了。面对变化了的新情况,市级公共图书馆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本文试以本馆为例,谈几点浅见,求教方家。

一、充实地方文献馆藏,奠定服务工作的物质基础。

一个公共图书馆收藏本地区地方文献的量与质,不仅反映了该馆藏书地方特色的强与弱,而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着图书馆职能作用的发挥。

营口市图书馆自1957年建馆以后的的20多年来,由于没有系统地采集营口地区的地方文献,因而建国前有价值的史料甚少。当80年代初编史修志工作者涌向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时,读者和图书馆员都陷入了困境,为摆脱窘态,我们于1986年春,由馆长带领7人,先后到大连、哈尔滨、长春、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对营口(伪满称牛庄)伪满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地方志、地方史料、地方书目、地方出版物、地方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的有关著作等。进行系统全面的搜集或复印,共700余种册,从而填补了馆藏的空白,与此时同又加强了现代地方文献的征集、交换工作,为以后5年的地方文献服务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据调查,营口市编史修志工作者,大多数都曾利用过本馆所藏的地方文献。从而扭转了欲为之服务而无能服务的被动局面。

从一馆的正反经验与教训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搜集,从建馆伊始就应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偶有疏忽,势必人为造成地方史料的空白。亡羊补牢虽未为晚,但其所耗费人力、财力和时间,也只能收到事倍而功半之效。诚然,地方文献的范围又是很大的,其类型也很复杂。为此,图书馆的决策者,必须明确本馆地方文献的搜集原则,重点范围,并形成条例以规范地方性藏书。而对书刊采访员,则要求他们必须熟悉本地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并掌握有关地方文献的收藏、出版发行和需求利用情况。才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采访,以防止因个人的好恶而有所偏废。

二、对常用地方文献相对集中专架排列,以利于开发与利用

尽管地方文献的范围与类型既广且繁,对一个藏书丰富、历史悠久的公共图书馆,不可能将其全部集中庋藏。但对其常用的某些类型文献。如地方志(通志、专业志等),地方报纸,期刊、地方史料,(地方人物、党政机关、群团组织、重大事件等专题记载)以及检索用的地方文献书目、索引、电话簿、地图、名录等,则可相对地集中庋藏或专架排列。既便于读者使用,也便于管理人员熟悉其内容,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对不能集中庋藏的其他类型的地方文献,则可以通过馆藏地方文献目录、索引予以揭示和提供检索。

三、编制馆藏地方文献目录、索引,充分揭示馆藏

编制馆藏地方文献目录,是揭示馆藏专门文献的常用方法。一般公共图书馆都分别设立书名、分类、著者目录三种,编有主题目录的是少数。所编的三种目录中、也只能浅层地揭示书刊名、著者及其学科类别。至于为报刊中的有关文章编制专题书目或索引,因其限于人力不足及缺乏分析鉴别选择能力而被忽视了。从而影响了文献的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为提高馆藏地方文献的利用率,我们在原有的.三种目录的基础上,首先印发了书本式《馆藏地方文献目录》,其次为1989年度《营口日报》有关本地的信息编成分类索引;第三,为散见于各类报刊中有关营口的信息编制《馆藏报刊地方文献索引》、《馆藏报刊地方文献资料汇编》。尽管工作的深度与广度尚有待于提高。但已突破了原有的工作模式,并已收到了较好的服务效果。

四、阵地服务与馆外主动服务相结合,充分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

读者登门求书,是图书馆影响于社会的结果。欲使求书者日益增大,并受益于图书馆,藏书的质与量固然是重要的因素,其中做为阵地的文明服务和走出馆门主动服务就更为重要了。它不仅关系到图书馆的社会形象问题,同时也影响着馆藏文献的有效利用。近年,我馆密切配合全市的编史修志工作,配备专门人员,开辟了地方文献专柜,大大方便了登门求书者的使用。同时开展了挂钩专题跟踪服务。即与使用地方文献的单位和个人挂钩联系,了解他们的需要并主动提供所需文献,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编史修志工作者主动请我们参加有关会议,并提供编写计划,为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地方文献与做好服务工作,指出了方向。

〔出处〕 图书馆学刊 1990.(6)

篇2:深化地方文献工作浅谈

-----凤凰山矿业公司工会课题创新汇报材料

凤凰山矿业公司标准化班组现有31个,其中生产一线23个,后勤辅助8个。分布在企业的各条战线,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端和源头。矿业公司标准化班组经过四年多的创建,以由原初的基础管理粗放脱胎为一个个初距现代管理理念、高效生产力的战斗团队。尤其在今年,矿业公司从班组成本管理、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入手,牢牢抓住成本这一“牛鼻子”,重点突破,发挥“亮点”,以点带面,为全面提升班组创建再上台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围绕中心抓重点,开展班组成本管理工作,促进班组管理上水平、上台阶。

