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2024-05-01

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共12篇)

篇1: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认真观看赵老师《生活中的负数》一课,我收获颇多,从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来看,课堂一开始,赵老师采用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三个生活情境导入 :足球赛进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账目盈亏,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生活实际,让孩子在未知的前提下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文字、表情等记录相反事件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探究,让学生在探索、思考、动手动脑的探究中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价值。而在老师展示学生的各种表示方法和分析并寻求能使大家都明白的最佳表示法时,再次体现了探究设计充分体现了把探究过程、方法看比结果更重要的价值。再在师生共同比较验证下,适时引入正数负数的意义,意识到了“负号”的价值,孩子在探究中不知不觉就获取了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带着问题和任务,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设计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这做了类似于赵老师的设计,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并从实践中总结出探究学习其价值有:

一、探究性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探究性学习过程过程是学生主动突出问题及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过程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探究性学习过程有利于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篇2: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探究性学习是从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最早提出的,他提出了“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nrning)方法。施瓦布认为探究性学习是指这样一种过程:学生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发展探究意识和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所必需的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理解探究性学习。从广义上理解,它是一种学习观、一种学习方式,泛指学生主动的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解决问题,可以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从狭义上理解,它可以看作一种操作模式和方法。是师生共同探究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方法。施瓦布的探究性学习既可以表现在课堂教学上,也可以表现在学生课外的主动探究上。

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主动获取知识,进而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学会合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高中生探究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意义

首先,探究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探究学习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更多的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似真的学习、探索过程.也能更深地感受到数学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另一方面,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应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事实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探究性学习无疑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其次,探究性学习符合学生心理的需要.“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有要证实自己的欲望.探究性学习正符合学生这样的心理需求,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学习潜能.同时,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都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是适宜进行探究学习的.

因此,在我国的数学教育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探究性学习,呼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新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高中数学课程要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所以研究并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我国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那么,我国现阶段高中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情况又如何呢? 2高中生探究学习现状

笔者以湖北省天门市几所高级中学340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将高中生探究学习的现状归纳如下: 2.1对探究学习兴趣一般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非常喜欢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的学生只占20.8%,认为无所谓的占52.7%,而有21.5%的学生不喜欢课堂中开展的探究活动.另外,在教科书或参考书中遇到一些探究性问题时,会主动去收集信息,查阅资料,通过各种方法将问题解决的学生仅占18.8%,会去试试,但遇到困难即放弃的学生占73.9%,还有12.4%的学生根本不愿去解决问题. 2.2开展探究活动时的态度比较认真

不管是否喜欢探究学习,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某些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时,学生的态度还是比较认真的.他们在探究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总能先独立思考,制订一些探究计划,然后与小组的同学展开认真的交流,交流探究的心得、过程、方法.他们能认真地听取老师在探究过程中的指导,并及时对自己的探究活动作出必要的调整,有些学生还会向老师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调查显示,有45.6%的学生会主动的与同学交流探究心得、过程、方法.有28.6%的学生还会在完成老师规定的探究活动之外,提出一些相关的探究性问题要求老师指导.所以,学生还是具有比较认真的探究态度的.

2.3年级越高,探究学习开展的越少

本来,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独立探究能力都相应得到较大的提高,学生应该更可以进行探究学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高一年级中,教师在一学期中还会专门安排一些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而高二,高三由于分别要应付会考和高考,课堂教学中专门的探究性活动就不再安排,取而代之的是教师讲题目,分析试卷.我校为了配合新教材,给高一每个班配了一个笔记本电脑,刚开始都还为用电脑排定计划,后来电脑就只是个摆设了。也说明了这点。而在课外,高一学生中,有28.3%的学生会选择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而高二,高三的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分别只有17.4%和8.2%.由此可见,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师生还是把顺利完成考试任务作为首要目标. 2.4探究学习过程中障碍较多

探究性学习作为较先进和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意志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确实也遇到较多的困难.

首先,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弱.收集和处理信息作为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探究学习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有重要作用.调查发现,能多渠道收集信息的同学只有33.3%,认为能收集到有用信息的占28.1%,能对收集来的信息,资料加以合理归类,分析,提炼的同学占23.5%.

其次,缺乏必要的指导.因为在高考中涉及类似探究性学习内容的试题不多,致使教师也不重视探究性教学.当学生就一些探究性问题去请教老师时,老师或是敷衍了事,或是告诉学生不要深钻。还是多做几个与考试有关的题目.更不用说在探究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导了.教师的不重视,也导致了学生渐渐地对探究学习失去了兴趣,真正还在进行探究学习的往往是很热爱数学的少数几个学生.

再次,探究学习的结果不理想.调查显示,在进行探究学习的学生中,有近6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探究活动往往得不到理想的结果,有22.2%的学生认为探究所得的结果还可以,还有15.8%学生认为通过自己探究还是可以得到理想的结果的. 3结果分析

从当前高中生探究学习的现状来看,高中生对探究学习重视不够,有的甚至还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对此有以下的分析. 3.1数学课堂缺乏真正的探究学习活动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能做的是听讲,记忆,模仿,机械的练习,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实行新课改以来,情况有所好转,但是由于在课堂里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很高,教师要收集探究性的素材,要设计问题系列,要做好课堂管理,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合作,交流.学生要有积极,主动的探究意识,要有较高的认知发展水平,这些远比传统的讲课要费时费力得多,而且。短期效果并不一定会好,应付考试也并不管用,所以,不少教师并不重视开展探究性学习,即使有的,也往往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流于形式.

