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式英美文化教学的读说

2024-04-27

交互式英美文化教学的读说(共3篇)

篇1:交互式英美文化教学的读说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读说结合

摘要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重要的研究方向。关键词 想象 感知 积累

我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读与说结合能很好地实现“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一要求。

一、读说结合于课文内容

创造始于想象,而想象必须依托形象。课文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形象资源,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这些资源必然会作用于大脑,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展开想象,再创情境。

《鸟岛》只写了“6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这一句话,而究竟怎样热闹却没具体描述,这是一个“空白”点,给学生理解“鸟岛的热闹”带来了困难。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初步理解“热闹”。让学生回想:你看到过哪些热闹的景象?接着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插图和内容想象鸟岛上热闹的景象:我们会看到什么?耳畔好像听到了什么?这样在联想、交流中领会了“热闹”一词所蕴含的意境,说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于课文内容中的重难点,如理解“热闹”一词,不必也不能让学生明明白白地下定义。只要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内容中的文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空白的内容,并组织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在运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脑

海里再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形象地理解“热闹”即可。这就是一种以“读说”为主线,淡化理性的分析与理解,加强朗读积累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二、读说结合于课文表达形式

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小学低年级学生受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局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求。1.指导运用新学的句式练习说话。

《台湾的蝴蝶谷》一课中,讲到一群群蝴蝶飞往蝴蝶谷时用了这样的句式:“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学生先自由朗读,感知句式,老师再通过指导换词朗读,理解感悟,而后要求学生完成这样一组句子:“六一”儿童节这一天,我们——美丽的衣裳,——动听的歌曲,——欢乐的舞蹈,来欢庆我们的节日。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轻松完成了填空后意犹未尽。于是,我让他们畅所欲言。学生们的好词好句层出不穷。看得出,他们的激情已被点燃,思维的火花频频闪现。所有这些是因为教师给他们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给他们提供了能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句”。

2.指导运用学到的段式练习说话。

《问银河》一文第一到第四小节结构、表达方式相似,都以连续两问的形式展开联想,表现出少年儿童对宇宙的无限向往。教学时,我还是紧紧扣住“读”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借助想象进入诗中境界,然后提出:仿照课文的表达形式,你也来问问银河,你要问

银河什么?出示:银河呀,在你——,有——吗?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如银河呀,在你的河面上,有水鸟在自由飞翔吗?它们长得像地球上的鸟吗? 你不得不感叹儿童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奇妙。课文的段式直观地教他们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独特的内心感受,他们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生动活泼的想象,积极的情绪完全被激发起来了,这样富有生机的课堂氛围单纯靠老师讲解、分析课文是难以达到的。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读说结合于课文精彩语句

厚积而薄发。学语文重在积累,积累得越深厚,越容易理解、感悟课文的语言,也越容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描写蝴蝶谷里景象的语句非常精彩,学生通过边读边想就可以进入“蝴蝶的世界”,与蝴蝶“共舞”。所以我采用以读代讲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观察插图、反复朗读中渐入“佳境”,熟记语句。设计一个说的训练题:请你看着插图,发挥想象,假想自己已走入这画中,你会看到什么?又会听到什么呢?学生们对课文语句已经有了印象,便灵活自如地发挥开了,如有的说:“呀!这么多漂亮的蝴蝶,它们随着风在空中上下飞舞,引得我也想飞起来了。”

学生们运用刚刚学到的优美语句描述着自己的想象,是那么投入、那么流畅,这时,你已分不清从他们口中说出的话哪些是文中的,哪些是他们的。是熟读给了他们积累鲜活语句的时间,是巧说,给了他们灵活运用精彩语句的空间。

以上的三个读说结合点分别着眼于课文内容的生发、表达形式的迁移和精彩语言的运用,不管是哪一点,都要先通过读,或想象,或感知,或积累,而后在说中加深理解,迁移写法,运用语言,实现新课程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的要求。