众所都知,企业利润的获得从来都是以“开源、节流”两个方向一起努力,对于班组而言,更大的利润贡献在于节流。年初,矿业公司出台了《“挖潜降耗增效益、严控细管保安全”凤凰杯劳动竞赛实施意见》,明确了成本管理为标准化班组创建的工作重点,在总结去年9个试点班组创建经验上,今年在全矿标准化建制班组中推广。矿业公司会同财务、机动物资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了成本管理督导组,结合试点班组的特点制定目标管理考核细则,指导班组开展成本管理工作。车间、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管理组织,指派专兼职成本管理员协助班组长开展工作,形成了矿级、车间、班组三级管理网络。

二是树立全员正确的成本意识。只有加强宣传,让成本管理意识

根植于心,才能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可,才能让员工主动参与到班组管理中去。班组成本管理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切身利益。鉴于班组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我们从提高认识入手,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努力做到“人人讲成本、人人有成本、人人有指标、人人有职责、人人都算帐、人人算成本。”一年来,矿部先后在职代会、工作会和班组建设工作现场会上反复强调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使员工认识到强化成本管理是完善企业内部承包责任制,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求。目前,全矿班组参照试点班组的经验逐次开展了班组成本管理,班组的成本管理业务由对口部室财务进行指导,具体工作由所在单位进行管理,初步形成了多层次成本管理网络,做到了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

三是强化班组经济核算。班组经济核算是以班组为单位,以控制费用,降低成本为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办法。矿业公司结合自身成本核算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了班组节约核算考核。加强班组有效资产的精细管理,将班组成本管理核算透明化与可量化。坑采车间生产工段制定了成本、备件考核细则,实行了量化考核,逐月滚动,季度平衡,以作业组为单位,备件、材料按每月计划生产量由组长领取,月末与实际完成作业量挂钩考核超罚节奖。2010年通过严控细管,节约各类费用总计30921.28元。选矿工段坚持修旧利废,技术创新活动,在班组中广泛开展以“加强团结、力求务实、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服务生产”为重点的成本节约竞赛活动。2010年大修各类电机300多台,为矿节约外出维修资金20万余元,取得

显著成绩。与此同时强化班组核算的考核,注重实质内容,不搞形式主义,始终贯彻“真考核,硬兑现,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做到奖罚兑现,并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矿业公司其他班组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各项具有特色的成本核算。

四是在班组成本管理中,广泛推崇“木桶理论”。使班组长充分认识到一只口沿不齐的木桶盛水多少,关键不在于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要使木桶多盛水,不应锯掉最长的那块木板,而要设法补齐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木桶理论”,在全矿班组中开展“导师带徒,厉行节约”活动。即选择班组中管理、技术各方面较为优秀的员工与落伍的员工结对子,从而提高班组整体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五是科学管理、降低成本。通过在全矿班组中开展“干标准活,做标准事”和“广泛提合理化建议为有色添光彩”活动,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消除班组内的浪费现象,提高现场管理水平,降低和节约生产成本。近两年来,累计提合理化建议1176项。其中获矿业公司表彰29项,控股公司表彰9项,创经济效益约合290万元,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狠抓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提升企业合心竞争力。

结合矿业公司推行5S管理,制定班组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矿业公司标准化班组创建伊始,班组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就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座具有40多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山,旧的制度以及习惯,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针对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存在的弊端,我们首先从建章立制着手,建立健全班组安全生产的各项制度,以制度规

范员工的日常行为;其次是建立各级安全生产管理领导组织,统一指导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三是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技能训练,每周二定期召开班组安全生产例会,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安全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班组成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技能,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逐步实现了班组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四是定期开展安全检查,我们主要采取综合性安全检查与专业性安全检查,日常安全检查与季节性安全检查、互查与自查等形式,并统一填写安全检查表,对查出的隐患及时整改。五是实现班组标准化作业,大力倡导干标准化活,做标准事,从而防止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出现,有效地预见和防止事故的发生。通过一系列系统、规范、细致的工作,有效地改善了班组安全生产现场,提高了生产效率,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和企业的和谐发展。截至目前,以实现连续无重伤1085天,连续无工亡1653天,今年实现了第十五个安全年。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先进班组,总结出极富特色的工作经验。如工程车间掘进工段,从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明确安全责任,实行安全目标化管理入手,再与车间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同时,与每位职工也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严格执行联保互保制度,并实行动态联保互保工作方法,即班组长要根据每天生产工作情况和人员变动情况,及时更新并明确当天的联保互保对象,做到不遗漏。在“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期间,工段还实行了“班前安全六自问”并被车间采纳在全车间推广,选矿车间电气工段先后被省、市授予“青安岗标兵”荣誉称号。