3.2适宜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材较少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正在深入的开展,探究学习也已被广大师生所熟知.可相应的教材改革显得有些滞后,尤其是适合开展探究学习的教材更是不多,不少数学教材还是太过注重形式化.教材中重结论,轻知识发生发展过程揭示的矛盾依然突出,轻应用,轻探究的现象依然存在.即使有些教材安排了探究性学习的素材(如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等),可这些素材所处的地位并不高,未能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且可操作性不强.而学生课外遇到的一些参考资料往往都是用来帮助学生应付考试的.

3.3过大的考试压力和过重的教学任务阻碍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受到考试在师生心中的地位和份量,尤其是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由于它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使得师生和家长都特别关注数学成绩.为了所谓的决战高考成功,教学任务不得不加重,书上的内容远远不够,还得加入许多参考书中的知识,技巧,方法.这样,学生的负担也相应的加重,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除了机械的记忆,模仿,练习,没有多少可以自己学习,探索的空间.有的甚至为了应付高考,提前一年将整个高中的内容讲完,可想而知,这么短的教学时间,这么重的教学任务,教师会引导学生开展“费时又费力”的探究性学习吗?学生还有精力去自主探究吗?久而久之,教师愿灌,学生愿受,师生的探究激情都消失殆尽,也无法体会到数学探究所带来的快乐,更是使学生丧失了获,导探究能力的绝好机会,给学生的终生学习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4建议

4.1改革接受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从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向主动积极的探究学习方式.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实现:第一,以趣引探,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素材,建立在实际背景上的数学问题总能使学生很快的进^探究状态.另外,也可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创设开放情境,应用情境,易误情境等等.第二,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探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地渗透学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掌握探究方法,如收集资料的方法,分析信息的方法等.第三,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和交流,学生通过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可了解别人所用的探究方法,从而认识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提高自己的探究水平.第四,尝试运用案例开展探究教学.早在1962年,施瓦布(J.J.Schwab)曾提出“利用分析科技文章进行探究式科学教学”的新颖做法,即在科学课程中加入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科技(或科普)文章的活动.即从科技(或科普)杂志中选取能够反映科学过程和本质的文章,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过程本质特征的认识.而实际上,我们可以将这种做法发扬光大,教师选择一些较优秀的或不成功的探究学习案例,让学生去分析,讨论.从中领悟探究学习的过程,本质和精髓. 4.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数学界一直存在这样一个共识,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实质上是围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层面展开的.因此,产生问题对于数学探究学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一部分由教师给出。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发现.所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顺利开展探究学习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可以激发学生提问欲望的情境.如:对学生面临要加以理论解释的现象或事实,布置旨在解释现象或寻找实际运用该现象的途径的问题性作业;激发学生比较对照事实、现象、定义、行为;给学生们介绍那种似乎无法解释却是学科史上曾导致提出科学性问题的事实等.

再则,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合理的提问一般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明了提问的种类,如低级认知提问(知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及其内涵与要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训练,使学生的一次次提问由模糊变为明晰,由体态语言变为口头语或书面语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个重要环节.另外,教师应积极评价学生提问的过程,结果.即使学生有些问题提得不合常理,教师也应积极的鼓励学生的提问行为.

4.3淡化考试,注重多元评价 考试的存在是必然的,考试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检查.但我们不能把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方式,更不能使师生认为考试是唯一的终极目标.我们应该注重评价的多元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习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若我们真的能从新课改对学习的评价的精神出发,建立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摆脱考试至上的桎梏,那么师生定会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愿意探究,乐于探究.

篇3:对探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初始阶段, 由于我对探究性学习理论的认识不足, 或对探究策略了解和掌握得不够, 操作中遇到了种种困难, 效果不能很快显现, 因而对探究性学习缺乏信心。然而,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摸索与实践, 我对探究性学习有了信心, 有了新的认识。

一、探究性学习并非完全等同于研究性学习

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 有的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研究性学习。因此, 教师在组织教材时起点较高, 结果使学生无从下手, 从而对探究性学习产生迷惘和困惑感。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从学习水平的发展过程来看, 最初发展起来的应是以识记为主要特征的接受性学习, 随着学业发展, 最终形成的是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学习。然而, 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形成这种学习能力, 有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接受学习水平。因此, 促进学生由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学生从接受生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过程中, 教师要以适当的形式对其进行培养, 这种培养形式必须依托于接受性学习。以接受现有结论为主, 又具有研究的性质, 体会研究带来的精神愉悦, 并且在课堂上有效地得以开展, 我们把这种处于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 体现教师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水平起促进作用的过渡性学习, 称之为探究性课堂学习。它兼具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部分特征, 即以创新的形式完成对现有知识成果的接受性学习。

二、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应有效整合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它对激发求知欲、独立思考积极性、创新意识的作用, 无疑是显著的。但是, 还必须看到, 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能探索得出, 有些内容是约定成俗的, 需要用接受性学习掌握。例如: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十进制计数法, 几何形体的名称, 四则计算各部分的名称, 约数、倍数、倒数概念等,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如果比较这两种学习的功能, 则探究性学习比较开放, 它更重视学生学习动机和独立思考, 更强调过程, 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 只有二者有效整合, 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 除法算式的写法, 各部分名称是人为规定的, 没有任何探究的意义, 就需要用讲授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而对于除法意义的理解, 就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探究, 并动手分一分, 让学生逐步体会与理解。