篇2:英美文化与中职英语教学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 往往强调听、说、读、写这四项基础技能的培训。而初中的英语教学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弊端, 学生们更多的是进行以语法为主体的英语习得, 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对英语的认识更多只停留在了单词、句型、语法这一层面上, 并因此感到枯燥无味。初中毕业以后, 对于绝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说, 他们的英语基础薄弱, 想学英语却无法提起兴趣。但他们并没有升学压力, 这反而在一方面为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因此, 对中职学生的英语教学并不能再一味照搬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更侧重于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因此, 在英语教学当中贯穿英美文化的学习便显得必要, 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职英语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全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通用教材 (英语) 》中, 每个单元最后都会有“点点滴滴”的板块来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英美文化小常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学生在这个板块的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 并且会主动提问, 兴趣浓厚。这说明了学生对所学语言的背景文化知识有很大的需求。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化是不能分割的, H.Douglous Brown在他的《语言教学原则》一书中提出:“学习外语要比在本族文化的环境中习第二语言接触更多的文化问题。这是因为学习外语几乎每时每刻都得理解在另种文化中生活的人。所以外国语教学大纲通常是解决该语言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 如果脱离了文化背景去学习一门语言将是不完整的, 甚至导致无法正确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 这样的语言学习就失去本身的意义了。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并且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促进学生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表达, 进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英美文化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影响

1. 学习英美文化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对英语语言所表现的英美文化不够重视, 教师片面地强调单词和语法的重要性, 这就给学生造成一种学英语只需要背单词, 记语法的错觉, 久而久之, 便消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中职学生本身英语基础较差, 对英语更有畏惧心理, 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是很关键的, 而将英美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例如《全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通用教材 (英语) 》第一册中的Unit 15的主题是节日, 其中两篇对话和一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西方的感恩节、万圣节和圣诞节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老师仅仅对对话和课文进行解释分析, 只要求学生掌握单词、短语、句型和语法, 那么学生就无法对所学内容产生很大的兴趣。然而,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这些西方节日的起源及习俗, 将会提起学生的兴趣并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例如老师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介绍Christmas这个单词:Christmas—Christ (基督) +mas (=古英文mass=festival节日) ———基督的诞生日———圣诞节。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很容易地记住Christ, Christmas这两个单词, 并会对Christ基督这个词产生好奇。此时教师就能自然地向学生介绍基督教这个西方最重要的信仰, 并能穿插一些圣诞老人的有趣传说, 这样学生学起课文来就能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 而不会将课文仅仅看作是死板的单词、短语、句型和语法的组合, 这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对所学内容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2. 学习英美文化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英语

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英文在表达上的差异。如果不了解所学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 学生就很难正确理解和使用英语。例如英美文化突出个体, 而中国的文化的意识里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无法分割的。因此在理解美国总统林肯的名句“Power 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中, “people”这个词, 应该理解为很多个体, 是指单个人, 而不能理解为我们文化中所说的“人民”。理解了这一点, 学生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中文的“大家好!”在英文当中要说成“Hello, everyone!”。又例如, 在英美文化中, 狗是人类的好朋友, 英文当中出现狗的句子多数都是含有褒义的, 这和中文有所不同。因此学生在理解“You are a lucky dog.”和“top dog”这样的英文习语时就要和中文当中的“走狗”、“狗眼看人低”这类习语中的“狗”区分理解了。另一方面, 学习英美文化也能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英语。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有一个语法难点是否定问句和反义疑问句的问答。我发现如果要学生死记语法规则, 过不了多久, 由于受中文习惯的影响, 学生们还是会混淆。例如翻译下列句子:

—玛丽不是一名教师。—Mary is not a teacher.

—不, 她是。—%%%, she is.

—是, 她不是。—%%%%, she isn’t.

中文的回答体现了在中国人的思维当中, 首先要判断对方所说内容的正误, 其次再阐述事实真相。而英美人的思维是直线型的, 认为“No, she is.”这样的回答是自相矛盾的、荒谬的。因此, 英文的回答要跟事实相符, 事实是肯定的就回答yes, 事实是否定的就回答no。当学生明白了两种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后, 就不容易混淆了。由此可见, 英美文化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 学习英美文化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英语。

3. 学习英美文化能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 而每一种语言又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现在许多学生会说出一些Chinglish, 并且用中文的思维与外国人交流, 闹出了许多笑话和误解, 无法被以英语为母语者接受, 这都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掌握英美文化所导致的。例如, 在英语国家, 人们一般不直接称呼某人的姓氏 (surname/family name) 或者姓名 (full name) , 而是习惯以名 (fist name/given name) 相称, 以表友善亲切。而现在许多学生都会给自己取英文名, 但是受汉语的影响, 学生常常不会区分英文的姓和名, 将它们混为一谈, 比如会介绍自己叫Jackson等, 让人感觉很奇怪。又比如和外国人聊天, 最普通的话题就是谈天气, 英国人尤其如此。这是由于英美人注重隐私, 而天气是个中性题目, 不涉及任何人的私事。而中国的文化里, 见面问“吃了没?”、“去哪儿?”是很正常的。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一点, 用英语问出了中式的寒暄, 外国人就会觉得不舒服, 认为侵犯了他的隐私。如果学生会用“Lovely day, isn’t it?””Do you think it will rain?”这样的句子, 那么和外国人交流起来就会顺畅许多。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训练学生英语的各项基本技能, 而且要加强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和渗透, 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融英美文化知识于中职英语教学之中