三、以班组升级达标竞赛为抓手,抓亮点、难点,以点带面开展班组标准化创建工作。

班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纷繁而复杂,所以工作中找准重点,重点突破尤为重要,在工作中我们注重抓亮点、找难点,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班组创建水平。

为使班组建设上台阶、上水平和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每年我们都及时制定工作实施意见。并根据控股公司相关规定及时修订完善矿业公司标准化班组考核细则、奖惩办法,结合各班组的特点,拟定重点,找出特色。矿业公司标准化班组领导小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阶段性创建目标、考核细则。并做到及时跟踪考核、督导,总结经验在标准化班组经验交流会、工作例会上进行推广,先后总结推广出选矿电气工段基础台账、露采铲运工段职工小家建设、坑采生产工段员工绩效考核、选矿精矿工段现场管理等先进经验,通过“抓亮点、抓难点”以点带面有力的促进了矿业公司标准化班组创建的整体水平,先后有2个班组被控股公司命名为优秀标准化班组和市工人先锋号,有23个班组被控股公司验收命名为先进标准化班组.,班组创建达标率40%,合格标准化班组100%。

同时,为使标准化班组创建常抓不懈,我坚持班组达标考核常效机制和动态考核制,即每年进行四次季度考核评比,年终总评。对达不到考核要求的限期整改,整改仍未达标的予以摘牌。年终进行标准化班组及优秀班组长评比表彰,截止目前,矿业公司标准化班组创建合格率100%,先进标准化班组40%。

凤凰山矿业公司标准化班组创建已历时四年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完成了控股公司“十一五”规划要求,但于现代化企业管理要求尚有一定差距,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以打造一流团队、创造一流业绩为奋斗目标,为实现控股公司第一次党代会的宏伟蓝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凤凰山矿业公司工会

篇3:深化地方文献工作浅谈

协同创新, 我们在行动

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河南师范大学出台了《河南师范大学协同创新计划实施方案》。方案规定, 协同创新建设项目要与学校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平台建设衔接结合, 统筹发展。要瞄准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积极融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创新资源, 集聚拔尖创新人才, 实现重大标志性成果突破, 成为引领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的重要研发基地, 并尽快进入国家和省“2011计划”行列。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 学校首批遴选了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 精细化学品的设计、绿色合成及产业化, 循环农业, 太阳能光伏材料与技术, 中原文化时代化与国际化, 中原经济区高效低碳渔业技术, 黄淮水环境污染与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等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并各安排专项经费100万元用于协同创新中心的前期培育工作。

《河南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协同创新”、推进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在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人才政策特区, 按照协同创新任务分工设置首席科学家岗位和专职科研岗位, 确立了研发人员 (含外聘人员) 的岗位津贴制度, 创新了协同中心人员准入和退出机制, 优化了协同创新中心资源配置机制, 构建了以创新质量和重要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为加强学校各级协同创新中心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协同创新领导小组组长、相关副校长为副组长, 科研处、人事处、研究生学院、财务处、发展规划处、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监察处、审计处、后勤管理处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领导小组, 负责全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管理和资源配置。目前, 学校构建的国家、省、校三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工作正在扎实推进。

协同创新, 推动科研工作飞速发展

河南师范大学大力提倡结合国家和地方需求开展科研创新, 围绕行业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形式多样并充满创新活力的协同创新模式。

组建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是以河南师范大学建设的河南省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 与新乡市人民政府合作, 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 联合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大学以及河南环宇等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骨干企业组建而成。

河南师范大学与新乡电池生产企业的合作已有20余年历史, 经过多年的自主创新, 在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设计、负极材料优化、隔膜材料创新等方面, 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镍氢电池材料制备工艺、圆柱及方形密封锂离子二次电池生产工艺、锂离子电池锰酸锂正极材料及其生产工艺等成果先后实现产业化, 为新乡乃至全国电池材料、电池及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中心开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隔膜材料在合作企业投产后, 产能达每年1亿平方米, 产品质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 并出口俄罗斯、韩国等国家。近期研发的超晶格结构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关键材料, 已进入中试阶段, 产品性能经初步测试已超过国家制定的“十二五”末目标指标。现已形成转化一代、研发一代、储存一代技术成果的良性运行机制。2012年5月, 河南省科技厅以河南师范大学为牵头单位, 联合省内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电池生产企业等20余家单位, 组建了“河南省动力电池技术创新联盟”。

为做大做强新乡的电池及电动汽车产业, 打造完整的电池材料、电池和电动汽车产业链条, 2010年, 新乡市政府依托河南师范大学组建了新乡电池研究院, 同时设置60个新乡市事业编制, 用于引进和聘任国内外优秀人才, 电池研究院由新乡市人民政府和河南师范大学共同管理, 资源共享, 研发成果优先转让新乡市电池生产企业。