三、探究性学习并非是让学生自由探究

有的教师认为, 探究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由探究,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需要经历由易到难, 由“扶”到“放”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且它比接受性学习更具难度, 更费时间。在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时, 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一) 通过组织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我们经常用下列方法进行探究:

1.操作—发现, 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例如:“体积”的概念教学就属于这一类。

2.猜想—验证, 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 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 寻找规律, 合理论证, 这是创造性思想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 就让学生进行了大胆尝试。

3.观察—归纳, 即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 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例如:乘法的分配律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4.类比—联想, 即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及联想的思维方法, 沟通新旧认知的联系, 发现数学原理、方法, 推出结论。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计算方法时, 就让学生采用了这种探究方法。

(二) 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探究呢?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在备课时考虑:1.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2.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 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3.如何引导, 如何介入, 介入多少;4.哪些指导是必要的, 怎样指导才算有效;5.如何根据需要提供有关信息, 如何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6.如何关照弱势群体, 怎样灵活关照。

四、探究性学习并非只适合在新授课中开展

不少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只适宜于新授课, 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在不同的课型中, 由于学生对知识了解、掌握的程序不同, 引导学生探究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学习正方体表面积时, 有这样一个练习题:一个正方体棱长扩大2倍, 表面积扩大几倍?学生通过合作探究, 发现了正方体棱长变化与表面积变化之间的内在规律。由此可见, 探究性学习不在于是什么课型, 而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观念。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只有正确地理解探究性教学, 才能更好地发挥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摘要:教师应从探究性学习并非完全等同于研究性学习、探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应有效整合、探究性学习并非让学生自由探究、探究性学习并非只适合在新授课中开展四个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 从而对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有更深的认识。

篇4: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新课程已经实施了多年,几经困惑,几许彷徨,直面挑战,不断探索,如今,几经风雨,我们终于见到了艳丽的彩虹,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一、组织探究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一节课,如果老师讲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體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更谈不到激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了。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比如,在教学《抛硬币》一课时,我把教材中静的知识转化为动的过程,设计两个小组进行摸球比赛的活动。结果一组摸的全是黄球,另一组摸的全是白球。哪一组胜利了?为什么第一组摸的全是黄球,而第二组一个黄球也没摸到呢?你觉得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4人一组探究盒子里会有什么秘密,接着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交流。孩子思维活跃,都想第一个发现盒子里的秘密。一个说:“我觉得这个盒子里装的全是黄球,所以任摸一个,一定是黄球。”;另一个说:“那个盒子里只有白球,任摸一个球,一定是白球。”;接着又有学生抢着说:“可能那个盒子里黄球特别多,只有一个其他颜色的球也有可能啊。”;接着有人补充:“不对,不对,我认为这两个盒子里只一种颜色的球,所以任意摸一个,球的颜色都一样。”真的全是黄球或全是白球吗?打开盒子看看,果真如此。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确保了人人获得成功,人人都有成功的體验,学生的主體地位完全凸现出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的手、脑都动起来,自主地去體验成功,这是帮助学生积极思考,获取知识的法宝。

二、组织探究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體,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如,在教学《买电器》(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口算)一课,学习“500+800”的口算方法时。我呈现例题后,先让学生经历自己充分思考和小组探究口算方法的过程,再让学生通过汇报交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最终的决策。学生积极主动,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不但了解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同时也显现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汇报时,有的学生采用的是“先数5个100元,再数8个100元,一共是1300元。”的方法;有的学生采用的是“因为5+8=13,所以500+800就是13个百,即1300。”的方法;有采用“先在计数器拨上500,再加上800即1300。”的方法;也有采用“800+200=1000,1000+300=1300”的方法的;甚至有的学生是采用“想竖式”的方法进行口算的。课后我还做了课后检测,效果非常好。实践证明,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探究,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才能得到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才能灵活地體现和发展。

三、组织探究活动,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的创造力,认识了儿童的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江泽民也曾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教学《长方體、正方體的體积计算》时,我设计了一道策略开放的实验题,“求一个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體积”。有的学生提出:这种形體未曾学过无法计算。这时,我笑而未答,接着让学生经过小组学习探究,尝试着去寻找答案。各小组讨论激烈,学生们经过充分的思考后各抒己见:有的说,把石块放进装水的正方體水槽中,水上升的體积就是石块的體积;有的说,用橡皮泥做一个一摸一样的石块,然后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正方體或长方體就能求出石块的體积了;还有的说,把石块砸碎,然后把碎面装进正方體容器中测量出其棱长就可以解决了。学生争着回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可见,开展这样的数学探究活动能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为鼓励学生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让我们在经历数学过程的探究活动中擦出学生更多智慧的火花,迸射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精神吧!

