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的探究性学习

2024-05-11

基于教材的探究性学习(精选十篇)

基于教材的探究性学习 篇1

一、在演示实验的观察中进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沪版化学新教材中, 演示实验较以往增加了许多。根据初中学生喜欢实验的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所提供的演示实验资源, 力争开足开好课本中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究。例如, 在“水是由什么组成的”一节中的演示实验中, 先给出实验观察思考题: (1) 观察实验现象并简要记录; (2) 思考玻璃管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3) 总结检验玻璃管中气体的方法。通过教师对整个电解水实验的演示和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总结, 就比较轻松地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演示实验的观察中,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组织的化学教学活动中, 产生了一种想探求一个新概念、新知识、新规律的强烈愿望。这样,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在“交流与讨论”中进行探究

沪版化学新教材在许多章节后设置了“交流与讨论”, 在九年级上册中就有“交流与讨论”11个。这既是对课本中章节有关内容的补充和深化, 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良好素材。它往往以思考题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合理、充分运用“交流与讨论”, 对巩固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探究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和交流中, 就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其探究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在“金属的防护和回收”中, 教材就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与讨论”题:在切过咸菜的菜刀的同一面上相近的三处进行下列实验, 一处用湿棉球湿润;另一处用干抹布擦干;第三处用干布擦干后, 涂上一层食油。放置一昼夜, 观察菜刀三处表面发生的情况。学生在经过观察、思考、交流与讨论后, 探究出了钢铁锈蚀的原因和防护的方法。这种探究能力的锻炼, 是单纯的听课与做题很难达到的。

三、在多种化学实验活动中进行探究

沪版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增加了许多学生参加实践探究机会。如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 仅九年级上册中就安排了25个, 着重体现出了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与探究, 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 动手动脑进行思考与实践, 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获得了知识, 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如在“捕捉空气”这一活动与探究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 体会到了空气的存在, 学到了捕捉空气的方法,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又增加了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还密切联系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表明, 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更加主动, 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了充满活力的化学学习氛围的熏陶。

四、在“拓展视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新教材中, “拓展视野”的设置出是该教材的一个亮点。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中, 共安排了“拓展视野”27处, 成为新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拓展视野”的编写, 一方面弥补了学生感性材料的不足;另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提供了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因此, 虽然“拓展视野”一般不作为考试的内容, 但是决不能把它当作教材补充的常识让学生一读了之。教材中提供的许多“拓展视野”内容都是极好的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好材料。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通过对玻义耳和拉瓦锡两位科学家所做的实验, 不仅提供给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课题, 并且出提醒了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探究、创新的思维空间。所以, 对于“拓展视野”材料的学习, 教师应合理安排必要的时间, 给予学生探究、创新的机会。通过对“拓展视野”的学习和探究, 可以拓展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的意识。

五、在课后练习的解答中进行探究

新教材中, 将课后练习称之为“练习与实践”, 这意味着对课后练习的编写中增加了相当数量的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如“从报刊、影视或互联网上查阅、收集有关化学促进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发展的事例, 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将一个吹入部分空气的气球放入吸滤瓶中, 塞紧瓶塞, 接上抽气机抽气, 问其中的气球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对这类习题的处理就不应把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解答上, 而应当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探究,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对这类“练习与实践”的探究, 可以充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脑、动手的能力。

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篇2

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探究性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王天蓉 柳栋

网络,在这里特指互联网。所谓基于网络应用,就是通过建立一个主题学习网站,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情境,学生与教师在平台上实现基于丰富资源的交互式学习;也包括仅仅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与搜集的学习活动。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含义,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9月,国家教育部完成了对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修订,明确将探究性学习摆到突出位置,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大举措,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更是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教育各界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教学整合,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尤其是与互联网技术的整合,是否成为一个最佳结合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关注。本文根据不完全统计,就目前所了解的部分小学正在开展的“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作一个简要的分析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目前正在开展的“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的小学,比如有:上海市虎林路小学的“Internet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互动拓展阅读”;上海市月浦新村小学的“Internet环境下,小学生综合主题单元探究活动”;上海市六一小学的“网络环境下儿童哲学学习”;上海市彭浦新村第一小学的“网络伙伴学习”;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基于网络运用的小学生综合主题活动”;北京丁香胡同小学的“主题化互联网教学”;杭州胜利小学的“网络综合主题探究”;上海市宝山区一中心小学的“基于互联网资源的社会课探究活动”;上海市宝山区三中心小学的“基于网络应用的创造发明探究活动”……

1.从学习的目标来看

通常设定的本体目标有“问题意识”、“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情感体验”、“协作合作”等,并能把网络信息素养、探究学习和学科领域相关目标统一起来进行思考。

2.从学习的课程形态来看

・有学校独立开发的校本课程。如上海市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课程”。

・有基础学科的拓展延伸,或跨学科的主题研究,但课程相对独立。如上海市虎林路小学,主要是就语文基础教材中阅读文章或主题进行专题性的阅读拓展,但它区别于基础教材中的阅读学习;上海市月浦新村小学,结合自然常识、社会等学科进行有主题范围的探究活动。

・有结合基础学科融合式的探究学习。如上海市宝山区一中心小学,结合社会课“香港和澳门”一课,学生进行专题性的学习研究。

・由原来学生的兴趣活动发展而来。如上海市宝山区三中心小学、杭州胜利小学的创造发明活动等等。

3.从学习的内容上看

内容来源:

・基础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如上海市虎林路小学的拓展阅读。

・某一学科领域的问题。如上海市宝山一中心小学的社会课学习。

・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具体现象或问题。如上海市宝山区三中心小学的创造发明、上海市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

・与社会生活相关又涉及跨学科内容。如上海市月浦新村小学的综合主题学习。

内容组织:

一般以探究的大主题为基本单元,在学习网站上建立一个主题学习内容资源区,主要包括主题介绍、专题咨询、分类导航和相关链接等。

4.从问题探究的开放程度来看

按照各个学校实践情况,对于问题探究一般都采取半开放的策略,就是教师给定一个共同的范围或主题,然后由学生提出一个在该主题范畴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交全班讨论后由教师协调、学生按照研究兴趣相近组成研究小组。根据实践教师的反映,这样操作的主要原因:

・一是大主题集中便于学生研讨与交流。

・二是导师一般由执教的教师负责,因此指导的力量非常有限,大主题的集中有利于教师统筹指导。

・三是由于小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信息的能力还很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做一定的信息代理,大主题集中有利于教师集中为学生做必要的信息代理。

5.从问题探究的方法来看

在现实情境下,上述学校开展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常用的方法是文献法、观察法和调查法,也涉及到少量的实验法和模拟法。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方式,最常用的是文献法和调查法,但是许多学校更多的是把网络作为一种资源和交流工具,因此注意虚实情境互相结合的学习。

6.从学习的组织形式来看

集中上课时,教学单位主要还是原来的教学班(40人左右),或是重组的教学班(一般20~30人)。另外,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主要采取合作小组形式进行,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每个小组按兴趣分组,并协同完成同一课题。下一轮的研究再按兴趣重新分组。

为了避免集中上课时一人一机造成的小组协作不够、缺乏人与人直接面对的研讨机会与气氛,同时也为了缓解计算机配置上有限的数量,一般在集中学习时采取一个小组一台计算机,大家合作并分工搜集、浏览信息,按照一定的分工做记录。以小组的名义研讨发帖子,并参加集体讨论。

目前看来,集中的课堂教学并不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仅仅作为探究过程中集中交流与反馈的环节。

7.从学习的一般操作流程来看

由于各个学校开展的探究性学习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不同,因此主要的学习流程也有所不同,网上网下的教学组织也各有不同。下面,以上海市的3所学校为例逐一说明。

・虎林路小学:“Internet环境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V为虚拟,R为现实)。 广泛阅读(以V为主)-深入阅读(V R结合)-协作作业(以R为主)-展示反思(V R结合)

・月浦新村小学:“Internet环境下小学综合主题单元探究学习”。

问题发现、确立课题(V R结合)-实践研究(V R结合)-成果共享(V R结合)

・六一小学:“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儿童哲学学习”。

主题展示、创设问题情境(V)-网上讨论(V)-课堂辨析(R)-主题研究(V R结合)-交流反思(V R结合)-修改报告(R)-成果共享(V)

8.一个研究项目的基本周期

从各学校实践的情况来看,一个专题或课题的单元时间基本在1~2个月。大家普遍认为课题的研究周期太短,不利于研究尤其是实践阶段的落实。但周期过长,对于小学生恐怕难以坚持,在教学管理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当然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9.从教学的时间安排来看

坚持长期实践的学校,一般每周安排2课时左右。另外,也包括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网络教室,学生在自己的时间开展实践研究,但教学时间主要安排在学校里完成。校外的实践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活动、小组活动或家长协助完成,教师一般不安排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实践性的研究活动。上网的时间也主要在学校完成,学生在家里基本不上网。

另外,除了与基础课程融合的学习,学校一般把教学时间安排在原来的活动板块,也有的做法是将信息技术课整合进去同时进行。

10.从学生参与的情况看

目前参加“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的学生,由于学校的机房有限,以及能够从事这项教学的教师尚有限,因此,基本上还处于教学实验阶段。最多的一个学校是5个班参加实验,其次是3个,绝大多数的是1个实验班(原始教学班或重组教学班)。从参与的年级段上看,根据实践情况,大家认为,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可能是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的合适起步年段。

11.从教师的基本条件、准备状态和辅导情况来看 教师在应用网络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在教学观念上。

有一位参加实验的教师谈到:“我简直就是和学生在赛跑,他们在研究专题中涉及的内容我自己事先都不知道。一开始,我非常担心,怕自己在学生面前出丑。有一次我们在研究‘我喜爱的风景名胜’专题,有些小组对研究瀑布有兴趣,当时,我对世界各地的瀑布一无所知,于是,我急忙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很多著名的瀑布风景,还有很多珍贵的图片资料,通过超链接的方式,我把它们做在导航页上,但孩子们在深入研究的时候,自己找到的已远远不止我所找到的,从孩子们的研究中,我又学到很多原来所不知的。后来,我想通了,不知道就和他们一起学。网络使我不得不放下面子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它的开放与便捷,往往使我和学生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它使我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加快了,不敢对教学有一点懈怠。为了跟上学生学习的节奏,我总感觉自己不断地往前跑啊跑。” 通过实践,发现能够像上述那位老师一样放下包袱与学生一起研究的老师,在知识领域和研究的方法能力上,并不存在很大的困难,反而树立了终生学习的正确观念。

另外,各校学生的研究课题,基本上由上探究课的教师直接担任导师。也有个别的学校让学生自己邀请其他老师担任自己的导师,或在网上发帖子、通过E--mail寻求一些网上专家的帮助。

12.从学习的评价来看

主要是网上网下相结合的评价。

从评价标准看,先有一个本体性的初始目标,按照学习的不同水平再商议阶梯性目标,按照研究的不同课题领域再制定伴随性目标,按照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再确认表现性目标。初始目标是预设的,但其他的目标是在实践过程中自构生成,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确定恰当可测的生成类目标。

从评价的主体看更为开放,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比例上升。他们可以通过BBS或留言板的方式相互评价。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小组协作自评和导师评价。

从评价的方法来看,现在的几所学校主要采用“课题档案袋法”、“课堂辨析法”以及“个案分析”。到目前还没有形成相当成熟的做法,正在实践摸索阶段。

二、网络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效用实现

1.网络应用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效用实现,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丰富资源的共享。集约化的丰富共享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坚实基础。教师根据探究学习的主题为学生做一定的信息代理工作,制作一些导航页。一些学校也利用学科或教师制作的个人学习网站开展学习活动。另外,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共同体又实现了智慧资源共享,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寻求更大群体的帮助,从而构成一种加速个人学习和创新的良性循环。

・交互式的学习讨论。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尤其需要相互交流,根据几所学校实验的情况,通常采用较多的.是BBS方式。但对于集中的答辩,学生还是对聊天室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校际之间的交流,但这方面的尝试目前还不够普遍。

・学生探究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探究性学习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自我效能感尤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需要一个学生作品的展示区。但是由于技术上的有限,现在学生作品,还不能做到自动上传,一般由教师帮助上传。