目前, 新乡市政府已提供一座建筑面积21500平方米的研发大楼一座和5000万元研发经费, 按照“建一个中试研发机构、集聚一批高层人才、配套一个孵化基地、支撑一个产业升级、带出一片产业集群”战略构想, 以政府、大学、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知名企业、中介服务的协同创新为支撑, 以解决电池材料创新、电池单体设计与优化、电池模块与车辆适配标准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为目标, 打造国际化、开放性协同创新研发平台。

组建精细化学品的设计、绿色合成及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精细化学品的设计、绿色合成及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 是以河南师范大学建设的教育部绿色化学介质与反应重点实验室为核心, 联合河南科技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三生药业以及新乡拓新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组建而成。

近年, 实验室主动与新乡市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合作, 围绕产业集聚区生物医药及医用材料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 与企业开展源头合作和协同创新, 联合三生药业、新乡拓新生化、牧歌生物技术等企业, 组建了“河南省创新药物及医药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取得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 5-氨基水杨酸锌获得国家一类新药临床批件, 磺胺嘧啶锌及其软膏获得国家新药证书, 先后突破了系列核苷、强力霉素、阿托伐他汀钙和氯吡格雷等医药中间体及大品种新药制备关键技术, 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实验室与新乡拓新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就核苷的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合成方法进行源头创新, 经过多年努力, 突破了合成方法的关键技术, 发明了一种能促进C-N苷键在指定位置生成的高效催化剂。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一批理论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由于课题来源于企业, 很快实现了产业化, 结束了我国核苷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并出口美国、西欧、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 精细化学品的设计、绿色合成及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正在围绕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方法与技术、创新药物、大品种药物及中间体、新型纳米助剂和催化剂等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

组建中原文化数字集成和网络推介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中心”已有较为雄厚的研究基础, 主要以学校现有的河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为主体, 整合学校已有的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而组建的高层次科研平台。“中心”联合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旅游局、河南省通信管理局、安阳师范学院等政府部门、高校和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组建而成, 集聚了一大批中原文化研究领域的优秀科研创新人才。近年, “中心”研究人员先后获得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哲社规划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省高校人才创新计划等一大批科技计划的支持, 并先后获得了一大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还先后在国家权威报刊发表了500余篇有关中原文化研究的高层次学术论文,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协同创新,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河南师范大学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积极探索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9年5月, 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 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提出对本科生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为此, 学校确立了师资型、学术型和应用型三类人才培养方向, 其中, 师资型人才方向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掌握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术型人才方向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方向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意识和较强技术管理能力,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

为了推进师资型人才的发展, 学校和100所省级示范性中学组成的“1+100”协作共同体, 为师资型人才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的实习场景, 提供与中学教师近距离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和实施教学的机会, 增强学生对基础教育的适应性, 缩短其胜任新课程教学的时间和周期。

为了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2012年6月, 学校联合省内外百家高新技术企业组成“1+100”河南师范大学——高新技术企业协作共同体。共同体发挥高校学科、人才、技术、信息等科技资源优势和企业的政策、资金、市场及产业化优势, 促进高校与高新技术企业广泛形成人才、技术、资源的共享和互动, 努力寻求共同合作愿景和共同发展利益需求, 不断丰富合作内容, 创新合作形式, 建立战略性、紧密型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依照合作协议, 协作共同体双方将联合开展人才培养, 合作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提升, 共享科技资源, 搭建企业间相互协作的平台。学校将为合作单位解决技术难题, 派遣实习生, 对企业在职人员进行培训, 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导师等;合作单位将安排学生实习, 接收教师到单位搞科研, 为学生提供模拟创业服务, 推荐优秀兼职教师, 优先接收优秀毕业生到单位工作等。

篇4:深化地方文献工作浅谈

这次会上,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内蒙古等地方的同志介绍了推进政府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的基本思路、做法和体会及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各地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今天下午全体代表到杭州市地税局和劳动保障局现场考察了试点项目建设情况。特别是在上午的发言中,大家对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等工作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要认真研究,并争取在明年工作中予以安排落实。下面我谈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总结经验,提升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

这次会议重点讨论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与会代表认为,北京等地方在开展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过程中方向明确、方法科学,初步形成了配套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归纳这些地方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六条。