课堂上组织数学探究活动,改变了一种静态的教学,给了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體,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信,有效的探究活动,一定能放飞学生的思维,成为伸展儿童生命灵性的根基。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林甸县花园镇齐心小学)

篇5: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儿童内心的需要,教师牵着学生问,牵着学生学,学生被动地完成老师的一个个指令。探究性学习努力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悟、自求、自得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能在开放的课堂中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从而品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小学生小组合作互助性、探究性学习,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验,已经初见成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合作的需要,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首先,加强教师集体备课,研究怎样帮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的问题之中,并且教会学生怎样会提出问题。

其次,我们注重了要选择让学生分组讨论所需提的问题,而不是盲目地提,也不在于多,而是在于少而精。往往一节研讨课我们首先在组里先进行研究,特别注重问题的选择,一般每次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都只提一个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讨论的方向很明确,焦点很集中,所以能够比较快速而准确地讨论出结果;另一方面,我们也注重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讨论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思维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有几次在讨论的过程中均出现了我们意料之外的方法,这也使每个小组之间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我们老师也受益非浅、教学相长。

再次,小组长的作用明显体现出来了。大多数小组长工作十分认真负责,他们负责收本小组每天的家庭作业,组织本小组的每个组员在讨论时都要发言,课堂练习也由小组长组织批改、订正。在前一阶段实验过程中,使我认识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设让学生产生合作需要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不合作就解决不了问题,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需要通过长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合作学习。现在已告一段落,有95%的学生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因此,我们觉得我们的实验是成功的。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在分小组讨论时,虽然交头接耳说闲话的现象少了,但是有少数学困生不愿发言,也不知如何发言,他们过分依赖组里学习较好的其他组员。我们还应针对这种现象单独把每组中不太愿发言的同学找来,多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多表扬他们,如果这种现象能得到好转,那我们学校的小组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新民学校小学部

2009年9月1日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总 结(2009-2010学)

篇6:对党性的认识和理解

95年的光阴,我们的党从创建初期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近七千万党员,同时也带领着我们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确立了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这样一个光荣组织中的年轻一员,我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也坚定了我加强党性认识,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一、要加强党性认识,就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员本色。生命的价值在于事业在于理想,生活的价值在于物资在于现实。追求生命价值的衍生品是激情,追求生活价值的衍生品是颓废。要在当前社会的各种思潮中去伪存真,加强党性认识,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首先,必须要有信仰。我们共产党员的信仰就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这是立身之本。二是必须要有理想。理想是人生的原动力,追求理想是奋发向上,升华人生的过程。要把实现自身生命价值同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复兴联系起来,为我们党的事业增添兴旺的火苗。三是必修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对每个党员的基本要求,只有对党忠诚,才能顾全大局、听招呼、靠得住,关键时刻拉得出、冲的上、打得赢,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

二、要加强党性认识,就要加强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虽有些片面,但足以见出读书对古人来说的重要性。要提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党性认识,就必须加强学习。首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随着社会科学文化水平飞速发展,党的理论政策也与时俱进。只有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一向追求、一种品格,坚持每天读书学习,才能及时更新知识,在自身素质和能力上都得到提高。其次,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孙书记在讲话中曾提到“学历高不是读书多,读书多不是知识多,知识多不是能力强”。这说明我们要多读书,但不能死读书,要结合本地实际,融会贯通,要掌握了这个方法才能真正做到不为书惑,从书中得到有用的东西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篇7:我对创新的理解和认识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游戏:有一个白色信封,里面可能是50元钱,也可能是一张罚款单,也可能是别的惩罚。你有三种选择:(1)可以打开信封,但必须遵从信封里的要求,(2)也可以不打开信封,(3)还可以传给同伴,让同伴打开。究竟作何选择?不打开信封,就意味着一切在停滞不前。这样尽管无风险,可是机会会悄然滑过。原地踏步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倒退。发展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我们把发展看成是现实的突破,好比那个信封,撕开它就意味着对现状的突破。要发展就必须创新。

创新是一种挑战,更多的是机会,是企业生命的延续。

什么是创新?创新,也叫创造。创造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的、社会的、物质的)的认知和行为活动。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主要是服务创新,其次是围绕服务的技术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然而要在上述创新方面有突破,观念和思维的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任何人都不要封闭自己的思维。若思维成定势,就会严重阻碍创新。有些政府部门或国营企业提出,不换脑筋就换人。就是这个道理。企业每年不断招募新的人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期望其带来新观念、新思维,不断创新。

如何创新。首先,树立全方位创新理念,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平安将创新作为企业价值观之一,平安团队价值观--“团结、学习、活力、创新”;平安经营理念--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新、人新我恒。

其次,企业具备鼓励创新的开放系统,倡导学习和提升个人工作技能。营造集思广益的氛围,中高层以上管理人员鼓励并善于采纳下属意见,员工普遍习惯于采纳同事的意见。我们建立的QC成果和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是最好的方式。

第三,企业在资源配置上要倾斜。创造本身需要投入,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更需要大投入。比如为训练员工创造力所花的费用。

创新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不封闭自己,保持开放的心态,加强训练,学会创造方法与工具。

我对“创新”的认识

人类似乎有一个癖好:但一个极具指导意义的重量级说发布摘一起人们的注意时,便需要提出一个类是与此说法的另一说法,已引起对这一说法含义的重新思考。“创新”的提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创新是什么?创新是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并取得进步。“创新”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或刚从实验室发明的理论。创新其实是教你如何成功的学问,是指导和实现发展的学问。

就像牛顿说他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创新也许要基础,厚积方能薄发嘛!而这基础应该是对人类所创造优秀文明的继承与发扬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糟粕的总结与反省自戒。

没有实践,便不可能有创新。这几年来“创新”一词用得很频繁。天天讲创新,人人要求创新,可是究竟这个社会是否因为人们在嘴上念叨着“创新”而进步呢?我看未必。任何成功都是实践者,相反地,任何夸夸其谈者的“创新成果”就想他夸夸其谈时嗓门中所发出的声音即刻消失一样而孱弱无力。