看来,目前在小学探究性学习中的网络应用,资源共享和时空超越实现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资源分配方式决定了教师以更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学习情境中,促使其成为一个温和的敦促者和解释性的指导者;网络话语权促进人尊重自我和实现自我,促进人尊重“他人的他人性”,使得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解释呈现多重性。

2.关于主题学习网站的建设

通过实践,一般认为小学开展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探究性学习,确实需要一个主题学习网站。一是资源导航的需求,二是集中对话的需求,三是自由发表的需求,四是共享交流的需求。

因此,根据一些学校的实践经验,如:上海市虎林路小学的“习客”网站(www.seekercn.com),小学语文互动拓展阅读的学习苑地;上海市月浦新村小学的“小学生做研究”网站(doit.k12.net.cn),小学开放性综合主题研究的学习的平台;上海杨浦区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乐园”网站(www.liuyi.com.cn)等。

一般认为网站构架可以分为四个区域:

“学习辅导区域”―― 学生自主学习的桥梁。一般呈现主题学习的要求和进行导学的问题列表。

“网络资源区域”―― 学生探索知识的导航。一般由教师根据主题内容编辑导航式网络信息。

“交流讨论区域”―― 学生发表见解的窗口。根据主要问题或自己发现的问题参与讨论与交流。

“作品展示区域”―― 学生展示才华的园地。学生研究的成果,研究报告、体会或演示文稿。

三、存在问题与思考

・网络为各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由于小学生的信息搜集、判断和处理的能力还比较有限,需要教师为所研究的主题做一定的信息代理工作。但是,信息代理的程度如何把握,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另外,让每一位教师都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做信息编辑,从实践的学校看,工作量是巨大的,集体备课或其他共享的方式,可能是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

・目前在小学阶段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尤其强调教师在网络环境中起到导航作用,所以教师的准备状态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但是目前教师的网上教学导航能力还非常有限,在信息技能、教学方法乃至教学理念方面,都亟待提高。从实践看,通过网络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走出封闭的教学模式,尤其有利于他们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从而迅速提高他们的知识准备和研究能力。因此,有必要让更多的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交互性教学主页,以提高和发挥自己的网络导航能力。

・小学生在进行“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中,网络的超时空优越性体现还不够充分。这是由于

[1][2]下一页

家长对小学生上网不放心,所以学生比较局限于在学校进行上网,生态式异步学习的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充分对话与交流是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性,一些基本的信息技能,如打字速度等,都可能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根据实践的经验,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一般放在三年级以上比较适合,但是在低年级中如何开展,也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虚拟与现实整合的教学组织,是目前需要突破的又一关键点。比如,基于网络的学习,使得探究者比较重视网络信息的搜集,而忽视了网下的实证性研究。

・教学班的基本规模可能会影响探究性学习的效果,由于一个教师带的学生和课题都比较多,不论是集中讨论,还是个别辅导,教师辅导都显得力不从心。如果要保证学生学习对话的自主性和充分性,比较理想的人数在20人左右(4~5个小组)。网络应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矛盾,原因是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寻求更多的智慧资源和交流空间。

学生对网络交互性的要求日益增加,已经不局限于仅仅应用网络作为信息搜集的工具。网络对于对话交流、记录发布、管理评价的功能需求在探究性学习中日趋明显。学校自己创建的网站难以满足这样的技术要求,可能需要集中开发社会化的共享平台作为技术支持。

(摘自:网络科技时代)

基于教材的探究性学习 篇3

关键词: 英语教材 教材活动 教学策略

教材活动是扩展学生知识、延伸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平台。初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能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符合国家对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1]在现行教学中,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时限导致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学生对教材活动的学习,从而使学生不能实现应有的认知感受及能力锻炼,为保障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时间,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教师应了解教材活动及特点,完善英语课堂教学。

一、初中英语教材活动特点

初中英语教材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的,教材活动关注学生实践性、应用性、趣味性的拓展,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1.教材活动内容特点

英语教材活动的编排适合学生的现有学习特点,活动既有对知识的认知,又有探究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拓展知识,提升认识、分析、判断、概括、对比等能力的园地,教材活动是知识点的再现与延伸,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2.活动形式特点

教材活动以师生、生生互动为主要形式,其间的知识传授和学习以相互的配合为主,教学注重活动的过程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材活动形式多样,有任务型活动、挑战活动等形式。根据《英语课程标准》,新教材增加了任务型学习成分和语篇输入,这是在关注教学的主体“学生”,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性,开展好活动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展示学生的各自观点,使学生形成求同存异的学习观。

3.活动目的特点

任何教学的目的都是为实现学生知识获得、能力提高,以及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英语教学活动能实现学生掌握知识点,达到能力培养的要求,这既符合新课标的总要求,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具体诉求。

二、英语教材活动的教学策略

初中英语教材活动就内容知识来讲,从词汇、语句、对话和文章的学习,都伴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活动掌握英语知识,在活动中锻炼各种能力,形成自己特有的英语学习方式,这是教师教学活动中重点培养的方面。活动本身对学生来说可以发挥主体性,并从中获取知识,感受活动趣味。

1.依教材循序教学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关注不同学生的能力层次和认知特点,设计好教学环节,给予不同学生学习语言的机会。在每节英语课上,把现有课堂放大,让学生在教师教学知识点的引导下自主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教师把握各单元教学活动内容,环环相扣,每堂课上组织学生对已学知识点进行复习,针对不同内容进行操作练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并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汇。但要注意在学生自主完成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实现对知识点的循环识记。

2.以开展游戏的方式进行互动

初中教学要关注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学生思维的自觉性明显增长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进行及时的培养,提升学生对事物的对比分析能力。初中教学活动中,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游戏中学习,让学生掌握、理解英语知识点,而游戏本身在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游戏开展当,要说明游戏活动的目的、步骤及实现的目标,使学生按照游戏规定完成相应任务。这种通过游戏学习英语的方式充分促成不同学生的语言习得,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培养语感,发挥内在思维能力。

3.活动教学中开展结对学习和小组学习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组织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的,面对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教师通过课堂活动环节,以结对、小组混编方式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安排,让语感好、发音准的学生带动后进生在活动中进步。在不同结对子学生、小组建立长效的默契后,教师制订活动学习计划,让后进生在语言交流、词汇掌握和操作练习中自主学习,逐步达到理解、应用和牢固掌握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组织教材活动内容,让学生从教材活动中学到知识,并形成对英语学习的正确认知,使学生形成理解、阅读及实际操作的能力,但教师组织教材活动的学习要有所控制,不能放任学生无组织、无纪律地开展活动,一定要引导学生从中学到知识,从过程中掌握方法,进而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充分挖掘教材实施探究性学习 篇4