(一)认识是关键

今天上午在介绍经验的时候,好几个地方都总结了“领导重视是关键”这一条,我赞成这个观点。但为什么领导会重视?领导重视的背后是什么?是领导的认识。领导认识到了,就重视起来了。为什么在推进政务信息共享过程中领导认识是关键呢?刚才参观路上,我与杭州市政府何秘书长就此进行了交流,我感到他的认识就很到位。他认为,第一,政府管理要上水平,要取得更好的效率和效果,基础的信息工作是很重要的。而基础信息工作做好了,管理中的很多问题包括原来想要做好的事情,现在就很好做了,很容易出效率。第二,推动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工作不能让具体的部门来做,他有自己的利益,必须要有中立的部门来做。第三,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工作以后会越来越多。正确地认识信息共享、正确地认识业务协同,以及正确认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在整个政府管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我觉得我们这次介绍经验的几个单位有一个重要的共识,就是对“信息共享是什么、为什么”的认识比较到位。信息共享就是要解决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的时候,他所需要的信息你都知道有什么、在哪里、谁能得到、怎么得到,这就是信息共享的全部涵义。政府信息共享和政府信息公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息共享是政府在履行职能的时候要得到的信息,信息公开是服务型政府履行职责中要对外公开的信息。那么,业务协同是什么,就是我们政府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要像自己部门内业务处理过程一样处理部门外的业务,需要什么信息就有什么信息,需要办理什么就办理什么。所以,业务协同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个是业务协同一定是跨部门,而不是部门内的。第二个是别的部门的信息和业务处理能和自己部门一样方便地得到或办理。实际上,无论是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没有网络平台环境,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也在做,就是效率差一点、速度慢一点、程度浅一点。但是在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

还要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认识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的重要性。我们看了杭州的综合治税,如果杭州地税局不这么做了,回到过去的模式,行不行呢?不行。第一,通过这项工作杭州一个月多收了1个亿,第二,工作时间大大节省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回去。这个问题不要问杭州地税的同志,而要问还没有使用该系统的地税部门,如果在这些地方有人提出要做这项工作,提出地税局要和企业登记、土地、建设等部门信息共享,要协同起来工作,将这个事情向分管的省、市领导汇报,我相信,很多领导听完后不能马上和增加税收、提高工作效率联系起来,这就是没有认识到。已经做过的地方是知道这个重要性的,他就不愿意回去;但是没有做过的,他就不知道作用和意义。也就是说,电子政务工作最大的困难就是认识。

电子政务建网络、上系统,要比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容易。在这些先进的地区都经过长时间努力,才取得今天的成绩。所以我们说,认识是关键,转变领导认识是关键。承担具体工作的同志也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从本质上把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了解该项工作的本质,才能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推进,否则的话就有可能行不通。这是第一点,关键是认识,尤其是领导的认识,也包括承担具体工作同志的认识。领导的认识是支持,工作的认识是要走正确的路。

(二)信息是基础

对于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来说,全面的、系统的、高质量的、可共享的信息是基础。信息无处不在。为什么说信息是基础呢,信息共享就是要解决信息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没有这个基础是什么都办不了的。

首先是全面。尽管我们当前做的是具体的业务,但背后支撑它的是全面、完整的信息。我们知道信息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级。我们要通过重点应用带动,加强基础信息工作,提高信息的完整性。

信息全面还不够,还要是高质量的,要保证信息是动态更新、准确的。如果不是及时更新的、不准确的,就没法用。

还有一个约定条件是可共享的,就是我们要有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否则,即使有了信息,也不能界定谁能用谁不能用,所以还要通过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来解决可共享的问题。

(三)平台是依托

信息怎么得到?为什么说传统方式不能做到,只能借助网络平台?因为共享的信息的量很大。交换的数据量已经过亿。如果还是手工方式,这种效率是不能容忍的。

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必须要有技术平台。这个平台不仅仅是网络,而且在网络上,相关部门不管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都能按照业务需求,像在一个部门一样,获取相关信息来办理相关的业务。因此,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具有双重性质,一是内容性质,它反映了政府信息和共享信息的本身;二是技术性质,要通过软件来实现。实现的软件也变成了技术平台,这就是依托。

除了技术平台之外,还要有标准。对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真正重要的标准是关于指标的标准,例如一个成熟的自然人逻辑库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人的基本信息,二是全部与人相关的指标,这些指标不是罗列出来,而是要指向一个系统,必须要有指标和指针,否则,共享就无从谈起。被指向的具体部门的库,也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本部门的系统,相关信息必须完整;二是本部门产生的信息要和别的部门产生的类似信息比对。所以,对相同的指标要有动态核对机制,否则无法保证共享的信息是否准确,通过平台辅助更新、比对,而这些用手工方式是无法做到的。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对平台会有更高更新的要求。

(四)应用是抓手

不管是工作走在前面的,还是准备要做的,工作的重点一定是具体应用。工作的起点和重点都是应用,不管是像综合治税这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还是政府管理中领导关注的事项,都可以作为推动的抓手。不论是做得好的地方,还是目前还比较落后的地方,应用都是推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重点工作。