创新要有创新的敏感。这个敏感是可以建立的。多观察,而且要仔细观察,它能为“创新”提供第一手的感性资料,多思考,更要深入思考,建立在观察为基础上的思考为你提供创新的火花。

创新的结果需要实践来检验。变化不等于发展,改变也不能同改进划等号。若所创之“新”与客观规律是冲突的,那它注定是要被现实所抛弃。创新应立足当前现实并着眼于这一现实。披沙拣金,现实是一把筛子,实践便是执筛者,筛上所存留的便是“合格的创新”,真正的创新。是驴是马,拉出去溜溜。

要创新,你须接受别人的创新。别人的创新成果是一个你创新所需的最新鲜的基础,带有明显的时代气息,所以更应加以关注。这就要求创新要与时俱进。

创新,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尤其是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词时时撞击我们的耳膜。但是,创新,其丰富的内涵,却是许多人尽其一生孜孜以求,也未必可以充分了解的。朋友,你认识创新吗?

创新其实是一个梦想。

中国古代曾有一个人,背负纸做的翅膀,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高高的山崖,希冀像鸟儿一样飞翔在晴空。在粉身碎骨跳下的一瞬间,他是否隐约看到了碧空中可以自由翱翔的飞机?

英国有一位作家,在他一生的作品中,尽情幻想,将热气球、潜水艇、电报提前了几

十、甚至几百年带入我们的生活。在凡尔纳下笔的一刹那,他是否已经预先看到了遥远的未来?梦想标示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为创新提供源泉。创新从梦想中蜕变,以梦想为根,受梦想浇灌。像永不失天真的爱因斯坦吹出的肥皂泡,在空冥的大地上,不断破灭又不断上升。

创新需要怀疑与批判。

怀疑是创新的萌芽,批判是创新的成长。在怀疑中发现错误,在批判中改正错误,创新才能完成。然而怀疑的精神、批判的勇气,人们为之付出了太多太多。

1543年的春天,人们震惊了,一个人,他居然宣称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上帝啊!让这个人不得好死。人们肆意地嘲笑,诅咒。

终于,诅咒灵验了,六十七年后的一天,在美丽的罗马鲜花广场,那个虔诚地捍卫并发展了太阳中心学说的布鲁诺被高高地绑在十字架上。一个火把投向他,烧焦的肉体发出一阵阵异味。死亡的气息在游荡。突然,一个声音从那扭曲的身躯中迸发出来:“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

是的,火并没有征服他,那愤怒的火焰,那毁灭的火焰,只能把挂在伪真理脸上的面具烧焦。弥漫在鲜花广场的灰烬不愿散去,它要告诉我们:创新,踏着用生命证明了的怀疑与批判,终究会打破传统的桎梏,得到永生。创新要求深刻。

我们都知道,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成就了科学史上的一段美谈。可是我们是否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那可爱的孩子也不自觉地运用着浮力定律。然而,后者只被当成一个睡前故事流传于孩子们的枕边,前者却孕育了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有时候,创新并不是很难,说不准什么时候,一个思想的火花闪过,创新就来到眼前。可火花不能长久,创新却要求永恒。于是创新要求深刻的思考,追求本质的东西,要求我们更进一步地去挖掘它具有的创新意识。

然而挖掘不是最难,最难的是那意识的产生。你一定游过泳,一定玩过水,你一定感受到过水的压力,但你能说,你可以造出浮力定律吗?甚至你敢说,会想到用水来称象吗?恐怕不敢吧?生活中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在你经历时,就已触摸到创新的边缘了,然而我们却没有那个观念,有意识地将创新完成。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知识仍然贫乏,也许我们不能有多少伟大的具体的创新。但是我们一定要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这意识中包含着许多内容。首先,我们要学会梦想,学会不为现实堵塞我们的天真,不时地做一做童年的梦,想一想飞上火星的浪漫,想一想生活于外太空的美妙。不要只盯着别墅、跑车,做物质的奴隶。然后,让我们学会怀疑与批判。不要吓倒在老师那威严的面孔下,不要认为凡是印成了铅字的东西就是真理。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相信自己,坚持怀疑,敢于批判,不惧权威,方显英雄本色。再次,让我们深沉一下,稳重一点,不妨压抑一下青春的律动,多思考一些东西,多研究一些学问,不要有了一个奇特的创意,一个未闻的发现就妄自高兴,而到实践时却束手无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尤其是对专业中新事物的敏感度。伦琴因为一张被感光了的底片,意识到X射线的存在,最终获得第一届诺贝尔奖,牛顿因为一只落下的苹果而发现万有引力。他们对于专业的敏锐,是我们在学习中真正要掌握到手的知识。

篇8:“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

一、充分认识“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内涵

要探索与实践“探究性学习”必先充分认识它的理论与内涵, 作为指导实践的依据。

认识一:“探究性学习”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发展的进程中出现的又一先进的适合时情的学习方式和课程模式, 作为课程模式在高级中学中已在实践与应用。

认识二:“探究性学习”应时刻以学生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和合作意识及审美情趣,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

认识三:“探究性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跨学科、跨领域或在本学科中, 结合教材特点, 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初级中学中根据现行课程特点, 需要更好地在本学科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认识四:“探究性学习”与“发现法教学”“探究式教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应取其精华, 为“探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服务, 并不断丰富、完善“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内涵。