新课程强调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其理念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1]. 分析研究这几年的高考试题, 都有探究性的实验题, 考察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形成绝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获得的, 而应是在长期的探究式的学习中形成的一种能力和品质. 所以教师要改变观念、逐步改变课堂教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 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二、化学实验是实施探究式学习的载体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 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 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 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2]. 因此, 化学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 实验也是化学学习中最吸引学生的活动之一, 不论是哪一个年级的学生, 即使是小小的试管实验学生也是非常期待的. 所以, 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 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探究学习案例

1. 萃取的概念以及萃取剂的要求教学

在高中化学必修一 ( 人教版) 物质的分离方法之一萃取的教学中设计了探究实验如下:

提出问题: 出示一瓶碘水 ( 单质的碘溶于水) , 如何将碘和水分离?

提供信息: 碘水是碘 ( I2) 的水溶液, 呈棕黄色. 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但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很大. 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 难溶于水.

探究实验: 在碘水中加入CCl4, 观察, 振荡后再观察.

引导观察: 液体分为两层, 下层几乎无色, 上层液体为棕黄色, 振荡后下层液体为紫红色, 而上层液体几乎无色.

问题: 从实验中得到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碘从水中转移到了四氯化碳中, 这就叫萃取, 四氯化碳是萃取剂.

提出问题: 萃取剂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 此时, 学生就有各种各样的答案, 教师不做解释, 带着自己的想法往下探究. )

提供信息: ( 见表1)

探究实验: ( 1) 分别在碘水中加入苯、四氯化碳、酒精, 振荡观察; ( 2) 在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水, 振荡观察.

引导观察: ( 1) 加入苯的液体分层, 下层几乎无色, 上层液体为紫红色; 加入四氯化碳的液体也分层, 下层液体为紫红色, 而上层液体几乎无色; 加入酒精的液体不分层. ( 2) 加入水振荡静置后分层, 下层液体仍然为紫红色, 而上层液体无色.

得出结论: 苯、四氯化碳能作为碘水中碘的萃取剂, 酒精不行. 水不能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萃取出碘.

问题: 从以上实验中总结萃取剂的选择条件?

结论: ( 1) 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不反应; ( 2) 萃取剂与溶质不反应; ( 3) 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性要比原溶剂大.

经过这一探究, 学生对萃取以及萃取剂的选择有了更深的认识.

2. 碱金属元素化学活泼性比较

在高中化学必修二“碱金属元素”一节中碱金属元素化学活泼性比较时, 设计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如表2.

经过这一探究, 学生得出了随着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碱金属元素还原性逐渐增强的结论, 并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原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以上探究实验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 认真的分析和思考, 完全处于自主, 主动的学习状态. 像这样的探究实验还非常多, 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应该充分的挖掘、思考教材, 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 建立探究的氛围, 促进探究的开展, 把握探究的深度. 当然,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需要因课、因地、因人而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 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用到探究式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建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创新学刊, 2011 (12) .

基于教材的探究性学习 篇5

探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生活或社会中选择和确定所要探究的问题,再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语文探究性学习,就是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之中,在学生认真预习、多方查阅、专心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和任务去有目的地阅读、观察、采访、试验,指导学生凭借这种学习方式,去主动获取语文知识,主动感受、理解和领悟,主动解决听说读写实践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在主动获取与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这种学习方式并形成习惯,进而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听说读写质量与技能,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彰显创新精神。

它的意义在于

1、正确把握和体现语文教育特点的需要。

2、使语文教学更有实效、更高效的需要。

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有以下:

1.教会学生在预读时提出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2.引导学生在释读中发现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有重点地阅读 3.启发学生在析读中生成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深刻感受与理解

基于教材的探究性学习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理论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71

一、探究思想与探究性学习理论

探究思想是一直存在的,直到近代教育学者才研究出比较完善的探究性学习理论,并运用到高中历史教育中。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历史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如今,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社会需要具有新思维的人才。探究性学习理论以材料、话题、任务等为中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资源进行分析,最终探索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需要开动脑筋、积极动手,探索出自己最高效的学习方法。高中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历史主干知识、史论分析、认知建构。探索性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清楚史实、材料、结论等方面的联系,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

二、运用探究性学习理论的具体策略

1.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思想

單纯学习知识而不思考学习知识的方法是十分可怕的。在探究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习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开展个人学习。探究性学习思想可以简单地归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的探索思路从学习基础知识开始,到发现事件间的联系结束。每个历史事件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学习,发出疑问,螺旋式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例如中国近代史第一章讲的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都可以归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将这个时期的发展梳理清楚,弄明白历史事件(是什么),思考具体事件的原因(为什么)、影响(怎么样)。将相对独立的时期看作一个整体,为学生提供这一阶级的材料,提供足够的思考线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现并不断加深的原因。这样的引导是探究性学习理论应用的第一步,一方面可以满足传授历史知识的教学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解放思想、发散思维奠定基础。

2.合作交流,分组讨论,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还需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讨论、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从而将探究的问题扩大化、全面化、深入化。合作交流、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已经在高中课堂得到了认可和推广,但具体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教师必须对活动课程进行仔细规划,合理调节整个课堂的气氛,确保学生积极活跃地参与到每个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洋务运动》一章的教学中,师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可以根据其中的细节展开讨论。传统教学将课堂时间和研究精力集中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中。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让学生不会产生其他的想法。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拓展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其他关联性事件以及事件代表人物的前后情况,让学生结合教学材料提出新的问题,并在小组内对新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笔者教学中采用了欧美国家同时期发生的大事件、日本发生的事件以及中国其他阶级的发展情况等方面的资料,为学生呈现了全面的世界发展片段,为学生的讨论交流提供足够的话题。

3.以古鉴今,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习历史是为了让学生具备思辨能力,从历史的发展中找到指导自己生活和学习的道理。虽然高中历史内容繁多,但可以通过时间主线进行前后连接,找出不同时间背后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分析当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本质上看,当今时代也会成为历史,其发展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生应灵活运用自己所学分析探究当前发展的利弊。

