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构建

2022-09-11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 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进入课堂的模式是随新课程的改革应运而生, 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 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因此对探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是随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一种模式。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使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 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的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 把课程目标分成三个方面: (1) 知识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第一点就是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能提出问题, 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此外探究性学习还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所以探究性学习的引入是尊重学生需要的必然产物。

2 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模式特征

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得出结论, 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是固定的, 它是随着选题内容、研究方式的变化而动态的、发展的;是随着学生年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变化而变化。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模式具有共同的和基本的特征。

从疑问或设计任务出发, 是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过程的起点。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设计出精彩的问题情景, 促使学生共入质疑、解疑境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究过程。通过问题或设计任务, 使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制作学习作品获得成功感受的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 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假设、设计、操作等探究活动, 提出自己的解释和结论或设计制作自己的作品。

交流与合作在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活动中学生通过表达、交流和合作, 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如果说合作是探究过程的“正催化剂”, 那么交流就是探究过程的“整合剂”。

3 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模式

例如:在讲授《质量守恒定律》一节课时, 开展探究活动基本模式如下:

[提出问题]我提出问题:在一定条件下, 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那么, 反应物的质量和与生成物的质量和之间存在怎样关系呢?

[作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经验, 对“反应物的质量和与生成物的质量和会不会改变”的问题, 提出三种可能的假设: (1) 不变; (2) 减少; (3) 增大。

[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已有的知识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

[实验探究]确定某个方案后, 设计表格, 然后分组探究。

探究实验活动之一: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硫酸铜溶液, 取一根铁钉用砂纸擦去铁锈, 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记录所称的质量w 1ㄢ

把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 观察实验现象;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记录所称的质量w2。观察天平的平衡情况。然后完成表1:

探究实验活动之二:取一小截蜡烛粘在一小块木板上, 将小木板和蜡烛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 调节砝码使天平平衡。点燃蜡烛, 观察天平的平衡情况。然后完成下表:

[解释与交流]学生对上述实验比较, 可能产生如下的想法:

“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 是由于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未被称量所造成的”、“研究蜡烛燃烧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都称量”、“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质量不变, 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 又没有气体生成”、“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 反应前后物质质量肯定不会发生变化”。

通过讨论和分析, 我鼓励学生重新设计合理方案并完成相关实验。

[得出结论]学生通过探究, 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的结论。

4 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

本人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 发现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模式包括七个基本过程:

(1) 提出问题:学生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 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求能够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2) 猜想与假设:学生能够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 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或假设。

(3) 制定方案:制定计划是在老师指导或通过小组讨论, 提出活动方案。在此过程中, 学生要根据所探究的具体问题, 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培养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4) 实施探究:实施探究最重要的是进行实验的方式。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通力合作, 并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5) 解释与结论:学生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 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 学生初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6) 表达与交流:学生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达探究的结果, 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

(7) 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 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通过反思与评价, 学生能够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同时培养学生对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

每一次课堂探究活动七个基本过程不一定都有, 但应有与其特征相适应的基本过程, 由于探究课题的不同, 因此在具体实施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的模式时, 有更为具体的小模式群。例如:

(1) 问题——原理——制作——表达与交流——评价

(2) 问题——设计方案——实验——表达与交流——反思

探究性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是培养探究型人才的前提。著名学者陶行知曾经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 使之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 使之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 使之能看;解放孩子的嘴巴, 使之能讲。”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阐述了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模式特征, 并例举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实例。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构建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张学斌.新课程教学设计[J].辽师大教育出版社, 2002.

[3] 王小明.化学教学实施指南[J].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4] 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件研究[J].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5] 大连教育学院编.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J].辽师大教育出版社, 2005.