二、在初中数学学科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基本理念。

三、在初中数学学科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案及措施

(一)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学科中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班级授课特点, 我们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 在组长的协调下, 在教师的指导下, 提出问题, 制定方案, 整合信息, 寻求答案, 完成探究专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小组成员间既相互联系, 又有明确分工;既独立自主, 又合作交流。组与组之间也可互派代表进行合作与交流, 以保证专题的条理性、完整性、实效性、深刻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精神, 使他们在分工中合作, 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 学会如何进行协调与学习, 如何分享成果。

(二) 在初中数学学科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

确定专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成果展现――成果评价

1. 确定专题

(1) 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 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信息资源及数学学科特点,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萃取专题, 进行探究性学习。

(2) 抓住课本知识, 挖掘专题进行探究

我们抓住课本知识专题探究内容分为三块:知识点的获取 (课本知识的传授) 、知识点的应用 (课本例题、习题的探究) 、知识点的拓展 (课后中的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 。

(1) 知识点的获取

七年级下册第153页, 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八年级数学下册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九年级下册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学习指导学生确定专题:如何测量物体的高度与长度。学法指导:科学类比法 (类比三个知识点的特点) 。

(2) 知识点的应用

九年级下册第26页, 测量旗杆的高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测量方法: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利用标杆CD测得影长DE, 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得旗杆AB的高度;可利用测角器运用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可利用量角器测出∠ACE, 然后求出AE既可。

(3) 知识点的拓展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7页, 议一议:到目前为止你有多少测量方法;如果一个物体的高度已知, 那么如何测量某测点到该物体的水平距离?拓展:如果想在山上凿一条隧道, 该如何测量隧道的长度?测量高度的方法能否测量长度或高度?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探究性学习”,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 学会观察、独立思考、打破思维定势, 科学地归纳与探索, 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制定计划

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 进行合作与分工, 可各自承担一定的探究任务, 经过分析、假设、周密的思维, 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通过制定计划,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训练学生周密的逻辑思维及对未来的预见性设想, 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

3. 收集资料

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个人优势, 进行各种调查探究、试验操作、查阅图书资料、网上查询等, 按照计划安排进行资料收集、整合信息, 为专题探究服务。

通过收集资料、整合信息, 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质疑、释疑, 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形成良好习惯, 收获崇高品格。

4. 成果展现

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现, 可采取演讲式、讲解式、研讨式、辩论式、展示式、板报式, 报告式、论文式等, 以学生最有说服力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成果。通过展现成果,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获的喜悦, 体验成功的乐趣, 丰富与发展探究专题, 通过集体的智慧进行查漏补缺, 吸取成功的经验, 反馈信息, 在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探究方式。

5. 成果评价

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成果评价是伴随着成果展现同步进行的。

通过对学生成果评价, 保护其自信心、上进心,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保证学生主动、活泼、健康地成长。

篇9:对探究性学习特点的几点认识

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是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习能力和科学品质、实现多维目标的学习。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主要特点是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

一、问题性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归宿,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传统的课堂教学首先展示的是教学目标,探究型课堂教学首先展示的是问题,而教学目标就包含在问题之中,并且是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去实现的。这里提出的问题,必须切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本课教学内容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并能大面积覆盖的问题。或者是这样的一、二个问题,或者是多个问题的序列;在序列问题中,往往也只有一、二个核心问题,其它问题或者是为核心问题作铺垫的,或者是核心问题的拓展和延伸,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比较集中,问题序列的呈现要有逻辑性。问题可以由教师预设,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样,探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更能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产生和始终保持探究的兴趣和内动力。总之,问题的“质”决定着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同时经历两个过程,一是知识生成的过程,二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和方法是探究性学习最为关注的。作为探究目标的问题一经确定,就要依据问题的内容性质和学习条件来构建探究的过程、选择探究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学习过程,但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不过常常是被简约化了的。有的科学家的一项发明创造,经历了许多次的实验和许多年的功夫才获得的,学生尤其在课堂上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全部经历过。探究的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发展和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探究性学习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多感官投入的过程,是外动和内动相结合的过程。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手做一做、用脑想一想,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方法,每一个方法形成一个环节过程,所有的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是探究性学习中应着重指导和训练的。

三、开放性

篇10:对高效课堂的认识和理解

鲁冰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就是做到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即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到达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目的。课堂气氛要融洽,课堂节奏要明快,要注重课堂效益。

对“高效课堂”老师的困惑很多,其中之一是授课时怎样操作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和网络的学习,我认为高效课堂在具体实施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三环六步教学”模式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

1.“三环”即预习探究、交流展示、拓展巩固三大环节; 2.“六步”即模式“六大方面”: ①自主预习②探究质疑③交流解惑④成果展示⑤迁移提升⑥知识回顾

具体解读:

一环:预习探究

第一步:自主预习。

预习题是教师“导”的体现,预习题的设计要依据学习目标和教材,应体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体现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要简洁明白,抓住关键,揭示知识间的练习,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具体操作:这是一个学生自主预习的环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确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提前把精心准备的预习提纲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课前一段时间独立完成预习提纲中的内容,所以第一步主要是在老师的预设中完成对将要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这是一个让学生提前热身的一步。

第二步:探究质疑。

这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这个环节的学习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查询各种资料,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圈点勾画,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等待小组合作研讨时再解决。具体操作:学生根据自己完成预习提纲的情况提出疑问,各小组长汇总本组成员存在的问题。