例如我国的土地制度随着时代的不同经历了多次变化,从孙中山土地改革设想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土地流转制度。每种土地制度都与政治背景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全国人民的生活。教师可以将不同历史时期下的土地制度进行专题讲解,提供视频、文字材料,让学生结合所学展开研究和讨论,找出制度出现的原因、实行情况、影响等。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当前国家制度、改革措施、实际矛盾,以及同时期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的土地制度,让学生为今后土地制度的改革献计献策。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会发现历史知识并不是单调的,还可以作为解决现代问题的指南,减少决策失误,从而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探究性的高中历史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讨论和探索的空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将历史知识学以致用。因此,教师需要重视探究性学习理论的充分运用,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基于教材的探究性学习 篇7

一、例题的拓展引申, 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的参与情况, 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例题习题的变式拓展是对教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 以暴露问题的本质, 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通过例题习题的变式拓展, 使一题多用, 多题重组, 常给人以新鲜感, 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 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下面是我在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4节圆心角有关例题选择变式拓展教案的一部分。

这节课让学生都能进入到数学活动之中, 但又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相同的目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非常高, 虽然设计的这节教学任务没有按计划完成, 但超过了教学预想目标。学生下课之后还沉醉在课堂的讨论之中。

二、例题的拓展引申,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稍有变化, 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 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 启迪学生的思维, 开拓解题思路,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 既增长了知识, 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 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 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 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 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 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现在课本中, 有一部分例题的“探究”“思考”是把例题进行变式训练的, 我们可以 利用它们切实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例题的拓展引申,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题变式拓展是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 变换问题的形式, 而不变换问题的本质, 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使学生不迷恋于事物的表象, 而能自觉地注意到从本质看问题, 同时使学生学会比较全面地看问题, 注意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矛盾上来理解事物的本质, 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和减少思维中的绝对化而呈现的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

例如, 研究三角形的内角时设计的一个例题: 如图在△ABC中, ∠ABC, ∠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 若∠A = 100°, 求∠BOC的度数。

就设置以下问题:

①∠ABC, ∠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 O 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②∠2 + ∠4 等于多少度?

③∠BOC 与∠2, ∠4 的关系;

④当∠A = 80°时, 则图中的 x 是多少度?

⑤当∠A = y°时, 则图中的 x 与 y 有何关系?

教师通过不断变换命题的条件, 引深拓广, 产生一个个既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挑战中寻找乐趣, 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角平分线的知识。

四、例题的拓展引申,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 “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 它们都成堆地生长, 找到一个以后, 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 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创新的成功直接依赖于努力钻研的坚韧程度。数学教学中由一个基本问题出发, 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 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 使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要注意主动地克服思维的心理定势, 变中求进, 进中求通, 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教师结合典型例题, 着意设计阶梯式的问题, 引导学生的思维纵深拓展。如讲完例题 ( 浙教版七年级上5. 2解一元一次方程 ( 一) 课后练习2) :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 如果每人分3本, 则剩余20本; 如果每人分4本, 则缺23本, 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通过前面一些知识变式的铺垫, 此题改编为: 拓展 ( 1) :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 如果每人分3本, 则剩余20本; 如果每人分k本 ( k是小于10的正整数) , 则缺23本, 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拓展 ( 2) : 一队旅客乘坐汽车, 要求每辆汽车的乘客人数相等, 起初, 每辆汽车乘了22人, 结果剩下一人未上车; 如果有一辆汽车空车开走, 那么所有旅客正好能平均分乘到其它各车上, 已知每辆汽车最多只能容纳32人, 求起初有多少辆汽车? 有多少名旅客?

数学课堂教学要把学生自主学习和主体智力参与, 以及多向性、多层次的交互作用引进教学过程, 才能使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才能使学生成为创造的主人。开展例题习题的拓展变式练习, 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动态处理, 克服思维和心理定势, 实现创新目标。

在实验阶段, 课题组成员除了遵循上述原则收集整理例题之外。还设计一些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收集第一手反馈资料, 进行反思整改。并且课题组成员都要写课后反思, 并对主要问题大家探讨后进行重新整理。设计的调查问卷如下:

数学课堂教学及学生的学习状况问卷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们进行了将近二个月新的教学模式的教学, 为了了解你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及学习数学的情况, 我们设计了这份调查问卷。希望你认真填写, 选择最适合你情况的序号, 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这份问卷不记名, 不计分, 感谢你的真诚合作。

1. 在数学课堂上, 你对老师讲的内容感兴趣吗? ( )

①非常感兴趣; ②比较感兴趣; ③一般; ④不感兴趣; ⑤非常讨厌

2. 你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 ( )

①老师讲, 我听; 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③与同伴合作、自主探究

3. 你愿意对未知的数学问题开展探究吗? ①愿意; ②一般; ③不愿意

4. 课堂上你进行过探究活动吗? ( ) ①经常;②偶尔; ③从来没有

5. 当你学习上遇到困难时, 一般采用的方式是: ( )

①向老师请教; ②回去问家长; ③求助于同学;④等待老师讲解; ⑤和同学一起探讨

6. 没有老师、家长的督促, 你能好好学习吗? ( )

①能; ②不一定; ③不能

7. 讲新课前, 你能自己进行预习, 课后, 能坚持认真复习吗? ( )

①能坚持; ②有时能; ③不能

8. 你对现在的教学模式感兴趣吗? 为什么通过例题的拓展延伸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还有那些建议? 你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否继续进行下去?