(五)制度是保障

因为信息太软,看不到摸不着,在资产账、财务账上都没有记录。而业务协同经常会出现原来经验中没有的、新增加的工作情况,因此,没有制度的保障是很难持续发展的。从应用到维护和管理都需要制度保障,同时各个部门需要制定制度协同推进。

(六)统筹协调是基本的方法

对于统筹协调,要强调两点。第一,要有统筹,我们今天看到试点地方的业务由原来很多网状的关系,变成了总线关系,这就是统筹。但现在实践比较充分的是就一个业务进行统筹。全局要不要考虑?要把50个业务合在一起时也有总线关系。有时候也可以有双边协议,点-点连接,但是统筹是最有效、最简便的。第二,要做好协调。协调不是说有个指令,有个制度就能做好。协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际关系的处理。我们说电子政务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除了要有制度、领导重视、有文件之外,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协调,就是不同部门做一个事情的时候不是相互抵触,而是相互体谅。这是很多同志的工作总结。

二、电子政务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态势

对此,大家都有很多客观的分析和判断,我只想简单地说三句话。第一,进展和成绩是十分显著的;第二,困难、问题和矛盾也是比较大的;第三,需求是十分迫切和旺盛的。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工作。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推行电子政务提高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的要求,积极开拓,破除体制性障碍,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电子政务业务应用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在财政税收、海关、公安、社保、审计等涉及市场监管和民生的重要领域,电子政务全业务全流程全覆盖应用已经取得很大进步,有一些应用在国际上也处于先进水平,很多应用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突出。金审一期、金盾一期、金税二期等工程相继建成,金保-社保工程等13个项目也计划在近期内完工。“金税”工程实现了对增值税的电子监管,克服了增值税税款抵扣信息环节多、管理复杂、容易出现漏洞等问题,对新一轮工商税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金财”工程实现了全国财政系统纵向三级、横向相关职能部门与预算单位联网,加强了对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环节的管理,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安信息化综合应用水平快速提升,目前已有18个省建立了省市两级警务综合应用平台,网上串并、查证、比对、通缉、追逃等信息化工作模式得到普遍采用,成效显著。金土工程一期各节点均实现了土地、矿产资源主要管理业务的网上运行和数据远程交换,对数据资源进行了集中管理并对外提供服务。中国电子检验检疫系统由原有单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发展成为综合信息处理平台,电子申报实现了100%,其中电子通关自2008年1月1日全国上线以来,1-5月份单量652万单,电子监管上线企业4万多家,设定监控项目4000多项,全面提高了检验检疫业务信息化水平。电子口岸通关工程等一些重要应用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各地区在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中取得新进展,北京电子政务为成功举办奥运会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江苏省积极开展“行政权力网上运行”,集中建设完善省市两级政务大厅,形成统一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平台;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继续在全国普遍推行,各地应急指挥系统、网上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信息化城市管理、“一卡通”等重点应用迈出新的步伐,城乡一体化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化,电子政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日益显现。据对全国情况的调查,通过实施电子政务重点工程,与手工作业相比,政府提高工作效率的水平普遍在3倍以上。通过实施“金税”工程,国税系统税收成本由5%以上降至3%左右。各地通过开展企业工商网上登记注册等一大批电子政务应用,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大大减轻了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负担。

(二)政府网站内容不断丰富、服务不断增加。到2008年,全国政府域名(gov.cn)下的网站已发展到30,913 个,100%的省级政府和国务院组成部门、98.5%的地市级政府,以及初步统计超过85%的县区级政府已经建立了政府网站。各地区、各部门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不断丰富网上信息公开的内容,提高公开信息的质量,增进政府与公众的交流互动。2008年商务部网站日点击率超过1亿次。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开通了产品质量信用记录,涵盖了总局大多数监管业务,实现了数据库综合查询。目前,该栏目共发布了43万条产品质量信用记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市等地方政府网站提供的网上办事和服务项目超过了2000项。上海市政府网站率先推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开通依申请公开渠道,确保政府信息及时准确发布和公众便捷获取。江西省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成运行。深圳市等政府网站结合用户需求,开通了婚姻户籍、交通运输、企业登记注册、房屋租售、社会保障等场景导航和个性化服务。成都市、广州市政府网站面向农民工、农民工子女提供就业信息、在线培训和业务教育等服务内容。天津市、西安市政府网站全面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开通社区服务热线,为市民查询各类服务中介、机构信息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平台。各地“省长信箱”、“市长信箱”受理民生诉求,化解民忧,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随着内容不断丰富,服务不断增加,功能不断增强,政府网站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和谐社会建设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三)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不断取得新进展。围绕重点业务应用的信息资源建设成效显著,人口、财税、国土资源、战略储备、企业信用等信息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2002年以来,各级人口管理信息系统为公安机关提供查询1.3亿人次,协助破案227万起,挽回经济损失40多亿元。国家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已建成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等18类数据库。各地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等基础信息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浙江省着力完善省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企业基础数据库入库企业已近50万家。湖北省建成了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法律法规五大基础数据库和42类135个主题数据库,共计12340个数据项,约1.2亿条数据。新疆建设兵团加强数据库建设,广泛应用于土地规划管理、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安徽省初步建成省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完成了“4D”数据的入库、管理、制图、分发、查询等功能;人口信息数据库基本建成,入库数据记录已达4亿条。天津市积极开展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制定并实施共建共享规则,规范空间地理数据建设。新疆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进展迅速,实现了全区1700万常住人口的计算机管理,占全疆常驻人口总数的90%;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全疆赋码对象覆盖率已达98%。