二环:交流展示

第三步:交流解惑。

交流本课学习中对所遇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这是一个共享学习成果的过程,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解答学生所提的疑难问题并积极鼓励学生提出富有创新性和思维含量的问题。

具体操作:经过预习和探究两个环节,对于仍未解决的问题,需要合作交流,实行组内同伴互助的方式,即实施兵教兵、兵帮兵的合作探究样式,要发挥好组长的作用,当好小老师。组内可以两人研讨,也可前后左右研讨,组内研讨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以请外援实行组与组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时可以下位到认为能帮助解决问题的同学那里寻求帮助,此时课堂不怕乱,但要追求一种乱中有序的效果。

第四步:成果展示。

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根据组内同学的共同探讨,争取用各种形式展现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成果,如好思路、好方法、好结论等及在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组内、组间进行展示、讨论、分析与评价等。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导”的作用,适时的进行引导、调控和激励。既要让课堂富有激情、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秩序井然,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操作:这是一个展示学习成果,出彩出色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一个暴露问题的一环,其目的就是通过展示,进一步明确答案,梳理知识,强化重点,规范做题,训练技能。这个环节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说、唱、写、表演等。这个环节老师要讲,要精讲,适时评价,可以对个人,也可以对小组。

三环:拓展巩固

第五步:迁移提升。

根据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与认知水平,设计一些体现能力、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在利用所学知识,在思考、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时,达到迁移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具体操作:这个环节是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环节。学生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使学生熟练运用,提高目标达成度。

第六步:知识回顾。

这是一个检验学习成果,弥补学习缺失的环节。具体操作:一是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的学习收获,学生谈收获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再巩固的过程。二是教师下发当堂达标测试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个环节要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几块黑板,让一部分同学拿着测试题直接做到黑板上,完成后在下面做的同学改黑板上学生所做的题,这样人人都有上台的机会,之后教师适当点评,回顾所学。

教师个人简易思路: 六步(独学、互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整理导学案)

三查(一查:在学生独学时,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三查:在整理导学案时)

2.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体现教师服务于学习主体的主导作用,要把“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了吗”等问题明确的摆在学生的面前。

“学什么”要具体告诉学习内容,如:请学习第二节内容,回答以下问题并完成练习1至3题。等等。

“怎么学”就是告诉学生采用什么学习方式,使用什么学习方法等。如: 先个人阅读第五节内容,再通过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学会了吗”是对导学案学习效果的检测,也是课堂交流、讨论、展示、反馈的主要内容和渠道。

导学案的结构:

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自学内容】、【应用与拓展】、【概括总结】、【当堂检测(高考考链接)】几个部分。

1.学习目标:

依据学情、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制定。制定学习目标,一是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层次性需求。

2.自学内容:

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包括基本知识、例题、方法;实验、社会观察与思考等内容。对自学内容的要求:一是能够引导学生自学;二是通过自学内容的学习,能够基本达成教学目标。

3.应用与拓展:

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4.概括总结:

在大组讨论后通过概括总结完成知识建构,形成自己新的观点、经验和知识体系。

5.当堂检测:

(也可以另附)依据目标和内容编制检测题。通过迁移炼习,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当堂检测”是获取反馈信息,为制定下一节课教学目标提供依据的重要环节,不能忽略。

3.导学案的使用

1、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的学习任务,包括提出自己或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

2、课堂上围绕导学案进行小组互查、大组讨论、概括总结,完成对导学案的学习。

3、每个教师在使用导学案后都要形成“教学反思”意见,其中涉及导学案修改的意见,应及时反馈到该导学案编制人手中。由导学案编制人综合各位老师的意见,完成对该导学案的修正或集体反思意见,形成电子文稿,并上交学科教研组,方可视为导学案编制工作的完成。学科教研组每周末将当周完成的所有导学案电子稿上传学校教科室,作为考评导学案编制情况的依据。

篇11:对酒店服务的认识和理解

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酒店行业已在中国各地随处可见。每个酒店都想要打开市场,得到大量的顾客,树立良好的口碑,但是做到这点却实为不易。不但要在饮食和住宿方面多用心,服务也同样不可或缺,如果对于每一位客人,我们不仅能在饮食和住宿这些硬件上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且也能为他们提供宾至如归的服务,那么很快这个酒店就能拥有一大批固定的客户群体,帮助自己在竞争如此激烈的酒店行业中更快的立足。我是在餐饮部实习的,明白餐饮部是一个酒店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对于顾客来说餐饮部是其首次全面、深入体验酒店服务水平,酒店硬件设施的地方。

在餐饮部的经营活动中,包含着很多元素,顾客来这里消费并不仅仅是为了吃饭,也是为了享受良好的用餐环境,体验别致的餐饮文化,并且得到优质的服务。那么什么是优质服务?如何提高服务质量?