通过一年对数学课堂中例题的探究, 对教师本身来讲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培养和锻炼了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我们课题小组的成员在本市数学说课比赛中均获得不同层次的奖项, 书写的教案均收集到学校的优秀教案之中。受益最大的莫过于学生, 在本届中考数学中平均分都超市平均分很多。虽然一年的课题研究即将结题, 但我们对例题教学的探究才拉开序幕。

摘要:现行初中数学课本中有不少例题内涵丰富, 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有不同寻常的作用和丰富的教学价值,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如能对一些例题加以延伸和拓展, 则能使学生以少胜多地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沟通知识的联系、开拓思路、优化思维品质都是十分有益的。又逢我校开展“原生态教学”这一理念的探究, 因此我们成立了针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拓展引申探究的小课题实验。

中职数学基于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篇8

一、直面生源学情,有效引领数学探究

在中职教学中,生源数学基础薄弱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正视这个现实,面对学生的数学基础,教师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数学角度去找到教材中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 在初中阶段,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基本上无法得到教师的关注,他们在课堂上成了边缘人,自然对数学学科不感兴趣. 而中职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相对比较接近,虽然基础差,但并不代表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行,他们有的可能是初中阶段没有认真学习,导致数学基础较差. 在中职阶段,如果教师能根据生源情况有效开展数学学习,就能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教师从简单入手,精心设计“国王赏麦的故事”,有趣的情景将学生吸引住,在情景中,被赏人只要求国王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此类推,要求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 教师以此情景让学生“当”一回国王,学生按照情景去探究. 由于这个问题情景有趣,而且和本课学习息息相关,能让学生的探究有了更好的切入点,即使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容易沿着课堂思路去探究,教师以问题为探究载体,让学生动手计算,并在讨论中巧妙引入等比数列的相关概念,然后以探究为课堂突破口,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掌握本课知识.

二、挖掘教材趣味点,有效引领数学探究

对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教材是非常抽象的,特别像函数之类的知识,没有一定的基础和思维想象能力是无法理解的,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教的,学生都听不懂,教师想和学生进行互动非常难. 虽然说中职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如果教师能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趣味点,借趣味将学生吸引到探究活动中来,学生就会在趣味的引导下,产生学习信心,同时,教师适当降低教材难度,尽量设计学生能接受的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引领学生进行数学探究.

如中职数学“函数的概念”,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中职数学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并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 函数概念对中职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特别是初中数学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在学习函数困难重重. 如何突破难点? 我抓住函数与学生趣味点的联系,将学生感兴趣的军队训练知识巧妙引入数学课堂: 以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让学生感受函数; 同时作为中职数学教师,我抓住函数与学生专业的联系: 在电子信息与技术专业学生中讲“三角函数”时,有效地将交流电与三角函数紧密结合在一起讲解,而建筑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建筑制图、建筑力学等知识,建筑制图、建筑力学都需要用到函数的知识,以建筑力学的某个原理让学生感受函数. 可以说,函数比较抽象,但如果教师能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巧妙将专业知识与数学相联系,就能让学生发现数学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重要性,从而克服学习困难,有效进行数学探究.

三、巧妙链接生活,有效引领数学探究

中职生由于基础比较差,教师在开展探究活动时,有些学生无法参与进来,因为教材是静态的文字,而学生的知识经验无法理解教材蕴含的数学知识. 因此,学习矛盾就此产生,有些学生想学好,可是无从学起. 中职数学老师应该看到这个问题,抓住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巧妙链接生活,借助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到的,某个数学知识是怎样应用的,这些以生活经验为背景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参与数学探究.

如在学习“函数的表示法”时,教师以生活问题入手,“某市郊空调公共汽车的票价按下列规则制定: ( 1) 乘坐汽车5公里以内,票价2元; ( 2) 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 不足5公里按5公里计算) ”已知两个相邻的公共汽车站间相距约为1公里,如果沿途( 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 设20个汽车站,你能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像吗? 函数在生活中有应用的意义,但如果教师无法找到生活原型,对学生枯燥讲解表示方法,学生既听不懂教师的教学,还会对函数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本课教学,教师重新设计课堂教学,以生活问题入手,虽然学生无法立即解决,但是教师可以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巧妙将抽象的函数借生活问题形象化,从而让中职生有效切入数学探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基于教材的探究性学习 篇9

一、W I S E简介

WISE (Web-based Inquiry Science Environment) 是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赞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大学联合研发的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环境, 其目的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模拟仿真可视化技术为4~12年级学生提供的一个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平台。该平台有两种界面, 其中一个是学生学习界面, 另一个是教师工作界面。在学生学习界面上, 学生学习主要由一系列的网络学习活动 (Activities) 组成, 每个活动又通过详细地呈现学习内容、系列问题等步骤来激励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 从而达到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反思、问题解决的目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问题, WISE提供了针对性较强的在线图书馆资料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创建了诸如可视化数据图表、真实环境实验模拟、在线笔记编辑等工具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此外还设计了弹出式注解 (Notes) 、提示 (Hint) 窗口对学生给予实时帮助。而教师界面主要由项目、管理、社区、帮助四大块组成, 其中在项目栏里, 教师可以从项目列表中选择当前学习项目、编辑课程计划公告。同时这里还提供了课程的创作环境, 教师可以在线创建具有个人特色的课程项目;管理区主要用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在线学习评价、交流反馈, 实时监控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还可用于学生账户的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维护等;而社区主要是教师们的教学心得交流、分享的场所, 也是教师们相互帮助的地方;帮助区可以说是教师的教学技术助手, 教师可以在线自助解决课堂上容易出现的技术问题。经过多年的开发, WISE项目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数学等领域, 其中与物理密切相关的项目涉及热力学、运动学、机械能、动力学、电学、磁学等方面, 所选主题都是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也认为极具挑战性的内容。

二、物理探究案例浅析

下面我们以WISE中物理学科一个具体的项目案例—《安全气囊:太快还是太猛烈?》为例来浅析WISE是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在线探究的。

1. 该项目由7个活动组成, 每个活动又由多个步骤组

成。WISE将这些探究活动做成流程导航栏的形式放置在系统的左侧, 给学生一种明确的引导, 促使学生在宏观上把握该项目的大体知识框架。

2. 该项目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汽车碰撞事件作为学生的

学习情景,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从不同角度演示这种蕴涵一定物理知识的生活事件, 将课本上静态枯燥的文本表述可视化、动态化, 从而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然后向学生提出该物理现象中隐藏的科学问题, 在学生的思考中逐步揭示其中内隐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冲量等物理知识。这种生活性较强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到它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就隐匿在日常生活之中, 从而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3. 该项目在提出问题之前往往给出一定的知识背景, 并

将对问题回答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词、关键句用着重号标出, 从而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方法指向, 帮助学生建立寻找问题突破口的思维模型。所设计的问题也绝大多数是没有固定、唯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 如“为什么气袋必须迅速展开?”“人在汽车迎面激烈的碰撞中是怎样受伤的?”“什么是运动延迟时间?请结合上一个活动详细说明”。此外还经常使用“由于”, “这是因为”等具有激励和引导作用的连接词来帮助学生建立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在每一个活动中, 为了与学习流程中的诸多步骤相匹配, WISE采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提问方式来保持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延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4. 为了探究汽车与障碍物相撞这一物理现象背后所隐藏