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方面,各地区、各部门围绕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不断扩大应用领域。公安部和人民银行共同建设了人口信息联网核查系统,为全国160多家银行的15万多个网点机构提供联网核查,利用假名开设账户进行诈骗的案件得到有效遏制。国土资源部与银监会共同开展建立银行与国土资源部门信息查询机制,积极促进部门间的业务协同。沪苏浙加快区域信息化平台建设,深化电子口岸、市民服务卡等应用,有力地提高了长三角地区的政府部门间协同工作水平和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武汉市不断完善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部门间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了跨部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目前,已经比对完整的在库信息已经达到了48197条。广州市加强对流动人口信息、残疾人就业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大大提高了流动人口暂住证管理、残疾人就业保障服务等工作水平。

(四)电子政务基础性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些地方和部门适应电子政务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协调推进机制逐步形成,条块关系正在理顺。电子政务法律法规研究不断深入,规划体系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和标准相继出台。北京、浙江、湖南、云南等地制定了促进信息化或电子政务发展的地方条例;北京、浙江、山东等地制定了政府信息共享方面的管理办法;北京、福建、广州等地出台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办法。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体系逐步形成,预计到2008年,全国电子政务网络能覆盖90%的地市和70%的区县。电子政务人才队伍不断成长,推进电子政务发展越来越成熟,办法越来越多。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安全措施不断加强,北京奥运期间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基本做到了万无一失。

在充分肯定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首先是发展不均衡,电子政务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认识不到位,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的认识都仍需进一步提高。三是能力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制度还需进一步理顺,统筹协调还要进一步加强,支持电子政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不断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今后一个阶段电子政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当前,政府在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过程中,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展变化越来越快。进一步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对电子政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求十分迫切和旺盛,工作任务很重。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紧紧围绕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满足人民群众最紧迫需求,不断深化和拓展电子政务应用,加快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继续夯实基础,扎实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推动电子政务真正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在推进电子政务工作中,切实转变观念,准确把握电子政务的本质。进一步促进电子政务围绕政府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网络和信息化人才的重要作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与政府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从根本上扭转“电子”和“政务”两张皮的局面。各地要多向本地领导汇报电子政务应用取得的进展,多通过媒体宣传电子政务工作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公务员培训。工信部将继续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按中组部要求办好地市级干部管理创新与电子政务培训班。

二是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电子政务应用。目前,各地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深化和拓展电子政务应用要区分不同情况,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电子政务发展较快的部门,在深化应用上要注意进一步加强内部的均衡发展,加大外部协同力度,不失时机地加快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步伐,提高整体应用水平。目前在核心业务上还没有做到电子政务全流程覆盖的部门,要进一步梳理业务流程和业务需求,重点加快推进全业务、全流程的电子政务应用。电子政务应用起步早、成效好的地方,要重点推进互联互通,加强政务系统间互操作,做好纵向系统与横向系统之间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应用成果,形成电子政务良性发展的不可逆转之势。电子政务应用开始取得初步成效的地方,要重点加快制度建设,在建立管理体制和统筹协调机制上下功夫,为进一步扩大应用提供制度保障。电子政务应用起步较晚的地方,要尽快抓住若干重大应用,争取早日取得成效,带动电子政务逐步走上正轨。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分类指导上多下功夫,根据不同地方、不同部门深化电子政务应用进展情况,分别召开三到四次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典型经验,带动面上工作。同时,要积极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促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应用。

三是着力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学习借鉴本次会议交流的先进经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等基础设施,深化重大典型应用,不断扩大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成果。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研究编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指南,组织开展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专项培训,并在2009年下半年适时召开深化政府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会议。同时要研究、制订相关政策,推进重点领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

四是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政府网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载体,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窗口和渠道。当前,政府网站建设要坚持以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为重点,加大内容和服务整合力度,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要继续发挥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对政府网站建设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要继续开展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一季度发布2009年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南;组织开展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水平专项评估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召开电子政务促进政务公开经验交流会。