“优质服务是构成最终胜利的因素。”

在 英文 中,“服务”一词(service)通常被解释为七个方面:微笑(smile)、优秀(excellence)、准备好(ready)、看待(viewing)、邀请(invitation)、创造(creating)、眼神(eye)。这样的解释使“服务”更加的具体和可操作。因此优质服务就可以理解为面对客人要面带微笑,以优秀的服务技能向客人提供服务,时刻准备好满足客人的要求,平等的看待每一位客人,热情的邀请客人体验酒店的其他服务,创造性的提供服务,明白客人的每一个眼神。简而化之优质服务最基本的就是最大化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即正确预见和充分满足顾客的要求。

“向客人提供卓越的服务是酒店未来成功的关键所在。”

现代顾客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酒店要从顾客需求出发,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可满足不同顾客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需要。中国酒店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数量大量增加,但同时,业内竞争也愈来愈激烈。提高服务质量、提升自身竞争力,是酒店在激烈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的最为直接途径。从根本上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硬件设施水平终究有其极限,那么服务则成为酒店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酒店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服务质量的竞争。提高服务质量的途径有很多,我下面就列举一些:

一、服务员要有服务质量意识。服务员作为酒店服务的代表。在顾客餐饮的整个过程中,服务员的言行举止,不仅影响到顾客消费时的心情,影响到顾客对服务员和酒店的评价,有时甚至会影响到酒店的声誉和品牌。因此,为了提高服务质量酒店应当特别注重服务员的修养、职业素质的培养,注重优质服务。

二、酒店管理者要强化服务质量意识。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质量观念,把提高服务质量列为酒店管理工作的中心和重点。管理者在思想上牢记服务质量观念,才能把提高服务质量应用日常管理当中,才能令酒店全体员工在思想上、行动上认识到服务质量的重要性,质量管理制度和目标才能得到有效实施。

三、加强对顾客的管理。在顾客入住时要加强对顾客信息的收集,在顾客离开时要加强对顾客意见的收集,并及时将信息储存起来,进行处理、分析,以便服务人员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和超前服务,令客人满意。对顾客的行为进行引导,帮助客人了解服务流程,更好的配合服务人员的服务,使顾客能够愉快的享受服务过程。

篇12: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理解

1921年7月23日,13位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在上海举行了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以后,这个只有几十位党员的小小政党,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漂泊,无数的尝试、挫折、失败、纠正,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实现了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统一复兴之梦,实现了带领亿万人民完成现代化建设的人类奇迹。伟大的历史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而实现这一伟大的原因值得我们所有人认真地思考。

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起源于其先进性。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我当时认为红领巾是一个了不起的象征,因为只有班级里最优秀的同学才有资格成为少先队员,成为共产党员的后备军。那时候我认为,中国共产党一定是一个由无数的精英组成的集体,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允许加入其中。

而真正影响到我对党的认识的是98抗洪时期的全民捐款,那时父亲跟我说,别的小朋友捐10块钱,我就应该捐20块钱,因为我是一名少先队员,必须要以身作则。那个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一种真正的高大,在我带着红领巾比别的同学多捐一倍的钱的时候。以身作则,带头奉献,那是一种比期末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更加值得引以为豪的优秀。也是那一刻,奠定了我对于共产党的仰慕和追求。

初中的时候,我学习到了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让我们每个人都学的满腔怒火,而历史也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这个结论不是理论的推究,而是历史的明证。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人民的幸运,也是中华民族的幸运,因为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合格的领路人,一个负责任的执政者。比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的北京,比较1945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国时山河破碎的惨状,再看看我们读书的窗明几净的教室和温暖的家,我仿佛从梦境中醒来,突然明白了老一辈口中那个带着无尽光环的中国共产党究竟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从井冈山燎原的星火,到长征路上钢铁般的意志;从字字珠玑的《论持久战》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怒浪狂澜,中国共产党证明了自己的英勇与强大。这强大不在于武器装备或者是金钱,而在于这是一只有睿智头脑的军队,一只真正的由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有梦想的军队,一只代表着人民的利益,被人民视为亲人子弟的军队。中国革命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共产党也是在不断地探索与失败中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无论何时,中国共产党救中国的心没有变,中国共产党是来自于人民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没有变,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的立场没有变,也正是这些最本质的东西,最终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与支持。然而到了大学直至毕业之后,越来越多元化的世界和越来越自由的网络空间给我带来了许多困惑。更激进、更新潮的思想观念不停地冲击着我,显得我传统的对于共产党的崇拜之情有些“土”。我看到了种种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批评与质疑,来自于不同价值观的网络思想从各种角度否定共产党,激起了我愤怒与不平。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一切都离不开当年共产党先烈们流淌的热血,从一穷二白的1949年走到今天的繁荣昌盛,成绩有目共睹,伟业彪炳千秋,俗话说吃水不忘打井人,中国共产党于国有功,永远都值得我们铭记。

犹记得我小时候读过《从西伯坡到紫禁城》,觉得非常好看。里面一个情节是说,在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之后,毛主席跟周总理说,古时候书生们都进京赶考,而今天我们也要进京赶考啦,考官就是人民,考试内容就是我们革命党能不能当好执政党,能不能治理好国家。如今六十余年过去了,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毛主席了,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治理好国家,还能够创造出带领13亿人口走向富裕的人类奇迹。有人说,中国的富强来自于中国的人口红利,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世界上越是大国走向发达越不容易,发达国家俱乐部中人口过亿的屈指可数,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世界上最庞大的人群即将完成这一伟业;有人说,中国地大物博,发展条件好,但不要忘了仅仅在1949年以前,这同一片土地上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饱受列国欺凌,难道仅仅因为历史翻过去了一年,这片被战火摧毁的满是断瓦残垣的土地就自动国泰民安了?有人说那是因为战火平定自然百业复苏,但也不要忘了抗美援朝、珍宝岛、西沙、越南和印度,那是中国共产党毅然御敌于国门之外,两弹一星成功发射,这才让战火再没燃烧到我们自己的土地上。

上一篇:教弟弟学英语作文下一篇:像花一样活着,绽放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