把英美文化知识引入中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单纯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及加强他们对英文的正确理解和使用。同时, 这也是由中职学生毕业就工作这一特点所决定的。因此, 在中职的英语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实用性, 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 因此学习英美文化知识则是必不可少的。在融英美文化知识于英语教学过程中, 应该坚持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知识为辅的原则。多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例如单元主题是“Food and Drinks”, 就可以结合英美国家的用餐礼仪进行讲解, 既能提起学生的兴趣, 又能扩展知识, 帮助学生避免今后因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上的误解。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下关于英美文化的短片, 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在增长见识的同时, 选择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师也可以教授学生唱一些英文歌, 或者介绍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著名英美文学作品, 丰富学生的内在。总之, 融英美文化知识于教学之中能促进英语教学, 加强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 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综上所述, 英美文化与中职英语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在教学过程中, 依照实际情况, 合理正确地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运用语言, 又能使教学质量和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摘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必然会接触英美文化。本文通过对中职学生的分析, 阐述了英美文化的学习对中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影响, 以及如何融英美文化知识于英语教学中。

关键词:英美文化,中职英语教学,重要性,影响

参考文献

[1]朱亚莉.全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通用教材 (英语1)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2]Brown H.Douglas.Principles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entice—Hall, Inc.Englewood cliffs, N.J.1980.

[3]杨素芳, 裴如意.英美文化与英语教学初探[J].南通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篇3:交互式英美文化教学的读说

关键词:平等;阅读;激励;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对话关系是多重性的,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呵护学生的灵性、个性和悟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的阅读过程始终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现就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读、说兴趣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通过平等对话,激励学生读、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师与生,尤其是学生乐于、善于对话。无论是教师对于学生感悟体验时充满鼓励、赏识的话语“你说得真好”、“小朋友真棒”还是对于学生遇到困难时诚恳的帮助、引导“不错,如果把话再说完整一些会更好,比如:我能用……”,抑或是教师的体态语言“走到小朋友的身边,指了指自己的嘴,提醒他注意说话先举手”无不体现“师生平等对话”的理念。学生因老师善意的提醒而乐于接受,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兴奋自豪,更因老师一句句充满赞赏激励的话语而激动不已。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

二、善用阅读期待,激活课堂教学

所谓“阅读期待”,即面对文本,学生产生一种期待心理。如面对童话故事,希望从中读到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预期出现惩恶扬善的美好结局;面对一首小诗,希望作者以优美的语言、灵活的笔调,描写感人的内容,使人得到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等。比如,在教学预设《找春天》时,对“如何发现体会春天的美景?”这个难点,原准备在学生充分感悟课文语言后,由老师提出并引导学生体会理解。但课堂是在不断地生成的,在实际教学时,学生缘于自己的阅读期待,提出了“春天是什么样的”和“在哪能找到春天”这两个问题。教师对于在对话过程中闪现的学生思维的火花,能予以敏锐地捕捉,利用学生即时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不轻易否定,使不同的感悟、理解有交流和争辩的机会,在动态生成中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起来。于是,课堂上精彩的语言纷至沓来:“春天的美像小姑娘脸一样”、“孩子们看到了嫩嫩的绿草,早开的野花,听到了解冻的小溪的流水声、杜鹃和喜鹊的叫声”、“我们看到了河岸边的柳树绿了”、“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踏青”、“我和小伙伴在公园里放风筝”等等,这是孩子的视野,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感悟,相信在最后进行课文朗读时,必然有一幅幅各不相同的春天美景图呈现在每一个小朋友眼前。

三、注重体验感悟,激荡学生心灵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因此,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必须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体验就是在实践中认识,感悟就是在感受中领悟。以体验感悟为手段和过程的阅读教学,实质上是个体在情感驱动下的感性化的直觉性的阅读理解过程。这样的过程自然不需要“科学”的分析和理性的说教,而是需要对话、交流和表现。通过上面的教学实录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体验感悟的过程,知识得以内化,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熏陶。这样的朗读感悟是一个立体感受、多元发展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体验感悟过程中,必然经历一个语言转化、情感体验、语感积累,个性张扬的过程。学生通过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理解文本、发展文本。

上一篇:把我们心中的灯点亮下一篇:美国旅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