五是加快推进基础信息库和业务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主线,是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当前电子政务工作最为突出的薄弱环节之一。各地区各部门要围绕业务应用和为民服务,继续加强基础信息库和业务信息资源建设。要总结交流部门信息资源管理和地方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做法和经验,研究进一步推动信息资源建设的具体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要组织召开一到两次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座谈会,继续做好国家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协调推进工作,鼓励地方探索符合实际的基础库应用模式。

六是积极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推动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要继续开展试点工作,按照需求明确、基础具备、领导重视的基本条件选择试点单位,鼓励符合条件的地区、部门申请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还将在总结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工作,探索建立完整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七是加强统筹规划,完善体制机制。统筹规划是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最大限度发挥电子政务综合效益的必要手段,是发展电子政务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向有关方面提出了编制《2009年-2012年国家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的建议,各地区各部门也要对电子政务发展做出统筹规划,适时开展相关研究和培训。同时,要把完善体制机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管理创新,探索建立适合国情政情的电子政务运行管理模式。

八是继续做好电子政务安全保障等基础工作。要继续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工作,不断提升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将继续联合有关部委认真开展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督促落实信息安全边界的管理责任,各部门加强对敏感和涉密信息的保护,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策略研究,组织开展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工作培训,并在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加强对政府机构连接互联网出入口的管理。继续推动电子政务立法研究,积极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二期工程立项的前期工作,组织做好电子政务网络服务提供工作。

这次会议后,各位代表要及时将本次会议的精神向本省、市领导汇报,并结合落实即将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本次会议要求,制定2009年电子政务工作计划,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

篇5:深化地方文献工作浅谈

普及学科馆员制度深化文献信息服务

阐述了学科馆员制度的主要工作任务,提出学科馆员要通过文献信息服务的参与支持学科的发展.根据高职院校的.职能定位和实际情况,避免盲目模仿.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学科馆员制度.

作 者:岳建蓉 YUE Jian-rong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广州,510300刊 名:图书馆论坛 PKU CSSCI英文刊名:LIBRARY TRIBUNE年,卷(期):200626(4)分类号:G25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科馆员 图书馆

篇6:浅谈我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

2.1 范围

我馆于对地方文献库的工作进行了清理、整顿,确立了《沈阳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库收藏范围及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1)专门研究和反映沈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人物等方面的正式出版和内部发行资料均入藏。

(2)曾在沈阳工作和生活过的人,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重大影响的人,凡有关论述、反映该人的文献均入藏。

(3)丛书、多卷书中的某一卷(册)是专门研究和反映沈阳情况的,可以将此卷(册)多购一册,单独入藏,其它不入藏本库,并且不破坏其它卷(册)的完整性。

(4)沈阳市及驻沈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出版的反映本单位及本地区情况的各种内部资料均入藏。

(5)有关清朝起源及历代皇帝东巡盛京等有代表性的史书均入藏。

(6)有关抗日义勇军、抗联及反映关东军在沈阳活动的历史资料均入藏。

(7)涉及东北地区、辽宁地区、辽河流域、满洲国等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的综合性及总论性文献均入藏。

(8)有关朝鲜族、回族、锡伯族、满族、蒙古族的民族风谷的文献均入藏。

(9)有关辽宁省内各市的市志均入藏。

(10)沈阳地区作家的诗集、散文集、剧集等均入藏。

以上作为沈阳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库收藏范围的地方文献资料,在原则上,每种入藏2册。此外,为了充分揭示馆藏地方文献,又不使地方文献库庞杂,又对有关文献做了互见目录,即建立一套单独的卡片式或机读目录。其内容范围如下:

(1) 几段或很少的文字涉及沈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文献。

(2) 沈阳地区正式出版或内部发行的报纸、期刊。

(3) 沈阳知名人士所著述的哲学、经济、文学、历史、科技等方面的论著及作品集里撰写的学术文章。

(4) 在沈阳地区召开的会议出版物。

2.2 途径

有了地方文献的征集范围和标准,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就有依据可循,我馆每年设置专人从事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征集的渠道主要有:

(1) 党政机关、妇、青文献源会议资料、公开及内部出版物

(2) (2)人大、政协文献源会议记录、文史资料、公开或内部出版物

(3) 学术团体文献源各学会、协会、民间社团出版物和科技资料

(4) 知名人士文献源沈阳地区各行各业名人出版物和信息

(5) 新闻出版文献源本地报社、出版社以及有关出版发行资料

(6) 厂矿、企事业单位文献源公开或内部出版物

(7)地方籍海内外知名学者、作家回忆录

上一篇:体育教师年度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卷烟营销网络的经验、意义及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