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冲量等多个物理知识点, WISE常常多次演示汽车与障碍物相撞的模拟实验, 要求学习者依次仔细观察汽车与障碍物相撞时气袋的运动情况、司机的运动情况、气袋与司机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并要求学生画出相应的V-T, S-T图像, 然后与计算机的模拟图进行比较, 从而让学生完成物理概念或规律的自主建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仿真模拟现象并分析其内隐的物理知识点, WISE所提供的网页内置模拟仿真视频的播放速度可快可慢, 完全由学生自主手动控制播放速度。为了使学习者更清晰地看到气袋、司机、乘客的运动情况以及安全带对人的作用情况, WISE将模拟的视角从车外搬到了车内, 再利用透视处理的方法使模拟的现象更趋透明化。

5. 在一些WISE项目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实时获得教师的在

线指导, 也可以与组内成员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个物理项目的活动中还可以通过自己多次调节汽车的行驶速度、人的质量或障碍物与汽车间的距离等物理参数来演示物理现象, 从而可以比较相应的碰撞现象, 理解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物理参数对物理现象的影响大小。

三、启示

通过对W I S E中物理项目《安全气囊:太快还是太猛烈?》网络探究性学习的分析, 可以看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也可以看到此学习平台是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物理知识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从这个网络平台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启示。

1. 关注宏观、微观两方面设计

所谓宏观设计, 是指知识框架的设计。犹如画家给人画素描时首先画出的人物的轮廓对整个人物的外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做好知识框架的宏观设计, 有利于学生理清思维的发展脉络,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核心部分。而微观设计是指物理情景创设真实化、人性化, 知识展现具体化、层次化、细节化。设计时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思维发展过程, 应将抽象的知识融于具体的物理环境中, 让学生以“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由表及里”的方式逐步认清物理现象的本质。

2. 选择贴近生活的物理探究主题, 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

物理探究主题的设置要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出发, 选择一些蕴含典型物理知识的现象、事例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探究情景, 在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慢慢地揭示物理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或规律, 再反过来应用所学的物理原理或规律来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过程或规律, 这样学生才觉得学习有意义, 才可能持久地保持学生物理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3. 精心设计物理问题, 激发探究兴趣, 促进思维发展

所设计的物理问题要提供问题的知识背景, 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问题的设置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 可以通过层层设问、不断深入的方式逐步提出一些具有驱动功能的解释性、发展性问题。背景精细化、答案模糊化的问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 帮助学生知识梳理和总结, 深化学生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

4. 重视仿真环境的创设, 仿真模拟必须真实化、细节化

创设与学生生活经历相近的仿真模拟环境, 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融入学习情境中, 为了更真切地理解模拟中某一部分, 可以进行单独模拟, 透明化模拟, 从而达到让学生集中精力关注细节, 深化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案例中的这样一种“剥洋葱”式的立体化、自主控制化模拟仿真使复杂、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人性化, 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原理或规律的难度。

5. 提供自主建构工具, 高度整合数据资源

应尽可能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他们所需要的用于建构物理知识的工具, 如笔记、在线讨论、实时帮助等工具。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 还要创建具有较强物理知识针对性、经过高度整合的大量数据资源。

6. 重视个人自主学习, 强化小组协作学习

要深刻地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整个学习进程中, 要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也要强化学生个人智慧与集体力量的结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查寻资料, 操作仿真虚拟活动, 提出假设, 然后在与协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探讨过程中思考问题, 发现知识, 完善理解, 从而顺利完成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

良好的网络探究环境是能够持续开展物理探究性学习的基本保障, 我们只有充分重视网络探究环境的设计, 仔细研究他人成功的网络探究学习平台设计经验, 取其精华, 为我所用, 建设一个学生易学、教师易用的网络探究学习环境, 我们基于网络的物理探究性学习才能走得远、飞得高。

参考文献

[1]李永艳, 项华.在教学中的应用-CPU项目介绍及其启示[J].物理教学, 2007, 1

[2]Marcia C.Linn, Hee-Sun Lee, Robert.Tinker.Inquiry Learning:Teaching and Assessing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Science[J].Science, 2006, 8

[3]http://wise.berkeley.edu, 2007-4-5

[4]http://www.ncrel.org/engauge/skills/glimpse2.htm, 2007-4-8

基于教材的探究性学习 篇10

一、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一) 丰富的智能化网络学习环境为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

1. 网络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为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

互联网上提供的网络化学习资源 (如网络精品课程、学习交流论坛等) , 为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研究、探索、实践的材料, 这些材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学习资源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基于问题探究式学习的进行。

2. 工具软件为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辅助工具

基于网络的搜索引擎、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工具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 使教育资源共享得以实现, 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了。学生可根据所做出的猜想, 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探索未知领域、寻求客观真理,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探究, 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地通过网络访问网络资源库上的资料, 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进行自主学习。

3. 交互平台为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交流手段

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撑平台, 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 为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交流、协作和项目 (活动) 管理工具。利用网页、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软件, 如:QQ/MSN、网上支付、博客等手段进行互动。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学习交流是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式学习常常用到的学习方式, 网络能弥补课堂的不足, 学生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 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 还可以通过网络将各自学习的结果进行网络交流。它不但提供了师生、生生进一步交流的渠道, 还能使交流变得平等融洽, 减少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 网络学习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中开放的学习资源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开放的学习资源无疑是一笔相当宝贵的财富, 但是这些资源真的发挥其优势了吗?值得我们思考。众所周知, 网络学习资源极其丰富, 学生在利用其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 但网络资源也有不利于学习者探索的特点, 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 目前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无序的状态, 学习的随意性很大。在许多大学生的观念中, 互联网更多的是一种娱乐工具或者通讯工具, 而对其蕴涵的强大的学习功能还没有真正充分认识和利用。

其二, 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过程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在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 一方面, 部分学习者缺少利用网络教学的意识, 还未真正意识到网络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学习者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素养、缺乏利用网络学习的方法指导和过程监控, 使网络学习并未真正发挥作用。

其三, 网络学习者在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迷航现象。网络学习资源的信息内容大而泛, 查找到的信息与要找的内容相关性小, 学生很难一下子进入主题, 容易产生迷茫;网络资源丰富, 但也有很多不健康、不科学的内容, 可能会使学生堕入其中无法自拔。

(三) 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我们不仅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更多的方法把知识学到手。随着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完善和发展, 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实验研究, 我们发现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 学生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 而是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 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 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更能全面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 构建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为学习者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供理论指导是必须和必要的。

二、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相比, 建构主义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只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 更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 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也就是说, 知识是学习者在教学情境下, 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 对来自外部的教学环境的主动建构的结果。该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 它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揭示学习的发生机制的。

(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其创始人为马斯洛和罗杰斯。与传统的注重研究学习的性质、动机和学习后的迁移、保持等内容的学习理论不同,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并不认为上述内容是值得研究的, 因为在它看来, 进行上述内容研究的学习理论都是站在第三者的位置上的。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根本看法是认为学习理论应是从学习者本身立场和意义出发, 学习不能脱离学习者的情绪而孤立地进行。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 注重学习者的情绪及协作学习、自主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又给我们提供了关于构建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方法论指导。

三、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为了发挥网络学习资源的优势, 提高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学习的效率,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本文在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和主导性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构建了一个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 (如图1) 。

(一) 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是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的首要步骤, 只有明确问题, 才能有的放矢。问题是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是凝聚、汇集、激活学生知识技能的“触发点”, 它更依赖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

(二) 搜索相关网络学习资源

明确了问题后, 接着就要搜索相关网络学习资源。搜索相关网络学习资源的主要方法是资源检索, 搜索的主要工具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就是在Internet上执行信息搜索的专门站点, 它们可以对主页进行分类与搜索。如果输入一个特定的搜索词, 搜索引擎就会自动进入索引清单, 将所有与搜索词相匹配的内容找出, 并显示一个指向存放这些信息的连接清单。

(三) 筛选网络学习资源

搜索到的学习资源多而杂, 我们如何在这些资源中找到有用的资源, 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 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 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学习者只有具有这些能力才能在庞杂的网络学习资源中寻找到有用的学习资源。

(四) 探索学习

这个过程学习者要利用筛选的资源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并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利用Word进行文本编辑时, 不知道如何实现同一篇文档中插入不同的页眉与页脚, 我们通过网络检索获得一些有用的资源, 对这些资源进行探索, 归纳出解决办法:

首先, 我们在需要插入不同页眉与页脚的页面 (也许有很多页面) , 在这张或这些页面的第一页插入“下一页分节符”, 插入时, 光标放在上一页处 (如图2) 。

其次, 我们再单击“视图”菜单下的页眉和页脚。这时, 在页眉和页脚处便会显示有第几节, 页眉与页脚处还有“与上一节相同”的字样, 这是“WPS文字”插入分节符时默认的, 即缺省每一节与上一节的页眉与页脚是相同的, 此时如果您就急着插入的话, 就会发现文档中每一页的页眉与页脚仍然相同 (如图3) 。

最后, 我们单击图4中鼠标所指的图标, 取消“同前节”, 这个图标选中时, 就会使当前节的页眉与页脚与上一节相同。取消“同前节”的命令后, 就可自由插入该节的页眉与页脚了, 通过上述的方法, 您就可以得到一篇具有不同页眉与页脚的文档了。

(五) 求助

如果在对资源探索后还没有解决问题, 就要利用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寻求帮助。寻求帮助的对象可以是相关专家也可以是学习同伴。通常寻求帮助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讨论区:学习者可以在与解决问题相关的论坛上发帖子。然后对他们回馈的信息进行探索, 以解决问题。

聊天室:学习者可以进入与要解决问题相关的聊天室, 向在线用户寻求实时帮助。

邮件地址:学习者通过发电子邮件向专家和学习同伴求助, 专家和学习同伴通过回邮件给学习者反馈信息, 学生对这些反馈信息探索, 以求解决问题。

四、实例分析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

为了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构建的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 本文通过以下一个具体的实例来分析基于问题的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

理解“放声思考法”

其一, 明确问题。笔者在阅读专业论文的时候, 看见一个专业名词“放声思考法”, 笔者不理解其含义, 不知道它具体是什么方法, 有什么用处。笔者将问题具体化为“什么是放声思考法?它有什么用处?”

其二, 搜索相关网络学习资源。笔者选择百度这个搜索引擎, 以“放声思考法”为关键字进行资源搜索, 搜索后发现搜索的无关资源太多, 为了缩小搜索范围将关键字改为“放声思考法and心理学”搜索到了一些有用的相关学习资源。

其三, 筛选网络学习资源。笔者对搜索到的网络学习资源进行信息分析, 筛选出有用的学习资源。利用“一种Word中自动生成目录的简单方法 (http://hi.baidu.com/%D1%A7%CF%B0521kenriy_lqq/blog/item/9bc0d517e703b108c93d6de1.html) ”进行探索学习。

其四, 探索学习。笔者对筛选出的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探索, 发现思路混乱, 不能归纳出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

其五, 求助。进行资源探索不能解决问题, 笔者选择通过论坛发帖进行求助。笔者在心理学论坛 (http://www.xlxbbs.com/) 上发“请教:什么是放声思考法?它有什么用处”, 然后对别人回馈的信息进行探索归纳出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归纳的知识如下:心理学家把让受试者把心里所想的大声说出来, 好让研究者了解他们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放声思考法。用来了解受试者回答问题时的心理想法和为什么如此做答。

五、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这个学习模式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 依据这个模式学习者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从而发挥网络课程资源的优势, 提高网络课资源的利用率。但是由于相关研究很少, 可以参考的资料不多, 所以研究还不够深入, 笔者以后将会继续进行相关研究, 以使本研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2]冯锐.论人本主义理论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 1996.

[3]张筱伟主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透视研究性学习[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4]文萍主编.心理学理论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 2000, (6) .

[6]宋丽.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渊源[J].现代教育科学, 2002, (10) .

[7]徐学福.“研究性学习”之我见[J].课程·教材·教法, 2001, (6) .

上一篇:复杂曲面下一篇:设计小学数学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